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8366U - 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98366U
CN205298366U CN201520943164.8U CN201520943164U CN205298366U CN 205298366 U CN205298366 U CN 205298366U CN 201520943164 U CN201520943164 U CN 201520943164U CN 205298366 U CN205298366 U CN 205298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body
plate
sheet material
damping devic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431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奈须刚志
林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4705048&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5298366(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98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98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 F16F15/123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 F16F15/1236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16F15/12326End-caps for springs
    • F16F15/12333End-caps for springs having internal abutment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44Hub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在规定的扭转角的范围内能够降低扭转刚性的减震装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具有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的第一~第三旋转体、介于所述第一~第三旋转体之间的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三旋转体上的第一~第四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一角度的状态与所述第一挡止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所述第四挡止部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二角度的状态与所述第三挡止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Description

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具有设置在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变速箱的输入轴之间的减震装置。减震装置具有:例如,分别与输出轴以及输入轴连接的两个旋转体、介于上述两个旋转体之间的弹性体、摩擦件。这样的减震装置通过弹性体、摩擦件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旋转变动衰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36727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情况下,由于是没有挡止构件的结构,所以导致扭转到弹簧紧贴为止。为了在规定的扭转角的范围内不产生弹簧的紧贴,必须使扭转刚性变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具有:
第一旋转体,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
第二旋转体,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
第三旋转体,介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
第一弹性部,介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而被弹性地压缩,
第二弹性部,介于所述第三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而被弹性地压缩,
第一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
第二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一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挡止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第三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体上,
第四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二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挡止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与两个旋转体的角度范围因螺旋弹簧的紧贴极限而受到限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的损伤,从而减震装置的扭转刚性能够降低。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挡止部具有第一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一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个端部,
所述第二挡止部具有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三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另一个端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一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所述第三挡止部具有第三支撑构件,该第三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三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个端部,
所述第四挡止部具有第四支撑构件,该第四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二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另一个端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二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在弹性部与旋转体之间具有挡止部,在挡止部被可摆动地支撑的情况下,形成有挡止部能够沿着旋转体的周向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使挡止部能够移动的区域变大。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第一螺旋弹簧,
所述第一挡止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内部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二挡止部具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一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凸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所述第二弹性部具有第二螺旋弹簧,
所述第三挡止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内部的第三凸部,
所述第四挡止部具有第四凸部,该第四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二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凸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第一~第四挡止部能够更加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不同。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通过由作用于减震装置的扭矩所产生的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扭转角,使得减震装置在如下三种状态变更,上述三种状态为: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使减震装置的扭转刚性产生的状态、第二弹性部使减震装置的扭转刚性产生的状态、由第一~第四挡止部限制相对旋转的第一~第三旋转体使减震装置的扭转刚性产生的状态。通过组合这样的多个扭转刚性,使旋转变动衰减变得更容易。而且,通过调整多个扭转刚性,在规定的扭转角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扭转刚性的分配,因此,与单一的扭转刚性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期望的扭矩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对第一圆板(discplate)的一部分进行剖切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省略驱动板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与图1不同的位置处的减震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板、从动板、第一片材以及第四片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板、从动板、第一片材以及第二片材的剖视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板、第二片材、第三片材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区域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并联区域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抵接区域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减震装置
2驱动板
3中间板
4从动板
5第一扭簧
5a、5b端部
6第二扭簧
6a、6b端部
21衬套
21a凸台部
22第一圆板
22c第一框架部
23第二圆板
23c第一框架部
31第一板
31b臂
31c插通孔
32第二板
32b臂
32c插通孔
34第二连接构件
42外侧轮毂
42b臂
71第一片材
71c凸部
71d覆盖部
72第二片材
72c凸部
73第三片材
73c凸部
74第四片材
74c凸部
74d覆盖部
Ax旋转轴
θt1第一抵接扭转角
θt2第二抵接扭转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此外,关于实施方式的结构构件以及该构件的说明存在一并记载多种表现形式的情况。该结构构件以及说明并不妨碍未记载的其它的表现形式。而且,未记载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结构构件以及说明并不妨碍其它的表现形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减震装置1具有位于外侧的驱动板2、位于内侧的中间板3以及位于更内侧的从动板4。驱动板2是第二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中间板3是第三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从动板4是第一旋转体的一个例子。
驱动板2、中间板3、从动板4分别能够围绕图1所示的旋转轴Ax旋转。旋转轴Ax是旋转中心的一个例子。下面,分别将与旋转轴Ax垂直的方向称为旋转轴Ax的径向或简称为径向、将沿着旋转轴Ax的方向称为旋转轴Ax的轴向或简称为轴向、将围绕旋转轴Ax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轴Ax的周向或简称为周向。
