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8037B -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8037B
TWI758037B TW109146495A TW109146495A TWI758037B TW I758037 B TWI758037 B TW I758037B TW 109146495 A TW109146495 A TW 109146495A TW 109146495 A TW109146495 A TW 109146495A TW I758037 B TWI758037 B TW I7580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terminal
alignment
connector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6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0061A (zh
Inventor
井上直哉
田中幹士
佐藤秀一
村上幸司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863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1817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0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8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803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4Flexible cables, conductors, or cords, e.g. trailing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連接器(10)包括:第一基座(11A);第一端子(51A),固定於第一基座(11A);第二基座(11B),與第一基座11A間隔開;第二端子(51B),固定於第二基座(11B);撓性元件(81),在兩端連接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且連接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以及對準元件(41),具有容許撓性元件(81)***的撓性元件***腔(44),且配置成在撓性元件(81)***的狀態下能夠在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之間移動。

Description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常規地,各種連接器已知是用於將具有在電氣設備、電子設備等中受驅動的各種部件的各種基板電連接。
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了連接器包含基座、壓接在電導線的末端的端子以及將端子連接於基座的保持件,其中,出於設計連接器構成的目的,(A)將保持件鎖定於基座1的保持件鎖定手段和(B)將端子鎖定於保持件的端子鎖定手段為(C)經由保持件連接於基座和端子,從而取消基座內的模切(die-cutting)空間,以提高防水性能和防塵性能,連接器能小型化而無需在基座或端子上形成矛狀部件(lance part),且不管在端子的周向上的朝向(orientation)如何,端子都能連接於基座。
[專利文獻1]JP2010-123312A
然而,採用專利文獻1公開的連接器,設置在撓性電導線的一端的端子***基座,而導線的另一端為多芯圓形線纜。因此,當專利文獻1公開的連接器用在其中中繼用的導線設置有端子且基座在電導線的兩端的所謂的 連接器時,在各端部處都需要保持件和基座,且在各端部處都需要上述的(A)、(B)和(C)的構成和各自的鎖定和結合作業。
鑒於前述,本公開的目的在於提供端子位於諸如電導線等的撓性元件的兩端的能短時間內正確地且容易地***基座的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為實現前述目的,提出本公開。本公開的第一方面為一種連接器,其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一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與所述第一基座間隔開;一第二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二基座;一撓性元件,其兩端連接於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且連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以及一對準元件,具有容許所述撓性元件***的撓性元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撓性元件***的狀態下能夠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間移動。
此外,本公開的第二方面為一種連接器的製造方法,連接器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一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與所述第一基座間隔開;一第二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二基座;一撓性元件,其兩端連接於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且連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以及一對準元件,具有供所述撓性元件***的撓性元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撓性元件***的狀態下能夠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間移動。所述方法包括:準備兩端連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一撓性元件的步驟;將 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對準元件重疊在一起的步驟;將所述第一端子通過***所述對準元件而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的步驟;在所述撓性元件***所述對準元件的狀態下沿著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移動所述對準元件的步驟;將所述第二端子***所述對準元件以使所述第二端子的末端的接觸片從所述對準元件突出的步驟;以及將從所述對準元件突出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片收容於所述第二基座,從而使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於所述第二基座的步驟。
採用本公開,能提供端子位於諸如電導線等的撓性元件的兩端的能短時間內正確地且容易地***基座的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10:連接器
11:基座(11A第一基座、11B第二基座)
11a:基端部
11a1:固定件接合槽
11b:末端部
11c:基端面
11d:末端面
11e:對準元件收容凹部
11f:定位用凹部
11g:槽部
13:端子收容腔
13a:突片接合槽
15:矛狀件
18:旋轉止動孔
21:固定件
21A:第一固定件
21B:第二固定件
22:本體部
23:窗部
23a:鎖定片
24:簷部
25:臺階部
41:對準元件
42:本體部
42a:爪部
42b:槽部
42c:第二基座側面
42d:第一基座側面
43:突出部
44:撓性元件***腔
