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2035B - 阻尼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2035B
CN111442035B CN202010025741.0A CN202010025741A CN111442035B CN 111442035 B CN111442035 B CN 111442035B CN 202010025741 A CN202010025741 A CN 202010025741A CN 111442035 B CN111442035 B CN 1114420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hub
side rotating
plat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57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2035A (zh
Inventor
今中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42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2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2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20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 F16F15/129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axially clamping or 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influencing the frictional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阻尼器装置,能够设置吸收错位的功能并且产生稳定的迟滞扭矩。该装置具备:输入侧板(24、25);花键毂(4);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多个低刚性弹簧(27);以及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3)。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3)具有在输入侧板(24、25)与花键毂(4)之间配置的第一摩擦垫圈(51),产生迟滞扭矩。第一摩擦垫圈(51)具有第一抵接面(51a)、第二抵接面(51b)以及卡合部(51c)。第一抵接面(51a)与输入侧板(24、25)摩擦接触而产生迟滞扭矩。第二抵接面(51b)与花键毂(4)接触以吸收错位。卡合部(51c)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花键毂(4)卡合。

Description

阻尼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尼器装置,特别是涉及将被输入的扭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使扭矩变动衰减的阻尼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空转时以及行驶时,存在例如从发动机传递的由于扭矩变动而产生振动和异响的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设置有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阻尼器装置。该阻尼器装置具备:输入侧板;输出单元,具有凸缘及毂;高刚性阻尼器单元;以及第一及第二低刚性阻尼器单元。
高刚性阻尼器单元弹性连结输入侧板与输出单元的凸缘,并且在高扭转角度区域中工作。第一及第二低刚性阻尼器单元弹性连结凸缘与毂,并且配置于凸缘的两侧方,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中工作。
另外,专利文献1的阻尼器装置具备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内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该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具有配置在离合器片与毂之间的树脂制的衬套。衬套与产生迟滞扭矩的功能一并具有吸收毂的错位(轴线不重合)的功能及各部件的径向的定位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5-1754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衬套具有与离合器片接触的第一抵接面和与毂接触的第二抵接面,在这些抵接面上产生迟滞扭矩。但是,衬套的第一抵接面为了实现吸收毂的错位的功能而以球面形成。因此,难以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另外,衬套的第二抵接面所抵接的毂的侧面由于是多个齿的侧面所以是不连续的。因此,与上述同样地难以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
而且,为了通过衬套进行其它部件的径向的定位,衬套与其它部件接触,衬套会发热。当在该发热后衬套被冷却时,衬套会收缩。因此,各抵接面上的接触变得不稳定,难以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使得具有吸收错位的功能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能够产生稳定的迟滞扭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是将被输入的扭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使扭矩变动衰减的阻尼器装置。该阻尼器装置具备:输入侧旋转部件,被输入扭矩;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成相对于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多个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输入侧旋转部件与输出侧旋转部件;以及迟滞扭矩产生机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具有配置在输入侧旋转部件与输出侧旋转部件之间的衬套,当输入侧旋转部件与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
