CN103380338B - 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0338B
CN103380338B CN201180068012.2A CN201180068012A CN103380338B CN 103380338 B CN103380338 B CN 103380338B CN 201180068012 A CN201180068012 A CN 201180068012A CN 103380338 B CN103380338 B CN 1033803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line
voltage
switch portion
inpu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0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80338A (zh
Inventor
高田修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80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80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08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using diodes blocking reverse current flow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0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06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with several outpu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能够与针对直流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无关地切断针对感性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电源电路。第1转换部(11)将从输入线(L1、L2)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1直流电压,将其施加给电源线(LH1、LL1)之间。二极管(D1)配置在电源线(LH1、LL1)之间,并使其阳极朝向电源线(LH1)侧。电容器(C1)的两端连接有直流负载(22),与二极管(D1)串联连接。开关部(S1)对交流电源(E1)与第1转换部(11)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第2转换部(12)将不经由开关部(S1)而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2直流电压,并和电容器(C1)与二极管(D1)之间的连接点(P1)连接,对电容器(C1)施加第2直流电压。

Description

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热泵装置中具有第1二极管电桥和第1电容器以及第2二极管电桥和第2电容器。第1二极管电桥将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将其施加给第1电容器。第1电容器供给针对压缩机的动作电源。第2二极管电桥将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将其施加给第2电容器。第2电容器供给针对控制部的动作电源。
在第1二极管电桥与交流电源之间设有开关单元。通过使该开关单元非导通,能够切断针对压缩机的动作电源的供给。
第2二极管电桥在相比开关单元位于交流电源侧的位置处与交流电源连接。由此,不限于开关单元的导通/非导通,对控制部供给动作电源。换言之,与针对控制部的动作电源的供给无关,切断针对压缩机的动作电压的供给。
由此,通过切断压缩机的动作电源来降低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力,并且对控制部供给动作电源,所以,能够确认热泵的状况。
并且,与本发明相关联的技术记载于专利文献2~4和非专利文献1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99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72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806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77289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福荣贵史及另2人,“単相インダイレクトマトリックスコンバータによる1ピストンロータリ圧縮機のセンサレスDCBL電動機駆動の開発”、平成20年电气学会产业应用部门大会、2008年、第1卷、p.469-47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驱动压缩机的装置中,存在由二极管和第3电容器构成的串联连接体与第1电容器并联连接的情况。二极管设置成其阳极朝向高电位侧。这种二极管和第3电容器作为CD缓冲器发挥功能。例如在压缩机这样的感性负载中,再生电流向电源(第1电容器)侧流过。二极管和第3电容器能够与第1电容器一起吸收这种再生电流。在这种结构中,第1电容器的静电电容越小,第3电容器的存在意义越大。这是因为,第1电容器的静电电容越小,第1电容器的电压越容易由于再生电流而上升,能够通过第3电容器抑制该电压上升。
但是,在这种结构中,设有第1电容器、第3电容器、以及作为直流负载的控制部用的第2电容器这3个电容器。
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源电路:能够与针对直流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无关地切断针对感性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1方式具有:第1电源线和第2电源线,其与感性负载连接;第1输入线,其与交流电源连接;第1转换部,其将从所述第1输入线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1直流电压,以所述第1电源线为正极对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施加所述第1直流电压;二极管,其具有阴极和阳极,配置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并使所述阳极朝向所述第1电源线侧;电容器,其两端连接有直流负载,并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与所述二极管串联连接;第1开关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输入线上,对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第1转换部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以及第2转换部,其将不经由所述第1开关部而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压转换为第2直流电压,并和所述电容器与所述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点连接,对所述电容器施加所述第2直流电压;以及电阻器,其相对于所述连接点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的相反侧,与所述二极管和所述电容器串联连接。
