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3974B - 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 - Google Patents

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3974B
TWI433974B TW097102658A TW97102658A TWI433974B TW I433974 B TWI433974 B TW I433974B TW 097102658 A TW097102658 A TW 097102658A TW 97102658 A TW97102658 A TW 97102658A TW I433974 B TWI433974 B TW I4339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machine
section
outlet end
wire guid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2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2069A (en
Inventor
Axel Flad
Wolfgang Bauer
Original Assignee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filed Critical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ublication of TW200912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2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3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39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22Devices for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4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incorporating loose fibres, e.g. in high-pil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Description

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前言部分中所定義之型式的編織機。
此種型式之構造成圓形的編織機的已知機器(PCT WO 2004/079 068A2)是特點在於,在離開牽伸總成後,用來編織的纖維材料會立即地由一紡紗裝置轉變成一紗。特別有利的是,此纖維材料會轉換成具有真正撚捻部的臨時紗,且在整個輸送過程中均會維持住纖維材料上的臨時性撚捻部。因此,其在一方面可以將纖維材料自牽伸總成起輸送較長的距離至相關的編織系統,雖然其具有相較於一般紗為低的強度,因為此種人工處理的結果之故,形成為臨時性紗的纖維材料可滿足於自牽伸總成至編織系統之輸送路徑中所需的所有強度需求。因此纖維材料可以長距離的輸送,而不會生任何鬆開或斷裂的風險。另一方面,在自紡紗裝置的出口末端至編織系統的短距離中,亦即到達纖維進入至編織針內,該臨時性紗的撚捻部會減少至零(假撚原則),因此實際上被處理成編織產品的纖維材料不具己撚紗,而是實質上未而互相平行配置的纖維。因此,可以得到極度柔軟的編織產品來做為末端產品。
另一種情形是,此紡紗裝置可以配置成例如噴氣紡紗機,用以製作永久性強化的紗,特別是所謂的非傳統紗 (參見例如EP 1 518 949 A2及EP 1 826 299 C2)。此種紗亦具有一些撚捻部或扭轉部,但並非是傳統概念中的例如絞紗或包紗(披覆紗)的紗。此紡紗製程可有利地調整-如同述的臨時紗的情形一樣-而得到具有足夠強度但仍能造成足夠柔軟之編織產品的纖維條。
一項可以想見的優點是,此已知的機器中設置一吸力元件在線導遠離於紡紗裝置的這一側上,而位在針的後側。此吸力元件的目的是使來自線導的纖維材料沿著針筒軸線之徑向方向拉緊,並保持其拉緊狀態,以使其能由上升至線拾取位置處的編織針抓起,並處理成針縫部。再者,吸力元件到目前為止被認為是圓形的編織機之啟動所必要的,特別是在機器短暫停止或纖維材料斷裂之後。
除了增加成本以外,該吸力元件尤其是會造成高能源消耗,因為該吸力元件必須要針對例如圓形的編織機中的48個或更多個編織系統的每一者而設置。此外,也會有吸力元件無法抓起抽取出之纖維材料中的所有隨之輸送之纖維的風險,因此會有不欲見到的纖維聚集(所謂的纖維團),掉落至管狀編織物內,而使其變髒。
針對於此,構成本發明之基礎的技術問題是要建構出前面所述之型式的機器,而不會增加結構成本,以因之而整個省略掉該吸力元件。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特徵部分的結構即是此問題 的一項解決方案。
