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9759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9759A
CN1439759A CN03106181A CN03106181A CN1439759A CN 1439759 A CN1439759 A CN 1439759A CN 03106181 A CN03106181 A CN 03106181A CN 03106181 A CN03106181 A CN 03106181A CN 1439759 A CN1439759 A CN 1439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thread
thread
line
eedle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06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5588C (zh
Inventor
日塔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3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9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55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558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9/00Take-up devices, e.g. levers, for the needle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4Automatically-controlled tension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缝纫机(1),具有将按压力施予面线的调线装置(17)、对从调线装置上引出的面线进行倒线的倒面线部件(29)、使倒面线部件向最前位置(P10)中间位置(P30)最后位置(P20)进行移动的气缸(26)、(27)、切断面线的面线切刀(14)和控制气缸的控制装置(50)。面线从倒面线部件被引导到挑线杆(18)后最终被导入机针(6)的穿线孔(6a)内。在缝制开始前,倒面线部件从最前位置(P10)向最后位置(P20)移动。当缝制结束后,倒面线部件从最后位置(P20)向中间位置(P30)移动。然后利用调线装置增加对面线的按压力。接着倒面线部件从中间位置(P30)向最前位置(P10)移动。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缝制结束后把连接在机针孔到被缝制物上的面线切断的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住,在具有切线装置的缝纫机上,在缝纫机开始缝制时面线上需要较强张力的情况下,当缝制开始其机针下降时,由于要从面线供给源中拉出面线,所以会把面线的端部从机针孔中拉出来,或当面线从线梭途径上脱落后就捕捉不到面线,因此难以形成一针脚的线迹,从而会产生跳线。
因此,以往的缝纫机上,在缝制结束后面线切断前,在调线装置与机针的孔之间要确保面线的松弛,这样,在接下来的缝制时即可防止产生跳线。
例如,在圆扣眼锁边缝纫机上,其构成是把图8所示的机构设置在缝纫机的上端部,这样确保面线的松弛。即,在缝纫机上端部上设置了缝线导向块101,从面线供给源中引出的面线T,可在缝线导向块101进行折回。面T从缝线导向块101被引导到调线块102,并且面线T会被调线块102按压住,这样,对面线T作用张力。而且,面线T在调线块102进行折回并被引导到捯线部件103上。而且,面线T在捯线部件103进行折回,并被引导到挑线杆104上。面线T在挑线杆104进行折回,最终被引导到机针105(图9所示)的针孔105a(图9所示)内。捯线部件103及挑线杆104可向前后方向进行移动。
在这样的圆扣眼锁边缝纫机上,在缝纫机的缝制结束后下一轮的缝制开始前,其捯线部件103是在远离挑线杆104的位置P1上,从调线块102到挑线杆104之间拉有面线T。如图8所示,在缝纫机即将下一轮缝制开始前(挑线杆104及机针105还未驱动),捯线部件103向靠近挑线杆104的位置P2进行移动,这样,从调线块102到挑线杆104之间其面线T是松弛的。利用面线T的松弛在接下来缝制的一针脚上就能可靠地形成线迹。
而且,在缝制中,捯线部件103是原封不动地在位置P2上,挑线杆104与缝纫机动作同步地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这样,在缝制中,在挑线杆向后方向移动时,从面线供给源中捯出面线,同时从机针一侧引出面线来锁紧缝边,当挑线杆向前方移动时,已捯出的面线是松弛的,并随着锁缝的进行向机针提供面线。在缝制结束后已完全停止的状态下,如图9(a)所示,机针105处于上升的位置,通过线梭106和扩张器107来形成线环L。另外,在缝制结束后,如图8(b)所示,在从调线块102到挑线杆104之间,其面线是拉紧的。
之后,如图8(c)所示,捯线部件103从位置P2向位置P1进行移动。这时,由于面线T还未被切断,且面线T还与被缝制物的线迹连在一起,所以,随着捯线部件103的移动,面线T从面线供给源中被拉出来。
之后,如图9(b)所示,在靠近线梭106及扩张器107的附近,由面线切刀108来切断面线T。而且,在接下来的缝制即将开始前,如图8(c)所示,通过捯线部件103再度向位置P1进行移动,其面线T(变)松弛。
然而,例如在所述的圆扣眼锁边缝纫机上,当缝线切断前,在被缝制物的附近,面线T是由线梭106及扩张器107来形成线环L的(图9(a)所示)。因此,当面线T被切断时,从机针105的针孔105a到面线端部的长度很长(图9(c)所示)。由于从机针105的针孔105a到面线端部的长度很长,如图10所示,在接下来缝制之前下降的压脚109会夹住面线T,当压脚109移动时,追随压脚的面线T会使机针105受到拉曳而产生弯曲。另外,锁扣眼时为了使扣眼漂亮,就须把从被缝制物缝制开始的位置延伸出的缝线端部在缝制结束后用手工操作进行切断,但为了不进行这种操作,在缝纫机上就要设置夹持缝制开始的面线端部的夹钳装置,把缝制开始的面线端部缝进扣眼的线迹下面。但是,当从机针105的针孔到面线端部的长度过于长时,其面线端如图11的A部分所示,就会从线迹途中露出来,这样就产生了不能用手工操作来完成切断的问题。另外,即使把从缝制始端延伸出的面线缝入线迹内,但如图12所示,由于已延伸出的长度较长,因此也必须在缝制结束后用手工操作进行切断。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面线切断后把从机针针孔到面线端部的面线长度缩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以面线上无负担地把从机针针孔到面线端部的长度缩短。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在圆扣眼锁边缝纫机上,不使用新的机械装置,而通过利用以往的构成,通过控制以完成工作。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可将从机针的针孔到面线端部的长度进行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如图1~图5所示,具有:
