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5928U -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 Google Patents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5928U
CN217285928U CN202220627730.4U CN202220627730U CN217285928U CN 217285928 U CN217285928 U CN 217285928U CN 202220627730 U CN202220627730 U CN 202220627730U CN 217285928 U CN217285928 U CN 217285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mangioma
main body
occlusion
outer diameter
plug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277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冰
郭爽
常孟琪
潘光亮
郭远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277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5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5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5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血管瘤封堵***包括血管瘤封堵装置和微导管;血管瘤封堵装置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主体封堵结构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血管瘤的压缩状态,且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外径不均匀,以使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微导管内被压缩,并在脱离微导管后还能够恢复成展开状态;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包括血管瘤封堵装置和推送杆,推送杆连接于主体封堵结构的近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填塞不规则的动脉瘤,成型效果好,且更容易实现对瘤颈口的封堵。

Description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突起,发病率为5%~10%,MRA研究表明,我国35~75岁成年人未破裂动脉瘤发病率约为7.0%。虽然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脑卒中的5%,但其首次破裂死亡率为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治疗动脉瘤的根本为通过治疗手段将动脉瘤完全与血液循环隔绝。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开颅夹闭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可以避开脑组织,直达病变,微创伤的特性使其成为当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流。目前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脉瘤腔内栓塞弹簧圈是目前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其治疗原理是通过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实现动脉瘤的封堵和治疗。然而动脉瘤的形态各异,弹簧圈填塞不完全会导致动脉瘤再通,而过度填塞则可能导致动脉瘤术中破裂,对医生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再者,弹簧圈填塞需要多次重复填塞,栓塞效率低,部分情况还需支架、球囊和微导管辅助,操作复杂。而且对于宽径动脉瘤,弹簧圈易疝入载瘤动脉中影响血流,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血管狭窄。
(2)血流导向装置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为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将密网孔支架置于载瘤动脉,将病变血管的腔内重建后,通过瘤颈表面的新生血管内膜使血管腔内表面重新塑形。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大型、巨大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显著减少了弹簧圈的使用。且根据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模拟分析可知,当金属覆盖率达到30%~50%时,能显著减少动脉瘤腔内血流,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是,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使病人长期依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有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另外,治疗部分大型动脉瘤后有一定迟发破裂风险。
(3)目前还有一些新型的一次栓塞器械,通常由形状记忆材料制备并定型成球形、柱形或盘形,通过导管传送,到达特定位置后从鞘管内推出,自膨恢复至球形,进而达到封堵动脉瘤的目的。例如提供第一种栓塞器械,为一种两端带铆点的球形或柱形密网装置,整个装置在瘤腔内膨开,通过近端密网覆盖瘤颈实现动脉瘤的治疗。另提供有第二种栓塞器械,由一根显影丝和外周自膨记忆合金共同构成三维网状结构,能够像弹簧圈一样通过导管释放与回收,在瘤内填塞时可呈球形,进而发挥扰流作用。还提供第三种栓塞器械,由双层镍钛合金编织而成。还提供第四种栓塞器械,由双层记忆合金编织而成,在无限制下呈盘状,在瘤体内释放时会受到瘤壁的限制而呈郁金香状,能够稳定在瘤体下部并覆盖瘤颈,进而发挥重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但是,第一种栓塞器械在近端的铆点设计使装置为对称结构,使其对瘤颈的覆盖存在取向,主要用于治疗分叉宽径动脉瘤,且对规则动脉瘤尤其适用。而且第一种栓塞器械在远端的铆点设计对瘤壁有冲击作用,容易导致瘤壁破裂,动脉瘤出血。并且部分情况下,第一种栓塞器械的近端铆点会受瘤壁挤压而疝入载瘤动脉,影响瘤颈的内皮化进程。此外,第一种栓塞器械通常为单个球形或柱形,接触面积虽大,但支撑力不足,在瘤腔内的长期稳定性不好,装置容易移位。第二种栓塞器械由多个片状网定型成三维网状结构,类似于球形,由于三维网状结构之间以及其与瘤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装置在瘤内的成型稳定性不好,不容易恢复成预定形状,影响填充效果,而且需配合弹簧圈使用,操作复杂。第三种栓塞器械同第一种栓塞器械的工作原理基本相似,因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第四种栓塞器械的近端铆点同样易受瘤壁挤压疝入载瘤动脉,适用于顶端动脉瘤,且装置位置需反复调整放置,否则会影响装置在瘤内的稳定性,因此,效率低。另外,这类栓塞器械内部空腔较大,在血液的水锤作用下其稳定性受到影响,同时内部空腔对动脉瘤内血液流动的阻力较小,不利于瘤内血栓的形成。
上述各种结构除了以上问题外,还具有推出后一次扩展成型,仅适用于规则的球形动脉瘤,而无法适用于长球形、扁球形等不规则的动脉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用于实现血管瘤的封堵治疗,并能够适应于不规则的动脉瘤的填塞,成型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血管瘤的压缩状态,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外径不均匀,以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
可选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外部的远端导向结构,所述远端导向结构的近端连接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远端,所述远端导向结构具有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血管瘤的压缩状态;所述远端导向结构的螺旋方向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螺旋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最小网管直径和最大网管直径的比值不小于1:2,以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比值为1.5~1.8。
可选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展开时的螺旋外径分布均匀或不均匀。
可选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不小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的1/4。
可选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的1/3~2/3。
可选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不大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的1/2。
