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6192C - 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 Google Patents

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6192C
CN1266192C CN 03801167 CN03801167A CN1266192C CN 1266192 C CN1266192 C CN 1266192C CN 03801167 CN03801167 CN 03801167 CN 03801167 A CN03801167 A CN 03801167A CN 1266192 C CN1266192 C CN 126619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ester
aminobenzoate
liquid crystal
b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80116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64840A (zh
Inventor
中田正一
六鹿泰显
河野美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S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147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896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SR Corp filed Critical JS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64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64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619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619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4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11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11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 G02F1/133723Polyimide, polyamide-im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提供在能够表现良好的取向特性的同时,在液晶显示元件中,在解除外加电压后至残留图像消失的短时间能够形成液晶取向膜的液晶取向剂,提供是为此的聚合物及为此的单体的二胺化合物。例如提供如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的含有脂环式基的二胺化合物、是该二胺化合物与四羧酸酐的反应生成物的聚酰胺酸及其酰亚胺化聚合物、含有这些聚合物而形成的液晶取向剂。进而还提供具备该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

Description

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 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含有这些中的至少一个的液晶取向剂及具备由这样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具有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或者STN(SuperTwisted Nematic-超扭曲向列)型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元件是已知的,这种TN型或者STN型液晶盒,以往是用具有液晶取向膜的带透明电极的基片将具有正电介各向异性的向列型液晶形成夹层结构,液晶分子的长轴在基片间要连续扭曲成90度或以上而构成。通常借助在由聚合物构成的覆膜的表面实施摩擦处理等的取向处理而形成的液晶取向膜来控制这些液晶显示元件中的液晶取向。在此,作为构成上述覆膜的聚合物,已知有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一般使用在溶剂中溶解这些聚合物而构成的液晶取向剂。
另外,作为和上述不同的液晶显示元件,具有垂直取向(VerticalAlignment)型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元件是已知的,该垂直取向液晶盒是使具有负电介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在基片上垂直取向而构成的。即使在这样的液晶显示元件中,液晶的取向控制,通常借助由含有聚酰胺酸、聚酰亚胺等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来完成。
但是,在具备由以往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在图像显示时(外加电压时)产生的离子性电荷被液晶取向膜吸附,即使在图像消失后(解除外加电压后),也不容易从液晶取向膜解吸,因此在电压解除后的液晶取向膜上也残留蓄积电压,起因于该残留电压,在外加电压解除后的显示图像上存在产生残留图像的问题。
而且,如果长时间使用该液晶显示元件,往往发生白色的污点状的显示缺陷,由于这种显示缺陷,而存在损害作为液晶显示元件的可靠性的问题。最近,如以液晶电视用途为代表,连续长时间使用这样的液晶显示元件已成为必然,进一步提高可靠性的必要性正在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新颖的二胺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作为液晶取向剂有用的新颖的聚酰胺酸。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作为液晶取向剂有用的新颖的酰亚胺化聚合物。
本发明的第4目的在于提供液晶取向剂,其在能够表现良好的取向特性的同时,能够形成在液晶显示元件上解除外加电压后至残留图像消失的时间(以下,称做“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短的液晶取向膜。
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和优点,从有效的说明就能清楚。
按照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第1,利用选自以下述式(I)
表示的化合物和以下述式(II)
Figure C0380116700062
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二胺化合物(以下,也称做“特定二胺化合物”)来达到,
在式(I)中,D1是含脂环的碳原子数5~30的2价烃基,G1是3价有机基,A1是单键或者2价的结合基,B1是单键、-O-、-N(H)-或者
Figure C0380116700071
E1是1价有机基,a是1或者2;在式(II)中,D2是含脂环的碳原子数5~30的3价烃基,G2是2价有机基,A2是单键或者2价的结合基,B2是单键、-O-、-N(H)-或者
Figure C0380116700072
E2是1价有机基,b是1或者2。
按照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第2,利用为特定二胺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和以下述式(III)
Figure C0380116700073
表示的四羧酸二酐的至少一种的反应生成物的聚酰胺酸来达到,在式中,G4是4价有机基。
按照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第3,利用使上述的聚酰胺酸脱水闭环而得到的酰亚胺化聚合物来达到。
按照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第4,利用含有选自上述的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化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而成的液晶取向剂来达到。
按照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第5,利用含有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来达到,所述的聚合物含有选自分别以下述式(XI)~(XIV)
Figure C0380116700074
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式中,A1、A2、B1、B2、D1、D2、E1、E2、G1、G2、G4、a和b的定义与上述相同。
另外,按照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第6,利用具备由上述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来达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二胺化合物>
本发明的二胺化合物是以上述式(I)或者(II)表示的化合物。
在此,在上述式(I)中以D1表示的、而在上述式(II)中以D2表示的含脂环的碳原子数5~30的烃基以含脂环的碳原子数10~30的烃基为优选,更优选是含甾类化合物骨架的烃基。作为这样的2价烃基(D1),具体的可举出分别以下述式(I-1)和(I-2)表示的结构。
Figure C0380116700082
另外,作为3价烃基(D2),具体的可举出分别以下述式(II-1)~(II-4)表示的结构。
作为以G1表示的3价有机基,例如可举出从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中去除3个氢原子的基,以及分别以下述式(I-3)和下述式(I-4)表示的基。另外,作为以G2表示的2价有机基,例如可举出从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中去除2个氢原子的基。
作为以A1和A2表示的结合基,具体的可举出酮基、醚键、酯键、酰胺键、氨基甲酸酯键和尿素键。
另外,作为以E1和E2表示的1价有机基,具体的可举出碳原子数1~30的直链烷基或者支链烷基;环戊基、环己基、十氢化萘基、二环己基、胆甾烷基、胆甾烯基等脂环式基;含有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萘基、苄基、苯乙基、三苯甲基等芳香环的基;含有呋喃基、四氢呋喃基、噻嗯基、四氢化噻嗯基、吡咯基、吡啶基、哌啶基、哌啶子基、吗啉代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哌啶子甲基、吗啉代甲基等杂环的有机基;以下述式(IV)
-Q4-T4-S4                             (IV)
表示的基,以及用卤素取代上述有机基中的1个或者等于或大于2个氢原子而得到的基,式(IV)中,Q4是选自芳香环、脂环、杂环及其取代化合物的2价环状有机基,T4是可取代的2价脂环式基,S4是碳原子数1~30的烷基。
这些基之中,优先选择碳原子数1~30的烷基、碳原子数1~30的氟烷基和在上述式(IV)表示的基中分别以下述式(IV-1)~(IV-4)表示的基。
另外,在上述式(I)中,在B1是单键、-O-或者-N-(H)-时,a是1,在B1
时,a是2。同样,在上述式(II)中,在B2是单键、-O-或者-N(H)-时,b是1,在B2
Figure C0380116700103
时,b是2。
作为以上述式(I)表示的特定二胺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举出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乙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丙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己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环己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六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苯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苄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三氟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2,2,2-三氟乙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氟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石胆酸酰胺(3,5-二氨基苯甲酸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甲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乙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丙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丁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戊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