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9666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9666A
CN102689666A CN2012100843499A CN201210084349A CN102689666A CN 102689666 A CN102689666 A CN 102689666A CN 2012100843499 A CN2012100843499 A CN 2012100843499A CN 201210084349 A CN201210084349 A CN 201210084349A CN 102689666 A CN102689666 A CN 102689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art
underframe
motor bike
tube portion
dextr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43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9666B (zh
Inventor
山本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89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9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9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9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摩托车。在摩托车的车身框架(2)中,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22b)分别连接到头管部分(21)的左右侧向部分,并且在头管部分(21)的左右侧向下延伸。具有比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22b)的刚度大的刚度的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23b)分别连接到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22b),并向后弯曲。左右下方框架部分(24a、24b)分别连接到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23b),并向后延伸。此外,车身框架不包括从头管部分(21)延伸到低于扁平脚踏板(53a)的位置并且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布置在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22b)之间的框架。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一些摩托车中,脚踏板设置在车座的前方用于允许骑乘者将他/她的脚放在其上。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JP-A-2006-298356描述了一种速可达式摩托车,其包括具有在车辆横向(宽度)方向上平坦形状的扁平脚踏板。摩托车还包括车身框架。车身框架包括头管、成对的左右向下框架部分、成对的左右底框架部分、成对的左右直立框架部分、成对的左右车座梁部分、连结框架和中心框架。向下框架部分从头管向下延伸。底框架部分设置在扁平脚踏板的下方并且从向下框架部分的底部向后延伸。直立框架部分从底框架部分的后部向上延伸。车座梁部分设置在车座下方并且从直立框架部分的顶部向后延伸。连结框架的前部连结到左右向下框架部分的底部。此外,连结框架的后部连结到左右直立框架部分的底部。中心框架被设置用于连接头管和连结框架。
在包括如上所述的脚踏板的摩托车中,要求将底框架定位在扁平脚踏板下方尽可能低的位置,以将扁平脚踏板设置在下方的位置。然而,在图17图示的摩托车100中,由施加到车身前方的前轮200的负载A1产生了向后施加到车身框架300的头管301的负载A2。如上所述,底框架部分302尽可能低地定位在包括扁平脚踏板的摩托车100中。因而,负载A2在底框架部分302和向下框架部分303之间的部分中造成较大的力矩。鉴于以上情况,摩托车100设置有中心框架304和连结框架305以承受施加到车身框架300的负载A2。因而,对于车身框架300能可靠地获得要求的刚度。
同时,已经存在延长扁平脚踏板的纵向(前后)长度的需求,以增强骑乘者的舒适性。尤其是,对于扁平脚踏板的横向中间部分,已经存在延长纵向长度的需求。然而,在以上所述公知的摩托车中,由于作为用于可靠地获得车身框架所要求的刚度的基本部件而存在的中心框架,不容易延长扁平脚踏板的横向中间部分的纵向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可靠地获得车身框架所需的刚度同时用于延长脚踏板的纵向长度的摩托车。这样的目的由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1的摩托车实现。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其包括车身框架、转向轴、前叉、前轮、车座和脚踏板。车身框架包括头管部分、左向下框架部分、右向下框架部分、左强化框架部分、右强化框架部分、左下方框架部分和右下方框架部分。头管部分优选地位于车辆横向方向上的车身中心。左向下框架部分向左侧方侧向地离开所述头管部分向下延伸,并优选地连接到头管部分的右侧向部分。右向下框架部分向右侧方侧向地离开头管部分向下延伸,并优选地连接到头管部分的右侧向部分。左强化框架部分连接到左向下框架部分,并优选地向后弯曲。此外,左强化框架部分具有比左向下框架部分的刚度高的刚度。右强化框架部分连接到右向下框架部分,并优选地向后弯曲。此外,右强化框架部分具有比右向下框架部分的刚度高的刚度。左下方框架部分连接到左强化框架部分,并向后延伸。右下方框架部分连接到右强化框架部分,并向后延伸。转向轴***到头管部分。前叉连接到转向轴的底部。前轮由前叉的底部支撑。车座位于在头管部分的后方,同时由车身框架支撑,脚踏板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位于在前轮和车座之间。脚踏板定位成低于车座,同时定位成高于右下方框架部分和左下方框架部分,并且优选地是平坦的。因而,车身框架优选地不包括从头管部分延伸到比脚踏板低的位置并且在车辆横向方向上设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左向下框架部分之间的框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右强化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强化框架部分中的每个包括管状构件和板状构件。板状构件设置为用于横跨管状构件的直径而与管状构件相交。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板状构件在车辆的俯视图中的面积比在车辆的侧视图中的面积小。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左向下框架部分的上部和左强化框架部分的上部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此外,右向下框架部分的上部和右强化框架部分的上部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该摩托车还包括电池。电池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布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左向下框架部分之间。优选地,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左向下框架部分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与电池至少部分地重叠。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左向下框架部分中的每个包括从头管部分侧向向外水平延伸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脚踏板的前边缘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前凹入。