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1756C - 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 - Google Patents

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1756C
CN100441756C CNB038074648A CN03807464A CN100441756C CN 100441756 C CN100441756 C CN 100441756C CN B038074648 A CNB038074648 A CN B038074648A CN 03807464 A CN03807464 A CN 03807464A CN 100441756 C CN100441756 C CN 10044175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ing thread
sewing
yarn
silk
multifila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074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43199A (zh
Inventor
北村晴纪
木村俊彦
梅田和生
辻良和
山贺直贵
前川明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643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3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175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175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44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D02G3/46Sewing-cottons or the like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08Interlacing constituent filaments without breakage thereof, e.g. by use of turbulent air stre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2Nonlinear [e.g., crimped, coiled, etc.]
    • Y10T428/2924Composi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线,该缝纫线具有优秀的高速可缝性,以及对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特别是,该缝纫线由对具有初捻的多条纱进行终捻而形成,而该纱为由2条以上的复丝所构成的包覆构造纱。该包覆构造纱的一部从纱线表面作为毛圈而突出。在该毛圈的分布上,长度在0.7mm以上和1.2mm以下的毛圈数为50~300个/m,而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数为10个以下。并且,该缝纫线的强度为4~6cN/dtex。

Description

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具有毛圈(ル一プ)的合成纤维复丝(マルチフイうメント)所构成的、容易进行高速缝纫的缝纫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由复丝所构成的缝纫线,与由短纤维所构成的缝纫线相比,由于具有高的强度和耐磨损性、且均一性优秀,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已提出的一些方案中,为了提高可缝性,也有通过对长丝(フイうメント系条)进行流体加工,而形成为具有毛圈的、象细纱那样的长丝加工纱线。
在“特开昭62-25743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流体涡流处理装置,使产生丝长差,并形成毛圈的缝纫线。但是,由于使用了流体涡流处理装置,所以该缝纫线的加工成本很高;而且,由于存在很多不均一的细小毛圈,在捻纱工艺和缝纫工艺中,会发生解舒不良(不易分开)等现象,所以存在工艺的通过性低下、和使强度显著降低等问题。
这是因为,作为毛圈的形态,由于是通过对单纤维长丝的1根进行扭曲而形成的,并使该毛圈从纱线的表面刚性(直)地突出着,所以对提高纱线的强度难以会有帮助,而且在纱线解舒(分开/退绕)时,还会产生很强的系固(紧)效果。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所以作为缝纫线并没有得到实用化。
又,在“特开平5-10613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利用具有自动伸长性的长丝和不具有自动伸长性的复丝之间的伸长率的差,而形成毛圈和松弛下垂的复合缝纫线。但是,由于毛圈和松弛下垂的尺寸很小,毛圈的数量数不胜数,所以,所产生的伴随气流效果和时缝纫针热温度的抑制效果都很小,不足以得到高速可缝性。
另一方面,作为历来的棉纱,由于其具有优秀的可缝性,所以作为家庭用缝纫线和工业用缝纫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棉纱不仅强度比较差,而且其染色的坚固度也不是足够好。而且,棉纱还存在容易受到尺寸变化的影响,使接缝的缝纫美观性受到损害等缺点。另一方面,作为在缝纫线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的聚脂细纱,具有与棉纱相近的可缝性,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强度、染色的坚固度、和尺寸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它是经纺纱工艺而制成的,所以其粗细和强度差异很大,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接头等,这对定长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会带来问题。因此,对高级衣料的缝纫,由于会降低其外观的品味,所以难以得到应用。
又,作为一种弥补了棉纱和聚脂细纱的缺点的缝纫线,由蚕丝、聚酯、或聚酰胺的长丝所制成的缝纫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现有的长丝缝纫线,是通过将多条经过初捻的单丝并齐,然后进行终捻而制成的。所以,可以得到与其单丝的纤度和缝纫线的总纤维纤度相应的物理特性,具有稳定的质量。
