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4635B -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4635B
TWI484635B TW101142089A TW101142089A TWI484635B TW I484635 B TWI484635 B TW I484635B TW 101142089 A TW101142089 A TW 101142089A TW 101142089 A TW101142089 A TW 101142089A TW I484635 B TWI484635 B TW I4846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source
gate
floating
dr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2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9533A (zh
Inventor
Tzu Cheng Kao
Jian Hsing Lee
jin lian Su
Huan Ping Chu
Hung Der Su
Original Assignee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1011420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463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9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9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635B/zh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MOS)元件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指一種緩和靜電效應之DMOS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典型的高壓元件中,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MOS)元件包含如第1A-1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100,與如第2A-2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200。如第1A與1B圖所示之LDMOS元件之剖視示意圖與上視示意圖,於P型基板11中,形成場氧化區12,場氧化區12例如為淺溝槽絕緣(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或如圖所示之區域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結構。LDMOS元件100包含閘極13、N型高壓井區14、N型源極15、N型汲極16、P型本體區17、以及P型本體極18。其中,N型高壓井區14、N型源極15、以及N型汲極16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13、場氧化區1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17以及P型本體極18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13、場氧化區1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 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15與汲極16分別位於閘極13兩側下方。而且LDMOS元件100中,閘極13有一部分位於場氧化區12上。由上視圖第1B圖視之,第1A圖可視為在橫向的通道方向上,切線AB上的剖視圖。參閱第1B圖,在縱向上,導電層19連接源極15與本體極18,使得源極15與本體區17保持在相同的電位,例如接地電位。
第2A與2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200剖視示意圖與上視示意圖。與前述LDMOS元件100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DDDMOS元件200之閘極23完全位於P型基板21表面上。DDDMOS元件200包含閘極23、N型高壓井區24、N型源極25、N型汲極26、P型本體區27、以及P型本體極28。其中,N型高壓井區24、N型源極25、以及N型汲極26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27以及P型本體極28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25與汲極26分別位於閘極23兩側下方。參閱第2B圖,在縱向上,導電層29連接源極25與本體極28,使得源極25與本體區27保持在相同的電位,例如接地電位。
LDMOS與DDDMOS元件為DMOS元件,在實際的應用中,當汲極縱向上的末端接觸到高壓時,尤其是相對更高的靜電壓時,往往因為在元件縱向上的末端,其源極與汲極 之間,在橫向通道上的導通不完全,且外加電壓在DMOS元件縱向上的末端所形成的電場非常高,使得DMOS元件在縱向上的末端在靜電壓測試或實際應用中,容易因承受不了高靜電壓而崩潰,進而使DMOS元件受損。因而降低了DMOS元件承受靜電壓的能力,限制了元件的應用範圍。
有鑑於此,本發明即針對上述先前技術之不足,提出一種DMOS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可緩和靜電效應,增加元件的應用範圍。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MOS)元件,包含: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一第二導電型高壓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基板中;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由上視圖視之,至少部分該閘極位於該高壓井區中,且該閘極具有縱向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高壓井區中,至少部分該本體區位於該第一側外;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外之該上表面下方,其中該源極位於該第一側外之該本體區中,而該汲極位於該第二側外,且該汲極與該閘極之間,由該高壓井區隔開,於該DMOS元件導通操作時,一橫向通道形成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源極與該汲極之間;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本體區中,以作為該本體區之電性接點;以及一第一導電型浮接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該浮接區具有浮接電性,與該源極與該閘極的電性隔絕。
