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4607B -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4607B
TWI544607B TW101126636A TW101126636A TWI544607B TW I544607 B TWI544607 B TW I544607B TW 101126636 A TW101126636 A TW 101126636A TW 101126636 A TW101126636 A TW 101126636A TW I544607 B TWI544607 B TW I5446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mpedance
layer
memory device
semiconductor memo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6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0230A (zh
Inventor
迫坪行廣
Original Assignee
瑞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0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0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4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46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0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comprising amorphous/crystalline phase transition cel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07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comprising metal oxide memory material, e.g. perovski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21Auxiliary circuits
    • G11C13/0069Writing or programming circuits or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2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wo electrod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3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e.g.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80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 H10B63/82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the switching components having a common active material lay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061Shaping switching materials
    • H10N70/063Shaping switching materials by etching of pre-deposited switching material layers, e.g. lithograph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20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e.g. memr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21Device geometry
    • H10N70/826Device geometry adapted for essentially vertical current flow, e.g. sandwich or pillar typ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41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81Switching materials
    • H10N70/883Oxides or nitrides
    • H10N70/8833Binary metal oxides, e.g. TaOx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21Auxiliary circuits
    • G11C13/0069Writing or programming circuits or methods
    • G11C2013/0071Write using write potential applied to access device ga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21Auxiliary circuits
    • G11C13/0069Writing or programming circuits or methods
    • G11C2013/0083Write to perform initialising, forming process, electro forming or condition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50Resistive cell structure aspects
    • G11C2213/52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electrode material, shape, et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2Array wherein the access device being a dio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9Array wherein the access device being a transist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Description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有關阻抗變化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在不揮發性記憶體之領域中,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FeRAM(鐵電記憶體、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OUM(Ovonic Unified Memory)、PRAM(相變型記憶體、Phase change Random Access Memory;專利文獻1)等之研究熱烈進行著。
最近,提案有與此等之不揮發性記憶體不同之阻抗變化型之不揮發記憶體(ReRAM: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非專利文獻1)。對於此阻抗變化型不揮發性記憶體,係根據經由電壓脈衝之施加而使記憶體單元之阻抗變化部的阻抗值變化而寫入資訊。在阻抗變化型不揮發記憶體中,可進行寫入資訊之非破壞讀出。加上在阻抗變化型不揮發記憶體中,元件面積小,可多值化。因此,阻抗變化型不揮發記憶體係作為具有凌駕既存之不揮發性記憶體之可能性而有希望。
阻抗變化型不揮發記憶體之阻抗變化機構係大致分類有電化學型與絲極型之2種。對於電化學型係為了使其阻 抗變化而必須正負的電壓而言,絲極型係可單極動作(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2)。
阻抗變化元件之構造係以電極夾持阻抗變化層之構造。即2端子元件。對於絲極型阻抗變化元件之阻抗變化層的材料係多使用WOx(氧化鎢)、NiOx(氧化鎳)、TaOx(氧化鉭)、ZrOx(氧化鋯)、HfOx(氧化鉿)等之過渡金屬氧化物。許多情況,初期狀態係處於絕緣狀態。對於電極材料係多使用、Pt(白金)、Ru(釕)、W(鎢)、Al(鋁)、Cu(銅)等之單體金屬、特別是貴金屬。
圖1係顯示典型之絲極型阻抗變化元件之動作方法之一例的模式圖。此阻抗變化元件係具有層積有上部電極252與阻抗變化層241與下部電極251之構成,串聯地連接於電晶體250。
初期化係經由絕緣破壞在電極間之時而進行。即,如(a)所示地,將施加於上部電極252之電壓VT.E.設定為2.5V,將施加於下部線極251之電壓VB.E.設定為0V,將施加於電晶體250之閘極的電壓VG設定為2V。由此,施加絕緣破壞電壓於上部電極252與下部電極251之間。其結果,如(b)所示,於阻抗變化層241之一部分,稱作絲極241a之低阻抗之導電性路徑則呈架橋在上部電極252與下部電極251之間地加以形成(亦稱作Forming)。將此狀態稱作低阻抗狀態(LRS:Low Resistance State)。此時,由在絕緣破壞後,將流動於絲極241a之電流,在外部電路(未加以圖示)進行控制者,作成絲極241a未成為過低 阻抗。例如,呈成為1 kW之阻抗地調整流動的電流。
高阻抗化係經由切斷絲極的一部分而進行。即,如(b)所示地,將施加於上部電極252之電壓VT.E.設定為1.0V,將施加於下部線極251之電壓VB.E.設定為0V,將施加於電晶體250之閘極的電壓VG設定為5V。其結果,如(c)所示,切斷絲極241a之一部分(亦稱作Reset)。將此狀態稱作高阻抗狀態(HRS:High Resistance state)。絲極241a之切斷係由投入臨界值以上的功率於絲極241a者而產生。此時,對於絲極241a之兩端係有必要施加呈超越臨界值之電壓(P=V2/R、V>(RP)0.5)。切斷絲極241a之部分係了解到可以隧道障壁模型來說明。
低阻抗化係經由施加較高阻抗化電壓為大之電壓於絲極而再次連接加以切斷之絲極之時而進行。即,如(c)所示地,將施加於上部電極252之電壓VT.E.設定為2.5V,將施加於下部線極251之電壓VB.E.設定為0V,將施加於電晶體250之閘極的電壓VG設定為2V。其結果,如(b)所示,再次連接加以切斷之絲極241a(亦稱作Set)。此狀態係為低阻抗狀態(LRS)。絲極241a之再連接係由進行隧道障壁之絕緣破壞者而產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7-149170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W.W.Zhuang et al.,“Novell Colossal Mangetoresistive Thin Film Nonvolatile 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 (RRAM)”,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2002.IEDM ’02. Digest. International, pp. 193-196(2002).
[非專利文獻2]
Shima et al.“Resistance switching in the metal deficient-type oxides: NiO and COO”, Appl.Phys.Lett. 91, 012901(2007).
[非專利文獻3]
G.S.Park et al.,“ObservatiOn of electric-field induced Ni filament channnels in polycrystalline NiOx film”, Appl. Phys. Lett. 91, 222103(2007).
[非專利文獻4]
C.Yoshida et al.,“High speed resistive switching in Pt/TiO2/TiN film for nonvolatile memory application”, Appl. Phys. Lett. 91, 223510(2007).
