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2068A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2068A
CN1922068A CNA2005800060266A CN200580006026A CN1922068A CN 1922068 A CN1922068 A CN 1922068A CN A2005800060266 A CNA2005800060266 A CN A2005800060266A CN 200580006026 A CN200580006026 A CN 200580006026A CN 1922068 A CN1922068 A CN 1922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eron
crossbeam
mentioned
transom
fro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60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5586C (zh
Inventor
福田保和
前田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hatsu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hatsu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hatsu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hatsu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22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2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55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558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车辆的前部结构中,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可以避免从前面受到冲撞时冲撞能量集中作用于纵梁的状况。连接构件(15)与纵梁(1)、横梁(12)、在纵梁(1)的上方形成前轮的轮胎室的围板部(5)相连接并向着下方延伸,纵梁(1)的前部和横梁(12)的横部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相互连接,使纵梁(1)前部的前面和横梁(12)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15)下部的前面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大体相同位置处互相连接而成为大体同一面。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车、商用车、卡车或公共汽车等车辆中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车辆包括:沿着车体前后方向配置在车体前部的右以及左侧部处的纵梁(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2)、沿着车体前部的车体左右方向配置的横梁(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3),多数情况是横梁的横部与纵梁的前部连接。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从A支柱(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4)的下部,向着前方的斜下方延伸骨架部件(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6),通过连接部件(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7、18、21)连接纵梁和骨架部件。
专利文献1:特开2003-40142号公报(图1以及图2)
一般来说,车辆从前面受到冲撞时,主要是通过纵梁被破坏来吸收冲撞的能量,存有冲撞的能量集中作用于纵梁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纵梁对于冲撞能量的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需要构成如下结构,即尽可能使冲撞的能量不集中作用于纵梁。
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可知,构成为如下的结构,通过装备与纵梁(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2)相区别的骨架部件(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中的16),冲撞能量不仅作用于纵梁,而且还作用于骨架部件。但是,由于纵梁和骨架部件位于相互隔离的位置处,所以从冲撞能量既作用于纵梁又作用于骨架部件的角度考虑,还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车辆的前部结构中构成为如下结构,即当从前面受到冲撞时,可以避免冲撞能量集中作用于纵梁的状况,本发明的目的是,当与其它车辆在从前面受到冲撞时,可以避免冲撞能量集中作用于其它车辆的部分上的状况。
本发明的第1特征结构在于,在车辆的前部结构中按如下构成。
即包括:纵梁,沿着车体前后方向配置在车体前部的右以及左侧部;横梁,沿着车体前部的车体左右方向配置。包括:围板部,在纵梁的上方形成前轮的轮胎室;连接构件,与围板部相连接,向着下方延伸。相互连接纵梁的前部、横梁的横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使纵梁前部的前面、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大体相同位置处成为同一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结构可知,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相互连接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纵梁前部的前面和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大体相同位置处相互连接而成为大体同一面,所以纵梁的前部的前面和横梁的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的下部的前面成为具有较宽阔面积的承受面。
由此,在从前方受到冲撞时,可以使冲撞能量在大体同一瞬间作用于纵梁前部的前面和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并且是分散作用于较宽阔的范围内。因而,可以不仅使冲撞能量作用于纵梁,而且还分散地作用于横梁以及左右的连接构件。为此,可以避免冲撞能量集中作用于纵梁的状况,从而提高冲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此外,因为在纵梁的上方装备有形成前轮的轮胎室的围板部,连接构件与围板部相连接,所以如上所述,不仅可使冲撞能量分散地作用于连接构件的各部,而且还可使冲撞能量经连接构件作用于围板部,从而在围板部中也能吸收冲撞能量。
而且,由于纵梁前部的前面和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成为具有较宽阔面积的承受面,所以与其它车辆间发生从前面的冲撞时,成为冲撞能量经具有上述广阔面积的承受面而作用于其它的车辆的状况,从而可以分散冲撞能量。例如可以避免冲撞能量从纵梁的前部集中作用于其它车辆部分,使得纵梁进入到其它车辆的部分中。
本发明的第2特征结构在于,在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通过在纵梁的前部或横梁的横部形成凹部,将横梁的横部放入到纵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是将纵梁的前部放入到横梁的横部的凹部,连接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使得上述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在主视时局部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结构可知,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以放入凹部中的方式连接,所以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被相互牢固地连接。为此,从前方受到冲撞时,可使冲撞能量确实地作用于左右的纵梁以及横梁。因而,可以提高冲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本发明的第3特征结构在于,在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通过在纵梁的前部或者连接构件的下部形成凹部,将连接构件的下部放入到纵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将纵梁的前部放入到连接构件的下部的凹部,连接纵梁的前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使纵梁的前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局部在主视时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结构可知,纵梁的前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以放入到凹部中的方式连接,所以将纵梁的前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相互牢固地连接。为此,在从前方受到冲撞时,相对于纵梁前部的前面和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冲撞能量可确实地作用于左右的纵梁以及左右的连接构件。因而,可以提高冲撞能量的吸收能。