另外,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衬套具有第一抵接面、第二抵接面以及卡合部。第一抵接面与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而产生迟滞扭矩。第二抵接面与输出侧旋转部件接触而吸收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于旋转中心的错位。卡合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输出侧旋转部件卡合。
在此,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衬套具有用于产生迟滞扭矩的第一抵接面和用于吸收错位的第二抵接面。即,衬套独立地具有用于产生迟滞扭矩的抵接面和用于吸收错位的抵接面。因此,能够将第一抵接面不设为如以往那样的球面而设为平坦面,能够产生稳定的迟滞扭矩。另外,通过第二抵接面吸收错位,因此能够抑制输出侧旋转部件的不稳定的工作,能够抑制输出侧旋转部件的磨损。
而且,衬套通过卡合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输出侧旋转部件卡合。即,在衬套与输出侧旋转部件之间不会产生迟滞扭矩。因此,即使通过例如多个齿形成输出侧旋转部件的与衬套的抵接面,也不会产生不稳定的迟滞扭矩。
(2)优选输入侧旋转部件分别具有在轴向上隔着预定间隙对置配置的均为环状的离合器片和保持板。另外,输出侧旋转部件具有至少包含将离合器片的内周侧在轴向上贯穿的筒状部的毂。并且,衬套在离合器片的内周端部配置于毂的筒状部的外周面。
(3)优选衬套的第一抵接面是平坦面,且与离合器片的内周端部的侧面摩擦接触。
(4)优选在毂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具有与衬套的第二抵接面抵接的毂侧抵接面。并且,第二抵接面及毂侧抵接面分别是球面的一部分。
(5)优选毂侧抵接面具有比第二抵接面大的曲率半径,第二抵接面与毂侧抵接面始终是外周侧抵接。
在此,第二抵接面与毂侧抵接面始终是外周侧抵接,因此能够抑制毂的轴向的晃动。因此,例如即使在为了产生迟滞扭矩而将施力部件配置于毂的侧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施力部件的经时变化。
(6)优选在毂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齿。并且,衬套的卡合部是与多个齿卡合的多个凸起。
发明效果
在以上的本发明中,能够通过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来吸收输出侧旋转部件的错位,并且能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的纵截面概略图。
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3是离合器盘组件的扭转特性线图。
图4是图1的放大局部图。
图5是图2的放大局部图。
图6是图1的放大局部图。
图7主要是低刚性阻尼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花键毂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第一摩擦垫圈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7的一部分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合器盘组件;3…阻尼器机构;4…花键毂(输出侧旋转部件);4d…卡合凸部;41…凸台(筒状部);13…L-H迟滞产生机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22…高刚性弹簧;24…离合器片(输入侧旋转部件);25…保持板(输入侧旋转部件);27…低刚性弹簧;51…第一摩擦垫圈(衬套);51a…第一抵接面;51b…第二抵接面;51c…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的离合器盘组件的截面图。图1的O-O线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轴线。该离合器盘组件1将来自配置于图1左侧的发动机及飞轮的扭矩向配置于图1右侧的变速器传递,并且使扭矩变动衰减。另外,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局部主视图。
[整体构成]
离合器盘组件1具有:离合器盘2(输入侧旋转部件),扭矩通过摩擦卡合而从飞轮被输入;阻尼器机构3(阻尼器装置),衰减并吸收从离合器盘2输入的扭矩变动;以及花键毂4(输出侧旋转部件)。
[离合器盘2]
离合器盘2被未图示的压板向飞轮按压。离合器盘2具有缓冲板6和通过铆钉7固定于缓冲板6的两面的一对磨擦面8。缓冲板6固定于阻尼器机构3的外周部。
[阻尼器机构3]
为了有效地衰减并吸收从发动机传递的扭矩变动,如图3所示,阻尼器机构3在正侧(驱动侧的旋转方向)及负侧具有四段扭转特性。
阻尼器机构3具有低刚性阻尼器11、高刚性阻尼器12、整个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L-H迟滞产生机构”)13、低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L迟滞产生机构”)14、中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L2迟滞产生机构”)15、高扭转角度区域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以下,记为“H迟滞产生机构”)16、以及止动机构17。
低刚性阻尼器11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工作。高刚性阻尼器12在扭转角度比低扭转角度区域大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工作。另外,高刚性阻尼器12具有比低刚性阻尼器11高的扭转刚性。
L-H迟滞产生机构13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及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的整个扭转角度区域中产生迟滞扭矩。L迟滞产生机构14仅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产生迟滞扭矩。L2迟滞产生机构15仅在第二段的第二扭转角度区域(L2)产生迟滞扭矩。H迟滞产生机构16仅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产生迟滞扭矩。
止动机构17是当作为输入侧的部件的离合器盘2和作为输出侧的部件的花键毂4的扭转角度(相对旋转角度)达到预定角度时禁止两部件进一步相对旋转至这以上的相对旋转角度。
