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0595U - 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00595U
CN215600595U CN202120991341.5U CN202120991341U CN215600595U CN 215600595 U CN215600595 U CN 215600595U CN 202120991341 U CN202120991341 U CN 202120991341U CN 215600595 U CN215600595 U CN 215600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tact
terminal
butt joint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913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晓
廖洁
王金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913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00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00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00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包括自第一主体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焊接部,自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对接腔的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包括和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的第二主体部,自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与第一接触部位于对接腔的同一侧且位于第一接触部的后方的一第二接触部;对接件沿对接方向***对接腔,第二导体设有导接部和位于导接部前方且位于第一接触部前方的抵接部,导接部和抵接部均与第一导体的一侧相接触,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暴露于对接腔并且沿对接方向依次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导接部正对第一接触部设置或位于第一接触部的后方,减小信号辐射所造成的干扰,提升了高频性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涉及高频性能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座的前端凹设形成一插接腔,插座端子设于插座内并设有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延伸进入所述插接腔内,所述插头包括***所述插接腔的一舌板,插头端子设于所述舌板且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当插头的舌板向前***所述插座的插接腔时,弹性接触部与插头端子弹性抵接形成一接触点。
当所述插头向前***所述插座后,所述接触点与所述插头端子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会对所述电连接器的信号完整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现有的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所述插头端子一般设置了标准的接触长度以符合各个制造商制造的插座,从而使得所述接触点与所述插头端子前端之间的距离较长,而这一段距离产生的信号辐射会对周围的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插座端子传输的其他信号造成干扰,而距离越长,产生的辐射越大,对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插座端子传输的其他信号干扰也就越大,故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变差。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设第二端子与第一导体的一侧抵接并在第二导体上设置导接部和抵接部与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抵接以减少第一导体的信号辐射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一第一焊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一接触部,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一对接件,用以沿对接方向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所述对接腔,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导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设有一导接部和位于所述导接部前方的一抵接部,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均与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暴露于所述对接腔并且沿对接方向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所述导接部正对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或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点,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1.6mm-2.2mm。
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导体部分设于所述舌板内,所述导接部位于所述舌板内与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相抵接。
进一步,自所述第二导体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导体具有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的一后端部,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导接部于所述舌板内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三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下表面的一第一对接部,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三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表面的一第二对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导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接地部和至少一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倾斜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
进一步,所述抵接部自所述第二导体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弯折延伸,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导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后方的区域,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导体在所述舌板内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沿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
进一步,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厚度,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宽度。
进一步,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向前凹设一收容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且共同注塑成型于一第一绝缘块内,所述第一焊接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自后向前插设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
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第一导体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体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呈平板状的一主板部,所述主板部上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一个所述导接部和一个所述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自所述主板部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倾斜延伸,自所述基部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导体自前向后***所述容纳槽内以将多个所述第一导体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均为接地端子且设有多个,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所述对接件设有多个信号导体,每一个所述第一导体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导体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多个所述信号端子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信号导体接触。