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7762B - 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47762B
CN102947762B CN201180030242.XA CN201180030242A CN102947762B CN 102947762 B CN102947762 B CN 102947762B CN 201180030242 A CN201180030242 A CN 201180030242A CN 102947762 B CN102947762 B CN 102947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owder
powder collecting
peristome
transf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02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47762A (zh
Inventor
吉田圭
吉田圭一
加藤俊次
池口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26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56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26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56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122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96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248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16380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438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419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555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17787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1/05987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113612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2947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776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947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776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4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non-rigid containers, e.g. foldable cartridges, ba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根据实施例,一种粉体收纳容器具有粉体收纳部,该粉体收纳部在一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其由柔软材料形成;排出部设置在形成有开口部的一端部,并固定于粉体输送装置,用于将从开口部送出的粉体向粉体输送装置排出;当送出部件在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被靠压时,被卡止部设置在与开口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并且卡止在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该粉体收纳容器通过从粉体收纳部的外侧推入送出部件并使之向开口部移动,从开口部送出粉体。

Description

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部收纳有粉体的粉体收纳容器、将收纳在该粉体收纳容器中的粉体向排出部输送的粉体输送装置以及具有该粉体收纳容器和该粉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具备它们的功能的复合机等电子照相方式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使用称为调色剂或载体的显影剂,利用显影装置形成调色剂像以形成图像。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形成图像的同时耗费调色剂,所以,通常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收纳有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如果调色剂盒内的调色剂用完,就更换新的调色剂盒,补充调色剂。
在使用上述调色剂盒的调色剂补充方式中,为了降低运行成本,用户要求尽可能没有残留地用尽调色剂盒内的调色剂。因此,目前采用作为调色剂盒,采用在筒状容器的内表面设有螺旋状突起的称为螺旋瓶(スクリユ一ボトル)的容器,通过旋转该容器向排出部一点一点地输送调色剂的方法;在容器内部设置通称为绞龙的螺旋部件,通过旋转该绞龙,向排出部输送调色剂的方法等。
但是,利用上述绞龙的输送方法由于需要在容器内部设置螺旋部件并使之旋转,因此存在结构复杂的缺点。而且,在该输送方法中,因为利用绞龙强制输送所堆积的调色剂,所以对调色剂施加有负载,存在使调色剂凝集或劣化的问题。进而,在更换的容器内部设置螺旋部件也存在提高耗材成本,同时还因耗费资源而引起增加环境负担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利用上述螺旋瓶的输送方法中,因为不需要在容器内部设置螺旋部件,所以结构简单。但是在该输送方式中,因为使用时需要旋转容器自身,所以,通常容器的形状为在圆筒状容器主体的一侧面设置出口的形状(横放瓶子的形状),与长方体容器相比,存在可收纳的调色剂量少的缺点,还存在更换容器时易滑手而难以手抓的缺点。
目前,作为不使用上述螺旋瓶或绞龙的调色剂输送方式,具有如下方式(参照专利文献1),即从外部向容器给予冲击,或者将容器与挡板抵接,使容器振动(往复运动),利用调色剂的惯性使调色剂移动或排出。该方式在大量收纳调色剂的状态下,收纳在容器内的调色剂因振动而聚在一起移动,所以能够充分确保调色剂在每次往复振动时的输送速度。然而,随着容器中调色剂量的减少,调色剂薄薄地被摊平,所以,每次往复振动时的调色剂输送速度随着调色剂堆高下降而降低,存在不能维持输送速度的问题。而且,对容器产生的振动还会影响写入***,存在干扰图像形成的问题。
另外,作为与上述各输送方式不同的输送方式,还提出了如下方式(参照专利文献2):使用可变形的容器,从该容器的外部推压凸部使之移动,由此送出内部的调色剂。根据该输送方式,能够通过较小的推力输送调色剂,能够抑制调色剂的凝集及劣化,并且能够减少较大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的异常图像的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68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43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上述可变形容器的输送方式中,随着反复进行调色剂的送出动作,容器被凸部挤压而逐渐损坏,所以,在容器内调色剂逐渐难以移动,从而存在调色剂难以输送的问题。而且,在由凸部向排出口方向推出调色剂时,由于容器变形为不期望的形状,所以存在调色剂的排出不稳定、容器未变形为适当形状的问题。还存在凸部的推力过大而容器整体移动,导致不能送出调色剂而容器内的调色剂不能全部送出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谋求使粉体输送量稳定、使残留粉体量减少的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第一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粉体收纳部,其在其一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且由柔软材料可变形地形成;排出部,其设置在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一端部,固定在粉体输送装置上,向所述粉体输送装置排出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的粉体;被卡止部,其设置于与所述开口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向与送出部件从粉体收纳部的外侧到所述开口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靠压并与卡止部卡止。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外侧推压所述送出部件并使之向所述开口部移动,由此能够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粉体。
通过将被卡止部预先卡止在对应侧的卡止部,能够抑制随着上述粉体的送出动作而发生粉体收纳部的不规则变形,并且能够抑制粉体输送不畅。
在第一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第二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优选为具有能够内外通气的通气部。
为了向排出部侧送出内部的粉体,在向内侧挤压粉体收纳部并使之变形的情况下,随着其变形,能够从通气部向外部排出粉体收纳部内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随着粉体收纳部的变形而内压升高,能够防止粉体的排出量过多或者粉体在输送目的地飞散。
而且,在粉体的送出动作后,粉体收纳部能够通过自身的恢复性及粉体的重量等而鼓起,能够从通气部吸入空气。这样,经由通气部向粉体收纳部内吸入空气,能够使粉体收纳部鼓起而易于恢复为原形状,并且能够利用所吸入的空气疏松粉体,所以能够提高粉体的输送性,能够进行稳定的粉体输送。
在第二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第三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优选为所述粉体收纳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在接近被收纳的粉体的位置吸入空气,所以能够提高粉体的疏松效果。
在第三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第四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优选为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上表面设有所述通气部。
通过在粉体收纳部的上表面设置通气部,能够防止通气部被粉体堵塞。
在第三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第五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优选为由具有通气性的部件构成所述粉体收纳部。
在该情况下,因为不需要为了形成通气部而在粉体收纳部额外设置通气孔或过滤装置,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容易地实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与部分地设置过滤装置的情况相比,难以出现堵塞,所以能够长期确保通气性。进而,因为不会随着粉体收纳部的变形,发生通气部变形或破损以及过滤装置剥落等情况,所以可靠性提高。
在第二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第六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优选所述排出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在排出部附近容易排气,能够可靠地防止粉体喷出。
在第六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第七方面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优选为将所述通气部设置为在所述排出部的上表面与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口相对。
通过在排出部的上表面设置通气部,能够防止通气部被粉体堵塞。而且通过与排出口相对地设置通气部,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排气。
第八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粉体收纳容器,其具有在一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且由柔软材料可变形地形成的粉体收纳部;送出部件,其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外侧推入并向所述开口部移动,由此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粉体;排出部,其设置在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一端部,固定在粉体输送装置上,向所述粉体输送装置排出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的粉体;被卡止部,其设置于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开口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向与所述送出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靠压并与卡止部卡止。
通过用卡止部预先卡止粉体收纳容器的端部,能够抑制随着上述粉体的送出动作而发生粉体收纳部的不规则变形,并且能够抑制粉体输送不畅。
在第八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九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优选为将所述卡止部设置为向所述排出部侧及与其相反的方向能够移动,并且由弹性部件使该卡止部向与所述排出部侧相反的方向靠压。
在该情况下,当进行粉体的送出动作时,移动的送出部件向排出部侧挤压粉体收纳部,由此,卡止粉体收纳容器端部的卡止部也向排出部被牵拉,但之后,卡止部由于弹性部件的靠压力而向与排出部侧相反的方向被牵回。由此,能够抑制随着上述粉体的送出动作而发生粉体收纳部的不规则变形,能够抑制粉体输送不畅。
在第八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十方面发明粉体输送装置优选为所述粉体收纳容器设有能够内外通气的通气部。
在进行粉体的送出动作时,如果粉体收纳部被送出部件向内侧挤压而发生变形,则伴随着该变形,能够通过通气部向外部排出粉体收纳部内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随着粉体收纳部的变形而内压升高,能够防止粉体的排出量过多或者粉体在输送目的地飞散。
而且,在进行粉体的送出动作后,粉体收纳部通过自身的恢复性及粉体的重量等而鼓起,由此能够从通气部吸入空气。这样,经由通气部向粉体收纳部内吸入空气,能够使粉体收纳部鼓起而易于恢复为原形状,并且通过所吸入的空气能够疏松粉体,所以能够提高粉体的输送性,并能够进行稳定的粉体输送。
在第十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十一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优选为所述粉体收纳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在接近被收纳的粉体的位置吸入空气,所以能够提高粉体的疏松效果。
在第十一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十二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优选为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上表面设有所述通气部。
通过在粉体收纳部的上表面设有通气部,能够防止通气部被粉体堵塞。
在第十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十三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优选为所述排出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在排出部附近容易进行排气,能够确实可靠地防止粉体喷出。
在第十三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十四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优选为将所述通气部设置为在所述排出部的上表面与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口相对。
通过在排出部的上表面设有通气部,能够防止通气部被粉体堵塞。而且,通过与排出口相对地设置通气部,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排气。
第十五方面发明为具有第八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因为具有第八方面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所以能够通过这些粉体输送装置取得上述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粉体收纳部发生不规则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粉体输送不畅,并且能够谋求粉体输送量的稳定以及减少残留粉体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即打印机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表示调色剂补充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调色剂盒的结构图;
图5是调色剂盒的分解图;
图6(a)是表示在抽拉托盘(引出レトレイ)中安装调色剂盒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在抽拉托盘中安装有调色剂盒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固定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抽拉托盘的立体图;
图9是在主体侧框架上安装了抽拉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主体侧框架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主体侧框架及抽拉托盘的侧面剖面图;
图12是抽拉托盘等的侧面剖面图;
图13是调色剂输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抽拉托盘的侧面剖面图;
图15是送出部件与支架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用来说明送出部件从立起状态切换为倒放状态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7是用来说明送出部件从倒放状态切换为立起状态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8是用来说明调色剂的送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从通气部排出空气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从通气部吸入空气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1是调色剂盒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提高调色剂收纳部中形成有孔部的部分的强度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23(a)是表示调色剂收纳部未减小容积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3(b)是表示调色剂收纳部减小容积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4是用来说明调色剂收纳部中的开口部与被卡止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5是用来说明调色剂收纳部中的开口部位置及被送出部件挤压的内表面顶部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在开口部下端的下方配置容器的被卡止部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7是调色剂收纳部的纵向剖面图,(a)是表示使调色剂收纳部鼓起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调色剂收纳部被折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8是调色剂收纳部的横向剖面图,(a)是表示使调色剂收纳部鼓起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调色剂收纳部被折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9是由一张片材构成的调色剂收纳部的横向剖面图,(a)是表示使调色剂收纳部鼓起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调色剂收纳部被折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在调色剂收纳部的内表面上接合并安装被卡止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1是表示在调色剂收纳部的外表面上接合并安装被卡止部件的结构的示意图,(a)是立体图,(b)是剖面图;
图32是表示被卡止部件以夹压方式安装调色剂收纳部的端部的结构的示意图,(a)是分解图,(b)是剖面图;
图33是表示被卡止部件以夹压方式安装调色剂收纳部的端部的结构的示意图,(a)是将被卡止部件形成为圆柱状时的立体图,(b)是将被卡止部件形成为四角柱状时的立体图;
图34是固定部的剖面图;
图35是偏心锤的立体图;
