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2523C -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2523C
CN1252523C CN 02126825 CN02126825A CN1252523C CN 1252523 C CN1252523 C CN 1252523C CN 02126825 CN02126825 CN 02126825 CN 02126825 A CN02126825 A CN 02126825A CN 1252523 C CN1252523 C CN 125252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seal member
light
blocking member
view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2682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0494A (zh
Inventor
渡边诚
廉谷勉
佐佐木健
松本公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400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0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25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25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LCD器件,能充足地接收到固化光,从而不用取消遮光部件,就能实现对所述密封部件的材料的基本均匀的固化。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由所述显示区域所围绕的***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规则排列的若干象素。***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与所述象素相连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接合。液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和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每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LCD)器件,特别是,本发明涉及通过将液晶滴到下基底、并利用密封部件将其与上基底相接合、从而构成的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
2.相关技术的说明
作为制造LCD器件的方法,我们很早就知道“真空注入”法以及“滴注接合”法。
利用“真空注入”法,以这种方式通过一个注入孔,利用密封部件将一对基底(即底面和上基底)接合在一起,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缝隙。密封部件由热固性树脂构成。此后,使如此接合的基底经受用于固化该部件的热处理,形成一个空单元(vacant cell)。这样,让该单元的内部受到干馏,并将其浸入到所需的液晶内。这样,由于单元内、外之间的压差,就使得通过注入孔,将液晶注入到该单元内。最后,注入孔封闭,就生成了LCD单元。
另一方面,利用“滴注接合”法,在利用密封部件将一对基底(即底面和上基底)接合在一起之前,要在下基底上形成一个矩形框形状的密封部件,还要将所需的液晶滴注到密封部件内侧的底部基底上。密封部件由紫外线(UV)固化树脂构成。此后,利用密封部件将底面和上基底接合在一起,并对其施加用于固化部件的紫外光的照射,产生LCD单元。由于已经事先将液晶滴到下基底上,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单元内充满了液晶。
利用“真空注入”法,由于压差而使液晶注入到真空单元内,因此由于增大了LCD面板的尺寸而产生了下面的问题。
具体地,当将该方法用于制造大尺寸的LCD面板时,(i)液晶很难按照需要到达远离注入孔的位置,(ii)需要化很长的时间来完成液晶的真空注入工艺;以及(iii)很可能在注入孔附近发生显示的不匀衡。
另一方面,这些问题(i)至(iii)可以在“滴注接合”法中得以解决,这样,这种方法曾经专用于制造大型LCD面板。但是,发明人发现这种方法具有以下问题或缺陷。
图1至3分别显示了典型的LCD面板的下基底部分。图4显示了沿着图3中的线IV-IV的剖面图。
下基底1101的表面被分割为位于中间部分的矩形显示区域1401、位于区域1401周围的矩形框形状的***区域1402,位于区域1402外部的终端形成区域1403。在显示区域1401中,象素1109被排列为矩阵阵列。在***区域1402中,形成有密封部件1201、选通线1103、漏极、遮光部件。在终端形成区域1403,形成有选通端1102、漏极端1104以及公用端1110。
选通线1103将象素1109与选通端1102互相连接。漏极线1105使象素1109与漏极端1104互相连接。遮光部件1106与公共端1110彼此连接。如图4所示,遮光部件1106具有阻塞或屏蔽外部光进入显示区域1401的功能,以及将公共电压提供给上基底1301上的公共电极1303的功能。形成具有矩形框形状的密封部件1201,以便与***区域1402内的选通线和漏极线1103和1105以及遮光部件1106重叠。
下基底1101通过密封部件1201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上基底1301接合,使得在基底1101和1301之间形成有一个小间隙,如图4中可以清楚看到的那样。液晶层1203形成于基底1101和1301之间的间隙内。形成了电介质层1107,以便覆盖下基底1101的表面。
在LCD面板的制造顺序中,紫外光是在基底1101和1103接合之后,照射到密封部件1201上的,因此固化了部件1201。在这一工序中,如图4所示,具有所需图案1502的一个UV曝光掩模1501位于下基底1101之下,与其相距一个特定间隙,之后,使紫外光通过掩模1501向上照射。本发明人发现,由于部分紫外光受到了遮光部件1106的阻挡,因此,密封部件1201并没有接收到这一工序中所需要的光。紫外光对于部件1201的这种不充分的照射,使得部件1201的UV固化树脂的某些组分洗脱流出而进入液晶层1203,从而导致品质缺陷。特别是,如图3所示,在遮光部件1106沿着密封部件1201延伸、从而几乎全部与部件1201重叠的位置上,这种问题更加突出。
但是,照射到密封部件1201的紫外光,部分被遮光部件1106以及选通和漏极线1103和1105所阻挡。因此,在靠近部件1106和线1105的地方,照射到密封部件1201的紫外光的照射量降低了。近年来,随着LCD器件的大小和分辨率的提高,线1103和1105的间隔有逐渐变窄的趋势,这样,不仅仅是部件1106,同时还有线1103和1105将会越发影响照射质量。结果,在不久的将来,照射到部件1201的紫外光的照射质量会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波动。这会导致对部件1201的材料的、不期望的不均匀的固化。
如果取消遮光部件1106,就几乎可以解决部件1201的不均匀固化的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将公共电压加到上基底1301上的对置的公共电极1303上,同时,外部光很有可能进入显示区域1401,从而使得产生了有缺陷的显示操作。这样,取消部件1106是不现实的。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它不用取消遮光部件,就能使密封部件的材料接收充足的固化光,从而实现基本均匀的固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它能改善显示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LCD器件以及制造这种器件的方法,它能确保下面和上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的均匀性。
通过以下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没有特别提到的其它一些目的。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一个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一个***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从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一个液晶层;
液晶层是由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上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引线和遮光部件重叠,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密封部件的每个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多。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与引线和遮光部件重叠的密封部件,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密封部件的每个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多。因此,既便是在没有取消遮光部件的情况下,密封部件也可以接收充足的固化光,从而实现对密封部件的材料的基本均匀的固化。结果,改善了显示性能。
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器件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密封部件具有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这些非重叠区彼此分开相距80μm或更小。
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器件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一个遮光部件位于靠近显示区域的一个拐角处,并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具有穿透孔。这种孔沿着密封部件排列。
还是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遮光部件中的一个位于一组引线及其另一组引线之间,并在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一个位置上具有穿透孔。这些孔沿着密封部件排列。
在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器件的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遮光部件之一沿密封部件方向是细长的,并且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有穿透孔。这些孔沿密封部件排列。
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器件的另外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引线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显示区域向外延伸,以便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第一组引线具有一个第一宽度,且以第一间距排列。第二组引线具有大于第一宽度的一个第二宽度,且以大于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排列。
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形成于第二基底上。相对的遮光部件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具有透过孔。
