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0152A -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0152A
CN101300152A CNA2006800406038A CN200680040603A CN101300152A CN 101300152 A CN101300152 A CN 101300152A CN A2006800406038 A CNA2006800406038 A CN A2006800406038A CN 200680040603 A CN200680040603 A CN 200680040603A CN 101300152 A CN101300152 A CN 101300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forementioned
dash plate
spring
seat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06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0152B (zh
Inventor
新妻健一
根岸宽兴
田边仁一
宇野晃二
寺内达也
佐野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501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400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501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409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1714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2679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300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0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0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01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将位于比就座者的后背上部靠向腰部后方的位置的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缓冲板(31),通过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5)上,前述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中的任意左右一对座椅弹簧(34B)的一端,分别与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前述座椅靠背框架(5)的一对下部连杆机构(35)连接,由该座椅弹簧(34B)之间的缓冲板(31)构成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的后撞感知部(40),前述座椅弹簧(34B)的另一端的连结部(39)直接安装于前述下部连杆机构(35)。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当因为后部碰撞(rear and collisions)等对车体向前方作用外力时,能够向前方移动的头枕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如下所述的车辆座椅,具有:设置于座椅靠背的头枕、设置在座椅靠背内部的可动部件、和在操作上连结所述头枕与可动部件的传动机构,当因为后部碰撞使得就座者(vehicle seatoccupant)相对车辆座椅向后方移动时,可动部件被就座者按压向后方移动,该可动部件的后方移动通过传动机构使头枕向前方移动。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19619号公报
在前述公知例中,将前述可动部件与前述传动机构连结的构成上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良可动部件与传动机构的连结构成,在维持良好的就座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和制造成本削减的车辆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前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前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前述传动机构的上部连杆机构和下部连杆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前述下部连杆机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就座者的骨骼与缓冲板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可动部件(缓冲板)与传动机构的连结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前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具有:座椅靠背2、座椅底部3和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的头枕4。座椅靠背2的座椅靠背框架5具有一对侧框架6、上部框架7和下部框架8,呈四边框状。在靠背框架5上安装有缓冲器9,缓冲器9的前侧被表皮部件10覆盖。
在前述上部框架7的附近配置有可相对座椅靠背框架5移动、横向延伸的头枕支承部11。支承部11上固定着能够***前述头枕4的支柱12的下部的纵卡合部13。头枕4可以被支柱12和纵卡合部13支承为自如调节高度。
在前述各侧框架6的上部(或上部框架7的两侧),分别固定有L型托架19,在各托架19上设置有上部连杆机构15。各上部连杆机构15具有纵长的连杆17、横长的转动臂23和导向臂16。导向臂16被轴20转动自如地轴固定在托架19上,转动臂23被轴25转动自如地轴固定在托架19上。导向臂16的前端被销18轴固定在纵连杆17的上下的中间部,转动臂23的前端被销24轴固定在纵连杆17的下部。前述头枕支承部11的端部被固定在纵连杆17的上部。前述转动臂23的另一端被销27轴固定在纵长的连结杆26的上部。