可选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由同一根网管预定型制作而成。
可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具有至少一个平面螺旋,所述平面螺旋由一根网管螺旋绕制而成,且所述网管展开时具有不同形状和/或大小的横截面。
可选地,所述网管由编织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丝的丝径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根数为48~144根,所述网管的最大外径为2mm~8mm。
可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为4mm~32mm。
可选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近端由近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和/或,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远端由远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包括任一项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和推送杆,所述推送杆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主体封堵结构的近端。
可选地,所述推送杆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螺旋线的切线方向延伸。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包括任一项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和微导管,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微导管内被压缩,并在脱离所述微导管后还能够恢复成展开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血管瘤的压缩状态,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外径不均匀,以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如此配置,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不仅可通过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侧壁在动脉瘤的瘤颈形成连续的密网覆盖面,较好的覆盖瘤颈口,而且还能适应更多的动脉瘤形态和位置,尤其是主体封堵结构不均匀的网管外径可以提高血管瘤封堵装置对不规则动脉瘤瘤腔的顺应性,提高成型效果,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特别适用于填塞长球形或扁球形等不规则的动脉瘤,提高血管瘤封堵装置的治疗范围;而且上述主体封堵结构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结构可提高瘤腔内的空间分割,促进扰流作用和血栓形成,可促进瘤内血栓的形成,加速动脉瘤的栓塞;
第二、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优选通过远端导向结构对主体封堵结构的填塞过程进行引导,使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推出微导管时非一次性扩展成型,填塞更为稳定,而且更易旋转成型;
第三、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通过螺旋形的填塞,使远端铆点在瘤腔内,不与瘤壁直接接触,降低了血管瘤封堵装置对动脉瘤壁的影响;同时近端铆点与瘤壁平行,可被压在主体封堵结构和瘤壁之间,不会影响瘤颈处的覆盖且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以及相关实施例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结合下列附图进行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的血管瘤封堵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远端导向结构在展开时具有1圈椭圆形螺旋,主体封堵结构在展开时具有1圈大体为椭圆形的螺旋;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二的血管瘤封堵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远端导向结构在展开时具有1.5圈圆形螺旋,主体封堵结构在展开时具有1.5圈大体为椭圆形的螺旋;
图2b是图2a中的血管瘤封堵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二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动脉瘤内完全释放的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三的血管瘤封堵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远端导向结构在展开时具有2圈大体为椭圆形的螺旋,主体封堵结构在展开时具有2圈大体为椭圆形的螺旋。
图中:10、20、30-血管瘤封堵装置;40-动脉瘤;41-瘤颈口;50-载瘤动脉;11、21、31-主体封堵结构;12、22、32-远端导向结构;a-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近端;b-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远端;A-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B-平面螺旋的最小外径;D-远端导向结构的最大外径;d-主体封堵结构中网管的最大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多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数量不确定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近端”通常是指靠近装置操作者的一端,“远端”通常是指装置首先进入人体的一端,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具有展开状态和压缩状态;当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微导管内输送时,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具有压缩状态,此时,通常主体封堵结构的径向尺寸被压缩,轴向被拉长,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的外径较小而便于微导管通过狭小的血管递送血管瘤封堵装置;而当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被推出微导管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恢复成展开状态,此时,所述主体封堵结构自主恢复为平面螺旋形状,而且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也即,平面螺旋的外径不一致,以使得主体封堵结构适配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可以理解的是,主体封堵结构在展开时的不均匀平面螺旋主要是因网管的横截面直径不均匀所导致,不均匀的网管横截面可以提高血管瘤封堵装置对不规则动脉瘤瘤腔的顺应性,提高成型效果。因此,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的外径不均匀,使得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所应理解,“不规则”通常是指形状没有规律可循的,通常,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主要指的是非圆球形的动脉瘤,如长球形或扁球形的动脉瘤或其他非圆球形的动脉瘤。长球形或扁球形均指的是非等径的几何形状,如类似于梭形、橄榄形等椭圆形或类椭圆形结构,而相对于扁球形,长球形的最大外径(如椭圆形的长轴)与最小外径(如椭圆形的短轴)的比值更大,使几何形状更趋于扁平形状。但是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血管瘤封堵装置不局限于动脉瘤,还可以是发生在其他血管的血管瘤。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的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10,用于实现血管瘤的封堵治疗,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特别地,该血管瘤封堵装置10适用于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的封堵治疗。
