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1476A -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1476A
TW202031476A TW108145280A TW108145280A TW202031476A TW 202031476 A TW202031476 A TW 202031476A TW 108145280 A TW108145280 A TW 108145280A TW 108145280 A TW108145280 A TW 108145280A TW 202031476 A TW202031476 A TW 2020314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conductive
resin layer
forming
resi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5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8668B (zh
Inventor
松本裕伸
黒澤佳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1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1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8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866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4Forming conductive coatings; Forming coatings having anti-stat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4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containing boron, silicon, phosphorus, selenium, tellurium, or a metal;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4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onomers containing silic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026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ing or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deposition of met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及其製造方法、與使用此之透明導電性膜及觸控面板。本發明的解決手段在於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具有基材膜12與形成於基材膜12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第一樹脂層14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透明導電性膜80在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第一樹脂層14的面上具有透明導電層26。觸控面板係透明導電性膜80的透明導電層26被用於電極者。

Description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作為智慧型手機及平板終端(tablet terminator)等能藉由觸摸畫面上的顯示而操作設備的輸入裝置,已知有靜電容式的觸控面板。在此種觸控面板中,能使用透明導電性膜。透明導電性膜例如係由在塑膠基材(樹脂基材)的面上形成由氧化銦錫(ITO)等金屬氧化物所構成之透明導電層者所構成(專利文獻1)。
若在塑膠基材的面上直接形成由金屬氧化物所構成的透明導電層,則塑膠基材與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低。於是,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在已積層底漆層的塑膠基材之底漆層的面上,形成有由金屬氧化物所構成的透明導電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7-06869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007065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專利文獻2的底漆層係使含有硫醇基的矽倍半氧烷、含有羥基的聚酯樹脂、含有聚異氰酸酯類的組合物進行熱硬化而得者,其耐擦傷性低,在形成由金屬氧化物所構成的透明導電層之際的處理時,有在底漆層的表面造成傷痕之虞。若在底漆層的表面造成傷痕,則會發生透明導電性膜的外觀不良。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在於提供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及其製造方法、與使用此之透明導電性膜及觸控面板。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係成為用於形成透明導電層的基材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要旨在於具有基材膜與形成於前述基材膜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含量較佳為以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全部量基準計為1質量%以上。基材膜與第一樹脂層之間較佳為具有第二樹脂層,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可僅在基材膜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三樹脂層,前述第三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亦可僅在基材膜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隔著黏著劑層而具有保護膜。亦可在基材膜的兩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
而且,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膜的要旨在於在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第一樹脂的面上具有透明導電層。
透明導電層可被用於觸控面板的電極。
而且,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膜的要旨在於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膜的透明導電層可被用於電極。
而且,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係成為用於形成透明導電層的基材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其要旨在於在基材膜的面上形成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中,可在基材膜的面上形成第二樹脂層後,在第二樹脂層的面上形成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因形成於基材膜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
而且,若在基材膜與第一樹脂層之間具有第二樹脂層,且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則光學調整功能及阻塞(blocking)防止功能的設計變得容易。
而且,若僅在基材膜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三樹脂層,且前述第三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則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側亦耐擦傷性優異。
而且,若僅在基材膜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隔著黏著劑層而具有保護膜,則在處理時,可抑制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造成傷痕。
[用於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進行詳細地說明。
圖1係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具有基材膜12與形成於基材膜12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第一樹脂層14與基材膜12相接。僅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14。
基材膜12只要具有透明性則未被特別限定。作為基材膜12,可列舉透明高分子膜、玻璃膜等。所謂透明性,係指在可見光波長區域中的全透光度為50%以上,全透光度更佳為85%以上。上述全透光度可遵循JIS K7361-1(1997)而進行測定。基材膜12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由操作處理性優異等觀點而言,較佳為2~500μm的範圍內。更佳為2~200μm的範圍內。此外,所謂「膜」,一般而言係指厚度小於0.25mm者,但只要即使為厚度為0.25mm以上者亦能捲成滾筒狀,則即使為厚度為0.25mm以上者亦被包含在「膜」中。
作為基材膜12的高分子材料,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樹脂等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丙烯腈樹脂、聚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環烯烴樹脂、環烯烴共聚物樹脂等聚烯烴樹脂、聚苯硫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偏二氯乙烯樹脂、聚乙烯醇樹脂等。基材膜12的高分子材料,可僅由此等之中的一種所構成,亦可由二種以上的組合所構成。在此等之中,由光學特性及耐久性等觀點而言,更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聚環烯烴樹脂、環烯烴共聚物樹脂。
基材膜12可由單層所構成,前述單層係由包含上述高分子材料的一種或二種以上的層所構成,亦可由二層以上的層所構成,前述二層以上的層係包含上述高分子材料的一種或二種以上的層、與不同於此層之包含高分子材料的一種或二種以上的層等。
第一樹脂層14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第一樹脂層14係藉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化合物,而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又,藉由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化合物為紫外線硬化性的樹脂,而第一樹脂層14的耐擦傷性優異。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具有由下述式(1)所表示的結構。 (化1) (R-SiO1.5 )n  (1)
