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6801U -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6801U
TWM496801U TW103206068U TW103206068U TWM496801U TW M496801 U TWM496801 U TW M496801U TW 103206068 U TW103206068 U TW 103206068U TW 103206068 U TW103206068 U TW 103206068U TW M496801 U TWM496801 U TW M49680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panel
touch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6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en-Chu Tang
Sheng-Cai Dong
Wei Liu
Bin Tang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 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 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 Film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M496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6801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本新型涉及觸控技術領域,特別係涉及一種觸控面板及含有該觸控面板之觸控顯示裝置。
目前,具有觸控式螢幕之電子裝置逐漸增多,例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MP4、電子書等。觸控式螢幕係一種可接收觸摸等輸入信號之感應式裝置。觸控式螢幕賦予了資訊交互嶄新的面貌,係一種極富吸引力的全新資訊交互設備。觸控式螢幕技術的發展引起了國內外資訊傳媒界的普遍關注,已成為光電行業之朝陽高新技術產業。惟,習知觸控式螢幕多為外掛式或內嵌於電子裝置的顯示幕上,觸控式螢幕的感應區與顯示幕正對,使得使用者對觸控式螢幕的觸控操作僅限於觸控式螢幕正對顯示幕的區域,功能較為單一,難以滿足用戶需求。
氧化銦錫(ITO)導電層係觸控式螢幕中至關重要之組成部分。雖然觸控式螢幕的製造技術一日千里的飛速發展著,惟以投射式電容屏為例,ITO導電層的基礎製造流程近年來並未發生太大的改變,總不可避免的需要ITO鍍膜及ITO圖形化。ITO導電層圖形化需要用到刻蝕工藝,造成大量的ITO材料會被浪費,並且,銦元素是一種稀土金屬,自然界中存量 極少,近年銦元素材料的成本急劇上升,在材料成本上升級不可避免地產生材料浪費的情況下,必然會導致製備成本上升。並且,如果需要實現低方阻則ITO導電層則要變厚,不僅會進一步提高製備成本,還會降低透過率。另外ITO導電層易龜裂,使得觸控式螢幕的性能較不穩定。
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增加用戶體驗之觸控面板及含有該觸控面板之觸控顯示裝置。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及層疊於該面板玻璃背面的觸摸感應模組。該面板玻璃包括顯示區與位於顯示區外邊緣的非顯示區。該觸摸感應模組包括沿該面板玻璃厚度方向間隔層疊的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該複數第一導電條間隔排列且相互絕緣;該第二導電層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該複數第二導電條間隔排列且相互絕緣。該第一導電條在該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與該第二導電條相交。該觸摸感應模組上落入該第一導電層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該觸摸感應模組的感應區。該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該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該可視區正對該顯示區,且該可視區在該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與該顯示區重合,該非可視區正對該非顯示區,該非可視區在該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該非顯示區。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及位於該顯示面板上的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為上述觸控面板,該面板玻璃的顯示區在該顯示面板上的投影落在該顯示面板上。
上述觸控面板之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該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該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感應功能,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100、300’、400’、500’、600’、700'、800’、921‧‧‧面板玻璃
101‧‧‧顯示區
102‧‧‧非顯示區
200、300、400、500、600、700、800‧‧‧觸摸感應模組
20、304、403、503、603、702、802、923‧‧‧第一介質層
22、3042、4032、5032、6032、7022、8022‧‧‧第一凹槽
30、308、408、508、606、706、806、924‧‧‧第一導電層
32‧‧‧第一導電條
34‧‧‧間隙
40、306、407、506、605、705、804、925‧‧‧第二介質層
42、3062、4072、5062、6052、7052、8042‧‧‧第二凹槽
50、309、409、509、607、707、807、926‧‧‧第二導電層
52‧‧‧第二導電條
54‧‧‧間隙
60‧‧‧第一電極引線
70‧‧‧第二電極引線
80、310、410、510、608、708、808、922‧‧‧遮光層
S1‧‧‧可視區
S2‧‧‧非可視區
100’‧‧‧邊框
101’、102’‧‧‧區域
302、402、502‧‧‧第一膠黏層
303、404、504‧‧‧第一透明基板
305、405、505‧‧‧第二膠黏層
307、406、507‧‧‧第二透明基板
602、703、803‧‧‧膠黏層
604、704、805‧‧‧透明基板
900‧‧‧觸控顯示裝置
910‧‧‧顯示面板
920‧‧‧觸控面板
圖1為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面板玻璃與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面板玻璃在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上的投影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5a~圖5d分別為不同實施方式之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的網格單元的的形狀示意圖;圖6為另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面板玻璃與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結構示意圖;圖7為另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9為另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11為另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圖11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13為另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3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15為又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16為圖15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17為再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18為圖17所示觸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圖;圖19為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3,一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100及觸摸感應模組200。
面板玻璃100包括顯示區101及位於顯示區101外邊緣且圍繞顯示區101的非顯示區102。
面板玻璃100包括顯示面板及層疊於顯示面板上並位於顯示面板外邊緣的油墨邊框。油墨邊框形成非顯示區102,顯示面板未被油墨邊框覆蓋的區域形成顯示區101。
面板玻璃1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面板玻璃1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的透光性。
請同時參閱圖4,觸摸感應模組200包括第一介質層20、第一導電層30、第二介質層40、第二導電層50、第一電極引線60及第二電極引線70。
第一介質層20層疊於面板玻璃100的背面上。第一介質層20的材料為熱固化樹脂或UV固化樹脂,可藉由將熱固化樹脂或UV固化樹脂塗 布於面板玻璃100上固化後形成。
第一介質層20的厚度優選為1微米~10微米,進一步優選為2微米~5微米,以使第一介質層20的透光性能較好,且不會影響透觸摸感應模組200的整體透光性。
第一介質層20遠離面板玻璃100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22。第一凹槽22採用壓印模具於第一介質層20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2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一導電層30呈網格狀,係由導電絲線相互交叉形成。第一導電層30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32。相鄰二第一導電條32之間形成間隙34使得複數第一導電條32間隔排列且相互絕緣。第一導電層30收容於第一凹槽22中而嵌設於第一介質層20中。第一導電層30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22的深度。
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係直角坐標系的其中一座標方向,於附圖中表現為沿平行第一介質層20的長度方向的方向。
第一導電條32為由導電絲線形成的導電網格。每一第一導電條32包括複數網格單元。網格單元為正方形、菱形或正六邊形或隨機網格形狀,正方形、菱形、正六邊形及隨機網格形狀,且金屬網格分隔成相互絕緣的導電圖案,分別如圖5a~圖5d所示。網格單元為正方形係指第一導電層30的每一網格單元均為正方形。網格單元為菱形或正六邊形具有相同的含義。而網格單元為隨機網格形狀係指,構成第一導電層30的網格單元可以包括正方形、菱形、正六邊形、長方形及其他不規則的形狀。
