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075C - 图象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象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075C
CN1196075C CNB991250265A CN99125026A CN1196075C CN 1196075 C CN1196075 C CN 1196075C CN B991250265 A CNB991250265 A CN B991250265A CN 99125026 A CN99125026 A CN 99125026A CN 1196075 C CN1196075 C CN 11960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copy
printed sheet
roller
main body
rea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250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1456A (zh
Inventor
森永和幸
笹井敬三
岩田直宏
小花克己
寺嶋英之
铃木义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2831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01154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83057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205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83152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3328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8315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357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2991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011543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251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1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60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0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38Modular devices, i.e. allowing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components, 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components
    • H04N1/00541Modular devices, i.e. allowing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components, 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components with detachabl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88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to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1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from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Removing sheets from a stack or inputting med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8Separating, e.g. preventing feeding of two sheets at a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65Details specific to handling of web-shaped media, e.g. paper or film ro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7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manual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象读取装置,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装置主体的读取装置,当从装置主体上拆下时通过手动扫描器读取原稿的图象;在印张上记录图象的记录装置;把原稿输送到读取装置的原稿输送路径;把印张输送 到记录装置的印张输送路径。把原稿的输送方向和印张的输送方向设置为相同,并且把印张的的输送路径设置在原稿的输送路径之下。可以在原稿和印张上进行相似的纸张处理,诸如弄错原稿的排出口和印张的排出口以及难于拾取原稿和印张的缺陷被消除,并提高了装置的操作性能。

Description

图象读取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印张输送装置的图象读取装置。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图象读取装置,尤其是一种(比方说)具有可拆卸地连接于装置主体的读取部分和可打开/关闭的操作部分的图象读取装置。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图象读取装置,尤其是一种(比方说)配置有用于在记录印张上记录图象的记录装置或用于把记录印张馈送给记录装置的卷筒印张储存部分、用于把原稿输送给读取装置的下部分离装置的图象记录装置。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图象读取装置,尤其是一种(比方说)配置有接收原稿图象的读取部分的图象读取装置,并且该装置被用于传真机、复印机和扫描器等中。
下面将参考图35至38对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中的传统的图象读取装置进行描述。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图象读取装置中还输送印张。例如,印张包括纸张、作为纸张替代物的树脂薄片、明信片、纸板、信件、薄塑料板等。这里将描述输送纸张的实例。
在附图中,分离部件1102对着分离辊1101设置并通过弹簧装置1103被压在分离辊1101上。分离辊1101和分离部件1102把原稿印张的多个印张分离并一张接一张地送出。
标号1104表示确定原稿的输送速度的输送辊。输送辊1105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使得可以用输送辊1104保持并输送原稿。另外,标号1106表示一个利用排出辊1107保持原稿并将其排出到机器主体外部的排出辊。
标号1108表示导引原稿的原稿上导向器,标号1109表示原稿下导向器,标号1100表示一个用于读取输送的原稿图象的图象读取装置。分离部件1102、输送辊1105和排出辊1107均连接于原稿上导向器1108。分离辊1101、输送辊1104、排出辊1106和用于控制这些辊的电机1111通过一个驱动衬片1112连接到一个机架上。
另一方面,原稿上导向器110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形成于机架上作为支撑点的突起上,利用原稿路径作为边界打开和关闭,使得能够执行原稿卡纸处理和图象处理装置的清洁。具体地说,如图38所示,通过打开一个卡锁(未示出)向上旋转原稿上导向器1108,可以解除分离辊1101和分离件1102、输送辊1104和1105、排出辊1106和1107的对接状态。因此,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消除送纸期间中途停止的原稿。
下面再描述辊的操作。
输送辊1104由金属轴1104a和橡胶部分1104b构成。橡胶部分1104b粘结到金属轴1104a上与金属轴1104a整体地旋转。供纸辊齿轮1113连接到金属轴1104a的一端与金属轴1104a整体旋转。供纸辊齿轮1113通过缩小齿轮1114连接到读取电机1111,以便以缩小的比例N相对于读取电机1111的一个步进角旋转。
与输送辊1104一样,排出辊1106由金属轴1106a和橡胶部分1106b构成。连接到金属轴1106a一端的排出辊齿轮1116通过缩小齿轮1117、1115与电机1111连接。分离辊1101由支座部分1101a和橡胶部分1101b构成。突起1118形成在支座部分1101a的一端表面上。带有突起1120a的盘状机械计时器连接到分离辊轴1119,以致与轴1119整体旋转。
突起1118和1120a形成在径向的相同位置处,使得当分离辊1101被连接到分离辊轴1119并旋转时,在轴1119和辊子1101之间形成一个恒定角度的间隙。
另外,连接到分离辊轴1119一端的是一个分离辊齿轮1121,分离辊齿轮1121与一个单向离合器共同作用,仅在一个方向上传递驱动。因此,读取电机1111的旋转力仅在一个原稿输送方向上传递到轴。分离辊齿轮1121通过一个连接齿轮1122、输送辊齿轮1113和缩小齿轮1114、1115连接到电机1111。分离辊齿轮1121在与输送辊1104相同的方向上通过电机1111的驱动力旋转。
如图38所示,传统的图象读取装置1100可以在原稿路径的边界上被打开/关闭。分离件1102和分离辊1101 通过原稿上导向器1108和机架元件分离支撑。因此,因为控制分离件1102和分离辊110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弹性状态非常困难,所以存在印分分离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另外,对于传统的图象读取装置1100,分离辊1101的三个驱动辊、输送辊1104和排出辊1106、读取电机1111均布置在机架中,并且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机架上支撑部分的尺寸大小来控制。当齿轮互相连接时,可以形成高效且精确的印张输送***。然而,当这种结构结合到具有手动扫描器的读取/输送***中时,排出辊1106被设置到手动扫描器中。因此,可脱开地连接排出辊1106的驱动装置和印张输送装置主体的驱动***变为必须,并产生了不能提供高效且精确的印张输送***的问题。
另外,即使可以构成高效且精确的印张输送***,也存在组件数量增加且成本增大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希望图象读取装置能够读取薄片原稿和厚片原稿,如小册子和书籍。而且还需求一种当装置的读取操作非正常地中途停止时从装置的主体清除原稿的方法。
作为一种实现图象扫描器、复印机等对厚原稿读取操作的方法例,其众多结构中可以包括设置一个原稿基台,在原稿基台上放置印张原稿或厚原稿如小册子和书籍,并移动原稿基台本身或图象传感器作为读取装置,以读取原稿的图象信息。
然而,在装置主体紧凑且易于操作的图象读取装置中,要设置一个大的原稿基台是很困难的。因此,近年来为达到上述需要提出了下列的其它结构。例如,在小尺寸的传真机装置中,当读薄印张原稿时,读取部分设置在装置的主体中,图象信息通过输送印张原稿而读取。当读取小册子、书籍或其它厚原稿时,某些结构包括从装置主体拆卸读取部分,使读取部分扫描到小册子、书籍等的被读取的图象平面,并读取原稿图象信息。
另外,为了在图象扫描器或复印机中除去非正常停止时的原稿,可以通过打开原稿基台盖而从原稿基台去除原稿。
然而,在诸如小尺寸传真装置等小尺寸图象读取装置中,原稿输送路径由原稿上下导向元件构成。许多结构包括通过转动或平动来移动原稿上下导向元件以打开读取文件输送路径,并当读取操作期间原稿非正常停止时移去原稿。
此处,在图象读取装置中,判断图象读取期间的密度需要白色参照数据,但是在小尺寸的传真机装置中,很多情况下用于读出白色基准数据的白色基准元件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设置在图象读取装置的相反部分。当印张原稿被输送到装置主体中读出图象信息时,通过读出每次执行读取操作时的白色基准元件获取白色基准数据。另外,当允许从装置主体拆卸的读取部分扫描到读取图象的表面以读取图象信息时,在读取部分从装置主体拆卸之前频繁地使用白色基准数据。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当电源打开时经常读出白色基准数据,使得读出部分能够在任何时候从装置的主体拆下以执行读取操作。
在此,首先假设装置主体不能够识辨可连接/可拆卸的读取部分是否被连接到装置主体,在可连接/可拆卸的读取部分被从装置主体卸下的同时读取印张原稿的操作中,原稿不被输送到读出部分上,以致图象信息不能被读取。另外,在原稿输送路径中没有读取部分时进行原稿的输送,可能会产生一个不正确输送或类似的故障。另外,当读取部分被从装置主体卸下并且电源开通时,有一个不能获取白色基准数据的缺陷。因为没有白色基准元件设置在读取装置上。
另外,假设原稿上导向件被移动,装置主体不能识辨原稿输送路径是否被打开,但通过开启电源打开原稿输送路径,白色基准元件本身被从图象读取装置中脱离或读取原稿输送路径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光线进入图象读取装置的图象读取面,产生不能充分获取白色基准数据的缺陷。
作为防范上述缺陷的措施,提出了一种结构,包括一个读取部分存在/不存在探测传感器,用于探测是否连接/拆除了读取部分;和一个原稿导向打开/关闭探测传感器,用于探测原稿输送路径是否打开,使得装置主体识辨可拆除/可连接的读取部分是否连接到装置主体,或原稿输送路径是否被打开。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结构中,每个读取部分存在/不存在探测传感器和原稿导向打开/关闭探测传感器都需要一个传感器主体,一个开启/关闭传感器的机械元件,一个环绕传感器的电路,传递传感器的开启/关闭信号给装置主体的电线和许多其它元件。不可避免地增加装置主体的制作成本,这也导致了损害装置主体细装性能和紧凑性的缺点。
另外,参考附图39和40的截面图对根据本发明人提出的相关技术的图象读取装置的实例进行描述。
首先,整个组成包括一个光学读取原稿的读取部分A’;一个作为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部分B’;一个分离层叠的记录印张并把印张馈送到记录单元的记录印张馈送部分C’;一个分离层叠的原稿印张并把印张输送到读取单元的原稿馈送部分D’;和一个图6所示的操作单元E’,执行功能操作,并且在原稿S的卡纸处理、读取部分A’的清洁操作、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和记录部分B’中的喷墨头3105a和墨箱3015b的替换期间被打开。
接下来将简要地描述记录印张P的走向。记录印张输送路径由箭头F表示。具体地说,层叠于记录印张馈送部分C’的叠置托盘3101和压力板3102上的记录印张P通过馈送辊3103抬起并通过一对馈送辊3104a、3104b馈送到记录单元B’中。
在记录部分B’中,通过记录头作为记录装置而进行记录,印张在装置中被传送一定的距离,然后由一对排出辊3106a、3106b和一对排出辊3107a、3107b作为排出装置对其进行排出/堆叠。
接下来将简要地描述原稿S的走向。原稿输送路径由箭头G表示。
