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5710A - 投影機 - Google Patents

投影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5710A
TW201305710A TW101123893A TW101123893A TW201305710A TW 201305710 A TW201305710 A TW 201305710A TW 101123893 A TW101123893 A TW 101123893A TW 101123893 A TW101123893 A TW 101123893A TW 201305710 A TW201305710 A TW 2013057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projection unit
hole
projector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3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1017B (zh
Inventor
Ryo Nishima
Norihisa Yamamoto
Kouichi Kawamura
Original Assignee
Jvc Kenwoo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 Kenwood Corp filed Critical Jvc Kenwood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5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5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1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10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投影機(10)中,投射單元(12)具有投射機構(22),其係投射圖像;及通氣孔(32a),其係吸入或排出空氣以用來散熱包含於投射機構(22)的光源(54)所發出的熱。框體(14)係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不投射圖像的收納位置時,便遮蔽通氣孔,當投射單元(12)處於投射圖像的投射位置時,便解除遮蔽通氣孔。驅動機構(24)係移動投射單元(12)或遮蔽構件。電子控制部(70)係控制驅動機構(24),在取得規定的投射準備要求時,令投射單元(12)移動至投射圖像的投射位置,在取得規定的收納要求時,令投射單元(12)移動至不投射圖像的收納位置。

Description

投影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投影機。
用來投射圖像的投影機,為了能將圖像投射至所需的被投射面上,需要對於水平方向以各種角度面向投射方向。而在使用者選擇非投射狀態時,習知有提出一種技術,令包含投射機構的框體旋轉,以使用來投射圖像的開口部被支撐構件所遮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07282號公報))。
近年來,投影機除商用用途外,亦急速擴展到投射電影等家庭用途,對於投射圖像的畫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另一方面,因這類投影機的光源會發出大量的熱,為了散熱所需,有時必須透過通氣孔從外部吸入空氣。然而外部空氣可能含有粉塵等物,一旦附著於投射機構的鏡頭或反射鏡,可能影響投射圖像的品質。
本發明即為解決上述課題而研發,目的在於抑制粉塵從通氣孔侵入投影機內部。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其中一種態樣的投影機,係具備:投射單元,係具有投射圖像之投射機構、和吸入或排出用來散熱投射機構的空氣的通氣孔;及驅動機構,係 移動投射單元;及控制部,係控制驅動機構,在獲取到規定的投射準備時,令投射單元移動至投射位置,在獲取到規定的收納時,令投射單元移動至收納位置;及遮蔽構件,係設置成當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時,便遮蔽通氣孔,當投射單元處於投射位置時,便解除對通氣孔的遮蔽。
按本發明,便可抑制粉塵從通氣孔侵入投影機內部。
(第1實施形態)
圖1A為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立體圖。圖1B為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側面透視圖。投影機10具有投射單元12及框體14。投射單元12形成為圓柱狀,由框體14所支撐,其中心軸朝向水平方向。此時,投射單元12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框體14支撐。是故框體14的功能,係作為支撐投射單元12的支撐構件。
投射單元12具有機殼20、投射機構22、及驅動機構24。機殼20具有圓筒狀部分30及兩個側壁32。側壁32設置成各自覆蓋圓筒狀部分30的兩端開口。圖1B所示者,係側壁32從圓筒狀部分30拆下之狀態,以便看見投射單元12內部。另,圓筒狀部分30亦可被取代而設置成其他形狀的筒狀部分。例如剖面形狀呈正六角形或正八角形等構成正多角形的筒狀部分亦可。
機殼20係容納投射機構22。投射機構22固定於機殼20內部。圓筒狀部分30上設有開口部30a,投射機構 22透過此開口部30a將圖像投射至外部。
開口部30a為阻止異物侵入機殼20內部,而為透明蓋部(未圖示)所塞住。若透明蓋部比機殼20所構成的圓還要突出,便會妨礙機殼20旋轉,故配置於比開口部30a更位於圓筒狀部分30的內部側,以免突出機殼20。透明蓋部亦可含有鏡頭的功能,如廣角轉接鏡等。
驅動機構24具有電動機40、傳動機構42、及軸棒44。兩個側壁32的中心分別設有插通孔,軸棒44以可旋轉的方式插通該插通孔。如此一來投射單元12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框體14所支撐,而圓筒狀部分30之中心軸成為投射單元12的旋轉軸。軸棒44的兩端部固定於框體14。電動機40藉由形成為板狀的電動機座(未圖示)而固定於機殼20。電動機40透過包含齒輪的傳動機構42,賦予軸棒44旋轉驅動力。因軸棒44固定於框體14而無法旋轉,故藉由電動機40作動,機殼20會以軸棒44為中心旋轉。像這樣,電動機40的功能係作為致動器,令機殼20相對於框體14旋轉。
機殼20不僅容納投射機構22,亦容納驅動機構24。藉由令驅動機構24收納於機殼20內,可以簡化投射單元12的外部結構,提供設計性較佳的投影機10。
投射機構22具有光學單元52及光源54。光學單元52包含複數透鏡。光源54包含半導體發光元件,即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另,光源54亦可採用水銀放電燈等放電燈,或使用燈絲之白熾燈。
光源54因點燈而會發熱,為避免壽命縮短,需要散熱。因此機殼20上另設有散熱機構60。散熱機構60具有風道62及散熱鰭片64。風道62設置成剖面呈矩形筒狀。兩個側壁32上設有與風道62剖面形狀大略相同的矩形通氣孔32a。通氣孔32a係吸入或排出空氣,以作用投射機構22的光源54散熱之用。風道62配置於機殼20內部,其兩端風道開口部與通氣孔32a重疊。風道62上配置有風扇(未圖示),當光源54點燈時此風扇會作動,從一方的通氣孔32a吸入空氣,並通過風道62內部,自另一方的通氣孔32a排出。故風道62內部為空氣通過區域。此外,兩個通氣孔32a的其中一方為吸氣孔,另一方則為排氣孔。
散熱鰭片64係平板部64a其中一方的面上突出多數的散熱片64b而形成。散熱鰭片64由鋁等熱傳導性高的散熱性材料所形成,具有散熱構件的功能。
散熱鰭片64係用於光源54的散熱。具體來說,平板部64a中設置散熱片64b之面的反面,安裝有光源54。如此一來,光源54發出的熱會被散熱鰭片64的平板部64a回收,而回收的熱會從散熱片64b散逸。
風道62上設有安裝孔62a,以供散熱鰭片64***。散熱鰭片64以散熱片64b朝前,***該安裝孔62a內。安裝孔62a的形狀與平板部64a的外形大略相同,平板部64a嵌入安裝孔62a內,散熱鰭片64固定於風道62。
如此一來,散熱鰭片64便設置成能接觸光源54,以 及能接觸從通氣孔32a吸入或排出的空氣。此外,散熱鰭片64的平板部64a還將內部區域與供空氣通過的空氣通過區域彼此隔絕,以抑制空氣流入設有投射機構22的機殼20內部區域。像這樣將空氣通過區域與機殼20內部區域彼此隔絕,可阻止粉塵從通氣孔32a侵入機殼20內部區域。因此便可抑制粉塵對光學單元52等帶來不良影響。
