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6187B -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6187B
TWI776187B TW109124325A TW109124325A TWI776187B TW I776187 B TWI776187 B TW I776187B TW 109124325 A TW109124325 A TW 109124325A TW 109124325 A TW109124325 A TW 109124325A TW I776187 B TWI776187 B TW I7761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ielding plate
opening
hole por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0986A (zh
Inventor
西辻清明
島村槙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674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956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674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400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674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29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0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6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618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00Etch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chemical means
    • C23F1/02Local etching
    • C23F1/04Chemical mill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22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posi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 other than metallic material
    • C23C16/30Deposition of compounds, mixtures or solid solutions, e.g. borides, carbides, nitr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00Etch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chemical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00Etch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chemical means
    • C23F1/02Local etch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2Control effected by setting a graduated member on the camera in accordance with indication or reading afforded by a light meter, which may be either separate from or built into camera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遮光板具備位在光的入射側的表面、和表面相反側的面也就是背面、及貫通表面和背面之間的孔。孔係具備第1孔部分和在中央開口連接於第1孔部分的第2孔部分。第1孔部分係從背面中的背面開口往中央開口延伸,具有從背面朝向表面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係從在表面的表面開口往中央開口延伸,具有從表面朝向背面逐漸變細的形狀。表面開口的尺寸大於背面開口的尺寸。在遮光板的厚度方向,表面和中央開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相對於背面和中央開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之比為2.5以上。

Description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遮光板、具備遮光板的相機單元及具備相機單元的電子機器。
智慧手機等之電子機器所具備的相機單元係具備發揮作為針對外光的光闌之功能的遮光板。從可容易成型具有既定形狀的遮光板的觀點來看,大多採用樹脂製的遮光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然而,由於樹脂製的遮光板係具有光透射性,所以不僅用以使外光通過的孔會讓外光透射,在劃分孔的部分亦導致讓外光透射。如此,因為利用樹脂製的遮光板之遮光不充分,所以開始使用具有更高的遮光性的金屬製的遮光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8786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6/060198號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由於加工的難易度低,且每單位時間可製造許多的製品,故在製造金屬製的遮光板之際,採用將金屬板藉由模具衝切的衝切加工。在採用衝切加工的金屬板的加工中,於藉由模具衝切金屬板之際,為了抑制在金屬板產生變形、撓曲,藉以擔保在製品尺寸之精度,必須沿著和金屬板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衝切金屬板。據此,在金屬板,在和金屬板的表面正交的剖面中,形成具有相對於金屬板的表面垂直地延伸的側面之孔。
在將具有這樣的孔的遮光板搭載於相機單元的情況,從在和遮光板的表面之間形成銳角的方向入射於遮光板的外光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結果會有導致通過孔的情形。通過孔的光係被相機單元所具備的拍攝部所接收而導致在拍攝部所拍攝的畫像中產生鬼影及耀光的至少一者的情況。如此,金屬製的遮光板會因為遮光板是金屬製而衍生新的課題。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以透過孔的方式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的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的遮光板,係金屬製的遮光板,具備:位在光的入射側的表面;和前述表面相反側的面也就是背面;及貫通前述表面和前述背面之間的孔。前述孔係具備第1孔部分和在中央開口連接於前述第1孔部分的第2孔部分。第1孔部分係從前述背面中的背面開口往前述中央開口延伸,具有從前述背面朝向前述表面逐漸變細的形狀。前述第2孔部分係從前述表面中的表面開口往前述中央開口延伸,具有從前述表面朝向前述背面逐漸變細的形狀。前述表面開口的尺寸大於前述背面開口的尺寸。在前述遮光板厚度方向,前述表面和前述中央開口的緣部之間的距離相對於前述背面和前述中央開口的緣部之間的距離之比為2.5以上。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的相機單元係具備上述遮光板。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的電子機器係具備上述相機單元。
依據上述各構成,由於第2孔具有從表面朝向背面逐漸變細的形狀,所以與第2孔具有從表面朝向背面大致同一寬度的情況相比,從表面的斜上方入射於孔的光在劃分第2孔的側面容易朝遮光板的表面反射。而且,表面和中央開口之間的距離相對於背面和中央開口之間的距離之比為2.5以上,故而可將第2孔的尺寸維持為從表面朝向背面逐漸變細的形狀之尺寸。據此,可使以透過孔的方式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9來說明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的第1實施形態。以下,依序說明遮光板、遮光板的製造方法及實施例。
[遮光板] 參照圖1至圖5來說明遮光板。 如圖1所示,金屬製的遮光板10具備表面10F、背面10R及孔10H。表面10F係位在光的入射側的面。背面10R係與表面10F相反側之面。孔10H貫通表面10F和背面10R之間。遮光板10例如為不鏽鋼製,但亦可為由不鏽鋼以外的金屬形成。此外,遮光板10中,表面10F、背面10R及劃分孔10H的側面是藉未圖示的反射防止膜所覆蓋。反射防止膜具有比形成遮光板10的金屬還低的反射率,且具有吸收照射於反射防止膜的光之一部份的功能。又,即便遮光板10被反射防止膜所覆蓋,亦無法使光在遮光板10的反射完全地消失。
遮光板10具有因應於遮光板10所覆蓋的透鏡之形狀的圓形狀。孔10H具有因應於孔10H所相面對的透鏡之形狀的圓形狀。
圖2顯示在和遮光板10的表面10F正交的剖面中的遮光板10之構造。 如圖2所示,孔10H具備第1孔部分10H1及第2孔部分10H2。第1孔部分10H1係從背面10R中的背面開口H1R往中央開口HC(參照圖3)延伸。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10H2係從表面10F中的表面開口H2F往中央開口HC延伸。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表面開口H2F的尺寸大於背面開口H1R的尺寸。第2孔部分10H2係在中央開口HC連接於第1孔部分10H1。亦即,中央開口HC係在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上位在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的中途。
本實施形態中,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為弧狀,且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的曲率中心是位在遮光板10之外。又,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的剖面中,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為弧狀,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的曲率中心是位在遮光板10之外。
