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5251U - 摩擦垫圈 - Google Patents

摩擦垫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75251U
CN212775251U CN202021103104.2U CN202021103104U CN212775251U CN 212775251 U CN212775251 U CN 212775251U CN 202021103104 U CN202021103104 U CN 202021103104U CN 212775251 U CN212775251 U CN 212775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plate
holding
spring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031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中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side Corp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cosid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side Corp filed Critical Ecosid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75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75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擦垫圈。本实用新型提高摩擦板的出成率。该摩擦部件具备:环状的第二摩擦部件主体(58)以及多个分割板(591)。多个分割板(591)呈环状排列固定于第二摩擦部件主体(58)的一侧面。

Description

摩擦垫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擦垫圈。
背景技术
离合器盘组件的减振机构中使用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由摩擦垫圈、锥形弹簧等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摩擦垫圈配置在能够相对旋转的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之间,并被锥形弹簧按压于例如输入侧部件。于是,当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由于扭转振动而相对旋转时,摩擦垫圈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任一方一体旋转而与另一方摩擦接触,由此产生迟滞扭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42823号公报
摩擦垫圈为圆环状,通过冲压加工将片状的摩擦件冲裁为圆环状来进行制造。这种情况下,废弃除了产品之外的部分(内周侧部分以及外周侧部分)。因此,存在出成率差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摩擦垫圈的出成率。
(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摩擦垫圈具备:环状的保持部件;以及多个摩擦件,呈环状排列固定于保持部件的一侧面。
这里,将以往形成为圆环状的一个摩擦件分割为多个,该分割成的多个摩擦件呈环状排列固定于保持部件。因此,在由片状的部件形成摩擦件时,废弃的部分变少,出成率提高。需要指出,虽然保持部件是环状的,但由于保持部件通常多以树脂制形成,所以出成率不会成为问题。
(2)优选的是,多个摩擦件分别在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第一接合部,并在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与相邻的摩擦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
这里,能够通过第一及第二接合部组装多个摩擦件。因此,在将多个摩擦件配置于保持部件的侧面时,作业变得容易。
(3)优选的是,第一接合部是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部,第二接合部是向圆周方向凹进的凹部。
(4)优选的是,多个摩擦件是对片状部件进行冲裁而形成的。
(5)优选的是,保持部件为树脂制,多个摩擦件通过嵌件成型与保持部件一体化。
实用新型效果
在以上那样的本实用新型中,环状的摩擦件的出成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3是离合器盘组件的扭转特性线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输出侧旋转部件、高刚性弹簧等的主视图。
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主要是低刚性减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花键毂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迟滞机构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保持板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从离合器板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合器盘组件;3:减振机构;55:第二摩擦部件(摩擦垫圈);58:第二主体;59:第二摩擦板;591:分割板(摩擦件);591a:凸部(第一接合部);591b:凹部(第二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摩擦垫圈的一例)的离合器盘组件的剖视图。图1的O-O线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轴线。该离合器盘组件1将来自配置在图1的左侧的发动机以及飞轮的扭矩向配置在图1的右侧的变速器传递,并且使扭矩变动衰减。另外,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局部主视图。
