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5012U - 动脉瘤封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脉瘤封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5012U
CN216985012U CN202122993034.3U CN202122993034U CN216985012U CN 216985012 U CN216985012 U CN 216985012U CN 202122993034 U CN202122993034 U CN 202122993034U CN 216985012 U CN216985012 U CN 216985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eurysm
plugging
occlusion device
occlusion
suppor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930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光亮
郭爽
常孟琪
陈冰
郭远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930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5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5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5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本体和支撑体,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的近瘤颈端连接;动脉瘤封堵装置具有用于被输送的压缩状态和用于封堵动脉瘤的展开状态,动脉瘤封堵装置能够通过封堵本体和支撑体的变形在压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时,封堵本体呈现网状结构且包括一内腔,封堵本体的内包络面呈现闭合的三维图形,封堵本体用于置于动脉瘤内部。治疗动脉瘤时,只需要一次性将封堵本体和支撑体释放至动脉瘤内部即可对动脉瘤起到良好的封堵作用,手术时间短、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低,也不需要患者在术后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Description

动脉瘤封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动脉瘤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随着近30年来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器械,从最初的可脱卸球囊发展到弹簧圈以及血流导向装置。
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动脉瘤内栓塞弹簧圈以封堵动脉瘤,从而使得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场变化,减少血液对动脉瘤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少动脉瘤扩大的风险。然而,为减小动脉瘤复发的风险,往往需要在动脉瘤内栓塞一定数量的弹簧圈,达到一定的栓塞率时方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医生需要多次释放弹簧圈才能释放足够数量的弹簧圈,导致手术的时间较长,另一方面,栓塞的弹簧圈数量较多时有时会出现过渡栓塞的情况,这可能会造成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此,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要求医生需要有足够的操作技巧和经验。此外,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更适用于窄颈动脉瘤,而针对宽颈动脉瘤则需要使用多种辅助技术(如双微导管技术、球囊辅助栓塞技术以及支架辅助技术等)以扩展弹簧圈的适应症,而这些辅助技术也需要医生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血流导向装置属于血管内介入治疗装置,血流导向装置具有对血管内血流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阻隔血液进一步流入动脉瘤,以实现动脉瘤的封堵。血流导向装置弥补了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缺陷。但是,血流导向装置属于血管内介入治疗装置,为了防止血管内形成血栓,患者需要终身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抗血小板治疗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增加患者术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传统的治疗动脉瘤的技术存在手术的时间较长、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高以及术后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治疗动脉瘤的技术存在手术的时间较长、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高以及术后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问题,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应用该动脉瘤封堵装置治疗动脉瘤时,只需要一次性将封堵本体和支撑体全部释放至动脉瘤内部,即可对动脉瘤起到良好的封堵作用,手术时间短、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低,也不需要患者在术后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本体和支撑体,所述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与所述支撑体的近瘤颈端连接;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具有用于被输送的压缩状态和用于封堵动脉瘤的展开状态,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的所述封堵本体和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压缩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封堵本体呈现网状结构且包括一内腔,所述封堵本体的内包络面呈现闭合的三维图形,所述封堵本体置于动脉瘤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本体采用编织网结构或激光雕刻网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本体采用形状记忆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沿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的方向,所述封堵本体的外径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本体的最大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支撑体的最大外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的最大外径为所述封堵本体的最大外径的1/2~4/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本***于所述支撑本体靠近动脉瘤的瘤颈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采用形状记忆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包括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自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沿螺旋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状本体为编织网结构或激光雕刻网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状本体由弹簧丝材沿所述管状本体的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状本体的近瘤颈端呈现收口结构;和/或,所述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并用于与推送杆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为弹簧圈,所述弹簧圈包括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由弹簧丝材沿所述管状本体的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弹簧圈成篮。