遮光板10中,第1孔部分10H1的直徑為第1直徑DH1,第2孔部分10H2的直徑為第2直徑DH2。第1直徑DH1係因應於供搭載遮光板10的相機單元而設定。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例如智慧手機的相機單元的情況,第1直徑DH1亦可為0.4mm以上1.0mm以下。又,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例如車載相機的情況,第1直徑DH1亦可為2.0mm以上7.0mm以下。
第1直徑DH1相對於第2直徑DH2之百分率(DH1/DH2×100),例如亦可為80%以上99%以下。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智慧手機、平板型個人電腦及筆記型個人電腦的前面所設置之相機單元的情況,相機單元大多為近距離地攝影被照體。因此,畫角會變大,在透鏡連結被照體的焦點上,遮光板10不需要大的內徑。又,從供配置相機單元之空間的限制而言,亦難以將遮光板10的外徑設大。因此,第1直徑DH1相對於第2直徑DH2之百分率亦可為80%以上90%以下。
相對地,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車載相機的情況,車載相機大多在中距離至遠距離攝影被照體。為此,畫角會變小,但因為供配置相機單元的空間之限制小,所以相機單元所具備的透鏡之直徑變大。據此,為了對透鏡聚集廣範圍的光,在遮光板10中,第1直徑DH1相對於第2直徑DH2之比亦可為90%以上99%以下。
又,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設置在智慧手機背面的相機單元的情況,相機單元大多在近距離至遠距離攝影被照體。因此,就與畫角變大的情況對應上來說,第1直徑DH1相對於第2直徑DH2之比亦可為80%以上90%以下,而就與畫角變小的情況對應上來說,第1直徑DH1相對於第2直徑DH2之比亦可為90%以上99%以下。
遮光板10的厚度T亦可為例如10μm以上100μm以下。在遮光板10的厚度T為10μm以上的情況,可抑制在用以形成遮光板10的金屬箔中之翹曲對遮光板10的形狀造成的影響。又,在遮光板10的厚度T為100μm以下的情況,可抑制形成孔10H之際的蝕刻精度降低的情形。
圖3係放大顯示圖2所示的遮光板10的剖面構造中的一部份。 如圖3所示,遮光板10的背面10R劃分背面開口H1R,在中央開口HC,第1孔部分10H1連接於第2孔部分10H2。在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上,背面10R和中央開口HC的緣部之間的距離為第1距離D11。在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上,表面10F和中央開口HC的緣部之間的距離為第2距離D12。遮光板10中,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為2.5以上。
隨著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變大,中央開口HC係相對地接近於背面開口H1R。據此,可使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中之面積減少。因此,可抑制從遮光板10的斜上方入射於孔10H的光的一部份在透鏡的表面被反射之後,入射於第1孔部分10H1,並從第1孔部分10H1朝透鏡LN(參照圖4)被反射的情形。
此外,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較佳為接近無限大。然而,實際上在用以形成孔10H的蝕刻中,蝕刻液滲入遮光板10形成用的金屬箔和形成在金屬箔的遮罩之間隙,因此,形成次微米(submicron)左右的深度,亦即具有第1距離D11的第1孔部分10H1。因此,例如,在金屬箔具有100μm的厚度之情況,第1距離D11的下限值是0.1μm左右。因此,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的上限值為1000左右。
從和表面10F相面對的視點觀察,表面開口H2F具有圓狀。從和表面10F相面對的視點觀察,將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利用相對於表面開口H2F的中心同心的面,在表面開口H2F的徑向作5等分。在這情況,從和表面10F相面對的視點觀察,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係沿從表面開口H2F的邊緣朝向中央開口HC的邊緣的方向具有第1區域R1、第2區域R2、第3區域R3、第4區域R4及第5區域R5。此外,第1區域R1係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含有表面開口H2F的邊緣之區域。第5區域R5係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含有中央開口HC的邊緣之區域。
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亦即沿著通過上述中心的平面之剖面中,在各區域,相對於表面10F之連結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的一部份中的一端與另一端之直線即線段的傾斜,係在側面中包含於各區域的部分之傾斜角。第1區域R1中,第1直線L11和表面10F所形成之角度為第1傾斜角θ11,第2區域R2中,第2直線L12和表面10F所形成之角度為第2傾斜角θ12。第3區域R3中,第3直線L13和表面10F所形成之角度為第3傾斜角θ13,第4區域R4中,第4直線L14和表面10F所形成之角度為第4傾斜角θ14,第5區域R5中,第5直線L15和表面10F所形成之角度為第5傾斜角θ15。
在沿著與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於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第1區域R1的第1傾斜角θ11大於在其他區域的傾斜角。亦即,5個區域中的第1區域R1的第1傾斜角θ11具有最大的尺寸。第1傾斜角θ11係比第2傾斜角θ12、第3傾斜角θ13、第4傾斜角θ14及第5傾斜角θ15還大。又,第1傾斜角θ11係50°以上60°以下。
在沿著與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於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第5區域R5的第5傾斜角θ15大於第4傾斜角θ14。又,從第1區域R1朝向第4區域R4,在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包含於各區域之部分的傾斜角變小。亦即,於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傾斜角係按照第1傾斜角θ11、第2傾斜角θ12、第3傾斜角θ13、第4傾斜角θ14的順序而變小。
圖4顯示本實施形態中的遮光板10的剖面構造。另一方面,圖5顯示在和表面正交的剖面中劃分孔的側面沿著和表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例子中之剖面構造。此外,圖4及圖5中,為方便圖示,第1直徑相對於遮光板的厚度縮小。
如圖4所示,從與表面10F正交的方向對遮光板10射入的光,係從形成於表面10F的表面開口H2F進入孔10H。然後,通過孔10H的光係藉由從形成於背面10R的背面開口H1R出去,而到達透鏡LN。另一方面,在遮光板10中,由於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所以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10H的光,容易在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被反射。
且,表面10F和中央開口HC之間的第2距離D12相對於背面10R和中央開口HC之間的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為2.5以上,所以可將第2孔部分10H2的尺寸維持為可設成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之尺寸。據此,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抑制不想要的光入射於和遮光板10相面對的透鏡LN。
本實施形態中,第1區域R1中的第1傾斜角θ11大於在第2區域R2至第5區域R5各自中的傾斜角。因此,可抑制第2孔部分10H2的直徑變得過大,同時在第1區域R1以外的區域,可更容易使光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此外,由於第1傾斜角θ11為50°以上60°以下,所以在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於包含表面開口H2F的第1區域R1,可提高使光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之確實性。
本實施形態中,第5區域R5的第5傾斜角θ15大於第4區域R4的第4傾斜角θ14,故與第5區域R5的第5傾斜角θ15小於第4區域R4的第4傾斜角θ14的情況相較下,可抑制第2孔部分10H2的直徑被擴張。又,由於從第1區域R1朝向第4區域R4,在各區域的傾斜角變小,故與涵蓋第1區域R1至第4區域R4為止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的傾斜相同的情況相較下,越接近於中央開口HC,變得越容易使入射於第2孔部分10H2的光朝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
又,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第2孔部分10H2的光,係於具有曲率中心是位在遮光板10的外側那樣的弧狀之側面被反射。因此,反射光中具有最高輝度的正反射光係沿著從具有弧狀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的方向被反射。因此,可更加抑制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
在遮光板10中,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具有曲率中心位於遮光板10外之弧狀。因此,與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是具有直線狀的情況相較下,可使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的光當中,在背面開口H1R的附近被劃分孔10H的側面所反射之光的光量降低。據此,可使以透過孔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更降低。
如圖5所示,從與表面100F正交之方向對遮光板100入射的光,係和從與表面10F正交之方向對遮光板10入射的光同樣,從形成於表面100F的開口進入孔100H內。然後,通過孔100H的光係藉由從形成於背面100R的開口出去,而到達透鏡LN。相對於此,從表面100F的斜上方入射於表面100F的光之一部份,係從形成於表面100F的開口入射於孔100H內,且在劃分孔100H的側面被反射。入射於側面的光,幾乎朝正反射的方向被反射,所以入射於側面的光會從側面朝向透鏡LN被反射。據此,會導致不想要的光通過透鏡LN而入射於拍攝部。
以上所說明的遮光板10係在上述的相機單元具備1個以上。又,具備遮光板10的相機單元係搭載於各種電子機器。具備相機單元的電子機器亦可為例如,智慧手機、平板型個人電腦及筆記型個人電腦等。