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10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11,优选血管瘤封堵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主体封堵结构11外部的远端导向结构12。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为网管状的网格体,并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动脉瘤的压缩状态。具体地,当主体封堵结构11在微导管内时为压缩状态,推出微导管会自行恢复至展开状态。而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的网管的外径不均匀(即网管的外径不相等),使得主体封堵结构11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即主体封堵结构11展开时的平面螺旋具有不相同的外径,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10适用不规则的动脉瘤形态。此处,应当理解,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形状为非圆形,且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指的是最外面一个螺旋的外径。本文中,自主体封堵结构11的最远端起始为第一个螺旋,最后一个螺旋即为最外面的螺旋。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形状为椭圆形或类椭圆形,以适用于扁球形的动脉瘤形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各种血管瘤封堵结构仅适用规则的球形动脉瘤的缺陷。而且由于主体封堵结构11的外侧面是网孔均匀且连续的网管面,使得整个主体封堵结构11的外侧面都可用于瘤颈的覆盖,使血管瘤封堵装置10具有一定的各项同性,同时适用于分叉部和侧壁部的动脉瘤填塞,治疗范围更广。此外,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10的近端a即为主体封堵结构11的近端a,且近端a能够被压握在主体封堵结构11和瘤壁之间,使近端a与瘤壁平行,在降低对瘤壁影响的同时,也能实现瘤颈处的连续覆盖,瘤颈口的金属覆盖率高。
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至少包括一个平面螺旋,较优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为2个至4个。但是,实际上,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根据动脉瘤的尺寸设定即可,如平面螺旋的圈数较少时适合小型动脉瘤的治疗,随着平面螺旋圈数的增加,可治疗尺寸更大的动脉瘤。
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的示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具有1圈的平面螺旋,该1圈的平面螺旋大致为椭圆形,因此,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更详细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具有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最大外径A可以理解为椭圆形的长轴长度,最小外径B可以理解为椭圆形的短轴长度,其长轴方向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平行。在本实施例中,平面螺旋的外径指的是在垂直于平面螺旋的轴线的投影平面内,最外面的一个平面螺旋投影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由一根网管预定型螺旋绕制而成,所述网管优选由编织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优选包括形状记忆材料,所述形状记忆材料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如镍钛(Ni-Ti)合金、镍钛钴合金(Ni-Ti-Co)、双层复合金属丝(Ni-Ti@Pt)等。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如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PLC)、聚氨酯(PU)、聚降冰片烯无定形聚合物等,或者这些材料的组合。这里,编织丝采用形状记忆金属材料或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使网格体具有记忆并恢复原有形状的功能。优选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由可显影的编织丝编织而成,或者,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由可显影的编织丝和非显影的编织丝混编而成。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使主体封堵结构11在X射线下显影,又保证了主体封堵结构11的弹性,使主体封堵结构11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并保持原有形状的能力。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可显影的编织丝的显影材料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显影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铂(Pt)、铱(Ir)、金(Au)、银、钽和钨等不透射线材料中的一种或其合金。
在一示例中,所述网管可通过记忆合金丝(如Ni-Ti等)与显影性好的金属丝混编而成。在另一示例中,所述网管也可由记忆合金材料和显影材料的复合丝(DFT)编织而成。所述复合丝DFT包括套管和芯丝,所述套管包覆在所述芯丝外,所述套管的材料为记忆合金材料,所述芯丝的材料为含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编织丝的丝径可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根数可为48~144根,所述网管的最大直径d可为2mm~8mm。可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可为4mm~32mm。
继续参阅图1,当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时,所述网管的横截面形状和/或大小不相同,使得网管的横截面在整个平面螺旋的延伸路径中是不均匀的,如呈现圆形和椭圆形的组合,不同的横截面构成了整体外径不均匀的平面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不宜过小,若过小,不能有效的填塞不规则的动脉瘤。优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的最小网管直径和最大网管直径的比值不小于1:2,以使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5~1.8。如在图1的示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5。
如以上所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10优选还包括远端导向结构12,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的近端连接主体封堵结构11的远端,也即远端导向结构12整个设置在主体封堵结构11的外部,并位于主体封堵结构11的远端。同理,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具有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动脉瘤的压缩状态。当远端导向结构12在微导管内时为压缩状态,推出微导管会自行恢复至展开状态。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的螺旋可以是平面螺旋(即二维螺旋)或三维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的螺旋方向与主体封堵结构11的螺旋方向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优选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的螺旋方向与主体封堵结构11的螺旋方向相同。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可以具有外径分布均匀或不均匀的螺旋结构,如图1中的1圈规则的椭圆形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亦是根据动脉瘤的尺寸进行设定,因此,不限于1圈螺旋。对于小型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选用螺旋圈数较少的远端导向结构12,而对于更大尺寸的动脉瘤,则可以选用螺旋圈数更多的远端导向结构12。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微导管内压缩时一般呈细长线状结构,螺旋本体外径远小于主体封堵结构11的网管的外径。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一方面在主体封堵结构11释放初期起到导向作用,即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的螺旋结构可引导主体封堵结构11在瘤腔内旋转并沿动脉瘤的内壁进行依次覆盖,直至主体封堵结构11被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在主体封堵结构11释放完成后,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内部对主体封堵结构11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增加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填塞大型动脉瘤时整体的稳定性,使之不易被压缩和发生移位。而且由于远端导向结构12的螺旋本体的外径小,因此远端导向结构12整体上较为柔顺,可降低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对瘤壁的冲击影响。此外,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状态下的螺旋结构的轮廓形状除了图1示出的规则椭圆形螺旋结构外,当然还可以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螺旋结构,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定。