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576B - 空气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576B
CN103038576B CN201180032420.2A CN201180032420A CN103038576B CN 103038576 B CN103038576 B CN 103038576B CN 201180032420 A CN201180032420 A CN 201180032420A CN 103038576 B CN103038576 B CN 1030385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blowing
passage
gas permeability
fro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24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8576A (zh
Inventor
吹浦和马
柿沼朋之
铃木刚人
佐藤卓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ngy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ngy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ngy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ngy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8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8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5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8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formed as perforated walls, ceilings or fl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5/00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5/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air flow or gas flow
    • B08B5/02Cleaning by the force of jets, e.g. blowing-out cav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purific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sterilisation; by ozonisation
    • F24F3/163Clean air work stations, i.e. selected areas within a space which filtered air is pass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 F24F2221/125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mounted on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6Modules, e.g. for an easy mounting or transpo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在将空气吹出装置横向排列及/或纵向排列地使用时,能够在装置与装置之间得到朝向下游侧的均匀空气流。在吹出装置(1)中,在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形成有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在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两侧缘形成有朝向装置(1)的上游扩宽的侧表面部(11a)。在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中分布有第1通气孔(70a),在侧表面部(11a)中分布有第2通气孔(70b)。

Description

空气吹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供给空气的均匀流的空气吹出装置,更详细地讲是涉及一种适合将至少两台横向排列、或者纵向排列地使用的上述空气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局部的作业空间的空气清洁度而使用的净化台、为了在使局部的作业空间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会在该作业空间、周边的空间中扩散的前提下收集该有害物质而使用的推挽型换气装置是众所周知的。另外,能够用于该净化台、换气装置的空气吹出装置也是众所周知的。
例如日本特开2003-4287号公报(P2003-4287A,专利文献1)所述的均匀流吹出装置在中空箱体的前表面侧具有空气吹出面。在空气吹出面的后方设有多个分配板。流入到该装置中的空气在通过分配板之间以后,成为均匀空气流从空气吹出面被吹出。
日本特开2008-75945号公报(P2008-75945A,专利文献2)所述的局部清洁化装置是为了将无尘室局部地清洁化而使用的,其包括搭载有空气吹出单元的吹出装置和搭载有空气吸入单元的吸入装置。这两个装置以夹着应清洁化的无尘室内的局部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275266号公报(P2008-275266A,专利文献3)所述的局部空气清洁化装置中,能够吹出清洁化后的空气的均匀流的一对推罩(pushhood)以用于吹出该空气的空气流开口面相面对的方式被使用。即,一对推罩以使来自各个推罩的空气流碰撞的状态被使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4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75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75266号公报
对于能够在宽阔的室内局部地做出供均匀空气流或者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流动的作业空间的以往的吹出装置,为了使其使用变得容易、或者使其移动变得容易,大多情况下将其作成比较小型的装置而提供给需求者。另一方面,根据作业的种类、作业的进行方式,一台或者一对吹出装置所做出的作业空间是有时空间大小并不足够。但是,在以往的吹出装置中,即使将其横向排列地使用,也难以避免在横向排列的装置相接合的部分及其附近的下游侧产生无法供给均匀空气流的空间、或者无法获得清洁空气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即便仅是作业空间的极小一部分,也不适合用作作业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对以往的吹出装置实施改良,以便在将吹出装置横向排列及/或纵向排列地使用时,在装置与装置之间也能够得到朝向下游侧的均匀空气流或者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包括第1发明和第2发明。该第1发明的对象是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设有整流机构部,该空气吹出装置能够使上述空气在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之后成为均匀空气流被供给至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
在该空气吹出装置中,第1发明作为特征的内容如下所示。即,上述空气吹出装置具有与上述均匀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且将上述下游侧作为前方的前后方向、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在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形成有侧表面部和透气性前表面部,该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上下方向分布有多个第1通气孔,该侧表面部分别处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两侧且从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侧缘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在上述宽度方向两侧的至少一侧的上述侧表面部分布有多个第2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吹出。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以超出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的方式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在上述侧表面部中的分布有上述第2通气孔的部分是通过使形成有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板材料在上述侧缘处朝向上述上游侧弯曲而形成的。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第1通气孔、上述第2通气孔的孔径处于0.5mm~4mm的范围,上述第1通气孔相对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和上述第2通气孔相对于上述侧表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为20%~50%。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相邻的上述第1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和相邻的上述第2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处于1mm~6mm的范围。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具有处于上述上下方向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在上述至少一个端缘中形成有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且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的端面部,在上述端面部中分布有多个第3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向上述上下方向的外侧吹出。