另,風道62與散熱鰭片64之間,以及風道62與通氣孔32a之間,各自形成為沒有空隙。為避免空隙產生,可在它們之間配置胺甲酸乙酯(urethane)製海綿或橡膠等密封材料。
投影機10上設有電子控制部70。第1實施形態中,電子控制部70係配置框體14內部,但亦可配置於投射單元12內部。電子控制部70具有執行各種演算的CPU、及存儲各種控制程式的ROM、及用來存放資料或執行程式的工作區RAM。電子控制部70具有驅動控制部的功能,控制驅動機構24以令機殼20旋轉。此外,電子控制部70亦具有圖像控制部的功能,針對欲投射至外部的圖像,生成其圖像資料。
投射機構22包含空間調變元件(未圖示)。電子控制部70例如將從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讀取的圖像資料,施加圖像處理並生成圖像資料,以映射至空間調變元件。空間調變元件則顯示出生成的圖像資料所示的圖像。像這樣,所顯示之圖像的投射光,便從投射機構 22通過開口部30a而投射至外部。從開口部30a投射的圖像,會在投影機10外部設置的投影幕(未圖示)上成像。電子控制部70控制光源54的點燈、熄燈、以及光源54發出光的亮度。
圖1A及圖1B所示者,係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10。投射單元12之水平投射位置,係可藉由投射機構22將圖像往水平方向投射之投射位置。投射單元12設定在水平投射位置時,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前方。
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開口部30a的遮蔽。此時,通氣孔32a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因此框體14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通氣孔32a的遮蔽。
圖2A為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立體圖。圖2B為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側面透視圖。所謂收納位置,亦即避免投射機構22投射圖像的投射回避位置。當處於收納位置,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後方。
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下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開口部30a。此時,通 氣孔32a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下方。因此框體14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通氣孔32a。因此框體14具有遮蔽構件的功能。
另,框體14亦可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時,僅遮蔽兩個通氣孔32a的其中一方,而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便解除該其中一方通氣孔32a的遮蔽。此情形下,另一方通氣孔32a亦可不被遮蔽而永遠與外部連通。此外,遮蔽開口部30a或通氣孔32a的構件亦可不為框體14,而是另行設置。
投射單元12配置於收納位置而開口部30a被遮蔽,如此一來設於開口部30a的透明蓋部便不會曝露在外界空氣中。藉此,在未使用投影機10期間,可抑制設於開口部30a的透明蓋部附著異物。此外,亦可想見其可抑制粉塵透過開口部30a而侵入機殼20內部區域。同樣地,因通氣孔32a被遮蔽,可抑制粉塵透過通氣孔32a而侵入機殼20內部區域。
投影機10上設有控制面板(未圖示),該控制面板上配置有S/E(Start/End)鍵(未圖示)。投影機10電源為OFF時,當押下S/E鍵,便會將電力供應至包含電子控制部70在內的各部,電子控制部70會獲取到投射準備,該投射準備即是要求投射機構22進入可投射圖像的投射準備狀態。在獲取到投射準備時,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24,令其旋轉機殼20至水平投射位置。
投影機10電源為ON時,當押下S/E鍵,電子控制 部70便會獲取到投射回避,該投射回避即是要求投影機10電源轉為OFF,並令投射機構22進入避免投射圖像的投射回避狀態。在獲取到投射回避時,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24,令其旋轉機殼20至收納位置。另,亦可在投影機10外另行設置的遙控器上設置S/E鍵。電子控制部70亦可被設置成能以無線方式取得遙控器的操作輸入。
驅動機構24例如亦可令機殼20往上下方向移動。此情形下,電子控制部70在獲取到規定的投射準備時,會令機殼朝上方移動至可投射圖像的投射位置。此外,電子控制部70在獲取到規定的投射回避時,則控制驅動機構24,令機殼20朝下方移動至避免投射圖像的投射回避位置。
(第2實施形態)
圖3A為第2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0側面透視圖,圖3B為圖3A之P-P線剖面圖。以下遇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處,則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相關說明。
投影機100未設置側壁32,而是設置了側壁106,未設置散熱機構60而是設置了散熱機構102,其餘結構皆與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相同。側壁106上未設置通氣孔32a,而是設置與通氣孔32a位置相異的通氣孔106a,除此之外形成與側壁32相同。
通氣孔106a比通氣孔32a配置在更接近開口部30a 的位置。散熱機構102具有散熱鰭片64及風道104。風道104具有散熱鰭片安裝部104a、連接部104b、及風道開口部104c。散熱鰭片安裝部104a上設有與第1實施形態安裝孔62a相同之安裝孔104d,於該安裝孔104d上安裝散熱鰭片64。是故在第2實施形態中,散熱鰭片64同樣設置成可接觸光源54,以及能接觸從通氣孔106a吸入或排出的空氣。此外,散熱鰭片64的平板部64a將內部區域與供空氣通過的空氣通過區域彼此隔絕,以抑制空氣流入機殼20內部區域。另,散熱機構102上設置有風扇(未圖示),同第1實施形態般,該風扇於光源54點燈時會作動。
連接部104b將連接部104b的端部與風道開口部104c彼此連接,以使風道開口部104c比散熱鰭片64還靠近開口部30a。像這樣,風道104包圍投射機構22而形成略C字狀。通氣孔106a設置在與風道104的風道開口部104c重疊的位置。像這樣,通氣孔106a比第1實施形態之通氣孔32a還靠近開口部30a。
控制面板設置有切換開關,其係發出指令,令圖像在朝向略水平方向投射的水平投射位置,與朝向鉛直上方投射的鉛直投射位置之間移動。使用者押下此切換開關,便可切換圖像的投射方向。
圖3A及圖3B所示者,係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100。投射單元12設定在水平投射位置時,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前方 。
第2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開口部30a的遮蔽。此時,通氣孔106a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因此框體14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通氣孔106a的遮蔽。
電子控制部70在令投射單元12移動至收納位置時,同第1實施形態般,旋轉投射單元12使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後方。第2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下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開口部30a。此時,通氣孔32a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下方。因此框體14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通氣孔106a。
