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4659A - 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4659A
TW201824659A TW106135051A TW106135051A TW201824659A TW 201824659 A TW201824659 A TW 201824659A TW 106135051 A TW106135051 A TW 106135051A TW 106135051 A TW106135051 A TW 106135051A TW 201824659 A TW201824659 A TW 2018246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ding portion
protruding
connector
conductive terminal
vert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5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2862B (zh
Inventor
平川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4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4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8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1具備:插座連接器100,其具有安裝於殼體110之導電端子120及限制構件130;及插頭連接器200,其具有安裝於殼體210之導電端子220及限制構件230。限制構件130、230各自包含於各連接器100、200嵌合之狀態下朝向彼此突出之突出部133b、232b。於突出部232b越過突出部133b之前之狀態下,突出部133b對突出部232b賦予朝使殼體110、210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於突出部232b越過突出部133b之後之狀態下,突出部133b對突出部232b賦予朝使殼體110、210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4,而使導電端子120、220電性連接。

Description

連接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裝置。
日本專利特開2011-243332號公報揭示一種連接配線基板彼此(例如,軟性印刷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彼此)之所謂之基板對基板(Board to Board)連接之連接器裝置。該連接器裝置具備安裝於第1配線基板之插頭連接器及安裝於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 插頭連接器具有:第1殼體,其載置於第1配線基板上;複數個第1接點(導電端子),其等以於特定方向上排列之方式安裝於第1殼體;及第1焊料栓,其構成用以檢測嵌合完成之檢測開關之一部分,並且安裝於第1殼體。插座連接器具有:第2殼體,其載置於第2配線基板上;複數個第2接點,其等以於特定方向上排列之方式安裝於第2殼體;及第2焊料栓,其構成檢測開關之一部分,並且安裝於第2殼體。 當將插頭連接器相對於插座連接器***時,第1接點和與其對應之第2接點會以特定之壓力接觸。藉此,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電性連接。之後,當將插頭連接器相對於插座連接器進一步***時,第1焊料栓與第2焊料栓接觸。藉此,檢測開關構成閉合迴路而檢測出嵌合完成。即,嵌合完成後之第1及第2接點之接觸點距第1配線基板之高度設定為高於第1及第2焊料栓之接觸點距第1配線基板之高度。因此,於日本專利特開2011-243332號公報之連接器裝置中,於嵌合時,第1及第2接點彼此先於第1及第2焊料栓彼此接觸。因此,可藉由檢測開關是否形成閉合迴路而檢測第1及第2接點彼此是否導通。
然而,存在如下情況,即,例如即便於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傾斜地嵌合等兩連接器並未完全嵌合之狀態(以下,稱為「半嵌合狀態」)下,檢測開關亦成為閉合迴路狀態。於此情形時,連接器裝置通過導通檢查而流通至市場,但是若連接器裝置為半嵌合狀態,則可能會存在因來自外部之振動、衝擊等而導致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之嵌合脫離之情況。 因此,本發明對可防止連接器彼此之半嵌合狀態之連接器裝置進行說明。 [1]本發明之一觀點之連接器裝置具備:第1連接器,其具有第1絕緣殼體及安裝於第1絕緣殼體之複數個第1導電端子及至少一個第1限制構件;及第2連接器,其具有第2絕緣殼體及安裝於第2絕緣殼體之複數個第2導電端子及至少一個第2限制構件。於第1絕緣殼體設置有相對於底面直立之嵌合凸部,於第2絕緣殼體設置有可收容嵌合凸部之收容凹部。第1及第2限制構件各自包含突出部。於嵌合凸部收容於收容凹部內之嵌合狀態下觀察,第1限制構件之突出部朝向第2限制構件突出,並且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朝向第1限制構件突出。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係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遠離之遠離方向作用之第1彈性力,並且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靠近之靠近方向作用之第2彈性力,而使第1導電端子與第2導電端子電性連接。 於本發明之一觀點之連接器裝置中,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第1彈性力(反彈力)。因此,直至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第1彈性力作用於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彼此之間而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彼此相互分離,而為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未嵌合之非嵌合狀態。另一方面,於本說明之一觀點之連接器裝置中,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方之突出部係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第2彈性力(拉入力)。因此,於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第2彈性力作用於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彼此之間而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彼此相互靠近,從而成為第1導電端子與第2導電端子之電性連接之嵌合狀態。如上所述,藉由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間所產生之第1及第2彈性力而強制性地使兩連接器成為非嵌合狀態及嵌合狀態中之任一狀態。因此,可防止連接器彼此之半嵌合狀態。 [2]於上述第1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亦可為呈其突出量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於此情形時,藉由極其簡易之形狀,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可使第1及第2彈性力作用於另一者之突出部。 [3]於上述第1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亦可為第1導電端子包含於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對應之第2導電端子突出之突出部,第2導電端子包含於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對應之第1導電端子突出之突出部,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係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第3彈性力,並且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第4彈性力。於上述連接器裝置中,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第3彈性力(反彈力),因此,直至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第3彈性力作用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彼此之間而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彼此相互分離,從而成為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未嵌合之非嵌合狀態。另一方面,於上述連接器裝置中,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第4彈性力(拉入力)。因此,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第4彈性力作用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彼此之間而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彼此相互靠近,從而成為第1導電端子與第2導電端子之電性連接之嵌合狀態。如上所述,藉由於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間所產生之第3及第4彈性力而強制性地使兩連接器成為非嵌合狀態及嵌合狀態之任一狀態。因此,可進一步防止連接器彼此之非嵌合狀態。 [4]於上述第3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且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第4彈性力亦可小於第1彈性力。於此情形時,相比於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先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而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間產生第4彈性力。但是,由於第4彈性力小於第1彈性力,故而直至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藉由第1彈性力使第1及第2絕緣殼體彼此相互分離,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成為未嵌合之非嵌合狀態。換言之,不僅藉由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彼此之卡合,亦藉由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各突出部彼此之卡合而一上來就形成嵌合狀態。其結果為,極其難以產生非嵌合狀態與嵌合狀態之間之半嵌合狀態。 [5]於上述第3項或第4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亦可為呈其突出量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於此情形時,藉由極其簡易之形狀,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可使第3及第4彈性力作用於另一者之突出部。 [6]於上述第4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亦可為第1絕緣殼體包含:第1安裝面,其於第1連接器安裝於第1配線基板之狀態下伏向第1配線基板;及第1對向面,其與第1安裝面對向且位於相對於底面直立之嵌合凸部之前端側;第2絕緣殼體包含:第2安裝面,其於第2連接器安裝於第2配線基板之狀態下伏向第2配線基板;及第2對向面,其與第2安裝面對向且位於收容凹部之開口側;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均呈其突出量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均呈其突出量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A)第1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於較第1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第1對向面側,並且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於較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第2對向面側,或(B)第1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於較第1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第1對向面側,並且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遠離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於較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第2對向面側。於此情形時,由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之頂點與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各突出部之頂點處於上述(A)或(B)之位置關係,故而可有效地產生第1~第4彈性力。 [7]於上述第6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亦可為第1限制構件包含對第1配線基板安裝之安裝部,第2限制構件包含對第2配線基板安裝之安裝部。於此情形時,各限制構件兼有作為將各連接器分別安裝於對應之配線基板之安裝部之功能。因此,不需要新的構件,故而可實現構成之簡化及成本之降低。 [8]於上述第1項~第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亦可為於嵌合凸部未收容於收容凹部內且未被賦予外力之狀態下,第1及第2限制構件彼此抵接,但第1及第2導電端子彼此未抵接。於此情形時,於第1及第2導電端子彼此之間未流通電,因此可藉由實施導通檢查而簡易地篩選處於非嵌合狀態之連接器裝置。 [9]於上述第1項~第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亦可為嵌合凸部與收容凹部均具有於嵌合狀態下觀察相互對向之壁部,第1限制構件及第1導電端子配置於收容凹部之壁部,第2限制構件及第2導電端子配置於嵌合凸部之壁部,第1限制構件及第1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於嵌合狀態下觀察自嵌合凸部之壁部朝向外側突出,第2限制構件及第2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於嵌合狀態下觀察自收容凹部之壁部朝向內側突出。於此情形時,限制構件彼此及導電端子彼此於嵌合凸部及收容凹部之各壁部之對向方向上接觸。因此,於連接器彼此之嵌合方向上,限制構件彼此及導電端子彼此接觸之空間減少。因此,可實現連接器裝置之小型化。 [10]於上述第1項~第9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裝置中,亦可為第1連接器具有一對第1限制構件,第2連接器具有一對第2限制構件,一對第1限制構件係以於複數個第1導電端子排列之方向上隔著複數個第1導電端子之方式裝設,一對第2限制構件係以於複數個第2導電端子排列之方向上隔著複數個第2導電端子之方式裝設。於此情形時,位於複數個第1導電端子之兩側之一對第1限制構件與位於複數個第2導電端子之兩側之一對第2限制構件卡合,因此於連接器裝置之兩端側,保持第1及第2連接器之嵌合狀態。因此,一旦第1及第2連接器嵌合,連接器彼此便難以脫離。 根據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可防止連接器彼此之半嵌合狀態。
以下要說明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用以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之例示,因此本發明不應該限定於以下之內容。於以下之說明中,對於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之要素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連接器裝置之概要] 首先,對連接器裝置1之概要進行說明。如圖1~圖3所示,連接器裝置1具備插座連接器100(第2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200(第1連接器)。插座連接器100安裝於配線基板B1(第2配線基板)。插頭連接器200安裝於與配線基板B1(第1配線基板)不同之配線基板B2。再者,於除圖1~圖3以外之圖中省略配線基板B1、B2之圖示。 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構成為可相互嵌合。藉由插頭連接器200嵌合於插座連接器100而配線基板B1、B2相互電性連接。即,連接器裝置1具有將配線基板B1、B2電性連接且物理連接之功能。作為配線基板B1、B2,可使用各種印刷基板(例如軟性印刷基板等)。 [插座連接器之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4~圖6對插座連接器100之構成進行說明。插座連接器100具有殼體110(第2絕緣殼體)、複數個導電端子120(第2導電端子)、及一對限制構件130(第2限制構件)。 殼體110由樹脂等絕緣材料構成。殼體110呈沿特定方向延伸之長方體形狀。殼體110包含安裝面S1(第2安裝面)與對向面S2(第2對向面)(參照圖5及圖6)。安裝面S1於插座連接器100利用焊料連接等安裝於配線基板B1之狀態下與配線基板B1對向且伏向配線基板B1。對向面S2與安裝面S1對向且位於下述收容凹部V之開口側。於對插座連接器100進行說明時,以下,將安裝面S1與對向面S2之對向方向稱為「Z方向」。又,於對插座連接器100進行說明時,以下,存在以安裝面S1為基準而將配線基板B1側稱為「下」,以安裝面S1為基準而將對向面S2側稱為「上」之情況。 殼體110包含底壁部111、側壁部112~115、及中央壁部116。底壁部111係呈矩形狀之板狀體。底壁部111之底面構成安裝面S1。 側壁部112~115分別以相對於底壁部111直立之狀態設置於底壁部111上。側壁部112、113(壁部)分別位於底壁部111之各長邊上,且沿該長邊延伸。側壁部114、115分別位於底壁部111之各短邊上,且沿該短邊延伸。因此,側壁部112、113彼此相互對向,側壁部114、115彼此相互對向。於對插座連接器100進行說明時,以下,將側壁部112、113之對向方向稱為「X方向」,將側壁部114、115之對向方向稱為「Y方向」。 中央壁部116以相對於底壁部111直立之狀態設置於底壁部111上。中央壁部116以遠離側壁部112~115之狀態位於由側壁部112~115包圍之空間內。中央壁部116沿底壁部111之長邊延伸。因此,中央壁部116與側壁部112、113對向。藉由由底壁部111、側壁部112~115及中央壁部116所包圍之空間形成收容凹部V。因此,收容凹部V呈四角環狀。 複數個導電端子12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0個導電端子120)安裝於側壁部112。因此,於側壁部112,複數個導電端子120於其延伸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一行。於側壁部113亦同樣地安裝有複數個導電端子12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0個導電端子120)。由於該等導電端子120之構成相同,故而以下對側壁部112上之導電端子120進行說明,而省略側壁部113上之導電端子120之說明。 導電端子120係由板狀之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構件)構成。如圖6所示,導電端子120包含基端部121(安裝部)、中間部122、及接觸部123。基端部121位於底壁部111之附近,且自側壁部112朝向外側沿X方向延伸。基端部121於將插座連接器100安裝於配線基板B1時,藉由焊料等與配線基板B1之電極(未圖示)連接。因此,基端部121作為相對配線基板B1安裝之安裝部發揮功能。 中間部122自安裝面S1之附近朝向上方沿側壁部112於Z方向延伸。中間部122係藉由壓入而相對於形成於側壁部112之槽來固定之部分。中間部122之下端部與基端部121中偏靠側壁部112之端部一體連接。 接觸部123以懸臂狀支持於中間部122。接觸部123位於收容凹部V內。接觸部123包含突出部123a、彎曲部123b、及突出部123c。 突出部123a與中間部122之上端部一體連接。突出部123a呈山型形狀,自側壁部112側朝向側壁部113側(中央壁部116側)沿X方向突出。具體而言,突出部123a呈隨著自山型之頂點P1沿Z方向(上下方向)遠離而X方向上之突出量變小且自頂點P1朝向兩山腳部擴大之形狀。 即,突出部123a中自頂點P1至上方之部分(頂點P1與中間部122之間之部分)自頂點P1觀察,以隨著朝向上方(對向面S2)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112之方式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123a中自頂點P1至下方之部分(頂點P1與彎曲部123b之間之部分)自頂點P1觀察,以隨著朝向下方(安裝面S1)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112之方式傾斜。 彎曲部123b係呈以自對向面S2之附近朝向下方延伸且於安裝面S1之附近朝向上方折回之方式形成之大致U字形狀。突出部123c與突出部123a同樣地呈山型形狀,自側壁部113側朝向側壁部112側突出。 如圖4及圖5所示,一對限制構件130之一者安裝於側壁部114。於側壁部115亦同樣地安裝有一對限制構件130中之另一者。即,該等一對限制構件130係以於複數個導電端子120排列之方向(Y方向)上隔著該等導電端子120之方式裝設。由於該等限制構件130之構成相同,故以下對側壁部114之限制構件130進行說明,而省略側壁部115之限制構件130之說明。 限制構件130係由板狀之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構件)構成。如圖5所示,限制構件130包含一對基端部131(安裝部)、中間部132、及接觸部133。如圖4所示,一對基端部131與安裝面S1相鄰而設,並且於X方向上位於側壁部114之兩側。一對基端部131自安裝面S1之附近朝向上方延伸。一對基端部131藉由壓入至設置於側壁部114之狹縫114a內而被固定於殼體110。一對基端部131之下端於插座連接器100安裝於配線基板B1之狀態下,藉由焊料等與配線基板B1之電極(未圖示)連接。因此,基端部131作為相對配線基板B1安裝之安裝部發揮功能。 中間部132於X方向上位於一對基端部131之間。中間部132之上端部與一對基端部131之上端部一體連接。中間部132沿側壁部114於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 接觸部133以懸臂狀支持於中間部132。接觸部133之一部分位於收容凹部V內。接觸部133包含彎曲部133a與突出部133b。彎曲部133a呈以自對向面S2之附近向下方延伸且於安裝面S1之附近朝向上方折回之方式形成之大致U字形狀。彎曲部133a之一端部(下端部)與中間部132之下端一體連接。彎曲部133a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彎曲部133a之上端部與中央壁部116對向。 突出部133b呈山型形狀,自側壁部114側朝向側壁部115側(中央壁部116側)突出。