式(1)中,n為2以上的整數。作為n,較佳為2~200的整數,更佳為2~150的整數,再佳為2~100的整數。式(1)中,R為有機基,複數個R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為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作為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可列舉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烯丙基、乙烯基等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鍵的自由基聚合型反應性基或氧環丁烷基(oxetanyl)等陽離子聚合型反應性基等。在此等之中,較佳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氧環丁烷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因耐候性及光學透明性優異故特佳。亦即,特佳為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此外,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的至少一者」。「(甲基)丙烯醯基」係指「丙烯醯基及甲基丙烯醯基的至少一者」。「(甲基)丙烯酸」係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至少一者」。
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官能基當量較佳為80~10000g/eq的範圍內。更佳為100~1000g/eq的範圍內,再佳為150~300g/eq的範圍內。若官能基當量為此範圍,則紫外線硬化性優異。本發明中,官能基當量表示官能基每一當量的質量(g)。又,前述所謂官能基,係指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
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在硬化前或硬化後的矽倍半氧烷骨架中包含羥基或烷氧基。藉由包含羥基或烷氧基,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提升。在矽倍半氧烷中,有完全籠型(cage-like)結構、梯型結構、隨機結構、不完全籠型結構等。在完全籠型結構及梯型結構中雖不包含羥基或烷氧基,但隨機結構及不完全籠型結構中包含羥基或烷氧基。因此,較佳為矽倍半氧烷骨架的一部分或全部為隨機結構或不完全籠型結構。
作為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列舉東亞合成製的AC-SQ TA-100、MAC-SQ TM-100、AC-SQ SI-20、MAC-SQ SI-20、MAC-SQ HDM、OX-SQ TX-100、OX-SQ SI-20、OX-SQ HDX等。
在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中,除了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更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亦可不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又,可包含非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亦可不包含非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又,在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中,可包含光聚合起始劑。又,因應需要,可包含添加至硬化性組合物的添加劑等。作為此種添加劑,可列舉分散劑、調平劑、消泡劑、搖變劑、防汙劑、抗菌劑、阻燃劑、助滑劑(slipping agent)、無機粒子、樹脂粒子等。又,因應需要,可包含溶劑。
在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中,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含量較佳為以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全部量基準計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2質量%以上,再佳為4質量%以上。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係去除溶劑的成分。若上述含量為1質量%以上,則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更優異。又,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含量,以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全部量基準計可為100質量%。較佳為98質量%以下。藉由將含量設為前述範圍,可做成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者。
作為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列舉具有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之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單體、寡聚物、預聚物等。作為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可列舉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烯丙基、乙烯基等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鍵的自由基聚合型反應性基或氧環丁烷基等陽離子聚合型反應性基等。在此等之中,更佳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氧環丁烷基,特佳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亦即,特佳為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烷基(甲基)丙烯酸酯、芳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在此等之中,由柔軟性優異等觀點而言,特佳為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非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列舉熱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等。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酯樹脂、聚醚樹脂、聚烯烴樹脂、聚醯胺樹脂等。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列舉不飽和聚酯樹脂、環氧樹脂、醇酸樹脂、酚樹脂等。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列舉烷基酮系、醯基膦氧化物(acylphosphine oxide)系、肟酯系等光聚合起始劑。作為烷基酮系光聚合起始劑,可列舉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2-羥基-1-{4-[4-(2-羥基-2-甲基-丙醯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2-甲基-1-[4-(甲基硫代)苯基]-2-N-𠰌啉基丙烷-1-酮、2-苄基甲基-2-(二甲基胺基)-1-(4-N-𠰌啉基苯基)-1-丁酮、2-(二甲基胺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N-𠰌啉基苯基)-1-丁酮、2-(4-甲基苄基)-2-(二甲基胺基)-1-(4-N-𠰌啉基苯基)-1-丁酮、N,N-二甲基胺基苯乙酮等。作為醯基膦氧化物系光聚合起始劑,可列舉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膦氧化物、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膦氧化物、雙(2,6-二甲氧基苯甲醯基)-2,4,4-三甲基-戊基膦氧化物等。作為肟酯系光聚合起始劑,可列舉1,2-辛烷二酮、1-[4-(苯基硫代)苯基]-2-(O-苯甲醯基肟)、乙酮-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1-(O-乙醯基肟)等。光聚合起始劑可單獨使用此等的一種,亦可組合二種以上而使用。
光聚合起始劑的含量較佳為以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全部量基準計為0.1~10質量%的範圍。更佳為1~5質量%的範圍。
無機粒子係以例如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或將第一樹脂層14調整成高折射率為目的而被添加。又,樹脂粒子係以例如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為目的而被添加。藉由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而在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捲成滾筒狀之際,容易抑制表面與背面接著的阻塞。藉由將第一樹脂層14調整成高折射率,可難以視認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導電圖案。所謂高折射率,係指在測定波長589.3nm中的折射率為1.50以上,較佳為1.55~1.80的範圍內,更佳為1.60~1.70的範圍內。
作為能將第一樹脂層14光學調整成高折射率的無機粒子,可列舉由鈦、鋯、錫、鋅、矽、鈮、鋁、鉻、鎂、鍺、鎵、銻、鉑等金屬的氧化物所構成的金屬氧化物粒子。此等可作為能光學調整的無機粒子而使用單獨一種,亦可組合二種以上而使用。在此等之中,由高折射率與透明性皆優異等觀點而言,特佳為鈦氧化物,鋯氧化物。
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的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種類並未被特別限定。作為此種無機粒子,可列舉例如由鈦、鋯、矽、鋁、鈣等金屬的氧化物所構成的金屬氧化物粒子。又,作為此種樹脂粒子,可列舉例如由(甲基)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聚醯胺樹脂、矽氧樹脂、環氧樹脂、酚樹脂、聚乙烯樹脂、纖維素等樹脂所構成的樹脂粒子。
為了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以上。更佳為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的1.1倍以上且20倍以下,再佳為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10倍以下,特佳為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5倍以下。平均粒徑係藉由遵循JIS Z8825的雷射繞射/散射法而得之體積基準的平均算術值。