在图39中,原稿馈送部分D’有一个原稿下导向面3161,在该面上原稿S以图象面朝下叠置。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当原稿S是纵向的,它也可以被叠置托盘3101保持。具体地说,叠置托盘3101具有在其中叠放记录印张和原稿的作用。叠置在原稿下导向面3161上的原稿由设置在原稿下导向面3161上的并在宽度方向上可以移动的一个原稿滑块3151定位。原稿S的一个或多个叠置的印张被附送至位于由摩擦件3152和分离辊3153包围的部位上,而摩擦件3152设置在原稿上导向器3165上分离辊3153连接在原稿下导向器3162上。摩擦件3152被一个摩擦件弹簧3158从上压下并且在压住分离辊3153时待用。当探测到一个输送原稿文件S的信号时,分离辊3153由电机驱动旋转(未示出)。通过与摩擦件3152的协同作用,只有底部的原稿S被沿箭头G的方向输送并且原稿被一张接一张地连续输送到读取部分A’。输送到读取部分A’的原稿S通过馈送辊3154a和3154b的协同作用被输送到原稿边缘传感器3155和光电转换传感器3157。光电转换传感器3157沿一条读取线被读取白色基底3164激励,使得输送的原稿S的图象紧靠在读取线上。另外,馈送辊3154a决定原稿S在子扫描方向上的激励速度,并把原稿输送到排出辊3156a和3156b。随后读取的原稿S被排出辊3156a和3156b排出。
下面将参考图40对操作单元E’的结构加以描述。如图40所示,操作单元E’的顶表面配备有用于操作功能和LED及LCD的显示元件(未示出)的键和滑块SWs(未示出)。另外,操作单元E’的底表面配置原稿上导向器3165以形成原稿S的输送路径。另外,在摩擦件3152的上游端设置一个用于探测原稿S的存在/不存在的传感器3159和用于探测原稿S大小的传感器3160。另一方面,在原稿上导向器3165的读取部分A’中馈送辊3154b和排出辊3156b通过一个辊状压簧3167连接并从上压下。另外,如上所述,在馈送辊3154b和排出辊3156b之间设置有读取白色基底3164以充当原稿读取期间的白色基准。上述构造的操作单元E’可以在图40所示的方向(从前到后)以铰链部分3165a为旋转中心打开,其中铰链部分3165a是原稿上导向器3165的一部分并定位于主体的后部,打开的操作单元E’由操作部分支撑臂(未示出)支撑。另外,当操作单元E’关闭时,操作单元E’在垂直位置被锁定臂(未示出)锁定,并保持分离辊3153和摩擦件3152、馈送辊3154a和3154b以及排出辊3156a和3156b的压力为一恒定值。
下面将参考图39和40对原稿馈送部分D’、读取部分A’和激励部分B’的位置配备关系进行描述。如上所述,原稿S和记录印张P在大致平行的路径上从印张馈送口的后侧流动到印张排出口的主体前侧。另外,在记录部分B’,为了进行喷墨头3105a和墨箱3105b的替换操作、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操作等,需要在记录部分B’之上设置操作空间。因此,在记录部分B’之上,不布置原稿馈送部分D’的分离辊3153和摩擦件3152读取部分A’以及,它们布置在记录部分B*之前。
在此,将参考图40对喷墨头3105a和墨箱3105b的替换、原稿S和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的操作方法进行描述。
操作者首先以铰链部分3165a为旋转中心在箭头M的方向上旋转操作单元E’直到被锁定臂(未示出)锁定。在这种情况下,由设置在记录部分B’之上的原稿下导向面3161的一部分构成的记录覆盖部分3166显现。通过旋转如图40所示的部分,记录部分B’之上的部分被打开,形成一个空间。随后,下压设置在原稿下导向器3161上的卡盒替换键,把喷墨头3105a和墨箱3105b(通常在其上没有设置记录覆盖部分3166的位置处待用)移到记录覆盖部分3166之下,使得替换操作在该空间中进行。另外,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原稿S和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在上述的相关现有技术中,当操作者替换每个喷墨头或墨箱,或进行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时从主体的前部进行替换操作是很困难的。因为在主体前侧上布置了原稿馈送部分和读取部分,并且记录部分设置在主体后侧上。类似地,执行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也很困难。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因为原稿馈送部分和读取部分配备在主体的前侧上并且记录部分设置在主体后侧上,所以装置主体的厚度增加并且安装面积扩大。
另外,因为原稿馈送部分和读取部分配备在主体的前侧上并且记录部分设置在附近,原稿馈送部分和读取部分平行布置在记录印张排出口之上,所以排出口附近的空间很狭窄,很容易发生记录纸张卡纸。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当放置了原稿时,需要打开操作单元进行喷墨头或墨箱的替换操作、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操作或读取部分的清洁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原稿成为障碍,所以需要在操作时一次性移去原稿,这降低了操作的效率。
另外,作为图象读取装置的传真机基本上遍布所有的公司,并且近年来日益扩大使用范围,已进入到普通家庭。在公司需要即刻读取大量A4大小或其它固定大小的原稿时,要求传真机具有大容量、高速度的自动原稿馈送机(ADF)。然而在普通的家用中,因为很少一次读取大量原稿,所以ADF不需要有非常大的容量。而且,迫切需要传真机可以读取各种原稿,如报纸或其它大小的原稿、形状不固定的原稿和书籍、杂志以及不能够通过ADF的其它原稿。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广泛使用了一种所谓的手动扫描***,其结构使得读取部分可以连接到传真机主体或从传真机主体上拆下。因此,通过用从主体拆下的手动扫描器手动扫描不能通过ADF的原稿可以读取图象。
图41和42是表示具有传统的手动扫描器的传真机截面图。传真机包括一个传真装置9901;一个用于读取原稿图象信息的原稿读取部分9902;一个可以连接到传真机主体或从传真机主体上拆下的并具有原稿读取部分9902的手动扫描器9903;一个用于在记录印张上记录接收到的书籍(或机器读取的数据)的记录部分9904;一个汇集了操作装置开关(未示出)的操作部分9905;和一个由驱动源(未示出)驱动、用于分离且把印张一张接一张地输送到手动扫描器9903的读取部分9902的ADF部分9906。字母G表示放置在装置上部的原稿,K表示放置在装置内部的记录印张,箭头H和T表示原稿G和记录印张K的输送路径。原稿G由ADF部分9906从装置的上部一张一张的分开,并被引入原稿读取部分9902。读取图象之后,原稿被从装置的前表面排出到装置的外部。另一方面,在记录部分9904中记录印张被打印上图象信息并从装置的后表面排出的装置的外部。
箭头X表示安装/拆卸手动扫描器9903的方向。标号9907表示容纳手动扫描器9903的开口,9908表示用于导引手动扫描器9903的安装/拆卸的导向部分,并且9909表示一个设置在开口9907中的定位元件。定位元件9909由弹性元件构成,并且啮合在形成于手动扫描器9903中的凹形部分9910中,把手动扫描器9903定位到装置9901的预定位置处。对于不能通过原稿输送路径H及ADF部分9906的书籍、杂志和形状不固定原稿,将手动扫描器9903从装置9901上拆卸下来,对原稿手动扫描读取图象,并且图象可以被印刷到记录印张上或被传递。
如上所述,通过把手动扫描器可拆卸地安装于装置中可以读取书籍、杂志和形状不固定的原稿。然而,在传统的结构中,记录印张从装置的后表面排出,诸如“因为记录印张在装置之后,所以难以注意到原稿的接收”、“难以去除记录印张”、“在装置的后部需要记录印张排出空间并且安装面积扩大”以及“难于执行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等方面有待提高。另外,因为原稿和记录印张的排出口不在同一位置,分别在装置的前部或后部,所以操作者对出故障的记录印张和原稿进行不同的纸张处理。另外,还有一个不利方面,即操作者有可能弄错印张提取口。
上述所谓的手动扫描器***的读取装置应用广泛,其读取部分可拆卸地安装于传真机主体中。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7-44118中公开了这一现有技术。如上所述,通过用从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的手动扫描器对原稿手动扫描可以读取图象。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因为读取部分暴露于主体之外并且可以直接拆卸,所以导致下列缺陷。当清洁或移动装置主体期间触摸读取部分时,读取部分会易于从主体上脱离,或者不能够进行原稿正常的输送或读取,并且诸如因原稿和读取部分的位置偏移导致的图象不是以及因原稿和读取部分的升高产生的图象模糊等读取缺陷均易于发生。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当读取部分连接到主体时,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设置在读取部分上的啮合部分与主体连接,以啮合部分为中心旋转读取部分,把读取部分啮合到设置在主体上的弹性元件中,由此使得主体和读取部分的位置固定。因此,这种麻烦的连接方法易于造成读取部分的连接错误并导致上述缺点。
在考虑了上述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结构包括:
可拆卸地连接于装置主体的读取装置,当从装置主体上拆下时通过手动扫描读取原稿的图象
在印张上记录图象的记录装置;
把原稿输送到读取装置的原稿输送路径;
把印张输送到记录装置的印张输送路径。
把原稿的输送方向和印张的输送方向设置为相同,并且把印张的的输送路径设置在原稿的输送路径之下。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原稿向装置主体的输送方向与印张的输送方向设置得相同,所以可以对原稿和印张进行相同的纸张处理,可以消除诸如把原稿的排出口错当成印张的排出口以及处理原稿和印张困难等缺陷。另外,因为记录印张的的输送路径设置在原稿的输送路径之下,所以读取部分可以很容易地从装置主体中拆卸下来。
另外,因为原稿和印张的排出口均设置在前侧,所以提高了原稿和印张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因为读取装置设置在印张输送路径之上,所以记录装置可以很容易地从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此外,因为在印张排出口之上可以形成一个大的空间,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纸张的卡纸处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传真装置截面前视图。
图2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中记录部分的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的驱动***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的驱动***部分前视图。
图5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的驱动***部分前视图。
图6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的驱动***部分前视图。
图7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中操作部分被打开时的截面前视图。
图8是图1所示传真装置的操作部分中锁定部分的透视徒。
图9是突起162a、163a的位置关系简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传真装置纵向截面前视图。
图11是图10中读取部分连接到传真装置的主体并且操作部分被关闭时的读取部分附近的纵向截面前视图。
图12是图10中读取部分连接到传真装置的主体并且操作部分被打开时的读取部分附近的纵向截面前视图。
图13是图10中读取部分从传真装置的主体拆下并且操作部分被关闭时的读取部分附近的纵向截面前视图。
图14是图10中相对装置主体可连接/拆卸的读取部分从传真装置的主体拆下并且用作手动扫描器时的读取部分透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传真装置第一实例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传真装置的记录部分透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传真装置维护时传真装置的操作简图。
图18是图15所示的传真装置维护时传真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传真装置第二实例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20是图15所示的传真装置维护时显示传真装置操作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第一实例的传真装置外观透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传真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传真装置中操作板部分打开时传真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24是图21中操作板打开时传真装置的外观透视图。
图25是展示图21中移动手动扫描器的操作的传真装置外观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第二实例的传真装置外观透视图。
图27是图26所示传真装置中操作板打开时传真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28是展示图26中移动手动扫描器的操作的传真装置外观透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第一实例的传真装置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传真装置中原稿读取部分的连接操作的纵向截面前视图。
图31是图29的原稿读取部分中定位部分的前视图。
图32是装置主体、原稿读取部分和定位部分的透视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第二实例的原稿读取部分和定位部分纵向截面前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第三实例的传真装置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35是传统的传真装置中分离辊和分离件附近的局部截面前视图。
图36是传统的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的驱动***局部截面前视图。
图37是传统的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的驱动装置平面图。
图38是传统的传真装置中印张输送路径被打开时的截面前视图。
图39是根据作为本发明基础的相关技术的传真装置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40是作为本发明基础的相关技术的传真装置维护操作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41是传统的传真装置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42是表示图41的传真装置中手动扫描器从中去除的部分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a)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1对传真装置191进行描述,其中传真装置中配置有作为本发明图象读取装置190一个实例的可连接/可拆卸读取单元。
装置具有四个组成部分:一个操作部分A;一个读取部分B;一个记录部分C;和一个电源部分D,从上向下依次排布。
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部分A至D的结构,这些部分由虚线包围,但它们不必限于虚线所包围的范围。