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遮光部件的穿透孔是为定义一个游标而形成的。
依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LCD器件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具有一个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一个***区域的第一基底;
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域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区域构成一个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在由密封部件围绕的一个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基底上;
(d)以这样一种方式将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以便将液晶限定在由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确定的空间内;以及
(e)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密封部件上,来固化密封部件;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等于密封部件的每个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制造LCD器件的方法,很明显,可以制造出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器件。
在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遮光部件具有在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位置上排列的穿透孔。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通过第一基底照射到密封部件上。
在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第二基底包括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它具有在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位置上的穿透孔。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通过第二基底照射到密封部件上。
依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另一种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从显示区域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一个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由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限定;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规则排列;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彼此间隔80μm或更小。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LCD器件,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规则排列。因此,能有效防止或抑制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
此外,由于非重叠区域彼此间隔80μm或更小,因此,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能够充分地照射到密封部件上。这样,可以防止由于密封部件的组分的洗脱流出而引起的有缺陷的显示操作。
依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另外一个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以及一个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液晶层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限定;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遮光部件具有规则排列在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的地方的穿透孔;
其中,这些孔彼此间隔80μm或更小。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LCD器件,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遮光部件具有穿透孔,这些穿透孔规则排列在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位置上。因此,有效防止或抑制了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
此外,由于这些孔彼此间隔80μm或更小,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能充分地照射到密封部件上。这样,能防止由于密封部件组分的洗脱流出而引起的有缺陷的显示操作。
在依据本发明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器件的最佳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底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相对的遮光部件具有与密封部件的非重叠区域。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在依据本发明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器件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底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相对的遮光部件覆盖了整个的遮光部件。
在依据本发明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器件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底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相对的遮光部件没有覆盖整个的密封部件。
在依据本发明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器件的另外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底上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使得能与密封部件重叠。遮光部件突入到第二基底与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域中一个指定宽度X,宽度X满足关系:a≤X≤2a,其中,a是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
依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还提供了另外一种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一个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第二基底包括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液晶层是由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相对的遮光部件重叠:密封部件与相对的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是规则排列的;
其中,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LCD器件,在第二基底上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所述相对的遮光部件相重叠:密封部件与相对的遮光部件是规则排列的。因此,有效地防止或抑制了单元间隙的非均匀性。
此外,由于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因此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能够充分地照射到密封部件上。这样,防止了由密封部件组分的洗脱流出而引起的有缺陷的显示操作。
依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还提供了另外一种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液晶层是由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相对的遮光部件重叠,使得穿透孔在相对的遮光部件与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内规则排列;
其中,这些孔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利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LCD器件,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第二基底上的相对的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穿透孔在相对的遮光部件与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域内规则排列。因此,有效防止或抑制了单元间隙的非均匀性。
此外,由于这些孔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因此,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能充分地照射到密封部件上。这样,防止了由于密封部件组分的洗脱流出而造成的有缺陷的显示操作。
在依据本发明第五或第六方面的器件的最佳实施例中,第一基底包括从显示区域和遮光部件中伸出的引线。引线和遮光部件都与密封部件相重叠。密封部件与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在依据本发明第五或第六方面的器件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相对的遮光部件是由有机材料构成的。
依据本发明第七方面,还提供了另外一个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由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限定;
其中,所述相对的遮光部件并不位于第二基底与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内。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LCD器件,第二基底上的相对的遮光部件并不位于第二基底与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内。因此,有效防止或抑制了单元间隙的非均匀性。
依据本发明第八方面,还提供了另外一种LCD器件。该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述相对的遮光部件突入到第二基底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内一个指定宽度X;