上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释放至动脉瘤内部时,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封堵本体包括一内腔,从而封堵本体能够通过该内腔较为充分地占据动脉瘤内部的空间,以充分封堵动脉瘤。由于封堵本体的内包络面呈现闭合的三维图形,则封堵本体在三维空间的各个方向上全方位的包络其内腔,从而封堵本体的形状稳定性好。此外,血管内的血液流经动脉瘤的瘤颈口时,封堵本体不但能够通过其近瘤颈端阻挡血液流入瘤颈口,而且,若血液冲击力较大时经封堵本体的近瘤颈端渗透至其内腔内,则封堵本体的其他方位的自身结构还能够进一步阻挡其内腔中的血液,以尽量避免其内腔中的血液经该其他方位的结构流出至动脉瘤内,形成了对血液层层阻挡的效果。由于支撑体的近瘤颈端与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连接,从而支撑体的近瘤颈端支撑于封堵本体,支撑体的近瘤顶端则支撑于动脉瘤的瘤顶,进而能够尽量保证封堵本体不会因为血液的冲击而变形和移位,尽量保证封堵效果。此外,由于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的近瘤颈端连接,即封堵本体相较于支撑***于靠近动脉瘤的瘤颈口的位置,即封堵本体能够在血液流入动脉瘤内时的入口处阻挡血液的流入,进而对血液的阻挡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应用本申请中的动脉瘤封堵装置治疗动脉瘤时,只需要一次性将封堵本体和支撑体全部释放至动脉瘤内部,即可对动脉瘤起到良好的封堵作用,手术时间短、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低,也不需要患者在术后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动脉瘤封堵装置位于动脉瘤内时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成袢的示意图;
图3为又一实施例的动脉瘤封堵装置位于动脉瘤内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血管11;动脉瘤12;瘤颈口13;微导管14;出口15;
封堵本体110;内腔101;支撑体1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请参考图1,动脉瘤封堵装置用于治疗患者的动脉瘤12,动脉瘤封堵装置用于治疗患者的动脉瘤12时置于动脉瘤12内部,则动脉瘤封堵装置的一端靠近瘤顶,另一端靠近瘤颈口。下面为了方面说明,使用了“近瘤颈端”和“近瘤顶端”进行描述,其中,近瘤顶端是指相对靠近瘤顶的一端,近瘤颈端是指相对靠近瘤颈口的一端(也即相对远离瘤顶的一端)。
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本体110和支撑体120。动脉瘤封堵装置具有用于被输送的压缩状态和用于封堵动脉瘤12的展开状态,动脉瘤封堵装置能够通过封堵本体110和支撑体120的变形在压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结合图2,动脉瘤封堵装置用于治疗患者的动脉瘤12时,可借助微导管14和推送杆(未示出)将动脉瘤封堵装置输送至患者的动脉瘤12内部。具体地,通过使封堵本体110和支撑体120分别产生压缩变形,使得动脉瘤封堵装置从展开状态切换至压缩状态,则能够使动脉瘤封堵装置压缩为长条结构,以方便置入微导管14内。通过微导管14在患者的血管11内建立输送通道,再通过推送杆沿微导管14将动脉瘤封堵装置推送出微导管14的出口15之外,从而动脉瘤封堵装置释放至动脉瘤12内部。
如图1所示,动脉瘤封堵装置释放至动脉瘤12内部时,则动脉瘤封堵装置不受微导管14的限制,从而从压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此时,封堵本体110和支撑体120均位于动脉瘤12内部。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时,封堵本体110呈现网状结构且包括一内腔101,从而该内腔101能够使得封堵本体110具有一定的扩张体积,进而封堵本体110能够通过该内腔101较为充分占据动脉瘤12内部的空间,起到充分封堵动脉瘤12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为网状的封闭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动脉瘤封堵装置从展开状态切换至压缩状态时,该内腔101的体积则会缩小。
动脉瘤封堵装置位于动脉瘤12内部时,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连接,即封堵本体110位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同时封堵本体110相较于支撑体120位于靠近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的位置,而支撑体120相较于封堵本体110位于靠近动脉瘤12的瘤顶的位置。在封堵完成后,血管11内的血液流经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时会对封堵本体110造成一定的冲击,而由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连接,使得支撑于动脉瘤12的瘤顶的支撑体120得以支撑封堵本体110,进而保证封堵本体110不会因为血液的冲击而变形和移位,来保证封堵效果,减少或避免动脉瘤12复发的风险。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胶粘剂粘接,该胶粘剂包括但不限于是UV胶、环氧胶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的连接方还可以是焊接。
可以理解的是,血管11内的血液若要流入动脉瘤12,则首先需要经过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即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是血液流入动脉瘤12内时的入口。在本申请中,封堵本体110相较于支撑体120位于靠近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的位置,从而更靠近血液流入动脉瘤12内时的入口,即封堵本体110能够在血液流入动脉瘤12时的入口处阻挡血液的流入,进而对血液的阻挡效果更好,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疗动脉瘤12。
由于封堵本体110呈现网状结构,则具有很多网孔,因此,封堵本体110实际的内表面和实际的外表面分别是网格状的表面,并非是完整的封闭表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定义的封堵本体110的内包络面即:假想封堵本体110的网眼全部被封闭时,封堵本体110的假想内表面(即虚拟的,非实际存在的)。相应地则可以定义封堵本体110的外包络面即:假想封堵本体110的网眼全部被封闭时,封堵本体110的假想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封堵本体110的内包络面呈现闭合的三维图形,则封堵本体110在三维空间的各个方向上是全方位的包络其内腔101的,从而封堵本体110从外观上大致可以看成是一栓塞团,从而其形状的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变形,进而能够较好地封堵动脉瘤12。此外,由于封堵本体110在三维空间的各个方向上是全方位的包络其内腔101的,因此,血管11内的血液流经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时,封堵本体110不但能够通过其近瘤颈端阻挡血液流入瘤颈口13,而且,若血液冲击力较大时经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渗透至其内腔101内,则封堵本体110的其他方位的自身结构(即除近瘤颈端以外的方位的自身结构,例如近瘤顶端、侧部)还能够进一步阻挡其内腔101中的血液,以尽量避免其内腔101中的血液经该其他方位的结构流出至动脉瘤12内,进而对血液起到进一步的阻挡作用,由此可见,封堵本体110具有对血液层层阻挡的效果。