導電絲線由填充於第一凹槽22中的導電材料固化形成。導電 材料為金屬材料或氧化銦錫(ITO)。採用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22並固化形成第一導電層的方法相比習知ITO的鍍膜-圖形化蝕刻工藝可大大節省原料。另,工藝上亦把圖形化這一步驟轉嫁給了壓印模具,一次性壓印成圖形化的第一凹槽22,無需每一片都做暴光-顯影-蝕刻,工藝大大簡化,從而大大地可以降低製備成本,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
優選地,導電材料為金屬材料。金屬材料選自金(Au)、銀(Ag)、銅(Cu)、鎳(Ni)、鉬(Mo)、鋁(Al)及鋅(Zn)中的一種或由金(Au)、銀(Ag)、銅(Cu)、鎳(Ni)、鉬(Mo)、鋁(Al)及鋅(Zn)中的至少兩種形成的合金。
相對於昂貴的銦錫氧化物(ITO),金(Au)、銀(Ag)、銅(Cu)、鎳(Ni)、鉬(Mo)、鋁(Al)及鋅(Zn)的價格較低,有利於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且這幾種金屬的導電性能能夠滿足導電的要求。並且,金屬絲線具有較佳之韌性,不易發生龜裂的現象,使得第一導電層30的導電性能較為穩定,從而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因金屬絲線不透光,減小金屬絲線的線寬與增加相鄰兩條金屬絲線之間的距離可以增大透光面積,從而可提高觸摸感應模組200的透光率。
優選地,金屬絲線的線寬為0.2微米~5微米。金屬絲線的線寬越小,透光率越好,惟,第一導電層30的電阻隨金屬絲線的線寬的減小而增大,綜合透光率與電阻考慮,金屬絲線的線寬進一步優選為0.5微米~2微米。優選地,相鄰兩條金屬絲線之間的距離為50微米~500微米。
第一導電層30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優選為2微米~5微 米。厚度為2微米~5微米的金屬絲線兼具有較好的電學特性與透光性,以使第一導電層30的導電性能較好,透明度較高。
第二介質層40層疊於第一介質層30上。第二介質層40的材料為熱固化樹脂或UV固化樹脂,第二介質層40可藉由將熱固化樹脂或UV固化樹脂塗布於第一介質層20上固化後形成。
優選地,第二介質層40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進一步優選為2微米~5微米,以使第二介質層40的透光性能較好,不會影響觸摸感應模組200的整體透光性。
第二介質層40遠離第一介質層20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42。第二凹槽4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40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4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二導電層50呈網格狀,由導電絲線相互交叉形成。第二導電層50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52。相鄰二第二導電條52之間形成間隙54使得複數第二導電條52間隔排列且相互絕緣。第二導電層50收容於第二凹槽42中而嵌設於第二介質層40中,且第二導電層50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42的深度,以保證第二導電層50與第一導電層30相互絕緣。
本實施例中,第二方向係指直角坐標系的另一座標方向,即與第一方向成直角的某一方向。當第一方向係指沿平行第一介質層20的長度方向的方向時,第二方向可為沿平行第二介質層40寬度方向的方向。本實施列中以直角坐標系為例,但不限於直角坐標系,在另一些實行施例中,坐標系的選擇還可以選用其他方式,如斜交坐標系,極坐標系等。
第二導電條52為由導電絲線形成的導電網格。每一第二導電條52由複數網格單元構成。網格單元為正方形、菱形、正六邊形、長方形或隨機網格形狀。此處的網格單元為正方形、菱形、正六邊形、長方形或隨機網格形狀與第一導電層30中的網格單元的形狀具有相同的含義。
導電絲線由填充於第二凹槽42中的導電材料固化形成。導電材料為金屬材料或氧化銦錫(ITO)。這種方式使得形成第二導電層50的工藝大大簡化,可大大降低製備成本,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
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金屬材料選自金(Au)、銀(Ag)、銅(Cu)、鎳(Ni)、鉬(Mo)、鋁(Al)及鋅(Zn)中的一種或由金(Au)、銀(Ag)、銅(Cu)、鎳(Ni)、鉬(Mo)、鋁(Al)及鋅(Zn)中的至少兩種形成的合金。選用金屬材料形成第二導電層50有利於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與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金屬絲線的線寬優選為0.2微米~5微米,更優選為0.5微米~2微米。
優選地,相鄰兩條金屬絲線之間的距離為50微米~500微米。
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20與第二介質層40中而沿面板玻璃100厚度方向間隔層疊於面板玻璃100的背面。
第一導電條32於第二導電條52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52相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能夠簡化製備工藝。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30的導電絲線於第二導電層50所在平面 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50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30的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50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觸摸感應模組2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30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50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觸摸感應模組200的感應區。
請一併參閱圖1與圖3,感應區包括可視區S1與位於可視區S1週邊的非可視區S2。面板玻璃100於第一介質層20或第二介質層40上的投影邊框為邊框100’,與顯示區101對應的區域為區域101’,與非顯示區102對應的區域為區域102’。由圖1可看出,可視區S1正對面板玻璃100的顯示區101,且可視區S1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101重合。非可視區S2正對面板玻璃100的非顯示區102,且非可視區S2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102。
可視區S1與非可視區S2兼具有感應功能,使得面板玻璃100的非顯示區102與非可視區S2相對的區域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觸摸面板玻璃100的非顯示區102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S2的數量為二,二非可視區S2分別位於可視區S1的相對兩側,使得顯示區101相對兩側的非顯示區102均具有觸控效果。
請參閱圖6,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S2數量為一,其位於可視區S1的一側。
如圖2與圖6所示,非可視區S2呈條狀。非可視區S2的寬度為d。
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102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第一電極引線60及第二電極引線70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20及第二介質層40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連接。第一電極引線60及第二電極引線70分別與面板玻璃100的非顯示區102相對。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2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30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50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S1及位於可視區S1週邊的非可視區S2,可視區S1正對顯示區101,且可視區S1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101重合,非可視區S2正對非顯示區102,非可視區S2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102,使得面板玻璃100的非顯示區102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200的第一導電層30及第二導電層50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22與第二凹槽4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並且,上述觸控面板為OGS(One Glass Solution)結構,其厚度僅包括面板玻璃100、第一介質層20及第二介質層40的厚度,使得觸控面板的厚度較小,有利於電子裝置往輕薄方向發展。
請再次參閱圖3,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80。遮光層80與非顯示區102的形狀相同,遮光層80於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102重合。
遮光層80設置於面板玻璃100與觸摸感應模組2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80還可為金屬鉻(Cr)鍍層。設置遮光層80可遮擋面板玻璃1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等,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若面板玻璃1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80亦可省卻。
請一併參閱圖7與圖8,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300’及觸摸感應模組300。
面板玻璃300’包括顯示區(圖未示)及位於顯示區外邊緣、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圖未示)。面板玻璃3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優選地,面板玻璃3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
觸摸感應模組300包括依次層疊於面板玻璃300’背面上的第一膠黏層302、第一透明基板303、第一介質層304、第二膠黏層305、第二介質層306、第二透明基板307。
觸摸感應模組3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中的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並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連接的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與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第一電極引線與第二電極引線均與面板玻璃300’的非顯示區相對。