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的电源电路中,所述直流负载是对所述感性负载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第2转换部是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
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3方式在第1方式的电源电路中,所述电源电路还具有:第2输入线,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第2开关部,其对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1输入线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2输入线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
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4方式在第1方式~第2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电源电路中,所述电源电路还具有:第2输入线,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第2开关部,其由规定的控制部控制,设置在所述第2输入线上。
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5方式具有:第1电源线和第2电源线,其与感性负载连接;第1输入线,其与交流电源连接;第1转换部,其将从所述第1输入线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1直流电压,以所述第1电源线为正极对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施加所述第1直流电压;二极管,其具有阴极和阳极,配置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并使所述阳极朝向所述第1电源线侧;电容器,其两端连接有直流负载,并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与所述二极管串联连接;第1开关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输入线上,对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第1转换部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以及第2转换部,其将不经由所述第1开关部而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压转换为第2直流电压,并和所述电容器与所述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点连接,对所述电容器施加所述第2直流电压;第2输入线,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第2开关部,其对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1输入线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2输入线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
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6方式在第5方式的电源电路中,所述电源电路还具有:第2输入线,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第3开关部,其由规定的控制部控制,设置在所述第2输入线上。
本发明的热泵单元的第1方式具有第4方式的电源电路,其中,该热泵单元具有:第1装置,其具有与温度控制对象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第2装置,其作为所述第1装置的热源发挥功能,所述第1装置具有所述第2开关部和所述规定的控制部,所述第2装置具有第1方式的电源电路。
本发明的热泵单元的第2方式具有第6方式的电源电路,其中,该热泵单元具有:第1装置,其具有与温度控制对象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第2装置,其作为所述第1装置的热源发挥功能,所述第1装置具有所述第3开关部和所述规定的控制部,所述第2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和所述第2开关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1方式,对第1和第2电源线施加的第1直流电压作为感性负载的动作电压发挥功能。电容器从感性负载吸收再生电流。而且,电容器的两端电压作为直流负载的动作电压发挥功能。由此,电容器发挥吸收再生电流的功能和对第2直流电压进行平滑的功能这两个功能。因此,与设置分别发挥这些功能的2个电容器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制造成本。
而且,通过切断开关部,而切断针对感性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这是因为,二极管防止了由开关部切断从第1转换部到感性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并对感性负载施加第2直流电压。另一方面,与开关部的动作无关,对直流负载供给第2直流电压作为动作电压。换言之,与针对直流负载的动作电源的供给无关地,控制针对感性负载的动作电压的供给和切断。
而且,由电阻器消耗再生电流。而且,由于电阻器相对于连接端配置在电容器的相反侧,所以,不会导致对直流负载提供的第2直流电压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2方式,电容器具有对第2直流电压进行平滑的功能,所以,能够采用半波整流电路作为第2转换部,因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5方式,通过选择第2状态,能够经由第2输入线对直流负载供给动作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的第6方式,如果切断第3开关部,则能够切断针对直流负载的第2直流电压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切断第1开关部,能够切断针对感性负载的第1直流电压的供给。由此,能够切断感性负载和直流负载双方的电源供给而实现待机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如果规定的控制部使第3开关部导通,则能够经由第2输入线对直流负载供给电源,能够从待机状态恢复。