圖4為朝向鉛直上方投射圖像時之第2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0側面透視圖。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當押下切換開關,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24,令投射單元12旋轉至鉛直投射位置。
當投射單元12處於鉛直投射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鉛直投射位置,便解除開口部30a的遮蔽。此時,通氣孔106a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 更上方。因此框體14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鉛直投射位置,便解除通氣孔106a的遮蔽。
像這樣,將通氣孔106a配置於開口部30a附近,當開口部30a的遮蔽解除,亦能同時解除通氣孔106a的遮蔽。因此可在維持通氣孔106a能吸入及排出空氣的狀態下,令投射單元12旋轉更多的角度,使光軸X面向的方向有更大幅度的變化。
另,切換開關可切換光軸X面向的方向,並不限於鉛直上方。舉例來說,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當押下切換開關,電子控制部70亦可旋轉投射單元12,使其光軸X相對於水平方向,比水平投射位置更大角度朝上方傾斜至傾斜位置。
(第3實施形態)
圖5A為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立體圖,圖5B為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側面透視圖。以下遇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處,則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相關說明。
投影機150具有投射單元152及框體154。投射單元152形成為圓柱狀,由框體154所支撐,其中心軸朝向水平方向。此時,投射單元152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框體154支撐。因此框體154具有支撐構件的功能。
投射單元152具有機殼160、投射機構170、及驅動機構24。機殼160具有圓筒狀部分30及兩個側壁162。側壁162設置成各自覆蓋圓筒狀部分30的兩端開口。圖 5B所示者,係側壁162從圓筒狀部分30拆下之狀態,以便看見投射單元12內部。另,圓筒狀部分30亦可被取代而設置成其他形狀的筒狀部分。例如剖面形狀呈正六角形或正八角形等構成正多角形的筒狀部分亦可。
機殼160係容納投射機構170。投射機構170固定於機殼160內部。投射機構170具有光學單元172及光源54。光學單元172具有第1光學單元174、反射鏡176、及第2光學單元178。第1光學單元174具有空間調變元件。光源54發出的光會穿過第1光學單元174的空間調變元件而被調變,並由反射鏡176所反射。反射鏡176所反射的光會通過第2光學單元178,而從開口部30a投射。此情形下,以第1光學單元174的光軸X1與第2光學單元178的光軸X2呈直角的方式,以反射鏡176反射光。從開口部30a投射出的光,會在外部設置的投影幕上成像。
如圖5B所示,第1光學單元174的光軸X1與第2光學單元178的光軸X2,構成為包圍投射單元152的旋轉軸亦即軸棒44。因此光源54配置成與開口部30a共同包夾軸棒44。依此構成光學單元172時,為了投射圖像,當旋轉投射單元152而使投射圖像開口部30a位於上方,則光源54會位於比軸棒44更為下方。因此,若如第1、第2實施形態般,框體154的上端形成於略同一水平面上,則當令開口部30a位於比框體上端還更上方時,便難以令光源54位於比框體154上端還更上方,而用來散熱 光源54的風道62,其兩端風道開口部亦難以位於比框體154上端還更上方。因此,第3實施形態之框體154具有兩個連通孔154a。兩個連通孔154a各設置於框體154的右側面及左側面。
圖5A為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立體圖,圖5B為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側面透視圖。當投射單元15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投射單元152的位置為其光軸X2呈水平且朝向前方。此時,連通孔154a如圖5A及圖5B所示,會與通氣孔162a重疊,使通氣孔162a與外部連通,解除通氣孔162a的遮蔽。
圖6A為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立體圖,圖6B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側面透視圖。處於收納位置時,投射單元152的位置為其光軸X2朝向鉛直下方。如圖6A及圖6B所示,連通孔154a在投射單元152處於收納位置時不與通氣孔162a重疊,進而遮蔽通氣孔162a。
像這樣設置連通孔154a,即使開口部30a與光源54共同包夾旋轉軸而彼此位於相反側,當投射單元152配置於水平投射位置時,仍可解除開口部30a及通氣孔162a雙方的遮蔽。
另,框體154沿圓筒狀部分30的外周,形成有半圓狀之半圓部154b。半圓部154b分別沿圓筒狀部分30的兩端,共設置於兩處。像這樣設置框體154,可以提升投 射單元152與框體154外觀的整體感。
此外,連通孔154a依照通氣孔162a以軸棒44為中心的旋轉軌跡而形成為圓弧狀,以使水平投射位置改變成光軸X2比水平方向還往上方傾斜時,仍然與通氣孔162a重疊。藉此,即使改變了光軸X2方向,仍可適當地從通氣孔162a吸入及排出空氣。另,連通孔154a亦可形成為圓弧狀以外的形狀。
圖7A為安裝風扇202後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立體圖,圖7B為更安裝濾網204後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立體圖。電子控制部70亦具有控制風扇202作動的風扇控制部功能。風扇202配置於風道62兩端風道開口部的其中一方。濾網204安裝於風扇202的外側。風扇202旋轉時,藉由正轉而從外部將空氣吸入風道62內部。藉此,可令更多空氣通過散熱片64b周邊,適當地對光源54散熱。
當投射單元152從收納位置移動至水平投射位置,風扇202與連通孔154a重疊而與外部連通時,電子控制部70會令風扇202開始作動。此外,電子控制部70在投射單元15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的規定時間點,令風扇202反轉。藉此,可將附著於濾網204的塵埃等吹飛至外部而除去。所指的規定時間點,可以是投射單元15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押下S/E鍵以關閉電源的時間點,亦可為其他的時間點。
(第4實施形態)
圖8為第4實施形態之投影機250立體圖。以下遇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處,則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相關說明。
投影機250未設置框體154,而是設置了框體252,其餘結構皆與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50相同。框體252未設置連通孔154a而是設置了連通孔252a,且還設置了清潔刷254,其餘結構皆與第3實施形態之框體154相同。是故框體252具有與框體154的半圓部154b相同之半圓部252b。
連通孔252a為了要安裝清潔刷254而形成得較大,除此之外則形成與連通孔154a相同。清潔刷254的配置,係投射單元152從水平投射位置旋轉至收納位置時,會與濾網204表面接觸。像這樣設置清潔刷254,可隨著投射單元152的旋轉動作,一併執行濾網204的清潔作業。
另,像這樣當投射單元152從水平投射位置旋轉至收納位置時,電子控制部70亦可令風扇202反轉。藉此,可將清潔刷254刷下的塵埃等吹飛至外部而除去。
(第5實施形態)
圖9A為從前方觀察時之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00立體圖,圖9B為從後方觀察時之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00立體圖。圖9C為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00側面透視圖。以下遇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處,則標記同一符號 ,並省略相關說明。
