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3615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83615U
CN217783615U CN202221995790.8U CN202221995790U CN217783615U CN 217783615 U CN217783615 U CN 217783615U CN 202221995790 U CN202221995790 U CN 202221995790U CN 217783615 U CN217783615 U CN 217783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cooling module
longitudinal beam
vehicle
temperature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57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鹏松
李紫帝
杨秋
雷忠琦
赵光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57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83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83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83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车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沿纵向延伸,且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设置于第一纵梁背离第二纵梁的一侧上,且第一冷却模块安装在第一纵梁上,第一冷却模块包括第一风扇,第一风扇为轴流风扇,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与第一纵梁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α≤90°。由此,通过将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且使第一风扇与第一纵梁之间的夹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在满足车辆的横向边界的条件下,可以使第一风扇的迎风面积较大,增强第一风扇乃至第一冷却模块的散热能力,提高车辆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增程式汽车的逐渐应用,针对增程式汽车的冷却模块的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增程式汽车一般设置有两个冷却模块,一个冷却模块用于发动机冷却回路,另一个冷却模块用于电机和空调冷却回路。
现有技术中,两个冷却模块在车辆内部的布置不够合理,并且两个冷却模块内各部件的布置不够合理,车辆的冷却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冷却模块的布置更加合理,散热效率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沿纵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背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上,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纵梁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α≤90°。
由此,通过将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且使第一风扇与第一纵梁之间的夹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在满足车辆的横向边界的条件下,可以使第一风扇的迎风面积较大,增强第一风扇乃至第一冷却模块的散热能力,提高车辆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α满足关系式:25°≤α≤9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扇相对所述第一纵梁朝向背离纵向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包括中冷器、高温散热器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中冷器、所述高温散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扇在纵向上依次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温散热器夹持固定于所述中冷器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冷器具有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处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温散热器具有第一上水室、第一下水室和第一导流腔室,所述第一导流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水室和所述第一下水室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水室和所述第一下水室相连通;所述第一上水室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下水室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处于所述第一上水室和第一下水室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还包括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所述冷凝器、所述低温散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扇在纵向上依次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低温散热器夹持固定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低温散热器具有第二上水室、第二下水室和第二导流腔室,所述第二导流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水室和所述第二下水室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水室和所述第二下水室相连通;所述第二上水室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下水室设置有第二出水口;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一风扇处于所述第二上水室和第二下水室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包括高温散热器,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包括低温散热器,所述高温散热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低温散热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高温散热器在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一水温传感器,所述低温散热器在邻近所述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水温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
10、车架;11、第一纵梁;12、第二纵梁;
20、第二冷却模块;21、中冷器;211、进气口;212、出气口;22、高温散热器;221、第一上水室;2211、第一进水口;222、第一下水室;2221、第一出水口;223、第一导流腔室;23、第二风扇;
30、第一冷却模块;31、冷凝器;32、低温散热器;321、第二上水室;3211、第二进水口;322、第二下水室;3222、第二出水口;323、第二导流腔室;33、第一风扇;40、第一水温传感器;50、第二水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
结合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可以包括:车架10、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其中,车架10可以包括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分别沿纵向延伸,并且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30设置于第一纵梁11背离第二纵梁12的一侧上,并且第一冷却模块30安装在第一纵梁11上,第二冷却模块20设置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并且第二冷却模块20分别安装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分别沿纵向延伸,并且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在横向上间隔设置,通过将第一冷却模块30设置于第一纵梁11背离第二纵梁12的一侧上,并且第一冷却模块30安装在第一纵梁11上,这样在第一冷却模块30可以用于电机和空调冷却回路,保证对电机以及空调进行冷却散热的前提下,可以使第一冷却模块30的前方无直接遮挡,增大有效迎风面积,提升第一冷却模块3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将第二冷却模块20设置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并且第二冷却模块20分别安装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在第二冷却模块20可以用于发动机机冷却回路,保证对发动机高温气体和高温冷却液进行冷却散热的前提下,使第二冷却模块20可以正对车辆100行驶中的迎风面,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冷却模块2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使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冷却模块30和第二冷却模块20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降低第二冷却模块20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30之间温度的相互影响,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提高车辆100100的散热效果。
