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9330A - 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9330A
TW201319330A TW101130128A TW101130128A TW201319330A TW 201319330 A TW201319330 A TW 201319330A TW 101130128 A TW101130128 A TW 101130128A TW 101130128 A TW101130128 A TW 101130128A TW 201319330 A TW201319330 A TW 2013193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particles
pan
tantalum
current dens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0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58860B (zh
Inventor
Sibani L Biswal
Madhuri Thakur
Michael S Wong
Steven L Sinsabaugh
Mark Isaacson
Original Assignee
Univ Rice William M
Lockhee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Rice William M, Lockheed Corp filed Critical Univ Rice William M
Publication of TW201319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9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8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88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F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REMOVAL OF MATERIALS FROM OBJECT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F3/00Electrolytic etching or polishing
    • C25F3/02Etching
    • C25F3/12Etching of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F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REMOVAL OF MATERIALS FROM OBJECT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F5/00Electrolytic stripping of metallic layer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4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carbon-silicon compounds, carbon or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b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 H01M4/044Activating, forming or electrochemical attack of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b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 H01M4/044Activating, forming or electrochemical attack of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01M4/0442Anodisation, Oxid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於某些實施例,本發明提供製備用於鋰離子電池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之新穎方法。於某些實施例,此等方法一般包含:(1)藉由將矽材料曝露於一溶液(例如,氫氟酸溶液)內之一固定電流密度而蝕刻一矽材料,於一基材上產生一多孔性矽膜;及(2)藉由依序增量逐漸增加電流密度而使多孔性矽膜與基材分離。於某些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亦可包含使多孔性矽膜與諸如聚丙烯腈(PAN)之一結合材料結合之步驟。於某些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亦可包含將多孔性矽膜***形成多孔性矽顆粒之步驟。本發明之另外實施例係有關於製備多孔性矽顆粒之方法。本發明之進一步實施例係有關於可自本發明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衍生之陽極材料。

Description

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相關申請案對照參考資料
本申請案請求2011年8月19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525,392號案之優先權。前述申請案之整體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本發有係有關於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背景
多孔性矽膜及顆粒具有多種電化學應用,包括作為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但是,現今之製造多孔性矽膜及顆粒之方法遭受多種限制,包括效率、品質、電化學效能、大量生產能力,及成本效益。因此,現今需要解決上述限制之製造多孔性矽膜及顆粒之新方法。
概要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提供製備多孔性矽膜之新穎方法。於某些實施例,此等方法一般包含:(1)藉由將矽材料曝露於一電流密度使此矽材料蝕刻,而於一矽基材上產生一多孔性矽膜;及(2)藉由以依序增量逐漸增加電流密度而使多孔性矽膜與矽基材分離。於某些實施例,矽材料之蝕刻可包括使用酸,諸如,氫氟酸。於某些實施例,於分離步驟逐漸增加電流密度可包括以每一依序增量約1-2 mA/cm2而依序增加電流密度持續至少5至10個增量。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方法亦可包括使此多孔性矽膜與結合材料(諸如,結合劑、碳材料、聚合物、金屬、添加劑,及其等之組合)結合之步驟。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聚合物,諸如,聚丙烯腈(PAN)、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酸(PAA)、羧甲基纖維素(CMC),及其等之組合。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於與多孔性矽膜結合之前、期間或之後被碳化。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方法亦包含將此多孔性矽膜***形成多孔性矽顆粒之步驟。因此,本揭露內容之另外實施例係有關於製備多孔性矽顆粒(亦稱為微粒及小顆粒s)之方法。於某些實施例,***可形成具有範圍從約1 μm至約50 μm之直徑的多孔性矽顆粒。於某些實施例,***可發生物理性研磨、粉碎、音波處理、超音波***、研碎、超音波研碎,及此等方法之組合。
本揭露內容之進一步實施例係有關於陽極材料,其可自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或多孔性矽顆粒衍生。於某些實施例,陽極材料可包含具有多數個孔洞之多孔性矽膜或多孔性矽顆粒,及與此多孔性矽膜或顆粒結合之結合材料。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結合劑、碳材料、聚合物、金屬,及其等之組合之至少一者。於某些實施例,此等多數個孔洞可包含約1奈米至約5微米或從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之直徑。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陽極材料可作為鋰離子電池之組份。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提供巨孔性矽膜(MPSF)之形成的示意圖。圖1A係描述於2mA/cm2之電流密度持續1小時之MPSF形成的起始階段。圖1C係例示當電流密度增加(例如,從約1 mA/cm2至約15m/Acm2)持續數分鐘形成孔洞之分支。圖1E顯示與主體矽分離之形成的巨孔性層。圖1B、1D及1F係此方法之相對應的掃瞄電子顯微照片(SEM)影像。
圖2提供製造獨立式MPSF,使形成之MPSF與聚丙烯腈(PAN)結合,及使PAN經由熱解碳化之示意圖。
圖3顯示MPSF之表面形態的SEM影像,包含獨立示之MPSF(圖3A),頂視圖(圖3B),底視圖(圖3C),以PAN塗覆之MPSF的側視圖(圖3D),經熱解之以PAN塗覆的MPSF之側視圖(圖3E),及經熱解之以PAN塗覆的MPSF之後視圖(圖3F)。圖3G提供具有及不具有經熱解之PAN的MPSF之X-射線繞射(XRD)光譜。
圖4顯示為獨立式MPSF及經熱解之以PAN塗覆的MPSF之週期數的函數之放電容量及庫倫效率之比較。分析係於恆電流放電/放電期間實施,且以200μA/cm2於0.07V-1.5V間測試。
圖5提供於550℃熱解前後之PAN的紅外線(IR)光譜。提議產物之化學結構亦被顯示。聚焦IR區域亦於熱解後適時顯示。聚焦IR區域係:(1)CH及CH2脂族拉伸;(2)-C≡N拉伸;及(3)-C=C及/或-C=N拉伸。
圖6顯示3週期後之裸MPSF(圖6A)、3週期後之經熱解的以PAN塗覆之MPSF(圖6B),及20週期後之經熱解的以 PAN塗覆之MPSF(圖6C)的表面形態之SEM影像。
圖7提供MPSF及顆粒形成之另外示意圖。圖7A提供自獨立式巨孔性矽膜產生微米尺寸多孔性矽/經熱解之PAN複合物微顆粒之方法。圖7B提供獨立式MPSF、巨孔性矽微顆粒,及顆粒/經熱解之PAN的複合物之相對應SEM影像。圖7C提供50毫克粉末之巨孔性矽微顆粒(MPSP)與非多孔性矽顆粒之體積比較。
圖8顯示巨孔性(圖8A)及非多孔性(圖8B)矽微顆粒之SEM影像。圖8C顯示巨孔性矽顆粒之Brunauer-Emmett-Teller(BET)等溫線。BET等溫線之傳統說明區別巨孔(>50nm,II型)、中孔(2nm>及<50nm,IV型),及微孔(<2nm,I型)。
圖9顯示具有及不具有經熱解之PAN的巨孔性矽微顆粒之能量散佈x-射線(EDX)光譜(圖9A)及XRD光譜(圖9B)。巨孔性矽/經熱解之PAN微顆粒的複合物之X-射線光電子光譜(XPS)(圖9C)、C1s波峰(圖9D)及N 1s波峰(圖9E)亦被顯示。
圖10提供巨孔性矽微顆粒之電化學分析。圖10A提供為週期數的函數之巨孔性及非多孔性矽/經熱解之PAN微顆粒的複合物之放電容量及庫侖效率的比較。圖10B提供與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之比率的電化學性能最佳化有關之數據。圖10C顯示1000mAhg-1固定充電容量之半電池,於C/5速率於0.01-1 V間,於1、10、50、100、150及170週期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電極之 電壓分佈。圖10D顯示於第一及第二週期後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電極之差式容量曲線。