但是,作为现有的长丝缝纫线,在进行通常的缝纫,即,当进行在平缝机上的前进缝纫时,可以无问题地进行缝纫。但在进行后退缝纫时,由于在沿着缝纫线的终捻被解捻的方向上会受到力的作用,所以会发生捻回破损而导致断线。所以,存在不能被应用在需要频繁地进行后退缝纫的自动机缝纫上这一致命的缺点。又,当在工业用缝纫机上进行高速缝纫时,由于长丝缝纫线的侧面的摩擦阻力很大,所以由于缝纫针上产生的热和对缝料的贯穿阻力,容易发生断线。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根本就不存在对上述的缝纫针热温度的抑制效果。
因此,作为对这些现有的细纱缝纫线和长丝缝纫线的缺点进行改善的缝纫线,在一些提案中被提到。在“特开昭63-397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由长丝和细纱的包覆构造而形成的包芯缝纫线。在“特开平2-33341”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由细纱和长丝的交捻而形成的、使缝纫性得到了改进的缝纫线。
但是,对这些缝纫线,如上所述,由于也是经过纺纱工艺而形成的,所以是一种具有接头和粗细不均匀的缝纫线,存在在进行缝纫时容易发生断线这一缺点。
又,为了试图对合成纤维复丝给予象细纱所具有的那种毛羽和蓬松性,有不少方案提出了通过对长丝进行毛羽加工而形成缝纫线。在“特开平3-64546”号公报、和“特开平8-337937”号公报中所提出的方案是,在进行初捻或终捻后,将长丝卷绕在导向装置上;对向着该导向装置为去(往)路侧的丝和归(複)路侧的丝进行交错,使这两条丝被抻拉,从而进行毛羽加工。但是,由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缝纫线尽管具有象细纱那样的毛羽,但由于对复丝进行了交错处理,缝纫线的负荷变大,特别是使后退缝纫性能降低,而且这种缝纫线不具有足够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使合成纤维复丝具有毛圈的加工纱线所构成的、容易进行高速缝纫的缝纫线及其制造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缝纫线具有下列构成。
即,本发明的缝纫线是由对具有初捻(上捻)的多条的纱进行终捻(下捻)而形成的线,而该纱为由2条以上的复丝所构成的包覆构造纱。该包覆构造纱的一部在纱的表面作为毛圈而突出着。在上述毛圈的构成中,其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为50~300个/m,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为10个/m以下;并且,该缝纫线的强度为4.0~6.0cN/dtex。这样,由于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占了多数,所以在进行缝纫时,位于“缝纫线-热缝纫针”之间的摩擦阻力就会降低,上述的伴随气流效果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抑制效果增大,从而可以得到容易进行高速缝纫的缝纫线。
又,在该缝纫线的制造方法中,将作为芯丝的复丝的超喂率设定为0.5~5%,而将作为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设定为3.5~25%,对这样混纤交叉缠结了的丝进行初捻处理;然后,对上述初捻纱以多条并齐的方式进行终捻处理,由此而形成缝纫线。这样,由于对经混纤交叉缠结了的加工纱线先进行初捻处理,然后再进行终捻处理,所以不仅可以对缝纫线的毛圈的尺寸大小自由地进行设计,而且还可以由交叉缠结而得到高的强度。依据本发明中的缝纫线,由于毛圈的长度在0.7mm以上和1.2mm以下的为50~300个/m,同时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为10个/m以下,即细小毛圈占了极大多数,并且由于该缝纫线的强度高达4.0~6.0cN/dtex,所以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增大,耐磨性也好,从而得到也适合高速缝纫的足够好的可缝性。
又,与细纱相比较,本发明的缝纫线的强度要高;并且,由于是通过对构成着初捻纱的长丝的芯丝和包缠丝进行交叉缠结而结合成的,所以可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具有接缝难以破损这一优点。而且,虽然该缝纫线是由长丝所构成的缝纫线,但不仅在进行自动机缝纫,即前进缝纫,而且特别是在后退缝纫时,该缝纫线是一种具有可以无问题地进行缝纫等优秀的可缝性的缝纫线。
附图说明
图1(A)为对本发明的缝纫线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模式图。
图1(B)为由尚未被初捻的、2条丝构成的复丝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模式图。
图2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缝纫线上,对毛圈的长度和数量间的关系进行了显示的图。
图3(A)为对本发明的复丝的制造工艺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工艺概要图。
图3(B)为对适合本发明的化纤用喷嘴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立体图。
符号1为作为包缠丝的长丝,符号2为作为芯丝的长丝,符号3为喂纱辊,符号4为喂纱辊,符号5为交叉缠结喷嘴,符号6为引纱辊,符号7为加热器,符号8为松弛辊,符号9为卷绕辊,符号10为卷装筒子纱,符号A为由1条单长丝而形成的单独的毛圈,符号B为由多条单长丝的一部分相集中而形成的毛圈,符号C为分离体,符号I为流体喷射孔,符号N为具有毛圈的缝纫线,符号Y为丝导入部,符号Y1和符号Y2为丝,符号Ye为丝排出口,符号Yt为流体处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例对本发明的缝纫线进行说明。图1(A)和图1(B)为分别对本发明的缝纫线、以及对在进行初捻前的、作为构成缝纫线的、由2条丝而形成的复丝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模式图。
在图1(A)中,其缝纫线N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对具有丝长差的至少2条的复丝进行初捻,并将多条该经过初捻了的纱并齐,再进行终捻而捻合在一起。各复丝为由多条的单长丝所构成的复丝,该单长丝的一部分在长度方向由交叉缠结(交络)而凸出,并形成为毛圈。这些毛圈受到初捻和终捻的约束,即有由一根单长丝单独形成的毛圈A,也有由多条单长丝并齐而形成的毛圈B。
在从缝纫线的表面上突出的毛圈的构成中,其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为50~300个/m,在1.2mm以上的毛圈为10个/m以下。这样,由于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的数量在50个/m以上,占了多数,所以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增大,从而即使在进行高速缝纫时,也可以得到足够好的可缝性。
但是,当毛圈的数量在300个/m以上时,由于缝纫线的缝纫张力的变动增大,使可缝性变差,线强度降低,不够理想。