如前述,作為阻抗變化元件之電極的材料,係多使用貴金屬。作為此理由之一,可舉出當作為電極材料而使用貴金屬時,可得到不易氧化電極,良好之阻抗變化特性者 。電極材料為容易氧化之材料時,保存特性產生惡化等,對於記憶單元的信賴性帶來不佳的影響。
但使用貴金屬之情況,有著如以下的問題點。首先,以乾處理加工貴金屬之情況係為困難。加上,貴金屬係其本身為高價。更且,貴金屬之製造成本係在與其他的製造處理的關係,因無製造線之相容性之故,製造線之導入成本變高。另外,從污染的觀點,與CMOS線的親和性亦不佳。
為了迴避以上的問題點,發明者係作為阻抗變化元件之電極材料,檢討使用如氮化鈦之線相容性高的既存材料者。在此,在絲極型之阻抗變化元件中,對於阻抗變化層使用ZrOx(氧化鋯),對於電極使用Ru(釕)或TiNx(氮化鈦)之情況加以說明。此時,MIM(Metal/Insulator/Metal)部,即,電極/阻抗變化元件/電極係各為Ru/ZrOx/Ru、及、TiNx/ZrOx/TiNx。元件尺寸及各膜厚係在對於電極使用Ru之情況與使用TiNx之情況為相同。
對於電極使用Ru之情況,於MIM部之兩端施加0.5V程度之電壓時,阻抗變化元件係作為高阻抗化。另外,於MIM部之兩端施加2.0V程度之電壓時,阻抗變化元件係作為低阻抗化。即使考慮各電壓之不均,均了解到於高阻抗化電壓與低阻抗化電壓有著1.5V程度之充分的限度。隨之,對於電極使用Ru之情況,可得到高信賴之阻抗變化特性。
另一方面,對於電極使用TiNx之情況,如於MIM部 之兩端未施加0.8V程度之電壓時,阻抗變化元件係未作成高阻抗化。另外,於MIM部之兩端施加1.0V程度之電壓時,阻抗變化元件係作為低阻抗化。當考慮各電壓不均時,了解到於高阻抗化電壓與低阻抗化電壓幾乎無電壓差而無法取得充分的限度者。隨之,對於電極使用TiNx之情況,無法得到良好之阻抗變化特性者。即使作為電極未使用貴金屬之情況,亦實現高信賴之阻抗變化元件者為佳。即使將具有比較高之阻抗率的導電體使用於電極之情況,亦實現高信賴之阻抗變化元件者為佳。將與其他製造處理之製造線相容性高之材料使用於電極材料,實現高信賴之阻抗變化元件為佳。
於以下,使用在為了實施發明之形態所使用之號碼.符號,說明為了解決課題之手段。此等號碼.符號係為了明確作為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與為了實施發明之形態之對應關係,附上括弧所附加者。但此等號碼.符號,不能使用於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的技術範圍之解釋。
本發明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係具備;第1配線(54),和第2配線(55),和各將一端電性連接於第1配線(54),而將另一端電性連接於第2配線(55)之記憶體單元(70)。記憶體單元(10)係具備:由阻抗值的變化而記憶資訊之阻抗變化層(41),和各連接於阻抗變化層(41)之兩端,未含有貴金屬之第1電極(51)及第2電極(52)。第1電 極(51)係含有:第1外側電極(43),和設置於第1外側電極(43)與阻抗變化層(41)之間的第1界面電極(42)。第1界面電極(42)的膜厚係較第1外側電極(43)的膜厚為薄。第1界面電極(42)的阻抗率係較第1外側電極(43)的阻抗率為高。第1電極(51)的阻抗值(Rs)係較阻抗變化層(52)之低阻抗狀態之阻抗值(Ron)為低。
經由本發明,即使將具有比較高之阻抗率的導電體使用於電極之情況,亦可實現高信賴之阻抗變化元件。
以下,關於本發明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之實施形態,參照附加圖面加以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對於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加以說明。圖2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阻抗變化元件之構成例的剖面圖。阻抗變化元件40係為絲極型之阻抗變化元件,由阻抗值之變化而記憶資訊。將各一方側連接於第1配線54,而將另一方側連接於第2配線55。第1配線54及第2配線55係例示為例如如Cu(銅)之金屬層45,49,和如TaNx(氮化鉭)之阻障層44,48之層積體。
阻抗變化元件40係由阻抗值之變化而記憶資訊。具備阻抗變化層41,和設置於其兩端之下部電極51及上部電極52。
下部電極51係為了供給電流.電壓於阻抗變化層41之一方的電極。由未含有貴金屬之導電性材料加以形成。其詳細係後述之。下部電極51係具備第1界面電極42與第1外側電極43。第1界面電極42係將其一方的面接合於阻抗變化層41,將另一方的面接合於第1外側電極43而加以形成。第1外側電極43係將其一方的面接合於第1界面電極42,將另一方的面接合於第1配線54之阻障層44而加以形成。
第1界面電極42係為未含有貴金屬之導電性材料,且與含於阻抗變化層41之元件作比較,由不易氧化之材料加以形成。例如,第1界面電極42之材料的氧化之自由能量的絕對值則較含於阻抗變化層41之元素的氧化之自由能量的絕對值為小。由此,成為不易氧化第1界面電極42,而可得到良好之阻抗變化特性,提昇記憶體單元之信賴性。第1界面電極42之材料係例如,Al(鋁)、Mg(鎂)、W(鎢)、Co(鈷)、Zn(鋅)、Ni(鎳)、K(鉀)、Li(鋰)、Fe(鐵)、Sn(錫)、Cr(鉻)、Pb(鉛)、Ti(鈦)、Ta(鉭)、或此等合金、或此等之氧化物、氮化物、氟化物、碳化物、矽化物。亦可為此等材料之層積體。其中,從上述特性之觀點及製造線相容性高之材料的觀點,特別是過渡性金屬氮化物更佳。更理想為TiNx或TaNx
第1界面電極42係因要求至少防止下部電極51與阻抗變化層41之界面的氧化之機能之故,確實被覆阻抗變化層41之表面,為2原子層程度以上為佳。另一方面,上述材料係有阻抗率高的傾向之故,欲降低抑制下部電極51之阻抗而作為20原子層程度以下為佳。或者膜厚1nm以上,10nm程度者為佳。
第1外側電極43係為未含有貴金屬之導電性材料,且與第1界面電極42之材料作比較,由阻抗率低之材料加以形成。由此,即使第1界面電極42由相對性阻抗率高的材料加以形成,亦可降低下部電極51全體之阻抗者。第1外側電極43之材料係例如,Al(鋁)、Mg(鎂)、W(鎢)、Co(鈷)、Zn(鋅)、Ni(鎳)、K(鉀)、Li(鋰)、Fe(鐵)、Sn(錫)、Cr(鉻)、Pb(鉛)、Ti(鈦)、Ta(鉭)、或此等合金、或此等之氧化物、氮化物、氟化物、碳化物、矽化物。亦可為此等材料之層積體。
上部電極52係為了供給電流.電壓於阻抗變化層41之另一方的電極。由未含有貴金屬之導電性材料加以形成。上部電極52係使用可由第1界面電極42及第1外側電極43使用之任一材料的一層之電極。在阻抗變化元件40中,至少一方的電極則如具有上述下部電極51之特性即可之故,上部電極52係未必需要具有二層構造。但上部電極52係具備第2界面電極46與第2外側電極47者為佳。第2界面電極46及第2外側電極47係與各第1界面電極42及第1外側電極43相同。此情況,可作為不易氧 化而具有良好之阻抗變化特性之低阻抗的電極者。
阻抗變化層41係由阻抗值之變化而記憶資訊。作為阻抗變化層41之材料係例示有過渡性金屬氧化物,而理想為例示化學計量學之組成(化學計量論組成)之ZrOx(氧化鋯),TaOx(氧化鉭),或此等材料之層積體。阻抗變化層41之膜厚係為5nm以上,20nm程度為佳。
然而,含於在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的構造係鄰接之層彼此則如在此等之至少一部分的範圍加以層積即可。
接著,對於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加以詳細說明。在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40中,初期化處理則成為重要。初期化處理係於夾入阻抗變化層41之下部電極51與上部電極52之間加上初期化之電壓,將阻抗變化層41之阻抗值作為較電壓施加前之阻抗值為低之處理,稱作「Forming」(非專利文獻3,非專利文獻4)。進行此處理之後,由施加特定電壓於下部電極51與上部電極52之間者,可從低阻抗狀態阻抗變化為高阻抗狀態,或從高阻抗狀態阻抗變化為低阻抗狀態任一之阻抗狀態者。
對於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之具體例,和其比較例加以說明。圖3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之具體例與比較例的剖面圖。(a)係比較例,(b)係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之具體例。
首先,對於比較例之(a)的試料之製作方法加以說明。首先,於半導體(單結晶矽)基板上,作為第1配線154而層積膜厚50nm之Cu(銅)之金屬層145及膜厚5nm之TaNx(氮化鉭)之阻障層144。接著,於第1配線154上,作為下部電極151而層積膜厚5nm之Ta(鉭)之第1外側電極143及膜厚10nm之TiNx(氮化鈦)之第1界面電極142。接著,於第1界面電極142上,作為阻抗變化層141而形成膜厚6nm之ZrOx(氧化鋯)。接著,於阻抗變化層141上,作為上部電極152而層積膜厚10nm之TiNx(氮化鈦)之第2界面電極146與膜厚50nm之Ta(鉭)之第2外側電極147。最後,作為第2配線155而層積膜厚5nm之TaNx(氮化鉭)之阻障層148及膜厚50nm之Cu(銅)的金屬層149。各成膜方法係亦可為DC濺鍍法,RF濺鍍法,CVD法,ALD法之任一方法。由如此作為所製作之(a)試料係下部電極151與上部電極152之TiNx(氮化鈦)之膜厚相對變厚。隨之,兩電極之阻抗值係相對變高。
接著,對於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之具體例的(b)的試料之製作方法加以說明。首先,於半導體(單結晶矽)基板上,作為第1配線54而層積膜厚50nm之Cu(銅)之金屬層45及膜厚5nm之TaNx(氮化鉭)之阻障層44。接著,於第1配線54上,作為下部電極51而層積膜厚5nm之Ta(鉭)之第1外側電極43及膜厚2nm之TiNx(氮化鈦)之第1界面電極42。接著,於第1界面電極42上,作為阻抗變化層41而形成膜厚6nm之ZrOx(氧化鋯)。 接著,於阻抗變化層41上,作為上部電極52而層積膜厚2nm之TiNx(氮化鈦)之第2界面電極46與膜厚50nm之Ta(鉭)之第2外側電極47。最後,作為第2配線55而層積膜厚5nm之TaNx(氮化鉭)之阻障層48及膜厚50nm之Cu(銅)的金屬層149。各成膜方法係亦可為DC濺鍍法,RF濺鍍法,CVD法,ALD法之任一方法。由如此作為所製作之(b)試料係下部電極51與上部電極52之TiNx(氮化鈦)之膜厚相對變薄。隨之,兩電極之阻抗值係相對變低。