<高刚性阻尼器12>
如图4所示,高刚性阻尼器12具有输入侧旋转部件20、毂缘21以及多个高刚性弹簧22。
-输入侧旋转部件20-
扭矩从发动机经由离合器盘2输入到输入侧旋转部件20。输入侧旋转部件20具有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
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实质上形成为环状,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离合器片24配置于发动机侧,保持板25配置于变速器侧。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外周部通过止动销26连结并一体旋转。
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上,分别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四个第一保持部24a、25a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第一保持部24a、25a和第二保持部24b、25b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另外,在保持板25上形成有多个卡合孔25c。
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保持板25,但关于各保持部24a、24b、25a、25b,配置于相反侧的离合器片24也是同样的结构。另外,在图2中,断裂地示出保持板25的一部分。
-毂缘21-
毂缘21是大致圆板状的部件(参照图5),配置于花键毂4的外周。毂缘21配置于离合器片24和保持板25的轴向之间,并能够与该两个板24、25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如图5所示,毂缘21与花键毂4通过形成于彼此的内周部及外周部的多个齿21c、4c啮合。此外,在彼此的齿21c、4c之间设定有预定间隙G1。即,毂缘21与花键毂4能够相对旋转齿21c、4c的间隙G1的角度量(相当于低扭转角度区域(L1+L2))。
如图5所示,在毂缘21上,在与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及第二保持部24b、25b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窗孔21a及第二窗孔21b。并且,在第一窗孔21a收纳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该第一高刚性弹簧22a通过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而在轴向及径向上被保持。另外,在第二窗孔21b收纳第二高刚性弹簧22b,该第二高刚性弹簧22b通过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而在轴向及径向上被保持。
此外,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与各高刚性弹簧22a、22b的端面卡合。
在此,分别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在毂缘21的第一窗孔21a配置有第一高刚性弹簧22a、在第二窗孔21b配置有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另一方面,使第一高刚性弹簧22a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配置于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但使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隙G2(参照图2及图5)地配置于两板24、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该间隙G2相当于第三段的扭转角度量(角度区域H3)。
此外,在毂缘21的第二窗孔21b的各自的内周侧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的卡合孔21e。
虽然详细后述,但是根据以上的结构,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中,首先仅第一高刚性弹簧22a(H3区域)被压缩,之后,除了第一高刚性弹簧22a之外,第二高刚性弹簧22b(H4区域)也被压缩。
<止动机构17>
如图2及图5所示,止动机构17由形成于毂缘21的外周部的多个止动用切口21d和上述的止动销26构成。止动用切口21d以预定角度范围形成,向径向外侧开口。并且,止动销26在轴向上贯穿该止动用切口21d。
另外,切口21d在圆周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内周侧较深地形成,中央部分较浅地形成。在该较浅的部分的内周侧形成有第二窗孔21b。
<低刚性阻尼器11>
如图6及图7所示,低刚性阻尼器11具有副板34及弹簧座35、驱动板36、以及多个低刚性弹簧37。
-副板34-
副板34配置于离合器片24与毂缘21的轴向之间。如图7所示,副板34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且具有各两个第一保持部34a及第二保持部34b、四个第一卡合凸起34c、凸起长度比第一卡合凸起34c短的四个第二卡合凸起34d、以及环状槽34e。
第一保持部34a及第二保持部34b形成于各卡合凸起34c、34d的内周侧。环状槽34e在第一保持部34a及第二保持部34b的内周侧形成于开口部的边缘。
-弹簧座35-
弹簧座35在副板34与毂缘21的轴向之间与副板34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弹簧座35与副板34大致为同样的形状。弹簧座35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且具有各两个第一保持部35a及第二保持部35b、四个凸台部35c以及四个切口35d。在各凸台部35c形成有切口35e。另外,在第二保持部35b的圆周方向两端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弧状槽35f。
第一保持部35a及第二保持部35b分别形成于与副板34的第一保持部34a及第二保持部34b对置的位置。副板34的第一卡合凸起34c与四个凸台部35c的切口35e卡合,并且凸台部35c与毂缘21的卡合孔21e卡合。切口35d与副板34的第二卡合凸起34d对应地形成,第二卡合凸起34d与该切口35d卡合。
如上所述,副板34和弹簧座35通过第一卡合凸起34c与切口35e的卡合以及第二卡合凸起34d与切口35d的卡合而一体化。并且,弹簧座35和毂缘21通过第一卡合凸起34c及凸台部35c与卡合孔21e的卡合而一体化。因而,副板34及弹簧座35与毂缘21一体旋转。