在图1(B)中,(1)为由尚未被初捻的、2条丝所构成的复丝,其中,a为作为包缠丝的长丝,b为作为芯丝的长丝;并且,a为开纤了(松开)的部分,c为集束部分的交叉缠结部。
在图1(B)中的(2)为本发明的缝纫线,其制造方法是,先对(1)的复丝进行S方向的初捻,并将2条这样的复丝并齐,然后再进行Z方向的终捻。d为毛圈的形态。
又,当将在(2)中所示的缝纫线的初捻和终捻复原时,则会回复到2条如(1)所示的复丝。
对在本发明的缝纫线上的毛圈特征,用图2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所说的毛圈的数量是包括了下列各部分的总数量:在构成初捻纱的2条以上的复丝中,其中一条单长丝的一部分,在长度方向上的交叉缠结而凸起的、并由于受到初捻和终捻的约束而在丝的表面上形成的毛圈(如图1(A)中的毛圈A所示的毛圈);在构成终捻纱的2条以上的复丝中,由多条单长丝的一部分相并齐并在长度方向进行交叉缠结而凸起的、并受到初捻和终捻的约束而在丝的表面上形成的毛圈(如图1(A)中的毛圈B所示的毛圈);以及丝的松弛下垂。
所谓的本发明的毛圈的数量是指,在对由流体交叉缠结处理而形成的、如图1(B)所示的a的开纤部进行初捻和终捻处理时,测定所产生的毛圈的数量,或在产生毛圈之前的松弛下垂的状态的个数。又,在由流体乱流(紊流)处理而形成的毛圈中,如上所述,会存在扭曲,并在进行初捻和终捻之前已经形成为毛圈。通过对该毛圈进行初捻和终捻处理,由于毛圈会突出而变得刚化,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很强的系固(紧)效果。
作为对毛圈数量的具体的测量方法,可以用“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社”制的Hairness计数器Model DT-104,并在60m/分的纱线的行走速度下进行测定。
当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数量为不到50个/m时,就不能得到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又,当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数量在10个/m以上时,形成为粗节纱状,这不仅对外观不利,而且还会发生缝纫针的通过性变坏,发生断线等问题。
图2为在作为本发明的缝纫线的一例的实施例1(在后述的实施例1中所得到的缝纫线)中、和在完全不具有丝长差的比较例1(在后述的比较例1中所得到的缝纫线)中,对其毛圈长度和毛圈数量间的关系进行了显示的图。
又,图2为使用“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社”制的Hairness计数器Model DT-104,在60m/分的纱线的行走速度下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在图2的纵轴上的所谓的“毛圈数量[个/m]”,是指其长度大于在横轴上所示的长度数值的毛圈数量。
因此,在本发明的缝纫线上,所谓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数量为50~300个/m,是指在图2中,从与横轴上所示的毛圈长度[mm]为0.7mm相应的纵轴上所示的毛圈数量[个/m]减去与毛圈长度在1.2mm以上时相应的毛圈数量[个/m]的差值在50个/m以上。
又,在本发明的缝纫线上,所谓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数量在10个/m以下,是指在图2中,当在横轴上所示的毛圈长度[mm]为1.2mm时,在纵轴上所示的毛圈数量[个/m]为10个/m以下。
另一方面,如从图2中可以知道,即使在不具有丝长差和毛圈的比较例1中,通过施行初捻和终捻处理,在缝纫线表面的纱线形态上会产生捻回弯曲,所以也可以作为毛圈数量而进行检测。但在该比较例1中,其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数量分布极少。因此,比较例1是一种不具有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的缝纫线,不具备在进行高速缝纫时的可缝性。
与此相反,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缝纫线上的毛圈其长度在0.5mm至1.2mm的范围内的占大多数,所以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增大,从而即使在进行高速缝纫时,也可以得到足够好的可缝性。
在本发明中的缝纫线上,由于在对复丝给予丝长差后进行初捻处理,并进一步进行终捻处理,所以,纱线的的强度很高,其切断强度为4~6cN/dtex。这样,由于具有高的强度,所以,特别是在将其应用于缝纫线上时,即使在进行高速缝纫时,不仅也可以得到足够好的可缝性,而且还具有极好的自动缝纫性。
一般地,不具有由丝长差而形成的毛圈的、高强度类型的长丝(进行了初捻和终捻处理的捻丝)的切断强度,可高达6~7cN/dtex,但特别在将其应用于缝纫线上时,其高速可缝性和自动缝纫性会变得很差。这是因为,由于不存在毛圈和毛羽,所以很少会发生伴随气流;“缝纫线-缝纫针”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由此使缝纫针的发热,并由该发热会产生熔化现象,使断线经常发生。而且,在本发明中所说的缝纫线的强度,是根据JIS L-1073的规定而进行测定的。
在构成本发明的缝纫线的复丝上,对构成该复丝的长丝的条数,从形成足够数量的毛圈这一观点出发,在每一条复丝中,最好将单纤维长丝的条数设定为6条以上;从避免在纱线的表面出现结和线面的紊乱来看,最好将每一条复丝的长丝的数量设在200条以下。
作为构成本发明的缝纫线的长丝的材料,如果是合成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最好是聚脂和尼龙等热塑性合成纤维的长丝,并最好是使用具有低伸长率的、高强度的类型。而且,作为复丝的总纤维纤度,最好是在80~500旦尼尔。
单长丝的断面形状一般为圆形,但也可以是三角形、五角形、中空、或扁平等异形断面。又,也可以使用具有高光泽、低光泽等的特殊的品种。
构成缝纫线的、初捻纱的复丝的种类,最好是使用1种或2种,但也可以是3种或以上。又,在终捻纱的构成中,也可以是具有包覆构造、毛圈的加工纱线和复丝的混合物。
由在对构成缝纫线、初捻纱的复丝进行混纤交叉缠结时所产生的丝长差,随着伴随气流的产生,会对缝纫针热温度具有慢冷却效果,从而即使在进行高速缝纫时,也可以得到足够好的可缝性。但最好是将该丝长差设定在2~20%。当丝长差为不到2%时,在缝纫线的表面上出现的毛圈的毛圈长度会变得太短,使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减弱,从而降低在进行高速缝纫时的可缝性。又,当丝长差在20%以上时,在进行使丝具有长度差的加工时,在喷嘴的入口处会发生包缠丝的松弛下垂,使加工作业变得不稳定。而且,在缝纫线的表面上出现的毛圈的毛圈长度会变得太长,这不仅会发生往缝纫针的针孔上的挂扯现象,而且缝纫线的形态会成为一种粗节纱状的外观。所以,这会使作为缝纫线外表的美观性和在进行缝纫后的缝纫观赏性变差。又,这里所说的丝长差,是指从作为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减去作为芯丝的复丝的超喂率的差值。
