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8149B - An imaging device, a control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an image pickup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n imaging device, a control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an image pickup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8149B
TWI448149B TW099142363A TW99142363A TWI448149B TW I448149 B TWI448149 B TW I448149B TW 099142363 A TW099142363 A TW 099142363A TW 99142363 A TW99142363 A TW 99142363A TW I448149 B TWI448149 B TW I4481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unit
recording
optical system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2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43385A (en
Inventor
Muneyuki Sato
Shuuji Okegawa
Keiji Osano
Yoshihiko Nishimur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43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3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8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81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0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 G02B15/1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by adding a part, e.g. close-up attach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2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scanning movement of lens or camera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6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involving anamorphos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picking-up images in sites, inaccessible due to their dimensions or hazardous conditions, e.g. endoscopes or borescop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裝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本發明係有關於攝像裝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使用具有旋轉對稱形狀之反射面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而可拍攝全周圍(360°)被攝體的全周圍攝像裝置,係為已知(參照專利文獻1、2)。該全周圍攝像裝置,係將入射至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反射面的全周圍被攝體像予以聚光,以攝像元件來拍攝該被攝體像。如此使用全周圍攝像光學系所拍攝到的影像,係為拍攝了攝像裝置的全周圍之被攝體像的環狀影像(參照專利文獻3)。所述的全周圍攝像裝置,由於具有1台就能拍攝全周圍之影像的優點,因此先前以來主要是用於例如監視攝影機、內視鏡攝影機等之營業用攝影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59-1922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13173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304532號公報
然而,上記的先前之全周圍攝像裝置,係於監視攝影機等之營業用途中,再加上僅拍攝全周圍之被攝體之單純固定目的而使用,其用途僅限於特定用途。亦即,無法以1台攝像裝置,區分使用作為拍攝單方向之被攝體的通常攝像與全周圍攝像。
但是近年來,即使在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等這類一般消費者市場的通常之攝像裝置中,也為了使攝像方式多樣化,全方位攝像的需求日漸提高。因此,在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通常之攝像裝置中,希望能以簡易的手法,實現全周圍攝像。
於是,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記事情而研發,目的在於不須使用者特別進行困難的設定操作,就能於通常的攝像裝置中,實現全周圍攝像。
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若依據本發明的某一觀點,則可提供一種攝像裝置,其係具備:攝像部,係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和裝著偵測部,係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對前記攝像部進行裝著;和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
亦可為,前記攝像裝置係還具備:顯示部,係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加以顯示;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之至少一方,係對前記攝像裝置之本體部可旋動地設置;前記攝像裝置係還具備:旋動偵測部,係用來偵測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相對於前記本體部之旋動狀態;前記控制部係具有反轉顯示機能,基於前記旋動偵測部所偵測出來的前記旋動狀態,而在前記顯示部中將前記攝像影像予以反轉而顯示;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使前記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
亦可為,當前記配接器未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單方向被攝體的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全周圍被攝體的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
亦可為,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前記全周圍攝像動作所得之攝像影像的攝角。
亦可為,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藉由令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具備的變焦透鏡,移動至相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的所定位置,以控制前記攝像影像的攝角。
亦可為,前記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藉由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前記攝像影像的影像尺寸,控制成相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的影像尺寸,以控制前記攝像影像的攝角。
亦可為,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配接器是否被裝著於前記攝像部,而變更前記攝像光學系的焦點位置之控制方式。
亦可為,若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具有:位於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起算任意距離之被攝體的焦點是落在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內部或近傍位置之此種光學特性的情況下,則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攝像光學系的焦點位置,使得焦點對合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內部或近傍。
亦可為,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將自動對焦機能所致之前記攝像光學系的焦點位置之調整範圍,限制在前記攝像光學系的近傍。
亦可為,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中的曝光控制之評價對象領域,限制在前記全周圍攝像動作所得之環狀影像內。
亦可為,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攝像輔助機能,用來輔助前記攝像部所進行之攝像動作;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配接器是否被裝著於前記攝像部,而變更前記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
亦可為,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將會變更已經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光學特性而被控制之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的使用者操作,予以無效化。
又,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若依據本發明的另一觀點,則可提供一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其係含有: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之步驟。
又,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若依據本發明的另一觀點,則可提供一種程式,其係用以使攝像裝置執行: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之步驟。
若依據上記構成,則可偵測出對於可裝卸具備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配接器的攝像部,是否裝著了配接器,當配接器被裝著在攝像部時,隨應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藉此,在將配接器裝著至攝像部時,攝像裝置之設定就會被自動控制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的設定。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發明,則不須使用者特別進行困難的設定操作,就能於通常的攝像裝置中,實現全周圍攝像。
以下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具有實質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因此省略重複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來進行。
1.攝像裝置之外觀構成
2.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構成
3.攝像裝置之構成
4.旋動偵測部、裝著偵測部之構成
5.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
6.顯示動作之設定的最佳化
7.攝像動作之設定的最佳化
7.1.攝角的最佳化
7.2.對焦控制的最佳化
7.3.曝光控制的最佳化
7.4.攝像輔助機能之無效化
8.操作控制之設定的最佳化
9.攝像裝置之其他實施形態
10.總結
[1.攝像裝置之外觀構成]
首先,參照圖1~圖5,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的外觀構成。圖1~圖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之外觀構成的斜視圖、正面圖。本發明之攝像裝置,係例如,由圖1所示的攝像裝置10這類數位相機而具體化,但不限定於所述例子,可適用於任何具備攝像機能的電子機器。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由例如可拍攝靜止影像及/或動畫的數位相機(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所構成。該攝像裝置10,係拍攝被攝體,將該當藉由攝像所得之靜止影像或動畫,以數位方式的影像資料,記錄在記錄媒體中。攝像裝置10係設計成,便於使用者攜帶及攝像的小型且縱長之裝置構成。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由佔據裝置大半的本體部100、和在該本體部100之上端被設置成自由旋動的攝像部110所構成。本體部100係內藏有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記錄部、電源部等,在本體部100的背面102側,設有用來顯示攝像影像的顯示部130、或用來讓使用者操作攝像裝置10所需之操作部160。操作部160係含有,例如,用來進行上下左右之指定或決定操作的操作鍵161、預視鈕162、選單鈕163、用來拍攝及記錄靜止影像(照片)的快門釋放鈕164、用來開始/結束動畫攝影及記錄的錄影鈕165、用來在Tele端與Wide端之間調整變焦位置的變焦開關166等。
攝像部110,係具有拍攝被攝體的機能,在攝像部110的殼體內部,內藏有透鏡、光圈等之光學零件所成的攝像光學系111、和攝像元件112(參照圖7)等。該攝像部110,係藉由未圖示之旋動機構,而對本體部100設置成自由旋動。攝像部110的旋動軸116,係為對顯示部130之顯示畫面呈水平,且對本體部100之上下方向呈垂直的軸。藉由以所述之旋動軸116為中心而使攝像部110旋動,就可使攝像部110朝向攝像裝置10的正面101方向及背面102方向。該攝像部110的旋動狀態,以旋動角θ來表示。旋動角θ,係攝像部110的攝像光學系111之光軸103、與對顯示部130之顯示畫面呈垂直方向(本體部100之厚度方向)所夾的角度。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所述的攝像裝置10的正面101,係與顯示部130之設置面為相反側的面,攝像裝置10的背面102,係為顯示部130的設置面。又,攝像部110的旋動方向係不限定於圖示的例子,可作任意設計變更,旋動軸的數目也不限於圖示的1軸,亦可設置2軸、3軸等任意複數個旋動軸。