具體而言,突出部133b呈隨著自山型之頂點P2沿Z方向(上下方向)遠離而Y方向上之突出量變小且自頂點P2朝向兩山腳部擴大之形狀。 即,突出部133b中自頂點P2至下方之部分(頂點P2與彎曲部133a之間之部分)自頂點P2觀察,以隨著朝向下方(安裝面S1)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114之方式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133b中自頂點P2至上方(對向面S2側)之部分自頂點P2觀察時,以隨著朝向上方(對向面S2)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114之方式傾斜。 再者,如圖5及圖6所示,將參數d1、d2分別設為如下時,滿足d1<d2,即: d1: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2: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之頂點P2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即,頂點P2較頂點P1位於更上方(對向面S2側)。 [插頭連接器之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7~圖9對插頭連接器200之構成進行說明。插頭連接器200具有殼體210(第1絕緣殼體)、複數個導電端子220(第1導電端子)、及一對限制構件230(第1限制構件)。 殼體210由樹脂等絕緣材料構成。殼體210呈沿特定方向延伸之長方體形狀。殼體210包含安裝面S3(第1安裝面)與對向面S4(第1對向面)(參照圖8及圖9)。安裝面S3於插頭連接器200藉由焊料連接等安裝於配線基板B2之狀態下與配線基板B2對向且伏向配線基板B2。對向面S4與安裝面S3對向且位於下述嵌合凸部W之前端側。於對插頭連接器200進行說明時,以下,將安裝面S3與對向面S4之對向方向稱為「Z方向」。又,於對插頭連接器200進行說明時,以下,存在以安裝面S3為基準而將配線基板B2側稱為「下」,以安裝面S3為基準而將對向面S4側稱為「上」之情況。 殼體210包含底壁部211與側壁部212~215。底壁部211係呈矩形狀之板狀體。底壁部211之底面構成安裝面S3。 側壁部212~215分別係以相對於底壁部211直立之狀態設置於底壁部211上。側壁部212~215於插頭連接器200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時,收容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收容凹部V內。因此,側壁部212~215整體構成嵌合凸部W。 側壁部212、213(壁部)分別位於底壁部211之各長邊附近,且沿該長邊延伸。側壁部214、215分別位於底壁部211之各短邊上,且沿該短邊延伸。因此,側壁部212、213彼此相互對向,側壁部214、215彼此相互對向。因此,嵌合凸部W呈四角筒狀。於插頭連接器200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時,插座連接器100之中央壁部116收容於呈四角筒狀之嵌合凸部W之內部空間。於對插頭連接器200進行說明時,以下,將側壁部212、213之對向方向稱為「X方向」,將側壁部214、215之對向方向稱為「Y方向」。 複數個導電端子22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0個導電端子220)安裝於側壁部212。因此,於側壁部212,複數個導電端子220於其延伸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一行。於側壁部213亦同樣地安裝有複數個導電端子22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0個導電端子220)。由於該等導電端子220之構成相同,故而以下對側壁部212上之導電端子220進行說明,而省略側壁部213上之導電端子220之說明。 導電端子220由板狀之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構件)構成。如圖9所示,導電端子220包含基端部221(安裝部)、接觸部222、及固定部223。基端部221位於底壁部211之附近,且自側壁部212朝向外側沿X方向延伸。基端部221於將插頭連接器200安裝於配線基板B2時,藉由焊料等而與配線基板B2之電極(未圖示)連接。因此,基端部221作為相對配線基板B2安裝之安裝部發揮功能。 接觸部222沿側壁部212之外表面於Z方向延伸。接觸部222包含平坦部222a與突出部222b。平坦部222a呈直線狀。平坦部222a之下端部與基端部221中偏靠側壁部212之端部一體連接。 突出部222b與平坦部222a之上端部一體連接。突出部222b呈山型形狀,且自側壁部212朝向外側沿X方向突出。具體而言,突出部222b呈隨著自山型之頂點P3沿Z方向(上下方向)遠離而X方向上之突出量變小且自頂點P3朝向兩山腳部擴大之形狀。 即,突出部222b中自頂點P3至下側之部分(頂點P3與平坦部222a之間之部分)自頂點P3觀察,以隨著朝向下方(安裝面S3)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212之方式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222b中自頂點P3至上側之部分(較頂點P3更靠對向面S4側之部分)自頂點P3觀察,以隨著朝向上方(對向面S4)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212之方式傾斜。 固定部223沿側壁部212之內壁面沿Z方向延伸。固定部223之上端部與突出部222b之上端部一體連接,且呈以自安裝面S3之附近朝向上方延伸且於對向面S4之附近朝向下方折回之方式形成之大致U字形狀。固定部223之下端部固定於側壁部212內。 如圖7及圖8所示,一對限制構件230之一者安裝於側壁部214。於側壁部215亦同樣地安裝有一對限制構件230中之另一者。即,該等一對限制構件230以於複數個導電端子220排列之方向(Y方向)上隔著該等導電端子220之方式裝設。由於該等限制構件230之構成相同,故而以下對側壁部214上之限制構件230進行說明,而省略側壁部215上之限制構件230之說明。 限制構件230由板狀之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構件)構成。如圖8所示,限制構件230包含基端部231(安裝部)、接觸部232、及固定部233。如圖7所示,基端部231位於底壁部211之底面,且係以位於側壁部214之兩側之方式沿X方向延伸。基端部131於將插頭連接器200安裝於配線基板B2時,藉由焊料等與配線基板B2之電極(未圖示)連接。因此,基端部231作為相對配線基板B2安裝之安裝部發揮功能。 接觸部232沿側壁部214之外表面於Z方向延伸。接觸部232包含平坦部232a與突出部232b。平坦部232a呈直線狀。平坦部232a之下端部與基端部231中偏靠側壁部214之側緣一體連接。 突出部232b與平坦部232a之上端部一體連接。突出部232b呈山型形狀,且自側壁部214朝向外側沿Y方向突出。具體而言,突出部232b呈隨著自山型之頂點P4沿Z方向(上下方向)遠離而Y方向上之突出量變小且自頂點P4朝向兩山腳部擴大之形狀。 即,突出部232b中自頂點P4至下方之部分(頂點P4與平坦部232a之間之部分)自頂點P4觀察,以隨著朝向下方(安裝面S3)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214之方式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232b中較頂點P4更上方之部分自頂點P4觀察,以隨著朝向上方(對向面S4)而越來越靠近側壁部214之方式傾斜。 固定部233呈L字形狀。固定部233中之一端部與突出部232b之上端部一體連接。固定部223中之另一端部固定於側壁部214內。 再者,如圖8及圖9所示,將參數d3、d4分別設為如下時,滿足d3>d4,即: d3:自配線基板B2之表面至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之頂點P3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4:自配線基板B2之表面至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之頂點P4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即,頂點P3位於較頂點P4更上方(對向面S4側)。 [連接器裝置之詳細內容] 接下來,參照圖1~圖3對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嵌合而成之連接器裝置1之構成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以下,對側壁部112上之導電端子120與側壁部212上之導電端子220之關係進行說明,但是由於側壁部113上之導電端子120與側壁部213上之導電端子220之關係亦相同,故而省略其說明。又,以下對側壁部114上之限制構件130與側壁部214上之限制構件230之關係進行說明,但是由於側壁部115上之限制構件130與側壁部215上之限制構件230之關係亦相同,故而省略其說明。進而,於對連接器裝置1進行說明時,以下,為方便說明,以安裝面S1為基準而將配線基板B1側稱為「下」,以安裝面S1為基準而將對向面S2側稱為「上」。 於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嵌合之狀態(嵌合狀態)下,殼體210之嵌合凸部W收容於殼體110之收容凹部V內。具體而言,側壁部212位於側壁部112與中央壁部116之間。側壁部213位於側壁部113與中央壁部116之間。側壁部214位於側壁部114與中央壁部116之間。側壁部215位於側壁部115與中央壁部116之間。 於嵌合狀態下觀察,如圖3所示,接觸部222及固定部223與側壁部212一起***至接觸部123內。於接觸部222及固定部223***至接觸部123內之情形時,藉由接觸部222、固定部223及側壁部212使接觸部123向X方向擴張。因此,接觸部123欲恢復至原形狀之彈性力作用於接觸部222及固定部223,而突出部123a與接觸部222(平坦部222a)抵接,並且突出部123c與固定部223抵接。即,接觸部222、固定部223及側壁部212被接觸部123夾持。此時,與突出部123a一體連接之中間部122之上端部亦以於X方向上向外側鼓起之方式變形。 於嵌合狀態下觀察,如圖2所示,接觸部232及側壁部214於Y方向上將限制構件130之接觸部133向外側加壓。因此,接觸部133欲恢復至原形狀之彈性力作用於接觸部232及側壁部214,而突出部133b與接觸部232(平坦部232a)抵接。即,插頭連接器200被側壁部114上之限制構件130與側壁部115上之限制構件130夾持。此時,與突出部133b一體連接之中間部132之下端部亦以於Y方向上向外側鼓起之方式變形。 如圖3所示,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於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導電端子220之接觸部222及中央壁部116突出。同樣地,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於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突出部123a及側壁部112突出。 如圖2所示,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於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限制構件230之接觸部232及側壁部214突出。同樣地,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於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限制構件130之接觸部133及側壁部114突出。 [連接器裝置之組裝方法] 接下來,參照圖10A~圖14B,對連接器裝置1之組裝方法(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由於連接器裝置1係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嵌合而成,故而具體地對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之嵌合過程進行說明。