又,在本发明中所说的混纤交叉缠结,是指用交叉缠结型的喷嘴,对多条的复丝进行交错处理,而形成如图1(B)所示的交叉缠结部和开纤部。但在混纤交叉缠结的状态下,完全没有形成毛圈。随便要提及的是,在用涡流型的喷嘴进行连续交叉缠结而形成的混纤上,在该状态下,却已经形成有毛圈。
缝纫的平均张力的变动率,是用来察看用缝纫机对缝料进行缝纫时的缝纫张力的差异,缝纫线的解舒张力直接受其影响。
当该张力变动不大时,就可以减少在缝纫时的断线,提高可缝性,或使制品的折皱减少等,这些都与提高质量有关。
本发明的缝纫线的缝纫平均张力变动率在±10%以内。当超出该范围时,如上所述,可缝性降低或明显产生折皱,都不理想。
下面,对本发明的缝纫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构成初捻纱的加工纱线上,将芯丝的复丝以0.5~5%的超喂率,喂给流体处理部;而将包缠丝的复丝以3.5~25%的超喂率喂给流体处理部;从而使芯丝和包缠丝产生混纤交叉缠结。
图3(A)为制造本发明的缝纫线的、受到初捻之前的复丝的制造工艺的一例的概要图。
将作为芯丝的长丝1从绕线筒上解舒(退绕),并输到喂给辊3上;另一方面,将作为包缠丝的长丝2从绕线筒上解舒(退绕),并输到喂给辊4上;对它们分别进行供纱,并通过交叉缠结喷嘴5进行交叉缠结处理;然后,从引纱辊6中被引出,从而制成复丝。
为了减少如上得到的复丝的粗大尺寸的毛圈,可以在引纱辊6、加热器7、和松弛辊8之间进行热固定处理。但也可以不进行该热固定处理,而是经卷绕辊9后被卷绕在筒子10上,由此制成该复丝。
对被供给到喂给辊上的芯丝和包缠丝的超喂率,当芯丝的超喂率为不到0.5%时,在进行混纤交叉缠结时,开纤会不够充分,造成混纤不良;又,当芯丝的超喂率为大于5%时,则在流体处理部上会产生松弛下垂出现使纱的加工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当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为不足3.5%时,则不能相对于芯丝而提供足够的丝长差;又,当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为大于25%时,则如上所述,在缝纫线的纱线表面上所产生的毛圈的毛圈长度会太长,从而会发生往缝纫针的针孔上的挂扯现象。
在本发明中,作为在给予缝纫线的丝长差时所使用的流体,从低成本生产的观点来看,最好是使用空气,但也可以是先给丝加水后再喷射流体。又,作为对具有丝长差的芯丝和包缠丝进行交叉缠结处理的装置,如图3(B)的立体图所示,最好是使用具有分离体的复丝用喷嘴。其中,该分离体的作用是,对从导入口中被导入的2条丝合流之前的距离进行限定。
如在现有技术中的那样,在使用不具有分离体的喷嘴进行混纤加工时,由于包缠丝在流体处理部产生的丝长差导致的松弛下垂会波及到芯丝。这样,在喷嘴导入口上,丝的全体会产生松弛下垂,产生使混纤加工不稳定这一问题。
对此,在本发明的喷嘴上,由于使芯丝和包缠丝产生分离的分离体的作用,松弛下垂对芯丝的波及作用就会得到抑制,所以可以稳定地进行混纤加工。特别是,在进行具有高的芯丝和包缠丝的超喂率的混纤加工时,该效果会很显著。
在图3(B)所示的喷嘴上,具有丝的导入口Y、丝的排出口Ye、和流体喷射孔I。从丝的导入口Y中将丝导入到喷嘴上,然后由从流体喷射孔I中喷射出的流体而使丝被混纤(混织)处理,进而从丝的排出口Ye中将丝排出到喷嘴的外部。在丝的导入口Y和流体喷射孔I之间,设置有分离体C。该分离体C的作用是,对从导入口中被导入的2条丝合流之前的距离进行限定。
如图3(B)所示,在流体喷射孔的跟前,由空气使芯丝和包缠丝相合流,并且进行交叉缠结,由此可以得到具有丝长差的、蓬松的混纤。又,在使具有丝长差的芯丝和包缠丝产生合流、并进行交叉缠结处理的位置上,为了减少棉结(接头)状的缠绕的形成,最好是将从流体喷射孔到具有丝长差的芯丝和包缠丝的合流点之间的距离设定为0.5mm以上。又,为了不会使由包缠丝侧的丝长差所产生的松弛下垂波及到芯丝上,从而抑止在喷嘴导入口上发生丝全体的松弛下垂,最好是将从流体喷射孔到芯丝和包缠丝的合流点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mm以下。而且,将上述距离设定在1mm以上和5mm以下是最理想的。
作为在图3(B)中的分离体C的形状,可以使用圆柱形、三角锥形、和中空导丝管形。其中,从丝的加工性来说,最好是使用圆柱形的引线部(销)。
在本发明中,在进行终捻处理之前的初捻工艺中,对被的丝的条数在2条以上就可以,但最好是2~7条。从具有良好平衡的观点来看,在用于衣料上时,最好为2条;而在用于缝纫线上时,最好为3条或7条。又,被并齐的各复丝的在初捻时的捻回数可以互相不同;而且,初捻的捻回方向也可以互相不同。
对终捻的捻回数和初捻的捻回数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在本发明的用于缝纫线上的捻回转矩保持平衡,最好对捻回方向和捻回数进行设定。初捻的捻回方向和终捻的捻回方向为相互相反的方向,且最好将终捻的捻回数设为初捻捻回数的60~90%。考虑到本发明的缝纫线的集束性,为得到充分的可缝性,对初捻的捻回数用捻回系数进行表示,最好是将捻回系数k设定在4000以上。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缝纫线***,同时降低捻回加工的费用,最好将初捻的捻回系数k设定在12000以下。并且,7000~11000是最理想的范围。通常,在缝纫线上,在对原纱进行加捻后,根据需要要进行止捻固定处理,然后再进行染色和末道整理。对染色处理,一般是以绞纱卷或筒子纱的形式而进行的。又,作为捻回系数k,是由下式所求出的:
捻回系数k=T·D1/2
其中,T:为在每1m上的捻回数[个/m],
D:为纤度[dtex]。
作为本发明的缝纫线,对支数、即缝纫线的粗细,并没有进行限定。在用于衣料上时,可以使用80#、60#、50#等通用缝纫线;而在用于工业材料上时,可以使用比上述的要更粗一些的缝纫线。对构成缝纫线的原纱的长丝数量,可以根据单纤维长丝的纤度粗细而适当地进行设定。
实施例
根据对在实施例中的缝纫线的可缝性所进行的评价(表1),得到如下的评价结果。
(a)高速可缝性
在表中所示的缝纫速度(针/分),是指在平缝缝纫机上,对阔幅棉布以10层进行重叠,反复5次不间断地进行2米长的缝纫。又,在这里所使用的缝纫机是JUKI DDL-5571N,而缝纫针是オルガン(ORGAN)DB×1#11。
(b)后退缝纫性
在表中所示的缝纫速度(针/分),是指在平缝缝纫机上,对阔幅棉布以4层进行重叠,反复5次不间断地进行2米长的缝纫。又,在这里所使用的缝纫机是JUKI DDL-5571N,而缝纫针是オルガンDB×1#11。
(c)缝纫的平均张力的变动率t(%)
其测定方法是:在平缝缝纫机上,以缝纫针的转动速度3000转/分(缝纫速度约为7.5m/分)进行缝纫;对此时缝纫线的张力,用“SHIMPO社”制的张力计“DFG-0.5K”,在平缝缝纫机的针杆部分进行10次测定;然后,再从10次测定的平均张力(x)、平均最大张力(ma)、和平均最小张力(mi)中计算出缝纫的平均张力的变动率t(%)。从在缝纫时张力的稳定性来看,最好是使缝纫的平均张力的变动率t在±10%以内。超过10%的话,很难对缝纫机进行调整,容易发生缝纫不良。对缝纫的平均张力的变动率t,用下式进行计算:
缝纫的平均张力的变动率t(%)=〔(ma-mi)×0.5/x〕×100。
(d)干热收缩率s(%)