第一膠黏層302的材料為透明光學膠,如光學級聚丙烯酸樹脂、液態水膠等,為了避免對第一導電層308及第二導電層309的腐蝕,所 選用的透明光學膠為無酸或低酸光學膠。
第一膠黏層302起到連接面板玻璃300’與第一透明基板303的作用。為保證觸摸感應模組300的透光率及第一膠黏層302的黏結性能,第一膠黏層302的厚度優選為50um~200um。
第一透明基板303為玻璃基板或柔性透明基板,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等。第一透明基板303的厚度為0.025mm~0.3mm。
第一介質層304的材料為熱固化樹脂或UV固化樹脂,第一介質層304可藉由將熱固化樹脂或UV固化樹脂塗布於第一透明基板303上固化後形成。第一介質層304的厚度優選為1微米~10微米,進一步優選為2微米~5微米。第一介質層304遠離第一透明基板303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3042。第一凹槽304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一介質層304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304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二膠黏層305的材料為透明光學膠,如光學級聚丙烯酸樹脂、液態水膠等。第二膠黏層305起到連接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的作用。第二膠黏層305的厚度優選為25um~100um。
第二介質層306的材料及厚度分別與第一介質層304的材料及厚度相同。第二介質層306靠近第二膠黏層305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3062。第二凹槽306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306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306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二透明基板307為玻璃基板或柔性透明基板,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等。第二透明基板307的厚度為0.025mm~0.3mm。
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一導 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的結構相同。第一導電層308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圖未標)。第二導電層309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圖未標)。第一導電層308收容於第一凹槽3042中而嵌設於第一介質層304中,第二導電層309收容於第二凹槽3062中而嵌設於第二介質層306中。第一導電層308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3042的深度,第二導電層309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3062的深度,以保證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相互絕緣。
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能夠分別有效地保護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避免在製備過程中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受損。並且,第一介質304及第二介質層306均設置於第一透明基板303及第二透明基板307中,能夠進一步保護導第一導電層308及第二導電層309,避免導形成第一導電層308的導電絲線及形成第二導電層309的導電絲線受損而影響導電效果從而影響觸摸感應模組300的觸控效果,提高觸摸感應模組300的觸控性能。
第一導電條在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相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308的導電絲線在第二導電層309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309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308的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309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優選為2微米~5微米。
觸摸感應模組3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308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309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觸摸感應模組300的感應區。
感應區包括可視區與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300’的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300’的非顯示區,且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面板玻璃300’的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面板玻璃300’的非顯示區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數量為一,其位於可視區一側。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可以為二,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可視區的相對兩側。
非可視區呈長條狀。非可視區的寬度為d。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3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308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309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101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導電層308及第二導電層309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3042與第二凹槽306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 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上述觸控面板為GFF(Glass-Film-Film)結構,支援多點觸控,成本較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為面對面設置。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層308與第二導電層309可以為背靠背設置或同向設置。
請再次參閱圖7,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310。遮光層310與非顯示區的形狀相同,遮光層310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重合。
遮光層310設置於面板玻璃300’與觸摸感應模組3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310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310可以為金屬鉻(Cr)鍍層。設置遮光層310可以遮擋面板玻璃3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面板玻璃3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310亦可省卻。
請一併參閱圖9與圖10,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400’及觸摸感應模組400。
面板玻璃400’包括顯示區(圖未示)及位於顯示區外邊緣、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圖未示)。面板玻璃4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優選地,面板玻璃4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
觸摸感應模組400包括依次層疊於面板玻璃400’背面上的第一膠黏層402、第一介質層403、第一透明基板404、第二膠黏層405、第二透明基板406及第二介質層407。
觸摸感應模組4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403與第二介質層407中的第一導電層408與第二導電層409。觸摸感應模組4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403與第二介質層407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408與第二導電層409連接的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與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第一電極引線與第二電極引線均與面板玻璃400’的非顯示區相對。
第一膠黏層402、第一透明基板404、第二膠黏層405及第二透明基板406的結構與材料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膠黏層302、第一透明基板303、第二膠黏層305及第二透明基板307的結構與材料相同。
第一介質層403與第二介質層407的材料及厚度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質層403靠近第一膠黏層402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4032。第一凹槽403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一介質層403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4032的深寬比不小於1。第二介質層407遠離第二透明基板406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4072。第二凹槽407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407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407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一導電層408與第二導電層409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的結構相同。第一導電層408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圖未標)。第二導電層409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圖未標)。第一導電層408與第二導電層409分別收容於 第一凹槽4032與第二凹槽4072中而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403與第二介質層407中。第一導電層408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4032的深度,第二導電層409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4072的深度。