己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环己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六烷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七烷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八烷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苯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苄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三氟甲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2,2,2-四氟乙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1,2,2,2-五氟乙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氟苯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庚基环己基)苯酯);N甲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乙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N-二甲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N-二乙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丙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丁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戊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己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环己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六烷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七烷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八烷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苯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苄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三氟甲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2,2,2-三氟乙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2,2,2-三氟乙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1,1,2,2,2-五氟乙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氟苯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三氟甲基)苯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4-戊基环己基)苯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4-庚基环己基)苯基)-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
这些之中,优先选择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乙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丙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己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环己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六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三氟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2,2,2-三氟乙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甲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乙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丙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丁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戊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己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环己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六烷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八烷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三氟甲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2,2,2-四氟乙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1,2,2,2-五氟乙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2,4-二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特别优先选择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己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六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三氟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2,2,2-三氟乙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石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
另外,作为以上述式(II)表示的特定二胺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举出脱氧胆酸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丁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戊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环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苯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苄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丁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戊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环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苄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丁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戊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环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苯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苄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丁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戊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环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苄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
鹅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鹅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丁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戊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环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苯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苄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丁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戊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环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苄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氟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庚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丁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环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苯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苄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4-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丁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戊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环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苯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苄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氟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猪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N-二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丁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戊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己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环己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六烷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七烷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十八烷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甲基-N-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苄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三氟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2,2,2三氟乙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1,1,2,2,2-五氟乙基)甲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氟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