再者,於嵌合過程之說明中,如圖10A~圖14B所示,為便於說明,以安裝面S1為基準而將配線基板B1側稱為「下」,以安裝面S1為基準而將對向面S2側稱為「上」。 由於側壁部112上之導電端子120與側壁部212上之導電端子220之嵌合過程和側壁部113上之導電端子120與側壁部213上之導電端子220之嵌合過程相同,故而以下對前者進行說明,而省略後者之說明。又,由於側壁部114上之限制構件130與側壁部214上之限制構件230之嵌合過程和側壁部115上之限制構件130與側壁部215上之限制構件230之嵌合過程相同,故而以下對前者進行說明,而省略後者之說明。 (1)載置狀態 首先,如圖10A及圖10B所示,以導電端子120、220彼此、限制構件130、230彼此、對向面S2、S4彼此、收容凹部V與嵌合凸部W均對向之方式將插頭連接器200載置於插座連接器100。將插頭連接器200載置於插座連接器100且未對兩連接器100、200賦予外力之狀態稱為「載置狀態」。 於載置狀態下,如圖10B所示,較突出部133b之頂點P2更靠上側(對向面S2側)之斜面與較突出部232b之頂點P4更靠下側(對向面S4側)之斜面抵接。因此,突出部133b承受插頭連接器200之重量,並且將其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限制構件13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遠離插座連接器100之方向(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0(第1彈性力)賦予至突出部232b。 另一方面,於載置狀態下,如圖10A所示,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與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未抵接。因此,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未電性連接。 (2)第1加壓狀態 繼而,如圖11A及圖11B所示,對處於載置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00賦予壓力Pr1,將插頭連接器200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壓入。因此,插頭連接器200較載置狀態進一步向下方移動。此時,如圖11B所示,突出部232b之頂點P4位於較突出部133b之頂點P2更靠上方。將此時之狀態稱為「第1加壓狀態」。於第1加壓狀態下,與載置狀態同樣地,自限制構件130將向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1賦予至突出部232b。 另一方面,於第1加壓狀態下,如圖11A所示,較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更靠上側(對向面S2側)之斜面與較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之頂點P3更靠下側(對向面S4側)之斜面抵接。此時,突出部123a承受插頭連接器200之重量及壓力Pr1,並且將其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藉此,導電端子12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遠離插座連接器100之方向(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1(第3彈性力)賦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若於該時點解除壓力Pr1,則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c1(參照圖11B)、Art1而返回至載置狀態。即,自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電性連接之狀態返回至未電性連接之狀態。 (3)第2加壓狀態 繼而,如圖12A及圖12B所示,對處於第1加壓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00賦予壓力Pr2,將插頭連接器200對插座連接器100進一步壓入。因此,插頭連接器200由第1加壓狀態進而向下方移動。此時,如圖12B所示,突出部232b之頂點P4位於較突出部133b之頂點P2更靠上方。將此時之狀態稱為「第2加壓狀態」。於第2加壓狀態下,自限制構件130對突出部232b賦予朝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2。 另一方面,於第2加壓狀態下,如圖12A所示,突出部222b之頂點P3位於與突出部123a之頂點P1大致相同高度之位置。此時,藉由導電端子120之接觸部123之彈性力Art2而將朝向水平方向之力作用於突出部222b之頂點P3及突出部123a之頂點P1。因此,導電端子120於使兩連接器100、200相互遠離之方向、使兩連接器100、200相互靠近之方向上均未對突出部222b賦予彈性力。因此,若於該時點解除壓力Pr2,則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c2(參照圖12B)返回至載置狀態。即,自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電性連接之狀態返回至未電性連接之狀態。 (4)第3加壓狀態 繼而,如圖13A及圖13B所示,對處於第2加壓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00賦予壓力Pr3,將插頭連接器200對插座連接器100進一步壓入。因此,插頭連接器200由第2加壓狀態進而向下方移動。此時,如圖13B所示,突出部232b之頂點P4位於與突出部133b之頂點P2高度大致相同之位置。將此時之狀態稱為「第3加壓狀態」。於第3加壓狀態下,藉由限制構件130之接觸部133之彈性力Arc3而將朝向水平方向之力作用於突出部133b之頂點P2與突出部232b之頂點P4。因此,限制構件130於使兩連接器100、200相互遠離之方向、使兩連接器100、200相互靠近之方向上均未對突出部232b賦予彈性力。 另一方面,於第3加壓狀態下,如圖13A所示,較突出部123a之頂點P1更靠下側(安裝面S1側)之斜面與較突出部222b之頂點P3更靠上側(安裝面S3側)之斜面抵接。突出部222b藉由導電端子120之接觸部123之彈性力將突出部123a朝向外側推開並使之向下方移動。因此,突出部123a因突出部222b而產生之水平方向之位移量減小,並將欲使導電端子120返回至原形狀之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導電端子12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靠近插座連接器100之方向(靠近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3(第4彈性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t3而被吸入至插座連接器100內。 當插頭連接器200被吸入至插座連接器100內時,如圖14B所示,較突出部133b之頂點P2更靠下側(安裝面S1側)之斜面與較突出部232b之頂點P4更靠上側(安裝面S3側)之斜面抵接。突出部232b將突出部133b朝向外側推開並使之向下方移動,因此突出部133b將限制構件130欲返回至原形狀之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限制構件13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靠近插座連接器100之方向(靠近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4(第2彈性力)作用於突出部232b。此時,如圖14A所示,導電端子120亦將向靠近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4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c4、Art4而被保持於插座連接器100內,從而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之電性連接得以穩定地維持。藉此,如圖1~圖3所示,完成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之嵌合。如此一來,完成連接器裝置1。 [作用] 於如以上般之本實施形態中,於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之頂點P4越過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之頂點P2之前之狀態(載置狀態;第1及第2加壓狀態)下,如圖11A~圖12B所示,突出部133b將向使殼體110、210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0~Arc2(反彈力)賦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直至突出部232b之頂點P4越過突出部133b之頂點P2之前,彈性力Arc0~Arc2作用於突出部133b、232b彼此之間而使殼體110、210彼此相互分離,從而形成插座連接器100之導電端子120與插頭連接器200之導電端子220未電性連接之非嵌合狀態。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突出部232b之頂點P4越過突出部133b之頂點P2之後之狀態(第3加壓狀態)下,如圖14A及圖14B所示,突出部133b將向使殼體110、210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4(拉入力)賦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於突出部232b之頂點P4越過突出部133b之頂點P2之後,彈性力Arc4作用於突出部133b、232b彼此之間而使殼體110、210彼此相互靠近,從而成為完成導電端子120、220之電性連接之嵌合狀態。如此一來,導電端子120、220彼此之電性連接狀態得以穩定地維持。如上所述,藉由限制構件130、230之間所產生之彈性力Arc0~Arc4而強制性地使兩連接器100、200成為非嵌合狀態及嵌合狀態之任一狀態。因此,可防止連接器100、200彼此之半嵌合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之頂點P3越過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之前之狀態(第1加壓狀態)下,突出部123a將向使殼體110、210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1(反彈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直至突出部222b之頂點P3越過突出部123a之頂點P1之前,彈性力Art1作用於突出部123a、222b彼此之間而使殼體110、210彼此相互分離,從而形成插座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200並未嵌合之非嵌合狀態。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突出部222b之頂點P3越過突出部123a之頂點P1之後之狀態下,突出部123a將向使殼體110、210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3、Art4(拉入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於突出部222b之頂點P3越過突出部123a之頂點P1之後,彈性力Art3、Art4作用於突出部123a、222b彼此之間而使殼體110、210彼此相互靠近,從而成為完成導電端子120、220之電性連接之嵌合狀態。如上所述,藉由導電端子120、220之間所產生之彈性力而強制性地使兩連接器100、200成為非嵌合狀態及嵌合狀態之任一狀態。