圖11提供多孔性矽顆粒之各種不同SEM影像。圖11A提供於電化學循環50週期後之非多孔性矽微顆粒之表面形態的SEM影像。圖11B提供50週期後之巨孔性矽微顆粒之表面形態。
圖12提供與具有氟化電解質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的電化學性能有關之數據。圖12A顯示於1000 mAh/g之固定充電容量,C/2之速率,於0.01-1V間恆電流充電/放電期間,MPSP/經熱解之PAN的放電容量及庫倫效率對週期數。插圖顯示於1000 mAh/g之固定充電容量,C/5速率,於0.01-1V間之循環。圖12B顯示1000mAhg-1之固定充電容量的半電池,於C/2速率,於0.01-1 V間,於1、100、200、300、400及500週期後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電極之電壓分佈。
圖13係例示陽極材料之為週期數的函數之放電容量及效率的圖。陽極材料係衍生自以PAN塗覆之多孔性矽膜。放電容量係以100 μA/cm2於恆電流充電/放電測試期間測試。
詳細說明
需瞭解先前之一般說明及下列詳細說明二者皆係例示性及闡釋性,且非限制如所請求之標的。於本申請案,除非其它特別表示外,單數之使用係包括複數,“一個”或 “一”之用字係意指“至少一”,且“或”之使用係意指“及/或”。再者,“包括”(“including”與諸如“includes”及“included”之其它型式)一辭之使用係非限制性。再者,除非其它特別表示外,諸如“元素”或“組件”之用辭係包括包含一單元之元素或組件,及包含多於一單元之元素或組件。
此處使用之段落標題係用於組織目的,且不是被作為限制所述標的而闡釋。本申請案引述之所有文獻或文獻之部份(不受限制地包括專利案、文章、書籍,及專題論文)在此係整體被明確地併入以作為任何目的之參考。於一或多個被併入的文獻及相似材料定義一用辭係以與本申請案中之此用辭的定義相抵觸之方式定義時,本申請案具主控性。
鋰(Li)離子電池具有比大部份其它型式之可充電式電池更高的能量密度。此係由於Li係最具正電性的元素之一(相對於標準氫電極係-3.04V),且係最輕的電化學活性金屬。因此,鋰離子電池可貯存比其它型式之可充電式電池更多的能量。
一Li離子電池之三主要功能性主件係陽極、陰極,及電解質。各種不同材料可用於此等組件。商業上,陽極之最普遍材料係石墨或碳,其具有~372 mAh/g之比容量。此等材料可導致形成LiC6。發展具有較高能量容量之新穎電極材料會導致使用可充電式電池之產品的性能及壽命重大改良。就此而言,相當之努力已用以改良Li離子電池(LIB)之性能。
有多種新穎方式正被用以產生具有較高能量容量及較長生命週期之可充電式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之電量係依陽極材料可容納之Li離子量而定。以低電勢與鋰反應之材料之一係矽。矽係一種具吸引力的材料,因為其可與鋰反應形成具有每一矽原子具有4.4個鋰離子之最大吸取量的二元合金(Li22Si5)。於室溫,矽之最高可達成的比容量係3579 mAh/g。此數值係遠大於石墨之理論容量。但是,鋰嵌入及自矽萃取係伴隨大的體積膨脹(~300%)。此體積膨脹會造成矽嚴重裂化,因此,導電電極失效。事實上,相信電池內之矽的鋰化誘發之應力及結構破壞係充電/放電期間容量損失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種不同之矽結構及以矽碳為主之複合物已被檢視用以降低矽之鋰化誘發應力及結構破壞。例子包括使用純Si微米及奈米規格之顆粒陽極,分散於活性/非活化基質之Si,與不同結合劑混合之Si,及非結晶性及結晶性之Si薄膜。但是,鋰嵌入時Si之大量體積改變僅有限程度地被碳容納,因此,僅提供有限之穩定性及容量增進。
為解決此等需求,諸如矽奈米線及矽核殼奈米線之無結合劑電極已被測試。此等奈米線係於一基材上直接生長。再者,此等奈米線具有小直徑(例如,10-200nm)。此密實性能快速運送鋰離子。此密實性亦改良陽極之容量及循環性,特別是當與矽塊材及矽微結構相比時。但是,Li離子電池內之此等矽奈米線的循環性被限於少於50個充電/放電週期。再者,此等矽奈米線於大的週期數的商業使用 並不可行,主要係由於其與基材之弱黏著性。再者,製造此等奈米線具限制性。此等限制包括缺乏對孔洞體積、線長度、直徑、均一性,及生產成本之充份控制。
已致力於藉由產生具中間多孔性結構之矽(諸如,Si-C奈米複合物小顆粒)解決上述限制性。例如,中孔性Si-C奈米複合物中預先存在之孔洞可提供矽膨脹所需之體積。此等孔洞亦能快速運送鋰離子。同樣地,碳能容許改良之固體電解質界面形成、結構完整性,及高導電性。
前述之中孔性Si/碳核殼奈米線顯示於容量及循環性之改良。但是,此等結構之製造係昂貴且無效率。特別地,許多此等結構之製造需嬰困難或昂貴之加工步驟,因此,限制其商業化可能性。
改良矽材料之生命週期及容量的另一不同方式係使用使用無結合劑之多孔性矽電極,其係由微結構奈米孔洞壁之多孔性矽所構成。此等材料被認為係有前途之候選物,因為其以成本上有效的方式製造。再者,因為此等材料能與一般半導體技術相容,因此可輕易地按比例增大。
但是,使用多孔性矽膜之挑戰係與電流收集器之差的黏著性,此係電化學性能之一關鍵因素。為緩和此問題,許多團體已包括另外之表面處理,諸如,金屬塗層。但是,此等方式係昂貴。
此等多孔性矽膜之另外限制係與矽塊材基材結合,其對於材料之比容量無助益。此等材料會因而導致陽極重量增加。某些團體已經由後側化學蝕刻移除其矽塊材基材。 但是,此等方法增加矽材料成本。
因此,基於前述缺點,需要更佳方法使多孔性矽材料用於電化學應用。本揭露內容係著眼於此需求。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提供用於製備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亦稱為微粒或小顆粒)之新穎方法。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係有關於衍生自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的陽極材料。
製備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方法
各種方法可被用以製備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此等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係例示於圖1-2及7。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方法一般包含:(1)藉由使矽材料曝露於一電流密度(例如,一固定電流密度)蝕刻此矽材料(例如,矽晶圓),於一矽基材上形成一多孔性矽膜;及(2)藉由以依序增量使電流密度逐漸增加使多孔性矽膜與矽基材分離。此等步驟造成獨立式多孔性矽膜之形成。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方法亦包含使多孔性矽膜與一結合材料(諸如,經熱解之聚丙烯腈(PPAN))結合之步驟。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方法亦包括使形成之多孔性矽膜***成數個物件而形成多孔性矽顆粒之步驟。
有關於此等方法及其等之變化的另外細節係於此處闡述作為非限制之例子。特別地,本揭露內容之方法可使用各種矽材料、蝕刻技術、分離程序、結合材料、結合技術,及***程序。
矽材料
各種矽材料可作為獨立式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先質。於某些實施例,矽材料可包括一矽塊材基材。於某些實施例,矽材料可包括一矽晶圓,諸如,結晶性矽晶圓。於某些實施例,矽晶圓可為一經摻雜之矽晶圓。於某些實施例,矽晶圓可以硼、磷、砷、銻、其它摻雜劑,及其等之組合摻雜。於某些實施例,矽晶圓可為一p-型矽晶圓、一n-型矽晶圓,及其等之組合。於某些實施例,矽晶圓可為一n-摻雜或一硼摻雜之矽晶圓。於更特別實施例,矽材料可包括具有約275±25μm厚度及約14-22 ohm-cm間之電阻的一頂級之以硼摻雜的p-型(100)矽晶圓。另外矽材料之使用亦可被設想。
蝕刻
各種方法亦可被用以使矽材料蝕刻。於某些實施例,蝕刻可包括使用一或多種強酸,諸如,硝酸(HNO3)、氫氟酸(HF)、硫酸(H2SO4)、氫氯酸(HCl)等。於某些實施例,蝕刻可於一應用電場存在中發生,諸如,具有固定電流密度之電場。於某些實施例,蝕刻可藉由於一應用電場存在中使用強酸(例如,HF)而發生。
於某些實施例,應用電場可含有各種程度之電流密度。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為從約0.5 mA/cm2至約50 mA/cm2。於某些實施例,最大電流密度可為約20 mA/cm2。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被應用於一電化學電池之矽材料。
於蝕刻期間,電流密度可以一或多個增量應用至矽材 料。於某些實施例,蝕刻方法可包括1個增量至約10個增量。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為每一增量係約1 mA/cm2至約20 mA/cm2。於某些實施例,每一增量可持續約30秒至約60分鐘。於某些實施例,每一增量可持續約10分鐘。於某些實施例,增量可以間隔分隔開。於某些實施例,間隔可為從約30秒至約30分鐘。
於某些實施例,矽材料之蝕刻可造成於一矽基材上形成一多孔性矽膜(“矽基材”一般係指於形成的多孔性矽膜下之未經蝕刻的矽材料。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內之孔洞可具有範圍從約1奈米至約10微米之直徑。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內之孔洞可具有少於約2奈米之直徑(即,微孔)。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內之孔洞可具有從約2奈米至約50 nm之直徑(即,中孔)。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內之孔洞可具有多於約50 nm之直徑(即,巨孔)。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內之孔洞可具有從約1奈米至約10微米,約2奈米至約10微米,約1奈米至約5微米,約50奈米至約5微米,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約200奈米至約2微米,或約1微米至約2微米之直徑。於某些實施例,應用之電化學密度會於形成孔洞之尖端處導致等向性蝕刻。
剝離程序
於本揭露內容,“剝離”程序係指使一形成之多孔性矽膜與一矽基材分離之方法。此一分離可於蝕刻期間或之後發生。再者,各種方法可用以使一多孔性矽膜與一矽基材分離。
於某些實施例,此分離步驟可藉由增加於蝕刻期間施加至矽材料之電流密度而發生。於某些實施例,此分離步驟可包括以依序增量逐漸增加應用之電流密度至多孔性矽膜與矽基材分離為止。
於此處使用時,電流密度之逐漸增加一般係指於數個依序增量階段式增加電流密度。例如,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以至少5-10個依序增加逐漸增加,每一增量可持續約30秒至60分鐘。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之逐漸增加可經由至少5至10個依序增量發生,其等可以每一增量為約30秒至60分鐘之間隔分隔開。
於某些實施例,應用之電流密度可為從約0.5 mA/cm2至約50 mA/cm2。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以每一增量為約1 mA/cm2至約2 mA/cm2逐漸增加。於某些實施例,最大之電流密度可為約15 mA/cm2。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以1 mA/cm2之小增加,每一增量10-60分鐘逐漸增加最高達15mA/cm2。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以13個依序增量,每一增量至少約1mA/cm2逐漸增加最高達15mA/cm2。於某些實施例,電流密度可以0.5mA/cm2之小增量,每一增量1-2小時逐漸增加最高達20mA/cm2