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脚踏板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直线延伸的前边缘。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脚踏板的前边缘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中心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与右强化框架部分和左强化框架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前叉包括悬架装置。悬架装置支撑前轮。前轮被构造成至少当悬架装置最大程度地收缩时,前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与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左向下框架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车身框架部分不包括从头管部分延伸到比脚踏板低的位置并且在车辆横向方向上设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左向下框架部分之间的框架。简言之,车身框架不包括公知摩托车中所设置的中心框架。因而,扁平脚踏板能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此外,右强化框架部分设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和右下方框架部分之间,同时左强化框架部分设置在左向下框架部分和左下方框架部分之间。因而,每个强化框架部分能接收和支撑作用在每个向下框架部分和每个下方框架部分之间的部分上的载荷。利用这种结构,即使不设置公知摩托车中所设置的中心框架,车身框架也能可靠地获得所需的刚度。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因而可以可靠地获得车身框架所需的刚度,并且同时,在车辆纵向方上延长扁平脚踏板。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摩托车,由于设置在其中的板状构件,左右强化框架部分的每个能获得更高的刚度。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摩托车,当负载从车辆的前方施加到前轮时,左右强化框架部分的每个能获得抵抗使每个强化框架部分弯曲的方向的更高刚度。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摩托车,向下框架部分在与水平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因而,能在布置在向下框架部分的后方和扁平脚踏板的上方的位置处可靠地产生较大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摩托车,在左右向下框架部分之间产生的空间用作用于容纳电池的空间。因而,与电池设置在扁平脚踏板的下方的结构相比,扁平脚踏板此处能设置在更低的位置中。因而,在扁平脚踏板的上方能可靠地产生较大的空间。此外,与电池设置在扁平脚踏板的下方的结构相比,电池此处能设置在更高的位置。因而,能避免电池被路上的水弄湿。可选地,与电池设置在车座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在车座的下方可靠地产生大的存储空间。此外,电池在侧视图中与左右向下框架部分至少部分地重叠。因而,能避免电池向后突起。因而,在车座的车辆纵向方向的前方可靠地产生大的骑乘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摩托车,在左右向下框架部分之间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因而,能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用于容纳电池。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摩托车,能在扁平脚踏板的车辆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摩托车,扁平脚踏板的前边缘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直线延伸。因而,与扁平脚踏板的前边缘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向后突起的结构相比,在扁平脚踏板的车辆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分中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摩托车,能在扁平脚踏板的车辆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摩托车,车身能紧凑地形成在车辆纵向方向上。此外,车身框架不包括与公知摩托车中所设置的中心框架对应的框架。因而,即使当前轮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车身框架时,也可以防止前轮和车身框架之间的干涉。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形成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前视图;
图3是车身框架的立体视图;
图4是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图5是车身框架的侧视图;
图6是图示从头管部分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得到的车身框架的前部的图;
图7是左强化框架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沿着线A-A和线B-B截取的图7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前车罩部分的立体视图;
图10是前车身罩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1是沿着线XI-XI截取的图10的横截面视图;
图12是沿着线XII-XII截取的图10的横截面视图;
图13是后罩部分的后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的顶视图;
图15是图示第二强化框架部分的工作效果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罩部分的立体视图;以及
图17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托车
2车身框架
3转向轴
4前叉
5前轮
6车座
11悬架装置
21头管部分
22a右向下框架部分
22b左向下框架部分
23a右强化框架部分
23b左强化框架部分
24a右下方框架部分
24b左下方框架部分
37管状构件
38板状构件
43电池
53a扁平脚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摩托车1的前视图。摩托车1是速可达式摩托车。摩托车1包括车身框架2、转向轴3、前叉4、前轮5、车座6、发动机单元7、后轮8和车身罩9。在以下说明中应该注意,纵向(前后)方向是指由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观察得到的车身的纵向方向。此外,横向(宽度或者左右)方向是指由坐在车座6的骑乘者观察得到的车身的横向方向。
车身框架2主要通过铁管形成。车身框架2包括头管部分21、向下框架部分22、第一强化框架部分23、下方框架部分24、第二强化框架部分25和后框架部分26。
头管部分21定位在横向方向上的车身中心。转向轴3可旋转地***到头管部分21中。手柄单元12连结到转向轴3的顶部。如图2图示,手柄单元12包括手柄杆120、右手柄握把121和左手柄握把122。手柄杆120连结到转向轴3的顶部。右手柄握把121安装到手柄杆120的右端,同时左手柄握把122安装到手柄杆120的左端。前叉4构造成可伸缩,并连结到转向轴3的底部。前叉4包括悬架装置11。车轮5可旋转地由悬架装置11的底部支撑。