其中,宽度X满足以下关系:a≤X≤2a,其中a是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LCD器件,第二基底上的相对的遮光部件突入到第二基底和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域内一个指定宽度X,其中a≤X≤2a。因此,不仅有效防止或抑制了单元间隙的非均匀性,而且还防止或抑制了外部光源的泄露。
在依据本发明的第七或第八方面的器件的最佳实施例中,相对的遮光部件是由有机材料制成的。
在依据本发明第三到第八方面的器件的最佳实施例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在第一基底上形成了一个有机层,使得该有机层不与密封部件重叠。
在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到第八方面的器件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所述器件为横向电场类型。
依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LCD器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第一基底,它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区域中,形成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到位于由密封部件所围绕的区域之内的第一基底上;
(d)以这样一种方式使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接合,以便将液晶限定在由所述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限定的一个空间内;以及
(e)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从而对密封部件进行固化;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密封部件与引线和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规则排列。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制造LCD器件的方法,很明显,可以制造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LCD器件。
在依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方法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遮光部件具有若干穿透孔,这些穿透孔位于与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位置上。用于固化密封部件的光通过第一基底,照射到密封部件上。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还提供了制造LCD器件的另外一种方法。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第一基底,它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b)在第一基底的***区域内,形成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在位于由密封部件围绕的区域之内的第一基底上;
(d)在第二基底上形成相对的遮光部件;
(e)以这样一种方式使第二基底接合到所述第一基底上,以便将所述液晶限定到由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限定的空间内;以及
(f)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而对密封部件进行固化;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以这样一种方式与相对的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相对的遮光部件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制造LCD器件的方法,很明显可以制造出依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LCD器件。
在依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方法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相对的遮光部件具有若干穿透孔,这些穿透孔位于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的位置上。用于使所述密封部件固化的光通过所述第二基底,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
依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提供了制造LCD器件的另外一种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第一基底,它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b)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区域内,形成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到位于由所述密封部件围绕的区域之内的第一基底上;
(d)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相对的遮光部件;
(e)以这样一种方式使一个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接合,以便将所述液晶限定到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所限定的空间内;以及
(f)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来固化所述密封部件;
其中,所形成的密封部件不与所述相对的遮光部件相重叠;
其中,所述光通过所述第二基底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
利用依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制造LCD器件的方法,很明显,可以制造出依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LCD器件。
附图的简要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便于实施,下面,将参照附图对其进行说明。
图1是一张示意图,它是显示了现有技术的LCD器件的下基底部分的局部平面图,它显示了在与图5内的部分a相应的部分处的结构。
图2是一张示意图,它是显示了图1的现有技术的LCD器件的下基底部分的局部平面图,它显示了与图5的部分b相应的部分处的结构。
图3是一张示意图,它是显示了图1的现有技术的LCD器件的下基底的部分的局部平面图,它显示了与图5的部分c相应的部分处的结构。
图4是一张示意图,它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的剖面图。
图5是一张示意图,它是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下基底的平面图,其中,为了简单起见,省略了显示区域内排列的象素。
图6是一张示意图,它是显示了依据图5的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结构的、沿着图5中线VI-VI的剖面图。
图7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图5的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下基底的部分a的、局部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8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图5的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下基底的部分b的、局部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9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图5的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下基底的部分c的、局部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10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图7到9所示的象素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11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制造依据图5的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方法的工艺步骤的透视图。
图12是沿着图9的线XII-XII的示意性的剖面图。
图13是沿着图9的线XII-XII的示意性的剖面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LCD器件。
图14是沿着图9的线XII-XII的示意性的剖面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LCD器件。
图15是一张曲线图,它显示了穿透孔的开口率(opening rate)与依据本发明的LCD器件内的紫外光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图16A是一张曲线图,它显示了穿透孔的间距L与依据本发明的LCD器件内的、由紫外光的照射而固化的密封部件的坚固程度之间的关系。
图16B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用于获取图16A的曲线的方法。
图17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图18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图19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图20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图21是一张曲线图,它显示了在依据图20的第7实施例中,密封部件的重叠宽度X与光泄露水平之间的关系。
图22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图23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图24是一张示意图,它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LCD器件的剖面图。
最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以下,将参照附图1到8,对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适用于扭曲向列(TN)型LCD器件。
如图5和6所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LCD面板包括一个矩形的下基底101、一个矩形的上基底301、以及被基底101和301夹在中间的液晶层203。下基底101通过密封部件201以这样一种方式接合到上基底301上,使得在基底101和301之间形成有一个小缝隙,如图6所示。液晶被填入所述缝隙内,并受到部件201的限制,形成液晶层203。
下基底101的表面被分为位于中部的一个矩形显示区401、位于围绕所述区域401的基底101的***的矩形框形状的***区402、以及位于所述区域402之外的一个矩形框形状的终端形成区域403。密封部件201位于所述***区域402内。
