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9150A -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9150A
CN103299150A CN2012800050480A CN201280005048A CN103299150A CN 103299150 A CN103299150 A CN 103299150A CN 2012800050480 A CN2012800050480 A CN 2012800050480A CN 201280005048 A CN201280005048 A CN 201280005048A CN 103299150 A CN103299150 A CN 103299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fin
transfer part
cut
he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50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9150B (zh
Inventor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吉冈俊
藤野宏和
镰田俊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9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9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9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91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attachable to the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28F1/12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热交换器(30)中设置有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6)。呈板状的翅片(36)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留有一定间隔地设置。扁平管(33)被***翅片(36)的管***部(46)中。在翅片(36)上,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部分构成传热部(70)。在传热部(70)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和切起片(50、60)。鼓起部(81~83)设置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该鼓起部(81~83)通过使传热部(70)呈山峰形状地鼓起而形成。切起片(50、60)设置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通过切起传热部(70)而形成。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扁平管和翅片并且使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包括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已为众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多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扁平管沿上下方向彼此留有规定间隔地排列,呈板状的翅片沿扁平管的延伸方向彼此留有规定间隔地排列。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多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扁平管沿上下方向彼此留有规定间隔地排列,在相邻的扁平管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波纹状翅片。在这些热交换器中,与翅片接触着流动的空气和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在通常情况下,在这种热交换器的翅片上形成有用来促进传热的切起片(louver)。例如专利文献3的图4所示,在现有热交换器的翅片上沿空气通过方向排有切起高度彼此相等的多个切起片。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3-2624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021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11-2949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有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在空调机的制热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若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分就会结霜(即结冰)而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上。因此,在室外气温较低的状态下的制热运转中,例如每经过规定时间就会进行用来使已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上的霜融化的除霜动作。在除霜动作中,已从压缩机中喷出的高温制冷剂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已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上的霜被制冷剂加热而融化。在除霜动作中,因为已从压缩机中喷出的制冷剂不是被供向室内热交换器而是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所以将已被加热的空气送向室内的送风被中断。
另一方面,包括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可用作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然而,在现有的这种热交换器中,通常在从翅片的前缘附近直到后缘附近的部位上设置有切起片。因此,在由这种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中,霜集中地附着在翅片的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空气流被已附着的霜阻碍。其结果是,虽然霜几乎未附着在翅片的下风一侧的部分上,但是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减少,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量减少,因而陷入需要进行除霜动作的状态。因此,若用这种热交换器作为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器,则将已被加热的空气送向室内的送风由于进行除霜动作而被中断的频率就会增高,有可能导致空调机的实质制热能力下降。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中,使已附着在翅片上的霜所引起的热交换器的能力下降达到限度为止的时间增长。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热交换器作为对象,该热交换器包括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5、36,多根该扁平管33以多根该扁平管33的侧面彼此相向的形态上下排列,在多根该扁平管33的内部形成有流体的通路34,多个该翅片35、36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划分成空气流动的多个通风流路40,所述翅片35、36具有多个传热部70,该传热部70形成为从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中的一扁平管33开始延伸到另一扁平管33的板状而构成所述通风流路40的侧壁。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所述传热部70上设置有多个切起片50、60和鼓起部81~83,多个该切起片50、60通过切起该传热部70而形成,该鼓起部81~83设置在比所述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该鼓起部81~83通过使所述传热部70鼓起而形成,并向与空气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热交换器30中设置有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5、36。在上下排列的扁平管33之间设置有翅片35、36的传热部70。在热交换器30中,空气通过上下排列的扁平管33之间的通风流路40,该空气与流经扁平管33内的通路34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和切起片50、60。鼓起部81~83设置在传热部70的比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在传热部70上形成有鼓起部81~83或切起片50、60的情况下,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产生紊乱,促进空气和翅片进行传热。
一般而言,通过切起传热部70而形成的切起片50、60使空气流产生紊乱的效果大于通过使传热部70鼓起而形成的鼓起部81~83使空气流产生紊乱的效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切起片50、60的传热促进效果大于鼓起部81~83的传热促进效果。
当在扁平管33内流动的流体的温度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分结霜而附着在传热部70的表面上。另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比传热促进效果较高的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形成有传热促进效果较低的鼓起部81~83。因此,与切起片50、60形成在整个传热部70上的情况相比,附着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减少,附着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增加。因此,在该方面的发明的传热部70上,附着在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与附着在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之差减小。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设置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所述切起片50、60中的至少位于靠近所述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一部分切起片50上,该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该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突出。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靠近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一部分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突出。也就是说,位于靠近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一部分切起片50朝与鼓起部81~83的位于下风一侧的部分相反的方向倾斜。已越过鼓起部81~83流过来的空气碰撞位于靠近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切起片50,使得该空气的流动方向产生变化。因此,已越过鼓起部81~83流过来的空气流通过碰撞位于靠近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切起片50而进一步产生紊乱。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切起片50、60的切起端53、63,由主缘部54、64、上侧缘部55、65以及下侧缘部56、66构成,该上侧缘部55、65是从该主缘部54、64的上端延伸到该切起片50、60的上端的部分,该上侧缘部55、65相对于该主缘部54、64倾斜,该下侧缘部56、66是从该主缘部54、64的下端延伸到该切起片50、60的下端的部分,该下侧缘部56、66相对于该主缘部54、64倾斜,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至少一部分所述切起片50、60是所述下侧缘部56相对于所述主缘部54的斜度比所述上侧缘部55相对于所述主缘部54的斜度小的非对称型切起片。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切起片50、60的切起端53、63由主缘部54、64、上侧缘部55、65以及下侧缘部56、66构成。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形成在该传热部70上的切起片50、60中的至少一部分切起片是非对称型切起片50a。在非对称型切起片50a中,下侧缘部56相对于主缘部54的斜度比上侧缘部55相对于主缘部54的斜度小。因此,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非对称型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之间,与上侧缘部55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相比下侧缘部56的相互之间的间隙呈更加细长的形状。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热交换器30的翅片35、36表面上,或者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或者附着在翅片35、36上的霜融化,由此产生冷凝水。已产生在翅片35、36表面上的冷凝水也会流入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非对称型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相互之间。已流入非对称型切起片50a之间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被吸入细长的下侧缘部56相互之间的间隙中。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形成在与所述扁平管33相邻的部分上的切起片50为所述非对称型切起片。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与扁平管33相邻的部分上形成有切起片50,并且其中的一部分切起片50或所有切起片50为非对称型切起片。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到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位于比所述扁平管33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下风端部73,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所述下风端部73上设置有所述切起片60。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下风端部73。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突出到比扁平管33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在该方面的发明的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上设置有切起片60。应予说明,在该方面的发明的传热部70上,只要在至少下风端部73上设置有切起片50、60即可。也就是说,在该方面的发明的传热部70上,也可以在从下风端部73直到比下风端部73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为止的部位上设置有多个切起片50、60。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到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设置有多个鼓起部81~83。在各个传热部70上,多个鼓起部81~83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在通风流路40中的空气流在越过多个鼓起部81~83时产生紊乱。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形成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中,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最宽。