首先描述操作部分A。
操作部分A包括一个盖板122,盖板上布置有用于操作传真装置191功能的键窗口和告知用户装置状态的液晶显示器(LCD)和发光二极管(LED);一个用螺丝连接到盖板122内侧的操作基底123,基底上安装电子元件,如LCD和LED;橡皮键(未示出);等等。橡皮键(未示出)布置在盖板122和操作基底123之间的键的下部。当用户按键时操作基底123的碳质图案和印刷在橡皮键下侧印刷的碳质触点相接触,电力供应给基底上的图案,使得探测到开启/断开。另外,盖板122连接到后面将要描述的原稿上导向器129。
下面描述记录部分C。
首先描述图象形成在其上的记录印张P的流向。
记录印张输送路径如箭头C所示。具体地说,堆叠在叠置托盘11和记录印张馈送部分J的压板12上的记录印张P被馈送辊13拾取并由一对馈送辊14a、14b送入记录部分C中。
对于记录印张P,在记录部分C,用喷墨头15a作为记录装置进行记录,并且在装置中将印张输送一定的距离,然后再通过一对排出辊16a、16b和一对排出辊17a、17b作为排出装置将记录印张排出。
下面将描述记录印张馈送部分J和记录部分C。
在图1中,记录印张馈送部分J上配置有叠置托盘11和压板12,压板12上叠置多个图象形成在其上的记录印张P。叠置托盘11还充当叠放原稿S的角色。压板12由设置在印张宽度方向上馈送辊13和压板12两侧的压板弹簧118向上按压。当等待印张供给时压板12由凸轮(未示出)向下按压到较低位置,这样就提供了一种当记录印张P减少或耗尽时易于补充记录印张P的结构。
另一方面,当图象形成在传真装置191中的记录印张P上时,印张输送装置190探测图象形成/记录信号,从而开始其印张输送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压板12受凸轮(未示出)的压制被释放并且记录印张P被馈送辊13拾取。当拾取的记录印张P使存量片18弯曲时,在阻力的作用下它们一张接一张地从最顶部位置分离。被分离/馈送的记录印张P由纸张边缘传感器19探测、输送到一对馈送辊14a、14b,并且由一对馈送辊14a、14b再输送到记录部分C。
另外,下面将参考图2对记录部分C进行描述。
在图2中,用作实施例中喷墨记录装置的是一种整体配置喷墨头5a和墨箱15b的盒式类型,喷墨头5a和墨箱15b可以相互分离。如果需要,可以只替换喷墨头15a或只替换墨箱15b。
然而,这只是一个例子,并且作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也可以是一种结合墨箱15b并包括喷墨头15a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当墨用完时整个记录头可以用一个新的来替换。
用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喷墨头15a既可以是单色喷墨头和彩色喷墨头之一种,也可以用其它种适当地代替。
例如,单色喷墨头有360dpi的分辨率,并且有一个由128个排成一行的喷嘴(排出口)形成的喷嘴串,在喷嘴串中油墨通过设在喷嘴中的电热转换元件的加热在油墨中产生膜沸腾压力,从而从喷嘴尖端的排出口喷出。
另一方面,在彩色喷墨头中,黑色喷嘴和彩色喷嘴分开布置。黑色喷头有64个喷嘴。彩色喷头有24个喷嘴,每个喷嘴用于三种颜色:青兰、品红;和黄色,喷嘴排列成一行。这种彩色喷墨头的结构使得黑色油墨和彩色油墨两种墨箱可被替换。
卡盒110精确地保持喷墨头15a,并且在垂直于记录印张P的输送方向上(主扫描方向,箭头H所示方向)往复运动喷墨头,并由推动部分110a滑动保持。卡盒110的往复运动由卡盒电机(未示出)驱动滑轮12和同步皮带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信号和电源经过柔性电缆从装置主体的电路供给喷墨头15a。
另外,用作油墨接收装置的帽115设置在卡盒110的预定等待位置(原位),并按照随时需要被升高/降低。当帽升高时它紧压在喷墨头15a的排墨口部分以防止油墨蒸发或灰尘黏附。
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将喷墨头15a和帽115相应地定位在相对位置,使用了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卡式原位传感器116和设置在卡盒110上的屏蔽板110b。在卡式原位传感器116中使用了透射型光斩波器。当卡盒116移到其等待位置时,从卡式原位传感器116的一部分辐射的光的透射被屏蔽板110b阻断。这被传感器用于探测喷墨头15a和帽115彼此相对的定位。因此,卡盒110可以设置在预定的等待位置。
记录印张P通过一对馈送辊14a、14b在平行于喷墨头15a的方向上输送,并在箭头G方向(次扫描方向)上馈送。馈送辊14a和排出辊16a、17a由电机(未示出)驱动,并且按照需要,记录印张P在箭头G的方向上协同卡盒110的往复运动被高度精确地输送。齿轮16b、17b由高度防水的材料制成,并且只在记录印张表面以及叶片形周边部分与记录印张接触。
齿轮16b、17b设置在与排出辊16a、17a相反的位置上,一个与另一个在箭头H方向(主扫描方向)上以及在多个位置由支撑元件(未示出)互相隔开预定的长度。齿轮的这种结构导引并输送记录印张P,使得甚至当记录之后接触记录印张上的未定影图象时也不对图象产生影响。
下面将描述电源部分D。
如图1所示,电源部分D设置在记录部分C之下,并且该部分被机架124隔开,使得即使当导电油墨流过记录部分C时油墨也不会进入电源部分D。
电源部分D包括控制诸如复印、传真发射和电话的功能的控制基板125、向控制基板125和装置供电的电源126、用于控制连接的无绳电话子机的无绳基座127、由金属板和控制基板125形成的并且与电源连接的地板128。
下面描述读取部分B。
读取部分B由设置在记录部分C上的印张输送部分E和设置在印张排出路径且也充当原稿输送路径U之上的成象部分F构成,使得原稿S在记录部分C上从装置的后部送向前部。
成象部分F由联到原稿上导向器129的白色基准131和手动扫描器132构成,手动扫描器132被可拆卸地连接到主体,实现下面的两个操作模式。一个是在手动扫描器132连接到主体时的印张读取,另一个是手动扫描器读取,包括移动手动扫描器132并且由用户在介质上跟踪读取图象。在读取多张剪切的原稿印张或需要读取精确的情况下这种印张的读取是有效的,并且对于读取不能由印张输送装置输送的杂志和其它介质时手动扫描器读取是有效的。
手动扫描器132包括从介质上读取图象的彩色接触传感器133;排出辊134,在原稿读取期间支撑原稿和排出辊以将原稿排出到装置外部或在手动扫描读取期间压力接触介质如原稿以通过手工移动手动扫描器来增强平稳前进的性能;一个控制基底135,用于对由彩色接触传感器133读取的图象数据进行转换/压缩处理并随后将数据储存到存储器中;一个向彩色接触传感器133和控制基底135供电的电池136;一个连接到排出辊134的致动器(未示出),用于检测手动扫描器从排出辊134旋转角的移动量;一个由光斩波器137构成的编码器;一个用于容纳上述元件的盖138等。
印张输送部分E包括在印张宽度方向可移动附着在原稿通过表面上用于调整任意宽度印张的原稿放置位置并且抑制倾斜输送的滑块139;形成原稿输送路径的上导向器并构成后面所述元件的支撑元件的原稿上导向器129;连接到原稿上导向器129并用于形成原稿输送路径的下导向器的原稿下导向器140;一个用于分离并一张接一张地输送放置的原稿印张的分离部分;用于将原稿保持并输送到读取位置的输送辊141、142;一个把原稿排出到主体外部的排出辊143。
分离部分包括通过轴承被原稿上导向器129旋转支撑的分离辊144;连接到原稿上导向器129的分离件支撑物145;连接到分离件支撑物的分离件146等。分离件146通过分离件支撑物145被弹簧147压在分离辊144上。输送辊142旋转连接到被形成于原稿上导向器129上的肋垂直活动支撑的主轴。
另外,因为主轴在K方向上被用螺丝固定到原稿上导向器129的压簧148按压,所以输送辊142被压在输送辊141上。输送辊141通过轴承连接到驱动基底和侧板上,而侧板连接到机架外部的原稿输送路径(未示出)上。排出辊143通过穿过主轴的圆柱状排出辊轴承149被压簧148压向排出辊134。另外,因为排出辊轴承149保持在原稿上导向器129上的肋(未示出)之间,所以被垂直地且活动地支撑。
下面将描述原稿读取操作。
首先,把原稿的顶端沿滑块139放置到由分离辊144和分离件146形成的楔形部分150上,其中滑块沿原稿的宽度放置。另外,当放置原稿时,原稿存在/不存在传感器151和原稿宽度传感器152被打开,并且印张输送装置被置于读取等待状态。当通过用户的操作发出读取开始的信号时,分离辊144、输送辊141和排出辊143通过电机(未示出)开始旋转。然后,原稿被分离部分一张接一张地分开并馈送到输送辊141,使得设置在输送辊141下游端的原稿端部传感器开启。原稿被进一步输送,并被由金属片和白色片状元件制成的白色基准131的重量压到彩色接触传感器133的表面,在读取了图象数据后被馈送到排出辊143并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下面将描述印张输送部分E的辊驱动***(见图1、3、4)。
印张输送部分E的驱动***被大体分成两部分:从电机155到输送辊141;从输送辊141到排出辊134。
首先,将描述从电机到输送辊141的驱动***。
输送辊141由金属轴141a和橡皮部分141b等部分构成,并且第一输送辊齿轮153连接到金属轴141a的一端,与轴整体地旋转。
第一输送辊齿轮153经过连接到轴156的缩小齿轮157而连接到读取电机155,其中轴156填塞在驱动基底154中,并且读取电机155的小齿轮158连接到驱动基底154,使得齿轮以缩小的比例N相对于电机155的步进角旋转。
如上所述,因为小齿轮158、缩小齿轮157和输送辊齿轮153的三个轴由一个元件即驱动基底支撑,而经过任何其它的元件,所以齿轮的传递效率和精确度可以提高,并且可以增强输送辊141的馈送精确度,这决定了原稿精确输送的输送速度。
如图5所示,当原稿上导向器129被打开时,输送辊141和分离辊144互相分开。从输送辊141向分离辊144的驱动传递通过一个摆动体进行,从而驱动传递路径中被分成两组的齿轮的啮合精度。
具体地说,第二输送辊齿轮159连接到第一输送辊齿轮153的外侧(见图3),与轴141a整体旋转,并且摆动体臂160可旋转地连接在第一输送辊齿轮153和第二输送辊齿轮159之间。
轴160a形成在摆动体臂160上成为一体,摆动体齿轮161可旋转地连接到该轴以与第二输送辊齿轮159啮合,使得摆动体臂160和摆动体齿轮161可以绕第二输送辊齿轮159旋转并同时与第二输送辊齿轮159啮合。
另一方面,分离辊144由金属轴144a和橡胶部分144b等部分构成,橡皮部分144b被压在轴144a中与轴144a整体旋转。分离辊齿轮162旋转连接于轴144a上。突起162a连接到分离齿轮162的一端表面。机械定时器163由一个盘和一个沿盘的径向延伸并连接的突起163a(见图5)构成,使得该定时器与轴144a整体旋转。突起162a和163a的形成使得它们在径向和宽度方向处于相同的位置。
在这种结构中,当分离辊144和分离辊齿轮162旋转时,形成一个恒定角θ的间隔,如图9所示。当原稿上导向器129关闭时,分离辊的位置偏离原稿上导向器129的锁定状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摆动体齿轮161的运动,摆动体齿轮161和分离辊齿轮162也可以偏移,并且在相应的轴之间彼此啮合。
另外,当输送辊141在印张输送方向旋转时第二输送辊齿轮159、摆动体齿轮161和分离辊齿轮162沿箭头L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如图6所示,并且在压力角所示的方向上对主轴施加力。然后,作为摆动体齿轮161主轴的摆动体臂160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使得齿轮与齿轮相互啮合,并且从输送辊141向分离辊144传递驱动力而不漏过任何齿轮。
另外,对于摆动体齿轮161和分离辊齿轮162,为了防止当主轴彼此之间太紧密时负载增加,如图3所示,可让齿轮法兰161b和162b互相接合以定位。
下面将参考图3对从分离辊144到排出辊143的驱动***进行描述。排出辊连接轴164连接到排出辊143主轴的一端与轴整体旋转。排出辊齿轮165连接到排出辊连接轴164的另一端从而整体旋转。排出辊齿轮165旋转支撑在原稿上导向器129上。另外,排出辊连接轴164部分的外径小于其它部分的外径。即使当排出辊143的位置垂直移动时,主轴中心的偏移也会被限制部分166吸收,并且排出辊齿轮165的驱动力可传递到排出辊143而不增加负载。
另外,驱动力通过四个旋转连接在原稿上导向器129侧面的传递齿轮167从分离辊144传递到排出辊143。此处把从输送辊141到分离辊144的齿轮模数设置成大于从电机155到输送辊143的齿轮模数以消除摆动体造成的传递差错。
在第一实施例中,从电机155到输送辊141的模数设为0.5,从输送辊141到输送辊143的齿轮模数设置为0.8。如上所述,从电机155的小齿轮158到输送辊齿轮153的部分被支撑在驱动基底154上,从分离辊144到排出辊143的下游部分被支撑在原稿上导向器129上。具体地说,通过以一上部件控制被虚线Q分成两部分的传递路径上齿轮之间的中心距离,可以把其中心距离的误差降到最小,并且可以实现高的传递效率和路径之间的精确性。
另外,通过高效且精确地连接两个分割的传递路径和摆动体齿轮161,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驱动基底154和原稿上导向器129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并且可以实现驱动传递***的最高性能。
对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通过释放原稿弹簧使得装置被垂直分成第一单元192和第二单元193两个单元,使得原稿S和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手动扫描器132的拆卸/安装、彩色接触传感器133和辊子的表面清洁以及喷墨头15a和墨箱15b的替换等操作可以进行。
具体地说,操作部分A和原稿上导向器129可以在R方向上整体地打开/关闭。图7是打开状态的示意图。通过印张输送部分E的上述结构,因为设置在记录部分C之上的原稿下导向器140和分离辊144被原稿上导向器129向上打开,所以用户可以接触到记录部分C,使得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和喷墨头15a及墨箱15b的替换能够进行。
另外,对于原稿卡纸处理,考虑两种情况。在一种情况中,如图所示,原稿S被卡在分离件146和分离辊144之间。另一种情况中,原稿的后端走到分离部分之上然后卡纸。
在前一情况中,当原稿上导向器129被打开时,夹持在分离件146和分离辊144之间的原稿S被原状向上抬起。因此,通过向前或前后抽纸可以进行卡纸处理。在这种情况中,如上所述,因为在分离辊144下游侧的驱动力传递与电机之间被原稿上导向器129的打开/关闭从电机切断(图5所示),所以不存在电机155扭矩所产生的负载,因而分离辊144可以无负载地旋转。象薄纸一类的易于撕破的印张可以无损伤地抽出。
另外,在后一情况中,通过打开/关闭原稿上导向器129,输送辊141和142或排出辊143和134彼此分开,使得卡着的原稿很容易被移去。
下面将描述打开/关闭机构。形成在从原稿上导向器129延伸以使原稿通过方向变成纵向的臂的顶端129a中的狭长圆槽129b与形成在机架上的突起(未示出)彼此相对,且在原稿上导向器129中的原稿输送方向T上隔一间隙,原稿上导向器129被旋转支撑在该突起上。
另外,当原稿上导向器129关闭时,通过将形成在原稿上导向器129中的U形槽129c与输送辊141的主轴141a衔接而控制原稿上导向器129在T方向上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控制输送辊141和原稿上导向器129的平行度,并通过补偿因用分离的元件支撑输送辊141和分离辊144而导致的缺陷,可以消除输送辊141和分离辊144平行度的偏差以避免倾斜的增加。
下面将描述用于关闭原稿上导向器129的锁定机构。
在图8中,锁定机构包括一对旋转连接到原稿上导向器129两侧的锁定臂169、170;一个用于连接并同步旋转一对锁定臂169、170的锁定臂轴171;和连接到驱动基底154和侧板172的突起173。
锁定臂169、170通过把形成在锁定臂上的主轴176旋转支撑在形成于原稿上导向器129中的U形槽174和用于增大原稿上导向器129宽度方向上的强度而连接的增强板175之间而被旋转支撑。
另外,锁定臂169、170其中的一个被箭头W方向上的弹簧恒定地推向形成于原稿上导向器129中的制动部分177(图6)。在弹簧一侧上的锁定臂上整体地形成一个释放杆178,用于手动旋转锁定臂并在与操作部分合并的状态下可以从盖板侧表面的槽口达到。
锁定臂轴171通过把金属棒材弯成U形而制成,并且两端上的弯曲部分179衔接在形成于锁定臂中的槽180中。另外,用于连接两锁定臂的锁定臂轴171的轴部分的中心与锁定臂的旋转中心对齐。