驱动板2相对于中间板3能够独立旋转,并且相对于从动板4能够独立旋转。换言之,驱动板2、中间板3、从动板4彼此能够相对地旋转。
驱动板2经由例如飞轮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此外,驱动板2并不限定于与发动机连接,也可以与马达那样的其它的驱动源或其它装置连接。
曲轴沿着旋转轴Ax延伸。飞轮形成为例如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发动机经由曲轴使飞轮旋转,使得驱动板2与飞轮一起旋转。即,发动机所产生的旋转经由飞轮传递至驱动板2。
驱动板2从靠近旋转轴Ax一侧开始依次具有衬套(bush)21、第一圆板22、第二圆板23、支撑板24、两个衬片部25。
衬套21具有两个凸台(boss)部21a与多个卡止部21b。凸台部21a是第二固定部的一个例子,是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两个凸台部21a隔着间隙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排列配置。卡止部21b是分别从两个凸台部21a的外周面向旋转轴Ax的径向突出的部分。
图2是对第一圆板22的一部分进行剖切来表示减震装置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在图2中,驱动板2只以第一圆板22表示。
如图2所示,第一圆板22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第一圆板22具有内框部22a、外框部22b、两个第一框架部22c、两个第二框架部22d。此外,第一框架部22c与第二框架部22d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
内框部22a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内框部22a形成为具有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嵌合孔22e的圆环状。内框部22a还具有花键部22f,该花键部22f通过从嵌合孔22e的内周面向径向延伸的多个槽形成。
如图1所示,在嵌合孔22e内嵌入有衬套21的一个凸台部21a。从凸台部21a突出的卡止部21b嵌入第一圆板22的花键部22f。由此,第一圆板22被安装在衬套21上,从而第一圆板22与衬套21能够围绕旋转轴Ax一体地旋转。
如图2所示,外框部22b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外框部22b形成为隔着间隙包围内框部22a的圆环状。即,外框部22b的内径比内框部22a的外径大。
第一框架部22c与第二框架部22d使内框部22a的外周与外框部22d的内周之间连接。两个第一框架部22c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内框部22a相互向相反方向延伸。两个第二框架部22d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内框部22a相互向相反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部22c延伸的方向与第二框架部22d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但第一以及第二框架部22c、22d延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此。
内框部22a、外框部22b、第一框架部22c以及第二框架部22d形成多个开口部22g。开口部22g使被第一圆板22覆盖的减震装置1的内部露出。
如图1所示,第一圆板22与第二圆板23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第一圆板22与第二圆板23通过在轴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构件27相互地连接。
第一连接构件27的一个端部通过例如铆接固定在第一圆板22上。第一连接构件27的另一个端部通过例如铆接固定在第二圆板23上。第一连接构件27限制第一圆板22与第二圆板23相对旋转。由此,第一圆板22与第二圆板23能够围绕旋转轴Ax一体旋转。
第二圆板23与第一圆板22相同,具有内框部23a、外框部23b、两个第一框架部23c、两个第二框架部23d(图4所示)、嵌合孔23e、花键部23f以及多个开口部23g。
第二圆板23的内框部23a、外框部23b、第一框架部23c、第二框架部23d、嵌合孔23e、花键部23f以及开口部23g与第一圆板22的内框部22a、外框部22b、第一框架部22c、第二框架部22d、嵌合孔22e、花键部22f以及开口部22g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但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第二圆板23的内框部23a、外框部23b、第一框架部23c以及第二框架部23d与第一圆板22的内框部22a、外框部22b、第一框架部22c以及第二框架部22d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排列配置。第二圆板23的花键部23f与第一圆板22的花键部22f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错开配置,但也可以设置为一致。
支撑板24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支撑板24形成为,比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外框部22b、23b大的圆环状。
支撑板24的内周部分通过例如第一连接构件27、螺钉安装在第一圆板22的外框部22b上。支撑板24从第一圆板22的外框部22b向旋转轴Ax的径向伸出。此外,支撑板24也可以安装在如第二圆板23那样的其它部分上。
衬片部25是例如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衬片部25形成为,隔着间隙包围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圆环状。
两个衬片部25在支撑板24的外周部分,安装在支撑板24的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的两侧。换言之,在轴向上,支撑板24配置在两个衬片部25之间。两个衬片部25与飞轮接触。
在飞轮旋转时,通过飞轮与衬片部25之间的摩擦力使驱动板2旋转。在作用于减震装置1的扭矩过大时,在衬片部25与飞轮之间产生滑动。
中间板3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驱动板2的第一圆板22与第二圆板23之间。中间板3具有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第一板31是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第二板32是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
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第一板31比第二板32更靠近驱动板2的第一圆板22配置。第二板32比第一板31更靠近驱动板2的第二圆板23配置。
图3是省略驱动板2来表示减震装置1的主视图。此外,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驱动板2的第一圆板22的外周部。如图3所示,第一板31具有中间部31a与两个臂31b。臂31b是第二延伸部的一个例子。此外,臂31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
中间部31a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中间部31a形成为,具有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插通孔31c的圆环状。插通孔31c是开口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在插通孔31c内嵌入有驱动板2的衬套21的凸台部21a。嵌入插通孔31c内的凸台部21a限制第一板31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换言之,衬套21的凸台部21a使第一板31配合旋转轴Ax配置(定心)。在插通孔31c的内周面与凸台部21a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凸台部21a与第一板31能够围绕旋转轴Ax相对旋转的间隙。
如图3所示,两个臂31b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中间部31a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在图3中,两个臂31b向左上方以及右下方延伸。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旋转轴Ax至臂31b的外周面的长度比从旋转轴Ax至第一圆板22的外框部22b的外周面的长度短。
在臂31b的顶端部设置有两个伸出部31d。伸出部31d是从臂31b的顶端部向旋转轴Ax的周向的两侧突出的部分。换言之,两个伸出部31d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从臂31b的顶端部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
图4是表示与图1不同的位置处的减震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
在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上安装有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构件34。第二连接构件34是第一固定部的一个例子。第二连接构件34使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相互连接。
第二连接构件34的一个端部通过例如铆接固定在第一板31上。第二连接构件34的另一个端部通过例如铆接固定在第二板32上。第二连接构件34限制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相对旋转。由此,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能够围绕旋转轴Ax一体旋转。
第二板32与第一板31相同,具有中间部32a、两个臂32b、插通孔32c以及两个伸出部32d(图7所示)。第二板32的中间部32a以及臂32b与第一板31的中间部31a以及臂31b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但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第二板32的中间部32a以及臂32b与第一板31的中间部31a以及臂31b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排列配置。
从动板4经由例如输入轴与变速箱连接。此外,从动板4并不限定于与变速箱连接,也可以与马达等的其它装置连接。如图1所示,从动板4具有内侧轮毂41、外侧轮毂42、弹簧43。
内侧轮毂41具有凸台部41a与多个卡止部41b。凸台部41a是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凸台部41a的内侧嵌入有输入轴。在凸台部41a与输入轴之间经由例如花键或键传递旋转。卡止部41b是分别从凸台部41a的外周面向旋转轴Ax的径向突出的部分。
内侧轮毂41的凸台部41a内嵌于驱动板2的衬套21的凸台部21a的内侧。在内侧轮毂41的凸台部41a的外周面与衬套21的凸台部21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内侧轮毂41的凸台部41a与衬套21的凸台部21a能够围绕旋转轴Ax相对旋转的间隙。
驱动板2的衬套21的两个凸台部21a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的两侧。换言之,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配置在衬套21的两个凸台部21a之间的间隙内。
外侧轮毂42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中间板3的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之间。此外,外侧轮毂4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外侧。
如图3所示,外侧轮毂42具有中间部42a与两个臂42b。此外,在图3中,省略内侧轮毂41以及弹簧43来表示从动板4。臂42b是第一延伸部的一个例子。臂42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
中间部42a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中间部42a形成为,具有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插通孔42c的圆环状。中间部42a还具有花键部42d,该花键部42d由从插通孔42c的内周面向径向延伸的多个槽形成。
内侧轮毂41的凸台部41a内嵌于外侧轮毂42的插通孔42c的内侧。在内侧轮毂41的凸台部41a的外周面与外侧轮毂42的插通孔42c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能够围绕旋转轴Ax相对旋转的间隙。