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对应多个所述信号端子设有多个连接端子,每一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一第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三接触部,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四主体部,自所述第四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四接触部以及自所述第四主体部向后延伸的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和所述第四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所述第四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对接腔以与所述信号导体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均为接地端子,一接地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接地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的上下两侧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接地件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均重叠,所述接地件设有至少一接地弹片,所述接地弹片与所述第一主体部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增设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腔的同一侧,以在所述对接件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所述对接腔时,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与所述第一导体的所述对接部的一侧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故而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到所述第一导体后端的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接触点到所述第一导体后端的区域更短,相较于仅设置一个接触点,减小了因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接触点到所述第一导体后端的区域所产生的信号辐射对周围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传输的其他信号所造成的干扰,提升了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高频性能,所述第二导体设有所述导接部和位于所述导接部前方的所述抵接部,所述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接触,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了所述第一接触部到所述第一导体后端的区域所产生的信号辐射,为减少所述信号辐射以提供高频信号传输提供双重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对接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件未对接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件对接后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件未对接时的侧剖图;
图10为图8沿F-F线的侧剖图;
图11为图8沿I-I线的侧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58789670000051
Figure BDA0003058789670000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和与所述电连接器100插接配合的一对接件200.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表面安装的方式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多个第一端子12、多个第二端子13、多个第三端子14、多个第四端子15、多个信号端子16、多个连接端子17、一接地件18、一屏蔽片19、一第一绝缘块A以及一第二绝缘块B。所述对接件200包括一绝缘座体21,以及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21的多个第一导体22、多个信号导体23、一第二导体24、多个第三导体25、多个第四导体26、一第三绝缘块C以及一第四绝缘块D。
请参阅图1、图3和图9,所述绝缘本体11呈纵长型,自所述绝缘本体11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111,所述绝缘本体11设有位于所述对接腔111下侧的一第一侧壁112,位于所述对接腔111的上侧的一第二侧壁113以及在所述对接腔111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2和所述第二侧壁113的一底壁114。自所述第一侧壁112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的多个第一端子槽1121以供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2、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3、多个所述信号端子16、多个所述连接端子17***。自所述第二侧壁113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的多个第二端子槽1131以供多个所述第三端子14和多个所述第四端子15***。所述第一端子槽1121、所述第二端子槽1131均与所述对接腔111相连通。所述第一端子槽1121包括多个接地端子槽1121A和多个信号端子槽1121B,多个所述接地端子槽1121A和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槽1121B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每一所述接地端子槽1121A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槽1121B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自所述底壁114的后端面向前凹设一收容槽1141,所述收容槽1141连通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121,所述第一绝缘块A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2、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3、多个所述信号端子16、多个所述连接端子17的外侧,然后共同自后向前***至所述收容槽1141中,所述第一绝缘块A固定于所述收容槽1141中,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3一一对应堆叠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2的上方、多个所述连接端子17一一对应堆叠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16的上方,一个所述第二端子13和一个所述第一端子12对应收容于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槽1121A并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一个所述连接端子17和一个所述信号端子16对应收容于一个所述信号端子槽1121B并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所述接地件18自后向前***所述收容槽1141中,所述接地件18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A和所述收容槽1141的底壁114之间。自所述底壁114的后端面还向前凹设一容置槽1142,所述容置槽1142连通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131,所述第二绝缘块B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第三端子14的外侧,然后共同自后向前***至所述容置槽1142中,所述第二绝缘块B固定于所述容置槽1142中,多个所述第三端子14和多个所述第四端子15一一对应延伸进入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131并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所述屏蔽片19自后向前***至所述容置槽1142中,所述屏蔽片19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B和所述容置槽1142的顶壁之间。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此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13均为接地端子,所述连接端子17为信号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2和多个所述信号端子16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且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12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16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所述第二端子13的数量对应所述第一端子12的数量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3一一对应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2的上方,一个所述第二端子13和一个所述第一端子12共同设置于同一所述接地端子槽1121A。所述连接端子17的数量对应所述信号端子16的数量设置,多个所述连接端子17一一对应设置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16的上方,一个所述信号端子16和一个所述连接端子17共同设置于同一所述信号端子槽1121B。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3和多个所述连接端子17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
请参阅图1、图2、图10和图11,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2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一第一主体部12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21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一第一焊接部122,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21向前延伸进入所述接地端子槽1121A且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的一第一接触部123。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3沿上下方向位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12和一个所述第一导体22之间,沿上下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3的厚度小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2的厚度,沿左右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3的宽度小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2的宽度,由于所述第二端子13位于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对接腔111之间,当所述对接件200***所述对接腔111,所述对接件200对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产生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偏转,所述第二端子13的厚度和宽度均小于所述第一端子12,可以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抵压到所述第一接触部123,从而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一导体22接触不良。