如上所述,因为棒状材料用在锁定臂轴171中,并且锁定臂轴设置在锁定臂的旋转中心,所以装置中的空隙被降到最小并且可获得最大强度。具体地说,当计算传统的U形金属片和棒材的面积的二次矩时,装置中棒材单位截面积具有较大的抗扭强度。当提供同样的强度时截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另外,通过对齐旋转中心,即使当锁定臂旋转时占用面积也不改变。
另外,因为棒材不要求是熔融金属,所以非常便宜。因为锁定臂轴延伸到装置主体宽度方向的整个面积上,所以不用说,较小的截面积更好。关于锁定臂和锁定臂主轴171的连接,当主轴材料和元件如同通常的齿轮和主轴一样连接(压力***,D切割)时,因为主轴过薄而使抗扭强度减弱。此外,咔嗒咔嗒的响声增大。因为不能对一对锁定臂进行同步旋转,所以会产生打开/关闭的缺陷。
因此,主轴两端的弯曲使得扭力被弯曲部分吸收。在锁定臂169、170上形成接收突起173的模孔181,并且当原稿上导向器129被关闭并被压下几个毫米时模孔181与机架锁定。在这种情况下,输送辊142和排出辊143在压力作用下接触输送辊141和排出辊134,并且在压力弹簧148的弹力作用下输送原稿。通过释放杆178在X方向旋转锁定臂来解锁。
本发明的图象读取装置以印张输送路径作为边界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单元,使得单元可以被打开/关闭,并且在其中一个单元中配备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和印张分离元件。因此,具有下列作用。
当印张发生堵塞时,为了进行包括移去卡住的印张或将印张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卡纸处理,分离第一和第二单元以打开印张输送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和印张分离元件不能分离。需要分散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和印张分离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增强印张的分离性能,并且可以把元件的偏置力减到最小,从而增强印张分离作用。
在本发明的图象读取装置中,因为第二单元具有用于操纵印张分离旋转元件、一对输送辊和一对排出辊的驱动源,所以具有下列作用。
在处理塞纸期间,当打开印张输送路径进行印张堵塞处理时,截止印张分离旋转元件的驱动传递***被从驱动源切断,并且可以使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处于自由旋转状态。当把保持在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和印张分离元件之间的印张抽向印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和下游端时,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基本上是在未施加任何负载的情况下旋转。因而可以在不损坏印张的情况下处理印张堵塞。
在本发明的图象读取装置中,第二单元具有另一辊子,该辊是所述一对输送辊的侧驱动辊,是可操纵地连接到驱动源的驱动辊,具有下列作用。
在这种结构中,因为作为一对输送辊和驱动源的侧驱动辊的另一辊子布置在印张输送路径的相同侧,所以驱动源,缩小齿轮和输送辊可以由一个元件支撑,这便于控制相对位置,并实现高效和精确的齿轮传递,提高输送辊的旋转精确度以确定原稿馈送精确度。
在本发明的图象读取装置中,因为可连接/拆卸的图象读取装置安装在第二单元上,并且第一单元具有一对排出辊的侧驱动辊,所以驱动力可以通过印张分离旋转元件很容易地传递到侧驱动辊,从而可以获得组件数量减少的节省空间并降低成本的结构。
(b)第二实施例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0是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象读取装置的传真装置截面图。
在图10中,装置具有一个原稿***部分21;一沓原稿22;一个示意的原稿存在/不存在探测传感器23;分离辊24;分离件25;分离件压簧26;操作板27;操作板27上的键28;分离的原稿印张29;原稿29的原稿输送路径210;馈送辊211a、211b;由馈送辊211a、211b形成的馈送辊对211;用于馈送并排出辊子的压簧212;示意的原稿顶端/尾端探测传感器213;附着式图象传感器的读取传感器(读取装置)214;作为读取传感器相对元件的白色基准元件215;排出辊216a、216b;由排出辊216a、216b形成的排出辊对216;用于探测读取部分的连接/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安装探测传感器)217;读取部分的连接/探测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探测传感器致动器(操作元件)218;原稿排出部分219;和一个包括读取传感器14和排出辊216b的读取部分220。
探测传感器217和操作元件218构成安装探测装置217、218,该装置探测操作部分222的打开/关闭状态和读取部分220的连接/拆卸状态(安装状态)。
标号231表示一个在其上堆叠了一沓原稿22或记录印张(未示出)的叠置托盘。原稿输送路径210包括一个作为上导向器的包括分离辊24、馈送辊211b和排出辊216a等的设置在操作部分222一侧的读取部分导向器221a;一个包括排出辊211a和216b等的设置在装置主体230一侧的下导向器等等。操作部分222具有一个包括操作键28的操作板27。操作板27具有一个用作向用户告知操作部分222的打开状态或读取部分220的拆卸状态的传递装置的显示部分(显示装置)。
(1)当读取部分连接到装置主体时的读取操作
在此将参考图10对操作中原稿的输送流程进行描述,其中操作包括把读取部分220连接到装置主体230,在装置主体230中通过原稿输送路径210输送原稿印张29,以及通过读取传感器214读取原稿29的图象信息。
在图10中,当原稿沓22***装置的原稿***口21时,原稿存在/不存在传感器23向控制部分(CPU)240传递一个信号,并且装置识别出存在原稿。另外,原稿沓22被***到原稿分离部分,该部分具有设置到原稿输送路径210的与分离辊24相对的分离辊24和分离件25。分离件25在分离辊24被分离件压簧26按压的方向上受到偏置力。此处通过按压操作板27上的键28操纵读取驱动***(未示出),并且在输送原稿沓22的方向上旋转分离辊24。
当原稿沓22被保持在旋转分离辊24与被分离件压簧26按压到分离辊24上的分离件25之间时被一张一张地分开。分开的原稿29经原稿输送路径210被旋转分离辊24输送,并输送到馈送辊211a和211b的馈送辊对211的位置处。馈送辊211b在馈送辊211a被压簧212按压的方向上受到偏置力,并且调整压簧212使得原稿29通过馈送辊211a的旋转以适当的输送力输送。
对于被馈送辊对211输送的原稿29,由图示出的原稿顶端/尾端探测传感器213探测出原稿顶端。探测到原稿顶端之后,读取驱动***(未示出)旋转特定数量的步幅S1,使得原稿29被输送特定的恒定距离T1。此处读取传感器214进行读取操作,读取白色基准元件215的白色基准面,而白色基准元件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210上与读取传感器214相对并被其自重压到读取传感器214上。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原稿29的输送距离T1即驱动***的步幅S1使得原稿29的顶端达不到读取传感器214的读取点,或者原稿29的顶端将不向上升起至图10中白色基准元件215的白色基准面。
在一系列的读取操作中通过读取白色基准元件215的白色基准面而获得的数据用作密度参考数据。在白/黑读取中,该数据被用作白/黑灰度的基准数据,在彩色读取中,该数据被用作白/黑、红、绿和兰色色度的基准数据。
当白色基准数据的读取完成时,读取驱动***(未示出)旋转特定的恒定步幅S2,使得原稿29被输送特定的恒定距离T2。在此开始原稿29的图象信息读取操作。当原稿图象信息的读取操作进行时,原稿29被输送到图10中的左部,然后原稿29被馈送辊对211和排出辊对216输送。排出辊216a在排出辊216b被压簧212按压的方向上受到偏置力。调节排出辊对216的输送力,即作用于馈送/排出辊的压簧212的压力,使得即使当原稿29通过输送辊对211和排出辊对216输送时,或当原稿仅通过排出辊对216输送时可以保持出色的输送特性。
当进行原稿图象信息的读取操作时,原稿29被进一步输送向图10中的左部,并且原稿的尾部被所示的的原稿顶端/尾端探测传感器213探测到。原稿的尾部被探测到之后,读取驱动***(未示出)旋转特定的恒定步幅S3,并且原稿被输送特定的恒定距离T3。在此完成原稿29的图象信息读取操作。此外,当原稿29的尾部通过馈送辊对211之后,原稿29仅通过排出辊对216的输送力输送。
当图象信息读取操作完成时,原稿29被排出辊对216进一步向图10中的左部输送并经过原稿排出口219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此外,在原稿29的图象信息读取操作完成之后,当原稿存在/不存在探测传感器23探测到原稿仍然存在时,装置开始其原稿第二印张的读取操作。此处,无论原稿存在/不存在探测传感器23的探测结果如何,在原稿29的第一张的读取操作期间,读取驱动***(未示出)旋转。因此,当原稿29的第一张全部通过由分离辊24和分离件25形成的原稿分离部分时,开始输送原稿的第二张。在这种情况下,调节馈送辊211a或分离辊24的旋转速度以及分离辊24的驱动部分的旋转速度,使得在第一和第二原稿29的印张之间形成适当的间隔,并且可以出色地执行多张印张的读取操作。
通过重复这种操作,经过原稿***口21执行原稿沓22中全部原稿印张的图象信息的读取操作。随后,当原稿沓22的最后一张的读取操作完成时,并且当原稿的最后一张被安全地排出到装置的外部时,一系列印张的读取操作结束。
此外,在原稿29第一印张的图象信息读取之前,而并非在第二印张及随后的印张的图象信息读取之前,进行上这的白色基准读取操作。
(2)对读取部分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探测传感器的说明。
下面将参见图11至13对读取部分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探测传感器进行描述。
图11是本发明传真装置读取部分附近的截面图,而读取部分安装在传真机装置主体230上,并且操作部分222关闭。图12是上述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附近的截面图,而读取部分安装在传真机装置主体230上,并且操作部分222打开。图13是上述传真装置中读取部分附近的截面图,而读取部分从传真机装置主体230上拆下,并且操作部分222关闭。
在图11至13中,因读取传感器217包括一个附着式图象传感器,这有助于实现读取部分220的紧凑性并进而实现装置主体230的紧凑性。
另外,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217是一种便宜的透射型光斩波器,这有助于降低装置主体230的成本。另外,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团的传感器217安装在操作控制电衬224上的端部232。因此,围绕传感器的电路可以设置在操作控制电衬224上。另外,用以传递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217的开启/关闭信号的导线变得不再必需,这有益于装置主体230的低成本和紧凑性,并提高了组装性能。
另外,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通过透过/截断光斩波器的红外线打开/关闭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217。
另外,读取导向部分221包括分离辊24、馈送辊21b、白色基准元件215、排出辊216a,包括操作板27及读取导向部分221的操作部分222的结构可在作为支撑点的操作部分旋转中心223上旋转。因此,如图12所述,通过在图12中顺时针旋转操作部分222,可以把馈送辊211a和211b、读取传感器214和白色基准元件215、排出辊216a和216b互相拆开,并且可以打开原稿输送路径210。如上所述,通过打开/关闭设置在易于操作位置的装置主体230上前部的操作部分222可以打开/关闭读取导向部分221,这在操作性能上是一个结构优势。
此外,标号225表示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操作元件)218的读取部分220上的邻接部分;226表示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红外线屏蔽部分,该部分还用于截断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217的红外线;以及227表示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旋转中心。
在图11中,读取部分220安装在装置主体230上,操作部分222关闭。在这种情况下,当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读取部分邻接部分225接合在读取部分220的导向平面220a上时,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绕作为支撑点的旋转中心227沿图11所述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红外线屏蔽部分226截断光斩波器传感器217的红外线。
因此,开启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217,装置主体230可以识别出读取部分220安装在装置主体230上以及操作部分222被关闭。
在图12中,读取部分220安装在装置主体230上并且操作部分222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读取部分邻接部分225被从读取部分220的导向面220a拆下。然后,用于探测读取部分220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通过其自重以作为旋转中心227支撑点沿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用于探测读取部分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红外线屏蔽部分226移动,使得光斩波器传感器217的红外线而不被截断。
因此,关闭用于探测读取部分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217,装置主体230可以识别出读取部分220被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或者操作部分222被打开。
在图13中,读取部分220被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并且操作部分222被关闭。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探测读取部分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邻接部分225不能接合到读取部分220上。与图12中的方式相同,用于探测读取部分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通过其自重旋转中心227作为支撑点沿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用于探测读取部分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的红外线屏蔽部分226移动,从而光斩波器传感器217的红外线透过而不被截断。
因此,关闭用于探测读取部分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217,装置主体230可以识别出读取部分220被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或者操作部分222被打开。