-驱动板36-
驱动板36配置于副板34与弹簧座35的轴向之间,能够与副板34及弹簧座35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驱动板36在中央部具有开口,且具有各两个第一窗孔36a及第二窗孔36b、以及形成于驱动板36的内周面的多个卡合凹部36c。
另外,在第一窗孔36a的内周端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卡合槽36d。在第二窗孔36b的内周端部的一侧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卡合槽36e。
第一窗孔36a及第二窗孔36b分别形成于与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及第二保持部34b、35b对置的位置。并且,在第一窗孔36a收纳第一低刚性弹簧37a,该第一低刚性弹簧37a通过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而在轴向及径向上被保持。另外,在第二窗孔36b收纳第二低刚性弹簧37b,该第二低刚性弹簧37b通过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二保持部34b、35b而在轴向及径向上被保持。
此外,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及第二保持部34b、35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与各低刚性弹簧37a、37b的端面卡合。
在此,分别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在驱动板36的第一窗孔36a配置有第一低刚性弹簧37a、在第二窗孔36b配置有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另一方面,使第一低刚性弹簧37a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配置于副板34及弹簧座35的第一保持部34a、35a,但使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隙而配置于两部件34、35的第二保持部34b、35b。该间隙相当于第一段的扭转角度量(低扭转角度区域L1)。
低刚性弹簧37的弹簧常数与高刚性弹簧22的弹簧常数相比大幅度地较小设定。即,高刚性弹簧22的刚性远比低刚性弹簧37高。因此,在第一段区域(L1)及第二段区域(L2),高刚性弹簧22不被压缩,而仅低刚性弹簧37被压缩。
[花键毂4]
花键毂4配置于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的内周侧。如图4、图6以及图8所示,花键毂4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凸台41a、41b(筒状部的一例)和从凸台41a、41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42。
凸台41a、41b将离合器片24的内周部和保持板25的内周部在轴向上贯穿而延伸。发动机侧的凸台41a的外周面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面之间间隙与以往的结构相比变窄。即,减小凸台41a的外周面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面的间隙,由此,离合器片24相对于花键毂4在径向上被定位(居中功能)。另外,在凸台41a、41b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变速器的输入轴(未图示)卡合的花键孔4a。
在发动机侧的凸台41a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4d。卡合凸部4d的发动机侧的侧面4e(毂侧抵接面的一例)是球面(更详细地是向外侧鼓出的球面)的一部分。卡合凸部4d与驱动板36的卡合凹部36c实质上无间隙地卡合。另外,在凸缘42的外周面形成有齿4c。如在图5中所说明的那样,该齿4c能够与毂缘21的齿21c啮合,在两齿4c、21c的圆周方向之间存在间隙G1。
<L-H迟滞产生机构13>
L-H迟滞产生机构13在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H3+H4)产生迟滞扭矩H。
如图6所示,L-H迟滞产生机构13具有第一摩擦垫圈51(衬套的一例)、第二摩擦垫圈52以及第一锥形弹簧54。
第一摩擦垫圈51是树脂制的,且在花键毂4的凸台41的外周配置于卡合凸部4d的侧面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端部之间。
如图9所示,第一摩擦垫圈51是树脂制的环状的部件,且具有第一抵接面51a、第二抵接面51b以及多个卡合部51c。
第一抵接面51a是平坦面,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部的侧面抵接。即,该第一抵接面51a与离合器片24的侧面抵接,进行摩擦接触,由此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抵接面51b是球面(更详细地是向内侧凹陷的球面)的一部分,与凸台41a的卡合凸部4d的侧面4e抵接。如上所述,卡合凸部4d的侧面4e是向外侧鼓出的球面的一部分。因此,第二抵接面51b的球面与卡合凸部4d的球面彼此,即51b与4e抵接,由此吸收花键毂4的相对于旋转轴线的错位。另外,卡合凸部4d的侧面(球面)4e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抵接面51b的曲率半径。因此,卡合凸部4d的侧面4e与第二抵接面51b始终是外周侧抵接。
卡合部51c形成为向卡合凸部4d侧凸出。并且,该卡合部51c***相邻的卡合凸部4d之间。即,多个卡合部51c与卡合凸部4d分别啮合。因此,第一摩擦垫圈51不能相对于花键毂4相对旋转。
另外,第一摩擦垫圈51的内周面与花键毂4的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间隙设定为大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间隙。因而,能够抑制第一摩擦垫圈51的内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接触而发热。
并且,第一摩擦垫圈51的外周面与副板34的内周面的径向间隙设定为大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间隙。因而,能够抑制第一摩擦垫圈51的内外周面与副板34的内周面接触而发热。