44a:突片接合槽
45:定位用凸部
48:旋轉止動桿
48a:肋
51:端子(51A第一端子、51B第二端子)
52:基部
53:底板部
54:接觸片
55:鎖定片
56:本體部
56a:側壁
56b:變形防止壁
57:接合突片
81:撓性元件
111:對接基座的對接連接器(111A第一對接基座)
111a:底板
111b:側壁
151:插頭端子
L、l1、l2:長度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組裝之前的立體圖。
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組裝之後的立體圖,且是包括連接於其第一基座的第一對接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3(a)~圖3(d)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對準元件的四面視圖,其中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側視圖,圖3(c)是仰視圖,而圖3(d)是剖視圖。
圖4(a)~圖4(d)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的四面視圖,其中圖4(a)是俯視圖,圖4(b)是側視圖,圖4(c)是仰視圖,而圖4(d)是剖視 圖。
圖5(a)~圖5(d)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基座的四面視圖,其中圖5(a)是俯視圖,圖5(b)是側視圖,圖5(c)是仰視圖,而圖5(d)是剖視圖。
圖6(a)及圖6(b)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撓性元件的兩面視圖,其中圖6(a)是第一側視圖,而圖6(b)是從與圖6(a)相交的方向觀察的第二側視圖。
圖7是示出第一對接連接器連接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第一基座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8是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使撓性元件的第一端子側***對準元件的步驟的視圖。
圖9是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使對準元件接合第一基座並使撓性元件的第一端子***第一基座的步驟的視圖。
圖10是示出在圖9中的撓性元件的第一端子***第一基座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1是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對準元件與第一基座分離且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由對準元件控制的步驟的視圖。
圖12是示出圖11的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由對準元件控制的狀態剖視圖。
圖13是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由對準元件控制的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第二基座的步驟的視圖。
圖14是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對準元件與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分離的步驟的視圖。
圖15是示出圖14的與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分離的對準元件安裝在第一基座上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6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組裝之前的立體圖。
圖17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組裝之後的立體圖。
圖18(a)~圖18(d)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對準元件的四面視圖,其中圖18(a)是俯視圖,圖18(b)是仰視圖,圖18(c)是側視圖,而圖18(d)是沿圖18(a)的線A-A作出的剖視圖。
圖19(a)~圖19(d)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基座的四面視圖,其中圖19(a)是俯視圖,圖19(b)是仰視圖,圖19(c)是側視圖,而圖19(d)是沿圖19(a)的線B-B作出的剖視圖。
圖20(a)~圖20(c)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附近的視圖,其中圖20(a)是第一側視圖,圖20(b)是從與圖20(a)相交的方向觀察的第二側視圖,而圖20(c)是從與圖20(a)相反的方向觀察的第三側視圖。
圖21是說明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對準元件與第一基座分離且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由對準元件控制的步驟的視圖。
圖22是圖21中的對準元件的上表面側的放大圖。
圖23是說明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由對準元件控制的撓性元件的第二端子***第二基座的步驟的視圖。
圖24是說明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裝過程的視圖,且是示出對準元件固定於第二基座的步驟的視圖。
圖25(a)及圖25(b)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組裝之後的視圖,其中圖25(a)是俯視圖而圖25(b)是沿圖25(a)中的線C-C作出的剖視圖。
圖26是圖25(b)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圖。
第一實施例
將同時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根據本公開第一實施例。注意的是,在實施例的整個說明中,相同的部件將由相同的圖式標記來表示。注意的是,在說明書中用於說明連接器10和其它元件的各部分的動作或構成的表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的表述是相對的方向且處於圖中所示的方位時是合適的。但是,如果圖中所示的方位變化,這些方向應基於方位上的變化而變化地解釋。
連接器10的整體概要
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是用於將基板(圖未示出)電連接於與基板相對的對接元件(圖未示出)的中繼連接器。此外,連接器10適合用作一種具有撓性的浮動連接器,以在兩部件之間的位置提供一定的寬度。各種種類的板件能用作基板,諸如用於電氣設備、電子設備等的撓性印刷基板、撓性扁平線纜(FFC)、撓性印刷電路(FPC)等。
如圖1所示,圖1是組裝之前的分解圖,連接器10包括:下側的第 一基座11A;第一端子51A,固定於第一基座11A;上側的第二基座11B,與第一基座11A分隔開;第二端子51B,固定於第二基座11B;撓性元件81,其中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連接於兩端且連接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以及對準元件41,具有容許撓性元件81***的撓性元件***腔44,且配置成在撓性元件81***的狀態下在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之間能夠活動。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具有部分共同的結構且當兩者在本公開中統一說明時可按基座11來說明。