在室温中,对在0.1cN/dtex负荷下的绞纱的长度进行测定,并将其作为L1。在干热处理机上,在悬挂着0.002cN/dtex负荷的情况下,在180℃下进行5分钟的热处理,然后取出;再在室温下,在0.1cN/detex的负荷下测定该绞纱的长度,并将其作为L2。对收缩率s(%),由下式进行计算:
收缩率s(%)=〔(L1-L2)/L1〕×100。
(e)沸水收缩率、纤度、强度、延伸度
以上是根据JIS L1090进行的测量。
抗拉强度和环扣强度的测定方法用拉伸试验机(‘INSTRON社’生产的Model-1122),以试样长度20cm、和拉伸速度20cm/min的条件,测得抗拉强度S1;对上述缝纫线以线圈状相连接,并相互拉伸,在与上述同样的条件下测得抗拉强度S2。则:
抗拉强度(cN/dtex)S1;
环扣强度(cN/dtex)S3=S2/2;
环扣强度利用率(%)=(S3/S1)×100。
(f)交叉缠结数
在边长大约为50cm的四角形搪瓷盆的底部,放进一块黑板,并用水覆盖至5cm的深度。使构成经过了交叉缠结处理的,终捻纱的复合丝浮在水上,然后读出交叉缠结部分的数量,并换算成相当于每1m上的个数。以这样的平均值作为交叉缠结数。n数为10次。
(g)丝长差:
悬挂0.1cN/dtexr负荷,然后取试样长度5cm。使芯丝和包缠丝相分离,并取出包缠丝。在该包缠丝上悬挂0.1cN/dtex的负荷,读取丝的长度L1。则:
丝长差(%)={(L1-5)/5}×100。
取n数为10次的平均值。
实施例1:
使用图3(B)所示的化纤用喷嘴,以芯丝的超喂率为3%、和包缠丝的超喂率为8%,对2条具有6.2cN/dtex的高强度型的聚酯复丝(56dtex-18长丝)进行流体交叉缠结混纤处理,从而得到芯丝和包缠丝的丝长差为5%的包覆构造纱(喷嘴压力:0.4Mpa)。对该包覆构造纱在下行捻线机上进行S方向的1010T/m的初捻;然后将2条这样的纱并齐在线机上进行z方向的758T/m的终捻。接着,进行180℃的干热处理。然后,以筒子纱的状态进行染色加工。在给予润滑剂的同时,被重绕在缝纫线用的线筒上,从而得到成品,在该缝纫线具有在如图2的实施例1中所示的毛圈分布,特性如下:
毛圈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数量为78个/m;
毛圈长度:在1.2mm以上数量为0个/m;
强度:为1125.2cN(强度为4.87cN/dtex)。
其结果是,在缝纫线用的线筒上,用肉眼看不出染色差;并且,用高速自动缝纫机,对其缝纫性进行评价的结果是,高速可缝性在1分钟内可以达到4000针,而且后退缝纫性也可以在1分钟内达到4000针,具有优秀的可缝性。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高速可缝性(针/分)<sup>*1</sup> 4000 4500 4500 3500
  后退缝纫可缝性(针/分)<sup>*2</sup> 4000 1000 1000 不可以
注:1:数值高表示结果好;
    2:数值高表示结果好。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2中进行缝纫线的制作时,将芯丝的超喂率设为3%,包缠丝的超喂率设为13%,并将包覆构造纱的芯丝和包缠丝的丝长差变更为10%;其余的条件同实施例1。该缝纫线的特性同如下所述。
毛圈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数量为142个/m;
毛圈长度:在1.2mm以上的数量为0个/m;
强度:为997.4cN(强度为4.26cN/dtex)。
当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该缝纫线作为缝纫机用线进行评价时,其结果是,高速可缝性在到了比实施例1还要高速的4500针,后退缝纫性虽然降低到了1000针,但对实用的可缝性来说还在允许的范围内。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3中进行缝纫线的制造时,将用于包覆构造纱的复丝设为44dtex-18长丝,其余的条件同实施例2。该缝纫线的特性同如下所述。
毛圈长度:在0.7mm以下和不到1.2mm的数量为195个/m;
毛圈长度:在1.2mm以上的数量为7个/m;
强度:为816.4cN(强度为4.49cN/dtex)。
该线的评价结果与实施例2一样,高速可缝性达到比实施例1还高的4500针,后退缝纫性虽降至1000针,但还可以说具有良好的可缝性。
实施例4:
作为芯丝,使用强度为6.1cN/dtex的聚脂复丝44dtex18长丝;作为包缠丝,使用强度为6.4cN/dtex的聚脂复丝44dtex18长丝的复丝。
将芯线的超喂率设为+2.5%,并将包缠丝的超喂率设为+8.5%;以空气压力4kg/cm2进行交叉缠结处理;以行走速度400m/min的条件下,制造出90 dtex  36长丝数的复合丝。又,作为交叉缠结喷嘴的合流导向部,使用鼓型导向部。
在倍捻捻线机上,对制造出的该复合丝在S方向进行850t/m的初捻,得到初捻纱。将2条该初捻纱并齐,在z方向进行750t/m的终捻,从而制造出总纤度220 dtex 72长丝的2子捻纱。
在180℃的干热加热器上对该2子捻纱进行固定,使沸水收缩率为2.3%。然后,被重绕在软卷的筒子上。在130℃下,由分散染料进行筒子纱染色加工,使之最后染成黑色。从筒子上被重绕在缝纫线用的锥形线筒上,从而制造出缝纫线。
表2为缝纫线的特性和缝纫评价的结果。
其该结果显示,可以得到强度高、接缝美观、并且对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优秀的缝纫线。
又,作为复合丝加工性,其断线率为每16锭·24hr0.5条,而且纱条匀整。
实施例5~7:
作为芯线,使用强度为6.1cN/dtex的聚脂复丝44 dtex 18长丝;作为包缠丝,使用强度为6.4cN/dtex的聚脂复丝44 dtex 18长丝的复丝。
将芯丝的超喂率设为+2.5%,并将包缠丝的超喂率设为+4.5~+10.5%;以空气压力4~6kg/cm2进行交叉缠结处理;以行走速度400m/min的条件下制造出90 dtex 36长丝数的复合丝。又,作为交叉缠结喷嘴的合流导向部,使用鼓型导向部。
在倍捻捻线机上,对制造出的该复合丝在S方向进行850t/m的初捻,得到初捻纱。将2条该初捻纱并齐,在Z方向进行750t/m的终捻,从而制造出总纤度220dtex 72长丝的2子捻纱。
在180℃的干热加热器上对该2子捻纱进行固定,使沸水收缩率为2.3%。然后,被重绕在软卷的筒子上。在130℃下,由分散染料进行筒子纱染色加工,使之最后染成黑色。从筒子上被重绕在缝纫线用的锥形线筒上,从而制造出缝纫线。
表3为缝纫线的特性和缝纫评价的结果。
其该结果显示,可以得到强度高,接缝美观、并且对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优秀的缝纫线。
比较例1:
在该比较我例1中进行缝纫线的制造时,对2条用于包覆构造纱的复丝(56dtex-18长丝),以不给予线长差的方式,进行混纤交叉缠结处理;其余的条件同实施例1。作为该缝纫线,具有在图2的比较例1中所示的毛圈分布,特性如下所述。
毛圈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数量为2个/m;
毛圈长度:在1.2mm以上的数量为0个/m;
强度:为1143.8cN(强度为5.56cN/dtex)。
在该缝纫线上,虽然具有很高的纱线强度,但由于不具有丝长差,所以长度在0.7mm以上的毛圈数为极少,又,对该缝纫线的可缝性进行了评价的结果是,高速可缝性为3500针,比本发明中的要稍低一些;而作为后退缝纫性,在该评价条件下,太低了根本不可用。