第一導電條在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相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408的導電絲線在第二導電層409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409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408的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409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第一導電層408與第二導電層409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優選為2微米~5微米。
觸摸感應模組4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408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409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觸摸感應模組400的感應區。
感應區包括可視區與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400’的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400’的非顯示區正對,且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面板玻璃400’的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面板玻璃400’的非顯示區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為一,其位於可視區的一側。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可以為二,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可視區的相對兩側。
非可視區呈長條狀。非可視區的寬度為d。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102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4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408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409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400的第一導電層408及第二導電層409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4032與第二凹槽407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上述觸控面板為GFF(Glass-Film-Film)結構,支援多點觸控,成本較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層408與第二導電層409為背靠背設置。
請再次參閱圖9,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410。遮光層410與非顯示區的形狀相同,遮光層410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重合。
遮光層410設置於面板玻璃400’與觸摸感應模組4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410可以 為金屬鉻(Cr)鍍層。設置遮光層410可以遮擋面板玻璃4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面板玻璃4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410亦可省卻。
請一併參閱圖11與圖12,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500’及觸摸感應模組500。
面板玻璃500’包括顯示區(圖未示)及位於顯示區外邊緣、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圖未示)。面板玻璃5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優選地,面板玻璃5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
觸摸感應模組500包括依次層疊於面板玻璃500’背面上的第一膠黏層502、第一介質層503、第一透明基板504、第二膠黏層505、第二介質層506及第二透明基板507。
觸摸感應模組5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503與第二介質層506中的第一導電層508與第二導電層509,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503與第二介質層506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508與第二導電層509連接的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與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第一電極引線與第二電極引線均與面板玻璃500’的非顯示區相對。
第一膠黏層502、第一透明基板504、第二膠黏層505及第二透明基板507的結構與材料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膠黏層302、第一透明基板303、第二膠黏層305及第二透明基板307的結構與材料相同。
第一介質層503與第二介質層506的材料及厚度分別與觸摸 感應模組300的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質層503靠近第一膠黏層502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5032。第一凹槽503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一介質層503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5032的深寬比不小於1。第二介質層506靠近第二膠黏層505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5062。第二凹槽506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506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506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一導電層508與第二導電層509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的結構相同。第一導電層508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圖未標)。第二導電層509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圖未標)。第一導電層508與第二導電層509分別收容於第一凹槽5032與第二凹槽5062中而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503與第二介質層506中。第一導電層508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5032的深度,第二導電層509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5062的深度。
第一導電條在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相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508的導電絲線在第二導電層509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509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508的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509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第一導電層508與第二導電層509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優選為2微米~5微米。
觸摸感應模組5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508的邊界及第二導電 層509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觸摸感應模組500的感應區。
感應區包括可視區與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500’的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500’的非顯示區,且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面板玻璃500’的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面板玻璃500’的非顯示區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為一,位於可視區的一側。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可以為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可視區的相對兩側。
非可視區呈長條狀。非可視區的寬度為d。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5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508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509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500的第一導電層508及第二導電層509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5032與第二凹槽506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 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上述觸控面板為GFF(Glass-Film-Film)結構,支援多點觸控,成本較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層508與第二導電層509為同向設置。
