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6310B - 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6310B
TWI806310B TW110148817A TW110148817A TWI806310B TW I806310 B TWI806310 B TW I806310B TW 110148817 A TW110148817 A TW 110148817A TW 110148817 A TW110148817 A TW 110148817A TW I806310 B TWI806310 B TW I8063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layer
power supply
wi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8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5068A (zh
Inventor
的場賢一
鶴戸孝
高橋好明
水田陽一
島村良文
小澤貫
小崎琢弥
中尾鋼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5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5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6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631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4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 H10B41/41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of a memory region comprising a cell select transistor, e.g. NAN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4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2Capaci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2Capaci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01L23/5223Capacitor integral with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62Protection against mechanical dam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585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plates or strips or rods or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8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groups of the same main 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2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with a bit line higher than the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5/00Details relating to assembli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225/03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 H01L2225/04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225/065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 H01L2225/06503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01L2225/06541Conductive via connections through the device, e.g. vertical interconnects, through silicon via [TSV]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01L28/82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 H01L28/90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having vertical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50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Bipolar Transistors (AREA)
  • Noodle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能夠將晶片尺寸縮小化的半導體裝置。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1包括:元件形成區域;以及邊緣密封件3,設置於包圍元件形成區域的外緣部的至少一部分。邊緣密封件3包括:導電層M21,設置於包圍元件形成區域的外緣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導電層M22,設置於包圍元件形成區域的外緣部的至少一部分。導電層M21以於向導電層M22提供特定的電位VSS時於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22間形成電容的方式,而以能夠供給不同於導電層M22的電位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21-150513號(申請日:2021年9月15日)作為基礎申請案的優先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括基礎申請案的全部內容。
半導體裝置包括電容元件。對半導體裝置要求將晶片尺寸縮小化。
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能夠將晶片尺寸縮小化的半導體裝置。
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元件形成區域;以及邊緣密封件,設置於包圍所述元件形成區域的外緣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邊緣密封件包括:第一積層體,包括第一導電層;以及第二積層體,包括第二導電層,所述第一導電層被供給第一電位,所述第二導電層被供給不同於所述第一電位的第二電位,所述第一導電層與所述第二導電層相向。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結構) 圖1是本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的半導體晶片1的俯視圖。此處,半導體晶片1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不揮發性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是用於記憶體系統的不揮發性記憶體。於半導體晶片1形成有用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各種電路及記憶胞陣列。進而,設置有用於與外部的電性連接的多個外部焊墊2。此處,多個外部焊墊2沿著矩形的半導體晶片1的一邊以直線狀配設。
進而,如圖1所示,邊緣密封件3以保衛包括各種電路及記憶胞陣列或多個外部焊墊2的元件形成區域的方式設置於半導體晶片1。邊緣密封件3具有如下作用:切割半導體晶圓,利用邊緣密封件3防止於切下經單片化的半導體晶片1時所產生的龜裂;或防止雜質離子等污染物質自外部侵入。此處,邊緣密封件3以將各種電路及記憶胞陣列的XY方向的周圍全部包圍的方式設置,亦可僅設置於其一部分。
以下,將下文所述的記憶胞陣列23與周邊電路的積層方向設為Z方向。將與Z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一個方向設為Y方向。將與Z方向及Y方向分別交叉、例如正交的一個方向設為X方向。
如下文所述,邊緣密封件3包括多個導電層及將多個導電層電性連接的多個接點而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中虛線箭頭所示,邊緣密封件3包括最上層的配線層M2的三根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23(以斜線表示)。
圖2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的方塊圖。半導體裝置包括邏輯控制電路21、輸入輸出電路22、記憶胞陣列23、感測放大器24、列解碼器25、暫存器26、定序器27、電壓生成電路28、輸入輸出用焊墊組32、邏輯控制用焊墊組34、及電源輸入用端子組35。
記憶胞陣列23包括多個區塊。多個區塊分別包括多個記憶胞電晶體(記憶胞)。為了控制對記憶胞電晶體施加的電壓,而於記憶胞陣列23配設多個位元線、多個字元線、及源極線等。