第二摩擦垫圈52是树脂制的环状部件,配置于花键毂4的凸缘42与保持板2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在第二摩擦垫圈52的外周部具有与后述的第三摩擦垫圈53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两部件一体旋转。
另外,第一锥形弹簧54配置于第二摩擦垫圈52与保持板2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并以第二摩擦垫圈52与保持板25彼此离开的方式对两部件25、52施力。
根据以上内容,在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与花键毂4相对旋转的整个扭转角度区域,在第一摩擦垫圈51的第一抵接面51a与离合器片2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在第二摩擦垫圈52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而在整个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H。
<L迟滞产生机构14>
L迟滞产生机构14仅在作为第一段区域及第二段区域的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产生迟滞扭矩hL。
如图7所示,L迟滞产生机构14具有作为装配于副板34的环状槽34e的施力部件的波浪线56。波浪线56由在局部具有欠缺部的环状的线材形成。波浪线56在圆周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具有多个按压部56a。按压部56a形成为向驱动板36侧凸出,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另外,按压部56a的顶端部能够与形成于驱动板36的各窗孔36a、36b的第一及第二卡合槽36d、36e卡合。这样,波浪线56不能相对于驱动板36相对旋转,并且在环状槽34e内能够沿圆周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波浪线56c的弹性变形,驱动板36被向弹簧座35侧施力。
在此,如上所述,副板34及弹簧座35与毂缘21一体旋转。另外,驱动板36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并且,如上所述,毂缘21与花键毂4能够相对旋转间隙G1的角度量。换言之,毂缘21(与弹簧座35一体旋转)与花键毂4(与驱动板36一体旋转)仅能够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区域和第二段区域的低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L1+L2)相对旋转。
并且,由于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被波浪线56相互按压,因此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仅在低扭转角度的整个区域(L1+L2)相对旋转而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在波浪线56与副板34的环状槽的底部之间也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hL。
<L2迟滞产生机构15>
L2迟滞产生机构15仅在第二段的扭转角度区域(L2)产生迟滞扭矩hL2。
L2迟滞产生机构15具有波形弹簧60。波形弹簧60是能够在轴向上弹性变形的环状弹性体,以沿轴向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花键毂4的凸缘42与弹簧座35之间。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及弹簧座35抵接,当相对于毂缘21旋转时产生摩擦阻力。
在图10中提取并示出波形弹簧60及其周边的部件。波形弹簧60具有环状的主体部60a和从主体部60a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两对爪部60b。爪部60b的前端部在轴向上弯折,通过形成于弹簧座35的圆弧状槽35f而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的两端部抵接。两个爪部60b之间的圆周方向的距离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的自由长度大致一致。由此,通过第二低刚性弹簧37b来进行波形弹簧60在圆周(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并且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及波形弹簧60能够一体地旋转。此外,槽35f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比两个爪部60b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长。
另外,在主体部60a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卡合凹部60c。卡合凹部60c与花键毂4的卡合凸部4d隔着预定间隙卡合。该间隙相当于第一段的扭转角度区域(L1)的角度量。因而,在第一段区域不产生由波形弹簧60产生的迟滞扭矩,仅在第二段区域(L2)得到由波形弹簧60产生的迟滞扭矩hL2。
<H迟滞产生机构16>
H迟滞产生机构16仅在作为第三段区域及第四段区域的高扭转角度区域(H3+H4)产生迟滞扭矩hH。
如图4和图6所示,H迟滞产生机构16具有装配于副板34的环状的第一摩擦件61、具有环状的第二摩擦件62的第三摩擦垫圈53、以及第二锥形弹簧64。
第一摩擦件61固定于副板34的发动机侧的侧面,能够与离合器片24的内周部的侧面抵接。第一摩擦件61和副板34一起与毂缘21一体旋转。
第三摩擦垫圈53配置于毂缘21的内周部与保持板25的内周部之间,且具有向保持板25侧凸出的多个卡合凸起53a。该卡合凸起53a与保持板25的卡合孔25c卡合。因而,第三摩擦垫圈53与保持板25一体旋转。第二摩擦件62固定于第三摩擦垫圈53的毂缘21侧的侧面,能够与毂缘21的内周部的侧面抵接。
第二锥形弹簧64配置于第三摩擦垫圈53与保持板25之间。第二锥形弹簧64对第三摩擦垫圈53和保持板25向使两者在轴向上彼此离开的方向施力。因而,通过第二锥形弹簧64,使第一摩擦件61和离合器片24彼此按压,并使第二摩擦件62和毂缘21彼此按压。
根据以上内容,在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相对旋转的高扭转角度区域的整个区域(H3+H4),在第一摩擦件61与离合器片24之间以及第二摩擦件62与毂缘2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hH。
总结以上内容,如图3所示,在各角度区域产生以下那样的迟滞扭矩。
第一段区域(L1):H(L-H迟滞产生机构13)+hL(L迟滞产生机构14)