本發明也提供了一種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MOS)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形成一第二導電型高壓井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基板中;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由上視圖視之,至少部分該閘極位於該高壓井區中,且該閘極具有縱向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高壓井區中,且至少部分該本體區位於該第一側外;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其中該源極位於該第一側外之該本體區中,而該汲極位於該第二側外,且該汲極與該閘極之間,由該高壓井區隔開,於該DMOS元件導通操作時,一橫向通道形成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源極與該汲極之間;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本體區中,以作為該本體區之電性接點;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浮接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該浮接區具有浮接電性,與該源極與該閘極的電性隔絕。
在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例中,該浮接區由上視圖視之,位於該源極在縱向上的端點外,與該源極連接或不連接。
另一種較佳實施例中,該浮接區由上視圖視之,將該源極於縱向上隔開為一第一源極與一第二源極,且該浮接區與該源極由部分該本體區隔開。
又一種較佳實施例中,該DMOS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或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另一種較佳實施例中,該浮接區與該本體極由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本發明中的圖式均屬示意,主要意在表示製程步驟以及各層之間之上下次序關係,至於形狀、厚度與寬度則並未依照比例繪製。
請參閱第3A-3B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第3A-3B圖顯示本發明應用於DDDMOS元件300之剖視示意圖與上視示意圖。其中,剖視示意圖第3A圖為如上視示意圖第3圖中之切線CD的剖視圖。如圖所示,DDDMOS元件300包含基板31、閘極33、N型高壓井區34、N型源極35、N型汲極36、P型本體區37、P型本體極38、以及P型浮接區38a。其中,基板3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且其具有上表面311。閘極33形成於上表面311上方。N型高壓井區34、N型源極35、以及N型汲極36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之基板31中,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33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37、P型本體極38、以及P型浮接區38a形成於上表面111下方,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33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35與汲極36分別位於閘極33兩側下方。由上視圖第3B圖視之,閘極 33位於高壓井區34中,且閘極33具有縱向之第一側33a與第二側33b。本體區37形成於上表面311下方之高壓井區34中,部分本體區37位於第一側33a外。源極35位於第一側33a外之本體區37中,而汲極36位於第二側33b外,且汲極36與閘極33之間,由高壓井區34隔開,在DMOS元件300導通操作時,源極35與汲極36之間形成橫向通道於上表面311下(未示出)。本體極38形成於上表面311下之本體區37中,以作為本體區37之電性接點。
與先前技術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DDDMOS元件300具有浮接區38a形成於上表面311下方之本體區37中,浮接區38a具有浮接電性,與源極35與閘極33的電性隔絕,且浮接區38a與同樣形成於基板31中之本體極38,例如但不限於利用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當然,浮接區38a亦可以利用基板31中其他適合的區域之相同步驟,或是利用專用之製程步驟所形成。此外,所謂電性隔絕,係指在元件300的操作中,浮接區38a的電位與源極35與閘極33的電位各自獨立,而不直接相關。
此種安排方式的優點,在製程上可以但不限於利用形成於同一基板31中之本體極38的相同製程步驟,而不需要另外新增光罩或製程步驟,故可降低製造成本。而在DDDMOS元件300接觸到高靜電壓時,由於浮接區38a的安排,使得DDDMOS元件300可以在損壞前導通元件通道,以減輕靜電效應。
第4圖顯示應用本發明的實施例與先前技術之DMOS元件,於傳輸線脈衝靜電效應測試(transmission-line pulse ESD Testing)中的電流-電壓特性曲線。比較先前技術與本發明的 特性曲線,可以看出先前技術DMOS元件的觸發電壓(trigger voltage)較大(近40V),而利用本發明的DMOS元件的觸發電壓較小(近30V),顯示利用本發明之DMOS元件,可以在接觸到靜電壓的狀況下,提早將元件導通,以緩和靜電效應。此外,根據本發明之DMOS元件在明顯漏電流狀況發生時,所需要施加的靜電壓,也較先前技術的DMOS元件更大。也就是說,要使利用本發明的DMOS元件發生明顯的漏電流狀況,需要比先前技術的DMOS元件,施加較大的靜電壓,且本發明的DMOS元件能承受較大的靜電放電電流,顯示利用本發明的DMOS元件之靜電特性優於先前技術。
第5A-5L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本實施例舉例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個實施例DDDMOS元件300的製造方法。為方便說明,第5A-5L圖中,由左而右對照顯示DDDMOS元件300的上視示意圖與剖視示意圖。如第5A與5B圖所示,首先提供例如但不限於P型基板31,其具有上表面311。接著於P型基板31中,上表面311下方形成N型高壓井區34。
接著於P型基板31中,如第5C與5D圖所示,於上表面311上,形成閘極33。由上視圖5C圖視之,閘極33位於高壓井區34中,且閘極33具有縱向之第一側33a與第二側33b。
接下來,如第5E與5F圖所示,利用光罩所形成之光阻37a且與部分閘極33為遮罩,定義DDDMOS元件300之本體區37,並以如虛線箭頭所示意之P型雜質之加速離子植入N型高壓井區34中,以形成本體區37。在後續的熱製程步 驟中,部分所植入的P型雜質會擴散至閘極33下方,以形成通道中的P型區域,因此,部分本體區37位於閘極33下方,而部分本體區37位於第一側33a外。
再接下來,如第5G與5H圖所示,可利用相同或不同製程步驟,於閘極33兩側之上表面311下方,利用光罩所形成之光阻36a且與部分閘極33為遮罩,定義DDDMOS元件300之源極35與汲極36,並以如虛線箭頭所示意之N型雜質之加速離子,分別植入P型本體區與N型高壓井區34中,以於形成N型源極35與N型汲極36。其中,源極35位於第一側33a外之本體區37中,而汲極36位於第二側33b外,且汲極36與閘極33之間,由高壓井區34隔開,於DDDMOS元件300導通操作時,橫向通道(未示出)形成於上表面311下之源極35與汲極36之間。
再接下來,如第5I與5J圖所示,可利用相同或不同製程步驟,於上表面311下之本體區37中,形成P型本體極38,以作為本體區37之電性接點;以及P型浮接區38a,浮接區38a具有浮接電性,與源極35與閘極33的電性隔絕。
需說明的是,P型本體極38與P型浮接區38a例如但不限於利用同一離子植入製程步驟完成,第5J圖為上視圖第5I圖中,切線EF的剖視圖,因此無法顯示出浮接區38a。在本實施例中,如第5I圖所示,浮接區38a例如但不限於形成於源極35在縱向上的端點外,與源極35連接。
最後請參閱第5K與5L圖,分別顯示DDDMOS元件300之上視圖與其中之切線GH之剖視圖。於DDDMOS元件300中,形成導電層39連接源極35與本體極38,以電連接源極35與本體區37。當然,此種電連接安排僅為一種 實施方式,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源極35與本體極38亦可以各自連接不同導電層,使源極35與本體區37的電性不連接,此種安排方式亦在本發明範圍內。需說明的是,導電層39並不連接浮接區38a,以使浮接區38a保持浮接電性。