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具有处于上述上下方向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在上述至少一个端缘中形成有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且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的端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之间***有隔离件,该隔离件具有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壁部、连接于上述两侧壁部各自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端部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顶面部和底面部,上述两侧壁部之间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内尺寸随着向上述下游侧行进而逐渐大于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上述两侧壁部分别形成上述侧表面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述顶面部和上述底面部形成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端面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两侧缘处连接于上述隔离件的上述两侧壁部,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上端缘处连接于上述隔离件的上述顶面部,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下端缘处连接于上述隔离件的上述底面部,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两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第2通气孔。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隔离件能够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拆卸。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隔离件和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能够互相拆卸。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具有处于上述上下方向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在上述至少一个端缘中形成有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且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的端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之间***有隔离件,该隔离件具有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壁部、连接于上述两侧壁部各自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端部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顶面部和底面部,在上述顶面部和上述底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多个上述第3通气孔。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是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排列且相邻的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一台,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朝向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侧表面部吹出。
作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是下述的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一台: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具有处于上述上下方向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在上述至少一个端缘中形成有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且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的端面部,在上述端面部中分布有多个第3通气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上下方向排列且相邻有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朝向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侧表面部吹出,将能够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朝向在上述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端面部吹出。
本发明中的第2发明作为对象的是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设有整流机构部,该空气吹出装置能够使上述空气在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之后成为均匀空气流被供给至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
在该空气吹出装置中,第2发明作为特征的内容如下。即,上述空气吹出装置具有与上述均匀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且将上述下游侧作为前方的前后方向、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在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形成有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端面部和透气性前表面部,该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上下方向分布有多个第1通气孔,该端面部处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上述上下方向且从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以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的方式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在上述端面部分布有连接于上述流路的多个第3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向上述上下方向的外侧吹出。
作为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上述第1通气孔、上述第3通气孔的孔径处于0.5mm~4mm的范围,上述第1通气孔相对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的比例和上述第3通气孔相对于上述端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的比例为20%~50%。
作为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相邻的上述第1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和相邻的上述第3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处于1mm~6mm的范围。
作为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在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形成有侧表面部,该侧表面部分别处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两侧且从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侧缘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在上述宽度方向两侧的至少一侧的上述侧表面部分布有多个第2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吹出。
作为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是沿着上述上下方向排列且相邻的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一台,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朝向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端面部吹出。
另外,作为第1、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能够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拆卸。