图3是车身框架2的立体视图。图4是车身框架2的俯视图。图5是车身框架2的侧视图。图6是图示沿着头管部分2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得到的车身框架2的前部的图。如图3至图6图示,向下框架部分22从头管21沿着向下方向延伸。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表述“沿着竖直(向上下)方向延伸”所表达的状态不限于元件平行于字面意义上的“竖直”方向(即,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具体地,此处由表述“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所表达的状态是指字面意义“竖直”方向和元件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当中的较小角度小于或者等于45度的状态。换言之,表述“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所表达的状态包括元件沿着相对于字面意义上“竖直”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此外,表述“沿着纵向(向前后)方向延伸”所表达的状态不限于元件平行于纵向方向延伸的状态。具体地,表述“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表达的状态是指水平方向和元件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当中的较小角度小于或者等于45度的状态。换言之,表述“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表达的状态包括元件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而延伸的状态。
向下框架部分22不包括位于车身框架2的横向中部中的任何部分。换言之,向下框架部分22在车身框架2的横向中部不包括从头管部分21向下延伸的任何部分。具体地,向下框架部分22包括成对的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
右向下框架部分22a连结到头管部分21的右侧向部分。右向下框架部分22a从头管部分21的顶端侧向向右水平延伸,并在其中途部分处弯曲以在头管部分21的右侧向下延伸。在侧视图中,右向下框架部分22a的上部和下部在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具体地,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包括第一部分22a1和第二部分22a2。第一部分22a1从头管部分21侧向向外(即,侧向向右)延伸。应该注意,如图2所示,第一部分22a1的与头管部分21连接的一部分从头管部分21水平地延伸。然而,在前视图中,第一部分22a1整体侧向向外并向下倾斜。第二部分22a2从第一部分22a1的右端向下延伸。
左向下框架部分22b连接到头管部分21的左侧向部分。左向下框架部分22b从头管部分21的顶端侧向向左水平延伸,并在其中途部分处弯曲以在头管部分21的左侧向下延伸。在侧视图中,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的上部和下部在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具体地,左向下框架部分22b包括第一部分22b1和第二部分22b2。第一部分22b1从头管部分21侧向向外(即,向左)延伸。应该注意,如图2所示,第一部分22b1的与头管部分21连接的一部分从头管部分21水平地延伸。然而,在前视图中,第一部分22b1整体侧向向外并向下倾斜。第二部分22b2从第一部分22b1的左端向下延伸。
如图2所示,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在前视图中不与前轮5重叠的情况下设置。换言之,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设置在从前轮5的位置沿着横向方向移位的位置处。具体地,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在横向方向上设置在前轮5的右方。另一方面,左向下框架部分22b在横向方向上设置在前轮5的左方。
如图1所示,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在摩托车1水平停放并且前轮5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该状态以下还称为“前轮5的通常状态”)的侧视图中与前轮5不重叠。此外,图1中以双点划线绘制的前轮5′的位置对应于前叉4最大程度地收缩的前轮5的位置。前轮5′在前叉4最大程度地收缩的侧视图中与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重叠。换言之,前轮5′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定位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之间。应该注意,在侧视图中,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可以与通常状态的前轮5重叠。在此情况下,前轮5′在前叉4最大程度地收缩的侧视图中与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更大程度地重叠。
第一强化部分23定位在向下框架部分22和下方框架部分24之间。第一强化部分23包括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左强化框架部分23b。
如图5所示,左强化框架部分23b连结到左向下框架部分22b,并向后弯曲。左强化框架部分23b是与要描述的左向下框架部分22b和左下方框架部分24b分立地设置的构件。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具有比左向下框架部分22b更高的刚度。此外,左强化框架部分23b的上部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的上部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换言之,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在侧视图中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的上部的后端的前方。具体地,左强化框架部分23b的前端231在侧视图中定位在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的第二部分22b2的后边缘221的前方。
右强化框架部分23a设置在与左强化框架部分23b横向两侧对称的位置。右强化框架部分23a连接到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并向后弯曲。右强化框架部分23a是与要描述的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右下方框架部分24a分立地设置的构件。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具有比右向下框架部分22a的刚度高的刚度。此外,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右向下框架部分22a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前述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之间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同。因而,右强化框架部分23a的上部和右向下框架部分22a的上部在侧视图中至少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部分地重叠。换言之,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在侧视图中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右向下框架部分22a的上部的后端的前方。具体地,右强化框架部分23a的前端在侧视图中定位在右向下框架部分22a的第二部分22a2的后边缘的前方。