此处,鼓起部81~83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越宽,沿鼓起部81~83流动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就越少,其结果是鼓起部81~83促进传热的效果也会变得越小。另一方面,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在通风流路40的入口处最大,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小。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那一个鼓起部8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比其他鼓起部82、83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宽。也就是说,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较大的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传热促进效果较小的、宽度最宽的鼓起部81。因此,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附着在设置有宽度最宽的鼓起部81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得到抑制。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六或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形成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中,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最低。
此处,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越低,沿鼓起部81~83流动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就越少,其结果是鼓起部81~83促进传热的效果也会变得越小。另一方面,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在通风流路40的入口处最大,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小。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比其他鼓起部82、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低。也就是说,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较大的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传热促进效果较小的、高度最低的鼓起部81。因此,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附着在设置有高度最低的鼓起部81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得到抑制。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六到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从该传热部70的上风一侧的端部38开始到比该传热部70的空气通过方向的中央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为止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空气通过方向的长度为传热部70的空气通过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鼓起部81~83。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六到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位于比所述扁平管33还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上风端部72,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从所述上风端部72直到该上风端部72的下风一侧的部分为止的部位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设置有上风端部72,在各个传热部70上,跨着上风端部72和与上风端部72的下风一侧相邻的部分这两个部分设置有多个鼓起部81~83。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六到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越靠近下风一侧就越位于下方地倾斜。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设置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鼓起部81~83的下端倾斜。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越靠近下风一侧就越位于下方地倾斜。因此,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从与该传热部70的下侧部分相邻的扁平管33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为止的距离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短。
此处,在使已附着在翅片35、36上的霜融化的除霜动作中,霜融化而产生的冷凝水沿着传热部70的表面从鼓起部81~83流下去。已从鼓起部81~83流下去的冷凝水积存在与传热部70的下侧部分相邻的扁平管33上。另一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从位于传热部70的下方的扁平管33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为止的距离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短。因此,已从鼓起部81~83流下去而积存在扁平管33上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逐渐被吸入从扁平管33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为止的距离较短的下风一侧。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翅片36形成为设置有多个切口部45的板状,该切口部45用来将所述扁平管33***该切口部45中,所述翅片36沿所述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彼此留有规定间隔地设置,所述翅片36用所述切口部45的周缘夹着所述扁平管33,在所述翅片36上,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切口部45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传热部70。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多个形成为板状的翅片36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彼此留有规定间隔地设置。在各个翅片36上形成有多个切口部45,该切口部45用来将所述扁平管33***该切口部45中。各个翅片36的切口部45的周缘部夹着扁平管33。各个翅片36的上下相邻的切口部45之间的部分构成传热部70。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翅片35是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且上下蛇行的波纹状翅片,并具有多个所述传热部70和多个中板部41,多个该传热部70沿所述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该中板部41是与相邻的该传热部70的上端或下端相连的部分,该中板部41与该扁平管33接合。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为波纹状翅片的翅片35设置在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在各个翅片35上设置有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部70。在各个翅片35上,相邻的传热部70与中板部41相连,该中板部41与扁平管33的平坦侧面接合。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以空调机10为对象,所述空调机10包括设置有上述第一到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回路20,所述空调机10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内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第一到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与制冷剂回路20连接。在热交换器30中,在制冷剂回路20内循环的制冷剂流经扁平管33的通路34,并与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比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形成有传热促进效果较低的鼓起部81~83。因此,附着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与附着在其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之差减小。其结果是,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30中,与霜集中地附着在翅片的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现有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能力的下降达到限度时的霜附着量增加。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霜的附着所引起的热交换器30的能力下降达到限度为止的时间增长,能够使除霜动作的频率下降。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靠近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一部分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突出。因此,已越过鼓起部81~83流过来的空气流通过碰撞位于靠近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切起片50而进一步产生紊乱。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发明,能够在传热部70的形成有切起片50、60的部分可靠地促进翅片35、36和空气彼此传热。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形成在翅片35、36的传热部70上的切起片50、60中的至少一部分切起片是非对称型切起片50a。在非对称型切起片50a中,下侧缘部56相对于主缘部54的斜度比上侧缘部55相对于主缘部54的斜度小。因此,已产生在翅片35、36的表面上并流入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非对称型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之间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被吸入细长的下侧缘部56相互之间的间隙中。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发明,除了能够利用重力使已流入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非对称型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之间的冷凝水流向下方以外,还能够利用毛细管现象使冷凝水流向下方,因而能够减少残留在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量。
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上设置有切起片60。与夹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部分和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的温度差相比,下风端部73和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的温度差更小。另一方面,在该方面的发明中,在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上设置有切起片60,促进下风端部73和空气彼此传热。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发明,能够将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有效地利用于传热部70和空气的热交换,能够谋求提高热交换器30的性能。
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设置有多个鼓起部81~83。因此,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每越过多个鼓起部81~83中的一个鼓起部就会产生紊乱。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发明,能够促进传热部70的设置有鼓起部81~83的部分和空气彼此传热。
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比其他鼓起部82、83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宽。在上述第八方面的发明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比其他鼓起部82、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低。