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可与主体封堵结构11一体制作成型,如可由同一根网管旋转绕制压缩定型制作而成,使一根网管整体呈现为远端细长、中间膨大和近端压缩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还可与主体封堵结构11分体制作成型,即两者分体制作后,将远端导向结构12固定在主体封堵结构11的远端。相比于分体成型制作,一体成型制作工艺更简单,无需在主体封堵结构11的远端和远端导向结构12的近端进行额外的连接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1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不小于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4,更优选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3~2/3。如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1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0.5倍。所应理解,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1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指的是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垂直于平面螺旋所在平面方向的最大高度,其平面高度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至少具有一个螺旋,且从其远端起始的第一个螺旋的外径与后续的螺旋的内径相同,使得后续的螺旋能够包覆前面的螺旋。进一步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不大于主体封堵结构12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如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为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
继续参阅图1,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的近端a优选由近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将近端的编织丝丝头束缚固定在一起,形成无创的近端a,避免对瘤壁产生影响。优选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的远端b(即整个装置的远端)由远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将远端的编织丝丝头束缚固定在一起,形成无创的远端b。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可为显影套管。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具有1圈大体为椭圆形的平面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具有1圈大体为椭圆形的螺旋,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5,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1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0.5倍,所述远端导向结构1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为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可使血管瘤封堵装置10适用于填塞扁球形的不规则动脉瘤,主体封堵结构11的长轴方向(即最大外径方向)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平行。
<实施例二>
参考图2a和图2b,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二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20,也用于实现血管瘤的封堵治疗,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特别地,该血管瘤封堵装置20适用于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的封堵治疗。
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20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21,优选血管瘤封堵装置20还包括设置在主体封堵结构21外部的远端导向结构22。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为网管状的网格体,其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动脉瘤的压缩状态。具体地,当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微导管内时为压缩状态,推出微导管会自行恢复至展开状态。而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的网管的外径不均匀(即网管的外径不相等),使得主体封堵结构21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即主体封堵结构21展开时的平面螺旋具有不相同的外径,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20适用不规则的动脉瘤形态。此处,应当理解,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形状为非圆形,且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指的是最外面一个螺旋的外径。本文中,自主体封堵结构21的最远端起始为第一个螺旋,最后一个螺旋即为最外面的螺旋。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形状为椭圆形或类椭圆形,适用于扁球形的动脉瘤形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各种血管瘤封堵结构仅适用规则的球形动脉瘤的缺陷。而且由于主体封堵结构21的外侧面是网孔均匀且连续的网管面,使得整个主体封堵结构21的外侧面都可用于瘤颈的覆盖,使血管瘤封堵装置20具有一定的各项同性,同时适用于分叉部和侧壁部的动脉瘤填塞,治疗范围更广。此外,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20的近端a即为主体封堵结构21的近端a,且近端a能够被压握在主体封堵结构21和瘤壁之间,使近端a与瘤壁平行,在降低对瘤壁影响的同时,也能实现瘤颈处的连续覆盖,瘤颈口的金属覆盖率高。
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至少包括一个平面螺旋,较优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为2个至4个。但是,实际上,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根据动脉瘤的尺寸设定即可,如平面螺旋的圈数较少时适合小型动脉瘤的治疗,随着平面螺旋圈数的增加,可治疗尺寸更大的动脉瘤。
如图2a所示,在一具体的示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具有1.5圈的平面螺旋,该1.5圈的平面螺旋大致为椭圆形,因此,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更详细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具有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最大外径A即可以理解为椭圆形的长轴长度,最小外径B可以理解为椭圆形的短轴长度,其长轴方向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平行。在本实施例中,平面螺旋的外径指的是在垂直于平面螺旋的轴线的投影平面内,最外面的一个平面螺旋投影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由一根网管预定型螺旋绕制而成,所述网管优选由编织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优选包括形状记忆材料,所述形状记忆材料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如镍钛(Ni-Ti)合金、镍钛钴合金(Ni-Ti-Co)、双层复合金属丝(Ni-Ti@Pt)等。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如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PLC)、聚氨酯(PU)、聚降冰片烯无定形聚合物等,或者这些材料的组合。这里,编织丝采用形状记忆金属材料或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使网格体具有记忆并恢复原有形状的功能。优选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由可显影的编织丝编织而成,或者,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由可显影的编织丝和非显影的编织丝混编而成。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使主体封堵结构21在X射线下显影,又保证了主体封堵结构21的弹性,使主体封堵结构21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并保持原有形状的能力。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可显影的编织丝的显影材料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显影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铂(Pt)、铱(Ir)、金(Au)、银、钽和钨等不透射线材料中的一种或其合金。