如图1所示,在外侧轮毂42的花键部42d内嵌有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在外侧轮毂42的花键部42d的端部与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的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能以规定的角度相对旋转。
在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以规定的角度相对旋转时,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外侧轮毂42的花键部42d的端部与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的端部接触。由此,限制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进一步相对旋转。
弹簧43是螺旋状的压缩弹簧。弹簧43配置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外侧轮毂42的花键部42d的端部与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换言之,弹簧43在周向上介于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之间。
在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围绕旋转轴Ax相对旋转时,弹簧43被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外侧轮毂42的花键部42d的端部与内侧轮毂41的卡止部41b的端部压缩。弹簧43对向围绕旋转轴Ax的一个方向相对旋转的内侧轮毂41与外侧轮毂42作用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力。
如图3所示,外侧轮毂42的两个臂42b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中间部42a分别向相反方向延伸。在图3中,两个臂42b分别向右上方以及左下方延伸。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旋转轴Ax至臂42b的外周面的长度比从旋转轴Ax至第一圆板22的外框部22b的外周面的长度短。
如图2所示,在未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外侧轮毂42的臂42b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与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重叠。此外,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与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
在臂42b的顶端部设置有两个伸出部42e。伸出部42e是从臂42b的顶端部向旋转轴Ax的周向的两侧突出的部分。换言之,两个伸出部42e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从臂42b的顶端部分别向相反方向突出。
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的宽度比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的宽度大。此外,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的宽度与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的宽度并不限定于此。
减震装置1还具有两个第一扭簧5、两个第二扭簧6、挡止机构7。第一扭簧5是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一螺旋弹簧的一个例子。第二扭簧6是第二弹性部以及第二螺旋弹簧的一个例子。此外,第一扭簧5与第二扭簧6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图2以及图3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扭簧5以及第二扭簧6的截面。
第一扭簧5是螺旋状的压缩弹簧。第一扭簧5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介于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与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之间。
另外,在未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第一扭簧5也介于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与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之间。
第二扭簧6是螺旋状的压缩弹簧。第二扭簧6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介于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与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之间。
另外,在未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第二扭簧6也介于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与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之间。
第二扭簧6的长度与第一扭簧5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二扭簧6的弹簧系数比第一扭簧5的弹簧系数大。此外,第一以及第二弹簧5、6的长度以及弹簧系数并不限定于此。
挡止机构7具有两个第一片材71、两个第二片材72、两个第三片材73、两个第四片材74。第一片材71是第一挡止部以及第一支撑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二片材72是第二挡止部以及第二支撑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三片材73是第三挡止部以及第三支撑构件的一个例子。第四片材74是第四挡止部以及第四支撑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一~第四片材71~74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制作。此外,第一~第四片材71~74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
两个第一片材71分别被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两个臂42b可拆卸地支撑。第一片材71被设置在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上的伸出部42e支撑。
同时,两个第一片材71也被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两个第一框架部22c、23c可拆卸地支撑。第一片材71也被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支撑。
图5是概略地表示驱动板2、从动板4、第一片材71以及第四片材74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中间板3、从动板4、第一片材71以及第二片材72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片材71具有支撑壁71a、两个延伸壁71b、凸部71c、覆盖部71d。凸部71c是第一凸部的一个例子。
支撑壁71a覆盖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的一个端部。如图3所示,支撑壁71a支撑第一扭簧5的一个端部5a。
如图5所示,两个延伸壁71b从支撑壁71a分别向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且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在两个延伸壁71b之间配置有外侧轮毂42的臂42b。而且,在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之间配置有两个延伸壁71b。由此,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与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限制第一片材71在轴向上移动。
通过支撑壁71a与两个延伸壁71b形成在旋转轴Ax的周向开口的凹部71e。在凹部71e内嵌入有外侧轮毂42的伸出部42e。由此,第一片材71被外侧轮毂42的伸出部42e支撑。
如图6所示,通过例如设置在外侧轮毂42的伸出部42e上的凸部142e***设置在第一片材71的支撑壁71a上的凹部171a,使得外侧轮毂42的伸出部42e支撑第一片材71。在隔着该凸部142e以及凹部171的旋转轴Ax的径向的内侧以及外侧的至少一侧形成有间隙G。即,以外侧轮毂42支撑第一片材71的状态,在外侧轮毂42与第一片材71之间设置有间隙(空间)G。由于设置有该间隙G,所以第一片材71相对于外侧轮毂42能够摆动。
在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上分别形成有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开口的凹部22h、23h。在凹部22h、23h内分别嵌入有第一片材71的延伸壁71b。由此,第一片材71可摆动地被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支撑。
如图3所示,凸部71c从支撑壁71a向旋转轴Ax的周向突出。凸部71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凸部71c从第一扭簧5的一个端部5a***第一扭簧5的内部。换言之,凸部71c配置在第一扭簧5的内部。
覆盖部71d从支撑壁71a向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覆盖部71d向两个延伸壁71b的相反方向延伸。覆盖部71d从旋转轴Ax的径向上的外侧覆盖第一扭簧5的一部分。
两个第二片材72分别被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两个臂31b、32b支撑。第二片材72被设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上的伸出部31d、32d支撑。
图7是概略地表示中间板3、第二片材72、第三片材73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第二片材72具有支撑壁72a、三个延伸壁72b、凸部72c。凸部72c是第二凸部的一个例子。
支撑壁72a覆盖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的一个端部。如图3所示,支撑壁72a支撑第一扭簧5的另一个端部5b。
如图7所示,三个延伸壁72b具有两个外侧延伸壁172b与一个内侧延伸壁272b。外侧延伸壁172b与内侧延伸壁272b分别从支撑壁72a向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且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在两个外侧延伸壁172b之间分别配置有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而且,在第一板31的臂31b与第二板32的臂32b之间配置有一个内侧延伸壁272b。由此,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限制第二片材72在轴向上移动。此外,也可以省略外侧延伸壁172b以及内侧延伸壁272b中的任一个。
通过支撑壁72a与三个延伸壁72b形成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开口的凹部72d。即,在外侧延伸壁172b与内侧延伸壁272b之间形成有凹部72d。在凹部72d内嵌入有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伸出部31d、32d。由此,第二片材72被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伸出部31d、32d支撑。
如图6所示,例如设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伸出部31d、32d上的凸部131d***设置在第二片材72的支撑壁72a的凹部172a内,使得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伸出部31d、32d支撑第二片材72。在隔着该凸部131d以及凹部172a的旋转轴Ax的径向的内侧以及外侧的至少一侧形成有间隙G。即,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支撑第二片材72的状态下,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与第二片材72之间设置有间隙(空间)G。由于设置有该间隙G,所以第二片材72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能够摆动。