三氟甲基)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戊基环己基)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N-(4-(4-庚基环己基)苯基)猪脱氧胆酸酰胺(双(3-氨基苯甲酸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甲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乙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丙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丁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戊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己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环己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六烷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七烷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八烷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苯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苄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三氟甲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1,2,2,2-五氟乙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氟苯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N-甲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乙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N-二甲基-3,6-双(4-氨m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N-二乙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丙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丁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戊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己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环己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六烷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七烷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八烷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苯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苄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三氟甲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2,2,2-三氟乙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2,2,2-三氟乙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1,1,2,2,2-五氟乙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氟苯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三氟甲基)苯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4-戊基环己基)苯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4-庚基环己基)苯基)-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甲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乙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丙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丁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戊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己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环己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六烷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七烷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八烷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苯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苄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三氟甲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1,2,2,2-五氟乙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氟苯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三氟甲基)苯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N-甲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乙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N-二甲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N-二乙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丙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丁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戊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己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环己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六烷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七烷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十八烷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苯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苄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三氟甲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2,2,2-三氟乙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2,2,2-三氟乙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1,1,2,2,2-五氟乙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氟苯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三氟甲基)苯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4-戊基环己基)苯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N-(4-(4-庚基环己基)苯基)-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酰胺。
这些之中,优先选择鹅脱氧胆酸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丙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丁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戊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丙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丁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戊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己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苄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3-氨基苯甲酸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甲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乙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丙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丁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戊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己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六烷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七烷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八烷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三氟甲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2,2,2-四氟乙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1,2,2,2-五氟乙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6-双(4-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乙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丙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丁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戊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己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六烷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十七烷酯、3,6-双(3-氨基苯氧三氟甲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2,2,2-三氟乙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2,2,2-四氟乙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1,1,2,2,2-五氟乙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3,6-双(3-氨基苯氧基)胆烷-24-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特别优先选择鹅脱氧胆酸丁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戊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己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六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七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十八烷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三氟甲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2,2,2-三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1,1,2,2,2-五氟乙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戊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鹅脱氧胆酸(4-(4-庚基环己基)苯基)酯(双(4-氨基苯甲酸酯))。