[整体结构]
离合器盘组件1具有:离合器盘2,通过摩擦配合而从飞轮被输入扭矩;减振机构3,对从离合器盘2输入的扭矩变动进行衰减和吸收;以及花键毂4。
[离合器盘2]
离合器盘2通过未图示的压板而被压抵于飞轮。离合器盘2具有缓冲板6和借助铆钉7而固定于缓冲板6的两面的一对摩擦衬片8。缓冲板6固定于减振机构3的外周部。
[减振机构3]
减振机构3为了对从发动机传递而来的扭矩变动进行衰减和吸收,如图3所示,在正侧(驱动侧的旋转方向)具有四级扭转特性。需要指出,这里省略了负侧的扭转特性。
减振机构3具有低刚性减振器11、高刚性减振器12以及迟滞产生机构13。
如图3所示,低刚性减振器11在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L1工作。高刚性减振器12在扭转角度依次比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L1大的第二级扭转角度区域H2、第三级扭转角度区域H3以及第四级扭转角度区域H4工作。
迟滞产生机构13在各级扭转角度区域中产生迟滞扭矩。
<高刚性减振器12>
如图4所示,高刚性减振器12具有输入侧旋转部件20、毂凸缘21以及多个高刚性弹簧22。如图5所示,高刚性弹簧22包括各为四个的第一螺旋弹簧221、第二螺旋弹簧222以及第三螺旋弹簧223。第一螺旋弹簧221与第二螺旋弹簧222具有相同长度。另外,第一螺旋弹簧221收容在第二螺旋弹簧222的内周部。
-输入侧旋转部件20-
扭矩从发动机经由离合器盘2输入到输入侧旋转部件20。输入侧旋转部件20具有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
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实质上形成为环状,并且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离合器板24配置在发动机侧,保持板25配置在变速器侧。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其外周部由止动销26(参照图2以及图5)连结而一体地进行旋转。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上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各为四个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第一保持部24a、25a与第二保持部24b、25b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另外,在保持板25上形成有多个接合用的切口25c。
需要指出,在图2中,虽然仅示出了保持板25,但离合器板24的保持部24a、24b也是同样的结构。
-毂凸缘21-
毂凸缘21是大致圆盘状的部件(参照图5),配置在花键毂4的外周。毂凸缘21能够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与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相对旋转。毂凸缘21具有圆盘部211和多个齿21c。圆盘部211配置在离合器板24与保持板25的轴向间。多个齿21c形成于圆盘部211的内周面。
如图5所示,毂凸缘21与花键毂4通过形成于彼此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的多个齿21c、4c而啮合。需要指出,在彼此的齿21c、4c之间设定有预定的间隙G1。即,毂凸缘21与花键毂4能够相对旋转齿21c、4c的间隙G1的角度(相当于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L1)。
如图5所示,在毂凸缘21上,在与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相对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第一窗孔21a以及第二窗孔21b。于是,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2收容于第一窗孔21a,该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2通过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另外,第三螺旋弹簧223收容于第二窗孔21b,该第三螺旋弹簧223通过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
需要指出,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与各螺旋弹簧221~223的端面接合。
这里,如图5所示,在毂凸缘21的第一窗孔21a处,在圆周方向的一端面21d的局部形成有向另一侧突出的突起21e。此外,该突起21e抵接于第一螺旋弹簧221的端面。另一方面,在第一窗孔21a的一端面21d与第二螺旋弹簧222的端面之间确保有间隙G2(相当于第二级扭转角度区域H2)。
另外,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2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配置于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但第三螺旋弹簧223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隙G3(参照图2;相当于第三级扭转角度区域H3)配置于离合器板24、保持板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
需要指出,在毂凸缘21的第二窗孔21b各自的内周侧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的接合孔21f。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第二级~第四级扭转角度区域中,首先仅压缩第一螺旋弹簧221,接着除了第一螺旋弹簧221之外还压缩第二螺旋弹簧222,详细内容将在后述。然后,第三螺旋弹簧223也被压缩。
<低刚性减振器11>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低刚性减振器11具有:第一摩擦部件30和弹簧支架31、驱动板32以及多个低刚性弹簧33。
-第一摩擦部件30-
第一摩擦部件30形成为圆盘状,配置在离合器板24与毂凸缘21的内周部的轴向间。第一摩擦部件30具有第一摩擦部件主体35(以下描述为“第一主体35”)和第一摩擦板36。