如图3所示,凸部72c从支撑壁72a向旋转轴Ax的周向突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第二片材72的凸部72c向第一片材71突出。而且,第一片材71的凸部71c向第二片材72突出。
凸部72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凸部72c从第一扭簧5的另一个端部5b***第一扭簧5的内部。换言之,凸部72c配置在第一扭簧5的内部。
两个第三片材73分别被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两个臂31b、32b支撑。第三片材73被设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上的伸出部31d、32d支撑。
第三片材73具有支撑壁73a、三个延伸壁73b、凸部73c。凸部73c是第三凸部的一个例子。
支撑壁73a覆盖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的另一个端部。支撑壁73a支撑第二扭簧6的一个端部6a。
如图7所示,三个延伸壁73b具有两个外侧延伸壁173b与一个内侧延伸壁273b。外侧延伸壁173b与内侧延伸壁273b分别从支撑壁73a向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且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在两个外侧延伸壁173b之间配置有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而且,在第一板31的臂31b与第二板32的臂32b之间配置有一个内侧延伸壁273b。由此,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限制第三片材73在轴向上移动。此外,也可以省略外侧延伸壁173b以及内侧延伸壁273b中的任一个。
通过支撑壁73a与三个延伸壁73b形成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开口的凹部73d。即,在外侧延伸壁173b与内侧延伸壁273b之间形成有凹部72d。在凹部73d内嵌入有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伸出部31d、32d。由此,第三片材73被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伸出部31d、32d可摆动地支撑。与第二片材72相同,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支撑第三片材73的状态下,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与第三片材73之间设置有使第三片材73能够摆动的间隙G。
第二以及第三片材72、73以中间板3支撑第二以及第三片材72、73的部分为中心,能够向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或远离旋转轴Ax的方向摆动。例如,第二以及第三片材72、73能够向图7的跟前侧或里侧摆动。
如图3所示,凸部73c从支撑壁73a向旋转轴Ax的周向突出。凸部73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凸部73c从第二扭簧6的一个端部6a***第二扭簧6的内部。换言之,凸部73c配置在第二扭簧6的内部。
如图5所示,两个第四片材74分别被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两个第一框架部22c、23c可拆卸地支撑。第四片材74被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两个第一框架部22c、23c支撑。
同时地,两个第四片材74也分别被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两个臂42b可拆卸地支撑。第四片材74也被设置在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上的伸出部42e支撑。
第四片材74具有支撑壁74a、两个延伸壁74b、凸部74c、覆盖部74d。凸部74c是第四凸部的一个例子。
支撑壁74a覆盖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的另一个端部。如图3所示,支撑壁74a支撑第二扭簧6的另一个端部6b。
如图5所示,两个延伸壁74b分别从支撑壁74a向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且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在两个延伸壁74b之间配置有外侧轮毂42的臂42b。而且,在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之间配置有两个延伸壁74b。由此,外侧轮毂42的臂42b与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限制第四片材74在轴向上移动。
通过支撑壁74a与两个延伸壁74b形成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开口的凹部74e。在凹部74e内嵌入有外侧轮毂42的伸出部42e。由此,第四片材74被外侧轮毂42的伸出部42e可摆动地支撑。与第一片材71相同,在外侧轮毂42支撑第四片材74的状态下,在外侧轮毂42与第四片材74之间设置有使第四片材74能够摆动的间隙G。
在形成于驱动板2上的凹部22h、23h内分别嵌入有第四片材74的延伸壁74b。由此,第四片材74被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可摆动地支撑。
第一以及第四片材71、74以从动板4以及驱动板2支撑第一以及第四片材71、74的部分为中心,能够向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或远离旋转轴Ax的方向摆动。例如,第一以及第四片材71、74能够向图5的跟前侧或里侧摆动。
在从动板4与驱动板2相对旋转时,第一以及第四片材71、74被从动板4以及驱动板2的某一个支撑。例如,在从动板4与驱动板2相对旋转时,从动板4向图5的左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第一片材71被从动板4支撑,并且从驱动板2脱离。另一方面,第四片材74被驱动板2支撑,并且从从动板4脱离。
如图3所示,凸部74c从支撑壁74a向旋转轴Ax的周向突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第四片材74的凸部74c向第三片材73突出。而且,第三片材73的凸部73c向第四片材74突出。
凸部74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凸部74c从第二扭簧6的另一个端部6b***第二扭簧6的内部。换言之,凸部74c配置在第二扭簧6的内部。
覆盖部74d从支撑壁74a向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覆盖部74d向两个延伸壁74b的相反方向延伸。覆盖部74d从旋转轴Ax的径向上的外侧覆盖第二扭簧6的一部分。
第一扭簧5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介于被从动板4以及驱动板2支撑的第一片材71与被中间板3支撑的第二片材72之间。在从动板4、中间板3以及驱动板2相对旋转时,被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支撑的第一扭簧5被压缩或拉伸而弹性变形。
当通过相对旋转,围绕旋转轴Ax的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变小时,第一扭簧5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一扭簧5按压中间板3与从动板4,以使得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变大。
第二扭簧6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介于被中间板3支撑的第三片材73与被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支撑的第四片材74之间。在从动板4、中间板3以及驱动板2相对旋转时,被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支撑的第二扭簧6被压缩或拉伸而弹性变形。
当通过相对旋转,围绕旋转轴Ax的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变小时,第二扭簧6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二扭簧6按压驱动板2与中间板3,以使得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变大。
在未向驱动板2与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围绕旋转轴Ax的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保持为恒定。同样地,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保持为恒定。此时,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延伸的方向与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此外,臂31b、32b、42b延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此。
第一扭簧5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按压第一片材71。由此,第一片材71被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中的至少一个支撑。同样地,第一扭簧5向中间板3按压第二片材72。由此,第二片材72被中间板3支撑。
第一扭簧5按压可摆动的第一片材71以及第二片材72。由此,在未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第一片材71的支撑壁71a与第二片材72的支撑壁72a被保持为大致平行。
在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按压第一扭簧5时,第一扭簧5通过反作用力向旋转轴Ax的径向的外侧挠曲为扇形。换言之,第一扭簧5的两端部5a、5b沿着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周向移动。通过第一扭簧5这样地挠曲,第一扭簧5的长度(冲程)延长。
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根据第一扭簧5的挠曲而摆动。因此,第一片材71与第二片材72之间的角度能够变化。第一片材71的覆盖部71d支撑挠曲的第一扭簧5。
第二扭簧6向中间板3按压第三片材73。由此,第三片材73被中间板3支撑。同样地,第二扭簧6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按压第四片材74。由此,第四片材74被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中的至少一个支撑。
第二扭簧6按压能够摆动的第三片材73以及第四片材74。由此,在未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第三片材73的支撑壁73a与第四片材74的支撑壁74a被保持为大致平行。
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按压第二扭簧6时,第二扭簧6通过反作用力向旋转轴Ax的径向的外侧挠曲为扇形。换言之,第二扭簧6的两端部6a、6b沿着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周向移动。通过第二扭簧6这样地挠曲,第二扭簧6的长度(冲程)延长。
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根据第二扭簧6的挠曲而摆动摇动。因此,第三片材73与第四片材74之间的角度能够变化。第四片材74的覆盖部74d支撑挠曲的第二扭簧6。
如上所述,减震装置1的驱动板2经由飞轮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从动板4经由输入轴与变速箱连接。通过发动机驱动而传递至飞轮的扭矩例如从驱动板2通过第四片材74、第二扭簧6、第三片材73、中间板3、第二片材72、第一扭簧5以及第一片材72传递至从动板4。从动板4将该扭矩通过输入轴传递至变速箱。
发动机的曲轴的转速通过驾驶员的操作、发动机的行程而变动。通过这样的曲轴的转速的変化,存在输入轴的转速比曲轴的转速快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扭矩例如能够从从动板4通过第一片材72、第一扭簧5、第二片材72、中间板3、第三片材73、第二扭簧6以及第四片材74被传递至驱动板2。