特定二胺化合物,例如可以由具有1个或者2个羟基的石胆酸衍生物合成。例如,使用醇和羧酸的酯化反应或者卤化烷基和羧酸盐的酯化反应,根据需要,并用酸催化剂或者碱催化剂、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等脱水剂,就能够得到是前体的二硝基化合物,将其还原,就能够得到目的的二胺。具体地说,例如,可以由石胆酸(1),按照下述的反应来合成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
Figure C0380116700271
作为供给聚酰胺酸的合成反应的二胺化合物,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可以并用特定二胺化合物以外的二胺化合物。在此,特定二胺化合物在供给合成反应中的二胺化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以0.1~100mol%为佳,特别优选的比例,在TN型和STN型液晶显示元件中,是0.5~30mol%,在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元件中,是10~100mol%。
作为能够并用的二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乙烷、4,4′-二氨基二苯硫、4,4′-二氨基二苯砜、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N-苯甲酰苯胺、4,4′-二氨基二苯醚、1,5-二氨基萘、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5-氨基-1-(4′-氨基苯基)-1,3,3-三甲基茚满、6-氨基1-(4′-氨基苯基)-1,3,3-三甲基茚满、3,4′-二氨基二苯醚、3,3′-二氨基二苯甲酮、3,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酮、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3-双(3-氨基苯氧基)苯、9,9-双(4-氨基苯基)-10-氢化蒽、2,7-二氨基芴、9,9-双(4-氨基苯基)芴、4,4′-亚甲基-双(2-氯苯胺)、2,2′,5,5′-四氯-4,4′-二氨基联苯、2,2′-二氯-4,4′-二氨基-5,5′-二甲氧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1,4,4′-(对亚苯基异亚丙基)双苯胺、4,4′-(间亚苯基异亚丙基)双苯胺、2,2′-双[4-(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八氟联苯等芳族二胺;1,1-间二甲苯二胺、1,3-丙二胺、四亚甲基二胺、五亚甲基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七亚甲基二胺、八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4,4-二氨基七亚甲基二胺、1,4-二氨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胺、四氢二环戊二亚烯基二胺、六氢-4,7-间二氢化茚二亚甲基二胺、三环[6.2.1.02.7]-十一碳烯二甲基二胺、4,4′-亚甲基双(环己基胺)等脂族和脂环式二胺;2,3-二氨基吡啶、2,6-二氨基吡啶、3,4-二氨基吡啶、2,4-二氨基嘧啶、5,6-二氨基-2,3-二氨基吡嗪、5,6-二氨基-2,4-二羟基嘧啶、2,4-二氨基-6-二甲氨基-1,3,5-三嗪、1,4-双(3-氨丙基)哌嗪、2,4-二氨基-6-异丙氧基-1,3,5-三嗪、2,4-二氨基-6-甲氧基-1,3,5-三嗪、2,4-二氨基-6-苯基-1,3,5-三嗪、2,4-二氨基-6-甲基-均三嗪、2,4-二氨基-1,3,5-三嗪、4,6-二氨基-2-乙烯基-均三嗪、2,4-二氨基-5-苯基噻唑、2,6-二氨基嘌呤、5,6-二氨基-1,3-二甲基脲嘧啶、3,5-二氨基-1,2,4-***、6,9-二氨基-2-乙氧基吖啶乳酸酯、3,8-二氨基-6-苯基菲啶、1,4-二氨基哌嗪、3,6-二氨基吖啶、双(4-氨基苯基)苯基胺和以下述式(V)及(VI)的任一式表示的化合物等的、分子内具有2个伯氨基和该伯氨基以外的氮原子的二胺;以下述式(VII)表示的单取代苯二胺类;以下述式(VIII)表示的二氨基有机硅氧烷;分别以下述式(2)~(6)表示的化合物等。
(式(V)中,R5表示具有环结构的1价有机基,该环结构含有选自吡啶、嘧啶、三嗪、哌啶和哌嗪的氮原子,X表示2价有机基。)
Figure C0380116700291
(式(VI)中,R6表示具有环结构的2价有机基,该环结构含有选自吡啶、嘧啶、三嗪、哌啶和哌嗪的氮原子,X表示2价有机基,数个存在的X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式(VII)中,R7表示选自-O-、-COO-、-OCO-、-NHCO-、-CONH-和-CO-的2价有机基,R8表示具有选自甾类化合物骨架、三氟甲基和氟基的基团的1价有机基或者碳原子数6~30的烷基。)
Figure C0380116700293
(式(VIII)中,R9表示碳原子数1~12的烃基,数个存在的R9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p是1~3的整数,q是1~20的整数。)
Figure C0380116700294
(式中,y是2~12的整数,而z是1~5的整数。)
这些二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2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
这些之中,优先选择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硫、1,5-二氨基萘、2,7-二氨基芴、4,4′-二氨基二苯醚、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9,9-双(4-氨基苯基)芴、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氨苯基)六氟丙烷、4,4′-(对亚苯基二异亚丙基)双苯胺、4,4′-(间亚苯基二异亚丙基)双苯胺、1,4-环己烷二胺、4,4′-亚甲基双(环己基胺)、1,4-双(4氨基苯氧基)苯、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分别以上述式(2)~(6)表示的化合物、2,6-二氨基吡啶、3,4-二氨基吡啶、2,4-二氨基嘧啶、3,6-二氨基吖啶、在以上述式(V)表示的化合物中以下述式(7)表示的化合物、在以上述式(VI)表示的化合物中以下述式(8)表示的化合物、在以上述式(VII)中表示的化合物中分别以下述式(9)~(18)表示的化合物以及在以上述式(VIII)表示的化合物中以下述式(19)表示的化合物。
<四羧酸二酐>
能够在本发明的聚酰胺酸的合成中使用的四羧酸二酐,可举出脂族四羧酸二酐、脂环族四羧酸二酐和芳族四羧酸二酐。作为这些的具体化合物,例如可举出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3-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3-二氯-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四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环戊烷四羧酸二酐、1,2,4,5-环己烷四羧酸二酐、3,3′,4,4′-二环己烷四羧酸二酐、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3,5,6-三羧基降冰片烷-2-乙酸二酐、2,3,4,5四氢呋喃四羧酸二酐、1,3,3a,4,5,9b-六氢-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5-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5-乙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7-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7-乙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8-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8-乙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5,8-二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5-(2,5-二氧代四氢化呋喃甲叉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二酐、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分别以下述式(IX)和(X)表示的化合物等脂族和脂环式四羧酸二酐;
Figure C0380116700321
(式中,R1和R3表示具有芳香环的2价有机基,R2和R4表示氢原子或者烷基,数个存在的R2和R4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均苯四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4,4′-二苯砜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醚四羧酸二酐、3,3′,4,4′-二苯甲烷四羧酸二酐、3,3′,4,4′-二甲基二苯基硅烷四羧酸二酐、3,3′,4,4′-四苯基硅烷四羧酸二酐、1,2,3,4-呋喃四羧酸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硫二酐、4,4′-双(3,4-二羧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双(3,4-二羧苯氧基)二苯丙烷二酐、3,3′,4,4′-全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双(邻苯二甲酸)苯基膦氧化物二酐、对亚苯基-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二酐、间亚苯基-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二酐、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4,4′-二苯醚二酐、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4,4′-二苯基甲烷二酐、乙二醇-双(脱水偏苯三酸酯)、丙二醇-双(脱水偏苯三酸酯)、1,4-丁二醇-双(脱水偏苯三酸酯)、1,6-己二醇-双(脱水偏苯三酸酯)、1,8-辛二醇-双(脱水偏苯三酸酯)、2,2-双(4-羟苯基)丙烷-双(脱水偏苯三酸酯)、2,3,4,5-吡啶四羧酸二酐、2,6-双(3,4-二羧基苯基)吡啶、分别以下述式(20)~(23)表示的化合物等芳族四羧酸二酐。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2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
这些之中,从能够表现良好的液晶取向性的观点来看,优先选择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3-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环戊烷四羧酸二酐、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5-(2,5-二氧代四氢化呋喃甲叉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二酐、1,3,3a,4,5,9b-六氢-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8-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5,8-二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均苯四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砜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在以上述式(IX)表示的化合物中分别以下述式(24)~(26)表示的化合物以及在以上述式(X)中表达式化合物中以下述式(27)表示的化合物,作为特别优先的化合物,可举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3-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1,3,3a,4,5,9b-六氢-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8-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均苯四酸二酐和以下述式(24)表示的化合物。
<聚酰胺酸的合成>