此处,即使在操作部分222如图12所示地被打开或读取部分220如图13所示地被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的时候,用于探测读取部分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也通过其自重沿图12、1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红外线屏蔽部分226移动,使得光斩波器传感器217的红外线可靠地透过。
(3)当读取部分220从主体上拆下时的读取操作
下面将描述读取操作(此读取操作被称作手动扫描读取操作),其中操作包括从主体上拆下读取部分220,对原稿29的图象信息面扫描以进行读取。
图14是可连结/拆卸的读取部分220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时的透视图,该读取部分被用作手动扫描器。
如图14所示,读取部分220从装置主体230上拆去并且把读取部分220放置成读取传感器214的读取表面转向原稿228的图象信息面。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装置主体230处于图13所示的模式,所以识别出读取部分220被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
在此,当操作板上的键(未示出)被按下时,处于图象信息读取等待状态。随后,当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读取部分220对图14中原稿228的图象信息面扫描时,排出辊216b旋转。这些被设在读取部分220中的编码器探测到,并且图象信息读取操作开始。随后,通过按压操作板上的键完成图象信息的读取操作,从而终止一系列的手动扫描器读取操作。
(4)执行手动扫描器读取操作时的白色基准数据
如(1)中所述,在印张通过读取操作期间,因为白色基准元件被对着读取传感器设置,所以通过在执行一系列的读取操作的每一时刻读取白色基准元件的白色基准面可以得到白色基准数据。但是,在执行手动扫描器读取操作时,因为白色基准元件215被连结到装置主体230,所以不能读取白色基准面。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手动扫描器的读取操作期间,读取部分220被从主体移去之前的白色基准数据被用作白色基准数据。
首先,当装置主体230的电源打开时,装置主体230确认用于探测读取部分的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的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217处于开启状态,并且确认如图11所示,读取部分220安装在装置主体230上,并且操作部分222被关闭。随后,通过读取白色基准元件215的白色基准面,读取传感器214获取白色基准数据。
之后,当进行手动扫描器读取操作时,电源打开时使用上述白色基准数据。
另外,当在执行手动扫描器读取操作之前进行(1)中描述的印张通过读取操作时,在印张通过读取操作期间读取白色基准数据,并且重写白色基准数据。
在此,当读取部分220从装置主体230上拆下并且电源打开时,读取部分220被从装置主体拆下之前的白色基准数据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述,用于探测读取部分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打开/关闭的传感器致动器218在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光斩波器传感器217处于关闭状态。装置主体230被构造成通过操作板27上的LCD 233(显示装置)的显示告知用户读取部分220被从装置主体230上移去。然后,当装置用户安装读取部分220时,白色基准数据被正常地获得。
另外,如图12所述,当读取部分220安装在装置主体230上但操作部分222被打开并且电源接通时,读取传感器214与白色基准元件215分开,使得不能够获得白色基准数据。甚至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探测读取部分连结/拆卸以及操作部分打开/关闭的光斩波器传感器217处于也关闭状态。因此,装置主体230被构造成通过操作板上的LCD显示告知用户操作部分222被打开。随后,当装置用户关闭操作部分222时,白色基准数据被正常地获得。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用于使装置用户识别当电源接通时读取部分220从装置主体230中移去或操作部分222被打开的装置,已经描述了操作板上的LCD显示器,但甚至采用其它的透射型装置如通过LED发光而在操作板上的显示器,从结合到装置主体230中的扬声器装置235发出的声音信息以及通过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记录装置而记录到记录印张上的信息,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设置在装置主体中的可打开/关闭的操作部分上的探测装置的操作元件通过可连接到装置主体或从装置主体上拆下的读取部移动,以开启/关闭探测传感器,并且可以识别操作部分的释放状态以及读取部分的拆卸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一个探测装置识别操作部分的释放和读取部分从装置主体中的拆除,这实现了装置主体成本和尺寸的减小。另外,可以持续出色地进行原稿的读出并可以实现图象读取装置在组装性能上的优越性。
(C)第三实施例
<第一实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喷墨记录的图象读取装置的实例进行描述。此外,对于第一执行例将描述对传真装置的应用。
首先,参见图15和17对传真装置的结构进行描述。在图15中,字符A表示用于光学读取原稿的读取部分;B表示作为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部分;C表示用于分开叠置的记录印张并把印张馈送到记录单元的记录印张馈送部分;D表示用于分开叠置的原稿印张并把印张馈送到读取单元的原稿印张馈送部分。另一方面,在图17中E表示执行功能并在读取部分A中原稿S的卡纸处理、光电转换传感器357的清洁操作、读取白色基准364等,以及在记录部分B中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喷墨头(记录装置)35及墨箱35b的代换时被打开的操作单元。
首先描述记录印张P的流动。记录印张输送路径如图中箭头G所示。具体地说,堆叠在叠置托盘31上和记录印张馈送部分C的压力板32上的记录印张P被馈送辊33拾取并通过一对馈送辊34a、34b馈送到记录部分B中。
在记录部分B中,通过喷墨头35a作为记录装置进行记录。当印张被在装置中输送一定距离之后,由一对排出辊36a、36b以及一对排出辊37a、37b作为排出装置排出/叠置印张。
下面说明记录印张馈送部分C和记录部分B的具体结构。
首先,说明记录印张馈送部分C。在图15中,标号31和32表示用于堆叠有多张记录印张P的叠置托盘和压力板。叠置托盘31还起到叠置原稿S的作用。压力板32被设置在馈送辊33和压力板32两侧上的压力板弹簧317在印张宽度方向上向上压。当等待印张供应时压力板32被凸轮(未示出)向下压,这样就提供了一种当记录印张P减少或被消除时易于补充记录印张P的结构。
另一方面,当探测到记录信号并开始印张的馈送操作时,解除凸轮(未示出)对压力板32的下压,并且由馈送辊33拾取记录印张P。标号38表示作为弹簧元件的存量印张。当拾取的记录印张P使存量印张38偏斜时,它通过阻力作用被一张一张地从最高点位置分开。分开的/供应的记录印张P被纸张边缘传感器39探测到并输送至一对馈送辊34a、34b,而且通过一对馈送辊34a、34b输送至记录部分B。
下面参考图16对记录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在图16中,用作实施例中喷墨记录装置的为一种整体地配置了可以彼此分开的喷墨头35a和墨箱35b的卡盒式类型。如果需要,可以只替换喷墨头35a或只替换墨箱35b。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并且作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采用结合了墨箱并包括喷墨头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当墨用完时可以更换整个记录头。
用在第一实例中的喷墨头35a既可以是单色喷墨头和彩色喷墨头之一中,也可以用其它种的适当地替换。例如,单色喷墨头有360dpi的分辨率,并有一个由128个排成一行的喷嘴(排出口)形成的喷嘴串,在喷嘴串中油墨从喷嘴顶端通过膜沸腾压力而排出,其中膜沸腾压力通过加热设置在喷嘴中的电热转换元件而在油墨中产生。
另一方面,在彩色喷墨头中,黑色喷嘴和彩色喷嘴分开布置。黑色喷头有64个喷嘴。彩色喷头有24个喷嘴,24个喷嘴的每个喷嘴用于三种颜色:青兰、品红和黄色,喷嘴排列成一行。这种彩色喷墨头的结构使得黑色墨和彩色墨两种墨箱可被替换。
卡盒310精确地保持喷墨头35a,并且在垂直于记录印张P的输送方向上(次扫描方向,箭头F所示方向)往复运动喷墨头,并由导向棒311和牵引部分310a滑动保持。卡盒310的往复运动通过由卡盒电机(未示出)驱动的滑轮312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信号和电源经过柔性电缆314从装置主体390的电路供给喷墨头35a。
另外,用作油墨接收装置的帽315设置在卡盒310的预定等待位置(原位),并按照偶然的需要而被升高/降低。当帽升高时它严密地覆盖喷墨头35a的排墨口部分以防止油墨蒸发或灰尘黏附。
在该实例中,为了相应地将喷墨头15a和帽115定位在相对的位置,使用了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卡式原位传感器316和设置在卡盒310上的屏蔽板310b。在卡式原位传感器316中使用了透射型光斩波器。当卡盒316移到其等待位置时,从卡式原位传感器316的一部分发出的光的透射被屏蔽板310b截断。这被传感器用于探测喷墨头35a和帽115彼此相对的定位。因此,卡盒310移动并可以设定在预定的等待位置。
记录印张P通过一对馈送辊34a、34b在平行于喷墨头35a的方向上输送,并在箭头G(次扫描方向)上馈送。馈送辊34a和排出辊36a、37a由电机(未示出)驱动,并且按照需要,记录印张P在次扫描方向上与卡盒310的往复运动高精确协作地被输送。齿轮36b、37b由高度防水的材料制成,并且只在记录印张表面以及叶片形周边部分与记录印张P接触。齿轮36b、37b设置在与排出辊36a、37a相反的位置上,在主扫描方向上以及在多个地点互相由支撑元件间隔预定的长度。齿轮的这种结构可以导引并输送记录印张P,使得甚至当记录之后立即接触记录印张上的未定影图象也不对图象产生影响。
下面将描述原稿S的流动。
原稿输送路径由箭头G所示。在图15中,原稿馈送部分D有一个原稿下导向面361,原稿S以其图象面朝下地叠置其上。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当原稿S时纵向时也可以由叠置托盘31保持。具体地说,叠置托盘31具有充当叠置记录印张和原稿的作用。叠置在原稿下导向面361上的原稿S通过设置在原稿下导向面361上的并且可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原稿滑动器351定位。一张或多张原稿S印张叠置并放置在由设置在原稿上导向器365和分离辊353上的摩擦件352包围的部分上。摩擦件352由摩擦件弹簧358从上压下并且当分离辊353被压时处于待用状态。
分离件352和分离辊353构成用于一张一张地分开原稿的分离装置。分离装置358、353设置在用于在记录印张P上记录的记录部分B的喷墨头35a之上。另外,用于把原稿S导向分离装置358、353的原稿下导向器362设置在喷墨头35a之上以覆盖喷墨头35a的一部分。
当探测到输送原稿S的信号时,分离辊353通过电机(未示出)的驱动而旋转。通过与摩擦件352的协同作用,底部原稿S被在箭头G的方向上输送并被一张接一张地按序输送到读取部分A。输送到读取部分A的原稿S通过馈送辊354a和354b的协同作用被输送到原稿边缘传感器355和光电转换传感器357。光电转换传感器357沿读取线通过读取白色基准364而记录,使得输送的原稿S的图象紧接读取线。另外,馈送辊354a确定原稿S在次扫描方向上的读取速度,并且还把原稿输送到排出辊356a和356b。随后,读取的原稿S被排出辊356a和356b排出。
下面将参考图17和18对操作单元E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17所述,操作单元E的顶表面设置有用于操作功能的键和滑动SWs(未示出),以及LED或LCD显示元件。另外,在操作单元E的表面之下配置原稿上导向器365以形成原稿S的输送路径。在原稿馈送部分D中,对于原稿上导向器365,原稿下导向器362连结其下,从而形成原稿S的输送路径。原稿下导向器362覆盖记录装置35a和墨箱35b的上部。另外,在分离辊353的上游端,用于探测原稿S存在/不存在的传感器359和用于探测原稿S大小的传感器360连结在一起。
另一方面,在原稿上导向器365的读取部分A,馈送辊354b和排出辊356b连结在一起并通过辊子压簧367从上向下压。另外,如上所述,读取白色基准364设置在馈送辊354b和排出辊356b之间充当读取原稿时的白色基准。
如上所述构成的操作单元E利用铰链部分365a作为旋转中心沿图17中所示的方向(从前至后)被打开,其中旋转中心是原稿上导向器365的一部分并且位于主体的后部,打开的操作单元E***作部分支撑臂368保持,如图18所示。当操作单元E旋转时,分离装置358、353和原稿下导向器362一起旋转,使得在记录部分B之上打开/形成一个空间。
另外,当操作单元E被关闭时,通过锁定臂369在正常位置锁定操作单元E以把馈送辊354a和354b以及排出辊356和356的压力维持在一个恒定值。另外,根据第一实例,操作单元E中的分离辊3553和原稿下导向器362设置在记录部分B之上,当操作单元E处于通常操作状态(图15的状态)时覆盖记录部分B,但它们形成一个空间,当操作单元E被打开(图17所示的状态)时该空间便于从前部到达记录部分B。因为分离辊353和原稿下导向器362整体旋转。
下面将参考图17的截面图和图18的透视图对喷墨头和墨箱的替换操作进行描述。
在把喷墨头从单色头换成彩色头或相反的情况中,或者因为墨箱中剩余墨量的减少而要用新墨箱替换旧墨箱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用户首先以铰链部分365a为中心沿箭头M方向上旋转操作单元E,直到操作部分支撑臂368把操作单元E保持在打开的位置,使得记录部分B之上的部分被打开。
接下来,为了把喷墨头35a移动到记录覆盖部分366的打开部分H,按压设置在记录覆盖部分366表面上的卡盒替换键363。通常,喷墨头35a在作为预定等待位置的原位即图18中装置主体前表面右侧的L部分处于等待状态。
当喷墨头35a在L部分处于等待状态时,从图18中清楚地看到,处于等待位置的喷墨头35a的上部被记录覆盖部分366覆盖,使得用户不能轻易地触摸到喷墨头35a。刚喷射完大量墨汁的喷墨头35a的头部,尤其当头部具有大量喷嘴时,在某种情况下头部具有很高的温度。因为触摸此时的头部是很危险的,所以头部被盖住,不易被触摸到。
根据第一实例,当压下卡盒替换键363时,响应于驱动信号,卡盒310通过驱动电路和卡盒电机(未示出)被驱动/移动。因此,操作者把喷墨头35a移动到可以进行卡盒更换的位置,即记录覆盖部分366的打开部分H之下。在这种状态下,用户可以更换整个喷墨头或仅更换墨箱。另外,当喷墨头35a的头部有很高的温度时,通过用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探测其温度可以避免头部35a移动到更换位置。
下面说明使喷墨头35a处于记录等待状态的方法。
当喷墨头35a与卡盒310的连结完成之后,压下卡盒替换键363把信号传递到控制部分,控制部分根据该信号通过电机驱动电路驱动卡盒电机,并且把卡盒310从打开部分之下的位置向等待位置移动。如上所述,通过卡盒原位传感器316探测到卡盒310已移动到预定的等待位置,则卡盒310的移动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喷墨头35a的喷墨部分被帽315盖上。在通过吸泵进行油墨的抽吸/排出操作之后,即获得等待状态。
因此,喷墨头35a的喷射部分(喷嘴串)被帽315与外部空气隔开直到开始记录。这可以避免喷墨部分中的墨汁变稠或粘附、与异样材料混合等,从而使得后续的记录操作能够可靠进行。
另外,根据第一实例,当控制部分探测到卡盒替换键363被按下,把喷墨头35移动到更换位置时,计时器(未示出)开始计时。另外,甚至在更换之后用户忘记按下卡盒替换键363以把喷墨头35a再移到等待位置的情况下,当控制部分探测到计时器开始计时后经过一段既定时间,控制部分会自动地把卡盒310移动到记录等待位置。