图36是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37是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38是在固定部上固定了调色剂盒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9是表示振动施加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0是表示振动施加机构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1是表示调色剂残余量较多时的送出动作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42是表示调色剂残余量减少时的送出动作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43是排出部及其周边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44是表示光学式调色剂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5是表示送出部件的控制***的框图;
图46是用来说明送出部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7是表示根据调色剂残余量设定送出部件的移动速度的一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结构及动作。图1是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其成像部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与中间转印单元10的中间转印带11相对,并列设置有对应各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成像部6Y,6M,6C,6Bk。另外,设置于装置主体100的四个成像部6Y,6M,6C,6Bk除了成像处理中所使用的调色剂颜色不同以外结构基本相同,所以,在图2的图示中省略了成像部6、感光鼓1及一次转印偏置辊9中的字母标记(Y,M,C,Bk)。
参照图2,成像部6由作为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配置于感光鼓1周围的带电部4、作为显影部的显影装置5及清洁部2等构成(图1中只表示了显影装置5)。在感光鼓1上进行成像处理(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感光鼓1上形成所希望的调色剂像。
构成成像部6的感光鼓1、带电部4、显影装置5、清洁部2的各自构成为可自由装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0上。由此,在达到使用寿命时可以分别进行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构成成像部6的感光鼓1、带电部4、显影装置5、清洁部2的各自构成为单独的单元,但是也可以使它们一体化而构为在装置主体100上可自由装卸地设置的处理单元。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维护成像部6时的作业性。
参照图2,更详细地说明成像部6中的显影装置5的结构。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5包括:与感光鼓1相对的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51、设置于显影辊51的下方用作为显影剂限制部件的刮板52、配置于显影剂收纳部53,54内用作为显影剂搅拌输送部件的两个螺旋输送部件55,56及收纳显影剂G的壳体50等。在此,作为显影剂G,使用由载体与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在显影装置5中设有未图示的用来检测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浓度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在此,虽然使用双组分显影剂作为显影剂G,但是也可以使用由调色剂形成的单组分显影剂。
显影辊51的表面通过喷砂处理在5~35μmRz的范围内使之粗糙化。也可以使用喷砂处理以外的其他各种喷射处理。还可以形成具有0.05~1mm深度的多条沟槽取代喷射处理。沟槽可以在与显影辊51的旋转方向垂直或倾斜的方向上配置,或者相互交叉配置为网纹状或者形成为波形。这样,通过在显影辊51的表面形成沟槽或者对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能够抑制显影剂从显影辊51上滑落,能够使显影剂附着在显影辊51上而不中断。
参照图2,感光鼓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按照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驱动旋转。然后,在带电部4的位置上,通过带电辊4a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工序)。在此,作为带电部件使用了与感光鼓1接触的带电辊4a,但也可以使用带电充电器等与感光鼓1非接触地配置的部件。
之后,感光鼓1的表面到达从未图示的曝光部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在该位置进行曝光扫描,形成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之后,感光鼓1的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5的显影辊51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所希望的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之后,感光鼓1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11及第一转印偏置辊9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将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鼓1上残留有很少的未转印调色剂。在此,虽然采用了使一次转印偏置辊9与感光鼓1接触的转印辊接触方式,但是也可以采用使转印带与感光鼓1接触的转印带接触方式或者转印充电器(転写チヤ一ヅヤ)等非接触方式。
之后,感光鼓1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2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上通过清洁刮板2a回收残留于感光鼓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清洁工序)。作为清洁方式,也可以采用使施加有清洁偏压的刷或辊与感光鼓1接触而回收未转印调色剂的静电回收方式。
最后,感光鼓1的表面到达与未图示的除电部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鼓1上的残留电位。除电部可以采用利用电晕带电强制性地降低残留电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对感光鼓1照射光以曝光而使残留电位降低的方式。而且,也可以根据感光鼓1的种类或感光鼓1的带电方式省去除电部。这样,完成在感光鼓1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成像处理。
另外,上述成像处理在四个成像部6Y,6M,6C,6Bk上分别进行。即根据图1所示的读取部32所读取的图像信息,从配置于成像部下方的未图示的曝光部向各成像部6Y,6M,6C,6Bk的感光鼓1照射激光L(参照图2)。详细地说,曝光部从光源发出激光L,该激光L一边被驱动旋转的多面镜扫描,一边经由多个光学元件向感光鼓1照射。之后,在中间转印带11上重叠转印经显影工序而形成于各感光鼓1上的各色调色剂像。这样,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四个一次转印偏置辊9Y,9M,9C,9Bk与四个感光鼓1Y,1M,1C,1Bk之间分别夹着中间转印带11,从而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对一次转印偏置辊9Y,9M,9C,9B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之后,中间转印带11按照图中的箭头方向被转动,依次通过各一次转印偏置辊9Y,9M,9C,9B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鼓1Y,1M,1C,1B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11上重叠而被一次转印。
之后,重叠转印有各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11到达与二次转印辊19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承辊12与二次转印辊19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11,从而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在被输送至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转印纸等被转印材料P上转印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1上的彩色调色剂像。此时,虽然在中间转印带11上残存有未被转印到被转印材料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但是通过未图示的转印带清洁装置能够除去中间转印带11上的残留调色剂。这样,完成在中间转印带11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
在此,被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被转印材料P从配置于装置主体100下方的供纸部26,经由供纸辊27及一对套准调节辊28等被输送。详细地说,在供纸部26内叠加收纳有多张转印纸等被转印材料P。然后,当供纸辊27按照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驱动旋转时,最上层的被转印材料P向一对套准调节辊28的辊之间输送。
被输送至一对套准调节辊28的被转印材料P在停止驱动旋转的一对套准调节辊28的辊夹持部位置暂时停止。然后,一对套准调节辊28配合中间转印带11上的彩色图像的输送时机被驱动旋转,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被转印材料P。这样,在被转印材料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之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被转印彩色图像的被转印材料P被输送至定影部2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通过定影辊及压力辊的热量与压力,转印于表面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被转印材料P上。
之后,被转印材料P经由一对出纸辊29之间向装置外排出。由一对出纸辊29向装置主体100外排出的被转印材料P作为输出图像依次堆叠于堆叠部30上。这样,完成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另外,在图1中,在中间转印单元10的上方配置有调色剂补充部31。调色剂补充部31具有填充有各色调色剂的四个调色剂补充装置(显影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Bk。调色剂输送路径从各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Bk向所对应的显影装置5Y,5M,5C,5Bk延伸,调色剂经由该调色剂输送路径,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Bk向显影装置5Y,5M,5C,5Bk供给。由此,能够根据各显影装置5Y,5M,5C,5Bk的调色剂消耗量重新供给调色剂,能够长期利用显影装置。
上述四个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Bk除了收纳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外结构都是相同的。因此,下面针对一个调色剂补充装置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调色剂补充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字母标记(Y,M,C,Bk)。如图3所示,调色剂补充装置60包括:作为填充有调色剂的调色剂收纳容器(粉体收纳容器)的调色剂盒61、作为保持调色剂盒61的保持部件的抽拉托盘62、固定调色剂盒61的固定部63及储存从调色剂盒61排出的调色剂的副储料器64等。在副储料器64上连接有用来向显影装置输送储存于内部的调色剂的、未图示的调色剂输送管道。
抽拉托盘62被安装为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主体侧框架65能够移动。在沿图的箭头X1方向移动抽拉托盘62的情况下,能够从装置主体中抽出抽拉托盘62,相反,在沿图的箭头X2方向移动抽拉托盘62的情况下,能够将抽拉托盘62收纳在装置主体中。
图4是调色剂盒61的结构图。在该图中,(a)表示俯视图,(b)表示侧视图,(c)表示仰视图,(d)表示剖面图。如图4所示,调色剂盒61包括:收纳作为粉体的调色剂的调色剂收纳部(粉体收纳部)66、用来向外部排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的排出部67。
如图4(d)所示,调色剂收纳部66由可变形的较长的袋部件构成,该袋部件具有在一端部侧开口的开口部即调色剂投入口(粉体投入口)66a。作为该调色剂收纳部66的材料,可以使用柔软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PET制的薄片材料等。图4所示的调色剂收纳部66由四张片材贴合而构成,但也可以将一张片材相连成袋状。而且,为了容易地从调色剂投入口66a填充调色剂,调色剂收纳部66设有将调色剂投入口66a保持为开口状态的开口保持部件6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收纳株式会社理光制的P×P调色剂(平均粒径为5.8μm)。例如,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内部尺寸大约为60mm×60mm×400mm的情况下,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能够收纳大约500g调色剂。
而且,作为调色剂收纳部66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挠性的柔软材料。作为调色剂收纳部66的材料,能够将PA(聚酰胺树脂、尼龙)、PE(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PC(聚碳酸酯树脂)、PP(聚丙烯树脂)、PS(聚苯乙烯基树脂)、PAN(聚丙烯腈树脂)、PET(聚酯树脂)、PVC(聚氯乙烯基树脂)、PVDC(聚偏二氯乙烯基树脂)等各种树脂的片材单独或复合形成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收纳部由PP、PET、PA、LDPE(低密度聚乙烯)这四种树脂片材贴合而构成。作为片材的形成方法,可以应用PVD(PhysicalVaporDeposition:物理气相沉积)法或CVD(Chemical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薄膜形成方法。而且,在通过热熔接进行片材的接合的情况下,通过作为最内侧的片材层使用LDPE能够提高接合性。
排出部67形成有用来导入调色剂的导入口67a及用来排出调色剂的排出口67b。在本实施方式中,面向下方配置排出口67b。由此,能够在重力作用下使调色剂从排出口67b落下而向副储料器64输送,能够谋求简化排出调色剂的结构。而且,在排出部67内设有从导入口67a向排出口67b倾斜向下的倾斜面67c,以便于顺利地向排出口67b输送调色剂。该倾斜面67c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优选设定为10°以上。而且,在排出口67b的底面(下表面)设有可在图4(b)的箭头Y方向上滑动的、用来开关排出口67b的滑动遮板67d。
另外,如图4(a)及(d)所示,在排出部67的上表面设有可内外通气的通气部67i。通气部67i由在排出部67的上表面开口形成的通气孔67j以及安装于该通气孔67j的防止调色剂泄漏的过滤器67k构成。而且,通气部67i隔着从导入口67a导入的调色剂向排出口67b移动的移动路径配置在排出口67b的相反一侧而与排出口67b相对。附图标记67g为突起部,附图标记67h为突片部,关于它们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图5是调色剂盒61的分解图。在该图中,(a)表示排出部67的立体图,(b)表示开口保持部件68的立体图,(c)表示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设有开口保持部件68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5(b)所示,开口保持部件68由短筒状的***部68a及凸缘状的连接部68b一体成型而构成。如图5(c)所示,***部68a可***调色剂收纳部66的调色剂投入口66a。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热熔接接合调色剂收纳部66与开口保持部件68,但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进行粘接。在进行热熔接时,为了便于在图5(c)的上下方向上控制***部68a的***位置,***部68a的外形大致形成为六角形状。
如图5(a)所示,在排出部67的导入口67a侧设有可与开口保持部件68的连接部68b卡合的一对沟槽部67e。如上所述,在将开口保持部件68***并接合在调色剂收纳部66后,将开口保持部件68从上方***并卡合在沟槽部67e,由此能够使调色剂收纳部66与排出部67一体地连接。而且,在排出部67的与开口保持部件68连接的连接部上设有片材69,以免调色剂从该连接部泄漏。
图6(a)是表示在抽拉托盘62上安装调色剂盒61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在抽拉托盘62上安装了调色剂盒61的状态的俯视图。附图标记62d为载置面,附图标记62i,62j为凹部,附图标记81为送出部件,附图标记82为支柱(脚)部件。
如图6(b)所示,在排出部67的两侧面分别设有凹部67f。在抽拉托盘62的对应于各凹部67f的部位设有凸部62a,各凸部62a可***所对应的凹部67f内。而且,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与排出部67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被卡止在对应一侧的卡止部的被卡止部即孔部66b。在抽拉托盘62的对应于孔部66b的部位设有作为卡止部的钩状钩挂部62b。
然后,在孔部66b中***并卡止该钩挂部62b,并且在上述凹部67f内***上述凸部62a,由此调色剂盒61处于安装在抽拉托盘62上的状态。在这样安装了调色剂盒61的状态下,通常凸部62a与凹部67f处于相互非接触状态。但是,在从装置主体抽出或在装置主体内收纳抽拉托盘62时,如果调色剂盒61沿长度方向移动,则凸部62a与凹部67f抵接,由此能够限制调色剂盒6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而且,从抽拉托盘62卸下调色剂盒61时,只要从凸部62a使凹部67f脱离并且从孔部66b使钩挂部62b脱离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凸部62a(或者各凹部67f)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形状,由此防止调色剂盒61的误安装。
如图6(a)所示,上述钩挂部62b被安装为相对抽拉托盘62沿着图中的箭头Q方向能够移动,即钩挂部62b构成为,在将调色剂盒61安装于抽拉托盘62的状态(图6(b)所示的状态)下,能够向排出部67侧及与之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且,如图6(a)所示,钩挂部62b向图的右侧被弹性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62k靠压。由此,将钩挂部62b***调色剂收纳部66的孔部66b而使其处于钩挂状态时,钩挂部62n在扭转螺旋弹簧62k的靠压力的作用下向与排出部67相反的方向牵拉,使调色剂收纳部66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用来使钩挂部62b牵拉的弹性部件,也可以应用扭转螺旋弹簧以外的其他部件,但在此,通过使用扭转螺旋弹簧62k,使牵拉钩挂部62b的结构变得紧凑。
图7是上述固定部63的放大示意图。在该图中,(a)表示在固定部63上固定调色剂盒61之前的状态,(b)表示在固定部63上固定了调色剂盒61的状态。如图7所示,固定部63具有:与副储料器64的上部连接的主体部70、安装于主体部70上部的固定臂71、跨设在固定臂71和主体部70上的弹簧部件72及在固定臂71的下方安装于主体部70的遮板开放部件73。固定臂71、弹簧部件72及遮板开放部件73在图的外侧及内侧各设置一个。
固定臂71形成为具有凹部71a的大致C形。而且,固定臂71被安装为以配置于固定臂71中间部的水平方向的支轴71b为中心在主体部70上可转动。通过以该支轴71b为中心转动固定臂71,固定臂71可以在图7(a)所示的固定解除位置与图7(b)所示的固定位置进行切换。
弹簧部件72为拉伸螺旋弹簧,其一端部安装于固定臂71,另一端部安装于主体部70。如图7(a)、(b)所示,当固定臂71在固定位置与固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时,弹簧部件72的安装于固定臂71的端部移动而越过固定臂71的转动支点(支轴71b)。这样,随着固定臂71的转动而使弹簧部件72越过转动支点,弹簧部件72向固定臂71的转动的方向靠压固定臂71。
另一方面,排出部67设有被上述固定臂71固定的作为被固定部的突起部67g。在排出部67的两侧面各设置一个该突起部67g(参照图4(a)或(c))。
遮板开放部件73以水平方向的支轴73b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在主体部70上。而且,遮板开放部件73具有用来保持设置于排出部67的滑动遮板67d的凸部670d的凹部73a。
而且,在固定部63的主体部70上形成有缺口部70a。另一方面,在排出部67的两侧面分别突出地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缺口部70a的上部抵接的L形突片部67h。
为了在固定部63上固定调色剂盒61,首先按照上述图6中的说明,在抽拉托盘62上安装调色剂盒61。然后,将抽拉托盘62向收纳于装置主体的方向(图3的箭头X2方向)移动。随着该收纳动作,如图7(a)所示,当调色剂盒61的排出部67接近固定部63时,设置于排出部67的突起部67g与固定臂71的一端部(图下方的端部)71c抵接,克服弹簧部件72的靠压力,使固定臂71按照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固定臂71从图7(a)所示的固定解除位置向图7(b)所示的固定位置切换。其结果为,如图7(b)所示,突起部67g收纳于固定臂71的凹部71a内,并且夹在固定臂71的另一端部(图左侧的端部)71d与主体部70的边缘之间而被固定。而且,随着固定臂71的转动,当弹簧部件72越过固定臂71的转动支点时,弹簧部件72向将固定臂71保持在切换后的位置的方向靠压该固定臂71。