圖1係圖示攝像部110的旋動角θ=0°的狀態。如圖1所示,當使攝像部110旋動,使攝像部110的攝像光學系111的光軸103朝向攝像裝置10的正面101方向(以下稱作正面方向)時,可以該正面方向為攝像方向,拍攝存在於攝像裝置10之正面方向的被攝體。此時,使用者係可一面觀看本體部100之背面102之顯示部130上所顯示的攝像影像(觀景影像),一面調整攝角等,進行攝像。
又,圖2係圖示了0°<θ<180°的狀態。如圖2所示,攝像部110係藉由使攝像部110對本體部100旋動,就可不必改變本體部100的朝向,就能將攝像方向變更成任意方向(正面方向、上方向、背面方向等)。
圖3係圖示θ=180°的狀態。如圖3所示,藉由將攝像部110的攝像光學系111的光軸103朝向攝像裝置10的背面102方向(與使用者相面對的方向;以下稱作背面方向),就可使攝像方向變成背面方向,使用者就可拍攝自己(自拍攝像機能)。在此自拍攝像時,使用者係可一面觀看本體部100之背面102之顯示部130上所顯示的自己的臉部等,一面調節攝角等而在所望時序上進行攝像。
如此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攝像裝置10,其攝像部110是可對本體部100作旋動,因此可自由變更攝像方向。此外,雖然未圖示,但當把攝像部110朝向本體部100之中心而旋轉θ=-90°時,攝像裝置10的電源就會自動關閉;另一方面,當θ>-90°時,攝像裝置10的電源就會自動開啟。
接著,參照圖4及圖5,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可對攝像裝置10裝卸的配接器20。
如圖4及圖5所示,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中,可將裝卸式的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10,來作為全周圍攝像用的周邊機器。該配接器20,係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參照圖6、圖7)、覆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圓筒形之罩蓋22、用來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裝置10所需的嵌合部23。嵌合部23,係具有可嵌合至被設在攝像部110之殼體前面的安裝部117的形狀。藉由使從嵌合部23兩端部朝內側凸設的2個卡合爪24(參照圖7),嵌合至被形成在攝像部110之安裝部117之兩側面的凹陷部115中,就可將配接器20裝著、固定在攝像部110上。
如圖4及圖5所示,藉由將具備上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10,就可使用沒有內藏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通常之攝像裝置10,來實現全周圍攝像動作。該全周圍攝像動作,係為拍攝存在於攝像裝置10全周圍(0°~360°)之被攝體的動作。當將配接器20裝著在攝像部110上時,被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所聚集的全周圍之被攝體像,是入射至攝像部110的攝像光學系111,而被成像在攝像元件112上。
如此,在配接器20裝著時,係使用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與攝像部110的攝像光學系111雙方,來拍攝攝像裝置10的全周圍(全方位)之被攝體像。藉由使用所述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進行全周圍攝像,如圖5所示,會獲得拍攝了攝像裝置10之全周圍被攝體的環狀影像30,該環狀影像30是在顯示部130中被顯示成為觀景影像。
此外,在圖4及圖5的例子中,是以攝像部110朝著正上方的狀態(θ=90°),而裝著配接器20。此情況下,使用者係以本體部100之顯示部130是對鉛直方向呈略平行之狀態來拿持攝像裝置10,就可將該使用者周圍水平面內360°的被攝體,進行全周圍攝像。又,攝像部110係在裝著有配接器20的狀態下,可對本體部100旋動任意之旋動角θ(參照圖1~圖3)。例如,亦可使裝著了配接器20的攝像部110,旋動至圖3所示的旋動狀態(θ=180°),而以顯示部130朝上的狀態,將攝像裝置10放置在桌子上。藉此,就可將例如複數人坐在該當桌子周圍進行會議的風景,以攝像裝置10進行良好的全周圍攝像。
另一方面,當未將配接器20裝著於攝像部110時(參照圖1~圖3),攝像裝置10係僅使用內藏的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來作為光學系,進行通常攝像動作。該通常攝像動作,係僅使用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拍攝從攝像裝置10觀看而存在於特定單方向(攝像光學系111之光軸103所面對的攝像方向)之被攝體的動作。在該通常攝像時,上記單方向的被攝體像會透過攝像裝置10原本具備的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而入射,在攝像元件112上成像。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配接器20係被構成為,可對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自由裝卸。藉此,使用者係只需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10,就可使用通常之攝像裝置10而簡單地實現全周圍攝像。
[2.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構成]
接著,參照圖6,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配接器20所具備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構成例。圖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剖面圖。
如圖6所示,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全周圍攝像透鏡),係由對中心軸211具有旋轉對稱形狀之凸面鏡及凹面鏡所構成。該中心軸211係被配置在,與上記攝像部110之攝像光學系111之光軸103同一線上。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係由位於下方的環狀之第1反射面212、對第1反射面212對向配置的圓錐面狀之第2反射面213、配置在第2反射面213之外周的環狀之入光部214、配置在第1反射面212之內周的出光部215所成。第1反射面212係由被鏡面加工過的環狀之凹面鏡所成,第2反射面213係由被鏡面加工過的凸面鏡所成。入光部214與出光部215,係由透明玻璃板所構成,會讓光穿透。
在所述構造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中,入射光216係從入光部214入射,被第1反射面212反射,接下來,被第2反射面213反射,從出光部215射出。來自出光部215的出射光,係入射至攝像部110的攝像光學系111而被投影至攝像元件112上。所述構成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係可將以中心軸211為中心的360°之範圍的被攝體像,加以拍攝。因此,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係可將位於其周圍之全周圍(360°)的被攝體像予以聚光,導引至攝像光學系111。
此外,在圖6所示的二次反射型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中,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是被設計成,位於從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起算任意距離之所有被攝體的焦點218,是會落在第1反射面212與第2反射面213之間。又,在圖6中雖然舉出二次反射型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例子,但亦可使用一次反射型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和具備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配接器20。藉由將上記裝卸式配接器20裝著於攝像部110,就可使用通常之攝像裝置10而實現全周圍攝像。
可是,通常之攝像裝置10,係隨著該攝像裝置10中預先搭載的攝像光學系111之特性,而將用來控制變焦、對焦、曝光等所需的攝像參數之設定,予以最佳化。又,攝像裝置10的顯示動作之設定或操作控制之設定,也是隨著該攝像光學系111之特性而設計。因此,當把上記配接器20當作配件而裝著在攝像裝置10時,必須要隨著該配接器20中所被搭載之全方位攝像光學系21之特性,來變更上記攝像參數之設定,或切換顯示動作或操作控制之設定等等。
如此,當對通常之攝像裝置10裝著全方位攝像用之配接器20時,必須要隨著全方位攝像光學系21之特性,而將攝像參數等變更設定成適切的值。若不如此,則當全方位攝像所得之環狀影像30進行再生時,會導致該環狀影像30扭曲、或是模糊等等,因而無法獲得按照使用者意圖的環狀影像30。可是,對於不熟悉的使用者來說,隨著全方位攝像光學系21之特性而將各種攝像參數以手動設定成適切的操作,是很困難且很繁雜的。又,從使用者便利性的觀點來看,全方位攝像時的顯示動作或操作控制之設定,也是隨著全方位攝像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而自動切換,較為理想。
於是,有鑑於所述事情,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被構成為,當對攝像部110裝著了配接器20時,就會隨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特性,自動控制攝像裝置10的各種設定。此外,關於所述攝像裝置10的設定的自動控制之細節,將於後述。
[3.攝像裝置之構成]
接著,參照圖7,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之構成。圖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之硬體構成的模式圖。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概略而言係具備有:攝像部110、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120、顯示部130、操作部160。此外,DSP120,係成為訊號處理部122、記錄再生部140及控制部150而發揮機能。
攝像部110係具有:拍攝被攝體,然後輸出攝像影像之機能。攝像部110係具備:攝像光學系111、攝像元件112、時序產生器113、光學零件驅動部114。
攝像光學系111,係為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而經過光學設計的通常之光學系。所述的攝像光學系111,係由對焦透鏡、變焦透鏡等之各種透鏡、或濾除多餘波長之光學濾鏡、光圈等之光學零件所成。從被攝體入射的光學像(被攝體像),係透過攝像光學系111中的各光學零件,而被成像在攝像元件112的曝光面。攝像元件112(影像感測器),係例如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固體攝像元件所構成。該攝像元件112,係將從攝像光學系111所導入之光學像進行光電轉換,將代表攝像影像的電氣訊號(類比影像訊號)予以輸出。
攝像光學系111上係被機械性連接著,用來驅動該攝像光學系111之光學零件所需的光學零件驅動部114。該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係例如為變焦馬達114a、對焦馬達114b等,會使變焦透鏡、對焦透鏡移動、或調整光圈等。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係依照後述的控制部150之指示,來驅動著攝像光學系111的光學零件。又,TG(Timing Generator)113,係依照控制部150的指示,生成攝像元件112所必須之動作脈衝。例如,TG113係會生成垂直傳輸所需的4相脈衝、圖場平移脈衝、水平傳輸所需的2相脈衝、快門脈衝等各種脈衝,供給至攝像元件112。藉由該TG113來驅動攝像元件112,就可拍攝被攝體像。又,TG113係藉由調整攝像元件112的快門速度,而控制著攝像影像的曝光量或曝光期間(電子快門機能)。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120,係為用來進行攝像影像的影像處理、攝像裝置10的動作控制所需之演算處理裝置。該DSP120係具備訊號處理部122。上記攝像元件112所輸出之影像訊號,係被輸入至DSP120的訊號處理部122。訊號處理部122,係對從攝像元件112所輸出之攝像影像的影像訊號,執行所定之訊號處理,將該當訊號處理後的影像訊號,輸出至顯示部130或記錄再生部140。訊號處理部122係具備例如未圖示的類比訊號處理部、類比/數位轉換部、數位訊號處理部。
類比訊號處理部,係為進行影像訊號之前處理的所謂類比前端。類比訊號處理部,係例如對於從攝像元件112所輸出的影像訊號,進行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相關2重取樣)處理、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PGA)所致之增益處理等。A/D轉換部,係將從類比訊號處理部所輸入的類比影像訊號,轉換成數位影像訊號,輸出至數位訊號處理部。數位訊號處理部,係對所輸入之數位影像訊號,進行例如雜訊去除、白平衡調整、色彩補正、邊緣強調、咖瑪補正等之數位訊號處理,然後輸出至顯示部130及記錄再生部140等。此外,此處雖然針對訊號處理部122會進行類比及數位訊號處理之例子來說明,但本發明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亦可設計成,攝像元件112係輸出數位影像訊號,訊號處理部122僅進行數位訊號處理。
顯示部130係由,例如,液晶顯示器(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機EL顯示器等所構成。顯示部130係依照控制部150所作之控制,而將所被輸入的各種影像資料,予以顯示。例如,顯示部130係從訊號處理部122把攝像中即時輸入的攝像中的攝像影像(觀景影像),加以顯示。藉此,使用者就可一面在顯示部130觀看攝像中的影像,一面操作攝像裝置10。又,將記憶卡167中所記錄之攝像影像,以記錄再生部140進行再生時,顯示部130係將從記錄再生部140所輸入之再生影像加以顯示。藉此,使用者就可確認記憶卡167中所記錄之攝像影像的內容。
記錄再生部140,係將上記攝像影像的資料或其參數等各種資料,記錄至記憶卡167等之記錄媒體中,或將該記錄媒體中所記錄的資料予以再生。圖7的例子中,作為記錄媒體,係例示了可裝卸於攝像裝置10的記憶卡167。可是,記錄媒體還可使用例如其他的半導體記憶體、光碟、硬碟等之碟片狀記錄媒體等。此外,光碟係包含例如藍光碟片(Blu-ray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CD(Compact Disc)等。此外,記錄媒體係亦可內藏於攝像裝置10,也可以是可裝卸於攝像裝置10的可移除式媒體。
控制部150,係由設在DSP120的微控制器等之演算處理裝置所構成,控制著攝像裝置10的全體動作。控制部150係使用例如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152或快閃ROM(Read Only Memory)154,來執行控制機能。
