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9621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9621B
TWI719621B TW108131839A TW108131839A TWI719621B TW I719621 B TWI719621 B TW I719621B TW 108131839 A TW108131839 A TW 108131839A TW 108131839 A TW108131839 A TW 108131839A TW I719621 B TWI719621 B TW I7196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ver member
lower frame
vehicle
connecting e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1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338A (zh
Inventor
川口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4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9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962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8Means for strengthening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06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tubul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0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welded, soldered, or braz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蓋構件(65)配置於下框架(12)內,且固定於下框架(12)。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互為獨立個體。第1側框架(61)包含連接於下框架12之第1連接端部(63)。第2側框架(62)包含連接於下框架12之第2連接端部(64)。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65)與第1連接端部(63)重疊。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有具備包含頭管、下框架、第1側框架、及第2側框架之車體框架者(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10-215214號)。下框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第1側框架自下框架向左右一方且後方延伸。第2側框架自下框架向左右之另一方且後方延伸。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由一體形成之管狀構件構成。該管狀構件以貫通下框架之方式配置,藉由焊接固定於下框架。
詳細而言,管狀構件係藉由以下行程固定於下框架。首先,將管狀構件之上部與下框架之下端對合。於下框架之下端設置有凹部,將管狀構件配置於凹部內。繼而,藉由自管狀構件與下框架之下方安裝獨立之下側框架構件,將管狀構件夾於下框架與下側框架構件之間。於此狀態下,藉由焊接使下框架、管狀構件及下側框架構件相互固定。藉此,如上所述,以貫通下框架之方式配置管狀構件,將其固定於下框架。
如上所述,於以貫通下框架之方式配置管狀構件之構造中,管狀構件固定於下框架之作業困難,製造成本會增大。又,為了將管狀構件固定於下框架,周邊之其他零件、或管狀構件之佈局受到限制。因此,亦存在設計之自由度較低之問題。
本發明之發明者研究出將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作為獨立個體之零件分別固定於下框架之構造。根據該構造,藉由使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為獨立個體,固定於下框架之作業變容易。又,藉由緩和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之佈局之限制,可提高設計之自由度。
然而,於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為獨立個體之零件之情形時,下框架容易受到第1側框架及/或第2側框架所承受之力之影響。例如,由於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於向左右延伸之方向受力,故下框架受到向左右拉伸之力。因此,有下框架容易變形,車體框架之剛性降低之虞。對此,雖然藉由使下框架之管壁變厚可抑制車體框架之剛性降低,但於此情形時,會導致車體框架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於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體框架之大型化並且確保車體框架之剛性,且抑制製造成本之增大並且提高設計之自由度。
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下框架、第1側框架、第2側框架、及蓋構件。下框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具有管狀之形狀。第1側框架自下框架向左右之一方且後方延伸。第2側框架自下框架向左右之另一方且後方延伸。蓋構件配置於下框架內,且固定於下框架。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互為獨立個體。第1側框架包含連接於下框架之第1連接端部。第2側框架包含連接於下框架之第2連接端部。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與第1連接端部重疊。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互為獨立個體。因此,可抑制製造成本之增大並且提高設計之自由度。又,蓋構件於車輛側視下與第1連接端部重疊。因此,藉由蓋構件抑制第1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之剛性。進而,由於蓋構件配置於下框架內,故可抑制車體框架之大型化。
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亦可與第1連接端部及第2連接端部重疊。於此情形時,藉由蓋構件抑制第1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及第2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車體框架之剛性。
蓋構件亦可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與第2連接端部之間。於此情形時,藉由蓋構件抑制第1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及第2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車體框架之剛性。
於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方向上,蓋構件亦可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於此情形時,藉由蓋構件抑制第1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之剛性。