而且,通过使调色剂盒61的排出部67接近固定部63,使设置于排出部67的突片部67h***主体部70的缺口部70a,突片部67h与缺口部70a的上部抵接(参照图7(b))。由此,能够防止排出部67在上下方向上晃动。
另外,在固定部63上固定调色剂盒61时,设置于排出部67的滑动遮板67d与遮板开放部件73抵接,使遮板开放部件73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当遮板开放部件73向图7(b)所示的位置移动时,限制遮板开放部件73的进一步转动,由此滑动遮板67d被遮板开放部件73推压而向排出部67的后方移动。由此,能够开放滑动遮板67d(排出口),从排出部67向副储料器64排出调色剂。而且,在遮板开放部件73向图7(b)的位置移动的同时,滑动遮板67d的凸部670d***遮板开放部件73的凹部73a而被保持。按照如上方式,完成调色剂盒61在固定部63的固定。
另外,在解除调色剂盒61的固定时,使抽拉托盘62相对装置主体向抽出方向(图3的箭头X1方向)移动。通过该抽出动作,调色剂盒61在图7(b)中向左方向移动,设置于排出部67的突起部67g推压固定臂71的另一端部71d,克服弹簧部件72的靠压力,使固定臂71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固定臂71从图7(b)所示的固定位置向图7(a)所示的固定解除位置移动,突起部67g从固定臂71脱离。与此同时,设置于排出部67的突片部67h与滑动遮板67d分别从缺口部70a与遮板开放部件73脱离,从而解除调色剂盒61的固定。从遮板开放部件73脱离的滑动遮板67d受到未图示的弹簧等的靠压力而向堵塞排出口的方向滑移,防止从排出口泄漏调色剂。
图8是抽拉托盘62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抽拉托盘62具有:支承上述调色剂盒61的两侧面的一对侧壁62c及载置调色剂盒61的载置面62d。在各侧壁62c的图中的跟前侧的端部配置有安装于上述主体侧框架65时成为主基准的主基准轴62e。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主基准轴62e作为向后述的调色剂输送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齿轮74的支轴被使用。而在各侧壁62c的图中里侧的端部分别配置有一个安装于主体侧框架65时作为辅助基准的辅助基准轴62f。
图9是在主体侧框架65上安装抽拉托盘62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主体侧框架65具有在抽拉托盘62的抽出方向X1及收纳方向X2上延伸的一对导轨65a。各导轨65a的上端缘***形成于抽拉托盘62的两侧壁62c的沟槽62g内。由此,抽拉托盘62沿导轨65a可向抽出方向X1和收纳方向X2移动。
而且,在主体侧框架65的图中跟前侧的端部形成有能够与抽拉托盘62的上述主基准轴62e嵌合的第一定位凹部65b(参照图10),在主体侧框架65的图中里侧的端部形成有能够与上述辅助基准轴62f嵌合的第二定位凹部65c。由此,在使抽拉托盘62向收纳方向X2移动时,主基准轴62e与辅助基准轴62f***第一及第二定位凹部65b,65c并与之相互嵌合,从而在主体侧框架65的规定位置能够定位抽拉托盘62。
另外,如图9所示,在主体侧框架65的图中跟前侧的端部设有被驱动装置驱动的驱动齿轮75。该驱动齿轮75在将抽拉托盘62收纳于装置主体内且定位在主体侧框架65上的状态下与传动齿轮74连接。
而且,如图11所示,在主体侧框架65上设有对抽拉托盘62加压而使之固定的加压部件76。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部件76由两个拉杆组合而构成。在将抽拉托盘62向收纳方向X2移动时,用这两个拉杆夹压设置于抽拉托盘62下表面的凸部62h,使抽拉托盘62向第一及第二定位凹部65b,65c推压而使之固定。
而且,如图12所示,在抽拉托盘62上设有用来向排出部67侧输送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的调色剂输送装置(粉体输送装置)8。在图12中,附图标记77,78为支承辊、附图标记81为送出部件,附图标记83为输送带部件。下面,参照图12~图15,详细说明调色剂输送装置8的结构。
如图13所示,上述调色剂输送装置8包括:基底部件80、安装于基底部件80的送出部件81及一对支架部件82、作为使基底部件80移动的移动部件的输送带部件83及作为引导基底部件80的引导部件的一对导轨84等。在图13中省略了跟前侧导轨84的图示。
基底部件80分割为上部80a与下部80b,通过由上部80a与下部80b夹着输送带部件83,在输送带部件83上安装基底部件80。输送带部件83由环状带构成,张紧卷挂在设置于抽拉托盘62的两个支承辊77,78(参照图12)。通过向一侧的支承辊77传递来自上述传动齿轮74(参照图8)的驱动力,输送带部件83在正反双向上能够旋转。这样,通过输送带部件83向正向或反向旋转,基底部件80及安装于基底部件80上的送出部件81和支架部件82能够一体地在朝向排出部67侧的送出方向Z1以及与之反向的返回方向Z2上进行往复移动。
而且,在基底部件80的两侧面各设有两个作为在导轨84上滚动的滚动体的滚子85。这样,通过在基底部件80上设置滚子85,能够使基底部件80沿导轨84顺利地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导轨84固定于抽拉托盘62上。
另外,如图13所示,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安装成相互经由水平方向的支轴86可开闭。详细地说,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分别能够以所述支轴86为中心相互独立地转动,通过使送出部件81或支架部件82以该支轴86为中心转动,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可相互开闭。而且,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被未图示的作为靠压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向相互打开的方向靠压。而且,在送出部件81上形成有收纳凹部81a,该收纳凹部81a在关闭支架部件82时用来收纳该支架部件82。
上述输送带部件83的旋转方向的切换通过图14所示的两个开关87,88来进行。作为移动方向切换机构的各开关87,88分别配置于送出部件81的移动方向切换位置。具体地说,一个开关87配置于抽拉托盘62的送出方向Z1的端部(图左侧的端部),而另一个开关88配置于抽拉托盘62的返回方向Z2的端部(图右侧的端部)。当送出部件81到达移动方向切换位置的一侧时,基底部件80与配置于该位置的开关87或88接触,即基底部件80作为与各开关87,88接触而使开关87,88工作的输入机构发挥作用。这样,通过基底部件80与开关87或88接触,送出部件81的移动方向被切换为送出方向Z1或返回方向Z2,所以,可连续进行调色剂的送出动作。也可以配置非接触式传感器来代替接触式开关,通过设置于基底部件80等的被检测部(输入机构)接近该非接触式传感器而使该传感器工作。
图15是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的侧视图。如图15所示,支架部件82与上述抽拉托盘62的载置面62d抵接,沿着该载置面62d能够在送出方向Z1与返回方向Z2上往返移动,即载置面62d也具有作为引导支架部件82的引导面的功能。如上所述,虽然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被扭转螺旋弹簧靠压而相互打开,但是支架部件82通过与载置面62d抵接而在配置于水平方向的状态下被支承。另一方面,送出部件81被靠压为相对在水平方向上被支承的支架部件82向送出方向Z1(排出部67侧)转动而打开,但未图示的挡板等限制部克服所述扭转螺旋弹簧的靠压力限制送出部件81向打开方向转动。由此,送出部件81被支承而处于相对载置面62d立起的状态(图中实线所表示的状态)。这样,通过载置面62d与限制部,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所形成的打开角度保持为规定角度α,以使送出部件81相对载置面62d处于规定的立起的状态。
而且,在图15中,打开角度β是在上述限制部未对送出部件81进行限制时的角度,即该角度β表示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打开角度。如图15所示,被处于自然状态的扭转螺旋弹簧保持的打开角度β大于送出部件81处于规定的立起的状态时的打开角度α,且在小于180°的范围内被设定。
而且,如上述图6(a)所示,支架部件82在载置面62d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向(送出方向Z1及返回方向Z2)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支架部件82可进入的凹部62i,62j。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这些凹部62i,62j,能够将送出部件81切换为相对载置面62d立起的状态与倒放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6和图17,说明将送出部件81在立起状态与倒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动作。
图16(a)表示送出部件81到达送出方向Z1的端部侧的凹部62i前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所形成的打开角度被未图示的限制部与载置面62d保持在规定的角度α,送出部件81相对载置面62d处于规定的立起状态。
然后,如图16(b)所示,送出部件81向送出方向Z1移动,当支架部件82到达凹部62i的位置时,因为在该位置不存在支承支架部件82的载置面62d,所以,支架部件82受到未图示的扭转螺旋弹簧的靠压力而向下方打开,支架部件82进入凹部62i内。此时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之间的打开角度为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在自然状态下所保持的角度β。
而且,在送出部件81到达凹部62i的位置时,图14所示的开关87与基底部件80接触,送出部件81的移动方向被切换。
如图16(c)所示,当移动方向被切换而送出部件81向返回方向Z2移动时,支架部件82与凹部62i的边缘(开口部附近)抵接,支架部件82的前端向上方抬起。如果支架部件82被抬起,进而支架部件82向打开方向转动,则因为打开角度大于上述角度β,所以上述扭转螺旋弹簧所产生的靠压力向关闭方向作用。其结果为,送出部件81在关闭方向上受到靠压力而倒放在载置面62d上。
然后,如图16(d)所示,当支架部件82从凹部62i脱离时,送出部件81及支架部件82保持在载置面62d上被倒放为水平状的状态。详细地说,在该状态下,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所形成的打开角度因为接近于180°的角度,所以,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的朝向相互关闭方向的靠压力,但是因为载置面62d对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的转动进行限制,所以,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保持被倒放为水平状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构成为不会相互被打开为180°以上。
图17(a)表示按照上述方式倒放的送出部件81到达返回方向Z2的端部侧的凹部62j之前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与上述图16(d)所示的状态同样,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所形成的打开角度接近于180°的角度,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保持在载置面62d上倒放为水平状的状态。
然后,如图17(b)所示,当支架部件82到达凹部62j的位置时,因为在该位置不存在支承支架部件82的载置面62d,所以支架部件82受到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靠压力而向下方关闭,支架部件82进入凹部62j内。而且,此时送出部件81与支架部件82之间的打开角度成为扭转螺旋弹簧在自然状态下所保持的角度β。因为送出部件81构成为不能进入凹部62j内,所以,送出部件81在凹部62j上通过。
而且,当送出部件81到达凹部62j的位置时,基底部件80与图14所示的开关88接触,送出部件81的移动方向被切换。
如图17(c)所示,当移动方向被切换而送出部件81向送出方向Z1移动时,支架部件82与凹部62j的边缘(开口部附近)抵接,支架部件82的前端向上方抬起。如果这样抬起支架部件82且支架部件82进而向关闭方向转动,则因为打开角度小于上述角度β,所以上述扭转螺旋弹簧所产生的靠压力向打开方向作用。其结果为,送出部件81在打开方向上受到靠压力作用而立起。
然后,如图17(d)所示,当支架部件82从凹部62j脱离时,送出部件81保持以规定的打开角度α立起的状态。
下面根据图18,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输送装置8的调色剂送出动作(输送动作)。在图18的(a)、(b)、(c)中均处于调色剂盒61安装在抽拉托盘62上,而且该抽拉托盘62收容在装置主体内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装置主体侧的驱动装置向输送带部件83传递驱动力,能够使送出部件81往返移动。
图18(a)表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T余量某种程度减少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送出部件81受到扭转螺旋弹簧的靠压力而处于立起的状态。由此,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下表面处于被立起的送出部件81向内侧挤压的状态。然后,送出部件81以向内侧挤压调色剂收纳部66的状态向送出方向Z1移动,由此使内部的调色剂T被送出部件81的挤压而向排出部67侧移动。然后,向排出部67侧移动的调色剂T由于惯性与重力而从排出部67向下方排出。如上所述,因为在排出部67上设有倾斜面67c(参照图4(d)),所以调色剂T在该倾斜面67c上滑动而顺利地排出。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部67设有施加微小振动的未图示的振动施加机构。通过由该振动施加机构对排出部67施加微小的振动,能够促进调色剂T从排出部67中排出,并且能够防止调色剂T附着于排出部67。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排出部67以30Hz的频率、0.3mm的振幅振动。振动频率及振幅根据所使用的调色剂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良好的振动频率及振幅的范围为振动频率10~100Hz,振幅0.1~1mm。当振动频率小于10Hz或振幅小于0.1mm时,促进排出调色剂的效果及防止调色剂附着于排出部67的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当振动频率大于100Hz或振幅大于1mm时,由于振动过大,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也振动,存在影响图像形成的隐患。因此,通过将振动频率及振幅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抑制对图像形成造成的影响,能够良好发挥促进排出调色剂与防止调色剂附着的效果。
图18(b)表示向调色剂收纳部66内填充大量调色剂T的状态。这样,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存在大量调色剂T的位置上,由于塞满了调色剂T而调色剂收纳部66***,并且调色剂T的重量也变重。因此,如图18(b)所示,送出部件81处于倒放状态,对于调色剂收纳部66的送出部件81的挤压量减少。而且,送出部件81在大量存在调色剂T的位置仍旧以倒放的状态向送出方向Z1移动。之后,当送出部件81到达排出部67附近调色剂T较少的位置时,如图18(c)所示,通过使送出部件81变为立起的状态,送出部件81的挤压量增加。这样,通过在排出部67附近使送出部件立起而增加挤压量,能够从排出部67附近易于移动的调色剂开始依次排出调色剂。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因为根据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量使送出部件81的挤压量变化,所以,无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多少,都能够向排出部67稳定、可靠地送出调色剂。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以较小的压力输送调色剂,能够抑制调色剂的凝集及劣化。进而,本发明不会产生较大的振动或冲击,所以不必担心振动导致图像异常。
而且,通过根据调色剂收纳部66的材质(柔软性等)及最大调色剂收纳量等,适当改变靠压送出部件81的扭转螺旋弹簧的靠压力,能够将送出部件81的挤压力调整为恰当的值。在该情况下,即使增大扭转螺旋弹簧的靠压力,也因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未图示的限制部限制送出部件81的转动,所以能够保持送出部件81处于规定的立起状态。
而且,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基底部件80与上述开关87或88接触,能够将送出部件81的移动方向切换为送出方向Z1或返回方向Z2,所以能够连续地进行调色剂的送出动作。
而且,在送出部件81返回原来的位置时,通过将送出部件81切换为倒放的状态,能够防止由于向返回方向Z2移动的送出部件81而使调色剂返回。此外,如在上述图16及图17中所说明的那样,因为送出部件81的立起状态与倒放状态的切换动作能够通过使支架部件82进入凹部62i或62j这样简单的机构实现,所以能够谋求简化结构。也可以用贯通的孔部来取代凹部62i,62j。
另外,如上所述,调色剂盒61固定有设置于其一端部的排出部67,并且设置于其另一端部的孔部66被钩挂部62b向与排出部67侧相反的方向靠压并与该钩挂部62b卡止,所以调色剂盒61在被给予适度张力的状态下安装在抽拉托盘62上。因此,即使送出部件81挤压调色剂收纳部66,也能够在规定的位置稳定地保持调色剂收纳部66。由此,能够抑制由于送出部件81的送出动作而调色剂收纳部66未变形为适当的形状,或者由于不能与送出部件81的挤压力相抗而调色剂收纳部66整体移动,致使不能输出调色剂,或者不能将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全部送出。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谋求使来自调色剂收纳部66的调色剂输送量稳定,并且降低残留于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量。
如上所述,因为调色剂盒61设有通气部67i(参照图4(a)或(d)),所以,如图19所示,在进行调色剂的送出动作时,如果调色剂收纳部66被送出部件81向内侧挤压而变形,则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空气通过通气部67i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防止随着调色剂收纳部66的变形而导致内压升高,能够防止调色剂的补充量(排出量)过多或着在输送目的地的显影装置中调色剂飞散。
而且,如图19所示,在进行调色剂的送出动作时,移动的送出部件81向排出部67侧挤压调色剂盒61,由此卡止调色剂盒61的端部的钩挂部62b也向排出部67侧牵拉。之后,如图20所示,当送出部件81返回时,调色剂盒61通过安装于钩挂部62b的上述扭转螺旋弹簧62k(参照图6(a)),向与排出部67侧相反的方向拉回。此时,拉回动作使调色剂收纳部66鼓起,由此,从通气部67i向内部吸入空气,通过所吸入的空气使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疏松。这样,在进行调色剂的送出动作后,通过经由通气部67i吸入空气,能够使调色剂收纳部66鼓起而易于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并且能够通过所吸入的空气使调色剂疏松。由此,能够防止出现调色剂收纳部66的相对内表面彼此紧密接触而不能排出调色剂的紧缩,或着调色剂凝集而堵塞输送路径的堵塞等问题。其结果为,能够提高调色剂的输送性,并且能够实现稳定的调色剂输送。
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挂部62b因送出动作而暂时向排出部67侧牵拉后,在扭转螺旋弹簧62k的靠压力的作用下被牵回,所以,与钩挂部62b被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调色剂收纳部66的吸气运动活跃。由此,能够增加向调色剂收纳部66内吸入的吸气量,能够提高调色剂的疏松效果。而且,通过经由扭转螺旋弹簧62k安装钩挂部62b,能够减轻进行送出动作时送出部件81对调色剂盒61造成的负载的急剧增加,能够抑制调色剂盒61的损耗。
而且,通过由钩挂部62b将调色剂盒61的端部预先固定在大致相同的位置,能够抑制随着调色剂的送出动作而调色剂收纳部66发生不规则的变形,能够抑制调色剂输送不畅以及对调色剂施加超负载。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经由扭转螺旋弹簧62k等弹性部件安装钩挂部62b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将调色剂盒61的端部预先固定在大致相同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调色剂收纳部66发生不规则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调色剂输送不畅及对调色剂施加超负载。
另外,在不经由弹性部件安装钩挂部62b的情况下,虽然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不会通过弹性部件的靠压力被拉回,但使调色剂收纳部66通过自身的恢复性及调色剂的重量等而鼓起,能够从通气部67i某种程度吸入空气。由此,使调色剂收纳部66鼓起而易于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并且能够通过所吸入的空气疏松调色剂,能够谋求调色剂输送性的提高及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排出部67上设有通气部67i,所以特别在排出部67附近容易排出空气,能够可靠地防止调色剂喷出。即,在送出部件81的调色剂送出方向上,在调色剂投入口66a的下游侧设有通气部67i,所以能够有效地排出与调色剂一起挤出的空气,能够抑制调色剂飞散。而且,通过在排出部67的上表面设置通气部67i,能够防止通气部被调色剂堵塞。此外,通过与设置于排出部67的排出口67b相对地设置通气部67i,能够更加有效地排出空气。
另外,如图21所示,也可以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设置通气部66c。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在接近所收纳的调色剂的位置吸入空气,所以能够提高调色剂的疏松效果。而且,为了防止设置于通气部66c的过滤器被调色剂堵塞,优选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上表面设置通气部66c。