结合图1所示,第一冷却模块30可以包括第一风扇33,第一风扇33为轴流风扇,第一风扇33的转轴倾斜设置,并与第一纵梁11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α≤90°。具体地,可以将第一冷却模块30的第一风扇33设置为轴流风扇,这样第一风扇33可以沿轴向排风,通过将第一风扇33倾斜设置,并且使第一风扇33与第一纵梁11之间的夹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在满足车辆100的横向边界的条件下,可以使第一风扇33的迎风面积较大,增强第一风扇33乃至第一冷却模块30的散热能力,提高车辆10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α满足关系式:25°≤α≤90°。具体地,通过将第一风扇33与第一纵梁11之间的夹角限制在更加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第一风扇33相对第一纵梁11的布置,使第一风扇33与第一纵梁11之间的夹角较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第一风扇33的迎风面积,提高第一风扇33乃至第一冷却模块30的散热能力。
结合图1所示,第一风扇33相对第一纵梁11朝向背离纵向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具体地,车辆100沿背离纵向的方向行驶,通过将第一风扇33相对第一纵梁11朝向背离纵向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这样车辆100行驶时产生的风可以沿着第一风扇33的设置方向流动并沿着第一风扇33的轴向流出,可以避免风在第一冷却模块30和第一纵梁11之间的空间内滞留,从而不仅可以避免增加车辆100的行驶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影响第一风扇33的散热能力,进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第一风扇33的布置位置,提高第一风扇33的散热能力。
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二冷却模块20可以主要包括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第二风扇23为轴流风扇,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固定。具体地,可以将第二风扇23设置为轴流风扇,这样风可以沿着第二风扇23的轴向流出,通过将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固定,中冷器21和高温散热器22可以共用第二风扇23进行散热,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冷却模块20的散热能力。
另外,由于高温散热器22内介质温度高于中冷器21内介质温度,通过将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固定,这样可以使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的布置次序更加合理,使中冷器21正对迎风面,第二风扇23对高温散热器22的散热较对中冷器21的散热更强,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二冷却模块2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高温散热器22夹持固定于中冷器21和第二风扇23之间。具体地,通过将高温散热器22夹持固定与中冷器21和第二风扇23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二冷却模块20的结构紧凑性,降低第二冷却模块20的体积,从而可以方便第二冷却模块20的布置。
另外,可以将中冷器21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横向延伸设置,将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均竖向延伸设置,这样可以减小第二冷却模块20整体的宽度,从而可以保证第二冷却模块20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设置的可行性,可以优化第二冷却模块20内部的结构布置。
结合图3所示,中冷器21具有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的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第二风扇23处于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之间。具体地,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分别设置于中冷器21的横向两端,通过在纵向方向上的投影上,使第二风扇23处于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之间,这样可以防止第二风扇23对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造成遮挡,从而可以方便管路的装配,可以进一步地优化第二冷却模块20的内部布置。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高温散热器22具有第一上水室221、第一下水室222和第一导流腔室223,第一导流腔室223设置于第一上水室221和第一下水室22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上水室221和第一下水室222相连通,第一上水室221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211,第一下水室222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221,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第二风扇23处于第一上水室221和第一下水室222之间。
具体地,第一上水室221位于高温散热器22的竖向上方,第一下水室222位于高温散热器22的竖向下方,通过在第一上水室221设置第一进水口2211,在第一下水室222设置第一出水口2221,这样高温散热器2222工作时,冷却液可以从第一上水室221进入,并且向下流动至第一导流腔室223,然后从第一下水室222流出,一方面,这样可以加速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从而提升冷却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第二风扇23处于第一上水室221和第一下水室222之间,第二风扇23吹出的热空气会向上移动,这样可以防止热空气对冷却液的温度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保证第二冷却模块20的冷却效果。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冷却模块30可以主要包括冷凝器31、低温散热器32和第一风扇33,冷凝器31、低温散热器32和第一风扇33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固定。具体地,可以将第一风扇33设置为轴流风扇,这样风可以沿着第一风扇33的轴向流出,通过将冷凝器31、低温散热器32和第一风扇33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固定,这样冷凝器31和低温散热器32可以共用第一风扇33进行散热,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冷却模块20的散热能力。
另外,由于冷凝器31内介质温度低于低温散热器32内介质温度,通过将冷凝器31、低温散热器32和第一风扇33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固定,这样可以使冷凝器31、低温散热器32和第一风扇33的布置次序更加合理,使冷凝器31首先接触迎风面,使第一风扇33对低温散热器32的散热较对冷凝器31的散热更强,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冷却模块3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低温散热器32夹持固定于冷凝器31和第一风扇33之间。具体地,通过将高温散热器22夹持固定与中冷器21和第二风扇23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二冷却模块20的结构紧凑性,降低第二冷却模块20的体积,从而可以方便第二冷却模块20的布置。
另外,结合图4和图5所示,可以将冷凝器31横向设置,低温散热器32和第一风扇33均竖向延伸设置,这样可以降低第一冷却模块30整体的宽度,从而在满足车辆100横向边界条件的前提下,方便将第一冷却模块30与第一纵梁11的夹角设置地较大,进而提高第一冷却模块30的散热能力。
结合图4和图5所示,低温散热器32具有第二上水室321、第二下水室322和第二导流腔室323,第二导流腔室323设置于第二上水室321和第二下水室322之间,并且分别与第二上水室321和第二下水室322相连通,第二上水室321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211,第二下水室322设置有第二出水口3222,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第一风扇33处于第二上水室321和第二下水室322之间。
具体地,第一上水室221位于低温散热器32的竖向上方,第一下水室222位于低温散热器32的竖向下方,通过在第二上水室321设置第二进水口3211,在第二下水室322设置第二出水口3222,这样低温散热器32工作时,冷却液可以从第二上水室321进入,并且向下流动至第二导流腔室323,然后从第二下水室322流出,一方面,这样可以加速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从而提升冷却效果,另一方面,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第一风扇33处于第二上水室321和第二下水室322之间,第一风扇33吹出的热空气会向上移动,这样可以防止热空气对冷凝器31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冷却模块30的冷却效果。