如图7所示,第一主体35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并具有四个保持部35a、四个第一接合突起35c、以及突起长度比第一接合突起35c短的四个第二接合突起35d。保持部35a形成在各接合突起35c、35d的内周侧。第一接合突起35c以及第二接合突起35d形成为在轴向上从第一主体35的外周部向毂凸缘21侧突出。
第一摩擦板36与第一主体35一体地固定在第一主体35的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第一摩擦板36从第一主体35的内周端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在第一摩擦板36的内周端部,保持板25侧的侧面构成了内周摩擦部36a。
-弹簧支架31-
弹簧支架31在第一摩擦部件30与毂凸缘21的轴向之间与第一主体35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弹簧支架31与第一主体35几乎为同样的形状。弹簧支架31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并具有四个保持部31a、四个凸台部31b、四个第一切口31c以及四个第二切口31d。第一切口31c形成于凸台部31b。
保持部31a形成在与第一主体35的保持部35a相对的位置处。第一主体35的第一接合突起35c接合于凸台部31b的第一切口31c,进而凸台部31b接合于毂凸缘21的接合孔21f。另外,第二切口31d与第一主体35的第二接合突起35d对应地形成,第二接合突起35d接合于该第二切口31d。
如上所述,第一摩擦部件30与弹簧支架31通过第一接合突起35c与第一切口31c的接合以及第二接合突起35d与第二切口31d的接合而一体化。接着,弹簧支架31与毂凸缘21通过第一接合突起35c以及凸台部31b与接合孔21f的接合而一体化。因此,第一摩擦部件30以及弹簧支架31与毂凸缘21一体地旋转。
-驱动板32-
驱动板32配置在第一摩擦部件30与弹簧支架31的轴向间,能够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与第一摩擦部件30以及弹簧支架31相对旋转。驱动板32在中央部具有开口,并具有四个窗孔32a和形成在驱动板32的内周面的多个接合凹部32b。
窗孔32a形成在与第一主体35以及弹簧支架31的保持部35a、31a相对的位置处。接着,低刚性弹簧33收容于各窗孔32a,该低刚性弹簧33通过第一主体35以及弹簧支架31的保持部35a、31a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
需要指出,第一主体35以及弹簧支架31的保持部35a、31a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接合于低刚性弹簧33的端面。
低刚性弹簧33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大幅小于高刚性弹簧22的弹簧常数。即,高刚性弹簧22的刚性远高于低刚性弹簧33的刚性。因此,在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中,高刚性弹簧22不会被压缩,仅有低刚性弹簧33被压缩。
[花键毂4]
花键毂4配置在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的内周侧。如图4、图6以及图8所示,花键毂4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凸台41a、41b以及从凸台41a、41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42。
凸台41a、41b在轴向上贯穿离合器板24的内周部以及保持板25的内周部而延伸。发动机侧的凸台41a的外周面与离合器板24的内周面的间隙比以往的构造窄。即,通过缩小凸台41a的外周面与离合器板24的内周面的间隙,从而离合器板24相对于花键毂4在径向上定位。另外,在凸台41a、41b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变速器的输入轴(未图示)接合的花键孔4a。
在发动机侧的凸台41a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接合凸部4d。接合凸部4d的发动机侧的侧面4e为球面(更详细而言是向外侧鼓起的球面)的一部分。接合凸部4d实质上无间隙地接合于驱动板32的接合凹部32b。另外,在凸缘42的外周面形成有齿4c。如图5中所说明的那样,该齿4c能够与毂凸缘21的齿21c啮合,在两齿4c、21c的圆周方向之间存在有间隙G1。
<迟滞产生机构13>
如图4以及图6所示,迟滞产生机构13具有第一迟滞产生部45、第二迟滞产生部46以及第三迟滞产生部47。第一迟滞产生部45仅在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L1中工作。第二迟滞产生部46在第二级扭转角度区域~第四级扭转角度区域H2~H4中工作。第三迟滞产生部47在全部扭转角度区域中工作。
-第一迟滞产生部45-
第一迟滞产生部45具有第一衬套51和第一锥形弹簧52。
第一衬套51是通过冷锻加工而形成的铁制的环状部件,在表面具有磷酸锰等表面处理层。第一衬套51在花键毂4的凸台41a的外周上配置在接合凸部4d的侧面与第一摩擦板36的内周摩擦部36a之间。
如图7详细所示,第一衬套51具有第一抵接面51a、第二抵接面51b以及多个接合部51c。
第一抵接面51a为平坦面,抵接于第一摩擦板36的内周摩擦部36a。即,通过该第一抵接面51a与内周摩擦部36a抵接并摩擦接触,从而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抵接面51b为球面(更详细而言是向内侧凹进的球面)的一部分,与花键毂4的凸台41a的接合凸部4d的侧面4e抵接。如上所述,接合凸部4d的侧面4e为向外侧鼓起的球面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第二抵接面51b与接合凸部4d的球面51b、4e彼此抵接,从而吸收花键毂4相对于旋转轴线的未对准。另外,接合凸部4d的侧面(球面)4e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抵接面51b的曲率半径。因此,接合凸部4d的侧面4e与第二抵接面51b总是外周侧抵接。
多个接合部51c向花键毂4的接合凸部4d侧突出而形成。此外,该接合部51c***到相邻的接合凸部4d之间。即,接合部51c与接合凸部4d啮合。因此,第一衬套51不能相对于花键毂4相对旋转。