对从线供给源至机针的针孔的面线施与张力的调线机构,和
与调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设定面线张力的调线驱动机构,和
配置在接近于机针的上下动途径、并在缝制结束后切断从所述针孔连接到被缝制物上的面线的切线机构,和
与切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使切线机构进行切线动作的切线驱动机构,和
配置在所述调线驱动机构与机针之间的面线途径上、并能够改变面线途径的长度地进行移动的拉线机构,和
与拉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对拉线机构的位置进行变更移动的拉线驱动机构;通过由拉线机构改变面线途径的长度,能够从机针侧或面线供给源侧拉出面线;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对所述调线驱动机构、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和所述拉线驱动机构进行控制,以便在缝制结束时作用、并在通过所述拉线机构进行拉线动作后通过切线机构进行切线,然后在通过调线机构增大面线张力后通过所述拉线机构进行拉线动作。
另外,在该缝纫机上,具有对从线供给源至设置在机针(机针6)上的针孔(穿线孔6a)的面线施与张力的调线机构(调线装置17),和与调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设定面线张力的调线驱动机构(螺线管24),和配置在接近于机针的上下动途径、并在缝制结束后切断从所述针孔连接到被缝制物上的面线的切线机构(面线切刀14),和与切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使切线机构进行切线动作的切线驱动机构(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和配置在所述调线驱动机构与机针之间的面线途径上、并能够改变面线途径的长度地进行移动的拉线机构(拉线机构19),和与拉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对拉线机构的位置进行变更移动的拉线驱动机构(气缸26、27);通过由拉线机构改变面线途径的长度,能够从机针侧或面线供给源侧拉出面线;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机构(控制装置50),该控制机构对所述调线驱动机构、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和所述拉线驱动机构进行控制,以便在缝制结束时作用、并在通过所述拉线机构进行拉线动作后通过切线机构进行切线,然后在通过调线机构增大面线张力后通过所述拉线机构进行拉线动作。
在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为了防止从缝制开始就从机针的针孔中脱线及跳线,在机针的针孔与线供给源之间确保缝线松弛时,从线供给源中拉出为确保松弛的面线,与此同时,由于是从机针的针孔一侧拉出线,所以能把从机针的针孔到面线切断端部的长度比以往有所缩短,而且,即能够防止从缝制开始就从机针的针孔中脱线,又能解除由于从机针的针孔到面线切断端部的长度较长而带来的以往那些各种缺点。即,当下一轮缝制时,从机针的针孔到切断端部之间面线不会被夹持在压脚上,而且,能把接下来的线迹缝制之前延伸出的缝线长度缩短,也能防止该缝线被卷入下次的线迹内,这样,在之后的缝制结束后无需付出将该缝线进行切断的劳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了为确保缝线松弛的机构及处理时间,并能把从机针的针孔到面线端部的长度缩短,所以与重新要追加独立的机构和处理相比较,具有能使机构简易构成、并在寻求提高可靠性的同时能降低成本,另外,即能减少处理时间又不防止降低缝制效率。
另外,当缝制结束后其面线被拉出时,在面线被切断之前,即,面线与布料连在一起并被约束期间,由于面线是从线供给源侧被拉出,所以这时能可靠防止面线从机针的针孔中被拉出。另外,当面线被切断后,即,由于面线端部成为自由后从机针的针孔中被拉出,所以不会强制地拉出面线,并且能很好地防止在从机针的针孔中拉面线时的断线和连布的现象。
本发明之2的缝纫机,例如如图4及图5所示,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线机构,在所述线供给源与所述针孔之间具有倒出面线的倒线部件(如倒面线部件29),
所述拉线驱动机构,具有从所述线供给源通过所述倒线部件至所述针孔的面线途径短的第一位置(例如,最后位置P20)、和面线途径比所述第一位置长的第二位置(例如,最前位置P10)、和比在所述第一位置的面线途径长并且比在所述第二位置的面线途径短的第三位置(例如,中间位置P30)移动所述倒线部件的移动机构(例如,气缸26、27),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在缝制中使所述倒线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缝制结束后到切断面线前使所述倒线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进而在切断面线后使所述倒线部件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在缝制结束后面线切断前,由于倒线部件是从第一位置到第三位置,所以面线途径变长,通过倒线部件面线被拉出。这时,由于面线未被切断,所以面线是从线供给源中拉出的。当面线切断后,由于倒线部件从第三位置到第二位置,所以面线途径变长,通过倒面线部件拉出面线。这时,由于面线被切断,所以面线从机针的针孔中被拉出。之后,由于倒线部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三位置,所以面线松弛。这样的构成使倒线部件位于第三位置(中间位置)上,除此之外,机械上与以往是相同的。因而,即防止了面线从机针的针孔中脱落,又防止了接下来缝制时出现所谓跳线,而且,对于把在下一轮的线迹缝制前已延伸出的缝制长度缩短而言,与以往相比可不使用复杂的机构。
根据本发明之3的缝纫机,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拉线驱动机构,以便能够改变由切线前的拉线机构导致的移动量和切线后的拉线机构的移动量的至少一方。