請再次參閱圖11,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510。遮光層510與非顯示區的形狀相同,遮光層510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重合。
遮光層510設置於面板玻璃500’與觸摸感應模組5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510可以為金屬鉻(Cr)鍍層。設置遮光層510可以遮擋面板玻璃5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面板玻璃5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510亦可省卻。
請一併參閱圖13與圖14,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600’及觸摸感應模組600。
面板玻璃600’包括顯示區(圖未示)及位於顯示區外邊緣、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圖未示)。面板玻璃6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優選地,面板玻璃6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
觸摸感應模組600包括依次層疊於面板玻璃600’背面上的膠黏層602、第一介質層603、透明基板604及第二介質層605。觸摸感應模 組6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603與第二介質層605中的第一導電層606與第二導電層607,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603與第二介質層605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606與第二導電層607連接的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與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第一電極引線與第二電極引線均與面板玻璃600’的非顯示區相對。
膠黏層602及透明基板604的結構與材料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第一膠黏層302及第一透明基板303的結構與材料相同。
第一介質層603與第二介質層605的材料及厚度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質層603靠近膠黏層602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6032。第一凹槽603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一介質層603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6032的深寬比不小於1。第二介質層605遠離透明基板604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6052。第二凹槽605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605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605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一導電層606與第二導電層607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的結構相同。第一導電層606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圖未標)。第二導電層607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圖未標)。。第一導電層606與第二導電層607分別收容於第一凹槽6032與第二凹槽6052中而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603與第二介質層605中。第一導電層606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6032的深度,第二導電層607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6052的深度。
第一導電條在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相 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606的導電絲線在第二導電層607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607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606的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607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第一導電層606與第二導電層607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優選為2微米~5微米。
觸摸感應模組6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606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607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觸摸感應模組600的感應區。
感應區包括可視區與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600’的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的非顯示區,且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面板玻璃600’的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面板玻璃600’的非顯示區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為一,位於可視區的一側。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可以為二,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可視區的相對兩側。
非可視區呈長條狀。非可視區的寬度為d。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6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606的 邊界及第二導電層607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600的第一導電層606及第二導電層607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6032與第二凹槽605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上述觸控面板為GF2(Film兩面均設導電層)結構,採用GF2結構相對於GFF結構可以減少一層Film厚度,另外GF2結構可以對Film兩面同時進行圖案化,間化制程。
請再次參閱圖13,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608。遮光層608與非顯示區的形狀相同,遮光層608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重合。
遮光層608設置於面板玻璃600’與觸摸感應模組6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608可以為金屬鉻(Cr)鍍。設置遮光層608可以遮擋面板玻璃6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面板玻璃6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608亦可省卻。
請一併參閱圖15與圖16,又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700’及觸摸感應模組700。
面板玻璃700’包括顯示區(圖未示)及位於顯示區外邊緣、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圖未示)。面板玻璃7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優選地,面板玻璃7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
觸摸感應模組700包括依次層疊於面板玻璃700’背面上的第一介質層702、膠黏層703、透明基板704及第二介質層705。觸摸感應模組7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702與第二介質層705中的第一導電層706與第二導電層707,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702與第二介質層705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706與第二導電層707連接的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與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第一電極引線與第二電極引線均與面板玻璃700’的非顯示區相對。
膠黏層703及透明基板704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膠黏層302及第一透明基板303的結構與材料相同。
第一介質層702與第二介質層705的材料及厚度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質層702遠離面板玻璃700’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7022。第一凹槽702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一介質層702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7022的深寬比不小於1。第二介質層705遠離透明基板704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7052。第二凹槽705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705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705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一導電層706與第二導電層707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的結構相同。第一導電層706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圖未標)。第二導電層707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圖未標)。第一導電層706與第二導電層707分別收容於第一凹槽7022與第二凹槽7052中而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702與第二介質層705中。第一導電層706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7022的深度,第二導電層707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7052的深度。