接著,對於評估上述圖3的(a)試料與(b)試料之阻抗變化特性之結果加以說明。圖4A及圖4B係顯示各圖3之(a)試料與圖3(b)試料之阻抗變化特性之圖表。橫軸係各顯示施加電壓,縱軸係顯示流動的電流。另外,對於各圖表係顯示複數次之阻抗變化動作。
對於任一情況,亦首先,為了形成導電性的絲極於阻抗變化層141,41之一部分,而由將第1配線154,54接地,將第2配線155,55之電壓,從0V至4V進行插引者,進行Forming動作。此時,絲極的阻抗呈未變為過小地,將流動的電流,以外部的電源電路(未圖示)電流控制為300μA程度。其結果,阻抗變化元件141,41係成為3×10+3Ω程度的阻抗。
高阻抗化動作係未進行電流控制而同樣地由施加電壓而進行。低阻抗化動作係同樣地由施加高阻抗化電壓以上的電壓,而進行。假設,當高阻抗化電壓與低阻抗化電壓 具有同程度的值時,無法高信賴地進行高阻抗狀態與低阻抗狀態之阻抗變化者。例如,由高阻抗化動作,同時產生有高阻抗化與低阻抗化。
如圖4A所示,在圖3的(a)試料之阻抗變化動作中,了解到各在0.8V附近產生有高阻抗化,而在1.1V附近產生有低阻抗化者。高阻抗化與低阻抗化之電壓限度係僅為0.3V程度。因此,當考慮存在有電壓不均之情況時,以高信賴性進行阻抗變化動作情況係非常的困難。
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在圖3的(b)試料之阻抗變化動作中,了解到各在0.5V附近產生有高阻抗化,而在1.5V附近產生有低阻抗化者。高阻抗化與低阻抗化之電壓限度係為1.0V程度。因此,當考慮存在有電壓不均之情況時,亦以高信賴性進行阻抗變化動作情況係為可能。
如以上,在(a)試料與(b)試料中,係了解到其阻抗變化特性為大不同者。兩試料的相異點係如既述,下部電極及上部電極之TiNx(氮化鈦)之膜厚,即下部電極及上部電極之阻抗值。膜厚為相對低而阻抗值為低之(b)試料者,則具有良好的阻抗變化特性。在以下中,對於其理由(結構)加以說明。
圖5A~圖5D係為了說明電極之阻抗與阻抗變化動作之關係的模式圖。圖5A係在阻抗變化元件之低阻抗狀態之側面圖,圖5B係在圖5A之阻抗變化元件之Q-Q*剖面圖。圖5C及圖5D係圖5A之阻抗變化元件之等效電路。
如圖5A及圖5B所示,阻抗變化元件係具備:具有 經由初期化動作所形成之絲極41a之阻抗變化層41,和設置於其上下之上部電極52及下部電極51。在此,將阻抗變化層41之直徑作為F,將絲極41a之直徑作為d。另外,無需區別上部電極52及下部電極51之情況,亦有將任一方的電極,單稱作電極部58。
處於低阻抗狀態之阻抗變化元件40之MIM部(上部電極52/阻抗變化層41/下部電極51)之阻抗RMIN係加上於絲極41a之阻抗RFilament之阻抗,亦必須考慮連接於此之上部電極52之阻抗RsT.E.及下部電極51之阻抗RsB.E.(圖5C)。即,RMIN=RFilament+RsT.E.+RsB.E....(0)此時,上部電極52及下部電極51之阻抗RsT.E.及阻抗RsB.E.則與絲極41a之阻抗RFilament作比較而無法無視的情況,施加於絲極41a之實效的電位差係與施加於MIM部之電壓作比較,變小為無法無視之程度。
此時,各電極之阻抗RsT.E.及RsB.E.與絲極之阻抗RFilament的關係認為如以下。
如式(1)所示,施加於絲極41a之電壓VFilament係在各電極部58產生電壓下降之故,而變為較施加於上部電極52與下部電極51之間的電壓VMIN為小。隨之,如式(2)所示,對於為了施加對於絲極41a作為高阻抗化之充分的電壓,考慮在各電極部58之電壓下降,有必要施加更大的電壓。假設,如在式(3)(圖5D)所示,將電極部58之阻抗作為Rs,如在式(4)所示,為了使其作為高阻抗化而必須施加於絲極41a之電壓作為VRESET。如此作為時,在高阻抗化動作時,必須施加於上部電極52與下部電極51之間的電壓VMIN係由式(2)~式(4),成為如式(5)。當然,對於其高阻抗化動作必要之電壓VMIN(式(5))係如式(6)所示,必須較低阻抗化電壓VSET為小。作為結果,電極部58之阻抗Rs與絲極41a之阻抗RFilament之關係為必 須滿足式(7)。如將式(7)變形,必須滿足式(8)。例如,為了使其作為高阻抗化而必須施加於絲極41a之電壓VRESET為0.5V,而為了使其作為低阻抗化而必須施加於絲極41a之電壓VSET為1.5V之情況,由式(8),成為Rs<RFilament。隨之,電極部58之阻抗Rs則如無法較絲極41a之阻抗RFilament為小時,則無法控制阻抗變化者。即,對於為了使阻抗變化動作之控制性提昇,係必須充分將電極部58之阻抗Rs作為較絲極41a之阻抗RFilament為小。
在此,對於電極部58之阻抗Rs更加以檢討。圖6係顯示電極部及其周邊的模式圖。如圖6所示,假定圓盤狀之電極部58則接合於圓柱狀之導電性絲極41a。另外,各將絲極41a的直徑定義為d,長度定義為l,將電極部58的直徑定義為F,厚度定義為h。
接合於絲極41a之電極部58之阻抗Rs係如式(9)所示,可分為電極部58之體阻抗RBulk,擴張阻抗RSp,接觸阻抗RCO之3個成分而定義。體阻抗RBulk係電極部58之材料本身的阻抗。擴張阻抗RSp係從絲極41a流入電流 至電極部58時,從絲極41a(剖面積小)擴散電流至電極部58(剖面積大)之全面時之阻抗,或其相反情況之阻抗。接觸阻抗RCO係絲極41a與電極部58之間的接觸阻抗。
電極部58之體阻抗RBulk係於內部未有組成剖面之情況,如式(10)所示,以歐姆定律表現出來。但將電極部58之阻抗率作為ρ,將電極部58之剖面積作為A(=πF2/4)。擴張阻抗RSp係如式(11)所示,依存於電極部58之厚度h與阻抗率ρ,絲極41a之直徑d。接觸阻抗RCO係認為電極部58與絲極41a之界面的肖特基障壁為主要原因,可表現呈式(12)者。但在實際的計測結果中,從低阻抗狀態之電流電壓特性為歐姆之情況,接觸阻抗之效果係推測為可無視程度的小(RCO≒0)。隨之,電極部58之阻抗Rs係如式(13)所示地加以模式化。
在此,擴張阻抗Rsp(式(14);式(11)之再揭示)係在電極部58之厚度h與絲極41a之直徑d的關係,值為不同。
電極部58之厚度h充分較絲極41a之直徑d為大之情況,式(14)係如式(15)地表現出來。即,擴張阻抗RSp係成為僅依存於絲極41a之直徑d與電極部58之阻抗率ρ的量。另一方面,電極部58之厚度h充分較絲極41a之直徑d為小之情況,式(14)係將絲極41a之剖面積作為S而如式(16)地表現出來。即,擴張阻抗RSp係成為依存於絲極41a之剖面積S與電極部58之阻抗率ρ及厚度h的量。
接著,考慮式(14)~式(16)同時,對於計算式(13)之電極部58之阻抗Rs之結果加以說明。圖7係計算電極部58之阻抗Rs之結果的圖表。橫軸係電極部58之厚度h,縱軸係電極部58之阻抗Rs。曲線A1,A2,A3係顯示各絲極41a之直徑d為1nm,10nm,100nm情況之電極部58之阻抗Rs(式(13))之厚度h依存性。此時,假定電極部58之直徑F係100nm,阻抗率ρ係300μΩcm(TiNx相當)。
例如,絲極41a之直徑d為10nm之情況(曲線A2),電極部58之厚度h為1μm(1×103nm)以下的範圍中,相較電極部58之體阻抗RBulk,擴張阻抗RSp則十分變大。隨 之,相較絲極41a之直徑d,電極部58之厚度h為大的範圍,也就是在從10(1×101)nm至1μm(1×103nm)之間,電極部58之阻抗Rs係無大變化。另一方面,電極部58之厚度h較10(1×101)nm為小的情況,電極部58之阻抗Rs係對於電極部58之厚度h作比例而減少。特別是電極部58之厚度h為絲極41a之直徑d之60%程度(在曲線A2中h=6nm程度)以下的情況,伴隨電極部58之厚度h的減少而阻抗Rs則顯著地減少。然而,虛線αI係顯示電極部58之阻抗Rs則比例於電極部58之厚度h而開始減少的點。絲極41a之直徑d為1,10,100nm之情況,各電極部58之厚度h則成為絲極41a之直徑d的70%,60%,40%的點。絲極41a之直徑d係至少為100nm以下之故,由將電極部58之厚度h至少作為80%以下者,阻抗值則急遽地開始減少。
圖8係計算電極部58之阻抗Rs之結果的圖表。橫軸係電極部58之厚度h,縱軸係電極部58之阻抗Rs。曲線B1,B2,B3係顯示各電極部58之低效率ρ為在300μΩcm(TiNx相當)、15μΩcm(Ru相當)、1.7μΩcm(Cu相當)之場合的電極部58之阻抗Rs(式(13))之厚度h依存性。此時,假定電極部58的直徑F係100nm,絲極41a之直徑d係10nm。
變更電極部58之材料的阻抗率ρ之情況,阻抗率ρ為小者,電極部58之阻抗Rs為小。然而,虛線αI,αII,αIII係顯示電極部58之阻抗Rs則比例於電極部58之 厚度h而開始減少的點。
從以上情況,為了得到如膜厚相對性為薄而阻抗值為低之(b)試料的結果,係絲極41a之直徑d為相同情況,也就是低阻抗狀態的阻抗值為相同之情況,選擇阻抗率ρ小的電極材料為佳。另外,將電極部58之厚度h作為絲極41a之直徑的80%以下者為佳。由此,阻抗變化的控制性則提昇,結果,實現信賴性高的阻抗變化元件。然而,在此之阻抗率ρ係在電極部58全體之阻抗率。隨之,上述圖2或圖3之(b)試料之阻抗變化元件40的情況,以下部電極51而言,可稱作構成下部電極51之第1界面電極42與第1外側電極43之平均阻抗率。以上部電極52而言,可稱作構成上部電極52之第2界面電極46與第2外側電極47之平均阻抗率。
在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中,至少將下部電極51及上部電極52之中之至少一方作為二層構造,將與阻抗變化元件之界面側的界面電極作為不易氧化的電極,將其外側的外側電極作為低阻抗的電極。由此,可將在其電極之阻抗作為較在阻抗變化元件(絲極)的阻抗為十分小者。其結果,可使阻抗變化動作之控制性提升者。
(第2實施形態)