根据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由于至少可以对从线供给源中拉出的面线长度、以及从机针的针孔拉出的面线长度中的一方进行变更,所以,可对从面线切断后的从针孔到面线切断端部的长度进行调整,并能将下一轮缝制开始时延伸出的缝线长度进行调整。
本发明之4的缝纫机,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拉线驱动机构,以便能够使从所述线供给源拉出的面线的长度和从所述针孔拉出的面线的长度的总和维持一定地改变从所述线供给源拉出的面线的长度以及从所述针孔拉出的面线的长度。
在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由于能够使从线供给源拉出的面线的长度和从针孔拉出的面线的长度的总和维持一定地改变从线供给源拉出的面线的长度以及从针孔拉出的面线的长度,因此,操作者对于防止缝制开始时从机针的针孔中脱线及跳线的线松弛量的变化不必介意,可以调整从机针的针孔到面线切断端部的长度,即,可以调整从下一轮缝制开始时延伸出的缝线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侧视图,将缝纫机的送布台、机台部及机头部进行剖视来表示。
图2是表示设在所述缝纫机上的机针、面线切断装置及线梭机构的侧视图,从缝制结束后到下一轮的缝制开始前的过程以图2(a)~图2(c)的顺序表示。
图3是表示所述缝纫机上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设在所述缝纫机上的拉线机构的俯视图,其拉线机构的工作状态以图4(a)~图4(c)表示。
图5是表示所述缝纫机控制***的方块图。
图6是表示所述缝纫机上部的侧视图,从缝制开始前的一个循环到下一轮开始缝制前的过程以图6(a)~图6(e)的顺序表示。
图7是表示设在其他例子的缝纫机上的面线导向机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表示以往缝纫机上部的侧视图,从缝制开始前的一个循环到下一轮缝制开始前的过程以图8(a)~图8(c)的顺序表示。
图9是表示设在所述以往的缝纫机上的机针、面线切断装置及线梭机构的侧视图,从缝制结束后到下一轮的缝制开始前的过程以图9(a)~图9(c)的顺序表示。
图10是表示所述以往的缝纫机机针及其周围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使用所述以往的缝纫机形成线迹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使用所述以往的缝纫机形成线迹的俯视图。
图中:1-缝纫机,6-机针,6a-穿线孔(针孔),15-面线导向机构,17-调线装置(调线机构),19-拉线机构(拉线机构),23-夹线盘组,24-螺线管(调线驱动机构),26、27-气缸(拉线驱动机构、移动机构),29-倒面线部件(拉线机构),32-面线切断驱动机构(切线驱动机构),50-控制装置(控制机构),60-被缝制物,70-面线导向机构,71、72-倒线部件(拉线机构),P10-最前位置(第二位置),P20-最后位置(第一位置),P30-中间位置(第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图示的例子。
图1所示的进行锁圆扣眼的锁圆扣眼缝纫机1,具有呈略矩形箱状的机台部2,和直立于机台部2后端部的纵机身部3,和从纵机身部3的上部起与机台部2呈略平行且向前方延伸的机头部4,和上下贯通机头部4前端部的针杆5,和安装在针杆5下端部的机针6,和在机台部2内设置在机针6正下方的线梭机构7,和控制缝纫机1整体的控制装置50(图5所示)。
在设置于机台部2上面部的且载置被缝制物60的送布台11上,设有一对压脚12。压脚12通过具有图未示的螺线管的上下移动机构进行上下移动,当下降时按压住送布台11上的被缝制物60。另外,送布台11及押脚12,通过由设置于机台部2内的马达等构成的送布机构被整体地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在被缝制物上为开圆扣眼的切布机构,具有可上下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机头部4的下方的可动切刀13,和在可动切刀13的正下方、设在机台部2上的承刀台,和对该可动切刀13进行上下驱动的切刀驱动机构。由切刀驱动机构将可动切刀13下降,用可动切刀13和承刀台将被缝制物60切断。
如图1及图2所示,可向上下及左右方向进行摇动地设置的针杆5,以把面线T从上端穿到下端而形成为管状。穿过针杆5内的面线T插进机针6的穿线孔(针孔)内。线梭装置7,具有从机针6补足面线T而形成面线T线环L的线梭8,和扩开面线T的线环L的扩张器9,和在上部装有线梭8及扩张器9的线梭基座10。
通过缝纫机马达54(由图5的方块图所示)的驱动力,针杆5进行上下运动及摇动,通过与针杆5同步驱动线梭8及扩张器9,当针杆5、线梭8及扩张器9协调动作,在被缝制物60上形成线迹。
另外,为了在圆扣眼的圆孤部周围形成放射状的线迹,针杆5及线梭基座10,通过具有同步皮带41及转动轴42的转动机构,围着垂直的转动轴(针杆5的轴线周围)进行转动。所述上下移动机构、送布机构、转动机构以及切刀驱动机构,由控制装置50控制。
在缝制结束后切断面线T的面线切断机构,具有可驱动地设置在线梭基座10上部的面线切刀14,和有螺线管等的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图5所示)。面线切刀14通过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被驱动,在由线梭8及扩张器9形成的面线线环L部分上切断面线T。
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用于从作为面线供给源的挂线部件向机针6的穿线孔6a内导入面线的面线导向机构15,具有配置于从面线供给源到机针6的穿线孔6a的面线途径上的线导向部件16,和在从面线供给源到机针6之间的面线途径上按压住面线T的、给予面线T阻力的调线装置17,和在从面线供给源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上的、将面线从面线供给源供给到机针6上的挑线杆18,和配置于从挑线杆18到机针6的面线T的途径上的挑线杆线导向部件40,和当缝制结束后拉出面线T、到再次缝制开始时、在从面线供给源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上使面线T松弛的拉线机构19(主要出示在图4)。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了解图面而省略了挑线杆线导向部件40的图示。
在作为从机头部4上端向上方凸出的杆状部件的线导向部件16上,形成有被从面线供给源引出的面线T依次穿过的穿线孔16a及16b。