[遮光板的製造方法] 參照圖6至圖9來說明遮光板10的製造方法。圖6至圖9分別表示在遮光板10的製造過程中的特定工序之金屬箔的剖面構造。此外,圖6至圖9中,為方便圖示,第2直徑DH2相對於金屬箔厚度之比係比實際的遮光板更為縮小,且,第1直徑DH1相對於金屬箔厚度之比係比實際的遮光板更為縮小。又,圖6至圖9中,為方便圖示,第1直徑DH1相對於第2直徑DH2之比係比實際的遮光板更為縮小。又,圖6至圖9中,為方便說明,在製造遮光板10的工序中,僅顯示與遮光板10所具有的孔10H的形成相關之工序。
如圖6所示,在形成遮光板10之際,首先,準備用以形成遮光板10的金屬箔10M。金屬箔10M例如為不鏽鋼的箔,但如同上述,亦可為利用不鏽鋼以外的金屬所形成的金屬箔。金屬箔10M的厚度係10μm以上100μm以下。在金屬箔10M的厚度為10μm以上的情況,可抑制金屬箔10M的翹曲對遮光板10的形狀造成的影響。又,在金屬箔10M的厚度為100μm以下的情況,可抑制在形成孔10H之際的蝕刻精度降低。金屬箔10M的厚度係與由金屬箔10M所製造的遮光板10的厚度大致相同。
然後,在金屬箔10M的表面10MF和背面10MR配置阻劑層。金屬箔10M的表面10MF相當於遮光板10的表面10F,且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相當於遮光板10的背面10R。在金屬箔10M的表面10MF配置有表面阻劑層RF,且在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配置有背面阻劑層RR。此外,在表面10MF及背面10MR兩者,亦可貼附作為阻劑層RF、RR的乾膜阻劑。或者,在表面10MF及背面10MR兩者,亦可使用阻劑層RF、RR形成用的塗液來形成阻劑層RF、RR。阻劑層RF、RR亦可藉由負型的阻劑來形成,亦可藉由正型的阻劑來形成。
如圖7所示,藉由阻劑層RF、RR的曝光與顯影,從阻劑層形成阻劑遮罩。更詳言之,藉由表面阻劑層RF的曝光與顯影,從表面阻劑層RF形成表面遮罩RMF。又,藉由背面阻劑層RR的曝光及顯影,從背面阻劑層RR形成背面遮罩RMR。表面遮罩RMF係具有用以在金屬箔10M形成第2孔部分之遮罩孔RMFh。背面遮罩RMR係具有用以在金屬箔10M形成第1孔部分之遮罩孔RMRh。
如圖8所示,使用形成在背面10MR的背面遮罩RMR,將在背面10MR具有背面開口且具有從背面10MR朝向表面10MF逐漸變細的形狀之第1孔部分MH1,形成於金屬箔10M。第1孔部分MH1相當於遮光板10所具有的第1孔部分10H1。此時,使用可蝕刻金屬箔10M的蝕刻液,蝕刻金屬箔10M。此外,在蝕刻金屬箔10M之前,藉由對蝕刻液具有耐性的表面保護膜PMF覆蓋表面遮罩RMF。表面保護膜PMF亦可將表面遮罩RMF的遮罩孔RMFh掩埋,亦可覆蓋。藉由利用表面保護膜PMF覆蓋表面遮罩RMF,可抑制金屬箔10M的表面10MF和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被同時蝕刻。
此外,在藉由背面10MR的蝕刻形成第1孔部分MH1的情況,係形成具有比遮光板10中之上述背面10R和中央開口HC之間的距離還要大的深度之第1孔部分MH1。
如圖9所示,在形成第1孔部分MH1之後,使用形成在表面10MF的表面遮罩RMF,將表面10MF具有表面開口且具有從表面10MF朝向背面10MR逐漸變細的形狀之第2孔部分MH2以連接於第1孔部分MH1的方式形成於金屬箔10M。第2孔部分MH2相當於遮光板10所具有的第2孔部分10H2。此時,和形成第1孔部分MH1時同樣,使用可蝕刻金屬箔10M的蝕刻液,蝕刻金屬箔10M。此外,在蝕刻金屬箔10M之前,從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去除背面遮罩RMR。
又,在蝕刻金屬箔10M之前,藉由對蝕刻液具有耐性的背面保護膜PMR覆蓋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且將第1孔部分MH1內掩埋。藉由利用背面保護膜PMR覆蓋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可抑制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和金屬箔10M的表面10MF被同時蝕刻。
就第2孔部分MH2的蝕刻而言,係在將第1孔部分MH1藉由背面保護膜PMR掩埋的狀態下蝕刻金屬箔10M的表面10MF。因此,表面10MF的蝕刻到達背面保護膜PMR後,蝕刻液對金屬箔10M之供給是受背面保護膜PMR所控制。據此,即便是金屬箔10M的厚度為涵蓋10μm以上100μm以下之廣範圍的情況,亦可提高第2孔部分MH2的剖面形狀的剖面形狀精度。相對地,在第1孔部分MH1內未藉由背面保護膜PMR掩埋的情況,當金屬箔10M因第1孔部分MH1和第2孔部分MH2連接而貫通時,會導致蝕刻液通過第1孔部分MH1和第2孔部分MH2之連接部而朝金屬箔10M的背面10MR漏洩。結果,會導致第1孔部分MH1的形狀及第2孔部分MH2的形狀之精度降低。
此外,在形成第1孔部分MH1和第2孔部分MH2之後,從表面10MF去除表面遮罩RMF,且從背面10MR去除背面保護膜PMR。又,在表面遮罩RMF及背面保護膜PMR從金屬箔10M被去除後,形成覆蓋表面10MF、背面10MR、及劃分第1孔部分MH1及第2孔部分MH2的側面之反射防止膜。如同上述,反射防止膜具有比金屬箔10M還低的反射率,且具有吸收入射於反射防止膜之光的一部份之功能。
反射防止膜係例如具有黑色的被膜。反射防止膜亦可使用濺鍍法或蒸鍍法等之成膜方法形成在金屬箔10M。或者,反射防止膜亦可藉由使金屬箔10M接觸反射防止膜形成用的液體而形成在金屬箔10M。
藉由此種遮光板10的製造方法,而製造具有1個孔10H,且在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表面10F和中央開口HC的邊緣之間的距離相對於背面10R和中央開口HC的邊緣之間的距離之比為2.5以上之遮光板10。
就上述之遮光板10的製造方法而言,亦可在形成背面保護膜PMR之前不去除背面遮罩RMR。在這情況,只要形成覆蓋背面遮罩RMR,且被充填於第1孔部分MH1內的背面保護膜PMR即可。又,背面保護膜PMR只要在藉由表面10MF之蝕刻形成有第2孔部分MH2之後,連同背面遮罩RMR一起從背面10MR被去除即可。
[實施例] 說明實施例及比較例。 [實施例1‐1] 準備具有30μm的厚度之不鏽鋼箔。然後,在透過從不鏽鋼箔的背面蝕刻不鏽鋼箔形成第1孔部分之後,透過從不鏽鋼箔的表面蝕刻不鏽鋼箔而形成第2孔部分。據此,獲得具有有中央開口的孔之遮光板,該孔係具有第1孔部分和第2孔部分,且在中央開口具有270μm的長軸直徑,具有75μm的短軸直徑,且具備具有橢圓形狀。
[實施例1‐2] 除了將實施例1‐1中的中央開口變更成具有850μm的直徑之圓狀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1‐1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1‐2的遮光板。
[實施例1‐3] 除了將實施例1‐1中的中央開口變更成具有490μm的直徑之圓狀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1‐1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1‐3的遮光板。
[實施例1‐4] 除了將實施例1‐1中的中央開口變更成具有6600μm的直徑之圓狀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1‐1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1‐4的遮光板。
[實施例1‐5] 除了將實施例1‐1中的中央開口變更成具有2510μm的直徑之圓狀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1‐1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1‐5的遮光板。
[實施例1‐6] 除了將實施例1‐3中的不鏽鋼箔的厚度變更成25μm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1‐3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1‐6的遮光板。
[比較例1‐1] 實施例1‐2中,除了透過以模具衝切不鏽鋼箔而形成有貫通不鏽鋼箔的圓形孔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1‐1同樣的方法獲得比較例1‐1的遮光板。此外,比較例1‐1的遮光板中,表面開口的直徑和背面開口的直徑為相同,且為和實施例1‐2的第2直徑相同。
[評價結果] 針對實施例1‐1至實施例1‐6、及比較例1‐1的遮光板每一者,從和表面相面對的方向,使用共焦點雷射顯微鏡(VK-X1000Series,KEYENCE(股)製),測定第2孔部分的輪廓(profile)。又,從和背面相面對的方向,使用共焦點雷射顯微鏡(同上),測定第2孔部分的輪廓。然後,依據第1孔部分的輪廓及第2孔部分的輪廓,算出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係如以下表1所示。此外,比較例1的遮光板係如同上述,因為沒有具有第1孔部分和第2孔部分的孔,所以在表1未記載比較例1中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
[表1]
  D2/D1
實施例1-1 3.84
實施例1-2 3.35
實施例1-3 2.61
實施例1-4 2.90
實施例1-5 2.57
實施例1-6 84.65
如表1所示,確認到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在實施例1‐1中為3.84,實施例1‐2中為3.35,實施例1‐3中為2.61。又,確認到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在實施例1‐4中為2.90,實施例1‐5中為2.57,實施例1‐6中為84.65。如此一來,在任一實施例中,確認到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
又,依據第2孔部分的輪廓,各遮光板的拍攝結果中,將第2孔部分的側面沿著表面開口的徑向作5等分,算出各區域中的傾斜角。算出結果係如以下的表2及表3所示。此外,表2及表3中,所謂水平距離,係指沿著表面開口的徑向之各區域的長度。又,表2及表3中,所謂高低差,係指遮光板的厚度方向中之各區域的一端的位置和另一端的位置之差。
[表2]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水平距離 (μm) 高度差 (μm) 傾斜角 (°) 水平距離 (μm) 高度差 (μm) 傾斜角 (°) 水平距離 (μm) 高度差 (μm) 傾斜角 (°)
第1區域 6.5 10.7 58.7 9.5 11.4 50.2 8.1 11.0 53.6
第2區域 6.7 4.9 36.2 9.5 4.3 24.6 8.1 4.0 26.5
第3區域 6.5 3.0 24.8 9.6 2.8 16.0 8.1 2.5 17.2
第4區域 6.7 2.6 21.3 9.6 1.9 10.9 8.1 1.9 13.3
第5區域 6.7 2.6 21.4 9.5 2.7 15.8 8.1 2.3 15.8
[表3]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實施例1-6
水平距離(μm) 高度差(μm) 傾斜角 (°) 水平距離(μm) 高度差 (μm) 傾斜角 (°) 水平距離(μm) 高低差(μm) 傾斜角 (°)
第1區域 7.2 10.9 56.8 6.9 10.3 56.2 7.7 11.0 54.7
第2區域 7.2 4.1 29.9 7.1 4.1 30.2 7.7 4.6 31.0
第3區域 7.2 2.8 21.4 6.9 2.4 19.0 7.6 2.9 21.0