第二段区域(L2):H+hL+hL2(L2迟滞产生机构15)
第三段区域及第四段区域(H3+H4):H+hH(H迟滞产生机构16)
[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1的扭转特性的角度范围的大小不同,但基本上在正侧和负侧是对称的。因此,在此仅对正侧的动作进行说明,而省略对于负侧的动作的说明。
<第一段>
在传递扭矩及扭矩变动较小的情况下,本装置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L1)中工作。在该第一段中,仅压缩刚性较低的第一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之中自由长度较长的第一低刚性弹簧37a。因此,副板34及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相对旋转。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及第二高刚性弹簧22a、22b的刚性较高,因此基本上不被压缩。因而,输入侧旋转部件20(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一体旋转。
根据以上内容,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中,{输入侧旋转体2+毂缘21+副板34+弹簧座35}一体旋转,{驱动板36+花键毂4}相对于这些部件旋转。
在该情况下,产生由L-H迟滞产生机构13产生的迟滞扭矩H和由L迟滞产生机构14产生的迟滞扭矩hL。具体地,在第一摩擦垫圈51的第一抵接面51a与离合器片24之间以及在第二摩擦垫圈52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同时地,在波浪线56与驱动板36之间以及在驱动板36与弹簧座35之间也产生摩擦阻力。
此外,由于波形弹簧60的爪部60b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卡合,因此在该第一段中波形弹簧60为可自由地旋转的状态,在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第二段>
当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变得更大时,不仅第一低刚性弹簧37a被压缩,而且自由长度较短的第二低刚性弹簧37b也开始被进一步压缩。由于第一低刚性弹簧37a与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并列地配置,因此当第二低刚性弹簧37b开始被压缩时,与仅第一低刚性弹簧37a被压缩的情况(第一段)相比,扭转刚性变高。即,转移到扭转特性的第二段。
在该第二段中,除了与第一段同样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13、14之外,L2迟滞产生机构15也工作。
即,在与第一段同样的部件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在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之间也产生摩擦阻力。具体地,当第二低刚性弹簧37b被压缩时,波形弹簧60相对于毂缘21旋转第二低刚性弹簧37b被压缩的量,在两部件60、21间产生摩擦阻力。因而,在第二段中,除了与第一段同样的迟滞扭矩H+hL之外,还产生由波形弹簧60与毂缘21之间的摩擦阻力产生的迟滞扭矩hL2。
<第三段>
当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进一步变大时,第一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进一步被压缩,输入侧旋转部件20相对于花键毂4进一步旋转。于是,毂缘21的齿21c与花键毂4的齿4c抵接,毂缘21与花键毂4一体地旋转。在该状态下,第一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不会被压缩到之前的状态以上,而开始进行高刚性弹簧22之中自由长度较长的第一高刚性弹簧22a的压缩。由于第一高刚性弹簧22a的刚性比第一及第二低刚性弹簧37a、37b高,因此得到比第二段更高的第三段的扭转刚性。
第三段中,由于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被压缩,因此在输入侧旋转部件20与毂缘21(以及花键毂4)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另一方面,保持板25与第三摩擦垫圈53一体旋转,毂缘21与副板34一体旋转。因而,在该第三段中,L-H迟滞产生机构13及H迟滞产生机构16工作。
即,在H迟滞产生机构16中,在固定于第三摩擦垫圈53的第二摩擦件62与毂缘2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在固定于副板34的第一摩擦件61与离合器片2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些摩擦阻力,产生迟滞扭矩hH。另外,在此,通过L-H产生机构13产生迟滞扭矩,因此总计产生迟滞扭矩H+hH。
在此,在该第三段中,副板34及弹簧座35与驱动板36不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即,L迟滞产生机构14及L2迟滞产生机构15不工作。
<第四段>
当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进一步变大时,不仅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被压缩,而且自由长度较短的第二高刚性弹簧22b也开始被进一步压缩。由于第一高刚性弹簧22a与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并列地配置,因此当第二高刚性弹簧22b开始被压缩时,与仅第一高刚性弹簧22a被压缩的情况(第三段)相比,扭转刚性变高。即,转移到扭转特性的第四段。
在该第四段中,相对旋转的部件与第三段是同样的,L-H迟滞产生机构13及H迟滞产生机构16工作,得到迟滞扭矩H+hH。
<止动机构17的工作>
并且,当传递扭矩或扭矩变动进一步变大时,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大。于是,止动销26与止动用切口21d的侧面抵接,离合器片24及保持板25与毂缘21的相对旋转停止。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正。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四段扭转特性的离合器盘组件,但是扭转特性的段数不受限定。能够将本发明同样地应用于具有阻尼器装置的所有动力传递装置。