對於有關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加以說明。圖9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阻抗變化元件之 構成例的剖面圖。有關本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40a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40比較時,下部電極51a及上部電極52a之構成則與第1實施形態之下部電極51及上部電極52不同。在以下,主要對於相異點加以說明。
阻抗變化元件40a係由阻抗值之變化而記憶資訊。具備阻抗變化層41,和設置於其兩端之下部電極51a及上部電極52a。
下部電極51a係由未含有貴金屬之導電性材料所形成,但於其內部具有低效率傾斜。即,阻抗變化層41側之阻抗率呈變高,第1配線54側之阻抗率呈變低地加以設置。途中係從阻抗變化層41側朝向第1配線54側,阻抗率從高值轉換為低值。例如,阻抗變化層41側為金屬的氮化物,第1配線54側為其金屬單體。途中係從阻抗變化層41側朝向第1配線54側,金屬中的氮素從高濃度轉換為低濃度。作為一例,阻抗變化層41側為TiNx,第1配線54側為Ti。途中係從阻抗變化層41側朝向第1配線54側,Ti1-XNX的X從0.5轉換為0。轉換的方法係連續性地變化亦可,而亦可變化為複數之階段狀。
此時,金屬的氮化物係與含於阻抗變化層41之元素作比較,相對性阻抗率為高,但不易氧化之材料。即,接合於下部電極51a之中的阻抗變化層41側係可看作在第1實施形態之第1界面電極(42)。另一方面,金屬單體係與其金屬的氮化物作比較,為相對阻抗率低之材料。即, 接合於下部電極51a之中的第1配線54側係可看作在第1實施形態之第1外側電極(43)。隨之,下部電極51a係亦可看作由第1界面電極(42)及第1外側電極(43)加以構成,具有阻抗率傾斜之疑似二層構造者。但此情況,第1界面電極(42)及第1外側電極(43)係均膜中的組成並非均一而階段性產生變化。
下部電極51a的材料係如對於第1實施形態既述地,為未含有貴金屬之導電性材料,且與含於阻抗變化層41之元素作比較而不易氧化的材料。可使用對於第1實施形態既述的材料者。但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用金屬與其氮化物,氧化物,碳化物。特別係使用過渡性金屬與其氮化物者為佳。例如,Ti與TiNx、Ta與TaNx、W與WNx等。
下部電極51a之製造係例如,考量有將接合於使用於下部電極51a之金屬膜之中的阻抗變化層41側進行氮化之方法。如對於第1實施形態既述地,第1界面電極(42)係亦可為薄之故。或者,考量有經由濺鍍法等而將使用於下部電極51a之金屬膜進行成膜同時,隨著接近於接合於阻抗變化層41側而導入氮氣,而使其增加作為金屬的氮化物膜之方法。
對於其他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界面電極42及第1外側電極43同樣。
上部電極52a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亦可,而理想為具有與下部電極51a相同構成亦可。作為與下部電極51a相同構成之情況,考量有經由使用氮氣之濺鍍法而將使用 於下部電極51a之金屬的氮化物膜進行成膜同時,隨著從接合於阻抗變化層41側遠離而使氮氣減少,最終停止作為金屬膜之方法。
對於此情況亦可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另外,作為各電極,可未層積二個層之故,而將製造處理作為容易化。
(第3實施形態)
對於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加以說明。圖10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構成例的剖面圖。有關本實施形態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係具備含有第1實施形態的阻抗變化元件40(或第2實施形態的阻抗變化元件40a)之記憶體單元70。然而,在此圖中,省略進行電流.電壓之供給.施加的電路之記載(以下相同)。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係具備複數之第1配線54,和複數之第2配線55,和複數之第3配線(未圖示),和複數之記憶體單元70。但在此圖中,顯示一個記憶體單元70及其周邊部之故,第1配線54,第2配線55及記憶體單元70係各顯示一個。
複數之第1配線54係成為位元線之配線,例如相互平行地延伸存在於X方向。複數之第2配線55係加以接地之配線,例如相互平行地延伸存在於X方向。複數之第3配線(未圖示)係成為字元線之配線,例如相互平行地 延伸存在於Y方向。複數之記憶體單元70係對應於各複數之第1配線54與複數之第3配線(未圖示)之交點而加以設置。記憶體單元70係具備電晶體50,和阻抗變化元件40(或40a)。
電晶體50係控制電晶體,例示為MOS電晶體。設置於p型之單結晶矽所成之半導體基板11的表面範圍。具備閘極50a與閘極絕緣層50b與源極50c與汲極50d。對於電晶體50上係呈被覆此地設置層間絕緣層71。
阻抗變化元件40(或40a)係設置於層間絕緣層71上。具備下部電極51,阻抗變化層41及上部電極52,如記載於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例如,下部電極51及上部電極52係TiNx與W之層積構造。例如,阻抗變化層41係ZrOx。下部電極51係經由貫通層間絕緣膜71之接觸通孔61,連接於汲極50d。對於阻抗變化元件40及層間絕緣層71上係呈被覆此等設置層間絕緣膜72。
第1配線54係經由貫通層間絕緣層71,72之接觸孔63,連接於源極50c。第2配線55係經由設置於層間絕緣層72之通孔62,連接於上部電極52。第3配線(未圖示)係在記憶體單元70之附近連接於閘極50a。
然而,上述之控制電晶體(電晶體50)係n型電場效果電晶體(nFET)。但亦可為p型電場效果電晶體(pFET)。閘極絕緣層50b係例如,如由SiO2(氧化矽)而構成即可。例如,可由熱氧化半導體基板11的表面而形成。但亦可由HfOx(氧化鉿)、ZrOx(氧化鋯)、及AlOx(氧化鋁)等之金屬 氧化物而構成。另外,亦可為矽酸鹽或氮化物,而亦可為此等之層積構造。
閘極50a係例如,亦可由添加磷之多晶矽而構成。但亦可為金屬閘極或矽化閘極。下部電極51及上部電極52係例如,可由膜厚2nm之TiNx與膜厚5nm的W之層積構造而構成。但如前述,各電極係亦可使用在第1實施形態所記述之材料。另外,阻抗變化層41係可由層厚10nm之ZrOx而構成。但亦可使用在第1實施形態所記述之材料。
接著,對於記載圖10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之動作方法(阻抗變化元件40,40a之動作方法)加以說明。首先,為了進行「Forming」,而施加正的電壓於閘極50a而將電晶體50作為開啟的狀態,施加正的電壓於第1配線54而於下部電極51施加正的電壓,將阻抗變化層41作為低阻抗化。此時,調整施加於閘極50a電壓,經由電晶體50而作為呈進行電流限制,作成阻抗變化層41呈成為所期望的阻抗值。然而,「Forming」係取代第1配線54而施加電壓於第2配線55亦可。
於「Forming」之後切換低阻抗狀態與高阻抗狀態時,電晶體50在開啟的狀態,施加特定的電壓之正的電壓於第1配線54。對於從低阻抗狀態阻抗變化為高阻抗狀態時,於第1配線54,施加較進行對於低阻抗狀態之阻抗變化時為低之電壓。調整施加於閘極50a之電壓,作為呈不進行經由電晶體50之電流限制。另一方面,對於從 高阻抗狀態阻抗變化為低阻抗狀態時,於第1配線54,施加較進行對於高阻抗狀態之阻抗變化時為高之電壓。此時,調整施加於閘極50a電壓,作為呈進行經由電晶體50之電流限制,作成阻抗變化層41呈成為所期望(特定)的阻抗值。然而,對於從高阻抗狀態阻抗變化為低阻抗狀態時,取代第1配線54而於第2配線55施加正的電壓亦可。
接著,對於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圖11A~圖11F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首先,如圖11A所示,於半導體基板11的上方形成閘極絕緣層50b及閘極50a。例如,堆積SiO2(氧化矽)膜及p-doped poly-Si(磷添加多晶矽)膜,使用公知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而圖案化此等膜。由此,形成閘極絕緣層50b及閘極50a。
接著,如圖11B所示,將閘極50a作為光罩,由以2×1015cm-2(設定值)而離子注入P(磷)者,形成源極50c及汲極50d。
接著,如圖11C所示,堆積SiO2(氧化矽)於半導體基板11全面,將此堆積膜的表面,經由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法而平坦化,形成層間絕緣層71。接著,於層間絕緣層71,使用公知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而形成到達至汲極50d之接觸孔。接著,層積TiNx(氮化鈦)及W(鎢)而充填在接觸孔內。之後,使用CMP法 而除去層間絕緣層71上的層積膜,形成接觸通孔61。
接著,如圖11D所示,於形成接觸通孔61之層間絕緣層71上依序堆積5nmW(鎢)層,5nmTiNx(氮化鈦)層,10nmZrOx(氧化鋯)層,5nmTiNx(氮化鈦)層及5nmW(鎢)層,經由公知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而圖案化此等。由此,形成由下部電極51,阻抗變化層41,及上部電極52所構成之阻抗變化元件40。
接著,如圖11E所示,呈被覆阻抗變化元件40及層間絕緣層71地堆積SiO2(氧化矽)將此堆積膜的表面,經由CMP法而平坦化,形成層間絕緣層72。
接著,如圖11F所示,經由使用公知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之圖案化,於層間絕緣層72及層間絕緣層71,形成到達至源極50c的貫通孔及到達至上部電極52之貫通孔。接著,堆積TiN(氮化鈦)及W(鎢)而由此等充填在貫通孔內。之後,使用CMP法而平坦化表面之同時,除去貫通孔以外之氮化鈦及鎢。由此,形成接觸通孔63及通孔62。之後,於層間絕緣層72上堆積TiNx(氮化鈦)及Al(鋁),由將此等堆積膜經由公知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而圖案化者,形成第1配線54及第2配線55。