輸入輸出用焊墊組32為了與未圖示的記憶體控制器之間進行包括資料的各訊號的接收發送,而包括與訊號DQ<7:0>、及資料選通訊號DQS、資料選通訊號/DQS相對應的多個端子(焊墊)。
邏輯控制用焊墊組34為了與記憶體控制器之間進行各訊號的接收發送,而包括與晶片賦能訊號/CE、指令鎖存賦能訊號CLE、位址閂賦能訊號ALE、寫入賦能訊號/WE、讀取賦能訊號RE、讀取賦能訊號/RE、及寫入保護訊號/WP相對應的多個端子(焊墊)。
電源輸入用端子組35為了自外部向半導體晶片1供給各種動作電源,而包括輸入電源電壓VCC、電源電壓VCCQ、電源電壓VPP、及接地電壓VSS的多個端子。電源電壓VCC是作為動作電源而通常自外部提供的電路電源電壓,例如輸入3.3 V左右的電壓。電源電壓VCCQ例如輸入1.2 V的電壓。電源電壓VCCQ於在記憶體控制器與半導體晶片1之間接收發送訊號時使用。
電源電壓VPP是高於電源電壓VCC的電源電壓,例如輸入12 V的電壓。於對記憶胞陣列23寫入資料、或抹除資料時,需要高為20 V左右的電壓。此時,相較於利用電壓生成電路28的升壓電路將約3.3 V的電源電壓Vcc升壓,將約12 V的電源電壓VPP升壓能夠以高速且低耗電生成所需的電壓。電源電壓VCC是以標準方式供給至半導體晶片1的電源,電源電壓VPP例如為根據使用環境以追加方式任意供給的電源。
邏輯控制電路21及輸入輸出電路22經由NAND匯流排連接於記憶體控制器。輸入輸出電路22經由NAND匯流排於與記憶體控制器之間接收發送訊號DQ(例如DQ0~DQ7)。
邏輯控制電路21經由NAND匯流排自記憶體控制器接收外部控制訊號(例如晶片賦能訊號/CE、指令鎖存賦能訊號CLE、位址閂賦能訊號ALE、寫入賦能訊號/WE、讀取賦能訊號RE、讀取賦能訊號/RE、及寫入保護訊號/WP)。又,邏輯控制電路21經由NAND匯流排向記憶體控制器發送待命/忙碌訊號/RB。
輸入輸出電路22於與記憶體控制器之間接收發送訊號DQ<7=0>、及、資料選通訊號DQS、資料選通訊號/DQS。輸入輸出電路22向訊號DQ<7:0>內的指令及位址傳送至暫存器26。又,輸入輸出電路22於與感測放大器24之間接收發送寫入資料、及讀取資料。
暫存器26包括指令暫存器、位址暫存器、及狀態暫存器等。指令暫存器暫時保持指令。位址暫存器暫時保持位址。狀態暫存器暫時保持半導體晶片1的動作所需的資料。暫存器26例如包括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
作為控制部的定序器27自暫存器26接收指令,並依照基於該指令的定序控制半導體晶片1。
電壓生成電路28自半導體晶片1的外部接收電源電壓,並使用該電源電壓生成寫入動作、讀取動作、及抹除動作所需的多個電壓。電壓生成電路28將所生成的電壓供給至記憶胞陣列23、感測放大器24、及列解碼器25等。
列解碼器25自暫存器26接收列位址,並將該列位址解碼。列解碼器25基於所解碼的列位址進行字元線的選擇動作。然後,列解碼器25向所選擇的區塊傳送寫入動作、讀取動作、及抹除動作所需的多個電壓。
感測放大器24自暫存器26接收行位址,並將該行位址解碼。感測放大器24包括感測放大器單元組24A、及資料暫存器24B。感測放大器單元組24A連接於各位元線,基於所解碼的行位址選擇任一位元線。又,感測放大器單元組24A於讀取資料時,對自記憶胞電晶體讀取至位元線的資料進行偵測及放大。又,感測放大器單元組24A於寫入資料時,將寫入資料傳送至位元線。
資料暫存器24B於讀取資料時,暫時保持由感測放大器單元組24A檢測到的資料,並將其以串列方式向輸入輸出電路22傳送。又,資料暫存器24B於寫入資料時,暫時保持自輸入輸出電路22以串列方式傳送的資料,並將其向感測放大器單元組24A傳送。資料暫存器24B包括SRAM等。
圖1所示的多個外部焊墊2包括用以接收與NAND匯流排的各種訊號相應的訊號的多個焊墊、用以接收電源電壓VCC的供給的焊墊、及提供接地電壓VSS的焊墊。
圖3是表示半導體晶片1的輸入輸出控制電路I/O的一部分結構的示意性的電路圖。
如上所述,多個外部焊墊2中的一部分作為電源供給端子及資料輸入輸出端子I/On(n為0~7的自然數)發揮功能。電源電壓VCC與接地電壓VSS用的兩個焊墊連接於輸入輸出控制電路I/O中的各電路,並供給電力。
輸入輸出控制電路I/O包括控制電路、上拉電路PU及下拉電路PD。輸入輸出控制電路I/O包括於輸出資料時自資料輸入輸出端子I/On輸出訊號的資料輸出控制電路、於輸入資料時自資料輸入輸出端子I/On輸入訊號的資料輸入控制電路。
資料輸出控制電路包括連接於電源電壓VCC用的外部焊墊2及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之間的上拉電路PU、以及連接於接地電壓VSS用的外部焊墊2及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之間的下拉電路PD。
上拉電路PU包括於電源電壓VCC用的外部焊墊2及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之間並聯的K(K為自然數)個P型金氧半導體(P-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PMOS)電晶體。該些多個PMOS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分別連接於控制電路所包括的上拉驅動電路的K個輸出端子。下拉電路PD包括於接地電壓VSS用的外部焊墊2及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之間並聯的L(L為自然數)個N型金氧半導體(N-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MOS)電晶體。該些多個NMOS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分別連接於控制電路所包括的下拉驅動電路的L個輸出端子。於輸出資料時,根據所輸出的資料選擇性地驅動上拉電路PU或下拉電路PD。藉由該選擇性驅動,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與電源電壓VCC用的外部焊墊2或接地電壓VSS用的外部焊墊2導通。此時,根據於驅動時成為開啟狀態的PMOS電晶體或NMOS電晶體的數量控制輸出阻抗。
資料輸入控制電路包括控制電路所包括的比較器。該比較器的一輸入端子連接於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另一輸入端子連接於參照電壓供給線。於輸入資料時,例如於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的電壓大於參照電壓的情形時,自比較器輸出“H”。又,例如於資料輸入輸出I/On用的外部焊墊2的電壓小於參照電壓的情形時,自比較器輸出“L”。
又,於電源電壓VCC用的外部焊墊2與接地電壓VSS用的外部焊墊2之間連接有電源間電容元件Cap。電源間電容元件Cap具有用以於高速動作時亦使電源電壓VCC用的外部焊墊2與接地電壓VSS用的外部焊墊2之間的電壓即電源電壓穩定的電源間電容。
通常,於各種元件中若存在電荷的充電放電,則電源電壓發生波動。此處,藉由將電源間電容元件設置於電源電壓端子與接地電壓端子間,可抑制電源電壓的波動。
再者,電源電壓VPP與接地電壓VSS之間、或電源電壓VCCQ與接地電壓VSS之間和圖3所例示的電源電壓VCC與接地電壓VSS之間的電源間電容同樣,具有電源間電容。
此處,對包括不揮發性記憶體的半導體晶片1的結構例進行說明。圖4是包括周邊電路區域與形成於其上層所形成的三維結構的NAND記憶體的記憶胞陣列23的記憶胞陣列區域13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一部分區域的截面圖。圖4表示陣列下CMOS(CMOS UNDER ARRAY,CUA)結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
如圖4所示,於記憶體區域內,半導體晶片1包括半導體基板11、導電體641至導電體657、記憶體孔634、以及接觸插塞CS、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2及接觸插塞CP。再者,於以下所說明的圖式中,省略了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1的上表面部分的p型或n型的井區域、形成於各井區域內的雜質擴散區域、及將井區域間絕緣的元件分離區域各自的圖示。
於記憶體區域內,於半導體基板11上例如設置有多個接點CS。多個接點CS連接於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1的雜質擴散區域(活性區域AA)。經由周邊電路區域12於半導體基板11上配置有NAND記憶體的記憶胞陣列23。再者,亦於周邊電路區域12形成輸入輸出電路等周邊電路。
於各接點CS上設置有形成配線圖案的導電體641。導電體641的多個配線圖案的一部分為上述位元線的一部分。又,多個配線圖案的另一部分為各種電晶體的一部分配線。於該情形時,於相鄰的導電體641間的區域附近設置閘極電極GC,於該情形時,相鄰的一導電體641連接於電晶體的汲極,另一導電體連接於電晶體的源極。
於各導電體641上設置有例如接點C1。於各接點C1上設置有例如導電體642。於導電體642上設置有例如接點C2。於接點C2上設置有例如導電體643。
導電體641、導電體642、導電體643的各配線圖案配設於未圖示的感測放大器電路與記憶胞陣列之間的周邊電路區域12。再者,此處,於周邊電路區域12設置有三個配線層,亦可於周邊電路區域12設置有兩個以下配線層、或四個以上配線層。
例如經由層間絕緣膜於導電體643的上方設置有導電體644。導電體644例如為形成為平行於XY平面的板狀的源極線SL。對應於各串單元SU而於導電體644的上方例如依序積層有導電體645~導電體654。於該些導電體中,於沿著Z方向相鄰的導電體之間設置有未圖示的層間絕緣膜。
與一個串單元SU相對應的結構體設置於相鄰的狹縫SLT間。狹縫SLT例如沿著X方向及Z方向擴展,將設置於未圖示的相鄰的串單元SU的導電體645~導電體654間絕緣。
導電體645~導電體654例如分別形成為平行於XY平面的板狀。例如導電體645對應於選擇閘極線SGS,導電體646~導電體653分別對應於字元線WL0~字元線WL7,導電體654對應於選擇閘極線SGD。