也就是说,在第七方面的发明和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较大的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传热促进效果比其他鼓起部82、83小的鼓起部81。因此,根据这些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附着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能够可靠地使附着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与附着在其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之差减小。
在上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设置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鼓起部81~83的下端,越靠近下风一侧就越位于下方地倾斜。因此,产生在传热部70的表面上并从鼓起部81~83流向下方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逐渐被吸入从扁平管33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为止的距离较短的下风一侧。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发明,能够促进已产生在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向下风一侧移动,能够减少残留在热交换器30上的冷凝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略图。
图3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正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显示图3中的A-A剖面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5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主要部分的图,(A)是翅片的主视图,(B)是显示(A)的B-B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上的翅片的剖视图,(A)显示图5中的C-C剖面,(B)显示图5中的D-D剖面,(C)显示图5中的E-E剖面。
图7是显示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的多个翅片的传热部的图,是对应于图5的(B)的剖视图。
图8是显示图5中的F-F剖面的翅片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略图。
图10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正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显示图10的G-G剖面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12是设置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的翅片的立体略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对应于图4的剖视图。
图14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主要部分的图,(A)是翅片的主视图,(B)是显示(A)的H-H剖面的剖视图。
图15是显示将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中的例子的翅片主视图,是对应于图4的图。
图16是显示将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中的例子的翅片主视图,是对应于图4的图。
图1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翅片的对应于图5的(B)的剖视图,(A)显示将第三变形例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中的例子,(B)显示将第四变形例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中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后述的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
-空调机-
参照图1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空调机10进行说明。
〈空调机的结构〉
空调机10包括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通过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空调机10中,由室外机组11、室内机组12、液侧连接管道13、气侧连接管道14构成制冷剂回路20。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和室内热交换器25。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和膨胀阀24收纳在室外机组11中。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收纳在室内机组12中。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
制冷剂回路20是填充有制冷剂的封闭回路。在制冷剂回路20中,压缩机21的喷出一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21的吸入一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朝向第四阀口依次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和室内热交换器25。
压缩机21是全密闭型涡旋式压缩机或全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的状态在第一状态(在图1中用虚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该第一状态是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相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相通的状态,该第二状态是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相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相通的状态。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
室外热交换器23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包括为圆管的传热管的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制冷运转〉
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在制冷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在制冷运转中,使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运转。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具体而言,已从压缩机21中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内,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已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5内,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从室内热交换器25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而被压缩。室内机组12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25内被冷却的空气供向室内。
〈制热运转〉
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在制热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在制热运转中,使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运转。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具体而言,已从压缩机21中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5内,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已从室内热交换器25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内,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而被压缩。室内机组12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25内被加热的空气供向室内。
〈除霜动作〉
如上所述,在制热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在室外气温较低的运转条件下,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蒸发温度有时会低于0℃,在该情况下,室外空气中的水分会结霜而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上。因此,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例如每达规定值(例如数十分钟),空调机10就会进行除霜动作。
在开始进行除霜动作时,四通换向阀22从第二状态切换成第一状态,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停止。在除霜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已从压缩机21中喷出的高温制冷剂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附着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3的表面上的霜被制冷剂加热而融化。已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放热的制冷剂依次通过膨胀阀24和室内热交换器25,然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而被压缩。在除霜动作结束后,再次进行制热运转。也就是说,四通换向阀22从第一状态切换成第二状态,使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再次开始运转。
-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
适当地参照图2~图8,对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包括一根第一总集合管31、一根第二总集合管32、许多扁平管33和许多翅片36。第一总集合管31、第二总集合管32、扁平管33和翅片36均为铝合金制部件,通过钎焊彼此接合在一起。
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都形成为细长且两端被封闭的空心圆筒状。在图3中,在热交换器30的左端设置有第一总集合管31,在热交换器30的右端设置有第二总集合管32,该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都是以竖立的形态设置的。也就是说,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是以各自的轴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形态设置的。
如在图4中也显示的那样,扁平管33是其剖面形状为扁平椭圆形或圆角矩形的传热管。在热交换器30中,多根扁平管33以下述形态设置的,即:该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各自的平坦的侧面彼此相向。多根扁平管33设置为彼此留着一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排列。各根扁平管33的一端部被***第一总集合管31中,各根扁平管33的另一端部被***第二总集合管32中。
翅片36是板状翅片,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留着一定的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翅片36设置为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正交。在各个翅片36中,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部分构成传热部70,详情后述。
如图3所示,在热交换器30中,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由翅片36的传热部70划分成多个通风流路40。热交换器30使在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30包括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6,多根该扁平管33沿上下方向排列,并且该扁平管33的平坦的侧面彼此相向,多个该翅片36具有从相邻的扁平管33中的一扁平管开始延伸到另一扁平管的板状传热部70。在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多个传热部70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在该热交换器30中,在相邻的传热部70之间流动的空气与在各根扁平管33内流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翅片的结构〉
如图4所示,翅片36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成的纵长板状翅片。翅片36的厚度大致为0.1mm左右。
在翅片36上形成有呈细长形状且从翅片36的前缘38沿翅片36的宽度方向(即空气通过方向)延伸的多个切口部45。在翅片36上沿翅片36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留着一定的间隔形成有许多切口部45。切口部45是用来将扁平管33***该切口部45中的切口。切口部45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构成管***部46。管***部4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厚度相等,管***部46的长度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宽度相等。
扁平管33被***翅片36的管***部46内,并通过钎焊与管***部46的周缘部接合。也就是说,扁平管33被切口部45的一部分即管***部46的周缘部夹着。
在翅片36中,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切口部45之间的部分构成传热部70。也就是说,各个翅片36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夹着扁平管33相邻的多个传热部70。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翅片36的传热部70布置于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扁平管33之间。