之后,用户沿箭头N的方向上旋转并关闭操作单元E,并且通过锁定臂369把操作单元E置于通常的操作状态(图15所示的状态)。
下面描述原稿和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
如图17所示,在上述的卡盒更换操作中,操作单元E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分离装置358、353和原稿下导向器362也沿同样的方向旋转。
在这种状态下,原稿S保持在分离辊353和摩擦件352之间,并且通过操作单元E的旋转把叠置在上游端的剩余原稿S抬起。通过沿上游或下游方向抽出原稿可以进行原稿S的卡纸处理。
另外,当原稿S的尾部超出分离辊353时,一对馈送辊354a、354b和一对排出辊356a、356b的抗压力被解除,并且在该状态下进行卡纸处理。
另一方面,对于记录印张P,在操作单元E的打开状态中,读取部分B的记录覆盖部分366的打开部分H被打开,使得记录印张P的卡纸处理可以很容易地进行。
具体地说,根据该实例,所用的方法对于卡盒更换、原稿卡纸处理以及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可以通用,并且对于用户来说装置的维护简单易行。
<第二实例>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象读取装置的第二实例进行描述。
图19是第二实例的截面图,表示通常的操作。下面仅就与第一执行例不同的方面进行简要说明。代替记录印张P,此处使用记录卷纸Q,并且沿箭头V的方向输送记录卷纸Q。
记录卷纸Q被置于卷纸储存部分QA,在该处设有第一实例中描述的记录部分B。在该部分之后,设有热喷墨头3201和作为记录装置的压纸卷筒3202。另外,热喷墨头3201通过弹簧3203从下压住设置在之上的压纸卷筒3202。
图20是第二实例的截面图,图中操作单元W被打开,并且进行记录卷纸Q的连结/拆卸以及原稿S和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这里只简单描述一些与第一实例中不同的部分。在操作单元的打开/关闭期间作为旋转中心的铰链部分3204被设置在装置前侧,从而可以把操作单元从装置的后侧旋转到前侧以打开单元。在分离装置358、353和原稿下导向器362退回的状态下,记录卷纸Q以上的部分被打开,这便于记录卷纸的连结/拆卸以及原稿和记录印张的卡纸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在记录部分中进行记录装置的维护时,或当在记录装置部分发生记录印张卡纸时,设置在记录装置之上的原稿分离装置和原稿下导向器利用作为支点的旋转轴旋转。因此,记录部分之上的部分被打开,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记录印张的卡纸等处理。
另外,因为用于分开原稿的分离装置设置在记录装置之上,所以用于在记录印张上记录的记录装置和用于读取原稿的读取装置之间的距离,即装置主体从前到后的距离被缩短,并且装置主体的深度被缩短,使得可以实现装置安装面积的减小。
另外,在用于记录装置记录的记录印张滚动时,因为用于分开原稿的分离装置设置在用于容纳卷纸的卷纸储存部分之上,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诸如向卷纸储存部分补充卷纸、卷纸的卡纸处理以及记录装置的更换等维护操作。
(d)第四实施例
<第一实例>
以下将描述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实例,在第四实施例中本发明被运用在传真装置中。图21和22是为该实例的透视图和截面图。
在附图中,标号41表示一个传真机主体。标号42表示用于一张一张地分开/馈送记录印张492的ASF(自动印张馈送器)部分;43表示用于在ASF部分42输送来的记录印张上记录图象的记录部分;44表示用于一张一张地分开/馈送原稿印张的ADF(自动原稿馈送器)部分;并且45表示用于读取从ADF部分44输送来的原稿493的图象的读取部分,该部分设置在记录部分43的下游端。构成一个手动扫描器部分46使其可以连结到装置主体41或从装置主体41上拆下,并且当安装在装置主体41上时形成读取部分45的一部分。操作面板部分47上设置有用于操作装置主体41的按钮和用于指示装置状态的显示部分472。
首先,描述记录部分43的记录操作。
箭头S表示记录印张492的输送方向。托盘411可拆卸地安装到装置主体41上以支撑设置在ASF部分42中的记录印张492,使得印张后部不会下垂。托盘411还用作放置在ADF部分44中的原稿493的托盘。标号412表示记录印张492通过其被***/叠置在装置主体41中的开口(记录印张***口)。
压板421构造成可以以支撑点421a为中心垂直旋转,压板的顶表面累放了多张印张492。标号422表示向上按压/旋转压板421的压簧。在初始状态下,压板421保持向下承受压簧421的压力。标号423表示用于限制记录印张492在宽度方向的运动的记录印张宽度滑块。标号424表示一个记录印张拾取辊,425表示一个用于一张一张地分开记录印张492的分离片。标号428表示一个用于探测被一张一张分开/馈送的记录印张492顶部的传感器。
墨盒431相对于装置主体41可拆卸/可安装,用于喷出油墨以使在记录印张492上记录图象。标号432表示当墨盒431在记录印张492的宽度方向上往复/操作时用作导向器的导向主轴。标号433表示一个馈送辊,压辊434被弹簧(未示出)压到馈送辊433上伴随馈送辊的运动。标号435表示一个齿轮,排出辊436与该齿轮压力接触。
当发出开始记录的信号时,记录印张输送电机(未示出)旋转,压板421的保持状态被释放,并且***/叠置到开口412中的记录印张的顶端被抬起。另外,拾取辊424在顺时针方向旋转。叠置在压板421上的记录印张492的顶层部分与拾取辊424接触并沿箭头S方向输送,较下层的记录印张被分离片425拦截。最上部的记录印张被一张一张地分开并输送到记录部分43。
当一张分开的记录印张的顶端被传感器426探测到时,电机旋转预定的步幅,记录印张492被馈送辊433和压辊434的夹持部分保持,并且记录印张的顶端被输送到墨盒431之下的打印位置并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压板421被保持在初始状态并处于等待状态。随后,墨盒431被电机(未示出)驱动并且在记录印张492的宽度方向往复一次,使得墨被喷射到输送至打印位置的记录印张492上以记录图象。墨盒431在记录印张输送方向上具有几行喷墨嘴,使得通过墨盒431的一次往复可以记录几行图象。
当墨盒431的往复操作完成时,记录印张输送电机旋转,以墨盒431一次往复所记录的行数馈送记录印张492,从新记录下一图象数据。之后,通过连续重复墨盒431的往复操作和录印张492的馈送操作,将图象记录在记录印张492上。完成一页的图象数据,或者传感器426探测到记录印张492的后端。然后,以预定步数输送记录印张492。之后,当记录印张的尾部到达打印位置时,一页记录印张492的记录操作完成,并且印张被排出到设置在装置主体41前表面之下的开口(记录印张排出口)413,由此完成一系列操作。如果还有下一页的图象数据,则重复这一系列的操作以进行记录。
下面描述记录部分43的读取操作。
箭头D表示原稿493的输送方向。标号414表示用于放置原稿493的开口(原稿***口),415表示用于调整放置的原稿493宽度方向的原稿滑块。标号457表示用于探测原稿493存在/不存在的传感器。标号441表示分离辊,摩擦件442以支撑点442a为中心可旋转地设置,摩擦件442被弹簧443沿逆时针方向按压,这可以按压摩擦件442与分离辊441接触。
标号451表示馈送辊,馈送辊452与馈送辊451相对设置并且通过叶簧455被按压至与馈送辊451接触。标号461表示一个用于读取原稿493的图象信息的接触图象传感器(CIS),读取白色基准板454与CIS461相对设置。CIS461在读原稿493之前读出白色基准板454、校正读取信号的输出辐度,并且在原稿493的读取期间通过其自重从上(背后)滑到原稿493上以避免原稿493咔嗒作响。在CIS461的下游侧,排出辊453和随动辊462排成一对。排出辊453被叶簧455压向与辊462接触。标号456表示一个用于探测手动扫描器46与装置主体41的连结/拆卸状态的传感器。
当原稿493位于开口414中时,传感器457探测到原稿493的存在,并且操作者压下安装在操作板部分47的读取开始按钮(未示出),读取马达(未示出)旋转以逆时针方向驱动分离辊441。原稿493被分离辊441与压力接触的分离件442沿顺时针方向处理并且向下游方向传送。只有最下面的一张印张被分离,并传送给原稿读取部分45。由ADF部分44分离的原稿493被导向馈送辊451和馈送辊452的夹持部分,并保持/馈送。当原稿493的端部被一个安装在馈送辊451附近的传感器(未示出)探测到时,读取马达以预定的步数旋转,然后停止,以便原稿493在CIS461之前的预定位置停止。
此后,CIS481读取白色基准板454的灰度数据,并校准读出信号的输出辐度。然后,读取电机再次旋转,并且原稿493以预定的步数馈送。在原稿到达CIS461的读取线之后,原稿的下表面被逐行连续读出。对被读取的原稿493进行导向,由排出辊453和辊462的夹持部分保持并馈送,并且通过安装在装置前表面上的开口(原稿输出端口)416输出到装置外部。当置有多张原稿493时,读取电机旋转以重复包括通过ADF部分44逐张分离/馈送原稿493印张和通过CIS461连续读取图象数据在内的操作,直到传感器457探测到没有原稿493。
下面将描述装置的整个构造。
图23和24是操作板部分47打开时截面图和透视图。图25是移动手动扫描器的操作的透视图。CIS461和辊462支撑在机架463、464上,并可拆卸地安装作为与装置主体41结合的手动扫描器部分46。机架464作为引导原稿493下表面的引导件,并且机架463作为引导记录印张492上表面的引导件。
而且,标号458、459表示引导原稿493下表面和下表面的引导件,并且ADF部分44、馈送辊452、排出辊453、白色基准板454、和传感器456、457由引导件458支撑。而且,引导件459还由引导件458支撑以形成开口414。引导件458安装在操作面板部分47上,并且操作面板部分47可以与引导件458一起以支撑点471为中心垂直旋转。
馈送记录印张492的记录印张馈送路径490位于用于馈送原稿493的原稿馈送路径491的下面并基本平行。记录印张492的馈送方向S与原稿43的馈送方向D相同。在装置主体41的后部(图22的右侧),设有记录印张***端口412和原稿***端口414,并且在其前端设有记录印张排出端口413和原稿排出端口416。
因此,在记录印张492和原稿493中可进行相同的纸张处理,消除了将记录印张492排出端口误作原稿493排出端口的缺陷,并改善了操作性能。
数字473表示一个释放锁(未示出)的释放杆,通过该锁操作面板部分47被保持/固定在装置主体41的预定位置。向上推释放杆473,锁被放开,从而操作面板部分47可以以支撑点471为中心旋转。
向上推操作面板部分47,露出原稿馈送路径,可处理原稿堵塞。另外,可移去手动扫描器46。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露出更换墨盒431的开口417,以便通过开口417取到墨盒。当油墨用完时,可更换墨盒431。
当手动扫描器46从主体移去时,构成记录印张排出端口的开口413之上部分被打开,便于处理记录印张492的堵塞。根据该实例,因为记录印张492向装置的前面排出,所以消除了诸如记录印张492难取的缺陷。
而且,因为手动扫描器46安装在记录印张馈送路径490的上部,所以便于从装置主体41上安装/拆卸手动扫描器部分46。另外,手动扫描器部分46设在记录部分43的下游侧。因此,当安装手动扫描器部分46时,手动扫描器部分46的下表面起引导排出的记录印张492的作用。当移去手动扫描器部分46时,记录印张排出端口413的空间变大,这将便于处理印张堵塞。
<第二实例>
下面将描述用于传真装置的本发明的第二实例。这里,与第一实例中具有相同标号的元件与第一实例有相同的名称以及有同样的功能,故略去对它们的描述。
图26是第二实例的截面图。数字41表示传真装置主体。数字42表示逐张分离/馈送记录印张492的ASF(自动印张馈送器);43表示由ASF部分42馈送的记录印张492上的记录图象的记录部分;44表示示逐张分离/馈送原稿493的ADF(自动原稿馈送器);并且45表示用于读取由ADF部分44馈送的原稿493图象的记录部分,它设置在记录部分43的下游侧。
手动扫描器部分46构造成可以相对于装置主体可安装/可拆卸,并且当安装在主体上时构成读取部分的一部分。操作面板部分47上装有用以操作装置主体41和指示装置状态的显示装置472的按键。
箭头D表示原稿493的馈送方向。数字445表示分离辊,摩擦件446以支撑点446a为中心可旋转安装,以及摩擦件446由弹簧447沿顺时针方向压紧,该弹簧用于将摩擦件446压紧与分离辊445接触。
数字481表示馈送辊,以及馈送辊482相对于馈送辊481安装并通过叶簧455压紧接触馈送辊481。数字461表示用于读取原稿493图象信息的接触图象传感器(CIS),以及白色基准板484相对于CIS461安装并由弹簧485向上压。CIS461在读取原稿493之前读取白色基准板484,校准读取信号的输出辐度,并在原稿读取期间,从下面(背面)按压原稿493以防原稿493发出咔嗒声。在CIS461的下游侧,排出辊483和随动辊462构成一对。
排出辊483被叶簧455压成与辊462接触。
当原稿493被置于开口414处时,传感器457探测到原稿493的存在,并且操作者压下安装在操作面板部分47的读取开始按钮(未示出),读取马达(未示出)旋转以顺时针方向驱动分离辊445。原稿493被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分离辊445以及压力接触的分离件446拾取并向下游方向输送。只有最下面的一张印张被分离,并传送给原稿读取部分45。被ADF部分44分离的原稿493被导向馈送辊481和馈送辊482的夹持部分,并被保持/馈送。
当原稿493的端部被安装在馈送辊481附近的传感器(未示出)探测到时,读取电机以预定的步数旋转,然后停止,以便原稿493在CIS461之前的预定位置停止。此后,CIS461读取白色基准板484,并校准读出信号的输出辐度。然后,读取电机再次旋转,并且以预定的步数馈送原稿493。在原稿到达CIS461读取线之后,原稿493的上表面被相继逐行读出。读取原稿493被导引,由排出辊483和辊462的夹持部分保持并馈送,并且通过安装在装置前表面上的开口416输出到装置外部。当置放有多张原稿493时,读取电机旋转以重复包括通过ADF部分44逐张分离/馈送原稿493印张和通过CIS461连续读取图象数据在内的操作,直到传感器457探测到没有原稿493为止。
下面将描述装置的整个构造。
图27是操作面板部分47打开时的截面图。图28是移动手动扫描器的操作的透视图。CIS461和辊462支撑在机架465、466上,并可拆卸地安装作为与装置主体41结合的手动扫描器部分46。机架465作为引导原稿493上表面的引导件,并且当安装在装置上时机架466构成防护具的一部分。
而且,标号458、459表示引导原稿493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引导件,并且ADF部分44、馈送辊481、和传感器457由引导件458支撑。而且,引导件459还由引导件458支撑从而形成开口414。引导件458安装在操作面板部分47上,并且操作面板部分47可与引导件458一起以支撑点471为中心垂直旋转。
标号473表示一个释放锁(未示出)的释放杆,通过它操作面板部分47被保持/固定在装置主体41的预定位置。向上推释放杆473,锁被放开,以使操作面板部分47可以支撑点471为中心旋转。向上推操作面板部分47,并移去手动扫描器46,露出原稿馈送路径,可处理原稿堵塞。另外,露出用于更换墨盒431的开口417,可以通过开口417取得墨盒。例如,当油墨用完时,可更换墨盒431。
同样在第二实例中,因为记录印张492向装置的前面排出,与第一实例中的方式一样消除了诸如难以去除记录印张492的缺陷。而且,在第二实例中,原稿493被读取的表面位于上面。固此,即使原稿493排出到表面墨汁不是十分于的记录印张492上,原稿493的表面也不会被污染。因此,可消除当记录印张492和原稿493以相同的方向排出时引起的担心。
在第二实例中,采用了向记录印张492喷射墨汁以记录图象的喷墨***用于记录部分,但即使采用其它***例如热敏***、热传输***、和LBP***用于记录部分,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而且,不只是复印机装置,即使当本发明用于具有读取和记录部分的图象读取/记录装置例如复印机和扫描打印机时,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记录印张的馈送方向与原稿的馈送方向设置为一样。另外,记录印张馈送路径位于原稿馈送路径之下。因此,记录印张的***和排出一方与原稿的相同。对于记录印张和特定的原稿可进行类似的纸张处理。可以解决将记录印张的排出端口误作原稿排出端口的错误,或者因为排出端口不同而引起的记录印张和原稿处理的不便。