向本发明的聚酰胺酸的合成反应中供给的四羧酸二酐和二胺化合物的使用比例,相对于二胺化合物中含有的氨基1当量,四羧酸二酐的酸酐基优选是成为0.2~2当量的比例,更优选是成为0.3~1.2当量的比例。
聚酰胺酸的合成反应,在有机溶剂中,优选在-20~15℃、更优选在0~1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在此,作为有机溶剂,如果是能够溶解被合成的聚酰胺酸的有机溶剂,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例示出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γ-丁内酯、四甲基尿素、六甲基磷酰三胺等非质子系极性溶剂;间甲酚、二甲酚、酚、卤化酚等酚系溶剂。另外,有机溶剂的使用量(a),设四羧酸二酐和二胺化合物的总量为(b)时,相对于反应溶液的全量(a+b)而言,优选是成为0.1~30重量%的量。
在上述有机溶剂中,在生成的聚酰胺酸不析出的范围可以并用是聚酰胺酸的贫溶剂的醇、酮、酯、醚、卤化烃和烃等。这样的贫溶剂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环己醇、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三甘醇、乙二醇一甲醚、乳酸乙酯、乳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基甲氧基丙酸酯、乙基乙氧基丙酸酯、草酸二乙酯、丙二酸二乙酯、二***、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二醇正丙醚、乙二醇异丙醚、乙二醇正丁醚、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乙基醚乙酸酯、二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二甘醇一甲醚、二甘醇一***、二甘醇一甲醚乙酸酯、二甘醇一***乙酸酯、四氢呋喃、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4-二氯丁烷、三氯乙烷、氯苯、邻氯苯、己烷、庚烷、辛烷、苯、甲苯、二甲苯等。
像以上那样进行,就得到溶解聚酰胺酸而形成的反应溶液。然后,在大量的贫溶剂中注入该反应溶液而得到析出物,在减压下干燥该析出物,就能够得到聚酰胺酸。另外,使该聚酰胺酸再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接着将在贫溶剂中析出的过程进行1次或者数次,就能够精制聚酰胺酸。
所得到的聚酰胺酸,通过以上述式(I)表示的二胺化合物和以上述式(III)表示的四羧酸二酐的反应而具有以下述式(XI)表示的重复单元,通过以上述式(II)表示的二胺化合物和以上述式(III)表示的四羧酸二酐的反应而具有以下述式(XII)表示的重复单元。
上述式(XI)中,G4、A1、D1、B1、E1,a和G1的定义如上所述。
上述式(XII)中,G4、G2、A2、D2、B2、E2和b的定义如上所述。
<酰亚胺化聚合物>
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可以通过使上述聚酰胺酸脱水闭环来制备。聚酰胺酸的脱水闭环,使用(i)加热聚酰胺酸的方法,或者(II)在有机溶剂中溶解聚酰胺酸,在该溶液中添加脱水剂和脱水闭环催化剂,根据需要进行加热的方法进行。
上述(i)的加热聚酰胺酸的方法中的反应温度优选为50~200℃、更优选60~170℃。反应温度不足50℃则脱水闭环反应不能充分进行,反应温度超过200℃则得到的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分子量有时会下降。
另一方面,在上述(II)的聚酰胺酸溶液中添加脱水剂和脱水闭环催化剂的方法中,作为脱水剂,例如可以使用乙酸酐、丙酸酐、三氟乙酸酐等酸酐。脱水剂的使用量,相对聚酰胺酸的重复单元1摩尔,优选是0.01~20摩尔。另外,作为脱水闭环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吡啶、可力丁、卢剔啶、三乙胺等叔胺。但是,不限于这些。脱水闭环催化剂的使用量,相对1摩尔所使用的脱水剂,优选是0.01~10摩尔。作为在脱水闭环反应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举出作为在聚酰胺酸的合成中使用所例示的有机溶剂。而且,脱水闭环反应的反应温度,优选是0~180℃,更优选是10~150℃。另外,对像这样得到的反应溶液,通过进行和聚酰胺酸的精制方法相同的操作,就能够精制酰亚胺化聚合物。
所得到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具有分别以上述式(XI)和上述式(XII)表示的酰胺酸重复单元被酰亚胺化的、例如分别以下述式(XIII)和(XIV)表示的酰亚胺化单元。
Figure C0380116700371
上述式(XIII)中,G4、G1、A1、D1、B1、E1和a的定义如前所述。
上述式(XIV)中,G4、G2、A2、D2、B2、E2和b的定义如前述。
构成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时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中的优选的酰亚胺化率是10~100%,更优选是30~98%。在此,所谓“酰亚胺化率”是以%表示形成酰亚胺环而成的重复单元数相对于聚合物中的重复单元的总数的比例。此时,酰亚胺环的一部分可以是异酰亚胺环。可以通过调节上述脱水闭环反应的条件来控制酰亚胺化率。
<末端修饰型的聚合物>
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和酰亚胺化聚合物,可以是分子量被调节的末端修饰型的。使用该末端修饰型的聚合物,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下,能够改善液晶取向剂的涂布特性。在合成聚酰胺酸时,通过在反应系中添加酸酐、一元胺化合物、一异氰酸酯化合物等,就能够合成这样的末端修饰型的聚合物。在此,作为酸酐,例如可举出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酐、衣康酸酐、正癸基琥珀酸酐、正十二烷基琥珀酸酐、正十四烷基琥珀酸酐、正十六烷基琥珀酸酐等。另外,作为一元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苯胺、环己胺、正丁胺、正戊胺、正己胺、正庚胺、正辛胺、正壬胺、正癸胺、正十一胺、正十二胺、正十三胺、正十四胺、正十五胺、正十六胺、正十七胺、正十八胺、正二十胺等。另外,作为一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举出异氰酸苯基酯、异氰酸萘基酯等。
<聚合物的对数粘度>
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和酰亚胺化聚合物,其对数粘度(η1n)的值,通常是0.05~10dl/g,优选是0.1~5dl/g。
本发明中的对数粘度(η1n)的值,是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作为溶剂,在30℃对浓度是0.5g/100ml的溶液进行粘度测定,按照下述式(i)求出的。
Figure C0380116700381
<液晶取向剂>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优先选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含有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和/或酰亚胺化聚合物而形成。即,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含有聚合物而成,该聚合物具有选自分别以上述式(XI)~(XIV)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也可以含有不具有分别以上述式(XI)~(XIV)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酰胺酸和/或酰亚胺化聚合物(以下,也称做“其他的聚合物”)。其他的聚合物,是选自使上述的特定二胺化合物以外的二胺化合物和四羧酸二酐反应而得到的聚酰胺酸,以及使该聚酰胺酸脱水闭环而得的酰亚胺化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的聚合物的组合,可举出具有以上述式(XIII)表示的重复单元和/或以(XIV)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与不具有以上述式(XI)~(XIV)中的任一个式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酰胺酸的组合。含有这样的聚合物的组合的液晶取向剂,得到长期可靠性优良、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特别短的液晶显示元件,因此是特别优选的。该液晶取向剂中的聚合物的含有比例,相对于聚合物全量,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是1~99重量%,更优选是2~50重量%,特别优选是10~30重量%。
制备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时的温度,优选是0℃~200℃,更优选是20℃~60℃。
作为构成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的有机溶剂,可举出作为在聚酰胺酸的合成反应中使用所例示的溶剂。另外,也可以适宜地选择在聚酰胺酸的合成反应时能够并用所例示的贫溶剂而并用。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中的固形分浓度,虽然考虑粘性、挥发性等来选择,但优选是1~10重量%的范围。即,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被涂布在基片表面,形成成为液晶取向膜的涂膜,但在固形分浓度不到1重量%时,该涂膜的膜厚变得过小,而不能得到良好的液晶取向膜。另外,在固形分浓度超过10重量%时,涂膜的膜厚变得过大,不能得到良好的液晶取向膜,而且,液晶取向膜的粘性增大,而成为涂布特性劣化的液晶取向膜。
在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中,从提高对基片表面的粘合力的观点来看,也可以含有含官能性硅烷的化合物或者含环氧基的化合物。作为这样的含官能性硅烷的化合物,例如可举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2-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2-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脲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脲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乙氧羰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乙氧羰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三亚乙基三胺、N-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三亚乙基三胺、10-三甲氧基甲硅烷基-1,4,7-三氮杂癸烷、10-三乙氧基甲硅烷基-1,4,7-三氮杂癸烷、9-三甲氧基甲硅烷基-3,6-三氮杂壬基乙酸酯、9-三乙氧基甲硅烷基-3,6-三氮杂壬基乙酸酯、N-苄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苄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双(氧乙烯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双(氧乙烯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
另外,含环氧基化合物,作为优选的例如可举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三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三醇二缩水甘油醚、2,2-二溴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3,5,6-四缩水甘油基-2,4-己二醇、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二甲苯二胺、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甲基)环己烷、N,N,N′,N′-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等。这些含官能性硅烷的化合物或含环氧基化合物的配合比,相对于100重量份聚合物,优选是等于或小于40重量份,更优选是0.1~30重量份。
<液晶显示元件>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例如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制造。
(1)在设置已形成图案的透明导电膜的基片的一面,使用辊涂法、旋转涂布法、印刷法等方法涂布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接着,通过加热涂布面,形成涂膜。在此,作为基片,例如可以使用浮法玻璃、钠玻璃等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醚砜、聚碳酸酯等塑料构成的透明基片。作为设置在基片的一面的透明导电膜,可以使用由氧化锡(SnO2)构成的NESA膜(美国PPG公司注册商标)、由氧化铟-氧化锡(In2O3-SnO2)构成的ITO膜等,在这些透明导电膜的图案形成中,使用光刻法或预先使用掩模的方法。在进行液晶取向剂的涂布时,为了使基片表面和透明导电膜与涂膜的粘合力更好,在基片的该表面也可以预先涂布含官能性硅烷的化合物、含官能性钛的化合物等。液晶取向剂涂布后的加热温度,优选是80~300℃,优选是120~250℃。再者,含有聚酰胺酸的本发明液晶取向剂,在涂布后通过去除有机溶剂而形成成为取向膜的涂膜,再通过加热进行脱水闭环,也能够进一步作为酰亚胺化的涂膜。所形成的涂膜的膜厚,优选是0.001~1μm,优选是0.005~0.5μm。