(b)在各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产生的迟滞扭矩的大小不受限定。能够根据所求出的扭转特性而适当变更迟滞扭矩的大小。

Claims (6)

1.一种阻尼器装置,将被输入的扭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衰减扭矩变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装置具备:
输入侧旋转部件,被输入扭矩;
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旋转自如;
多个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以及
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之间的衬套,当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
所述衬套具有:
第一抵接面,为平坦面,且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而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抵接面,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接触而吸收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于旋转中心的错位;以及
卡合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具有在轴向上隔着预定间隙对置配置的均为环状的离合器片和保持板,
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具有毂,所述毂至少包含在轴向上贯穿所述离合器片的内周侧的筒状部,
所述衬套在所述离合器片的内周端部配置于所述毂的筒状部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的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离合器片的内周端部的侧面摩擦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毂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具有与所述衬套的第二抵接面抵接的毂侧抵接面,
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毂侧抵接面分别是球面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毂侧抵接面具有比所述第二抵接面大的曲率半径,
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毂侧抵接面始终是外周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毂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齿,
所述衬套的卡合部是与所述多个齿卡合的多个凸起。
CN202010025741.0A 2019-01-16 2020-01-10 阻尼器装置 Active CN1114420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4876A JP7148419B2 (ja) 2019-01-16 2019-01-16 ダンパ装置
JP2019-004876 2019-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2035A CN111442035A (zh) 2020-07-24
CN111442035B true CN111442035B (zh) 2023-04-21

Family

ID=71626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5741.0A Active CN111442035B (zh) 2019-01-16 2020-01-10 阻尼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48419B2 (zh)
CN (1) CN11144203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2885A (ja) * 1999-07-22 2001-02-06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02425617A (zh) * 2007-06-01 2012-04-2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减振机构
WO2014196339A1 (ja) * 2013-06-04 2014-12-1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7378A (en) * 1970-12-28 1972-07-18 Bendix Corp Self-energizing torque limiting disc clutch
US4068750A (en) * 1976-12-22 1978-01-17 Borg-Warner Corporation Automatic adjuster for clutch linkages
SU675228A1 (en) * 1978-03-01 1979-07-25 Gennadij P Zherikhov Safety coupling
DE4448016B4 (de) * 1993-06-19 2015-02-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Schwungradvorrichtung
JPH07190144A (ja) * 1993-12-24 1995-07-28 N O K Megurasuteitsuku Kk ダンパの製造方法
JP3556008B2 (ja) * 1995-04-07 2004-08-18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DE19626687B4 (de) 1995-07-14 2007-04-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US5893446A (en) * 1995-08-11 1999-04-13 Exedy Corporation Clutch disc assembly
JP3518935B2 (ja) * 1995-08-11 2004-04-1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EP0904501A1 (en) * 1997-03-27 1999-03-31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s