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中间部71、上风端部72和下风端部73。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与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重合的部分(即,位于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的部分)成为中间部71。在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比中间部71还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部分(即,突出到比扁平管33还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上风端部72,位于比中间部71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部分(即,突出到比扁平管33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下风端部73。
在翅片36上,上下相邻的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通过连结板部75彼此连结在一起。在翅片36上形成有引水用肋49。引水用肋49是沿翅片36的后缘上下延伸的细长凹槽。引水用肋49从翅片36的上端形成到该翅片36的下端。
如图5所示,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形成有多个鼓起部81~83和多个切起片50、60。在各个传热部70上,在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在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切起片50、60。也就是说,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仅在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切起片50、60,在比所有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应予说明,以下所示的鼓起部81~83的数量和切起片50、60的数量都只不过是一例而已。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从上风端部72开始到中间部71的靠近上风一侧的区域为止的部分上设置有三个鼓起部81~83。三个鼓起部81~83沿空气通过方向(即从翅片36的前缘38朝向后缘39的方向)排列。各个鼓起部81~83通过使传热部70向通风流路40鼓起而成,形成为山峰形状。各个鼓起部81~83的详情后述。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中间部71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和下风端部73分别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起片50、60。在各个传热部70上,多个切起片50、60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切起片50、60的详情后述。
在翅片36上形成有用来保持该翅片36和相邻的翅片36之间的间隔的凸部(tab)48。如图5(B)所示,凸部48是通过切起翅片36而形成的矩形小片。如图7所示,凸部48通过使该凸部48的突出端与相邻的翅片36接触从而保持翅片36相互之间的间隔。如图5(A)所示,在传热部70的上风端部72的上侧缘部和下侧缘部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凸部48。并且,在各个连结板部75上也分别设置有一个凸部48。
〈鼓起部的设置情况和形状〉
对形成在翅片36上的鼓起部81~83的设置情况和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在此所述的“右”和“左”是指从上风一侧(即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一侧)看翅片36时的方向。
如图5所示,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设置有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各个鼓起部81~83通过冲压加工等使翅片36的传热部70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各个鼓起部81~83向传热部70的右侧鼓起(参照图6(A))。应予说明,在此所示的传热部70的鼓起方向只不过是一例而已。也就是说,各个鼓起部81~83也可以向传热部70的左侧鼓起。
各个鼓起部81~83向与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各个鼓起部81~83形成为棱线81a、82a、83a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的山峰形状。也就是说,各个鼓起部81~83的棱线81a、82a、83a与空气通过方向相交。在各个鼓起部81~83上,从该鼓起部81~83的前端(即上风一侧的端部)直到棱线81a、82a、83a的倾斜部分、和从该鼓起部81~83的后端(即下风一侧的端部)直到棱线81a、82a、83a的倾斜部分分别成为斜面部81b、82b、83b。在各个鼓起部81~83上,从该鼓起部81~83的上端81d、82d、83d直到斜面部81b、82b、83b的上端的部分、和从该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直到斜面部81b、82b、83b的下端的部分分别成为侧面部81c、82c、83c。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沿空气通过方向(即从翅片36的前缘38朝向后缘39的方向)依次排列。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三个鼓起部81~83设置在从上风端部72直到中间部71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为止的部位上。具体而言,第一鼓起部81的前端靠近翅片36的前缘38。第一鼓起部81的后端与第二鼓起部82的前端相连,第二鼓起部82的后端与第三鼓起部83的前端相连。第三鼓起部83的后端位于传热部70的比空气通过方向的中央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从翅片36的前缘38算起到第三鼓起部83的后端为止的距离L1,大于翅片36的从前端38算起到后端39为止的距离L的一半(L1>L/2)。
如图5(A)所示,第一鼓起部8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1比第二鼓起部82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2和第三鼓起部83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3都长。第二鼓起部82的宽度W2与第三鼓起部83的宽度W3相等。也就是说,各个鼓起部81~83的宽度之间的关系为:W1>W2=W3。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第一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1比第二鼓起部82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2低,第二鼓起部82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2比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3低(H1<H2<H3)。
第一鼓起部81的上端81d使该上端81d的下风一侧靠近上方地倾斜。另一方面,第二鼓起部82的上端82d和第三鼓起部83的上端83d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正交。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从该传热部70的上端算起到第三鼓起部83的上端83d为止的距离比该传热部70的上端算起到第二鼓起部82的上端82d为止的距离短。
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使该下端81e、82e、83e的下风一侧靠近下方地倾斜。三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排在越靠近下风一侧的部位越靠近下方地倾斜的一条直线上。因此,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与从该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第一鼓起部81的下端81e的上风侧端部为止的距离D1相比,从该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第三鼓起部83的下端83e的下风侧端部为止的距离D2更短。并且,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从该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为止的距离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短。
〈切起片的设置情况和形状〉
对形成在翅片36上的切起片50、60的设置情况和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在此所述的“右”和“左”是指从上风一侧(即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一侧)看翅片36时的方向。
如图5所示,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切起片50、60。在传热部70上,设置在中间部71上的一组切起片构成上风侧切起片50,设置在下风端部73上的一组切起片构成下风侧切起片60。
各个切起片50、60通过在传热部70上形成多条狭缝状切缝,并将相邻的切缝之间的部分扭转使该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各个切起片50、60的长边方向实质上与传热部70的前缘38平行(即,朝向上下方向)。也就是说,各个切起片50、60的长边方向为与空气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各个切起片50、60的长度彼此相等。
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从该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各个切起片50、60的下端为止的距离实质上与从该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第三鼓起部83的下端83e的下风侧端部为止的距离D2相等。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从该传热部70的上端算起到各个切起片50、60的上端为止的距离实质上与从该传热部70的上端算起到第三鼓起部83的上端83d为止的距离相等。
如图5(B)所示,各个切起片50、60相对于其周围的平坦部分倾斜。上风侧切起片50和下风侧切起片60朝互为相反的方向倾斜。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左侧鼓起,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右侧鼓起。也就是说,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与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另一方面,下风侧切起片6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63向右侧鼓起,下风侧切起片6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63向左侧鼓起。
如图6(B)和图6(C)所示,上风侧切起片50和下风侧切起片60的切起端53、63由主缘部54、64、上侧缘部55、65以及下侧缘部56、66构成。主缘部54、64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与传热部70的前缘38的延伸方向平行。上侧缘部55、65是从主缘部54、64的上端延伸到切起片50、60的上端的部分,上侧缘部55、65相对于主缘部54、64倾斜。下侧缘部56、66是从主缘部54、64的下端延伸到切起片50、60的下端的部分,下侧缘部56、66相对于主缘部54、64倾斜。
如图6(B)所示,在上风侧切起片50上,上侧缘部55相对于主缘部54的倾斜角为θ1,下侧缘部56相对于主缘部54的倾斜角为θ2。如图5(A)所示,在位于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a上,下侧缘部56的倾斜角θ2比上侧缘部55的倾斜角θ1小(θ2<θ1)。因此,在该上风侧切起片50a上,下侧缘部56比上侧缘部55长。该上风侧切起片50a是切起端53的形状为上下非对称的非对称型切起片。另一方面,在位于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b上,下侧缘部56的倾斜角θ2与上侧缘部55的倾斜角θ1相等。该上风侧切起片50b是切起端53的形状为上下对称的对称型切起片。
如图6(C)所示,在下风侧切起片60上,上侧缘部65相对于主缘部64的倾斜角为θ3,下侧缘部66相对于主缘部64的倾斜角为θ4。如图5(A)所示,在所有下风侧切起片60上,下侧缘部66的倾斜角θ4都与上侧缘部65的倾斜角θ3相等。该下风侧切起片60是切起端63的形状为上下对称的对称型切起片。
-热交换器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参照图7对通过热交换器30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
在热交换器30中,通风流路40形成于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传热部70之间,空气流经该通风流路40。另一方面,在各个翅片36的传热部70上形成有向一定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翅片36的前缘38一侧看时的右侧)鼓起的鼓起部81~83。因此,通风流路40中面向传热部70的鼓起部81~83的部分呈沿鼓起部81~83蛇行的形状。
已从翅片36的前缘38一侧流入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一边碰撞鼓起部81~83,一边流经通风流路40中的蛇行的部分。因此,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碰撞鼓起部81~83而改变其流动方向,由此产生紊乱。其结果是,与传热部70为无凹凸的平板的情况相比,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和传热部70之间的传热得以促进。
在通风流路40中边越过鼓起部81~83边流过来的空气碰撞上风侧切起片50。此时,已越过第三鼓起部83的棱线83a流过来的空气沿着下风一侧的斜面部83b流动,之后碰撞上风侧切起片50。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突出。因此,沿第三鼓起部83的下风一侧的斜面部83b流过来的空气碰撞上风侧切起片50,这么一来,该空气的流动方向由于上风侧切起片50而改变。由此,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产生紊乱,空气与传热部70之间的传热得以促进。
如上所述,切起片50、60通过切起传热部70而形成。因此,在热交换器30内,夹着传热部70相邻的通风流路40彼此交换空气,使得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大大产生紊乱。其结果是,与传热部70为无凹凸的平板的情况以及在传热部70上仅形成有鼓起部的情况相比,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和传热部70之间的传热得以促进。
-翅片上的霜和冷凝水的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0℃的运转状态下,室外空气中的水分会结霜并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上。因此,空调机10进行用来使已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上的霜融化的除霜动作。在除霜动作中,霜融化从而产生冷凝水。
〈霜附着在翅片上的过程〉
