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38699U -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38699U
CN214138699U CN202023283576.3U CN202023283576U CN214138699U CN 214138699 U CN214138699 U CN 214138699U CN 202023283576 U CN202023283576 U CN 202023283576U CN 214138699 U CN214138699 U CN 214138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ection
included angle
longeron
well
subfram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835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培
王浩州
熊恩林
廖昌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835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38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38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38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纵梁,所述前横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以及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轴线相交形成第一夹角;所述后横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五连接段、第六连接段和第七连接段,所述第五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和所述第七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二夹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后副车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用管梁代替板材横梁和纵梁,同时通过横梁和纵梁配合角度,实现后副车架总成扭转刚度及弯曲刚度的提高及适应性,既优化了性能又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副车架总成,特别是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井字型后副车架设计时,为了增加副车架的弯曲和扭转刚度,通常会采用前后横梁及纵梁板材加强或者加粗结构,此结构工艺复杂、一致性差,且重量较重,成本高;这样不仅需要提高板材的屈服强度、造成成本增加,而且焊接工艺复杂,变形量大,疲劳风险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沿着所述车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纵梁对称设置,所述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连接,其中:
所述前横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以及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和所述第四连接段形成上凸状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轴线相交形成第一夹角;
所述后横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五连接段、第六连接段和第七连接段,所述第五连接段和所述第七连接段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段和所述第七连接段形成下凹状结构,所述第五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和所述第七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二夹角。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纵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八连接段、第九连接段和第十连接段,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第八连接段和所述第九连接段的交接处,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第九连接段和所述第十连接段的交接处,两个所述第八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三夹角。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夹角为151°至161°之间。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夹角为156°。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夹角为135°至145°之间。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夹角为140°。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夹角为94°至104°之间。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夹角为99°。
如上所述的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以及所述纵梁均为管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后副车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用管梁代替板材横梁和纵梁,同时通过横梁和纵梁配合角度,实现后副车架总成扭转刚度及弯曲刚度的提高及适应性,既优化了性能又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说明:1-前横梁,2-后横梁,3-纵梁,4-第一连接段,5-第二连接段,6-第三连接段,7-第四连接段,8-第五连接段,9-第六连接段,10-第七连接段,11-第八连接段,12-第九连接段,13-第十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纵梁3,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两者的延伸方向接***行,所述纵梁3沿着所述车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纵梁3对称设置,所述纵梁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连接,从而形成井字形的框架结构,其中:
所述前横梁1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4、第二连接段5、第三连接段6以及第四连接段7,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4的结构和第四连接段7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段5和所述第三连接段6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段4、第二连接段5、第三连接段6以及第四连接段7优选为一体成型的方式,以提高整体强度,所述第一连接段4和所述第四连接段7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3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6和所述第四连接段7形成上凸状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段6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连接段7的轴线相交形成第一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优选为151°至161°之间,最优化的选择为15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前横梁1的材质或者形状对第一夹角的设定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2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五连接段8、第六连接段9和第七连接段10,第五连接段8、第六连接段9和第七连接段10优选为一体成型方式,以提高整体强度,所述第五连接段8和所述第七连接段10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3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段8和所述第七连接段10形成下凹状结构,所述第六连接段9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五连接段8的轴线延长线和所述第七连接段10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二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优选为135°至145°之间,最优化的选择为140°,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后横梁2的材质或者形状对第二夹角的设定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在此不做限定。
前横梁1和后横梁2采用反向角度结构设计,前横梁1结构设计Z向正角度布置角度为156°(角度变化不大于5°),后横梁2结构设计为Z向负角度为140°(角度变化不大于5°);通过前横梁1和后横梁2角度设计,在整体结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后副车架总成的扭转刚度及弯曲刚度,优化了后悬整体的抗弯能力和抗扭能力,使得底盘操控及操稳性能更线性和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3包括沿着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八连接段11、第九连接段12和第十连接段13,所述前横梁1连接于所述第八连接段11和所述第九连接段12的交接处,所述后横梁2连接于所述第九连接段12和所述第十连接段13的交接处,两个所述纵梁3的相同侧的第八连接段11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三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夹角优选为94°至104°之间,最优化的选择为9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纵梁3的材质或者形状对第三夹角的设定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前横梁1、所述后横梁2以及所述纵梁3均为管梁结构。最大程度使得结构简单化、提高焊接稳定性及一致性,相对于现有结构,其不仅零件数量较少,且成本也较低,同时后副车架总成可为多个零部件提供安装位,从而使得本后副车架总成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沿着所述车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纵梁对称设置,所述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前横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以及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和所述第四连接段形成上凸状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轴线相交形成第一夹角;
所述后横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五连接段、第六连接段和第七连接段,所述第五连接段和所述第七连接段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段和所述第七连接段形成下凹状结构,所述第五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和所述第七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二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沿着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八连接段、第九连接段和第十连接段,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第八连接段和所述第九连接段的交接处,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第九连接段和所述第十连接段的交接处,两个所述第八连接段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三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151°至16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15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135°至14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14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94°至10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9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以及所述纵梁均为管梁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
CN202023283576.3U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Active CN214138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3576.3U CN214138699U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3576.3U CN214138699U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38699U true CN214138699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44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83576.3U Active CN214138699U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38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05328A2 (en) Suspension sub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US6089583A (en) Stabilizer
KR20100134129A (ko) 차량 서스펜션 아암
CN102730083A (zh) 一种前轮罩与纵梁之间的加强结构以及采用该结构的车身
US8113527B2 (en) Cross-member for a twist-beam axle rear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4138699U (zh) 一种井字形后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CN105365512A (zh) 一种带稳定杆的扭转梁
CN202163272U (zh) 一种汽车后桥总成
CN108502027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5436633U (zh) 一种车辆的前舱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1943509U (zh) 一种用于平地机的前车架
CN211523314U (zh) 牵引架以及平地机
CN205345040U (zh) 纵梁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002866A (zh) 用于车辆的侧部构件的连接***
CN204399285U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13352836A (zh) 扭力梁式悬架
CN107554232A (zh) 一种车辆后悬架***
CN100519307C (zh) 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
CN212425335U (zh) 一种小前悬叉车外门架
CN202358169U (zh) 一种汽车后桥的扭力梁
CN201604694U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
CN111688810A (zh) 电动车扭力梁的两端与左右两根后纵梁的连接结构
CN210363243U (zh) 一种新型多连杆后悬架后控制臂
CN216580026U (zh) 一种前束控制杆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CN217227225U (zh) 三连杆后悬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