於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方向上,蓋構件亦可配置於自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之中心起分別向上方及下方特定距離之範圍內。特定距離亦可為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之距離之3分之1以下。於此情形時,藉由蓋構件更有效地抑制第1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之剛性。
蓋構件亦可藉由焊接固定於下框架。將蓋構件固定於下框架之焊道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於此情形時,藉由蓋構件更有效地抑制第1側框架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之剛性。
焊道亦可位於下框架之下端與蓋構件之間。於此情形時,可自下框架之下端焊接蓋構件,故容易製造。
於車輛側視下,第1連接端部亦可與第2連接端部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此情形時,可確保左右之側框架之後方之空間較大。
於車輛側視下,第1連接端部與第2連接端部亦可同心配置。於此情形時,可確保左右之側框架之後方之空間較大。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燃料箱。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之間。於此情形時,可確保用以於左右之側框架之後方配置燃料箱之空間較大。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為速克達型車輛。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轉向裝置3、車體外殼4、前輪5、座部6、後輪7、動力單元8、及燃料箱9。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上下、左右之各方向為由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到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又,前後方向並非僅表示與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且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前後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前後方向。
同樣地,上下方向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向包含於上下方向。進而,左右方向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左右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左右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連接」不限於直接連接,亦包含間接連接。又,「連接」不限於獨立個體之構件相互固定,亦包含一體之構件中複數個部分連續。
圖2係車體框架2之俯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下框架12、第1底部框架13、第2底部框架14、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於車輛側視下,頭管11向後方且上方傾斜。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下框架12具有管狀之形狀。
第1底部框架13與第2底部框架14連接於下框架12之下部。第1底部框架13自下框架12向左方且後方延伸。第2底部框架14自下框架12向右方且後方延伸。第1後框架15自第1底部框架13向後方且上方延伸。第2後框架16自第2底部框架14向後方且上方延伸。第1底部框架13、第2底部框架14、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分別具有管狀之形狀。
轉向裝置3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3包含轉向軸21、底托架22、及左右之懸架23。再者,於圖1中,僅圖示左懸架23。轉向軸21***頭管11。轉向軸21之上部連接於把手25。轉向軸21可左右旋動地支持於頭管11。底托架22連接於轉向軸21之下部。左右之懸架23之上端部連接於底托架22。前輪5可旋轉地支持於左右之懸架23。
車體外殼4包含把手蓋31、前外殼32、後外殼33、下外殼34、護腿板35、及擋泥罩39。把手蓋31覆蓋把手25之前方及後方。於把手蓋31之上表面安裝有包含速度計等儀錶盤。
前外殼32配置於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前方。於前外殼32配置有頭燈37。護腿板35配置於前外殼32之後方。護腿板35配置於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後方。擋泥罩39配置於前輪5之後方且護腿板35之前方。後外殼33覆蓋第1後框架15與第2後框架16之周圍。後外殼33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
座部6配置於較頭管11更後方。座部6配置於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之上方。於後外殼33內配置有儲物箱38。儲物箱3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下外殼34配置於前外殼32與後外殼33之間。下外殼34覆蓋第1底部框架13與第2底部框架14之周圍。下外殼34之上表面包含腳踏板36。
腳踏板36配置於較座部6更下方且前方。腳踏板36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及第2底部框架14之上方。即,於車輛俯視下,腳踏板36與第1底部框架13及第2底部框架14重疊。腳踏板36於車輛前後方向配置於護腿板35與後外殼33之間。燃料箱9配置於腳踏板36之下方。即,於車輛俯視下,燃料箱9與腳踏板36重疊。
腳踏板36係為了供騎乘者放置腳而設置。腳踏板36遍及車寬方向具有平坦之形狀。但,腳踏板36亦可為非平坦之形狀。例如,亦可於腳踏板36之中央設置具有向上方突起之形狀且向前後方向延伸之中央管道部。
動力單元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動力單元8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可旋轉地支持後輪7。後輪7經由後懸架28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包含引擎26及變速箱27。
繼而,對車體框架2與燃料箱9之構成進行說明。圖3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立體圖。圖4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側視圖。圖5係車體框架2之放大前視圖。圖6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放大仰視圖。
車體框架2包含第1側框架61及第2側框架62。第1側框架61自下框架12向左方且後方延伸。第1側框架61具有向後方彎曲之形狀。第2側框架62自下框架12向右方且後方延伸,具有向後方彎曲之形狀。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具有管狀之形狀。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互為獨立個體。
第1側框架61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之下方。第1側框架61連接於下框架12及第1底部框架13。第1側框架61於較第1底部框架13更下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12。第2側框架62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4之下方。第2側框架62連接於下框架12及第2底部框架14。第2側框架62於較第2底部框架14更下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12。