JP2000002264A (ja) * 1998-06-16 2000-01-07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0002262A (ja) * 1998-06-17 2000-01-07 Exedy Corp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3675644B2 (ja) * 1998-07-17 2005-07-27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0087998A (ja) * 1998-09-18 2000-03-28 Exedy Corp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015774B2 (ja) * 1999-03-24 2007-11-28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DE10359416A1 (de) * 2003-12-18 2005-07-28 Zf Friedrichshafen Ag Reibungskupplungsanordnung
DE102005021459B3 (de) * 2005-05-10 2006-07-13 Eads Space Transportation Gmbh Mechanischer Rotationsantrieb
JP4463263B2 (ja) 2006-11-27 2010-05-19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DE102008013911B4 (de) * 2008-03-12 2014-02-13 Audi Ag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JP5447339B2 (ja) * 2010-11-02 2014-03-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捩れ緩衝装置
JP2012255502A (ja) 2011-06-09 2012-12-27 Toyota Motor Corp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5705935B2 (ja) * 2013-09-03 2015-04-2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JP6141783B2 (ja) 2014-03-14 2017-06-07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JP6708004B2 (ja) 2016-06-20 2020-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US10167943B1 (en) * 2018-02-26 2019-01-01 Borgwarner Inc. Power transmitting component having an oil spout for guiding lubr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2885A (ja) * 1999-07-22 2001-02-06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02425617A (zh) * 2007-06-01 2012-04-2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减振机构
CN102425618A (zh) * 2007-06-01 2012-04-2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减振机构
WO2014196339A1 (ja) * 2013-06-04 2014-12-1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2035A (zh) 2020-07-24
JP2020112241A (ja) 2020-07-27
JP7148419B2 (ja) 2022-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27160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6541983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13309816A (zh) 弹簧座及减振装置
US5857914A (en) Configuration for connecting outer radial portions of disk portions of a damper disk assembly
JP2016145614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11442035B (zh) 阻尼器装置
JP2000352441A (ja)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H09242777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US11965575B2 (en) Hysteresis torque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13870933U (zh) 减振装置
CN213870934U (zh) 减振装置
CN213870932U (zh) 减震装置
JP7053390B2 (ja) ダンパ装置
CN209818581U (zh) 铆接加工用销以及动力传递结构
JP2021134837A (ja) ダンパ装置
CN212775251U (zh) 摩擦垫圈
JP6782349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3986266B2 (ja)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CN212717805U (zh) 阻尼装置
JP2019203580A (ja) ダンパ装置
JP6976874B2 (ja) 動力伝達構造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H11173380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H11173381A (ja) ダンパー
JP2019132288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H08277850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