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由膜的連續性優異等觀點而言,較佳為0.005μm以上。更佳為0.010μm以上,再佳為0.020μm以上。另一方面,由容易抑制起因於與基材膜12的熱收縮差之捲曲等觀點而言,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較佳為10μm以下。更佳為5μm以下,再佳為1μm以下。第一樹脂層14的厚度係在厚度方向中在不存在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部分中之較平滑的部分的厚度。
由容易抑制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表面與背面接著的阻塞等觀點而言,第一樹脂層14的形成有表面凹凸的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1~130nm的範圍內。更佳為0.5~50nm的範圍內,再佳為2~20nm的範圍內。
而且,由抑制阻塞、抑制霧度(haze)的上升、透明性更優異等觀點而言,在上述平均粒徑的範圍內、上述平均算術粗糙度的範圍內中,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分布密度較佳為100~2000個/mm2 的範圍內。更佳為100~1000個/mm2 的範圍內。
作為硬化性組合物中能使用的溶劑,可列舉乙二醇單甲醚(EGM)、丙二醇單甲醚(PGM)、二乙二醇單丁基醚等醇系溶劑、甲基乙基酮(MEK)、甲基異丁基酮(MIBK)、環己酮、丙酮等酮系溶劑、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系溶劑、N-甲基吡咯啶酮、乙醯胺、二甲基甲醯胺等醯胺系溶劑等。此等可作為溶劑而單獨使用一種,亦可組合二種以上而使用。
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濃度(溶劑以外的成分的濃度)只要考慮塗布性、膜厚等而適當決定即可。例如只要設為1~90質量%、1.5~80質量%、2~70質量%等即可。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可藉由將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塗布在基材膜12的面上,因應需要進行乾燥後,利用紫外線照射使其硬化而製造。此時,為了使基材膜12與第一樹脂層14的附著性提升,在基材膜12的表面,亦可在塗布前施以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可列舉電暈處理、電漿處理、熱風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等。
在塗布中,可使用例如反向凹版塗布(reverse gravure coat)法、直接凹版塗布(direct gravure coat)法、模具塗布法、棒塗布法、線棒式(wire-bar)塗布法、輥塗布法、旋轉塗布法、浸漬塗布法、噴霧塗布法、刮刀塗布法、吻合式塗布(kiss coat)法等各種塗布法、或噴墨法、平板印刷、網版印刷、柔版印刷等各種印刷法而進行。
乾燥步驟只要可去除用於塗布液的溶劑等則並未被特別限定,但較佳為以50~150℃的溫度進行10秒鐘~180秒鐘左右。尤其,乾燥溫度較佳為50~120℃。
紫外線照射中,可使用高壓水銀燈、無電極(微波方式)燈、氙燈、金屬鹵素燈、其他任意的紫外線照射裝置。紫外線照射因應需要亦可在氮等惰性氣體環境下進行。紫外線照射量並未被特別限定,但較佳為50~800mJ/cm2 ,更佳為100~300mJ/cm2
根據以上構成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因形成於基材膜12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並不受限於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構成。以下,針對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2中揭示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具有基材膜12、形成於基材膜12的面上之第二樹脂層16、以及形成於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第二樹脂層16與基材膜12相接,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相接。僅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14。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從基材膜12側起依序具有基材膜12、第二樹脂層16、第一樹脂層14。
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其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差異點在於在基材膜12與第一樹脂層14之間具有第二樹脂層16,除此之外,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同樣,關於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
第二樹脂層16被配置在基材膜12與第一樹脂層14之間,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在用於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中,不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
作為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列舉具有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之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單體、寡聚物、預聚物等。作為紫外線反應性的反應性基,可列舉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烯丙基、乙烯基等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鍵的自由基聚合型反應性基或氧環丁烷基等陽離子聚合型反應性基等。在此等之中,更佳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氧環丁烷基,特佳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亦即,特佳為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烷基(甲基)丙烯酸酯、芳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在此等之中,由柔軟性優異等觀點而言,特佳為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在用於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包含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作為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形中,例如即使基材膜12係由聚環烯烴或環烯烴共聚物等所形成,且為較容易破裂者,亦容易抑制基材膜12的破裂。
第二樹脂層16較佳為硬塗層。由此觀點而言,較佳為鉛筆硬度為2B~6H的範圍內。鉛筆硬度可遵循JIS K5600-5-4而進行測定。第二樹脂層16藉由係由包含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組合物所形成,而容易滿足上述鉛筆硬度。
在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中,除了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更包含非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亦可不包含非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又,在用於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中,可包含光聚合起始劑。又,因應需要,可包含添加至硬化性組合物的添加劑等。作為此種添加劑,可列舉分散劑、調平劑、消泡劑、搖變劑、防汙劑、抗菌劑、阻燃劑、助滑劑、無機粒子、樹脂粒子等。又,因應需要,可包含溶劑。非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光聚合起始劑、溶劑可適當選自在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中所記載者。
無機粒子係以例如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或將第二樹脂層16調整成高折射率為目的而被添加。又,樹脂粒子係以例如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為目的而被添加。藉由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而在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捲成滾筒狀之際,容易抑制表面與背面接著的阻塞。藉由將第二樹脂層16調整成高折射率且同時將第一樹脂層14調整成低折射率,而可難以視認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導電圖案。所謂高折射率,係指在測定波長589.3nm中的折射率為1.50以上,較佳為1.55~1.80的範圍內,更佳為1.60~1.70的範圍內。所謂低折射率,係指在測定波長589.3nm中的折射率小於1.50,較佳為1.30~1.50的範圍內,再佳為1.40~1.50的範圍內。
作為能將第二樹脂層16光學調整成高折射率的無機粒子,可列舉由鈦、鋯、錫、鋅、矽、鈮、鋁、鉻、鎂、鍺、鎵、銻、鉑等金屬的氧化物所構成的金屬氧化物粒子。此等可作為能光學調整的無機粒子而單獨使用一種,亦可組合二種以上而使用。在此等之中,由高折射率與透明性皆優異等觀點而言,特佳為鈦氧化物、鋯氧化物。
另一方面,作為能將第一樹脂層14光學調整成低折射率的無機粒子,可列舉氟化鎂、矽石、矽倍半氧烷、氟化鈣等粒子。由容易成為低折射率等觀點而言,此等粒子更佳為中空結構。
添加至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之粒子,亦即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的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種類,可適當選自在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中所記載者。又,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濃度可與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同樣地進行調整。
為了在第一樹脂層14形成表面凹凸,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的合計厚度以上。更佳為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的合計厚度的1.1倍以上且20倍以下,再佳為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的合計厚度的1.5倍以上且10倍以下,特佳為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的合計厚度的1.5倍以上且5倍以下。