第一導電條在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相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706的導電絲線在第二導電層707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707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706的金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707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第一導電層706與第二導電層707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優選為2微米~5微米。
觸摸感應模組7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706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707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觸摸感應模組700的感應區。
感應區包括可視區與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700’的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700’的非顯示區,且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面板玻璃700’的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面板玻璃700’的 非顯示區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為一,位於可視區的一側。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可以為二,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可視區的相對兩側。
非可視區呈長條狀。非可視區的寬度為d。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7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706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707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700的第一導電層706及第二導電層707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7022與第二凹槽705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上述觸控面板為G1F(Glass與Film面上各設一導電層)結構,採用G1F結構相對於GFF結構減少了一層Film厚度,降低成本。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層706與第二導電層707同向設置。
請再次參閱圖15,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708。 遮光層708與非顯示區的形狀相同,遮光層708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重合。
遮光層708設置於面板玻璃700’與觸摸感應模組7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708可以為金屬鉻(Cr)鍍層。設置遮光層708可以遮擋面板玻璃7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面板玻璃7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708亦可省卻。
請一併參閱圖17與圖18,另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800’及觸摸感應模組800。
面板玻璃800’包括顯示區(圖未示)及位於顯示區外邊緣、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圖未示)。面板玻璃800’為矽鋁酸鹽玻璃基板或鈣鈉玻璃板。優選地,面板玻璃800’的厚度為0.3毫米~1.2毫米,優選為0.5毫米~0.7毫米,以保證觸控面板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
觸摸感應模組800包括依次層疊於面板玻璃800’背面上的第一介質層802、膠黏層803、第二介質層804及透明基板805。觸摸感應模組800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802與第二介質層804中的第一導電層806與第二導電層807,還包括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802與第二介質層804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806與第二導電層807連接的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與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第一電極引線與第二電極引線均與面板玻璃800’的非顯示區相對。
膠黏層803及透明基板805的結構與材料分別與觸摸感應模 組300的、第一膠黏層302及第一透明基板303的結構與材料相同。
第一介質層802與第二介質層804的材料及厚度分別與觸摸感應模組300的第一介質層304與第二介質層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質層802遠離面板玻璃800’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一凹槽8022。第一凹槽802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一介質層802上壓印形成,第一凹槽8022的深寬比不小於1。第二介質層804遠離透明基板805的一側開設有網格狀的第二凹槽8042。第二凹槽8042採用壓印模具在第二介質層804上壓印形成,第二凹槽8042的深寬比不小於1。
第一導電層806與第二導電層807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一導電層30與第二導電層50的結構相同。第一導電層806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一導電條(圖未標)。第二導電層807包括複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第二導電條(圖未標)。。第一導電層806與第二導電層807分別收容於第一凹槽8022與第二凹槽8042中而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802與第二介質層804中。第一導電層806的厚度不大於第一凹槽8022的深度,第二導電層807的厚度不大於第二凹槽8042的深度。
第一導電條在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條相交,以形成互感電容,而無需採用導電搭橋的形式。
優選地,第一導電層806的導電絲線在第二導電層807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第二導電層807的導電絲線重疊,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導電層806的導電絲線及第二導電層807的導電絲線占取可視區的面積,提高透光率。
第一導電層806與第二導電層807的厚度為1微米~10微米, 優選為2微米~5微米。
感應區包括可視區與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800’的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面板玻璃800’的非顯示區,且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面板玻璃800’的非顯示區亦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面板玻璃800’的非顯示區進行翻頁、調整音量、鎖定操作介面等。
本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為一,位於可視區的一側。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非可視區的數量可以為二,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可視區的相對兩側。
非可視區呈長條狀。非可視區的寬度為d。為了便於觸摸實現觸控效果,d的值大於0.5毫米。且d的值不大於非顯示區102的寬度。更優選地,d的值不小於1毫米。
上述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應模組800上落入第一導電層806的邊界及第二導電層807的邊界之間的部分構成感應區,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可視區週邊的非可視區,可視區正對顯示區,且可視區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與顯示區重合,非可視區正對非顯示區,非可視區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落入非顯示區,使得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從而具有觸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功能。
觸摸感應模組800的第一導電層806及第二導電層807分別由導電材料填充第一凹槽8022與第二凹槽8042固化後形成,製備過程中無需進行刻蝕與搭橋,能夠節約原料與簡化製備過程,使得該觸控面板價格較 低且性能較為穩定;導電材料優選為金屬材料,能夠進一步降低觸控面板的價格並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穩定性。
上述觸控面板為G1F(Glass與Film面上各設一導電層)結構,採用G1F結構相對於GFF結構減少了一層Film厚度,降低成本。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層806與第二導電層807面對面設置。
請再次參閱圖17,優選地,上述觸控面板還包括遮光層808。遮光層808與非顯示區的形狀相同,遮光層808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與非顯示區重合。