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之間的佈置關係不作特別的限定。在下文中,第一基座11A作為連接於基板的側來說明,而第二基座11B作為連接於電氣設備等的側來說明。基座11可由諸如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一體地形成。
撓性元件81可以在內側和外側佈置成同中心的的多個列。在本文中,如圖1所示,將說明四個撓性元件81按單個圓佈置的情況。撓性元件81可以是任何種類的元件,只要該元件是具有導電性和撓性的諸如以導線為例的細長的元件即可。此外,當適合用作一種所謂的浮動連接器時,撓性元件81優選具有足以自立(self-supporting)的硬度和長度。在本文中,該元件以通過壓制導電金屬板成形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比較短的且自立的棒狀的元件來說明。
由導電金屬形成的第一端子51A連接於撓性元件81的下端,而由導電金屬形成的第二端子51B連接於上端。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實質上具有相同的結構且當兩者在本公開中統一說明時可按端子51來說明。
回到基座11,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在共同點上是具有大體呈圓柱狀的形狀的元件,且包括:基端部11a,位於撓性元件81側;以及末端部11b,具有比基端部11a小的外徑且位於撓性元件81的相反側。端子收容腔13作為在上下方向上貫通的貫通孔形成於基座11。整個第一端子51A和撓性元件81下端的附近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而整個第二端子51B和撓性元件81的上端的附近收容於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注意的是,基座11的形狀不特別地限定為大體呈圓柱狀,且可為例如具有圓角的四角柱狀。
第二基座11B具有位於撓性元件81側的基端部11a的基端面11c和位於撓性元件81相反側的末端部11b的末端面11d。在另一方,儘管第一基座11A與第二基座11B相同的地方在於末端部11b具有末端面11d,但是用於收容對準元件41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設置在基端部11a的撓性元件81側。第一基座11A在這方面不同於第二基座11B。此外,當收容對準元件41時,定位用凹部11f設置於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
對準元件41是用於當組裝連接器10時使撓性元件81對準且使撓性元件81的位置和朝向對準以將端子51收容並固定於基座11中的元件。對準元件41包括:本體部42,設置在撓性元件81側(即第二基座11B側);以及突出部43,具有比本體部42小的外徑且位於撓性元件81的相反側(即第一基座11A側)。撓性元件***腔44作為在上下方向上貫通本體部42和突出部43的貫通孔形成於對準元件41。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具有與基座11的基端部11a實質相同的外徑。突出部43也具有允許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 中的外徑。注意的是,在本公開中,對準元件41示出為具有大體呈圓柱狀的兩段構成,但不特別地限定於大體呈圓柱狀的。如果基座11的形狀為例如兩段構成的圓角四邊形柱狀(rounded quadrilateral column)的形狀,則可用於跟基座11的形狀匹配。
對準元件41具有在本體部42和突出部43之間的交界處向下(即朝向第一基座11A側)突出的定位用凸部45。當突出部43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時,定位用凸部45與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以將對準元件41連同撓性元件81相對於第一基座11A定位。
連接器10組裝之後的狀態示出於圖2。組裝的連接器10連接於設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對接連接器的第一對接基座111A,且第一端子51A挾持設置在第一對接基座111A內的插頭端子151,以實現導通。第一基座11A和第一對接基座111A連接的狀態在後面參照圖7說明。雖然圖未示出,第二端子51B也以同樣的方式連接於第二對接連接器,且當兩者在本公開中統一說明時可按對接基座111來說明。
對準元件41
構成連接器10的各元件將分別說明。首先,對準元件41具有示出於圖3(a)的俯視圖、圖3(b)的側視圖、圖3(c)的仰視圖以及圖3(d)的剖視圖的方面。如上所述,對準元件41包括:本體部42,位於第二基座11B側且具有相對大的外徑;以及突出部43,位於第一基座11A側,具有相對小的外徑,且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在連接器10組裝之後,對 準元件41作為連接器10的一部分被保持。因此,未收容於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中的本體部42優選具有與基座11的基端部11a實質相同的外徑,以不干涉安裝於電氣設備等。
示出於圖3(d)的設置於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為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能***穿過的而且能讓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固定於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的開口。撓性元件***腔44的開口的形狀形成為匹配端子51的形狀的四角形(具有圓角),從而端子51能自由地通過撓性元件***腔44但通過時未有圍繞***方向(例如圖2中的上下方向)的明顯旋轉,且在與***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圖2的橫方向)上的位置被定向為端子51能收容於基座11的端子收容腔13。此外,撓性元件***腔44的位置處於與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佈置對應的位置。
結果,當第一端子51A固定於第一基座11A且撓性元件81連接於基座11時,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對準並重疊,從而撓性元件***腔44和端子收容腔13能連通,且第一端子51A能從撓性元件***腔44的上側開口***。此後,第一端子51A能進一步***穿過撓性元件***腔44並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
在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和突出部43之間的交界處向下突出的定位用凸部45設置成對應設置在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外緣上的定位用凹部11f。當定位用凸部45和定位用凹部11f接合時,撓性元件***腔44和端子收容腔13對準以連通。由此,當連接器10組裝時,對應的第一端子 51A和撓性元件***腔44以及端子收容腔13能合適地被定位,從而防止撓性元件81扭轉。
第一基座11A
接下來,第一基座11A具有示出於圖4(a)的俯視圖、圖4(b)的側視圖、圖4(c)的仰視圖以及圖4(d)的剖視圖的構成。如上所述,第一基座11A包括:基端部11a,位於撓性元件81側且進而位於第二基座11B側且具有相對大的外徑;以及末端部11b,位於撓性元件81的相反側且進而位於第二基座11B的相反側並具有相對小的外徑。