如圖5所示,第1側框架61包含連接於下框架12之第1連接端部63。第2側框架62包含連接於下框架12之第2連接端部64。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藉由焊接固定於下框架12。第1連接端部63位於較第1底部框架13之連接端部55更下方。連接端部55連接於下框架12。第1連接端部63配置於較第1底部框架13之連接端部55更接近下框架12之下端121之位置。第2連接端部64配置於較第2底部框架14之連接端部56更下方。連接端部56連接於下框架12。第2連接端部64配置於較第2底部框架14之連接端部56更接近下框架12之下端121之位置。第1連接端部63配置於與第2連接端部64相同之高度。於車輛側視下,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重疊。於車輛側視下,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同心配置。
燃料箱9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左右方向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與第2底部框架14之間。燃料箱9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之間。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箱9之至少一部分與第1側框架61及第2側框架62重疊。燃料箱9包含箱本體41及凸緣部42。箱本體41於內部具有貯存燃料之空間。凸緣部42自箱本體41向前後左右突起。
如圖6所示,燃料箱9包含用以將燃料箱9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複數個安裝部71-74。複數個安裝部71-74設置於凸緣部42。複數個安裝部71-74分別包含孔,藉由於孔中***螺栓等固定構件,將安裝部71-74安裝於車體框架2。詳細而言,燃料箱9包含第1安裝部71、第2安裝部72、第3安裝部73、及第4安裝部74。
於第1底部框架13安裝有第1托架75。第1安裝部71經由第1托架75安裝於第1底部框架13。於第2側框架62安裝有第2托架76。第2安裝部72經由第2托架76安裝於第2側框架62。第3安裝部73與第4安裝部74配置於箱本體41之後方。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橫向構件19。橫向構件19於車寬方向延伸,連接於第1底部框架13及第2底部框架14。於橫向構件19安裝有第3托架77及第4托架78。第3安裝部73經由第3托架77安裝於橫向構件19。第4安裝部74經由第4托架78安裝於橫向構件19。
如圖3及圖4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供油口43及燃料管44。如圖4所示,供油口43配置於頭管11之側方。於車輛側視下,供油口43與頭管11重疊。如圖1所示,供油口43配置於護腿板35。燃料管44將供油口43與燃料箱9連接。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輪5之後方。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圖1所示之擋泥罩39與護腿板35之間。燃料管44自燃料箱9向前方且上方延伸,沿著下框架12向上方延伸。
圖7係自下方觀察車體框架2之放大立體圖。如圖6及圖7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蓋構件65。蓋構件65配置於下框架12內。蓋構件65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之間。蓋構件65固定於下框架12。
圖8係蓋構件65之立體圖。圖9係表示下框架12之下部之放大側視圖。於圖9中,以二點鏈線表示第1連接端部63及第2連接端部64之位置。如圖8所示,蓋構件65具有沿著下框架12之內周面之大致圓板狀之形狀。蓋構件65包含蓋本體66及凸緣部67。蓋本體66具有圓板狀之形狀。凸緣部67自蓋本體66之外周向蓋本體66之板厚方向突起。如圖9所示,於蓋構件65配置於下框架12內之狀態下,凸緣部67自蓋本體66朝著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延伸。凸緣部67之外周面沿著下框架12之內周面配置。凸緣部67之外周面與下框架12之內周面接觸。
蓋構件65包含複數個槽口671-674。複數個槽口671-674於蓋構件65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槽口671-674遍及凸緣部67及蓋本體66而設置。蓋構件65包含複數個孔661、662。複數個孔661、662設置於蓋本體66。
如圖9所示,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65與第1連接端部63及第2連接端部64重疊。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蓋構件65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
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蓋構件65配置於自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之中心C2起分別向上方及下方特定距離A1之範圍內。即,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距第1連接端部63之中心C2特定距離A1之上方位置定義為上限位置P1。距第1連接端部63之中心C2特定距離A1之下方位置定義為下限位置P2。蓋構件65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配置於上限位置P1與下限位置P2之間。特定距離A1較佳為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上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之距離L的3分之1。
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65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配置於較第1連接端部63之中心C2更下方。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65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中心C2與下限位置P2之間。
蓋構件65藉由焊接固定於下框架12之內周面。因此,沿著蓋構件65及下框架12之內周面設置有焊道68。焊道68沿著蓋構件65之凸緣部67設置。焊道68之至少一部分部位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焊道68位於下框架12之下端121與蓋構件65之間。
下框架12具有孔122。孔122於車寬方向貫通下框架12之管壁。孔122接近蓋構件65地配置。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孔12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蓋構件65之上方。於車輛側視下,孔122亦可與蓋構件65重疊。
將蓋構件65焊接於下框架12時,於下框架12之孔122***第1治具,於蓋構件65之孔122自蓋構件65之下方***第2治具。藉此,以於下框架12內向上下方向之移動受限制之狀態保持蓋構件65。於該狀態下,將蓋構件65焊接於下框架12。再者,孔122配置於與第1側框架61或第2側框架62重疊之位置。因此,藉由使第1側框架61或第2側框架62固定於下框架12,孔122被第1側框架61或第2側框架62覆蓋。
於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互為獨立個體。因此,可抑制製造成本之增大,並且提高設計之自由度。又,蓋構件65於車輛側視下與第1連接端部63重疊。因此,藉由蓋構件65抑制第1側框架61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2之剛性。進而,由於蓋構件65配置於下框架12內,故可抑制車體框架2之大型化。