快閃ROM154中係儲存著,控制部150執行各種控制處理所需的程式。控制部150係基於該程式而動作,一面使用DRAM152,一面執行上記各控制所必須之演算、控制處理。該程式,係可預先儲存在內建於攝像裝置10的記憶裝置(例如快閃ROM154等)。又,該當程式係亦可被儲存在碟片狀記錄媒體、記憶卡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而提供給攝像裝置10,或者亦可透過LAN、網際網路等之網路而下載至攝像裝置10。
此處說明控制部150所作之控制的具體例。控制部150,係控制上記攝像部110的TG113或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以控制著攝像部110所致之攝像動作。例如,控制部150係藉由上記攝像光學系111的光圈調整、攝像元件112的電子快門速度之設定、訊號處理部122的AGC增益設定等,而進行自動曝光控制(AE機能)。又,控制部150係使上記攝像光學系111的對焦透鏡移動,對特定的被攝體自動對合攝像光學系111之焦點,進行自動對焦控制(AF機能)。又,控制部150係使上記攝像光學系111的變焦透鏡移動,以調整攝像影像的攝角。又,控制部150係控制記錄再生部140的攝像影像資料之記錄‧再生處理。甚至,控制部150係進行用來使顯示部130顯示出各種顯示資料所需的顯示控制。
操作部160,係作為用來操作攝像裝置10所需之使用者介面而發揮機能。該操作部160係例如,由被設在攝像裝置10外裝的各種操作鈕、觸控面板、遙控器等所構成,將隨應於使用者操作之指示訊號,輸出至控制部150。操作部160係含有例如圖1~圖5所示的操作鍵161、預視鈕162、選單鈕163、快門釋放鈕164、錄影鈕165、變焦開關166等。
接著,說明如以上之構成的攝像裝置10之動作。控制部150,係藉由執行快閃ROM154中所記錄的程式,以控制攝像裝置10的各部。藉此就會執行如以下所說明之攝像裝置10的各種動作。
(1)自動對焦(AF)控制
一旦被攝體像透過攝像光學系111而入射至攝像元件112,則攝像元件112係將攝像範圍內的被攝體像予以攝像。亦即,攝像元件112係將被攝像光學系111成像在攝像面的光學像進行光電轉換,將代表攝像影像的類比影像訊號予以輸出。在該攝像時,控制部150係處理攝像影像中的所定AF檢波框內的影像訊號,以計算出會使攝像光學系111之焦點合焦於該AF檢波框內之特定被攝體的焦點位置(focus position),對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作指示。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指示,驅動對焦馬達114b,使對焦透鏡移動,藉此而使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自動合焦於上記特定被攝體。
(2)自動曝光(AE)控制
上記攝像時,控制部150係基於攝像影像中的所定AE檢波框內的影像訊號之訊號位準,以計算出適合於攝像中之攝像影像的曝光量,對光學零件驅動部114或TG113作指示。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指示,調整攝像光學系111的光圈開放程度,以調整入射至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之曝光量。又,TG113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指示,將時序訊號供給至攝像元件112,根據該時序訊號來控制攝像元件112的快門速度。其結果為,攝像影像的曝光會被自動控制,以使攝像影像的亮度達到最佳。
(3)影像訊號處理
訊號處理部122,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對於從攝像元件112所輸出之類比影像訊號,進行類比訊號處理(增幅等),其後進行A/D轉換成數位影像訊號。然後,訊號處理部122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對數位影像訊號,實施雜訊去除、白平衡調整、色彩補正、邊緣強調、咖瑪補正等之數位訊號處理。
(4)攝像影像之顯示處理
一旦訊號處理部122將上記訊號處理後之影像訊號輸出至顯示部130,則顯示部130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將該影像訊號所代表之攝像中之攝像影像(觀景影像)加以顯示。藉由顯示該觀景影像(動畫),使用者就可目視確認攝像方向或攝角、被攝體之攝像狀態等,可以所望之快門機會來記錄所望之被攝體的攝像影像。又,顯示部130係也會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將記錄媒體中所記錄之影像資料予以再生所得之影像加以顯示。
(5)記錄處理
記錄再生部140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進行攝像影像的壓縮記錄處理。例如,於動畫攝像模式中,若按下了錄影鈕165,則記錄再生部140係將表示攝像影像(動畫)的影像訊號,以例如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等所定壓縮編碼方式,進行壓縮。然後,記錄再生部140係將該已壓縮之影像訊號,以動畫資料的方式記錄至記錄媒體。又,於靜止影像攝像模式中,若按下快門釋放鈕164,則記錄再生部140係隨應於來自快門釋放鈕164的快門釋放訊號,將表示攝像影像(靜止影像)的影像訊號以所定壓縮編碼方式進行壓縮,以靜止影像資料的方式記錄至記錄媒體。
(6)再生處理
記錄再生部140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進行記憶卡167等之記錄媒體中所記錄之影像的再生處理。於再生模式下,若有從操作部160輸入了再生指示,則記錄再生部140係將記錄媒體中所記錄的壓縮影像資料予以解壓,將所得到之再生影像訊號輸出至顯示部130而顯示之。
(7)各種設定處理
攝像裝置10係基於各種感測器所偵測到的外部環境、對操作部160的使用者操作,而進行攝像裝置10所擁有之各種機能、或攝像裝置10之動作的設定處理。作為攝像裝置10的機能係例如有:變焦機能、AF機能、AE機能、閃光機能、自我計時機能、連拍攝像機能、攝像影像的畫質或影像尺寸、快門速度、白平衡等之調整機能、攝像輔助機能、顯示機能等。
[4.旋動偵測部、裝著偵測部之構成]
接著,再一面參照圖7,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偵測攝像部110之旋動狀態的旋動偵測部170。
如圖7所示,DSP120、顯示部130、操作部160、電源部(未圖示)等,攝像裝置10的大部分構成要素,是被設置在攝像裝置10的本體部100的殼體內。另一方面,攝像部110係以旋動軸116為中心而對本體部100設置成自由旋動(參照圖1~圖3)。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具備有用來偵測攝像部110對本體部100之旋動狀態、例如上記旋動角θ用的旋動偵測部170。該旋動偵測部170,係例如以設在本體部100的旋動狀態偵測用霍爾感測器172、和設在攝像部110的磁石174而具體實現。
旋動狀態偵測用霍爾感測器172,係被配設在本體部100的上端、相鄰於攝像部110的地點。該霍爾感測器172,係偵測出被設在攝像部110之磁石174所產生之磁場的磁束密度。另一方面,磁石174係被設在從攝像部110之旋動軸116偏移開來的地點。
藉由所述構成,一旦攝像部110以旋動軸116為中心而旋動,則霍爾感測器172與磁石174的相對位置會變化,霍爾感測器172所測出的來自磁石174之磁場大小或方向也會有所變化。因此,藉由霍爾感測器172就可偵測出來自磁石174之磁場的大小或方向,就可偵測出攝像部110對本體部100之旋動狀態(例如攝像部110的旋動角θ、相對位置等)。霍爾感測器172,係將表示所測出之磁場大小或方向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150,控制部150係基於該磁場之大小或方向,來判別攝像部110的旋動狀態。此外,控制部150係隨著所測出之攝像部110的旋動狀態,判定顯示部130中的攝像影像之上下及左右而控制顯示的反轉顯示機能,但細節將於後述。
接著,一面參照圖7及圖8,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用來偵測是否對攝像部110裝著配接器20(以下亦稱作「對攝像部110之配接器20裝著之有無」)的裝著偵測部180。
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中,進行全周圍攝像所需的配接器20,是可對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裝卸(參照圖4)。如圖7所示,藉由將配接器20的嵌合部23,嵌合至設在攝像部110之攝像方向前面的安裝部117,配接器20就對攝像部110裝著成可自由裝卸。此時,藉由將在配接器20的嵌合部23之兩端朝內側凸設的2個卡合爪24,嵌合至被形成在攝像部110之殼體兩側面的凹陷部115中,就可將配接器20簡單地固定在攝像部110的前面。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具備有用來偵測配接器20是否對攝像部110裝著的裝著偵測部180。該裝著偵測部180係例如圖7及圖8所示,以設在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的裝著偵測部霍爾感測器182、和設在配接器20的磁石184而具體實現。磁石184係被埋設在配接器20的嵌合部23的一側。裝著偵測部霍爾感測器182,係被配設在攝像部110的前面端(攝像方向前方側)、相鄰於配接器20的磁石184之地點。該霍爾感測器182,係偵測出被設在配接器20之磁石184所產生之磁場的磁束密度。
藉由所述構成,若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10(參照圖4B),則霍爾感測器182的附近就會配置有磁石184,因此霍爾感測器182係從該當磁石184偵測到所定磁束密度以上的磁場。另一方面,在配接器20非裝著時(參照圖4A),霍爾感測器182就不會從配接器20的磁石184偵測到所定磁束密度以上的磁場。因此,藉由霍爾感測器182所測出的磁場強度,就可偵測出是否有對攝像部110裝著配接器20。霍爾感測器172,係將表示所測出之磁場強度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150,控制部150係基於該磁場強度,來判別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的裝著狀態(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然後,控制部150係隨著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來切換攝像裝置10的各種動作設定。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藉由旋動偵測部170而偵測出攝像部110對攝像裝置10之本體部100的旋動狀態,藉由裝著偵測部180偵測出配接器20有無對攝像部110之裝著。藉此,控制部150係可基於攝像部110的旋動狀態、或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而控制攝像裝置10的動作設定。此處,攝像裝置10之動作設定,係包含有例如,攝像部110所做的攝像動作之設定(例如關於攝像動作的攝像參數之設定)、顯示部130所做的顯示動作之設定、用到操作部160的使用者操作之控制設定等。
如此,控制部150係基於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隨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來切換攝像裝置10的各種動作設定。藉此,當在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裝著配接器20而進行全周圍攝像時,可將攝像裝置10的動作設定,自動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藉此,使用者就可不必對攝像裝置10進行特別的設定操作,只需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裝置10,攝像裝置10就會配合全周圍攝像而自動控制成最佳化的動作設定。此外,如上記,隨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來控制攝像裝置10之動作設定的具體例,將於後述。
[5.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
接著,參照圖9,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之控制方法。圖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如圖9所示,首先,當配接器20未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攝像裝置10係被設定成適合通常攝像的動作設定,使用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來進行通常攝像動作(S100)。該通常攝像動作時,攝像裝置10的裝著偵測部180會一直偵測配接器20是否有被裝著在攝像部110(S102)。其結果為,當偵測到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之裝著時,於以下的S104~S108中,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將攝像裝置10之動作設定,從適合於通常攝像之設定,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
首先,控制部150係將顯示部130的顯示動作之設定,從適合於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S104)。攝像裝置10係具有反轉顯示機能,會基於上記旋動偵測部170所偵測到的攝像部110之旋動狀態,而將顯示部130所顯示之攝像影像予以上下左右反轉而顯示。藉由該反轉顯示機能,當攝像部110的攝像方向與顯示部130的顯示畫面是朝著同一方向時(例如自拍攝像時),則攝像影像的上下及左右會被反轉而顯示。當配接器20未被裝著在攝像部110的通常攝像時,控制部150係將該當反轉顯示機能予以有效化。因此,控制部150隨著攝像部110的旋動狀態,而將顯示部130上所顯示之攝像影像予以反轉顯示。
相對於此,當在S102中偵測到配接器20之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將該當反轉顯示機能予以無效化,設定成攝像影像在顯示部130上不被反轉顯示。藉由全周圍攝像而得之環狀影像30,係與藉由通常攝像而得之矩形影像不同,不存在基準的顯示方向,因此不需要將環狀影像30作反轉顯示。於是,在配接器20裝著時,藉由將不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反轉顯示機能自動予以無效化,在使用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全周圍攝像時,就不會發生對使用者而言是多餘的反轉顯示。
接著,控制部150係將攝像部110的攝像動作之設定,從適合於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S106)。此處,攝像動作之設定切換,係藉由例如攝像動作中所使用的攝像參數之設定變更、或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變更(例如有效化/無效化)而實現。攝像參數係例如有:攝角之設定值(例如變焦位置)、AF控制之設定值(例如對焦位置)、AE控制之設定值(例如目標亮度等級)等。又,攝像輔助機能,係為攝像中之手振加以補正之手振補正機能、或偵測攝像影像中之人物臉部的臉部偵測機能等。在進行上記通常攝像動作(S100)時,攝像參數係設定成適合於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值,攝像輔助機能也被有效化。可是,當裝著配接器20而進行全周圍攝像動作時,將攝像參數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特性的設定值,將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特性的設定,較為理想。