本發明是依據將應用於輸送管內之紗上的噴射空氣,同時應用於將纖維材料***至編織針內,及/或用來將纖維材料輸送至位於由該等編織針所構成之針列的方的位置處。這可藉本發明的特徵來達成,而無需讓輸送管內的噴射壓力必須要高到不合適的高值,也不會有纖維材料及分離開的纖維聚集在輸送管與線導間的空隙或是線導的通道內、不需要的亂流發生、及/或其它會妨礙纖維材料***至編織針或損傷最終編織產品的故障發生等的風險。除此之外,其會有另外有的好處,由線導之通道排放出來的噴射空氣流會造成持續不斷的編織針自我清潔作用,亦可供在圓形的編織機的啟動時有利地應用之。
本發明的其它有利的特點可自申請專利範圍附屬項中得知。
下面將透過範例性實施例,並配合於所附圖式,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第1圖是一具有針筒2之圓形的編織機1的垂直部分剖面的概略示意圖,其中以可移位的方式設置有構成為一針列的標準編織針3,其等係可在一下文中稱為編織系統的編織位址處由凸輪部件(未顯示)移動至一適合拾取纖維材料4的拾取位置。圓形的編織機1,其可以構造成例如一右/左圓形的編織機,係矗立於由參考編號5標示的 工廠建築或編織室的地板上。操作人員可以自工廠地板5上操作該編織機1。此外,多個筒6設置於工廠地板5上,其內可放置由纖維構成的纖維條7。
纖維條7係經由構造成例如輸送帶的輸送裝置8來進料至一牽伸總成9,該牽伸總成係可由操作人員自位於工廠地板5上方的工作枱10來接觸之。多個編織系統,其在第1圖中僅顯示出一個,中的每一者均設置有該牽伸總成,其係例如以已知的方式設有三對牽伸滾輪11。再者,在有需要時,一條自一供料紗圈14拉展出來的輔助線12係進給至每一編織系統內。輔助線12係可選擇性地由一線導直接進給至編織系統內,或是如第1圖所示,由該牽伸總成9的前滾輪對11a進給至編織系統內。
來自牽伸總成9而包含有配置成互相平行且實質上未撚的纖維的纖維條是由以編號15標示的紡紗裝置進給至一相關的編織系統內,如第2圖中可以更清楚看到的。根據目前已知最好的實施例,紡紗裝置15包含有至少一撚元件16及一連接至其上的紡紗或輸送管17,其中在根據第1圖的範例性實施例中,三個撚元件16a、16b、16c及三輸送管17a、17b、17c係互相連接於後方的,因為圓形的編織機1自牽伸總成9起算的相當長的距離之故。纖維材料4之輸送方向上的第一撚元件16a是直接設置於牽伸總成9的前滾輪對11a後方,亦即位在其出口板18處,而輸送方向上的最後一輸送管17c則是中止於極接近於升高至各編織系統上之拾取位置處的編織針3的鉤部19 處。最後,一連接至例如中心抽取裝置21的吸力元件20,是設置於編織針3的後方。
如第2圖所示,紡紗裝置15或每一個包括一撚元件16及一輸送管17的單元,是用來將自牽伸總成9排放出來的纖維條先轉換成一具有真的撚捻部的臨時紗22(第2圖)。就此目的而言,撚元件16是由例如一實質上中空的圓形的柱本體23所構成的,而其內部空穴可接收輸送管17的前導區段,且此封閉而平齊於一前側表面24。至少一空氣導管25,最好是多個空氣導管25,自該表面24延伸出,其等全部是以相對於輸送管17之中心軸線呈一角度的方式配置的。此空氣導管25貫穿過本體23及的壁部輸送管17而中止於輸送管17的內壁上。空氣導管25在徑向上的距離是自表面23起沿著輸送方向(箭號v )逐漸地減小,因此該等最好是筆直狀的空氣導管25是分別與輸送管17的中心軸線間形成一個約45°的角度。在作業期間,壓縮或噴射空氣會由一裝置(未顯示)送入至空氣導管25鄰接於本體23之外面側的末端內,因此撚元件16可將出現在前滾輪對11a之出口板18處的纖維材料拉引進入至輸送管17內,而同時使其朝向各編織系統前進通過輸送管17。再者,由於空氣導管25的傾斜配置之故,在輸送管17內會產生渦流26,使得來自前滾輪11a的纖維材料不僅會被吸入,同時使其受到多次旋轉的作用,其會立即地使纖維材料密實,而紡成該臨時紗22。該臨時紗22會大致上保持著該等撚捻部一直到輸送管17 的末端,而在該處這些撚捻部會在最後接收到的纖維材料4進入至編織針3內時再次鬆開,亦即減少為零個(假撚原則)。因此一密實而幾乎未撚的纖維材料4會進入至編織針3內。如果三個包含有撚元件及輸送管16a/17a至16c/17c的單元是互相連接於後方的話,如第1圖中所示,亦可得到相同的效果。這些單元亦以預選的角對互相相對配置,如第1圖中所示,而其結果是可以將來自牽伸總成9而變細的纖維材料輸送通過相當長的距離而不損傷之。
如前面簡單解釋過的,如果是使用其它的紡紗裝置,亦可得到類似的配置。
此種所描述之型式的圓形的編織機可自例如專利文獻PCT WO 2004/079 068A2中得知,其在此係引述於本文內,以避免贅述。
第3圖示意地依據第1圖及第2圖說明之紡紗或輸送管17之一者的根據本發明的結構,以及一相關的線導27及一位在拾取位置上的編織針3。線導27最好包含有一大致上平面平行板28。此係方便地構造成該線導27同時也可以進行其它的功能,如同在用來處理傳統紗線的圓形的編織機內一樣,並可例如使編織針3的鉤部19張開,或是在其係構造成舌針時,使其保持張開。再者,板28是方便地設有一長形孔29,其係用來將線導27相對於編織針3做垂直的調整。