(2)例如使用卷缠有尼龙、人造丝、棉纱等纤维构成的布的辊对形成的涂膜面进行沿一定方向摩擦的摩擦处理。由此,在涂膜上赋予液晶取向能。
另外,在由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上,例如像特开平6-222366号公报中或特开平6-281937号公报中所示的那样,通过部分地照射紫外线,进行使预倾斜角发生变化的处理,或者使用如特开平5-107544号公报中所示的那样,在已实施摩擦处理的液晶取向膜表面部分地形成抗蚀剂膜,在和先前的摩擦处理不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后,去除抗蚀剂膜,进行使液晶取向膜的液晶取向能发生变化的处理,是能够改善液晶显示元件的视野特性的。
另外,根据情况,不采用摩擦处理法,通过在涂膜上照射偏振光或者非偏振光的紫外线、或者离子束等,也能够进行赋予液晶取向能。
另一方面,在制造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不一定必须进行上述摩擦处理,也可以将上述涂膜原样地作为液晶取向膜使用。
(3)如上述那样制作2片已形成液晶取向膜的基片,为了各自的液晶取向膜上的摩擦方向形成规定的角度,夹持着间隙(盒的间隙)地对向配置2片基片,使用密封剂贴合2枚基片的周围部,在基片表面和由密封剂区划的盒的间隙内注入填充液晶,密封注入孔,就构成液晶盒。然后,在液晶盒的外表面,即,构成液晶盒的各自基片的另一面侧,通过偏振光方向和该基片的一面形成的液晶取向膜的摩擦方向一致或者垂直地贴合偏振光板,而得到液晶显示元件。
在此,作为密封剂,例如可以使用含有固化剂和作为间隔物的氧化铝球的环氧树脂等。
作为液晶,例如可举出向列型液晶和层列型液晶。尤其其中以向列型液晶为最佳,例如可以使用席夫碱系液晶、氧化偶氮系液晶、联苯系液晶、苯基环己烷系液晶、酯系液晶、三联苯系液晶、联苯环己烷系液晶、嘧啶系液晶、二噁烷系液晶、二环辛烷系液晶、キエバン系液晶等。另外,在这些液晶中,也可以添加例如胆甾醇氯、壬酸胆甾醇酯、碳酸胆甾醇酯等胆甾醇型液晶或像作为商品名“C-15”、“CB-15”(メルク公司制)出售的手性剂等而使用。还可以使用对癸氧基亚苄基-对氨基-2-甲丁基肉桂酸酯等强电介性液晶。
另外,作为在液晶盒的外表面贴合的偏振光板,可举出一边使聚乙烯醇延伸取向一边用乙酸纤维素保护膜夹住称做吸收碘的H膜的偏振光膜的偏振光板或者由H膜本身构成的偏振光板。
以下,根据实施例更具体的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再有,在以下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聚合物、液晶取向剂、以及液晶显示元件的评价方法如下。
<液晶显示元件的电压保持率>
在液晶显示元件上以60微秒的外加时间、167毫秒的脉冲外加5V的电压后,测定从解除外加电压至167毫秒后的电压保持率。测定装置使用株式会社东阳テクニカ制VHR-1。
<残留图像消失时间>
①在液晶显示元件上以1小时外加10V的直流电压后,解除该外加电压,用目视观察显示画面,测定解除外加电压后至画面上的残留图像消失的时间(实施例12~15和对比例6~8)。
②在100℃的环境温度、以20小时外加17V的直流电压后,解除该外加电压,在室温环境下缓和15分钟后,通过闪动使残留在液晶盒内的电压消除,求出残留DC电压。残留DC电压越少,越是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短的液晶显示元件(实施例22~26和对比例11~12)。
<液晶显示元件的预倾斜角>
按照T.J.Scheffer,et.al.,J.Appl.Phys.,vol.19,2013(1980)中记载的方法,借助使用He-Ne激光的晶体旋转法测定。
<液晶显示元件的可靠性试验>
在70℃的恒温槽中放入液晶显示元件,在驱动波形发生装置“Function/arbitrary wayeform generator”(Hewlett Packard公司制)上连续驱动24小时后,确认有无反差不匀和显示缺陷。
特定二胺化合物的合成实施例
合成实施例1
(1)石胆酸甲酯的合成
在0.5L的甲醇中加入56.5g(0.15mol)石胆酸和3ml浓硫酸,回流加热6小时。使用旋转蒸发器将得到的溶液浓缩至1/2量后,加入1升纯水,使生成物沉淀,再通过吸滤回收。用NaHCO3饱和水溶液洗涤该粗生成物,在中和附着的H2SO4的同时,使未反应的石胆酸溶解,并去除。再将其水洗、真空干燥后,从乙醇中进行再结晶,就得到44g石胆酸甲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DMSO-D6,δppm):0.6-2.1(34H,m)3.6(3H,s)。
(2)石胆酸甲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混合19.6g(0.05mol)石胆酸甲酯、4.0g吡啶和0.15L二氯甲烷,在室温进行溶解。一边搅拌该溶液,一边将11.5g(0.05mol)3,5-二硝基氯化苯甲酰以固体原样地慢慢加入,再在室温搅拌3小时。使用旋转蒸发器使该混合物蒸发干固,用水洗净生成的固体残渣后,进行真空干燥,得到粗生成物。再用丙酮使该粗生成物进行再结晶,就得到25.5g石胆酸甲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CDCl3,δppm):0.6-2.1(34H,m),3.6(3H,s),9.1-9.2(3H,d+t)。
(3)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在100ml乙醇中加入9.6g石胆酸甲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和0.1g披钯活性碳,进行回流加热。向该混合物慢慢地滴下4ml肼1水合物,再继续回流加热2小时。热时过滤该反应溶液,除去披钯活性碳,再加入1L水,使生成物沉淀。过滤、水洗、真空干燥该沉淀后,从乙醇中进行再结晶,得到6.7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DMSO-D6,δppm):0.6-2.1(34H,m),3.6(3H,s),4.9(4H,s),6.0(1H,t),6.4(2H,d)。
合成实施例2
(4)石胆酸丁酯的合成
在1-丁醇44g与100ml氯仿的溶液中加入56.5g(0.15mol)石胆酸和0.3ml浓硫酸,回流加热6小时。用旋转蒸发器使得到的溶液浓缩至1/2量后,加入1L氯仿和1L纯水,进行搅拌。将氯仿层分液,用NaHCO3饱和水溶液洗涤,在中和附着的H2SO4的同时,使未反应的石胆酸溶解、去除。再将其水洗,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硫酸镁,对溶液进行浓缩,得到52g石胆酸丁酯。
(5)石胆酸丁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21.4g(0.05mol)石胆酸丁酯、3.9g吡啶、0.1L二氯甲烷、11.4g(0.05mol)3,5-二硝基氯化苯甲酰以外,和(2)同样地制作,得到26g石胆酸丁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
(6)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9.6g石胆酸丁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以外,和(3)同样地制作,得到7.0g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DMSO-d6,δppm):0.6-2.1(44H,m),4.0(2H,t),4.8(1H,m),4.9(4H,s),6.0(1H,s),6.4(2H,s)。
合成实施例3
(7)石胆酸戊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39g1-戊醇以外,和(4)同样地制作,得到54g石胆酸戊醇。
(8)石胆酸戊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22g石胆酸戊酯以外,和(2)同样地制作,得到26g石胆酸戊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
(9)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9.6g石胆酸戊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以外,和(3)同样地制作,得到6.9g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DMSO-d6,δppm):0.6-2.1(46H,m),4.0(2H,t),4.8(1H,m),4.9(4H,s),6.0(1H,s),6.4(2H,s)。
合成实施例4
(10)石胆酸十七烷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59g1-十七醇以外,和(4)同样地制作,得到92g粗石胆酸戊酯,通过用柱色谱法精制,得到83g石胆酸十七烷酯。
(11)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31g石胆酸十七烷酯以外。和(2)同样地制作,得到37g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
(12)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9.6g石胆酸戊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以外,和(3)同样地制作,得到7.5g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CDCl3,δppm):0.6-2.4(70H,m),3.7(4H,s),4.0(2H,t),4.9(1H,m),6.2(1H,s),6.8(2H,s)。
合成实施例5
(13)石胆酸十八烷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61g1-十八醇以外,和(10)同样地制作,得到76g石胆酸十八烷酯。
(14)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32g石胆酸十八烷酯以外,和(2)同样地制作,得到33g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
(15)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除了使用9.6g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硝基苯甲酸酯)以外,和(3)同样地制作,得到7.6g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以下示出分析结果。
1H-NMR(CDCl3,δppm):0.6-2.4(72H,m),3.7(4H,s),4.0(2H,t),4.9(1H,m),6.2(1H,s),6.8(2H,s)。
实施例1
聚酰胺酸的合成
在450gN-甲基-2-吡咯烷酮中溶解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在60℃进行6小时反应。接着,将反应溶液注入大大过剩的甲醇中,使反应生成物沉淀。然后,用甲醇洗净,在减压下、于40℃干燥15小时,得到48.9g对数粘度是0.93dl/g的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1a)”]。
实施例2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在450gN-甲基-2-吡咯烷酮中溶解25.0g聚合物(1a),在该溶液中加入10.6g吡啶和13.6g乙酸酐,通过在115℃加热4小时,进行脱水闭环反应。接着,将反应生成液注入大大过剩的甲醇中,使反应生成物沉淀。然后,用甲醇洗净,在减压下、于40℃干燥15小时,得到21.2g对数粘度是0.85dl/g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1b)”]。
实施例3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7.49g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2.9g对苯二胺和29.6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47.6g对数粘度是0.84dl/g的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2a)”]。
实施例4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代替25.0g聚合物(1a)而使用24.7g聚合物(2a)以外,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得到21.1g对数粘度是0.82dl/g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2b)”]。
实施例5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7.65g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2.8g对苯二胺和29.5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49.8g对数粘度是0.88dl/g的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3a)”]。
实施例6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代替25.0g聚合物(1a)而使用24.7g聚合物(3a)以外,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得到21.3g对数粘度是0.86dl/g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3b)”]。