在如上述所製造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中,將有關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40(或40a),連接於電晶體50之汲極50d而構成。因此,記憶體單元70之占有面積則成為僅電晶體50之占有面積之故,對於高積體化為有利。另外,在不揮發性半導體記 憶裝置1中,初期泄漏小,加上於可實現安定之阻抗變化動作之本發明特徵,在為了「Forming」之電壓施加時或從高阻抗至低阻抗之阻抗變化時,經由電晶體50之閘極電壓而可電流控制之故,可實現低不均之阻抗變化動作。
(第4實施形態)
對於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加以說明。圖12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構成例的斜視圖。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A係阻抗變化型不揮發記憶體(ReRAM),具備複數之位元線13,和複數之字元線20,和複數之記憶體單元10。然而,在此圖中,省略進行電流.電壓之供給.施加的電路之記載。
複數之位元線13係相互平行地延伸存在於X方向。複數之位元線13係埋入於基板11。複數之字元線20係相互平行地延伸存在於與X方向垂直之Y方向。位元線13及字元線20係例如在各第1,第2實施形態之第1配線54及第2配線55。複數之記憶體單元10係設置於各複數之位元線13與複數之字元線20之交點。記憶體單元10係各將一端連接於位元線13而將另一端連接於字元線20。記憶體單元10係具備串聯連接之二極體15與阻抗變化部19。即,1D1R構造。
二極體15係具有整流機能。設置於位元線13上。含有第1半導體層13與第2半導體層14。第1半導體層13 係接合於位元線13而加以形成。第2半導體層14係埋入於第1半導體層13的內部,接合於阻抗變化部19而加以形成。第1半導體層13及第2半導體層14之中的一方為陽極,另一方為陰極。
阻抗變化部19係由阻抗值之變化而記憶資訊。設置於二極體15上方。阻抗變化部19係在第1,第2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40,40a。含有上部電極18與下部電極16與阻抗變化層17。上部電極18係連接於字元線20。下部電極16係連接於二極體15。阻抗變化層17係設置於上部電極18與下部電極16之間,經由施加於兩電極之電壓(電流),使阻抗值變化。下部電極16與阻抗變化層17與上部電極18與字元線20係依此順序加以層積。
上部電極18,下部電極16及阻抗變化層17係為在第1實施形態之各上部電極52,下部電極51及阻抗變化層41,或在第2實施形態之各上部電極52a,下部電極51a及阻抗變化層41。即,上部電極18及下部電極16之至少一方係如第1實施形態具有界面電極與外側電極之二層構造,或如第2實施形態具有有著阻抗率傾斜之疑似的二層構造。
接著,對於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A詳細加以說明。圖13A係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構成例(圖12)的平面圖。記憶體單元10係以虛線顯示之範圍。此範圍的X方向及Y方向的寬度係如將字元線20及位元線13的寬度均作為最小加工尺寸 F時,均為2F。即,記憶體單元10的面積係(2F)2=4F2,為最小單位單元面積。如此,此記憶體單元10係具有1D1R構造,可作為最小單位單元面積。
圖13B~圖13E係在圖13A之各I-I*剖面圖,II-II*剖面圖,III-III*剖面圖,及IV-IV*剖面圖。但I-I*剖面係含有字元線20之yz剖面。II-II*剖面係未含有字元線20之yz剖面。III-III*剖面係含有位元線13之xz剖面。IV-IV*剖面係未含有位元線13之xz剖面。
基板11係第2導電型之半導體基板,例示為p型Si(矽)基板。基板11係具備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Shallow Trench Insulator;STI)。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係相互平行地延伸存在於X方向。但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底面(-z側的面)係為平坦。另一方面,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上面(+z側的面)係在字元線20的正下方(圖13B)以外的部分中,部分除去上部而變薄(圖13C)。即,元件分離絕緣層12係對應於字元線20之配置的周期,膜厚薄的部分與厚的部分則交互出現(圖13E)。元件分離絕緣層係例示為SiO2(氧化矽)。在Y方向中,複數之位元線13係經由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而加以分離。
複數之位元線13係接合於基板11而加以形成。位元線13之底面(-z側的面)係為平坦。另一方面,位元線13之上面(+z側的面)係在無記憶體單元10之部分中,位於與基板11的上面(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表面)相同的面(圖13C)。但在有記憶體單元10之部分中,僅二極體15( 之第2半導體層14)的部分凹陷(變薄;圖13B)。即,位元線13係對應於記憶體單元10之配置的周期,膜厚薄的部分與厚的部分則交互出現(圖13D)。位元線13係與基板11不同之第1導電型的半導體之配線,例示為n+型Si(矽)的配線。由使用高濃度摻雜半導體(例示:n+型矽)者,可降低位元線13之阻抗。位元線13之膜厚方向的第1導電型濃度係未必須要為均一,而如在特定的濃度範圍即可。
二極體15之第1半導體層13係含於位元線13,在位元線13之有記憶體單元10的範圍(圖13D)。第1半導體層13係其範圍之位元線13之至少與上部實質上為同一。即,位元線13(至少其上部)係在其範圍中,兼具第1半導體層13。第1半導體層13係與位元線13相同為第1導電型,例示為n+型Si(矽)。第1半導體層13之膜厚方向的第1導電型濃度係未必須要為均一,而如在特定的濃度範圍即可。
二極體15之第2半導體層14係從位元線13(第1半導體層13)之上部至其內部之途中延伸(圖13D)。第2半導體層14係亦可看到埋設於位元線13(第1半導體層13)之凹部(或凹處)者。即,呈埋入具有凹型形狀(或具有凹處)第1半導體層13之凹部(或凹處)地形成第2半導體層14(圖13D)。然而,在圖13D的例中,第1半導體層13之凹部(或第2半導體層14)之形狀係大致為直方體形狀,但本實施形態係並不限定於此例。即,凹部(或第2半導 體層14)的形狀,具有呈使與第1半導體層13之接觸面積(接合面積)增加之其他形狀亦可,其數量係亦可為複數。第2半導體層14係呈埋入此等凹部(或凹處)地加以形成。第2半導體層14係與第1導電型不同之第2導電型,例示為p+型Si(矽)。第1導電型濃度及第2半導體層14之膜厚方向的第2導電型濃度係未必須要為均一,而如在特定的濃度範圍即可。
第1半導體層13或第2半導體層14係如後述直接利用基板11之半導體而加以製造為佳。多結晶矽或選擇磊晶成長的矽之情況,如既述,因有限制流動於二極體15之電流之虞之故。
二極體15則經由具有如此之構成之時,第2半導體層14係不僅其-Z方向的底面,在其X方向之兩側面亦可與第1半導體層13接觸者。隨之,與單純地層積第1半導體層與第2半導體層而在平面使其接觸之情況作比較,可加大第1半導體層13與第2半導體層14之接觸面積者。其接觸面積係對應於在二極體15之接合面積。隨之,經由上述構成,可使二極體15之接合面積增加,而可使可流動於二極體15之電流增加者。
阻抗變換部19之下部電極16係在具有記憶體單元10之部分中,位於與基板11之上面(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表面)相同面(圖13B)。阻抗變化層17與上部電極18係依序加以層積,延伸存在於Y方向(圖13B)。阻抗變化層17係例如膜厚10nm程度。上部電極18及下部電極16係 例如膜厚20nm程度。
字元線20係層積於阻抗變化層17及上部電極18上,延伸存在於Y方向(圖13B)。
呈被覆字元線20,位元線13及記憶體單元10地形成層間絕緣層21。層間絕緣層21之上部係加以平坦化。
經由具有上述構成之時,在有關本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A中,記憶體單元10則具有1D1R構造,可以最小單位單元面積4F2而構成者。其結果,可謀求高積體化。另外,埋入之位元線13係因使用高濃度摻雜半導體之故,可降低其阻抗。其結果,可使動作速度提昇。另外,可加大第1半導體層13與第2半導體層14之接觸面積者。其結果,可使二極體15之接合面積增加,而可使可流動於二極體15之電流增加者。
接著,對於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圖14A~圖14H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首先,如圖14A所示,作為基板11而準備第2導電型半導體基板之p型Si(矽)基板。
接著,如圖14B所示,於此基板11,相互平行地延伸於x方向之複數的元件分離絕緣層12(例示:SiO2(氧化矽))。由此,於此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間,形成有長方形狀之複數的半導體範圍11p。半導體範圍11p係於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間露出有p形矽的範圍。其複數 之半導體範圍11p係相互平行地延伸存在於X方向。