如第4圖特別顯示出的,線導27具有一通道30,其 具有一入口區段,位在第4圖的右側,並延伸至一台階部30a,以及一出口區段,係位在第4圖的左側,並延伸至一出口開口處,其中在該範例性實施例中,該二區段均延伸至約板28厚度之半。該入口區段具有一內部截面,其係稍微大於出口區段的內部截面D1,並且大致上等於輸送管17中也顯示於第2圖內之出口末端17d的外部截面。此外,輸送管17的出口末端17d突伸進入至通道30內至台階部30a處,並係由黏膠或其它的手段牢固且僅可能氣密的方式連接至板28上。出口末端17d的內部截面具有的尺寸D2是與該範例性實施例中的尺寸D1相等。因此之故,由輸送管17圍繞著的輸送導管是以一種無梯級的方式,最好也是同軸心的方式,自線導27之通道30的出口區段延伸出,而截面則無任何的縮狹、台階或是會造成纖維聚集或類似情形而使得線導27之區域內堵塞住的類似者。
根據第5圖之迄今視為最佳的線導27的範例性實施例,其中相同的零件具有與第4圖相同的參考編號,與根據第4圖之範例性實施例間的差異僅在於通道30的出口區段的內部截面D1是大於輸送管17的出口末端17d的內部截面D2。在此的台階部30a的高度是稍微小於輸送管17在出口末端17d處的壁厚。因此,一直到通道30面對著針3的出口處,其內部截面相對於出口末端17d的內部截面是加寬的。
輸送管17最好是整個是中空圓柱體,具有在其整個 長度上均是定值的圓形的內部及外部直徑,在此情形下,通道30之入口及出口區段等區域處的截面也會是圓形的的。如此,直徑D1及D2是等於各個部位的直徑。
由於D1D2之故,因此可以得到不會因纖維之故而在通道30內,特別是其出口區段,造成纖維聚集或堵塞住的好處。再者,通道30之出口末端17d的無間隙式配置可以提供,臨時紗22可由撚元件16所導入至輸送管17的壓縮空氣來導引至緊鄰於針鉤部19(第3圖)之處,且壓縮或噴射空氣會一直保持其作用,一直到進入至針的區域內。詳細地說,其可以得到的結果是,在適當地調整輸送管17或輸送管17a、17b、17c內的噴射空的強度的情形下,或許是透過實驗來決定之,其或可整個省略掉吸力元件20(第1圖),造成成本及能源的節約。因此,在確保纖維材料4能***至移動至纖維拾取位置處的編織針3的鉤部19內這一點上,並不需要有另外的噴射或吸入空氣流之類或類似者的輔助裝置。再者,噴射空氣流的強度可以有利地選擇成高至能讓纖維材料4-在與編織針3是否位於完全升高位置、未上升位置或僅部分上升位置無關的情形下-被輸送至由編織針3所組成之列的後方的位置處,而這可能是在纖維材料斷掉之後或因其它因素之故而需進行圈狀物形成製程之自動啟動所必須的。
第6圖至第8圖顯示出本發明其它實施例對應於第4圖及第5圖的圖式。
不同於第4圖及第5圖,在根據第6圖的範例性實施 例中,通道30的出口區段具有較入口區段為大的內部截面,因此會形成與第4圖及第5圖相反方向的台階部30b。再者,一延伸至台階部30b處的襯套31,***至該出口區段內,其具有等於出口區段的外部截面,以及小於通道30之入口區段之內部截面的內部截面,其尺寸為D1,因此在此,襯套31的內部表面形成出根據第4圖及第5圖的台階部30a。此外,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輸送管17延伸至台階部30a處的出口末端17d是***至編織針3的入口區段內。在此範例性實施例中,此出口末端17d具有尺寸D2<D1的內部截面,但是其中亦可採用D1=D2。
在線導27具有出口開口的一側,襯套31設有一固定突緣31a,其係靠置於板28的內側壁部上,並且在其內殼部上加工出例如用以導引纖維材料4的溝槽狀導引元件32。
根據第7圖及第8圖的範例性實施例顯示出線導27及導引元件32所具有的中心軸線係配置成與線導27上豎立成與編織針3相對並設有纖維材料4之出口的前側表面28a之間形成一角度。在線導27固定住之狀態中,表面28a係大致上垂直站立的,而其與通道30之軸線間的角度是在0°及90°的範圍內,最好是約45°。此種型式的線導27是最適合於圓形的編織機的,其中各個最後的輸送管17c(第1圖)是朝向著自上而下的角度。
如同根據第7圖的實施例所示,輸送管17的出口末 端17d終止於通道30之入口區段前方一小段距離a 處。在此情形中,其亦可以配置成與通道30同軸心,其中就其內部截面而言,可採用D1D2,如同其它的範例性實施例一樣(例如說對照第4圖)。為能儘可能地防止空氣自該側逃逸,在此非無間隙式的改良案中,該尺寸a 必須不大於約5公釐,而通道30在其入口開口處則應該具有大於出口末端17a的內部截面。透過設定輸送管17(或17c)內的噴射空氣流的強度,在此其可以確保離開線導27的纖維材料可確實地***至位在纖維拾取位置上的編織針的鉤部19內,而無需另外的協助。
第8圖最後顯示出另一變化,其中輸送管17的出口末端17d抵靠於線導27上,而無任何的間隙,最好是與外部完全地密封隔開。就其牢固地固定至線導27上而言,出口末端17d可以設置一固定突緣,相當於第6圖中所示之襯套31的固定突緣31a。
根據第6圖至第8圖的範例性實施例的作動是與根據第4圖及第5圖的範例性實施例一樣。
如果例如設置有數個由撚元件16及輸送管17所構成的單元,互相連接於後方的話,如同第1圖所示,則根據第3圖至第8圖所描述之將輸送管17連接至線導27上的範例性實施例,可以應用至各最後一個輸送管17c。再者,其可以在根據第9圖的線導27中設置另一通道33,經由之例如第1圖中所示的輔助線12可以直接進料至針3內。