上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释放至动脉瘤12内部时,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封堵本体110包括一内腔101,从而封堵本体110能够通过该内腔101较为充分地占据动脉瘤12内部的空间,以充分封堵动脉瘤12。由于封堵本体110的内包络面呈现闭合的三维图形,则封堵本体110在三维空间的各个方向上全方位的包络其内腔101,从而封堵本体110的形状稳定性好。此外,血管11内的血液流经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时,封堵本体110不但能够通过其近瘤颈端阻挡血液流入瘤颈口13,而且,若血液冲击力较大时经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渗透至其内腔101内,则封堵本体110的其他方位的自身结构还能够进一步阻挡其内腔101中的血液,以尽量避免其内腔101中的血液经该其他方位的结构流出至动脉瘤12内,形成了对血液层层阻挡的效果。由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连接,从而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支撑封堵本体110,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则支撑于动脉瘤12的瘤顶,进而能够尽量保证封堵本体110不会因为血液的冲击而变形和移位,尽量保证封堵效果。此外,由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连接,即封堵本体110相较于支撑体120位于靠近动脉瘤12的瘤颈口13的位置,即封堵本体110能够在血液流入动脉瘤12内时的入口处阻挡血液的流入,进而对血液的阻挡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应用本申请中的动脉瘤封堵装置治疗动脉瘤12时,只需要一次性将封堵本体110和支撑体120全部释放至动脉瘤12内部,即可对动脉瘤12起到良好的封堵作用,手术时间短、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低,也不需要患者在术后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在一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采用编织网结构,即通过丝材编织而成。具体地,封堵本体110的编织网结构所采用的丝材的丝径在0.0008英寸~0.002英寸之间,编织根数在48根~144根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封堵本体也可以是通过激光雕刻而形成的激光雕刻网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采用形状记忆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发生变形,以方便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压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该形状记忆材料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金属,例如,镍钛(Ni-Ti)合金、镍钛钴合金(Ni-Ti-Co)、双层复合金属丝(Ni-Ti@Pt)等。该形状记忆材料还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聚合物材料,例如,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PLC)等。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为通过丝材编织而成的编织网结构,因此,需要将各个丝材的端部集束并固定在一起以进行收口,使得该编织网结构能够围成上述的内腔10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因此,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的丝材集束并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连接点,从而方便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与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连接。此外,由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收口,则可以选择将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的外表面做成相对平滑过渡的,从而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不易损伤血管11和动脉瘤12,且有利于细胞的攀附,加速内皮化进程。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时,沿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的方向(即图1中的YY’方向),封堵本体110的外径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即封堵本体110呈现从近瘤颈端向中间逐渐***,从中间向近瘤顶端逐渐变细的形状。
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动脉瘤12内时,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即靠近瘤颈口13的一端。由于封堵本体110从近瘤颈端向中间逐渐***,从而,封堵本体110的中间部分较粗,进而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封堵本体110从瘤颈口13处移出动脉瘤12外,因此,尽可能地保证了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治疗动脉瘤12时位置稳定。此外,由于动脉瘤12从近瘤颈端向中间也是逐渐***的,因此,通过使封堵本体110从近瘤颈端向中间逐渐***,则封堵本体110的形状能够与动脉瘤12的形状较好地匹配,从而封堵效果较好。
由于封堵本体110从中间向近瘤顶端逐渐变细,从而可以减小对动脉瘤12侧壁的挤压,进而能够减小对动脉瘤12的损伤。而且,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的丝材集束在一起进行收口时,则形成从中间向近瘤顶端逐渐变细的结构,从而方便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形成收口结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整体呈现近似球形的形状并在近瘤顶端收口。
在其他实施例中,封堵本体也可以呈现近似椭球等其他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20采用形状记忆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发生变形,以方便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压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该形状记忆材料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金属,例如,镍钛(Ni-Ti)合金、镍钛钴合金(Ni-Ti-Co)、双层复合金属丝(Ni-Ti@Pt)等。该形状记忆材料还可以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聚合物材料,例如,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PLC)等。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时,支撑体120包括管状本体,该管状本体自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沿螺旋方向延伸,从而该管状本体可以近似看成是螺旋弹簧结构且该螺旋弹簧结构的轴向沿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的方向(YY’),进而,该管状本体能够沿近瘤顶端至近瘤颈端的方向(Y’Y)向封堵本体110提供可靠的弹性力,以便可靠地支撑封堵本体110。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体不限于是管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采用编织网结构,即通过丝材编织而成。