投影機300未設置圓筒狀部分30而是設置了圓筒狀部分304,未設置側壁32而是設置了側壁306,其餘結構皆與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0相同。圓筒狀部分304除增設吸氣孔304b、排氣孔304c、風扇308外,結構與圓筒狀部分30相同。側壁306除通氣孔32a被堵塞外,其餘形成與側壁32相同。
吸氣孔304b在投影機300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下,配置於與開口部30a相反側之圓筒狀部分304上。排氣孔304c配置於圓筒狀部分304的開口部30a與吸氣孔304b的中間位置,在投影機300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朝向上方開口。風扇308配置於投射單元12內部,接近排氣孔304c的位置。是故吸氣孔304b所吸入的空氣Y1,會通過吸氣孔304b附近配置之散熱機構60的散熱鰭片64,並經由風扇308從排氣孔304c排出成為空氣Y2。
圖9A~9C所示者,係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300。投射單元12設定在水平投射位置時,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前方。
第5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開口部30a的遮蔽。此時,吸氣孔304b與排氣孔304c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上方。因此框體14 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吸氣孔304b與排氣孔304c的遮蔽。
圖10A為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投影機300立體圖。圖10B為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投影機300側面透視圖。當處於收納位置,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後方。
電子控制部70在令投射單元12移動至收納位置時,同第1實施形態般,旋轉投射單元12使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後方。第5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下方。是故框體14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開口部30a。此時,吸氣孔304b與排氣孔304c亦位於比框體14的上端14a還更下方。因此框體14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吸氣孔304b與排氣孔304c。
(第6實施形態)
圖11A為從前方觀察時之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50立體圖,圖11B為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50側面透視圖。以下遇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處,則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相關說明。
投影機350未設置框體14而是設置了框體352,未設置圓筒狀部分304而是設置了圓筒狀部分354,未設置投射機構22而是設置了投射機構360,其餘結構皆與第5 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00相同。
框體352其支撐軸棒44的側面形狀係呈五角形。其形狀正好是第5實施形態之框體14的長方形側面中,將框體14上側的前方及後方角部切下,構成以軸棒44為頂點的五角形。圓筒狀部分354未設置吸氣孔304b,而是在開口部30a的周邊部設置吸氣孔354b,其餘結構皆與圓筒狀部分304相同。
投射機構360具有光學單元362、反射鏡364及光源54。光學單元362具有空間調變元件。光源54發出的光會由反射鏡364所反射,通過光學單元362而從開口部30a投射出去。此情形下,以光源54的光軸X1與光學單元362的光軸X2呈直角的方式,以反射鏡364反射光。從開口部30a投射出的光,會在外部設置的投影幕上成像。
投影機350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下,吸氣孔354b與開口部30a同樣配置於前方,而排氣孔304c則配置成朝向上方開口。是故吸氣孔354b所吸入的空氣Y1,會通過風扇308附近配置之散熱機構60的散熱鰭片64,並經由風扇308從排氣孔304c排出成為空氣Y2。另,吸氣孔354b可在開口部30a的周邊部與開口部30a分別設置,亦可利用設於開口部30a的透明蓋部等與圓筒狀部分354之間的縫隙,設置成與開口部30a一體。
圖11A及圖11B所示者,係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350。投射單元12設定在水平投射 位置時,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呈水平且朝向前方。
第6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352的上端352a還更上方。是故框體352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開口部30a的遮蔽。此時,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亦位於比框體352的上端352a還更上方。因此框體352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便解除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的遮蔽。
圖12為朝向鉛直上方投射圖像時之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50側面透視圖。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當押下切換開關,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24,令投射單元12旋轉至鉛直投射位置。
當投射單元12處於鉛直投射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352的上端352a還更上方。是故框體352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鉛直投射位置,便解除開口部30a的遮蔽。此時,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亦位於比框體352的上端352a還更上方。因此框體352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鉛直投射位置,便解除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的遮蔽。
圖13為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00側面透視圖。當處於收納位置,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2朝向自水平方向起算約往後下方旋轉140度。
電子控制部70在令投射單元12移動至收納位置時,旋轉投射單元12使其光軸X2朝向自水平方向起算約往後下方旋轉140度。第6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開口部30a會位於比框體352的上端352a還更下方。是故框體352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開口部30a。此時,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亦位於比框體352的上端352a還更下方。因此框體352亦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