如果輸送管17是以一種樞接或可調的方式樞接至線導27上,則可得到一種特別便利的變化案。根據第7圖至第9圖所述的範例性實施例可以例如應用於此。在此情形中的輸送管17的出口末端17d是結合至例如線導27的通道30上,而使得其軸線可以依需要相對於通道30的軸線做垂直向或水平向的樞轉至多個可能的角度位置上。因為此之故,其可以例如將輸送管17的位置相對於線導27調整,而無需因為與編織相關的技術因素之故而改變線導17的較佳位置,及/或無需重新建構包含有線導27及輸送管17在內的組合。這可能會因例如在各種情形中有其較佳之紡紗裝置15相對於針縫部形成機器的位置之故而有所需要。特別有利的是一種其中線導27或輸送管17所延伸出之出口末端17d的出口能以一可選擇的角度,相對於第7圖及第8圖中之表面28a做調整的配置。
本發明並不僅限於前述的範例性實施例,其亦可透過多種方式修改。特別的是,很清楚地,第3圖至第9圖中僅顯示出範例性實施例而已,而這些範例性實施例上可做多種的變化。例如說,其可將第5圖及第6圖中的台階部30a縮減至零值,或是使它們朝向相反的方向,並透過類似於第6圖的方式經由***式的套管來設定線導27在入口及出口區段內的有效通道的尺寸。當然也可以讓出口末端17d突伸通過通道30的整個長度。其亦可將通道30及/或出口末端17d沿著朝其與編織針3相對之出口的方向以圓錐狀逐漸地加寬。在此情形中,在通道30位於出口 末端17d後方的整個區域內,尺寸D1會與尺寸D2相同尺寸或是較大些。再者,輸送管17亦可具有不同的形狀,並以不同的方式連接至線導27上。第2圖中所得知的撚元件的形狀也可依需要改變。再者,也可以僅將一般包含有已撚紗的線來代替前述的纖維材料4進給至編織針3,以生產具有混合特性的編織產品。在不需要線導27的情形中,例如當使用管針或複式針時,其更可依需要以圓錐狀的方式或是以台階狀的形式來加寛輸送管17在其面對著編織針3之末端處的出口末端17d的內部截面,以供能在省略掉線導27的情形下達成前面所說明的效果。再者,本發明並不僅限於圓形的編織機,也可以轉用至其它種針縫部形成機器上,特別是編織機或織襪機上。最後,可以瞭解到,這些不同的特點亦可應用於前面所述及顯示的其它組合上。
1‧‧‧編織機
2‧‧‧針筒
3‧‧‧編織針
4‧‧‧纖維材料
5‧‧‧工廠地板
6‧‧‧筒
7‧‧‧纖維條
8‧‧‧輸送裝置
9‧‧‧牽伸總成
10‧‧‧工作枱
11‧‧‧牽伸滾輪
11a‧‧‧前滾輪對
12‧‧‧輔助線
14‧‧‧供料紗圈
15‧‧‧紡紗裝置
16‧‧‧撚元件
16a‧‧‧撚元件
16b‧‧‧撚元件
16c‧‧‧撚元件
17‧‧‧輸送管
17a‧‧‧輸送管
17b‧‧‧輸送管
17c‧‧‧輸送管
17d‧‧‧出口末端
18‧‧‧出口板
19‧‧‧鉤部
20‧‧‧吸力元件
21‧‧‧中心抽取裝置
22‧‧‧臨時紗
23‧‧‧本體
24‧‧‧前側表面
25‧‧‧空氣導管
26‧‧‧渦流
27‧‧‧線導
28‧‧‧板
28a‧‧‧前側表面
29‧‧‧長形孔
30‧‧‧通道
30a‧‧‧台階部
30b‧‧‧台階部
31‧‧‧襯套
32‧‧‧導引元件
33‧‧‧通道
第1圖示意地顯示出一種適合於本發明之目的,而可用來自基本上不含有未撚纖維的纖維材料中製作出一編織產品的圓形的編織機。
第2圖是貫穿過根據第1圖之圓形的編織的紡紗裝置的縱向剖面的示意圖。
第3圖顯示出第1圖內的圓形的編織機中的輸送管及線導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範例性實施例的縱向剖面圖。
第4圖顯示出第3圖中X部位的放大細部。
第5圖是第二範例性實施例對應於第4圖的圖式。
第6圖至第8圖顯示出貫穿過本發明另外三種範例性實施例的垂直剖面圖。
第9圖是根據本發明之一線導的外觀圖,其係連接至一輸送管上,並適合做輔助線的另外進給作業。
4‧‧‧纖維材料
17‧‧‧輸送管
17d‧‧‧出口末端
22‧‧‧臨時紗
27‧‧‧線導
28‧‧‧板
30‧‧‧通道
30a‧‧‧台階部

Claims (12)

  1. 一種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包含至少一針縫部形成系統,在其內可將編織針(3)移動至一纖維拾取位置,一線導(27),其係相關於該針縫部形成系統,並具有一供該纖維材料(4)通過的通道(30),一牽伸總成(9),係相關於該針縫部形成系統,用以使該纖維材料變細,以及一紡紗裝置(15),其係設置於該牽伸總成(9)與該線導(27)之間,並係供製造出一臨時紗(22),且其包含至少一可配合一股噴射空氣流作動的撚元件(16)及一連接至其上的輸送管(17),該輸送管包含一供該纖維材料輸出的出口末端(17d),係開通至該線導(27)內,其特徵在於該出口末端(17d)具有一內部截面(D2),其係與通道(30)之出口末端的內部截面(D1)大小完全相同或較小,且該股噴射空氣流的強度係選擇成足以在無需任何其它輔助裝置的情形下,至少將該纖維材料(4)確實地輸送至該編織針(3)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通道(30)在一入口區段內具有一內部截面,其係大致上相等於該輸送管(17)之該出口末端(17d)的外部截面,且該輸送管(17)的該出口末端(17d)係至少部分地突伸進入至該通道(30)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在一配置於該出口末端(17d)後方的出口區段內,該通道(30)具有一內部截面(D1),大於該出口末端的內部 截面(D2),且在一用以接收該出口末端(17d)的入口區段內,該通道則具有等於該出口末端(17d)之外部截面的內部截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入口區段係在一台階部(30a)處接合於該出口區段,且該輸送管(17)的該出口末端(17d)係抵靠於該台階部(30a)。