第6A-6C圖分別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四、五個實施例,用以舉例示出應用本發明不同的實施形式。如第6A圖所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DDDMOS元件400之浮接區38b,由上視圖第6A圖視之,位於源極35在縱向上的端點外之本體區37中,與源極35不連接。如第6B圖所示,顯示本發明之第四個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DDDMOS元件500中,浮接區38c由上視圖第6B圖視之,將源極35於縱向上隔開為第一源極35a與第二源極35b,且浮接區38c與源極35由部分本體區37隔開。需注意的是,第一源極35a與第二源極35b由分開的導電層39連接,看起來其電性似乎被隔開了,但可利用其他導電層(未示出)連接分開的導電層39,以使其電性連接,此為相同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在此不予贅述。
第6C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五個實施例,本實施例應用本發明於LDMOS元件600。如圖所示,LDMOS元件600包含:基板61、場氧化區62、閘極63、N型高壓井區64、N型源極65、N型汲極66、P型本體區67、P型本體極68、以及P型浮接區68a。基板6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其中,N型高壓井區64、N型源極65、以及N型汲極66,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63、場氧化區6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而P型本體區67、 P型本體極68、以及P型浮接區68a,則是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63、場氧化區62為遮罩,定義該區域,並以離子植入技術,將P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65與汲極66分別位於閘極63兩側下方。而汲極66與閘極63間,由高壓井區64隔開。源極65、本體極68、與浮接區68a形成於本體區67中。
以上已針對較佳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唯以上所述者,僅係為使熟悉本技術者易於了解本發明的內容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在本發明之相同精神下,熟悉本技術者可以思及各種等效變化。例如,在不影響元件主要的特性下,可加入其他製程步驟或結構,如臨界電壓調整區等;又如,微影技術並不限於光罩技術,亦可包含電子束微影技術;再如,上述所有實施例中,高壓井區、源極、汲極等不限於為N型,且本體區、本體極、浮接區等不限於為P型,而可以互換,只要其他摻雜區做相應之調整即可;又如,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在DDDMOS元件與LDMOS元件,亦可以應用於其他高壓元件。本發明的範圍應涵蓋上述及其他所有等效變化。
11,21,31,61‧‧‧基板
12,62‧‧‧場氧化區
13,23,63‧‧‧閘極
14,24,34,64‧‧‧高壓井區
15,25,35,35a,35b,65‧‧‧源極
16,26,36,66‧‧‧汲極
17,27,37,67‧‧‧本體區
18,28,38,68‧‧‧本體極
19,29,39‧‧‧導電層
33a‧‧‧第一側
33b‧‧‧第二側
36a,37a‧‧‧光阻
38a,38b,38c,68a‧‧‧浮接區
100,600‧‧‧LDMOS元件
200,300,400,500‧‧‧DDDMOS元件
311‧‧‧上表面
第1A-1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LDMOS元件100剖視示意圖與上視示意圖。
第2A-2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200剖視示意圖與上視示意圖。
第3A-3B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
第4圖顯示應用本發明的實施例與先前技術之DMOS元件, 於傳輸線脈衝靜電效應測試中的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第5A-5L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
第6A-6C圖分別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四、五個實施例。
31‧‧‧基板
33‧‧‧閘極
34‧‧‧高壓井區
35‧‧‧源極
36‧‧‧汲極
37‧‧‧本體區
38‧‧‧本體極
38a‧‧‧浮接區
39‧‧‧導電層
300‧‧‧DDDMOS元件
311‧‧‧上表面

Claims (6)

  1. 一種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MOS)元件,包含: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一第二導電型高壓井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基板中;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由上視圖視之,至少部分該閘極位於該高壓井區中,且該閘極具有縱向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高壓井區中,至少部分該本體區位於該第一側外;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外之該上表面下方,其中該源極位於該第一側外之該本體區中,而該汲極位於該第二側外,且該汲極與該閘極之間,由該高壓井區隔開,於該DMOS元件導通操作時,一橫向通道形成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源極與該汲極之間;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本體區中,以作為該本體區之電性接點;以及一第一導電型浮接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該浮接區具有浮接電性,與該源極與該閘極的電性隔絕;其中該浮接區由上視圖視之,將該源極於縱向上隔開為一第一源極與一第二源極,且該浮接區與該源極由部分該本體區隔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DMOS元件,其中該DMOS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或一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LDMOS)元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DMOS元件,其中該浮接區與該本體極由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4. 