对霜附着在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器30上的过程进行说明。已流入热交换器30的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经由翅片36的传热部70与在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传热部70的表面温度低于0℃的状态下,空气中的水分会结霜而附着在传热部70的表面上。
一般来讲,与不是切起传热部70而是仅让传热部70鼓起而成的鼓起部81~83使空气流产生紊乱的效果相比,通过切起传热部70而成的切起片50、60使空气流产生紊乱的效果更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切起片50、60的传热促进效果也比鼓起部81~83的传热促进效果大。
另一方面,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下风一侧的部分上形成有传热促进效果较高的切起片50、60,在比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形成有传热促进效果较低的鼓起部81~83。因此,与切起片形成在整个传热部70上的情况相比,附着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减少,附着在传热部70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增加。因此,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附着在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与附着在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之差减小。
在传热部70的表面温度低于0℃的状态下,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中的水分逐渐结霜并附着在传热部70上。因此,流经通风流路40的空气的绝对湿度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下降。到达了传热促进效果较高的切起片50、60的空气的绝对湿度已变得较低。因此,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附着在设置有切起片50、60的部分上的霜量不会达到过多量。
如上所述,由设置有鼓起部81~83的传热部70形成的通风流路40呈沿鼓起部81~83蛇行的形状。在鼓起部的鼓起方向的高度相等时,鼓起部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越宽,沿鼓起部流动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就越少。在鼓起部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相等时,鼓起部的鼓起方向的高度越低,沿鼓起部流动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就越少。若沿鼓起部流动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减少,鼓起部所带来的传热促进效果就减小。另一方面,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在通风流路40的入口处最大,并且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个传热部70上,第一鼓起部81的宽度W1比第二鼓起部82的宽度W2和第三鼓起部83的宽度W3都宽。在各个传热部70上,第一鼓起部81的高度H1比第二鼓起部82的高度H2和第三鼓起部83的高度H3都低。也就是说,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与传热部70的温度差较大的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传热促进效果较小的第一鼓起部81。因此,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在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霜不仅附着在翅片36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还附着在该翅片36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因此,在有必要进行除霜动作时,附着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上的霜量比附着在现有的、切起片设置在整个传热部上的热交换器上的霜量多。因此,与具有由现有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相比,在具有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调机10中,从除霜动作结束时到下一次除霜动作开始时为止的时间间隔增长,其结果是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
〈除霜动作中的霜和冷凝水的状态〉
对空调机10的除霜动作中的热交换器30内的霜和冷凝水的状态进行说明。在除霜动作中,已附着在热交换器30上的霜融化而成为冷凝水,已产生的冷凝水逐渐从热交换器30内被排出。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若已附着在传热部70上的霜融化,已产生的冷凝水就流向下方。此时,已附着在传热部70的上风端部72上的霜成为冷凝水而从上风端部72流向下方。另一方面,已附着在传热部70的中间部71上的霜成为冷凝水,再积存在扁平管33的平坦侧面上。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倾斜,从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为止的距离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短。因此,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从位于该传热部70的下方的扁平管33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为止的距离朝下风一侧逐渐变窄。因此,从鼓起部81~83流下来后积存在扁平管33上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逐渐被吸向从扁平管33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为止的距离较短的下风一侧。也就是说,虽然室外风扇15在除霜动作中一直停止,而且扁平管33的上表面大致为水平面,但是冷凝水仍向下风一侧逐渐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在除霜动作中产生的冷凝水可靠地被排向下风一侧。因此,在除霜动作结束时残留在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量减少。若冷凝水残留在传热部70的表面上,留下来的冷凝水就会在制热运转重新开始后结冰,到有必要再次进行除霜动作时为止的时间变短。因此,与具有由现有热交换器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相比,在具有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调机10中,从除霜动作结束时到下一次除霜动作开始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即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a为非对称型切起片。也就是说,在该上风侧切起片50a上,下侧缘部56的倾斜角θ2比该上风侧切起片50a的上侧缘部55的倾斜角θ1小(参照图6(B))。因此,如图8所示,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上风侧切起片50a之间,与形成在各自的上侧缘部55之间的间隙相比形成在各自的下侧缘部56之间的间隙呈更细长的形状。
一般而言,较大的毛细管力作用于存在于较窄的间隙中的液体上。并且,间隙越窄,作用于液体上的毛细管力就越大。另一方面,在如图8所示冷凝水已流入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上风侧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之间的状态下,与该冷凝水的上端接触的主缘部54相互之间的间隔相比与该冷凝水的下端接触的下侧缘部56相互之间的间隔更窄。因此,作用于冷凝水上的、方向朝下的毛细管力比方向朝上的毛细管力强,因而冷凝水被吸入下侧缘部56一侧(即下侧)。
类型为非对称型切起片的上风侧切起片50a的下侧缘部56较长。因此,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上风侧切起片50a之间,切起端53相互之间的间隔较窄的区域变大。其结果是,作用于冷凝水上的、方向朝下的毛细管力比方向朝上的毛细管力强的区域变大,因此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向下方移动的可能性变高。
如上所述,已流入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上风侧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之间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现象而逐渐被吸入下侧缘部56相互之间的细长且狭窄的间隙中。也就是说,该冷凝水不但在重力作用下流向下方,而且还由于毛细管现象也流向下方。因此,在除霜动作中已产生在上风侧切起片50a附近的冷凝水迅速被排向下方,难以残留于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相邻的上风侧切起片50a的切起端53之间。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与设置在距扁平管33较远的下风端部73上的下风侧切起片60的霜附着量相比,设置在距扁平管33较近的中间部71上的上风侧切起片50的霜附着量更多。在上风侧切起片50中,与位于下风一侧的上风侧切起片50b的霜附着量相比位于上风一侧的上风侧切起片50a的霜附着量更多。因此,上风侧切起片50中的越靠近上风一侧的切起片在除霜动作中所产生的冷凝水量越多。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a为非对称型切起片。也就是说,在各个传热部70上,在除霜动作中产生的冷凝水量较多的靠近上风一侧的上风侧切起片50a是冷凝水难以残留的非对称型切起片。因此,通过使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a为非对称型切起片,也能够减少在除霜动作结束时残留于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在空调机10的制热运转中,不仅能够使霜附着在翅片36的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还能够使霜附着在该传热部70的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因此,通过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则能够使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能够减少在除霜动作结束时残留于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量。残留于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会在制热运转重新开始后结冰。因此,若残留在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减少,到有必要再次进行除霜动作时为止的时间就增长。因此,通过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则能够使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
如上所述,通过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则能够使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进而能够缩短除霜动作所需的时间。因此,通过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则能够提高空调机10的制热能力的时间平均值(即,空调机10的实质制热能力)。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一样构成空调机10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下面,适当地参照图9~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包括一根第一总集合管31、一根第二总集合管32、许多扁平管33和许多翅片35。第一总集合管31、第二总集合管32、扁平管33和翅片35均为铝合金制部件,通过钎焊彼此接合在一起。
第一总集合管31、第二总集合管32和扁平管33的结构和设置情况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都形成为纵长的圆筒状,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中的一总集合管设置在热交换器30的左端,另一总集合管设置在热交换器30的右端。另一方面,扁平管33是剖面形状扁平的传热管,扁平管33以各自的平坦侧面相向的形态上下排列而设置。在各根扁平管33内形成有多个流体通路34。上下排列的各根扁平管33的一端部被***第一总集合管31内,另一端部被***第二总集合管32内。
翅片35是上下蛇行的波纹状翅片,设置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在翅片35上形成有多个传热部70和多个中板部41,详情后述。各个翅片35的中板部41通过钎焊与扁平管33接合。
如图10所示,在热交换器30中,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由翅片35的传热部70划分成多个通风流路40。热交换器30使在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通风流路40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30包括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6,多根该扁平管33沿上下方向排列,并且该扁平管33的平坦的侧面彼此相向,多个该翅片35具有从相邻的扁平管33中的一扁平管开始延伸到另一扁平管的板状传热部70。在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多个传热部70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在该热交换器30中,在相邻的传热部70之间流动的空气与在各根扁平管33内流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翅片的结构〉
如图12所示,翅片35是通过将宽度一定的金属板折弯而形成的波纹状翅片,呈上下蛇行的形状。在翅片35上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交替形成有传热部70和中板部41。也就是说,在翅片35中设置有布置在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且沿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传热部70。并且,在翅片35上形成有突出板部42。应予说明,在图12中省略了后述的鼓起部81~83和切起片50、60的图示。
传热部70是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扁平管33中的一扁平管开始延伸到另一扁平管的板状部分。在传热部70中,上风一侧的端部成为前缘38,下风一侧的端部成为后缘39。中板部41是沿扁平管33的平坦侧面延伸的板状部分,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传热部70的各个上端相连、或者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传热部70的各个下端相连。传热部70和中板部41大致成直角。