第二樹脂層16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由膜的連續性優異等觀點而言,較佳為0.005μm以上。更佳為0.010μm以上,再佳為0.10μm以上。另一方面,由容易抑制起因於與基材膜12的熱收縮差之捲曲等觀點而言,第二樹脂層16的厚度較佳為10μm以下。更佳為5μm以下,再佳為1μm以下。又,由容易抑制起因於與基材膜12的熱收縮差之捲曲等觀點而言,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的合計厚度較佳為10μm以下。第二樹脂層16的厚度,係在厚度方向中在不存在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部分中之較平滑的部分的厚度。
由阻塞等觀點而言,第一樹脂層14的形成有表面凹凸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1~130nm的範圍內。更佳為0.5~50nm的範圍內,再佳為2~20nm的範圍內。
而且,由維持阻塞性、抑制霧度(haze)的上升、透明性更優異等觀點而言,在上述平均粒徑的範圍內、上述平均算術粗糙度的範圍內中,無機粒子及樹脂粒子的分布密度較佳為100~2000個/mm2 的範圍內。更佳為100~1000個/mm2 的範圍內。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可藉由在基材膜12的面上塗布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因應需要進行乾燥後,利用紫外線照射而使其硬化,在基材膜12的面上形成第二樹脂層16後,在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塗布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因應需要進行乾燥後,利用紫外線照射而使其硬化,在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形成第一樹脂層14而製造。此時,為了使基材膜12與第二樹脂層16的附著性提升,基材膜12的表面可在塗工前施以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可列舉電暈處理、電漿處理、熱風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等。
根據以上構成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因形成於基材膜12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又,因在基材膜12與第一樹脂層14之間具有第二樹脂層16,且前述第二樹脂層16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光學調整功能及阻塞防止功能的設計變得容易。
圖3中揭示第三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30。第三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30具有基材膜12、形成於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之第二樹脂層16、形成於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以及形成於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之第三樹脂層18。第二樹脂層16與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相接,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相接。又,第三樹脂層18與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相接。僅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14。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從第三樹脂層18側起依序具有第三樹脂層18、基材膜12、第二樹脂層16、第一樹脂層14。
第三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30,其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的差異點在於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三樹脂層18,除此之外,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同樣,關於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
第三樹脂層18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形成第三樹脂層18的硬化性組合物可為與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同樣的組合物。
第三樹脂層18較佳為硬塗層。由此觀點而言,較佳為鉛筆硬度為2B~6H的範圍內。鉛筆硬度可遵循JIS K5600-5-4而進行測定。第三樹脂層18藉由係由包含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組合物所形成,而容易滿足上述鉛筆硬度。
第三樹脂層18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可做成與第二樹脂層16的厚度同樣的厚度。而且,藉由第三樹脂層18的厚度設為接近第二樹脂層16的厚度或者接近第二樹脂層16與第一樹脂層14的合計厚度之厚度(例如±10%以內),而容易抑制伴隨硬化時的收縮之捲曲。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30可藉由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塗布形成第二樹脂層16的硬化性組合物,因應需要進行乾燥後,利用紫外線照射使其硬化,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形成第二樹脂層16後,在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塗布形成第一樹脂層14的硬化性組合物,因應需要進行乾燥後,利用紫外線照射使其硬化,在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形成第一樹脂層14,又,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塗布形成第三樹脂層18的硬化性組合物,因應需要進行乾燥後,利用紫外線照射使其硬化,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形成第三樹脂層18而製造。此時,為了使基材膜12與第二樹脂層16的附著性或基材膜12與第三樹脂層18的附著性提升,在基材膜12的表面亦可在塗工前施以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可列舉電暈處理、電漿處理、熱風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等。
根據以上構成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30,因形成於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所積層的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耐擦傷性優異。又,因基材膜12與第一樹脂層14之間具有第二樹脂層16,且前述第二樹脂層16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光學調整功能及阻塞防止功能的設計變得容易。又,因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形成第三樹脂層18,且前述第三樹脂層18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故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側亦耐擦傷性優異。
圖4中,揭示第四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40。第四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40具有基材膜12、形成於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之第二樹脂層16、形成於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以及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隔著黏著劑層22所配置之保護膜24。第二樹脂層16與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相接,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相接。又,保護膜24隔著黏著劑層22與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相接。僅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14。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40從保護膜24側起依序具有保護膜24、黏著劑層22、基材膜12、第二樹脂層16、第一樹脂層14。
第四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40,其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的差異點在於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隔著黏著劑層22而具有保護膜24,除此之外,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同樣,關於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
保護膜24係例如在以捲取製程(roll process)等進行連續加工等處理時可抑制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造成傷痕者。保護膜24係隔著黏著劑層22而被貼附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在加工後等時,保護膜24與黏著劑層22一起從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被剝離。因此,關於黏著劑層22,比起基材膜12與黏著劑層22之間的接著力,保護膜24與黏著劑層22之間的接著力更強,並將基材膜12與黏著劑層22之間調整成能界面剝離的接著力。
構成保護膜24的材料,可適當選自作為構成基材膜12的材料而例示者等。形成保護膜24的材料並未被特別限定,但從能優異地抑制由加熱處理所致之捲曲等觀點而言,較佳為加熱收縮率及線膨脹係數與基材膜12相近的材料。例如,較佳為與基材膜12相同或同種類的材料。所謂同種類,可表示例如聚酯彼此、聚(甲基)丙烯酸酯彼此、聚醯胺彼此等。
保護膜24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例如只要以加熱收縮率及線膨張係數與基材膜12變接近之方式,為與基材膜12同程度的厚度即可。具體而言,可設為例如2~500μm的範圍內、2~200μm的範圍內。