如图7至9所示,在显示区域401中,象素109排列成矩阵阵列。
形成扫描线111,使其以指定间距沿着下基底101的纵轴(沿着图7到9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信号线112,使其以指定间距沿着与下基底101的纵轴垂直的方向(沿着图7至9中的垂直方向)延伸。
如图10所示,每一个象素109都包括一个象素电极121,以及一个开关晶体管,其中,开关晶体管具有半导体导状物122、栅极电极123、源极电极124以及漏极电极125。由具有图案的、透明的、导电薄膜构成的象素电极121,位于由扫描线111以及信号线112确定的若干区域的一个之内。所形成的半导体导状物122利用栅极电介质形成在栅极电极123之上。栅极电极123连接到相应的扫描线111上。源极电极124连接到象素电极121和半导体导状物122上。漏极电极125连接到半导体导状物122和相应的信号线112上。
在***区域402中,除了密封部件201之外,还形成有选通线103、漏极线105、遮光部件106a、106b以及106c,还有导电转接器(conductivetransfer)202。
在终端形成区域403内,形成有选通端102、漏极端104以及公共端110。选通端102位于基底101的左侧。漏极端104位于基底101的顶侧。公共电极110位于基底101的左上侧。如图7和8所示,选通线103将选通端102与扫描线111互相连接在一起。漏极线105将漏极端104与信号线113互相连接在一起。
如从图6的剖面图中可清楚见到的那样,在下基底101上,形成了一个电介质层107,以便覆盖选通线103、漏极线105、以及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在上基底301中,所形成的相对的遮光部件302沿着***区域内的密封部件201延伸。这样,部件302就为矩形框的形状。在基底301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公共电极303,以便覆盖部件302。一个格子形的黑基底(未示出)形成于由部件302所围绕的区域之内的基底301上,并与下基底101的显示区域401相对。部件302与下基底101的遮光部件106a、106b以及106c相对。
底面和上基底101和301通过密封部件201接合在一起,而分隔片204则分散在基底101和301之间的液晶层203内。所形成的导电转接器202用于桥接基底101和301。每一个转接器202都将其一端固定到下基底101上的遮光部件106a、106b或106c上,而将其位于上基底301上的另一端固定到相对的公共电极303上。转接器202用于将公共电压提供到公共电极303上。由银糊或类似物构成的转接器202,位于***区域402内的密封部件201之外。
为减小选通线103和漏极线105的电阻,要提高这些线103和105的宽度。与此同时,同时还要提高这些线103和105的间距。这是因为宽度的增加使得线103和105的间距变窄,结果,用于固化密封部件102的紫外光更难以透过***区域402。
如图7所示,位于下基底101的左上角(即部分a)上的遮光部件106a,将靠近选通端102的公共端110与靠近漏极端104的公共端110互相连接。部件106a有变形的矩形平面形状。为便于使紫外光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形成了透过部件106a的矩形孔601。这些孔601以这样一种方式,沿着密封部件201的L形部分规则排列,以便能与密封部件201重叠。转接器202的一端连接到不与密封部件201重叠的部件106a上。转接器202位于部件201的外部。
如图8所示,遮光部件106b位于一组漏极端104和与其相邻的另外一组漏极端104之间的一个位置(即部分b)上。部件106b使得靠近相邻的漏极端组104所形成的公共端110彼此互相连接。部件106b具有一个三角形平面的形状。为便于紫外光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形成了穿透部件106b的矩形孔601。这些孔601以这样一种方式沿着密封部件201的延长部分规则排列,以便能与密封部件201重叠。转接器202的一端连接到不与密封部件201重叠的部件106b上。转接器202位于部件201的外部。
还可以将图8中所示的遮光部件106b放置在另外两个位置;一个位于下基底101的顶侧,另一个位于下基底101的左侧。因此,部件106b的总数为3。
如图9所示,所形成的遮光部件106c,从包含部分C的基底101的左下角沿着基底101的右下侧,延伸到右上角。这样,部件106c具有一个接近L字符的形状。部件106c将靠近左侧选通端102的公共端110,与靠近上侧的漏极端104的公共端110互相连接。为便于使紫外光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形成了穿透部件106c的矩形孔601。
孔601以这样一种方式沿着密封部件201的L形部分规则排列,以便与密封部件201重叠。六转接器202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连接到不与密封部件201重叠的部件106c上。所有的转接器202都位于部件201的外部。
如图6所示,遮光部件106a、106b以及106c通过相应的导电转接器202,连接到上基底301的相对的公共电极303上。这样,通过转接器202、部件106a、106b、106c以及公共端110,将公共电压提供到公共电极303。
如上所述,所形成的具有矩形框形状的密封部件201,与选通线103、漏极线105、公共线110以及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重叠。
在第一实施例的LCD面板内,对选通线103、漏极线105、以及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的形状和布局进行适当的设计,因此,将紫外光的透射面积控制为所述密封部件201的总占有面积的25%或更宽。此外,这些孔601的间隔被设定为80μm或更小。对于这些限定的原因如下。
具体而论,本发明人发现:当照射到部件201上的每单位面积上的紫外光量被设定为1500mJ/cm2或更大时,密封部件201的UV固化树脂得到完全固化。考虑到富裕量,他们发现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2000mJ/cm2或更大。
照射到每单位面积密封部件201的紫外光的有效量,是作为每单位面积所照射的紫外光的总量,与孔601的每个单位面积的开口率的乘积给出的。
为根据需要对密封部件201的材料进行固化,照射到部件201的每单位面积上的紫外光的量最小为2000mJ/cm2就足够了。因此,既便是每单位面积的开口率不足,也可以通过提高紫外光的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照射到部件201的每单位面积上的紫外光的量为8000mJ/cm2或更低,以防止固化时间太长,以及抑制基底101或301的温度升高。结果,本发明人发现,孔601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口率应当为25%或更高,这可以从图15中所示的关系推导出。
接下来,本发明人测量了固化的密封部件201的坚硬度或硬度,如图16B所示。在这一测量中,密封部件701被夹在两个实心板704和705之间,穿透孔是由具有图案的遮光部件702形成的。改变这些孔的间距L,同时,使这些孔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口率固定在25%。这些孔的宽度被设定在(L/3)。正如可以从图16B中看到的那样,测量是在部件702的遮光部件的中心703处进行的。
这一测量结果显示在图16A中。正如可以从图16A中看到的那样,应当将孔间距L设定为80μm或更小。这适用于孔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口率大于25%的情况。
接下来,将参见图11,说明制造依据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LCD面板的方法。
在形成密封部件201的步骤(1)中,将UV固化树脂连续滴注到图5所示的下基底101的***区域402内,同时改变基底101与分送器的相对位置,因此,在基底101上,写入矩形框形状的密封部件201。在这一时刻,以这样一种方式滴入树脂,使其具有0.2到0.6mm的宽度,10到50μm的高度。
接下来,执行滴入液晶(LC)并将下面和上基底101和301接合在一起的步骤(2)。在这个步骤中,指定的液晶被滴入由密封部件201所围绕的区域内。另一方面,在真空环境内,贴有或固定有分隔片204的上基底301,和下基底101互相对齐,并通过一对表面板(surface plate)彼此挤压在一起。板的载荷被设定在例如是200到3000N(牛顿)。
此后,使被对齐并被挤压的基底101和301返回到大气压下,从而,通过大气压将基底101和301接合在一起。将如此接合的基底101和301上下翻转,以用于下一步骤(3)。
随后,执行紫外光的照射,并对密封部件201进行暂时固化的步骤(3)。在这一步骤中,紫外光以直线形式向下一次全部地照射到如此接合并上下翻转的基底101和301上。这样,紫外光就以5000到8000mJ/cm2的强度,通过下基底101,有选择地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因此,固化了部件201。在这一阶段,如图12所示,使用了具有图案502的一个UV掩模501。图案502在与密封部件201相应的位置处,具有一个开口(opening)。这样,就阻塞了朝向显示区域401和下基底101的终端形成区域403的紫外光,同时朝向其***区域402的紫外光穿过图案502。在确定图案502的开口的同时,还考虑了可能的对齐校准误差。
由于通过使用掩模501,使紫外光有选择地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因而能有效防止由紫外光对显示区域401内的取向层的可能的坏影响。
通过掩模501如此照射的紫外光,不仅可以通过选通和漏极线102和104之间的间隙,而且还可以通过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的穿透孔601,高效到达密封部件201,从而对部件201的UV固化树脂进行固化。此外,穿过部件201的紫外光被上基底301上的遮光部件302反射,之后,再次到达部件201。这样,被如此反射的紫外光又为部件201的固化反应作出了贡献。在步骤(3)中,密封部件201是被暂时固化的。
接下来,执行对密封部件201进行最终固化的步骤(4)。在这一步骤中,使基底组件在120℃的基底温度下,经受一个小时的热处理。这样,密封部件201被最终固化,产生了用于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的LCD面板。
利用依据第一实施例的LCD器件,如上所述,所形成的、从扫描或信号线111或112到选通或漏极端102或104相对较长的部分选通线102和部分漏极线105的宽度较大,间距也较宽。因此,有效穿过线103和105之间的间隙的紫外光到达密封部件201,同时使线103和105的电阻保持在所需的低水平。
由于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在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内形成的穿透孔601,以便与密封部件201重叠,因此,紫外光通过部件106a、106b和106c有效照射到部件201上。同样,由于这些孔601,而使紫外光到部件201的强度均匀。这意味着固化作用在整个部件201内同样是均匀的。这防止了由于部件201的不成功的固化而引起的LCD器件的有缺陷的操作。
如果简单地在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上形成孔601,它们就会提高部件106a、106b和106c的电阻。这将会降低公共电极303上的公共电压。此外,简单地形成孔601降低了部件106a、106b和106c的遮光功能,允许外部光进入到显示区域401,使LCD器件的显示性能恶化。和这一点不同,在第一实施例中,孔601是在部件106a、106b和106c内的选定位置上形成的。因此,能够有效抑制密封部件201的不成功的固化,从而改善显示品质,同时保持部件106a、106b和106c的电阻处于足够低的水平,使遮光功能保持在所需的高水平上。
另外,如果基底101和301是由具有比玻璃还低的热阻抗特性的塑料构成的,则得到一个附加的优点。这是因为简单地通过将紫外光照射到部件201上,就能使密封部件201充分固化。
如果将象氧化铟锡(ITO)这样的透明导电薄膜用于第一实施例的器件的导电部件,则可以获得电阻降低的附加优点。
第二实施例