第4區域 7.2 2.0 15.6 7.1 2.0 16.2 7.7 2.3 16.5
第5區域 7.2 2.5 19.2 7.1 2.8 21.5 7.7 2.4 17.5
如表2及表3所示,在實施例1‐1中,藉由將各區域的水平距離設定為6.5μm或6.7μm,將劃分第2孔部分的側面在表面開口的徑向作5等分。在實施例1‐2中,藉由將各區域的水平距離設定為9.5μm或9.6μm,將劃分第2孔部分的側面在表面開口的徑向作5等分。在實施例1‐3中,藉由將各區域的水平距離設定為8.1μm,又,在實施例1‐4中,藉由將各區域的水平距離設定為7.2μm,將劃分第2孔部分的側面在表面開口的徑向作5等分。在實施例1‐5中,藉由將各區域的水平距離設定為6.9μm或7.1μm,將劃分第2孔部分的側面在表面開口的徑向作5等分。在實施例1‐6中,藉由將各區域的水平距離設定為7.7μm或7.6μm,將劃分第2孔部分的側面在表面開口的徑向作5等分。
又,如表2及表3所示,實施例1‐1至實施例1‐6的任一者中也是,確認到第1區域至第5區域中,在第1區域的第1傾斜角θ11最大且第1傾斜角θ11為50°以上60°以下。再者,實施例1‐1至實施例1‐6的任一者中也是,確認到當從第1傾斜角θ11朝向第4傾斜角θ14,傾斜角依序變小以及第5傾斜角θ15大於第4傾斜角θ14。
此外,藉由搭載各遮光板的相機單元,在同一環境下攝影同一物體。在使用具有實施例1‐1至實施例1‐6各自的遮光板之相機單元所攝影的畫像,確認到大致沒有鬼影(ghost)及耀光(flare)。如此,確認到因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為2.5以上,使得鬼影及耀光受到抑制。特別是,在實施例1‐6中,確認到與實施例1‐1至實施例1‐5相較下,更加抑制鬼影及耀光。在實施例1‐6中,確認到與實施例1‐1至實施例1‐5相較下,第1孔部分的側面中的面積非常小,據此,認為是因為可顯著抑制入射於透鏡之光的一部份從透鏡的表面反射並入射於第1孔部分,再從第1孔部分朝透鏡反射的情形,故更加抑制了鬼影及耀光。相對地,確認到在藉由具有比較例1‐1的遮光板之相機單元所攝影的畫像會產生鬼影及耀光。
如以上所說明,依據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的第1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所記載之效果。 (1‐1)在遮光板10中,由於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所以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10H的光,會容易在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被反射。
(1‐2)由於表面10F和中央開口HC之間的第2距離D12相對於背面10R和中央開口HC之間的第1距離D11之比(D12/D11)為2.5以上,所以能夠將第2孔部分10H2的尺寸維持為可設成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之尺寸。據此,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1‐3)在第1區域R1中的第1傾斜角θ11大於在第2區域R2至第5區域R5各自中的傾斜角的情況,可抑制第2孔部分10H2的直徑變得過大,同時在第1區域R1以外的區域,可更容易使光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
(1‐4)在第1傾斜角θ11為50°以上60°以下之情況,在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中,於包含表面開口H2F的第1區域R1,可提高使光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之確實性。
(1‐5)在第5區域R5的第5傾斜角θ15大於第4區域R4的第4傾斜角θ14的情況,與第5區域R5的第5傾斜角θ15小於第4區域R4的第4傾斜角θ14的情況相較下,可抑制第2孔部分10H2的直徑擴張。
(1‐6)於從第1區域R1朝向第4區域R4,在各區域的傾斜角變小之情況,越接近於中央開口HC,變得越容易使入射於第2孔部分10H2的光朝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
(1‐7)在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是具有曲率中心位於遮光板10的外側之弧狀的情況,反射光中具有最高輝度的正反射光是沿著從具有弧狀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的方向被反射。
(1‐8)在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是具有曲率中心位於遮光板10的外側之弧狀的情況,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的光之中,可使在背面開口H1R的附近被劃分孔10H的側面所反射之光的光量降低。
此外,可使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變更如下來實施。 [第1孔部分] ・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亦可在沿著與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具有直線狀。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且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第2孔部分] ・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亦可在沿著與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具有直線狀。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且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劃分第2孔部分的側面] ・亦可為從第1區域R1朝向第5區域R5,在各區域的傾斜角依序變小。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亦可為從第1區域R1朝第4區域R4,在各區域的傾斜角沒有依序變小。例如,亦可為從第1區域R1至第4區域R4中,在各區域的傾斜角與在其他區域的傾斜角相等。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第5區域R5的第5傾斜角θ15亦可小於第4區域R4的第4傾斜角θ14。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第1區域R1的第1傾斜角θ11亦可大於50°且小於60°。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第1區域R1的第1傾斜角θ11亦可小於第2區域R2至第5區域R5的至少1個區域中的傾斜角。即便是這情況,只要第2距離D12相對於第1距離D11之比為2.5以上,則可獲得按上述(1‐1)之效果。
[遮光板] ・遮光板10如同上述,亦可為由不鏽鋼以外的金屬所形成。遮光板10例如亦可為鐵‐鎳系合金製,亦可為鐵‐鎳‐鈷系合金製。
鐵‐鎳系合金的熱膨脹係數小於不鏽鋼的熱膨脹係數。所以,鐵‐鎳系合金製的遮光板伴隨外部氣溫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形小,據此,可抑制以伴隨遮光板本身的翹曲或熱膨脹及熱收縮所致之內徑的變形作為主因之伴隨外部氣溫的變化所致之外光的入射量的變化。此外,外光的入射量係指通過遮光板10而入射於透鏡之外光的入射量。因此,遮光板10藉由鐵‐鎳系合金形成,對於抑制伴隨外光的入射量的變化而產生的鬼影及耀光是有效的。
此外,鐵‐鎳系合金係以鐵和鎳為主成分,且包含例如30質量%以上的鎳、和作為剩餘部分的鐵之合金。在鐵‐鎳系合金中,較佳為以包含36質量%的鎳之合金、即恆範鋼作為遮光板10形成用的材料。在恆範鋼中,相對於36質量%的鎳之剩餘部分係有包含為主成分之鐵以外的添加物的情況。添加物為例如鉻、錳、碳及鈷等。包含於鐵‐鎳系合金的添加物最大為1質量%以下。
鐵‐鎳‐鈷系合金的熱膨脹係數小於鐵‐鎳系合金的熱膨脹係數。因此,鐵‐鎳‐鈷系合金製的遮光板伴隨外部氣溫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形更小,藉此,可更加抑制以伴隨遮光板本身的翹曲或熱膨脹及熱收縮所致之內徑的變形作為主因之伴隨外部氣溫的變化所致之外光的入射量的變化。因此,遮光板10藉由鐵‐鎳‐鈷系合金所形成,對於抑制伴隨外光的入射量的變化而產生之鬼影及耀光更為有效。
此外,鐵‐鎳‐鈷系合金係以鐵、鎳及鈷為主成分,且包含例如30質量%以上的鎳、3質量%以上的鈷、及作為剩餘部分的鐵之合金。在鐵‐鎳‐鈷系合金中,較佳為以包含32質量%的鎳和4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的鈷之合金、即超恆範鋼作為遮光板10形成用的材料。在超恆範鋼中,相對於32質量%的鎳、及4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的鈷之剩餘部分,係有包含為主成分之鐵以外的添加物的情況。添加物為例如鉻、錳及碳等。包含於鐵‐鎳‐鈷系合金之添加物,最大為0.5質量%以下。
如此,在遮光板10為鐵‐鎳系合金製或鐵‐鎳‐鈷系合金製之情況,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1‐9)可抑制伴隨外部氣溫的變化所致之遮光板10的變形,據此,可抑制伴隨外部氣溫的變化所致之外光的入射量的變化。因此,可抑制伴隨外光的入射量之變化所致之鬼影及耀光的發生。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0及圖11,說明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的第2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比,遮光板的形狀不同。因此,以下,詳細說明這樣的相異點,並省略此相異點以外的說明。以下,依序說明遮光板及實施例。
[遮光板] 參照圖10來說明遮光板。
圖10係放大顯示圖2所示的遮光板10的剖面構造中的一部份。 如圖10所示,在景深為0.4μm的拍攝條件中,於聚焦於中央開口HC的邊緣之狀態下,沿著中央開口HC的徑向拍攝中央開口HC的邊緣時,聚焦之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上之遮光板10的最大寬度為最大寬度WM。亦即,最大寬度WM係從中央開口HC的邊緣沿著與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分離與景深DF相同距離的位置之遮光板10的厚度。
最大寬度WM為7.0μm以下。又,最大寬度WM為遮光板10的厚度T之30%以下。最大寬度WM亦可為3.0μm以下。又,最大寬度WM亦可為1.0μm以上。此外,最大寬度WM可僅滿足7.0μm以下、以及遮光板10的厚度T的30%以下之任一者,而不滿足另一者。
在遮光板10的厚度方向之背面10R和中央開口HC的邊緣之間的距離為開口距離D21。開口距離D21亦可大於0μm且為3μm以下。或者,開口距離D21亦可為遮光板10的厚度之30%以下。此外,開口距離D21亦可滿足遮光板10的厚度之30%以下,而不滿足3μm以下。開口距離D21亦可小於最大寬度WM,亦可與最大寬度WM大致相等。
