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57277U - 医用植入物 - Google Patents

医用植入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57277U
CN216257277U CN202122613467.1U CN202122613467U CN216257277U CN 216257277 U CN216257277 U CN 216257277U CN 202122613467 U CN202122613467 U CN 202122613467U CN 216257277 U CN216257277 U CN 2162572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al implant
expanded
radial width
proximal
di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34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爽
常孟琪
郭远益
潘光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134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572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572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572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植入物,用于封堵目标腔体并为由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医用植入物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中间连接部和远端部;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近端部和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近端部扩张后用于封堵目标腔体的孔口;远端部扩张后用于与目标腔体的腔壁接触且按照腔壁的形状布置。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整个医用植入物对腔壁的冲击作用,降低目标腔体破裂的风险,同时提高医用植入物的顺应性和稳定性,而且使医用植入物可根据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填塞形态,从而更好的封堵目标腔体并适用于更多的治疗场景。

Description

医用植入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阻塞体腔的医用植入物。
背景技术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壁上的薄弱部位在血流的冲击下向外膨出或扩张形成的薄壁球状物,会造成脑神经或组织的压迫,或有可能发生破裂(出血)。囊状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动脉瘤类型,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80%至90%,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可以避开脑组织,直达病变,微创伤的特性使其成为当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流。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两种途径。
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及产品近30年来不断发展,日趋成熟,但治疗原理都是通过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实现动脉瘤的封堵和治疗。然而动脉瘤的形态各异,弹簧圈填塞不完全会导致动脉瘤再通,而过度填塞则可能导致动脉瘤术中破裂,需要医生长期的技巧和经验积累。再者,弹簧圈填塞需要多次重复填塞,部分情况还需支架、球囊和微导管辅助,操作复杂。最后,对于宽径动脉瘤,弹簧圈易疝入载瘤动脉中影响血流,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血管狭窄。
血流导向的进展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瘤外的血流导向装置,一种是瘤内扰流装置。瘤外的血流导向装置放置在血管中,通过装置的外壁覆盖瘤颈,以减少动脉瘤内血流。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大型、巨大动脉瘤的长期疗效,且大大减少了弹簧圈的使用。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模拟分析认为,当金属覆盖率达到30%~50%时,能显著减少动脉瘤腔内血流。但是,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使病人长期依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有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另外,治疗部分大型动脉瘤后有一定迟发破裂风险。而瘤内扰流装置主要是一些新型的栓塞器械,通常由形状记忆材料制备而成,预制定型,通过导管传送,到达特定位置后从鞘管内推出,自膨恢复至预制形状,进而达到封堵动脉瘤的目的。但通常这种装置仅适用于治疗规则的顶端动脉瘤,且部分器械(如WEB装置)的远端结构会给薄弱的动脉瘤顶部带来较大冲击。另外,通常这类栓塞器械内部空腔较大,在血液的水锤作用下其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压缩或移位。
概况地说,目前弹簧圈栓塞效率低,对医生技巧和经验的要求较高,操作较复杂,单独使用时易疝出动脉瘤,经常需配合其他器械使用,治疗成本高;血流导向装置术后需长期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有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当血管情况较复杂时,血流导向装置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瘤内扰流装置的远端结构会对瘤壁产生冲击,仅适用于分叉部规则宽颈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一般为球形,瘤内稳定性不好,容易被压缩或移位,如WEB、Artisse等装置,其中Artisse装置可适用于分叉部和侧壁动脉瘤,但结构同样球形,也容易被压缩;Contour栓塞装置适用于分叉部动脉瘤,装置位置需反复调整放置,否则会影响装置在瘤内的稳定性。不止于此,目前的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装置推出后一次扩展成型(即成型后形状和位置不可再调整),比较适用于规则的球形动脉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植入物,能够降低整个医用植入物对目标腔体的腔壁的冲击作用,降低目标腔体破裂的风险,同时提高医用植入物的顺应性和稳定性,而且使医用植入物可根据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填塞形态,从而更好的封堵目标腔体并可适用于更多的治疗场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植入物,用于设置在目标腔体中以封堵目标腔体,所述医用植入物为由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医用植入物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中间连接部和远端部;所述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用于封堵所述目标腔体的孔口;所述远端部被配置为扩张后用于与所述目标腔体的腔壁接触且按照腔壁的形状布置。