图13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LCD器件,其中相同的参考号适用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因此,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了对这种相同结构的说明。
图13显示了图12相同的剖面图。正如可以从图13中所看到的那样,形成了相对的遮光部件302A,它沿着上基底301***之中的密封部件201延伸。这样,部件302A为矩形框形状。相对的公共电极303形成于基底301上,以覆盖部件302。格子形状的黑基底(未示出)形成于由部件302所围绕的区域之内的基底301上,并与下基底101的显示区域401相对。部件302A与下基底101的遮光部件106相对。
除了在部件106上没有形成孔之外,部件106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相同的结构。
正如可以从图13中看到的那样,穿透孔601A形成于相对的遮光部件302A内。在下基底101的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内,没有形成孔601。
在第二实施例的LCD面板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紫外光的透射面积被控制在密封部件201的总占用面积的25%或更宽,与此同时,孔601A的间距被设定为80μm或更小。
接下来,将参照图13,解释制造依据第二实施例的LCD器件的LCD面板的方法。
首先,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将下面和上基底101和301接合在一起。之后,利用具有图案502的掩模501,使紫外光通过上基底301,以直线形式向下照射到所接合的基底101和301上。这样,通过上基底301,紫外光就有选择地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
在这一阶段,如图13所示,朝向显示区域401和下基底101的终端形成区域403的紫外光被遮挡,同时,朝向其***区域402的紫外光穿过图案502。
通过掩模501照射的紫外光,通过遮光部件302A的穿透孔601A,有效地到达密封部件201,由此对部件201的UV固化树脂进行固化。
此外,穿过部件201的紫外光被下基底101上的遮光部件106所反射,之后再次到达部件201。这样,如此反射的紫外光就为部件201的固化作用作出了贡献。在步骤(3)中,密封部件201是被暂时固化的。
随后,在步骤(4),使基底组件受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热处理。这样,密封部件201被最终固化,产生了用于第二实施例的LCD器件的LCD面板。
利用依据第二实施例的LCD器件,很明显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第三实施例
图14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LCD器件,其中,相同的参考号适用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因此,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了对这种相同结构的说明。
图14显示了图9所示的相同的平面图。如图9所示,通过遮光部件106的穿透孔108a和108b,提供了一个游标108。对孔108a和108b进行定位,以便与密封部件201重叠。孔108a是带状的,且以等间距排列在一个方向上,形成一个刻度。形成孔108b,以写入指定数字(例如0和1)或符号(例如+和一)。孔108a和108b用于利用遮光部件106,使紫外光有效地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
游标108用来检查用于写在下基底101以及/或部件201与基底101的相对位置上的密封部件201的UV固化树脂的宽度。通过读取利用孔108a和108b所形成的游标的读数,来执行这种检查。最好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遮光部件106a、106b和/或106c的一个位置上或多个位置上,提供所述游标108。
利用依据第三实施例的LCD器件,很明显,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另外,由于有游标108,因此可以不使用任何测量器件,就能检查用于写入下基底101的密封部件201和/或部件201对于基底101的相对位置的UV成型树脂的宽度。
第四到第六实施例
图17到19分别显示了依据本发明第四到第六实施例的LCD器件,其中本发明适用于横向电场型LCD器件。
随着不断增长的提升LCD器件的响应速度的需求,使“单元间隙”变窄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单元间隙”是下面和上基底101和301之间的间隙,换言之,是液晶层203的厚度。响应时间正比于单元间隙的平方。例如,如果单元间隙从4μm减小到3μm,则响应时间减小到(3/4)2=(9/16)。
但是,单元间隙的减小增加了用于注入液晶的时间。依据本发明人的测试,对于真空注入法来说,如果单元间隙降低到(1/2),则注入时间增加到原始注入时间的5倍。可利用滴注接合法来解决这一缺陷。
本发明人发现,上述第一实施例具有以下缺陷。
具体地说,孔601的最终状态随制造批量而改变。如果孔601太小,则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的紫外光的量减少。这样,就不能解决对部件201的不充分固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孔601太大,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的电阻就会增加。因此,就会产生由于通过部件106a、106b和106c的电信号的传播延迟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例如串扰或闪烁)。
因此,如果LCD器件的尺寸越大,就很难实现以下要求:形成密封部件201,以便以这样一种方式与选通和漏极线103和105以及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重叠,从而使得密封部件201与线103和105以及部件106a、106b和106c的非重叠面积,等于部件201的每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没有出现这种缺点。这是因为紫外光是通过上基底301向下照射的,因此,没有产生电阻增加的缺陷。
所以,在留出了充足的富裕量以便不依赖于制造批量的情况下,可以将开口率(即孔601的大小)设定为一个值。
依据第四到第六实施的LCD器件确保均匀的单元间隙。
本发明使用了知识:上基底301上的遮光部件302与单元间隙的非均匀性具有某种关系。根据这一知识,本发明人执行了以下测试。
除了上基底301上的相对的遮光部件302之外,依据图17、18和19的第四到第六实施例的LCD器件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
利用图17的第四实施例,在下基底101上,形成有带有穿透孔601d的一个遮光部件106、一个选通电介质层107a、一个钝化层107b以及一个有机层304。部件106d形成于下基底101的表面。选通电介质层107a形成于部件106d上。钝化层107b形成于选通电介质层107a上。用作数据线(未示出)和公共电极(未示出)之间的隔层的电介质层的有机层304,形成于钝化层107b上。由于有机层具有比无机层还要低的介电常数,因而能降低隔层的电介质层的整体介电常数。还有,有机层的形成要比无机层的形成容易许多。这样,在这一实施例中,使用了有机层304。
以这样一种方式对遮光部件106d的孔601d进行定位,以便与密封部件201重叠。由于有孔601d,因此,紫外光的透射面积被控制为密封部件201的总占用面积的25%或更宽。
在上基底301上,一个相对的遮光部件302形成在显示区域401内。部件302没有延伸到***区域403。一个外敷层403形成于基底301上,以覆盖部件302。(如果LCD器件是纵向电场型的,则形成一个相对的公共电极303而不是层403,正象第一至第三实施例那样。)
尽管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了图17到19中的一些内容,但在下面和上基底101和301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向层。这是为了控制液晶层203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定向层仅仅位于显示区域401内。
尽管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了图17到19内的一些内容,但在下面和上基底101和301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偏振片。偏振片不仅仅位于显示区域401内,还位于与***区域402内的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域内。
在上基底301上,在显示区域401内形成了一个格子状的黑基底。
光阻塞矩阵302与这一实施例中的黑基底结合在一起,这样,部件302可被称为黑基底。
尽管为了简便起见,省略了图17到19内的一些内容,但下面和上基底101和301利用密封部件201以这样一种方式接合在一起,使得液晶层203夹在基底101和301之间。这与图6中所示的情况相同。由于对于横向电场型来说,相对的电极303不是必要的,因此没有形成转接器202。
除了遮光部件(即黑基底)302到达***区域402的末端以便与密封部件201完全重叠之外,图18的第五实施例的器件具有与第四实施例的器件相同的结构。
除了遮光部件(即黑基底)302延伸到***区域402以便与密封部件201部分重叠之外,图19的第六实施例的器件具有与第四实施例的器件相同的结构。
本发明人制造了依据图17、18和19的第四到第六实施例的LCD器件,之后,执行以下测试。
在这一测试中,紫外光是通过图17、18和19中的每一个器件内的遮光部件106d的孔601d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的,从而固化了部件201。结果得到了以下信息:
(1)如果遮光部件106d的一部分位于上基底301和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内,如图19所示,则很有可能产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
(2)如果遮光部件106d的一部分延伸而覆盖了上基底301和密封部件201的整个重叠区,如图18所示,则倾向于产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但是倾向性要比(1)的情况低。
(3)如果遮光部件106d没有延伸到上基底301与密封部件201的整个重叠区,如图17所示,则几乎不会出现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
依据信息(1)到(3),推导出以下推论(i)至(iv)。
(i)上基底301的相对的遮光部件302是由具有大约1μm厚度的有机层构成的。另一方面,下基底101的遮光部件106d是由具有大约0.2μm厚度的金属层构成的。因此,既便是由相对较薄的刚性金属层构成的部件106d与密封部件201重叠,也很难发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
(ii)如果象图19的器件那样,由相对较厚的、具有较低刚性的有机层形成的上基底301上的部件302与密封部件201部分重叠,则会发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如果紫外光照射到这种状态下的密封部件201上,则单元间隙在部件302和201的重叠区变得相对较大,而在部件302和201的非重叠区变得相对较小。在图19的第六实施例的器件中,单元间隙在部件302和201的重叠区的右手部相对较大,而在其左手部相对较小。
(iii)如果象图18的器件那样,上基底301上的部件302完全与密封部件201相重叠,则与(ii)中的情况相比,很难发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但是,由于部件302相对较厚,因此,有可能使部件302具有一个厚度波动,这会引起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因此,如果使用具有在与密封部件201重叠的整个重叠区内规则排列的穿透孔的部件302,基本上可以得到与图18的器件相似的部件320与部件201完全重叠情况中的相同的结果。换言之,单元间隙的变化趋势多于图17的器件,而少于图19的器件。