在驱动板2与从动板4之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中,第一扭簧5与第二扭簧6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两个弹簧的弹簧系数在计算上为并联连接的两个弹簧的弹簧系数的四分之一。因此,串联连接第一扭簧5与第二扭簧6的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能够比并联连接第一扭簧5与第二扭簧6的情况的扭转刚性低。
如图4所示,减震装置1还具有多个第一摩擦构件11、第一板簧12、多个第二摩擦构件13、第二板簧14。
多个第一摩擦构件11分别安装在驱动板2的第一圆板22与第二圆板23上。第一摩擦构件11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介于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第一摩擦构件11在与中间板3之间使摩擦力产生。
第一板簧12介于第一摩擦构件11与第二圆板23之间。第一板簧12向中间板3按压第一摩擦构件11。第一板簧12将在第一摩擦构件11与中间板3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变大。
多个第二摩擦构件13分别安装在中间板3的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上。第二摩擦构件13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介于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第二摩擦构件13在与从动板4之间使摩擦力产生。
第二板簧14介于第二摩擦构件13与中间板3的第一板31之间。第二板簧14向从动板4按压第二摩擦构件13。第二板簧14将在第二摩擦构件13与从动板4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变大。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减震装置1的作用的一个例子。此外,减震装置1的作用并不限定于下面的说明。
图8是表示减震装置1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在图8中,纵轴表示作用于减震装置1的扭矩。横轴表示从未向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状态起的、驱动板2与从动板4之间的相对的旋转角度(扭转角)。即,图8的曲线图是表示作用于减震装置1的扭矩和驱动板2与从动板4之间的扭转角的关系。
图8的曲线的倾斜度与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成比例。即,曲线图的倾斜度越小,则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越低。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越高,则从动板4相对于驱动板2越容易相对旋转。
如图8所示,减震装置1的扭矩与扭转角的曲线根据扭转角而具有三个区域,分别为串联区域F1、并联区域F2以及抵接区域F3。串联区域F1、并联区域F2以及抵接区域F3中的减震装置1的固有角频率分别不同。此外,减震装置1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只具有上述三个区域中的任意两个区域。
图9是表示串联区域F1的减震装置1的主视图。串联区域F1是串联连接的第一扭簧5与第二扭簧6使发动机的的旋转变动衰减的区域。即,在串联区域F1中,第一扭簧5与第二扭簧6全都能够伸缩。
在串联区域F1中,在扭矩作用于减震装置1时,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围绕旋转轴Ax相对旋转。即,通过扭矩作用于减震装置1,产生驱动板2与从动板4之间的扭转角θt。
伴随着扭矩变大,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与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之间的角度θ1变小。而且,伴随着扭矩变大,驱动板2的第一以及第二圆板22、23的第一框架部22c、23c与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之间的角度θ2变小。
如图8所示,在因作用于减震装置1的扭矩增大而扭转角到达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时,减震装置1从串联区域F1变更至并联区域F2。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是第一角度的一个例子。并联区域F2中的扭转角与扭矩的曲线的倾斜度比串联区域F1中的扭转角与扭矩的曲线的倾斜度大。即,并联区域F2中的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比串联区域F1中的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高。
图10是表示并联区域F2中的减震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10所示,在扭转角到达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时,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θ1到达第一抵接角度θ1max。
在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变小至第一抵接角度θ1max时,第一片材71的凸部71c与第二片材72的凸部72c接触。第一片材71的凸部71c通过与第二片材72的凸部72c接触,限制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比第一抵接角度θ1max小。换言之,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相互抵接来限制第一扭簧5收缩。
这样,在从动板4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时,第一片材71的凸部71c与第二片材72的凸部72c。由此,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限制从动板4相对于中间板3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
另一方面,第三片材73的凸部73c保持从第四片材74的凸部74c分离的状态。因此,在并联区域F2中,第二扭簧6能够伸缩。
如上所述,在并联区域F2中,限制第一扭簧5收缩,从而第二扭簧6能够伸缩。即,并联区域F2是并联连接的两个第二扭簧6使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衰减的区域。
在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的角度减小至第一抵接角度θ1max时,卷绕成螺旋状的第一扭簧5的相邻的金属线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即,在没有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的情况下,第一扭簧5能够进一步被压缩。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通过相互抵接,抑制第一扭簧5过大地被压缩而产生紧贴极限。
如图8所示,在因作用于减震装置1的扭矩增大而扭转角到达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时,减震装置1从并联区域F2变更至抵接区域F3。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是第二角度的一个例子。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比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大。在抵接区域F3中,相对于扭矩的增加,扭转角停止增加。即,在抵接区域F3中的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比在并联区域F2中的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高。
图11是表示抵接区域F3中的减震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11所示,在扭转角到达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时,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θ2到达第二抵接角度θ2max。
在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减小至第二抵接角度θ2max时,第三片材73的凸部73c与第四片材74的凸部74c接触。通过使第三片材73的凸部73c与第四片材74的凸部74c接触,限制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比第二抵接角度θ2max小。换言之,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相互抵接来限制第二扭簧6收缩。
这样,在从动板4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时,第三片材73的凸部73c与第四片材74的凸部74c接触。由此,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限制中间板3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
在抵接区域F3中,第一片材71的凸部71c与第二片材72的凸部72c也保持接触的状态。因此,在抵接区域F3中,也限制第一扭簧5收缩。
如上所述,在抵接区域F3中,同时限制第一扭簧5收缩和第二扭簧6收缩。即,抵接区域F3是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不使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衰减的区域。
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的凸部71c、72c的长度比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的凸部73c、74c的长度短。因此,第一抵接角度θ1max比第二抵接角度θ2max小。由此,在第一以及第二片材71、72接触后,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接触。
在驱动板2与中间板3之间的角度减小至第二抵接角度θ2max时,卷绕成螺旋状的第二扭簧6的相邻的金属线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即,在没有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的情况下,第二扭簧6能够进一步被压缩。第三以及第四片材73、74通过相互抵接来抑制第二扭簧6过大地被压缩而产生紧贴极限。
如图8所示,在减震装置1设定有常用扭矩T1与滑动扭矩T2。常用扭矩T1是发动机的旋转处于常用范围(例如,6000rpm)的情况的最大扭矩。滑动扭矩T2是在驱动板2的衬片部25与飞轮之间产生滑动的扭矩。即,在扭矩增加而到达滑动扭矩T2时,在驱动板2的衬片部25与飞轮之间产生滑动。滑动扭矩T2比常用扭矩T1大。
减震装置1被设定为,在扭矩到达常用扭矩T1时,扭转角变为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例如,通过第一~第四片材71~74的凸部71c~74c的长度、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弹簧系数,能够调整相对于扭矩的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
此外,减震装置1也可以被设定为,在扭矩到达常用扭矩T1后,扭转角变为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在该情况下被设定为,在扭矩到达滑动扭矩T2前,扭转角变为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
而且,减震装置1被设定为,从未对驱动板2以及从动板4作用外力的状态至到达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的扭转角比从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至到达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的扭转角大。即,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比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与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之差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中,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串联地介于从动板4与驱动板2之间,从而能够获得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一起被压缩的状态。因此,与一个扭簧介于从动板4与驱动板2之间的结构或多个扭簧并联地介于从动板4与驱动板2之间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将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设定得更低。另外,与没有中间板3且一个长的扭簧介于从动板4与驱动板2之间的结构相比,容易抑制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压曲。