如图3所示,复位弹簧28的一端连结在前述纵连杆17的下部,弹簧28的另一端与侧框架6连结。纵连杆17通常通过基于弹簧28的弹力等保持在下部待机位置,由此,头枕4也保持在通常位置。不过,如果转动臂23基于连结杆26的向下移动而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则纵连杆17的上部向前侧上方移动,由此,借助头枕支承部11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
在前述座椅靠背框架5的内侧配置有柔性缓冲板31。优选板31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实质上呈四边形的单一板状。板31被安装在蛇形弹簧或成形线簧等座椅弹簧34上。座椅弹簧34至少具有实质上横向延伸的上部及下部座椅弹簧34A、34B。上部座椅弹簧34的两端与侧框架6、6连结,下部座椅弹簧34B的两侧与设置在各侧框架6的下部连杆机构35连结。在板31的前方设置有前述座椅缓冲器9。
以往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器不经过缓冲板而直接被多个座椅弹簧支承。在这种现有的缓冲器中,如果对缓冲器局部施加强的负载,则座椅弹簧不会向后方移动,而是上下移动,导致缓冲器陷入到相邻的两个弹簧之间,有可能发生就座者不喜欢的局部后部移动。
前述缓冲板31良好地克服了上述课题。当前述缓冲板31经由前述缓冲器9承受来自就座者T的通常负载时,会一边适当弹性变形,一边克服座椅弹簧34的弹力在既定范围向后方移动。板31以整体支承承受经由缓冲器9而承受的通常负载。换言之,板31以广阔面积的“面”将座椅弹簧34的弹力传递给缓冲器9。因此,与仅通过座椅弹簧34支承缓冲器9的现有构成相比,能够给就座者T带来更良好的就座感。
前述缓冲板31的上缘32被设定为与平均就座者T的胸部位置对应的高度,前述缓冲板31的下部被设定在能够支承就座者T的腰部的位置。
前述下部座椅弹簧34B的两侧形成于钩状的连结部39,连结部39与形成在前述各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臂36的卡合孔42卡合。转动臂36被轴37轴固定于前述侧框架6。前述连结杆26的下部通过销38与转动臂36连结。
连结部39按照侧视时成为横方向的方式向后侧弯曲,按照下部连杆机构35的卡合孔42成为横向的方式卡合该连结部39,然后,按照卡合孔42成为纵向的方式通过轴37将下部连杆机构35转动自如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5上。因此,容易实现连结部39与卡合孔42的卡合,若将下部连杆机构35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5,则连结部39不会从卡合孔42脱离。
如果车辆座椅1因为后部碰撞相对就座者T向前方移动,则超越前述通常负载的碰撞负载被施加在缓冲板31,由此,板31会超过既定范围大幅向后方移动。该移动借助下部座椅弹簧34B使转动臂36在图5中从点线位置朝向实线位置逆时针旋转,从而使连结杆26向下移动。这样,上部连杆机构15的转动臂23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纵连杆17的上部克服弹簧28的弹力向前侧上方移动,因此,经由头枕支承部11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由此,在后部碰撞发生时,头枕4可保护就座者T的头部(颈部),减轻就座者T的损伤。
因此,缓冲板31的安装了下部座椅弹簧34B的部分,兼作对就座者T的后方移动进行检测的后撞感知部40(图3、图4)。
对于缓冲板31而言,如果对缓冲板31施加由复位弹簧28设定的以上的负载,使缓冲板31向后移动,则下部座椅弹簧34B使下部连杆机构35转动,借助传动部件26和上部连杆机构15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安装了该下部座椅弹簧34B的部分的缓冲板31成为后撞感知部40。
在实施例中,缓冲板31通过上下一对的座椅弹簧34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5上,将该上下座椅弹簧34中的下侧的座椅弹簧34设为下部座椅弹簧34B,将缓冲板31的下部部分形成为后撞感知部40。
该后撞感知部40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5上设置缓冲板31,当从缓冲板31的上端向下端的任意部分安装下部座椅弹簧34B,将下部座椅弹簧34B安装于连杆(下部连杆机构35)时,可以形成后撞感知部40,从而能够感知后撞,但基于在就座者的腰部附近,后方移动量会使下部连杆机构35大幅转动,能够可靠地感知后撞;和如果将后撞感知部40设置在上方,则会使该部分的缓冲板31向后方移动既定量,导致就座者T的背部的支承不足等理由,若将腰部附近形成为后撞感知部40,则可以兼顾通过缓冲板31对就座者T的支承、和通过后撞感知部40感知后撞的可靠性,从而优选。
因此,如果由一根轴线状的部件形成座椅弹簧34,座椅弹簧34的左右端部的中间部形成为适当在上下方向弯曲的弯曲部41,且通过任意的方法将弯曲部41的既定部分安装到缓冲板31的后面,则弯曲部41自身会以面状态支承缓冲板31,可通过缓冲板31良好地支承就座者从而优选。
该情况下,缓冲板31位于比座椅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6的前缘靠向后侧的位置,前述座椅弹簧34(包括下部座椅弹簧34B)的中间部位于缓冲板31的后侧,但在俯视时,座椅弹簧34的连结部39向前方突出,通过将连结部39的前端安装于侧框架6或下部连杆机构35,确保缓冲器9的前后宽度,可提高就座感。
而且,在前述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臂36上设置限制该转动臂36的转动的止动机构43(图5)。止动机构43在前述转动臂36和座椅靠背框架5的任意一方形成导向槽44,在前述转动臂36和座椅靠背框架5的任意另一方设置与导向槽44卡合的卡合部件45。
实施例中,在座椅靠背框架5上,在前述转动臂36形成导向槽44,在导向槽44中卡合固定在前述转动臂36的销形状的卡合部件45,通常,使卡合部件45卡合在导向槽44的下缘,通过复位弹簧28使头枕4的后方移动停止在既定位置。
(实施例的作用)
由于在座椅靠背2的座椅靠背框架5上设置缓冲板31,且对于缓冲板31而言,将形成为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的缓冲板31通过座椅弹簧34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5上,所以,如果就座者T就座,则缓冲板31直接以弹力方式向后方移动而进行支承,当使车辆行驶时,缓冲板31保持着面状态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5前后移动而进行支承。