本发明的第4特征结构在于,在上述纵梁的前部前面上安装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决定横梁以及连接构件相对于上述纵梁的连接位置,而且具有用来维持上述同一面的平面性的凸部和向着上述纵梁的安装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结构可知,在上述纵梁的前部前面上安装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决定横梁以及连接构件相对于上述纵梁的连接位置,而且具有用来维持上述同一面的平面性的凸部和向着上述纵梁的安装平面。由此,在连接时,能够确定横梁以及连接构件相对于纵梁的位置。其结果是,相对于纵梁可以确实地将横梁以及连接构件安装在规定位置处,所以牢固连接各部件。而且在向着前方的冲撞时,相对于纵梁前部的前面和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在大体相同瞬间且在较宽阔的范围内可使冲撞能量分散作用,所以可以提高冲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还在于通过螺栓连接上述纵梁、上述横梁和上述连接构件之中至少任意两个部件,而且该螺栓的头部从上述同一面向着上述纵梁一侧缩回。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结构可知,由于通过螺栓连接纵梁、横梁和连接构件之中至少任意两个部件。因而可牢固连接纵梁、横梁和连接构件,可以使冲撞能量确实作用于左右纵梁、横梁以及左右的连接构件。此外,螺栓的头部从上述同一面向着上述纵梁一侧缩回,所以,由于螺栓的头部不是特别突出地与连接部相连接,从而消除冲撞能量集中作用于上述连接部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冲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右侧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2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正面图。
图3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围板部、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围板部、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5是图2中从A-A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6是图2中从B-B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7(a)是在图3中从C-C方向看到的侧视图,(b)是在图3中从D-D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1其它方式的附图,(a)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主视图,(b)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1其它方式的附图,(a)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主视图,(b)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其它方式的附图,(a)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主视图,(b)是纵梁的前部、连接部件、横梁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的附近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梁
4前轮
5围板部
10e纵梁前部的凹部
12横梁
15连接构件
16b连接构件下部的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单厢式的车辆中,在车体的前部下部的右以及左侧(发动机室的右以及左侧)中,沿着车体前后方向配置有纵梁1。如图3所示,纵梁1在结构上包括:向着上方开放的槽状的第1部件2和平板状的第2部件3,通过焊接将第1部件2的凸缘部2a和第2部件3的凸缘部3a连接起来。
如图1、2、3所示,形成前轮4的轮胎室的围板部5被配置在纵梁1的上方,围板部5的后部与A支柱6相连接,纵梁1(第1以及第2部件2、3)的外侧部的凸缘部2a、3a和围板部5的下部通过焊接来连接。
如图3以及5所示,准备平板状的基板部件7。将基板部件7的右以及左的外侧部弯曲后形成凸缘部7a,在基板部件7上形成有2个开口7b,通过焊接将螺母7c固定在开口7b的内侧的部分,将如上述构成的基板部件7***到纵梁1的前部的开口部中,通过焊接将纵梁1(第1部件2)和基板部件7的凸缘部7a连接起来。
如图2、3、4、5所示,准备中空的箱状连接部件8。连接部件8通过平板状的第1部件9和具有凸部10b的第2部件10构成,第1部件9的外周部和第2部件10的凸缘部10a通过焊接来连接。在第1部件9上形成2个开口9a,在与开口9a相对置的第2部件10的凸部10b的部分,形成有2个大于开口9a的开口10c。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缘部10a上形成有1个开口10d。如上述构成的连接部件8,贴靠在纵梁1的前部(基板部件7),将螺栓11***到连接部件8(第1以及第2部件9、10)的开口10c、9a、基板部件7的开口7b以及螺母7c中,从而通过螺栓11将连接部件8连接在纵梁1的前部(基板部件7)上。
如图1、2、3、4、5所示,沿着车体前部的车体左右方向配置有横梁12。横梁12通过向前开放的槽状的第1部件13(车体的后侧)和向后开放的槽状的第2部件14(车体的前侧)构成,组合第1以及第2部件13、14,并通过焊接连接。在第1部件13的横部上形成有1个开口(未图示),在与第1部件13的开口相对置的第2部件14的横部的部分形成有1个开口14a,该开口14a大于第1部件13的开口。
如图1、2、3、4、5所示,准备连接构件15。连接构件15通过向后开放的槽状的第1部件16和平板状的第2部件17构成,如图3以及图7(a)所示,通过焊接将第1部件16的凸缘部16a和第2部件17的外周部(第2部件17的上部的凸缘部17b的内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如图3以及图7(b)所示,通过焊接将第1部件16的下部的内面部以及凸缘部16a与第2部件17的下部的凸缘部17a连接起来。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第1部件16的下部形成有阶梯状的凹部16b,凹部16b中形成开口16c,通过焊接将螺母16d固定在开口16c的内侧的部分上。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1部件16的凸缘16a的下部形成有开口16e,通过焊接将螺母16f固定在开口16e的内侧的部分。如图2以及图4所示,围板部5的前部和连接构件15(第2部件17)的凸缘部17b通过焊接连接起来。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2、3、4、5所示,在连接部件8(第2部件10)的凸部10b的下部形成有阶梯状的凹部10e(相当于纵梁1的前部的凹部),横梁12的横部被放入连接部件8(第2部件10)的凹部10e中,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第1以及第2部件13、14)的横部通过焊接连接起来。
如图2、3、4、5、6所示,横梁12的横部被放入到连接构件15(第1部件16)的凹部16b中,将螺栓11***到横梁12(第1以及第2部件13、14)的开口14a、连接构件15(第1部件16)的开口16c以及螺母16d中,通过螺栓11连接横梁12(第1部件13)的横部和连接构件15(第1部件16)的下部。
如图2、3、4、5所示,配合连接部件8(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缘部10a)的开口10d和连接构件15(第1部件16的凸缘部16a)的开口16e以及螺母16f,***螺栓11,从而通过螺栓11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缘部10a)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第1部件16的凸缘部16a)连接起来。