(iv)当部件302具有在与密封部件201的整个重叠区域内规则排列的穿透孔时,如果穿透孔的间隔过大,则很可能发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如果考虑必要的间隔,认定它与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例的遮光部件106a、106b和106c的孔601的间距相似。这是因为部件201的固化水平将会根据部件32的孔的间隔而波动。结果,部件302的孔间距需要为80μm或更小。
基于上述结论(i)到(iv),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A)最好是,上基底301的相对的遮光部件302不延伸到上基底301与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正象图17的第四实施例那样。这适用于紫外光通过下基底101进行照射的情况,同样也适用于紫外光通过上基底301进行照射的情况。
(B)作为第二最佳措施,如果紫外光是通过下基底101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的,则最好是形成部件302,以便覆盖上基底301与部件201的整个重叠区域,正象图18的第五实施例那样。
(C)作为第三最佳措施,最好是形成部件302,以便覆盖上基底301和部件201的整个重叠区域,与此同时,穿透孔以80μm或更小的间距规则形成在部件302内。这适用于紫外光通过下基底101进行照射的情况,也适用于紫外光通过上基底301进行照射的情况。在图24中显示了由这种措施所得到的结构,其中,部件302具有规则排列在与部件201的整个重叠区域内的孔701。
接下来,将说明制造下基底101的方法。
首先,利用溅射法,在透明的、电介质片(例如玻璃片)上形成具有300nm厚度的一个钨化钼(MoW)层。之后,利用光刻以及蚀刻技术使MoW层形成图案,以构成用于扫描线和遮光部件106d的导电图案。形成图案的MoW层被称为G层配线层。
随后,利用CVD(化学汽相沉积)法,在G层配线层上连续形成了具有350nm的氧化硅(SiOx)层以及具有50nm厚度的氮化硅(SiNx)层。SiOx和SiNx层的组合用作薄膜晶体管(TFT)的选通电介质层107a。在层107a上,利用CVD法,形成了具有厚度50nm的一个非晶硅(a-Si)。a-Si层用于形成TFT的沟道区。利用CVD法,在a-Si层上形成了具有310nm厚度的SiNx的蚀刻保护层,这样,可以有选择地蚀刻保护层,以便利用光刻以及蚀刻技术而具有所需图案。
此外,利用CVD法,还在如此形成的蚀刻保护层上形成了具有厚度50nm的一个n+型a-Si层。通过将刻有图案的蚀刻保护层用作一个掩模,能够有选择地蚀刻n+型a-Si层以及a-Si层,以便具有所需图案。利用溅射法,形成了具有40nm厚度的一个ITO(氧化铟锡)层,这样,利用光刻以及蚀刻技术,形成了具有所需形状的图案。
此后,利用光刻和蚀刻技术,形成了用于扫描线或类似物的终端。
利用溅射法,形成了具有厚度450nm的一个铝(Al)层,这样,利用光刻和蚀刻技术,就可以形成具有所需形状的图案。
最后,利用CVD法,形成了具有200nm厚度的一个SiNx层,作为钝化层107b。这样,通过光刻和蚀刻技术,使得SiNx层具有所需形状。此后,利用已知方法,在层107b上形成了有机层304。这样,就制造出下基底101。
象素电极121以矩阵阵列形式排列在下基底101的显示区域401之内。
通过对于图17到19的第四至第六实施例的器件的测试,本发明人发现有机层304同样也影响单元间隙的均匀性。
具体地,无机层具有对于密封部件201的良好的粘着特性。但是,对于有机层的部件201的粘着特性却不太好。考虑到这一点,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外敷层403,以覆盖(由有机材料制成的)遮光部件302,使得能与图18的第五实施例的器件结构内的密封部件201相接触。
这使得部件302与部件201区分开。结果,象图17到19的第四到第六实施例那样,当有机层304形成于下基底101上时,最好是,层304不与密封部件201相重叠。
在图17的第四实施例中,相对的遮光部件302并没有延伸到上基底301与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因此,有必要检验泄露到显示区域401的背光。以下,将参照附图20对其进行说明。除了遮光部件302的宽度之外,图20与图17相同。
如图20所示,为防止背光的泄露,使部件302的一端位于上基底301与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内,为突出或重叠长度Xμm。这样,本发明人测量了用于防止有缺陷的显示操作的X的适当值。这一测量结果显示于图21内。
图21内的四条曲线显示了作为突入长度X的函数的背光泄露等级,其中单元间隙a被设置为1μm、3μm、4μm以及5μm。如果泄露等级等于或低于水平线L1(在等级5),则意味着没有识别出泄露。如果泄露等级等于或低于水平线L2(在等级12),则意味着几乎没有识别出泄露。
从图21的结果,可以推导出以下信息。具体地,如果突入长度X等于或大于单元间隙a的当前值(即X≥a),则几乎不能解决上述识别问题。如果突入长度X等于或大于单元间隙a的当前值的两倍(即X≥2a),则可以完全解决上述识别问题。
当紫外光象先前所述通过下基底101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时,最好是,位于上基底301上的相对的遮光部件302,不存在于基底301与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域内。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发生背光的泄露。因此,最好是,如图20所示,所形成的部件302突入重叠区,突入长度为X,其中a≤X≤2a。
第七实施例
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LCD器件显示于图20中,其中在上基底301上的遮光部件302突入到重叠区域内部,突入长度为X,其中a≤X≤2a。
在这一实施例中,不仅可以防止背光泄露,而且还很难产生单元间隙的不均匀性。这是因为:即便部件302与部件201重叠,部件201一般也都具有与a到2a的长度X相比来说为1mm到2mm的足够大的宽度。
如果将具有指定宽度的格子状黑带提供给显示区域401内的上基底301,也不需要使部件302与密封部件201象图20的这个实施例那样重叠。
第八实施例
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LCD器件显示于图22中,其中它具有与图17的第四实施例的器件相同的结构,除了紫外光是通过上基底301照射到密封部件201这一点之外。
在这一实施例中,由于紫外光是通过上基底301进行照射,因而可以省去遮光部件106d的孔601d。当然,最好是省去孔601d。
第九实施例
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LCD器件显示于图23中,除了省去了遮光部件106d的孔601d之外,它具有与图17的第四实施例的器件相同的结构。这样,代替部件106d,提供了没有孔的遮光部件106e。
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部件106e在下基底101与密封部件201的重叠区域内没有孔,因此照射到密封部件的紫外光能由部件106e比图22的第八实施例更有效地反射。这产生了一个附加优点,即能比图22的第八实施例更好地使部件201固化。
第十实施例
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LCD器件显示于图24中,除了形成于上基底301上的一个相对遮光部件302a内的穿透孔701之外,它具有与图18的第五实施例的器件相同的结构。
由于部件302a具有孔701,紫外光可以通过上基底301照射到密封部件201上。
在上述第四到第十实施例中,本发明是用于横向电场型(横向模式)的LCD器件。与垂直电场型(垂直模式)的LCD器件相比,横向型LCD器件具有这样一个特征:当所加电压为高(即在两值模式中)时,其响应速度较低;并且当所加电压为低(即半色调模式中)时,其响应速度较高。一般来说,在低压范围内的垂直模式器件的响应时间大约为高压范围内的响应时间的4倍。另一方面,在低压范围内的横向模式器件的响应时间大约为高压范围内的响应时间的2倍。因此,对于显示半色调模式内的活动图象来说,横向模式的器件要好于垂直模式的器件。此外,横向模式的器件比垂直模式的器件更适于大尺寸的监视器,这是因为前者的视野角度比后者要宽。因此,在未来,横向模式的器件更适合于大尺寸的监视器以及电视(TV)。
对于横向模式的器件来说,为实现所需的高速响应,必须使单元间隙变窄。此外,如前所述,处于低压范围内的横向模式器件的响应时间基本上几乎是处于高压范围内的响应时间的2倍,因此,通过使单元间隙变窄,可以使响应速度得以提高,其效果和优势强于垂直模式的器件。
由于这里所说明的原因,因此本发明可用于横向模式的器件这一点非常重要且具有优势。
变形
不用说,本发明并不仅仅被限制为上述实施例。可以将各种改变或修改添加到本发明构思内的各种实施例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被用于TN型LCD器件;但是,本发明还可用于LCD器件的任何其它类型(例如横向模式类型或垂直定向类型)。
如果本发明被用于象第四到第十实施例那样的横向电场型,通过下基底101上形成的公共电极与同一基底101上形成的象素电极121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来控制液晶层203。因此,不必提供用于将公共电压从下基底101提供到顶面基地301上的结构。结果,可以省略转接器202,同时,通过遮光部件106、106a、106b和/或106c,将公共电压提供给下基底101上的公共电极。
此外,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被用于透射型LCD器件。但是,不用说,本发明还可以用于反射型LCD器件,其中,通过上基底301进入的外部光,由下基底101上的反射电极所反射,以用于显示操作。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最佳形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仅由以下权利要求书确定。

Claims (35)

1.一种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每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
2.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所述密封部件具有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
其中,非重叠区域彼此相间隔80μm或更小。
3.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中的一个位于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个拐角处,并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具有若干穿透孔。
以及,其中这些孔沿着所述密封部件排列。
4.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中的一个位于一组引线以及另一组引线之间,并具有位于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的若干穿透孔;
以及,其中所述孔沿着所述密封部件排列。
5.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中的一个沿着密封部件是细长的,并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具有若干穿透孔;
其中这些穿透孔沿着所述密封部件排列。
6.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所述引线以下列方式从所述显示区域向外延伸: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
其中第一组引线具有第一宽度,并以第一间距排列;第二组引线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并以大于所述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排列。