在该发明中的第1发明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在设置于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的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自该整流机构部分开所需距离地设有分布有多个第1通气孔的透气性前表面部。在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侧缘连接有该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侧表面部。在该侧表面部分布有多个第2通气孔。通过了整流机构部的空气除了通过透气性前表面部的第1通气孔成为均匀空气流而被供给到吹出装置的前方之外,该空气的一部分碰撞透气性前表面部而向宽度方向扩散,从第2通气孔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被吹出。在两台吹出装置以空开间隔地横向排列的方式使用时,从两台装置各自的第2通气孔吹出来的空气碰撞,能够防止处于两台装置的后方的空气通过两台装置之间流入到两台装置的前方。在这两台吹出装置中,能够将横向排列的吹出装置的整个宽度方向做成由均匀空气流充满的作业空间、或者做成由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充满的作业空间。
另外,在该发明中的第2发明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将纵向排列的吹出装置的整个纵向做成由均匀空气流充满的作业空间、或者做成由清洁空气的均匀流充满的作业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吹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意性表示间隙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8是表示风速和清洁度的测量点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子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子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4是复合装置的一例子的顶面图。
图15是例示作为推挽型吹出装置的复合装置的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该发明的空气吹出装置的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在图1、图2、图3中,图1是空气吹出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在这些图的装置1中,双头箭头X表示宽度方向、双头箭头Y表示上下方向,双头箭头Z表示前后方向。在装置1中称作前方时,是指从后述的后部3朝向前部2的方向的意思。
图1所例示的空气吹出装置1具有前部2、后部3、顶部4、底部6和两侧部7。在上下方向Y上观察装置1时,该装置1还具有空气吹出部22、位于该空气吹出部22的上方的操作部12、位于该空气吹出部22的下方的外部空气引入部21。在底部6上安装有用于使装置1移动的脚轮13。
在装置1中,空气从外部空气引入部21中的后部3侧被引入,从空气吹出部22中的吹出板11被吹出。吹出板11包括分布有多个第1通气孔70a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分布有多个第2通气孔70b的弯曲部11a。自第1通气孔70a将空气向前方吹出,自第2通气孔70b将空气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吹出。另外,在优选的装置1中,来自第1通气孔70a的空气成为均匀空气流而被吹出,在更优选的装置1中,来自第1通气孔70a的空气成为由清洁空气形成的均匀空气流而被吹出。另外,在该发明中,有时也将均匀空气流称作空气的均匀流。这里所说的均匀空气流和均匀流与日本的林太郎著《工厂换气》(日本的空调·卫生工程学会1982年发行)所述的均匀流是相同意义的。但是,该发明并不是欲提供严密地规定了空气的流速和速度分布的空气吹出装置。图中的箭头A、B表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箭头C表示从上游侧朝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在操作部12的前部2中包括用于使空气吹出装置1起动或者停止的开启·关闭开关12a、用于监视装置1中的后述过滤器24、29(参照图2)的堵塞状态的显示部12b等。
在图1中也表示与空气吹出装置1相同、但以宽度方向X上与装置1相邻地成为横向排列的状态使用的第2台空气吹出装置1。但是,在该说明书中,为了避免说明复杂,有时对第2台吹出装置标注附图标记101。即,在图1中,在空气吹出装置1与第2台空气吹出装置101的侧部7相互之间形成有间隙CL。装置1和装置101在同时运转时形成复合装置201,该复合装置201能够在这些装置1、101的下游侧形成供均匀空气流或者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流动的宽阔的作业空间(未图示)。
图2表示装置1的上下方向Y上的内部构造和装置1中的空气流路。另外,在操作部12的内部收纳有为了运转装置1所需要的电布线、电路板等,但省略了它们的图示。
在图2中,形成装置1的下方部分的外部空气引入部21在装置1的后部3中具有透气性的第1后表面面板23。在第1后表面面板23的内侧、即第1后表面面板23的下游侧,前处理过滤器24以能够拆卸的状态设定。在前处理过滤器24的下游侧设定有多叶片风扇等外部空气引入用的风扇26。通过拆下形成前部2的一部分的前表面面板27,能够对风扇26进行检查作业、更换作业。在风扇26旋转时,外部空气通过第1后表面面板23和前处理过滤器24而成为箭头F1所示的流动,进而通过风扇26而成为箭头F2所示的流动,向装置1的空气吹出部22前进。
在空气吹出部22中,后部3由非透气性的第2后表面面板25形成。在空气吹出部22中的上游侧形成有用于供来自外部空气引入部21的空气流动F2流入的第1空间28。将HEPA过滤器作为一例子的高性能过滤器29以能够拆卸的状态设定在第1空间28的下游侧。在高性能过滤器29的下游侧形成有第2空间32,该第2空间32能够仅使通过了高性能过滤器29之后的空气流入,使该空气向装置1的上下方向Y和宽度方向X扩散。在第2空间32的下游侧,用于形成装置1中的整流机构部的整流单元33以能够拆卸的状态设定在空气吹出部22的内侧,吹出板1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a位于自该整流单元33向下游侧分开所需距离的位置。透气性前表面部11a是被引入到装置1中的空气最后通过的透气性的部分,换言之是装置1的位于最前部的透气性的部分。空气的流动F2在空气吹出部22中成为流动F3,其大部分成为作为均匀空气流的流动F4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朝向外部出去。这些流动F2、F3、F4表示空气在装置1中的大部分流路。
在图3中,空气吹出部22的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按照高性能过滤器29、第2空间32、整流单元33、吹出板11的顺序变大,第1空间28的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W1大于高性能过滤器29的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该尺寸W1也是连接于外部空气引入部21的开口20的尺寸。但是,该发明并未将如上所述那样使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顺序排列作为必需的条件,该顺序能够适当地变更。在图3中,由外部空气引入部21的风扇26输送来的空气成为流动F2,通过开口20进入到第1空间28(参照图2)。吹出板11通过在分别位于宽度方向X两侧的侧缘15处朝向装置1的后部3弯曲成直角,形成自侧缘15朝向上游侧扩宽的弯曲部11a,该弯曲部11a成为装置1的侧部7的一部分。弯曲部11a以与放置有装置1的水平地面100(参照图13)垂直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Y(参照图1)延伸。在高性能过滤器29中的上游侧的面上压接有能够拆卸的固定工具29a。
图4是图2中的部分IV的放大图。操作部1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Z水平延伸的底板部12c。在空气吹出部22中,连接于垂直延伸的吹出板11且水平延伸的顶面部11b形成空气吹出部22的上端面部,利用螺栓36将底板部12c固定于该顶面部11b。在空气吹出部22的内部,整流单元33嵌合固定于固定用框构件37。框构件37具有周壁部38和前方开口部39,周壁部38中的厚壁部38a处于固定于顶面部11b的状态。在吹出板11中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与框构件37之间形成有第3空间41,在顶面部11b与周壁部38之间形成有第4空间42。第3空间41的前后方向Z上的尺寸D1是被设定如下距离,即,能够在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与整流单元33之间、具体地讲是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与整流单元33中的后述第2蜂窝板57之间形成所需尺寸的间隙,而且,第4空间42的上下方向Y上的尺寸D2是顶面部11b与整流单元33之间的距离。在优选的装置1中,尺寸D1处于5mm~100mm的范围,尺寸D2处于0.5mm~40mm的范围。尺寸D2成为0.5mm或者接近0.5mm的值是如下情况:能够不需要螺栓36地使顶面部11b与固定用框构件37接触。在图4中还表示吹出板11的弯曲部11a的内表面和形成在该弯曲部11a中的第2通气孔70b。
图5是图2中的部分V的放大图。在空气吹出部22中,连接于垂直延伸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且水平延伸的非透气性的底面部11c形成空气吹出部22的下端面部,在底面部11c与固定用框构件37的周壁部38之间形成有第5空间43,该第5空间43连接于第3空间41。在底面部11c的内表面固定有固定用框构件37的厚壁部38a。在出现于第3空间41的弯曲部11a的内表面形成有第2通气孔70b。位于空气吹出部22的下方的外部空气引入部21具有前表面面板27和顶板部47,在顶板部47中向上方延伸的销48进入到空气吹出部22中的底面部11c的孔部49中,起到将空气吹出部22相对于外部空气引入部21定位的部件的作用。外部空气引入部21的内部具有用于安装风扇26(参照图2)的肋构造部21a,但省略关于该构造部21a的详细说明。
并且,在图5中,在整流单元33中,第1蜂窝板51、第1隔离件52、第1冲孔金属53、第2隔离件54、第2冲孔金属55、第3隔离件56、第2蜂窝板57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排列,上述各构件51~57被固定用框构件37保持为一体。固定用框构件37隔着衬垫58紧贴于形成第2空间32的框构件59。但是,在该发明中,整流单元33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示例的方式,能够适当地增加或减少蜂窝板、隔离件、冲孔金属的数量。
第1蜂窝板51、第2蜂窝板57具有对空气流动的整流效果,其以蜂窝构造中的所有通气孔(未图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式使用,通过了这些通气孔的空气朝向下游侧直线行进。