而且,也可以由具有通气性的部件构成调色剂收纳部66。在该情况下,不必为了形成通气部而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另外设置通气孔及过滤器,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容易地实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与局部设置过滤器的情况相比,因为难以发生堵塞,所以能够长期确保通气性。进而,因为不会随着调色剂收纳部66的变形而导致通气部变形或破损、过滤器剥离等情况,所以其可靠性提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66b被卡止在钩挂部62b,但随着卡止位置的不同而有时会使调色剂的输送性降低。
例如,如图26(a)所示,在被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150卡止的容器200的被卡止部300配置于开口部400下端的下方的情况下,随着内部调色剂的排出而容器200中的调色剂量减少时,容器200变形为如图26(b)所示的形状,即在该情况下,因为被卡止部300固定在开口部400下端的下方位置,所以,当调色剂量减少时,容器200的底面210从开口部400一侧向被卡止部300一侧倾斜向下。这样,特别是在容器200内的调色剂减少的状态下,由于底面210倾斜,所以输送至开口部400侧的调剂色在重力的影响下返回。其结果为,送出的调色剂量减少,输送速度(排出速度)降低,并且最终残留于容器内的调色剂量增加。
因此,参照图23~图25说明能够谋求粉体输送量的稳定及残留粉体的减少的粉体收纳容器的结构。
调色剂收纳部66随着内部调色剂的送出而容积减小。具体地说,如从图23(a)所示的状态变为图23(b)所示的状态那样,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上表面660与下表面661相互接近而变形使容积减小。这样,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随着内部调色剂的减少而自动减小容积,所以能够通过外观掌握调色剂残余量,而且,通过调色剂收纳部66自动减小容积,在废弃使用完的调色剂收纳部66时,不需要压扁调色剂收纳部66,所以其便利性提高。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整体由可变形的材料构成,所以能够将使用完的调色剂收纳部66更加紧凑地折叠。由此,能够在回收、搬运及再利用时减轻环境负担。需要说明的是,调色剂收纳部66只要能够随着调色剂的排出而容积减小,也可以使其一部分由可变形的材料构成。
而且,当调色剂收纳部66的容积减小时,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下表面(底面)661从被卡止部即孔部66b侧向开口部66a一侧,自水平状逐渐向下方倾斜。这是因为,如图24所示,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使用时的设置姿势中,调色剂收纳部66的孔部66b被配置在开口部66a下端(图24的单点划线U所表示的位置)的上方,即因为即使调色剂收纳部66的容积减小,被固定的孔部66b的位置也不变化,所以,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下表面661能够从上方的孔部66b向下方的开口部66a的下端逐渐向下方倾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图26所示的情况不同,即使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减少而容积减小,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下表面661也不会向与开口部66a相反一侧倾斜向下,所以,能够抑制输送至开口部66a侧的调色剂在重力的影响下返回。由此,能够抑制因调剂色从开口部66a返回而导致调色剂输送量减少,从而能够谋求调色剂输送量的稳定。而且,还能够降低最终残留于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钩挂部62b牵拉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所以,能够通过此时所产生的张力,促使调色剂收纳部66的容积减小,并且能够谋求调色剂收纳部66形状的稳定。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上述调色剂的返回。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抑制上述调色剂的返回,只要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容积减小时至少使下表面661配置为水平状即可。因此,孔部66b的位置只要与开口部66a的下端同高或者在其上方即可。
但是,即使在开口部66a下端以上的位置配置了孔部66b,如果卡止孔部66b的钩挂部62b位于开口部66a下端的下方,则在孔部66b中挂上钩挂部62b的状态下,孔部66b也将被配置在开口部66a下端的下方。因此,钩挂部62b的位置也与孔部66b同样,需要配置在开口部66a下端以上的位置。
但是,如果钩挂部62b配置于开口部66a上端(图24的单点划线N所表示的位置)的上方,则在采用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调色剂收纳部66的情况下,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相对水平方向的倾斜程度增大,所以难以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地配置调色剂收纳部66。因此,为了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地配置调色剂收纳部66,钩挂部62b及孔部66b的位置优选在开口部66a的上端以下。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照如下方式设定开口部66a的位置及送出部件81的高度,能够进一步谋求调色剂输送量的稳定及残留调色剂量的减少。
具体地说,如图25所示,在调色剂收纳部66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配置开口部66a。与之不同地,假设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下部配置开口部66a,则因送出部件81的调色剂送出动作而附着在比开口部66a位于上侧的内表面的调色剂增多,调色剂残余量增多。相反,如果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上部配置开口部66a,则因为开口部66a的位置与送出部件81的高度相比相对较高,所以送出的调色剂量将减少。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调色剂收纳部66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配置开口部66a,能够进一步谋求调色剂输送量的稳定及残留调色剂量的减少。
所谓上述“在调色剂收纳部66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配置开口部66a”,不限于图25所示的开口部66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线H1与调色剂收纳部66的袋状主体部的上下方向中央线H2完全一致的情况,只要位于基本一致的位置(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即可。
而且,如图25所示,在由送出部件81送出粉体时,被此时的送出部件81挤压的调色剂收纳部66部分的内表面顶部F优选位于开口部66a的下端以上、上端以下(图25的标记V所表示的范围内)。假设被挤压部分的顶部F低于开口部66a的下端,则调色剂输送量减少,相反,如果被挤压部分的顶部F高于开口部66a的上端,则调色剂的送出动作使调色剂附着在比开口部66a位于上侧的内表面,导致调色剂残余量增多。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被挤压部分的内表面顶部F位于开口部66a的下端以上、上端以下,能够进一步谋求调色剂输送量的稳定以及残留调色剂量的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送出部件81至少存在于开口部66a附近时使被挤压的部分的内表面顶部F位于开口部66a的下端以上、上端以下即可。因此,如图18(b)所示,在开始进行送出动作时的送出部件81处于倒放的状态下,即使上述顶部F位于低于开口部66下端的位置,如图18(c)所示,只要在送出部件81到达开口部66a附近且处于立起的状态时,上述顶部F位于开口部66a的下端以上即可。
而且,如在上述图7中说明过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能够与抽拉托盘62的抽出及收纳操作(固定部63上的装卸动作)联动,进行固定臂71的转动操作以及滑动遮板67d的开关动作,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调色剂盒61的固定及其解除以及排出口的开关,从而其操作性良好。而且,随着固定臂71的转动,弹簧部件72越过固定臂71的转动支点,由此弹簧部件72将固定臂71向该固定臂71的转动方向靠压,所以,通过该靠压力,能够可靠地在切换后的位置保持固定臂71。进而,通过使突片部67h与缺口部70a抵接,能够防止排出部67在上下方向上晃动,所以能够使调色剂盒61的固定状态稳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色剂收纳部66与排出部67作为一体相对抽拉托盘62可装卸,但也可以将排出部67放置在抽拉托盘62(或固定部63)上使调色剂收纳部66装卸。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各种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可变形的材料构成了调色剂收纳部66整体,但也可以由可变形的材料只构成被送出部件81挤压的部分。
而且,调色剂收纳部66可以由透明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构成。还可以以与内部调色剂相同的颜色对调色剂收纳部66进行着色。
另外,通过提高调色剂收纳部66底面(与送出部件81接触的面)的耐磨性,或者由使用PVD或CVD等各种方式形成的摩擦系数较小的薄膜构成该底面,由此,能够抑制送出部件81的滑动接触引起的调色剂收纳部66底面的磨损。或者,在送出部件81与调色剂收纳部66中的至少一方涂布润滑剂,由此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而抑制损耗。
而且,也可以预先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形成折痕,当内部的调色剂量减少时,随着送出部件81的送出动作,使调色剂收纳部66按照折痕折叠。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小调色剂收纳部66的容积,所以能够降低废弃或回收使用完的调色剂收纳部66时的成本。而且,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易于变形,所以容易地排出调色剂。
此外,调色剂收纳部66的形成有孔部66b的部分因被钩挂部62牵拉而施加有力,所以,为了防止该部分破损或变形而优选具有足够的强度。
例如,如图22(a)所示,通过将构成调色剂收纳部66的图中的上面与下面的两张片材S1,S2贴合而构成形成有孔部66b的部分(以下称为“被钩挂部J”),能够较厚地构成该被钩挂部J而提高强度。具体地说,若使上下片材S1,S2的厚度t1,t2分别为100μm,则被钩挂部J的厚度tJ为200μm。
进而为了提高强度,如图22(b)所示,可以使上下片材S1,S2的被钩挂部J的厚度t1J,t2J厚于其他部分的厚度t1,t2。具体地说,在厚度t1,t2为100μm的上下片材S1,S2中,只使被钩挂部J的厚度t1J,t2J增大到150μm,从而能够使贴合上下片材S1,S2而构成时的被钩挂部J的厚度tJ达到300μm。
此外,如图22(c)所示,通过在被钩挂部J上另贴上加强用片材S3,也能够提高强度。如上所述,通过使被钩挂部J的强度提高,能够防止被钩挂部J的破损或变形。由此,因为能够长期良好地保持调色剂收纳部66的姿势,所以能够确保通过送出部件81的移动而进行的调色剂输送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7~图33,详细地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显影剂供给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5-91879号公报),该显影剂供给装置在收纳调色剂的挠性容器中***喷嘴,通过该喷嘴在泵的作用下吸出调色剂,补充给显影装置。在这种调色剂补充方式中,随着利用泵吸出调色剂,挠性容器自动减小容积。然后,在容器内几乎没有调色剂的状态下,容器处于压扁的状态,所以能够降低在回收、搬运、再利用使用完的容器时所需要的成本。而且,因为根据容器内调色剂残余量来减小容器的容积,所以也具有通过外观可知调色剂残余量的优点。
然而,在利用泵吸出调色剂的方式中,为了从排出口(吸出口)容易吸出调色剂,所以必须使容器的排出口朝下配置。假设将排出口朝向侧面而使容器在水平方向上配置时,由于重力而不能使调色剂集中在排出口附近,有时调色剂固化而未被排除就残留在容器内。因此,用泵吸出调色剂方式的容器难以水平配置,在容器的配置上具有较大的限制。具体地说,为了能够使容器内的调色剂顺利地排出,需要使容器相对水平面倾斜50°以上进行配置。因此,在使用该类型容器的结构中,实质上必须确保纵向长的容器的设置空间,从而不适宜使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大小在纵向上紧凑。
另外,作为不使用上述泵从挠性容器排出调色剂的方法,提出了从外侧使凸部推压抵接于容器并移动,由此从排出口挤出内部调色剂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根据该方法,即使在水平方向上较长地配置容器,也能够排出调色剂。
然而,在不用泵从挠性容器中排出调色剂的方法中,不能随着调色剂的排出而自动减小容器的容积。因此,为了减小使用完的容器的容积,就必须进行压扁容器的作业。而且,也不能通过外观掌握调色剂残余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即使不用泵也能够随着内部粉体的减少而自动减小容积的粉体收纳容器、使用该粉体收纳容器的调色剂盒及具有所述粉体收纳容器的粉体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图27是调色剂收纳部66的纵向剖面图,图28是调色剂收纳部66的横向剖面图。而且,在图27和图28中,(a)表示使调色剂收纳部66鼓起的状态,(b)表示调色剂收纳部66折叠的状态。
如图27、图28所示,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两侧面662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痕E。在图27中,折痕E从形成有调色剂收纳部66的开口部66a的一端部至与其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的整个区域形成为直线状。而且,折痕E形成为使调色剂收纳部66的侧面662向内侧折叠。
而且,在图28所示的实例中,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上表面660、下表面661及左右侧面662分别由不同的片材形成,将这四张片材贴合而构成袋状的调色剂收纳部66。在该情况下,如图28所示,需要设置四个接合处F用于贴合各片材。
而且,如图29所示,也可以使用一张片材形成袋状而构成调色剂收纳部66,即将一枚片材贴合为筒状,将其剖面的四个角折叠为山峰状,形成上表面660、下表面661、左右侧面662。进而,将各侧面662的中央部折叠为山谷状,形成折痕。在该情况下,因为片材的接合处F只有一处,所以,与图28所示的调色剂收纳部66相比,接合处F减少。因此,图29所示的调色剂收纳部66具有能够减少接合处而相应地减小调色剂收纳部66的配置空间的优点。而且,因为在无接合处F的部分能够扩大填充调色剂的空间,所以能够有效利用图像形成装置内有限的空间。
另一方面,图28所示的调色剂收纳部66由于在四个角上具有接合处F,与图29所示的调色剂收纳部66相比,其强度提高。因此,具有调色剂收纳部66整体的刚性增强、容易搬运调色剂收纳部66的优点。
而且,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热熔接将片材彼此接合,但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来粘接片材。另外,在通过热熔接接合片材的情况下,通过作为最内侧的片材层使用LDPE来提高其接合性。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由可变形的材料构成调色剂收纳部66整体,紧凑地折叠使用完的调色剂收纳部66,能够减轻在回收、搬运以及再利用时的环境负担,因此该调色剂收纳部66是理想的。但是,也可以使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一部分由可变形的材料构成。
接着,说明在抽拉托盘62上安装调色剂盒61的状态。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在钩挂部62b上卡止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66b,在抽拉托盘62上安装调色剂盒61。
在将调色剂收纳部66卡止在钩挂部62b上的状态下,由钩挂部62b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长度方向上作用牵拉力,即在上述折痕E延伸的方向上作用有牵拉力,通过该牵拉力,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产生沿折痕E向内侧折叠的靠压力。因此,当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减少时,调色剂收纳部66随之沿折痕E折叠,调色剂收纳部66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接近而发生变形,从而减小调色剂收纳部66的容积。然后,当调色剂收纳部66内处于几乎没有调剂色的状态时,如图27(b)所示,调色剂收纳部66被压扁为扁平状。
这样,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不用泵也能够随着调色剂的消耗,使调色剂收纳部66折叠而自动减小容积,所以能够通过外观掌握调色剂残余量。而且,当调色剂收纳部66内几乎没有调色剂时,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被折叠而成为压扁的状态,所以在废弃使用完的调色剂收纳部66时不需要压扁调色剂收纳部66,其便利性提高。
而且,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从调色剂收纳部66的开口部66a一侧的一端部至与其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在整个纵长方向上)形成有折痕E,所以易于控制调色剂收纳部66的折叠姿势。因此,能够随着调色剂收纳部66的变形而使粉体排出性(调色剂输送作用)稳定,有利于调色剂补充动作。
而且,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折痕E的位置使调色剂收纳部66向内侧折叠,所以在调色剂收纳部66被折叠时,避免调色剂收纳部66与配置于其周围的部件接触而损坏,也不因为接触而发出异响。而且,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与配置于周围的部件不接触,所以不用担心因为调色剂收纳部66折叠变形被阻碍而抑制其减小容量,也不必担心调色剂的排出性随之而降低。
而且,如图27所示,优选将钩挂在钩挂部62b的孔部66b配置在与折痕E同一直线上。通过这样配置孔部66b,易于沿折痕E折叠调色剂收纳部66,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几乎没有调色剂的情况下,将调色剂收纳部66折叠得更薄。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直接形成了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66b,但如图30所示,也可以在与调色剂收纳部66分体的被卡止部件40上设置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40a。
在图3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安装形成(贯通设置)有孔部40a的被卡止部件40。详细地说,从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向内部***被卡止部件40的一部分,将该***的部分与调色剂收纳部66的内表面接合而安装。而且,孔部40a形成于被卡止部件40的从调色剂收纳部66露出的部分,在孔部40a中***并卡止上述钩挂部62等卡止部。需要说明的是,孔部40a只要能够卡止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除贯通孔以外,也可以形成为有底孔或凹部的形状。
而且,如图31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通过与调色剂收纳部66端部的外表面接合来安装被卡止部件40。在图31中,虽然形成于被卡止部件40的孔部40a为有底孔或凹部,但也可以为贯通孔。
而且,如图32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形成通过夹住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而安装被卡止部件40。
如图32(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被卡止部件40具有经由具有挠性的弯曲部45而相互一体地连接的一对夹持部41,42。在各夹持部41,42分别形成(贯通设置)有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41a,42a。进而,在一侧的夹持部41形成有两个凸部43,而在另一侧的夹持部42形成(贯通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凸部43嵌合的两个嵌合孔44。而且,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形成(贯通设置)有两个用来安装被卡止部件40的安装用孔66d。
为了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安装被卡止部件40,如图32(b)所示,通过弯曲弯曲部45,用一对夹持部41,42夹住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此时,凸部43贯穿安装用孔66d,进而在嵌合孔44中***并嵌合凸部43,由此固定一对夹持部41,42使之不展开。由此,在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安装被卡止部件4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2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不相互连接一对夹持部41,42,而分别以分体的方式构成。而且,也可以只在一对夹持部41,42中的任一方形成作为被卡止部的贯通孔或有底孔或凹部。