各記憶體孔634設置為貫通各導電體645~導電體654的柱狀,與導電體644接觸。記憶體孔634例如依序形成區塊絕緣膜635、電荷累積膜636、閘極絕緣膜637,進而於記憶體孔634內埋入有半導體柱638。
例如,記憶體孔634與導電體645交叉的部分作為選擇電晶體ST2發揮功能。記憶體孔634與各導電體645~導電體654交叉的部分作為記憶胞電晶體MT(記憶胞)發揮功能。記憶體孔634與導電體654交叉的部分作為選擇電晶體ST1發揮功能。
隔著層間絕緣膜於記憶體孔634的上表面的上層設置有導電體655。導電體655形成為沿著Y方向延伸的線狀,對應於位元線BL。多個導電體655於X方向上隔開間隔而排列(未圖示)。導電體655與對應於每個串單元SU的一個記憶體孔634內的半導體柱638電性連接。
具體而言,於各串單元SU中,例如於各記憶體孔634內的半導體柱638上設置接觸插塞CP,於接觸插塞CP上設置一個導電體655。再者,並不限定於此種結構,記憶體孔634內的半導體柱638及導電體655間亦可經由多個接點或配線等連接。
隔著層間絕緣膜於設置有導電體655的層的上層設置有導電體656。隔著層間絕緣膜於設置有導電體656的層的上層設置有導電體657。
導電體656及導電體657對應於例如用以將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3的配線與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3下的周邊電路連接的配線。導電體656與導電體657之間亦可由未圖示的柱狀接點連接。
(邊緣密封件的結構) 繼而,對邊緣密封件3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5是邊緣密封件3的示意圖。圖5表示沿著圖1的V-V線的截面。即,圖5表示邊緣密封件3中與多個導電層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邊緣密封件3的截面。
半導體晶片1的半導體基板11包括p型井區域WP、n型井區域WN及無偏區域NB(Non bias)。p型井區域WP與n型井區域WN分別包括作為活性區域AA的n +型擴散層與P +型擴散層。
邊緣密封件3包括多個配線層D0、D1、D2。配線層D0包括多個(圖5中為四個)導電層D01、D02、D03、D04。配線層D1包括多個(圖5中為四個)導電層D11、D12、D13、D14。配線層D2包括多個(圖5中為四個)導電層D21、D22、D23、D24。
導電層D01、導電層D02、導電層D03、導電層D04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自表面1a的內側朝向外緣部,按照導電層D01、導電層D02、導電層D03、導電層D04的順序設置。
導電層D11、導電層D12、導電層D13、導電層D14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自表面1a的內側朝向外緣部,按照導電層D11、導電層D12、導電層D13、導電層D14的順序設置。
導電層D21、導電層D22、導電層D23、導電層D24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自表面1a的內側朝向外緣部,按照導電層D21、導電層D22、導電層D23、導電層D24的順序設置。
配線層D0中的導電層D02、導電層D03、導電層D04如圖5所示,分別藉由接觸插塞CS與三個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再者,導電層D01如圖5所示,未與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
配線層D0中的導電層D01、導電層D02、導電層D03、導電層D04分別藉由接觸插塞C1與配線層D1中的導電層D11、導電層D12、導電層D13、導電層D14電性連接。配線層D1中的導電層D11、導電層D12、導電層D13、導電層D14分別藉由接觸插塞C2與配線層D2中的導電層D21、導電層D22、導電層D23、導電層D24電性連接。
邊緣密封件3於周邊電路區域12的上方包括配線層M0、配線層M1、配線層M2。配線層M0包括多個(圖5中為五個)導電層M01、M02、M03、M04、M05。配線層M1包括多個(圖5中為五個)導電層M11、M12、M13、M14、M15。配線層M2包括多個(圖5中為三個)導電層M21、M22、M23。
導電層M01、導電層M02、導電層M03、導電層M04、導電層M05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自表面1a的內側朝向外緣部,按照導電層M01、導電層M02、導電層M03、導電層M04、導電層M05的順序設置。
導電層M11、導電層M12、導電層M13、導電層M14、導電層M15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自表面1a的內側朝向外緣部,按照導電層M11、導電層M12、導電層M13、導電層M14、導電層M15的順序設置。
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23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自表面1a的內側朝向外緣部,按照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23的順序設置。即,導電層M21相對於導電層M22設置於元件形成區域側。
配線層M0中的導電層M01、導電層M02、導電層M03、導電層M04、導電層M05如圖5所示,分別藉由接觸插塞V1與配線層M1中的導電層M11、導電層M12、導電層M13、導電層M14、導電層M15電性連接。配線層M1中的導電層M11藉由接觸插塞V2與配線層M2中的導電層M21電性連接。配線層M1中的導電層M12、導電層M13藉由接觸插塞V2與配線層M2中的導電層M22電性連接。配線層M1中的導電層M14、導電層M15藉由接觸插塞V2與配線層M2中的導電層M23電性連接。
如上所述,半導體晶片1於配線層D0、配線層D1、配線層D2與配線層M0、配線層M1、配線層M2之間包括形成記憶胞陣列23的記憶胞陣列區域13。另一方面,於邊緣密封件3的區域內,於對應於記憶胞陣列區域13的區域13A未形成記憶胞陣列23,而形成有接觸插塞C3。同樣地,於邊緣密封件3的區域內,於對應於周邊電路區域12的區域12A未形成電晶體等周邊電路,而形成有多個導電層D01~D04、D11~D14、D21~D24及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2。
於邊緣密封件3中,配線層M0中的導電層M01、導電層M02、導電層M03、導電層M04分別藉由接觸插塞C3與配線層D2中的導電層D21、導電層D22、導電層D23、導電層D24電性連接。
因此,導電層M21如圖5所示,藉由接觸插塞V2、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及導電層M11、導電層M0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與導電層D01電性連接。再者,導電層D01未與p型井區域WP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導電層M21、導電層M11、導電層M0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及將該些連接的接觸插塞V2、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構成互相電性連接的積層體。
導電層M22如圖5所示,藉由接觸插塞V2與導電層M12、導電層M13電性連接。導電層M12藉由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S及導電層M0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與p型井區域WP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導電層M13藉由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S及導電層M03、導電層D23、導電層D13、導電層D03與p型井區域WP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導電層M22、導電層M12、導電層M0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導電層M13、導電層M03、導電層D23、導電層D13、導電層D03及將該些連接的接觸插塞V2、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S構成互相電性連接的積層體。
導電層M23如圖5所示,藉由接觸插塞V2與導電層M14、導電層M15電性連接。導電層M14藉由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S及導電層M04、導電層D24、導電層D14、導電層D04與n型井區域WN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導電層M15藉由接觸插塞V1與導電層M05電性連接。再者,導電層M05未與無偏區域NB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導電層M23、導電層M14、導電層M04、導電層D24、導電層D14、導電層D04、導電層M15、導電層M05及將該些連接的接觸插塞V2、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S構成互相電性連接的積層體。
於圖5中,導電層M21至導電層D01的積層體、導電層M22至導電層D02的積層體、導電層M22至導電層D03的積層體、導電層M23至導電層D04的積層體、導電層M23至導電層M05的積層體均具有作為邊緣密封件的功能。
於本實施形態中,邊緣密封件3包括上述五個積層體,但只要包括兩個以上積層體即可。