第1隔离件52是为了在第1蜂窝板51与第1冲孔金属53之间形成第6空间61而使用的框构件,第2隔离件54是为了形成第1冲孔金属53与第2冲孔金属55之间的第7空间62而使用的框构件,第3隔离件56是为了形成第2冲孔金属55与第2蜂窝板57之间的第8空间63而使用的框构件。在第6空间61中提供能够使朝向下游侧流动的空气在第1冲孔金属53的上游侧向装置1的宽度方向X、上下方向Y扩散的空间,在第7空间62中提供能够使朝向下游侧流动的空气在第2冲孔金属55的上游侧向装置1的宽度方向X、上下方向Y扩散的空间,在第8空间63中提供能够使朝向下游侧流动的空气在第2蜂窝板57的上游侧向装置1的宽度方向X、上下方向Y扩散的空间。
第1冲孔金属53和第2冲孔金属55能够使向宽度方向X、上下方向Y扩散了的空气朝向第2蜂窝板57流动。
流出高性能过滤器29成为流动F3(参照图2)而进入到整流单元33的空气从第2蜂窝板57被吹出,进入到形成在第2蜂窝板57的下游侧的第3空间41中。在第3空间41中,空气向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Y扩散,该空气的大部分成为作为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的流动F4(参照图2)而从吹出板11中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整体向下游方向B被吹出。另外,该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弯曲部11a中的第2通气孔70b,成为流动F5(参照图6)而向作为图1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宽度方向X的外侧被吹出。第3空间41中的空气也向第4空间42、第5空间43流动,但由于连接于吹出板11的顶面部11b、底面部11c为非透气性,因此,空气吹出部22中的空气仅从吹出板1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和弯曲部11a被吹出。另外,第5空间43中的尺寸D3是底面部11c与整流单元33之间的距离,在优选的装置1中,尺寸D3处于0.5mm~40mm的范围。尺寸D3成为0.5mm或者接近0.5mm的值是如下的情况:能够在不使销48进入到第5空间43的前提下使底面部11c与整流单元33接触。
图6是图3中的部分VI的放大图,表示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中的侧缘15附近的构造。在图6中,位于整流单元33的下游侧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以尺寸D4的量超出整流单元33中的第2蜂窝板57而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通过了第2蜂窝板57的空气在第3空间41中向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Y中的至少宽度方向X扩散,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整个宽度方向X被吹出。在连接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弯曲部11a与整流单元33之间形成有第9空间64,该第9空间64连接于第3空间41、第4空间42(参照图4)、第5空间43(参照图5)。在作为侧部7的一部分的弯曲部11a中,在尺寸D5的范围内形成有第2通气孔70b(参照图4、图5)。流入到第9空间64的空气成为流动F5而流出到装置1外,朝向相邻的第2台装置101的侧部7。整流单元33的上游侧隔着衬垫58紧贴于框构件59。另外,尺寸D4也是第9空间64中的弯曲部11a与整流单元33之间的距离,在优选的装置1中,尺寸D4处于0.5mm~40mm的范围。尺寸D5优选处于1mm~40mm的范围,更优选处于3mm~40m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处于5mm~40mm的范围。在尺寸D5为3mm以上时,容易在弯曲部11a中形成第2通气孔70b。
在这样形成的装置1的整流单元33中,第1蜂窝板51、第2蜂窝板57可以使用例如蜂窝构造中通气孔的孔径处于1mm~10mm的范围且通气孔的长度、换言之是蜂窝板的厚度处于3mm~30mm的范围的构件。第1冲孔金属53、第2冲孔金属55可以使用例如厚度为0.5mm~2.5mm的不锈钢制板、铝制板,且均匀地形成具有0.5mm~4mm的孔径的通气孔,通气孔所占的面积的比例处于20%~50%的范围的构件。
在用于制作位于整流单元33下游侧的吹出板11的板材料的一例子中存在具有0.5mm~2.5mm的厚度的不锈钢板等金属板。通常被称作冲孔金属的金属制的开孔板是该金属板的一例子。吹出板11中的弯曲部11a、顶面部11b、底面部11c能够通过将用于制作吹出板11的金属板的周缘部弯曲而得到,但也能够通过利用焊接等将相对于吹出板11独立的金属板安装在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周缘而得到。另外,吹出板11也可以仅形成有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不形成弯曲部11a、顶面部11b、底面部11c。此时相当于弯曲部11a、顶面部11b、底面部11c的部位能够通过适当地变更图1中的空气吹出部22的侧缘部7和其他部位的形状来补充。
以单体使用的装置1或者用作复合装置201的装置1中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能够做成例如400mm×400mm~2000mm×2000mm的大小。优选的是,在该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中形成圆形的第1通气孔70a,将第1通气孔70a的孔径控制在0.5mm~4mm的范围内,将相邻的第1通气孔70a的中心间距离控制在1mm~6mm的范围内,使第1通气孔70a相对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为20%~50%。第1通气孔70a能够在以交错排列的方式排列、或者以格子排列的方式排列的同时,均匀地分布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但也能够根据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部位改变孔径、中心间距离。另外,第1通气孔70a的形状将圆形作为一例子,但只要在装置1中能够得到均匀空气流,则也可以是除圆形之外的形状。优选的是,将来自具有上述第1通气孔70a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空气的流动F4、F4’的风速设定为0.3m/sec~0.8m/sec左右。
在向宽度方向X吹出空气的侧部7中,优选的是,在对于图1的装置1来说作为侧部7的一部分的弯曲部11a中,形成有第2通气孔70b的范围的上下方向Y上的尺寸与在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中形成有第1通气孔70a的范围的尺寸相同。形成有第2通气孔70b的范围的前后方向Z上的尺寸、即图6中的尺寸D5如上所述。优选的第2通气孔70b是其孔径处于0.5mm~4mm的范围内,相邻的第2通气孔70b的中心间距离处于1mm~6mm的范围内,该第2通气孔70b相对于弯曲部11a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处于20%~50%的范围。只要在复合装置201中能够得到均匀空气流,则第2通气孔70b的形状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除圆形之外的形状。优选的是,上述第2通气孔70b在弯曲部11a中均匀地分布,但也可以不均匀地分布于所需的部位。在复合装置201中互相面对的弯曲部11a相互间的间隙CL的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优选为0.5mm~50mm。在该尺寸超过50mm而逐渐变大时,间隙CL的下游侧的后述清洁度的降低逐渐变得显著。
对于本发明的装置1,不言而喻能够将其用作单体的吹出装置,但也能够用作通过使两台吹出装置相对而得到的开放清洁区用的吹出装置、或者用作使1台吹出装置和1台抽吸装置相对而成的推挽型换气装置中的吹出装置。另外,装置1也能够用作将与装置1相同的第2台装置101相对于该装置1如图1、图6那样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即以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方式分开并列而成的复合装置201。在该复合装置201中,使装置1中的弯曲部11a和与该装置1相邻的对方的装置101中的弯曲部11a以能够在这两个弯曲部11a相互之间做成所需尺寸的间隙CL的方式分开相对。在宽度方向X上分开并列的装置1与装置101之间,仅从在宽度方向X上相对的弯曲部11a各自的一部分、即具有尺寸D5的部分吹出空气即可。
在上述复合装置201中,当装置1和装置101同时运转时,从装置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和装置10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产生向朝向下游的方向B的均匀空气流的流动F4和流动F4’(参照图6),从在宽度方向X上互相面对的弯曲部11a和弯曲部11a分别产生朝向相对的对方的弯曲部11a的空气的流动F5和流动F5’(参照图6)。流动F5和流动F5’在间隙CL中碰撞。
图7是表示空气的流动F5和流动F5’碰撞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7中,当流动F5和流动F5’碰撞时,形成这些流动F5和流动F5’的空气将间隙CL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在该间隙CL中,形成朝向上游侧、下游侧、上方、下方等以放射状扩散的空气的流动f1、f2、f3、f4等。在装置1和装置101仅形成流动F4、F4’的情况下,设有这些装置1和装置101的作业室等空间中的浮游颗粒成为尘埃而与室内的空气一同从上游侧进入到间隙CL,向装置1和装置101的下游侧流出,从而发生污染应形成在装置1和装置101前方的清洁空气所流动的作业空间这样的状况。但是,间隙CL中存在流动f1、f2、f3、f4时,其中的流动f1、f3、f4阻止含有该浮游颗粒的空气进入到间隙CL,消除间隙CL前方的作业空间被浮游颗粒污染这样的问题。另外,由通过了高性能过滤器29的清洁空气形成而从间隙CL朝向下游侧的流动f2能够在间隙CL的前方形成清洁空气所流动的作业空间。与此同时,鉴于存在流动F4、F4’,包含间隙CL的前方在内的复合装置201的整个宽度方向X成为清洁空气所流动的作业空间。该作业空间也能够成为清洁空气的均匀流所流动的作业空间。
另外,在复合装置201中,为了在使用复合装置201的过程中也使间隙CL的尺寸稳定,优选的是在装置1与装置101之间***隔离件(未图示),使用该隔离件固定装置1和装置101这两者。另外,也能够在装置1和装置101中使用共用的固定工具使间隙CL的尺寸稳定。
图8是设置在用于评价复合装置201的性能的试验室(未图示)中的复合装置201的局部顶面图,其表示测量间隙CL下游侧的空气中的浮游颗粒浓度的多个测量点中的一部分测量点P1、P4(同时参照图1),并且,表示用于观测形成复合装置201的装置1和装置101下游侧的风速分布的多个风速测量点中的一部分风速测量点P1、P7、P10。另外,在例示的复合装置201中,为了测量浮游颗粒浓度和风速而采用的所有测量点P1~P12表示在图1中。