從與表面10F正交的方向對遮光板10射入的光,係從形成於表面10F的表面開口H2F進入孔10H。然後,通過孔10H的光從形成於背面10R的背面開口H1R出去,藉此到達透鏡LN。另一方面,在遮光板10中,由於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所以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10H的光,容易在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被反射。
又,由於最大寬度WM為7.0μm以下,或者,由於最大寬度WM為遮光板10的厚度T之30%以下,所以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劃分孔10H的側面的面積變小,藉此,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於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此外,只要最大寬度WM為3.0μm以下,則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劃分孔的側面的面積進一步變小,藉此,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於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進一步降低。
又,只要最大寬度WM為1.0μm以上,則藉由在遮光板10中包含中央開口HC的部分的厚度為1.0μm以上,可抑制在中央開口HC附近的變形。據此,可抑制通過中央開口HC透射遮光板10的光之光量因遮光板10的變形而變動。
再者,藉由開口距離D21比0μm大且為3μm以下,或者為遮光板10的厚度的30%以下,可使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的面積變小,藉此,可使在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使以通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實施例] 參照圖11來說明實施例及比較例。 [實施例2‐1] 準備具有25μm的厚度之不鏽鋼箔。然後,在透過從不鏽鋼箔的背面蝕刻不鏽鋼箔形成第1孔部分之後,透過從不鏽鋼箔的表面蝕刻不鏽鋼箔而形成第2孔部分。據此,獲得具有由第1孔部分和第2孔部分所形成的孔之遮光板。
[實施例2‐2] 除了將實施例2‐1中的第2孔部分所具有的表面開口的第2直徑設大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2‐1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2‐2的遮光板。
[實施例2‐3] 除了將實施例2‐2中的第2孔部分所具有的表面開口的第2直徑設小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2‐2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2‐3的遮光板。
[比較例2‐1] 在實施例2‐1中,除了藉由以模具衝切不鏽鋼箔,形成有貫通不鏽鋼箔的圓形孔之外,其餘以和實施例2‐1同樣的方法獲得比較例1的遮光板。此外,在比較例1的遮光板中,表面開口的直徑與背面開口的直徑是相同的,且與實施例2‐1的第2直徑相同。
[評價結果] 針對實施例2‐1至實施例2‐3、及比較例2‐1的遮光板之每一者,使用共焦點雷射顯微鏡(VK-X1000Series,KEYENCE(股)製),測定最大寬度WM。此時,將50倍的物鏡裝設於共焦點雷射顯微鏡。又,在從與劃分孔的側面相面對的方向,聚焦於中央開口的邊緣的狀態下,利用共焦點雷射顯微鏡觀察側面,藉此測定出最大寬度WM。在共焦點雷射顯微鏡中,所對焦的範圍、即景深,係因物鏡所具有的倍率而不同。又,由於係在景深內聚焦,所以根據與中央開口的邊緣相距的位置,遮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是不同的。所以,實際上,在聚焦的位置之遮光板的厚度係具有既定的寬度。50倍的物鏡的景深係0.4μm。於是,景深為0.4μm,在聚焦於中央開口的邊緣的狀態下,將遮光板的厚度方向上之遮光板的寬度的最大值定義為最大寬度。亦即,在與中央開口的邊緣分離景深的位置之遮光板的厚度為遮光板的最大寬度WM。最大寬度WM的測定結果係如表4所示。
將實施例2‐1至實施例2‐3及比較例2‐1的每一者沿著和表面正交的平面切斷,作成測定對象。當中,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攝影實施例2‐1的測定對象之結果係如圖11所示。又,針對實施例2‐1至實施例2‐3及比較例2‐1的每一者測定開口距離的結果係如表4所示。此外,因為比較例2‐1的遮光板所具有的孔沒有第1孔部分、第2孔部分及中央開口,所以針對比較例2‐1沒有表記最大寬度及開口距離。
[表4]
  最大寬度WM (μm) 開口距離D (μm) 鬼影耀光
實施例2-1 2.3 0.27
實施例2-2 0.6 0.10
實施例2-3 6.96 7.05
比較例2-1 - - ×
如表1所示,確認到實施例2‐1的最大寬度WM係2.3μm,實施例2‐2的最大寬度WM係0.6μm,實施例2‐3的最大寬度WM係6.96μm。如此一來,實施例2‐1至實施例2‐3的任一者中也是,確認到最大寬度WM係7.0μm以下。如表4所示,確認到實施例2‐1的開口距離D21係0.27μm,實施例2‐2的開口距離D21係0.10μm,實施例2‐3的開口距離D21係7.05μm。
又,如圖11所示,在實施例2‐1的遮光板中,確認到第1孔部分具有背面開口H1R和中央開口HC。此外,確認到實施例2‐2的遮光板及實施例2‐3的遮光板亦具備按實施例2‐1的遮光板所具有的孔之形狀的形狀的孔。
在從各遮光板形成測定對象之前,利用搭載著各遮光板的相機單元,在同一環境下攝影同一物體。按以下的水準來評價利用相機單元所攝影的畫像。
◎ 沒有產生鬼影(ghost),且也幾乎沒有產生耀光(flare) ○ 沒有產生鬼影,且產生沒有使畫像的對比大幅降低之程度的耀光 △ 僅在畫像的一部份產生鬼影,且產生沒有使畫像的對比大幅降低之程度的耀光 × 產生在畫像的廣範圍擴展的鬼影、及使畫像的對比大幅降低之耀光
如表4所示,確認到使用實施例2‐1的遮光板時之評價結果為「◎」,使用實施例2‐2的遮光板時之評價結果為「○」,使用實施例2‐3的遮光板時之評價結果為「△」。又,如表4所示,確認到使用比較例1的遮光板時之評價結果為「×」。
如此,依據實施例2‐1至實施例2‐3,確認到與比較例2‐1相較下,鬼影及耀光會減少。為此,依據實施例2‐1至實施例2‐3,可謂之可使以通過遮光板的孔之方式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此外,依據實施例2‐3,雖與比較例2‐1相較下可使以通過遮光板的孔的方式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但被確認到鬼影及耀光。因此,可謂之最大寬度WM較佳為7.0μm以下。又,依據實施例2‐2,可認為雖與比較例2‐1相比較下可使以通過遮光板的孔的方式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但在與實施例2‐1相比較的情況,以通過遮光板的孔的方式在劃分孔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是高的。這種光量之差異被認為是因遮光板的強度降低所致之變形而產生,所以在抑制遮光板的變形上,可謂之最大寬度WM較佳為1.0μm以上。
如以上所說明,依據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的第2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所記載之效果。 (2‐1)藉由最大寬度WM為7.0μm以下,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劃分孔10H的側面的面積縮小,藉此,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於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2‐2)藉由最大寬度WM為3.0μm以下,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於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進一步降低。結果,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更降低。
(2‐3)藉由最大寬度WM為1.0μm以上,亦可抑制在中央開口HC附近的變形。據此,可抑制通過中央開口HC透射遮光板10之光的光量因遮光板10的變形而變動。
(2‐4)藉由開口距離D21為3.0μm以下,可使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的面積變小,藉此,可使在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2‐5)藉由開口距離D21為遮光板10的厚度的30%以下,可使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的面積變小,藉此,可使在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2‐6)藉由最大寬度WM為遮光板10的厚度的30%以下,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劃分孔10H的側面的面積縮小,藉此,可使在中央開口HC的附近於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此外,可將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變更如下來實施。 [開口距離] ・開口距離D21亦可大於3μm。即便是這情況,在最大寬度WM為7.0μm以下的情況,可獲得按上述(2‐1)之效果。又,即便是這情況,只要最大寬度WM為遮光板10的厚度的30%以下,也可獲得按上述(2‐6)的效果。
・開口距離D21亦可比遮光板10的厚度之30%還大。即便是這情況,在最大寬度WM為7.0μm以下的情況,也可獲得按上述(2‐1)之效果。又,即便是這情況,只要最大寬度WM為遮光板10的厚度的30%以下,也可獲得按上述(2‐6)的效果。
[最大寬度] ・最大寬度WM亦可比0μm大且小於1μm。即便是這情況,在最大寬度WM為7.0μm以下的情況,也可獲得按上述(2‐1)之效果。又,即便是這情況,只要最大寬度WM為遮光板10的厚度的30%以下,也可獲得按上述(2‐6)的效果。
・最大寬度WM亦可比3.0μm大且為7.0μm以下。即便是這情況,也可獲得按上述(2‐1)之效果。
[第1孔部分] ・只要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則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亦可在沿著與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具有直線狀。
[第2孔部分] ・只要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則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亦可在沿著與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具有直線狀。