於是,在S102中之偵測到配接器20的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將攝像參數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值。藉此,即使使用者不以手動來設定變更,仍可將攝像參數自動設定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設定值。又,控制部150係將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例如,控制部150係隨應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來變更手振補正的演算法,將不適切的攝像輔助機能予以無效化。藉此,在配接器20裝著時,就可將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自動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如此,攝像裝置10係可隨應於配接器20之裝著,而將攝像部110所做的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隨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而自動最佳化。
然後,控制部150係將用來控制使用者操作的操作控制之設定,從適合於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S108)。通常攝像時,使用者係可使用操作部160,以手動來設定變更攝像裝置10的各種機能或動作設定。可是,在全周圍攝像時,使用者若將上記S106中配合全周圍攝像而設定好的攝像參數任意加以變更,或把不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機能(例如上記反轉顯示機能、攝像輔助機能等)予以有效化等,則會引起攝像影像的品質劣化等。
於是,在S102中之偵測到配接器20的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將使用者操作控制之設定,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操作控制之設定。藉此,使用者就無法變更上記S106所設定好的攝像參數、或是把不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機能有效化、或是把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機能無效化等等。因此,在全周圍攝像時,可防止意圖或非意圖之使用者操作而導致全周圍攝像所得之攝像影像劣化。
如以上,於S104~S108中,控制部150係可將攝像裝置10之動作設定,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因此,即使使用者不進行困難的設定操作,只需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10,就可將攝像裝置10的動作設定,從適合於通常攝像之設定,自動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此外,上記S104、S106、S108之執行順序係不限定於圖示的例子,可用任意順序來執行之。
其後,攝像裝置10係依照該當切換後的動作設定,來遂行全周圍攝像動作(S110)。該全周圍攝像動作,係直到從攝像部110拆下配接器20(S112)、或攝像裝置10的電源關閉為止(S114),都會被持續進行。
S110中的全周圍攝像動作時,攝像裝置10的裝著偵測部180會一直偵測配接器20是否有從攝像部110拆下(S112)。其結果為,當偵測到配接器20的拆下時,控制部150係將上記S104~S108所切換的攝像裝置10之動作設定,從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還原成適合於通常攝像之設定(S116)。其後,返回S100,攝像裝置10係依照適合於通常攝像之動作設定,來遂行通常攝像動作。因此,即使使用者不進行困難的設定操作,只需將配接器20從攝像部110拆下,就可將攝像裝置10的動作設定,從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自動切換成適合於通常攝像之設定。
[6.顯示動作之設定的最佳化]
接著,參照圖10及圖11,詳述隨著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來控制顯示部130的顯示動作之設定之方法的具體例。圖1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常攝像時的反轉顯示機能有效狀態的說明圖,圖1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全周圍攝像時的反轉顯示機能無效狀態的說明圖。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可使攝像部110對本體部100旋動,可改變攝像部110的朝向(攝像方向)、和顯示部130之顯示畫面的朝向。在具有如此旋動機構的攝像裝置10中,藉由如圖3所示使攝像部110與顯示部130朝向同一方向,使用者(攝像者)就可一面觀看顯示部130上所顯示之使用者自己的觀景影像,一面拍攝該使用者本身(自拍攝像)。在具有所述自拍攝像機能的攝像裝置10中,當拍攝使用者自身時,藉由令顯示部130把攝像影像的上下及左右予以反轉而顯示,就可使攝像影像以對使用者而言較為自然的方向來加以顯示,係採用如此手法。
關於該通常攝像時的反轉顯示機能,參照圖10來說明。如圖10A所示,使攝像部110朝向攝像裝置10之正面方向的狀態下(旋動角θ=0°),位於攝像裝置10之正面方向的被攝體的富士山會被拍攝,在顯示部130係會顯示出富士山的攝像影像132。此時,由於攝像部110的旋動角θ是未滿基準角度θ0 (例如θ0 =120°),因此控制部150係使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因此攝像影像132係不會被上下及左右反轉顯示。
另一方面,如圖10B所示,使攝像部110旋動而朝向攝像裝置10之背面方向時(旋動角θ=180°),位於攝像裝置10之背面方向的使用者自身的臉部會被拍攝,在顯示部130上會顯示出使用者自身的攝像影像134。此時,由於攝像部110的旋動角θ已達基準角度θ0 以上(例如θ0 =120°),因此控制部150係使反轉顯示機能有效化。因此,藉由該反轉顯示機能,攝像影像134係會被上下及左右反轉顯示。此外,在圖10B中,為了參考而也圖示出未反轉顯示時的攝像影像136。如此,在旋動角θ達180°前後的自拍攝像時,係藉由將上下及左右反轉的攝像影像134顯示在顯示部130上,使用者自身的臉部就像鏡子一樣映照在顯示部130中而顯示,因此使用者較容易調整攝角。
可是,在如上記之具有攝像部110之旋動機構與反轉顯示機能的攝像裝置10中,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10而進行全周圍攝像時,會發生如下問題。亦即,在全周圍攝像時,如圖11所示,作為攝像影像,會獲得拍攝了攝像裝置10全周圍(360°)之被攝體的環狀影像30。該全周圍攝像所得之環狀影像30,係不具有基準的顯示方向,並不存在對攝像者而言是自然的方向。亦即,圖10所示的通常攝像的攝像影像132、134,是具有基準的顯示方向(亦即被攝體的鉛直方向下方是與顯示畫面的下方向一致,較為理想)。可是,圖11所示的環狀影像30,由於是將水平面內的全周圍所拍攝而成的影像,因此不存在基準的顯示方向。
在獲得此種環狀影像30的全周圍攝像時,上述反轉顯示機能就不需要。亦即,在全周圍攝像時,若和圖10的通常攝像同樣地,隨應於攝像部110的旋動狀態而將反轉顯示機能設定成開啟/關閉,則隨應於攝像部110的旋動角θ之變更,環狀影像30會變成與目前為止之顯示方向不同之方向而被反轉顯示。此結果為,使用者會因為環狀影像30的反轉而感到攝像方向有變化等等,攝像裝置10的顯示動作對使用者而言會是不自然的舉動。
例如,如圖11A及圖12A所示,考慮使用者將攝像裝置10予以縱持,將裝著有配接器20的攝像部110的旋動角θ設成90°,而進行全周圍攝像之情形。此時假設使用者為了將同樣之風景進行全周圍攝像,而如圖11B及圖12B所示,將攝像裝置10改成水平橫躺般地拿持,且將攝像部110往面前旋動而將旋動角θ設成180°。此時,若把顯示反轉機能有效化,則在顯示部130上,環狀影像30會被上下左右反轉顯示。如此一來,使用者對於明明是朝著同一方向拍攝同一風景,該當環狀影像30卻被反轉顯示,而感到異樣感。
於是,為了解決上記反轉顯示之問題,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則當藉由上記裝著偵測部180偵測到配接器20之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將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藉此,即使在全周圍攝像中使攝像部110旋動而改變了攝像部110的朝向(攝像方向)時,仍可防止顯示部130上的環狀影像30的顯示方向突然變動之類的不自然舉動。因此,使用者可使用附帶配接器20的攝像裝置10,沒有異樣感地進行全周圍攝像。
此外,上記的反轉顯示機能,係使攝像影像的上下及左右反轉,但本發明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反轉顯示機能,係亦可僅將攝像影像的上下予以反轉。或者,當攝像部110的旋動方向是對本體部100呈水平方向時,反轉顯示機能係亦可僅使攝像影像的左右反轉。
[7.攝像動作之設定的最佳化]
接著詳述,當對攝像部110裝著配接器20而進行全周圍攝像時,隨應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來控制攝像部110所致之攝像動作設定之方法的具體例。
[7.1.攝角的最佳化]
首先說明全周圍攝像時的攝像影像之攝角的最佳化。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一旦偵測到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便隨應於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來控制全周圍攝像所得之攝像影像(亦即環狀影像30)的攝角。作為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攝角控制方法,係如以下所詳述,例如有(1)變焦位置所致之攝角控制,和(2)影像尺寸所致之攝角控制。
(1)變焦位置所致之攝角控制
隨著被裝著於攝像部110的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設計,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之攝像面上的被攝體像的尺寸,係被唯一決定。可是,當攝像裝置10具有變焦機構時,攝像光學系111的變焦透鏡之位置(以下稱作變焦位置或zoom position),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的尺寸會有變化。
從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透過攝像光學系111而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係並非如通常攝像的矩形狀,而是環狀,藉由拍攝所述之環狀的被攝體像,就會獲得如圖5所示的環狀影像30。在所述的全周圍攝像時,例如,若變焦位置是位在會使攝像影像之攝角縮窄的望遠側之位置(例如Tele端),則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就會變大,因此全周圍攝像所得之環狀影像30的外緣部就會缺損。因此,為了使全周圍攝像所得之環狀影像30不會有缺損,必須要配合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來控制變焦位置,將攝像影像的攝角予以最佳化。
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當偵測到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之裝著時,就使攝像光學系111所具備的變焦透鏡,自動移動到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所定位置。亦即,控制部150,係將攝像光學系111的變焦位置,配合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而予以最佳化。藉此,就可將全周圍攝像所得之攝像影像(亦即環狀影像30)的攝角,控制成適切的攝角。該所謂適切的攝角,係為使環狀影像30的尺寸呈最大、且該環狀影像30不會缺損的攝角。接著說明所述的變焦位置之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1.1)變焦位置之控制手法的具體例1
說明在配接器20裝著時,使變焦位置移動到變成最大攝角的攝角控制方法。首先,在藉由攝像光學系111的變焦機構而使攝像影像變成最大攝角時的變焦位置(例如Wide端)時,預先設計好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使得透過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及攝像光學系111而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沒有缺損,且該被攝體像的尺寸呈最大。然後,當偵測到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之裝著時,控制部150係控制變焦馬達114a,將變焦透鏡的位置(變焦位置)移動至Wide端。藉此,隨著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就可將環狀影像30的攝角作最佳化(最大攝角)。
(1.2)變焦位置之控制手法的具體例2
接著說明,在配接器20裝著時,使變焦位置移動到變成預先設定之最佳攝角的攝角控制方法。首先,將會使得透過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及攝像光學系111而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沒有缺損,且該被攝體像的尺寸呈最大的此種變焦位置,預先記憶在攝像裝置10的記憶部。該當變焦位置,係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最佳變焦位置。然後,當偵測到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之裝著時,控制部150係控制變焦馬達114a,將變焦透鏡的位置(變焦位置)移動至上記預先記憶的變焦位置。藉此,隨著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就可將環狀影像30的攝角作最佳化。
(1.3)變焦位置之控制手法的具體例3