接著,如圖14C所示,蝕刻露出其複數之半導體範圍11p之上部。由此,於此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間,形成有長方形狀之複數的凹構造11q。凹構造11q係底面為半導體範圍11p之上面,側面為元件分離絕緣層12之側面。此複數之凹構造11q係相互延伸於X方向。
之後,如圖14D所示,於其複數之半導體範圍11p,以第1導電型之不純物相對深地進行離子注入。由此,於半導體範圍11p之深部,形成有第1導電型之第1離子注入層13a。例如,將含有n型不純物的p(磷)離子的離子種,相對深地進行離子注入,作為將深部作為第1離子注入層13a之n+型Si(矽)層。接著,於此複數之半導體範圍11p,以第2導電型之不純物相對淺地進行離子注入。由此,於半導體範圍11p之淺部,形成有第2導電型之第2離子注入層14a。例如,將含有p型不純物的B(硼)離子的離子種,相對淺地進行離子注入,作為將淺部作為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p+型Si(矽)層。其結果,在後段的工程形成成為二極體15之pn接合構造。第1離子注入層13a係在後段的工程成為位元線13。
接著,如圖14E所示,呈被覆基板11之全面地,將下部電極膜16a進行成膜。例如,作為下部電極膜16a依序將W(鎢)層作為5nm,及將TiNx(氮化鈦)層作為5nm進行層積。由此,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及複數之凹構造11q(半導體範圍11p之第2離子注入層14a)則由下部 電極膜16a加以被覆。
接著,如圖14F所示,將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作為停止器,經由CMP(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進行平坦化處理。由此,呈埋入複數之半導體範圍11p之上部(凹構造11q)地形成複數之下部電極膜16a的埋入構造。
之後,如圖14G所示,呈被覆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及埋入之複數之下部電極膜16a地,依序將阻抗變化層膜17a,上部電極膜18a,及字元線膜20a成膜。例如,依序作為阻抗變化層膜17a,將ZrOx(氧化鋯)層作為10nm,作為上部電極膜18a,將TiNx(氮化鈦)層及W(鎢)層各作為5nm,及作為字元線膜20a,將TaNx(氮化鉭)層及Cu(銅)層依序加以各進行成膜。
接著,如圖14H所示,將複數之第2離子注入層14a作為蝕刻停止器,呈於Y方向延伸存在有複數之字元線20地,蝕刻字元線膜20a,上部電極膜18a,阻抗變化層膜17a,複數之下部電極膜16a及複數之元件分離絕緣層12,形成字元線20,和於其下方形成上部電極18,阻抗變化層17及下部電極16。由此,字元線20下之埋入的下部電極16,阻抗變化層17及上部電極18則成為阻抗變化部19。
接著,如圖14I所示,在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中之露出的部分,以第1導電型之不純物進行離子注入。由此,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中之露出的部分則成為第1導電 型,而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中之未露出的部分(由下部電極16所被覆之部分)則保持成為第2導電型。例如,於含有n型不純物之P(磷)離子的離子種離子注入至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露出的部分,將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露出的部分作為n+型Si(矽)層,而將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中之非露出的部分保持作為p+型Si(矽)層。其結果,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中之離子注入的部分及第1離子注入層13a則成為二極體15之第1導電型之第1半導體層13。第1半導體層13係兼具位元線13。另一方面,第2離子注入層14a之未露出的部分則成為二極體15之第2導電型之第2半導體層14。
之後,呈被覆基板11之全面地形成如氧化矽之層間絕緣膜(未圖示)。並且,經由CMP進行平坦化處理。由此,可製造如圖13A~圖13E所示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1。
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中,除了下部電極16正下方之第2離子注入層14a(第2導電型)之外,將其兩側的第2離子注入層14a,經由離子注入而變更為第1導電型之第1離子注入層13a(圖14I)。其結果,二極體15之第2半導體層14係埋設於第1半導體層13(位元線13)之凹部(或凹處)。經由如此製造二極體15,與單純地層積第1半導體層13與第2半導體層14而在平面使其接觸之情況作比較,可加大第1半導體層13與第2半導體層14之接觸面積者。即,可使二極體15之接合面積增加,而可使 可流動於二極體15之電流增加者。更且,經由將除了下部電極16正下方之外的第2離子注入層14a作為高濃度摻雜的第1導電型之時,亦可降低埋入之位元線13的阻抗。
經由上述製造方法,在以格子狀之配線夾持阻抗變化部之構造的位置調整,則僅圖14H之工程之1次。隨之,成為不需要考慮位置調整精確度之限度。即,成為可於位元線13與字元線20之間,自我整合地形成記憶體單元10。其結果,可將記憶體單元的尺寸實現4F2之最小單位單元者。
經由本實施形態,可得到與第1,2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加上,經由本實施形態,無關於記憶體單元10之細微化,而可相對地加寬二極體15之pn接合面積者。經由此,即使細微化記憶體單元10,亦可流動充分的電流於記憶體單元10,成為可阻抗變化動作。另外,可自我整合地形成交叉點型之記憶體單元10之構造,作為記憶體單元而可實現最小單位單元。更且,由使用高濃度摻雜半導體,可降低位元線13之阻抗者。
以上說明之各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或各阻抗變化元件係不僅作為不揮發性記憶體(例示:如ReRAM之大容量不揮發記憶體)而使用之情況,而可適用於如反熔絲,光罩ROM(Read Only Memory)、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記憶體混載型系統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邏輯混載型記憶體之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係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而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範圍內,各實施形態係明確可作適宜變形或變更者。另外,使用各實施形態之技術係不限定於在此實施形態之適用,只要在不發生技術性矛盾,亦可適用在其他實施形態。
1A‧‧‧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10‧‧‧記憶體單元
11‧‧‧基板
11a‧‧‧矽層
11b‧‧‧絕緣層
11p‧‧‧半導體範圍
11q、11qa‧‧‧凹構造
12‧‧‧元件分離絕緣層
13‧‧‧位元線,第1半導體層
13a‧‧‧第1離子注入層
14‧‧‧第2半導體層
14a‧‧‧第2離子注入層
15‧‧‧二極體
16‧‧‧下部電極
16a‧‧‧下部電極膜
17‧‧‧阻抗變化層
17a‧‧‧阻抗變化層膜
18‧‧‧上部電極
18a‧‧‧上部電極膜
19‧‧‧阻抗變化部
20‧‧‧字元線
41,241‧‧‧阻抗變化層
42‧‧‧第1界面電極
43‧‧‧第1外側電極
44,48‧‧‧阻障層
45,49‧‧‧金屬層
46‧‧‧第2界面電極
47‧‧‧第2外側電極
51,51a,251‧‧‧下部電極
52,52a,252‧‧‧上部電極
54‧‧‧第1配線
55‧‧‧第2配線
70‧‧‧阻抗變化元件
[圖1]
圖1係顯示典型之絲極型阻抗變化元件之動作方法之一例的模式圖。
[圖2]
圖2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阻抗變化元件之構成例的剖面圖。
[圖3]
圖3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阻抗變化元件之具體例與比較例的剖面圖。
[圖4A]
圖4A係顯示圖3(a)之試料的阻抗變化特性的圖表。
[圖4B]
圖4B係顯示圖3(b)之試料的阻抗變化特性的圖表。
[圖5A]
圖5A係為了說明電極之阻抗與阻抗變化動作之關係的模式圖。
[圖5B]
圖5B係為了說明電極之阻抗與阻抗變化動作之關係的模式圖。
[圖5C]
圖5C係為了說明電極之阻抗與阻抗變化動作之關係的模式圖。
[圖5D]
圖5D係為了說明電極之阻抗與阻抗變化動作之關係的模式圖。
[圖6]
圖6係顯示電極部及其周邊的模式圖。
[圖7]
圖7係顯示計算電極部之阻抗Rs之結果的圖表。
[圖8]
圖8係計算電極部之阻抗Rs之結果的圖表。
[圖9]
圖9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阻抗變化元件之構成例的剖面圖。
[圖10]
圖10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單元陣列之構成例的剖面圖。
[圖11A]
圖11A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 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圖11B]
圖11B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圖11C]
圖11C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圖11D]