雖不受理論所約束,但預期前述“剝離”程序可經由各種機構發生。例如,於使用HF作為蝕刻劑之某些實施例,預期當形成多孔性矽膜內之孔洞的深度增加時,孔洞尖端之氟化物離子的可用性減少。此一減少會轉而導致於孔洞尖部處之等向性蝕刻,因此,造成於與矽基材接觸點處更 具多孔性之一矽層。見,例如,圖1。於此實施例,亦設想地氫副產物累積且對孔洞壁施加流體動力壓。某種情況時,孔洞壁可能無法抵抗此流體動力壓。此會轉而導致多孔性矽膜與矽基材分離。
本揭露內容之分離或“剝離”程序亦可包含另外步驟。例如,於某些實施例,分離步驟亦可包括將形成之多孔性矽膜與矽基材物理性移除之步驟。於某些實施例,物理性移除可藉由使用剃刀刀片、攝子,或其它物件發生。
於某些實施例,物理性移除可藉由沖洗步驟或清洗步驟發生。
與結合材料結合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方法亦可包括使多孔性矽膜與一或多種結合材料結合之步驟。於各種實施例,此結合可於多孔性矽膜形成之前、期間,或之後發生。
結合材料一般係指可增強多孔性矽膜之導電性或穩定性之材料。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結合劑、添加劑(例如,碳添加劑)、碳材料(例如,碳奈米纖維)、聚合物、金屬,及其等之組合之至少一者。
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一或多種聚合物。例示之聚合物不受限制地包括聚丙烯腈(PAN)、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酸(PAA)、羧甲基纖維素(CMC),及此等之組合。於某些實施例,聚合物可於與多孔性矽膜結合前呈聚合化型式。於某些實施例,聚合物可於與多孔性矽膜結合期間或之後聚合。
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經碳化之PAN。使用PAN作為結合材料之一優點係其於碳化時形成共軛碳鏈。此轉而增強多孔性矽膜之電性質。
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一或多種金屬。於某些實施例,金屬不受限制地包括金、銅、銀、鈦、鐵,及其等之組合。
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一或多種碳材料。適合碳材料之非限制性例子可包括碳奈米管、碳黑、石墨、碳纖維、碳奈米纖維、石墨烯片材、富勒烯、石墨烯板材、與碳黑結合之海藻酸鈉結合劑,及其等之組合。
此外,各種方法可用以將使合材料與多孔性矽膜結合。於某些實施例,結合可藉由將此一或多種結合材料噴濺、噴灑或物理性塗敷至多孔性矽膜上而發生。於某些實施例,結合可藉由將多孔性矽膜浸入含有一或多種結合材料之溶液內而發生。
於某些實施例,結合可造成多孔性矽膜以結合材料部份塗覆。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會造成多孔性矽膜以結合材料完全塗覆。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可以結合材料滲入、嵌入或分散。
結合材料之碳化
於某些實施例,與多孔性矽膜結合之結合材料亦可呈經碳化之型式。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於與多孔性矽膜結合之前、期間或之後變碳化。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於與多孔性矽膜結合之前、期間或之後藉由熱解變碳 化。於更特別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於與多孔性矽膜結合後藉由熱解而碳化之PAN。於某些實施例,熱解可藉由於惰性氣體(例如,氬氣)存在中,於高溫(例如,550℃)加熱多孔性矽膜而發生。
多孔性矽膜之***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亦可***成小的多孔性矽顆粒(亦稱為微粒或小顆粒)。於某些實施例,***可藉由物理性研磨、粉碎、音波處理、超音波碎裂、研碎、超音波研碎,及其它相似技術發生。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可被***形成微米尺寸之微粒或小顆粒。於某些實施例,微粒範圍可為從約5μm至約50μm之直徑,且包括大於約50nm之孔洞尺寸。於某些實施例,***可於多孔性矽膜與結合材料結合之前、期間或之後發生。於某些實施例,***可於結合材料碳化之前、期間或之後發生。
於更特別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可經音波處理形成具有約10 μm至約50μm間直徑之巨孔性矽微微粒。巨孔性矽微微粒亦可於孔洞結構之壁上含有微孔及中孔。此範例係例示於圖7。於此範例,一獨立式多孔性矽膜係藉由超音波處理數小時而粉碎成微米尺寸之微粒。然後,形成之微粒與聚丙烯腈(PAN)混合,然後,於氬氣氛圍下熱解。
衍生產品
本揭露內容之另外實施例係有關於依據本揭露內容之方法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即,微粒或小顆粒)。依據本揭露內容之方法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 顆粒可具有各種結構。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可包括數個具各種尺寸的孔洞。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可具有具範圍從約1奈米至約10微米之直徑的孔洞。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可具有具少於約2 nm(即,微孔),2 nm與50nm間(即,中孔),多於約50 nm(巨孔)之直徑,或此等孔洞直徑之組合的孔洞。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可包括具有含有多於約50 nm之直徑的孔洞之巨孔性結構(亦稱為巨孔性矽膜或巨孔性矽顆粒)。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孔洞可具有從約1奈米至約10微米,約2奈米至約10微米,約1奈米至約5微米,約50奈米至約5微米,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約200奈米至約2微米,或約1微米至約2微米之直徑。
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孔洞可具有範圍從約5微米至約200微米之深度。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孔洞可跨越膜或顆粒之厚度的至少從約10%至約100%。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孔洞可跨越膜或顆粒之厚度的至少從約50%至100%。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之孔洞可跨越膜或顆粒之整個厚度。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可具有範圍從約5微米至約200微米之厚度。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多孔性矽顆粒可具有範圍從約10微米至約50微米之厚度。
本揭露內容之另外實施例係有關於可含有前述多孔性矽膜或多孔性矽顆粒之陽極材料。於某些實施例,陽極材料可含有如前所述之具有約1奈米至約10微米間之孔洞直徑的多孔性矽膜或顆粒。於某些實施例,於陽極材料之多孔性矽膜或顆粒可具有亦如前所述之範圍從約10微米至約200微米之厚度。此外,於陽極材料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可與如前所述之各種結合材料結合。
於某些實施例,與陽極材料結合之結合材料可包括碳材料、聚合物、金屬,及此等材料之組合。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括金。於某些實施例,結合材料可包含經碳化之結合材料,諸如,經熱解之聚丙烯腈。
本揭露內容之陽極材料亦可具有各種有利性質。例如,於某些實施例,陽極材料可具有至少約600 mAh/g之容量,及至少90%之庫侖效率。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陽極材料可具有至少約1000 mAh/g之容量,及至少95%之庫侖效率。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陽極材料可具有至少約1000 mAh/g之容量持續至少50充電/放電週期、100週期、150週期、200週期、250週期、300週期、350週期、400週期、450週期、500週期,或550週期。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陽極材料可維持理論容量之至少50%持續至少約50充電/放電週期。
於某些實施例,若陽極材料與PAN或具碳添加劑之結合材料混合,陽極材料可具有600 mAh/g、800 mAh/g、1000 mAh/g或1200mAh/g之充電容量,及多於98%之庫侖效率。 於某些實施例,此等充電容量可持續至少50充電/放電週期、100週期、150週期、200週期、250週期、300週期、350週期、400週期、450週期、500週期,或550週期。
應用及優點
本揭露內容之方法及材料提供各種應用及優點。例如,由於利用逐漸增加電流密度之新穎“剝離”程序,本揭露內容之方法可用於製造獨立、完整、重量輕,且密實之多孔性矽膜。再者,多數個剝離程序可於單一矽材料上實施,因此導致最小之矽材料廢料。因此,本揭露之方法可以一加速且成本上有效之方式實施。
再者,本揭露內容之方法能容許使用者控制多孔性矽膜之孔洞的厚度、孔洞直徑及孔洞多孔性。此等性質可藉由改變蝕刻條件而控制,諸如,電流、晶圓電阻、電解質濃度,及矽材料之摻雜。例如,於某些實施例,多孔性矽膜之多孔性及深度可藉由改變電流密度或氫氟酸濃度而控制。
此外,且如此處範例中更詳細闡述,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可具有各種有利的電化學性質。例如,許多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例如,具經熱解之PAN的巨孔性矽微粒)可用以遞送增強之放電容量、較佳週期生命,及增強之庫侖效率。特別地,許多本發明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之孔洞可容納鋰化期間內矽內之體積膨脹。因此,孔洞能經由大數量之充電/放電週期摻合大量鋰離子。事實上,如此處範例所闡述,申請人已觀察到許多本揭露內容 之多孔性矽顆粒之容量及循環性係高於鋰離子電池內之現今陽極材料。
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能助於發展具有改良週期行為及高容量之鋰離子電池。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材料可具有多於50充電/放電週期之循環性。於某些實施例,本揭露內容之巨孔性矽顆粒可具有現今使用之陽極材料之容量的至少3倍,持續多於550週期。
因此,本揭露內容之多孔性矽膜及顆粒可用於各種目的,包括作為用於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例如,本揭露內容之材料可發現應用於資訊科技、消費性電子裝置、電動車、可植入式裝置,及電件之領域。自本揭露內容衍生之材料亦可發現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國防工業,及汽車工業。由於其高能量密度,自本揭露內容衍生之材料亦可發現應用於貯存再生能源及航空應用。
另外實施例
現將參考本揭露內容之更特別實施例及提供用於支持此等實施例之實驗結果。但是,申請人強調以下之揭露內容僅係用於例示說明之目的,且非意欲以任何方式限制請求標的之範圍。
範例1. 發展獨立式巨孔性矽膜
此處,申請呈現一種新穎之“剝離”方法,藉此,一獨立式巨孔性矽膜(MPSF)係與底下之矽塊材電化學分離,且與經熱解之聚丙烯腈(PPAN)(一種形成共軛鏈化學結構之 導電性聚合物)結合。申請人亦於此處報導具有或不具有經熱解之PAN的此等矽薄膜之性能。