根据本发明的热泵单元的第1方式和第2方式,能够切断从第1装置和第2装置中的一方到另一方的电源供给而待机,能够从该一方使另一方的待机状态恢复。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会更加明白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热泵单元的概念性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本电源电路具有第一转换部11和第二转换部12。经由输入线L1、L2从交流电源E1对第一转换部11输入交流电压。在图1的例示中,对第一转换部11输入单相交流电压,但是,也可以输入多相交流电压。第一转换部11将所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将其施加给电源线LH1、LL1。在图1的例示中,以使得电源线LH1、LL1分别为正极和负极的方式施加直流电压。换言之,对电源线LH1施加的电位比对电源线LL1施加的电位高。
另外,在图1的例示中,第一转换部11是二极管全波整流电路,但是不限于此。第一转换部11也可以是具有任意的整流电路或开关元件的任意的AC/DC变流器。
在输入线L1、L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开关部S1。开关部S1对交流电源E1与第一转换部11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在图1的例示中,2个开关部S1分别设置在输入线L1、L2上。
在电源线LH1、LL1之间设有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二极管D1的阳极设置成朝向电源线LH1侧。电容器C1在电源线LH1、LL1之间与二极管D1串联连接。另外,在图1的例示中,二极管D1配置在相比电容器C1靠近电源线LH1侧,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在相比电容器C1靠近电源线LL1侧。
在电源线LH1、LL1上连接有作为感性负载的一例的压缩机驱动部21。压缩机驱动部21例如具有逆变器211和驱动压缩机构的电机212。压缩机驱动部21使用从第一转换部11输出的直流电压作为动作电源。
另外,通过二极管D1阻碍从电容器C1流向压缩机驱动部21的电流。另一方面,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能够吸收来自压缩机驱动部21的再生电流。例如如果使电机212停止,则在电机212中产生反电动势,由此从压缩机驱动部21向电源线LH1流过再生电流。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作为所谓的CD缓冲器(snubber)电路发挥功能,吸收该再生电流。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电机212的反电动势而引起的电源线LH1、LL1之间的直流电压的上升。换言之,能够抑制在压缩机驱动部21(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压缩机驱动部21的输入级包含逆变器211的情况下为该逆变器211)产生的过电压。
另外,压缩机驱动部21例如也可以具有设置在电源线LH1、LL1之间的电容器C21。该电容器C21的静电电容越大,对电源线LH1、LL1之间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的功能越高。如果电容器C21具有充分大的静电电容,则电容器C21作为所谓的平滑电容器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电容器C21的静电电容也可以小到例如几十μF以下。该情况下,电源线LH1、LL1之间的直流电压以来自交流电源E1的交流电压的频率的2倍的频率大幅脉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根据该直流电压的脉动而适当地控制逆变器211,也能够将适当的交流电压提供给电机212,而且,能够降低流过输入线L1、L2的交流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这种逆变器的控制技术被称为所谓的无电容器的逆变器控制。
这样,在具有较小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器C21中,无法充分吸收来自电机212的再生电流。因此,导致电源线LH1、LL1的电压上升。但是,根据本电源电路,能够通过电容器C1来抑制该电压上升。另一方面,即使压缩机驱动部21具有静电电容较大的电容器C21,通过电容器C1,也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源线LH1、LL1的电压上升。
并且,在电容器C1的两端连接有作为直流负载的一例的控制部22。在图1的例示中,由于电容器C1与电源线LL1连接,所以,控制部22与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之间的连接点P1以及电源线LL1连接。控制部22使用电容器C1中充电的直流电压作为动作电源。换言之,电容器C1具有供给对控制部22施加的直流电压的功能。
控制部22也可以对压缩机驱动部21进行控制。例如如果压缩机驱动部21具有逆变器,则对逆变器输出开关信号。进而,控制部22也可以对开关部S1的导通/非导通进行控制。
这里,控制部22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微计算机和存储装置。微计算机执行程序中记述的各处理步骤(换言之为步骤)。上述存储装置例如可以由ROM(ReadOnlyMemory)、RAM(RandomAccessMemory)、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ROM)等)、硬盘装置等各种存储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构成。该存储装置存储各种信息和数据等,并且存储微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并且,提供用于执行程序的工作区域。另外,微计算机可以理解为作为与程序中记述的各处理步骤对应的各种单元发挥功能,或者,可以理解为实现与各处理步骤对应的各种功能。并且,控制部22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由控制部22执行的各种步骤或所实现的各种单元或各种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第二转换部12将不经由开关部S1而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在图1的例示中,第二转换部12在相比开关部S1靠近交流电源E1侧的位置处与输入线L1、L2连接。由此,不经由开关部S1而从输入线L1、L2对第二转换部12输入交流电压。第二转换部12与电容器C1和二极管D1之间的连接点P1连接,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施加给电容器C1。
另外,在图1的例示中,第二转换部12是二极管全波整流电路,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任意的整流电路或开关元件的任意的AC/DC变流器。