调线装置17,具有线导向部件20,和由可动夹线盘21及固定夹线盘22构成的夹线盘组23,和螺线管24(调线驱动机构),和分段螺栓25等。在线导向部件16后方配置有线导向部件20、夹线盘组23及螺线管24。线导向部件20被安装在机头部4的顶端上,并形成有穿线孔20a、20b。固定夹线盘22被配置在线导向部件20上。可动夹线盘21与固定夹线盘22呈对向配置。在可动夹线盘21及固定夹线盘22上形成有贯通孔,分段螺栓25呈上下方向***到可动夹线盘21及固定夹线盘22的贯通孔内。分段螺栓25的头部,在可动夹线盘21的上部,分段螺栓25的螺栓部分被拧在螺线管24的柱塞24a上。螺线管24被固定在机头部4内。螺线管24是电磁促动器,通过电流的流入使柱塞24a向上下方向进行进、退。
在线导向部件16的穿线孔16b向后折回的面线T,穿过线导向部件20的穿线孔20a,在夹线盘组23之间被夹住并向前折回。另外,面线T从调线盘组23被引导到线导向部件20的穿线孔20b后***穿线孔20b内。
当柱塞24a被向下拉动时,在调线盘组23上作用推力,在被调线盘组23夹住的面线T上作用阻力(按压力),这样,在面线T上产生张力。作用于调线盘组23上的推力的大小,即,作用于从调线盘组23到面线T上的阻力的大小,与流动于螺线管24中的电流电平成正比。通过由控制装置50来控制流动于螺线管24中的电流电平,可控制作用于面线T上的阻力大小,即面线张力。另外,该调线装置17和特开2000-202183号公告中记载的调线装置是同样构成的调线装置,从螺线管24的可动部(柱塞24a)作用于调线盘组23上的推力,具有不依赖于可动部行程的区间,如果流动于螺线管24中的电流是一定的,那么,从夹线盘组23作用于面线T上的张力(即按压力)因上线T的粗细而不同。
如图4所示,拉线机构19,具有气缸26、27,和固定气缸27的气缸托架28,和倒面线部件29。其中一个气缸26被配置在机头部4内部空间内并被固定在机头部4上。当空气被吸入气缸26内时,柱塞26a被推向前方,当空气从气缸26被排出时,气缸26a又被拉向后方。
另一个气缸27,是和气缸26一起被并列地配置在机头部4的内部空间内,通过空气的吸排气使柱塞27a可向前后方向进、退。
在气缸托架28上形成有贯通孔,另外,在机头部4的上面,向前后方向形成有长形的长孔31,在气缸托架28的贯通孔和所述长孔31内贯通有螺栓30、30。由螺栓30、30与螺母的连接将气缸27及气缸托架28固定在机头部4上。通过松螺栓30、30,可以在长孔31的范围内将气缸27及气缸托架28的位置向前后方向进行变更。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螺栓30、30的图示。
在气缸26的柱塞26a的前端部上安装有倒面线部件29,通过气缸26的动作,倒面线部件29可向前后方向移动。
倒面线部件29的端片29a,与气缸27的柱塞27a的前后方向轨道上相对向地延伸。因此,当气缸27工作时,柱塞27a与端片29a接合,倒面线部件29向前方移动。
气缸27的行程与气缸26的行程相同或比其短,气缸26及气缸27的行程通常是一定的。而且,当气缸26的柱塞26a向前方推出时,无论气缸27处于前后方向的任何配置位置上,当已推出柱塞27a时其前端也要从端片29a上脱离。
另外,当气缸27的柱塞27a被拉入时,无论气缸27的处于前后方向的任何配置位置上,柱塞27a的前端也要从端片29a上脱离。
另外,在气缸26的柱塞26a被拉入的情况下,当气缸27的柱塞27a被推出时,无论气缸27处于前后方向的任何配置位置上,端片29a也被压到柱塞27a上并且倒面线部件29向前方移动。
即,如图4(c)所示,当气缸26的柱塞26a被推出时,倒面线部件29位于作为前后方向轨道最前端的最前位置P10上。另外,如图4(a)所示,当气缸26的柱塞26a及气缸27的柱塞27a都被拉入时,倒面线部件29位于作为前后方向导轨最后端的最后位置P20上。另外,如图4(b)所示,当气缸26的柱塞26a被拉入、而且气缸27的柱塞27a被推出时,倒面线部件29位于最前位置P10与最后位置P20之间的中间位置P30上。
由于气缸26的行程通常是一定的,所以从最前位置P10到最后位置P20的距离通常是一定的。另外,从最后位置P20到中间位置P30的距离根据气缸27的前后方向位置而定,随着气缸27进一步靠近后方,从最后位置P20到中间位置P30的距离会变短,随着气缸27进一步靠近前方,从最后位置P20到中间位置P30的距离会变长。
如图1及图3所示,倒面线部件29的上片29b,从机头部4内向机头部4的上方延伸并被配置在调线装置17的前方。在上片29b的上端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左右的穿线孔29c。穿过线导向部件20的穿线孔20b的面线T,被引导到倒面线部件29的穿线孔29c内,并在穿线孔29c向后折回。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上端部形成有穿线孔18a的挑线杆18,从机头部4内向机头部4的上方延伸并被配置在倒面线部件29的上片29b的后方。另外,在挑线杆18及倒面线部件的前方以及针杆5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挑线杆线导向部件40。穿过倒面线部件29的穿线孔29c的面线T,在挑线杆18的穿线孔18a上向前折回,然后穿过挑线杆线导向部件40后到达针杆5的上端,再穿过针杆5内后到达机针6的穿线孔6a内。
另外,挑线杆18与连接在缝纫机马达54上的曲柄机构相连接,在缝制中可向前后方向移动,并将面线T从面线供给源拉出后向机针6提供面线T。
以下,对缝纫机1的控制***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50基本由具有CPU51、RAM52、ROM53和连接这些部分的***总线构成的运算处理装置构成。而且,在CPU51上,通过***总线及驱动电路等连接了缝纫机马达54、螺线管等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切线驱动机构)、螺线管24及电磁阀54、57。电磁阀56是用于向气缸26内注入、排出空气的阀,电磁阀57是用于向气缸27内注入、排出空气的阀。
在ROM53内收纳有用于控制缝纫机1各部(即,缝纫机马达54、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螺线管24及电磁阀56、57等)并进行缝制工作及附随缝制工作的控制程序以及该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控制数据。CPU51,把RAM52作为工作领域,按照储存于ROM53内的控制程序进行运算。CPU51能够把与运算结果对应的信号向缝纫机1的各部分输出信号。即,控制装置50能根据CPU51的运算来控制缝纫机1,这样,缝纫机1即能在圆扣眼周围进行锁扣眼,也可附随缝制工作。
以下,对缝纫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缝纫机在工作前,即,在缝制开始前,针杆5及机针6位于上升的位置。而且,当缝制开始前,在控制装置50的控制下,气缸26的柱塞26a被推出,如图6(a)及图4(c)所示,倒面线部件29位于最前位置P10上。在倒面线部件29位于最前位置P10时,从夹线盘组23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T途径最长。