[遮光板] ・遮光板10如同上述,亦可為由不鏽鋼以外的金屬所形成。遮光板10亦可為利用第1實施形態的變更例中所列舉的任一金屬所形成。
・第2實施形態的遮光板10係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10所具有的構造組合來實施。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2及圖13來說明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的第3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比,遮光板的形狀不同。因此,以下,詳細說明這樣的相異點,並省略此相異點以外的說明。以下,依序說明遮光板及實施例。
[遮光板] 參照圖12來說明遮光板。
圖12係放大顯示圖2所示的遮光板10的剖面構造中的一部份。 如圖12所示,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通過中央開口HC的邊緣和背面開口H1R的邊緣之直線,亦即線段為第1直線L31。第1直線L31和背面10R所形成的角度為第1角度θ31。第1角度θ31大於90°。此外,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係通過表面開口H2F的中心。又,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第1直線L31係將中央開口HC和背面開口H1R連結的弧的弦。
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通過中央開口HC的邊緣且和背面10R平行的直線為基準直線LR。又,將中央開口HC的邊緣和表面開口H2F的邊緣以最短距離連結的直線為第2直線L32。基準直線LR和第2直線L32所形成之角度亦可為20°以上40°以下。
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設置在智慧手機、平板型個人電腦及筆記型個人電腦的前面之相機單元的情況,相機單元大多在近距離攝影被照體。因此,對應於畫角變大,基準直線LR和第2直線L32所形成之角度亦可為包含於20°以上30°以下的範圍之任一者的角度。又,在遮光板10搭載於車載相機的情況,相機單元大多在中距離至遠距離攝影被照體。因此,對應於畫角變小,較佳為基準直線LR和第2直線L32所形成之角度係被包含在30°以上40°以下的範圍。
又,在遮光板10被搭載於設置在智慧手機的背面之相機單元的情況,相機單元大多在近距離至遠距離攝影被照體。因此,就與畫角變大的情況對應上,基準直線LR和第2直線L32所形成之角度亦可為20°以上30°以下,在與畫角變小的情況對應上,亦可為30°以上40°以下。
從與表面10F正交的方向對遮光板10射入的光,係從形成於表面10F的表面開口H2F進入孔10H。然後,通過孔10H的光從形成於背面10R的背面開口H1R出去,藉此到達透鏡LN。另一方面,在遮光板10中,由於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所以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10H的光,容易在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被反射。
又,與第1直線L31和背面10R所形成之角度為90°的情況相較下,可使從相對於表面10F斜上方入射於遮光板10的光當中,在背面開口H1R的附近被劃分孔10H的側面所反射之光的光量降低。據此,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結果,可抑制不想要的光入射於和遮光板10相面對的透鏡LN。
又,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第2孔部分10H2的光係在具有弧狀的側面被反射。因此,反射光中具有最高輝度的正反射光係沿著從具有弧狀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的方向被反射。因此,可更加抑制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
在遮光板10中,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具有曲率中心位於遮光板10外之弧狀。因此,與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是具有直線狀的情況相比較下,可使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的光中之、在背面開口H1R的附近藉由劃分孔10H的側面而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據此,可使以透過孔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更降低。
又,與第2直線L32和基準直線LR所形成之角度為大於40°的情況相較下,在光從與表面10F的斜上方且是和表面10F正交的方向之偏移量小的方向入射於劃分孔10H的側面之情況,入射於該側面的光變得容易朝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因此,可更加抑制以透過孔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
[實施例] 參照圖13來說明實施例及比較例。 [實施例3‐1] 準備具有25μm的厚度之不鏽鋼箔。然後,在透過從不鏽鋼箔的背面蝕刻不鏽鋼箔形成第1孔部分之後,透過從不鏽鋼箔的表面蝕刻不鏽鋼箔而形成第2孔部分。據此,獲得具有由第1孔部分和第2孔部分所形成的孔之遮光板。此外,第1孔部分的第1直徑係490μm,第2孔部分的第2直徑係571μm。
[比較例3‐1] 實施例3‐1中,除了透過以模具衝切不鏽鋼箔而形成有貫通不鏽鋼箔的圓形孔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3‐1同樣的方法獲得比較例3‐1的遮光板。此外,比較例3‐1的遮光板中,表面開口的直徑和背面開口的直徑為相同,且為和實施例3‐1的第2直徑相同。
[比較例3‐2] 實施例3‐1中,除了沒有形成第1孔部分而形成有第2孔部分之後,再藉由雷射光線的照射衝切第2孔部分的底部和背面之間以外,其餘以和實施例3‐1同樣的方法獲得比較例3‐2的遮光板。此外,比較例3‐2的遮光板中,表面開口的直徑係和實施例3‐1的第2直徑相同,背面開口的直徑係和實施例3‐1的第1直徑相同。
[評價結果] 將實施例3‐1、比較例3‐1及比較例3‐2的遮光板的每一者沿著和表面正交的平面切斷,作成測定對象。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攝影實施例3‐1的測定對象之結果係如圖13所示。
如圖13所示,在實施例3‐1的測定對象中,確認到第1直線L31和背面10R所形成之第1角度θ31為125°,亦即大於90°。另一方面,在比較例3‐1的測定對象中,確認到劃分孔的側面的全體,側面和背面所形成之角度為90°。又,在比較例3‐2的測定對象中,確認到藉雷射光線的照射形成的側面和背面所形成之角度為90°。
此外,在從各遮光板形成測定對象之前,藉由搭載著各遮光板的相機單元在同一環境下攝影同一物體。在使用具有實施例3‐1的遮光板之相機單元所攝影的畫像,確認到鬼影、耀光。相對地,在藉由具有比較例3‐1的遮光板之相機單元所攝影的畫像及藉由具有比較例3‐2的遮光板的相機單元所攝影的畫像,確認到會產生鬼影及耀光之至少一者。
如以上所說明,依據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的第3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所記載之效果。 (3‐1)可使在背面開口H1R的附近被劃分孔10H的側面反射之光的光量降低。據此,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
(3‐2)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第2孔部分10H2的光係在具有弧狀的側面被反射。因此,反射光中具有最高輝度的正反射光係沿著從具有弧狀的側面朝向遮光板10的表面10F的方向被反射。因此,可更加抑制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
(3‐3)在遮光板10中,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具有曲率中心位於遮光板10外之弧狀。因此,與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是具有直線狀的情況相較下,可使從表面10F的斜上方入射於孔的光中之在背面開口H1R的附近藉由劃分孔10H的側面而被反射的光之光量降低。據此,可使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更降低。
(3‐4)與第2直線L32和基準直線LR所形成之角度為大於40°的情況相較下,在光從表面10F的斜上方且是和表面10F正交的方向之偏移量小的方向入射於劃分孔10H的側面之情況,入射於該側面的光變得容易朝遮光板10的表面10F反射。因此,可更加抑制以透過孔10H的方式在劃分孔10H的側面被反射的光之光量。
此外,可將上述的第3實施形態按以下方式變更而實施。 [第2角度] ・第2直線L32和基準直線LR所形成之第2角度θ32係亦可大於40°。即使在這情況,只要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且第1角度θ31大於90°,則可獲得按上述(3‐1)的效果。
[第1孔部分] ・劃分第1孔部分10H1的側面亦可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具有直線狀。即使在這情況,只要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且第1角度θ31大於90°,則可獲得按上述(3‐1)的效果。
[第2孔部分] ・劃分第2孔部分10H2的側面係亦可在沿著和表面10F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具有直線狀。即使在這情況,只要第1孔部分10H1具有從背面10R朝向表面10F逐漸變細的形狀,第2孔部分10H2具有從表面10F朝向背面10R逐漸變細的形狀,且第1角度θ31大於90°,則可獲得按上述(3‐1)的效果。
[遮光板] ・遮光板10如同上述,亦可為由不鏽鋼以外的金屬所形成。遮光板10亦可利用第1實施形態的變更例中所列舉的任一金屬所形成。 ・第3實施形態的遮光板10係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10所具有的構造及第2實施形態的遮光板10所具有的構造的至少一者組合實施。