遮光層808設置於面板玻璃800’與觸摸感應模組800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遮光層為油墨遮光層,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層808可以為金屬鉻(Cr)鍍。設置遮光層808可以遮擋面板玻璃8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如邊框線路,以提升觸控面板的外觀。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面板玻璃800’下方沒有不需要露出的結構或元件或這些結構或元件已經被其他結構遮擋,遮光層808亦可省卻。
進一步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請參閱圖19,一種觸控顯示裝置900,包括顯示面板910與位於顯示面板910上的觸控面板920。
觸控面板920的結構與圖3所示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相同。觸控面板920包括面板玻璃921、遮光層922、第一介質層923、第一導電層924、第二介質層925、第二導電層926、第一電極引線(圖未示)及第二電極引線(圖未示)。
第二介質層925、第一介質層923及面板玻璃921依次層疊於顯示面板910上,第一導電層924及第二導電層925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 923及第二介質層925中,遮光層922設置於面板玻璃921與第一介質層923之間。第一電極引線及第二電極引線分別嵌設於第一介質層923及第二介質層925中,並分別與第一導電層924與第二導電層926連接。
上述觸控面板920的面板玻璃的非顯示區亦具有感應功能,因而具有觸控效果,能夠增加該觸控顯示裝置900的使用者的體驗功能。並且,該觸控面板920的製備工藝簡單、製備成本低,且性能穩定,使得該觸控顯示裝置900價格較低且性能較為穩定。
可以理解,於其他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920的結構亦可以與圖7、圖9、圖11、圖13、圖15或圖17所示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相同。
綜上所述,本新型符合新型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該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方式,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在爰依本新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面板玻璃
101‧‧‧顯示區
102‧‧‧非顯示區
S1‧‧‧可視區
S2‧‧‧非可視區
100’‧‧‧邊框
101’、102’‧‧‧區域

Claims (17)

  1.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該面板玻璃包括顯示區與位於該顯示區外邊緣之非顯示區;及觸摸感應模組,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之背面;其中,該觸摸感應模組包括沿該面板玻璃厚度方向間隔層疊之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之複數第一導電條,該複數第一導電條間隔排列且相互絕緣;該第二導電層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之複數第二導電條,該複數第二導電條間隔排列且相互絕緣;該第一導電條於該第二導電條所在平面上之投影與該第二導電條相交,該觸摸感應模組上落入該第一導電層之邊界及第二導電層之邊界之間之部分構成該觸摸感應模組之感應區;該感應區包括可視區及位於該可視區週邊之非可視區,該可視區正對該顯示區,且該可視區在該面板玻璃上之投影與該顯示區重合,該非可視區正對該非顯示區,該非可視區在該面板玻璃上之投影落入該非顯示區。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非可視區呈長條狀,該非可視區之寬度大於0.5毫米且不大於該非顯示區之寬度。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非可視區之寬度不小於1毫米。
  4. 根據請求項1至請求項3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非可視區之數量為二,該二非可視區分別位於該可視區之相對兩側。
  5. 根據請求項1至請求項3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還包括第一介質層及第二介質層,該第一介質層與第二介質層沿該面板玻璃厚度方向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之背面,該第一介質層之上設有網格狀之第一凹槽,該第二介質層上設有網格狀之第二凹槽,該第一導電條及第二導電條均呈網格狀且包括相互交叉之導電絲線,該第一導電條與第二導電條分別收容於該第一凹槽 與第二凹槽中,該導電絲線由填充於該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中之導電材料固化形成,該導電絲線之線寬為0.2um~5um。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還包括第一膠黏層、第二膠黏層、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該第一膠黏層、第一介質層、第一透明基板、第二膠黏層、第二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質層依次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上。
  7.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還包括第一膠黏層、第二膠黏層、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該第一膠黏層、第一介質層、第一透明基板、第二膠黏層、第二介質層及第二透明基板依次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上。
  8.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還包括膠黏層及透明基板,該膠黏層、第一介質層、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質層依次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上。
  9.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還包括膠黏層及透明基板,該第一介質層、膠黏層、第二介質層及透明基板依次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上。
  10.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還包括膠黏層及透明基板,該第一介質層、膠黏層、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質層依次層疊於該面板玻璃上。
  11.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中,相鄰二導電絲線之距離為50微米~1000微米。
  12. 根據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之厚度為1微米~10微米。
  13. 根據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層之厚度不大於該第一凹槽之深度,該第二導電層之厚度不大於該第二凹槽之深度,該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之深寬比均不小於1。
  14.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進一步包括遮光層,該遮光層與該非顯示區之形狀相同,該遮光層在該面板玻璃上之投影與該非顯示區重合。
  15. 根據請求項14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遮光層位於該面板玻璃與該觸 摸感應模組之間。
  16. 根據請求項14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遮光層為遮光油墨層。
  17.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及位於該顯示面板上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觸控面板為請求項1至請求項16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該面板玻璃之顯示區於該顯示面板上之投影落於該顯示面板上。
TW103206068U 2013-04-12 2014-04-09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TWM4968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7471.4A CN103412667B (zh) 2013-04-12 2013-04-12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6801U true TWM496801U (zh) 2015-03-01

Family

ID=49605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6068U TWM496801U (zh) 2013-04-12 2014-04-09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07181A1 (zh)
JP (1) JP3192251U (zh)
KR (1) KR200479100Y1 (zh)
CN (1) CN103412667B (zh)
TW (1) TWM496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8659A (zh) * 2022-04-18 2022-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74192U (zh) * 2013-08-22 2014-03-11 Innolux Corp 觸控裝置
CN104020880A (zh) * 2014-05-27 2014-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装置
TW201545030A (zh) * 2014-05-30 2015-12-0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觸控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KR102288832B1 (ko) * 2015-01-19 2021-08-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및 터치 디바이스
CN105467862A (zh) * 2014-09-04 2016-04-06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厨房电器的触摸操作控制装置及厨房电器
CN104281353B (zh) * 2014-10-27 2018-02-06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及触控装置