因此,可進一步防止連接器100、200彼此之半嵌合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A及圖13B所示,相比於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之頂點P4越過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之頂點P2,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之頂點P3先越過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並於突出部123a、222b間產生彈性力Art3。如圖12B所示,直至突出部232b之頂點P4越過突出部133b之頂點P2之前,該彈性力Art3小於該等突出部133b、232b之間所產生之彈性力Arc2。因此,直至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越過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之前,藉由彈性力Arc0~Arc2使殼體110、210彼此相互分離,從而保持導電端子120、220未電性連接之非嵌合狀態。換言之,不僅藉由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與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相互卡合,亦藉由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與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相互卡合而一上來就形成嵌合狀態。其結果為,極其難以產生非嵌合狀態與嵌合狀態之間之半嵌合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各突出部123a、133b、222b、232b呈隨著自頂點向上下兩方向離開而突出量變小之山型形狀。因此,可藉由極其簡易之形狀使彈性力作用於對應之突出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5及圖6所示,於插座連接器100中,高度d1小於高度d2(d1<d2),如圖8及圖9所示,於插頭連接器200中,高度d3大於高度d4(d3>d4)。因此,可有效地產生彈性力Art1~Art4、Arc0~Arc4。 於本實施形態中,限制構件130包含基端部131,限制構件230包含基端部231。因此,各限制構件130、230兼有作為將各連接器100、200分別安裝於對應之配線基板B1、B2之安裝部之功能。因此,不需要新的構件,故而可實現構成之簡化及成本之降低。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於載置狀態下,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與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抵接,但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與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並未抵接。因此,電並未流過導電端子120、220彼此之間,故而可藉由實施導通檢查而簡單地篩選處於非嵌合狀態之連接器裝置1。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於插座連接器100中,導電端子120安裝於側壁部112、113,限制構件130安裝於側壁部114、115。如圖7所示,於插頭連接器200中,導電端子220安裝於側壁部212、213,限制構件230安裝於側壁部214、215。因此,導電端子120、220彼此及限制構件130、230彼此於收容凹部V內接觸。因此,於連接器100、200彼此之嵌合方向上,導電端子120、220彼此及限制構件130、230彼此接觸之空間減少。因此,可實現連接器裝置1之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插座連接器100中,一對限制構件130以隔著複數個導電端子120之方式裝設。於插頭連接器200中,一對限制構件230以隔著複數個導電端子220之方式裝設。因此,藉由使這一對限制構件130、230彼此卡合而於連接器裝置1之兩端側保持兩連接器100、200之嵌合狀態。因此,一旦兩連接器100、200嵌合,連接器100、200彼此便難以脫離。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於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化。 <a>例如,可使用圖15及圖16所示之插座連接器100A代替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100。插座連接器100A與插座連接器100相比,不同之處在於側壁部114、115之形狀、導電端子120之數量、及具有複數個限制構件140代替限制構件130。以下,主要對該等不同點進行說明。 於側壁部114、115並未設置狹縫,且未安裝限制構件130。再者,雖未圖示,但於與插座連接器100A對應之插頭連接器200之側壁部214、215亦未安裝限制構件230。於插座連接器100A中,於側壁部112、113分別安裝有18個導電端子120。 一對限制構件140以於側壁部112隔著複數個導電端子120之方式裝設。限制構件140由板狀之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構件)構成。限制構件140與導電端子120同樣,如圖16所示,包含基端部141(安裝部)、中間部142、及接觸部143。接觸部143包含突出部143a、彎曲部143b、及突出部143c。與導電端子120相比,突出部143a之頂點P5之位置與突出部123a之頂點P1(參照圖6)不同。具體而言,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突出部143a之頂點P5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d5設定為高於高度d1。即,頂點P5位於較頂點P1更靠上方(對向面S2側)。再者,於圖15及圖16之方式中,限制構件140亦可作為導電端子發揮功能。 接下來,參照圖17A~圖21B,對插座連接器100A與插頭連接器200之嵌合過程進行說明。首先,如圖17A及圖17B所示,將插頭連接器200載置於插座連接器100A。此時,導電端子120及限制構件140分別與對應之導電端子220相鄰。再者,與限制構件140對應之導電端子220亦可作為限制構件發揮功能。 於載置狀態下,如圖17B所示,較突出部143a之頂點P5更靠上方(對向面S2側)之斜面與較突出部222b之頂點P3更靠下方(對向面S4側)之斜面抵接。因此,突出部143a承受插頭連接器200之重量,並且將其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限制構件14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遠離插座連接器100A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0賦予至突出部222b。另一方面,於載置狀態下,如圖17A所示,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和與該導電端子120對應之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並未抵接。因此,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並未電性連接。 繼而,如圖18A及圖18B所示,對處於載置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00賦予壓力Pr1,將插頭連接器200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A壓入。於該第1加壓狀態下,如圖18B所示,自限制構件140將向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1賦予至突出部222b。另一方面,於第1加壓狀態下,如圖18A所示,由對應之導電端子120將向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1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當於該時點解除壓力Pr1時,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c1、Art1返回至載置狀態。即,自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電性連接之狀態返回至未電性連接之狀態。 繼而,如圖19A及圖19B所示,對處於第1加壓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00賦予壓力Pr2,將插頭連接器200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A進一步壓入。於該第2加壓狀態下,如圖19B所示,突出部222b之頂點P3位於與突出部143a之頂點P5高度大致相同之位置。因此,藉由限制構件140之接觸部143之彈性力Arc2而使朝向水平方向之力作用於突出部143a之頂點P5及突出部222b之頂點P3。因此,限制構件140於使兩連接器100A、200相互遠離之方向上、使兩連接器100A、200相互靠近之方向上均未對突出部222b賦予彈性力。另一方面,於第2加壓狀態下,如圖19A所示,由對應之導電端子120將向遠離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2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當於該時點解除壓力Pr2時,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t2返回至載置狀態。即,自導電端子120與導電端子220電性連接之狀態返回至未電性連接之狀態。 繼而,如圖20A及圖20B所示,對處於第2加壓狀態之插頭連接器200賦予壓力Pr3,將插頭連接器200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A進一步壓入。於該第3加壓狀態下,如圖20B所示,較突出部143a之頂點P5更靠下側(安裝面S1側)之斜面與較突出部222b之頂點P3更靠上側(安裝面S3側)之斜面抵接。突出部222b藉由限制構件140之接觸部143之彈性力將突出部143a向外側推開並使之向下方移動。因此,突出部143a因突出部222b而產生之水平方向之位移量減小,並將欲使限制構件140返回至原形狀之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限制構件14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靠近插座連接器100A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c3賦予至突出部222b。另一方面,於第3加壓狀態下,如圖20A所示,藉由導電端子120之接觸部123之彈性力Art3而使朝向水平方向之力作用於突出部123a之頂點P1及對應之突出部222b之頂點P3。因此,導電端子120於使兩連接器100A、200相互遠離之方向上、使兩連接器100A、200相互靠近之方向上均未對突出部222b賦予彈性力。因此,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c3而被吸入插座連接器100A內。 當插頭連接器200被吸入至插座連接器100A內時,如圖21B所示,成為對應之導電端子120被***至接觸部143內之狀態。另一方面,如圖21A所示,較突出部123a之頂點P1更靠下側(安裝面S1側)之斜面與較突出部222b之頂點P3更靠上側(安裝面S3側)之斜面抵接。突出部222b將突出部123a朝向外側推壓並使之向下方移動,因此突出部123a將導電端子120欲返回至原形狀之反作用力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導電端子120將向使插頭連接器200靠近插座連接器100A之方向作用之彈性力Art4賦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插頭連接器200藉由彈性力Art4而被進一步吸入至插座連接器100A內。藉此,完成插座連接器100A與插頭連接器200之嵌合。如此一來,完成連接器裝置1。 <b>如圖22及圖23A~圖23C所示,於插座連接器100B中,複數個導電端子120之各頂點P1於該等導電端子120排列之排列方向(Y方向)上,隨著自行之中央附近朝向端部而依次向上方(對向面S2側)靠近。此處,將於排列方向上位於行之中央附近之導電端子120稱為「導電端子120A」,將於排列方向上位於行之中央附近與端部之間之導電端子120稱為「導電端子120B」,將於排列方向上位於行之端部之導電端子120稱為「導電端子120C」。如圖23A~圖23C所示,將參數d1a、d1b、d1c分別設為如下時,滿足d1a<d1b<d1c d1a: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A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a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1b: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B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b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1c: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C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c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即,頂點P1a位於較頂點P1b更靠下方(安裝面S1側)。頂點P1b位於較頂點P1c更靠下方(安裝面S1側)。 於此情形時,於兩連接器100B、200嵌合之過程中,首先,導電端子120C之突出部123a與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卡合,接下來,導電端子120B之突出部123a與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卡合,最後,導電端子120A之突出部123a與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卡合。因此,於連接器100B、200嵌合之過程中,彈性力Ar3(拉入力)階段性地作用於突出部123a、222b之間。因此,即便未賦予較大之外力,連接器100B、200亦容易嵌合。 再者,複數個導電端子120中之一部分導電端子之各頂點P1亦可於排列方向上依次向上方(對向面S2側)靠近。於插頭連接器200所具有之複數個導電端子220中亦相同。 <c>亦可如圖24所示般,一連接器具有卡止孔,另一連接器具有卡止片。具體而言,於圖24中,於插座連接器100C之側壁部115形成有朝向內側開口之卡止孔117代替限制構件130。於插頭連接器200C之側壁部215形成有朝向外側突出之卡止片217代替限制構件230。於兩連接器100C、200C嵌合時,首先,可將卡止片217卡止於卡止孔117,並以卡止於卡止孔117之卡止片217為支點使插頭連接器200C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C旋轉,而將側壁部214上之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卡於側壁部114上之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 <d>殼體110、210之形狀未必限定於長方體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例如,立方體形狀、多角柱形狀、圓柱狀等)。 <e>突出部123a、222b中之至少一者可彈性變形。同樣地,突出部133b、232b中之至少一者可彈性變形。 <f>突出部123a、133b、222b、232b亦可不呈山型形狀。例如,只要設置於側壁部112之突出部123a自側壁部112側朝向側壁部113側或中央壁部116側(對應之導電端子220)突出即可。具體而言,只要突出部123a中自頂點P1至上方之部分(頂點P1與中間部122之間之部分)於自頂點P1觀察,以隨著朝向上方(對向面S2)而向側壁部112靠近之方式傾斜即可。另一方面,突出部123a中自頂點P1至下方之部分(頂點P1與彎曲部123b之間之部分)可未必自頂點P1觀察,以隨著朝向下方(安裝面S1)而向側壁部112靠近之方式傾斜。於其他突出部133b、222b、232b中亦相同。 <g>於載置狀態下,導電端子120、220彼此可接觸。 <h>限制構件130可不以隔著複數個導電端子120之方式裝設。即,限制構件130可相對於導電端子120位於任意之位置。於限制構件230中亦相同。 <i>亦可為插座連接器100具有至少一個限制構件130,插頭連接器200具有至少一個限制構件230。 <j>亦可分別不於導電端子120、220存在突出部123a、222b,而僅利用限制構件130、230之各突出部133b、232b進行兩連接器100、200之嵌合。 <k>亦可為限制構件130不具有作為安裝部之功能,而是藉由其他構件將插座連接器100安裝於配線基板B1。於限制構件230中亦相同。 <l>只要彈性力作用於限制構件130、230之間即可,故而限制構件130、230亦可由金屬以外之其他材料形成。即,限制構件130、230亦可為樹脂構件等。限制構件130、230亦可由與殼體110、210相同之材料形成,並且相互一體化。
1‧‧‧連接器裝置
100‧‧‧插座連接器
100A‧‧‧插座連接器
100B‧‧‧插座連接器
100C‧‧‧插座連接器
110‧‧‧殼體
111‧‧‧底壁部
112‧‧‧側壁部
113‧‧‧側壁部
114‧‧‧側壁部
114a‧‧‧狹縫
115‧‧‧側壁部
116‧‧‧中央壁部
117‧‧‧卡止孔
120‧‧‧導電端子
120A‧‧‧導電端子
120B‧‧‧導電端子
120C‧‧‧導電端子
121‧‧‧基端部
122‧‧‧中間部
123‧‧‧接觸部
123a‧‧‧突出部
123b‧‧‧彎曲部
123c‧‧‧突出部
130‧‧‧限制構件
131‧‧‧基端部
132‧‧‧中間部
133‧‧‧接觸部
133a‧‧‧彎曲部
133b‧‧‧突出部
140‧‧‧限制構件
141‧‧‧基端部
142‧‧‧中間部
143‧‧‧接觸部
143a‧‧‧突出部
143b‧‧‧彎曲部
143c‧‧‧突出部
200‧‧‧插頭連接器
200C‧‧‧插頭連接器
210‧‧‧殼體
211‧‧‧底壁部
212‧‧‧側壁部
213‧‧‧側壁部
214‧‧‧側壁部
215‧‧‧側壁部
217‧‧‧卡止片
220‧‧‧導電端子
221‧‧‧基端部
222‧‧‧接觸部
222a‧‧‧平坦部
222b‧‧‧突出部
223‧‧‧固定部
230‧‧‧限制構件
231‧‧‧基端部
232‧‧‧接觸部
232a‧‧‧平坦部
232b‧‧‧突出部
233‧‧‧固定部
Arc0‧‧‧彈性力
Arc1‧‧‧彈性力
Arc2‧‧‧彈性力
Arc3‧‧‧彈性力
Arc4‧‧‧彈性力
Art1‧‧‧彈性力
Art2‧‧‧彈性力
Art3‧‧‧彈性力
Art4‧‧‧彈性力
B1‧‧‧配線基板
B2‧‧‧配線基板
d1‧‧‧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1a‧‧‧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A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a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1b‧‧‧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B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b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1c‧‧‧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導電端子120C之突出部123a之頂點P1c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2‧‧‧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限制構件130之突出部133b之頂點P2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3‧‧‧自配線基板B2之表面至導電端子220之突出部222b之頂點P3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4‧‧‧自配線基板B2之表面至限制構件230之突出部232b之頂點P4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d5‧‧‧自配線基板B1之表面至突出部143a之頂點P5為止之Z方向上之高度
P1‧‧‧頂點
P1a‧‧‧頂點
P1b‧‧‧頂點
P1c‧‧‧頂點
P2‧‧‧頂點
P3‧‧‧頂點
P4‧‧‧頂點
P5‧‧‧頂點
Pr1‧‧‧壓力
Pr2‧‧‧壓力
Pr3‧‧‧壓力
S1‧‧‧安裝面
S2‧‧‧對向面
S3‧‧‧安裝面
S4‧‧‧對向面
V‧‧‧收容凹部
W‧‧‧嵌合凸部
圖1係表示連接器裝置之一例(第1例)之立體圖。 圖2係圖1之II-II線剖視圖。 圖3係圖2之III-III線剖視圖。 圖4係表示構成圖1之連接器裝置之插座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5係圖4之V-V線剖視圖。 圖6係圖5之VI-VI線剖視圖。 圖7係表示構成圖1之連接器裝置之插頭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8係圖7之VIII-VIII線剖視圖。 圖9係圖8之IX-IX線剖視圖。 圖10A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載置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0B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限制構件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載置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1A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1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1B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限制構件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1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2A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2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2B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限制構件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2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3A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3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3B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限制構件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3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4A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嵌合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4B係用以對第1例之兩連接器之限制構件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嵌合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5係表示插座連接器之另一例(第2例)之立體圖。 