实施例7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9.45g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2.3g对苯二胺和28.3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49.9g对数粘度是0.79dl/g的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4a)”]。
实施例8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代替25.0g聚合物(1a)而使用23.5g聚合物(4a)以外,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得到19.3g对数粘度是0.76dl/g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4b)”]。
实施例9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9.59g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2.2g对苯二胺和28.2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48.9g对数粘度是0.76dl/g的本发明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5a)”]。
实施例10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代替25.0g聚合物(1a)而使用23.5g聚合物(5a)以外,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得到19.8g对数粘度是0.73dl/g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5b)”]。
对比例1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19.8g4,4-二氨基二苯甲烷和22.4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40.2g对数粘度是1.20dl/g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Aa)”]。
对比例2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代替25.0g聚合物(1a)而使用25.0g聚合物(Aa),代替10.6g吡啶和13.6g乙酸酐而使用4.5g吡啶和5.8g乙酸酐以外,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得到30.1g对数粘度是1.20dl/g的本发明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Ab)”]。
对比例3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12.80g对苯二胺和25.82g均苯四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32.60g对数粘度是1.10dl/g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Ba)”]。
对比例4
聚酰胺酸的合成
除了代替7.02g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13.0g对苯二胺和30.0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而使用5.20g以上述式(10)表示的二胺、17.8g4,4-二氨基二苯甲烷和22.4g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得到40.6g对数粘度是0.95dl/g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合物(Ca)”]。
对比例5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代替25.0g聚合物(1a)而使用25.0g聚合物(Ca),代替10.6g吡啶和13.6g乙酸酐而使用4.5g吡啶和5.8g乙酸酐以外,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得到19.0g对数粘度是0.96dl/g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聚合物(Cb)”]。
实施例11
(1)液晶取向剂的制备
在γ-丁内酯中溶解实施例2得到的聚合物(1b),作成固形分浓度为2.5重量%的溶液,用孔径1μm的过滤器过滤该溶液,制备成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
(2)液晶显示元件的制作
①在由厚1mm的玻璃基片的一面设置ITO膜构成的透明导电膜上,使用旋转涂布器涂布像上述那样制备成的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在180℃干燥1小时,而形成干燥膜厚800埃的涂膜。
②使用具有卷缠尼龙制布的辊的摩擦机将已形成的涂膜面进行摩擦处理,制作液晶取向膜。在此,摩擦处理条件:辊转数是500rpm,步阶的移动速度是1cm/s。
③制作2片像上述那样形成液晶取向膜的基片,在各个基片的外缘部,使用丝网印刷法涂布含有直径17μm的氧化铝球的环氧树脂系粘合剂后,介着间隙地对向配置2枚基片使各自的液晶取向膜上的摩擦方向成为相互平行,使外缘部彼此接触而压接,使粘合剂固化。
④在基片的表面和由外缘部的粘合剂区划的盒间隙内,注入填充向列型液晶“MLC-2001”(メルク公司制),接着,用环氧系粘合剂密封注入孔,构成液晶盒。此后,在液晶盒的外表面,形成偏振光方向和液晶取向膜的摩擦方向成45度的角度,而且相互垂直而贴合偏振光板,制成液晶显示元件。
⑤像上述那样组成的液晶显示元件,在液晶盒上外加电压和解除外加电压时,没有看到异常区域,液晶的取向性是良好的。另外,液晶的预倾斜角是1.5度。另外,液晶显示元件的电压保持率是99%,残留图像消失时间是极短的0.4秒。
实施例12~15
除了代替聚合物(1b)而使用聚合物(2b)~(5b)以外,和实施例11同样地制作,制备液晶取向剂,制成液晶显示元件。测定所制成的液晶显示元件中的液晶的取向性、电压保持率和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结果示于表1。
表1
实施例 聚合物   液晶取向性   预倾斜角(度)   电压保持率(%)   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秒)
  11   (1b)   良好   1.5   99   0.4
  12   (2b)   良好   1.8   99   0.7
  13   (3b)   良好   1.9   99   0.6
  14   (4b)   良好   3.4   99   0.7
  15   (5b)   良好   4.2   99   0.8
对比例6
除了代替聚合物(1b)而使用对比例2得到的聚酰亚胺(Ab)以外,和实施例12同样地制备液晶取向剂,制成液晶显示元件。测定所制成的液晶显示元件中的液晶的取向性、电压保持率和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结果示于表2。
对比例7
除了代替聚合物(1b)而使用对比例3得到的聚酰亚胺(Ba)以外,和实施例12同样地制备液晶取向剂,制成液晶显示元件。测定所制成的液晶显示元件中的液晶的取向性、电压保持率和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结果示于表2。
对比例8
除了代替聚合物(1b)而使用对比例5得到的聚酰亚胺(Cb)以外,和实施例12同样地制备液晶取向剂,制成液晶显示元件。测定所制成的液晶显示元件中的液晶的取向性、电压保持率和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结果示于表2。
表2
对比例 聚合物   液晶取向性   预倾斜角(度)   电压保持率(%)   残留图像消失时间(秒)
  6   (Ab)   良好   1.6   98   12
  7   (Ba)   良好   1.3   96   4.0
  8   (Cb)   良好   4.7   98   8
实施例16
聚酰胺酸的合成
在4500gN-甲基-2-吡咯烷酮中溶解作为四羧酸二酐的112.09g(0.5mol)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157.15g(0.5mol)1,3,3a,4,5,9b-六氢-8-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以及作为二胺化合物的52.47g(0.1mol)石胆酸甲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和97.33g(0.9mol)对苯二胺,在60℃反应6小时。接着,将该溶液注入大大过剩的甲醇中,使反应生成物沉淀。此后,用甲醇洗净,通过在减压下、于40℃干燥15小时,得到410g对数粘度是0.64dl/g、酰亚胺化率是0%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6a)”]。
实施例17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在570gN-甲基-2-吡咯烷酮中溶解30.0g实施例16得到的聚酰胺酸(6a),在该溶液中加入29.2g吡啶和30.2g乙酸酐,在110℃加热4小时,进行脱水闭环反应。接着,将反应生成物注入大大过剩的甲醇中,使反应生成物沉淀。此后,用甲醇洗净,通过在减压下、于40℃干燥15小时,得到28.8g对数粘度是0.24dl/g、酰亚胺化率是96%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6b)”]。
实施例18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56.68g(0.1mol)石胆酸丁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97.33g(0.9mol)对苯二胺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7a)”],再使用它进行和实施例17相同的酰亚胺化反应,得到27.6g对数粘度是0.27dl/g、酰亚胺化率是97%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7b)”]。
实施例19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58.09g(0.1mol)石胆酸戊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97.33g(0.9mol)对苯二胺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8a)”],再使用它进行和实施例17相同的酰亚胺化反应,得到26.9g对数粘度是0.22dl/g、酰亚胺化率是95%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8b)”]。
实施例20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74.92g(0.1mol)石胆酸十七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97.33g(0.9mol)对苯二胺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9a)”],再使用它进行和实施例17相同的酰亚胺化反应,得到26.3g对数粘度是0.23dl/g、酰亚胺化率是98%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9b)”]。
实施例21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76.32g(0.1mol)石胆酸十八烷酯(3,5-二氨基苯甲酸酯)、97.33g(0.9mol)对苯二胺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10a)”],再使用它进行和实施例17相同的酰亚胺化反应,得到28.1g对数粘度是0.24dl/g、酰亚胺化率是95%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10b)”]。
对比例9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41.66g(0.08mol)以上述式(10)表示的二胺化合物、137.82g(0.92mol)对苯二胺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Da)”],再使用它进行和实施例17相同的酰亚胺化反应,得到27.1g对数粘度是0.26dl/g、酰亚胺化率是96%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Db)”]。
对比例10
酰亚胺化聚合物的合成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108.14g(1.0mol)对苯二胺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Ea)”],再使用它进行和实施例17相同的酰亚胺化反应,得到26.7g对数粘度是0.41dl/g、酰亚胺化率是97%的酰亚胺化聚合物[将其称做“酰亚胺化聚合物(Eb)”]。
参考合成例
除了在实施例16中,以109.06g(0.5mol)均苯四酸酐和98.06g(0.5mol)环丁烷四羧酸二酐作为四羧酸二酐,以198.27g(1.0mol)4,4-二氨基二苯甲烷作为二胺以外,和实施例16同样地制作,得到对数粘度是2.41dl/g、酰亚胺化率是0%的聚酰胺酸[将其称做“聚酰胺酸(Za)”]。