如圖4(d)所示,與第二基座11B不同的是,收容對準元件41的突出部43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設置在第一基座11A的基端部11a。定位用凹部11f設置在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外緣上,以對應設置在對準元件41上的定位用凸部45。此外,端子收容腔13形成為從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底面貫通至末端面11d。第一端子51A穿過撓性元件***腔44從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底面***端子收容腔13。
與設置在***的第一端子51A上的鎖定片55接合的矛狀件15形成在端子收容腔13中的第一基座11A的中心軸的側的壁面上(參照針對鎖定片55的圖6和針對鎖定片55和矛狀件15之間的接合的圖7)。矛狀件15為懸臂狀的元件,其中,其基端一體地連接於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而其末端作為自由端向端子收容腔13的內部且朝向末端面11d斜地延伸。結果,防止收容於端子收容腔13內的第一端子51A向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側移動且即使向第二基座11B 側拔撓性元件81也不會脫出。
第二基座11B
接下來,第二基座11B包括示出於圖5的(a)俯視圖、圖5(b)的側視圖、圖5(c)的仰視圖以及圖5(d)的剖視圖的方面。如上所述,第二基座11B包括:基端部11a,位於撓性元件81側並進而位於第一基座11A側且具有相對大的外徑;以及末端部11b,位於撓性元件81的相反側並進而位於第一基座11A的相反側且具有相對小的外徑。
如圖5(d)所示,與第一基座11A不同的是,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未設置於第二基座11B。此外,端子收容腔13形成為從基端面11c貫通至末端面11d,且形成為其開口的形狀和方位對應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第二端子51B從基端面11c***端子收容腔13。
與設置在***的第二端子51B上的鎖定片55接合的矛狀件15形成在端子收容腔13中的第二基座11B的中心軸的一側的壁面上(參照針對鎖定片55的圖6和針對鎖定片55和矛狀件15之間接合的圖15)。矛狀件15為懸臂狀的元件,其中,其基端一體地連接於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而其末端作為自由端向端子收容腔13的內部且朝向末端面11d斜地延伸。結果,防止收容於端子收容腔13內的第二端子51B向基端面11c側移動且即使向第一基座11A側拔撓性元件81也不會脫出。
撓性元件81
接下來,撓性元件81包括示出於圖6的(a)第一側視圖和圖6(b) 的第二側視圖的方面。設置在撓性元件81的兩端的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均包括:基部52,連接於撓性元件81的端部;一對接觸片54,從基部52向末端延伸;以及鎖定片55,在接觸片54的基端附近在與撓性元件81的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突出。
一對接觸片54從由基部52延伸的底板部53向末端彎折形成U字狀且彎折成末端側面向內側。鎖定片55通過在接觸片54的底板部53的相反側形成突片並向內側彎曲來形成。端子51由一對接觸片54、底板部53以及鎖定片55形成為形成當從撓性元件81的***方向觀察時呈四角形。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固定於撓性元件81,以在軸方向上彼此面向相反方向,但在與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為相同方向。
撓性元件***腔44的開口的形狀為四角形,其稍大於由端子51的一對接觸片54、底板部53以及鎖定片55形成的四角形。由此,端子51能穿過撓性元件***腔44而收容於端子收容腔13,且在***方向無明顯旋轉並且在正交於***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無偏移的對準是能夠實現的,從而能固定於基座11。
在本文中,當撓性元件81由電導線構成時,基部52可通過壓接而連接於電導線的端部。當一對接觸片54例如從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側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且固定於第一基座11A時,一對接觸片54挾持從末端面11d側***第一基座11A的第一對接基座111A的插頭端子151(參照圖2)。這同樣適用於第二基座11B。
連接狀態
基於上述構件的構成,圖7示出第一基座11A和第一對接基座111A連接且對準元件41的突出部43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狀態。如圖7所示,第一端子51A穿過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且通過鎖定片55與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內的矛狀件15接合而被固定。同樣地,第一基座11A的末端部11b嵌合在由底板111a和側壁111b圍繞的第一對接基座111A的內部,且第一端子51A的一對接觸片54挾持第一對接基座111A的插頭端子151。
在圖7中,對準元件41示出處於其定位用凸部45與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且突出部43收容於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中的狀態下。該被收容的狀態表示對準元件41安裝在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或基端部11a上且能夠沿撓性元件81向第二基座11B側(在圖中的上側)移動的狀態。注意的是,當希望連接器10組裝之後防止對準元件41向撓性元件81自由地移動時,定位用凸部45可設置在從基端部11a和末端部11b之間的交界向末端部11b一側偏位的部位,且定位用凹部11f可形成為當從側視圖觀察時的L字狀。因此,對準元件41在不對撓性元件81的扭轉造成妨礙的範圍內可用作簡單的鎖定機構。
組裝過程
接下來將參照圖8至圖15說明連接器10的組裝過程。
首先,同時參照圖8說明撓性元件81的第一端子51A一側***對 準元件41的步驟S1。如圖8所示,對準元件41在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上方定位成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和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彼此相對。此時,對準元件41的定位用凸部45和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的定位用凹部11f自然也處於相對的位置。接下來,如圖9所示,定位用凸部45和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且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疊的狀態下,如圖8的空白箭頭所示地使撓性元件81從第一端子51A***撓性元件***腔44。
接下來,將同時參照圖9和圖10來說明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的步驟S2。緊隨步驟S1,第一端子51A穿過撓性元件***腔44的內部且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
由此,如圖10所示,在鎖定片55接合矛狀件15的情況下,第一端子51A固定於第一基座11A,且由此將不會從第一基座11A向第二基座11B一側脫出。注意的是,圖10示出第一端子51A***圖9的第一基座11A並省略示出對準元件41的狀態的斷面。