因此,与以往的上下并列设置、由“线”支承的蛇形弹簧构成相比,能够更加提高就座感。而且,由于缓冲板31形成为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所以,通过缓冲板31整体向后方移动,仅施加在缓冲板31的既定部分的负载也被沿着上下左右分散,能够可靠地实现支承。
而且,由于座椅弹簧34至少上下并列设置两根上侧座椅弹簧34A和下侧座椅弹簧34(34B),所以,一张板状缓冲板31至少被上侧座椅弹簧34A和下侧座椅弹簧34(34B)在上下左右4个位置支承,以面状态支承就座者T。
并且,由于座椅弹簧34的上侧座椅弹簧34A将左右两端部以固定状态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5,其中间部形成为沿上下方向适当弯曲的弯曲部41,所以,通过弯曲部41可防止缓冲板31与座椅弹簧34的位置错移,缓冲板31按照以面状态支承负载的方式发挥作用。
另外,由于在座椅靠背框架5上设置有因被从后方碰撞的就座者T的后方移动而向后方移动的后撞感知部40,设置有对后撞感知部40的后方移动进行传递的传动部件26,且传动部件26的上端安装在上部连杆机构15的转动臂23,所以,通过后撞感知部40的后方移动向下方牵引传动部件26,传动部件26会以轴25为中心使上部连杆机构15的转动臂23向下方转动,转动臂23向斜前方推升销24,销24推升连杆17,连杆17向斜前方推升安装有对头枕4的支柱12进行支承的纵卡合部13的头枕支承部11,由此,使得头枕4向前方移动。因此,头枕4通过上部连杆机构15向前方转动,对头部H进行支承,起到防止头部震颤症的效果。
此外,由于将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中任意一个安装在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臂36的前端,设为下部座椅弹簧34B,且将下部座椅弹簧34B之间的缓冲板31形成为后撞感知部40,所以,当缓冲板31因就座者T的后方移动而向后方移动既定以上时,下部座椅弹簧34B向后方移动,下部座椅弹簧34B使下部连杆机构35克服复位弹簧28而向下方转动,下部连杆机构35通过传动部件26使上部连杆机构15转动,上部连杆机构15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对就座者T的头部H进行支承。
因此,由于安装有下部座椅弹簧34B的部分的缓冲板31,形成为基于被从后方碰撞的就座者T的后方移动而向后方移动的后撞感知部40,所以,直接经由下部连杆机构35及传动部件26向上部连杆机构15传递基于就座者T的后方移动而发生的缓冲板31的后方移动,由此,可使负载(惯性)的传递效率良好、动作可靠。
而且,由于将缓冲板31的一部分兼用作后撞感知机构的一部分,所以,不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设置后撞感知机构,可减少部件个数,使得组装容易,能够实现轻量化。该情况下,可以在后撞感知用弹簧(下侧线簧)34B的下方设置座椅弹簧34。
并且,由于下部连杆机构35按照总是向上方转动的方式被设置于上部连杆机构15的复位弹簧28施力,处于固定状态,所以,即使由左右的下部座椅弹簧34B之间的缓冲板31构成后撞感知部40,如果是比复位弹簧28的弹力弱的负载,则下部座椅弹簧34B也会弹性变形,使缓冲板31以保持着面状态的方式前后移动。
另外,如果以复位弹簧28所设定的以上的负载使缓冲板31向后移动,则由于下部座椅弹簧34B使下部连杆机构35转动,所以,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可经由传动部件26和上部连杆机构15传递到头枕4,使其向前方移动。
该情况下,座椅弹簧34在缓冲板31上设置了上下一对,由于将该上下座椅弹簧34中的下侧的座椅弹簧34设为下部座椅弹簧34B,将缓冲板31的下部部分形成为后撞感知部40,所以,可以将后方移动量大的就座者的腰部附近构成为后撞感知部40,从而能够可靠地感知后撞。
另外,如果将后撞感知部40设置在缓冲板31的上部,则会使该部分的缓冲板31比通常的支承位置更加向后方移动,导致就座者T的背部的支承不足,本申请中,由于设置在缓冲板31的下部,所以,可良好地进行就座者T的背部的支承。
即,在以“线”支承的蛇形弹簧中,即使当后撞时由向前方移动的头枕4支承头部H,就座者T的背部的支承也变得不稳定,有可能使得头部H与背部的位置关系反而更恶化,但在本申请中,由于通过缓冲板31以“面”支承就座者T的背部整体,所以,与向前方移动的头枕4相互作用,可以良好地支承头部H及就座者T的背部,可使包括头部H在内的就座者T的就座姿势极其稳定。
而且,由于使缓冲板31的上缘位于平均就座者T的胸部后方,所以,不仅缓冲板31能够可靠地支承就座姿势下不变化的部分、即胸部附近,而且,可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可以在几乎不使头部H与背部(胸部)的位置关系发生变更的情况下良好地支承头部H。
并且,由于缓冲板31原本会基于后撞的惯性而向后方移动,所以,即使在缓冲板31上设置后撞感知部40也不会有什么不良情况,能够兼顾通过缓冲板31对就座者T的支承、和通过后撞感知部40感知后撞的可靠性,成为极其合理的构成。
另外,由于将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中的下侧座椅弹簧34设为下部座椅弹簧34B,将缓冲板31的下部部分形成为后撞感知部40,在座椅弹簧34B的各连结部39的前端形成卡合部连结部39,在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臂36的前端形成了卡合孔42,所以,可以将下部座椅弹簧34B的连结部39直接安装到转动臂36的前端,从而不需要安装用的部件,可以实现轻量、廉价。
此外,通过下部座椅弹簧34B的连结部39与转动臂36的前端的卡合孔42卡合即完成了安装,因此,可使安装作业颇为容易。而且,由于连结部39形成为向后方弯曲,卡合孔42形成为纵长,所以,卡合孔42相对连结部39的移动方向成为交叉方向,即使缓冲板31的后撞感知部40前后移动,连结部39与卡合孔42的卡合也不会脱离。
并且,由于前述座椅弹簧34(包括下部座椅弹簧34B)的中间部位于缓冲板31的后侧,俯视时,座椅弹簧34的连结部39比缓冲板31向前方突出,且将连结部39的前端安装在侧框架6或下部连杆机构35,所以,可以在缓冲板31的前方确保既定的空间,因此,可以增厚缓冲器9的前后宽度,提高就座感。
另外,由于连结部39以该连结部39与侧框架6或下部连杆机构35的安装部分为支点发生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通过缓冲板31良好地支承缓冲器9,提高缓冲性。
此外,由于在前述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臂36上设置有对该转动臂36的转动进行限制的止动机构43,所以,与对上部连杆机构15施力的复位弹簧28相互作用,使头枕4总是位于既定位置。