比较例2:
以在特开平“5-106134”号公报所记述的制造方法为基础作为芯丝,使用强度为6.1cN/dtex的聚酯复丝44dtex 18长丝,而作为包缠丝,使用强度为6.4cN/dtex的聚酯复丝44dtex 18长丝的复丝。
将芯丝的超喂率设为+0.5%,并将包缠丝的超喂率设为+3.0%;以空气压力4kg/cm2进行交叉缠结处理;以行走速度400m/min制造出89dtex 36长丝数的交叉缠结纱。又,交叉缠结喷嘴使用不具有合流导向部的,普通的交叉缠结喷嘴,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缝纫线进行制造。表2为该缝纫线的特性和缝纫评价的结果。
表2:
  实施例4   比较例2
  制造条件
  超喂率(%)芯丝包缠丝容气压力(kg/cm<sup>2</sup>) +2.5+8.54 +0.5+3.04
  评价项目
  表现纤度(dtex)抗拉强度(cN/dtex)环扣强度(cN/dtex)环扣强度利用率(%)收缩率(%)干热沸水交叉缠结数(个/m)丝长差(%)毛圈数(个/m)   220.43.93.487.22.30.21354.0251   205.04.53.577.82.50.5461.75
  缝纫线综合评定   ◎   △
  高速可缝性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接缝品位   5000◎○   3000○~△◎
  可缝性综合评定   ◎   △~×
表3: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制造条件超喂率(%):芯丝包缠丝空气压力(kg/cm<sup>2</sup>) +2.5+4.54 +2.5+8.56 2.5+10.54
  评价项目
  表观纤度(detex)抗拉强度(cN/dtex)环扣强度(cN/dtex)环扣强度利用率(%)交叉缠结数(个/m)丝长层(%)毛圈数(个/m)   2094.74.187.21013.0157   2213.73.286.41464.1260   2353.63.186.11555.4287
  缝纫线综合评定   ○   ○   ○
  高速可缝性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接缝品位   4000○○   5000◎○   5000○○~△
  可缝性综合评定   ○   ◎   ○
又,在表2中所用缝纫评价方法同如下所述。
高速可缝性:对宽幅棉布#4000(日清纺社生产)布料以10层进行重叠,利用可以进行缝纫2m距离的缝纫机(JuklDDL-5571N),以最高转速(针/分)在1000~5000(针/分)的范围进行测试。缝纫针使用DB1-#11。
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对宽幅棉布以4层进行重叠,以1500(针/分)的转速,可以进行2m缝纫的张力范围:
×:无法缝纫;
△:可以缝纫(张力范围不确定);
○:100~200g;
◎:50~300g。
接缝品位:为目视评价。
△可以看到毛圈
○几乎不显眼;
◎没有毛圈。
综合评定:为相互比较评价。
×:差;
△:不太好
○:良好
◎:优秀
在对实施例5的缝纫线的综合评定上,环扣强度利用率处于80%的高水平,接缝强度的维持性高。由于交叉缠结数在100个/m以上,所以在进行缝纫时,不容易发生芯丝和包缠丝的捻回破损,丝长差在2%以上,蓬松性好,所以可以对缝纫针热温度的上升进行抑制,具有高速可缝性的特性。表观毛圈数在200个/m以上,所以可以代替毛茸纱,使伴随气流增加、抑制针热温度、“针-布料”间摩擦阻力减少等作用变得很显著,从而具有优秀的适用于自动缝纫机的可缝性。在可缝性的综合评定上,高速可缝性以及与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特别优秀。
在比较例2的缝纫线的综合评定上,由于是用历来的交叉缠结喷嘴进行缝纫线的制造的,所以其交叉缠结数、丝长差、和毛圈数较少,高速可以缝性以及对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较差。
在实施例6中,将其包缠丝的超喂率设定得比实施例4的要小。当稍微减少交叉缠结数、丝长差、和毛圈数时,高速可缝性要稍为差一些。在综合评定上,其结果比实施例4的要稿低,但与比较例2相比,仍处于高水平。
在实施例7中,将其包缠丝的超喂率设定得比实施例4的要大。当增加交叉缠结数、丝长差、和毛圈数时,接缝的品位要稍为差一些,在综合评定上,其结果比实施例4的要稍低,但与比较例2相比,仍处于高水平。
在产业上应用的可能性:在本发明的缝纫线上,由于包缠丝在芯丝上形成有均匀的松驰下垂或毛圈,所以缝纫线的条干变得平滑,使纱线的解舒张力的变动和缝制中的断线减少。由此,提高了可缝性。
又,由于缝纫线的条干均匀,所以形成的接缝美观,可以制造出具有优秀的观赏性的缝纫制品。
由于本发明的缝纫线的纤度细、且强度高,所以,特别是当纤度在250dtex以下时,线强度为3.5~5.0cN/dtex,具有极优秀的耐久性。
进而,由于存在毛圈具有对布料和缝纫针间的摩擦发热温度进行抑制、和由伴随气流对针热温度进行抑制的效果,从而使可缝性得到提高。所以,特别具有极其优秀的高速可缝性。
根据表2所示的缝纫评价结果,作为本发明的缝纫线,在高速可缝性、对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和接缝的美观性等主要的缝纫性能上,具有优秀的性能,所以其特征是这是一种具有平衡的各方面性能的缝纫线。

Claims (8)

1.一种缝纫线,其特征在于:该缝纫线由对具有初捻的多条纱进行终捻而形成,而该纱为由2条以上的复丝所构成的包覆构造纱;在缝纫线上,该包覆构造纱的一部分从纱表面作为毛圈而突出;并且在该毛圈的分布上,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数为50~300个/m,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数为10个/m以下。
2.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缝纫线,其特征在于:缝纫线强度为4~6cN/dtex。
3.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缝纫线,其特征在于:包覆构造纱的芯丝和包缠丝的线长差为2~20%。
4.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缝纫线,其特征在于:缝纫线的缝纫平均张力的变动率在±10%以内。
5.一种缝纫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将作为芯丝的复丝的超喂率设为0.5~5%,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设为3.5-25%,对其进行混纤交叉缠结加工;对该经混纤交叉缠结了的纱线进行初捻处理;接着,对该初捻纱以多条并齐的形式进行终捻处理。
6.如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缝纫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芯丝的复丝的超喂率和作为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的差为2~20%。