像這樣,將吸氣孔354b配置於開口部30a的周邊部,將排氣孔304c配置於自開口部30a起算90度之位置,當開口部30a的遮蔽解除,亦能同時解除吸氣孔354b與排氣孔304c的遮蔽。因此可在維持吸氣孔354b能吸入空氣及排氣孔304c能排出空氣的狀態下,令投射單元12旋轉更多的角度,使光軸X2面向的方向有更大幅度的變化。
另,切換開關可切換光軸X面向的方向,並不限於鉛直上方。舉例來說,投射單元12處於水平投射位置時,當押下切換開關,電子控制部70亦可旋轉投射單元12,使其光軸X相對於水平方向,比水平投射位置更大角度朝上方傾斜至傾斜位置。
(第7實施形態)
圖14A為以開口部30a為前方時,從前方觀察之第7 實施形態之投影機400立體圖,圖14B為從後方觀察之第7實施形態之投影機400立體圖。圖15A及圖15B為第7實施形態之投影機400俯視透視圖。以下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處,則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相關說明。
投影機400未設置框體14而是設置了框體412,未設置圓筒狀部分304而是設置了圓筒狀部分404,其餘結構皆與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300相同。投影機400的結構為,投射單元12在框體412內部旋轉。上述實施形態中,圓筒狀部分404未設置吸氣孔304b、排氣孔304c,而是設置了吸氣孔404b、排氣孔404c,其餘結構皆與圓筒狀部分304相同。
框體412呈正八角柱形狀,具備有正八角形形狀的2個框體底面部414,及8個長方形形狀接連而成的框體側面部416。框體底面部414的中心分別設有插通孔(未圖示),軸棒44以可旋轉的方式插通該插通孔。如此一來投射單元12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框體412所支撐,而圓筒狀部分404之中心軸成為投射單元12的旋轉軸。框體側面部416在8個長方形面中的其中3個面,分別設置框體開口部416a、框體吸氣孔416b、及框體排氣孔416c。具體來說,若以設置框體開口部416a的框體側面部416的面為第1面,自該面開始逆時針依序為第2~第8面,那麼框體側面部416的第4面設置框體吸氣孔416b,框體側面部416的第6面設置框體排氣孔416c。另,框體412亦可為正六角柱等其他正多角柱形狀,也可為圓筒形狀。
開口部30a、吸氣孔404b、及排氣孔404c在投影機400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下,在圓筒狀部分404上分別配置成與框體開口部416a、框體吸氣孔416b、及框體排氣孔416c重疊,與外部連通。風扇308配置於投射單元12內部,接近排氣孔404c的位置。是故吸氣孔404b所吸入的空氣Y1,會通過投射單元12內部配置之散熱機構60的散熱鰭片64,並經由風扇308從排氣孔404c排出成為空氣Y2。
圖15A所示者,係投射單元12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400俯視透視圖。投射單元12設定在投射位置時,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穿過框體開口部416a而可投射至外部。
圖15B所示者,係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投影機400俯視透視圖。當處於收納位置,投射單元12的位置為其光軸X朝向以投射位置基準旋轉45度的方向。
電子控制部70在令投射單元12移動至收納位置時,旋轉投射單元12使其光軸X朝向以投射位置基準旋轉45度的方向。第7實施形態中,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開口部30a、吸氣孔404b、及排氣孔404c分別不與框體開口部416a、框體吸氣孔416b、及框體排氣孔416c重疊,而被框體側面部416所遮蔽。因此框體412被設置成當投射單元12處於收納位置,便遮蔽開口部30a、吸氣孔404b、及排氣孔404c。
第7實施形態中,係以框體底面部414為底部而載置之形狀進行說明,然而亦可以不具有框體開口部416a、框體吸氣孔416b或框體排氣孔416c的框體側面部416來作為底部而載置。
(第8實施形態)
圖16A為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500立體圖,圖16B為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500俯視透視圖。投影機500具有投射單元502、蓋部512。投射單元502具有略直方體形狀之機殼503,機殼503內部設置投射機構520、驅動機構524、散熱機構60及電子控制部70。
機殼503具有分別對應上面與下面的2個底面部504,以及包含前面與後面共4個側面部506。底面部504設置於水平方向,作為投影機500的支撐構件之用。側面部506中,前面設置開口部506a,投射機構520透過此開口部506a將圖像投射至外部。側面部506中,前面設置吸氣孔506b,與前面相對向之側面部506的後面,設置排氣孔506c。
蓋部512以四個截面構成矩形的筒形狀,分別是對應上面與下面的2個蓋部底面部514,以及對應前面與後面的2個蓋部側面部516,並沿著機殼503的底面部504及側面部506,於水平方向以滑動方式安裝。蓋部側面部516中,前面設置蓋部開口部516a,其與開口部506a重疊,藉此透過蓋部開口部516a將圖像投射至外部。
側面部506上設置突部508,在蓋部512抵觸突部508的狀態下,開口部506a與蓋部開口部516a會處於重疊位置。此外,在蓋部512抵觸突部508的狀態下,以蓋部底面部514不會遮蔽吸氣孔506b及排氣孔506c為基準,來調整蓋部512於水平方向的長度。
投射機構520包含光源54與光學單元522,固定於機殼503內部。光學單元522如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52般,包含複數透鏡,並包含反射鏡,其係以光源54的光軸X1與光學單元522的光軸X2呈直角的方式來反射光。
驅動機構524具有電動機526、傳動機構528、導軌530(未圖示)。導軌530安裝於機殼503的外側,並支撐蓋部512,使其可於水平方向滑動。傳動機構528透過電動機526而賦予蓋部512水平方向的驅動力。驅動機構524例如可採用步進電動機與導螺桿而成的機構,或皮帶機構、線性電動機機構等。
散熱機構60同第1實施形態般,係用於光源54的散熱。具體來說,從吸氣孔506b吸入的空氣Y1,會通過散熱機構60的散熱鰭片64,從排氣孔506c排出成為空氣Y2。另,排氣孔506c附近亦可設置風扇(未圖示)。此外,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般,亦可令散熱鰭片64隔離內部區域與空氣通過區域。
在獲取到投射準備時,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524,令其滑動蓋部512至投射位置。具體來說,是令 蓋部512朝左方向滑動,直至抵觸突部508。此外,在獲取到投射回避時,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524,令其滑動蓋部512至收納位置。具體來說,是令蓋部512朝右方向滑動,直至開口部506a不與蓋部開口部516a重疊,開口部506a到達被蓋部512遮蔽的位置為止。
圖16A及圖16B所示者,係蓋部512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500。此情形下,蓋部開口部516a會位於與開口部506a重疊之位置,投射機構520可透過開口部506a及蓋部開口部516a將圖像投射至外部。此外,吸氣孔506b及排氣孔506c也不被蓋部512遮蔽。
圖17A及圖17B所示者,係蓋部51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投影機500。此情形下,蓋部開口部516a位於不與開口部506a重疊之位置,開口部506a被蓋部512遮蔽。此外,吸氣孔506b及排氣孔506c亦被蓋部512遮蔽。因此蓋部512具有遮蔽構件的功能。
(第9實施形態)
圖18為第9實施形態之投影機550立體圖。投影機550具有略直方體形狀之框體560,框體560內部設置投射單元552、驅動機構524及電子控制部70。
圖19及圖20為第9實施形態之投影機550俯視透視圖。投影機550未設置投射單元502而是設置了投射單元552,未設置蓋部512而是設置了框體560,其餘結構皆與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500相同。投射單元552未設置 機殼503而是設置了機殼553,且並未設置投射單元502內部的驅動機構524及電子控制部70,其餘結構皆與投射單元502相同。另,驅動機構524及電子控制部70係設置於框體560內部。機殼553並未設置機殼503的突部508,其餘結構皆與第8實施形態之機殼503相同。