形成黏著劑層22的黏著劑並未被特別限定,可較佳地使用丙烯酸系黏著劑、聚矽氧系黏著劑、胺甲酸乙酯系黏著劑等。尤其,丙烯酸系黏著劑因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故較佳。丙烯酸系黏著劑較佳為由包含(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及交聯劑的黏著劑組合物所形成。
(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為(甲基)丙烯酸單體的單獨聚合物或共聚物。作為(甲基)丙烯酸單體,可列舉含有烷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含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含有羥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等。
作為含有烷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可列舉具有碳數2~30之烷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碳數2~30之烷基可為直鏈狀,亦可為分支鏈狀,亦可為環狀。作為含有烷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異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作為含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羧乙酯、(甲基)丙烯酸羧戊酯等。羧基可位在烷基鏈的末端,亦可位在烷基鏈的中間。
作為含有羥基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羥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羥癸酯、(甲基)丙烯酸羥辛酯、(甲基)丙烯酸羥己酯、(甲基)丙烯酸羥丁酯、(甲基)丙烯酸羥丙酯、(甲基)丙烯酸羥乙酯等。羥基可位於烷基鏈的末端,亦可位於烷基鏈的中間。
形成(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單體可為上述的任一種,亦可為二種以上的組合。
作為交聯劑,可列舉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系交聯劑、金屬烷氧化物系交聯劑、碳化二亞胺系交聯劑、㗁唑啉系交聯劑、吖𠰂系交聯劑、三聚氰胺系交聯劑等。交聯劑可單獨使用此等的一種,亦可組合二種以上而使用。
黏著劑組合物中,除了(甲基)丙烯酸聚合物、交聯劑以外,亦可包含其他添加劑。作為其他添加劑,可列舉交聯促進劑、交聯阻滯劑、黏著性賦予樹脂(賦黏劑)、抗靜電劑、矽烷偶合劑、塑化劑、剝離助劑、顏料、染料、濕潤劑、增黏劑、紫外線吸收劑、防腐劑、抗氧化劑、金屬去活化劑、烷基化劑、阻燃劑等。此等係因應黏著劑的用途及使用目的而被適當選擇並使用。
黏著劑層22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較佳為1~10μm的範圍內。更佳為2~7μm的範圍內。
圖5中揭示第五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第五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係在基材膜12的兩側的面上形成第二樹脂層16,且在雙方的第二樹脂層16的面上分別形成第一樹脂層14。第二樹脂層16與基材膜12相接,第一樹脂層14與第二樹脂層16相接。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從第一樹脂層14側起依序具有第一樹脂層14、第二樹脂層16、基材膜12、第二樹脂層16、第一樹脂層14。
第五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其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的差異點在於第二樹脂層16及第一樹脂層14被形成於基材膜12的兩側,除此之外,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同樣,省略其說明。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因在基材膜12的兩側具有第一樹脂層14,故適合作為形成透明導電性膜的基材,該透明導電性膜的構成係在基材膜12的兩側具有透明導電層。
圖6中揭示第六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第六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係由使用二片如圖1所示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隔著黏著劑層28,貼合互相的基材膜12側而構成。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依序具有第一樹脂層14、基材膜12、黏著劑層28、基材膜12、第一樹脂層14。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因在兩側具有第一樹脂層14,故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同樣適合作為形成透明導電性膜的基材,該透明導電性膜的構成係在兩側具有透明導電層。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使用二片如圖1所示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因具有二片基材膜12,故在透明導電層形成步驟難以斷裂等,處理性優異。
黏著劑層28係用於附著性良好地將二片基材膜12彼此貼附者。其與如圖4所示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40的黏著劑層22的差異點在於難以剝離。形成黏著劑層28的黏著劑(黏著劑組合物)可較佳地用於後述第七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70中的黏著劑(黏著劑組合物)。
黏著劑層28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較佳為5~100μm的範圍內。更佳為10~50μm的範圍內。
黏著劑層28可藉由以下方法而形成: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直接塗布黏著劑組合物而形成的方法;在離型膜的面上塗布黏著劑組合物而形成後,轉移至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的方法;在第一離型膜的面上塗布黏著劑組合物而形成後,貼合第二離型膜,剝離任一者的離型膜而轉移至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的方法等。
圖7中揭示第七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70。第七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70具有基材膜12、形成於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14、形成於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之黏著劑層32、以及形成於黏著劑層32的面上之離型膜34。第一樹脂層14與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相接,黏著劑層32與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相接。僅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一樹脂層14。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70從離型膜34側起依序具有離型膜34、黏著劑層32、基材膜12、第一樹脂層14。
第七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70,其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差異點在於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具有黏著劑層32與離型膜34,除此之外,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同樣,關於同樣的構成係省略其說明。
黏著劑層32係用於附著性良好地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70貼附至高分子膜或玻璃等基板者。
形成黏著劑層32的黏著劑組合物,可含有丙烯酸系黏著劑、聚矽氧系黏著劑、胺甲酸乙酯系黏著劑等公知的黏著性樹脂。其中,由光學的透明性及耐熱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丙烯酸系黏著劑。為了提高黏著劑層32的凝聚力,黏著劑組合物較佳為含有交聯劑。作為交聯劑,可列舉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吖𠰂系交聯劑、螯合系交聯劑等。
黏著劑組合物中,因應需要,可包含添加劑。作為添加劑,可列舉塑化劑、矽烷偶合劑、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填充劑、硬化促進劑、硬化阻滯劑等公知的添加劑。又,由生產性等觀點而言,可使用有機溶劑進行稀釋。
黏著劑層32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較佳為5~100μm的範圍內。更佳為10~50μm的範圍內。
黏著劑層32可藉由以下方法而形成:在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直接塗布黏著劑組合物而形成的方法;在離型膜34的面上塗布黏著劑組合物而形成後,轉移至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的方法;在第一離型膜的面上塗布黏著劑組合物而形成後,貼合第二離型膜,剝離任一者的離型膜而轉移至基材膜12的另一側的面上的方法等。
由良好的附著性的觀點而言,黏著劑層32對於玻璃的黏著力較佳為4N/25mm以上。更佳為6N/25mm以上,再佳為10N/25mm以上。
離型膜34在使用前發揮作為黏著劑層32的保護層的功能,在使用時被從黏著劑層32剝離。作為離型膜34,並未被特別限定,可使用與用於基材膜12的材料同樣的材料。
離型膜34的與黏著劑層32相接的面,可被施以離型處理。作為使用於離型處理的離型劑,可列舉例如、聚矽氧系、氟系、醇酸系、不飽和聚酯系、聚烯烴系、蠟系等的離型劑。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膜進行說明。
圖8中揭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性膜80。如圖8所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性膜80係在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第一樹脂層14的面上具有透明導電層26。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為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80從基材膜12側起依序具有基材膜12、第一樹脂層14、透明導電層26。
透明導電層26含有導電性物質。導電性物質並未被特別限定,但可列舉ZnO(氧化鋅)、氧化鋇、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氧化鋯、氧化鐿、氧化釔、氧化鉭、氧化鋁、氧化鈰、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在此等之中,由可高度兼顧透明性與導電性等觀點而言,特佳為氧化銦錫、氧化銦鋅。