可选地,所述远端部扩张后形成内凹或外凸的支撑结构,所述远端部内凹或外凸的角度为钝角。
可选地,所述远端部扩张后形成的所述支撑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且轴截面的边缘为直线或弧线。
可选地,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边缘光滑。
可选地,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近端部的径向宽度。
可选地,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近端部的径向宽度的2倍。
可选地,所述近端部的径向宽度为3mm~20mm。
可选地,所述医用植入物的轴向总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的π/2倍。
可选地,所述医用植入物的轴向总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
可选地,所述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远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以使所述中间连接部能够根据所述目标腔体调整整个医用植入物的形状,且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通过所述中间连接部能够围绕所述医用植入物的轴扭转。
可选地,所述中间连接部包括一段或多段管状的分节结构,多段所述分节结构沿所述医用植入物的轴间隔排列,相邻两段所述分节结构之间设置一个扩大结构,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
可选地,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扩大结构的径向宽度,且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扩大结构的径向宽度的2倍。
可选地,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为球形结构、椭球形结构、圆柱形结构或折叠结构。
可选地,所述近端部扩张后为球形结构、椭球形结构、圆柱形结构或折叠结构。
可选地,所述近端部的网孔密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的网孔密度。
可选地,所述近端部具有位于近端的内凹区域,所述内凹区域中设置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不突出所述近端部,所述连接件用于与一推送杆可解脱的连接。
在上述医用植入物中,将医用植入物配置为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中间连接部和远端部,并将中间连接部配置为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近端部和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在使用时,通过扩张的远端部与目标腔体的腔壁接触并按腔壁的形状布置,可降低整个医用植入物对腔壁尤其是对动脉瘤瘤壁的冲击作用,降低目标腔体尤其是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而且可通过较小尺寸的中间连接部来增强顺应性,可使整个医用植入物根据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填塞形态,更好的封堵目标腔体,从而适用于不同形状的目标腔体的封堵治疗,与此同时还通过近端部的近端网面封堵腔体的孔口,达到治疗诸如动脉瘤的效果。以动脉瘤为例,所述远端部扩张后支撑在瘤腔顶壁,分散对瘤壁作用力的同时还能稳定支撑整个医用植入物,医用植入物在填塞过程中不容易被压缩和移位,封堵效果好。此外,利用医用植入物的中段更细的中间连接部还可以提高医用植入物的顺应性,使医用植入物可根据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填塞形态,进而更好的封堵目标腔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医用植入物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对腔壁的冲击,而且增加了目标腔体的扰流作用,促进腔内血栓的形成,从而可以加速目标腔体如动脉瘤的栓塞,栓塞效果好,并且可适用于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目标腔体的封堵,治疗场景更广,而且手术过程中降低了对医生经验的依赖,减少了手术时间,并可一次实现如动脉瘤等腔体的封堵,减少了手术需要的器械数量。
在上述医用植入物中,所述远端部扩张后形成内凹或外凸的支撑结构,远端部在接触腔壁后则根据腔壁的形状布置,使得远端部呈蘑菇形状支撑在目标腔体内,支撑效果后,尤其外凸的支撑结构的支撑性更好。
在上述医用植入物中,所述医用植入物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π/2倍,和/或,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2倍,可以有效的降低近端部进入目标腔体的阻力,能够更好的在目标腔体内填塞。
在上述医用植入物中,利用医用植入物的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远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使得中间连接部足够细,中间连接部的顺应性更好,能够更有效的根据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填塞形态,并使近端部能够适应瘤颈口的位置、形状和尺寸来更好的封堵瘤颈口,封堵效果更好。尤其当所述中间连接部包括多段管状的分节结构时,相邻两段所述分节结构之间设置一个扩大结构,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如此构造,还可进一步提高支撑稳定性,并且中间连接部的扭转角度更大,顺应性更好。