特別地,申請人於此範例報導一種製造欲被作為鋰離子電池(LIB)之陽極材料的MPSF薄膜之簡易方法。不同於先前報導之結構性多孔性矽或矽奈米線陣列,申請人之薄膜係自矽塊材基材電化學移除。此獨立式MPSF係藉由於氫氟酸(HF)溶液內使用一種多步驟剝離程序將矽晶圓電化學蝕刻而製造。對此等多孔性矽薄膜,申請人浸潤PAN,一種聚合物結合劑。當PAN係經熱解時,其形成對鋰具特別容量之共軛鏈化學結構。申請人之實驗結果指示與裸MPSF相比,自獨立式MPSF及經熱解之PAN形成之一複合物可遞送1200 mAhg-1之比容量,及較佳週期壽命及庫侖效率。
範例1.1 材料及方法
獨立式巨孔性矽膜(MPSF)可藉由於固定電流密度以氫氟酸及有機溶劑蝕刻結晶性矽晶圓而製造。多孔性矽之多孔性及深度可藉由改變電流密度或HF酸濃度而控制。先前工作顯示獨立式MPSF可使用一步驟方法或二步驟方法自矽塊材移除。於一步驟陽極化剝離程序,於相同蝕刻條件下,氟化物離子濃度於原位的變化造成於一低多孔性層下形成一高多孔性層。然後,於高多孔性層內之孔洞最終係膨脹彼此重疊至多孔性矽自基材脫離。於二步驟程序,一矽晶圓先於固定電流密度蝕刻產生等向性孔洞。然後,電流密度突然增加,造成孔洞底部膨脹及重疊,因此,使多孔性矽自基材塊材剝離。
為製造MPSF,申請人改良上述二步驟剝離程序。使用具有275±25μm厚度及14-22 ohm-cm間電阻之頂級以硼摻雜的p-型(100)矽晶圓(Siltronix Corp)。首先,孔洞係於室溫於藉由Agilent電源供應器(E3612A)遞送之2 mA/cm-2的固定電流密度蝕刻於矽晶圓內。蝕刻時間決定孔洞深度。對於1小時之蝕刻時間,孔洞深度典型上係12微米。蝕刻溶液係由30毫升之二甲基甲醯胺(DMF,Sigma Aldrich)及4毫升之49% HF(Fisher Scientific)溶液所組成,且事先最佳化以獲得具1微米平均直徑之孔洞。於第二步驟,申請人偏離先述之二步驟程序。取代使用突然改變,電流密度係以1 mA/cm2之小增量增加,且每一增量係維持10-60分鐘最高達15mA/cm2
此起始蝕刻條件產生巨孔性矽膜,如圖1A所例示,且於圖1B以相對應之掃瞄式電子顯微相片(SEM)影像顯示。欲不欲受理論所約束,巨孔性矽於此實施例係於氟化物離子數大於孔洞數([F-]>[h+])時形成。具有500nm與2μm間之平均孔洞直徑及10與50μm間之厚度的MPSF層係藉由調整電流密度或HF濃度而製造。於此範例,申請人於2 mAcm-2將樣品蝕刻3小時,產生具36 μm厚度之巨孔性矽膜。於小增量之電流密度期間,孔洞深度增加,且於孔洞尖部之氟化物離子可用性減少([F-]<[h+])。當氟化物離子供應不足,開始形成二氧化矽,而非SiF6 2-。此轉而導致於孔洞尖部之等向性蝕刻,因此,造成於與矽塊材接觸處具更多的多孔性之矽層,如圖1C-1D所示。另外,氫副產物累積, 且開始對孔洞壁施加流體動力壓。某種情況時,接近基材之孔洞壁足夠薄且不能抵抗此流體動力壓。此導致MPSF與矽塊材(基材)分離,如圖1E-1F之相對應SEM影像所例示及顯示。
製造後,具MPSF之晶圓自蝕刻單元移除,且以甲醇及去離子水清洗。然後,MPSF於真空乾燥1小時。一旦乾燥,獨立式膜可以一剃刀刀片物理性剝離,並且稱重決定矽質量。此多步驟剝離程序係可靠,且可使MPSF整個自塊材基材分離。使用增量式增加電流密度係顯著改良此二步驟方法,其經常造成MPSF片於不同時間自晶圓移除。然後,此方法可於矽塊材基材上重複,自單一晶圓產生多數個MPSF,造成具有極少Si廢料之成本上有效的方法。
為形成具有具經熱解之PAN複合物的MPSF,MPSF係以PAN溶液處理。聚丙烯腈(PAN,Mw150,000,Sigma Aldrich)溶液係藉由將1克PAN溶於100毫升DMF且於60℃攪拌4小時而製造。獨立式MPSF係於氬氣氛圍內置於PAN溶液24小時。於PAN滲入後,MPSF/PAN膜加熱至550℃持續1小時使PAN熱解。圖2例示PAN滲入MPSF及熱解。對於陽極,申請人典型上製造具有1.5微米之平均孔洞直徑及50微米之厚度的獨立式MPSF。
典型MPSF膜之掃瞄式電子顯微術(SEM,FEI Quanta 400)影像係顯示於圖3。圖3A顯示多孔性矽膜之剝離。由於電化學蝕刻方法期間電流密度增加,剝離膜後側上之孔洞係遠大於前側,如圖3B-C所示。圖3D顯示具PAN之MPSF 的側視圖。圖3E-F顯示具經熱解之PAN的獨立式MPSF之SEM頂視圖及側視圖。
為確認PAN滲入,化學分析係使用X-射線繞射圖案(XRD)實施。如圖3G所示,結果確認MPSF/經熱解之PAN的碳及矽波峰,且對於裸MPSF係僅矽波峰。
為描述經熱解之PAN的特性,衰減全反射傅立葉轉換紅外線(ATR FTIR)光譜術測量係對於550℃熱解前後之樣品實施。ATR FTIR光譜係於裝置HgCdTe檢測器之Digilab FTS 7000上從4000至600(cm-1)波數獲得。所有光譜係以吸收模式以4 cm-1之公稱光譜解析度取得。所有膜係在樣品表面之不同區域於環境及乾燥條件下測量數次測試。最後,樣品之電阻測量係使用Keithley 2700 Multimeter Intergra Series以四點探針技術決定。所有膜係於環境及條件條件下於樣品之不同區域測量至少七至十次。導電性係使用樣品之電阻值及測得的厚度計算。
範例1.2 結果及討論
裸的獨立式MPSF及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之週期性能係顯示於圖4。對於具有經熱解之PAN的MPSF,陽極之總質量使用微量天秤(A&D-HR-202i,解析度0.1 μg)測量係4毫克。C對Si之比率係1:1。MPSF/經熱解之PAN的第一週期放電容量係850 mAh/g-1,而裸MPSF係757mAh/g-1。裸MPSF於第二週期後於容量係決速下降,且於週期10前係200 mAh/g-1,且於週期15前完全失效。對於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放電容量於前四週期係增至1260 mAhg-1之放電容量,且於整個週期20係維持固定。此起始容量增加對於多孔性矽膜係典型。
當分析恆電流週期數據,重要的是注意充電(鋰化)與放電(脫鋰化)容量間之差異,因為此係可逆性(庫侖效率)之指示。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之平均庫侖效率於第1週期後係高於90%,而裸MPSF於4週期後達83%之最大值,然後,降至70%。此等結果指示經熱解之PAN可改良週期性及庫侖效率。
為分析PAN及瞭解其於改良作為Li-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之MPSF的性能,紅外線光譜術測量係於550℃之熱解前後實施。見圖5。固有之PAN的紅外線光譜(插圖之具結構(I)的紅色曲線)透露其特性IR波峰:由於烴鏈聚合物主鏈之-CH及CH2脂族拉伸(2800至3000 cm-1),由於腈基團側鏈之-C≡N拉伸(~2240 cm-1),由於聚合物主鏈之-CH2(~1458 cm-1)及-CH(~1365 cm-1)彎曲。PAN熱解後,寬脂族-CH及-CH2拉伸振動波峰(波峰1)及不同之腈波峰(波峰2)於強度明顯減少,而由於-CH彎曲之波峰增加(黑色曲線)。有趣地,新的IR譜帶於光譜中出現,諸如,1500至1650 cm-1間之寬波峰(波峰3)及於1265 cm-1之尖波峰(波峰4),此係個別被指定為-C=C及/或-C=N與-C-N官能基團。前者波峰(波峰3,放大之右插圖2)之三重態出現暗示於共軛轘形成乙烯基基團。PAN及MPSF之複合物樣品熱解係獲得相同IR光譜。因此,經熱解之樣品的IR分析提供共軛-C=C及-C=N序列存在之證據。
前述結果係由先前研究所支持,研究暗示PAN熱解後形成共軛鍵狀之結構,及其提議之反應路徑與產物之化學結構,如圖5之插圖所示。提議之結構III(其係由具非定域化π-電子系統之一環狀聚合物鏈所構成)已被報導展現顯著之機械性質及相對較高之導電性質。再者,更早之研究暗示熱解後形成PAN之單(插圖結構II)及雙(插圖結構III)共軛結構。值得注意係其IR數據相似於圖5,此表示-C=C及/或-C=N與-C-N波峰出現,證明經熱解之PAN的形成之共軛環狀結構。
由前述結果,申請人設想PAN之熱解產物係由II及III之非均質混合物所組成(主要)。產物亦可含有微量之固有PAN(I),因為仍出現於~2240 cm-1之於~2240 cm-1之小量腈峰值及於~1458 cm-1之CH2彎曲。此係可行,因為相對較短時間量被用於熱解此樣品。再者,因為樣品被加熱至550℃,亦可能地係經熱解之產物可含有少量之更具導電性之石黑碳,此係更早被報導。
於可應用於LIB之某些實施例,PAN之完全碳化可能不需要。雖不欲受理論所約束,但設想PAN可作為MPSF之良好結合劑。為研究經熱解之PAN的導電性,標準之四點探針測量係於550℃之熱解前後對PAN實施。綜言之,固有PAN之導電性被決定係9.08 x10-1 S/m,此於550℃熱解後增強至2.36 S/m。此數值係可與先前之經熱解之PAN的導電性相比擬,其係等於5 S/cm。雖不欲受理論所約束,但設想PAN於加熱時之增強導電性有助於作為Li-離子電池之陽極 材料的MPSF之改良性能。
申請人觀察到經熱解之PAN多孔性矽複合物材料係較能處理鋰化期間之應力聚集。如圖6所示,裸MPSF(圖6A)及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圖6B)之表面形態係於三週期後被比較。裸MPSF由於鋰化期間矽內之大體積膨脹而含有裂痕。此等裂痕形成緩解材料內之應力聚集,且造成喪失與電流收集器之接觸,造成容量及週期壽命減少。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於3週期或甚至20週期後不含有可觀察到之破裂(圖6C)。經熱解之PAN似乎作為矽膨脹期間之應力緩解劑,且避免MPSF之破裂及最終之研碎,因此,改良容量及壽命。
範例1.3 總結
申請人已證實用以產生作為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之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之不昂貴且簡易之方法。申請人之結果顯示與裸MPSF相比,具經熱解之PAN的MPSF具有較佳週期壽命。經熱解之PAN提供數種益處,包括增加之導電性。此結構亦可使用可與現今薄膜加工技術相容之加工步驟製造,以易於放大規模。
範例2. 製造巨孔性矽膜及微粒
範例2.1 製造巨孔性矽膜
巨孔性矽樣品係藉由於48%含水HF/DMF之1:10(v/v)電解質內,施加2 mA/cm2之固定電流密度4小時,將單結晶之(100)-位向的p-型矽晶圓(14-22 ohm-cm,Siltronix)電化學蝕刻而製備。多步驟剝離方法被用以使一獨立式巨孔性 矽膜自結晶性矽材移除。然後,此獨立式以氫終結之多孔性矽膜以甲醇及去離子水沖洗以帶走任何殘質。沖洗後,樣品以超音波碎列合成微尺寸之巨孔性矽微粒。
範例2.2 製造巨孔性矽微粒
微尺寸巨孔性矽微粒係藉由將100毫克之獨立式巨孔性矽(MPS)於1毫升之二甲基甲醯胺(DMF,Sigma Aldrich)內以超音波處理而製造。100毫克之聚丙烯腈(PAN,Sigma Aldrich)溶於2毫升之DMF持續4小時,並且於60℃攪拌。其次,PAN溶與事先製備之微尺寸巨孔性矽微粒以1:1,3:2,7:3,4:1及9:1之比例藉由於相同溫度攪拌6小時而混合。漿料塗覆於不銹鋼箔,且於氬氣存在中於550℃加熱數小時。
範例3. 使用巨孔性矽微微粒作為陽極材料
於此範例,申請人報導一種合成巨孔性矽微粒(MPSP)之不昂貴方法。當與聚丙烯腈(PAN)混合及熱解時,MPSP能與鋰摻合,造成1000 mAhg-1之容量超過500+週期。使用此等海棉狀之具有經熱解之PAN的MPSP之優點係孔洞可容納鋰化期間矽之體積膨脹,且能經由大量之充電/放電週期摻合大量之鋰離子。與其低成本加工結合之此性能造成為鋰離子電池之一具競爭性陽極材料之材料。
特別地,申請人於此範例中報導一種不昂貴之濕式蝕刻加工技術,其可用以產生克級含量之巨孔性矽微粒(MPSPs)。當與經熱解之聚丙烯腈(PAN)組合時,MPSP能以1000 mAhg-1之固定容量循環超過550週期。
於範例1,申請人揭露發展作為鋰離子電池之陽極之獨立式巨孔性矽膜。此等膜提供具有可控制孔洞直徑之大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率。但是,此等膜不能被方便地併入使用材料漿料及捲對捲加工之現今電池加工技術。為設計一種更具加工性之材料,申請人將膜結構改變成微粒結構,其可與PAN或任何結合劑組合形成可以標準塗覆技術加工之漿料。