并且,在图1的例示中设有滤波器30。滤波器30设置在交流电源E1与第二转换部12之间。滤波器30降低流过输入线L1、L2的交流电流的高频成分。
在该电源电路中,如上所述,电容器C1具有吸收来自压缩机驱动部21的再生电流的功能以及供给对控制部22施加的直流电压的功能。因此,与设置分别具有这些功能的2个电容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在该电源电路中,在希望切断针对压缩机驱动部21的电源供给的情况下,例如在压缩机产生异常的情况下或不需要驱动压缩机的情况下,切断开关部S1。该切断例如可以通过控制部22执行,或者也可以以规定的异常检测部检测到压缩机等的异常为契机而切断开关部S1。由此,能够切断针对压缩机驱动部21的动作电压的供给。这是因为,通过切断开关部S1,切断来自第一转换部11的直流电压的供给,而且,通过二极管D1,来自第二转换部12的直流电压不会供给到压缩机驱动部21。
另一方面,根据本电源电路,能够与开关部S1的切断无关地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这是因为,不切断从第二转换部12到电容器C1的电源供给,对控制部22供给电容器C1中充电的直流电压。
这样,由于能够维持针对控制部22的电源供给,所以,例如在以下的情况下特别有利。
存在控制部22将压缩机等的异常存储在规定的记录介质中的情况。该压缩机等的异常例如由规定的传感器检测,检测到的结果被输出到控制部22,控制部22将其记录在记录介质中。这种情况下,即使控制部22或规定的异常检测部以产生压缩机等的异常为契机而切断开关部S1,也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所以,能够确认该异常。例如可以设置显示部,控制部22在显示部中显示异常,从而执行该确认。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异常有关的调查。
并且,在从外部对控制部22输入了表示不需要驱动压缩机的内容时、或者在控制部22判断为不需要驱动压缩机时,控制部22通过使开关部S1非导通,能够切断压缩机驱动部21的电源供给。由此,能够使压缩机驱动部21待机,进而,能够降低消耗电力。而且,此时,由于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所以,控制部22再次使开关部S1导通,能够对压缩机驱动部21供给动作电源。
另外,在图1的例示中,第二转换部12与输入线L1、L2连接并从交流电源E1供给交流电压。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经由与输入线L1、L2不同的输入线而从其他交流电源对第二转换部12输入交流电压。并且,例如也可以将交流电压施加给一次绕组,将与该一次绕组磁耦合的2个二次绕组中产生的2个交流电压分别输入到第一转换部11和第二转换部12。在本申请中,将这些连接方式统一表述为对第二转换部12输入交流电压。
图2示出电源电路的概念性的另一结构的一例。图2所例示的电源电路与图1所例示的电源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开关部S1和第二转换部12。第二转换部12具有二极管D121。二极管D121设置在输入线L1与连接点P1之间。二极管D121设置成其阳极朝向输入线L1侧。开关部S1设置在输入线L1上,而不设置在输入线L2上。
根据该电源电路,在开关部S1非导通的情况下,从输入线L1经由二极管D121、电容器C1、属于第一转换部11并设置在电源线LL1与输入线L2之间的二极管向输入线L2流过电流。即,第二转换部12对交流电压进行半波整流并对电容器C1进行充电。因此,在开关部S1变为非导通后,也能够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
另外,在开关部S1非导通时,不需要驱动压缩机驱动部21。由此,此时,控制部22的消耗电力比开关部S1导通时的消耗电力小。因此,在开关部S1非导通的情况下,即使是半波整流,也能够供给充分的电力。或者,由于控制部22的动作电压比压缩机驱动部21的动作电压低、并且控制部22的消耗电力也更小,所以,即使是半波整流,也能够供给充分的动作电力。或者,通过电容器C1对来自第二转换部12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由此,即使是半波整流,也能够通过电容器C1减小直流电压的变动,可以采用半波整流。如果采用半波整流电路作为第二转换部12,则与采用全波整流电路作为第二转换部12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图2的例示中,开关部S1也可以仅设置在输入线L2上。该情况下,二极管D121设置在输入线L2中的相比开关部S1靠近交流电源E1侧的连接点与连接点P1之间。这是因为,如果二极管D121设置在连接点P1与输入线L1之间,则通过开关部S1的非导通,不会对电容器C1供给电流。
并且,也可以分别在输入线L1、L2上设有开关部S1。该情况下,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在相比设于输入线L2的开关部S1靠近交流电源E1侧的位置处,输入线L2和电源线LL1相互连接。根据该电源电路,在开关部S1非导通时,从输入线L1经由二极管D121和电容器C1向输入线L2流过电流。因此,在开关部S1变为非导通后,也能够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压。另外,在图2的例示中,输入线L2和电源线LL1也可以相互连接。
并且,代替二极管D121,也可以在电源线LL1上的相比第一转换部11靠近输入线L2侧的位置处设有二极管。此时,该二极管设置成其阳极朝向电容器C1侧。并且,也可以设置该二极管和二极管D121双方。
第2实施方式.
这里,对第2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和第1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的不同之处进行叙述。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源电路相比,本电源电路还具有电阻器R1。另外,图4的电源电路具有在图2的电源电路中追加了电阻器R1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在图1或图3的电源电路中追加了电阻器R1的结构。
电阻器R1在电源线LH1、LL1之间与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串联连接。由此,来自压缩机驱动部21的再生电流的一部分可以由电阻器R1消耗。由此,能够抑制电容器C1的电压上升。换言之,可以采用静电电容更小的电容器C1。
进而,在图4的例示中,电阻器R1相对于连接点P1而位于电容器C1的相反侧。由此,电阻器R1不会影响从电容器C1施加给控制部22的直流电压。换言之,不会由于电阻器R1而产生电压下降,或者,不会产生电阻器R1中的电力消耗,能够将电容器C1中充电的直流电压施加给控制部22。
与图4的电源电路相比,图5所例示的电源电路代替电阻器R1而具有电阻器R2。电阻器R2在电源线LH1、LL1之间与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串联连接。由此,与电阻器R1同样,能够消耗再生电流的一部分。而且,电阻器R2相对于连接点P1配置在电容器C1侧。由此,实现以下说明的效果。这里,考虑在不对电容器C1充电电压时连接交流电源E1的情况。此时,从第二转换部12向电容器C1流过电流,在该电流路径中存在有电阻器R2。因此,电阻器R2作为所谓的限流电阻发挥功能,能够抑制流向电容器C1的电流的增大(所谓的冲击电流)。
第3实施方式.