结合图3和图5所示,第二冷却模块20可以包括高温散热器22,第一冷却模块30可以包括低温散热器32,高温散热器22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221,低温散热器32设置有第二出水口3222,高温散热器22在邻近第一出水口2221处设置有第一水温传感器40,低温散热器32在邻近第二出水口3222处设置有第二水温传感器50。具体地,通过在高温散热器22邻近第一出水口2221处设置第一水温传感器40,在低温散热器32邻近第二出水口3222处设置第二水温传感器50,这样第一水温传感器40和第二水温传感器50可以对应测量高温散热器22和低温散热器32的出水温度,从而可以对高温散热器22和低温散热器32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可以检测高温散热器22和低温散热器32是否正常工作,从而可以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车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10),所述车架(10)包括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分别沿纵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在横向上间隔设置;
第一冷却模块(30),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11)背离所述第二纵梁(12)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11)上,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包括第一风扇(33),所述第一风扇(33)为轴流风扇,所述第一风扇(33)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纵梁(11)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α≤90°。
第二冷却模块(20),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且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上,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α满足关系式:25°≤α≤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33)相对所述第一纵梁(11)朝向背离纵向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包括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所述第二风扇(23)为轴流风扇,所述中冷器(21)、所述高温散热器(22)和所述第二风扇(23)在纵向上依次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散热器(22)夹持固定于所述中冷器(21)和所述第二风扇(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21)具有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的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
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23)处于所述进气口(211)和所述出气口(21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散热器(22)具有第一上水室(221)、第一下水室(222)和第一导流腔室(223),所述第一导流腔室(223)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水室(221)和所述第一下水室(22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水室(221)和所述第一下水室(222)相连通;
所述第一上水室(221)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211),所述第一下水室(222)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221);
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23)处于所述第一上水室(221)和第一下水室(22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还包括冷凝器(31)和低温散热器(32),所述冷凝器(31)、所述低温散热器(32)和所述第一风扇(33)在纵向上依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散热器(32)夹持固定于所述冷凝器(31)和所述第一风扇(3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散热器(32)具有第二上水室(321)、第二下水室(322)和第二导流腔室(323),所述第二导流腔室(323)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水室(321)和所述第二下水室(32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水室(321)和所述第二下水室(322)相连通;
所述第二上水室(321)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211),所述第二下水室(322)设置有第二出水口(3222);
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一风扇(33)处于所述第二上水室(321)和第二下水室(32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包括高温散热器(22),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包括低温散热器(32),所述高温散热器(22)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221),所述低温散热器(32)设置有第二出水口(3222),所述高温散热器(22)在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2221)处设置有第一水温传感器(40),所述低温散热器(32)在邻近所述第二出水口(3222)处设置有第二水温传感器(50)。
CN202221995790.8U 2022-07-29 2022-07-29 车辆 Active CN217783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5790.8U CN217783615U (zh) 2022-07-29 2022-07-29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5790.8U CN217783615U (zh) 2022-07-29 2022-07-29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83615U true CN217783615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42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5790.8U Active CN217783615U (zh) 2022-07-29 2022-07-29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836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32083B1 (ko) 연료 전지 차량의 냉각 장치
CN110001370B (zh) 一种氢能源汽车的分布式散热器
CN106028762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控制***的双冷却综合***
CN109572489A (zh) 一种燃料电池动力***的温度控制***
JP5314490B2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のシール構造
CN208845260U (zh) 一种组合式风扇车用冷却***
CN217783615U (zh) 车辆
CN109026339B (zh) 一种汽车混合散热水箱组件
CN108999688A (zh) 一种组合式风扇车用冷却***及其使用方法
CN212614984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
CN205830244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控制***的双冷却综合***
CN211265668U (zh) 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
CN21318579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散热器
CN214204561U (zh) 一种组合式内循环散热配电柜
CN212667110U (zh) 汽车复合冷却模块
KR20150073322A (ko) 차량용 루프형 공조장치
CN204677276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汽车冷却水箱
CN210390758U (zh) 全地形车
CN206426841U (zh) 一种散热器总成
CN216523228U (zh) 一种智能温控的汽车散热器
CN208460748U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电机控制器
CN206513434U (zh) 多流程叉流式水冷中冷器
CN213340358U (zh) 一种汽车整流桥用散热装置
KR20140076218A (ko) 엔진커버를 이용한 냉각시스템
CN212003337U (zh) 发动机舱导风装置及挖掘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