在一示例中,所述网管可通过记忆合金丝(如Ni-Ti等)与显影性好的金属丝混编而成。在另一示例中,所述网管也可由记忆合金材料和显影材料的复合丝(DFT)编织而成。所述复合丝DFT包括套管和芯丝,所述套管包覆在所述芯丝外,所述套管的材料为记忆合金材料,所述芯丝的材料为含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编织丝的丝径可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根数可为48~144根,所述网管的最大直径d可为2mm~8mm。可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1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可为4mm~32mm。
继续参阅图2,当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时,所述网管的横截面形状和/或大小不相同,使得网管的横截面在整个平面螺旋的延伸路径中是不均匀的,如呈现圆形和椭圆形的组合,不同的横截面构成了整体外径不均匀的平面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不宜过小,若过小,不能有效的填塞不规则的动脉瘤。优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的最小网管直径和最大网管直径的比值不小于1:2,以使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5~1.8。如在图2a和图2b的示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6。
如以上所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20优选还包括远端导向结构22,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的近端连接主体封堵结构21的远端,也即远端导向结构22整个设置在主体封堵结构21的外部,并位于主体封堵结构21的远端。同理,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具有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动脉瘤的压缩状态。当远端导向结构22在微导管内时为压缩状态,推出微导管会自行恢复至展开状态。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的螺旋可以是平面螺旋(即二维螺旋)或三维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的螺旋方向与主体封堵结构21的螺旋方向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优选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的螺旋方向与主体封堵结构21的螺旋方向相同。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可以具有外径分布均匀或不均匀的螺旋结构,如图2a中的1.5圈规则的圆形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亦是根据动脉瘤的尺寸进行设定,因此,不限于1.5圈螺旋。对于小型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选用螺旋圈数较少的远端导向结构22,而对于更大尺寸的动脉瘤,则可以选用螺旋圈数更多的远端导向结构22。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微导管内压缩时一般呈细长线状结构,螺旋本体外径远小于主体封堵结构21的网管的外径。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一方面在主体封堵结构21释放初期起到导向作用,即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的螺旋结构可引导主体封堵结构21在瘤腔内旋转并沿动脉瘤的内壁进行依次覆盖,直至主体封堵结构21被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在主体封堵结构21释放完成后,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内部对主体封堵结构21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增加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填塞大型动脉瘤时整体的稳定性,使之不易被压缩和发生移位。而且由于远端导向结构22的螺旋本体的外径小,因此远端导向结构12整体上较为柔顺,可降低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对瘤壁的冲击影响。此外,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状态下的螺旋结构的轮廓形状可以是除了图2a示出的规则圆形螺旋结构外,还可以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螺旋结构,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定。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可与主体封堵结构21一体制作成型,如可由同一根网管旋转绕制压缩定型制作而成,使一根网管整体呈现为远端细长、中间膨大和近端压缩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还可与主体封堵结构21分体制作成型,即两者分体制作后,将远端导向结构22固定在主体封堵结构21的远端。相比于分体成型制作,一体成型制作工艺更简单,无需在主体封堵结构21的远端和远端导向结构22的近端进行额外的连接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2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不小于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4,更优选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3~2/3。如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2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2/3。所应理解,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2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指的是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垂直于平面螺旋所在平面的最大高度,其平面高度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至少具有一个螺旋,且从其远端起始的第一个螺旋的外径与后续的螺旋的内径相同,使得后续的螺旋能够包覆前面的螺旋。进一步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不大于主体封堵结构22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如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为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4/5。
继续参阅图2,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的近端a优选由近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将近端的编织丝丝头束缚固定在一起,形成无创的近端a,避免对瘤壁产生影响。优选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的远端b(即整个装置的远端)由远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将远端的编织丝丝头束缚固定在一起,形成无创的远端b。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可为显影套管。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如图2a所示,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具有1.5圈大体为椭圆形的平面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具有1.5圈大体为圆形的螺旋,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6,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2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2/3,所述远端导向结构2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为主体封堵结构2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4/5,可使血管瘤封堵装置20适用于填塞扁球形的宽颈动脉瘤,主体封堵结构21的长轴方向(即最大外径方向)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平行。