再者,於圖5中,接觸插塞C3的下端連接於屬於配線層D2的導電層D21、導電層D22、導電層D23、導電層D24,但本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例如,接觸插塞C3的下端亦可連接於位於與導電體644相同的高度的導電層,該導電層可經由接觸插塞連接於屬於配線層D2的導電層D21、導電層D22、導電層D23、導電層D24。
(作用) 向導電層M21提供電源電壓VCC,向導電層M22、導電層M23提供接地電壓VSS。被提供接地電壓VSS的導電層M22與p型井區域WP電性連接。另一方面,被提供電源電壓VCC的導電層M21未與p型井區域WP電性連接。藉此,如圖5所示,於配線層M2中相向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M21與M22間形成電容c。即,導電層M21於對導電層M22提供接地電壓VSS作為特定的電位時,以於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22間形成電容c的方式,而以能夠供給不同於導電層M22的電位(VCC)的方式形成。
同樣地,於各配線層中相向的導電層M11與導電層M12間、導電層M01與導電層M02間、導電層D21與導電層D22間、導電層D11與導電層D12間、及導電層D01與導電層D02間亦形成電容c。即,向包括導電層M21、導電層M11、導電層M0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導電層D01的積層體提供與被提供接地電壓VSS的包括導電層M22、導電層M12、導電層M0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的積層體不同的電位。其結果為,於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11、導電層M0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導電層D01與各導電層M22、導電層M12、導電層M0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之間形成電容c。
圖6是表示與作為比較例的半導體晶片1的表面1a正交的邊緣密封件3x的截面的示意圖。
邊緣密封件3x的結構與圖5的邊緣密封件3大致相同,如圖6所示,向導電層M21提供接地電壓VSS。又,導電層D01藉由接觸插塞CS與p型井區域WP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
因此,未於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11、導電層M0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導電層D01與各導電層M22、導電層M12、導電層M0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分別形成電容c。
與此相對,根據圖5所示的實施形態的邊緣密封件,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11、導電層M0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導電層D01與各導電層M22、導電層M12、導電層M0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分別生成電容c。因此,圖5所示的實施形態的邊緣密封件亦可發揮作為電容元件的作用。
藉此,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於具有已有作用的邊緣密封件附加電容元件的作用,因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將晶片尺寸縮小化的半導體裝置。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電源電壓VCC提供至邊緣密封件3的一個積層體,但亦可提供電源電壓VPP、或半導體裝置的內部所產生的內部電壓代替電源電壓VCC。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使用邊緣密封件3的電容元件例如可用作電源間電容元件Cap。使用邊緣密封件3的電容元件可單獨用作電容元件,亦可與其他電容元件併用。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使用邊緣密封件3的電容元件可僅設置於圖1所示的多個外部焊墊2的附近。即,使用邊緣密封件3的電容元件亦可設置於包圍元件形成區域的外緣部的至少一部分。
繼而,對變形例進行說明。
(變形例1) 於上述實施形態的邊緣密封件3中,各配線層中形成金屬電容器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形狀為互相平行地延伸的帶狀,為了增大電容c,亦可將相鄰的兩個導電層各自的形狀設為梳形。
圖7是用以對變形例1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M21、M22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俯視圖。圖7僅表示邊緣密封件3的一部分。
於圖7中,S0表示自與半導體晶片1的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M21、M22的形狀與配置。再者,於圖7中,XY方向表示作為一例的方向。
如S0所示,於自Z方向觀察時,配線層M2的兩個導電層M21、M22分別具有梳形形狀。具體而言,導電層M21的形狀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7中為Y方向)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1、及向與延伸部DL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圖7中為X方向)突出特定的長度的多個突出部CL1。導電層M22的形狀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7中為Y方向)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2、及向與延伸部DL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圖7中為X方向)延出的多個突出部CL2。兩個導電層M21、M22具有於直線部DL1的相鄰的兩個突出部CL1之間配置直線部DL2的一個突出部CL2的一部分的形狀。
即,以於與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圖7中為Y方向)上交替配置導電層M21的梳形形狀的突出部分與導電層M22的梳形形狀的突出部分的方式,形成導電層M21及導電層M22的梳形形狀。
藉由相鄰的兩個導電層M21、M22具有如圖7的形狀,兩者的相向面積增加,而可增加相鄰的兩個導電層M21、M22間的電容(以下亦稱為鄰接電容)。
進而,若將其他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的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22的下方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形狀亦設為具有與導電層M21及導電層M22同樣的梳形形狀,則可藉由鄰接電容的進一步增加,而增大電容c。
再者,亦可不於全部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設置如上所述的梳形形狀,而可僅於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的一部分中設置如上所述的梳形形狀。
(變形例2) 於上述變形例1中,於一個以上配線層中,為了增加相鄰的兩個導電層M21、M22的鄰接電容,而將相鄰的兩個導電層各自的形狀設為梳形。與此相對,本變形例2進而以形成相鄰的兩個配線層間的電容(以下亦稱為層間電容)的方式,於相鄰的兩個配線層中,多個導電層具有梳形形狀。
圖8是用以對變形例2的配線層M2的兩個導電層M21、M22與配線層M1的兩個導電層M11、M12各自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俯視圖。圖8僅表示邊緣密封件3的一部分。
於圖8中,S1表示自與半導體晶片1的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的四個導電層M21、M22、M11、M12的配置。再者,於圖8中,XY方向表示作為一例的方向。
S2表示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11、導電層M12的平面形狀。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11、導電層M12具有梳形形狀。S2表示使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向X方向偏移的狀態。
如S2所示,配線層M1的兩個導電層M11、M12分別具有梳形形狀。具體而言,導電層M11的形狀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11、及向與延伸部DL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特定的長度的多個突出部CL11。導電層M12的形狀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12、及向與延伸部DL1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特定的長度的多個突出部CL12。兩個導電層M11、M12具有於延伸部DL11的相鄰的兩個突出部CL11之間配置延伸部DL12的一個突出部CL12的一部分的形狀。