进而,其他的实施方式如图33所示。在图3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用被卡止部件40所具有的一对夹持部41,42夹住调色剂收纳部66的另一端部而安装。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未形成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或凹部等。在此,将形成于被卡止部件40与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边界的台阶部H作为被卡止部,即在台阶部H上钩挂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来进行卡止。而且,被卡止部件40的形状可以选择为图33(a)所示的圆柱状,或者图33(b)所示的四角柱状,或者其他各种形状。另外,在该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或凹部等。而且,在台阶部H上卡止对应侧部件时,如果构成为通过一对卡止部从被卡止部件40的上下夹住的结构,则难以从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卸下被卡止部件40。
如上所述,在与调色剂收纳部66分体的被卡止部件40上设置被卡止部的情况下,只通过改变被卡止部件40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将被卡止部改变为贯通孔、有底孔、凹部或台阶部等各种形状。而且,通过对每个调色剂收纳部66安装不同形状的被卡止部件40,能够识别调色剂收纳部66。在该情况下,因为预先设置各调色剂收纳部66的形状相同,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调色剂收纳部66的识别。也可以对应于收纳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每种调色剂颜色,使被卡止部件40的形状不同。进而,通过对应不同形状的被卡止部件40而使对应侧部件一侧的卡止部的形状也不同,由此能够发挥防止调色剂盒互换或误安装的功能。
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接合(熔接)被卡止部件40的情况下,如图30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被卡止部件40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进行熔接。只是在该情况下,在向调色剂收纳部66内填充调色剂之前,需要在调色剂收纳部66上熔接被卡止部件40,所以在之后的调色剂填充工序中,存在在被卡止部件40上附着调色剂或损坏被卡止部件40的隐患。对此,在调色剂收纳部66内不***而安装图31、图32、图33所示的被卡止部件40的构成中,能够在向调色剂收纳部66内填充并密封调色剂之后安装被卡止部件40。因此,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调色剂附着于被卡止部件40或损坏被卡止部件40,不需要对附着的调色剂进行清洁作业,也不需要对损坏的被卡止部件40进行更换作业,所以具有能够谋求降低成本的优点。进而,如图32及图33所示,通过被卡止部件40夹住调色剂收纳部66的端部的构成因为不需要涂布粘接材料的工序或熔接工序,所以具有安装作业容易的优点。
根据以上本第二实施方式,即使不使用泵,也能够随着内部粉体的减少,折叠粉体收纳部而使之自动减小容积,所以能够通过外观掌握粉体残余量。而且,当粉体收纳部内几乎没有粉体时,粉体收纳部被折叠而成为压扁的状态,所以在废弃使用完的粉体收纳部时不需要压扁粉体收纳部,其便利性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4~图38,详细地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下面根据图34~图38,说明振动施加机构以及设有该振动施加机构的固定部的具体结构。
图34是固定部63的剖面图,图35是振动施加机构的立体图,图36与图37是固定部的立体图。
如图34所示,在固定部63上作为振动施加机构设置有附设于旋转轴的偏心锤93。而且,如图35所示,偏心锤93为向轴向的两侧突出的圆筒状部件,在偏离其中心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旋转轴的***孔93a。然后,从设置于固定部63的驱动机构94(参照图34)向旋转轴施加驱动力,使偏心锤93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由此形成产生振动的结构。偏心锤93的偏心量(偏离旋转中心的量)设定为1mm以下,所以产生的振动非常微小。如图36所示,由矩形保持部件95支承上述旋转轴的两端,各保持部件95与旋转轴一起旋转。
而且,如图36及图37所示,固定部63的主体部70经由摆动支承部97在水平方向(图的箭头V方向)上可摆动地安装在固定于装置主体的基台部96。具体地说,摆动支承部97由形成于基台部96两侧面的水平方向的长孔97a及***该长孔97a的螺栓97b构成,通过***长孔97a的螺栓97b,在基台部96上安装主体部70的一端部侧。这样,通过可摆动地构成主体部70,使主体部70有效地振动。进而,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主体部70更加有效地振动,在与设有摆动支承部97的端部分离的端部侧设置上述偏心锤93。
图38是在固定部63上固定调色剂盒61的状态的剖面图。如图38所示,在固定部63的主体部70中形成有连通通路70b,该连通通路70b使排出部67的排出口67b与副储料器64的调色剂输送路径(粉体输送路径)的入口部64a连通。而且,在该连通通路70b与排出口67b的连接部上配置用于防止调色剂泄漏的第一密封部件91,在连通通路70b与副储料器64的入口部64a的连接部上配置用来防止调色剂泄漏的第二密封部件92。第二密封部件92由形成为厚于第一密封部件91的弹性体构成。作为该弹性体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低回弹性的聚氨酯泡沫等。另外,通过在固定部63与副储料器6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部件92,能够使固定部63与副储料器64相互分离(以非接触状态)而连接。这样,通过经由弹性体(第二密封部件92)使固定部63与副储料器62相互分离(以非接触状态)而连接,能够使产生于固定部63的振动不向副储料器64传递。
而且,如图38所示,在排出部67固定于固定部63的状态下,抽拉托盘62与排出部67处于相互非接触的状态。由此,从固定部63向排出部67施加的振动不会从排出部67向抽拉托盘62传递。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固定部63上设有作为振动产生部件的偏心锤93(参照图34),所以,通过使偏心锤93旋转而产生振动,能够向固定于固定部63的排出部67施加振动。由此,能够促进从排出部67排出调色剂。而且,在排出部67中,即使在调色剂固化而不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向排出部67施加振动,破碎被固化的调色剂,所以能够防止调色剂停滞。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实地从排出部67排出调色剂,所以能够实现稳定的调色剂输送,并且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所产生的振动非常微小,所以几乎不会影响成像部及其他装置的功能,不会出现图像异常等情况。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采用使偏心锤93旋转而产生振动的结构,所以,与通过使部件彼此碰撞而产生振动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噪音及多余的振动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而且,因为经由由弹性体构成的第二密封部件92使固定部63与副储料器64相互分离(以非接触状态)而连接(参照图38),所以能够防止施加于固定部63的振动向副储料器64传递。而且,因为抽拉托盘62在将排出部67固定于固定部63的状态下,处于与排出部67非接触的状态(参照图38),所以能够防止振动从排出部67向抽拉托盘62传递。这样,通过防止振动向排出部67以外的其他部件传递,能够可靠地防止因振动而产生异常音等。
图39是表示振动施加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9所示的振动施加机构具有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偏心旋转的偏心凸轮98。偏心凸轮98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于基台部96的凸轮保持部件742。在固定部63的主体部70上设有与偏心凸轮98的周面抵接的凸轮抵接部743。而且,主体部70与凸轮保持部件742通过多个弹簧部件744连接,在这些弹簧部件744的靠压力的作用下,主体部70向偏心凸轮98一侧被靠压,凸轮抵接部743与偏心凸轮98抵接。然后,当偏心凸轮98受到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而旋转时,随着该旋转,主体部70相对基台部96向图的箭头V方向摆动而产生振动。
而且,图40是表示振动施加机构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在此,如图40所示,使用直线电机99作为振动施加机构,经由该直线电机99在基台部96上安装主体部70。通过在基台部96上固定直线电机99的固定体,并且在主体部70上固定相对固定体可往复移动的可动体,能够使主体部70相对基台部96向图的箭头V方向摆动而产生振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从排出部能够确实地排出粉体,所以能够实现稳定的粉体输送,并且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装置。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41~图47,详细地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说明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下面根据图41,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输送装置8的调色剂送出动作(输送动作)。在图41所示的状态下,在抽拉托盘62上安装有调色剂盒61,进而该抽拉托盘62收纳于装置主体内。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装置主体侧的驱动装置向输送带部件83传递驱动力,能够使送出部件81往复移动。
如图41(a)所示,驱动输送带部件83,当送出部件81向送出方向Z1移动时,送出部件81在向内侧挤压调色剂收纳部66的底面的状态下移动,由此能够使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T向排出部67侧移动。然后,如图41(b)所示,向排出部67侧移动的调色剂T由于惯性与重力从排出部67向下方的副储料器64输送。
图42是表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T残余量减少时送出调色剂T的情况的示意图。如图42(a)所示,在调色剂残余量减少而留有中等程度的情况下,与上述图41所示的调色剂残余量较多的情况相比,向排出部67送出的调色剂量减少,并且如图42(b)所示,在调色剂残余量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送出的调色剂量也进一步减少。这样,随着调色剂残余量减少,向排出部67送出的调色剂量也减少。例如,当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为200g以上时,通过一次送出动作所送出的调色剂量为10g以上,但当调色剂残余量为100~200g时,一次送出的调色剂量为5g左右,当调色剂残余量为100g以下时,一次送出的调色剂量为3g左右。
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不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多少都能够进行稳定的调色剂输送,按照如下方式构成。
图43是排出部67及其周边部的放大剖面图。如图43所示,排出部67配置有作为检测内部调色剂的调色剂检测机构(粉体检测机构)的调色剂传感器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色剂传感器120作为具有压电元件且通过测量调色剂与该压电元件的接触压力而检测粉体的压电传感器。
也可以将调色剂传感器120作为光学式传感器。具体地说,如图44所示,光学式传感器具有照射光的发光部120a及接受光的受光部120b,在排出部67上相互相对地配置发光部120a与受光部120b。在图4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发光部120a与受光部120b之间形成使光通过的导光通路121,122。在各导光通路121,122之间设有能够容纳调色剂的空间,由于在该空间容纳有调色剂而遮断从发光部120a到受光部120b的光路,由此构成检测调色剂的结构。而且,刮取调色剂的刮取部将123构成为通过导光通路121,122之间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刮取部件123安装在旋转轴124上,通过旋转轴124的旋转,刮取部件123通过导光通路121,122之间。由此,防止调色剂滞留于导光通路121,122之间,从而提高调色剂的检测精度。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使用压电传感器的实施方式中,也设有刮取调色剂的刮取部件,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调色剂。
而且,如图43所示,在副储料器64上配置有作为检测内部调色剂的其他调色剂检测机构(粉体检测机构)的调色剂传感器140。下面,为容易起见,将设置于上述排出部67的调色剂传感器120称为第一调色剂传感器,将设置于副储料器64的调色剂传感器140称为第二调色剂传感器。作为该第二调色剂传感器140,与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同样,可以使用压电传感器或光学式传感器等。
作为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及第二调色剂传感器140,在使用压电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测量调色剂的接触压力直接检测出调色剂量,所以能够提高检测精度,能够向排出部67送出适量的调色剂。另一方面,在使用光学式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在排出部67的外侧且与排出部67不接触地配置图44所示的发光部120a和受光部120b,即使在排出部67上产生振动,发光部120a与受光部120b也不会受到振动的影响。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排出部67只形成导光通路121,122即可,所以能够以低成本防止因振动导致的误检测。作为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及第二调色剂传感器140,也能够使用测量光反射率的反射型光学式传感器或测量磁导率的磁传感器等。
图45是表示送出部件的控制***的框图。如图45所示,送出部件81构成为其动作被接收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或第二调色剂传感器140的检测信号的控制机构160控制的结构。详细地说,通过由控制机构160控制设有送出部件81的输送带部件83的驱动装置,能够控制送出部件81向送出方向的开始移动、停止移动、移动次数及移动速度。
下面参照图46的流程图说明送出部件的控制方法。通过向显影装置供给副储料器64内的调色剂,排出部67内的调色剂量减少,其结果为,当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未检测到调色剂(当检测出排出部67内的调色剂不足规定量)时,控制机构160发出向排出部67送出调色剂的送出指示。然后,进行使送出部件81向排出部67一侧移动的送出动作(STEP1)。通过进行该送出动作,由送出部件81向排出部67输送调色剂,在由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检测到有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2中为“YES”),结束送出动作。
另一方面,即使进行了上述送出动作,但是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仍然检测为无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2中为“NO”),再次进行使送出部件81移动的送出动作(STEP3)。然后,该送出动作的结果为,在通过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检测为有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4中为“YES”),结束送出动作。但是,即使那样,通过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仍然检测为无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4中为“NO”),增加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进行送出动作(STEP5)。
然后,在进行上述送出动作而由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检测出有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6中为“YES”),结束送出动作;在检测出无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6中为“NO”),在增加移动速度的状态下再次进行送出动作(STEP7)。之后,重复进行规定次数的送出动作(STEP7~9),直至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检测出有调色剂。
如上所述,以增加了速度的状态重复进行规定次数的送出动作的结果为,在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检测出无调色剂(在STEP9中为“YES”)且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未达到最大值的情况下(在STEP10中为“NO”),进一步增大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进行送出动作(STEP5)。然后,重复进行规定次数的送出动作(STEP7~9),直至通过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检测出有调色剂,即使这样,通过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仍然检测为无调色剂的情况下,以后也同样再增大速度进行送出动作(STEP9、10及STEP5~8)。之后,在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达到最大值的状态下进行了规定次数的送出动作的结果为,在最终未检测到有调色剂的情况下(在STEP10中为“YES”),判断为调色剂收纳部66内没有调色剂,从而结束送出动作。而且,在设置于副储料器64的第二调色剂传感器140检测为无调色剂的情况下,也判断为调色剂收纳部66内没有调色剂而结束送出动作。在判断为调色剂收纳部66内没有调色剂的情况下,同时发出更换调色剂盒61的信号。
而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的检测精度,在固定部63上设置有向排出部67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机构。即,如果在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周边的排出部67的内表面附着有调色剂,则有时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进行误检测,所以,通过振动施加机构的振动防止调色剂附着于排出部67的内表面,使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不会进行误检测。
如上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使送出部件81移动而进行送出动作后,通过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确认调色剂的有无,重复进行送出动作直至检测出有调色剂(直至检测出排出部67内的调色剂为规定量以上),所以,不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多少,都能够向排出部67内供给规定量以上的调色剂。即,即使在因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少而通过一次送出动作未向排出部67输送规定量的调色剂的情况下,通过重复进行送出动作,也能够向排出部67送出规定量的调色剂。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无论调色剂收纳部66内调色剂残余量多少,都能够稳定且确实地输送调色剂。
而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重复进行送出动作时,在规定的时刻使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增大。如果送出动作的次数增加,则动作时间也随之延长,但通过使移动速度增大,能够缩短一次送出动作所花费的时间,能够减少动作时间的延长。换言之,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送出部件81的移动次数(送出次数)增加,需要增大移动速度。
而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因为通过振动施加机构向排出部67施加振动,所以能够防止调色剂附着于排出部67的内表面,或者能够通过振动抖落附着的调色剂。由此,能够防止因附着调色剂而导致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进行误检测。而且,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具有振动施加机构的情况下,优选由光学式传感器构成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并且在排出部67的外侧且与排出部67不接触地配置发光部120a和受光部120b。由此,即使在排出部67上产生振动,也能够防止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因振动而进行误检测。
以上虽然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增加各种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第一调色剂传感器120的检测结果重复进行送出动作,作为结果,根据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控制送出次数,但也可以利用传感器等掌握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由此根据其调色剂残余量改变规定时间内送出部件81的移动次数(送出次数)及移动速度。