框體560呈直方體形狀,具有分別對應上面與下面的2個框體底面部562,以及包含前面與後面共4個框體側面部564。框體560內部設置機殼553、驅動機構524、及電子控制部70。框體側面部564中,前面設置框體開口部564a,其與開口部506a重疊,藉此透過框體開口部564a將圖像投射至外部。此外,框體側面部564中,前面設置框體吸氣孔564b,其與吸氣孔506b重疊,藉此從外部吸入空氣Y1。框體側面部564中,後面設置框體排氣孔564c,其與排氣孔506c重疊,藉此將吸入的空氣排出成為空氣Y2。
驅動機構524不具有導軌530,而具有導軌570。導軌570安裝於框體560內部,並支撐投射單元552,使其可於水平方向滑動。傳動機構528透過電動機526而賦予機殼553水平方向的驅動力(未圖示)。
在獲取到投射準備時,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524,令投射單元552滑動至投射位置。具體來說,是令投射單元552朝左方向滑動,直至框體開口部564a與開口部506a重疊的位置。此外,在獲取到投射回避時,電子控制部70會控制驅動機構524,令其滑動投射單元 552至收納位置。具體來說,是令機殼553朝右方向滑動,直至框體開口部564a不與開口部506a重疊,開口部506a到達被框體560遮蔽的位置為止。
圖19所示者,係投射單元552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投影機550。此情形下,框體開口部564a會位於與開口部506a重疊之位置,投射機構520可透過開口部506a及框體開口部564a將圖像投射至外部。此外,吸氣孔506b及排氣孔506c亦分別位於與框體吸氣孔564b及框體排氣孔564c重疊之位置,不被框體560遮蔽。
圖20所示者,係投射單元552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投影機550。此情形下,框體開口部564a位於不與開口部506a重疊之位置,開口部506a被框體560遮蔽。此外,吸氣孔506b及排氣孔506c亦分別位於不與框體吸氣孔564b及框體排氣孔564c重疊之位置,而被框體560遮蔽。
本發明並非由上述各實施例所限定,將各實施例之各要素適宜組合,同樣為本發明之有效實施例。此外,亦可基於業界知識而對各實施例施以各種設計變更等變形,該類變形後之實施例亦包含於本發明範圍內。
舉例來說,第1至第7實施例中,切換投射單元至投射位置或收納位置的旋轉角度,並不限於各實施例所記載之角度,只要是藉由旋轉而可達成各實施例所記載之目的,則其角度數值不限。
此外,上記各實施例中,係以藉由驅動機構令投射單 元或遮蔽構件的其中一者移動為例進行說明,然而藉由驅動機構同時移動兩者,而可達同一目的之結構亦可。在該情形下,遮蔽構件的結構係與框體分離且可移動。
10、100、150、250、300、350、400、500、550‧‧‧投影機
12、152、502、552‧‧‧投射單元
14、154、252、352、412、560‧‧‧框體
14a、352a‧‧‧框體的上端
20、160、503、553‧‧‧機殼
22、170、360、520‧‧‧投射機構
24、524‧‧‧驅動機構
30、304、354、404‧‧‧圓筒狀部分
30a、506a‧‧‧開口部
32、106、162、306‧‧‧側壁
32a、106a、162a‧‧‧通氣孔
40‧‧‧電動機
42‧‧‧傳動機構
44‧‧‧軸棒
52、172、362、522‧‧‧光學單元
54‧‧‧光源
60、102‧‧‧散熱機構
62、104‧‧‧風道
62a、104d‧‧‧安裝孔
64‧‧‧散熱鰭片
64a‧‧‧平板部
64b‧‧‧散熱片
70‧‧‧電子控制部
104a‧‧‧散熱鰭片安裝部
104b‧‧‧連接部
104c‧‧‧風道開口部
154a、252a‧‧‧連通孔
154b、252b‧‧‧半圓部
174‧‧‧第1光學單元
176、364‧‧‧反射鏡
178‧‧‧第2光學單元
202、308‧‧‧風扇
204‧‧‧濾網
254‧‧‧清潔刷
304b、354b、404b、506b‧‧‧吸氣孔
304c、404c、506c‧‧‧排氣孔
414、562‧‧‧框體底面部
416、564‧‧‧框體側面部
416a、564a‧‧‧框體開口部
416b、564b‧‧‧框體吸氣孔
416c、564c‧‧‧框體排氣孔
504‧‧‧底面部
506‧‧‧側面部
508‧‧‧突部
512‧‧‧蓋部
514‧‧‧蓋部底面部
516‧‧‧蓋部側面部
516a‧‧‧蓋部開口部
570‧‧‧導軌
圖1A為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B為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2A為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2B為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3A為第2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3B為圖3A的P-P線剖面圖。
圖4為朝向鉛直上方投射圖像時之第2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5A為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5B為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6A為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6B為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7A為安裝風扇後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7B為再安裝濾網後之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 圖。
圖8為第4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9A為從前方觀察時之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9B為從後方觀察時之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9C為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10A為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0B為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5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11A為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1B為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12為朝向鉛直上方投射圖像時之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13為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側面透視圖。
圖14A為從前方觀察時之第7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4B為從後方觀察時之第7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5A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第7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俯視透視圖。
圖15B為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7實施形態之投影機 俯視透視圖。
圖16A為蓋部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6B為蓋部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俯視透視圖。
圖17A為蓋部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7B為蓋部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8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俯視透視圖。