而且,因为用于读取原稿的读取装置位于记录印张馈送路径的上方,所以可便于读取装置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安装/拆卸。另外,通过去除读取装置,在记录印张馈送路径的记录印张排出端口附近形成空间,从而使得在记录印张排出端口部分容易处理记录印张的阻塞。
另外,原稿馈送路径位于记录印张馈送路径的上方,并且读取装置的读取面朝下。因此,即使当原稿被排出到表面墨汁不是十分干的记录印张上,也不用担心原稿表面(文件面)被污染。
(e)第五实施例
<第一实例>
下面将描述用于本发明传真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第一实例。图29为整个传真装置的截面图,图30至32表示位置关系、装置主体的结构和安装/拆卸操作、原稿读取部分、读取盖部分、和操作部分。
首先,将参考图29描述装置的结构。传真装置大致可分为装置主体部分A、原稿读取部分B、读取盖部分C等。
首先将描述主体部分(装置主体)A的构造。在主体部分A,安装托架51以保持记录印张52和原稿53。而且,防护具由顶盖和底盖54和55构成。底盖54设有一个馈送部分59,用于通过馈送辊58分离/馈送多个记录印张52,这些印张由压力板57上的滑板56对齐,一个由带有墨盒510的记录头在记录印张52上形成图象的记录部分511,和一个用于馈送原稿53到原稿读取部分B的读取馈送辊512。标号560表示原稿馈送路径。
另外,锁轴516位于底盖54上以与锁件531嵌合在一起,其中锁件531由读取盖部分C上的支撑轴531a可旋转支撑,以保持读取盖部分C在主体部分A的预定位置。而且,顶盖55设有用以约束原稿53的原稿导向器513、原稿滑板514、以及作为读取盖部分C旋转中心的旋转支撑点515等。
另外原稿读取部分B通过后述的安装/拆卸构造保持在装置中的预定位置,以读取原稿52的图象信息。标号521表示接触传感器(读出装置)以把原稿图象转换为电信号,522表示编码输入器以读取原稿馈送量并且用作排出辊。接触传感器521和编码输入器522,以及由用于引导原稿下表面的读取导向器523和外壳524构成的防护具,都可以相对于主体部分A可安装/可拆卸,作为构成原稿读取部分B的整体单元。
而且,读取机壳部分C构成由原稿上导向器532和读取盖533组成的整体单元,并且用于馈送原稿的该结构一部分位于原稿上导向器532上。尤其是,原稿53由原稿上和下导向器532和534引导,由分离辊535和分离件536分离,并馈送给读取馈送辊512。
另外,拾取辊537与读取馈送辊512相对,白色基底538与接触传感器521相对,以及排出辊539与编码辊522相对。拾取辊537和排出辊539由叶簧540压住以将原稿53保持在中间。而且,还用作操作面板的读取盖533具有操作键如开始键541和显示部分如LCD542。
排出辊539用以按压片辊的叶簧540构成第二调节件,用于把原稿部分B压住并定位在主体部分A上。
下面将描述由上述构造装置的操作。
记录印张52由馈送部分59排出,图象形成在记录部分511,然后印张由读取部分B的下面排出到装置的外面。而且,原稿53通过分离辊535和读取馈送辊536,由原稿读取部分B获取图象,然后原稿排出到装置的外面。而且,对于从主体A去除的原稿读取部分B,将接触传感器521与原稿紧紧接触,并且通过手动操作获得读取图象。
下面将参考图30至32描述原稿读取部分B的安装/拆卸结构。
原稿上导向器532设有铰链534,并且其基部由支撑点515支撑并在图29和30的位置之间旋转。而且,对于由读取盖533上的支撑轴531a支撑的锁件531,通过释放杆(未示出),其凹面部分531b与锁轴516的啮合被放开。因此,该结构把读取盖部分C保持在主体A的预定位置。
另一方面,在原稿读取部分B,凹槽525至528(图32)形成在外壳524的四个角。当凹槽与位于主体部分A的底盖54上的定位凸起517至520啮合时,原稿读取部分B保持在主体部分A的预定位置。
将详细说明原稿读取部分B。图30表示在原稿输送方向上原稿读取部分B对于主体部分A的定位。尤其是,原稿读取部分B上的凹槽525和526之间的长度L2与定位凸起517的垂直部分517a和定位凸起518的垂直部分518a之间的长度L1相同或稍小。而且,对于定位凸起517、518,斜面形成在上部内侧,并且L1沿凸起向上增大。
固此,当原稿读取部分B***主体部分A时,斜面517b、518b作为粗略导向装置以把原稿读取部分B自然导向装置主体。而且,原稿读取部分B通过其自重向下滑向主体部分A,并保持在平面部分517c、518c上。
另外,图31表示在原稿宽度方向上读取部分B对于主体部分A的定位。尤其是,形成在凹槽525和527之间的宽度W2与定位凸起517根部517a和定位凸起519根部519a之间的宽度W1相同或稍小。而且,对于定位凸起517、519,形成斜面以便W1向上增大。
因此,当原稿读取部分B***主体部分A时,斜面517b、519b作为粗略导向装置以把原稿读取部分B自然导向装置主体。而且,原稿读取部分B通过其自重向下滑向主体部分A,并且与垂直部分517a、519a一些完成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如上所述,多个定位凸起517至520构成第一调节件,用于在原稿输送方向上定位原稿读取部分B、或用于在与原稿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进行定位。
而且,原稿读取部分B向上方向通过由叶簧540施加排出辊539(第二调节件)的压力调节。
如上所述,原稿读取部分B定位在作为装置主体的主体部分A,以便进行原稿53的稳定传送。另外,因为读取盖部分C通过锁件531和锁轴516锁定在主体部分A,所以可以保持原稿读取部分B的安装位置而不需要从主体部分A上拆卸。
而且,为了把原稿读取部分B***主体部分A,通过从上面把原稿读取部分B降落到定位凸起517至520,则原稿读取部分B自然定位。相反,为了移去原稿读取部分B,简单地用手伸入原稿读取部分B上面和下面的宽阔空间,可以将该部分方便地移去。另外,因为读取馈送辊512和定位凸起517至520安装在相同的底盖54上,所以读取馈送辊512和接触传感器521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很高的精确度,从而提高了读取图象信息的图象质量。
<第二实例>
在该实例中,上述长度L1设为充分大于L2,并且宽度W1也设为充分大于宽度W2,以便读取部分相对于主体部分A的位置调节缓和进行。另一方面,如图33所示,定位凸起551形成在原稿上导向器532上,另外与凸起啮合的定位孔552形成在原稿读取部分B的外壳524上。
因此,原稿读取部分B以较高精度定位于读取盖部分C上。当读取馈送辊512安装在读取盖部分C上时,可提高原稿53的读取图象质量。
<第三实例>
图34表示第三实例。在第一实例中,原稿读取部分B位于原稿传送路径560之下,但在第三实例中,原稿读取部分B位于原稿传送路径560之上(接触传感器521朝下)。另外,从上面覆盖原稿读取部分的读取盖部分C在图中以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安装。而且,记录部分511可由热敏记录卷纸553、记录头554、馈送辊555、切刀556等组成。
在此结构中,与第一实例方式相同,得到读取部分的保护、定位精度的提高、和其它效果。另外,因为读取部分位于上面,操作性能还进一步增强。因为原稿被面朝上地排出,所以阻止了原稿被记录印张的污染。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原稿读取部分被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情况下,因为用于定位原稿读取部分的定位装置安装在装置主体中或者相对于装置主体可开启/可关闭的读取盖部分中,所以原稿读取部分可以可靠安装在装置的恰当位置,并且可提高传送原稿的读取图象质量。
而且,原稿读取部分可大致从上面***装置主体中以便保存,并且该部分之上的部分被读取盖部分盖住。因此,可容易处理阻塞。另外,可防止外力施加于原稿读取部分、并且防止灰尘进入等。
另外,因为原稿读取部分的位置在原稿输送方向上,并且在宽度和垂直方向上的原稿位置由第一和第二调节件严格限定,所以可以防止由原稿读取部分定位缺陷所引起的原稿传送缺陷、图象缺陷等。

Claims (9)

1.一种图象读取装置,包括:
可拆卸地连接于装置主体的读取装置,当从装置主体上拆下时通过手动扫描读取原稿的图象;
在印张上记录图象的记录装置;
把原稿输送到所述读取装置的原稿输送路径;
把印张输送到所述记录装置的印张输送路径;其中
把所述原稿的输送方向和所述印张的输送方向设置为相同,并且所述印张输送路径位于原稿输送路径之下;以及
所述读取装置的上表面部分构成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导向器,并且所述读取装置的下表面构成从所述印张输送路径排出的印张的导向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位于印张输送路径的上游一侧,所述读取装置位于原稿输送路径的下游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装置位于印张输送路径的印张排出端口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装置从装置主体上拆下时,印张输送路径的一部分被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主体以原稿输送路径作为边界被分成一个下单元和一个上单元,所述读取装置和记录装置位于下单元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一张一张地分开原稿的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位于上单元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一个分离辊和一个平板分离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把原稿输送到读取装置的输送装置;和用于操作该输进装置的驱动源,所述输送装置和驱动源位于所述下单元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读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探测所述读取装置连接到装置主体或从装置主体上拆下的探测装置。
CNB991250265A 1998-10-05 1999-09-30 图象读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60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3152/1998 1998-10-05
JP10283149A JP2000115436A (ja) 1998-10-05 1998-10-05 画像読取装置
JP28305798A JP3420513B2 (ja) 1998-10-05 1998-10-05 シート搬送装置と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JP28315298A JP3332867B2 (ja) 1998-10-05 1998-10-05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JP283150/1998 1998-10-05
JP28315098A JP3535748B2 (ja) 1998-10-05 1998-10-05 読取記録装置
JP299170/1998 1998-10-05
JP10299170A JP2000115430A (ja) 1998-10-05 1998-10-05 画像読取装置
JP283149/1998 1998-10-05
JP283057/1998 1998-10-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1456A CN1251456A (zh) 2000-04-26
CN1196075C true CN1196075C (zh) 2005-04-06

Family

ID=27530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2502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6075C (zh) 1998-10-05 1999-09-30 图象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6801344B2 (zh)
EP (2) EP0993173B1 (zh)
CN (1) CN1196075C (zh)
DE (1) DE69937177T2 (zh)
ES (1) ES2293705T3 (zh)
MY (1) MY12334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Q439299A0 (en) 1999-12-01 1999-12-2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terface system
US7116439B2 (en) * 2000-08-31 2006-10-0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Scanner system and scanner driver
JP2002328434A (ja) * 2001-04-26 2002-11-15 Konica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KR100465242B1 (ko) * 2002-06-25 2005-0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무기기의 구동장치 및 그 방법
ITTO20030032U1 (it) * 2003-02-27 2004-08-28 Panini Spa Apparecchio scanner per la scannerizzazione di assegni bancari.
KR100532603B1 (ko) * 2003-04-07 2005-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스캐닝유닛 및 화상 스캐닝장치
KR100587862B1 (ko) * 2003-10-14 2006-06-12 가시오게산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서화카메라 및 서화카메라시스템
US7222936B2 (en) * 2004-05-11 2007-05-2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inthead carrier pos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5341306A (ja) * 2004-05-27 2005-12-08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
US7517046B2 (en) * 2005-05-09 2009-04-14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printhead capper that is held in uncapped position by media
US7284921B2 (en) 2005-05-09 2007-10-2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obile device with first and second optical pathways
JP4193069B2 (ja) * 2005-08-31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4396651B2 (ja) * 2006-02-27 2010-0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で用いられる駆動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US7651083B2 (en) 2006-09-21 2010-01-26 Digital Check Corporation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072653B2 (en) * 2006-12-28 2011-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80265485A1 (en) * 2007-04-26 2008-10-30 Toh Tung Wong Sheet Discharge Roller Assembly For A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Apparatus