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源电路相比,本电源电路还具有开关部S3。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电源电路可以设有电阻器R1、R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开关部S3设置在输入线L1与第二转换部12之间。更详细地讲,在相比开关部S1靠近交流电源E1侧的位置处从输入线L1分支而与第二转换部12连接的输入线L3上设有开关部S3。另外,在图6的例示中,采用图2所例示的第二转换部12。
开关部S3的导通/非导通例如由控制部42控制。从电源电路41对控制部42供给动作电源。电源电路41与在相比开关部S3靠近交流电源E1侧的位置处从输入线L3分支的输入线L4和从输入线L2分支的输入线L5连接。电源电路41例如将从输入线L4、L5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适当的直流电压,将其提供给控制部42。
在开关部S1非导通的状态下,当控制部42使开关部S3非导通时,能够切断针对控制部22的动作电源的供给。因此,不仅切断针对压缩机驱动部21的电源供给,还切断针对控制部22的电源供给,能够实现待机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开关部S1、S3由控制部42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42通过使开关部S1、S3非导通,而能够实现待机状态。或者,在开关部S1由控制部22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22、42构成为能够相互收发信号。而且,控制部22使开关部S1非导通,然后,控制部22将该内容传递给控制部42,控制部42使开关部S3非导通。
在图6的例示中,开关部S3、控制部42和电源电路41设置于装置100,其他结构要素设置于装置200。该情况下,能够根据来自装置100的控制使装置200待机。另外,与图6的例示不同,也可以将这些结构要素设置于一个装置。
与图6所例示的电源电路相比,图7所例示的电源电路还具有开关部S2。开关部S2对使第二转换部12与输入线L1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第二转换部12与输入线L3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控制部22对开关部S2输入控制信号,开关部S2根据有无输入该控制信号,对第1状态和第2状态进行选择。
在该电源电路中,通过使开关部S2选择第1状态,能够经由输入线L1、L2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通过使开关部S2选择第2状态,能够经由与输入线L1、L2不同的路径、即输入线L2、L3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
根据该电源电路,能够按照以下步骤切断针对控制部22的电源供给。即,首先,控制部22对开关部S2进行控制而选择第2状态,在该状态下,控制部42使开关部S3非导通。由此,能够切断针对控制部22的电源供给。另一方面,由于能够通过开关部S1的非导通而切断针对压缩机驱动部21的电源供给,所以,能够切断针对压缩机驱动部21和控制部22双方的电源供给而实现待机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消耗电力。
并且,开关部S2优选在未接收到来自控制部22的控制信号的状态下选择第2状态。即,优选开关部S2在不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的状态下选择第2状态。这是因为,控制部42通过使开关部S3导通,能够经由输入线L2、L3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由此,能够使控制部22恢复。而且,如果控制部22使开关部S1导通,则能够对压缩机驱动部21供给动作电源,能够使压缩机驱动部21恢复。
而且,如果控制部22控制开关部S2而选择第1状态、控制部42使开关部S3非导通,则能够使开关部S2、S3之间的输入线L3在电气方面独立。由此,能够将该区间的输入线L3用于其他用途。例如可以将该区间的输入线L3用作控制部22、42间的通信线。针对第1装置100和第2装置200相互进行通信的***是有效的。作为详细的一例,以下以热泵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热泵单元>
热泵单元例如是空调机或热水器。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热泵单元具有第1装置100和第2装置200。在热泵单元为空调机的情况下,第1装置100相当于室内机,第2装置200相当于室外机。下面以空调机为例进行说明,将第1装置100称为室内机100,将第2装置200称为室外机200。
室内机100设置在作为温度控制对象的室内空间内,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室外机200作为室内机100的热源发挥功能。为了实现该结构,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具有未图示的制冷剂回路。例如,室内机100具有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外机200具有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由此,在室外与室内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一般地,在室外机200中设置有用于使各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易于进行的、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和使制冷剂收缩膨胀的膨胀阀。并且,为了促进各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在这些部件中设有风扇。
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相互进行通信,控制各控制要素(风扇、压缩机、膨胀阀等)执行空调运转。下面,对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的电气要素进行说明。参照图8,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通过3条布线L11、L12、L13而相互连接。
室内机100具有电源电路41、控制部42、通信部43和开关部S3。在电源电路41上连接有布线L11、L13。布线L11、L13在室外机200中与交流电源E1连接,经由这些布线L11、L13对电源电路41输入交流电压。电源电路41将该交流电压转换为适当的直流电压,将其输出到控制部42。
在通信部43上连接有布线L12、L13。通信部43能够经由布线L12、L13而与室外机200进行通信。
开关部S3对布线L11、L12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开关部S3由控制部42控制。
室外机200具有第一转换部11、第二转换部12、压缩机驱动部21、控制部22、电容器C1、二极管D1、开关部S1、S2、滤波器30、电源电路44和通信部45。
在第一转换部11上连接有布线L11、L13,经由布线L11、L13从交流电源E1输入交流电压。室外机200内的布线L11、L13相当于上述输入线L1、L2。由于第一转换部11的后级的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同,所以避免重复的说明。
开关部S1设置在布线L11、L13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对第一转换部11与交流电源E1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控制。在图8的例示中,开关部S1设置在布线L11、L13上。在图8的例示中,设于布线L11的开关部S1具有开关S11、S12和电阻器R11。开关S12和电阻器R11相互串联连接,该串联连接体与开关S11并联连接。开关S11、S12由控制部22控制。控制部22使开关S12导通,由此,能够经由电阻器R11对压缩机驱动部21供给动作电压。由此,即使压缩机驱动部21具有电容器,也能够抑制针对该电容器的冲击电流。然后,如果开关S12非导通、开关S11导通,则能够避免电阻器R11中的电压下降或消耗电力,能够对压缩机驱动部21供给动作电压。