另外,第一衬套51的内周面与花键毂4的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间隙被设定为大于离合器板24的内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衬套51的内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接触而发热。
进而,第一衬套51的外周面与第一摩擦部件30的第一主体35的内周面的径向间隙被设定为大于离合器板24的内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衬套51的外周面与第一主体35的内周面接触而发热。
-第二迟滞产生部46-
如图4、图6以及图9所示,第二迟滞产生部46具有第二摩擦部件55(摩擦垫圈的一例)和第二锥形弹簧56。图9是分解示出配置在花键毂4与保持板25之间的各部件的图。第二迟滞产生部46也包括第一摩擦板36的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即,第一摩擦板36的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构成了与离合器板24的侧面摩擦接触而产生迟滞扭矩的第二摩擦部36b。
第二摩擦部件55具有树脂制的第二摩擦部件主体(保持部件的一例;以下描述为“第二主体”)58和第二摩擦板59。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二主体58具有内周圆盘部60、外周圆盘部61、多个连结部62以及摩擦部63。图10是从保持板25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55的图,图11是从离合器板24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55的图。
内周圆盘部60形成为环状,并在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接合凹部60a。外周圆盘部61为环状,并在径向上与内周圆盘部60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内周圆盘部60的径向外侧。在外周圆盘部61的保持板25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向轴向突出的多个接合突起61a。该接合突起61a接合于保持板25的切口25c。因此,第二摩擦部件55不能与保持板25相对旋转。多个连结部62连结内周圆盘部60与外周圆盘部61,并以预定的间隔设置在圆周方向上。摩擦部63从外周圆盘部61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
如图11所示,第二摩擦板59设置于第二主体58的外周圆盘部61与摩擦部63的侧面(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第二摩擦板59通过四个分割板591(摩擦件的一例)而形成为环状。
四个分割板591全部为相同的形状,是通过冲压加工对片状的摩擦件进行冲裁而形成的。在各分割板591的圆周方向的一端形成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部591a(第一接合部的一例)。另外,在各分割板591的圆周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向圆周方向凹进的凹部591b(第二接合部的一例)。于是,通过使凸部591a嵌入到凹部591b,从而四个分割板591被相互固定。
在形成这样的第二摩擦部件55时,首先,对片状的摩擦件进行冲裁,形成四个分割板591。然后,通过使四个分割板591彼此的凸部591a、凹部591b嵌合而固定为环状。之后,将第二主体58装入用于树脂成型的模具内,将环状的第二摩擦板59嵌件成型于第二主体58的局部。
第二锥形弹簧56配置在第二摩擦部件55与保持板25的轴向之间。更详细而言,第二锥形弹簧56配置在第二主体58的外周圆盘部61与保持板2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于是,将第二摩擦部件55按压于毂凸缘21。
需要指出,如图9所示,在第二锥形弹簧56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切口56a。形成于第二主体58的外周圆盘部61的接合突起61a贯穿该切口56a。因此,第二锥形弹簧56不能与第二摩擦部件55以及保持板25相对旋转。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当第二摩擦部件55的第二摩擦板59被按压于毂凸缘21的侧面而第二摩擦部件55与毂凸缘21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另外,同时地,由于第二锥形弹簧56的施力,离合器板24经由保持板25被按压于第一摩擦部件30的第一摩擦板36。因此,当离合器板24与第一摩擦部件30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
-第三迟滞产生部47-
第三迟滞产生部47具有第二衬套65。第二衬套65为树脂制,如图9所示,形成为环状。在第二衬套65的保持板25侧的侧面形成有向轴向突出的多个接合突起65a。
第二衬套65配置在花键毂4的凸缘42与第二摩擦部件5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此外,接合突起65a接合于接合凹部60a,接合凹部60a形成于第二摩擦部件55的内周圆盘部60。需要指出,接合突起65a贯穿形成于第一锥形弹簧52的内周面的切口52a。因此,第二衬套65以及第一锥形弹簧52不能与第二摩擦部件55以及保持板25相对旋转。
于是,第二衬套65因第一锥形弹簧52的施力而被按压于花键毂4的侧面。因此,当保持板25与花键毂4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
这里,第三迟滞产生部47构成为产生比由第一迟滞产生部45产生的迟滞扭矩小的迟滞扭矩。
更详细而言,第一迟滞产生部45以及第三迟滞产生部47中的摩擦接触部的按压载荷是相同的。但是,相对于第三迟滞产生部47的第二衬套65的摩擦系数为0.1~0.15左右,第一迟滞产生部45的第一衬套51的摩擦系数被设定为0.4左右。
根据以上那样的设定,通过第一衬套51产生的迟滞扭矩较大,但仅在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工作。另一方面,第二衬套65在第一级~第四级的全部扭转角度区域工作,但通过该第二衬套65产生的迟滞扭矩较小,因此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动作]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1的扭转特性,这里只说明正侧的动作,而省略关于负侧的动作的说明。