作为掌握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的方法,具设置检测调色剂收纳部66内调色剂量的传感器,或者根据输出图像的调色剂消耗量算出调色剂收纳部66内调色剂残余量等;或者根据送出动作的次数算出送出的调色剂量,由此也能够推测出调色剂残余量。然后,根据调色剂残余量预先设定送出部件81的移动次数及移动速度,当发出送出指示时,根据所掌握的调色剂残余量,确定送出部件81的移动次数与移动速度。
例如,图47表示根据调色剂残余量设定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的一例。图47的横轴表示调色剂收纳部66内的调色剂残余量,纵轴表示各情况下一次送出动作所输送的调色剂量。在该例中,将调色剂残余量分成四个范围,设定调色剂残余量在各范围时的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具体地说,当调色剂残余量为200g以上时移动速度设定为100mm/s;当调色剂残余量为110g以上不足200g时移动速度设定为200mm/s;当调色剂残余量为70g以上不足110g时移动速度设定为300mm/s;当调色剂残余量为不足70g时移动速度设定为350mm/s。这样,通过随着调色剂残余量的减少而增大移动速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确保送出动作的次数,并且能够减少送出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延长。
如果增大送出部件81的移动速度进行送出动作,则调色剂易于凝集,但因为增大移动速度是指调色剂残余量少的情况,所以不必担心调色剂凝集。因此,通过使移动速度增大,不会出现因调色剂凝集导致调色剂输送不畅、不能向排出部67或副储料器64输送调色剂等问题。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给出启示的以外,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所述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而且,本发明的结构也可适用于收纳调色剂以外的其他粉体的粉体收纳容器及具有该粉体收纳容器的粉体输送装置。而且,本发明的粉体输送装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打印机,也可以搭载在其他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所使用的调色剂。
调色剂主要包括树脂成分、颜料成分、蜡成分及外侧的添加剂。
作为树脂,具有:聚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树脂、聚烯烃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酚醛树脂、聚乙烯基树脂、硅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萜烯树脂、多元醇树脂等。作为乙烯基树脂,具有:聚苯乙烯、聚-p-氯苯乙烯、聚乙烯甲苯等苯乙烯及其取代物的单聚物;苯乙烯-p-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α-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酮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茚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酯共聚物等苯乙烯类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等。
聚酯树脂由以下A群所示的二价醇与B群所示的二元酸盐构成,进而也可以添加C群所示的三价以上的醇或羧酸作为第三成分。
A群:乙二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1,4-双(羟甲基)环己烷、双酚A、氢化双酚A、聚氧乙烯醚双酚A、聚氧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3,3)-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等。
B群:马来酸、富马酸,中康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酸、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丙二酸、亚油酸或者这些酸的酸酐或者低级醇的酯等。
C群: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三价以上的醇,偏苯三酸、均苯四甲酸等三价以上的羧酸等。作为多元醇树脂,具有:环氧树脂和二元酚的环氧烷烃添加物、二元酚的缩水甘油醚、在分子中具有一个和环氧基反应的活性氢的化合物与在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的与环氧树脂反应的活性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的化合物等。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颜料,可以使用如下物质:
作为黑色颜料,可以举出:炭黑、油料炉黑、槽黑、灯黑、乙炔黑、苯胺黑等吖嗪染料、金属盐偶氮染料、金属氧化物、复合金属氧化物。
作为黄色颜料,可以举出:镉黄、矿物坚牢黄、镍黄、那不勒斯黄、萘酚黄-S、汉沙黄-G、汉沙黄-10G、联苯胺黄-GR、喹啉黄色淀、永固黄-NCG、柠檬黄色淀。
作为橙色颜料,可以举出:钼橙、永固橙GTR、吡唑啉酮橙、火橙、阴丹士林亮橙RK、联苯胺橙G、阴丹士林亮橙GK。
作为红色颜料,可以举出:铁丹、镉红、永固红4R、立索尔红、吡唑啉酮红、警示红钙盐(ウオツチングレツドカルシウム塩)、色淀红D、亮胭脂红6B、曙红色淀B、玫瑰红淀B、茜素、亮胭脂红3B。
作为紫色颜料,可以举出:永固紫B、甲基紫。
作为蓝色颜料,可以举出:钴蓝、碱蓝、维多利亚蓝淀、酞菁蓝、无金属酞菁蓝、部分氯化酞菁蓝、坚牢天蓝、阴丹士林蓝BC。
作为绿色颜料,具有:铬绿、氧化铬、颜料绿B、孔雀石绿淀等。
这些颜料可以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特别是在彩色调色剂中,颜料必须良好地均匀分散,不是将颜料直接投入大量的树脂中,而是采用以临时的高浓度制作使颜料分散的母料并将其稀释的形式投放的方式。在该情况下,通常为了帮助分散而使用溶剂,但存在环境等问题,在本发明中使用水进行分散。在使用水的情况下,为了使残存于母料中的水分不会成为问题,温度控制很重要。
在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将电荷控制剂配合(内添)在调色剂粒子内部。通过电荷控制剂,能够进行适应显影***的最适合的电荷量控制。特别是在适用本发明的显影装置中,能够使粒度分布与电荷量的平衡更加稳定。为了将调色剂控制为正电荷,可以将苯胺黑及四级胺盐、三苯甲烷类染料、咪唑金属络合物或盐类单独或两种以上组合加以使用。而且,为了将调色剂控制为负电荷,可以使用水杨酸金属络合物或盐类、有机硼盐类、杯芳烃系化合物等。
而且,在本发明的调色剂中,为了防止定影时发生偏离而能够内添脱模剂。作为脱模剂,具有: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米糠蜡等天然蜡,褐煤蜡及其衍生物,石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蜡及其衍生物,沙索蜡,低分子量聚乙烯,低分子量聚丙烯,烷基磷酸酯等。这些脱模剂的熔点优选为65~90℃。如果低于该范围,有时在保存调色剂时易于发生堵塞,如果高于该范围,在定影温度较低区域有时易于发生偏离。
为了达到使脱模剂等的分散性提高的目的,还可以添加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具有: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树脂、聚烯烃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酚醛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萜烯树脂、多元醇树脂等,也可以使在上述树脂中混合两种以上的添加剂。
树脂也可以使用结晶性聚酯,是具有结晶性、分子量分布锐变且尽量增大其低分子量部分的绝对量的脂肪族聚酯。该树脂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中引起结晶转变,同时从固体状态急剧降低熔融粘度,发挥其对纸张的定影功能。通过使用该结晶性聚酯树脂,不会过分降低树脂的Tg及分子量,能够实现低温定影。因此,不会随着Tg的降低,降低其保存性。而且,伴随着低分子量化,过高的光泽及抗偏离性不会恶化。因此,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导入对提高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非常有效。
作为调色剂,也可以使作为流动性改良剂的无机微粉体附着或固着在调色剂表面。该无机微粉体的平均粒径适合为10~200nm。如果粒径小于10nm,则难以形成对流动性有效的凹凸表面,如果粒经大于200nm,则粉体形状变得粗糙,产生调色剂形状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无机微粉体,可以举出:Si、Ti、Al、Mg、Ca、Sr、Ba、In、Ga、Ni、Mn、W、Fe、Co、Zn、Cr、Mo、Cu、Ag、V、Zr等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其中,根据安全性、稳定性等大多采用如下的氧化物。特别适合使用氧化硅(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铝(氧化铝、刚玉)的微粒子。进而,通过疏水化处理剂等可有效对调色剂的表面进行改质处理。疏水化处理剂的代表例为硅烷偶联剂,可以举出如下:
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烯丙基二甲基二氯硅烷、烯丙基苯基二氯硅烷、二甲基苄基氯硅烷、溴乙基二甲基氯硅烷、α-氯乙基三氯硅烷、p-氯乙基三氯硅烷、氯甲基二甲基氯硅烷、氯甲基三氯硅烷、六苯基二硅氮烷、六溴甲苯二硅氮烷(ヘキサトリルヅシラザン)等。
通过对添加剂进行疏水化处理,使水分难以吸附于纳米粒子即添加剂的表面,从而提高调色剂的稳定性。
无机微粉体优选使用相对调色剂的0.1~2重量%。在不足0.1重量%时,缺少改善调色剂凝集的效果;在超过2重量%时,细线间的调色剂飞散,具有容易产生机内污染、损坏或磨损感光体等问题的倾向。
而且,也可以在至少由树脂、颜料构成的粉体表面上附着或固着电荷控制剂,使粉体表面形状具有较小周期及较大周期。其平均粒径适合为5~200nm的小粒径。
另外,在实质上不会带来恶劣影响的范围内,在本发明的调色剂中也可以进一步使用少量的其他添加剂,例如有机物粉末即特氟隆(注册商标)粉末、硬脂酸锌粉末等金属皂粉末、聚偏二氟乙烯粉末等润滑粉,或者氧化铈粉末、碳化硅粉末、钛酸锶粉末等研磨剂,或者炭黑粉末、氧化锌粉末、氧化锡粉末、氧化铟粉末等导电粒子及对绝缘的粉末覆盖处理了导电粒子的粉体等作为显影改良剂的导电剂。
通过在调色剂中添加微粉体,在送出部件81动作时易于疏松调色剂,并且在暂时没有补充动作而调色剂的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容器中排出调色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二、三、四实施方式包括以下的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第一发明至第八发明)。
第一发明为一种具有粉体收纳部的粉体收纳容器,该分体收纳部在一端部形成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且由柔软材料可变形地形成,通过从该粉体收纳部的外侧推压送出部件使之向所述开口部移动,能够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粉体,在粉体收纳容器中,在与形成有所述开口部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设有用来卡止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的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使用时的设置姿势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下端以上的位置。
通过在开口部下端以上的位置配置被卡止部,如果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则粉体收纳部的下表面(或底面)从被卡止部侧向开口部侧水平地或者向下方倾斜地配置。即,即使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被固定的被卡止部的位置也不会改变,所以,粉体收纳部的下表面向配置于被卡止部位置以下的开口部的下端水平地或向下方倾斜地配置。这样,根据第一发明,即使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粉体收纳部的下表面也不会向与开口部侧相反的一侧倾斜向下,所以能够抑制输送至开口部侧的粉体在重力的影响下返回。由此,能够抑制因粉体从开口部返回导致粉体输送量减少,能够谋求粉体输送量的稳定。而且,能够最终减少残留于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量。
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所述粉体收纳部一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配置所述开口部。
假设在粉体收纳部的下部配置开口部的情况下,通过送出部件的粉体送出动作,附着于开口部上侧内表面的粉体增多,粉体残余量增多。相反,在粉体收纳部的上部配置开口部的情况下,因为开口部的位置相对送出部件的高度高,所以送出的粉体量减少。因此,如上述第二发明所述,通过在粉体收纳部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配置开口部,能够进一步实现粉体输送量的稳定和残留粉体量的减少。
第三发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具有设置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开口部侧、且具有用来将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的粉体向供给目的地排出的排出口的排出部,所述排出部设有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排出口倾斜向下的倾斜面。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粉体在倾斜面滑下,能够从排出口顺利地排出粉体。由此,能够将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全部稳定地排出,能够谋求降低残留于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量。
第四发明为一种粉体输送装置,其具有:粉体收纳容器,其具有粉体收纳部,该分体收纳部在一端部形成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且由柔软材料可变形地形成;送出部件,其从外侧挤压所述粉体收纳部并向所述开口部侧移动,由此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粉体;卡止部,其卡止与形成有所述粉体收纳部开口部的所述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作为所述粉体收纳容器,使用第一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
作为粉体收纳容器,通过使用第一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能够谋求稳定粉体输送量,减少残留粉体量。
第五发明在第四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中,在所述开口部下端以上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卡止部。
通过在开口部下端以上的位置配置卡止部,由卡止部卡止粉体收纳部的被卡止部时,能够将该被卡止部的位置保持在开口部的下端以上。由此,在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向开口部侧水平地或向下倾斜地配置粉体收纳部的下表面。即,即使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粉体收纳部下表面也不会向与开口部侧相反一侧向下倾斜,所以,能够抑制输送至开口部侧的粉体在重力的影响下返回,能够谋求粉体输送量的稳定与残留粉体量的减少。
第六发明在第四或第五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中,当所述送出部件挤压所述粉体收纳部并向所述开口部移动时,被该送出部件挤压的部分的内表面顶部至少在所述开口部附近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下端以上且上端以下。
假设上述被挤压部分的内表面顶部低于开口部的下端,则粉体输送量减少。相反,假设被挤压部分的内表面顶部高于开口部的上端,则由于粉体的送出动作而粉体附着于开口部上侧的内表面,导致粉体残余量增多。因此,如上述第六发明所述,通过使被挤压部分的内表面顶部位于开口部的下端以上且上端以下,能够实现粉体输送量的进一步稳定与残留粉体量的进一步减少。
第七发明在第四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中,所述卡止部构成为向所述开口部侧及与其相反一侧能够移动,并且通过弹性部件将该卡止部向所述开口部侧的相反一侧靠压。
在该情况下,由卡止部卡止的粉体收纳部的端部向与开口部侧相反的一侧牵拉。此时,利用粉体收纳部所产生的张力,能够促进粉体收纳部减小容积,并且能够谋求粉体收纳部形状的稳定,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粉体因上述重力而返回。
第八发明为具有第四至第七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四至第七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所以能够谋求粉体输送量的稳定与残留粉体量的减小。
上述第一、二、三、四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的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第九至第二十三发明)。
第九发明为一种粉体收纳容器,其具有一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且至少一部分可变形的粉体收纳部,在与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设有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用来卡止向相对所述一端部离开的方向牵拉该另一端部的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所述粉体收纳部形成有从所述一端部侧向所述另一端部侧延伸的折痕。
在将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卡止于粉体收纳部的被卡止部的状态下,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向与所述一端部离开的方向被牵拉。即,在折痕延伸的方向上对粉体收纳部作用有拉力。通过该拉力,在粉体收纳部上生成沿着折痕折叠的力。由此,当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时,粉体收纳部能够随之沿着折痕折叠,自动地减小容积。
第十发明在第九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彼此相对的面上分别形成有所述折痕。
通过在粉体收纳部的彼此相对的面上分别形成折痕,当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减少时,粉体收纳部沿着折痕折叠成扁平状,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粉体收纳部的容积。
第十一发明在第九或第十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将所述折痕设置成使所述粉体收纳部可向内侧折叠。
通过将折痕形成为使粉体收纳部可向内侧折叠,能够在折叠粉体收纳部时不会与配置于其周围的部件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粉体收纳部与配置于其周围的部件接触而发生损坏或发出异响。而且,能够防止因粉体收纳部与周围部件接触而折叠变形被阻碍导致的容积减小的抑制,也能够防止粉体排出性随之降低。
第十二发明在第九至第十一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一端部至所述另一端部的整个区域形成所述折痕。
通过在从粉体收纳部的所述一端部至所述另一端部的整个区域形成折痕,易于控制粉体收纳部的折叠姿势。因此,能够使随着粉体收纳部的变形而排出粉体的动作稳定。
第十三发明在第九至第十二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同一直线上配置所述折痕与所述被卡止部。
通过在同一直线上配置折痕与被卡止部,易于沿着折痕折叠粉体收纳部,在粉体收纳部内几乎没有粉体时能够使粉体收纳部折叠得更薄。
第十四发明在第九至第十三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形成孔部,将该孔部作为用来***并卡止所述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的所述被卡止部。
这样,通过在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形成孔部,能够构成被卡止部。
第十五发明在第九至第十四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安装形成有孔部的被卡止部件,将该孔部作为用来***并卡止所述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的所述被卡止部。
这样,可以在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安装形成有作为被卡止部的孔部的被卡止部件。在该情况下,因为被卡止部形成在与粉体收纳部分体的被卡止部件上,所以,只通过改变被卡止部件的形状,就能够将被卡止部容易地改变为各种形状。而且,通过对每个粉体收纳部安装不同形状的被卡止部件,能够识别粉体收纳部,防止粉体收纳部误互换或误安装。并且,因为能够预先使各粉体收纳部的形状形成为共同的形状,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粉体收纳部的识别,防止粉体收纳部误互换或误安装。
第十六发明在第九至第十四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安装被卡止部件,将形成于该被卡止部件与所述另一端部的边界的台阶部作为用来钩挂并卡止所述对应侧部件的卡止部的所述被卡止部,