在上述医用植入物中,利用近端部扩张后为折叠结构还可降低医用植入物的入鞘阻力,以方便回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以及相关实施例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结合下列附图进行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医用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医用植入物的远端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医用植入物在动脉瘤内填塞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动脉瘤瘤颈被医用植入物的近端部的近端网面覆盖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医用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医用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医用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远端”通常是医用植入物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与“远端”相反,是指医用植入物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轴向”是指平行于医用植入物的轴方向,术语“径向”是指垂直于医用植入物的轴的方向,术语“横截面”是指垂直于医用植入物的轴的截面,术语“轴截面”是指平行于医用植入物的轴的截面。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远端部扩张后的直径”指的是,远端部扩张后在垂直于医用植入物的轴线的投影平面的直径;“近端部扩张后的直径”指的是,近端部扩张后在垂直于医用植入物的轴线的投影平面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植入物,该医用植入物包括但不限于封堵动脉瘤,还可用于封堵其他腔体,如左心耳或者其他仅一端开口的腔体。并且当医用植入物封堵动脉瘤时,包括但不限于封堵颅内动脉瘤,还可以是其他血管瘤,如外周血管。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整个设置在目标腔体中,对目标腔体进行封堵,且整体由编织丝编织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中间连接部和远端部;所述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用于封堵所述目标腔体的孔口。其中所述远端部被配置为扩张后用于与所述目标腔体的腔壁接触且按照腔壁的形状布置,从而通过扩张后的远端部支撑腔壁,在分散对腔壁的作用力的同时还能够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同时通过较小尺寸的中间连接部来增强顺应性,可使整个医用植入物根据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填塞形态,进而更好的封堵目标腔体,且由此适用于不同形状的目标腔体的封堵治疗,与此同时还通过近端部的近端网面封堵腔体的孔口,达到治疗诸如动脉瘤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主要适用于动脉瘤的封堵,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在确保医用植入物在瘤内长期稳定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动脉瘤内的扰流作用,促进了瘤内血栓的形成,可以加速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可适用于不同形状的动脉瘤,如规则的球形动脉瘤和其他形状的动脉瘤,治疗范围更广。不止于此,本医用植入物可降低手术过程中对医生个人动脉瘤栓塞的经验,减少手术时间,而且可一次性实现动脉瘤的封堵,减少手术需要的器械数量,简化手术操作,同时整个植入物位于动脉瘤内,可避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避免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等风险。但是需理解的是,所述远端部扩张后按照腔壁的形状布置,不应理解为扩张后的远端部的形状与腔壁的形状完全一致,而是应理解为远端部扩张后能够沿着腔壁展开并支撑腔壁。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下描述中主要以动脉瘤栓塞作为示意,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能够达到治疗动脉的效果,但应知晓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还可应用于其他的腔体的封堵。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医用植入物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医用植入物10的远端部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医用植入物10在动脉瘤内填塞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脉瘤瘤颈被医用植入物的近端部的近端网面覆盖的截面图。
首先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植入物10,用于整个设置在动脉瘤内进行填塞,该医用植入物10整体为由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医用植入物10具体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11、中间连接部12和远端部13。所述近端部11的网孔密度与远端部13的网孔密度可以相等或不相等,优选的,近端部11的网孔密度大于远端部13的网孔密度,以此增加瘤颈口的材料覆盖率,封堵效果更好。其中,所述中间连接部12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如所述中间连接部12扩张后的直径小于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因此,医用植入物10实际为中间细、两端大的结构。在实际应用时,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可以较好的在动脉瘤内支撑整个医用植入物,而所述近端部11扩张后可以较好的覆盖动脉瘤的瘤颈口210(即孔口),且所述中间连接部12提供顺应性,以使医用植入物10能够根据动脉瘤的形状调整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的填塞形态,进而更好的封堵动脉瘤。更详细地,所述远端部13被配置为扩张后用于与动脉瘤的内壁接触且按照内壁的形状布置,该远端部13可以降低医用植入物的远端对瘤壁的冲击作用力,同时还能有更有效的稳定支撑效果。
如图3所示,医用植入物10在动脉瘤200内填塞后,远端部13会受力形成支撑在瘤壁且与瘤壁形状相配合的形状,该形状大体为蘑菇形状,因此,远端部13在分散对瘤壁作用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更好的支撑性和稳定性,降低了医用植入物10被压缩和移位的风险,封堵效果好;同时如图4所示,从动脉瘤200的瘤颈口210的横截面看,所述近端部11通过其近端网面覆盖瘤颈口,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而且在中间连接部12的作用下,近端部11可以顺应动脉瘤腔的形状和尺寸调整形态,使近端部11能够适应不同瘤颈口的位置、形状和尺寸来更好的封堵瘤颈口,封堵效果更好。