又,如S2所示,配線層M2的兩個導電層M21、M22亦分別具有梳形形狀。具體而言,導電層M21的形狀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13、及向與延伸部DL1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特定的長度的多個突出部CL13。導電層M22的形狀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14、及向與延伸部DL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特定的長度的多個突出部CL14。
S1如S2中的二點鏈線的箭頭所示,表示使兩個導電層M21、M22的XY平面上的位置對準時的狀態。即,兩個導電層M21、M22具有於延伸部DL13的相鄰的兩個突出部CL13之間配置延伸部DL14的一個突出部CL14的一部分的形狀。
以於自與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突出部CL13與突出部CL14分別與突出部CL12及突出部CL11局部重疊的方式,設置配線層M2的導電層M21、導電層M22與配線層M1的導電層M11、導電層M12。即,以於所述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12間亦形成電容c1的方式,形成並配置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12。
藉由將相鄰的兩個配線層的四個導電層的形狀與配置設為如圖8的S1般,可與各配線層的兩個導電層的鄰接寄生電容及兩個配線層的層間電容相應地增加電源間電容。
圖9是用以對兩個配線層的層間電容進行說明的示意圖。圖9表示沿著圖8中的IX-IX線的截面。如圖9所示,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12包括於Z方向上相向的區域。藉此,配線層M2的導電層M21與配線層M2於不同的配線層M1的導電層M12間形成電容c1。
進而,與其他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亦可以除了鄰接電容以外亦形成層間電容的方式,各導電層具有形狀與配置。
再者,亦可不於全部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設為如上述的梳形形狀與如形成層間電容的配置,而可僅於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的一部分中設為如上所述的梳形形狀與如形成層間電容的配置。
(變形例3) 上述變形例1中,相鄰的兩個導電層分別具有梳形形狀,但變形例3中,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一者具有H字形狀,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另一者具有十字形狀。
圖10是用以對變形例3的配線層M2中的兩個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各自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俯視圖。圖10僅表示邊緣密封件3的一部分。
於圖10中,S11表示自與半導體晶片1的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的兩個導電層M21、M22各自的形狀與配置。S12表示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11、導電層M12的平面形狀。再者,於圖10中,XY方向表示作為一例的方向。S12表示使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向X方向偏移的狀態。
如S11、S12所示,配線層M2的導電層M21包括多個H字形狀部HP。具體而言,各H字形狀部HP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10中為Y方向)延伸的兩根帶狀的延伸部DL21、及將兩根延伸部DL21的中央部相連的連接部CL21。
多個H字形狀部HP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10中為Y方向)等間隔地配設。各H字形狀部HP藉由接觸插塞V2與導電層M11電性連接。藉此,多個H字形狀部HP經由導電層M11電性連接。
如S11、S12所示,導電層M22的形狀包括多個十字形狀部CP,具有包圍H字形狀部HP的形狀。具體而言,各十字形狀部CP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10中為Y方向)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22、及於延伸部DL22的中央部向延伸部DL22的兩側方向(圖10中為X方向)延伸的直線部DL23。
多個十字形狀部CP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10中為Y方向)等間隔地配設。
進而,導電層M22的形狀包括連接於各直線部DL23的兩端部的兩根帶狀的延伸部DL24、延伸部DL25。
S11如S12中的二點鏈線的箭頭所示,表示使兩個導電層M21、M22的XY平面上的位置對準時的狀態。藉此,如圖10所示,導電層M22的形狀以包圍導電層M21的各H字形狀部HP的方式形成配置。
延伸部DL24藉由接觸插塞V2與導電層M12電性連接。藉此,多個十字形狀部CP經由導電層M12電性連接。
藉由兩個導電層M21、M22具有如圖10的形狀,而可增加兩個導電層M21、M22的鄰接電容。
進而,若使其他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形狀亦具有與導電層M21及導電層M22同樣的形狀,則可藉由鄰接電容的進一步增加而增大電源間電容。
再者,亦可不於全部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設置如上所述的包括十字形狀的形狀,而可僅於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的一部分中設置如上所述的包括十字形狀的形狀。
(變形例4) 於上述變形例3中,為了增大電容,而於一個以上的各配線層中,將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一者設為包括十字形狀的形狀,且將另一者設為包圍該十字形狀的形狀。與此相對,變形例4的邊緣密封件進而包括具有變形例3的形狀的第一配線層、及以於與該第一配線層之間形成層間電容的方式所形成的第二配線層。第二配線層是與第一配線層鄰接的配線層。
於以下的示例中,第一配線層為配線層M2,第二配線層為配線層M1。
於配線層M2中,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一導電層M21包括H字形狀部,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另一導電層M22包括十字形狀部。於第二配線層(M1)中,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一者(M11)包括十字形狀部,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另一者(M12)亦包括十字形狀部。
圖11是對變形例4的配線層M2的兩個導電層M21、M22與配線層M1的兩個導電層M11、M12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俯視圖。圖11僅表示邊緣密封件3的一部分。
於圖11中,S21表示自與半導體晶片1的表面1a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的四個導電層M21、M22、M11、M12的配置。
S22表示各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導電層M11、導電層M12的平面形狀。再者,於圖11中,XY方向表示作為一例的方向。S22表示使導電層M21、導電層M22向X方向偏移的狀態。導電層M21包括H字形狀部HP。導電層M22包括連接於各直線部DL23的兩端部的兩根延伸部DL24、DL25。導電層M22於兩根延伸部DL24與延伸部DL25之間包括十字形狀部CP。
導電層M11及導電層M12亦包括十字形狀部CP1、十字形狀部CP2。如二點鏈線的箭頭所示,若使兩個導電層M21、M22的XY平面上的位置對準,則四個導電層M21、M22、M11、M12如S21般配置。
具體而言,導電層M11的十字形狀部CP1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11中為Y方向)延伸的帶狀的延伸部DL31、及於延伸部DL31的中央部向延伸部DL31的兩側方向(圖11中為X方向)延伸的直線部DL32。導電層M12的十字形狀部CP2包括沿著半導體晶片1的外緣部(圖11中為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DL33、及向與延伸部DL3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1中為X方向)延出的直線部DL34。以導電層M12的十字形狀部CP2的直線部DL34的一部分位於導電層M11的相鄰的兩個十字形狀部CP1的兩個延伸部DL31之間的方式,配置兩個導電層M11、M12。
導電層M11的形狀進而包括連接於各直線部DL32的單側的延伸部DL35。導電層M12的形狀包括連接於各直線部DL34的單側的延伸部DL36。如圖11所示,導電層M12的各十字形狀部CP2與導電層M11的各十字形狀部CP1配置於兩個延伸部DL35、DL36之間。
S21如S22中的二點鏈線的箭頭所示,表示使兩個導電層M21、導電層M22的XY平面上的位置對準時的狀態。即,導電層M22的形狀以包圍各H字形狀部HP的方式形成並配置。