这样,可以在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安装被卡止部件,并且将形成于该被卡止部件与所述另一端部的边界的台阶部作为被卡止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与第十五发明同样,只通过改变被卡止部件的形状,将被卡止部容易地改变为各种形状。而且,通过对每个粉体收纳部安装不同形成的被卡止部件,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粉体收纳部的识别,防止粉体收纳部误互换或误安装。
第十七发明在第十五或第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向内部***所述被卡止部件的一部分,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内表面上接合并安装该被***的所述被卡止部件的一部分。
这样,通过向粉体收纳部的内部***被卡止部件的一部分,能够将被卡止部件与粉体收纳部有效地接合。
第十八发明在第十五或第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外表面上接合并安装所述被卡止部件。
这样,在将被卡止部件与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外表面接合的情况下,能够在向粉体收纳部内填充粉体并密封后安装被卡止部件。由此,能够防止粉体附着于被卡止部件或者损坏被卡止部件,并且,因为不用对附着的粉体进行清洁以及不用对损坏的被卡止部件进行更换,所以能够谋求降低成本。
第十九发明在第十五或第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所述被卡止部件具有夹持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的一对夹持部,在一个所述夹持部上设有凸部,而在另一个所述夹持部上形成嵌合孔,进而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形成安装用孔,由所述一对夹持部夹持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使所述一个夹持部的所述凸部贯穿所述安装用孔,使该凸部嵌合在所述另一个夹持部的所述嵌合孔中,由此,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安装所述被卡止部件。
在该情况下,与第十八发明同样,能够在向粉体收纳部内填充粉体并密封后安装被卡止部件,所以,能够防止粉体附着于被卡止部件以及损坏被卡止部件。由此,不用对附着的粉体进行清洁以及对损坏的被卡止部件进行更换等,所以能够谋求降低成本。进而在该情况下,因为不需要为了安装被卡止部件而进行涂布粘接材料的工序或焊接工序,所以容易进行安装作业。
第二十发明在第十五或第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基础上,所述被卡止部件具有夹持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一对夹持部,通过由该一对夹持部夹住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上安装所述被卡止部件。
在该情况下,与第十八及第十九发明同样,因为能够在向粉体收纳部内填充粉体并密封后安装被卡止部件,所以能够防止粉体附着于被卡止部件或损坏被卡止部件。由此,因为不用对附着的粉体进行清洁或对损坏的被卡止部件进行更换等,所以能够谋求降低成本。进而在该情况下,与第十九发明同样,因为不需要为了安装被卡止部件而进行涂布粘接材料的工序或焊接工序,所以容易进行安装作业。
第二十一发明是在第九至第二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内部收纳有调色剂的调色剂盒。
能够使用第九至第二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作为调色剂盒。
第二十二发明为一种粉体输送装置,具有:第九至第二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以及在向内侧挤压该粉体收纳部的可变形的部分的状态下使粉体向所述开口部侧移动并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的送出部件。
由于粉体输送装置具有第九至第二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所以能够得到通过这些粉体收纳容器取得的上述效果。
第二十三发明为具有第九至第二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九至第二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所以能够得到通过这些粉体收纳容器取得的上述效果。
上述第一、二、三、四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的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第二十四至第三十一发明)。
第二十四发明为一种粉体输送装置,具有:收纳有粉体且至少一部分为可变形的粉体收纳部、用来向外部排出该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的排出部以及在向内侧挤压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可变形部分的状态下使粉体向所述排出部侧移动并向排出部送出的送出部件,该粉体输送装置具有固定所述排出部的固定部与对该固定部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机构。
通过使由振动施加机构对固定部施加的振动向排出部传递,能够促进粉体从排出部排出。而且,在排出部中,即使在粉体固化而不能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对排出部施加振动而破碎被固化的粉体,所以能够防止粉体停滞。这样,通过对排出部施加振动,能够确实地从排出部排出粉体。
第二十五发明在第二十四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在由驱动机构旋转的旋转轴上附设偏心锤而构成所述振动施加机构。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振动施加机构,与通过使部件彼此碰撞而产生振动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噪音及多余的振动控制在最小。
第二十六发明在第二十四或第二十五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有可摆动地支承所述固定部的摆动支承部。
通过可摆动地支承固定部,能够有效地使固定部振动。
第二十七发明在第二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在与设有所述摆动支承部的端部离开的端部侧设有所述振动施加机构。
通过在与设有所述摆动支承部的端部离开的端部侧设置振动施加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地使固定部振动。
第二十八发明在第二十四至第二十七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面对下方配置形成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口,在所述排出部内设置向所述排出口倾斜向下的倾斜面。
通过设置向排出口倾斜向下的倾斜面,能够沿该倾斜面向排出口顺利地输送粉体。而且,通过面对下方配置排出口,能够使粉体从排出口由于重力而滑落排出。由此,能够谋求简化用来排出粉体的机构。
第二十九发明在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八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固定部上以经由弹性体相互分离的状态连接所述排出口以外的其他部件。
通过在固定部上以经由弹性体相互分离的状态连接上述其他部件,能够防止施加于固定部的振动向其他部件传递。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向其他部件传递振动而产生异响等。
第三十发明在第二十四至第二十九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有以与所述排出部非接触的状态支承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保持部件。
由于保持部件与排出部处于非接触的状态,能够防止从排出部向保持部件传递振动。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向保持部件传递振动而产生异响等。
第三十一发明为具有第二十四至第三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二十四至第三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所以能够得到这些粉体输送装置所取得的上述效果。
上述第一、二、三、四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的粉体输送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第三十二至第四十二发明)。
第三十二发明为一种粉体输送装置,具有:收纳有粉体且至少一部分为可变形的粉体收纳部、用来向外部排出该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的排出部、在向内侧挤压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可变形部分的状态下使粉体向所述排出部侧移动并向排出部送出的送出部件,在该粉体输送装置中,所述送出部件的挤压量可根据所述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量发生变化。
因为送出部件的挤压量根据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量发生变化,所以无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多少都能够稳定、确实地向排出部送出粉体。
第三十三发明在第三十二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送出部件形成为以规定的靠压力使其向所述粉体收纳部侧靠压。
通过以规定的靠压力靠压送出部件,能够根据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量使送出部件的挤压量发生变化,无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多少都能够稳定、确实地向排出部送出粉体。
第三十四发明在第三十二或第三十三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在与所述送出部件可一体地移动的支架部件上可转动地安装所述送出部件,可使该送出部件在相对所述粉体收纳部立起的状态与倒放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通过靠压部件向立起方向靠压所述送出部件。
通过在立起状态与倒放状态之间切换送出部件,能够改变挤压粉体收纳部的挤压量。
第三十五发明在第三十四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由在所述支架部件移动时引导该支架部件的引导面及克服所述靠压部件的靠压力限制所述送出部件的限制部,保持所述送出部件处于所述立起状态。
无论靠压部件的靠压力多大,都能够通过引导面与限制部使送出部件保持为立起状态。因此,能够根据粉体收纳部的材料及最大粉体收纳量等适当改变靠压部件的靠压力,能够将送出部件的挤压力调整为适当的值。
第三十六发明在第三十四或第三十五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能够使所述送出部件在向所述排出部侧移动的送出方向和向与送出方向相反方向移动的返回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在将所述送出部件向各移动方向切换的位置,设置所述支架部件受到所述靠压部件的靠压力而可进入的凹部或孔部,在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送出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支架部件进入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后,使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返回方向移动,所述支架部件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的边缘抵接而转动,由此,所述送出部件从立起状态切换为倒放状态,在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返回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支架部件进入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后,使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送出方向移动,所述支架部件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的边缘抵接而转动,由此,将所述送出部件从倒放状态切换为立起状态。
因为通过使支架部件进入凹部或孔部这样简单的机构能够实现送出部件在立起状态与倒放状态之间的切换动作,所以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化。而且,在使送出部件向返回方向移动时,因为能够将送出部件切换为倒放状态,所以能够防止粉体因送出部件而返回。
第三十七发明在第三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有用来切换所述送出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移动方向切换机构,在所述送出部件上设有输入机构,该输入机构在所述送出部件到达移动方向切换位置时与所述移动方向切换机构接触或接近而使该移动方向切换机构工作。
在送出部件到达移动方向切换位置时,通过输入机构与移动方向切换机构接触或接近而能够切换送出部件的移动方向,所以能够连续地进行粉体的送出动作。
第三十八发明在第三十二至第三十七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面对下方配置有形成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口,在所述排出部内设有向所述排出口倾斜向下的倾斜面。
通过设有向排出口倾斜向下的倾斜面,能够沿该倾斜面向排出口顺利地输送粉体。而且,通过面对下方配置排出口,能够使粉体由于重力从排出口滑落排出。由此,能够谋求简化用来排出粉体的结构。
第三十九发明在第三十二至第三十八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有将形成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粉体投入口保持为开口状态的开口保持部件。
通过由开口保持部件以开口的状态保持粉体投入口,易于从粉体投入口填充粉体。
第四十发明在第三十二或第三十九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有使所述粉体收纳部与所述排出部可一体地装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固定臂,其通过转动在将设置于所述粉体收纳部或所述排出部的被固定部固定的固定位置与解除该固定的固定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弹簧部件,其通过使其一端部安装在该固定臂上,且被安装的所述一端部随着所述固定臂的转动而越过固定臂的转动支点,使固定臂向其转动的方向靠压。
弹簧部件随着固定臂的转动越过固定臂的转动支点的结果为,弹簧部件向固定臂的转动的方向靠压固定臂,所以通过该靠压力在切换后的位置保持固定臂,从而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
第四十一发明在第四十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随着所述粉体收纳部与所述排出部在所述固定部上的装卸动作,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固定臂抵接,由此能够使所述固定臂进行转动操作。
因为随着在固定部上的装卸动作而能够进行固定臂的转动操作,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粉体收纳部及排出部的固定及解除固定,从而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第四十二发明为具有第三十二至第四十一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三十二至第四十一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所以能够得到通过上述粉体输送装置取得的上述效果。
上述第一、二、三、四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的粉体输送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第四十三至第五十一发明)。
第四十三发明为一种粉体输送装置,具有:收纳有粉体且至少一部分为可变形的粉体收纳部、用来向外部排出该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的排出部、在向内侧挤压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可变形部分的状态下使粉体向所述排出部移动并向排出部送出的送出部件,该粉体输送装置设有根据所述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控制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排出部侧的移动的控制部件。
通过根据粉体残余量控制送出部件向排出部侧的移动,无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收纳量多少都能够稳定地输送粉体。
第四十四发明在第四十三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随着所述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减少,使所述送出部件在规定时间内向所述排出部侧的移动次数增加。
随着粉体收纳部的粉体残余量减少,送出部件在一次移动中向排出部送出的粉体量减少。因此,通过随着粉体残余量的减少而使送出部件的移动次数增加,能够向排出部送出与粉体残余量多的情况相同量的粉体。由此,无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收纳量多少,都能够稳定地进行粉体的输送。
第四十五发明在第四十四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随着所述送出部件的所述移动次数的增加,所述送出部件的移动速度增大。
随着送出部件的移动次数的增加,使送出部件的移动速度增大,由此,能够缩短一次移动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即使使移动次数增加也能够减少动作时间的延长。
第四十六发明在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有检测所述排出部内粉体的粉体检测机构,当通过该粉体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排出部内的粉体不足规定量时,根据向所述排出部送出粉体的送出指示,使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排出部侧移动,使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排出部侧重复移动规定次数,直至通过所述粉体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排出部内的粉体达到规定量以上。
通过使送出部件向排出部侧重复移动规定次数,直至由粉体检测机构检测到排出部内的粉体达到规定量以上,不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多少,都能够向排出部内供给规定量以上的粉体。即,即使因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减少而在送出部件的一次移动中不能向排出部输送规定量的粉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送出部件的重复移动,向排出部送出规定量的粉体。由此,无论粉体收纳部内的粉体残余量多少,都能够稳定且确实地输送粉体。
第四十七发明在第四十六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将所述粉体检测机构设为压电传感器,该压电传感器具有压电元件,检测粉体与该压电元件的接触压力。
通过将粉体检测机构设为压电传感器,能够直接检测粉体量,所以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向排出部送出适当的粉体量。
第四十八发明在第四十七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将所述粉体检测机构设为光学式传感器,该光学式传感器具有照射光的发光部与接受光的受光部,其通过由粉体遮挡从所述发光部至所述受光部的光路而检测粉体。
也可以将粉体检测机构设为光学式传感器。
第四十九发明在第四十八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将所述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配置在所述排出部的外侧,且使之不与所述排出部接触,并且所述排出部形成有从所述发光部至受光部的导光通路。
通过将发光部与受光部配置在排出部的外侧且使之不与排出部接触,即使在排出部上产生振动,发光部与受光部也不会受到振动的影响。在该情况下,因为只要在排出部上只形成导光通路即可,所以能够以低成本防止振动导致的误检测。
第五十发明在第四十六至第四十九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具有对所述排出部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机构。
在该情况下,因为通过振动施加机构对排出部施加振动,所以能够防止粉体附着于排出部的内表面,或者能够通过振动抖落附着的粉体。由此,能够防止因粉体附着而导致粉体检测机构进行误检测。
第五十一发明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至少具有显影装置及向该显影装置补充显影剂的显影剂补充装置,作为所述显影剂补充装置,使用第四十三至第五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第四十三至第五十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作为显影剂补充装置,所以能够得到通过这些粉体输送装置取得的上述效果。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是有用的,特别适用于具有在内部收纳调色剂、显影剂等粉体的粉体收纳容器的复印机、打印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8调色剂输送装置(粉体输送装置)
60调色剂补充装置
61调色剂盒(粉体收纳容器)
62b钩挂部(卡止部)
62k扭转螺旋弹簧(弹性部件)
66调色剂收纳部(粉体收纳部)
66a调色剂投入口(开口部)
66b孔部(被卡止部)