但是,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可以形成各种形状,如圆形、椭圆形或其他按照瘤壁分布的形状,因此,本申请对远端部13扩张后的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制,只要远端部13扩张后能够接触瘤壁并按照瘤壁的形状展开形成一支撑面即可。因此,在编织过程中,远端编织形成网片,通过网片来构造远端部13,使远端编织网片能够提供较大的接触面并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可以是平面的支撑结构,或者内凹或外凸的支撑结构(即立体的支撑结构)。所述“内凹”是指向靠近近端部1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一空腔;所述“外凸”是指向远离近端部11的方向凸起以形成空腔。内凹或外凸的远端部13的支撑强度更好。当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形成内凹或外凸的支撑结构时,远端部13内凹或外凸的角度为钝角,钝角的角度不作限定,钝角形状有利于增强支撑强度。可选的,钝角角度为150°或160°。本文中,远端部13内凹或外凸的角度即为空腔的最大张开角度,如圆锥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且轴截面的边缘为直线或曲线都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中心略有内凹,形成为圆锥形的支撑结构,且向靠近近端部11方向凹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也可向远离近端部11方向凸起形成为圆锥形的支撑结构。优选的,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向远离近端部11方向凸起形成圆锥形的支撑结构,支撑效果更好。圆锥形的支撑结构的轴截面的边缘为直线,横截面为圆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还可形成蘑菇形的支撑结构,蘑菇形的支撑结构的轴截面的边缘为弧线,横截面为圆形,此时,既可以向靠近近端部11方向凹陷形成蘑菇形状,也可以向远离近端部11方向凸起形成蘑菇形状。优选的,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向远离近端部11方向凸起形成蘑菇形的支撑结构,支撑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优选具有光滑的表面,该表面用于与瘤壁接触,如圆球面。进一步地,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边缘光滑。所谓“光滑”是指边缘无尖角或尖锐的凸起,避免对瘤壁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边缘为封闭的编织回路;封闭的编织回路是指在边缘处不存在裸露的编织丝丝头,如一根编织丝在边缘处形成光滑的弧面或者两根编织丝在边缘相交处做了钝化处理而使边缘光滑等。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连接部12优选为足够细的结构,顺应性好。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连接部12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远小于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以使中间连接部12能够根据动脉瘤的形状调整位置和角度,不仅使近端部11能够较好的覆盖瘤颈口,而且还能调整整个医用植入物的填塞形态,使医用植入物适应动脉瘤的形状进行填塞,更好的封堵动脉瘤。
一般来讲,如果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的径向宽度比中间连接部12的径向宽度大3个数量级以上,则认为中间连接部12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远小于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应理解,1个数量级为10,2个数量级为102,3个数量级即为103,……n个数量级即为10n。可以理解的是,中间连接部12的尺寸很小,较柔软,形变效果好,顺应性好,因此,中间连接部12可以扭转一定的角度,使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能够不同轴而偏离一定的角度,也即,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通过中间连接部12能够围绕医用植入物10的轴扭转,以更好的封堵动脉瘤200。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为圆锥形的支撑结构,所述近端部11扩张后为球形或椭球形结构,所述中间连接部12包括一段细小的管状分节结构,所述一段管状的分节结构扩张后的最大径向宽度远小于近端部11和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所述近端部11可以是各种形状,不限于球形或椭球形结构,还可以是圆柱形结构或多层折叠的结构。应理解,“多层折叠结构”是指在轴向上被压握形成褶皱。“多层折叠结构”有助于降低回收阻力。此外,所述中间连接部12也可包括多段管状分节结构,多段所述分节结构沿医用植入物的轴间隔排列,相邻两段所述分节结构之间设置一个扩大结构,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优选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远大于所述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近端部11扩张后的径向宽度,更优选,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近端部11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2倍,如此构造可以降低近端部11进入动脉瘤的阻力。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大于或等于近端部11扩张后的直径D2,更优选,所述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小于或等于近端部11扩张后的直径D2的2倍。如圆锥形的远端部13的直径D1为球形近端部11的直径D2的1.5倍。可选的,所述近端部11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优选直径)为3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L小于或等于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π/2倍,如所述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L小于或等于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的π/2倍。更优选的,所述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L大于或等于远端部1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如所述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L大于或等于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L等于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且圆锥形的远端部13的圆锥角度可为150°。
如图3所示,医用植入物10在动脉瘤200内填塞后,远端部13扩张后受力会形成支撑在瘤壁的蘑菇形状,蘑菇形状的远端部13可以较好的分散作用力并实现稳定支撑;而近端部11为球形结构,可以根据瘤腔轮廓自适应调整形状,以顺应不同形状的瘤腔,而且近端部11的近端网面覆盖瘤颈口,起到治疗动脉瘤的作用。