而且,在从动板4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的状态下,第一片材71与第二片材72接触来限制从动板4相对于中间板3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另外,在所述从动板4相对于所述驱动板2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的状态下,第三片材73与第四片材74接触来限制中间板3相对于所述驱动板2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因此,与两个旋转体的角度范围因螺旋弹簧的紧贴极限而受到限制的结构相比,容易抑制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损伤。另外,与提高螺旋弹簧的刚性的结构相比,容易将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设定得更低,以使得螺旋弹簧不会达到紧贴极限。
第一~第四片材71~74限制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的相对旋转,并且支撑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端部5a、5b、6a、6b。由此,抑制减震装置1的部件件数的增加,从而能够使减震装置1更加小型化。
第一~第四片材71~74分别被对应的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可摆动地支撑,并且分别支撑对应的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在与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对应的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之间具有第一~第四片材71~74,在挡止部被可摆动地支撑的情况下,沿着旋转体的周向形成有挡止部能够移动的空间,因此,能够使挡止部能够移动的区域变大。
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是螺旋弹簧。第一~第四片材71~74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内部,并且具有限制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的相对旋转的第一~第四凸部71c~74c。由此,能够使第一~第四片材71~74更加小型化。
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与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不同。因此,通过由作用于减震装置1的扭矩所产生的从动板4与驱动板2之间的扭转角θt,使得减震装置1在如下三种状态之间变更,上述三种状态为:串联连接的第一扭簧5以及第二扭簧6使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产生的状态(串联区域F1)、第二扭簧6使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产生的状态(并联区域F2)、由第一~第四片材71~74限制相对旋转的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使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产生的状态(抵接区域F3)。即,能够设定多个种类的扭转方向的固有角频率。通过组合这样的多个扭转刚性,使旋转变动衰减变得更容易。而且,通过调整多个扭转刚性,在规定的扭转角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扭转刚性的分配。因此,与减震装置1只具有单一的扭转刚性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期望的扭矩容量。
第一~第四片材71~74由合成树脂材料制作。由此,与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抑制第一~第四片材71~74的磨耗、噪音。
中间板3具有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从动板4的两侧的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第一扭簧5介于中间板3与从动板4之间,并且被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压缩。在第一扭簧5被压缩时,向截面的中央部作用力比向偏置位置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性能以及耐久性。
为了使力作用于第一扭簧5的截面中央部,例如,具有如下方法:通过将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中的至少一个向旋转轴Ax的轴向弯曲,使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的中间板3按压第一扭簧5的位置与从动板4按压第一扭簧5的位置一致。但是,在弯曲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中的至少一个时,因例如离心力的影响,被弯曲的部分的耐久性容易降低。在为了抑制该耐久性的降低而使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的厚度增大时,减震装置1的旋转轴Ax的轴向的大小增大。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那样,中间板3具有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并且从动板4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之间,因此,从动板4能够使力作用于第一扭簧5的截面中央部。而且,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能够使力均衡地作用于第一扭簧5。在该结构中,不需要弯曲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中的至少一个。由此,中间板3的强度的降低与减震装置1的大小的增大被抑制。
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能够一体地围绕旋转轴Ax旋转。因此,与第一板31以及第二板32未被一体化的情况相比,使力更稳定地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而使其弹性变形。由此,减震装置1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第二连接构件34安装在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上来限制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相对旋转。由此,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能够一体地围绕旋转轴Ax旋转,从而减震装置1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限制第二以及第三片材72、73沿着旋转轴Ax的轴向移动。因此,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抑制第二片材72与第三片材73的位置偏离。由此,抑制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位置、姿势的变化,从而减震装置1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衬套21的凸台部21a安装在中间板3上来限制中间板3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由此,抑制驱动板2使压缩力或拉伸力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的旋转轴Ax的径向上的位置变化,从而减震装置1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通过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第二衬套21的凸台部21a配置在设置在中间板3上的插通孔31c、32c中,限制中间板3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由此,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中间板3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
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从动板4的臂42b的宽度与中间板3的臂31b、32b的宽度不同。根据旋转轴Ax的周向上的臂31b、32b、42b的宽度,第一扭簧5的长度能够更长或更短。由此,根据条件能够更容易地设定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
下面,参照图12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在下面的多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存在如下情况:具有与已经说明的结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构件被赋予与该已述的结构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另外,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多个结构构件并不限定于全部的功能以及性质共通,也可以具有与各实施方式相应的不同的功能以及性质。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12所示,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中间板3的第一以及第二板31、32的臂31b、32b的长度比从动板4的外侧轮毂42的臂42b的长度短。
第一扭簧5延伸的方向相对于旋转轴Ax的周向倾斜。同样地,第二扭簧6延伸的方向也相对于旋转轴Ax的周向倾斜。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中,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从动板4的臂42b的长度与中间板3的臂31b、32b的长度不同。根据旋转轴Ax的径向上的臂31b、32b、42b的长度,第一扭簧5的长度能够更长或更短。由此,根据条件能够更容易地设定减震装置1的扭转刚性。
下面,参照图13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13所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第一以及第四片材71、74的覆盖部71d、74d的长度比凸部71c、74c的长度长。
在从动板4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一抵接扭转角θt1时,第一片材71的覆盖部71d与第二片材72的支撑壁71a接触。第一片材71的覆盖部71d通过与第二片材72的支撑壁72a接触,限制从动板4相对于中间板3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
在从动板4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二抵接扭转角θt2时,第四片材74的覆盖部74d与第三片材73的支撑壁73a接触。第四片材74的覆盖部74d通过与第三片材73的支撑壁73a接触,限制中间板3相对于驱动板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
如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所述,并不限定于凸部71c~74c,像覆盖部71d、74d与支撑壁72a、73a那样的第一~第四片材71~74的其它部分也可以限制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的相对旋转。