参阅图3,当血管瘤封堵装置20完全释放后填塞于扁球形动脉瘤40内时,主体封堵结构21的外侧面为网孔均匀且连续的网管面并覆盖瘤颈口41,而且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近端a被压缩在瘤壁和网管的外侧面之间,使近端显影标记与瘤壁的切线方向平行,可降低对瘤壁的影响,也不影响瘤颈处的连续覆盖,而且不会突入载瘤动脉50。其中远端导向结构22引导主体封堵结构21在瘤腔内旋转并沿动脉瘤40的内壁进行依次覆盖,直至主体封堵结构21被完全释放。
<实施例三>
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三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30,同样用于实现血管瘤的封堵治疗,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特别地,该血管瘤封堵装置30适用于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的封堵治疗。
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30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31,优选血管瘤封堵装置30还包括设置在主体封堵结构31外部的远端导向结构32。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为网管状的网格体,并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动脉瘤的压缩状态。具体地,当主体封堵结构31在微导管内时为压缩状态,推出微导管会自行恢复至展开状态。而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的网管的外径不均匀(即网管的外径不相等),使得主体封堵结构31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即主体封堵结构31展开时的平面螺旋具有不相同的外径,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30适用不规则的动脉瘤形态。此处,应当理解,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形状为非圆形,且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指的是最外面一个螺旋的外径。本文中,自主体封堵结构31的最远端起始为第一个螺旋,最后一个螺旋即为最外面的螺旋。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形状为椭圆形或类椭圆形,以适用于长球形的动脉瘤形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各种血管瘤封堵结构仅适用规则的球形动脉瘤的缺陷。而且由于主体封堵结构31的外侧面是网孔均匀且连续的网管面,使得整个主体封堵结构31的外侧面都可用于瘤颈的覆盖,使血管瘤封堵装置30具有一定的各项同性,同时适用于分叉部和侧壁部的动脉瘤填塞,治疗范围更广。此外,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30的近端a即为主体封堵结构31的近端a,且近端a能够被压握在主体封堵结构31和瘤壁之间,使近端a与瘤壁平行,在降低对瘤壁影响的同时,也能实现瘤颈处的连续覆盖,瘤颈口的金属覆盖率高。
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展开时的螺旋数目至少包括一个平面螺旋,较优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为2个至4个。但是,实际上,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展开时的螺旋数目根据动脉瘤的尺寸设定即可,如平面螺旋的圈数较少时适合小型动脉瘤的治疗,随着平面螺旋圈数的增加,可治疗尺寸更大的动脉瘤。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示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具有2圈的平面螺旋,该2圈的平面螺旋大致为椭圆形,因此,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更详细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具有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最大外径A即可以理解为椭圆形的长轴长度,最小外径B可以理解为椭圆形的短轴长度,其长轴方向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平面螺旋的外径指的是在垂直于平面螺旋的轴线的投影平面内,最外面的一个平面螺旋投影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1由一根网管预定型螺旋绕制而成,所述网管优选由编织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优选包括形状记忆材料,所述形状记忆材料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如镍钛(Ni-Ti)合金、镍钛钴合金(Ni-Ti-Co)、双层复合金属丝(Ni-Ti@Pt)等。所述编织丝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如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PLC)、聚氨酯(PU)、聚降冰片烯无定形聚合物等,或者这些材料的组合。这里,编织丝采用形状记忆金属材料或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使网格体具有记忆并恢复原有形状的功能。优选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由可显影的编织丝编织而成,或者,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由可显影的编织丝和非显影的编织丝混编而成。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使主体封堵结构31在X射线下显影,又保证了主体封堵结构31的弹性,使主体封堵结构31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并保持原有形状的能力。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可显影的编织丝的显影材料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显影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铂(Pt)、铱(Ir)、金(Au)、银、钽和钨等不透射线材料中的一种或其合金。
在一示例中,所述网管可通过记忆合金丝(如Ni-Ti等)与显影性好的金属丝混编而成。在另一示例中,所述网管也可由记忆合金材料和显影材料的复合丝(DFT)编织而成。所述复合丝DFT包括套管和芯丝,所述套管包覆在所述芯丝外,所述套管的材料为记忆合金材料,所述芯丝的材料为含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编织丝的丝径可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根数可为48~144根,所述网管的最大直径d可为2mm~8mm。可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可为4mm~32mm。
继续参阅图4,当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时,所述网管的横截面形状和/或大小实际不相同,使得网管的横截面在整个平面螺旋的延伸路径中是不均匀的,如呈现圆形和椭圆形的组合,不同的横截面构成了整体外径不均匀的平面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不宜过小,若过小,不能有效的填塞不规则的动脉瘤。优选地,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的最小网管直径和最大网管直径的比值不小于1:2,以使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5~1.8。如在图4的示例中,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8。
如以上所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30优选还包括远端导向结构32,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的近端连接主体封堵结构31的远端,也即远端导向结构32整个设置在主体封堵结构31的外部,并位于主体封堵结构31的远端。同理,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具有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动脉瘤的压缩状态。当远端导向结构32在微导管内时为压缩状态,推出微导管会自行恢复至展开状态。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的螺旋可以是平面螺旋(即二维螺旋)或三维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的螺旋方向与主体封堵结构31的螺旋方向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优选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的螺旋方向与主体封堵结构31的螺旋方向相同。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可以具有外径分布均匀或不均匀的螺旋结构,如图4中的2圈规则的椭圆形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的螺旋数目亦是根据动脉瘤的尺寸进行设定,因此,不限于2圈螺旋。对于小型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选用螺旋圈数较少的远端导向结构32,而对于更大尺寸的动脉瘤,则可以选用螺旋圈数更多的远端导向结构32。