接下來,將同時參照圖11和圖12來說明對準元件41與第一基座11A分離並通過對準元件41使第二端子51B對準的步驟S3。緊隨步驟S2,對準元件41與第一基座11A分離,且如圖11的空白箭頭所示地對準元件41沿撓性元件81向第二基座11B側移動。進一步地,第二端子51B從基部52側經由突出部43側上的開口***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通過使第二端子51B收容於撓性元件***腔44而使第二端子51B對準。在鎖定片55和基部52收容於對準元 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的內部的位置處,第二端子51B接觸撓性元件***腔44的內表面,從而第二端子51B和對準元件41因摩擦導致的抵抗力而保持在一起。此時,第二端子51B的接觸片54的末端側保持處於從對準元件41突出的位置。
由此,即使撓性元件81在各個方向彎曲或面向各個方向,第一端子51A也能夠與第一基座11A內的矛狀件15接合且不會脫出。因此,如圖12所示,撓性元件81被張拉,且由此各第二端子51B能在圖1所示的X、Y和Z三個方向對應於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正確地定位。
接下來,將同時參照圖13來說明通過對準元件41對準的第二端子51B***第二基座11B的步驟S4。緊隨步驟S3,保持且突出於對準元件41的接觸片54如圖13的空白箭頭所示地***,以收容於在第二基座11B的基端面11c開口的端子收容腔13。在此,第二端子51B的位置和朝向通過對準元件41對準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開口,這就能避免需要獨立地使各第二端子51B對準第二基座11B的對應的端子收容腔13。
接下來,將同時參照圖14來說明使對準元件41與第二端子51B分離的步驟S5。緊隨步驟S4,通過向第二基座11B的末端面11d從基端面11c完全通過且矛狀件15通過與鎖定片55接合而固定於第二基座11b,第二端子51B收容於第二基座11B,由此完成連接器10的組裝。對準元件41相對撓性元件81能自由地移動,且因此,當第一基座11A用作下側的基座而第二基座11B用作上側的基座時,對準元件41如圖14的空白箭頭所示地能夠移動至第一基座11A的對準 元件收容凹部11e。
端子51位於諸如電導線等的撓性元件81的兩端的連接器10通過一個對準元件41能在短時間內正確地且容易地***基座11,並且所使用的對準元件41能設置在連接器10中,如圖15所示。
如果諸如電導線等的撓性元件81的數量為兩個以上,便能體現出本公開的效果,且當其數量(即端子51的數量)越多且由撓性元件81連接的在兩端上的基座11之間的距離(即撓性元件81的長度)越短,效果越好。
第二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第二實施例。注意的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構造的部分通過賦予相同的圖式標記而省略其說明。此外,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動作和效果也將省略。
在前述第一實施例中,當連接器10組裝完成時,對準元件41收容於第一基座11A的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如圖14和圖15所示。相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當連接器10組裝完成時,對準元件41通過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而固定於第二基座11B。注意的是,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實質上具有相同的結構且兩者在本公開中統一說明時可按固定件21來說明。固定件21可與基座11一樣由諸如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
連接器10的整體概要
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包括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如圖16所示,圖16是組裝之前的分解圖。此外,如圖17所示,連接器10組裝之後, 對準元件41通過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而固定於第二基座11B。
此外,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存在有六個撓性元件81。然而,撓性元件81的數量和佈局能合適地變化。
對準元件41
第一實施例中的對準元件41包含突出部43和定位用凸部45。然而,本實施例的對準元件41不包括突出部43和定位用凸部45。
如圖18(a)~圖18(d)所示,本實施例的對準元件41具有用作多角柱的固定於本體部42的旋轉止動杆48,同時本體部42的中心在厚度方向(撓性元件81的***方向)貫通。旋轉止動杆48在圖所示的示例中為六角柱的棒狀的元件,且在上下方向(撓性元件81的***方向)上從本體部42的第二基座側面42c和第一基座側面42d突出。
此外,向外突出的多個爪部42a和在上下方向(撓性元件81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個槽部42b形成在本體部42的外周面上。
此外,突片接合槽44a形成在各撓性元件***腔44的第二基座側面42一側的端部。突片接合槽44a為上端開口於第二基座側面42c且從第二基座側面42c向下(第一基座側面42d的方向)延伸僅預定長度(深度)的細長的凹部,且能夠收容第二端子51B設有的後述的接合突片57。
第一基座11A
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11A包含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和定位用凹部11f。然而,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基座11A不包含對準元件收容凹部11e和定 位用凹部11f。
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在上下方向(撓性元件81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個槽部11g形成在第一基座11A的基端部11a的外周面上。此外,在基端面11c的中心處開口的旋轉止動孔18形成在基端部11a上。旋轉止動孔18為多角形的孔(其中六角形的斷面示出於圖中的示例)且旋轉止動杆48***其中。
第二基座11B
在第一實施例中,矛狀件15形成在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上。然而,在本實施例中,矛狀件15未形成在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上。
如圖19(a)~圖19(d)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突片接合槽13a形成在第二基座11B的各端子收容腔13的基端面11c側的端部。突片接合槽13a為上端在基端面11c開口且從基端面11c向下(末端面11d的方向)延伸僅預定長度(深度)細長的凹部,並能夠收容第二端子51B設有的後述的接合突片57。
此外,基端部11a形成為其外徑比末端部11b小,且在外周面的相鄰末端部11b的部分上形成在周方向上連續的固定件接合槽11a1。此外,在上下方向上(撓性元件81的***方向)延伸的一個槽部11g形成在末端部11b的外周面上。此外,在基端面11c和末端面11d的中心處開口的旋轉止動孔18形成在基端部11a和末端部11b。旋轉止動孔18為多角形的孔(其中在示出於圖的示例為六角形的斷面)且旋轉止動杆48***其中。
撓性元件81
本實施例中的設置在撓性元件81的一端的第二端子51B的一部分的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51B不同。
本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51B包含:基部52,連接於撓性元件81的端部;以及本體部56,從基部52朝向末端延伸,如圖20(a)~圖20(c)所示。此外,本體部56包含:鎖定片55,形成為其基部52側在與撓性元件81的軸方向相交的一個方向上突出。