第二转换部12将所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将其施加给电容器C1,即,在图8的例示中,施加给电源线LH2、LL1之间。开关部S2对使第二转换部12在其输入侧与布线L11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第二转换部12在其输入侧与布线L12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开关部S2由控制部22控制,在不从控制部22输入控制信号的状态下选择第2状态。
如果通过开关部S2选择了第1状态,则经由布线L11、L13对第二转换部12输入交流电压。并且,如果开关部S2选择第2状态、开关部S3导通,则经由布线L12、L13对第二转换部12输入交流电压。
电源电路44生成提供给通信部45的直流电源。电源电路44例如设置在电源线LH2与布线L13之间。更具体而言,电源电路44例如具有电阻器R41、R42、电容器C41、齐纳二极管D41和二极管D42。电阻器R41、二极管D42和电容器C41在电源线LH2与布线L13之间相互串联连接。二极管D42配置成其阳极朝向电源线LH2侧。由第二转换部12整流后的直流电压由于电阻器R41而降低,对电容器C41进行充电。由此,电容器C41对由第二转换部12整流后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电阻器R41例如防止针对电容器C41的冲击电流。电容器C41、齐纳二极管D41和电阻器R42相互并联连接。齐纳二极管D41使电容器C41的电压保持恒定。电阻器R42防止在齐纳二极管D41和电容器C41中产生过电压。
通信部45设置在布线L12上。布线L12设置在电源电路44、更详细地讲为电阻器R41与电容器C41之间。根据该结构,将电容器C41作为直流电源而构成由通信部45、布线L12、通信部43和布线L13构成的闭合回路,实现通信部43、45的通信。
叙述在该空调机中使室外机200待机的方法和从待机恢复的方法。
首先,在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执行空调运转的情况下,开关部S1导通,开关部S2选择第1状态,开关部S3非导通。由此,经由布线L11、L13对压缩机驱动部21、控制部22和电源电路44供给电源。并且,布线L12用于通信部43、45的通信。
接着,叙述空调运转停止而使室外机200待机的步骤。控制部22使开关部S1非导通。由此,切断针对压缩机驱动部21的电源供给。接着,停止针对开关部S2的控制信号而使开关部S2选择第2状态。此时,由于开关部S3非导通,所以,还切断针对控制部22的电源供给。由此,能够切断针对室外机200的电源供给而使室外机200成为待机状态。
接着,叙述使室外机200恢复的步骤。控制部42使开关部S3导通。由于开关部S2选择了第2状态,所以,经由布线L11、开关部S3、布线L12、开关部S2和第二转换部12对电容器C1施加电压,而对控制部22供给动作电源。接着,控制部22对开关部S2输出控制信号,使开关部S2选择第1状态。并且,使开关部S1导通而对压缩机驱动部21供给电源。另一方面,控制部42切断开关部S3。由此,能够使室外机200从待机状态恢复。另外,例如通过使控制部22经由通信部45、43对控制部42发送信号,由此,能够使控制部42得知对控制部22供给了动作电压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空调机,在通常的空调运转时将布线L12用作通信线,在使室外机200从待机状态恢复时,能够用作经由布线L12对室外机200供给电源的电源线。
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均只是例示,本发明不限于此。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应该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而能够想到的。
标号说明
11:第一转换部;12:第二转换部;21:感性负载;22:直流负载;C1:电容器;D1:二极管;L1~L3:输入线;LH1、LL1:电源线;P1:连接点;S1~S3:开关部。

Claims (10)

1.一种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具有:
第1电源线(LH1)和第2电源线(LL1),其与感性负载(21)连接;
第1输入线(L1、L2),其与交流电源(E1)连接;
第1转换部(11),其将从所述第1输入线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1直流电压,以所述第1电源线为正极对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施加所述第1直流电压;
二极管(D1),其具有阴极和阳极,配置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并使所述阳极朝向所述第1电源线侧;
电容器(C1),其两端连接有直流负载(22),并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与所述二极管串联连接;
第1开关部(S1),其设置在所述第1输入线上,对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第1转换部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
第2转换部(12),其将不经由所述第1开关部而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压转换为第2直流电压,并和所述电容器与所述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点(P1)连接,对所述电容器施加所述第2直流电压;以及
电阻器(R1),其相对于所述连接点(P1)配置在所述电容器(C1)的相反侧,与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容器串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
所述直流负载(22)是对所述感性负载(21)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第2转换部(12)是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
所述电源电路还具有:
第2输入线(L3),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
第2开关部(S2),其对使所述第2转换部(12)与所述第1输入线(L1、L2)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2输入线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
所述电源电路还具有:
第2输入线(L3),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
第3开关部(S3),其由规定的控制部(42)控制,设置在所述第2输入线(L3)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
所述电源电路还具有:
第2输入线(L3),其与交流电源连接;以及
第3开关部(S3),其由规定的控制部(42)控制,设置在所述第2输入线(L3)上。
6.一种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具有:
第1电源线(LH1)和第2电源线(LL1),其与感性负载(21)连接;
第1输入线(L1、L2),其与交流电源(E1)连接;
第1转换部(11),其将从所述第1输入线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1直流电压,以所述第1电源线为正极对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施加所述第1直流电压;
二极管(D1),其具有阴极和阳极,配置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并使所述阳极朝向所述第1电源线侧;
电容器(C1),其两端连接有直流负载(22),并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与所述二极管串联连接;