MPSP係自獨立式巨孔性矽膜合成。如前所述,獨立式巨孔性矽膜係藉由於48%氫氟酸(HF,Sigma Aldrich)及二甲基甲醯胺(DMF,Sigma Aldrich),於2 mAcm-2之固定電流密度(如藉由Agilent電源供應器遞送,E3612A),於室溫將頂級之以硼摻雜之p-型(100)矽晶圓(Siltronix Corp.)電化學蝕刻而合成。多步驟剝離方法被用以製造獨立式巨孔性矽膜,其具有大於50 nm孔洞直徑之10-200微米厚之等級。形成之獨立式多孔性矽係藉由施加20 mA/cm2之高電流密度而自矽塊材剝離。剝離後,獨立式巨孔性矽膜以超音波碎裂產生微粒。然後,巨孔性矽微粒與PAN混合,且於60℃攪拌4小時。漿料塗覆於使用滴塗法塗覆於25 μm厚不銹鋼箔(Alfa Aesar)上產生陽極。塗覆後,陽極於氬氣氛圍,於550℃之溫度熱解1小時。圖7A例示製造獨立式巨孔性矽膜,音波處理形成MPSP,及將MPSP與經熱解之PAN混合。濕式蝕刻方法之優點係無需費成本之真空或沉積加工。
圖7B顯示獨立式巨孔性矽膜、巨孔性矽微粒,及與 經熱解之PAN混合之微粒的相對應之掃瞄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由圖7B,明顯地,微粒係巨孔性矽膜之不規律片斷物。顯著的是對於相同質量之矽,當與圖7C所示之申請人的巨孔性矽微粒相比,粉碎之矽(藉由將未經處理之矽晶圓以音波處理而形成)具有遠為較小之體積。為了比較,巨孔性相對於粉碎的矽微粒之比表面積(圖8A & B所示之SEM)係使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方法經由氮吸附而測量(圖8C所示之等溫線)。
BET等溫線之傳統說明使區別巨孔(>50nm,II型)、中孔(2nm>且<50nm,IV型),及微孔(<2nm,I型)間作區別。圖8C之吸附及脫附等溫線顯示於低壓係弱吸收,其係相對應於較少微孔,及於較高壓係急劇吸附,其暗示巨孔存在。等溫線亦指示於單層完成後形成一無限之多層。此等圖案典型上係於具有廣的孔洞尺寸分佈之吸附劑發現。接近回折處(~10 cc/g),完成一單層,其後,吸附於連續層發生。
巨孔性矽微粒之BET表面積係46.85 m2(STP)g-1(±0.12),而粉碎之矽微粒具有0.71 m2(STP)g-1(±0.08 m2/g)之表面積。雖然二微粒之物理尺寸相似,但巨孔性矽之表面積大40倍,指示高度多孔性矽結構。
比較具有及不具有經熱解之PAN的巨孔性矽微粒之化學特性分析係使用能量分散X-射線光譜術(EDX)、X-射線繞射(XRD),及X-射線光電子光譜術(XPS)實施。見圖9。具有經熱解之PAN的MPSP之EDX及XRD僅顯示碳及 矽特性,此指示未形成碳化矽及於材料內之可忽略雜質。見圖9A及B。兩種技術對於此等材料亦皆展現相同矽波峰。由XRD,具經熱解之PAN的MPSP展現弱且寬之繞射波峰2θ=25.96°,係不規律碳結構之特性。XPS顯示巨孔性矽及經熱解之PAN微粒之複合物的最外部表面之組成。見圖9C。XPS分析指示主要波峰係由於碳(C1s)、氧(O1s)、氮(N1s),及矽(Si2s及Si2p)。圖9D-E呈現碳(C 1s)及氮(N 1s)元素之高解析掃瞄。C1s光譜之於284.5Ev之單對稱波峰係由於形成C-C及C-H鍵之碳。除C-C波峰外,於286.2eV具有相對應於C-N之波峰。申請人之結果係由先前研究所支持,此研究暗示PAN進行結構性轉化形成共軛鏈結構,其能作為矽之結合劑及導電基質。
巨孔性矽微粒之電化學特性分析係使用半電池於室溫使用恆電流循環檢測。2-電極測試單池(Hosen)係使用巨孔性矽微粒作為陽極且以鋰箔作為一相反電極而建構。申請人進行一實驗使具經熱解之PAN的巨孔性矽微粒(MPSP)之比率達最佳化,如表1所示。
所有測試樣品之質量係2 mg/cm-2。為增加週期壽命,申請人將所有樣品以1000mAhg-1之固定充電容量於1-0.01V間充電/放電。申請人限制充電容量,因為先前工作暗示矽之體積膨脹可藉由控制嵌入矽內之鋰含量而限制。此可重大地改良電池之循環性。先前工作亦發現將矽嵌入限制於最大比容量之30%-50%間會造成延長之週期壽命。先前工作亦發現以固定充電容量將矽微顆粒及奈米顆粒充電會增加陽極之循環性。此於鋰離子電池之商業應用亦係典型,其中,陰極易限制會嵌入陽極的鋰含量。
樣品A、B、C及D之週期性能被比較。見圖10A。與樣品A及D相比,樣品B及C具有較佳性能。設想係當PAN被熱解時,其作為結合劑與導電材料。樣品A之週期性能指示不具有足夠的PAN提供MPSP結構性支撐,且缺乏導電性材料,造成此樣品於30週期後失效。樣品D具有相較於MPSP更多的PAN。其能操作多於100週期,但固定充電容量於第 120週期後開始下降,可能係由於陽極以其理論容量之最大百分率(47%)循環,造成較快之陽極降解。樣品B及C具有最佳之MPSP與PAN之比率。此二樣品皆能操作多於200週期,且於170週期後總充電容量之30%消失。
圖10B比較最佳化樣品C之具經熱解之PAN的巨孔性與粉碎矽微粒之電化學性能。對於前二週期,多孔性(MPSP)及非多孔性矽微粒(NPSP)係以200μAcm-2於0.07-1V間充電/放電。於第三週期後,電池係於0.01-1V間以1200mAhg-1之固定充電容量充電/放電。MPSP顯示良好之週期穩定性,且於150週期後具有99%之平均放電容量維持,此係遠比粉碎矽微粒更佳。
先前顯示具有碳化PAN及藉由CVD均勻塗覆Si之矽微顆粒(8μm及15μm直徑)具有差的循環性。申請人亦對粉碎矽微粒作相似觀察,如圖10b之棕線所示。先前顯示具有碳化PAN及藉由CVD均勻塗覆Si之矽微顆粒(8μm及15μm直徑)具有差的循環性。申請人亦對粉碎矽微粒作相似觀察,如圖10b之棕線所示。
有趣地,對於樣品A-D,全電壓範圍起始係未被使用,如圖10C以C/5比例之電壓分佈所示。特別地,對於樣品C,對於前10週期,下截止壓係每一週期持續增加。於10週期後,材料於C/5接近100 mV達1000 mAhg-1充電容量。材料於此等限制間充電/放電170週期。一旦電池於170週期達其下截止電壓(0.01V),容量開始減弱。此指示材料降低係於一旦達下截止電壓時發生。
圖10D顯示巨孔性矽微粒於第1及第2週期之差式容量曲線。鋰化(Li嵌入)期間之第1週期的差式容量曲線僅顯示從0.23V至0.08V之一寬波峰,此係由於結晶性LixSi相轉移成非結晶性Li15Si4。於脫鋰化(Li萃取)期間,於0.3V及0.47V之差式容量波峰係來自不同非結晶LixSi相之相轉移。但是,此等寬波峰亦對尺寸少於20 nm之極小微晶觀察到。因此,申請人不能排除奈米尺寸化之LixSi微晶存在的可能性。第二週期之鋰化顯示於0.24V之額外波峰,其係相對應於非結晶性Si-Li相之較高電壓鋰化。其它波峰係先前於0.05V報導,其係不存在於此系統,此可被歸因於由於固定充電容量而在起始200週期其材料於下截止電壓(>100mV)鋰化。第1週期後脫鋰化波峰高度增加指示於鋰萃取動力學之改良。
如先前所報導,與粉碎之矽微粒與矽微顆粒及奈米顆粒相比,MPSP具有高容量及大的週期壽命。與非多孔性材料相比,巨孔性材料之較佳性能係由於多孔性,當與鋰摻合時,其可更佳地容納矽之體積膨脹。50週期後之粉碎及巨孔性矽微粒之SEM影像係個別顯示於圖11A-B。粉碎矽具有大的可觀看到的裂痕,而巨孔性矽具有可觀看到的孔洞。
為增加材料之週期壽命,申請人測試具氟化乙烯碳酸酯電解質(FEC)之最佳化樣品C。樣品C之測試電極的質量係2mgcm-2且具有約2500 mAhg-1之理論容量。樣品C係藉由使用氟化電解質,於1-0.01V間,以C/5及C/2之速率,以1000mAhg-1之固定充電容量充電/放電。
圖12A顯示於C/2週期速率,相對於週期數之MPSP的放電容量及庫侖效率。於C/5之週期速率,相對於週期數之MPSP/PPAN複合物的容量及庫侖效率係於圖12A之插圖提供。第一週期之庫侖效率係低(於C/2係50%,且於C/5係82%)。從第三週期及其後,庫侖效率係多於99%,且於C/2係維持相對較穩定超過550週期。第一週期於庫侖效率之損失係與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形成有關。
圖12B顯示樣品C之電壓分佈。使用用於樣品A-D之相同固定充它容量,與非氟化電解質(圖10C)相比,具氟化電解質(FEC)之MPSP/PPAN複合物於充電電壓範圍顯示遠為較慢之改變。圖12B之電壓分佈顯示氟化電解質之充電電壓係極緩慢地下降,即使於500週期後。
此等結果顯示具經熱解之PAN的MPSP具有高多孔性,此能容納與矽鋰化作用有關之體積膨脹。穩定性及比容量係可與報導之矽微結構及奈米結構相比擬或有時係更佳。與用於大量活性材料之低成本加工結合,MPSP具有轉換能量貯存前景之可能性。
範例3.1 樣品製備
多步驟剝離方法被用以使巨孔性矽微結構之獨立式膜自矽塊材基材移除。然後,獨立式以氫終結之多孔性矽膜以甲醇及去離子水沖洗以移除任何殘質。巨孔性矽微粒係藉由使1克之獨立式巨孔性矽(MPS)於10毫升之二甲基甲醯胺(DMF,Sigma Aldrich)內音波處理(Branson 1210R-dth,80W, 47KHz)而合成。1克聚丙烯腈(PAN,Sigma Aldrich)之溶液於4小時期間溶於10毫升DMF,並且於60℃攪拌。然後,PAN溶液與事先製備之巨孔性矽微粒以3:2,7:3,4:1及9:1之比例藉由於相同溫度攪拌6小時而混合。漿料塗覆於25 μm厚之不銹鋼箔(Type,304 Alfa Aesar),且於氬氛圍下於550℃加熱1小時。
範例3.2 樣品特性分析
巨孔性矽微粒及PAN之重量%係藉由使用高精確度分析天秤(AND HR-202i,A&D company)估算。活性材料之質量係於將PAN熱解後使用相同分析天秤估算。SEM及EDAX觀察係藉由使用於30Kv具有1.2nm解析度且係裝設一EDX檢測器之Quanta 400 ESEM(FEI)進行。XRD研究係使用裝設一入射單色器及垂直θ/θ測角器之Rigaku D/Max Ultima II Powder進行。此系統僅使用Cu輻射之Kα1組份,改良收集之粉末繞射數據之整體品質。40Kv之加速電壓,40mA之電流,及0.02之2θ-位移被選擇。XRD數據分析係藉由JADE軟體(Materials Data Inc.)進行。表面分析係藉由PHI Quantera掃瞄式X-射線微探針進行。通過能量對於元素掃瞄係26.0eV,且對於全譜掃瞄係140.0eV。X-射線來源係單色Al Kα(1486.7 eV),且光束尺寸係200 um。氮吸附及脫附等溫線係於77K,0.0001-0.99P/Po之相對壓力範圍,使用來自(Micromeritics)之ASAP 2012表面積測量系統收集。將250毫克樣品於真空下乾燥24小時後,於稱重及氣體吸附測量前,於250℃之N2氣流下脫氣12小時。0.01至0.08 之相對壓力範圍被用於多點式Brunauer-Emmett-Teller(BET)計算。
範例3.3 電化學測試
三及二電極之電化學電池(Hosen Test cell,Hohsen Corp.Japan)被用於所有電化學測量。工作電極係藉由將巨孔性矽微粒/PAN之複合物的漿料滴塗於不銹鋼上,且於Ar氛圍於550℃熱解而製備。鋰箔(0.75mm厚,Alfa Aesar)被作為相反電極。以電解質濕潤之一單層聚丙烯膜(Celgard 2400)作為一分離器。使用之電解質係於1:1比率w/w之乙烯碳酸酯:碳酸二乙酯(Ferro Corporation)及1:1比率w/w FEC(Ferro Corporat離子):碳酸二甲酯(Sigma Aldrich)內之1 M LiPF6。陽極材料於組合於電池內前係未曝露於空氣。所有電池係於填充氬氣之手套箱(<5ppm之水及氧,Vacuum Atmospheres Co.)內組裝。電化學測試係使用Arbin Instruments' BT2000實施。吾等之陽極材料係於0.01及1 V間,相對於Li/Li+,以C/5及C/2,固定充電容量(CCC)而充電/放電。庫侖效率係以100%*(脫鋰化容量/鋰化容量)計算。
BET亦對購自sigma Aldrich之商業上的矽奈米顆粒(<100nm)與矽塊材微粒實施。與巨孔性矽微粒相比,矽塊材微粒之表面積係相當小。SEM影像僅顯示巨孔性矽,然而t-plot顯示微孔性微顆粒存在。巨孔性矽微粒之BET表面積與矽奈米顆粒作比較。二者之BET表面積計算係於0.01至0.08之相同相對壓力範圍P/Po計算。巨孔性矽微粒之BET表面積係46.84 m2/g,而矽奈米顆粒係 34.86m2/g。此顯示由於微粒之孔洞性質,巨孔性之表面積係大於矽奈米顆粒者。
範例4. 另外之特性分析
此範例提供如前所述之各種巨孔性矽膜及巨孔性矽顆粒之另外的特性分析。於一實驗,先前於範例1所述般,申請人將PAN滲入巨孔性矽膜(MPSF)內。其次,PAN於惰性氬氛圍內於550℃碳化。圖13顯示與以金屬塗覆之多孔性矽樣品相比較之多孔性矽/碳化PAN之複合物的週期性能。於滲入及塗覆漿料前後之MPSF的質量被測量。活性層之質量被計算且加至塗層之質量。有關於此實驗之另外數據係於範例1及圖4顯示。