接著說明,在配接器20裝著時,藉由攝像影像的影像處理而求出最佳攝角的攝角控制方法。首先,當偵測到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之裝著時,控制部150係一面使變焦位置從Tele端緩緩移動至Wide端,一面對攝像影像使用影像處理技術,來評估透過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及攝像光學系111而被投影在攝像元件112的被攝體像的尺寸。然後,控制部150係求出會使該當被攝體像的尺寸成最大,且該當被攝體像不會有缺損的變焦位置,固定在該當變焦位置。例如,控制部150係從全周圍攝像所得之環狀影像30之尺寸是塞滿畫框之狀態(有缺損狀態)起開始調整,直到其都被收容在該當畫框內,而固定變焦位置。藉由將如此實際拍攝到的環狀影像30進行影像處理,無論所被裝著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種類為何,都可將攝像影像的攝角作最佳化,使得環狀影像30呈最大、且無缺損。
(2)影像尺寸所致之攝角控制
數位靜態相機等之攝像裝置10,係可變更藉由記錄部所記錄之攝像影像的影像尺寸,對應複數種影像尺寸之記錄。此處,影像尺寸係由攝像影像的像素數(例如影像全體之像素數、影像的縱橫像素數)來表示。例如,攝像影像(動畫)的縱橫像素數係有1920×1080像素、1280×720等。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將所記錄之攝像影像的影像尺寸,設定成從複數種影像尺寸之中被使用者所指定的1種影像尺寸,或是自動選擇的1種影像尺寸。
所述之攝像裝置10,有時候會隨著該當影像尺寸之變更,而變更從攝像元件112所讀出的影像尺寸。例如,當使用像素數是5M像素且為4:3攝角的攝像元件112,生成1920×1080像素的攝像影像時,會將攝像元件112的中央部分予以切出。又,當使用同一攝像元件112,生成1280×720像素的攝像影像時,會採用縱橫分別合成2像素、總計合成4像素而輸出1像素的手法。各個情況下的攝像元件112上的影像尺寸係為1920×1080像素和2560×1440像素,兩者不同。因此,當變更了影像尺寸時,從攝像元件112所輸出的攝像影像的攝角就會不同。
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就將影像尺寸之設定,自動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特定影像尺寸。藉由所述影像尺寸之設定的切換,就可將攝像影像的攝角,控制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的攝角。
具體而言,首先,將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配合著特定的影像尺寸而設計。然後,當偵測到配接器20對攝像部110之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從可設定變更之複數種影像尺寸之中,選擇出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特定影像尺寸,將影像尺寸之設定,自動切換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特定影像尺寸。藉此,攝像影像的攝角就會隨著所被裝著之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而自動地最佳化。其結果為,在已該當特定影像尺寸所記錄的攝像影像內,上記環狀影像30就可沒有缺損,且該環狀影像30的尺寸係呈最大。
[7.2.對焦控制的最佳化]
接著說明全周圍攝像時的對焦位置的最佳化、和自動對焦控制。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一旦偵測到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便隨應於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來控制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對焦位置),將全周圍攝像所得之攝像影像(亦即環狀影像30)的焦點予以對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的對焦控制方法,係如以下所詳述,例如在(1)通常攝像時,和(2)全周圍攝像時,是有所不同。
(1)通常攝像時(配接器非裝著時)的對焦控制
首先說明,在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上未裝著配接器20,僅使用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來進行通常攝像時的自動對焦控制。
如圖13所示,在通常的自動對焦控制時,控制部150係控制著對焦透鏡的位置,使得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對合於遠距離、近距離或極近等之廣範圍的被攝體。因此,控制部150係當判斷為未對現在攝像中之被攝體對合焦點時,就以跨越廣範圍來找尋焦點對合位置的方式來進行自動對焦控制。因此,由於控制對象範圍是廣範圍,故有錯誤判定焦點的可能性存在。
又,如圖14所示,當拍攝遠距離、近距離、極近等之被攝體混合存在的一般風景時,較近的被攝體會聚集在攝像影像138的下段,較遠的被攝體多半會聚集在攝像影像138的上段。又,使用者所望的被攝體,經常是在攝像影像138的中段附近139。考慮所述情形,在通常攝像時的自動對焦控制,係對位於中段附近139之被攝體重點地對合焦點,而進行對焦控制。藉此,就可提高使焦點對合於使用者所意圖之被攝體的機率。
(2)全周圍攝像時(配接器裝著時)的對焦控制
說明將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使用配接器20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及通常之攝像光學系111雙方來進行全周圍攝像時的對焦控制。
(2.1)使用一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全周圍攝像時
作為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種類係例如有,如圖6所示的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和如圖15所示的一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5。後者的一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5,係僅具備1個用來反射來自被攝體之光線的反射面26,該當反射面26係由對中心軸具有旋轉對稱形狀的凸面鏡所構成。
如圖15所示,使用一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5進行全周圍攝像時,就像是拍攝被映在鏡中的被攝體,攝像光學系111的焦距係與配接器20非裝著時大致相同之距離。
可是,為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而獲得環狀(圓形甜甜圈狀)的攝像影像(亦即環狀影像30),在環狀影像30的被攝體之內側,會照到配接器20本身的一部分。同樣地,在環狀影像30的被攝體之外側,配接器20本身的一部分也會被照到。因此,為了不使焦點對合於這些部分,必須將該當部分排除在對焦控制所需之影像評價對象區域外。
又,近距離的被攝體多半聚集在環狀影像30的內側,遠距離的被攝體多半聚集在外側。因此,於圖15的環狀影像30中,相當於圖14之通常攝像時之攝像影像138的中段附近139之部分,係為位於環狀影像30之中央附近的環狀部分32。因此,當使用具備一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5之配接器20而進行全周圍攝像時,必須要將攝像影像內的自動對焦控制之評價對象領域,變更成與通常攝像時不同之範圍。
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在全周圍攝像時,將自動對焦控制的評價對象領域,限制在環狀影像30中央附近的環狀部分32,使焦點對合於映照在該當環狀部分32的被攝體的方式,來進行自動對焦控制。具體而言,控制部150係計算出會合焦於環狀影像30內之環狀部分32中所映照之被攝體的此種焦點位置(對焦位置),對光學零件驅動部114進行指示。光學零件驅動部114,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指示,驅動對焦馬達114b,使對焦透鏡移動,藉此而使全周圍攝像光學系及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自動合焦於被映照在上記環狀部分32中的被攝體。
藉由所述的自動對焦控制,就不會拍到配接器20本身,且可自動獲得對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所存在之環狀部分32對合了焦點的環狀影像30。
(2.2)使用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全周圍攝像時
接著說明,使用具備如圖6所示之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配接器20時的對焦控制。
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係具有如下之光學特性:位於從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起算任意距離的所有被攝體的焦點,是集中在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內部或近傍。例如,圖6所示的二次反射型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係被光學設計成,該當所有被攝體之焦點218是位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內的2個反射面212、213之間。當將所述之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裝著於攝像部110時,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與攝像裝置10之攝像光學系111的距離,係為極近。因此,在配接器20裝著時,必須要使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對合於攝像光學系111的極近(微距位置)。
於是,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控制部150係將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對焦位置),控制成近距離側的特定位置或其近傍(例如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內部的焦點218之位置或其近傍)。雖然通常攝像時的焦點位置之調整範圍較廣(從微距位置至無限遠),但全周圍攝像時的焦點位置之調整範圍係為僅限於上記特定位置或其近傍(例如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內的焦點218之位置或其近傍。例如從攝像光學系111距離約數公分)的範圍。例如,在全周圍攝像時,控制部150係亦可將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在攝像裝置10的對焦控制方法所能調整的範圍當中,固定在最靠近距離側之位置(微距位置)。或者,控制部150係亦可將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在上記特定位置或其近傍之範圍內作調整。
藉由所述的對焦控制,就可使攝像光學系111的對焦位置,對合於上述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內的所有被攝體之焦點218。因此,可隨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而將對焦位置作最佳化,可自動獲得合焦於全周圍攝像之被攝體的環狀影像30。
又,在未裝著配接器20的通常攝像時的自動對焦控制時,如圖13所示,自動對焦機能所致之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之調整範圍(藉由AF機能來探索合焦於被攝體之焦距的範圍),係從微距位置跨及無限遠的廣範圍。可是,當裝著了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如上所述,適切的焦點位置是被限定在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內部或近傍,因此不需要使對焦位置對合於遠距離。因此,在使用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若和通常攝像時同樣地進行廣範圍的自動對焦控制,則會增大誤控制的可能性。
於是,當配接器20被裝著於攝像部110時,控制部150係將AF機能所致之焦點位置的調整範圍,僅限制於攝像光學系111之近傍的所定範圍。該攝像光學系111之近傍的所定範圍,係為例如,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內之焦點218的位置或其近傍之範圍,或微距位置周邊之範圍。如此,在全周圍攝像時,藉由將攝像光學系111的焦點位置之調整範圍僅限制在攝像光學系111之近傍而進行自動對焦控制,就可排除誤判之可能性,防止自動對焦機能的誤控制。
以上說明了使用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全周圍攝像時的對焦控制。此外,只要全周圍攝像光學系是具有,位於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起算任意距離之被攝體的焦點是落在該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內部或近傍位置之此種光學特性,則亦可為使被攝體像反射三次以上的類型。
[7.3.曝光控制的最佳化]
接著說明全周圍攝像時的曝光控制的最佳化。作為攝像裝置10的曝光控制,一般係為自動曝光(AE)控制。在該AE控制時,會隨著所被拍攝的被攝體、或攝像裝置10的周邊環境,來變更AE控制之參數,以執行適合於被攝體的曝光控制。
在使用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如圖5所示,會獲得拍攝了全周圍被攝體的環狀影像30。該環狀影像30係僅存在於,從攝像元件112所輸出之矩形狀之攝像影像的中央部分。如此,在全周圍攝像時,在矩形狀之攝像影像上有映出被攝體的領域,係侷限於中央部的環狀領域(環狀影像30),與通常攝像時被攝體所映出之領域不同。因此,在全周圍攝像時,將自動曝光控制的評價對象領域,從通常攝像時的評價對象領域(例如矩形狀之攝像影像的全領域)變更開來,將攝像影像內的環狀影像30以外之領域,視為曝光控制評價對象領域外,較為理想。
於是,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將攝像影像中的自動曝光控制之評價對象領域,限制在環狀影像30內的領域,將攝像影像內的環狀影像30以外之領域(圖5塗黑之領域)排除在該評價對象領域之外。藉此,自動曝光控制的評價對象領域,就僅為映照有全周圍被攝體的環狀影像30之領域,控制部150係使用該環狀影像30內之像素的亮度值,來自動控制環狀影像30之曝光。藉此,就不會受到環狀影像30以外之領域的影響,可適切地控制環狀影像30的亮度。
[7.4.攝像輔助機能之無效化]
接著說明全周圍攝像時的攝像輔助機能之無效化。攝像輔助機能,係為攝像部110所作的輔助攝像動作所需之機能。該攝像輔助機能係包含有例如,補正攝像中使用手振所致之攝像影像模糊的手振補正機能、或偵測攝像影像中之人物臉部的臉部偵測機能等。
在具有手振補正機能的通常之攝像裝置10中,手振的偵測及補正處理,係配合著僅使用通常攝像光學系111之通常攝像而控制,並不會進行適合於使用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全周圍攝像的控制。因此,裝著了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若仍持續維持著符合通常攝像而控制的手振補正機能,則有可能無法獲得適切的環狀影像30。