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3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一第二主体部131,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和所述第一主体部121上下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向前延伸进入所述接地端子槽1121A且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的一第二接触部132,所述第二接触部13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均位于所述对接腔111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后方,且多个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多个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131的后端未向后延伸其他部位。所述第一绝缘块A包覆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131的外侧,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块A将所述第一主体部12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固定,再一同***所述收容槽1141,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13能够更加稳固的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13不易因固定不稳从而出现脱落、晃动等情况,保证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保障了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件200的稳定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122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A,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32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A。
请参阅图1、图2和图10,每一所述连接端子17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一第三主体部171,自所述第三主体部171向前延伸进入所述信号端子槽1121B且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的一第三接触部172,所述第三主体部171的后端未向后延伸其他部位。每一所述连接端子17沿上下方向位于一个所述信号端子16和一个所述信号导体23之间,沿上下方向每一所述连接端子17的厚度小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16的厚度,沿左右方向每一所述连接端子17的宽度小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16的宽度。每一所述信号端子16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一第四主体部161,所述第三主体部171和所述第四主体部161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四主体部161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一第二焊接部163,以及自所述第四主体部161向前延伸进入所述信号端子槽1121B且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的一第四接触部162,所述第三接触部172和所述第四接触部162均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的同一侧以与所述信号导体23接触,所述第三接触部172位于所述第四接触部162的后方,且多个所述第三接触部172和多个所述第四接触部162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设置。所述第一绝缘块A包覆于所述第三主体部171和第四主体部161的外侧,所述第二焊接部163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A,所述第三接触部172和所述第四接触部162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A。
请参阅图1和图10,所述接地件18通过一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接地件18呈纵长形,所述接地件18自后向前插设于所述收容槽1141内,所述第二端子13和所述接地件18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子12的上下两侧以与所述第一端子12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端子13、所述第一端子12以及所述接地件18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均重叠,所述接地件18上设有多个接地弹片181,部分所述接地弹片181向前倾斜延伸,其他所述接地弹片181向后倾斜延伸,向前延伸的所述接地弹片181和向后延伸的所述接地弹片181数量相同,多个向前延伸的所述接地弹片181和多个向后延伸的所述接地弹片181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设置,一个向前延伸的所述接地弹片181和一个向后延伸的所述接地弹片181接触同一所述第一端子12的所述第一主体部12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第三端子14用以与所述第三导体25电性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三端子14之间还设有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三端子14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B的一第五主体部141,自所述第五主体部141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块B的一第五接触部142,所述第五接触部142延伸进入所述第二端子槽1131且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所述第五主体部141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块B的一第三焊接部143。
请参阅图1,所述屏蔽片19对应多个所述第三端子14设有向前延伸的多个接触弹片191,多个所述接触弹片191和多个所述第五接触部142一一对应,每一所述接触弹片191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五接触部142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所述接触弹片191位于所述第五接触部142的后方,一个所述接触弹片191和一个所述第五接触部142共同接触一个所述第三导体25。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绝缘座体21呈纵长型,所述绝缘座体21包括一基部211以及自所述基部211向后延伸的一舌板212,自所述基部211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容纳槽2111,所述舌板212的厚度小于所述基部211的厚度,所述舌板212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前端***所述对接腔111,所述基部211位于所述对接腔111外。
请参阅图4、图10和图11,所述第一导体22为接地端子,多个所述第一导体22和多个所述信号导体23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每一所述第一导体22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导体23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所述第三绝缘块C注塑形成于多个所述第一导体22和多个所述信号导体23外,所述第三绝缘块C和所述基部211固定配合以将多个所述第一导体22和多个所述信号导体23稳固设置于所述绝缘座体21内,多个所述第三导体25和多个所述第四导体26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所述第四绝缘块D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第三导体25和多个所述第四导体26外,所述第四绝缘块D和所述基部211固定配合以将多个所述第三导体25和多个所述第四导体26稳固设置于所述绝缘座体21内。所述第二导体24自前向后***至所述容纳槽2111中,所述第一导体22和所述信号导体23位于所述绝缘座体21的下侧,所述第三导体25和所述第四导体26位于所述信号导体23的上侧,所述第二导体24位于所述第一导体22和所述第三导体25之间。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2和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3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导体22接触,多个所述信号端子16和多个所述连接端子17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信号导体23接触,多个所述第三端子14和多个所述接触弹片191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三导体25接触,多个所述第四端子15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第四导体26接触。
请参阅图4、图9和图10,所述第二导体24包括呈平板状的一主板部241,所述主板部241上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导体22设有一个导接部242和一个抵接部243,所述抵接部243位于所述导接部242的前方,所述抵接部243和所述导接部242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每一所述抵接部243自所述主板部241冲压撕裂成型,所述抵接部243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22倾斜延伸,所述抵接部243与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前方的所述第一导体22在舌板212内相抵接,不仅能够改善所述第一导体22的前端至所述第一导体22的所述第一对接部221之间的区域产生的共模谐振,而且在所述舌板212内抵接使得所述抵接部243的设置不会额外增大所述绝缘座体21的体积。每一所述导接部242自所述第二导体24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22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242与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于舌板212内抵接,通过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242,使得所述导接部242的结构稳定性更强,故而使得所述导接部242和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接触更加稳定,不易因外力而使得所述导接部242和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分离。自所述第二导体24的所述主板部241上还设有多个第一接地部244和第二接地部245,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45均是从所述主板部241冲压撕裂成型的,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45均呈弹臂状,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45的数量相同,一个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一个所述第二接地部245共同接触一个所述第三导体25。所述第一接地部244自所述主板部241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接地部245自所述主板部241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接地部244位于所述第二接地部245的后方且位于所述抵接部243的前方,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45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