雖無進一步闡述,但相信熟習此項技藝者能使用此處之說明將本揭露內容利用至其最完整程度。此處所述之實施例係作為例示說明而闡釋,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揭露內容之其餘部份。雖然實施例已被顯示及說明,但其許多改變及修改可由熟習此項技藝者在未偏離本發明之精神及教示而進行。因此,保護範圍係不受如上所陳述之說明所限制,而係受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制,其包括申請專利範圍的標的之所有等化物。此處引述之所有專利案、轉利申請案,及公開案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至其等係提與與此處所述者一致及作為補充之程序及其它細節之程度。
圖1提供巨孔性矽膜(MPSF)之形成的示意圖。圖1A係描述於2mA/cm2之電流密度持續1小時之MPSF形成的起始 階段。圖1C係例示當電流密度增加(例如,從約1 mA/cm2至約15m/Acm2)持續數分鐘形成孔洞之分支。圖1E顯示與主體矽分離之形成的巨孔性層。圖1B、1D及1F係此方法之相對應的掃瞄電子顯微照片(SEM)影像。
圖2提供製造獨立式MPSF,使形成之MPSF與聚丙烯腈(PAN)結合,及使PAN經由熱解碳化之示意圖。
圖3顯示MPSF之表面形態的SEM影像,包含獨立示之MPSF(圖3A),頂視圖(圖3B),底視圖(圖3C),以PAN塗覆之MPSF的側視圖(圖3D),經熱解之以PAN塗覆的MPSF之側視圖(圖3E),及經熱解之以PAN塗覆的MPSF之後視圖(圖3F)。圖3G提供具有及不具有經熱解之PAN的MPSF之X-射線繞射(XRD)光譜。
圖4顯示為獨立式MPSF及經熱解之以PAN塗覆的MPSF之週期數的函數之放電容量及庫倫效率之比較。分析係於恆電流放電/放電期間實施,且以200μA/cm2於0.07V-1.5V間測試。
圖5提供於550℃熱解前後之PAN的紅外線(IR)光譜。提議產物之化學結構亦被顯示。聚焦IR區域亦於熱解後適時顯示。聚焦IR區域係:(1)CH及CH2脂族拉伸;(2)-C≡N拉伸;及(3)-C=C及/或-C=N拉伸。
圖6顯示3週期後之裸MPSF(圖6A)、3週期後之經熱解的以PAN塗覆之MPSF(圖6B),及20週期後之經熱解的以PAN塗覆之MPSF(圖6C)的表面形態之SEM影像。
圖7提供MPSF及顆粒形成之另外示意圖。圖7A提供自 獨立式巨孔性矽膜產生微米尺寸多孔性矽/經熱解之PAN複合物微顆粒之方法。圖7B提供獨立式MPSF、巨孔性矽微顆粒,及顆粒/經熱解之PAN的複合物之相對應SEM影像。圖7C提供50毫克粉末之巨孔性矽微顆粒(MPSP)與非多孔性矽顆粒之體積比較。
圖8顯示巨孔性(圖8A)及非多孔性(圖8B)矽微顆粒之SEM影像。圖8C顯示巨孔性矽顆粒之Brunauer-Emmett-Teller(BET)等溫線。BET等溫線之傳統說明區別巨孔(>50nm,II型)、中孔(2nm>及<50nm,IV型),及微孔(<2nm,I型)。
圖9顯示具有及不具有經熱解之PAN的巨孔性矽微顆粒之能量散佈x-射線(EDX)光譜(圖9A)及XRD光譜(圖9B)。巨孔性矽/經熱解之PAN微顆粒的複合物之X-射線光電子光譜(XPS)(圖9C)、C1s波峰(圖9D)及N 1s波峰(圖9E)亦被顯示。
圖10提供巨孔性矽微顆粒之電化學分析。圖10A提供為週期數的函數之巨孔性及非多孔性矽/經熱解之PAN微顆粒的複合物之放電容量及庫侖效率的比較。圖10B提供與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之比率的電化學性能最佳化有關之數據。圖10C顯示1000mAhg-1固定充電容量之半電池,於C/5速率於0.01-1 V間,於1、10、50、100、150及170週期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電極之電壓分佈。圖10D顯示於第一及第二週期後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電極之差式容量曲線。
圖11提供多孔性矽顆粒之各種不同SEM影像。圖11A提供於電化學循環50週期後之非多孔性矽微顆粒之表面形態的SEM影像。圖11B提供50週期後之巨孔性矽微顆粒之表面形態。
圖12提供與具有氟化電解質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的電化學性能有關之數據。圖12A顯示於1000 mAh/g之固定充電容量,C/2之速率,於0.01-1V間恆電流充電/放電期間,MPSP/經熱解之PAN的放電容量及庫倫效率對週期數。插圖顯示於1000 mAh/g之固定充電容量,C/5速率,於0.01-1V間之循環。圖12B顯示1000mAhg-1之固定充電容量的半電池,於C/2速率,於0.01-1 V間,於1、100、200、300、400及500週期後之巨孔性矽微顆粒/經熱解之PAN複合物電極之電壓分佈。
圖13係例示陽極材料之為週期數的函數之放電容量及效率的圖。陽極材料係衍生自以PAN塗覆之多孔性矽膜。放電容量係以100 μA/cm2於恆電流充電/放電測試期間測試。

Claims (49)

  1. 一種製備多孔性矽膜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蝕刻一矽材料,其中,該蝕刻包含將該矽材料曝露於一電流密度,且其中,該蝕刻於一矽基材上產生一多孔性矽膜;及將該多孔性矽膜與該矽基材分離,其中,該分離包含以依序增量來逐漸增加該電流密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矽材料包含一矽晶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矽材料之該蝕刻進一步包含使用一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方法,其中,該酸包含氫氟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於該分離步驟期間該電流密度之該逐漸增加包含以每一依序增量係約1-2 mA/cm2來增加該電流密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方法,其中,於該分離步驟期間該電流密度之該逐漸增加包含以每一依序增量係約1-2 mA/cm2來增加該電流密度持續至少5至10個增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包含多數個孔洞,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1奈米至約5微米間之直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方法,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 包含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間之直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具有範圍從約10微米至約200微米之厚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包含跨越該多孔性矽膜厚度之至少50%之孔洞。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包含跨越該多孔性矽膜之一整個厚度之孔洞。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將該多孔性矽膜與一結合材料結合之步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係選自由結合劑、碳材料、聚合物、金屬、添加劑,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之族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包含一聚合物。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方法,其中,該聚合物係選自由聚丙烯腈(PAN)、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酸(PAA)、羧甲基纖維素(CMC),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之族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係經碳化。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包含一經碳化之聚丙烯腈。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將該多孔性矽膜***成顆粒之步驟。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包含從約1μm至約50μm直徑之顆粒。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方法,其中,該***係藉由物理性研磨、粉碎、音波處理、超音波***、研碎、超音波研碎,及此等方法之組合之至少一者發生。
  21. 一種製備多孔性矽膜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蝕刻一矽材料,其中,該蝕刻包含將該矽材料曝露於一電流密度,且其中,該蝕刻於一矽基材上產生一多孔性矽膜;將該多孔性矽膜與該矽基材分離,其中,該分離包含以依序增量來逐漸增加該電流密度;及將該多孔性矽膜***成顆粒。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該矽材料包含一矽晶圓。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該蝕刻包含使用氫氟酸。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於該分離步驟期間該電流密度之該逐漸增加包含以每一依序增量係約1-2 mA/cm2來增加該電流密度持續至少5至10個增量。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將該多孔性矽顆粒與一結合材料結合之步驟。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係選自由結合劑、碳材料、聚合物、金屬、添加劑,及其等 之組合所構成之族群。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包含一聚合物。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方法,其中,該聚合物係選自由聚丙烯腈(PAN)、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酸(PAA)、羧甲基纖維素(CMC),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之族群。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係經碳化。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方法,其中,該結合材料包含一經碳化之聚丙烯腈。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包含從約1μm至約50μm直徑之多孔性矽顆粒。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該***係藉由物理性研磨、粉碎、音波處理、超音波***、研碎、超音波研碎,及此等方法之組合之至少一者發生。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方法,其中,該形成之多孔性矽顆粒包含多數個孔洞,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1奈米至約5微米間之直徑。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方法,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間之直徑。