66c通气部
67排出部
67i通气部
T调色剂(粉体)

Claims (15)

1.一种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粉体收纳部,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并且由柔软材料可变形地形成;
排出部,其设置于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一端部,固定在粉体输送装置上,将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的粉体向所述粉体输送装置排出;
被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与所述开口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卡止;
所述粉体收纳部构成为在其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送出部件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外侧推压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送出部件沿所述长度方向向所述开口部侧移动,使内部粉体向所述开口部侧移动,从而能够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粉体;
所述被卡止部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沿与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开口部侧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靠压并与所述卡止部卡止;
在排出部内设有从用于导入调色剂的导入口朝向用于排出调色剂的排出口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被所述送出部件挤压的所述粉体收纳部的被挤压部分的内表面的顶部位于开口部的下端以上并且上端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内外通气的通气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收纳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上表面设有所述通气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由具有通气性的部件构成所述粉体收纳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粉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通气部设置为在所述排出部的上表面与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口相对。
8.一种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粉体收纳容器,其具有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内部收纳有粉体且由柔软材料可变形地形成的粉体收纳部;
送出部件,其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外侧推入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向所述开口部移动,使所述粉体收纳部的内部粉体向所述开口部侧移动,由此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粉体;
排出部,其设置于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一端部,固定在粉体输送装置上,将从所述开口部送出的粉体向所述粉体输送装置排出;
被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与所述开口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卡止;
所述被卡止部被所述粉体输送装置的卡止部沿与所述送出部件向所述开口部侧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靠压并与所述卡止部卡止;
所述送出部件和支承所述送出部件的支架部件安装成相互经由水平方向的支轴可开闭;
在排出部内设有从用于导入调色剂的导入口朝向用于排出调色剂的排出口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被所述送出部件挤压的所述粉体收纳部的被挤压部分的内表面的顶部位于开口部的下端以上并且上端以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构成为向所述排出部侧及与其相反方向能够移动,并且由弹性部件使该卡止部向与所述排出部侧相反的方向靠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收纳容器设有能够内外通气的通气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收纳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粉体收纳部的上表面设有所述通气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设有所述通气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通气部设置为在所述排出部的上表面与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口相对。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体输送装置。
CN201180030242.XA 2010-04-27 2011-04-21 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947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2628A JP5605611B2 (ja) 2010-04-27 2010-04-27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02628 2010-04-27
JP2010102630 2010-04-27
JP2010-102630 2010-04-27
JP2010-102634 2010-04-27
JP2010102634A JP5605612B2 (ja) 2010-04-27 2010-04-27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2293 2010-09-22
JP2010212293A JP5659657B2 (ja) 2010-09-22 2010-09-22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0866 2011-02-02
JP2011-020866 2011-02-02
JP2011-024848 2011-02-08
JP2011024848A JP2012163808A (ja) 2011-02-08 2011-02-08 粉体収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866A JP5741907B2 (ja) 2011-03-01 2011-03-01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866 2011-03-01
JP2011-055537 2011-03-14
JP2011055537A JP2012177878A (ja) 2010-04-27 2011-03-14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1/059871 WO2011136129A1 (ja) 2010-04-27 2011-04-21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7762A CN102947762A (zh) 2013-02-27
CN102947762B true CN102947762B (zh) 2016-06-08

Family

ID=47677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0242.XA Active CN102947762B (zh) 2010-04-27 2011-04-21 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53986B2 (zh)
CN (1) CN1029477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0026B2 (ja) * 2011-07-14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808233B2 (ja) 2011-11-29 2015-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53404B2 (ja) * 2012-06-15 201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882B2 (ja) 2013-03-11 2017-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2015028594A (ja) * 2013-06-24 2015-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81222B2 (ja) * 2014-02-18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8075A (ja) 2015-09-30 2017-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9690A (zh) * 1998-12-22 2000-07-12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及使用该容器的成像方法和设备
US6549744B2 (en) * 2000-01-07 2003-04-1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der discharg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5255A (ja) 1983-11-28 1985-06-21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4356078A (ja) 1990-10-25 1992-12-09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H04201860A (ja) 1990-11-29 1992-07-22 Nagasa Kako Kk 把手付バッグ
JPH0669961U (ja) 1993-03-08 1994-09-30 ミノルタカメラ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H1063072A (ja) 1996-08-22 1998-03-06 Tec Corp 現像装置
JP3548402B2 (ja) * 1997-11-05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3523129B2 (ja) 1998-12-22 2004-04-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
JP4359482B2 (ja) 1998-12-22 2009-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及びトナー充填方法
JP2001100506A (ja) 1999-09-29 2001-04-13 Ricoh Co Ltd ノズル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トナー容器と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747B2 (ja) 2000-01-07 2008-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6843A (ja) 2000-07-31 2002-02-12 Ricoh Co Ltd 粉体補給装置、粉体移送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53113A (ja) 2000-08-08 2002-02-19 Taisei Corp 包装材料の開封押出装置
JP2002072645A (ja) 2000-08-31 2002-03-12 Ricoh Co Ltd 粉体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78237A (ja) 2001-03-19 2002-09-27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931178B2 (ja) 2001-05-24 2007-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移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70714B2 (ja) 2001-05-24 2004-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617A (ja) 2001-12-28 2003-07-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826381B2 (en) 2001-12-28 2004-11-3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and agent supplying device including absorber conveying by negative pressure
JP2004101718A (ja) 2002-09-06 2004-04-02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46974B2 (ja) 2003-06-27 2009-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終了検知方法及び現像剤補給装置
JP4344553B2 (ja) 2003-06-30 2009-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補給方法、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276A (ja) 2003-08-22 2005-03-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らに用いるトナー
JP4330962B2 (ja) 2003-09-18 2009-09-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62420B1 (en) 2003-09-26 2005-03-01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cartridge and refilling apparatus
JP4615921B2 (ja) 2003-11-21 2011-01-19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4675122B2 (ja) 2004-05-10 2011-04-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搬送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8336B2 (ja) 2004-09-28 2010-0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80006025A (ko) 2004-12-10 2008-01-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윤활제 도포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사 장치, 프로세스카트리지, 화상형성장치
JP4786284B2 (ja) 2005-10-07 2011-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1471A (ja) * 2005-10-25 2007-05-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599650B2 (en) 2005-11-04 2009-10-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Developer bearing member,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48277A (ja) 2005-11-30 2007-06-14 Ricoh Co Ltd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69746B2 (en) 2006-03-10 2011-01-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powder storage unit including a gas supplying unit
JP4708227B2 (ja) 2006-03-10 2011-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20233A (ja) 2007-07-11 2009-01-29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2009116046A (ja) 2007-11-07 2009-05-2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トナー補給容器
JP4907504B2 (ja) 2007-11-26 2012-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4316B2 (ja) 2008-01-28 2013-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26189B2 (en) 2009-09-08 2012-12-04 Ricoh Company, Limited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57079B2 (ja) 2010-10-21 2015-07-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77766A (ja) 2011-02-25 2012-09-13 Ricoh Co Ltd 粉体収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引出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9690A (zh) * 1998-12-22 2000-07-12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及使用该容器的成像方法和设备
US6549744B2 (en) * 2000-01-07 2003-04-1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der discharg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7762A (zh) 2013-02-27
US8953986B2 (en) 2015-02-10
US20130039678A1 (en)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47762B (zh) 粉体收纳容器、粉体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849163B2 (en) Powder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der container
CN100498576C (zh) 显影剂供应容器
CN100485546C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US9057984B2 (en) Powder container, toner cartridge, drawer tra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29642B2 (en) Stress-reduceable transpor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WO2011136129A1 (ja)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83357B2 (en) Powder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44549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95237C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JP2005173568A (ja) 現像剤補給容器
CN172201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7112C (zh) 色粉容器及色粉填充方法
CN100501593C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JP20061954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73486B2 (ja)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01573B (zh)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117675A (ja)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907B2 (ja)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07548B (zh) 显影组件、处理卡盒、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补给方法
JP5737611B2 (ja)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1556A (ja)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219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77878A (ja)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81547A (ja)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