此外,本體部56具有:一對側壁56a,以彼此相對的狀態朝向末端延伸;變形防止壁56b,形成在側壁56a的末端;以及一對接觸片54,以彼此相對的狀態朝向末端延伸。本體部56的末端側的部分由一對側壁56a和一對接觸片54形成,以形成當從撓性元件81的***方向觀察時的四角形。此外,變形防止壁56b為形成當從撓性元件81的***方向觀察時的四角形的連續的角筒狀的元件。
此外,本體部56具有:一對接合突片57,其朝向圖20(a)和圖20(c)中的左右兩側突出,以在與鎖定片55相鄰的部分上與撓性元件81的軸方向和鎖定片55的突出方向相交。連接器10組裝之後,接合突片57收容於對準元件41的突片接合槽44a或第二基座11B的突片接合槽13a,且發揮針對第二端子51B的旋轉止動的作用。
注意的是,對準元件41的突片接合槽44a的長度l1(參照圖18(d))優選設定為比在接合突片57的軸方向的長度L(參照圖20(a))稍長。由此,整個接合突片57收容於突片接合槽44a且不從對準元件41的第二基座側面42c突 出,且因此在將第二基座11B固定於對準元件41時不造成干涉。此外,當長度l1例如進一步增加至長度L的約兩倍長度,在圖21和圖22所示的狀態下,即使存在有大量的撓性元件81以及接合突片57在位置上的誤差,也能使所有的接合突片57不從對準元件41的第二基座側面42c突出。
組裝過程
將說明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的組裝過程。
在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疊的情況下,一直到各撓性元件81的第一端子51A穿過各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各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的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且因此,將省略其說明。注意的是,在第一實施例中,定位用凸部45和定位用凹部11f接合,從而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疊。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從本體部42的第一基座側面42d沿向下方向突出的旋轉止動杆48***在基端部11a的基端面11c的中心處開口的旋轉止動孔18,且通過將第一基座側面42d和基端面11c帶到接觸或接近,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疊。通過旋轉止動杆48***旋轉止動孔18,防止對準元件41和第一基座11A的相對旋轉。
此外,如圖18(a)~圖18(d)所示,向外突出的肋48a在旋轉止動杆48的根部的側面形成為從對準元件41的第一基座側面42d沿向下方向突出。因此,當旋轉止動杆48***第一基座11A的旋轉止動孔18時,在肋48a輕地壓入旋轉止動孔18的內壁面的狀態下,對準元件41固定於第一基座11A。由此,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的作業能穩定地進行。此外, 肋48a僅輕地壓入旋轉止動孔18的內壁面,且因此,不會妨礙使對準元件41與第一基座11A分離的作業。
接下來,對準元件41與第一基座11A分離且沿撓性元件81相對第二端子51B移動,且各第二端子51B從本體部42的第二基座側面42c側***各撓性元件***腔44並對準以實現圖21和圖22所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第二端子51B使基部52和鎖定片55收容於撓性元件***腔44並使一對接合突片57收容於在第二基座側面42c的端部形成的突片接合槽44a並與突片接合槽44a接合。因此,各已對準的第二端子51B在撓性元件***腔44內不能有朝向第一基座側面42d的任何進一步移動,且如圖21和圖22所示,在接觸片54、側壁56a和變形防止壁56b從第二基座側面42c向上突出的狀態下,第二端子51B相對於對準元件41停止。注意的是,在圖21和圖22中,出於解釋起見,撓性元件81的一些圖省略。
接下來,如圖23所示,第二基座11B相對對準元件41對準。具體地,基端面11c平行相對於第二基座側面42c,在基端面11c的中心處開口的旋轉止動孔18相對於從第二基座側面42c沿向上方向突出的旋轉止動杆48,且在基端面11c上開口的端子收容腔13相對於各自的第二端子51B。
接下來,第二基座11B朝向對準元件41相對移動,旋轉止動杆48***旋轉止動孔18,從第二基座側面42c向上突出的第二端子51B***端子收容腔13,第二基座側面42c和基端面11c帶到接觸或接近,且對準元件41和第二基座11B重疊。通過旋轉止動杆48***旋轉止動孔18,防止對準元件41和第二基 座11B的相對旋轉。注意的是,旋轉止動杆48可壓入旋轉止動孔18。由此,第二端子51B收容於第二基座11B的對應的端子收容腔13內。
此外,如圖18(a)~圖18(d)所示,向外突出的肋48a在旋轉止動杆48的根部的側面上形成為從對準元件41的第二基座側面42c沿向上方向突出。因此,當旋轉止動杆48***第二基座11B的旋轉止動孔18中時,在肋48a輕地壓入旋轉止動孔18的內壁面的狀態下,對準元件41固定於第二基座11B。由此,第二端子51B***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作業能穩定地進行。此外,如果肋48a的形狀變化且肋48a強壓入旋轉止動孔18的內壁面以加強對準元件41對第二基座11B的固定力,則下文中的使用的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能省略。
注意的是,迄今為止的過程能通過沿引導元件滑動第一基座11A、對準元件41或第二基座11B進行。例如,具有直線狀的軌道的作業台準備為在水平的上表面的引導元件。此外,第一基座11A、對準元件41以及第二基座11B分別轉成橫向,而形成在第一基座11A的基端部11a的外周面上的槽部11g、形成在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的外周面上的槽部42b以及形成在第二基座11B的末端部11b的外周面上的槽部11g能夠滑動地嵌合於軌道。在這種方式下,第一基座11A、對準元件41或第二基座11B能沿一個軌道滑動,以彼此接近或分離。
接下來,如圖24至圖26所示,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用於將重疊在第二基座11B上的對準元件41固定於第二基座11B。第一固定件 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各具有:本體部22,具有諸如圓筒縱向二分成兩半的半圓筒的整體形狀;窗部23,形成在本體部22上;一簷部24,在本體部22的上端(第二基座11B側的端)向內側突出;以及臺階部25,在本體部22的窗部23的下側向內側突出。此外,對應於劃定窗部23的側端的橫檔的部分為鎖定片23a。
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從左右兩側被固定,從而將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的周面覆蓋。結果,鎖定片23a鎖定於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的爪部42a。鎖定片23a為發揮像彈簧一樣的並施加彈性力的彈性元件的作用。因此,與爪部42a的鎖定狀態不容易被解除。此外,簷部24進入並接合到第二基座11B的固定件接合槽11a1中。此外,臺階部25與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的第一基座側面42d接合。由此,簷部24與第二基座11B的固定件接合槽11a1接合,而臺階部25與對準元件41的本體部42的第一基座側面42d接合。因此,通過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將對準元件41固定於第二基座11B的狀態被保持。由此,對準元件41和第二基座11B之間的位置關係穩定,且因此防止負載施加於撓性元件81。