圖16係圖15之XVI-XVI線剖視圖。 圖17A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中央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載置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7B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端部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載置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8A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中央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1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8B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端部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1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19A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中央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2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9B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端部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2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20A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中央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3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20B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端部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第3加壓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21A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中央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嵌合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21B係用以對第2例之兩連接器之端部附近之端子彼此嵌合之過程中之嵌合狀態進行說明之圖。 圖22係表示插座連接器之另一例(第3例)之立體圖。 圖23A係圖22之XXIIIA-XXIIIA線剖視圖。 圖23B係圖22之XXIIIB-XXIIIB線剖視圖。 圖23C係圖22之XXIIIC-XXIIIC線剖視圖。 圖24係用以對於連接器裝置之另一例(第4例)中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嵌合之情況進行說明之圖。

Claims (10)

  1. 一種連接器裝置,其具備: 第1連接器,其具有第1絕緣殼體、安裝於上述第1絕緣殼體之複數個第1導電端子及至少一個第1限制構件;及 第2連接器,其具有第2絕緣殼體、安裝於上述第2絕緣殼體之複數個第2導電端子及至少一個第2限制構件; 於上述第1絕緣殼體設置有相對於底面直立之嵌合凸部,於上述第2絕緣殼體設置有可收容上述嵌合凸部之收容凹部, 上述第1及第2限制構件各自包含突出部, 於上述嵌合凸部收容於上述收容凹部內之嵌合狀態下觀察,上述第1限制構件之突出部朝向上述第2限制構件突出,並且上述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朝向上述第1限制構件突出, 上述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係 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對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上述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遠離之遠離方向作用之第1彈性力,並且, 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朝使上述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靠近之靠近方向作用之第2彈性力,而使上述第1導電端子與上述第2導電端子電性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係呈其突出量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
  3.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導電端子包含於上述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對應之上述第2導電端子突出之突出部, 上述第2導電端子包含於上述嵌合狀態下觀察朝向對應之上述第1導電端子突出之突出部, 上述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係 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賦予向使上述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遠離之方向作用之第3彈性力,並且, 於該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之狀態下,對該另一者之突出部向使上述第1及第2絕緣殼體相互靠近之方向作用之第4彈性力。
  4. 如請求項3之連接器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後,且上述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一者之突出部越過另一者之突出部之前之狀態下,上述第4彈性力小於上述第1彈性力。
  5. 如請求項3或4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一者之突出部係呈其突出量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
  6. 如請求項4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絕緣殼體包含:第1安裝面,其於上述第1連接器安裝於第1配線基板之狀態下伏向上述第1配線基板;及第1對向面,其與上述第1安裝面對向且位於相對於上述底面直立之上述嵌合凸部之前端側; 上述第2絕緣殼體包含:第2安裝面,其於上述第2連接器安裝於第2配線基板之狀態下伏向上述第2配線基板;及第2對向面,其與上述第2安裝面對向且位於上述收容凹部之開口側; 上述第1及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均呈其突出量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 上述第1及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均呈其突出量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隨著與頂點離開而變小之山型形狀, (A)上述第1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上位於比上述第1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上述第1對向面側,並且上述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上位於比上述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上述第2對向面側,或(B)上述第1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上位於比上述第1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上述第1對向面側,並且上述第2導電端子之突出部之頂點係於上述遠離方向及上述靠近方向上比上述第2限制構件之突出部之頂點更靠上述第2對向面側。
  7. 如請求項6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限制構件包含對上述第1配線基板安裝之安裝部, 上述第2限制構件包含對上述第2配線基板安裝之安裝部。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於上述嵌合凸部未收容於上述收容凹部內且未被賦予外力之狀態下,上述第1及第2限制構件彼此抵接,但上述第1及第2導電端子彼此未抵接。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嵌合凸部與上述收容凹部均具有於上述嵌合狀態下觀察相互對向之壁部, 上述第1限制構件及上述第1導電端子配置於上述收容凹部之壁部, 上述第2限制構件及上述第2導電端子配置於上述嵌合凸部之壁部, 上述第1限制構件及上述第1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於上述嵌合狀態下觀察自上述嵌合凸部之壁部朝向外側突出, 上述第2限制構件及上述第2導電端子之各突出部於上述嵌合狀態下觀察自上述收容凹部之壁部朝向內側突出。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連接器具有一對上述第1限制構件, 上述第2連接器具有一對上述第2限制構件, 一對上述第1限制構件係以於複數個上述第1導電端子排列之方向上隔著複數個上述第1導電端子之方式裝設, 一對上述第2限制構件係以於複數個上述第2導電端子排列之方向上隔著複數個上述第2導電端子之方式裝設。
TW106135051A 2016-12-21 2017-10-13 Connector device TWI652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7625 2016-12-21
JP2016247625A JP6512210B2 (ja) 2016-12-21 2016-12-21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4659A true TW201824659A (zh) 2018-07-01
TWI652862B TWI652862B (zh) 2019-03-01

Family

ID=60629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5051A TWI652862B (zh) 2016-12-21 2017-10-13 Connector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0185B2 (zh)
EP (1) EP3340389A1 (zh)
JP (1) JP6512210B2 (zh)
KR (1) KR101972237B1 (zh)
CN (1) CN108232503B (zh)