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微导管内压缩时一般呈细长线状结构,螺旋本体外径远小于主体封堵结构31的网管的外径。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一方面在主体封堵结构31释放初期起到导向作用,即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的螺旋结构可引导主体封堵结构31在瘤腔内旋转并沿动脉瘤的内壁进行依次覆盖,直至主体封堵结构31被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在主体封堵结构31释放完成后,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内部对主体封堵结构31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增加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填塞大型动脉瘤时整体的稳定性,使之不易被压缩和发生移位。而且由于远端导向结构32的螺旋本体的外径小,因此远端导向结构12整体上较为柔顺,可降低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对瘤壁的冲击影响。此外,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状态下的螺旋结构的轮廓形状除了图4示出的不规则椭圆形螺旋结构外,还可以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螺旋结构,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定。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可与主体封堵结构31一体制作成型,如可由同一根网管旋转绕制压缩定型制作而成,使一根网管整体呈现为远端细长、中间膨大和近端压缩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还可与主体封堵结构31分体制作成型,即两者分体制作后,将远端导向结构32固定在主体封堵结构31的远端。相比于分体成型制作,一体成型制作工艺更简单,无需在主体封堵结构31的远端和远端导向结构32的近端进行额外的连接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3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不小于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4,更优选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3~2/3。如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3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0.5倍。所应理解,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3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指的是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垂直于平面螺旋所在平面的最大高度,其平面高度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至少具有一个螺旋,且从其远端起始的第一个螺旋的外径与后续的螺旋的内径相同,使得后续的螺旋能够包覆前面的螺旋。进一步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不大于主体封堵结构32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如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为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
继续参阅图4,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的近端a优选由近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将近端的编织丝丝头束缚固定在一起,形成无创的近端a,避免对瘤壁产生影响。优选地,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的远端b(即整个装置的远端)由远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将远端的编织丝丝头束缚固定在一起,形成无创的远端b。所述近端显影标记和所述远端显影标记可为显影套管。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具有2圈大体为椭圆形的平面螺旋,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具有2圈大体为椭圆形螺旋,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和最小外径B之间的比值为1.8,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30在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0.5倍,所述远端导向结构32在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D为主体封堵结构31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A的1/2,可使血管瘤封堵装置30适用于填塞长球形的动脉瘤,主体封堵结构31的长轴方向(即最大外径方向)与瘤颈所在的平面垂直。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四还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包括微导管以及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血管瘤封堵装置,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微导管内被压缩,并在脱离所述微导管后还能够恢复成螺旋形状的展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包括推送杆和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血管瘤封堵装置,所述推送杆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所述网状扩张结构的近端。
所述推送杆能够与所述网状扩张结构的近端解脱。所述推送杆优选沿主体封堵结构在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螺旋线的切线方向延伸,使得推送释放时主体封堵结构的最大螺旋的外侧面覆盖在瘤颈口,也即,主体封堵结构的外侧面跨越血管瘤的颈部设置,从而提高瘤颈口的覆盖率,并避免主体封堵结构的近端疝出,以及确保主体封堵结构的近端不位于瘤颈口的中部而避免影响瘤颈的愈合。所述推送杆与主体封堵结构之间的解脱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加热解脱、电解脱、机械方式解脱或水解脱等,对此不限定。所述推送杆的作用是,推送血管瘤封堵装置脱离微导管,实现血管瘤封堵装置在动脉瘤内的释放。
接下去对本实用新型的血管瘤封堵装置的工作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且以平面螺旋状的远端导向结构为示意,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当远端导向结构为三维螺旋状时,依然可参照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首先,通过微导管装载血管瘤封堵装置进行输送,在输送之前,先将血管瘤封堵装置装入微导管,装入后,血管瘤封堵装置被压缩而呈拉伸状态,此时,血管瘤封堵装置被拉长而呈直线形状,使整个血管瘤封堵装置的径向尺寸较小,能够在内径小的微导管内输送。之后,当微导管的远端被定位在动脉瘤的近端后,即可释放血管瘤封堵装置,在释放过程中,可借助于推送杆向远端推送或者微导管向近端回撤,使远端导向结构先在动脉瘤内释放,且远端导向结构沿着预定形状在瘤内旋转成型,由于远端导向结构为细长柔软的螺旋结构,在瘤内的摩擦力相对较小,容易恢复成螺旋形状,从而远端导向结构在瘤内的最大平面上旋转成型并构建一个填塞平面。进而随着进一步推送血管瘤封堵装置,主体封堵结构开始释放,在远端导向结构的引导下,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继续在远端导向结构构成的填塞平面上旋转成型,且远端导向结构的外侧面与主体封堵结构的内侧面依次相接,螺旋外径不断增大,直至主体封堵结构完全展开,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的最大螺旋的外侧面覆盖在瘤颈内侧,使整个装置稳定地盘绕在血管瘤内,形成稳定和顺应的填塞。最后,确认填塞完全后,即可电解脱使推送杆与主体封堵结构离,并退出微导管和推送杆,完成栓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优点:
(1)、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不仅可通过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侧壁在动脉瘤的瘤颈形成连续的密网覆盖面,还能适应更多的动脉瘤形态和位置,尤其是主体封堵结构不均匀的网管外径可以提高血管瘤封堵装置对不规则动脉瘤瘤腔的顺应性,提高成型效果,使得血管瘤封堵装置特别适用于填塞长球形或扁球形等不规则的动脉瘤,提高血管瘤封堵装置的治疗范围;
(2)、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螺旋结构可提高瘤腔内的空间分割,促进扰流作用和血栓形成,可促进瘤内血栓的形成,加速动脉瘤的栓塞;
(3)、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远端导向结构呈螺旋形,使远端铆点在瘤腔内,不与瘤壁直接接触,降低了装置对动脉瘤壁的影响;同样,近端铆点与瘤壁平行,可被压在主体封堵结构和瘤壁之间,不会影响瘤颈处的覆盖且稳定性好;