即,通常使卡合部件45卡合在导向槽44的下缘,使通过复位弹簧28的头枕4的后方移动停止在既定位置。而且,由于止动机构43的导向槽44和卡合部件45对转动臂36的转动方向进行限制,所以,即使通过座椅弹簧34B将缓冲板31的下部部分形成为后撞感知部40,也能够使后撞感知部40的移动顺畅,从而能够可靠地感知后撞。
另外,虽然具有对缓冲器9的支承力进行调节的所谓腰部支承(ランバ一サポ一ト)机构,但由于腰部支承体被施力成相对靠背框架总是向前方移动,所以,后撞时的惯性力被腰部支承机构支承,由于腰部支承体不向后方移动,所以无法感知后撞。对于该点而言,由于本申请的缓冲板31能够相对座椅靠背框架5前后移动,所以,缓冲板31基于后撞的惯性会向后方移动,即使在缓冲板31上设置后撞感知部40也不会发生不良情况,这与腰部支承机构的腰部支承体不同。

Claims (3)

1、一种车辆座椅,通过位于就座者的后方的座椅靠背内的后撞感知部的后方移动,使利用上部连杆机构前后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头枕向前方移动,对就座者的头部进行支承,其特征在于,
将位于比就座者的背部上部靠向腰部后方的位置的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缓冲板,经由上下并列设置有多个的座椅弹簧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到前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将前述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中任意的左右一对座椅弹簧的一端,分别与转动自如地设置在前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一对下部连杆机构连接,由该座椅弹簧之间的缓冲板构成前述后撞感知部,前述座椅弹簧的另一端的连结部直接安装在前述下部连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前述座椅弹簧的另一端的连结部形成为使前端向后方弯曲的连结部,在前述下部连杆机构上形成有与前述连结部卡合的纵长的卡合孔。
3、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部连杆机构按照能够前后移动的方式将头枕安装在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在形成为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的缓冲板上,上下隔开既定间隔地安装多个比缓冲板向侧方突出的座椅弹簧,将前述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中任一个设为下部座椅弹簧,通过下部座椅弹簧及下部座椅弹簧附近的缓冲板的后方移动,来感知后撞,通过使纵长地形成的下部连杆机构的卡合孔处于横向状态、而与该下部座椅弹簧的连结部的前端朝向后方弯曲的连结部卡合,来安装该下部座椅弹簧,按照卡合孔处于纵向状态的方式,通过轴将前述下部连杆机构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
CN2006800406038A 2005-08-30 2006-08-30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01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0177A JP4540063B2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用シート
JP250177/2005 2005-08-30
JP2005250176A JP4640968B2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組立方法
JP250178/2005 2005-08-30
JP250176/2005 2005-08-30
JP2005250178A JP4640969B2 (ja) 2005-08-30 2005-08-30 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組立方法
PCT/JP2006/317147 WO2007026790A1 (ja) 2005-08-30 2006-08-30 車両シートおよび車両シートの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0152A true CN101300152A (zh) 2008-11-05
CN101300152B CN101300152B (zh) 2011-06-08

Family

ID=37925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060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0152B (zh) 2005-08-30 2006-08-30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40968B2 (zh)
CN (1) CN101300152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8950A (zh) * 2011-07-01 2013-01-02 沃尔沃汽车公司 车辆座椅以及制造该车辆座椅的方法
CN103003100A (zh) * 2010-07-21 2013-03-27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180170A (zh) * 2010-09-30 2013-06-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4602957A (zh) * 2012-08-09 2015-05-0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2282039B (zh) * 2009-01-21 2015-10-14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5667361A (zh) * 2016-03-21 2016-06-15 江苏大学 一种机动车碰撞安全靠背
CN107487243A (zh) * 2016-06-10 2017-12-1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靠背
CN110356302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部支撑件