另外,在缝制开始前,通常,由于必须把规定的张力给予面线T,所以,控制装置将驱动指令给予螺线管24,按压力(阻力)就会从夹线盘组23作用到面线T上。这时,挂在从线导向部件16到挑线杆18上的面线T被拉紧。
接着,当被缝制物60被放置在送布台上后,压脚12下降,而且,通过控制装置50的控制,气缸26的柱塞26a及气缸27的柱塞27a被拉入。这样,如图6(b)及图4(a)所示,倒面线部件29从最前位置P10移动到最后位置P20,倒面线部件29靠近挑线杆18。在最后位置P20上,由于从夹线盘组23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变成最短,所以,面线在调线盘组23到穿线孔6a之间是松弛的。
接着,从控制装置50中向缝纫机马达54输出驱动信号,通过缝纫机马达54,挑线杆18反复向前后方移动,以从面线供给源向机针6供给面线T,同时,通过缝纫机马达54,针杆5、线梭8及扩张器9连动,在被缝制物60上形成线迹。在缝制时,最初,在机针6下降的时刻,由于面线T是松弛的(图6(b)所示),所以,即使在机针6已降下的情况下,面线T也不会从机针6的穿线孔6a中脱落,面线T可靠地被线梭8捕捉,所以不会出现所谓的跳线。
当线迹形成后,控制装置50将缝纫机马达停止。如图2(a)所示,在缝纫机马达54停下来的时刻,针杆5及机针6处于上升的位置,面线T跟着扩张器9被挂在线梭8上而形成线环L、并送至被缝制物60。另外,在这个时刻,如图6(c)所示,在夹线盘组23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面线T被拉紧。
接着,如图6(d)及图4(b)所示,通过控制装置50的控制,气缸27的柱塞27a被推出,倒面线部件29从最后位置P20向中间位置P30移动。由于倒面线部件29远离挑线杆18及夹线盘组23,所以,在中间位置P30上的夹线盘组23到机针6的面线T途径要比在最后位置P20上的途径变长,因而,面线T由倒面线部件29拉出。这时,从夹线盘组23到穿线孔6a的面线T被张紧,面线T与被缝制物60的线迹连接而难以拉出,并且由于通过调线盘作用于面线T的按压力,通常允许拉出面线,所以,当倒面线部件29移动到中间位置P30时,面线T不是从穿线孔6a中被拉出,而是从面线供给源中被拉出。
接着,以控制装置50向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输出的驱动指令,由面线切断驱动机构32来驱动面线切刀14,如图2(b)所示,面线T在线环L上被面线切刀14切断。接着,控制装置50使流入在螺线管24内的电流电平上升,使螺线管24的推力上升,这样从夹线盘组23作用于面线T的按压力比缝制时增大,从而面线T的张力也增大。
接着,如图6(e)及图4(c)所示,通过控制装置50的控制,气缸26的柱塞26a被推出,倒面线部件29从中间位置P30向最前位置P10移动。由于倒面线部件29远离挑线杆18及夹线盘组23,所以,在最前位置P10上的夹线盘组23到机针6的面线途径比在中间位置P30上的途径长,因此,面线T由倒面线部件29拉出。这时,面线T被切断并从夹线盘组23对面线T作用比缝制中增大了的按压力,因此,以倒面线部件29向最前位置P10的移动而不从面线供给源拉出面线T,而从机针6的穿线孔6a中拉出。因而,如图2(c)所示,从穿线孔6a到面线T前端的长度与图9(c)的以往情况相比变得较短。另外,比此时缝制中增大的按压力,即,对倒面线部件29移动到最前位置P10时的从夹线盘组23作用于面线T的按压力,对于阻止通过倒面线部件29向最前位置P10的移动而从面线供给源拉出面线T是很大的。
接着,由控制装置50使流动于螺线管24内的电流电平下降到初期电平。至此完成在一个圆扣眼上进行锁边的一连串动作,在进行新一轮的锁边时,缝纫机1要反复进行由图2、图4及图6进行说明的动作。即,在进行新一轮的锁边之前,倒面线部件29再移动到最后位置P20(图6(b))。在下一轮新的锁边中,由于从穿线孔6a到面线T前端的长度变短,所以,既可防止由靠压脚12夹往面线T而拉紧,又防止机针6的弯曲。另外,为了使从穿线孔6a到面线端部的长度缩短,从缝制新一轮锁边开始的所延伸出的缝线也变短,因此防止了已延伸出的缝线卷入到新的线迹之中,而且也不用在缝制终止后来切断延伸出的缝线。当然,在进行新一轮的锁边时,如图6(b)所示,由于面线T已松弛,所以不会出现跳线。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1上,通过操作者松缓螺栓30,30、将气缸27向前后方向移动,能变更中间位置P30的位置,也可以变更从面线切断后的机针6的穿线孔6a中被拉出的面线T的量(长度)。即,随着中间位置P30靠近最后位置P20,且伴随着图6(b)所示的倒面线部件29的移动,从线供给源中被拉出的面线T的量变少,并且随着图6(e)所示的倒面线部件29而从机针6的穿线孔6a中被拉出的面线量变多。由于能改变中间位置P30的位置,所以就能调整从面线切断后的穿线孔6a到面线T切断端部的长度,并能调整从下一轮开始缝制前就已延伸出的缝线长度。
另外,即使改变更中间位置P30的位置,但由于从最前位置P10到最后位置P20的距离为一定,所以,从图6(a)上的夹线盘组23到穿线孔6a的面线T的途径长度并没改变,且随着图6(b)所示的倒面线部件29的移动的所谓面线的松弛量没有改变。即,随着图6(d)所示的倒面线部件29的移动、其面线T被拉出的长度,和随着图6(e)所示的倒面线部件29的移动、其面线T被拉出的长度总和总是一定的。但是,当所谓的面线松弛量多于标准量时,新的线迹就会松,当面线松弛量少于标准量时就容易产生所谓跳线。然而,在上述缝纫机1上,即使改变中间位置P30的位置,但由于所谓松弛量未变化(即,所谓松弛量在标准量上是一定的),所以能防止产生新线迹的松弛及所谓跳线。
另外,本发明不仅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动及变更设计。
例如,在缝制开始时,可以使用夹钳装置把机针6的穿线孔6a前面的面线端部保持在离压脚12(距离)很近的上方。这样,就能将缝制开始时已延伸出的缝线缝进线迹内,在缝制结束后就不需要用手工把缝制开始时延伸出的缝线进行切断工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从最前位置P10到最后位置P20的驱动由气缸26进行,并且对从最后位置P20到中间位置P30的驱动由气缸27进行,对从中间位置P30到最前位置P10的驱动由气缸26进行。但是,如上所述,如果按照最前位置P10最后位置P20中间位置P30最前位置P10的顺序移动倒面线部件29,那么就不必局限于气缸26、27的组合,而通过电磁螺线管、马达或这两项的组合、或者是这些与气缸的组合也可以移动倒面线部件29。例如,也可以把驱动输出轴的转动角度能加以控制的脉冲马达作为驱动源,通过转动机构移动倒面线部件29。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50来控制脉冲马达的转动角度,倒面线部件29如所述那样,按最前位置P10最后位置P20中间位置P30最前位置P10的顺序进行移动。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从最前位置P10到最后位置P20的位置总是一定的,例如,根据来自操作面板的设定,能由控制装置50来变更中间位置P30的位置。