如图11所示,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中间部71、上风端部72和下风端部73。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与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重合的部分(即,位于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的部分)成为中间部71。在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比中间部71还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部分(即,突出到比扁平管33还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上风端部72,位于比中间部71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部分(即,突出到比扁平管33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下风端部73。
在各个传热部7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突出板部42。突出板部42形成为与下风端部73相连的梯形板状。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两个突出板部42中的一突出板部42从下风端部73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另一突出板部42从下风端部7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在热交换器30中,夹着扁平管33上下相邻的翅片35的突出板部42彼此接触。
如图11所示,在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设置有多个鼓起部81~83和多个切起片50、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一样,在各个传热部70上,在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在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切起片50、60。也就是说,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仅在靠近下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切起片50、60,并在比所有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
〈鼓起部的设置情况和形状〉
对形成在翅片35上的鼓起部81~83的设置情况和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在此所述的“右”和“左”是指从上风一侧(即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一侧)看翅片35时的方向。
如图11所示,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鼓起部81~83的设置情况及各个鼓起部81~8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36相同。以下所示的鼓起部81~83的数量和鼓起方向只不过是一例而已,这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
具体而言,各个鼓起部81~83通过使传热部70向通风流路40鼓起而形成,呈各个鼓起部81~83的棱线81a、82a、83a实质上与翅片35的前缘38平行的山峰形状。各个鼓起部81~83向传热部70的右侧鼓起。
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三个鼓起部81~83沿空气通过方向(即从翅片35的前缘38朝向后缘39的方向)排列。在各个传热部70上,三个鼓起部81~83设置在从上风端部72直到中间部71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为止的部位上。
在各个传热部70上,第一鼓起部8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在三个鼓起部81~83中最宽。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彼此相等。在各个传热部70上,第一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在三个鼓起部81~83中最低。第二鼓起部82的鼓起方向的高度比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低。
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使该下端81e、82e、83e的下风一侧的部位靠近下方地倾斜。在各个传热部70上,从该传热部70的下端算起到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为止的距离伴随靠近下风一侧而逐渐变短。
〈切起片的设置情况和形状〉
对形成在翅片35上的切起片50、60的设置情况和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在此所述的“右”和“左”是指从上风一侧(即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一侧)看翅片35时的方向。
如图11所示,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切起片50、60的设置情况及各个切起片50、6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36相同。该图所示的切起片50、60的数量只不过是一例而已,这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
具体而言,在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中间部71的从靠近下风一侧的区域直到下风端部73为止的部分上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切起片50、60。设置在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组切起片构成上风侧切起片50,设置在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组切起片构成下风侧切起片60。各个切起片50、60的长度彼此相等。
在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a为非对称型切起片。在各个传热部70上,位于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部分上风侧切起片50b、和所有下风侧切起片60为对称型切起片。
在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上风侧切起片50和下风侧切起片60朝互为相反的方向倾斜。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左侧鼓起,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右侧鼓起。也就是说,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与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另一方面,下风侧切起片6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63向右侧鼓起,下风侧切起片6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63向左侧鼓起。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能够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获得的效果与能够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获得的效果相同。
也就是说,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在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的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并在各个该传热部70的下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切起片50、6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第一鼓起部81的宽度最宽,并且该第一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最低。因此,在翅片35的各个传热部70上,附着在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与附着在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之差较小。其结果是,能够使空调机10的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能够提高空调机10的实质制热能力。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鼓起部81~83的下端81e、82e、83e倾斜,而且位于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上风侧切起片50a为非对称型切起片。因此,能够减少在除霜动作结束时残留于传热部70表面上的冷凝水量,其结果是能够使到下一次除霜动作时为止的时间间隔(即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改变翅片35的结构而成的热交换器。在此,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的翅片36与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的翅片36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形成有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第三鼓起部83和上风侧切起片50。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形成有下风侧鼓起部85,以取代下风侧切起片60。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追加有辅助鼓起部86、上侧水平肋部91和下侧水平肋部92。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的凸部48的布置情况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不同。
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的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的各自的形状和布置情况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应予说明,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从翅片36的前缘38朝向后缘39依次设置,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跨着上风端部72和中间部71形成有第一鼓起部81,在中间部71上形成有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以上各个鼓起部81~83的上端81d~83d和下端81e~83e实质上都与翅片36的前缘38正交。第一鼓起部81的长度比第二鼓起部82的长度短。第二鼓起部82的长度与第三鼓起部83的长度相等。各个鼓起部81~83的宽度按照第三鼓起部83、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的次序变宽(W3<W1<W2)。各个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彼此相等(H1=H2=H3)。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在第三鼓起部83的下风一侧形成有多个切起片5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位于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一部分切起片50a为非对称型切起片,位于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其他切起片50b为对称型切起片。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各个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突出(参照图14(B))。
如图14(A)所示,从第二鼓起部82及第三鼓起部83的上端算起到中间部71的上端为止的距离L1、从第二鼓起部82及第三鼓起部83的下端算起到中间部71的下端为止的距离L2、从切起片50a、50b的上端算起到中间部71的上端为止的距离L3、以及从切起片50a、50b的下端算起到中间部71的下端为止的距离L4彼此相等。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在传热部70的上风端部72上形成有凸部48。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上风端部72的比第一鼓起部81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形成有一个凸部48。该凸部48设置在上风端部7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该凸部48相对于翅片36的前缘38倾斜。
上侧水平肋部91和下侧水平肋部92形成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上侧水平肋部91形成在第一鼓起部81的上侧,下侧水平肋部92形成在第一鼓起部81的下侧。各个水平肋部91、92的形状为从翅片36的前缘38延伸到第二鼓起部82的、笔直且细长的垄状。与各个鼓起部81、82、83一样,各个水平肋部91、92通过使传热部70向通风流路40鼓起而形成。各个水平肋部91、92的鼓起方向与各个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相同。
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分别形成有一个辅助鼓起部86。在各个传热部70上,辅助鼓起部86设置在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在各个传热部70上,辅助鼓起部86形成在从中间部71直到下风端部73的部位上。
辅助鼓起部86通过使翅片36鼓起而成,形成为山峰形状。辅助鼓起部86向与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各个辅助鼓起部86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向右侧鼓起。辅助鼓起部86的棱线86a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也就是说,辅助鼓起部86的棱线86a与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相交。辅助鼓起部86的下端越靠近下风一侧就越位于下方地倾斜。
如图14(B)所示,辅助鼓起部86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5比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3低(H5<H3)。如图14(A)所示,辅助鼓起部86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5比第三鼓起部83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3窄(W5<W3)。