於車輛側視下,蓋構件65與第1連接端部63及第2連接端部64重疊。因此,藉由蓋構件65抑制第1側框架61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以及抑制第2側框架62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車體框架2之剛性。
蓋構件65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之間。因此,藉由蓋構件65抑制第1側框架61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以及抑制第2側框架62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車體框架2之剛性。
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蓋構件65配置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因此,藉由蓋構件65抑制第1側框架61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2之剛性。
於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方向(C1),蓋構件65配置於自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之中心C2起分別向上方及下方特定距離A1之範圍內。因此,藉由蓋構件65更有效地抑制第1側框架61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2之剛性。
將蓋構件65固定於下框架12之焊道68之至少一部分位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因此,蓋構件65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配置於與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或下端632分離之位置。因此,藉由蓋構件65更有效抑制第1側框架61承受之力導致下框架12變形。藉此,可提高車體框架2之剛性。
焊道68位於下框架12之下端121與蓋構件65之間。因此,可自下框架12之下端121焊接蓋構件65,故容易製造。
於車輛側視下,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可確保左右之側框架61、62之後方之空間較大。
於車輛側視下,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同心配置。因此,可確保左右之側框架61、62之後方之空間較大。
燃料箱9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之間。因此,可確保用以於左右之側框架61、62之後方配置燃料箱9之空間較大。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種類之車輛。前輪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或者,後輪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2之構造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例如頭管11、下框架12、第1底部框架13、第2底部框架14、第1後框架15、或第2後框架16之形狀或配置亦可進行變更。第1底部框架13與第2底部框架14亦可與上述實施形態左右相反地配置。於此情形時,燃料管44與供油口43亦可與上述實施形態左右相反地配置。燃料箱9、燃料管44、或供油口43之形狀或配置亦可進行變更。
第1側框架61、或第2側框架62之形狀或配置亦可進行變更。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亦可與上述實施形態左右相反地配置。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亦可為左右不對稱。例如,亦可將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配置於不同之高度。
上述實施形態之第1底部框架13與第2底部框架14亦可為第1側框架與第2側框架。於此情形時,第1側框架61與第2側框架62亦可省略。第1連接端部亦可為第1底部框架13之連接端部55。蓋構件亦可配置於與第1底部框架13之連接端部55重疊之位置。
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之形狀或配置亦可進行變更。亦可使第1連接端部63之中心C2與第2連接端部64之中心相互錯開地配置。第1連接端部63與第2連接端部64亦可配置於互不重疊之位置。
蓋構件65之形狀或配置亦可進行變更。蓋構件65亦可僅與第1連接端部63重疊,而不與第2連接端部64重疊。特定距離A1並不僅限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之距離L之3分之1,亦可為其他值。特定距離A1亦可小於第1連接端部63之上端631與下端632之間之距離L之3分之1。
蓋構件65之孔之數量可少於2個,或亦可多於2個。或者,亦可省略蓋構件65之孔。蓋構件65之槽口之數量可少於4個,或亦可多於4個。或者,亦可省略蓋構件65之槽口。蓋構件65並不限於圓板狀,亦可為其他形狀。凸緣部67之形狀亦可進行變更。或者,亦可省略凸緣部67。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裝置 4:車體外殼 5:前輪 6:座部 7:後輪 8:動力單元 9:燃料箱 11:頭管 12:下框架 13:第1底部框架 14:第2底部框架 15:第1後框架 16:第2後框架 19:橫向構件 21:轉向軸 22:底托架 23:左右之懸架 25:把手 26:引擎 27:變速箱 28:後懸架 31:把手蓋 32:前外殼 33:後外殼 34:下外殼 35:護腿板 36:腳踏板 37:頭燈 38:儲物箱 39:擋泥罩 41:箱本體 42:凸緣部 43:供油口 44:燃料管 55:連接端部 56:連接端部 61:第1側框架 62:第2側框架 63:第1連接端部 64:第2連接端部 65:蓋構件 66:蓋本體 67:凸緣部 68:焊道 71:第1安裝部 72:第2安裝部 73:第3安裝部 74:第4安裝部 75:第1托架 76:第2托架 77:第3托架 78:第4托架 121:下框架之下端 122:孔 631: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 632:第1連接端部之下端 661:孔 662:孔 671:槽口 672:槽口 673:槽口 674:槽口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3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立體圖。 圖4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側視圖。 圖5係車體框架之放大前視圖。 圖6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放大仰視圖。 圖7係自下方觀察車體框架之放大立體圖。 圖8係蓋構件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下框架之下部之放大側視圖。
12:下框架
63:第1連接端部
64:第2連接端部
65:蓋構件
66:蓋本體
67:凸緣部
68:焊道
121:下框架之下端
122:孔
631: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