实施例22
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丁基溶纤剂/γ-丁内酯(1/1/8)混合溶剂中,以酰亚胺化聚合物∶聚酰胺酸=1∶4(重量比)的比例溶解实施例17得到的聚酰胺化聚合物(6b)和上述参考合成例得到的聚酰胺酸(Za),作成固形分浓度4重量%的溶液,用孔径1μm的过滤器过滤该溶液,制备成液晶取向剂。使用旋转涂布器,在带有由ITO膜构成的透明电极的玻璃基片的透明电极面上涂布上述液晶取向剂,在200℃的加热板上干燥10分钟,形成干燥平均膜厚600埃的涂膜。使用具有卷缠人造丝制布的辊的摩擦机,以辊的转数为400rpm、步阶的移动速度为3cm/s、毛足压入长度0.4mm的条件在该涂膜上进行摩擦处理。上述液晶取向膜涂布基片在异丙醇中浸渍1分钟后,在100℃的加热板上将双方的基片干燥5分钟。接着,在一对具有摩擦处理过的基片的液晶取向膜的各自外缘,涂布具有直径5.5μm的氧化铝球的环氧树脂粘合剂后,使液晶取向膜面相对,而且以摩擦方向90°扭曲的状态进行重合而压接,使粘合剂固化。接着,从液晶注入口在一对基片间填充向列型液晶(メルク公司制,MLC-6221-000(S010))后,用丙烯酸系光固化粘合剂密封液晶注入口,在基片的外侧的两面贴合上偏光板,制成液晶显示元件。残留DC电压低,显示为400mV的值,可靠性试验后,没有看到反差不匀、显示缺陷。这些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23-26
除了使用实施例18-21所得的酰亚胺化聚合物以外,其余与实施例22相同地制得液晶显示元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施例 聚合物   液晶取向性   残留DC电压(mV)   可靠性试验(有无显示缺陷)
  22   (6b)+(Za)   良好   400   无
  23   (7b)+(Za)   良好   440   无
  24   (8b)+(Za)   良好   380   无
  25   (9b)+(Za)   良好   340   无
  26   (10b)+(Za)   良好   340   无
对比例11、12
除了使用对比例9、10得到的酰亚胺化聚合物以外,和实施例22同样地制作,制成液晶显示元件。结果示于表4中。
表4
对比例 聚合物   液晶取向性   残留DC电压(mV)   可靠性试验(有无显示缺陷)
  11   (Db)+(Za)   良好   900   无
  12   (Eb)+(Za)   良好   900   无
如以上所述,按照本发明,能够提供新颖的二胺化合物、由该二胺化合物得到的适合在液晶取向剂中使用的聚酰胺酸及酰亚胺化聚合物。
为了构成TN型液晶显示元件、STN型液晶显示元件、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元件等各种液晶显示元件,能够适合使用由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另外,具备该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液晶的取向性和可靠性都优良,能够有效地在各种装置中使用,例如能够适合作为台式计算机、手表、坐钟、计数显示板、文字处理机、微型计算机、液晶电视等显示装置使用。

Claims (9)

1.二胺化合物,该二胺化合物选自以下述式(I)表示的化合物和以下述式(II)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C038011670002C2
在式(I)中,D1是含脂环的碳原子数5~30的2价烃基,G1是3价有机基,A1是单键或者2价的结合基,B1是单键、-O-、-N(H)-或者
E1是1价有机基,a是1或者2,在式(II)中,D2是含脂环的碳原子数5~30的3价烃基,G2是2价有机基,A2是单键或者2价的结合基,B2是单键、-O-、-N(H)-或者
Figure C038011670002C4
E2是1价有机基,b是1或者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胺化合物,其中,在上述式(I)中以D1表示的基或者在上述式(II)中以D2表示的基是含有甾类化合物骨架的烃基。
3.聚酰胺酸,该聚酰胺酸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胺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和以下述式(III)表示的四羧酸二酐的至少一种的反应生成物,
Figure C038011670002C5
式中,G4是4价有机基。
4.酰亚胺化聚合物,该酰亚胺化聚合物是使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酰胺酸脱水闭环而得到的。
5.液晶取向剂,该液晶取向剂含有选自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酰胺酸和权利要求4所述的酰亚胺化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6.液晶取向剂,该液晶取向剂含有聚合物,而该聚合物具有选自分别以下述式(XI)~(XIV)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C038011670003C1
式中,A1、A2、B1、B2、D1、D2、E1、E2、G1、G2、G4、a和b的定义如前所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取向剂,该液晶取向剂还含有不具有以上述式(XI)~(XIV)任一式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酰胺酸和/或酰亚胺化聚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液晶取向剂,其含有具有以上述式(XIII)表示的重复单元和/或以(XIV)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以及不具有以上述式(XI)~(XIV)中的任一式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酰胺酸。
9.具备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该液晶取向膜由权利要求5~8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液晶取向剂形成。
CN 03801167 2002-07-29 2003-07-25 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619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19517 2002-07-29
JP219517/2002 2002-07-29
JP2002310256 2002-10-24
JP2003014704A JP3689697B2 (ja) 2002-02-15 2003-01-23 アミド基及びスルホン酸基を有する新規なポリヒドロキシアルカノエ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新規なポリヒドロキシアルカノエートを含有する荷電制御剤、トナーバインダーならびにトナー及び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12426 2003-04-17
JP112426/2003 2003-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4840A CN1564840A (zh) 2005-01-12
CN1266192C true CN1266192C (zh) 2006-07-26

Family

ID=36922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80116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6192C (zh) 2002-07-29 2003-07-25 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6619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8563B2 (ja) * 2007-03-07 2012-12-05 Jsr株式会社 液晶配向剤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JP5077048B2 (ja) * 2007-05-02 2012-11-21 Jsr株式会社 垂直配向型液晶配向剤
JP5444690B2 (ja) * 2007-12-06 2014-03-19 Jsr株式会社 液晶配向剤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JP5408415B2 (ja) * 2009-06-10 2014-02-05 Jsr株式会社 1位置換3,5−ジアミノベンゼンの製造方法
WO2011115076A1 (ja) * 2010-03-15 2011-09-22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末端を修飾したポリアミック酸エステルを含有する液晶配向剤、及び液晶配向膜
KR102488715B1 (ko) * 2014-10-28 2023-01-13 닛산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정 배향제, 액정 배향막, 및 액정 표시 소자
CN111139087B (zh) * 2019-12-30 2022-12-27 常州市尚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液晶光取向剂、液晶光取向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80684A (zh) * 2020-10-28 2021-01-05 武汉柔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型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膜及其图案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4840A (zh) 2005-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76687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素子、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874590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液晶表示素子、重合体及び化合物
CN100340908C (zh) 垂直定向用液晶定向处理剂、液晶定向膜及使用了该膜的液晶显示元件
TWI642726B (zh) 液晶配向劑、液晶配向膜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JP6729740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液晶配向膜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JP2014024846A (ja) 光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CN1661428A (zh) 液晶取向剂
CN1946768A (zh) 液晶定向剂、使用了该定向剂的液晶定向膜及液晶显示元件
CN1762978A (zh) 新型二胺化合物、聚合物以及液晶取向剂
CN1483056A (zh) 二胺化合物、使用二胺化合物的聚酰亚胺前体及聚酰亚胺、以及液晶取向处理剂
JP6547461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液晶表示素子、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417205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
CN1266192C (zh) 二胺化合物、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聚合物、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CN1716052A (zh) 喷墨涂敷用液晶定向剂
CN105733611B (zh) 液晶取向剂、液晶元件的制造方法、液晶取向膜及液晶元件
CN1718675A (zh) 液晶定向剂和液晶显示元件
CN100344731C (zh) 液晶取向剂及液晶显示元件
JP2017181965A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JP7343059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JP7468365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
JP7428145B2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
CN115210638A (zh)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以及液晶显示元件
WO2022085674A1 (ja)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TWI842852B (zh) 液晶配向劑、液晶配向膜及使用其之液晶顯示元件
CN116234857B (zh)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以及液晶显示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