圖18為第9實施形態之投影機立體圖。
圖19為投射單元處於投射位置狀態之第9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俯視透視圖。
圖20為投射單元處於收納位置狀態之第9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俯視透視圖。
10‧‧‧投影機
12‧‧‧投影單元
14‧‧‧框體
14a‧‧‧框體的上端
20‧‧‧機殼
22‧‧‧投射機構
24‧‧‧驅動機構
30‧‧‧圓筒狀部分
30a‧‧‧開口部
32a‧‧‧通氣孔
40‧‧‧電動機
42‧‧‧傳動機構
44‧‧‧軸棒
52‧‧‧光學單元
54‧‧‧光源
60‧‧‧散熱機構
62‧‧‧風道
62a‧‧‧安裝孔
64‧‧‧散熱鰭片
64a‧‧‧平板部
64b‧‧‧散熱片
70‧‧‧電子控制部

Claims (7)

  1. 一種投影機,其特徵為,具備:投射單元,係具有投射圖像之投射機構、和吸入或排出用來散熱前述投射機構的空氣的通氣孔;遮蔽構件,係設置成當前述投射單元處於不投射圖像的收納位置時,便遮蔽前述通氣孔,當前述投射單元處於投射圖像的投射位置時,便解除對前述通氣孔的遮蔽;驅動機構,係移動前述投射單元或前述遮蔽構件;及控制部,係控制前述驅動機構,在獲取到規定的投射準備時,令前述投射單元移動至前述投射位置,在獲取到規定的收納時,令前述投射單元移動至前述收納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機,其中,前述投射單元更具備開口部,係供來自前述投射機構的圖像之投射光射出,前述遮蔽構件係設置成在前述投射單元處於前述收納位置時,遮蔽前述開口部,在前述投射單元處於前述投射位置時,解除對前述開口部的遮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機,其中,前述遮蔽構件具有令前述通氣孔與外部連通之連通孔,前述連通孔係設置成當前述投射單元處於前述收納位置時,不與前述通氣孔重疊而遮蔽前述通氣孔,當前述投射單元處於前述投射位置時,與前述通氣孔重疊而解除對前述通氣孔的遮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機,其中,前述驅動機構係設置成令前述投射單元旋轉,前述控制部係控制前述驅動機構,在獲取到前述投射準備時,令前述投射單元旋轉至前述投射位置,在獲取到前述收納時,令前述投射單元旋轉至前述收納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機,其中,前述通氣孔係由吸氣孔與排氣孔所構成,該吸氣孔與排氣孔吸入及排出空氣以用來散熱前述投射機構,前述遮蔽構件在前述投射單元處於前述收納位置時,遮蔽前述吸氣孔及前述排氣孔,在前述投射單元處於投射位置時,解除對前述吸氣孔及前述排氣孔的遮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投影機,其中,前述開口部使用前述吸氣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機,其中,更具備散熱構件,係用於散熱包含於前述投射機構的光源,前述散熱構件係設置成能接觸前述光源,亦能接觸從前述通氣孔吸入或排出的空氣,同時為了抑制前述空氣流入設有前述投射機構的前述投射單元內部區域,係將前述內部區域與供前述空氣通過的空氣通過區域隔離開來。
TW101123893A 2011-07-04 2012-07-03 投影機 TWI5010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8624 2011-07-04
JP2012085524A JP5835067B2 (ja) 2011-07-04 2012-04-04 プロジェ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5710A true TW201305710A (zh) 2013-02-01
TWI501017B TWI501017B (zh) 2015-09-21

Family

ID=46516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3893A TWI501017B (zh) 2011-07-04 2012-07-03 投影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28076B2 (zh)
EP (1) EP2544454B1 (zh)
JP (1) JP5835067B2 (zh)
KR (1) KR101330083B1 (zh)
CN (1) CN102902142B (zh)
TW (1) TWI5010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72314A1 (ja) * 2012-05-16 2013-11-21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画像投射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射方法
JP5958072B2 (ja) * 2012-05-18 2016-07-27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投射装置および画像補正方法
JP5958079B2 (ja) * 2012-05-22 2016-07-27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投射装置、画像補正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41458B1 (ja) * 2013-08-13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投射装置
JP6236980B2 (ja) * 2013-08-15 2017-11-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用ケース
KR20160028034A (ko) * 2014-09-02 2016-03-11 씨제이씨지브이 주식회사 프로젝터 설치용 이동식 테이블
DE112015004367B4 (de) * 2014-09-26 2022-12-22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jektionsanzeigevorrichtung und Wärmeabführverfahren
TWI556017B (zh) * 2014-10-16 2016-11-0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微投影機
TWI591419B (zh) * 2015-05-05 2017-07-1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701732B2 (ja) * 2015-12-29 2020-05-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18050B2 (ja) * 2016-01-07 2019-12-11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6621082B2 (ja) * 2016-01-07 2019-12-18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JP6414827B2 (ja) * 2016-02-19 2018-10-31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DE202016004550U1 (de) * 2016-07-21 2016-08-05 Carl Zeiss Optotechnik GmbH 3D-Messgerät
CN107632484A (zh) * 2017-10-24 2018-01-26 深圳第创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显示设备
JP6643438B2 (ja) * 2018-09-25 2020-02-12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CN111290200B (zh) 2018-12-06 2021-12-0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
CN210899383U (zh) * 2019-05-29 2020-06-3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