在图8的复合装置201中的装置1和装置101这两台装置中使用这样的装置: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具有宽度900mm×高度700mm的大小,该装置包括具有使来自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吹出风速为大约0.5m/sec这样的能力的风扇26,作为高性能过滤器29(参照图2)包括相对于0.3μm的颗粒的收集效率为99.97%的HEPA过滤器。装置1和装置101这两台装置以互相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位于同一个垂直面上的方式排列。装置1与装置101之间的间隙CL被设定为10mm。在图1中位于间隙CL前方的测量点P1~P3是用于测量风速的点,测量点P1~P6是用于测量浮游颗粒浓度的点,任一个点均处于将间隙CL的宽度二等分的线上。另外,测量点P1~P3处于自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向下游侧的分开距离L1为100mm的位置,测量点P4~P6处于自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向下游侧的分开距离L2为200mm的位置。测量点P1、P4处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距顶缘16(参照图1)的分开距离L3为118mm的位置,测量点P3、P6处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距底缘17(参照图1)的分开距离L4为118mm的位置。测量点P1、P2、P3的互相的中心间距离L5和测量点P4、P5、P6的互相的中心间距离L6均被设定为232mm。
图1所示的测量点P7、P8、P9和测量点P10、P11、P12是用于测量风速的点,测量点P7、P8、P9处于使测量点P1、P2、P3平行移动至装置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中的宽度方向X中央的位置。测量点P10、P11、P12处于使测量点P1、P2、P3平行移动至装置10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中的宽度方向X中央的位置。为了测量风速,使用日本KANOMAX制的Model1560,为了测量浮游颗粒浓度,使用日本RION制的粒子计数器KC—18。
风速的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浮游颗粒浓度的测量结果如表2、3所示。在表2中表示与粒径为0.3μm以上的颗粒相关的测量结果,在表3中表示与粒径为0.1μm以上的颗粒相关的测量结果。另外,在表2、3中“复合装置的上游侧的浮游颗粒浓度C0”的意思是指,将装置1和装置101这两台装置中的一个装置的前处理过滤器24(参照图2)的上游侧的室内空气提取1L,将该空气中的浮游颗粒的个数换算成每1m3的个数而得到的浓度(个/m3)。另外,清洁度Q是利用下述的公式1求出的值。
清洁度Q(%)=(C0-CP)/C0×100(公式1)
在此,C0:复合装置的上游侧的浮游颗粒浓度(个/m3
CP:测量点P处的浮游颗粒浓度(个/m3
另外,作为与复合装置201的对比测量,通过与复合装置201同样地设置与装置1和装置101相同、但在任一个弯曲部11a均未形成第2通气孔70b的两台吹出装置(未图示),制作对比复合装置,在与复合装置201相同的条件下测量该对比复合装置的空气中的浮游颗粒浓度。与对比复合装置相关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例记载在表2、3中。
表1
风速(m/sec)分布
P7 0.58 P1 0.54 P10 0.60
P8 0.56 P2 0.51 P11 0.54
P9 0.56 P3 0.52 P12 0.57
(注)平均风速0.55m/sec
表2
表3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子的与图1同样的图,但在该方式中,复合装置201由装置301和装置401形成。装置301和装置401相同,在这些装置中,替代图1的吹出板11的扩张型吹出单元301a被使用在整流单元33(参照图10)的下游侧,处于能够自空气吹出部22拆卸的状态或者无法自该空气吹出部22拆卸的状态。但是,在图示例子中,单元301a借助向后方延伸的臂102能够拆卸地固定在空气吹出部22的侧部7。单元301a还包括透气性前表面部311f和位于透气性前表面部311f与空气吹出部22之间的隔离件115,透气性前表面部311f和隔离件115以互相能够拆卸或者无法拆卸的状态一体化。该隔离件115包括至少一部分为透气性的侧壁部311a、非透气性的顶面部311b及非透气性的底面部311c。在装置301和装置401中,侧壁部311a是被看作从透气性前表面部311f的侧缘朝向上游侧扩宽的这些装置301、401的侧部一部分的部位。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在省略图示内部构造的操作部12之下形成有空气吹出部22,在空气吹出部22的下游侧设定有扩张型吹出单元301a。单元301a中的隔离件115具有朝向空气吹出部22的开口120,在开口120的周缘部116与空气吹出部22之间***有非透气性的衬垫117。单元301a的内部是空洞,作为隔离件115的一部分的顶面部311b位于比整流单元33靠上方的位置。在该顶面部311b与整流单元33之间存在尺寸D6的距离。在优选的单元301a中,尺寸D6处于0mm~40mm的范围。尺寸D6成为0mm或者接近0mm的值的情况是顶板部113与固定用框构件37的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但是,在图中顶面部311b处于比整流单元33的顶部靠下方的形态下,也能够实施本发明。根据后述图11、图12说明隔离件115所包含的侧壁部311a。另外,在图10中,整流单元33所使用的固定用框构件37与图4的固定用框构件37不同,并不是以与第2蜂窝板57的下游侧的面、即前表面接触的方式延伸,在该下游侧的面上呈格子状配置有直径0.5mm~3mm的金属制的多根线材37a,从下游侧支承第2蜂窝板57。但是,图10的形态的固定用框构件37也可以替代图4的形态的固定用框构件37。
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隔离件115中的侧壁部311a具有位于整流单元33的前方且宽度方向上的内尺寸W3逐渐变大而成的第1部分321以及从第1部分321的前端朝向下游方向B延伸且与透气性前表面部311f正交而成的第2部分322。第1部分321为非透气性,在其上游侧具有周缘部116,该周缘部116划分出具有至少与整流单元33的前表面的宽度相同宽度的开口120。在第2部分322中,尺寸D7(参照图10、图12)的范围为透气性,具有能够从单元301的内侧朝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吹出空气而形成空气的流动F5的多个第2通气孔70b(参照图10b)。第2部分322中的第2通气孔70b具有与图1的第2通气孔70b同样的孔径、中心间距离和作用,第2部分322的尺寸D7(参照图10、图12)与图6的尺寸D5相同。
图12是图11中的部分XII的放大图。在装置301的单元301a中,侧壁部311a的第1部分321以在宽度方向X上超出空气吹出部22的侧部7的方式向下游方向B倾斜地延伸。因此,第2部分322中的内尺寸W3大于空气吹出部22中的侧部7与侧部7这两者之间的尺寸。包括如此在宽度方向X上具有扩宽的隔离件115的单元301a能够使从整流单元33流出来的空气向整流单元33的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Y中的至少宽度方向X扩散。另外,在使用具有图示例的内尺寸W3的单元301a的图9的装置301和装置401这两台装置中,互相面对的侧壁部311a的第2部分322相互间形成间隙CL。另外,该发明的装置301也可以替代第1部分321不会在宽度方向X上超出空气吹出部22的侧部7的形态的装置。
在装置301的隔离件115的第2部分322中,在形成于尺寸D7的范围内的多个第2通气孔70b中存在形成朝向宽度方向X外侧的空气流动F5的空气吹出,在装置401的隔离件115的第2部分322(参照图12)中,在两个通气孔(未图示)中存在形成朝向宽度方向X外侧的空气流动F5’的空气吹出。空气的流动F5和空气的流动F5’在如图7中例示那样地碰撞而阻止处于装置301、装置401的上游侧且含有大量浮游颗粒的空气进入到间隙CL的同时,能够向间隙CL的下游侧供给由高性能过滤器29过滤后的清洁空气。
在这样地使用的单元301a中,优选的是,单元301a的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为400mm~2000mm左右时的隔离件115的第2部分322相互间的内尺寸W3在整流单元33的两侧分别比整流单元33的宽度大出20mm~100mm。优选的是,单元301a的前后方向Z上的尺寸D8为20mm~150mm。
图13也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子的与图1相同的图。在图13中,通过使设置在地面100上的4台装置1沿着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Y排列而形成吹出装置的复合装置201,其中一部分装置1以局部剖开的状态表示。但是,对于剖开的装置1,为了容易理解弯曲部11a、顶面部11b等的形状,省略图示内部构造。
各个装置1在空气吹出部22的上游侧形成有外部空气引入部21,在图中能够看到该外部空气引入部21中的采气孔21b,空气吹出部22具有形成有第1通气孔70a的吹出板1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侧缘15相连接的弯曲部11a、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顶缘16相连接的顶面部11b以及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底缘17相连接的底面部11c,在弯曲部11a中形成有多个第2通气孔70b,在顶面部11b中形成有多个第3通气孔70c,在底面部11c中形成有多个第4通气孔70d。第2通气孔70b~第4通气孔70d的孔径和通气孔相互间的中心间距离与图1中的第2通气孔70b的孔径和中心间距离相同。但是,在图13的复合装置201中,除了能够将装置1做成从四台装置1中的所有弯曲部11a、所有顶面部11b、所有底面部11c吹出空气之外,也能够将装置1做成仅从弯曲部11a、顶面部11b和底面部11c中的需要部位吹出空气。例如在仅使用沿着上下方向Y排列的两台装置1的情况下的复合装置201中,能够将装置1分别做成在装置1中的一台装置中从顶面部11b吹出空气,在另一台装置中从底面部11c吹出空气,使来自顶面部11b的空气和来自底面部11c的空气碰撞。
另外,在图13的四台装置1中,在宽度方向X上相对的弯曲部11a相互之间以及在上下方向Y上相对的顶面部11b与底面部11c之间形成有间隙CL,该间隙CL的尺寸处于与图1中的间隙CL的尺寸相同的范围内。在这样形成的复合装置201中,也能够在各个间隙CL的前方形成均匀空气流或者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所流动的作业空间。另外,在沿着宽度方向X排列的装置1与装置1之间以及沿着上下方向Y排列的装置1与装置1之间使用有用于形成间隙CL的隔离件,但省略图示该隔离件。该隔离件除了能够作为相对于装置1独立的构件来准备之外,也能够通过使装置1的一部分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上下方向Z的外侧突出来准备。