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一襯套(31)***至該通道(30)的該入口及/或出口區段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襯套(31)具有一內殼部,設有用以導引該纖維材料(4)的導引元件(3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線導(27)的一出口鄰接於一表面(28a),其與該通道(30)之一軸線間形成一個在0°與90°間的角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線導(27)設有一供輔助線(12)通過的第二通道(3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線導(27)被省略掉,而取代之的是該出口末端(17d)具有一相較於該輸送管(17)之其餘部位而言較大或加寬的內部截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該出口末端(17d)係以沒有間隙的方式接合至該線導(27)的該通道(30)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一紡紗裝置被設置成可形成臨時紗(22)。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第4項、或第9項所述之編織機,其中其係建構成一圓形的編織機。
TW097102658A 2007-01-25 2008-01-24 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 TWI4339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04441A DE102007004441A1 (de) 2007-01-25 2007-01-25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Fasermaterial, insbesondere Strick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2069A TW200912069A (en) 2009-03-16
TWI433974B true TWI433974B (zh) 2014-04-11

Family

ID=39402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2658A TWI433974B (zh) 2007-01-25 2008-01-24 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7975511B2 (zh)
EP (1) EP2115192B1 (zh)
JP (1) JP2010516913A (zh)
KR (1) KR20090127869A (zh)
CN (1) CN101622386B (zh)
AR (1) AR065028A1 (zh)
BR (1) BRPI0807442A2 (zh)
DE (1) DE102007004441A1 (zh)
TW (1) TWI433974B (zh)
WO (1) WO20080897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PT20080014A1 (it) * 2008-11-27 2010-05-28 Giancarlo Bartolucci Dispositivo aspiratore/soffiatore ad aria compressa per distribuzione di fibre tessili su formazione di filati tubolari a rete
EP2666897B1 (de) * 2012-05-24 2017-04-12 H. Stoll AG & Co. KG Flachstrickmaschine mit relativ zum Maschinenkörper verlagerbarem Maschinenelement
DE102013103738A1 (de) * 2013-04-15 2014-10-1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reckwerk für eine Strickmaschine
DE102017202085A1 (de) 2017-02-09 2018-08-09 Tom Hanrath Fördervorrichtung zur Versorgung einer Garnbearbeitungsmaschine, insbesondere einer Spinnstrickmaschine sowie Produktionseinrichtung umfassend eine solche und Verfahren zur Versorgung einer Garnbearbeitungsmaschine verwendend eine solch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78710A (en) * 1926-03-30 of milwaukee