具体地,该编织网结构所采用的丝材的丝径在0.0008英寸~0.002英寸之间,编织根数在48根~144根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也可以是通过激光雕刻而形成的激光雕刻网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为通过丝材编织而成的编织网结构,因此,需要将各个丝材的端部集束并固定在一起以进行收口。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颈端呈现收口结构,因此,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颈端的丝材集束并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连接点,从而方便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颈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颈端)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尽量避免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损伤血管11和动脉瘤12,则需要将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的外表面做成相对平滑过渡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推送杆与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连接。具体而言,在将动脉瘤封堵装置释放至患者的动脉瘤12时,如图2所示,微导管14在动脉瘤12内成袢,则动脉瘤封堵装置释放时,封堵本体110先从微导管14的出口15释放至瘤颈口13处,支撑体120再从微导管14的出口15释放,最后再将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与推送杆解脱,此时,则支撑体120的两端分别支撑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顶端和动脉瘤12的瘤顶。由此可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推送杆与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连接,即可以依次释放封堵本体110和支撑体120至动脉瘤12内,从而推送杆无需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连接,即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不需要设置与推送杆连接的连接结构,进而有利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的外表面做成相对平滑过渡的。
具体地,推送杆与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可以通过显影环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结构连接。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与推送杆的解脱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是电解脱、机械解脱、水解脱、电热解脱。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为通过丝材编织而成的编织网结构,因此,需要将各个丝材的端部集束并固定在一起以进行收口。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的丝材集束并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连接点,从而方便上述的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即支撑体120的近瘤顶端)与推送杆连接,进而,推送杆无需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连接,有利于封堵本体110的近瘤颈端的外表面做成相对平滑过渡的。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的最大外径d1大于或等于支撑体120的最大外径d2。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沿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的方向(即图1中的YY’方向),封堵本体110的外径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因此,封堵本体110的最大外径处在封堵本体110沿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的方向(YY’)的大致中间位置处。由于支撑体120的管状本体沿螺旋方向延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120的外径是指管状本体的螺旋外径(而非管状本体自身的管径),则支撑体120的最大外径d2即管状本体的最大螺旋外径。由于支撑体120的最大外径d2不大于封堵本体110的最大外径d1,从而能够防止支撑体120对动脉瘤12的侧壁过渡挤压,进而能够减小动脉瘤12破裂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封堵本体110的最大外径d1在3mm~25mm之间,支撑体120的最大外径d2在3mm~25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20的最大外径d2为封堵本体110的最大外径d1的1/2~4/5,如此,支撑体120既能保证具有足够的支撑性能,又不会因直径过大造成动脉瘤12破裂的风险。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未示出)。该动脉瘤封堵装置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下面重点介绍本实施例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区别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状本体由弹簧丝材沿该管状本体的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具体地,该支撑体的制备可通过将弹簧丝材沿一芯轴的轴向螺旋缠绕在该芯轴上,从而形成上述的管状本体;再将该管状本体沿另一芯轴的轴向螺旋缠绕于该芯轴上,并进行定型处理,从而,为定型后的管状本体的形状即自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沿螺旋方向延伸。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压缩状态时,可将定型后的管状本体压缩,从而方便置入微导管内。当支撑体从微导管释放时,则自然恢复为定型后的管状本体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绕制该管状本体的弹簧丝材的丝径在0.000001英寸~0.0008英寸之间。绕制该管状本体的弹簧丝材采用金属丝,具体地,该金属丝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是铂(Pt)、钨(W)、铂钨合金(Pt-W)。
请参考图3,本申请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该动脉瘤封堵装置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下面重点介绍本实施例的动脉瘤封堵装置的区别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120为弹簧圈。弹簧圈包括管状本体。该管状本体由弹簧丝材沿该管状本体的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如图3,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展开状态时,弹簧圈成篮。该弹簧圈的制备可通过将弹簧丝材沿一芯轴的轴向螺旋缠绕在该芯轴上,从而形成管状本体;再将该管状本体按照预定形状(即弹簧圈成篮时的形状)缠绕于模具上,并进行定型处理,以形成成篮的弹簧圈。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压缩状态时,可将成篮的该弹簧圈压缩,从而方便置入微导管内。当支撑体120(即弹簧圈)从微导管释放时,则自然恢复为成篮的弹簧圈的形状。
弹簧圈成篮时的结构可以是六面体结构等,具体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绕制该弹簧圈的弹簧丝材的丝径在0.000001英寸~0.0008英寸之间。绕制该弹簧圈的弹簧丝材采用金属丝,具体地,该金属丝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是铂(Pt)、钨(W)、铂钨合金(Pt-W)。