将以上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吹出装置1、101、301、401作为具有像HEPA过滤器那样的高性能过滤器29的装置来进行说明。因而,这些吹出装置能够在沿着宽度方向X及/或上下方向Y排列的多个吹出装置的下游侧形成清洁空气的均匀空气流所流动的作业空间,因此,适合用作利用推挽型吹出装置形成清洁区时的吹出装置。但是,本发明并不是将使用高性能过滤器29作为必需的条件,在不包括高性能过滤器29的吹出装置中也能够实施本发明。此时的吹出装置能够在沿着宽度方向X及/或上下方向Y排列的多个吹出装置的下游侧形成均匀空气流所流动的作业空间。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吹出装置适合用作向宽阔的空间供给均匀空气流的推挽型换气装置中的吹出装置。
图14是为了评价性能而使用的复合装置201的一例子的顶面图。图示例的复合装置201具有与图8同样的装置1和装置101,装置1和装置101的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具有宽度1050mm×高度850mm的大小。间隙CL能够在与使用复合装置201的作业空间的关系上被设定为需要的任意尺寸,但在评价性能时被设定为10mm、20mm、30mm、40mm、50mm这五个阶段。其他的结构、例如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中央部分的吹出风速(0.5m/sec)、高性能过滤器29(参照图2)相对于0.3μm的颗粒的收集效率(99.97%)与图8的装置1、101相同。另外,具有尺寸D5的侧表面部分处的吹出风速为0.8m/sec。另外,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中央部分的吹出风速在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前方25mm至少到1500mm的范围内为0.5m/sec。
在图14中,在作为将间隙CL的尺寸二等分的线且在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高度方向中心沿着复合装置201的前后方向Z延伸的直线F中,用mm单位表示距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距离。距离0mm是与前表面部11f对齐的点,距离为正表示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朝向下游侧的距离,距离为负表示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朝向上游侧的距离。在评价复合装置201的性能的过程中,测量将装置1与装置101的间隙CL分别设定为10mm、20mm、30mm、40mm、50mm时直线F上的风速。风速(单位:m/sec)的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
在表4中明确可知,在装置1与装置101之间的间隙CL中,存在朝向上游侧的空气流和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还可知,在自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向下游侧离开约100mm时,若将间隙CL设定为20mm~50mm、优选为30mm~50mm,则在直线F上也能够得到与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前方的风速大致相等的风速。也可知,在图示例的装置1和装置101中欲得到均匀空气流的作业空间时,优选的是根据表4的数据将间隙CL设定为适当的尺寸。另外,作为风速的测量器,使用日本KANOMAX制的Model1560。
表4
图15是例示将复合装置201用作推挽型吹出装置时复合装置201的形态的图。但是,在图15的(a)中表示了将图13所使用的单体吹出装置1相对配置的以往型的推挽型吹出装置。在图15的(b)、图15的(c)中,通过配置一对复合装置201而形成推挽型吹出装置。复合装置201中的各吹出装置1与图13中的吹出装置1相同,使用高性能过滤器(参照图2),透气性前表面部11f的风速为0.5m/sec。但是,透气性前表面部11f被设定为宽度1050mm×高度850mm,相邻的吹出装置1相互之间的间隙CL被设定为10mm,图6中例示的尺寸D5被设定为10mm。图15中的双头箭头G1~G3表示一对吹出装置1或者一对复合装置201的分开尺寸,该分开尺寸G1~G3的中点S1~S3是采用日本RION制粒子计数器KC18计算出的浮游颗粒浓度的测量点。
在图15的(a)中,以分开尺寸G1为2000mm的方式设定一对吹出装置1。由一对吹出装置1的角部相互之间延伸出的虚拟线H和透气性前表面部11f围成的虚拟作业空间的容积为1.8m3
在图15的(b)中,复合装置201分别由四台吹出装置1构成,以分开尺寸G2为4000mm的方式设定一对复合装置201。由一对复合装置201和虚拟线H围成的虚拟作业空间的容积为14.3m3
在图15的(c)中,复合装置201分别由九台吹出装置1构成,以分开尺寸G3为6000mm的方式设定一对复合装置201。由一对复合装置201和虚拟线H围成的虚拟作业空间的容积为48.2m3。来自各个复合装置201的吹出流量为482m3/分。
表5针对图15的(a)~图15的(c)的推挽型吹出装置表示自运转开始的经过时间和运转开始后的中点S1~S3处的浮游颗粒浓度的测量结果。该浮游颗粒浓度是相对于分别在(a)~(c)中任意选择的单体吹出装置1上游侧的室内空气的浮游颗粒浓度来说的比率测量。例如在(b)的装置中,经过时间1秒的测量值为
1.00E+00=1×100=1
该值的意思是指中点S1中的浮游颗粒浓度与室内空气的浮游颗粒浓度相同。另外,经过时间30秒的测量浓度为
7.56E-0.5=7.56×10-5
该值的意思是指在30秒钟的运转过程后中点S2中的浮游颗粒浓度为室内空气的浮游颗粒浓度的1/10000以下。另外,测量值中的E-0.5的意思是指10的幂指数。即,E-0.5的意思是指10-5。另外,在表5中测量值为0的意思是指未检测到浮游颗粒。
根据表5,直到浮游颗粒浓度为室内空气的浮游颗粒浓度的1/10000以下的运转经过时间在图15的(a)中为19秒,在图15的(b)中为30秒,在图15的(c)中为43秒。这样,采用使用了基于本发明的复合装置201的推挽型吹出装置,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容积较大的作业空间做成清洁区。
表5
(注)E表示10的幂指数。
例如E+00=100
E-01=10-1,E-05=10-5
附图标记说明
1、吹出装置;7、侧表面部;11f、透气性前表面部;11a、侧表面部(弯曲部);15、侧缘;70a、第1通气孔;70b、第2通气孔;70c、第3通气孔;112、侧板;113、顶板;114、底板;115、隔离件;W3、内尺寸;X、宽度尺寸;Y、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

Claims (19)

1.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设有整流机构部,该空气吹出装置能够使上述空气在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之后成为均匀空气流被供给至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吹出装置具有与上述均匀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且将上述下游侧作为前方的前后方向、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
在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形成有侧表面部和透气性前表面部,该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上下方向均匀地分布有多个第1通气孔,该侧表面部分别处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两侧且从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侧缘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
在上述宽度方向两侧的至少一侧的上述侧表面部均匀地分布有多个第2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吹出,
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是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排列且相邻的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一台,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朝向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侧表面部吹出,
吹向与上述装置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侧表面部的上述空气在形成于上述侧表面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发生碰撞,形成分别朝向上述装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空气流,防止位于上述装置的上述上游侧的空气经由上述间隙流向上述装置的上述下游侧,能够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上述装置的整个上述下游侧形成流动有均匀空气流的作业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以超出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的方式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侧表面部中的分布有上述第2通气孔的部分是通过使形成有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板材料在上述侧缘处朝向上述上游侧弯曲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第1通气孔、上述第2通气孔的孔径处于0.5mm~4mm的范围,上述第1通气孔相对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和上述第2通气孔相对于上述侧表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为20%~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相邻的上述第1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和相邻的上述第2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处于1mm~6mm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具有处于上述