还应理解,医用植入物10具有拉伸状态和扩张状态;当医用植入物10在微导管内输送时轴向拉伸而处于拉伸状态;当医用植入物10被推送杆100推出微导管后自膨胀恢复至扩张状态,在边扩张边填塞动脉瘤的过程中,远端部13首先进入动脉瘤200进行支撑,然后在中间连接部12的作用下,近端部11在瘤内填塞直至成篮。当远端部13在填塞过程中从拉伸状态恢复至扩张状态时,最终与瘤壁接触,并按瘤壁的形状展开,可降低整个医用植入物10对瘤壁的冲击,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而且蘑菇形状的支撑方式的支撑性和稳定性好,不容易使医用植入物被压缩和产生移位。而所述近端部11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近端网面覆盖瘤颈口,而且根据中间连接部12的顺应性,可随时调整近端部11的位置和角度,即使瘤颈口与瘤腔不同轴也能较好的覆盖瘤颈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植入物可适用于侧壁动脉瘤和分叉动脉瘤的治疗。
所述近端部11的近端用于与推送杆100的远端可解脱的连接,两者的解脱方式不作限制,如电解脱、电热解脱、机械解脱和水解脱等。当医用植入物10到达特定位置后即可解脱推送杆100。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近端部11具有位于近端的内凹区域111,该内凹区域111即为凹陷,所述内凹区域111中设置一连接件(未图示),所述连接件不突出近端部11,即连接件隐藏在内凹区域111中,所述连接件用于与推送杆100的远端可解脱的连接。通过设置内凹区域111,并使得推送杆100的远端进入内凹区域111与近端部11连接,避免了医用植入物的近端疝入载瘤动脉的风险。本实施例中,所述近端部11的近端设置有显影结构(图示),以便根据显影结构确定医用植入物10的近端位置。所述显影结构可选为显影环,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医用植入物10整体自膨胀,并具有优异的形状恢复能力。为此,编织丝可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如如镍钛(Ni-Ti)合金、镍钛钴合金(Ni-Ti-Co)、双层复合金属丝(Ni-Ti@Pt)等;或者,编织丝采用具有一定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如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丙交酯-ε-己内酯)共聚物(PLC)、聚氨酯(PU)、聚降冰片烯无定形聚合物等。编织丝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备,还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聚合物材料制备。进一步的,编织丝的材料中混入有不透射线的显影材料,显影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铂、铱、金、银、钽和钨等,从而使医用植入物10整体具有显影性,使得医用植入物10的显影性更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编织丝包括芯丝和包覆在所述芯丝外的套管,所述套管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所述芯丝的材料为不透射线的显影材料,这种编织丝又称为DFT复合丝。所述套管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镍钛合金、镍钛诺、不锈钢、钴铬合金、镍钴合金。进一步的,所述编织丝的丝径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数量为48根~144根,以获取材料覆盖率较高的密网,能显著减少动脉瘤内的血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医用植入物20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以下主要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医用植入物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植入物20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21、中间连接部22和远端部23。其中近端部21扩张后大体为圆柱形结构,而实施例一中的近端部11扩张后为球形结构或椭球形结构。
此外,所述远端部23扩张后为圆锥形结构,中心略内凹,圆锥角度为160°,而实施例一中的远端部13的圆锥角度为150°。另外,所述远端部23扩张后的直径D1与近端部21扩张后的直径D2相等,而实施例一中的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为近端部11扩张后的直径D2的1.5倍。本实施例中,整个医用植入物2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为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的1.2倍,而实施例一中的整个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与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相等。本实施例中,近端部21扩张后的直径D2与医用植入物2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相等,而实施例一中的,近端部11扩张后的直径D2为医用植入物1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的80%。
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本实施例的医用植入物20在填塞后,远端部23支撑在瘤壁上并分布为蘑菇形状,既可分散对瘤壁的作用力,又能起到稳定至成篮的作用,且近端部21的圆柱形结构的近端网面覆盖瘤颈口,起到治疗动脉瘤的作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医用植入物30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以下主要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医用植入物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医用植入物30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31、中间连接部32和远端部33。本实施例中,远端部33扩张后为外凸的蘑菇形状,或者也可以是圆锥形状,而实施例一中的远端部13扩张后为内凹的圆锥形状。此外,近端部31扩张后为多层折叠结构,如2层折叠结构,可以理解为被压扁的球和圆柱,并在轴向上形成褶皱。这种多层折叠结构可以减小医用植入物入鞘的阻力,便于回收。而实施例一中的近端部11扩张后为球形结构或椭球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远端部33扩张后的直径D1与近端部31扩张后的直径D2相等,而实施例一中的远端部13扩张后的直径D1为近端部11扩张后的直径D1的1.5倍。本实施例中,整个医用植入物3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与远端部33扩张后的直径D1相等,此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的医用植入物30在填塞后,远端部33和近端部31共同作用起到瘤内稳定填塞的作用,中间连接部32可使远端部33和近端部31可根据瘤腔轮廓调整两者的距离和角度,使近端部31可以较好的覆盖瘤颈,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医用植入物40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以下主要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医用植入物4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植入物40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41、中间连接部42和远端部43。本实施例中,远端部43扩张后为内凹的圆锥形状,圆锥角度为150°,而实施例二中的远端部23的圆锥角度为160°。