在各个切口部45的下风一侧分别形成有一个下风侧鼓起部85。各个下风侧鼓起部85跨着连结板部75、位于该连结板部75的上侧的下风端部73以及位于该连结板部75的下侧的下风端部73形成在这些板部上。
下风侧鼓起部85通过使翅片36鼓起而成,形成为山峰形状。下风侧鼓起部85向与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各个下风侧鼓起部85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向右侧鼓起。下风侧鼓起部85的棱线85a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也就是说,下风侧鼓起部85的棱线85a与通风流路4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相交。
如图14(B)所示,下风侧鼓起部85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4与第二鼓起部82的鼓起方向的高度H2相等(H4=H2)。如图14(A)所示,下风侧鼓起部85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4与第二鼓起部82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W2相等(W4=W2)。
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在相邻的下风侧鼓起部85之间分别形成有一个凸部48。也就是说,在该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下风端部7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凸部48。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相同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鼓起部81~83,并在鼓起部81~83的下风一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切起片50。因此,在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附着在上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与附着在下风一侧的部分上的霜量之差减小。其结果是,能够使空调机10的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增长,能够提高空调机10的实质制热能力。
(其他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一变形例-
在以上各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形成在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所有上风侧切起片50均为非对称型切起片。
图15显示将本变形例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翅片36中的例子。在该图所示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所有上风侧切起片50均为非对称型切起片,所有下风侧切起片60均为对称型切起片。
-第二变形例-
在设置于以上各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在上风端部72和中间部71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有多个鼓起部81、82、83、84,仅在下风端部73上形成有切起片60。
图16显示将本变形例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翅片36中的例子。在该图所示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上风端部72和中间部71的整个区域内设置有四个鼓起部81、82、83、84,该四个鼓起部81、82、83、84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位于最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第四鼓起部84与第三鼓起部83相邻地设置。形成在下风端部73上的切起片60均为对称型切起片。
-第三变形例-
在设置于以上各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各个该传热部70的形成有切起片50、60的部分向通风流路40鼓起。
图17(A)显示将本变形例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翅片36中的例子。在该图所示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形成有切起片50、60的部分向与鼓起部81~83相同的方向鼓起。具体而言,各个传热部70的形成有上风侧切起片50的部分朝与各个鼓起部81~83的上风一侧的斜面部81b、82b、83b相同的方向倾斜。而各个传热部70的形成有下风侧切起片60的部分朝与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风一侧的斜面部81b、82b、83b相同的方向倾斜。
-第四变形例-
在设置于以上各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的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各个切起片50、60的倾斜方向也可以与上述方向相反。
图17(B)显示将本变形例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翅片36中的例子。在该图所示的翅片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63向右侧鼓起,该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63向左侧鼓起。也就是说,上风侧切起片5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与第三鼓起部83的鼓起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另一方面,下风侧切起片60的上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左侧鼓起,该下风侧切起片6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右侧鼓起。应予说明,在以上说明中所述的“右”和“左”是指从上风一侧(即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一侧)看翅片36时的方向。
应予说明,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之例,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具有上下排列的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  空调机
20  制冷剂回路
30  热交换器
33  扁平管
34  流体通路(通路)
35  翅片
36  翅片
38  前缘
40  通风流路
41  中板部
45  切口部
50  上风侧切起片(切起片)
50a  上风侧切起片(非对称型切起片)
53  切起端
54  主缘部
55  上侧缘部
56  下侧缘部
60  下风侧切起片(切起片)
63  切起端
64  主缘部
65  上侧缘部
66  下侧缘部
70  传热部
72  上风端部
73  下风端部
81  第一鼓起部
82  第二鼓起部
83  第三鼓起部
84  第四鼓起部

Claims (14)

1.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5、36),多根该扁平管(33)以多根该扁平管(33)的侧面彼此相向的形态上下排列,在多根该扁平管(33)的内部形成有流体的通路(34),多个该翅片(35、36)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划分成空气流动的多个通风流路(40),所述翅片(35、36)具有多个传热部(70),该传热部(70)形成为从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中的一扁平管(33)开始延伸到另一扁平管(33)的板状而构成所述通风流路(40)的侧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所述传热部(70)上设置有:
多个切起片(50、60),多个该切起片(50、60)通过切起该传热部(70)而形成,和
鼓起部(81~83),该鼓起部(81~83)设置在比所述切起片(50、60)还靠近上风一侧的部分上,该鼓起部(81~83)通过使所述传热部(70)鼓起而形成,并向与空气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所述切起片(50、60)中的至少位于靠近所述鼓起部(81~83)的位置上的一部分切起片(50)上,该切起片(50)的下风一侧的切起端(53)向该鼓起部(81~83)的鼓起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起片(50、60)的切起端(53、63),由主缘部(54、64)、上侧缘部(55、65)以及下侧缘部(56、66)构成,该上侧缘部(55、65)是从该主缘部(54、64)的上端延伸到该切起片(50、60)的上端的部分,该上侧缘部(55、65)相对于该主缘部(54、64)倾斜,该下侧缘部(56、66)是从该主缘部(54、64)的下端延伸到该切起片(50、60)的下端的部分,该下侧缘部(56、66)相对于该主缘部(54、64)倾斜,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至少一部分所述切起片(50、60)是所述下侧缘部(56)相对于所述主缘部(54)的斜度比所述上侧缘部(55)相对于所述主缘部(54)的斜度小的非对称型切起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形成在与所述扁平管(33)相邻的部分上的切起片(50)为所述非对称型切起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位于比所述扁平管(33)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下风端部(73),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的所述下风端部(73)上设置有所述切起片(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沿空气通过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中,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空气通过方向的宽度最宽。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的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中,位于最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鼓起部(81)的鼓起方向的高度最低。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从该传热部(70)的上风一侧的端部(38)开始到比该传热部(70)的空气通过方向的中央还靠近下风一侧的位置为止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包括位于比所述扁平管(33)还靠近上风一侧的位置上的上风端部(72),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在从所述上风端部(72)直到该上风端部(72)的下风一侧的部分为止的部位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鼓起部(81~83)。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翅片(35、36)的各个传热部(70)上,各个鼓起部(81~83)的下端越靠近下风一侧就越位于下方地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6)形成为设置有多个切口部(45)的板状,该切口部(45)用来将所述扁平管(33)***该切口部(45)中,所述翅片(36)沿所述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彼此留有规定间隔地设置,所述翅片(36)用所述切口部(45)的周缘夹着所述扁平管(33),
在所述翅片(36)上,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切口部(45)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传热部(7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5)是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且上下蛇行的波纹状翅片,并具有多个所述传热部(70)和多个中板部(41),多个该传热部(70)沿所述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该中板部(41)是与相邻的该传热部(70)的上端或下端相连的部分,该中板部(41)与该扁平管(33)接合。
14.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回路(20),
所述空调机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内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CN201280005048.0A 2011-01-21 2012-01-23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91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1248 2011-01-21
JP2011011248 2011-01-21
PCT/JP2012/000401 WO2012098919A1 (ja) 2011-01-21 2012-01-23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9150A true CN103299150A (zh) 2013-09-11
CN103299150B CN103299150B (zh) 2015-09-16

Family

ID=46515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504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9150B (zh) 2011-01-21 2012-01-23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99141A1 (zh)
EP (1) EP2657637A4 (zh)
JP (1) JP5141840B2 (zh)
KR (1) KR101451056B1 (zh)
CN (1) CN103299150B (zh)
AU (1) AU2012208125A1 (zh)
WO (1) WO201209891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4353A (zh) * 2015-04-24 2015-07-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翅片及换热器
CN106705270A (zh) * 2015-11-12 2017-05-24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WO2017101714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芯体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06918261A (zh) * 2015-12-25 2017-07-04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热交换器