第1开关部(S1),其设置在所述第1输入线上,对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第1转换部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
第2转换部(12),其将不经由所述第1开关部而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压转换为第2直流电压,并和所述电容器与所述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点(P1)连接,对所述电容器施加所述第2直流电压;
第2输入线(L3),其与交流电源连接;
第2开关部(S2),其对使所述第2转换部(12)与所述第1输入线(L1、L2)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2输入线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
滤波器(30),其配置在所述交流电源(E1)与所述第1输入线(L1、L2)之间;以及
第2电源电路(41),其从所述第2输入线输入所述交流电源,
所述第1输入线经由所述滤波器而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第2输入线不经由所述滤波器而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
7.一种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具有:
第1电源线(LH1)和第2电源线(LL1),其与感性负载(21)连接;
第1输入线(L1、L2),其与交流电源(E1)连接;
第1转换部(11),其将从所述第1输入线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第1直流电压,以所述第1电源线为正极对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施加所述第1直流电压;
二极管(D1),其具有阴极和阳极,配置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并使所述阳极朝向所述第1电源线侧;
电容器(C1),其两端连接有直流负载(22),并在所述第1电源线和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与所述二极管串联连接;
第1开关部(S1),其设置在所述第1输入线上,对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第1转换部之间的导通/非导通进行选择;
第2转换部(12),其将不经由所述第1开关部而输入的所述交流电压转换为第2直流电压,并和所述电容器与所述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点(P1)连接,对所述电容器施加所述第2直流电压;
第2输入线(L3),其与交流电源连接;
第2开关部(S2),其对使所述第2转换部(12)与所述第1输入线(L1、L2)连接的第1状态和使所述第2转换部与所述第2输入线连接的第2状态进行选择;以及
第3开关部(S3),其由规定的控制部(42)控制,设置在所述第2输入线(L3)上。
8.一种热泵单元,其具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该热泵单元具有:
第1装置(100),其具有与温度控制对象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
第2装置(200),其作为所述第1装置的热源发挥功能,
所述第1装置具有所述第3开关部(S3)和所述规定的控制部(42),
所述第2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
9.一种热泵单元,其具有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该热泵单元具有:
第1装置(100),其具有与温度控制对象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
第2装置(200),其作为所述第1装置的热源发挥功能,
所述第1装置具有所述第3开关部(S3)和所述规定的控制部(42),
所述第2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
10.一种热泵单元,其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电路,其中,该热泵单元具有:
第1装置(100),其具有与温度控制对象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
第2装置(200),其作为所述第1装置的热源发挥功能,
所述第1装置具有所述第3开关部(S3)和所述规定的控制部(42),
所述第2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和所述第2开关部。
CN201180068012.2A 2011-02-25 2011-12-19 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Active CN103380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9962 2011-02-25
JPJP2011-039962 2011-02-25
JP2011039962A JP5392281B2 (ja) 2011-02-25 2011-02-25 電源回路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PCT/JP2011/079309 WO2012114626A1 (ja) 2011-02-25 2011-12-19 電源回路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338A CN103380338A (zh) 2013-10-30
CN103380338B true CN103380338B (zh) 2016-03-02

Family

ID=46720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012.2A Active CN103380338B (zh) 2011-02-25 2011-12-19 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209705B2 (zh)
EP (1) EP2679937B1 (zh)
JP (1) JP5392281B2 (zh)
CN (1) CN103380338B (zh)
AU (1) AU2011360292B2 (zh)
BR (1) BR112013021669B1 (zh)
ES (1) ES2720848T3 (zh)
RU (1) RU2551112C2 (zh)
WO (1) WO20121146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63133B2 (en) 2015-03-31 201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JP6711385B2 (ja) 2018-10-16 2020-06-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その電源回路を備えたモータ駆動回路、及び、その電源回路又はそのモータ駆動回路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0781A (ja) * 1982-09-14 1984-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源装置
JPS61153373U (zh) * 1985-03-13 1986-09-22
JPH0619334Y2 (ja) * 1986-10-06 1994-05-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タ装置の制御回路電源装置
RU2051467C1 (ru) * 1992-01-27 1995-12-27 Сергей Данилович Рудык Регулируемы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перемен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в постоянное с синусоидальным потребляемым током