请参阅图9,所述第一导体22为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第一导体22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212的下表面的一第一对接部221,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接触所述第一对接部221的一侧。所述第一导体22还具有朝向所述导接部242弯折延伸的一后端部222,所述后端部222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221的后方,所述后端部222与所述导接部242于所述舌板212内相抵接,自所述第一对接部221向前且向下延伸一第一倾斜部223,所述第一倾斜部223包覆在所述第三绝缘块C内,自所述第一倾斜部223向前水平延伸一第一焊脚224。
请参阅图4、图6和图11,所述第三导体25设与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第三导体25为接地端子,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导体25之间还设有两个信号端子16,每一所述第三导体25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212的上表面的一第二对接部251,一个所述第五接触部142和一个所述接触弹片191共同抵接一个所述第二对接部251的一个表面,所述第一接地部244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251的另一个表面,所述第一接地部244的接触位置位于所述第五接触部142的接触位置的前方。所述第二对接部251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二倾斜部252,所述第二倾斜部252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一倾斜部223的长度,所述第二倾斜部252注塑成型于所述第四绝缘块D且显露于所述第四绝缘块D的表面,所述第二接地部245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252,所述抵接部243抵接所述第一对接部221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接地部245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252的位置和所述第一接地部244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251的位置之间。自所述第二倾斜部252向前延伸一第二焊脚253。
请参阅图6、图7、图8、图10和图11,当所述对接件200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前端***至所述对接腔111时,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于所述舌板212外侧共同弹性抵接所述第一对接部221,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一对接部221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点124,所述第二接触部132和所述第一对接部221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点133,所述第一接触点124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点133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点124与所述第二接触点133之间的距离E为1.6mm-2.2mm,通过所述距离E的限定,且保证所述第二接触部132能够与所述第一导体22正常抵接的前提下,更好地设置所述距离E以减少由所述第一接触点124至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之间的区域所产生的信号辐射。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位于所述抵接部243和所述导接部242之间,所述抵接部24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32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42为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后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42可以正对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三接触部172和所述第四接触部162于所述舌板212外侧共同弹性抵接所述信号导体23。所述第五接触部142和所述接触弹片191于所述舌板212外侧共同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251,所述第一接地部244于所述舌板212内侧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251,所述第一接地部244位于所述第五接触部142的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宽度”、“垂直”、“相对”、“竖直”、“倾斜”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为具有制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第二端子13,所述第二端子13的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和所述第一主体部121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1的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位于所述对接腔111的同一侧,以在所述对接件200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前端***所述对接腔111时,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132均与所述第一导体22的所述第一对接部221的一侧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后方,故而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132的接触点到所述第一导体22后端的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接触点到所述第一导体22后端的区域更短,相较于仅设置一个接触点,减小了因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接触点到所述第一导体22后端的区域所产生的信号辐射对周围的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一导体22传输的其他信号所造成的干扰,提升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组合的高频性能,所述第二导体24设有所述导接部242和位于所述导接部242前方的所述抵接部243,所述导接部242与所述第一导体22的另一侧接触,进一步减少或消除了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到所述第一导体22后端的区域所产生的信号辐射,为减少所述信号辐射提供双重保障。
2.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一导体22接触形成所述第一接触点124,所述第二接触部132和所述第一导体22接触形成所述第二接触点133,所述第一接触点124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点133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点124与所述第二接触点133之间的距离E为1.6mm-2.2mm,通过所述距离E的限定,且保证所述第二接触部132能够与所述第一导体22正常抵接的前提下,更好地设置所述距离E以减少由所述第一接触点124至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之间的区域所产生的信号辐射。
3、所述第一导体22具有朝向所述导接部242弯折延伸的所述后端部222,所述后端部222与所述导接部242于所述舌板212内相抵接,通过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242,使得所述导接部242的结构稳定性更强,故而使得所述导接部242和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接触更加稳定,不易因外力而使得所述导接部242和所述第一导体22的后端分离。
4、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端子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12的厚度,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端子1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12的宽度,由于所述第二端子13位于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对接腔111之间,当所述对接件200***所述对接腔111,所述对接件200对所述第二接触部132产生抵持力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偏转,所述第二端子13的厚度和宽度均小于所述第一端子12,可以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132抵压到所述第一接触部123,从而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123和所述第一导体22接触不良。
5、所述第一绝缘块A包覆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131的外侧,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块A将所述第一主体部12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固定,再一同***所述收容槽1141,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13能够更加稳固的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所述第一端子12和所述第二端子13不易因固定不稳从而出现脱落、晃动等情况,保证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保障了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件200的稳定连接。