在上面的说明中,说明了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的情况。但是,就减震装置1而言,在驱动板2、中间板3以及从动板4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相对旋转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其只是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一个例子。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言,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如具体的用途、结构、形状、作用以及效果中至少一部分,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也可以变更、省略以及追加。
例如,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并不限定于第一以及第二扭簧5、6。例如,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也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橡胶等各种构件。
下面,对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进行附记。在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第四挡止部由合成树脂材料制作。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与由例如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抑制第一~第四挡止部的磨耗、噪音。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三旋转体具有在所述旋转轴心方向排列配置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所述第一旋转体在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
第一弹性部介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三旋转体之间且被第一以及第三旋转体压缩。在第一弹性部被压缩时,向截面的中央部作用力比向偏置位置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性能以及耐久性。
为了向第一弹性部的截面中央部作用力,具有如下方法:通过例如向旋转轴心方向弯曲第一以及第三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使旋转轴心方向中的第一旋转体按压第一弹性部的位置与第三旋转体按压第一弹性部的位置一致。但是,在弯曲第一以及第三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时,因例如离心力的影响而弯曲的旋转体的耐久性容易降低。在为了抑制该耐久性的降低而使弯曲的旋转体的厚度増大时,减震装置的旋转轴心方向的大小增大。
另一方面,如上述减震装置所述,第三旋转体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壁部且第一旋转体在旋转轴心方向上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壁部之间,因此,第一旋转体能够使力作用于第一弹性部的截面中央部。而且,第一以及第二壁部能够使力均衡地作用于第一弹性部。在该结构中,不需要弯曲第一以及第三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能够抑制第三旋转体的强度的降低与减震装置的大小的增大。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能够一体地围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与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未被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力更稳定地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而弹性变形。由此,减震装置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由于第一固定部安装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上,所以限制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对旋转。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能够一体地围绕旋转中心旋转,从而减震装置的性能能够更稳定化。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限制所述第二以及第三支撑构件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移动。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限制在旋转轴心方向上第二支撑构件与第三支撑构件的位置偏离。由此,能够抑制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的位置、姿势变化,从而减震装置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另外,上述减震装置还具有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安装在所述第三旋转体上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移动。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能够抑制第二旋转体使压缩力或拉伸力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的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的位置变化,从而减震装置的性能能够更加稳定化。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三旋转体具有沿着所述旋转中心延伸的开口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沿着所述旋转中心延伸,并且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中,来抑制所述第三旋转体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移动。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第三旋转体在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移动。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三旋转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介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周向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宽度与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周向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宽度不同。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根据在第一旋转体的周向上的第一以及第二延伸部的宽度,第一弹性部的长度能够更长或更短。由此,根据条件能够更容易地设定减震装置的扭转刚性。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三旋转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介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与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不同。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根据在第一旋转体的径向上的第一以及第二延伸部的长度,第一弹性部的长度能够更长或更短。由此,根据条件能够更容易地设定减震装置的扭转刚性。
另外,在上述减震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被所述第一旋转体支撑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摆动的空间,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被所述第三旋转体支撑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能够摆动的空间,在所述第三支撑构件被所述第三旋转体支撑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能够摆动的空间,在所述第四支撑构件被所述第二旋转体支撑的状态下,在所述第四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四支撑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摆动的空间。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能够向第一旋转体的径向的外侧挠曲成扇形,从而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的长度(冲程)延长。

Claims (5)

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旋转体,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
第二旋转体,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
第三旋转体,介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且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
第一弹性部,介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而被弹性地压缩,
第二弹性部,介于所述第三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相对旋转而被弹性地压缩,
第一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
第二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一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挡止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第三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体上,
第四挡止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第二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挡止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止部支撑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个端部,
所述第二挡止部支撑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另一个端部,
所述第三挡止部支撑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个端部,
所述第四挡止部支撑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另一个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止部具有第一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一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个端部,
所述第二挡止部具有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三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另一个端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一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所述第三挡止部具有第三支撑构件,该第三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三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个端部,