7.一种喷嘴,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线的制造方法中,用于对芯丝和包缠丝进行混纤交叉缠结,其特征是:其构成包括:在纱导入口和纱排出口之间具有流体喷射孔,从该纱导入口被导入并行走着的复丝,从该流体喷射孔对该复丝喷射流体,在该纱导入口和该流体喷射孔之间,具有每当导入纱时使纱分开的分离体。
8.如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喷嘴,其特征是:从喷嘴的该流体喷射孔到该分离体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上和10mm以下。
CNB038074648A 2002-04-05 2003-04-03 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75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03443A JP4058986B2 (ja) 2002-04-05 2002-04-05 縫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03443/2002 2002-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3199A CN1643199A (zh) 2005-07-20
CN100441756C true CN100441756C (zh) 2008-12-10

Family

ID=28786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746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756C (zh) 2002-04-05 2003-04-03 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78450B2 (zh)
EP (2) EP2386671A1 (zh)
JP (1) JP4058986B2 (zh)
CN (1) CN100441756C (zh)
HK (1) HK1078621A1 (zh)
WO (1) WO20030851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8986B2 (ja) 2002-04-05 2008-03-12 東レ株式会社 縫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462491C (zh) * 2006-02-13 2009-02-18 张朝山 一种弹簧纱的生产方法
CN102776607B (zh) * 2012-07-19 2013-08-07 湛江中湛纺织有限公司 纺纱白星纤维及其加工方法
JP5963805B2 (ja) * 2014-05-27 2016-08-03 ジェオンジュン ベ 垢すり用具用生地の製造方法
WO2019064056A1 (en) * 2017-09-27 2019-04-04 Aym Syntex Ltd PROCESS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TWISTED AND TEXTURED YARNS
CN108486718A (zh) * 2018-05-09 2018-09-04 江苏海特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头纱及其生产工艺
TWI695100B (zh) * 2018-06-19 2020-06-01 王彰慶 環保花式紗及其製作方法
JP7145065B2 (ja) * 2018-12-27 2022-09-30 倉敷紡績株式会社 編み物用糸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57434A (ja) * 1986-05-01 1987-11-10 東レ株式会社 縫糸
CN1061447A (zh) * 1990-11-06 1992-05-27 希伯莱因机械股份公司 复丝喷射膨化变形装置
JPH06184852A (ja) * 1992-12-11 1994-07-05 Teijin Ltd 畳用糸
JPH07102441A (ja) * 1993-09-30 1995-04-18 Toyobo Co Ltd 複合フィラメント縫糸
JPH07157936A (ja) * 1993-12-07 1995-06-20 Toray Ind Inc 自動縫製用フィラメント縫糸
DE4401513A1 (de) * 1994-01-20 1995-07-27 Hoechst Ag Zweikomponenten-Schlingengarn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Nähgarne und Stickgarne
JPH07316941A (ja) * 1994-05-23 1995-12-05 Toray Ind Inc 縫 糸
JPH08337937A (ja) * 1995-06-07 1996-12-24 Toray Ind Inc スパン糸のような毛羽を有するフィラメント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GB2323102A (en) * 1997-03-11 1998-09-16 Hoechst Trevira Gmbh & Co Kg Multifilament sewing thread
JPH10259537A (ja) * 1997-03-14 1998-09-29 Teijin Ltd 潜在ストレッチ性ミシン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08219A1 (de) * 1969-02-19 1970-09-10 Kunstseiden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olleaehnlichen Mischfadens
JPS59228034A (ja) 1983-06-07 1984-12-2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複合ミシン糸
JPS60199938A (ja) * 1984-03-26 1985-10-0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複合糸の製造方法
JPS61102423A (ja) * 1984-10-24 1986-05-21 Toray Ind Inc 繊維束の流体処理装置
EP0352376B1 (en) * 1987-01-26 1994-03-02 Toray Industries, Inc. A latent looped yarn, a fabric made of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latent looped yarn
JP2892654B2 (ja) 1988-07-20 1999-05-17 大貫繊維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混撚ミシン糸