图7是左强化框架部分23b的放大侧视图。图8A是沿着线A-A截取的图7的横截面视图。图8B是沿着线B-B截取的图7的横截面视图。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包括管状构件37和板状构件38。管状构件37具有弯曲形状。管状构件37包括第一管部37a、第二管部37b和第三管部37c。第一管部37a是管状构件37的上部。第一管部37a具有比第三管部37c的内径大的内径。此外,第一管部37a具有比第三管部37c的外径大的外径。第一管部37a的上端370相对于管状构件37的轴线方向倾斜。具体地,上端370向上和向后倾斜。前述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的下端***和固定到第一管部37a中。第二管部37b是管状构件37的后部。第二管部37b是管状构件37的后部。第二管部37b具有比第三管部37c的内径大的内径。此外,第二管部37b具有比第三管部37c的外径大的外径。第二管部37b的后端371相对于第二管部37b的轴线倾斜。具体地,后端371向上和向后倾斜。要描述的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前端***到第二管部37b中。第三管部37c在沿着管状构件37的轴线的方向上定位在第一管部37a和第二管部37b之间。第三管部37c具有弯曲形状。
此外,管状构件37包括第一凸起部分372和第二凸起部分373。第一凸起部分372从管状构件37的表面向外突起。第一凸起部分372具有平坦表面。第一凸起部分372沿着管状构件37的轴线延伸。如图8A所示,管状构件37在与第一凸起部分372的相反侧包括第三凸起部分374。第三凸起部分374具有与第一凸起部分373相同的形状。第二凸起部分373从管状构件37的表面向外突起。第二凸起部分373具有平坦表面。第二凸起部分373设置在沿着管状构件37的轴线远离第一凸起部分372的位置。第二凸起部分373沿着管状构件37的轴线延伸。如图8B所示,管状构件37在与第二凸起部分373的相反侧上包括第四凸起部分375。第四凸起部分375具有与第二凸起部分373相同的形状。此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管状构件37包括第一半分割构件41和第二半分割构件42。第一和第二半分割构件41和42具有隔着板状构件38形成两侧对称的形状。
板状构件38被布置为横跨管状构件37的直径而与管状构件37交叉。具体地,板状构件38置于第一半分割构件41和第二半分割构件42之间。如图7所示,板状构件38具有类似于管状构件37的弯曲形状。板状构件38被布置为使其在俯视图(参见图4)中的面积设定成小于在侧视图中的面积。板状构件38在端部38a上包括第一凹部381。端部38a是板状构件38的在沿着板状构件37的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部之一。第一凹部381定位在第一管部37a的内部。***到第一管部37a中的、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的底端定位在第一凹部381的内部。板状构件38在端部38b上包括第二凹部382。端部38b是管状构件38在沿着管状构件37的轴线的方向上的端部中的另一个。第二凹部382定位在第二管部37b的内部。***到第二管部37b中的、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前端定位在第二凹部382的内部。管状构件38具有比管状构件37的外径大的宽度。因而,沿着管状构件37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管状构件38的两个边缘38c和38d均从管状构件37的表面向外突起。管状构件38和管状构件37通过将突起的部分焊接到管状构件37而被固定。因而,管状构件38和管状构件37由于从管状构件37的表面突起的管状构件38的形状而被容易焊接。
应该注意,如图8A所示,管状构件37包括穿过第一凸起部分372和第三凸起部分374的第一通孔376。另一方面,管状构件38在与第一通孔376相对的部分中包括第三通孔383。此外,如图8B所示,管状构件37包括穿过第二凸起部分373和第四凸起部分375的第二通孔377。另一方面,板状构件38在与第二通孔377相对的部分中包括第四通孔384。在制造左强化框架部分23b中,销钉***到通孔以适当地定位第一半分割构件41、管状构件38和第二半分割构件42。第一半分割构件41、板状构件38和第二半分割构件42在借助于销钉而适合地定位的情况下通过焊接而固定为一体。
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具有与左强化框架部分23b构成两侧对称的结构。因而,以下将省略右强化框架部分23a的详细描述。应该注意,如图3所示,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和右强化框架部分23a通过连结框架部分27a而连结。
下方框架部分24通过第一强化部分23而连接到向下框架部分22的下端。具体地,下方框架部分24包括右下方框架部分24a和左下方框架部分24b。右下方框架部分24a连接到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右下方框架部分24a从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向后水平地延伸。左下方框架部分24b连接到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左下方框架部分24b从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向后水平地延伸。如图3和图4所示,右下方框架部分24a的纵向中心部分通过连结框架部分27b而连结到前述连结框架部分27a,同时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纵向中间部分通过连结框架部分27c而连结到连结框架部分27a。
后框架部分26连接到下方框架部分24的后端。后框架部分26从下方框架部分24向上延伸。具体地,后框架部分26包括右后框架部分26a和左后框架部分26b。
右后框架部分26a连接到右下方框架部分24a的后端。右后框架部分26a从右下方框架部分24a的后端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具体地,右后框架部分26a从右下方框架部分24a大致竖直地延伸,然后在其中途部分向后弯曲,并最终沿着斜向上方向向后弯曲。具体地,如图3所示,右后框架部分26a包括第一部分26a1和第二部分26a2。第一部分26a1从右下方框架部分24a的后端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第二部分26a2从第一部分26a1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第一部分26a相对于右下方框架部分24a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部分26a2相对于右下方框架部分24a的倾斜角度。
左后框架部分26b连接到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后端。左后框架部分26b从左下方框架部分24b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具体地,如图5所示,左后框架部分26b从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后端大致竖直地延伸,然后在其中途部分向后弯曲,并最终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更具体地,左后框架部分26b包括第一部分26b1和第二部分26b2。第一部分26b1从左下方框架部分24b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第二部分26b2从第一部分26b1沿着斜向上方向而向后延伸。第一部分26b1相对于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部分26b2相对于左下方框架部分24b的倾斜角度。
如图3所示,右后框架部分26a的第一部分26a1和左后框架部分26b的第一部分26b1通过连结框架部分28a和28b连结。此外,右后框架部分26a的后端和左后框架部分26b的后端通过连结框架部分29连结。
右支架29a安装到右下方框架部分24a和右后框架部分26a。另一方面,左支架29b安装到左下方框架部分24b和左后框架部分26b。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枢转轴(在附图中未示出)安装到左右支架29a和29b。此外,图1所示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单元7可枢转地安装到枢转轴上。发动机单元7包括输出轴(在附图中未示出)。后车轮8由发动机单元7的输出轴进行旋转支撑。