632:第1連接端之下端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頭管;管狀下框架,其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第1側框架,其自上述下框架向左右之一方且後方延伸;第2側框架,其自上述下框架向左右之另一方且後方延伸;及蓋構件,其包含蓋本體、凸緣部及複數個槽口,配置於上述下框架內,且固定於上述下框架;且上述第1側框架與上述第2側框架互為獨立個體,上述第1側框架包含連接於上述下框架之第1連接端部,上述第2側框架包含連接於上述下框架之第2連接端部,於車輛側視下,上述蓋構件與上述第1連接端部重疊;上述複數個槽口於上述蓋構件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上述複數個槽口遍及上述凸緣部及上述蓋本體而設置;上述蓋構件進一步包含複數個孔,上述複數個孔設置於上述蓋本體。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下,上述蓋構件與上述第1連接端部及上述第2連接端部重疊。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蓋構件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第1連接端部與上述第2連接端 部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方向上,上述蓋構件配置於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方向上,上述蓋構件配置於自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之中心起分別向上方及下方特定距離之範圍內,上述特定距離為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之距離之3分之1以下。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蓋構件藉由焊接固定於上述下框架,將上述蓋構件固定於上述下框架之焊道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焊道位於上述下框架之下端與上述蓋構件之間。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第1連接端部與上述第2連接端部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第1連接端部與上述第2連接端部同心配置。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燃料箱,且上述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第1側框架與上述第2側框架之間。
TW108131839A 2018-10-11 2019-09-04 跨坐型車輛 TWI719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757 2018-10-11
JP2018192757A JP2020059435A (ja) 2018-10-11 2018-10-1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338A TW202014338A (zh) 2020-04-16
TWI719621B true TWI719621B (zh) 2021-02-21

Family

ID=67742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1839A TWI719621B (zh) 2018-10-11 2019-09-04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36534B1 (zh)
JP (1) JP2020059435A (zh)
BR (1) BR102019021180A2 (zh)
PH (1) PH12019050189A1 (zh)
TW (1) TWI71962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687U (zh) * 1988-11-08 1990-05-17
EP1990264A1 (en) * 2007-05-11 2008-11-12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supply structure for small-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4673Y2 (ja) * 1991-03-29 1998-06-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フレーム
JP2010215214A (ja) 2009-02-19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687U (zh) * 1988-11-08 1990-05-17
EP1990264A1 (en) * 2007-05-11 2008-11-12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supply structure for small-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6534B1 (en) 2021-12-22
TW202014338A (zh) 2020-04-16
EP3636534A1 (en) 2020-04-15
BR102019021180A2 (pt) 2020-04-28
JP2020059435A (ja) 2020-04-16
PH12019050189A1 (en) 2020-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0089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5112263A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ューエルタンク配設構造
JP2012017087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09098925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602289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ュラウド構造
JP6187158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JP623127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TWI719621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4117996A (ja) 鞍乗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
JP2013136305A (ja) 鞍乗型車両
CA2549893C (en) Rough terrain vehicle
JP2018024310A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
TWI764595B (zh) 跨坐型車輛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4076759A (ja) 自動二輪車
JP67577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2005028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905569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03315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アステップ構造
JP201918883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136306A (ja) 鞍乗型車両
JP7366972B2 (ja) 燃料タンク構造
EP2781441A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JP2023039642A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