所述第四挡止部具有第四支撑构件,该第四支撑构件能够摆动地被所述第二旋转体支撑,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另一个端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二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第一螺旋弹簧,
所述第一挡止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内部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二挡止部具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一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凸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所述第二弹性部具有第二螺旋弹簧,
所述第三挡止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内部的第三凸部,
所述第四挡止部具有第四凸部,该第四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内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了所述第二角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三凸部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三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向所述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不同。
CN201520943164.8U 2014-11-25 2015-11-24 减震装置 Active CN2052983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8205 2014-11-25
JP2014238205A JP6543919B2 (ja) 2014-11-25 2014-11-25 ダン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98366U true CN205298366U (zh) 2016-06-08

Family

ID=54705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43164.8U Active CN205298366U (zh) 2014-11-25 2015-11-24 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26294B1 (zh)
JP (1) JP6543919B2 (zh)
CN (1) CN2052983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5556A (zh) * 2019-01-10 2020-07-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振装置
CN114364896A (zh) * 2019-10-01 2022-04-15 株式会社F.C.C. 离合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2113B2 (ja) 2016-12-13 2021-01-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EP3336380B1 (en) 2016-12-14 2020-04-1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ing apparatus
JP6828440B2 (ja) 2017-01-10 2021-0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JP2019049305A (ja) * 2017-09-08 2019-03-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
JP7119873B2 (ja) * 2018-10-10 2022-08-17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ダンパ装置
EP3899317B1 (fr) * 2018-12-20 2023-01-04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avec des ressorts en serie et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FR3090776B1 (fr) 2018-12-20 2020-12-18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avec des ressorts en série et systèm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FR3092153B1 (fr) 2019-01-28 2021-06-25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avec des ressorts en série et systèm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JP7236889B2 (ja) * 2019-03-15 2023-03-10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装置
JP7227804B2 (ja) * 2019-03-15 2023-02-2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装置
WO2023120541A1 (ja) 2021-12-23 2023-06-29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ダンパ
FR3131608A1 (fr) * 2021-12-31 2023-07-07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9816A1 (de) 1984-08-21 1986-03-06 Aisin Seiki K.K., Kariya, Aichi Vorrichtung zur absorption einer drehmomentaenderung
DE3768062D1 (de) 1986-09-05 1991-03-28 Toyota Motor Co Ltd Schwungrad mit einem drehmomentschwingungsdaempfer.
DE3885679T2 (de) 1987-08-28 1994-03-24 Toyota Motor Co Ltd Schwungrad mit Torsionsdämpfer.
JPS6438346U (zh) * 1987-09-02 1989-03-07
FR2620502B1 (fr) * 1987-09-10 1989-12-08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JPH0620919Y2 (ja) 1987-12-14 1994-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ナルダンパ付フライホイール
JPH0194643U (zh) * 1987-12-15 1989-06-22
FR2732426B1 (fr) 1995-03-31 1997-05-16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a sieges metalliques pour les ressorts,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DE19758942B4 (de) 1997-08-01 2009-01-29 Zf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FR2875882B1 (fr) 2004-09-30 2006-11-24 Valeo Embrayages Siege a pivot deporte et amortisseur de torsion l'incluant
JP4625791B2 (ja) 2006-08-08 2011-02-0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及びスプリング組立体
DE112008002225B4 (de) 2007-09-17 2018-08-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JP4577351B2 (ja) * 2007-11-29 2010-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CN203214761U (zh) * 2010-07-21 2013-09-2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FR2988455B1 (fr) 2012-03-20 2014-03-14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2214362A1 (de) 2012-08-13 2014-02-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EP2902659A1 (en) 2012-09-03 2015-08-05 Valeo Unisia Transmissions Kabushiki Kaisha Torsional vibration reduction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5556A (zh) * 2019-01-10 2020-07-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振装置
CN111425556B (zh) * 2019-01-10 2023-02-17 株式会社爱信 减振装置
CN114364896A (zh) * 2019-10-01 2022-04-15 株式会社F.C.C. 离合器装置
CN114364896B (zh) * 2019-10-01 2023-05-16 株式会社F.C.C. 离合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43919B2 (ja) 2019-07-17
JP2016098954A (ja) 2016-05-30
EP3026294A2 (en) 2016-06-01
EP3026294A3 (en) 2016-07-27
EP3026294B1 (en) 2018-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98366U (zh) 减震装置
CN101025205B (zh)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JP6147752B2 (ja) 改良ガイド装置を備えた振り子式振動子タイプのダンパシステム
CN105074270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离合器摩擦盘的扭转减振器
WO2015064237A1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CN103502682B (zh) 具有阻尼弹簧的摩擦离合器盘
KR102118760B1 (ko) 스프링 및 경사 시트를 구비하는 토션 댐핑 장치
CN107429756A (zh) 离合器装置
CN103765039B (zh) 扭矩传递装置
JP6188699B2 (ja) 改良型デュアルマスフライホイール
EP2796748B2 (en) Damper device
CN103591173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RU2636840C2 (ru) Демпф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2472360B (zh)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CN101688583B (zh) 用于减缓特别是例如机动车的摩擦离合器的扭转振荡的减震装置
CN103453036B (zh) 三盘式双离合机构
CN104220777A (zh)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和变速器
CN210830408U (zh) 一种电机及其主动轮安装结构
JP5143658B2 (ja) ダンパ装置及びダンパスプリング
WO2015087745A1 (ja) ダンパ装置
JP6431491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CN106915280B (zh) 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
JP2016217521A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WO2017221484A1 (ja) ダンパ装置
CN118401767A (zh) 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