US2796752A (en) * 1956-01-17 1957-06-25 Victor A Hauberg Plating attachment for knitting machines
US2993229A (en) * 1957-03-13 1961-07-25 American Enka Corp Tube extension for spinning tube
AT221209B (de) * 1959-07-11 1962-05-10 Sdruzeni Podniku Textilniho St Vorrichtung für das Einführen der Fäden in die Nadelhaken an Strickmaschinen
US3877254A (en) * 1973-07-30 1975-04-15 Stevens & Co Inc J 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nitting fabric from untwisted staple fibers
JPS5837424B2 (ja) * 1975-01-28 1983-08-16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リツモウフハクノセイゾウホウホウ
JPS5237861A (en) * 1975-09-16 1977-03-24 Toyo Boseki Auxiliary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feeding reclaimed yarn i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JPS5847495B2 (ja) * 1976-06-18 1983-10-2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丸編機・横編機等ベラ針を使用する編機上におけるスラブ・ネツプ調編地の製造方法
DE2908586A1 (de) * 1978-03-17 1979-09-27 Wildt Mellor Bromley Ltd Ringelapparat fuer eine strickmaschine
DE3631400A1 (de) * 1986-09-16 1988-03-17 Fritz Stahlecker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falschdrallspinnen
GB8818537D0 (en) * 1988-08-04 1988-09-07 Carding Spec Canada Yarn re-structuring method & apparatus
CZ282501B6 (cs) * 1988-10-07 1997-07-16 Iro Ab Zařízení na ukládání a podávání niti pro textilní stroje
US5685176A (en) * 1995-10-06 1997-11-11 Mayer Industries, Inc. Circular sliver knitting machine
DE19851403B4 (de) * 1998-11-07 2009-11-12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Rund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Strickwaren mit eingekämmten Fasern
KR20000032624A (ko) * 1998-11-13 2000-06-15 이경목 직물 제직기용 세라믹 실 가이드 제조방법
JP2002173839A (ja) * 2000-12-04 2002-06-21 Tsuzuki Boseki Kk 繊維束ドラフト装置における集束装置
WO2004079067A2 (de) 2003-03-06 2004-09-16 Koenig Reinhard Maschenware
JP2005105430A (ja) 2003-09-29 2005-04-21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DE102005031079A1 (de) * 2005-06-27 2007-01-04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102006006502B4 (de) * 2006-02-13 2018-03-08 Reinhard König Spinnstrickmaschine
JP2007262645A (ja) 2006-02-28 2007-10-11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および紡績方法