CN105808025B (zh) * 2014-12-31 2019-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和终端
CN105988633B (zh) * 2015-03-06 2019-07-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4636019A (zh) * 2015-03-17 2015-05-20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一种双导电层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
CN106201036B (zh) * 2015-04-29 2023-06-20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及触摸显示屏模组
WO2016206023A1 (zh) * 2015-06-24 2016-12-29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封装盖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摸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20170075473A1 (en) 2015-09-15 2017-03-16 Hyundai Motor Company Touch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778553B1 (ko) * 2015-09-15 2017-09-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치 입력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DE102015121195B4 (de) * 2015-12-04 2020-11-19 Leonhard Kurz Stiftung & Co. Kg Foli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olie
BR112018010834B1 (pt) 2015-12-04 2024-03-12 Leonhard Kurz Stiftung & Co. Kg Filme, método para produção de um filme, uso de um filme e elemento funcional elétrico
KR102461720B1 (ko) * 2017-08-03 2022-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문인식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지문 인식 겸용 터치 스크린 장치
WO2019035421A1 (ja) * 2017-08-17 2019-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プリント層間にスペーサ層を備える配線基板
CN107346092B (zh) * 2017-08-24 2023-04-07 深圳市零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lp显示器
CN109062450B (zh) * 2018-09-30 2024-06-28 上海开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智能教学黑板及一种制作智能教学黑板的方法
WO2020093311A1 (zh) * 2018-11-08 2020-05-14 深圳柔显***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1666003A (zh) * 2019-03-08 2020-09-15 苏州维业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柔性触控显示屏
CN111665974A (zh) * 2019-03-08 2020-09-15 苏州维业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屏
CN110196658A (zh) * 2019-05-27 2019-09-0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61112B (zh) * 2020-01-02 2023-02-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TWI720886B (zh) * 2020-05-08 2021-03-0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多層電容元件以及多層電容元件的設計方法
CN112416164B (zh) * 2020-10-30 2022-05-17 安徽鸿程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的贴合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5357140A (zh) * 2022-08-22 2022-11-18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夹层玻璃及其控制装置、***、方法和控制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56393B2 (en) * 2005-03-04 2010-02-0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isplay and surrounding touch sensitive bezel for user interface and control
KR101295943B1 (ko) * 2006-06-09 2013-08-13 애플 인크. 터치 스크린 액정 디스플레이
US8049732B2 (en) * 2007-01-03 2011-11-01 Apple Inc. Front-end signal compensation
CN101763186B (zh) * 2008-12-23 2011-10-0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TWI434201B (zh) * 2009-10-09 2014-04-11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位置偵測的方法與裝置
TW201142682A (en) * 2010-02-12 2011-12-01 Wintek Corp Surfac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JP5347096B1 (ja) * 2012-09-13 2013-11-20 株式会社ワンダーフューチャ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と表示装置を具備する入出力一体型装置
US9785291B2 (en) * 2012-10-11 2017-10-10 Google Inc. Bezel sensitive touch screen system
CN102903423B (zh) * 2012-10-25 2015-05-13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中的导电结构、透明导电膜及制作方法
US9250753B2 (en) * 2013-01-07 2016-02-0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apacitive touch surface in close proximity to displa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8659A (zh) * 2022-04-18 2022-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898659B (zh) * 2022-04-18 2023-07-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192251U (ja) 2014-08-07
KR200479100Y1 (ko) 2015-12-17
KR20140005477U (ko) 2014-10-22
CN103412667B (zh) 2015-04-08
CN103412667A (zh) 2013-11-27
US20140307181A1 (en) 2014-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96801U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603251B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TWI541838B (zh) 透明導電膜中之導電結構、透明導電膜及製作方法
US9977275B2 (en) Filter modul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conductive patterns embedded in a patterned grooved surface of a coating layer and touch screen having the same
JP2020170536A (ja) タッチウィンドウ及びこれを含むタッチデバイス
TWI510993B (zh) 觸摸屏感應模組及其製作方法和顯示器
TWI501128B (zh) 觸控面板
TWI628565B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KR20120018059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기판,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TWI509481B (zh) 透明導電膜
CN103295671A (zh) 透明导电膜
US9141217B2 (en) Polarizer modu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ouch screen using the same
TW201445390A (zh) 觸控面板
TWM472937U (zh) 透明導電膜
KR20140002947U (ko) 터치 전극 장치
CN203643969U (zh) 一种触控基板、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6465393B2 (ja) 導電性パター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導電性パターンシート、導電性パターンシートを備えた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フォトマスク
CN203465962U (zh) 一种透明导电膜
KR101400700B1 (ko) 디스플레이용 인터페이스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391306B1 (ko) 인쇄법을 적용하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203366269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412665A (zh) 电子装置
TWI552042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210402317U (zh) 具有改进结构的电容式触控传感器
CN203178976U (zh) 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