於是,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將手振補正機能無效化。藉此,在全周圍攝像時,就不會對環狀影像30進行不適切的手振補正處理,因此可獲得適切的環狀影像30。
又,在通常攝像時,會進行利用到臉部偵測機能的對焦控制或曝光控制。藉此,就可使焦點對合於攝像影像內的人物之臉部,或是控制曝光而使攝像影像內人物的臉部達到適切亮度等等。可是,在使用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由於被攝體係為扭曲狀態,或上下左右翻轉之狀態而被攝像,因此經常無法進行正確的臉部偵測。甚至,因為被攝體扭曲,還會發生誤偵測的可能性。
於是,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係將臉部偵測機能無效化。藉此,在全周圍攝像時,就不會對被攝體扭曲的環狀影像30進行不適切的臉部偵測處理,因此可防止誤偵測,也解決了因誤偵測所造成的對焦控制或曝光控制之不良。
如以上所述,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控制部150係在通常攝像時所使用的攝像輔助機能當中,把不適切於全周圍攝像的攝像輔助機能予以無效化。藉此,在全周圍攝像時,就可防止該當不適切攝像輔助機能所造成的不良,可獲得適切畫質的環狀影像30。
[8.操作控制之設定的最佳化]
接著說明,在全周圍攝像時,控制對操作部160之使用者操作的操作控制之設定的最佳化。如上述,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在被裝著了配接器20時,會將攝像動作之設定(攝角、對焦、曝光等之攝像參數)或顯示動作之設定,配合著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而作最佳化。可是也考慮到,無論各種設定是否已經如此而最佳化,因為使用者的錯誤操作,導致該當最佳設定無法維持的情形。
於是,當配接器20被裝著在攝像部110時,攝像裝置10的控制部150,在將上記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或顯示動作之設定自動最佳化後,將會變更到該當最佳化設定的這類使用者操作予以無效化。例如,即使使用者操作了攝像裝置10的操作部160,控制部150會控制使用者操作,使得已被最佳化的攝角、對焦、曝光等之攝像參數,或顯示反轉機能的開/關,不可設定變更。藉此,隨著配接器20之裝著而被自動最佳化的動作設定,就無法被使用者以手動變更,可防止使用者的錯誤操作,因此可維持全周圍攝像時的攝像裝置10的最佳動作設定。
[9.攝像裝置之其他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16,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1。圖16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1的斜視圖。
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1,相較於上記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0,係取代掉攝像部110改成具備使顯示部130旋動的旋動機構這點不同,其他機能構成係和第1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圖16所示,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1,具備讓顯示部130可對本體部100旋動的旋動機構。藉由該旋動機構使顯示部130旋動,就可將顯示部130的顯示畫面,從攝像裝置11的正面101側(攝像方向側),朝向背面102側(攝像者側)、上側等所望之方向。在通常的攝像時,藉由使顯示部130的顯示畫面朝向攝像裝置11的背面102側,使用者(攝像者)就可一面觀看顯示部130中所顯示的攝像影像,一面拍攝被攝體。又,在自拍攝像時,藉由使顯示部130的顯示畫面朝向攝像裝置11的正面101側,使用者就可一面觀看顯示部130中所顯示的自己之攝像影像,一面拍攝使用者自身。
攝像裝置11係具有如圖10所說明的反轉顯示機能,在上記自拍攝像時,係藉由該反轉顯示機能,使顯示部130所顯示的攝像影像上下左右反轉顯示。上記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旋動偵測部170(參照圖7),係偵測出攝像部110對本體部100的旋動狀態,但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旋動偵測部170,係偵測出顯示部130對本體部100的旋動狀態(旋動角θ)。控制部150,係基於顯示部130的旋動狀態,而使攝像影像被反轉顯示。例如,顯示部130的顯示畫面是與攝像方向朝向相反方向時(θ=0°),控制部150係不令顯示部130把攝像影像反轉顯示。另一方面,顯示部130的顯示畫面是朝向攝像方向時(θ=180°),由於是自拍攝像,因此控制部150係令顯示部130把攝像影像反轉顯示。
接著說明使用到上記攝像裝置11的全周圍攝像。圖16所示的攝像裝置11的攝像部110,係為不旋動的固定式(參照圖16A),但即使對於該當攝像部110,也是可以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裝著一裝卸式的配接器20(參照圖16B、C)。如此藉由將配接器20裝著在攝像部110,攝像裝置11係可使用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來進行全周圍攝像。在該全周圍攝像時,如圖16所示,藉由將攝像裝置10配置成使攝像光學系111的光軸103之方向(攝像方向)朝上,就可拍攝包含配接器20的水平面內之全周圍(360°)的被攝體。
此處說明,基於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的反轉顯示機能之控制。如圖16B所示,在配接器20被裝著至攝像部110的全周圍攝像時,控制部150係將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藉此,如圖16B及圖16C所示,即使顯示部130對本體部100旋動,顯示部130中所顯示的環狀影像30仍不會反轉,顯示方向係為不變。
如以上,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1,係當配接器20未被裝著時,會隨著顯示部130的旋動狀態而將顯示部130上的攝像影像予以反轉顯示,但當配接器20裝著時,無論顯示部130的旋動狀態為何,顯示部130上的攝像影像都不會反轉顯示。藉此,在使用到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可防止伴隨顯示部130之旋動而環狀影像30的顯示方向發生變化的不自然之舉動。
此外,圖16的例子的反轉顯示機能,係使攝像影像的上下及左右反轉,但本發明的反轉顯示機能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亦可為,當使顯示部130反轉而對本體部100站立時(圖16C的自拍攝像模式),係攝像影像被上下及左右反轉,但當使顯示部130反轉而對本體部100躺下時(顯示面板反轉關閉模式),係僅使攝像影像上下反轉。又,亦可隨著顯示部對攝像裝置11之本體部的安裝構造,而適宜變更反轉顯示機能的樣態(攝像影像僅左右反轉、或僅上下反轉等)。
[10.總結]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的攝像裝置10、11和其控制方法。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對攝像裝置10、11的攝像部110,就可自由裝卸具備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裝卸式配接器20。因此,當配接器20未裝著時,攝像裝置10、11係可使用攝像光學系111,進行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通常攝像動作。另一方面,當配接器20裝著時,攝像裝置10、11係可使用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及攝像光學系111,進行拍攝全方向(攝像裝置10、11之周圍的全方向)之被攝體的全周圍攝像動作。
甚至,攝像裝置10、11的裝著偵測部180,係會偵測出對攝像部110之配接器20裝著之有無。然後,控制部150係基於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來切換攝像裝置10的動作設定(攝像動作、顯示動作、操作控制等之設定),以配合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或攝像光學系111的光學特性而在動地控制成最佳之動作設定。亦即,配接器20未被裝著的通常攝像時,控制部150係將攝像裝置10、11的動作設定,控制成適合通常攝像的設定(適合於通常攝像光學系11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另一方面,在配接器20有被裝著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時,控制部150係將攝像裝置10之動作設定,控制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之設定(適合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
例如,當配接器20未被裝著時,控制部150係隨著攝像部110之旋動狀態而將使攝像影像反轉顯示的反轉顯示機能有效化,當配接器20有被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將該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藉此,在使用配接器20的全周圍攝像時,使攝像部110旋動而改變攝像方向的情況下,全周圍攝像所得之環狀影像30仍不會被反轉顯示。因此,在顯示畫面上就不會有環狀影像30之顯示方向發生變化的此種不自然舉動,而進行全周圍攝像。如此,在具有自拍攝像機能的攝像裝置10、11中,自拍攝像時的顯示控制(反轉顯示機能),就不會妨礙到全周圍攝像時的使用便利性。
又,當配接器20未被裝著時,控制部150係隨應於通常攝像光學系111的光學特性,而將攝像部110所作的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予以最佳化。另一方面,當配接器20有被裝著時,控制部150係隨應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光學特性,而將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予以最佳化。此處,攝像動作之設定,係包含有上述的攝角之設定、對焦控制之設定、曝光控制之設定、攝像輔助機能的開/關設定等,可藉由變焦位置、焦點位置、曝光控制等之攝像參數之設定而實現。如上記,在配接器20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可將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自動地變更成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之光學特性的設定。藉此,使用者係只需將裝卸式的配接器20裝著至攝像部10、11,不須特別進行困難的設定操作,就可使用通常之攝像裝置10、11而簡單地進行全周圍攝像。又,全周圍攝像時,由於變焦位置、焦點位置、曝光等都被自動最佳化,因此全周圍攝像所得到之環狀影像30的再生時,使用者係可按照其意圖地享受環狀影像30。
甚至,當配接器20被裝著時,控制部150係將會使配合上記全周圍攝像而被自動最佳化之動作設定(攝像參數之設定等)以手動變更的這類使用者操作,予以無效化。藉此,就可防止不熟悉攝像裝置10操作的使用者,因為錯誤操作而導致變更成不適合於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的動作設定。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技術思想範疇內,自然可以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是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例如,在上記實施形態中,雖然針對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一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5的例子來說明,但本案發明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並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亦可為會使來自被攝體之光線反射三次以上之類型的全周圍攝像光學系21。又,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反射面、穿透面等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圖示的例子,可任意的變更設計。
又,上記實施形態所述之裝著偵測部180,係使用例如霍爾感測器182等之磁性感測器來偵測配接器20之裝著有無。可是,本發明的裝著偵測部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亦可使用例如物理性開關、光學感測器等之任意偵測裝置。例如,針對使用了物理性開關的裝著偵測部之例子,加以說明。在配接器20的嵌合部23的攝像裝置10側設置凸起,並設置電氣性開關,當攝像裝置10的攝像部110裝著了配接器20時,會被上記嵌合部23的凸起所按下。該電氣性開關的輸出,係電性連接至控制部150。即使藉由所述構成的裝著偵測部,仍可物理性地偵測出對攝像部110之配接器20裝著之有無。又,上述旋動偵測部170也是同樣地,除了磁性感測器以外,亦可使用例如物理性開關、光學感測器等之任意偵測裝置。
10、11...攝像裝置
20...配接器
21、25...全周圍攝像光學系
22...罩蓋
23...嵌合部
24...卡合爪
30...環狀影像
32...環狀部分
100...本體部
110...攝像部
111...攝像光學系
112...攝像元件
113...TG
114...光學零件驅動部
115...凹陷部
116...旋動軸
117...安裝部
120...DSP
122...訊號處理部
130...顯示部
140...記錄再生部
150...控制部
160...操作部
170...旋動偵測部
172...霍爾感測器
174...磁石
180...裝著偵測部
182...霍爾感測器
184...磁石
211...中心軸
212...第1反射面
213...第2反射面
214...入光部
215...出光部
[圖1]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外觀構成的斜視圖。
[圖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外觀構成的斜視圖。
[圖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外觀構成的斜視圖。
[圖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配接器與攝像裝置之外觀構成的斜視圖。
[圖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被裝著有配接器之攝像裝置的背面圖。
[圖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二次反射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剖面圖。
[圖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硬體構成的模式圖。