TW (1) TWI6528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2210B2 (ja) * 2016-12-21 2019-05-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7364363B2 (ja) * 2019-04-25 2023-10-1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JP2021026981A (ja) * 2019-08-08 2021-0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113675639A (zh) * 2020-05-13 2021-11-1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23540709A (ja) * 2020-08-28 2023-09-26 エル エス エムトロン リミテッド 基板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0256A (en) * 1991-07-16 1992-06-09 Walden John D Retention system for a connector housing
JP3206973B2 (ja) * 1992-07-17 2001-09-10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ング状レンズ成形装置
JP2000268904A (ja) * 1999-03-15 2000-09-29 Jst Mfg Co Ltd Fpc接続用コネクタ
TW467423U (en) * 2000-10-26 2001-1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500013B1 (en) * 2002-02-06 2002-12-31 Speed Tech Corp. Connector assembling structure
JP2004055306A (ja) * 2002-07-18 2004-02-19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5038779A (ja) * 2003-07-17 2005-02-10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コネクタ
JP3940387B2 (ja) * 2003-07-29 2007-07-0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5294036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08827A (ko) * 2006-07-21 2008-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연결잭 내장형 휴대용 디지털기기
TWM335832U (en) 2008-01-18 2008-07-01 Jiangsu Famfull Electronics Co Lt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849145B2 (ja) * 2009-03-24 2012-01-1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とヘッダの嵌合状態を保持する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4784673B2 (ja) * 2009-03-24 2011-10-0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98883B2 (ja) * 2010-04-27 2014-05-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647434B2 (ja) 2010-05-14 2014-12-24 ティーイー コネクティビティ ネーデルランド ビーヴイTE Connectivity Nederland BV 嵌合完了検知スイッチ付きコネクタ
JP5890117B2 (ja) * 2011-07-07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84036B2 (ja) * 2011-08-31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ならびに当該ヘッダ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2013-05-23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6091055B2 (ja) * 2011-10-19 2017-03-0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866129B2 (ja) 2012-01-13 2016-02-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一対の嵌合確認電気コネクタ
JP5708942B2 (ja) * 2012-12-28 2015-04-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CN105009373A (zh) * 2013-02-27 2015-10-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CN105027360A (zh) * 2013-02-27 2015-11-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WO2014132284A1 (ja) * 2013-02-27 2014-09-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199666B2 (ja) * 2013-09-04 2017-09-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6268913B2 (ja) * 2013-10-23 2018-01-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5881666B2 (ja) * 2013-11-19 2016-03-09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5887326B2 (ja) * 2013-12-12 2016-03-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2015185310A (ja) * 2014-03-24 2015-10-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67997B2 (ja) * 2014-06-05 2017-07-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6034339B2 (ja) * 2014-07-29 2016-1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038937A (ja) 2014-08-05 2016-03-22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73990B2 (ja) * 2014-08-07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JP6056835B2 (ja) * 2014-11-14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2016207407A (ja) 2015-04-21 2016-12-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6418324B2 (ja) * 2015-05-01 2018-11-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
CN106356656A (zh) * 2015-07-17 2017-01-25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CN105048179A (zh) * 2015-08-04 2015-11-11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插头连接器及板对板插座连接器
JP6002297B2 (ja) * 2015-08-25 2016-10-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6399063B2 (ja) * 2016-09-07 2018-10-0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512210B2 (ja) * 2016-12-21 2019-05-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2503A (zh) 2018-06-29
JP6512210B2 (ja) 2019-05-15
US10230185B2 (en) 2019-03-12
KR20180072533A (ko) 2018-06-29
TWI652862B (zh) 2019-03-01
CN108232503B (zh) 2019-12-27
EP3340389A1 (en) 2018-06-27
US20180175525A1 (en) 2018-06-21
KR101972237B1 (ko) 2019-04-24
JP2018101559A (ja) 2018-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2862B (zh) Connector device
US95028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3300140B (zh) 插座连接器及包括其的连接器组件
TWI530028B (zh) 連接器
US20190173232A1 (en)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287825B2 (ja)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TWI524603B (zh)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6909148B2 (ja)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270044B2 (en) Substrate connector
TWI530036B (zh) Connectors and performance boards, motherboards, and semiconductor test devices including the connector
TWM252161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910752B2 (en) Large current terminal and connector
JP4133431B2 (ja) 電気接続プラグ
EP2850698B1 (en) Board connector
JP2005050694A (ja) コネクタ
CN110474182B (zh) 基板连接器装置
CN109792122B (zh) 连接器组件
JP2020198182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WO2018221094A1 (ja) コネクタ
US2015024929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cking structures for assembling contact modules
TW201935777A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系統
KR101869479B1 (ko) 피씨비 조립용 터미널 블록
JP2016006783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619281B2 (ja) コンタクト一体型コネクタケース、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組立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