DE102006011212A1 (de) * 2006-03-02 2007-09-06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Antrieb für eine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DE102006037714A1 (de) 2006-08-07 2008-02-14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Maschenwa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2386A (zh) 2010-01-06
TW200912069A (en) 2009-03-16
JP2010516913A (ja) 2010-05-20
US7975511B2 (en) 2011-07-12
US20100095710A1 (en) 2010-04-22
CN101622386B (zh) 2011-12-14
EP2115192B1 (de) 2015-07-08
BRPI0807442A2 (pt) 2014-07-01
KR20090127869A (ko) 2009-12-14
DE102007004441A1 (de) 2008-07-31
WO2008089744A1 (de) 2008-07-31
AR065028A1 (es) 2009-05-13
EP2115192A1 (de) 2009-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10061B2 (ja) コアヤーン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
JP6045577B2 (ja) 粗糸を製造する粗紡機並びにスライバに準備紡績する方法
CN110892102B (zh) 气流纺纱装置的操作方法、导纱通道和包括这种导纱通道的气流纺纱机
JP2009509051A (ja) エアジェット紡績装置のためのエアジェット集合体
TWI433974B (zh) 用以製造毛圈織物的編織機
JP4921685B2 (ja) 紡績装置
JP7014735B2 (ja) 糸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空気紡績機および方法
CN106222819B (zh) 空气纺纱机的纺纱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US7281366B2 (en) Arrangement device for producing a spun thread
CN104233530B (zh) 纺纱喷嘴和装配有纺纱喷嘴的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
US20110023273A1 (en)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fibre material between a drafting device and a loop-forming machine and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said apparatus
EP1518949A2 (en) Air vortex spinning machine with special fibre introductions passages
CN104126036A (zh) 用于具有螺旋式导向元件的气流纺纱机的纺纱站的纱线形成元件及生产纱线的方法
TWI457480B (zh) 用以將已延伸纖維材料供應至處理該纖維材料機器的作業站的裝置
EP3067306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CN113993803B (zh) 用于纺织机械的抽吸装置、带抽吸装置的纺织机械、两个旋风元件的应用以及用于抽吸纱线的方法
US7328569B2 (en) Arrangement for producing a spun thread from a staple fiber strand
CN109072519B (zh) 无纺布的制造装置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CN107641860A (zh) 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
CN100467685C (zh) 纺纱装置、纺纱方法及纺纱用中空导向轴部件
US20240026576A1 (en) Multifunctional nozzle for a spinning machine
JP2006514166A (ja) 紡績糸を製造する装置
CN114645340A (zh) 气流纺纱机的工位以及导纱件
CN108866693A (zh) 一种喷气纺纱机
JP2005089912A (ja) 紡績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