10,100:遮光板 10F,100F,10MF:表面 10H,100H:孔 10H1,MH1:第1孔部分 10H2,MH2:第2孔部分 10M:金屬箔 10R,100R,10MR:背面 D11:第1距離 D12:第2距離 D21:開口距離 DF:景深 DH1:第1直徑 DH2:第2直徑 H1R:背面開口 H2F:表面開口 HC:中央開口 L11~L15:第1直線~第5直線 L31:第1直線 L32:第2直線 LN:透鏡 LR:基準直線 PMF:表面保護膜 PMR:背面保護膜 R1~R5:第1區域~第5區域 RF,RR:阻劑層 RMF:表面遮罩 RMFh,RMRh:遮罩孔 RMR:背面遮罩 T:厚度 WM:最大寬度 θ11~θ15:第1傾斜角~第5傾斜角 θ31:第1角度 θ32:第2角度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遮光板的構造之平面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的遮光板的構造之剖面圖。 圖3係放大顯示圖2所示的剖面圖的一部份之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4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的作用之作用圖。 圖5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的作用之作用圖。 圖6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的製造方法之工序圖。 圖7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的製造方法之工序圖。 圖8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的製造方法之工序圖。 圖9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遮光板的製造方法之工序圖。 圖10係放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遮光板的剖面圖的一部份之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1係攝影實施例2‐1的遮光板中的剖面構造之畫像。 圖12係放大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遮光板的剖面圖的一部份之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3係攝影實施例3‐1的遮光板中的剖面構造之畫像。
10:遮光板
10F:表面
10H1:第1孔部分
10H2:第2孔部分
10R:背面
D11:第1距離
D12:第2距離
H1R:背面開口
H2F:表面開口
HC:中央開口
L11~L15:第1直線~第5直線
R1~R5:第1區域~第5區域
θ11~θ15:第1傾斜角~第5傾斜角

Claims (11)

  1. 一種遮光板,係金屬製的遮光板,具備:位在光的入射側的表面;背面,係和前述表面相反側的面;及貫通前述表面和前述背面之間的孔,前述孔係具備第1孔部分、和在中央開口連接於前述第1孔部分的第2孔部分,前述第1孔部分係從前述背面中的背面開口往前述中央開口延伸,具有從前述背面朝向前述表面逐漸變細的形狀,前述第2孔部分係從前述表面中的表面開口往前述中央開口延伸,具有從前述表面朝向前述背面逐漸變細的形狀,前述表面開口的尺寸大於前述背面開口的尺寸,在前述遮光板的厚度方向,前述表面和前述中央開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相對於前述背面和前述中央開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之比為2.5以上,在沿著和前述表面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劃分前述第2孔部分的側面為弧狀,且劃分前述第2孔部分的前述側面的曲率中心是位在前述遮光板之外。
  2. 如請求項1之遮光板,其中從和前述表面相面對的視點觀察,前述表面開口具有圓狀,從和前述表面相面對的視點觀察,在將劃分前述第2孔部分的側面藉由相對於前述表面開口的中心之同心圓,於前述表面開口的徑向等分成5個區域時,在沿著和前述表面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在前述5個區域中之含有前述表面開口的邊緣之區域,相對於前述表面具有最大 的傾斜。
  3. 如請求項2之遮光板,其中在沿著和前述表面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在前述5個區域中之含有前述表面開口的邊緣之區域,相對於前述表面之傾斜為50°以上60°以下。
  4. 如請求項2之遮光板,其中在沿著前述表面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在前述5個區域中之含有前述中央開口的邊緣之區域中之相對於前述表面之傾斜,係大於在與該區域相鄰的區域中之相對於前述表面之傾斜。
  5. 如請求項2之遮光板,其中從和前述表面相面對的視點觀察,前述5個區域為,沿著從前述表面開口的邊緣朝向前述中央開口的邊緣的方向之第1區域、第2區域、第3區域、第4區域及第5區域,從前述第1區域朝向前述第4區域,包含於各區域的部分中之相對於前述表面的傾斜變小。
  6. 如請求項1之遮光板,其中在沿著和前述表面正交的平面之剖面中,劃分前述第1孔部分的側面為弧狀,且劃分前述第1孔部分的前述側面的曲率中心是位在前述遮光板之外。
  7. 如請求項1之遮光板,其中前述遮光板具有10μm以上100μm以下的厚度。
  8. 如請求項1之遮光板,其中前述遮光板係鐵-鎳系合金製或鐵-鎳-鈷系合金製。
  9. 如請求項8之遮光板,其中前述遮光板係恆範鋼製或超恆範鋼製。
  10. 一種相機單元,具備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遮光板。
  11. 一種電子機器,具備如請求項10之相機單元。
TW109124325A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TWI7761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036 2019-07-19
JP2019-134037 2019-07-19
JP2019134037 2019-07-19
JP2019-134036 2019-07-19
JP2019-134038 2019-07-19
JP2019134038 2019-07-19
JP2019167432A JP7095667B2 (ja) 2019-07-19 2019-09-13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9-167432 2019-09-13
JP2019167433A JP7140079B2 (ja) 2019-07-19 2019-09-13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遮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9-167431 2019-09-13
JP2019167431A JP7172926B2 (ja) 2019-07-19 2019-09-13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9-167433 2019-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986A TW202120986A (zh) 2021-06-01
TWI776187B true TWI776187B (zh) 2022-09-01

Family

ID=7751668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325A TWI776187B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TW109124327A TWI761885B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電子機器及遮光板的製造方法
TW109124326A TWI761884B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TW111129288A TW202305436A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327A TWI761885B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電子機器及遮光板的製造方法
TW109124326A TWI761884B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TW111129288A TW202305436A (zh) 2019-07-19 2020-07-17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2015838B2 (zh)
KR (3) KR102617511B1 (zh)
CN (4) CN114144705A (zh)
TW (4) TWI7761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6187B (zh) 2019-07-19 2022-09-0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CN114669963B (zh) * 2022-03-26 2022-10-18 广东誉品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外壳的制造工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2554A (en) * 1995-07-26 2000-08-15 Wynne Willson Gottelier Limite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a light beam
JP2002229095A (ja) * 2001-02-06 2002-08-14 Nidec Copal Corp 絞り羽根
JP2006072151A (ja) * 2004-09-03 2006-03-16 Fujinon Corp 絞り板
JP2008257134A (ja) * 2007-04-09 2008-10-23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耐熱遮光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絞り又は光量調整装置
TW200949298A (en) * 2008-05-29 2009-12-01 Asia Optical Co Inc Front diaphragm type lens and mol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chamber
TW201232144A (en) * 2011-01-26 2012-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hielding plate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same
TWI621891B (zh) * 2017-05-25 2018-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9225B2 (ja) * 2003-09-08 2010-03-2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バリヤ装置
US7457052B2 (en) * 2004-08-09 2008-11-25 Hitachi Maxwell, Ltd. Light shield sheet,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shield sheet