另外,调线装置17是利用螺线管24由夹线盘组23对面线T作用按压力(张力),但也可以利用气缸或马达由夹线盘组23对面线T作用按压力。这种情况下,由控制装置50来控制气缸或马达,以便从缝制工序到倒面线部件29移动到中间位置P30的工序之间、通过从夹线盘组23作用于面线T的按压力、比在从中间位置P30移动到最前位置P10的工序中由夹线盘组23作用于面线T的按压力小。在利用气缸的情况下,如果将注入到气缸内的空气压力加高,那么,由夹线盘组23作用于面线T上的按压力就会大。
另外,调线装置的数量或位置也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是以下①~③中所述的情况。
①例如,在从面线供给源到倒面线部件29之间的面线途径中设置多个调线装置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装置50来控制多个调线装置,以便使从缝制工序到倒面线部件29向中间位置P30移动的工序之间由多个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总按压力、比从中间位置P30向最前位置P10移动的工序中的由多个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总按压力小。
②例如,在从倒面线部件29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上设置多个(或单个)调线装置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装置控制多个(或单个)调线装置,以便从缝制工序倒面线部件29移动到中间位置P30的工序之间从多个(或单个)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总按压力,比在倒面线部件29从中间位置P30移动到最前位置P10的工序中从多个(或单个)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总按压力大。
③例如,在从面线供给源到倒面线部件29之间的面线途径上设置多个(或单个)调线装置(以下称上游侧调线装置),而且,在从调线部件29到机针6的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上设置多个(或单个)调线装置(以下称下游侧调线装置)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装置50控制下游侧调线装置及上游侧调线装置,以便使在从缝制工序移动到倒面线部件29中间位置P30的工序之间,从上游侧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总按压力比从下游侧调线装置作用于底线上的总按压力小。并由控制装置50来控制下游侧调线装置及上游侧调线装置,以便使在倒面线部件29从中间位置P30移动到最前位置P10的工序中,从上游侧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总按压力比从下游侧调线装置作用于底线的总按压力大。
在上述①~③的任何情况下,当倒面线部件29从最前位置P10移动到中间位置P30时(图6(d)所示的工序),面线T是从面线供给源中拉出,当倒面线部件29从中间位置P30移动到最后位置P20时(图6(e)所示的工序),面线从机针6的穿线孔6a中被拉出。
另外,也可以将面线导向机构15由图7所示的面线导向机构70取代。具有面线导向机构70的缝纫机,除了面线导向机构15以外,与上述实施例的缝纫机1的结构相同。图7所示的面线导向机构70,具有挑线杆18,和固定在机头部4上的线导向部件74,和配置于线导向部件74前方、同时可向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被设置在机头部4上的倒线部件71、72,和将倒线部件71向前后方向驱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和将倒线部件72向前后方向驱动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是由控制装置50进行控制。
从面线供给源中被拉出的面线T,在穿过倒线部件71的穿线孔后向后折回,并被导向线导向部件74。而且,面线在穿过线导向部件74的穿线孔后向前折回,并被导向倒线部件72。另外,面线T穿过倒线部件72的穿线孔,向后折回并被导向挑线杆18。而且,穿过挑线杆18穿线孔的面线T,通过针杆5被导入机针6的穿线孔6a内。另外,也可以在从面线供给源到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上设置调线装置。另外,取代线导向部件74,也可以把压住面线T并将阻力施予面线T的调线装置设置在线导向部件74的位置上。
由控制装置50对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倒线部件71、72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进行以下的工作。即,在缝制开始前,倒线部件71、72在本身的前后方向轨道范围内位于最前位置,在从面线供给源到穿线孔6a之间的面线途径上,面线T被拉紧。在缝制即将开始时,倒线部件71及倒线部件72在本身的前后方向轨道范围内位于最后位置(并且,比线导向部件74靠前方)。这样,面线T是松弛的。而且,由缝纫机1进行缝制,但此时,倒线部件71、72也是位于最后方位置。在缝制时,最初在机针6下降的时刻,由于面线T是松弛的,所以不会产生跳线。