第二强化框架部分25设置在头管部分21的周围。第二强化框架部分25包括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第一连接框架部分33和第二连接框架部分34。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的每个连接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的每个具有的刚度设定成小于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的每个的刚度。
如沿着头管部分21的中心轴线C的延伸方向观察的图6所示,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在经过头管部分21的后方的情况下连接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此外,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还连接到头管部分21。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定位在头管部分21的后方,并通过与头管部分21的底端连接的第一连接框架部分33而间接地连接到头管部分21。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具有直线形状。
如图5所示,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布置于在头管部分21的中心轴线C的延伸方向上处于从头管部分21的顶端到底端范围的区域L内。此外,第一连接框架部分33与头管部分21之间的连接部分33a和第一连接框架部分33与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之间的连接部分33b两者定位在区域L内。
如沿着头管部分21的中心轴线C的延伸方向观察的图6所示,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在经过头管部分21的后方的情况下连接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此外,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还连接到头管部分21。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定位在头管部分21的前方,并通过与头管部分21的底端连接的第二连接框架部分34而间接地连接到头管部分21。如图5图示,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和头管部分21之间的连接部分,即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和第二连接框架部分34之间的连接部分34a定位在区域L内。此外,第二连接框架部分34和头管部分21之间的连接部分34b定位在区域L内。另一方面,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和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之间的连接部分定位在区域L的外部。另一方面,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2的仅上部布置在区域L内,而其他部分不布置在区域L内。
如图1所示,车座6设置在车座框架部分26的上方。车座6定位在头管部分21的后方。车座6由车身框架2支撑。具体地,车座6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到左右后框架部分26a和26b。如图1图示,车座6是用于允许两个人(即,骑乘者和乘客)坐在其上的串座式车座。
车身罩9包括前车身罩部分51、后车身罩部分52和下罩部分53。前车身罩部分51覆盖头管部分21的周围。前车身罩部分51包括前面罩部分54和后面罩部分55。前面罩部分54覆盖头管部分21的前侧。前面罩部分54的上部54a定位成高于前轮5。头灯61设置在前面罩部分54的上部54a中。前面罩部分54的下部54b定位在前轮5的后方。前面罩部分54的下部54b的横向中间部分向后凹入,以防止与前轮5干涉。应该注意,前挡泥板54c设置在前轮5的上方。
后面罩部分55覆盖头管部分21的背侧。图9是前车身罩部分51的立体视图。图10是前车身罩部分51的放大局部侧视图。在图10中,实线551和虚线552绘制了后面罩部分55的横向中心的形状。实线551和虚线552对应于在图9中概念性示出的双点划线550。图9中示出的双点划线550以下将称为“后面中心线550”。图10中示出的实线551以下将称为“后面中心线550的上部551”。另一方面,图10所示的虚线552以下将称为“后面中心线550的下部552”。
后面中心线550的上部551向下和向前倾斜。后面中心线550的下部552定位在将要描述的左后边缘线553的前方。后面中心线550的下部552以凸起形状向后弯曲。后面中心线550的下部552的底端向后和向前倾斜。图11是沿着线XI-XI截取的图10的横截面视图。具体地,图11图示沿着经过在前叉4最大程度收缩的状况下的前轮5′的后端P2的水平平面截取的图10的横截面CS1(以下称为“第一横截面CS1”)。图12是沿着线XII-XII截取的图10的横截面视图。具体地,图12图示沿着经过要描述的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的横向中心P1的水平平面截取的图10的横截面CS2(以下称为“第二横截面CS2”)。换言之,图12图示的第二横截面CS2定位成低于图11图示的第一横截面CS1。如图11和图12所示,后面罩部分55的下部的横向中间部分55a(以下称为“后面中间部分55a”)向前凹入。此外,在第二横截面CS2上、前面罩部分54的下部54b和后面中间部分55a的横向中心之间的纵向距离Da2小于在第一横截面CS1上、前面罩部分54的下部54b和后面中间部分55a的横向中心之间的纵向距离Da1。此外,在第二横截面CS2上、后面中间部分55a的横向中心和通常状态的前轮5之间的距离Dw2小于在第一横截面CS1上、后面中间部分55a的横向中心和通常状态的前轮5之间的距离Dw1。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中,车身框架2因而不包括与公知的摩托车中设置的中心框架对应的任何框架。因而,后面罩部分55能在后面中间部分55a中向前凹入。后面罩部分55的形状使得可以将用于定位在后面罩部分55的后面中间部分55a的后方的骑乘者的空间纵向扩大。此外,后面中间部分55a能布置成与前轮5相邻。因而,能紧凑地形成包括前轮5的摩托车1的前部。
后面右侧部分55b布置在后面中间部分55a的右方,同时后面左侧部分55c布置在后面中间部分55a的左方。后面右侧部分55b设置在右强化框架部分23a的后方。后面左侧部分55c设置在左强化框架部分23b的后方。后面右侧部分55b和后面左侧部分55c分别向后面中间部分55a的后方突起。在图9和图10中,实线553描述了在侧视图中后面左侧部分55c的后边缘的形状(实线553将以下称为“左后边缘线553”)。左后边缘线553的下部554定位在左后边缘线553的后端555的前方。应该注意,图9概念性地以双点划线图示与下部554对应的位置。此外,实线556描述了后面罩部分55的侧向最外部分的形状(实线556以下将称为“左外线556”)。在侧视图中,左外线556定位在左边缘线553的前方。
此外,如图11和图12图示,在第二横截面CS2上、后面右侧部分55b和右强化框架部分23a之间产生的纵向距离Db2小于在第一横截面CS1上、后面右侧部分55b和右强化框架部分23a之间产生的纵向距离Db1。同样,在第二横截面CS2上、后面左侧部分55c和左强化框架部分23b之间产生的纵向距离Dc2小于在第一横截面CS1上、后面左侧部分55c和左强化框架部分23b之间产生的纵向距离Dc1。换言之,在定位成低于第一横截面CS1的第二横截面CS2上、后面右侧部分55b的向后突起长度和后面左侧部分55c的向后突起长度小于其在第一横截面CS1上的相应长度。后面罩部分55的形状可以使得位于后面右侧部分55b和后面左侧部分55c的下部后方的骑乘者能用的空间纵向扩大。
如图9所示,后面罩部分55还包括盖子构件56。盖子构件56位于后面罩部分55的横向中间。盖子构件56可拆卸地安装到后面罩部分55的其他部分。图13是以双点划线描述的后面罩部分55的后视图。如图13所示,电池43布置在盖子构件56的前方。电池43在横向上布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之间。如图1所示,在侧视图中,电池43与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局部重叠。
如图1所示,后车身罩部分52位于车座6的下方。后车身罩部分52覆盖被布置在车座6下方的后框架部分26的前侧和横向两侧。此外,燃料箱57设置在车座6的下方。燃料箱57设置在左右后框架部分26a和26b的前述第二部分26a2和26b2(参见图3)之间。