7.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了一个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
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具有若干穿透孔。
8.依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形成了至少一个所述遮光部件中的所述穿透孔,用于限定游标。
9.一种制造LCD器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第一基底,它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在所述第一基底的***区域内形成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到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围绕的区域之中的所述第一基底上;
(d)以下列方式使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将所述液晶限定在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限定的空间内;以及
(e)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对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固化;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以及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面积等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每单位面积的25%或更大。
10.依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具有排列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的若干穿透孔;
其中,用于固化所述密封部件的光通过所述第一基底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
11.依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同时,还有在该相对的阻塞部件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的若干穿透孔;
其中,用于固化所述密封部件的光通过所述第二基底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
12.一种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13.依据权利要求12的一种器件,其中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并具有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非重叠区域;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14.依据权利要求12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并覆盖了整个密封部件。
15.依据权利要求12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
其中所述遮光部件没有覆盖整个的密封部件。
16.依据权利要求12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以下列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
其中所述遮光部件突入到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个重叠区域内,突入量为一个指定宽度X;
其中所述宽度X满足关系a≤X≤2a,其中a是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
17.一种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以及遮光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所述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该遮光部件具有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上规则排列的若干穿透孔;
其中这些孔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18.依据权利要求17的器件,其中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并具有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非重叠区域;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19.依据权利要求17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并覆盖整个密封部件。
20.依据权利要求17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
其中,所述遮光部件没有覆盖全部的密封部件。
21.依据权利要求17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以下列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
其中所述遮光部件突入到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个重叠区域内,突入量为一个指定宽度X;
其中,宽度X满足关系a≤X≤2a,其中a是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
22.一个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所述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其中这些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23.依据权利要求22的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基底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其中所述引线和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
其中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和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24.依据权利要求22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是由有机材料构成的。
25.一种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一个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所述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穿透孔规则排列在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域内;
其中这些穿透孔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26.依据权利要求25的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基底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其中所述引线和遮光部件都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
其中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以及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是规则排列的。
27.依据权利要求25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是由有机材料构成的。
28.一种LCD器件,包括:
(a)第一基底,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密封部件;
(b)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的第二基底;
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以及
(c)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层是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所述密封部件限定的;
其中,所述遮光部件突入到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叠区内,突入量为指定宽度X;
其中宽度X满足关系a≤X≤2a,其中a是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单元间隙。
29.依据权利要求28的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件是由有机材料构成的。
30.依据权利要求28的器件,其中所述有机层以下列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层上:以便不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重叠。
31.依据权利要求28的器件,其中所述器件是横向电场型。
32.一种制造LCD器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第一基底,它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出的引线,以及遮光部件;
(b)在所述第一基底的***区域内形成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到由所述密封部件围绕的区域之中的所述第一基底上;
(d)以下列方式使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将所述液晶限定在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限定的空间内;以及
(e)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对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固化;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引线以及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引线以及所述遮光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和
其中,所述非重叠区域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33.依据权利要求32的方法,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具有排列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的区域内的若干穿透孔;
其中用于固化所述密封部件的光通过所述第一基底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