圖11D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圖11E]
圖11E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圖11F]
圖11F係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
[圖12]
圖12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13A]
圖13A係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構成例的平面圖。
[圖13B]
圖13B係在圖13A之I-I*剖面圖。
[圖13C]
圖13C係在圖13A之II-II*剖面圖。
[圖13D]
圖13D係在圖13A之III-III*剖面圖。
[圖13E]
圖13E係在圖13A之IV-IV*剖面圖。
[圖14A]
圖14A~圖14H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B]
圖14B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C]
圖14C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D]
圖14D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E]
圖14E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F]
圖14F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G]
圖14G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H]
圖14H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圖14I]
圖14I係模式性地顯示有關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斜視圖。
40‧‧‧記憶體單元
41‧‧‧阻抗變化層
42‧‧‧第1界面電極
43‧‧‧第1外側電極
44,48‧‧‧阻障層
45,49‧‧‧金屬層
46‧‧‧第2界面電極
47‧‧‧第2外側電極
51‧‧‧下部電極
52‧‧‧上部電極
54‧‧‧第1配線
55‧‧‧第2配線

Claims (11)

  1. 一種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1配線,和第2配線,和分別將各一端電性連接於前述第1配線、將另一端電性連接於前述第2配線之記憶體單元,前述記憶體單元係具備:以阻抗值的變化記憶資訊的阻抗變化層,和各連接於前述阻抗變化層的兩端,未含有貴金屬之第1電極及第2電極,前述第1電極係含有:第1外側電極,和設置於前述第1外側電極與前述阻抗變化層之間的第1界面電極,前述第1界面電極之膜厚係較前述第1外側電極的膜厚為薄,前述第1界面電極之阻抗率係較前述第1外側電極的阻抗率為高,前述第1電極之阻抗值係較前述阻抗變化層之低阻抗狀態的阻抗值為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界面電極的材料係與含於前述阻抗變化層之元件作比較,不易被氧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界面電極係過渡性金屬氮化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界面電極係氮化鈦或氮化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界面電極係2原子層以上,20原子層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電極之厚度係較形成於前述阻抗變化層之絲極直徑的0%還大,80%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2電極係含有:第2外側電極,和設置於前述第2外側電極與前述阻抗變化層之間的第2界面電極,前述第2界面電極之膜厚係較前述第2外側電極的膜厚還薄,前述第2界面電極之阻抗率係較前述第2外側電極的低效率還高,前述第2電極之阻抗值係較前述阻抗變化層之低阻抗 狀態的阻抗值還低。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外側電極係金屬的膜,前述第1界面電極係前述金屬之氮化物。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1界面電極及前述第1外側電極中的氮濃度係從前述第1界面電極朝向於前述第1外側電極連續性減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記憶體單元係更具備串聯地連接於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中之任一方的電晶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記憶體單元係更具備串聯地連接於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之中之任一方的電晶體。
TW101126636A 2011-09-09 2012-07-24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446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7398A JP6180700B2 (ja) 2011-09-09 2011-09-09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0230A TW201330230A (zh) 2013-07-16
TWI544607B true TWI544607B (zh) 2016-08-01

Family

ID=47829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6636A TWI544607B (zh) 2011-09-09 2012-07-24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98564B2 (zh)
JP (1) JP6180700B2 (zh)
CN (1) CN103000653B (zh)
TW (1) TWI5446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41710A1 (en) * 2011-03-21 2012-09-27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Fabrication of RRAM Cell Using CMOS Compatible Processes
JP5282176B1 (ja) * 2011-10-12 2013-09-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276041B2 (en) 2012-03-19 2016-03-01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Three dimensional RRAM device,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8956939B2 (en) * 2013-04-29 2015-02-17 Asm Ip Holding B.V. Method of making a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device
US9543515B2 (en) * 2013-11-07 2017-01-10 Intel Corporation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interface layers to minimize chalcogenide interface resistance
JP6367152B2 (ja) 2015-06-08 2018-08-01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
JP6543129B2 (ja) * 2015-07-29 2019-07-1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JP2017092274A (ja) * 2015-11-11 2017-05-25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391426B1 (en) * 2015-12-14 2021-08-11 Shih-Yuan Wang 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 with protected switching layer
US10164179B2 (en) * 2017-01-13 2018-12-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mristive device based on alkali-doping of transitional metal oxides
WO2018193759A1 (ja) * 2017-04-18 2018-10-25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抵抗変化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抵抗変化素子
JP2019057544A (ja) * 2017-09-19 2019-04-11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記憶素子