本实施例中,近端部41扩张后为扁圆柱形结构,在保持整个医用植入物的轴向长度L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实施例二中的近端部21的圆柱形结构长度更短。本实施例中,远端部43扩张后的直径D1为近端部41扩张后的直径D2的1.5倍,而实施例二中的远端部22扩张后的直径D1为近端部21扩张后的直径D2的1.2倍。本实施例中,整个医用植入物4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与远端部43扩张后的直径D1相等,而实施例二中的整个医用植入物20扩张后的轴向长度L为远端部23扩张后的直径D1的1.2倍。
其中所述中间连接部42包括多段管状的分节结构(未标注),多段所述分节结构沿医用植入物40的轴间隔排列,相邻两段所述分节结构之间设置一个扩大结构(未标注),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从而形成类似于串珠的结构。如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为圆柱形结构或球形结构,扩张结构扩张后的直径大于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通常远大于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而实施例二中的中间连接部22包括一段管状的分节结构,也未设置扩大结构。
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形状为各种形状,不限于圆柱形结构或球形结构,还可以是折叠结构、片状结构或其他形状。优选的,所述扩大结构的形状与所述近端部41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远端部4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且所述远端部43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2倍。更优选的,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与所述近端部41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相等。
本实施例的医用植入物40在填塞动脉瘤后,远端部43在远端形成蘑菇形,既可分散医用植入物40在瘤壁上的作用力,又能稳定支撑医用植入物40本身;中间的串珠结构可根据瘤腔轮廓调节医用植入物40的整体形状,同时配合近端圆柱的角度调整,使近端圆柱形的近端部41的近端网面覆盖瘤颈,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医用植入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采用编织丝编织形成一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中间连接部和远端部,以得到一种医用植入物,且在编织过程中,将所述中间连接部编织为径向宽度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的径向宽度,同时将所述远端部编织为能够按照动脉瘤的瘤壁的形状布置。
其中,所述编织丝的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或具有形状恢复能力的聚合物材料。优选的,所述编织丝的材料还包括不透射线的显影材料。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丝包括芯丝和包覆在所述芯丝外的套管,所述套管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所述芯丝的材料为不透射线的显影材料。所述编织丝的丝径为0.0008in~0.002in,所述编织丝的数量为48根~144根。
所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如远端部扩张后的具体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制,且对近端部扩张后的具体形状也不作特别的要求,一般来说,针对常见的球形动脉瘤,优选采用圆柱形或球形的近端部,此外对中间连接部的分节结构的数量不作特别的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段或2段分节结构,还可以是更多的分节结构,而且分节结构的径向尺寸不加限制,只要分节结构足够细而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即可。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虽然来源于动脉瘤封堵,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左心耳等不同部位的封堵,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植入物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包括顶端动脉瘤和侧壁动脉瘤。该医用植入物在动脉瘤内实现封堵治疗,不进入载瘤动脉,无需长期服用双抗。另外该医用植入物通过近端的密网面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封堵,内部分节结构使医用植入物可根据动脉瘤的形状进行自适应,以满足更多形状的动脉瘤的治疗,可在提高装置长期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动脉瘤内的扰流作用,促进瘤内血栓的形成,加速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更好。