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体120为弹簧圈,因此,支撑体120的最大外径d2即弹簧圈成篮时的最大外径d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本体和支撑体,所述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与所述支撑体的近瘤颈端连接;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具有用于被输送的压缩状态和用于封堵动脉瘤的展开状态,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的所述封堵本体和所述支撑体在所述压缩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封堵本体呈现网状结构且包括一内腔,所述封堵本体的内包络面呈现闭合的三维图形,所述封堵本体置于动脉瘤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本体采用编织网结构或激光雕刻网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本体采用形状记忆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和/或,所述支撑体采用形状记忆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本体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沿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的方向,所述封堵本体的外径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本体的最大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支撑体的最大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最大外径为所述封堵本体的最大外径的1/2~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本***于所述支撑本体靠近动脉瘤的瘤颈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包括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自近瘤颈端至近瘤顶端沿螺旋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本体为编织网结构或激光雕刻网结构;或
所述管状本体由弹簧丝材沿所述管状本体的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本体的近瘤颈端呈现收口结构;和/或,所述管状本体的近瘤顶端呈现收口结构并用于与推送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弹簧圈,所述弹簧圈包括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由弹簧丝材沿所述管状本体的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所述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弹簧圈成篮。
CN202122993034.3U 2021-11-30 2021-11-30 动脉瘤封堵装置 Active CN216985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3034.3U CN216985012U (zh) 2021-11-30 2021-11-30 动脉瘤封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3034.3U CN216985012U (zh) 2021-11-30 2021-11-30 动脉瘤封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5012U true CN216985012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1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93034.3U Active CN216985012U (zh) 2021-11-30 2021-11-30 动脉瘤封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50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87496A (zh) * 2023-08-04 2023-09-05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网盘的栓塞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87496A (zh) * 2023-08-04 2023-09-05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网盘的栓塞装置
CN116687496B (zh) * 2023-08-04 2024-06-07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网盘的栓塞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4176B2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11376012B2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JP6719963B2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コイルを有する膨張性血管閉塞器具
US20200000477A1 (en) Embolization Plug
US11278292B2 (en) Inverting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JP2021087772A (ja) 高可撓性充填材料を有する嚢内反転編組
CN212415821U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
US20220202425A1 (en) Semispherical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WO2023071944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CN216985012U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109745094B (zh) 封堵装置
US20230329719A1 (en)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therapeutic apparatus for aneurysm occlusion and aneurysm occlusion system
CN116098670A (zh) 一种自适应动脉瘤的扰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
CN217285928U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CN215384322U (zh)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
CN216257277U (zh) 医用植入物
CN210112737U (zh) 封堵装置
CN216985011U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116196053A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JP2022065652A (ja) 反転編組動脈瘤治療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3538699A (ja) 動脈瘤閉塞装置、動脈瘤閉塞治療装置、および動脈瘤閉塞システム
CN116196052A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217285931U (zh) 栓塞装置及栓塞***
CN217827977U (zh) 栓塞装置
US20240050099A1 (en) Occlusive devices for treating vascular defec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