藉由將相鄰的兩個配線層的四個導電層的形狀與配置設為如圖10般,可增加各配線層的兩個導電層的鄰接電容及兩個配線層的層間電容。
層間電容c1如圖9所示般形成於導電層M21與導電層M12間。圖9表示沿著圖11中的IX-IX線的截面。
進而,於其他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亦可以不僅形成鄰接電容,而且亦形成層間電容的方式,各導電層包括形狀與配置。
再者,亦可不於全部鄰接的兩個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中形成如上所述的由包括十字形狀的形狀形成的層間電容,而可設為如僅於鄰接的兩個配線層M2、配線層M1、配線層M0、配線層D2、配線層D1、配線層D0的一部分中形成如上所述的由包括十字形狀的形狀形成的層間電容的配置。
(變形例5) 上述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如圖5所示,包括於半導體基板11上依序形成有周邊電路區域12、記憶胞陣列區域13,且於最上層設置有多個配線層M0、M1、M2的結構。但,於將包括記憶胞陣列區域13的陣列晶片與包括周邊電路區域12的電路晶片貼合的半導體裝置中,亦可形成上述鄰接電容。
圖12是對本變形例5的半導體晶片1A的結構進行說明的概略截面圖。如圖12所示,半導體裝置包括將陣列晶片700與電路晶片800貼合而成的結構。陣列晶片700形成記憶胞陣列23、及用以將記憶胞陣列23與電路晶片800連接的各種配線。陣列晶片700包括陣列區域與周邊區域,記憶胞陣列23形成於陣列區域。作為選擇閘極線SGS的配線層733與作為字元線WL的配線層732形成為與半導體基板71的表面平行的平板狀。作為選擇閘極線SGD的多個配線層731沿著與作為位元線BL的配線層743所延伸的Y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延伸,於Y方向上以特定間隔配置。各配線層731於配線層732的上方以貫通記憶體柱MP的方式形成。配線層743經由接觸插塞或其他配線層與任一貼合電極MB電性連接。貼合電極MB用於與電路晶片800的連接。
於陣列晶片700的Z方向上的上表面設置有多個電極焊墊PD。電極焊墊PD形成於MA配線層。電極焊墊PD用於半導體晶片1A與外部機器的連接。電極焊墊PD經由貫通電極TSV及接觸插塞CC與配線層M0的任一導電層電性連接。於陣列晶片700的Z方向上的上表面形成有絕緣膜11Ax,鈍化膜11Ay形成於絕緣膜11Ax上。於鈍化膜11Ay設置有與電極焊墊PD相對應的開口部。
電路晶片800形成邏輯控制電路21、感測放大器24、列解碼器25、暫存器26、定序器27、電壓生成電路28等。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1上的多個電晶體TR的閘極電極、源極、及汲極經由接觸插塞或多個配線層與任一貼合電極DB電性連接。貼合電極DB與相向的貼合電極MB電性連接。
圖13是將兩個半導體晶片貼合所構成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示意圖。圖13表示邊緣密封件3A的部分的一部分截面。圖13尤其表示邊緣密封件3A的部分截面。圖13表示邊緣密封件3A所包括的兩個積層體。
變形例5的半導體晶片1A是將電路晶片800與陣列晶片700貼合所形成。
電路晶片800包括周邊電路區域12。與周邊電路區域12相對應的邊緣密封件3A的區域12A包括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1上的多個配線層D0~D4。配線層D0包括導電層D01、導電層D02等。配線層D1包括導電層D11、導電層D12等。配線層D2包括導電層D21、導電層D22等。配線層D3包括導電層D31、導電層D32等。配線層D4包括導電層D41、導電層D42等。進而,電路晶片800包括用於與陣列晶片700的貼合的多個貼合電極DB。多個貼合電極DB設置於電路晶片800中與陣列晶片700貼合的面。
導電層D01與導電層D11、導電層D21、導電層D31、導電層D41及貼合電極DB藉由將該些連接的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4及接觸插塞CB1而電性連接。
導電層D02與導電層D12、導電層D22、導電層D32、導電層D42及貼合電極DB藉由將該些連接的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4及接觸插塞CB1而電性連接。
再者,於圖13中,電路晶片800僅示出五個配線層D0~D4,但配線層的數量相較於五個,亦可為至少五個以上。
陣列晶片700包括記憶胞陣列區域13。陣列晶片700以於半導體基板11A上包括記憶胞陣列區域13、與記憶體陣列區域13相對應的邊緣密封件3A的區域13A、及配線層M0、配線層M1的方式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1A的下表面(圖13中為上側的面)設置有絕緣膜11Ax。進而,鈍化膜11Ay形成於絕緣膜11Ax上。配線層M0包括導電層M01、導電層M02等。配線層M1包括導電層M11、導電層M12等。進而,陣列晶片700包括用於與電路晶片800的貼合的多個貼合電極MB。多個貼合電極MB設置於陣列晶片700中與電路晶片800貼合的面。
導電層M01藉由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VB1與導電層M11及貼合電極MB電性連接。進而,導電層M01藉由接觸插塞CC與半導體基板11A電性連接。導電層M02藉由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VB1與導電層M12及貼合電極MB電性連接。進而,導電層M02藉由接觸插塞CC及貫通電極TSV與導電層MA2電性連接。
導電層MA2形成於絕緣膜11Ax內,貫通電極TSV貫通半導體基板11A而與接觸插塞CC連接。
再者,於圖13中,陣列晶片700僅示出兩個配線層M0、M1,但亦可包括一個配線層,亦可包括三個以上配線層。
因此,導電層M01、導電層M11、導電層MB、導電層DB、導電層D41、導電層D31、導電層D21、導電層D11、導電層D01及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VB1、接觸插塞CB1、接觸插塞C4、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C構成互相電性連接的積層體。同樣地,導電層MA2、導電層M02、導電層M12、導電層MB、導電層DB、導電層D42、導電層D32、導電層D22、導電層D12、導電層D02及接觸插塞V1、接觸插塞VB1、接觸插塞CB1、接觸插塞C4、接觸插塞C3、接觸插塞C2、接觸插塞C1、接觸插塞CS、接觸插塞CC、接觸插塞TSV構成互相電性連接的積層體。
如圖13所示,於本半導體晶片1A中,向導電層M01提供電源電壓VCC。被提供電源電壓VCC的導電層D01未與半導體基板11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
經由導電層MA2、貫通電極TSV及接觸插塞CC向鄰接於導電層M01的導電層M02提供接地電壓VSS。被提供接地電壓VSS的導電層D02藉由接觸插塞CS與半導體基板11的活性區域AA電性連接。
再者,於圖13中,連接於導電層M01的接觸插塞CC與半導體基板11A連接,亦可經由TSV與導電層MA1(未圖示)連接。於該情形時,於MA1與MA2間亦形成鄰接電容。
又,於將包括記憶胞陣列區域13的陣列晶片700與包括周邊電路區域12的電路晶片800貼合的半導體晶片1A中,亦可不存在包括記憶胞陣列區域13的陣列晶片700的半導體基板11A。
圖14是將兩個半導體晶片貼合所構成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其他例的示意圖。圖14所示的半導體晶片1A例如為使用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法將圖13中的半導體基板11A去除而成的半導體晶片。絕緣層11Ax內的導電層MA2經由接觸插塞CC與導電層M02電性連接。於圖14的情形時,向導電層M01提供電源電壓VCC,向導電層M02提供接地電壓VSS。
藉此,於半導體晶片1A中,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於相鄰的兩個導電層間形成鄰接電容。
再者,於圖14中,未形成與導電層M01連接的接觸插塞CC,但導電層M01亦可經由接觸插塞CC連接於導電層MA1(未圖示)。於該情形時,於MA1與MA2間形成鄰接電容。
又,於半導體晶片1A中,亦可將全部配線層或一部分配線層中的導電層的形狀及配置設為如變形例1~變形例4中所說明的形狀及配置。
(變形例6) 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是作為半導體裝置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例,但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形例1~變形例5的邊緣密封件亦可應用於作為揮發性記憶體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半導體晶片。
圖15是變形例6的半導體裝置的方塊圖。如圖15所示,變形例6的半導體晶片1B包括記憶胞陣列201、輸入輸出電路210、列解碼器222、讀寫放大器233、指令解碼器241、行解碼器250、指令位址輸入電路260、時脈輸入電路271、內部時脈產生電路272、及電壓產生電路280等周邊電路、以及時脈端子CK、時脈端子CK/、指令/位址端子CAT、資料端子DQT、資料脫敏端子DMT、及電源端子VPP、電源端子VDD、電源端子VSS、電源端子VDDQ、電源端子VSSQ等多個外部端子。
記憶胞陣列201包括多個記憶排BNK0~BNK7。多個記憶排BNK0~BNK1分別包括多個字元線WLv與多個位元線BLv、/BLv,於字元線WLv與位元線BLv的各交點配置有記憶胞MCv。記憶胞MCv例如構成為電晶體,保持揮發性資料。因此,為了維持存儲於記憶胞陣列201中的資料,而定期進行更新。於圖12中,為了方便說明,而省略了設置於DRAM的更新電路等。