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医用植入物,用于封堵目标腔体,所述医用植入物为由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植入物包括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中间连接部和远端部;所述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用于封堵所述目标腔体的孔口;所述远端部被配置为扩张后用于与所述目标腔体的腔壁接触且按照腔壁的形状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形成内凹或外凸的支撑结构,所述远端部内凹或外凸的角度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形成的所述支撑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且轴截面的边缘为直线或弧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边缘光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2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为3mm~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植入物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π/2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植入物扩张后的轴向总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远小于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以使所述中间连接部能够根据所述目标腔体的形状调整整个医用植入物的形状,且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通过所述中间连接部能够围绕所述医用植入物的轴扭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部包括一段或多段管状的分节结构,多段所述分节结构沿所述医用植入物的轴间隔排列,相邻两段所述分节结构之间设置一个扩大结构,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分节结构的径向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且所述远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的2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的径向宽度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的径向宽度相等。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结构扩张后为球形结构、椭球形结构、圆柱形结构或折叠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部扩张后为球形结构、椭球形结构、圆柱形结构或折叠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部的网孔密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远端部的网孔密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部具有位于近端的内凹区域,所述内凹区域中设置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不突出所述近端部,所述连接件用于与一推送杆可解脱的连接。
CN202122613467.1U 2021-10-28 2021-10-28 医用植入物 Active CN2162572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3467.1U CN216257277U (zh) 2021-10-28 2021-10-28 医用植入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3467.1U CN216257277U (zh) 2021-10-28 2021-10-28 医用植入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57277U true CN216257277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72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3467.1U Active CN216257277U (zh) 2021-10-28 2021-10-28 医用植入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572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78467A (zh) * 2023-02-06 2023-03-14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78467A (zh) * 2023-02-06 2023-03-14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73650B (zh) 用于治疗血管缺陷的具有柔性连接部的丝装置
US20210378646A1 (en) Multi-layer braided structures for occluding vascular defects
US20200000477A1 (en) Embolization Plug
US1197475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CN113556985A (zh) 用于治疗血管缺陷的丝装置
EP3448270A1 (en) Dev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aneurysms
CN113573765A (zh) 用于治疗血管缺陷的丝装置
US20180221030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Endovascular and Non-Endovascular Defects in Humans Using Tandem Embolization Devices
US20180317933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Endovascular and Non-Endovascular Defects in Humans
US20230200817A9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WO2023071944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CN112932593A (zh)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16257277U (zh) 医用植入物
CN109745094B (zh) 封堵装置
CN215651351U (zh)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及动脉瘤封堵***
US20230190292A1 (en) Occlusive devices with petal-shaped regions for treating vascular defects
CN217285928U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和血管瘤封堵***
WO2022042346A1 (zh) 血管瘤封堵装置、血管瘤封堵治疗装置及血管瘤封堵***
CN210112737U (zh) 封堵装置
CN217285931U (zh) 栓塞装置及栓塞***
CN219374794U (zh) 新型分叉动脉瘤封堵***
CN215778371U (zh) 用于血流导向支架***的支架
CN116035640A (zh) 医用植入物及制备方法
CN217827977U (zh) 栓塞装置
CN116807549A (zh) 栓塞装置及栓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