JP2621951B2 (ja) * 1988-09-27 1997-06-18 東レ株式会社 毛羽糸
JP2754601B2 (ja) * 1988-10-12 1998-05-2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フイラメント複合ミシン糸
JP2582902B2 (ja) 1989-08-02 1997-02-19 東レ株式会社 毛羽糸の製造方法
JPH0726276B2 (ja) * 1989-10-18 1995-03-22 東レ株式会社 嵩高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JP3200120B2 (ja) 1991-10-16 2001-08-20 帝人株式会社 複合ミシン糸
JPH0892839A (ja) * 1994-09-16 1996-04-09 Toray Ind Inc インターレースノズル
US6074751A (en) * 1995-09-13 2000-06-13 Toray Industries, Inc. Composite textured yarn, a process for its production, woven or knitted fabrics made thereof, and a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it
JP4058986B2 (ja) 2002-04-05 2008-03-12 東レ株式会社 縫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57434A (ja) * 1986-05-01 1987-11-10 東レ株式会社 縫糸
CN1061447A (zh) * 1990-11-06 1992-05-27 希伯莱因机械股份公司 复丝喷射膨化变形装置
JPH06184852A (ja) * 1992-12-11 1994-07-05 Teijin Ltd 畳用糸
JPH07102441A (ja) * 1993-09-30 1995-04-18 Toyobo Co Ltd 複合フィラメント縫糸
JPH07157936A (ja) * 1993-12-07 1995-06-20 Toray Ind Inc 自動縫製用フィラメント縫糸
DE4401513A1 (de) * 1994-01-20 1995-07-27 Hoechst Ag Zweikomponenten-Schlingengarn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Nähgarne und Stickgarne
JPH07316941A (ja) * 1994-05-23 1995-12-05 Toray Ind Inc 縫 糸
JPH08337937A (ja) * 1995-06-07 1996-12-24 Toray Ind Inc スパン糸のような毛羽を有するフィラメント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GB2323102A (en) * 1997-03-11 1998-09-16 Hoechst Trevira Gmbh & Co Kg Multifilament sewing thread
JPH10259537A (ja) * 1997-03-14 1998-09-29 Teijin Ltd 潜在ストレッチ性ミシン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3199A (zh) 2005-07-20
EP1500728B1 (en) 2012-02-22
HK1078621A1 (en) 2006-03-17
EP1500728A4 (en) 2011-01-12
EP1500728A1 (en) 2005-01-26
US7678450B2 (en) 2010-03-16
JP4058986B2 (ja) 2008-03-12
EP2386671A1 (en) 2011-11-16
JP2003301343A (ja) 2003-10-24
US20050202240A1 (en) 2005-09-15
WO2003085181A1 (fr) 200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1756C (zh) 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
JP4952780B2 (ja) コアーヤーン縫糸
JP4501372B2 (ja) コアーヤーン縫糸
CN101988226A (zh) 缝纫线
TW573089B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astic ultrathin filament textured yarn and the elastic ultrathin filament textured yarn manufactured from the same
JPH0649731A (ja) 混繊糸の製造方法
JP2992218B2 (ja) 嵩高構造糸
JPH08337937A (ja) スパン糸のような毛羽を有するフィラメント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58109648A (ja) 複合糸の製造方法と装置
JPS63315632A (ja) 複合交絡糸
JPS60126340A (ja) コアヤ−ンの製造方法
JPS6136103B2 (zh)
JPH02104733A (ja) フイラメント複合ミシン糸
JP4787431B2 (ja) スパン調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同加工糸を含む織編物
JP2951867B2 (ja) 複合嵩高糸
JP2586704B2 (ja) スパンライク縫い糸
TW541370B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bobbin by winding artificial fiber filament and its bobbin
JPS6039426A (ja) 流体複合紡績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244929B2 (ja) Reiyonfuiramentokaranarukasadakakakoito
JPS63190039A (ja) 空気仮撚による精紡糸を用いた織布
JP3091387B2 (ja) 嵩高構造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099030A (ja) スラブ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3219637A (ja) 複合交絡糸の製造法
JPH0127168B2 (zh)
JPS6328139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86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786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