上下方向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在上述至少一个端缘中形成有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且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的端面部,在上述端面部中分布有多个第3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向上述上下方向的外侧吹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形成有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端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之间***有隔离件,该隔离件具有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壁部、连接于上述两侧壁部各自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端部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顶面部和底面部,上述两侧壁部之间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内尺寸随着向上述下游侧行进而逐渐大于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上述两侧壁部分别形成上述侧表面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述顶面部和上述底面部形成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端面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两侧缘处连接于上述隔离件的上述两侧壁部,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上端缘处连接于上述隔离件的上述顶面部,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下端缘处连接于上述隔离件的上述底面部,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两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第2通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隔离件能够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拆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隔离件和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能够互相拆卸。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在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上述顶面部和上述底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多个上述第3通气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是下述的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一台: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具有处于上述上下方向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在上述至少一个端缘中形成有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且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的端面部,在上述端面部中分布有多个第3通气孔,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上下方向排列且相邻有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
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朝向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侧表面部吹出,以及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朝向在上述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端面部吹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能够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拆卸。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间隙为0.5mm~50mm的间隙。
14.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设有整流机构部,该空气吹出装置能够使上述空气在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之后成为均匀空气流被供给至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吹出装置具有与上述均匀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且将上述下游侧作为前方的前后方向、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
在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形成有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端面部和透气性前表面部,该透气性前表面部在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下游侧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和上述上下方向均匀地分布有多个第1通气孔,该端面部处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上述上下方向且从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上端缘和下端缘中的至少一个端缘以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交叉的方式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
在上述端面部均匀地分布有连接于上述流路的多个第3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向上述上下方向的外侧吹出,
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是沿着上述上下方向排列且相邻的多台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的一台,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3通气孔朝向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端面部吹出,
吹向与上述装置相邻的对方上述空气吹出装置的上述侧表面部的上述空气在形成于上述侧表面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发生碰撞,形成分别朝向上述装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空气流,防止位于上述装置的上述上游侧的空气经由上述间隙流向上述装置的上述下游侧,能够在上述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上述装置的整个上述下游侧形成流动有均匀空气流的作业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第1通气孔、上述第3通气孔的孔径处于0.5mm~4mm的范围,上述第1通气孔相对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和上述第3通气孔相对于上述端面部的面积10cm2所占的面积比例为20%~5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相邻的上述第1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和相邻的上述第3通气孔的中心间距离处于1mm~6mm的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在上述空气吹出装置中形成有侧表面部,该侧表面部分别处于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两侧且从沿着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的侧缘朝向上述上游侧扩宽,在上述宽度方向两侧的至少一侧的上述侧表面部分布有多个第2通气孔,能够将通过了上述整流机构部的上述空气的一部分从上述第2通气孔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吹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透气性前表面部能够自上述空气吹出装置拆卸。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中,
上述间隙为0.5mm~50mm的间隙。
CN201180032420.2A 2010-06-30 2011-06-29 空气吹出装置 Active CN103038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0505 2010-06-30
JP2010150505 2010-06-30
PCT/JP2011/064896 WO2012002424A1 (ja) 2010-06-30 2011-06-29 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576A CN103038576A (zh) 2013-04-10
CN103038576B true CN103038576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40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420.2A Active CN103038576B (zh) 2010-06-30 2011-06-29 空气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9644855B2 (zh)