藉由包括此種記憶胞MCv,本變形例的半導體裝置構成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DRAM)。
感測放大器電路SAMP包括傳送閘極,對應於位元線BLv、位元線/BLv而配置。又,感測放大器電路SAMP經由未圖示的行開關連接於局部輸入輸出線LIOT、局部輸入輸出線LIOB,並且經由傳送閘極TG連接於主輸入輸出線MIOT、主輸入輸出線MIOB。傳送閘極TG作為開關發揮功能。感測放大器電路SAMP與上述實施形態的行解碼器(圖2)的感測放大器電路同樣,感測自記憶胞MCv讀取的資料。
記憶胞陣列201內的多個記憶胞MCv分別與記憶體位址對應。多個外部端子中,指令/位址端子CAT例如自記憶體控制器等外部裝置接收記憶體位址。指令/位址端子CAT所接收到的記憶體位址被傳遞至指令位址輸入電路260。指令位址輸入電路260接收到記憶體位址後,將經解碼的列位址XADD發送至列解碼器222,並將經解碼的行位址YADD發送至行解碼器250。
又,指令/位址端子CAT例如自記憶體控制器等接收指令。指令/位址端子CAT所接收到的指令以內部指令訊號ICMD的形式經由指令位址輸入電路260發送至指令解碼器241。
指令解碼器241包括生成用以將內部指令ICMD解碼並執行內部指令的訊號的電路。指令解碼器241例如將經激活的指令ACT及更新指令AREF發送至列解碼器222。列解碼器222連接於字元線WLv,依照自指令解碼器241接收到的指令ACT及更新指令AREF選擇字元線WLv。
又,指令解碼器241例如將讀/寫指令R/W發送至行解碼器250。行解碼器250連接於位元線BLv,依照自指令解碼器241接收到的讀/寫指令R/W選擇位元線BLv。
於讀取資料時,指令/位址端子CAT接收讀取指令及記憶體位址。藉此,自由記憶體位址所指定的記憶胞陣列201內的記憶胞MCv讀取資料。將讀取資料經由讀寫放大器233及輸入輸出電路210自資料端子DQT輸出至外部。
於寫入資料時,指令/位址端子CAT接收寫入指令及記憶體位址,資料端子DQT接收寫入資料。又,視需要向資料脫敏端子DMT發送資料脫敏。寫入資料經由輸入輸出電路210及讀寫放大器233發送至記憶胞陣列201。藉此,寫入資料被寫入由記憶體位址所指定的記憶胞MCv。
讀寫放大器233包括暫時保持讀取資料及寫入資料的各種鎖存電路。由讀寫放大器233與感測放大器電路SAMP形成相當於上述實施形態的行解碼器140(圖2)的結構。
向電源端子VPP、電源端子VDD、電源端子VSS分別供給電源電壓VPP、電源電壓VDD、電源電壓VSS,電源電壓VPP、電源電壓VDD、電源電壓VSS進而被供給至電壓產生電路280。電壓產生電路280基於電源電壓VPP、電源電壓VDD生成各種內部電壓VOC、內部電壓VOD、內部電壓VARY、內部電壓VPERI。內部電壓VOC主要於列解碼器222中使用,內部電壓VOD、內部電壓VARY主要於記憶胞陣列201的感測放大器電路SAMP中使用,內部電壓VPERI於其他周邊電路區塊中使用。
又,亦向電源端子VDDQ、電源端子VSSQ供給電源電壓VDD、電源電壓VSS,電源電壓VDD、電源電壓VSS進而供給至輸入輸出電路210。向電源端子VDDQ、電源端子VSSQ提供專用的電源電壓,以避免輸入輸出電路210所產生的電源雜訊傳播至其他電路區塊。再者,供給至電源端子VDDQ、電源端子VSSQ的電源電壓VDD、電源電壓VSS可為與供給至電源端子VDD、電源端子VSS的電源電壓VDD、電源電壓VSS相同的電壓。
向時脈端子CK、時脈端子/CK輸入互補的外部時脈訊號。外部時脈訊號被供給至時脈輸入電路271。時脈輸入電路271生成內部時脈訊號ICLK。內部時脈訊號ICLK被供給至內部時脈產生電路272及指令解碼器241。
內部時脈產生電路272若被來自指令位址輸入電路260的時脈賦能CKE所賦能,則生成各種內部時脈訊號LCLK。內部時脈訊號LCLK用於計測各種內部動作的時序。例如,內部時脈訊號LCLK被輸出至輸入輸出電路210。輸入輸出電路210基於所輸入的內部時脈訊號LCLK進行動作,藉此於資料端子DQT上發送或接收資料。
於此種DRAM的半導體晶片中,亦可應用實施形態及變形例1~變形例5所示的邊緣密封件。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可提供一種能夠將晶片尺寸縮小化的半導體裝置。
已對本發明的若干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些實施形態是作為例而例示,並不限定發明的範圍。該些新穎的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些實施形態或其變形包括於發明的範圍或要旨中,並且包括於申請專利的範圍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
1、1A、1B、21、22:半導體晶片 1a:表面 2:外部焊墊 3、3A、3x:邊緣密封件 11、11A:半導體基板 11Ax:絕緣膜 11Ay:鈍化膜 12:周邊電路區域 12A:與周邊電路區域12相對應的邊緣密封件的區域 13:記憶胞陣列區域 13A:與記憶胞陣列區域13相對應的邊緣密封件的區域 23、110、201:記憶胞陣列 24:感測放大器 24A:感測放大器單元組 24B:資料暫存器 25、120、222:列解碼器 26:暫存器 27、170:定序器 28:電壓生成電路 32:輸入輸出用焊墊組 34:邏輯控制用焊墊組 35:電源輸入用端子組 100:記憶體系統 130:驅動器 140、250:行解碼器 150:位址暫存器 160:指令暫存器 200:控制器 210:輸入輸出電路 233:讀寫放大器 241:指令解碼器 260:指令位址輸入電路 271:時脈輸入電路 272:內部時脈產生電路 280:電壓產生電路 634:記憶體孔 635:區塊絕緣膜 636:電荷累積膜 637:閘極絕緣膜 638:半導體柱 641~657:導電體 700:陣列晶片 731~733、743、D0~D4、M0~M2:配線層 800:電路晶片 AA:活性區域 ACT:指令 ALE:位址閂賦能訊號 AREF:更新指令 BL、BLv:位元線 BNK0-7:記憶排 C1~C4、CB1、CC、CP、CS、V1、V2、VB1:接觸插塞 CAT:指令/位址端子 Cap:電源間電容元件 /CE:晶片賦能訊號 CK、/CK:時脈端子 CKE:時脈賦能 CL1、CL2、CL11~CL14:突出部 CL21:連接部 CLE:指令鎖存賦能訊號 CP1、CP2:十字形狀部 c、c1:電容 D01~D04、D11~D14、D21~D24、D31、D32、D41、D42、M01~M05、M11~M15、M21~M23、MA2:導電層 DB、MB:貼合電極 DL1、DL2、DL11~DL14、DL21、DL22、DL24、DL25、DL31、DL33、DL35、DL36:延伸部 DL23、DL32、DL34:直線部 DMT:資料脫敏端子 DQ:訊號 DQS、/DQS:資料選通訊號 DQT:資料端子 GC:閘極電極 HP:H字形狀部 I/On:資料輸入輸出端子 ICLK、LCLK:內部時脈訊號 ICMD:內部指令訊號 LIOT/B:局部輸入輸出線 MCv:記憶胞 MIOT/B:主輸入輸出線 MP:記憶體柱 MT0~MT7:記憶胞電晶體 PD:電極焊墊(圖12) PD:下拉電路(圖3) PU:上拉電路 RE、/RE:讀取賦能訊號 /RB:待命/忙碌訊號 R/W:讀/寫指令 SAMP:感測放大器電路 SGD、SGS:選擇閘極線 SL:源極線 SLT:狹縫 ST1、ST2:選擇電晶體 TG:傳送閘極 TR:電晶體 TSV:貫通電極 VCC、VCCQ:電源電壓 VDD、VPP:電源電壓(電源端子) VSS:接地電壓/電源電壓(電源端子) VDDQ、VSSQ:電源端子 VOC、VOD、VARY、VPERI:內部電壓 /WE:寫入賦能訊號 WL、WL0~WL7:字元線 WN:n型井區域 WP:p型井區域 /WP:寫入保護訊號 XADD:列位址 YADD:行位址
圖1是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的半導體晶片的俯視圖。 圖2是用以對使用實施形態的半導體晶片的記憶體系統的結構進行說明的方塊圖。 圖3是表示實施形態的半導體晶片的輸入輸出控制電路的一部分的結構的示意性的電路圖。 圖4是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一部分區域的截面圖。 圖5是實施形態的邊緣密封件的示意圖。 圖6是與作為比較例的半導體晶片的表面正交的邊緣密封件的示意圖。 圖7是用以對實施形態的變形例1的相鄰的兩個導電層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平面圖。 圖8是用以對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的一個配線層的兩個導電層與其他配線層的兩個導電層各自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平面圖。 圖9是用以對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的兩個配線層間的電容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0是用以對實施形態的變形例3的一個配線層中的兩個導電層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平面圖。 圖11是用以對實施形態的變形例4的一個配線層的兩個導電層與其他配線層的兩個導電層的形狀與配置進行說明的平面圖。 圖12是對實施形態的變形例5的半導體晶片的結構進行說明的概略截面圖。 圖13是實施形態的變形例5的將兩個半導體晶片貼合所構成的反及(Not-And,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示意圖。 圖14是實施形態的變形例5的其他例的將兩個半導體晶片貼合所構成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示意圖。 圖15是實施形態的變形例6的半導體裝置的方塊圖。