CN112996342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TWI731598B (zh) 2020-02-26 2021-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裝置
CN113311650B (zh) * 2020-02-26 2023-04-0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
JP7476643B2 (ja) 2020-04-22 2024-05-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13118B2 (ja) * 2020-05-07 2021-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1681461A (zh) * 2020-07-01 2020-09-18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用投影机
CN113406994B (zh) * 2021-05-10 2024-05-17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视频分析和语义分析装置
JP2023022351A (ja) * 2021-07-30 2023-02-15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US11758089B2 (en) * 2021-08-13 2023-09-12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Video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791809U (de) 1959-04-25 1959-07-09 Kodak Ag Projektor.
WO1998059278A1 (fr) * 1997-06-20 1998-12-30 Hitachi, Ltd. Systeme optique d'afficheur pour projections
US20050169121A1 (en) * 1997-07-09 2005-08-04 Keller Peter J. Optical storage device
JP2003021865A (ja) * 2001-07-05 2003-01-24 Tamron Co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322911A (ja) * 2002-04-30 2003-1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
US7029127B2 (en) * 2003-03-06 2006-04-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US6994440B2 (en) * 2003-06-02 2006-02-07 Infocus Corporation Elevator assembly for a projection device
JP4265289B2 (ja) 2003-06-05 2009-05-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388335B2 (ja) 2003-09-19 2009-12-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4096896B2 (ja) * 2004-03-10 2008-06-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010709A (ja) * 2005-06-28 2007-01-1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4947334B2 (ja) * 2005-09-28 2012-06-0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KR20080044952A (ko) * 2006-11-17 2008-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투사장치
JP2008250279A (ja) * 2007-03-02 2008-10-16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照明装置
JP2009080146A (ja) * 2007-09-25 2009-04-16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075509A (ja) * 2007-09-25 2009-04-09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5423331B2 (ja) * 2009-11-13 2014-02-19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プロジェ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4454A1 (en) 2013-01-09
US20130010268A1 (en) 2013-01-10
JP2013033209A (ja) 2013-02-14
EP2544454B1 (en) 2015-11-25
KR101330083B1 (ko) 2013-11-18
TWI501017B (zh) 2015-09-21
US9028076B2 (en) 2015-05-12
CN102902142B (zh) 2015-03-18
CN102902142A (zh) 2013-01-30
JP5835067B2 (ja) 2015-12-24
KR20130004879A (ko) 2013-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1017B (zh) 投影機
JP5150987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460370B2 (ja) 光源装置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EP2762971B1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JP6376414B2 (ja) 蛍光発光装置及び光源装置と画像投影装置
TWI354810B (en) Optical system unit and projector
JP2014153578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CN108427239B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装置
JP2007093690A (ja) カラーホイールユニット
JP5700494B2 (ja) 投影装置
US9016868B2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WO2011033648A1 (ja) 表示装置
US20130329198A1 (en) Projection optical apparatus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US9395607B2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 shield
JP6443653B2 (ja)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JP5038043B2 (ja) 画像投射装置
JP6191905B2 (ja) 投射光学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影装置
JP2015222305A (ja) 画像投影装置
JP2015222306A (ja) 画像投影装置
JP2017183234A (ja) 照射器具、及び、照射装置
US9606426B2 (en) Duct cover for a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JP2016014748A (ja) 画像投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