  35. 一種用於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其中,該陽極材料包含一多孔性矽膜,其包含多數個孔洞;及 一與該多孔性矽膜結合之結合材料,其中,該結合材料係選自由結合劑、碳材料、聚合物、金屬、添加劑,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之族群。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1奈米至約5微米間之直徑。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間之直徑。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多孔性矽膜係以該結合材料塗覆。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結合材料包含經碳化之聚丙烯腈。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形成之多孔性矽膜具有範圍從約10微米至約200微米之厚度。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多孔性矽膜包含跨越該多孔性矽膜厚度之至少50%之孔洞。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多孔性矽膜包含跨越該多孔性矽膜之一整個厚度之孔洞。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陽極材料具有至少約600 mAh/g之容量,及至少約90%之庫侖效率。
  44. 一種用於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其中,該陽極材料包含多孔性矽顆粒,其等包含多數個孔洞;及一與該等多孔性矽顆粒結合之結合材料,其中,該結合 材料係選自由結合劑、碳材料、聚合物、金屬、添加劑,及其等之組合所構成之族群。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1奈米至約5微米間之直徑。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等多數個孔洞包含約500奈米至約3微米間之直徑。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結合材料包含經碳化之聚丙烯腈。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等多孔性矽顆粒包含範圍從約1μm至約50μm之直徑。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陽極材料,其中,該陽極材料具有至少約600 mAh/g之容量,及至少約90%之庫侖效率。
TW101130128A 2011-08-19 2012-08-20 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TWI558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25392P 2011-08-19 2011-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9330A true TW201319330A (zh) 2013-05-16
TWI558860B TWI558860B (zh) 2016-11-21

Family

ID=47712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0128A TWI558860B (zh) 2011-08-19 2012-08-20 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9340894B2 (zh)
EP (1) EP2745311B1 (zh)
JP (2) JP2014525651A (zh)
KR (1) KR20140063696A (zh)
CN (1) CN103890915A (zh)
BR (1) BR112014003879A2 (zh)
SG (1) SG2014011282A (zh)
TW (1) TWI558860B (zh)
WO (1) WO20130285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6013B2 (ja) 2012-08-21 2018-04-04 クラトス・エル・エル・シー 官能化iva族粒子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9461309B2 (en) 2012-08-21 2016-10-04 Kratos LLC Group IVA functionalized particl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9269949B2 (en) * 2012-10-12 2016-02-23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Synthesis of micro-sized interconnected Si-C composites
JP2016510360A (ja) * 2013-01-07 2016-04-07 ウィリアム・マーシュ・ライス・ユニバーシティ 多孔質シリコン微粒子を得るための、複合した電気化学的および化学的エッチングプロセス
WO2014152036A1 (en) * 2013-03-14 2014-09-25 Sandisk 3D,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capacity an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KR101753946B1 (ko) * 2013-12-03 2017-07-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공성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4118843B (zh) * 2014-07-24 2017-12-01 上海师范大学 纳米结构阵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2287812B1 (ko) 2014-09-26 2021-08-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및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CN104319373A (zh) * 2014-10-21 2015-01-28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简单制备方法
KR102619076B1 (ko) 2014-10-30 2024-01-05 더 리젠츠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콜로라도, 어 바디 코퍼레이트 안정한 실리콘-이온성 액체 계면 리튬-이온 배터리
DE102015200840A1 (de) * 2015-01-20 2016-07-21 Robert Bosch Gmbh Infiltration von Siliciumnanopartikeln in eine poröse Kohlenstoffstruktur
KR102585161B1 (ko) 2015-01-30 2023-10-04 더 리젠츠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콜로라도, 어 바디 코퍼레이트 이온화된 액체-작용 고-에너지 리튬 이온 배터리
CN107210431B (zh) * 2015-02-06 2021-07-30 陈忠伟 制备锂离子电池的阳极的方法
JPWO2017191820A1 (ja) * 2016-05-02 2019-03-07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9478640B (zh) 2016-07-05 2022-04-12 克雷多斯公司 钝化的预锂化微米和次微米的iva族粒子及其制法
KR101889661B1 (ko) * 2016-08-18 2018-08-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실리콘 플레이크를 포함하는 음극재 및 실리콘 플레이크의 제조방법
US11637280B2 (en) 2017-03-31 2023-04-25 Kratos LLC Precharged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KR102344878B1 (ko) * 2017-07-10 2021-12-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산화물 제거용 세정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세정 방법
KR102264739B1 (ko) * 2018-03-02 2021-06-1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JP7108160B2 (ja) * 2018-03-09 2022-07-28 学校法人法政大学 シリコン量子ド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9103441A (zh) * 2018-09-10 2018-12-28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硅基材料的改性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电池的用途
US11482708B2 (en) 2018-09-21 2022-10-2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alkali metal transport during battery cycling, and batteries incorporating same
CN115207345A (zh) * 2021-04-13 2022-10-18 湘潭大学 一种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正极材料、电池制备方法和电池
WO2022245519A1 (en) * 2021-05-21 2022-11-24 Applied Materials, Inc. High volume manufacturing of alloy anodes for li-ion battery
CN113638035A (zh) * 2021-07-09 2021-11-12 江苏大学 一种多孔硅-银纳米枝晶颗粒及其制备和sers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3672B1 (en) * 1998-12-03 2002-07-02 Kao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964732B2 (en) * 2000-03-09 2005-11-15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Ime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formation and lift-off of porous silicon layers
EP1132952B1 (en) * 2000-03-10 2016-11-23 Imec Method for the formation and lift-off of porous silicon layers