在上述状况中,如图2、4、5、6所示,纵梁1前部的前面(连结部件8的第2部件10的凸部10b)和连接构件15(第1部件16)下部的前面和横梁12(第2部件14)横部的前面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大体相同位置处相互连接,从而大体成为同一面。
由此,从前方受到冲撞时,成为如下状况,即:对于纵梁1前部的前面(连结部件8的第2部件10的凸部10b)和横梁12(第2部件14)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15(第1部件16)下部的前面,大体同一瞬间施加冲撞能量且在较广阔的范围内分散施加,从而成为冲撞能量不仅作用于纵梁1且还分散地作用于横梁12的各部以及连接构件15的各部上的状况。
如上所述,当处于冲撞能量分散作用于连接构件15的各部的状况下时,冲撞能量成为通过连接构件15还作用于围板部5的状况,如图1以及图4所示,形成如下状况,即:从围板部5作用于A支柱6、车门18、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固定在车门18的内部上的加强车架19。因而,冲撞能量由纵梁1、横梁12、连接构件15、围板部5、A支柱6、车门18以及加强车架19等吸收。
以上的图1~图7(a)(b)中所示的结构还可构成为如下[1]~[6]中描述的结构。
[1]通过螺栓11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
[2]在横梁12的横部设置凹部(未图示),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放入该凹部内,通过焊接或者螺栓11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
[3]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以及横梁12的横部的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的凹部,通过焊接或者螺栓11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
[4]在横梁12的横部上设置凹部(未图示),将连接构件15的下部放入在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者螺栓11连接横梁12的横部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5]在横梁12的横部以及连接构件15的下部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的凹部,通过焊接或者螺栓11连接横梁12的横部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6]通过焊接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缘部10a)、连接构件15的下部(第1部件16的凸缘部16a)。
(其它实施方式1)
可以不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构成为图8(a)、(b)所示情况。
如图8(a)、(b)所示,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下部以及外侧部上设置凹部8a,在横梁12的横部上设置凹部12a,在连接构件15的下部设置凹部15a。将横梁12的横部放入到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处,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将连接构件15的下部放入到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外侧部的凹部8a处,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使横梁12横部的凹部12a和连接构件15下部的凹部15a相互嵌合,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横梁12的横部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在图8(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横梁12的横部设置凹部(未图示),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放入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或者是采用如下方式,在纵梁1前部(连接部件8)的下部以及横梁12的横部的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的凹部,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
在图8(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连接构件15的下部设置凹部(未图示),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放入到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者是采用如下方式,在纵梁1前部(连接部件8)的外侧部以及连接构件15的下部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的凹部,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其它实施方式2)
可以不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实施方式1],而以图9(a)、(b)中所示的方式构成。
如图9(a)、(b)所示,在纵梁1前部(连接部件8)的上部以及内侧设置凹部8a。将横梁12的横部放入到纵梁1前部(连接部件8)的内侧部的凹部8a,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部件12的横部。将连接构件15的下部放入到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上部的凹部8a,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在图9(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横梁12的横部设置凹部(未图示),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放入到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结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或者是采用如下的方式,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内侧部以及横梁12的横部的两方上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的凹部,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
在图9(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连接构件15的下部(未图示)设置凹部,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放入到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或者是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上部以及连接构件15的下部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凹部,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其它实施方式3)
可以不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实施方式1][其它实施方式2],而以图10(a)、(b)中所示的方式构成。
如图10(a)、(b)所示,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内侧部以及外侧部设置凹部8a。将横梁12的横部放入到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内侧部的凹部8a,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将连接构件15的下部放入到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外侧部的凹部8a,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在图10(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横梁12的横部设置凹部(未图示),将纵梁1的前部放入到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横梁12的横部。或者是采取如下的方式,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内侧部以及横梁12的横部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凹部,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纵梁12的横部。