JPH06245541A (ja) * 1993-02-12 1994-09-02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の制御電源給電方法
JPH0759359A (ja) 1993-08-09 1995-03-03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源回生用電力変換装置
JPH0956150A (ja) * 1995-08-11 1997-02-25 Nippon Steel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0217247A (ja) 1999-01-25 2000-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流保護回路
JP4391768B2 (ja) * 2003-06-24 2009-12-24 高橋 祐子 多相電流供給回路及び駆動装置
JP4543718B2 (ja) * 2003-11-27 2010-09-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3772898B2 (ja) 2004-09-08 2006-05-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多相電流供給回路及び駆動装置
JP2006109558A (ja) * 2004-10-01 2006-04-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610230A (zh) * 2004-11-05 2005-04-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交流升压方式的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JP3806882B2 (ja) 2004-11-29 2006-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760001B2 (ja) * 2004-12-09 2011-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多相電流供給回路、駆動装置、圧縮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069992A (ja) 2006-09-12 2008-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制御装置
JP5063379B2 (ja) * 2008-01-11 2012-10-3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装置用モジュール、並びに、空気調和機及び冷凍装置
CN101656474A (zh) * 2008-08-21 2010-02-24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及其电源转换方法
RU2411628C1 (ru) * 2010-01-11 2011-02-1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релестроения с опытным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м" Многоуровневый мостово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инвертор напряжения
JP5645109B2 (ja) * 2010-07-27 2014-12-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2線式負荷制御装置
KR101327070B1 (ko) * 2011-12-22 2013-11-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돌입 전류 제한 회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338A (zh) 2013-10-30
BR112013021669A2 (pt) 2016-11-01
US9209705B2 (en) 2015-12-08
ES2720848T3 (es) 2019-07-25
AU2011360292B2 (en) 2015-09-17
JP5392281B2 (ja) 2014-01-22
US20130333861A1 (en) 2013-12-19
EP2679937A4 (en) 2017-06-07
BR112013021669B1 (pt) 2020-12-08
RU2551112C2 (ru) 2015-05-20
AU2011360292A1 (en) 2013-08-22
RU2013143284A (ru) 2015-03-27
JP2012177500A (ja) 2012-09-13
WO2012114626A1 (ja) 2012-08-30
EP2679937A1 (en) 2014-01-01
EP2679937B1 (en) 2019-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4207B2 (ja) 直流電源装置
AU2009285313B2 (en) Converter circuit, and motor drive controller equipped with converter circuit,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tor, and induction cooking heater
US9225258B2 (en) Backflow preventing means,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080102163A (ko) 인버터 압축기의 운전 방법 및 압축기 구동 장치
CN104488157B (zh) 电源装置
AU2010361822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WO2005006531A1 (ja) 三相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06325306A (ja) コンバータ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圧縮機、空気調和機
CN103380338B (zh) 电源电路和热泵单元
CN105826909A (zh) 一种换流器中充电电路、换流器及空调
JP4120694B1 (ja) インバータ圧縮機の運転方法及び圧縮機駆動装置
JP539167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105229911A (zh) 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5359397A (zh) 逆流防止装置、电力变换装置、马达驱动装置以及冷冻空气调节装置
KR102260614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12178974A (ja) 電源回路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CN105591561A (zh) 一种供电电路及装置
JP2016220377A (ja) 電源回路、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る空気調和機
JP2018063079A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5021543A (zh) 空调的电源电路、电源模块和变频空调
KR101295057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이의 통신 장치
JP6156100B2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KR101331954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이의 제어 장치
JP2005341746A (ja) 直流電源装置
CN115693893A (zh) 便携空调器及其驱动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