注意的是,如圖25和圖26所示,第二端子51B處於基部52和鎖定片55收容於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而接觸片54、側壁56a和變形防止壁56b收容於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狀態。然而,如上所述,矛狀件15未形成在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上。因此,第二端子51B能在撓性元件81的***方向(圖25和圖26的上下方向)上移動某些程度。例如,在圖26的示例中,第二端子51B的接合突片57定位在端子收容腔13的突片接合槽13a 內,但是也可以定位在撓性元件***腔44的突片接合槽44a內。注意的是,相對撓性元件81的***方向,端子收容腔13中的突片接合槽13a的長度l2優選設定為比撓性元件***腔44中的突片接合槽44a的長度l1長。由此,當突片接合槽13a的長度l2比接合突片57的長度L長時,第二端子51B能在撓性元件81的***方向上移動。因此,即使在撓性元件81的尺寸或者第一端子51A壓入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的位置上存在有誤差,誤差也能被容許。
注意的是,如果撓性元件***腔44中的突片接合槽44a的長度l1足夠長,則端子收容腔13中的突片接合槽13a的長度l2能減少,且突片接合槽13a能省略。
如上所述,端子51位於諸如電導線等撓性元件81的兩端的連接器10通過一個對準元件41能短時間內正確地且容易地***基座11,且所使用的對準元件41能設置於連接器10中。
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的其它部件的構成和動作與第一實施例的情況相同,且省略其說明。
儘管以上說明了本公開的優選實施例,但是本公開不限於前述實施例,並且在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內說明的本公開的主旨的範圍內,各種修改和改變是可能的。
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是以具有相同的形狀的插座端子說明的。然而,任一端子可以棒狀的端子連接於撓性元件81並從基座11突出,以直接連接於佈線基板或設備而無需採用對接連接器。此 外,在本實施例中,對準元件41的撓性元件***腔44的開口的形狀和端子51的形狀是以四角形說明的。然而,開口形狀不特別地限定,只要端子51未明顯圍繞***方向旋轉且未在位置上移動即可。
10:連接器
11A:第一基座
11B:第二基座
11a:基端部
11b:末端部
11c:基端面
11d:末端面
11e:對準元件收容凹部
11f:定位用凹部
13:端子收容腔
41:對準元件
42:本體部
43:突出部
44:撓性元件***腔
45:定位用凸部
51A:第一端子
51B:第二端子
81:撓性元件

Claims (11)

  1. 一種連接器,包括: 一第一基座; 一第一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 一第二基座,與所述第一基座間隔開; 一第二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二基座; 一撓性元件,其兩端連接於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且連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以及 一對準元件,具有容許所述撓性元件***的一撓性元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撓性元件***的狀態下能夠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間移動。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準元件的撓性元件***腔是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能夠***其中的一開口,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配置成能夠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準元件包括:一本體部,其位於所述第二基座的一側;以及一突出部,從所述本體部向所述第一基座的一側突出。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準元件具有在所述本體部和所述突出部之間的交界處突出的一定位用凸部;且所述定位用凸部與設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一定位用凹部接合。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準元件的撓性元件***腔是所述第一端子能夠***的一開口,在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片突出的狀態下使所述第二端子停止且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配置成能夠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準元件包括:本體部;以及多角柱,其向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側突出;且所述多角柱***設置於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多角形的孔。
  7.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準元件通過固定件固定於所述第二基座。
  8.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接合突片,而所述對準元件的撓性元件***腔包含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一側的一突片接合槽,所述突片接合槽能夠***述接合突片。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突片接合槽的長度比所述接合突片在軸方向上的長度長。
  10. 一種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連接器包括: 一第一基座; 一第一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 一第二基座,與所述第一基座間隔開; 一第二端子,固定於所述第二基座; 一撓性元件,其兩端連接於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且連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以及 一對準元件,具有供所述撓性元件***的一撓性元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撓性元件***的狀態下能夠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間移動; 所述方法包括: 準備兩端連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一撓性元件的步驟; 將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對準元件重疊在一起的步驟; 將所述第一端子通過***所述對準元件而固定於所述第一基座的步驟; 在所述撓性元件***所述對準元件的狀態下沿著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移動所述對準元件的步驟; 將所述第二端子***所述對準元件以使所述第二端子的末端的接觸片從所述對準元件突出的步驟;以及 將從所述對準元件突出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片收容於所述第二基座,從而使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於所述第二基座的步驟。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連接器的製造方法,還包括: 將所述對準元件通過一固定件固定於所述第二基座的步驟。