<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L1>
在传递扭矩以及扭矩变动较小时,本装置在扭转特性的第一级扭转角度区域(以下称为“第一级”)L1中工作。在该第一级中,刚性较低的低刚性弹簧33被压缩。因此,第一摩擦部件30以及弹簧支架31与驱动板32相对旋转。另一方面,高刚性弹簧22由于刚性较高而几乎不被压缩。因此,输入侧旋转部件20(离合器板24以及保持板25)与毂凸缘21一体旋转。
根据以上内容,在扭转特性的第一级中,{输入侧旋转部件20+毂凸缘21+第一摩擦部件30+弹簧支架31}一体旋转,{驱动板32+花键毂4}相对于这些部件进行旋转。
在该第一级中,第一衬套51由于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所以与和毂凸缘21一起旋转的第一摩擦板36相对旋转。即,在第一衬套51与第一摩擦板36的内周摩擦部36a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在它们之间产生迟滞扭矩。
另外,第二衬套65由于与构成输入侧旋转部件20的保持板25一体旋转,所以与花键毂4相对旋转。即,在第二衬套65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在它们之间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级扭转角度区域H2>
若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增大,则低刚性弹簧33被压缩,输入侧旋转部件20相对于花键毂4进一步旋转。于是,毂凸缘21的齿21c与花键毂4的齿4c抵接(间隙G1变为“0”),毂凸缘21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在该状态下,低刚性弹簧33不会在之前的状态以上地被压缩,而高刚性弹簧22中的第一螺旋弹簧221开始压缩。更详细而言,在毂凸缘21的第一窗孔21a形成有突起21e,第一螺旋弹簧221首先被该突起21e压缩。第一螺旋弹簧221由于刚性高于低刚性弹簧33,所以能够获得刚性比第一级高的第二级的扭转刚性。
在第二级中,由于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所以在输入侧旋转部件20与毂凸缘21(以及花键毂4)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另一方面,保持板25与第二摩擦部件55一体旋转,并且毂凸缘21与第一摩擦部件30一体旋转。
因此,在与第二摩擦部件55一体成型的第二摩擦板59与毂凸缘2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在固定于第一摩擦部件30的第一摩擦板36与离合器板2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进而,与第一级同样地,在第二衬套65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
这里,在该第二级中,与毂凸缘21一体旋转的第一摩擦部件30和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的第一衬套51不会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第三级扭转角度区域H3>
若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进一步增大,则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毂凸缘21的第一窗孔21a的端面21d与第二螺旋弹簧222的端面抵接。即,间隙G2变为“0”。因此,第二螺旋弹簧222也开始被压缩。由于第一螺旋弹簧221与第二螺旋弹簧222并列配置,所以当第二螺旋弹簧222开始被压缩时,与仅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的情况(第二级)相比扭转刚性提高。即,过渡到扭转特性的第三级。
在该第三级中,相对旋转的部件与第二级是同样的,产生与第二级相同的迟滞扭矩。需要指出,在第三级中,与第二级同样地,第一摩擦部件30与第一衬套51不会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第四级扭转角度区域H4>
若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进一步增大,则在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2被压缩的同时,自由长度短的第三螺旋弹簧223也进一步开始被压缩。由于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2与第三螺旋弹簧223并列配置,所以当第三螺旋弹簧223开始被压缩时,与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2被压缩的情况(第三级)相比扭转刚性提高。即,过渡到扭转特性的第四级。
在该第四级中,相对旋转的部件与第二级以及第三级是同样的,产生相同的迟滞扭矩。需要指出,在第四级中,与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同样地,第一摩擦部件30与第一衬套51不会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地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
(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具有四级扭转特性的离合器盘组件,但扭转特性的级数没有限定。可将本实用新型同样地应用于具有减振器装置的全部的动力传递装置。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主体35和第一摩擦板36构成了第一摩擦部件30,但也可以用一个部件将它们形成为一体。
(c)构成第二摩擦部件55的第二摩擦板59的分割片数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的四片。

Claims (6)

1.一种摩擦垫圈,其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保持部件;以及