[圖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攝像部的放大斜視圖。
[圖9]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1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常攝像時的反轉顯示機能有效狀態的說明圖。
[圖11]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全周圍攝像時的反轉顯示機能無效狀態的說明圖。
[圖1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的攝像部之旋動狀態的斜視圖。
[圖1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常攝像時的對焦控制之說明圖。
[圖1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常攝像時的對焦控制之說明圖。
[圖1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全周圍攝像時的對焦控制之說明圖。
[圖16]本發明的第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的旋動狀態之斜視圖。
10...攝像裝置
20...配接器
21...全周圍攝像光學系
22...罩蓋
23...嵌合部
30...環狀影像
100...本體部
102...背面
110...攝像部
130...顯示部
160...操作部
161...操作鍵
162...預視鈕
163...選單鈕
164...快門釋放鈕
165...錄影鈕
166...變焦開關

Claims (16)

  1.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攝像部,係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和裝著偵測部,係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對前記攝像部進行裝著;和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前記攝像裝置係還具備:顯示部,係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加以顯示;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之至少一方,係對前記攝像裝置之本體部可旋動地設置;前記攝像裝置係還具備:旋動偵測部,係用來偵測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相對於前記本體部之旋動狀態;前記控制部係具有反轉顯示機能,基於前記旋動偵測部所偵測出來的前記旋動狀態,而在前記顯示部中將前記攝像影像予以反轉而顯示;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使前記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
  2.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攝像部,係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 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和裝著偵測部,係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對前記攝像部進行裝著;和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未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單方向被攝體的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全周圍被攝體的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中的曝光控制之評價對象領域,限制在前記全周圍攝像動作所得之環狀影像內。
  3.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攝像部,係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和裝著偵測部,係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對前記攝像部進 行裝著;和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攝像輔助機能,用來輔助前記攝像部所進行之攝像動作;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配接器是否被裝著於前記攝像部,而變更前記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
  4.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攝像部,係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和裝著偵測部,係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對前記攝像部進行裝著;和控制部,係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控制攝像裝置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將會變更已經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而被控制之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的使用者操作,予以無效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前記控制部係 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前記全周圍攝像動作所得之攝像影像的攝角。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配接器是否被裝著於前記攝像部,而變更前記攝像光學系的焦點位置之控制方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記攝像輔助機能係包含,將攝像中之手振加以補正之手振補正機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記攝像輔助機能係包含,偵測攝像影像中之人物臉部的臉部偵測機能。
  9. 一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之攝像元件的攝像部、和將從前記攝像元件輸出之攝像影像予以顯示的顯示部的此種攝像裝置中,偵測前記攝像部上是否有被裝著前記配接器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之至少一方,係對前記攝像裝置之本體部可旋動地設置;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基於用來偵測前記顯示部或前 記攝像部相對於前記本體部之旋動狀態的旋動偵測部所偵測出來的前記旋動狀態,而在前記顯示部中將前記攝像影像予以反轉而顯示的反轉顯示機能;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使前記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
  10. 一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當前記配接器未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隨應於前記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單方向被攝體的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全周圍被攝體的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中的曝光控制之評價對象領域,限制在前記全周圍攝像動作所得之環狀影像內。
  11. 一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攝像輔助機能,用來輔助前記攝像部所進行之攝像動作;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基於前記配接器是否被裝著於前記攝像部,而變更前記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
  12. 一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將會變更已經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 之特性而被控制之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的使用者操作,予以無效化。
  13. 一種攝像裝置控制程式,其特徵為,用以令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之攝像元件的攝像部,和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加以顯示的顯示部的此種攝像裝置,執行: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至前記攝像部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之至少一方,係對前記攝像裝置之本體部可旋動地設置;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基於用來偵測前記顯示部或前記攝像部相對於前記本體部之旋動狀態的旋動偵測部所偵測出來的前記旋動狀態,而在前記顯示部中將前記攝像影像予以反轉而顯示的反轉顯示機能;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使前記反轉顯示機能無效化。
  14. 一種攝像裝置控制程式,其特徵為,用以令攝像裝置,執行: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 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當前記配接器未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隨應於前記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單方向被攝體的通常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來控制拍攝前記全周圍被攝體的全周圍攝像動作之設定;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將從前記攝像元件所輸出之攝像影像中的曝光控制之評價對象領域,限制在前記全周圍攝像動作所得之環狀影像內。
  15. 一種攝像裝置控制程式,其特徵為,用以令攝像裝置,執行: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 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攝像輔助機能,用來輔助前記攝像部所進行之攝像動作;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基於前記配接器是否被裝著於前記攝像部,而變更前記攝像輔助機能之設定。
  16. 一種攝像裝置控制程式,其特徵為,用以令攝像裝置,執行:對於可裝卸一具備用來拍攝全周圍被攝體所需之全周圍攝像光學系的配接器,並具有用來拍攝單方向被攝體的攝像光學系、和將從前記攝像光學系所入射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的此種攝像部,偵測前記配接器是否有被裝著之步驟;和當前記配接器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將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予以控制之步驟;當前記配接器係被裝著在前記攝像部時,在前記控制之步驟中,係將會變更已經隨應於前記全周圍攝像光學系之特性而被控制之前記攝像裝置之設定的使用者操作,予以無效化。
TW099142363A 2009-12-25 2010-12-06 An imaging device, a control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an image pickup device TWI448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6064A JP5287706B2 (ja) 2009-12-25 2009-12-25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3385A TW201143385A (en) 2011-12-01
TWI448149B true TWI448149B (zh) 2014-08-01

Family

ID=44195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2363A TWI448149B (zh) 2009-12-25 2010-12-06 An imaging device, a control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an image pickup devic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51933B2 (zh)
EP (1) EP2518994B1 (zh)
JP (1) JP5287706B2 (zh)
KR (1) KR20120117981A (zh)
CN (1) CN102668538B (zh)
BR (1) BR112012014994A2 (zh)
TW (1) TWI448149B (zh)
WO (1) WO20110778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002248D0 (en) * 2010-02-10 2010-03-31 Lawton Thomas A An attachment for a 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3023063A1 (en) 2011-08-09 2013-02-14 Path 36 Llc Digital media editing
BR112015001555A2 (pt) 2012-07-26 2017-07-04 Olive Medical Corp vídeo contínuo em ambiente com deficiência de luz
US9516239B2 (en) 2012-07-26 2016-12-06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YCBCR pulsed illumination scheme in a light deficient environment
EP2713238B1 (en) * 2012-10-01 2014-11-26 Axis AB Power management in a monitoring camera.