JP2010153984A (ja) * 2008-12-24 2010-07-08 Seiko Epson Corp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2010154088A (ja) * 2008-12-24 2010-07-08 Seiko Epson Corp 位置と画像とを対応付ける画像処理
JP5522141B2 (ja) * 2011-09-30 2014-06-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594270B2 (ja) 2011-09-30 2014-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935481B2 (ja) * 2011-12-27 2016-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
US9277070B2 (en) 2012-03-12 2016-03-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canning device
US8941877B2 (en) 2012-03-12 2015-01-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canning device
JP6003309B2 (ja) * 2012-07-06 2016-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014398B2 (ja) 2012-07-20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023495B2 (ja) 2012-07-27 2016-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9100521B2 (en) 2013-06-13 2015-08-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76146B2 (ja) * 2014-02-21 2017-08-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TW201601513A (zh) * 2014-06-17 2016-01-0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可分離式掃描裝置
US9124744B1 (en) * 2014-07-10 2015-09-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method
JP6410523B2 (ja) 2014-08-22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N106210429B (zh) * 2015-04-29 2018-12-11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藉由可分离式机构来松开卡纸的扫描装置
JP6620517B2 (ja) * 2015-10-28 2019-1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JP7310429B2 (ja) * 2019-08-09 2023-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7438725B2 (ja) 2019-11-18 2024-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77873A (ja) * 2022-06-03 2023-12-1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4170A (ja) 1983-12-09 1985-07-03 Canon Inc 画像読取り装置
JPS6230461A (ja) * 1985-03-30 1987-02-09 Toshiba Corp フアクシミリ装置
JPS61295753A (ja) 1985-06-24 1986-12-26 Canon Inc 原稿読取り装置
US4825295A (en) 1985-08-09 1989-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DE3689930T2 (de) * 1985-11-18 1994-11-17 Canon Kk Elektronisches Abbildungsgerät.
JP2556486B2 (ja) 1986-11-14 1996-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読取装置
EP0333158B1 (en) * 1988-03-15 1994-10-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H0787503B2 (ja) 1988-09-13 1995-09-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を有する通信装置
EP0410458B1 (en) * 1989-07-27 1997-06-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url correcting device
JP2756334B2 (ja) * 1990-02-13 1998-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EP0548374B1 (en) 1991-07-09 1998-10-07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mpany, Limited Printer fitted with image reader
JPH0744118U (ja) 1991-11-19 1995-10-31 株式会社金鳳堂 かくしコード
DE4309473A1 (de) 1992-03-24 1993-09-30 Asahi Optical Co Ltd Elektrofotografisches Gerät
US5452098A (en) * 1992-03-25 1995-09-19 Hitachi, Ltd. Facsimile apparatus
JP3165747B2 (ja) 1992-09-28 2001-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A2110242C (en) * 1992-11-27 2001-01-23 Masayoshi Aihara Portable facsimile equipment
JPH06209405A (ja) 1993-01-12 1994-07-26 Canon Inc 読み取り装置
JP3111440B2 (ja) * 1993-11-01 2000-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US5579129A (en) 1993-12-17 1996-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iginal read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original reading apparatus
ES2169091T3 (es) 1994-02-22 2002-07-01 Canon Kk Aparato alimentador de hojas.
JP3007793B2 (ja) * 1994-05-16 2000-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JP3604767B2 (ja) * 1994-06-01 2004-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情報処理装置
JP3278294B2 (ja) 1994-07-01 2002-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開閉可能なシート搬送装置
US5812912A (en) * 1994-09-29 1998-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original supplying apparatus having count mode
EP0737578B1 (en) * 1995-04-11 2005-06-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an image reading head
JP2987075B2 (ja) 1995-04-18 1999-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原稿自動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145608B2 (ja) 1995-05-24 2001-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原稿読取装置
JPH09304986A (ja) * 1996-05-13 1997-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読取り等複合装置
JPH1013635A (ja) * 1996-06-20 1998-01-16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3582235B2 (ja) 1996-06-28 2004-10-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969831A (en) 1996-09-11 1999-10-19 Nisca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system having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JPH10139200A (ja) 1996-09-11 1998-05-26 Nisca Corp 原稿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CN1157927C (zh) * 1996-10-23 2004-07-14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用于读字符和图象数据的设备
JPH10133955A (ja) 1996-10-29 1998-05-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搬型メディア駆動装置とその方法、及び可搬型メディアとネットワークの連携装置とその方法
JPH10134163A (ja) 1996-11-05 1998-05-22 Pfu Ltd スキャナ付き装置
JP3289767B2 (ja) 1996-11-05 2002-06-10 株式会社ピーエフユー プリンタ・スキャナ複合装置
JPH10171205A (ja) * 1996-12-16 1998-06-26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426803B1 (en) * 1997-03-27 2002-07-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ading/print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JPH116599A (ja) * 1997-06-19 1999-01-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ドラム内蔵の画像等の記録又は読取装置
JPH11146151A (ja) 1997-11-06 1999-05-28 Matsushita Denso System Kk 着脱型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293705T3 (es) 2008-03-16
EP0993173A2 (en) 2000-04-12
US20030202218A1 (en) 2003-10-30
DE69937177T2 (de) 2008-06-26
EP0993174A2 (en) 2000-04-12
EP0993174A3 (en) 2002-10-23
EP0993173A3 (en) 2003-01-22
US6801344B2 (en) 2004-10-05
CN1251456A (zh) 2000-04-26
MY123342A (en) 2006-05-31
EP0993173B1 (en) 2007-09-26
DE69937177D1 (de) 2007-11-08
US7088475B1 (en) 200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6075C (zh) 图象读取装置
CN1184529C (zh) 带有内部打印机的数字照相机装置
CN1158571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919308Y (zh) 感光构件盒、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CN1277687C (zh) 打印装置
CN1351285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099621C (zh) 显影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975601A (zh) 成像装置和显影剂盒
CN101058375A (zh)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907721A (zh)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9407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盒及显影盒
CN101046657A (zh)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CN1427314A (zh)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
CN15725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图像读取装置及调整方法
CN1892485A (zh) 显影盒
CN1126998C (zh) 具有调色剂剩余量检测装置的显影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205459A (zh) 显影盒和电照相成像设备
CN1659036A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2842916Y (zh) 图像处理设备
CN1946130A (zh) 自动文件进给器
CN1799009A (zh) 纸张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周边装置的安装方法和装置连接方法
CN1096785C (zh) 图像记录设备及其方法
CN1671557A (zh) 记录设备、记录方法、程序以及计算机***
CN2862122Y (zh) 成像装置
CN1392840A (zh) 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