透明導電層26的厚度並未被特別限定,但較佳為10~40nm的範圍內。更佳為15~30nm的範圍內。
透明導電層26可列舉濺鍍法、真空蒸鍍法、CVD法、離子鍍法等。在此等之中,由可穩定地製造低電阻且均勻的膜等觀點而言,較佳為濺鍍法。
為了促進導電性物質的結晶化,透明導電層26較佳為在成膜後具有燒結導電性物質的步驟。燒結方法並未被特別限定,但可使用例如進行濺鍍之際的滾筒加熱、或使用熱風式加熱爐、遠紅外線加熱爐等而進行。燒結之際的加熱溫度只要因應導電性物質的種類而適當選擇即可。例如,可設為50~200℃、80~180℃、100~160℃等。燒結之際的加熱時間並未被特別限定,但可設為3~180分鐘、5~120分鐘、10~90分鐘等。
根據以上構成的透明導電性膜80,因在本發明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第一樹脂層14的面上具有透明導電層26,故第一樹脂層14與透明導電層26的附著性優異。又,因第一樹脂層14係耐擦傷性優異,故在處理時,可抑制在第一樹脂層14的表面造成傷痕。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膜80係可將透明導電層26使用作為觸控面板的電極者。觸控面板的電極係由將透明導電層26形成為所期望的電極圖案者所構成。電極圖案可藉由透明導電層26的蝕刻處理等而形成。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觸控面板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係使用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膜80所構成,且係透明導電性膜80的透明導電層26能被使用作為觸控面板的電極者。觸控面板為靜電容式或電阻膜方式等的觸控面板。作為本發明之觸控面板,可列舉GFF方式、GF2方式者。GFF方式的觸控面板,例如係由以下者所構成:如圖6所示般之透明導電性膜,其在隔著黏著劑層28將二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之互相的基材膜12側進行貼合而成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之各自的第一樹脂層12的面上形成透明導電層26;或如圖8所示般者,其將二片僅在基材膜12的一側的面側具有第一樹脂層14及透明導電層26的構成之透明導電性膜80之互相的基材膜12側以透明的黏著劑進行貼合,並進一步使用透明的黏著劑將一側的透明導電層26的面貼合至玻璃或樹脂膜等透明基材。又,GF2方式的觸控面板,例如係由以下者所構成:如圖5所示般者,其將由在基材膜12的兩面側具有第一樹脂層14及透明導電層26的構成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50所形成之透明導電性膜,以透明的黏著劑貼合至玻璃或樹脂膜等透明基材。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的影像顯示方式並未被特別限定,可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有機EL顯示裝置等任意的顯示裝置。
以上,雖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到上述實施形態任何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能進行各種改變。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了使基材膜12與第一樹脂層14、第二樹脂層16或者第三樹脂層18的附著性提升,記載可在基材膜12的表面施以表面處理,但亦可為在基材膜12的表面設置易接著層以取代表面處理的構成。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第一樹脂層14的表面凹凸設定為添加平均粒徑大於添加粒子的層的厚度之粒子,但作為凹凸的形成方法,並不受限於此。例如,亦可為藉由模具轉移而在形成第一樹脂層14等表面凹凸的層形成表面凹凸者。又,在添加粒子而形成表面凹凸之情形,亦可為藉由對粒子施以表面處理或併用界面活性劑,而縮小粒子的表面自由能,在添加粒子的層的表面使粒子不均勻分布而形成由粒子所致之表面凹凸的方法。此情形,粒子的平均粒徑可小於添加粒子的層的厚度。例如,在第一樹脂層14中添加此種粒子之情形,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50~500nm的範圍內。更佳為80~400nm的範圍內,再佳為120~400nm的範圍內。又,其平均粒徑較佳為添加粒子的層的厚度的1/2以下。
而且,上述保護膜24,如圖4所示,以追加至圖2所示之第二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的形式表示,但亦可為追加至圖1所示之第一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形式。又,亦可為追加至圖8所示之透明導電性膜80等透明導電性膜的形式。
而且,上述黏著劑層32,如圖7所示,以追加至圖1所示之第一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的形式表示,但亦可為追加至圖2~3所示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30的形式。又,亦可為追加至圖8所示之透明導電性膜80等透明導電性膜的形式。
又,圖6所示之第六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60,以隔著黏著劑層28將二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之互相的基材膜12側貼合而成的形式表示,但二片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中之一者或二者亦可為圖2~3所示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30。又,亦可為圖8所示之透明導電性膜80等透明導電性膜。
而且,透明導電性膜80,如圖8所示,揭示將圖1所示之第一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10作為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例子,但亦可為將圖2~7所示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20~70作為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者。
而且,在基材膜12的表面,在形成各層前可預先設置氣體阻隔性提升層、抗靜電層、寡聚物嵌段層等各種功能層。 [實施例]
以下,使用實施例及比較例而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的製備) 以表1所記載之摻合組成(質量%)摻合各成分,藉此製備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
(第二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的製備) 以表1所記載之摻合組成(質量%)摻合各成分,藉此製備第二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
(第三樹脂層形成用硬化性組合物的製備) 以表1所記載之摻合組成(質量%)摻合各成分,藉此製備第三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作) (實施例1~3) 在基材膜(TORAY製PET膜「Lumirror UH1H」,厚度50μm)的一側的面上,使用#5的線棒(wire bar)塗布第二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以80℃乾燥1分鐘後,使用高壓水銀燈,以光量200mJ/cm2 對塗膜照射紫外線,使塗膜進行紫外線硬化,藉此形成第二樹脂層。 接著,在第二樹脂層的面上,使用#4的線棒塗布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以80℃乾燥1分鐘後,使用高壓水銀燈,在氮氣體環境下,以光量200mJ/cm2 對塗膜照射紫外線,使塗膜進行紫外線硬化,藉此形成第一樹脂層。 而且,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使用#4的線棒塗布第三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以80℃乾燥1分鐘後,使用高壓水銀燈,以光量200mJ/cm2 對塗膜照射紫外線,使塗膜進行紫外線硬化,藉此形成第三樹脂層。 藉由以上,製作實施例1~3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
(實施例4) 將基材膜變更成日本瑞翁製COP膜「Zeonor Film ZF16-55」(厚度55μm),在其一側的面上施以電暈處理後,不形成第二樹脂層,使用#5的線棒形成第一樹脂層,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實施例4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未形成第三樹脂層。
(實施例5~8) 將基材膜變更成日本瑞翁製COP膜「Zeonor Film ZF16-55」(厚度55μm),在其一側的面上施以電暈處理後,形成第二樹脂層,在第二樹脂層的面上使用#5的線棒形成第一樹脂層,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實施例5~8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在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未形成第三樹脂層。
(比較例1) 除了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不同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比較例1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比較例1的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中,不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
(比較例2) 除了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不同之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製作比較例2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比較例2的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中,不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
(比較例3) 除了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不同之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製作比較例3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比較例3的第一樹脂層形成用的硬化性組合物中,不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熱硬化性環氧樹脂。