CN114502421A (zh) * 2019-09-30 2022-05-1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8812A (ja) * 1996-11-08 1998-05-26 Takashimaya Nippatsu Kogyo Kk 乗物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3775059B2 (ja) * 1998-06-26 2006-05-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
JP3595692B2 (ja) * 1998-08-28 2004-12-02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CN2445976Y (zh) * 2000-09-23 2001-09-05 文永忠 一种交通工具上的高靠座椅
JP4078122B2 (ja) * 2002-05-30 2008-04-23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JP2004351973A (ja) * 2003-05-27 2004-12-16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乗り物用シート
KR20040104993A (ko) * 2003-06-03 2004-12-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액티브 헤드레스트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2039B (zh) * 2009-01-21 2015-10-14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003100A (zh) * 2010-07-21 2013-03-27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003100B (zh) * 2010-07-21 2015-07-01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180170A (zh) * 2010-09-30 2013-06-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2848950B (zh) * 2011-07-01 2016-12-21 沃尔沃汽车公司 车辆座椅以及制造该车辆座椅的方法
CN102848950A (zh) * 2011-07-01 2013-01-02 沃尔沃汽车公司 车辆座椅以及制造该车辆座椅的方法
CN104602957A (zh) * 2012-08-09 2015-05-0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5667361A (zh) * 2016-03-21 2016-06-15 江苏大学 一种机动车碰撞安全靠背
CN105667361B (zh) * 2016-03-21 2018-06-26 江苏大学 一种机动车碰撞安全靠背
CN107487243A (zh) * 2016-06-10 2017-12-1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靠背
CN107487243B (zh) * 2016-06-10 2021-09-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靠背
CN110356302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部支撑件
CN110356302B (zh) * 2018-04-10 2022-05-27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部支撑件
CN114502421A (zh) * 2019-09-30 2022-05-1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40968B2 (ja) 2011-03-02
CN101300152B (zh) 2011-06-08
JP2007062521A (ja) 200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0152B (zh)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CN101272930B (zh) 车辆座椅的头枕用连结机构
CN203221896U (zh) 座椅升降器装置
CN101557961B (zh) 车辆座椅
US8313140B2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vehicle seat
US20190184865A1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vehicle seat with cushion plate
US6523892B1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1119870B (zh) 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
US6866339B2 (en) Head rest apparatus
CN100408375C (zh) 车座
US20060273636A1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supporting driver/passenger using the same
CN101722878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1258047A (zh) 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组装方法
JP2010519109A (ja) 車両座席
JP378322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CN101636293A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
CN101472762B (zh) 车辆座椅
JP37409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341802A5 (zh)
KR100494505B1 (ko) 차량의 시트 등받이 구조
JP2006056515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