34.一种制造LCD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第一基底,它具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区域;
(b)在所述第一基底的***区域内,形成密封部件;
(c)将液晶滴注到由所述密封部件围绕的区域之中的所述第一基底上;
(d)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的与所述第一基底相对的遮光部件;
(e)以这样一种方式使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接合,从而将所述液晶限定在由所述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底以及密封部件所限定的空间内;以及
(f)通过将指定光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对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固化;
其中,所形成的所述密封部件以下列方式与所述遮光部件相重叠:使得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密封部件的非重叠区域是规则排列的;
其中这些非重叠区彼此相距80μm或更小。
35.依据权利要求34的一种方法,其中所述遮光部件具有排列在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位置上的若干穿透孔;
其中用于固化所述密封部件的光通过所述第二基底照射到所述密封部件上。
CN 02126825 2001-07-30 2002-07-22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2525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0113/2001 2001-07-30
JP2001230113A JP2003043462A (ja) 2001-07-30 2001-07-30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0494A CN1400494A (zh) 2003-03-05
CN1252523C true CN1252523C (zh) 2006-04-19

Family

ID=19062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126825 Expired - Lifetime CN1252523C (zh) 2001-07-30 2002-07-22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3043462A (zh)
CN (1) CN125252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60702B (en) * 2003-03-07 2012-03-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
KR100615212B1 (ko) * 2004-03-08 2006-08-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CN101424810B (zh) * 2004-07-15 2010-10-06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屏板
WO2006098475A1 (ja) * 2005-03-18 2006-09-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732807A (en) * 2006-02-22 2007-09-01 Prime View Int Co Ltd Electronic ink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7304273A (ja) 2006-05-10 2007-11-22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素子
KR100807277B1 (ko) 2006-08-10 2008-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KR101326594B1 (ko) * 2006-12-15 2013-1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10016197A1 (ja) * 2008-08-04 2010-0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
US9082857B2 (en) 2008-09-01 2015-07-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JP5621283B2 (ja) * 2010-03-12 2014-1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107165B1 (ko) * 2010-03-23 2012-01-25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패널
CN101916007A (zh) * 2010-08-16 2010-12-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TWI569490B (zh) * 2011-11-28 2017-02-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密封體,發光模組,及製造密封體之方法
JP2014092772A (ja) * 2012-11-07 2014-05-19 Japan Display Inc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929057B (zh) * 2012-11-09 2016-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777406A (zh) * 2013-12-25 2014-05-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在液晶面板的制造中固化框胶的方法及液晶面板
KR102381082B1 (ko) * 2015-07-31 2022-03-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582727B2 (ja) * 2015-08-21 2019-10-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接合構造体、圧電デバイス、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接合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6773352A (zh) * 2016-12-30 2017-05-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化光罩及制作显示面板的方法
KR102126057B1 (ko) * 2017-12-28 2020-06-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CN108919545B (zh) * 2018-06-28 2021-05-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25797A (zh) * 2019-12-25 2020-04-1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3043462A (ja) 2003-02-13
CN1400494A (zh) 2003-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2523C (zh)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310065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87207C (zh) 平面内开关模式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54714C (zh) 光电装置和电子仪器
CN1221845C (zh) 采用横向电场的有源矩阵寻址液晶显示装置
CN1296761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67782C (zh) 电光装置
CN1178099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37386C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680844A (zh) 显示装置
CN1208671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340914C (zh) 显示装置以及光电变换元件
CN1194247C (zh) 液晶器件、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261805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48748A (zh) 显示装置
CN1573476A (zh) 高质量和超大屏幕液晶显示设备及其生产方法
CN1287214C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223427A (zh) 具有改变的电极排列的液晶显示器
CN1290922A (zh)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屏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64874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37479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面板
CN1673837A (zh) 形成显示装置密封元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603929A (zh) 液晶显示器及用于其的薄膜晶体管阵列板
CN1873530A (zh) 显示装置、制造其的方法以及用于制造其的掩模
CN1405805A (zh) 电容器、半导体装置和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及电子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ELECTRIC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308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30806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ELECTR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LCD TECHNOLOGY CO.,LTD

Effective date: 201006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KANAGAWA-KEN, JAPAN TO: TOKYO,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6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INZHE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5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513

Address after: Samoa Apia hiSoft Center No. 217 mailbox

Patentee after: Ji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