下方罩部分53定位在前车身罩部分51和后车身罩部分52之间。下方罩部分53连结前车身罩部分51和后车身罩部分52。下方罩部分53包括扁平脚踏板53a。扁平脚踏板53a安装到左右下方框架部分24a和24b。扁平脚踏板53a纵向定位在前轮5和车座6之间。扁平脚踏板53a定位成低于车座6。扁平脚踏板53a是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将他/她的脚放在上面的表面。扁平脚踏板53a定位在左右下方框架部分24a和24b的上方。扁平脚踏板53a在纵向上定位在向下框架部分22和后框架部分26之间。扁平脚踏板53a在横向方向上具有整体平坦的形状。
如图9所示,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连接到前述后面罩部分55的底端。因而,图12图示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的形状以及后面罩部分55的底端的形状。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的横向中间部分向前凹入。具体地,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包括前边缘中间部分531、前边缘右侧部分532和前边缘左侧部分533。前边缘中间部分531在横向上布置在前边缘右侧部分532和前边缘左侧部分533之间。前边缘中间部分531在横向方向上的中心P1(以下称为“前边缘中心点P1”),即,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的横向中心,布置在前边缘右侧部分532的后端和前边缘左侧部分533的后端的前方。如图10所示,前边缘中心点P1在侧视图中与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重叠。前边缘中心点P1在侧视图中与左外侧线556的下部重叠。此外,如图1所示,前边缘中心点P1在侧视图中定位在前述左后边缘线553的前方。更具体地,前边缘中心点P1在侧视图中定位在左后边缘线553的前述下部554的前方。前边缘中心点P1定位成低于在前叉4最大程度地收缩的状况下的前轮5′的后端P2。此外,如图1所示,前边缘中心点P1在侧视图中定位在后面中心线550的上部551的后端的前方。图14是摩托车1的顶视图。如图14所示,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整体地定位在手柄握把121和122的前方。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具有以下特征。
车身框架2不包括在横向上设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之间并且从头管部分21延伸到低于扁平脚踏板53a的位置的任何框架。简言之,车身框架2不包括在公知的摩托车中所设置的中心框架。因而,能扩大扁平脚踏板53a的纵向长度。
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身框架2的刚度在不使用中心框架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强化部分23而被强化。具体地,右强化部分23a布置在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右下方框架部分24a之间,同时左强化框架部分23b布置在左向下框架部分22b和左下方框架部分24b之间。因而,作用在向下框架部分22和下方框架部分24之间的部分上的负载能被第一强化部分23支撑。此外,连结框架部分27a固定到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因而,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能接收和支撑从连结框架部分27a传递的负载。因而,即使没有设置在公知摩托车中的中心框架,车身框架2能可靠地获得所需的刚度。
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的每个包括管状构件37和板状构件38。因而,通过板状构件38能获得高刚度。尤其是,板状构件38被布置成将其在俯视图中的面积设定成小于侧视图中的面积。因而,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的每个具有抵抗以向后弯曲第一管部37a和向上弯曲第二管部37b的方式作用的负载(参见图7中的箭头A1)的刚度。此外,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的每个具有抵抗以向前弯曲第一管部37a和向下弯曲第二管部37b的方式作用的负载的刚度。因而,当负载从车身的前方施加到前轮5时,车身框架2能获得抵抗弯曲第一强化部分23的方向的更高的刚度。
向下框架部分22沿着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因而,在布置在向下框架部分22的后方和扁平脚踏板53a的上方的位置中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
在向下框架部分22的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之间产生的空间被用作用于容纳电池43的空间。因而,与电池43设置在扁平脚踏板53a的下方的结构相比,扁平脚踏板53a能布置在更低的位置中。因而,能在扁平脚踏板53a的上方可靠地产生较大的空间。可选地,与电池43设置在车座6的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在车座6的下方可靠地产生较大的存储空间。此外,作为重的部件的电池43和燃料箱57分开设置在车身的前后。因而,能增强摩托车的重量平衡。
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的每个包括从头管部分21侧向向外水平延伸的部分。因而,能在向下框架部分22的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之间可靠地产生较大的空间。换言之,能可靠地产生较大的空间,用于容纳电池43。
如图12图示,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中间部分531布置在前边缘右侧部分532的后端和前边缘左侧部分533的后端的前方。此外,如图10所示,前边缘中心点P1在侧视图中与左右强化框架部分23a和23b重叠。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不包括在公知摩托车中所设置的中心框架。因而,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能向前较大地延伸。换言之,能在扁平脚踏板53a的上方可靠地产生纵向较大的空间。
当悬架装置11最大程度地收缩时,前轮5′在侧视图中与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左向下框架部分22b重叠。换言之,在前轮5和向下框架部分22之间在纵向方向上产生小距离。由此能减小车身的纵向长度。此外,车身框架2不包括与公知摩托车中设置的中心框架对应的任何框架。因而,即使当前轮5设置成在纵向方向上更靠近车身框架2时,也可以防止前轮5和车身框架2之间的干涉。
尽管车身框架2不包括中心框架,但是车身框架2的刚度还被第二强化框架部分25强化。具体地,车身框架2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分别在经过头管21的后方或者前方的情况下连接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此外,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连接到头管21。例如,当向后的外力施加到前轮5时,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变形。因而,施加到车身框架2的外力被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缓和。如图15详细所示,当向后的外力施加到前轮5时,头管部分21的底端向后移动,并以弓形变形。当头管部分21变形时,连接到头管部分21的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也变形。施加到车身框架2的外力由此缓和。因而,车身框架2能在不设置用于强化向下框架部分22的左右向下框架部分22a和22b的中心框架的情况下获得足够高的刚度和强度。在图15中应该注意,实线描述了向后的外力没有施加到前轮5的车身框架2,而虚线描述了向后的外力施加到前轮5的车身框架2。