使用作為第一樹脂層、第二樹脂層、第三樹脂層的材料之材料係如同以下。 ‧含有SQ的UV樹脂<1>: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東亞合成製「MAC-SQ HDM」,甲基丙烯酸樹脂,溶劑(PGB)固體成分濃度50質量%,官能基:甲基丙烯醯基,官能基當量239g/eq) ‧含有SQ的UV樹脂<2>: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東亞合成製「MAC-SQ SI-20」,甲基丙烯酸樹脂,固體成分濃度100質量%,官能基:甲基丙烯醯基,官能基當量224g/eq) ‧UV樹脂<1>: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TOYOCHEM製「Lioduras TYZ59-10-S」,含有鋯粒子的(甲基)丙烯酸樹脂,溶劑(PGM、MIBK、脂肪族系溶劑及環己酮),固體成分濃度40質量%,高折射率硬塗劑) ‧UV樹脂<2>: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荒川化學工業製「OPSTAR Z7527」,含有矽石粒子的(甲基)丙烯酸樹脂,溶劑(MEK),固體成分濃度50質量%) ‧UV樹脂<3>: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TOYOCHEM製「Lioduras TYZ65-01」,含有鋯粒子的(甲基)丙烯酸樹脂,溶劑(PGM、MIBK、脂肪族系溶劑及環己酮),固體成分濃度40質量%,高折射率硬塗劑) ‧UV樹脂<4>: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AICA工業製「AICAAITRON Z-735-35L」,(甲基)丙烯酸樹脂,溶劑(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及MEK),固體成分濃度50質量%) ‧UV樹脂<5>: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DIC製「GRANDIC PC16-2291」,(甲基)丙烯酸樹脂,溶劑(MEK、BuAc及MIBK),固體成分濃度40質量%) ‧樹脂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綜研化學製「Chemisnow MX-80H3wT」的1質量%MEK分散液,平均粒徑800nm) ‧光聚合起始劑:BASF JAPAN製「IRGACURE127」 ‧含有SQ的EP樹脂: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熱硬化性環氧樹脂(荒川化學工業製「COMPOCERAN SQ506」) ‧EP硬化劑:1-苄基-2-甲咪唑 ‧溶劑<1>:甲基乙基酮(MEK) ‧溶劑<2>:乙酸丁酯(BuAc) ‧溶劑<3>:丙二醇正丁基醚(PGB) ‧溶劑<4>:丙二醇單甲醚(PGM) ‧溶劑<5>:甲基異丁基酮(MIBK)
所製作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第一樹脂層、第二樹脂層、第三樹脂層的厚度係使用FILMETRICS製「Filmetrics F20 膜厚測定系統」並藉由光譜干擾法而測定。此外,包含樹脂粒子的層的厚度,設為在厚度方向中不存在樹脂粒子的部分的厚度。
使用所製作之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在第一樹脂層的面上,以20nm的厚度將氧化銦錫進行濺鍍而形成ITO層,在此ITO層的面上以200nm的厚度將銅進行濺鍍而形成銅層後,在恆溫槽靜置150℃×1小時,使ITO層進行結晶化。藉由以上,製作透明導電性膜。
(ITO附著性) 從所製作之透明導電性膜的銅面側起至ITO層與第一樹脂層的界面為止,切出格子狀的切口,並實施基於JIS K5400-8.5(JIS D0202)的附著試驗。在100塊(mass)中,將全部未見到剝離者設為良好「○」,將見到1塊以上剝離者設為不良「╳」。在良好者之中,將在100塊的外側的切入周邊亦未見到剝離者設為特別良好「◎」。
(耐擦傷性) 使用所製作之各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設置在TESTER產業製的學振式摩擦堅牢度試驗器,利用NIHON STEEL WOOL製「Steel Wool#0000」,在200g的荷重下將第一樹脂層的表面摩擦20次。之後,在螢光燈下,從正上方以目視觀察第一樹脂層的表面,將未見到擦傷者設為良好「○」,將見到擦傷者設為不良「╳」。
[表1]
  實施例 比較例
1 2 3 4 5 6 7 8 1 2 3
第一 樹脂層 含SQ的UV樹脂<1> 1.55 1.40 1.09 2.73 0.07 0.32 0.63 1.16 - - -
含SQ的UV樹脂<2> - 0.08 0.23 - - - - - - - -
UV樹脂<1> - - - 30.30 8.30 7.66 7.06 5.80 - 8.34 -
UV樹脂<2> - - - - - - - - 1.40 - -
樹脂粒子 - - - 0.30 0.27 0.27 0.28 0.28 - 0.27 -
光聚合起始劑 0.02 0.02 0.02 - - - - - - - -
含有SQ的EP樹脂 - - - - - - - - - - 3.84
EP硬化劑 - - - - - - - - - - 0.10
溶劑<1> 98.43 98.50 98.66 - - - - - 39.45 - -
溶劑<2> - - - - - - - - 59.15 - -
溶劑<3> - - - 66.67 91.36 91.75 92.03 92.76 - 91.39 96.06
全固體成分中的含有SQ 的UV樹脂含量(質量%) 97 97 97 10 1 5 10 20 0 0 0
厚度(nm) 20 20 20 451 88 88 92 92 20 90 109
第二 樹脂層 UV樹脂<3> 50 50 50 - - - - - 50 - -
UV樹脂<4> - - - 69 69 69 69 - 69 69
溶劑<4> - - - 31 31 31 31 - 31 31
溶劑<5> 50 50 50 - - - - 50 - -
厚度(μm)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基材膜 材料種類 PET PET PET COP COP COP COP COP PET COP COP
厚度(μm) 50 50 50 55 55 55 55 55 50 55 55
第三 樹脂層 UV樹脂<5> 62.50 62.50 62.50 - - - - - 62.50 - -
溶劑<1> 18.75 18.75 18.75 18.75
溶劑<2> 18.75 18.75 18.75 18.75
厚度(μm) 1.0 1.0 1.0 1.0
評價 ITO密著性
耐擦傷性
由實施例及比較例可知,藉由第一樹脂層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而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優異且同時第一樹脂層的耐擦傷性優異。比較例1、2因用於形成第一樹脂層的硬化性組合物不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故透明導電層的附著性差。比較例3因用於形成第一樹脂層的硬化性組合物不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而僅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熱硬化性環氧樹脂,故雖然膜厚為厚,但第一樹脂層的耐擦傷性仍差。而且,由實施例彼此的比較可知,若第一樹脂層的含SQ的UV樹脂的含量為5質量%以上,則與ITO的附著性特別優異。
以上,雖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任何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趣旨的範圍內能進行各種改變。
10,20,30,40,50,60,70: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 12:基材膜 14:第一樹脂層 16:第二樹脂層 18:第三樹脂層 22:黏著劑層 24:保護膜 26:透明導電層 28:黏著劑層 32:黏著劑層 34:離型膜 80:透明導電層性膜
[圖1]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2]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3]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4]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5]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6]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7]本發明的第七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剖面圖。 [圖8]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透明導電性膜的剖面圖。
10: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
12:基材膜
14:第一樹脂層

Claims (12)

  1. 一種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係成為用於形成透明導電層的基材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特徵在於, 具有基材膜與形成於前述基材膜的面上之第一樹脂層, 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2.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中,前述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為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
  3. 如請求項1或2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中,前述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含量以硬化性組合物的固體成分全部量基準計為1質量%以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中,前述基材膜與前述第一樹脂層之間具有第二樹脂層,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中,僅在前述基材膜的一側的面上具有前述第一樹脂層,在前述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具有第三樹脂層,前述第三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中,僅在前述基材膜的一側的面上具有前述第一樹脂層,在前述基材膜的另一側的面上隔著黏著劑層而具有保護膜。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其中,在前述基材膜的兩側的面上具有前述第一樹脂層。
  8. 一種透明導電性膜,其特徵在於,在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第一樹脂層的面上具有透明導電層。
  9. 如請求項8之透明導電性膜,其中,前述透明導電層被用於觸控面板的電極。
  10. 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徵在於,如請求項8之透明導電層被用於電極。