11:半導體基板 12:周邊電路區域 13:記憶胞陣列區域 634:記憶體孔 635:區塊絕緣膜 636:電荷累積膜 637:閘極絕緣膜 638:半導體柱 641~657:導電體 BL:位元線 C1、C2、CP、CS:接觸插塞 D0~D2、M0~M2:配線層 GC:閘極電極 MT0~MT7:記憶胞電晶體 SGD、SGS:選擇閘極線 SL:源極線 SLT:狹縫 ST1、ST2:選擇電晶體 WL0~WL7:字元線

Claims (8)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元件形成區域;以及邊緣密封件,設置於包圍所述元件形成區域的外緣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邊緣密封件包括:第一積層體,包括第一導電層;以及第二積層體,包括第二導電層,所述第一導電層被供給第一電位,所述第二導電層被供給不同於所述第一電位的第二電位,所述第一導電層與所述第二導電層相向,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層包括於第一配線層中,所述第二積層體包括第三導電層,所述第三導電層包括於與所述第一配線層鄰接的第二配線層中,與所述第二導電層電性連接,所述第一導電層與所述第三導電層相向。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層相對於所述第二導電層設置於所述元件形成區域側,所述第一電位高於所述第二電位。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電位為電源電壓VCC,所述第二電位為電源電壓VSS。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電位為電源電壓VPP,所述第二電位為電源電壓VSS。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積層體包括第三導電層,所述第三導電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電性連接,所述第二積層體包括第四導電層,所述第四導電層與所述第二導電層電性連接,所述第三導電層與所述第四導電層相向。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層及所述第二導電層包括:延伸部,於自與所述半導體裝置的所述元件形成區域正交的方向觀察時,沿著第一方向延伸;以及多個突出部,向與所述延伸部正交的方向突出特定的長度,且沿著所述第一方向以特定的間隔設置,以所述第一導電層的所述多個突出部於與所述多個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與所述第二導電層的所述多個突出部交替配置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導電層及所述第二導電層的所述多個突出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層及所述第二導電層的一者於自與所述半導體裝置的所述元件形成區域正交的方向觀察時,具有H字形狀,所述第一導電層及所述第二導電層的另一者於自與所述半導體裝置的所述元件形成區域正交的方向觀察時,具有包圍所述H字形狀的形狀。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半導體裝 置為半導體記憶裝置,所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包括不揮發性記憶體或揮發性記憶體。
TW110148817A 2021-09-15 2021-12-27 半導體裝置 TWI806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0513 2021-09-15
JP2021150513A JP2023043036A (ja) 2021-09-15 2021-09-15 半導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5068A TW202315068A (zh) 2023-04-01
TWI806310B true TWI806310B (zh) 2023-06-21

Family

ID=85479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8817A TWI806310B (zh) 2021-09-15 2021-12-27 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3158A1 (zh)
JP (1) JP2023043036A (zh)
CN (1) CN115835636A (zh)
TW (1) TWI8063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48220A (ja) * 2019-09-18 2021-03-25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0290A (zh) * 2011-07-22 2013-05-16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在半導體晶粒上用於電鍍特徵的熔合匯流排
US20130285203A1 (en) * 2012-04-25 2013-10-3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724410A (zh) * 2015-10-29 2017-07-01 英特爾公司 針對用於半導體封裝之矽橋的無金屬框設計
TW202105493A (zh) * 2019-07-16 2021-02-01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0290A (zh) * 2011-07-22 2013-05-16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在半導體晶粒上用於電鍍特徵的熔合匯流排
US20130285203A1 (en) * 2012-04-25 2013-10-3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724410A (zh) * 2015-10-29 2017-07-01 英特爾公司 針對用於半導體封裝之矽橋的無金屬框設計
TW202105493A (zh) * 2019-07-16 2021-02-01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3036A (ja) 2023-03-28
CN115835636A (zh) 2023-03-21
TW202315068A (zh) 2023-04-01
US20230083158A1 (en)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6545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11929352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having transistors between bonding pads and word lines
JP5558336B2 (ja) 半導体装置
US2005025323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external terminals by wire bonding in stacked assembly
US11282568B2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having a memory unit bonded to a circuit unit and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by a plurality of bonding metals
TWI740555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6995436B2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113451325B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US20190355677A1 (en) Power gate circui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13053435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JP2020141100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211434A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TWI806310B (zh) 半導體裝置
JP6687719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TW202209630A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2017310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093786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ransistors in which source/drain regions are shared
US11805635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2023029077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24043754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