WO2014106296A1 (en) * 2013-01-07 2014-07-10 Tamaggo Inc. Panoramic camera
JP6214178B2 (ja) 2013-01-25 2017-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クライアント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14164216A (ja) * 2013-02-27 2014-09-08 Omron Corp 広角撮像装置
WO2014144947A1 (en) 2013-03-15 2014-09-18 Olive Medical Corporation Super resolution and color motion artifact correction in a pulsed color imaging system
US9492060B2 (en) 2013-03-15 2016-11-15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White balance and fixed pattern noise frame calibration using distal cap
JP6404318B2 (ja) 2013-03-15 2018-10-10 デピュイ・シンセス・プロダクツ・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レーザーパルスの積算光エネルギー制御
CA2906821A1 (en) 2013-03-15 2014-09-18 Olive Medical Corporation Scope sensing in a light controlled environment
JP6091269B2 (ja) * 2013-03-15 2017-03-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クライアント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6226731B2 (ja) * 2013-12-11 2017-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760768B2 (en) 2014-03-04 2017-09-12 Gopro, Inc. Generation of video from spherical content using edit maps
JP6573960B2 (ja) 2014-03-21 2019-09-11 デピュイ・シンセス・プロダクツ・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イメージングセンサ用の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6334256B2 (ja) * 2014-05-19 2018-05-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表示装置及び撮像表示方法
US9984293B2 (en) 2014-07-23 2018-05-29 Gopro, Inc. Video scene classification by activity
US9685194B2 (en) 2014-07-23 2017-06-20 Gopro, Inc. Voice-based video tagging
US9810887B1 (en) * 2014-09-05 2017-11-07 Hoyos Integrity Corporation Overhang enclosure of a panoramic optical device to eliminate double reflection
US9986155B2 (en) * 2014-09-05 2018-05-29 Htc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method, panorama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734870B2 (en) 2015-01-05 2017-08-15 Gopro, Inc. Media identifier generation for camera-captured media
US9679605B2 (en) 2015-01-29 2017-06-13 Gopro, Inc. Variable playback speed template for video editing application
US9667871B2 (en) * 2015-03-20 2017-05-30 Motorola Mobility Llc Remote imaging in modular cellular phone
US10186012B2 (en) 2015-05-20 2019-01-22 Gopro, Inc. Virtual lens simulation for video and photo cropping
US20170048455A1 (en) * 2015-08-11 2017-02-16 Douglas Arnold Brand Optic for enabling instantaneously 360° Degree Panoramic Video of the Surroundings
US9721611B2 (en) 2015-10-20 2017-08-01 Gopro,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generating video from video clips based on moments of interest within the video clips
US10204273B2 (en) 2015-10-20 2019-02-12 Gopro,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of moments of interest within video clips post capture
TWD175522S (zh) * 2015-11-09 2016-05-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裝置之部分
US10109319B2 (en) 2016-01-08 2018-10-23 Gopro, Inc. Digital media editing
US10083537B1 (en) 2016-02-04 2018-09-25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ding a moving visual element to a video
US9838730B1 (en) 2016-04-07 2017-12-05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dio track selection in video editing
US9838731B1 (en) 2016-04-07 2017-12-05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dio track selection in video editing with audio mixing option
US9794632B1 (en) 2016-04-07 2017-10-17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ynchronization based on audio track changes in video editing
US10185891B1 (en) 2016-07-08 2019-01-22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pac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US9836853B1 (en) 2016-09-06 2017-12-05 Gopro, Inc. Thre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video highlight detection
US10284809B1 (en) 2016-11-07 2019-05-07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lligently synchronizing events in visual content with musical features in audio content
US10262639B1 (en) 2016-11-08 2019-04-16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musical features in audio content
US10534966B1 (en) 2017-02-02 2020-01-14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activities and/or events represented in a video
US10127943B1 (en) 2017-03-02 2018-11-13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ifying videos based on music
US10185895B1 (en) 2017-03-23 2019-01-22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lassifying activities captured within images
US10083718B1 (en) 2017-03-24 2018-09-25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diting videos based on motion
US10187690B1 (en) 2017-04-24 2019-01-22 Gopr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detect and correlate user responses to media content
CN108810600B (zh) * 2017-04-28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场景的切换方法、客户端及服务器
EP3857307A4 (en) 2018-09-26 2022-05-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CAPTURE ARRANGEMENTS
US10799090B1 (en) * 2019-06-13 2020-10-13 Verb Surgical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turning on/off a light source for an endoscope during a surgery
US11528417B2 (en) * 2020-08-31 2022-12-13 Gopro, Inc. Calibrating an image capture device with a detachable lens
TWI774605B (zh) * 2021-10-18 2022-08-11 義鈦科技有限公司 旋鈕式調整360度全景情境之攝影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4405A (ja) * 2000-06-30 2002-01-18 Nikon Corp 電子カメラ用レンズアダプタおよび電子カメラ
JP2003167193A (ja) * 2001-11-29 2003-06-13 Tateyama R & D:Kk パノラマ撮像レンズ
JP2004254139A (ja) * 2003-02-20 2004-09-09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2009192606A (ja) * 2008-02-12 2009-08-27 Canon Inc 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U192125B (en) 1983-02-08 1987-05-28 Budapesti Mueszaki Egyetem Block of forming image for centre theory projection adn reproduction of spaces
US5473474A (en) * 1993-07-16 1995-12-0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Panoramic lens
US6449103B1 (en) * 1997-04-16 2002-09-10 Jeffrey R. Charles Solid catadioptric omnidirectional optical system having central coverage mean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 camera, projector, medical instrument, or similar article
JP3505088B2 (ja) * 1998-07-22 2004-03-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3865516B2 (ja) 1998-10-23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全方位撮像装置
JP4326104B2 (ja) 2000-03-14 2009-09-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入力装置
FR2821156B1 (fr) * 2001-02-16 2003-05-23 Immervision Internat Pte Ltd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l'obtention d'une image panoramique numerique a teinte constante
JP3677586B2 (ja) 2002-04-10 2005-08-03 立山マシン株式会社 全方位撮像による環状画像の基準位置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960140B2 (ja) * 2002-06-21 2007-08-15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ビデオカメラ
JP2005136669A (ja) * 2003-10-30 2005-05-26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撮像装置
JP2005175713A (ja) * 2003-12-09 2005-06-30 Canon Inc 電子カメラ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5260737A (ja) * 2004-03-12 2005-09-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撮影条件設定方法
JP4628045B2 (ja) * 2004-08-31 2011-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CN1812560A (zh) * 2005-01-26 2006-08-02 乐金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附着摄像头式便携信息终端机的映像反转设备及其方法
US20080194290A1 (en) 2005-03-30 2008-08-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 N.V.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Rotary Camera Unit
US20100045773A1 (en) * 2007-11-06 2010-02-25 Ritchey Kurtis J Panoramic adapter system and method with spherical field-of-view coverage
JP4262263B2 (ja) * 2006-06-07 2009-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865477B2 (ja) * 2006-07-07 2012-02-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料金自動収受機
KR101371414B1 (ko) * 2007-01-31 2014-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기능 복합영상장치 및 그의 ui 제공방법
JP4432982B2 (ja) * 2007-02-16 2010-03-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KR20080084021A (ko) 2007-03-14 2008-09-1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회전형 표시장치를 장착한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JP5070036B2 (ja) * 2007-12-26 2012-11-07 日本放送協会 像回転用アダプ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4405A (ja) * 2000-06-30 2002-01-18 Nikon Corp 電子カメラ用レンズアダプタおよび電子カメラ
JP2003167193A (ja) * 2001-11-29 2003-06-13 Tateyama R & D:Kk パノラマ撮像レンズ
JP2004254139A (ja) * 2003-02-20 2004-09-09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2009192606A (ja) * 2008-02-12 2009-08-27 Canon Inc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8538B (zh) 2015-07-22
US20120262621A1 (en) 2012-10-18
US9151933B2 (en) 2015-10-06
WO2011077805A1 (ja) 2011-06-30
EP2518994A4 (en) 2015-07-08
JP5287706B2 (ja) 2013-09-11
EP2518994B1 (en) 2018-08-22
EP2518994A1 (en) 2012-10-31
KR20120117981A (ko) 2012-10-25
CN102668538A (zh) 2012-09-12
BR112012014994A2 (pt) 2017-03-01
JP2011139133A (ja) 2011-07-14
TW201143385A (en)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8149B (zh) An imaging device, a control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an image pickup device
JP559369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31668B2 (ja) 複眼撮像装置
JP5625887B2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60114341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2010026120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アダプタ
JP2006313250A (ja) レンズ交換式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849636B2 (ja) 撮像装置
JP5226546B2 (ja) 撮像装置
JP5203155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680129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126701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049381A (ja) 撮影装置
JP2008085839A (ja) 撮像装置のエラー通知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KR20100056265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12239078A (ja) 撮影装置
JP2005159559A (ja) 携帯型電話装置
JP5963890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のモード切換えプログラム
JP2004333872A (ja) カメラ
JP201010392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2354317A (ja)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光電変換デバイスの欠陥検出方法
JP2012134675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
JP2007180835A (ja) 携帯型撮像装置
JP200401509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KR20100013699A (ko) 촬상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