当缝制结束后,倒线部件71从最后的位置向最前的位置进行移动。这样,由于面线T与被缝制物60连接在一起,所以面线T从面线供给源中被拉出。接着,由面线切刀14切断面线T。接着,倒线部件72从最后的位置向最前的位置移动。这样,为将面线T切断就要从机针6的穿线孔6a中拉出面线T。通过这样倒线部件71、72的工作,在缝制结束后而面线切断前,面线从面线供给源中被拉出,当面线切断后,面线是从机针6的穿线孔6a中被拉出。另外,取代为线导向部件47,设置调线装置的情况是指在缝制中,从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按压力,比缝制结束后、倒线部件71、72动作时,从调线装置作用于面线T上的按压力小。这里,倒线部件71、72、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成为拉线装置。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缝制结束后,由于面线松弛,所以在下一轮的缝制时,即使机针最初下降但面线也不会从针孔内脱出。因此,可以防止所谓跳线。另外,由于要从针孔中拉出面线,所以从机针的针孔到面线切断端部的长度变短。另外,由于要从机针的针孔及线供给源双方拉出面线,所以能防止面线从针孔中被拉出,而且在下一轮的缝制时,即使机针在最初时下降,但面线也不会从针孔中脱出。因此,在能可靠防止跳线的同时,在下一轮的缝制开始前,与以往相比较能把从针孔到面线切断端部的长度缩短。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了为确保缝线松弛的机构及处理时间,缩短了从针孔到面线端部的长度,所以,把已独立的机构和处理与新追加的情况比较后,即能简易地构成机构,又能在谋求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成本,另外,即能减少处理时间又能防止降低缝制效率。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具有:
对从线供给源至机针的针孔的面线施与张力的调线机构,和
与调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设定面线张力的调线驱动机构,和
配置在接近于机针的上下动途径、并在缝制结束后切断从所述针孔连接到被缝制物上的面线的切线机构,和
与切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使切线机构进行切线动作的切线驱动机构,和
配置在所述调线驱动机构与机针之间的面线途径上、并能够改变面线途径的长度地进行移动的拉线机构,和
与拉线机构连接、并在接受电信号后对拉线机构的位置进行变更移动的拉线驱动机构;通过由拉线机构改变面线途径的长度,能够从机针侧或面线供给源侧拉出面线;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对所述调线驱动机构、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和所述拉线驱动机构进行控制,以便在缝制结束时作用、并在通过所述拉线机构进行拉线动作后通过切线机构进行切线,然后在通过调线机构增大面线张力后通过所述拉线机构进行拉线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线机构,在所述线供给源与所述针孔之间具有倒出面线的倒线部件,
所述拉线驱动机构,具有移动所述倒线部件的移动机构,使所述倒线部件移动于、从所述线供给源通过所述倒线部件至所述针孔的面线途径短的第一位置、和面线途径比所述第一位置长的第二位置、和比在所述第一位置的面线途径长并且比在所述第二位置的面线途径短的第三位置,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在缝制中使所述倒线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缝制结束后到切断面线前使所述倒线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进而在切断面线后使所述倒线部件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拉线驱动机构,以便能够改变由切线前的拉线机构导致的移动量和切线后的拉线机构的移动量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拉线驱动机构,以便能够使从所述线供给源拉出的面线的长度和从所述针孔拉出的面线的长度的总和维持一定地改变从所述线供给源拉出的面线的长度以及从所述针孔拉出的面线的长度。
CN03106181A 2002-02-20 2003-02-20 缝纫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755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43474 2002-02-20
JP2002043474A JP4094867B2 (ja) 2002-02-20 2002-02-20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9759A true CN1439759A (zh) 2003-09-03
CN100575588C CN100575588C (zh) 2009-12-30

Family

ID=27783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0618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75588C (zh) 2002-02-20 2003-02-20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094867B2 (zh)
KR (1) KR101033076B1 (zh)
CN (1) CN100575588C (zh)
DE (1) DE10307022B4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0400B (zh) * 2005-07-21 2011-04-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工业用缝纫机
CN1906343B (zh) * 2004-01-29 2011-08-24 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5463715A (zh) * 2014-09-30 2016-04-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11936687A (zh) * 2018-03-30 2020-11-13 朴庭垷 缝纫机
CN114302987A (zh) * 2019-10-16 2022-04-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方法和缝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7438B2 (ja) * 2009-02-27 2014-02-26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85061A (it) * 1967-09-20 1970-01-31 Rimoldi C Spa Virginio Dispositivo di manipolazione del filo in macchine per cucire con dispositivo tagliafilo
US3584589A (en) * 1970-01-27 1971-06-15 Clinton Ind Thread trimmer