在图10(a)、(b)中,可以是在连接构件15的下部设置凹部(未图示),将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放入到该凹部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或者是在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的外侧部以及连接构件15的下部两方设置凹部(未图示),相互嵌合该两方的凹部,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纵梁1的前部(连接部件8)和连接构件15的下部。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实施方式1]~[其它实施方式3],不仅适用于单厢式的车辆,而且还适用于两厢式和三厢式的乘用车或商用车、卡车或公共汽车等车辆。
本案申请以单厢式的车辆为首,可以作为两厢式和三厢式的乘用车、商用车、卡车或公共汽车其它车辆的前部结构加以利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包括:纵梁,沿着车体前后方向配置在车体前部的右以及左侧部;横梁,沿着车体前部的车体左右方向配置,
还包括:围板部,在上述纵梁的上方形成前轮的轮胎室;连接构件,与上述围板部相连接,向着下方延伸,
相互连接上述纵梁的前部、横梁的横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使上述纵梁前部的前面、横梁横部的前面和连接构件下部的前面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大体相同位置处成为同一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通过在上述纵梁的前部或横梁的横部形成凹部,将横梁的横部放入到上述纵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是将纵梁的前部放入到上述横梁的横部的凹部,连接上述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使得上述纵梁的前部和横梁的横部在主视时局部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通过在上述纵梁的前部或横梁的下部形成凹部,将连接构件的下部放入到上述纵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是将纵梁的前部放入到上述连接构件的下部的凹部,连接上述纵梁的前部和连接构件的下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在上述纵梁的前部前面上安装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决定横梁以及连接构件相对于上述纵梁的连接位置,而且具有用来维持上述同一面的平面性的凸部和向着上述纵梁的安装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通过螺栓连接上述纵梁、上述横梁和上述连接构件之中至少任意两个部件,而且该螺栓的头部从上述同一面向着上述纵梁一侧缩回。
CNB2005800060266A 2004-02-26 2005-02-23 车辆的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5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1704/2004 2004-02-26
JP2004051704A JP4011028B2 (ja) 2004-02-26 2004-02-26 車両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2068A true CN1922068A (zh) 2007-02-28
CN100415586C CN100415586C (zh) 2008-09-03

Family

ID=34908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602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586C (zh) 2004-02-26 2005-02-23 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011028B2 (zh)
CN (1) CN100415586C (zh)
MY (1) MY138498A (zh)
WO (1) WO20050826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0824A (zh) * 2009-10-09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6191B (zh) * 2016-07-21 2021-01-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7138408B2 (ja) * 2019-09-25 2022-09-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9858A (ja) * 1995-10-04 1997-04-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H0999585A (ja) * 1995-10-06 1997-04-15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224885B2 (ja) * 1999-03-30 2009-02-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0333889B1 (ko) * 1999-12-21 2002-04-25 류정열 자동차용 프레임의 보강을 위한 보강구조
JP3599327B2 (ja) * 2001-08-01 2004-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0824A (zh) * 2009-10-09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2510824B (zh) * 2009-10-09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38498A (en) 2009-06-30
JP4011028B2 (ja) 2007-11-21
WO2005082698A1 (ja) 2005-09-09
JP2005238987A (ja) 2005-09-08
CN100415586C (zh) 2008-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1958C (zh) 机动车的前体结构
US6705667B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US7188893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429076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04583062A (zh) 汽车的frp制舱室
CN1603196A (zh)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CN1668499A (zh) 汽车的地板梁结构
CN104349971A (zh) 汽车的frp制舱室
JP200900690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298356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754743A (zh) 车体下部结构
CN1769124A (zh) 车身框架结构
CN1668498A (zh) 汽车地板加固结构
US9238487B1 (en) Inner front side member to rocker support reinforcement gussets f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s
CN105313976A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922068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20070057524A1 (en) Driver's cab for a utility vehicle
US9758192B2 (en)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energy to improve roof structure integrity during side impact
CN1689850A (zh) 牵引钩安装结构
CN1919657A (zh) 机动车辆前车体的冲击力减轻结构
JP414779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807170A (zh) 车身结构
CN1919679A (zh) 机动车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