  11. 一種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其係成為用於形成透明導電層的基材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基材膜的面上形成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包含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12. 如請求項11之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基材膜的面上形成第二樹脂層後,在前述第二樹脂層的面上形成前述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包含不具有矽倍半氧烷骨架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性組合物的硬化物所構成。
TW108145280A 2018-12-12 2019-12-11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TWI758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2723 2018-12-12
JP2018232723 2018-1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1476A true TW202031476A (zh) 2020-09-01
TWI758668B TWI758668B (zh) 2022-03-21

Family

ID=71077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5280A TWI758668B (zh) 2018-12-12 2019-12-11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247220B2 (zh)
KR (1) KR102628138B1 (zh)
CN (1) CN113242792B (zh)
TW (1) TWI758668B (zh)
WO (1) WO20201221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3204253A1 (zh) * 2022-04-22 2023-10-26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0408B2 (ja) 1993-09-01 2002-08-05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3194855B2 (ja) * 1995-10-30 2001-08-06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H11348189A (ja) * 1998-06-05 1999-12-21 Fujimori Kogyo Kk 光学用プラスチックス基板
JP2004269605A (ja) 2003-03-06 2004-09-30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05104025A (ja) * 2003-09-30 2005-04-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ガスバリア性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素子
JP2009032475A (ja) 2007-07-26 2009-02-12 Tokai Rubber Ind Ltd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
JP2010073495A (ja) 2008-09-18 2010-04-02 Nippon Steel Chem Co Ltd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KR101564803B1 (ko) 2009-03-31 2015-10-30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투명 도전성 적층체 및 투명 터치 패널
JP5515714B2 (ja) * 2009-12-16 2014-06-11 Jsr株式会社 着色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カラー液晶表示素子
JP5645107B2 (ja) 2010-06-24 2014-12-24 荒川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イマー組成物、導電性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導電性フィル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166480A (ja) * 2011-02-15 2012-09-06 Gunze Ltd 耐指紋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06620B2 (ja) * 2011-03-16 2015-11-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3123825A (ja) * 2011-12-13 2013-06-24 Keiwa Inc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積層体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1550092B1 (ko) 2012-05-21 2015-09-03 (주)엘지하우시스 하이브리드 언더코팅층을 갖는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이용한 터치패널
JP5821099B2 (ja) * 2012-10-11 2015-11-24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ベース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KR101512546B1 (ko) 2012-10-16 2015-04-15 (주)엘지하우시스 시인성이 개선된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4131782A (ja) * 2013-01-04 2014-07-17 Oji Holdings Corp アンカーコー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積層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I613945B (zh) 2013-03-22 2018-02-01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導電圖案層合板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JP2015039860A (ja) * 2013-08-23 2015-03-02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ベース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64860B2 (ja) * 2014-03-26 2018-08-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6164711A (zh) 2014-04-04 2016-11-23 乐金华奥斯有限公司 低折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透明导电膜
JP6762111B2 (ja) * 2016-03-02 2020-09-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剤及び積層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22114A1 (ja) 2020-06-18
CN113242792A (zh) 2021-08-10
TWI758668B (zh) 2022-03-21
KR102628138B1 (ko) 2024-01-23
JPWO2020122114A1 (ja) 2021-12-02
JP7247220B2 (ja) 2023-03-28
CN113242792B (zh) 2023-05-23
KR20210080519A (ko) 2021-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107B (zh) 陶瓷生片制造工序用剥离膜
KR101640652B1 (ko) 투명 도전성 적층체 및 터치 패널
TW539730B (en) Discharged hard coating composition, discharged hard coating layer,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laminated discharged hard coating film
TWI756760B (zh) 抗反射膜
KR101488559B1 (ko)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및 터치 패널
JP7224641B2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
KR102368739B1 (ko) 내열성 점착 시트 및 기능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6291679B2 (ja) 透明導電性基板用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透明導電性基板用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体
JP6911267B2 (ja) 発熱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99631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61369B (zh) 黏著片材積層體、賦形黏著片材積層體及其製造方法
JP2007331996A (ja) 機能性ガラス体
TWI758668B (zh) 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透明導電性膜、觸控面板及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的製造方法
TWI742031B (zh) 層合體及保護薄膜
KR20150113834A (ko) 점착 시트
JP6584188B2 (ja)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84187B2 (ja)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51450B2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126451A (ja) 積層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21055101A (ja) 透明両面粘着シート
JP2011064920A (ja) 貼着用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18144381A (ja) 塗布フィルムおよび粘着シート積層体
JP2022074468A (ja) 保護層付き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および保護層付き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基材の製造方法
JP2023096299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23096388A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