JP4283195B2 (ja) * 2004-09-17 2009-06-24 日昌株式会社 遮光部材供給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536553A (ja) * 2006-05-08 2009-10-15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医療用撮像デバイス用の光学アセンブリ
JP5256796B2 (ja) * 2007-05-14 2013-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705869B2 (en) * 2007-05-14 2010-04-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 shielding member, a lin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line head
JP2009239018A (ja) * 2008-03-27 2009-10-15 Orc Mfg Co Ltd 投影露光装置
JP4735672B2 (ja) 2008-06-27 2011-07-27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状遮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絞り、光量調整用絞り装置、又はシャッター
WO2012147320A1 (ja) * 2011-04-28 2012-11-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509306B (zh) * 2011-07-22 2015-11-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TW201307983A (zh) 2011-08-11 2013-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相機模組
CN103205712A (zh) * 2012-01-16 2013-07-17 昆山允升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蒸镀用沟槽掩模板
JP2014077854A (ja) * 2012-10-10 2014-05-01 Ntt Electornics Corp 光学回路
WO2014098093A1 (ja) * 2012-12-21 2014-06-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317954B2 (ja) * 2013-10-15 2018-04-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099262A (ja) * 2013-11-19 2015-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TWI507716B (zh) * 2013-11-22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鏡頭及行動裝置
CN204086592U (zh) * 2014-08-29 2015-01-07 廖天聪 遮光片
JP6430206B2 (ja) 2014-10-16 2018-1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7015815A (ja) * 2015-06-29 2017-01-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遮光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40717B1 (ja) * 2015-07-01 2016-06-29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パーツ レンズユニットに用いる遮光体の製造方法
JP6784015B2 (ja) * 2015-11-26 2020-11-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
TWM527105U (zh) * 2016-04-15 2016-08-1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鏡頭結構之遮光片與鏡頭結構
KR101884160B1 (ko) * 2016-05-23 2018-07-31 도판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증착용 메탈 마스크, 증착용 메탈 마스크의 제조 방법, 및 증착용 메탈 마스크 형성 기재
KR101842174B1 (ko) * 2016-07-28 2018-05-14 최상규 스마트폰용 고해상도 카메라 모듈용 조리개 제조 방법
JP6314194B2 (ja) * 2016-10-06 2018-04-18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学機器用積層遮光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用遮光リング、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6802528B (zh) * 2016-10-25 2019-08-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遮光板、遮光板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TWI625587B (zh) * 2016-11-14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67507B (zh) 2018-04-20 2019-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以及取像裝置
JP7172926B2 (ja) 2019-07-19 2022-11-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776187B (zh) 2019-07-19 2022-09-0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2554A (en) * 1995-07-26 2000-08-15 Wynne Willson Gottelier Limite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a light beam
JP2002229095A (ja) * 2001-02-06 2002-08-14 Nidec Copal Corp 絞り羽根
JP2006072151A (ja) * 2004-09-03 2006-03-16 Fujinon Corp 絞り板
JP2008257134A (ja) * 2007-04-09 2008-10-23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耐熱遮光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絞り又は光量調整装置
TW200949298A (en) * 2008-05-29 2009-12-01 Asia Optical Co Inc Front diaphragm type lens and mol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chamber
TW201232144A (en) * 2011-01-26 2012-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hielding plate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same
TWI621891B (zh) * 2017-05-25 2018-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11710A (zh) 2024-05-10
TW202120986A (zh) 2021-06-01
US12015838B2 (en) 2024-06-18
US20220141362A1 (en) 2022-05-05
US20220137270A1 (en) 2022-05-05
KR20220020371A (ko) 2022-02-18
US11936972B2 (en) 2024-03-19
CN114127629A (zh) 2022-03-01
TW202305436A (zh) 2023-02-01
KR102617511B1 (ko) 2023-12-22
TW202120988A (zh) 2021-06-01
CN114144726A (zh) 2022-03-04
CN114127629B (zh) 2024-01-05
KR20220019812A (ko) 2022-02-17
TWI761884B (zh) 2022-04-21
US20220141361A1 (en) 2022-05-05
KR20220019813A (ko) 2022-02-17
CN114144705A (zh) 2022-03-04
TWI761885B (zh) 2022-04-21
TW202120987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6187B (zh) 遮光板、相機單元及電子機器
CN101226247A (zh) 光学元件及光学单元
US6285515B1 (en) Lens
JP7364011B2 (ja)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3160895A (ja)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遮光板の製造方法
WO2021015130A1 (ja)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424415B2 (ja)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140079B2 (ja)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遮光板の製造方法
EP3935427B1 (en) Lens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Powell Technique emplo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vignetting filters
JP7383224B2 (ja) 金属遮光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7891011A (zh) 光学器件、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05345745A (ja) Nd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光量絞り装置、該光量絞り装置を有する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