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定位在区域L内。因而,当外力施加到头管部分21时,第一和第二横跨框架部分31和32还容易变形。由此进一步有效缓和施加到车身框架2的外力。
以上已经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此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进行各种变化。
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身框架2通过焊接固定铁管而形成。然而,在本发明中,车身框架的结构不限于以上。例如,车身框架可以借助于铸造而一体形成。此外,本发明的车身框架可不必由铁制成,而可以由除了铁以外的任何适合的材料制成。例如,车身框架可以由铝或者铝合金制成。可选地,车身框架可以由镁合金制成。
本发明的强化框架部分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强化部分23,只要它具有比向下框架部分22的刚度更高的刚度即可。此外,本发明的强化框架部分优选地具有比下方框架部分24的刚度更高的刚度。例如,强化框架部分可以由厚度比向下框架部分22的厚度和下方框架部分24的厚度大的管子形成。此外,强化框架部分可以借助于铸造一体形成,而不是通过将多个构件一体地焊接而形成。此外,为了获得高刚度,强化框架部分可以由与向下框架部分22和下方框架部分24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车身框架可以不包括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强化框架部分25。此外,第二强化框架部分的结构可不限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例如,第一横跨框架部分可以在不与第一连接框架部分干涉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头管部分。同样,第二横跨框架部分可以在不与第二连接框架部分干涉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头管部分。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横跨框架部分31具有直线形状。然而,第一横跨框架部分可以具有弯曲或者***的表面。在此情况下,第一横跨框架部分优选地形成为在头管部分21的中心轴线C的延伸方向上向后凸起的形状。
扁平脚踏板不一定要形成为完全平坦形状,并可以包括一些凹凸。或者,扁平脚踏板可以具有曲表面。
如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当后面中心线550和扁平脚踏板53a被连接以在侧视图中形成预定的角度时(参见图10),前边缘中心点P1可以定义为由后面中心线550和扁平脚踏板53a形成的角度的顶点。在此情况下,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可以定义为扁平脚踏板53a和经过前边缘中心点P1的水平平面之间的相交线。当后面中心线550和扁平脚踏板53a通过曲表面连接时,前边缘中心点P1可以定义为布置在曲表面的横向中心线上的任何点。
如图16所示,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可以沿着横向方向直线地延伸。换言之,扁平脚踏板53a的前边缘530的横向中间部分可以在纵向上布置在与前边缘530的侧向端相同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用于可靠地获得车身框架所需的刚度、并且同时用于延长脚踏板的纵向长度的摩托车。

Claims (14)

1.一种摩托车,其包括:
车身框架,包括:头管部分;左向下框架部分,其向左侧方侧向地离开所述头管部分向下延伸;右向下框架部分,其向右侧方侧向地离开所述头管部分向下延伸;左强化框架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并具有比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的刚度高的刚度;右强化框架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并具有比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的刚度高的刚度;左下方框架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左强化框架部分,所述左下方框架部分向后延伸;以及右下方框架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右强化框架部分,所述右下方框架部分向后延伸;
转向轴,其***到所述头管部分中;
前叉,其连接到所述转向轴的底部;
前轮,其由所述前叉的底部支撑;
车座,其位于所述头管部分的后方,所述车座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撑;以及
脚踏板,其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前轮和所述车座之间,所述脚踏板定位成低于所述车座,所述脚踏板定位成高于所述右下方框架部分和所述左下方框架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
所述头管部分定位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车身中心;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连接到所述头管部分的左侧向部分;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连接到所述头管部分的右侧向部分;所述左强化框架部分向后弯曲;并且所述右强化框架部分向后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车身框架不包括从所述头管部分延伸到比所述脚踏板低的位置并且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之间的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右强化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强化框架部分中的每个包括管状构件和板状构件,所述板状构件被布置用于横跨所述管状构件的直径而与所述管状构件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板状构件在车辆的俯视图中的面积比在车辆的侧视图中的面积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的上部和所述左强化框架部分的上部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并且
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的上部和所述右强化框架部分的上部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
电池,其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与所述电池至少部分地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中的每个包括从所述头管部分侧向向外水平延伸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脚踏板的前边缘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分中向前凹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脚踏板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直线延伸的前边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脚踏板的前边缘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中心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与所述右强化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强化框架部分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所述前叉包括支撑所述前轮的悬架装置,并且