CN108369076A (zh) * 2015-07-17 2018-08-03 法雷奥热***公司 包括改进的百叶片的翅片热交换器
CN109900136A (zh) * 2017-12-07 2019-06-18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换热器
CN111630336A (zh) * 2018-01-22 2020-09-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58452A1 (zh) * 2013-10-21 2015-04-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翅片及采用该换热器翅片的换热器
EP2869015B1 (en) * 2013-11-05 2017-09-20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Method of using asymmetric corrugated fins with louvers
US20150211807A1 (en) * 2014-01-29 2015-07-30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Fluted Fin
EP3144624A4 (en) * 2014-05-15 2018-0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provided with heat exchanger
JP6361452B2 (ja) * 2014-10-16 2018-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蒸発器
JP6036788B2 (ja) * 2014-10-27 2016-1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EP3306251B1 (en) * 2015-05-29 2022-07-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KR20170015146A (ko) * 2015-07-31 2017-02-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KR101730172B1 (ko) * 2015-08-03 2017-04-25 동환산업 주식회사 헤더파이프의 수직배치 구조를 갖는 차량용 에어컨 증발기
CN109073332B (zh) * 2016-04-13 2020-12-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WO2020239120A1 (zh) * 2019-05-31 2020-12-03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扁管、多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制冷***
EP4130634B1 (en) * 2020-03-30 2024-06-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3498A (ja) * 1984-12-27 1986-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JPS61159094A (ja) * 1984-12-27 1986-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JPH0271096A (ja) * 1988-09-05 1990-03-0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JPH09280754A (ja) * 1996-04-16 1997-10-31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0234883A (ja) * 1999-02-17 2000-08-29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1041670A (ja) * 1999-07-30 2001-02-16 Hitachi Ltd 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形熱交換器
US20020189799A1 (en) * 2001-06-13 2002-12-19 Tatsuo Ozaki Heat exchanger
CN1523317A (zh) * 2003-02-20 2004-08-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用室外换热器
JP2005201467A (ja) * 2004-01-13 2005-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CN101573581A (zh) * 2007-01-12 2009-11-04 普罗里昂斯国际公司 热交换器散热片
CN101672554A (zh) * 2009-10-10 2010-03-17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具有改善排水性能的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28145A (en) * 1944-09-11 1947-09-30 Pacific Metals Company Ltd Heat transfer fin
US3309763A (en) * 1962-12-20 1967-03-21 Borg Warner Method for making a heat exchanger
JPS6136698A (ja) * 1984-07-27 1986-02-21 Hitachi Ltd 熱交換装置
JPS61204183U (zh) * 1985-06-06 1986-12-23
EP0769669A1 (en) * 1995-10-17 1997-04-23 Norsk Hydro Technology B.V. Heat exchanger
JPH11294984A (ja) 1998-04-09 1999-10-29 Zexel:Kk 並設一体型熱交換器
KR100347894B1 (ko) * 2000-07-06 2002-08-09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US6964296B2 (en) * 2001-02-07 2005-11-15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R2832789B1 (fr) * 2001-11-27 2004-07-09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Ailette de module d'echange de chaleur,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4096226B2 (ja) 2002-03-07 2008-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JP4300508B2 (ja) * 2002-12-25 2009-07-22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熱交換器用プレートフィンおよび熱交換器コア
US7578339B2 (en) * 2003-05-23 2009-08-2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Heat exchanger of plate fin and tube type
JP2005201492A (ja) * 2004-01-14 2005-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FR2872891A1 (fr) * 2004-07-12 2006-01-13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s Ailette de dispositif d'echange de chaleur a persiennes et lanieres
JP2008045765A (ja) * 2006-08-10 2008-02-28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MX2009005538A (es) * 2007-01-12 2009-06-08 Proliance International Inc Aleta de intercambiador termico.
JP5320846B2 (ja) 2008-06-20 2013-10-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3498A (ja) * 1984-12-27 1986-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JPS61159094A (ja) * 1984-12-27 1986-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JPH0271096A (ja) * 1988-09-05 1990-03-0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JPH09280754A (ja) * 1996-04-16 1997-10-31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0234883A (ja) * 1999-02-17 2000-08-29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1041670A (ja) * 1999-07-30 2001-02-16 Hitachi Ltd 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形熱交換器
US20020189799A1 (en) * 2001-06-13 2002-12-19 Tatsuo Ozaki Heat exchanger
CN1523317A (zh) * 2003-02-20 2004-08-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用室外换热器
JP2005201467A (ja) * 2004-01-13 2005-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CN101573581A (zh) * 2007-01-12 2009-11-04 普罗里昂斯国际公司 热交换器散热片
CN101672554A (zh) * 2009-10-10 2010-03-17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具有改善排水性能的换热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4353A (zh) * 2015-04-24 2015-07-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翅片及换热器
CN108369076A (zh) * 2015-07-17 2018-08-03 法雷奥热***公司 包括改进的百叶片的翅片热交换器
CN106705270A (zh) * 2015-11-12 2017-05-24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WO2017101714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芯体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US10739076B2 (en) 2015-12-16 2020-08-11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Heat exchanger coil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CN106918261A (zh) * 2015-12-25 2017-07-04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热交换器
CN106918261B (zh) * 2015-12-25 2022-03-08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热交换器
CN109900136A (zh) * 2017-12-07 2019-06-18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换热器
CN109900136B (zh) * 2017-12-07 2021-12-07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换热器
CN111630336A (zh) * 2018-01-22 2020-09-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7637A4 (en) 2014-07-09
KR20130129428A (ko) 2013-11-28
JP2012163320A (ja) 2012-08-30
CN103299150B (zh) 2015-09-16
EP2657637A1 (en) 2013-10-30
US20130299141A1 (en) 2013-11-14
WO2012098919A1 (ja) 2012-07-26
AU2012208125A1 (en) 2013-08-08
KR101451056B1 (ko) 2014-10-16
JP5141840B2 (ja)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99150A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CN10329914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40348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348211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0331426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JP4952196B2 (ja) 熱交換器
CN103339457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WO201800312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0137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300915B2 (ja) 熱交換器
CN103261828B (zh) 热交换器和安装有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JP2008002746A (ja) 高性能空気熱交換器
JP6466631B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1592421A (zh)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JP6719657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567192A (zh)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02188697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US11573056B2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1871708B (zh) 换热装置和制冷***
JP2004271113A (ja) 熱交換器
JP2010091145A (ja) 熱交換器
CN212179051U (zh) 空调器
JP2012154492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11578930B2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8040034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