US10734579B2 (en) * 2018-01-03 2020-08-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tuberant contacts for resistive switching devices
US11088323B2 (en) * 2018-08-30 2021-08-1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Top electrode last scheme for memory cell to prevent metal redeposit
KR102557911B1 (ko) * 2018-08-31 2023-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00142159A (ko) 2019-06-11 2020-1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기 기억 소자
JP2021048368A (ja) * 2019-09-20 2021-03-25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
JPWO2021149780A1 (zh) * 2020-01-24 2021-07-29
JP2021144968A (ja) * 2020-03-10 2021-09-24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及び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1150296A (ja) * 2020-03-16 2021-09-2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CN111416038B (zh) * 2020-04-27 2024-04-3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结合能力强、低阻值的GeSbTe相变材料薄膜器件
US20230089791A1 (en) * 2021-09-23 2023-03-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sistive memory for analog compu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9170A (ja) 2005-11-24 2007-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不揮発性メモリ回路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8186926A (ja) * 2007-01-29 2008-08-14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8142768A1 (ja) * 2007-05-21 2010-08-05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52624B2 (ja) * 2007-06-01 2009-04-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抵抗変化型記憶装置
US8253136B2 (en) * 2007-10-30 2012-08-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742387B2 (en) * 2008-06-25 2014-06-03 Qimonda Ag Resistive memory devices with improved resistive changing elements
WO2010009364A1 (en) * 2008-07-18 2010-01-21 Sandisk 3D, Llc Carbon-based resistivity-swit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EP2202816B1 (en) * 2008-12-24 2012-06-20 Ime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device
JP4756079B2 (ja) * 2009-03-25 2011-08-24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54646A (ja) * 2009-08-31 2011-03-17 Toshiba Corp 半導体メモリ素子
JP2011071167A (ja) * 2009-09-24 2011-04-07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4778125B1 (ja) * 2010-02-02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抵抗変化素子の駆動方法、初期処理方法、及び不揮発性記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0700B2 (ja) 2017-08-16
JP2013058691A (ja) 2013-03-28
CN103000653B (zh) 2016-12-21
TW201330230A (zh) 2013-07-16
CN103000653A (zh) 2013-03-27
US8598564B2 (en) 2013-12-03
US20130062588A1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4607B (zh) 不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9006793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arr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948688B2 (ja) 抵抗変化型不揮発性記憶素子、抵抗変化型不揮発性記憶装置及び抵抗変化型不揮発性記憶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897089B2 (ja) 抵抗変化型不揮発性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592798B2 (en) Non-volatile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054321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50390B (zh) 使用電阻材料及內電極之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及其相關之方法及處理系統
JP5056847B2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読み出し方法
US8471235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element having a resistance variable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252189B2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element,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EP2099071A1 (en) Resistance change devic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8710478B2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70089726A (ko) 스위칭 소자, 이의 제조 방법, 스위칭 소자를 선택 소자로서 포함하는 저항 변화 메모리 장치
US9006701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having bit lines and source lines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232935B2 (ja) 抵抗変化素子の製造方法
TW201334121A (zh) 鄰接溝槽側壁之三維記憶陣列及其製造方法
JP2013062327A (ja) 不揮発性記憶素子及び不揮発性記憶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11024671B2 (en)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device
US20240260278A1 (en) Novel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device
WO2008035432A1 (fr) Dispositif de stockage à semi-conducteur, procédé pour fabriquer un dispositif de stockage à semi-conducteur, procédé d&#39;écriture de dispositif de stockage à semi-conducteur et procédé de lecture de dispositif de stockage à semi-conducteu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