(4)、上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释放过程简单,可降低手术过程中对医生个人动脉瘤栓塞经验的依赖,减少手术时间;
(5)、主体封堵结构的外侧面均可用于瘤颈的覆盖,使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无取向,且多层密网结构可提高瘤颈覆盖率,减少手术需要的器械数量;
(6)、血管瘤封堵装置完全位于动脉瘤内,可避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7)、血管瘤封堵装置通过径向尺寸逐渐完成填塞,可通过内径较小的微导管,从而可到达更多的病变位置;装置在提高瘤颈覆盖的同时,增加了内部扰流作用。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网管状的主体封堵结构,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具有平面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血管瘤的压缩状态,且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网管外径不均匀,以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平面螺旋的外径分布不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外部的远端导向结构,所述远端导向结构的近端连接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远端,所述远端导向结构具有螺旋状的展开状态和用于从血管内递送到血管瘤的压缩状态;所述远端导向结构的螺旋方向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螺旋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的最小网管直径和最大网管直径的比值不小于1:2,以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比值为1.5~1.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导向结构展开时的螺旋外径分布均匀或不均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不小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的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展开时的最大平面高度为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的1/3~2/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导向结构展开时的螺旋的最大外径不大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的1/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导向结构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由同一根网管预定型制作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具有至少一个平面螺旋,所述平面螺旋由一根网管螺旋绕制而成,且所述网管展开时具有不同形状和/或大小的横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由编织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丝的丝径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根数为48~144根,所述网管的最大外径为2mm~8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最大外径为4mm~32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近端由近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和/或,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远端由远端显影标记束缚固定。
13.一种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和推送杆,所述推送杆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的主体封堵结构的近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杆沿所述主体封堵结构展开时的平面螺旋的螺旋线的切线方向延伸。
15.一种血管瘤封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血管瘤封堵装置和微导管,所述血管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微导管内被压缩,并在脱离所述微导管后还能够恢复成展开状态。
CN202220627730.4U 2022-03-21 2022-03-21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Active CN217285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7730.4U CN217285928U (zh) 2022-03-21 2022-03-21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7730.4U CN217285928U (zh) 2022-03-21 2022-03-21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5928U true CN217285928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35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27730.4U Active CN217285928U (zh) 2022-03-21 2022-03-21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59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944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944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15821U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
US20200000477A1 (en) Embolization Plug
JP4794781B2 (ja) 発泡体基質の塞栓形成装置および塞栓形成システム
CN212415822U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
BR112019017548A2 (pt) dispositivo de aneurisma e sistema de distribuição
US11278292B2 (en) Inverting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JP2016209575A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コイルを有する膨張性血管閉塞器具
KR20200115320A (ko) 동맥류 치료 디바이스
JP2021087772A (ja) 高可撓性充填材料を有する嚢内反転編組
WO2023071944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US20180317933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Endovascular and Non-Endovascular Defects in Humans
US20220202425A1 (en) Semispherical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217285928U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WO2022042345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
WO2022042347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WO2022042346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
WO2023116326A1 (zh) 一种栓塞物及其制备方法
CN216257277U (zh) 医用植入物
CN216985012U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217285931U (zh) 栓塞装置及栓塞***
CN217827977U (zh) 栓塞装置
CN116807547A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US12004750B2 (en) Methods for creating an expandable two-part intrasacular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from a tubular mesh
CN116648201B (zh) 血管闭塞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217285929U (zh) 一种医用植入物及医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