6、所述抵接部243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22倾斜延伸,所述抵接部243抵接于所述第一导体22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221后方的区域,不仅能够改善所述第一导体22的前端至所述第一导体22的所述第一对接部221之间的区域产生的共模谐振,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组合的高频信号传输,而且在所述舌板212内抵接使得所述抵接部243的设置不会额外增大所述绝缘座体21的体积。
7、所述第三导体25设有所述第二对接部251,自所述第二对接部251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倾斜部252,所述第二导体24设有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45,所述第一接地部244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251,所述第二接地部245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252,由于所述第二倾斜部25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部223的长度,故调节所述第二倾斜部252所产生的谐振的位置和调节所述第一倾斜部223所产生的谐振的位置不同,通过将所述第一接地部244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45设置于所述抵接部243的前方,以更好地改善所述第三导体25所产生的共模谐振,达到高频传输的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一第一焊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一接触部,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显露于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
一对接件,用以沿对接方向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所述对接腔,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导体和至少一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设有一导接部和位于所述导接部前方的一抵接部,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均与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暴露于所述对接腔并且沿对接方向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所述导接部正对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或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方,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点,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1.6mm-2.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导体的一侧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导体部分设于所述舌板内,所述导接部位于所述舌板内与所述第一导体的另一侧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导体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反向弯折形成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导体具有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的一后端部,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导接部于所述舌板内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至少一第三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下表面的一第一对接部,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三导体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表面的一第二对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导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接地部和至少一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接地部抵接所述第二倾斜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自所述第二导体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弯折延伸,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导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后方的区域,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导体在所述舌板内相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沿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厚度,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向前凹设一收容槽,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且共同注塑成型于一第一绝缘块内,所述第一焊接部向后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自后向前插设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一舌板,所述第一导体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体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呈平板状的一主板部,所述主板部上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导体设有一个所述导接部和一个所述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自所述主板部向前且朝向所述第一导体倾斜延伸,自所述基部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导体自前向后***所述容纳槽内以将多个所述第一导体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均为接地端子且设有多个,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所述对接件设有多个信号导体,每一个所述第一导体和每相邻两个所述信号导体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导体接触,多个所述信号端子一一对应与多个所述信号导体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对应多个所述信号端子设有多个连接端子,每一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一第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三接触部,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四主体部,自所述第四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四接触部以及自所述第四主体部向后延伸的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三主体部和所述第四主体部沿上下方向堆叠设置,所述第四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对接腔以与所述信号导体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一导体均为接地端子,一接地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接地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的上下两侧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接地件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均重叠,所述接地件设有至少一接地弹片,所述接地弹片与所述第一主体部抵接。
CN202120991341.5U 2021-05-10 2021-05-10 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15600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91341.5U CN215600595U (zh) 2021-05-10 2021-05-10 电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91341.5U CN215600595U (zh) 2021-05-10 2021-05-10 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00595U true CN215600595U (zh) 2022-01-21

Family

ID=79872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91341.5U Active CN215600595U (zh) 2021-05-10 2021-05-10 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00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13036538B (zh) 电连接器
CN214505831U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15600595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214754505U (zh) 电连接器
CN211605587U (zh) 一种高速传输的网络接口连接器
CN111431000B (zh) 电连接器
CN114784548A (zh) 电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110086017B (zh) 电连接器
CN110808493B (zh) 电连接器
CN110797691A (zh) 一种柔性电路插座、插头及连接器组件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CN213484116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3948897B (zh) 电连接器
CN214754495U (zh) 电连接器
CN212725673U (zh) 电连接器
CN110854568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