EP (1) EP2589891B1 (zh)
JP (1) JP5684256B2 (zh)
KR (1) KR101485936B1 (zh)
CN (1) CN103038576B (zh)
AU (1) AU2011272622B2 (zh)
BR (1) BR112012033242B1 (zh)
CA (1) CA2801002C (zh)
HK (1) HK1183340A1 (zh)
MY (1) MY162849A (zh)
RU (1) RU2553962C2 (zh)
WO (1) WO20120024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8620B2 (ja) * 2012-12-07 2014-08-06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CN208998209U (zh) * 2015-10-14 2019-06-18 高耀森 空气净化设备和***
WO2017063584A1 (en) * 2015-10-14 2017-04-20 Ko Paul Yiu Shum Air pur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490072A (zh) * 2017-09-12 2017-12-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906795B (zh) * 2018-08-21 2024-04-02 镇江裕太防爆电加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三角形镁管烧结设备的吹扫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0329A (ja) * 1983-08-31 1985-03-20 Toyo Maruchibento Kk 清浄空気室内の一部に特別隔離清浄空気室を造成する方法
JP2001116335A (ja) * 1999-10-14 2001-04-27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給排気グリル
US7297050B2 (en) * 2001-05-14 2007-11-20 Acanthe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ffusing a protective flux with regard to a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N101400307A (zh) * 2006-03-22 2009-04-01 兴研株式会社 用于解剖实习室的有毒气体暴露预防***
CN101622063A (zh) * 2007-03-02 2010-01-06 巴特·诺顿 气体扩散装置
JP2010096497A (ja) * 2009-12-21 2010-04-30 Koken Ltd 一様流吹き出しプッシュフ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0329U (ja) * 1983-09-06 1985-04-09 立川 金一郎 液浄化式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US4725945A (en) 1984-09-18 1988-02-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Distributed cache in dynamic rams
JPS6174041U (zh) * 1984-10-19 1986-05-19
JPS61282742A (ja) * 1985-06-06 1986-12-12 Taikisha Ltd クリ−ンル−ム
JPS63176943A (ja) * 1987-01-16 1988-07-21 Clean Air Syst:Kk 一様空気流吹出装置
JPH0350329U (zh) * 1989-09-21 1991-05-16
JPH0761300B2 (ja) * 1992-08-07 1995-07-05 日本エアーカーテン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能付つい立て
FR2701758B1 (fr) * 1993-02-19 1995-04-21 Climatherm Sa Procédé de climatisation à déplacement d'air dans un volume et installation pour la mise en Óoeuvre du dit procédé.
US6193603B1 (en) * 1999-10-07 2001-02-27 Kuo-Cheng Tai Wind outlet plate of an air conditioner for cleaning air
JP4123463B2 (ja) 2001-06-22 2008-07-23 興研株式会社 一様流吹き出し装置
JP2008075945A (ja) 2006-09-20 2008-04-03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局所清浄化装置
JP2008086873A (ja) * 2006-09-29 2008-04-17 Japan Servo Co Ltd ファン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JP5127292B2 (ja) * 2007-05-01 2013-01-23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RO125041B1 (ro) * 2008-04-21 2013-04-30 Dumitru Pănculescu Aparat pentru purificarea aerului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0329A (ja) * 1983-08-31 1985-03-20 Toyo Maruchibento Kk 清浄空気室内の一部に特別隔離清浄空気室を造成する方法
JP2001116335A (ja) * 1999-10-14 2001-04-27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給排気グリル
US7297050B2 (en) * 2001-05-14 2007-11-20 Acanthe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ffusing a protective flux with regard to a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N101400307A (zh) * 2006-03-22 2009-04-01 兴研株式会社 用于解剖实习室的有毒气体暴露预防***
CN101622063A (zh) * 2007-03-02 2010-01-06 巴特·诺顿 气体扩散装置
JP2010096497A (ja) * 2009-12-21 2010-04-30 Koken Ltd 一様流吹き出しプッシュフー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2150752A (ru) 2014-08-10
BR112012033242A2 (pt) 2016-11-16
EP2589891A1 (en) 2013-05-08
EP2589891B1 (en) 2020-08-19
AU2011272622A1 (en) 2013-01-10
KR20130046429A (ko) 2013-05-07
US20130095743A1 (en) 2013-04-18
US9644855B2 (en) 2017-05-09
EP2589891A4 (en) 2014-07-09
JPWO2012002424A1 (ja) 2013-08-29
CN103038576A (zh) 2013-04-10
KR101485936B1 (ko) 2015-01-26
HK1183340A1 (zh) 2013-12-20
JP5684256B2 (ja) 2015-03-11
RU2553962C2 (ru) 2015-06-20
WO2012002424A1 (ja) 2012-01-05
AU2011272622B2 (en) 2014-05-22
US10295207B2 (en) 2019-05-21
CA2801002C (en) 2014-12-30
BR112012033242B1 (pt) 2020-12-22
MY162849A (en) 2017-07-31
US20170198929A1 (en) 2017-07-13
CA2801002A1 (en)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8576B (zh) 空气吹出装置
US10835849B2 (en) Sinuous path inertial particle separator system and method
CN210543970U (zh) 除尘***
US10197302B2 (en) Local air cleaning apparatus
CN104302380A (zh) 具有带有延伸的脉冲出口的文氏管元件的空气过滤组件
DE60225735T2 (de) Wärmetauscher einer lüftungsanlage
CN203469704U (zh) 一种地铁车厢空调用汽水分离器
CN203421765U (zh) 一种设置导向板的吸油烟机
CN112892869B (zh) 一种自带内循环式自清洁***的静电除尘设备
KR20210142349A (ko) 대용량 공기조화기용 미세먼지 제거장치와 이를 구비하는 대용량 공기조화기
FI81977C (fi) Inblaosningsanordning.
JP5808986B2 (ja) 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CN220697455U (zh) 一种大米初筛装置
JP6286666B2 (ja) 集塵装置
CN210451477U (zh) 一种工程机械纵梁组焊装置
CN211537844U (zh) 一种下抽风式通风工作台
CN214289755U (zh) 除尘装置及锂电池焊接机
CN213613057U (zh) 一种精密铸造车间制壳用砂的除尘装置
CN208293096U (zh) 用于电积槽的密封集烟罩和具有其的电解设备
CN211100515U (zh) 一种风筒插板粉尘清除装置
JP2011257017A (ja) 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6347043B2 (ja) 集塵装置
JP5629161B2 (ja) 吸気装置
CN208769129U (zh) 自带圆角洁净室更鞋柜
JP2017140583A (ja) 塗装ミスト捕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334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334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