DE3232813A1 (de) * 1982-08-26 1984-03-08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Tokyo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s oberen fadens in einer naehmaschine
DE3604299A1 (de) * 1985-04-16 1986-10-16 Kochs Adler Ag, 4800 Bielefeld Verfahren zum ziehen des freien fadenendes eines nadelfadens von der oberseite eines naehguts auf dessen unterseit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JPH06134162A (ja) * 1992-10-28 1994-05-17 Juki Corp ミシンの上糸供給制御装置
JPH08864A (ja) * 1994-06-20 1996-01-09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制御装置
JP3877829B2 (ja) * 1997-03-31 2007-02-07 株式会社鈴木製作所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糸供給装置
JP4046431B2 (ja) * 1999-01-18 2008-02-1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調子装置
DE29922786U1 (de) * 1999-12-22 2000-03-23 Pfaff Ag G M Nähmaschine mit einer Fadenrückzieheinrichtung
JP4450943B2 (ja) 2000-04-17 2010-04-14 Juki株式会社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の上糸案内装置
JP2002177678A (ja) * 2000-12-13 2002-06-25 Juki Corp ミシン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6343B (zh) * 2004-01-29 2011-08-24 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900400B (zh) * 2005-07-21 2011-04-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工业用缝纫机
CN105463715A (zh) * 2014-09-30 2016-04-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5463715B (zh) * 2014-09-30 2018-04-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11936687A (zh) * 2018-03-30 2020-11-13 朴庭垷 缝纫机
CN114302987A (zh) * 2019-10-16 2022-04-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方法和缝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94867B2 (ja) 2008-06-04
DE10307022B4 (de) 2008-07-24
KR20030069849A (ko) 2003-08-27
JP2003236281A (ja) 2003-08-26
KR101033076B1 (ko) 2011-05-06
DE10307022A1 (de) 2003-10-16
CN100575588C (zh) 2009-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342C (zh) 带有覆盖线的三针接缝的成形机构和方法
CN202671847U (zh) 线迹的脱线防止装置及线迹构造
CN1093897C (zh) 链式线迹纽结成形方法及链式线迹缝纫机
CN105568575B (zh) 一种缝纫机去鸟巢结构的松线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5862276B (zh) 缝纫机
KR101965646B1 (ko)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방법, 이중 체인 스티치 재봉틀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장치 및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 구조
JP2008068004A (ja) ミシン
CN1439759A (zh) 缝纫机
JP6975533B2 (ja) 短い目標−シーム突出と共にシーム−開始上糸を作成するための方法、並びに、そ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構成グループ、及びこのような構成グループを有するミシン
CN1316561A (zh) 钉扣缝纫机
KR20080052390A (ko) 상부 장식 기구가 부착된 재봉기
CN1152045A (zh)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208090A (zh) 防止针脚松开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268594A (zh) 缝纫机的底线切断装置
JP3406332B2 (ja) 1層以上の被縫製物の縫製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施する縫製装置
CN1256476C (zh) 双线锁缝缝纫机
CN114302987A (zh) 缝制方法和缝制装置
CN1517471A (zh) 针板
CN1203224C (zh) 锁眼机
JP7324393B2 (ja)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TWI650460B (zh) 雙環縫合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JPS6145796A (ja) 多本針ミシンの糸切断方法及び装置
KR200477227Y1 (ko) 미싱의 루퍼 장치
JP3168246U (ja) ミシンのルーパ装置
CN112210894A (zh)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