所述前轮被构造成至少当所述悬架装置最大程度地收缩时,所述前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与所述右向下框架部分和所述左向下框架部分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脚踏板是平坦的。
CN201210084349.9A 2011-03-23 2012-03-23 摩托车 Active CN1026896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3755 2011-03-23
JP2011063755A JP2012197057A (ja) 2011-03-23 2011-03-23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9666A true CN102689666A (zh) 2012-09-26
CN102689666B CN102689666B (zh) 2015-07-22

Family

ID=45811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4349.9A Active CN102689666B (zh) 2011-03-23 2012-03-23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02815B1 (zh)
JP (1) JP2012197057A (zh)
CN (1) CN102689666B (zh)
TW (1) TWI46831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3965A (zh) * 2020-03-11 2022-10-2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电动车辆中发热部件的冷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753A (zh) * 2021-02-26 2022-08-30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用于安装大容量电池的电动车车架及电动摩托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51982A (en) * 1946-08-01 1951-05-08 Robert H Verkins Vehicle frame
JP2002046683A (ja) * 2001-06-25 2002-02-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の懸架構造
CN102325689A (zh) * 2009-09-25 2012-01-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和摩托车车身框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62882B (en) * 2003-10-08 2006-10-01 Honda Motor Co Ltd Baske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078341B2 (ja) * 2004-08-30 2008-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JP4459160B2 (ja) 2005-03-25 201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TWM381573U (en) * 2009-11-19 2010-06-01 Unitec Composite Technology Corp Vehicle frame seat pipe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CN201580489U (zh) * 2010-01-04 2010-09-15 蒋妙根 电瓶车/摩托车的车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51982A (en) * 1946-08-01 1951-05-08 Robert H Verkins Vehicle frame
JP2002046683A (ja) * 2001-06-25 2002-02-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の懸架構造
CN102325689A (zh) * 2009-09-25 2012-01-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和摩托车车身框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3965A (zh) * 2020-03-11 2022-10-2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电动车辆中发热部件的冷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02815A2 (en) 2012-09-26
TW201244985A (en) 2012-11-16
EP2502815A3 (en) 2013-03-06
TWI468315B (zh) 2015-01-11
CN102689666B (zh) 2015-07-22
EP2502815B1 (en) 2014-05-14
JP2012197057A (ja) 201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95089B2 (en) Motorcycle frame
JP45164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US950546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91975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0780937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KR101254909B1 (ko) 안장형 차량
JP600189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15176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77091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構造
JP689426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WO2011037179A1 (ja) 自動二輪車及び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CN102689666A (zh) 摩托车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16496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WO2003000540A1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CN112533820B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108423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22152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16218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4381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構造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4049722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H05711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