US6819845B2 (en) * 2001-08-02 2004-11-16 Ultradots, Inc. Optical devices with engineered nonlinear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AU2003304433A1 (en) * 2002-08-02 2005-03-07 Ultradots, Inc. Quantum dots,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quantum dots, optical devices with quantum dots, and related fabrication methods
US7491467B2 (en) * 2002-12-17 2009-02-1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US20040214085A1 (en) * 2003-01-06 2004-10-28 Kyou-Yoon Sheem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JP3827642B2 (ja) * 2003-01-06 2006-09-27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4327330A (ja) * 2003-04-25 2004-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06121870A2 (en) * 2005-05-09 2006-11-16 Vesta Research, Ltd. Silicon nanosponge particles
GB0515357D0 (en) * 2005-07-27 2005-08-31 Psimedica Ltd Silicon package material
WO2007106351A2 (en) 2006-03-10 2007-09-20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orous silicon materials and devices
JP2008085238A (ja) 2006-09-29 2008-04-10 Citizen Miyota Co Ltd 貫通電極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貫通電極付き基板
WO2008088298A1 (fr) * 2007-01-17 2008-07-24 Khokhlachov Volodymyr Sergiyov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films minces de semi-conducteurs
JP2010518581A (ja) * 2007-02-06 2010-05-27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新規結合剤を含む電極、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使用方法
US8920625B2 (en) * 2007-04-27 2014-12-30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Electrochemical method of making porous particles using a constant current density
US20090186267A1 (en) * 2008-01-23 2009-07-23 Tiegs Terry N Porous silicon particulat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EP2269230A4 (en) 2008-03-08 2016-03-30 Crystal Solar Inc INTEG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LITHIC PANELS OF CRYSTALLINE SOLAR CELLS
KR101053669B1 (ko) * 2008-06-25 2011-08-02 인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근적외선 조사에 의하여 폭발을 일으키는 다공성 실리콘나노폭탄,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의 용도
KR101441447B1 (ko) * 2008-07-15 2014-09-17 유니베르시타트 뒤스부르크-에쎈 규소 및/또는 주석이 삽입된 다공성 탄소 기질
JP5327676B2 (ja) 2009-04-20 2013-10-30 公立大学法人首都大学東京 ポーラスシリコンの製造方法
WO2011041468A1 (en) * 2009-09-29 2011-04-07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JP5563091B2 (ja) * 2009-10-30 2014-07-30 ウィリアム マーシュ ライス ユニバーシティ 構造化されたシリコン電池アノード
TW201133983A (en) * 2009-11-03 2011-10-01 Envia Systems Inc High capacity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GB0922063D0 (en) * 2009-12-17 2010-02-03 Intrinsiq Materials Global Ltd Porous silic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28598A1 (en) 2013-02-28
CN103890915A (zh) 2014-06-25
US9340894B2 (en) 2016-05-17
JP2014525651A (ja) 2014-09-29
SG2014011282A (en) 2014-06-27
EP2745311B1 (en) 2018-05-16
EP2745311A4 (en) 2015-04-01
EP2745311A1 (en) 2014-06-25
BR112014003879A2 (pt) 2017-03-21
KR20140063696A (ko) 2014-05-27
TWI558860B (zh) 2016-11-21
US20160344016A1 (en) 2016-11-24
JP2017152385A (ja) 2017-08-31
US20130045420A1 (en) 201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8860B (zh) 陽極電池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Song et al. Oligolayered Ti 3 C 2 T x MXene towards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sodium storage
TWI625885B (zh) 用於多孔性矽顆粒生產之經結合之電化學及化學蝕刻方法
CN111433943B (zh) 包含碳化硅和碳颗粒的复合物
Zuo et al. Silicon based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A chronicle perspective review
JP6858175B2 (ja) ケイ素‐炭素複合粒子材料
JP7470043B2 (ja) ケイ素-炭素ナノ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
US9774033B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silicon nanowires directly from silicon particles
Zhou et al. High-rate and long-cycle silicon/porous nitrogen-doped carbon anode via a low-cost facile pre-template-coating approach for Li-ion batteries
WO2013031993A1 (ja) Si/C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極
WO2012051619A2 (en) V2o5 electrodes with high power and energy densities
Tran et al. Thermolytically grafted silicon particles with ultrathin carbonaceous coating rich of phenyl moieties as lithium-storage anode material
Ruan et al. Boosting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of diatomite derived Si/SiOx micronplates via rationally regulating the composition, morphology and crystalline structure
Hong et al. Novel silicon/copper nanowires as high-performance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Daulay Scalable synthesis of porous silicon nanoparticles from rice husk with the addition of KBr as a scavenger agent during reduction by the magnesiothermic method as anode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sodium alginate as the binder
Song et al. A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i/SiOx decorated by nitrogen-doped carbon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Bishoyi et al. Fabric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C composite nanostructures with SiO2 sacrificial agent for LIB anode
Ghosh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silicon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Novel processing, alternative raw material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JP2024501825A (ja) 多孔質ケイ素構造体、それを含む多孔質ケイ素炭素複合体、および負極活物質
CN117832463A (zh) 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Gautier et al. Li Batteries with PSi-Based Electrodes
Sun et al. Reutilization of Silicon Cutting Waste Via Constructing Multilayer Si@ Sio2@ C Composite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Liu et al. Silicon/Graphite/Amorphous Carbon Composite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