TW109146495A 2020-01-27 2020-12-28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TWI758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0569 2020-01-27
JP2020010569 2020-01-27
JP2020186380A JP2021118170A (ja) 2020-01-27 2020-11-09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186380 2020-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061A TW202130061A (zh) 2021-08-01
TWI758037B true TWI758037B (zh) 2022-03-11

Family

ID=76969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6495A TWI758037B (zh) 2020-01-27 2020-12-28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2316B2 (zh)
CN (1) CN116526196A (zh)
TW (1) TWI75803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7767A (zh) * 2004-03-29 2005-10-0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荧光灯的连接器
WO2010090211A1 (ja) * 2009-02-05 2010-08-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装置
CN103066462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
JP2017041347A (ja) * 2015-08-19 2017-02-23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実装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69091A (en) * 1955-03-08 1959-01-13 Equipment Res Corp Jumper for interconnecting power control conductors of railway diesel units and the like
US3842219A (en) * 1971-02-26 1974-10-15 Thompson J Method of using gang connector and patching cable assembly
JP2006164797A (ja) * 2004-12-08 2006-06-2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変換コネクタ
JP2010123312A (ja) 2008-11-18 2010-06-03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コネクタ
JP7181769B2 (ja) * 2018-11-14 2022-12-0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11114803B2 (en) * 2019-05-31 2021-09-07 Molex, Llc Connector system with wafer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7767A (zh) * 2004-03-29 2005-10-0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荧光灯的连接器
WO2010090211A1 (ja) * 2009-02-05 2010-08-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装置
CN103066462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
JP2017041347A (ja) * 2015-08-19 2017-02-23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実装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061A (zh) 2021-08-01
CN116526196A (zh) 2023-08-01
US20210234303A1 (en) 2021-07-29
US11522316B2 (en) 202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85282U (zh) 端子总成以及电连接器
US844933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075350B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with code mean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75407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32238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931223B2 (ja) 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2022066930A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
JPH1117651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S6038834B2 (ja) フイールドスルー式端子板
JP3308731B2 (ja) 角型コネクタのソケット
JP2003168533A (ja) 電気コネクタ端子
TWI758037B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CN11325833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US11133610B2 (en) Bas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thereof
JP2022066929A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H1025593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0108620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体
KR101561044B1 (ko)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EP4117123A1 (en)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JP3100655B2 (ja) ネジなしf形コネクタ座
JP2519073Y2 (ja) Zifコネクタ
JP2717939B2 (ja) 平行基板用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CN115832737A (zh) 用于电连接器组件的弹簧引脚端子
JPH0234766Y2 (zh)
JPH0433658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