多个摩擦件,呈环状排列固定于所述保持部件的一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摩擦件分别在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第一接合部,并在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与相邻的摩擦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是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部,
所述第二接合部是向圆周方向凹进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摩擦件是对片状部件进行冲裁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为树脂制,
所述多个摩擦件通过嵌件成型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垫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为树脂制,
所述多个摩擦件通过嵌件成型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化。
CN202021103104.2U 2019-06-26 2020-06-15 摩擦垫圈 Active CN2127752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8298A JP2021004638A (ja) 2019-06-26 2019-06-26 フリクションワッシャ
JP2019-118298 2019-06-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75251U true CN212775251U (zh) 2021-03-23

Family

ID=74099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03104.2U Active CN212775251U (zh) 2019-06-26 2020-06-15 摩擦垫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04638A (zh)
CN (1) CN21277525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80316A (ja) * 1985-10-01 1987-04-13 Akebono Brake Res & Dev Center Ltd クラツチフエ−シング装置
JP3578544B2 (ja) * 1996-03-08 2004-10-20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フリクションワッシャ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02930A (ja) * 2004-06-18 2006-01-05 Hata Giken:Kk 複合摩擦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クラッチ・ダンパ−機構
JP2009503416A (ja) * 2005-08-04 2009-01-29 ボーグワーナ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摩擦プレート及びその様々な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4638A (ja)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95936B2 (ja)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US5857914A (en) Configuration for connecting outer radial portions of disk portions of a damper disk assembly
JP2016148360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212775251U (zh) 摩擦垫圈
CN212717805U (zh) 阻尼装置
CN114251414A (zh) 滞后扭矩产生机构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CN213870932U (zh) 减震装置
CN213870933U (zh) 减振装置
JP3556008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213870934U (zh) 减振装置
CN111442035B (zh) 阻尼器装置
KR100478393B1 (ko) 클러치 디스크 어셈블리 및 클러치 장치
JPH1182629A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
CN209818581U (zh) 铆接加工用销以及动力传递结构
JP6976874B2 (ja) 動力伝達構造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H11173381A (ja) ダンパー
JPH11173380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21162142A (ja) ダンパ装置
JP2003336689A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H09144812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23119668A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JP3727186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およびそのプレート部材
JP2524562Y2 (ja)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
JP2000310282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23084447A (ja) ダンパ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