一種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MOS)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形成一第二導電型高壓井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基板中;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由上視圖視之,至少部分該閘極位於該高壓井區中,且該閘極具有縱向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高壓井區中,且至少部分該本體區位於該第一側外;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其中該源極位於該第一側外之該本體區中,而該汲極位於該第二側外,且該汲極與該閘極之間,由該高壓井區隔開,於該DMOS元件導通操作時,一橫向通道形成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源極與該汲極之間;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本體極於該上表面下之該本體區中,以作為該本體區之電性接點;以及形成一第一導電型浮接區於該上表面下方之該本體區中,該浮接區具有浮接電性,與該源極與該閘極的電性隔絕;其中該浮接區由上視圖視之,將該源極於縱向上隔開為一第一源極與一第二源極,且該浮接區與該源極由部分該本體區隔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DMOS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DMOS元件係一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或一橫 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高壓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浮接區與該本體極由相同製程步驟所形成。
TW101142089A 2012-11-12 2012-11-12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846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2089A TWI484635B (zh) 2012-11-12 2012-11-12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2089A TWI484635B (zh) 2012-11-12 2012-11-12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9533A TW201419533A (zh) 2014-05-16
TWI484635B true TWI484635B (zh) 2015-05-11

Family

ID=51294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2089A TWI484635B (zh) 2012-11-12 2012-11-12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463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1423A (en) * 1985-03-29 1989-05-1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s employing conductivity modulation
TW200945578A (en) * 2008-04-21 2009-11-01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s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1423A (en) * 1985-03-29 1989-05-1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s employing conductivity modulation
TW200945578A (en) * 2008-04-21 2009-11-01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s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9533A (zh) 201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9912B2 (en) High-voltage transistor device
TWI455316B (zh) 高壓多閘極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51572B (zh)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6992173B (zh) 包括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
TWI650866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1901969A (zh) 高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9362384B2 (en)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21140B (zh) 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JP2006216863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76924B (zh)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
TWI440181B (zh) 高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作方法
TWI484635B (zh)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9035386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478343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程
US9299806B2 (en) High voltage drain-extended MOSFET having extra drain-OD addition
TWI484634B (zh) 隔離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1803110A (zh) 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CN103824882B (zh) 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484631B (zh)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1426998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KR20130073776A (ko) 횡형 디모스 트랜지스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500139B (zh) 混和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40184B (zh)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76923B (zh)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566400B (zh) 半導體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