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578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5783A
CN117795783A CN202280053912.8A CN202280053912A CN117795783A CN 117795783 A CN117795783 A CN 117795783A CN 202280053912 A CN202280053912 A CN 202280053912A CN 117795783 A CN117795783 A CN 117795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nector
locking
lan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39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崎新史
齐藤大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5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57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兼顾减小***阻力和提高保持力。连接器(F)具备:连接器壳体(10),通过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而构成;端子零件(40),***到连接器壳体(10)内;矛状部(25),形成于连接器壳体(10),能弹性变形;以及正式卡止部(27),形成于连接器壳体(10),不能弹性变形,组装状态的两壳体(11、30)能移位到初级卡止方式和二级卡止方式,在初级卡止方式中,使正式卡止部(27)向端子零件(40)的***路径外退避,通过矛状部(25)能将端子零件(40)保持为防脱状态,在二级卡止方式中,使矛状部(25)向端子零件(40)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正式卡止部(27)能将端子零件(40)保持为防脱状态。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连接器:其具有使***到主壳体的连接端子防脱的结构。形成于主壳体的卡止臂通过使连接端子卡止而使连接端子暂时防脱。在装配于主壳体的副壳体形成有按压部。通过按压部按压卡止臂,从而卡止臂被保持为不从连接端子脱离,连接端子可防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40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连接器中,在想要实现小型化的情况下,连接端子和卡止臂的卡止变小,因此用于卡止臂使连接端子防脱的保持力降低。当为了提高保持力而增大卡止臂和连接端子的卡止量时,在将连接端子***到主壳体的过程中,卡止臂的弹性变形量即***阻力增大。
本公开的连接器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兼顾减小***阻力和提高保持力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
连接器壳体,通过组装第1壳体和第2壳体而构成;
端子零件,***到所述连接器壳体内;
矛状部,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能弹性变形;以及
正式卡止部,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不能弹性变形,
组装状态的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能移位到初级卡止方式和二级卡止方式,
在所述初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正式卡止部向所述端子零件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所述矛状部能将所述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
在所述二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矛状部向所述端子零件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所述正式卡止部能将所述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兼顾减小***阻力和提高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成二级卡止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成初级卡止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成二级卡止方式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成初级卡止方式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成二级卡止方式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成初级卡止方式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7是第1壳体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8是第2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连接器壳体,通过组装第1壳体和第2壳体而构成;端子零件,***到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矛状部,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能弹性变形;以及正式卡止部,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不能弹性变形,组装状态的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能移位到初级卡止方式和二级卡止方式,在所述初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正式卡止部向所述端子零件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所述矛状部能将所述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在所述二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矛状部向所述端子零件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所述正式卡止部能将所述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结构,在向连接器壳体***端子零件时,预先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为初级卡止方式。在端子零件的***过程中,通过矛状部与端子零件干涉而弹性变形,从而产生***阻力。通过矛状部与端子零件卡止,从而端子零件防脱。在***端子零件后,当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向二级卡止方式移位时,通过不弹性变形的正式卡止部的高保持力,端子零件可确实防脱。因为通过不弹性变形的正式卡止部能使端子零件确实防脱,所以矛状部的保持力可以较小。因此,能减小由矛状部的弹性变形引起的***阻力,并且能通过高保持力使端子零件防脱。
(2)优选的是,所述矛状部和所述正式卡止部仅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根据该结构,能简化第2壳体的形状。
(3)优选的是,所述矛状部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在所述第1壳体的前端面开口有通过所述矛状部的模具成型而形成的脱模空间,在所述第2壳体形成有使***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端子零件前止动的前壁部,在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组装的状态下,所述前壁部收纳于所述脱模空间内。在将前壁部形成于第1壳体的情况下,需要使用于将矛状部成型的模具销贯穿前壁部,因此在前壁部形成脱模空间,第1壳体的形状变得复杂。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前壁部不形成脱模空间,所以能简化第1壳体的形状。
(4)优选的是,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多个所述端子零件在宽度方向并列配置,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通过在所述宽度方向滑动而移位到所述初级卡止方式和所述二级卡止方式,所述矛状部和所述正式卡止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根据该结构,能通过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开模的模具将矛状部和正式卡止部成型。因为不需要滑动模具,所以能简化模具结构。
(5)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卡止臂,所述卡止臂用于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组装状态,在所述第1壳体一体形成有所述矛状部和所述卡止臂。根据该结构,能根据是否需要弹性变形、需要的刚性等适当设定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材质。
(6)在(5)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壳体一体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锁臂,所述锁臂用于将所述连接器壳体和对方侧连接器保持为嵌合状态。根据该结构,能根据是否需要弹性变形、需要的刚性等分别适当设定第1壳体的材质和第2壳体的材质。
(7)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壳体形成有收纳所述第2壳体的收纳空间,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处于所述初级卡止方式时,所述第2壳体的一部分向所述收纳空间外突出,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处于所述二级卡止方式时,所述第2壳体整体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根据该结构,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向二级卡止方式移位,端子零件可确实防脱的状态下,在收纳空间内不存在死空间,所以能避免连接器壳体徒劳地大型化。
(8)在(7)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壳体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初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第2壳体的一部分向所述第1壳体的外部突出,在所述第2壳体形成有扩开限制部,所述扩开限制部限制所述第1壳体以使所述开口部扩开的方式变形。根据该结构,能防止如下:由于收纳空间的开口部扩开的原因,矛状部的防脱功能或正式卡止部的防脱功能降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8说明将本公开具体化的实施例1。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4、7、8中的X方向定义为前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1、2、5~8中的Y方向定义为左方。左右方向和宽度方向以同义使用。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8中的Z方向定义为上方。
如图1、3所示,连接器F在整体上呈扁平的长方形。如图3所示,连接器F嵌合到对方侧连接器M的罩部50内。如图4~6所示,连接器F通过组装一个连接器壳体10和多个端子零件40而构成。连接器壳体10通过组装作为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的第1壳体11和作为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的第2壳体30而构成。
如图1、2所示,第1壳体11具有下壁部12、右壁部13、上壁部14以及支柱15。右壁部13从下壁部12的右端缘向上方立起。上壁部14从右壁部13的上端缘与下壁部12平行地向左方延伸,以相对于下壁部12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对置的方式配置。支柱15位于下壁部12和上壁部14的左后端部,将下壁部12和上壁部14的对置间隔保持为固定。第1壳体11的俯视形状是方形。
在下壁部12的下表面、即第1壳体11的外表面一体形成有锁臂16,锁臂16用于将连接器F和对方侧连接器M锁定为嵌合状态。在连接器F和对方侧连接器M的嵌合过程中,锁臂16通过与罩部50的锁定部51干涉而弹性变形。当连接器F和对方侧连接器M达到正规的嵌合状态时,通过锁臂16弹性恢复并与锁定部51卡止,从而连接器F和对方侧连接器M保持为嵌合状态。
在上壁部14形成有卡止臂18和导向槽20。卡止臂18配置于上壁部14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卡止臂18是与上壁部14的上表面齐平状相连,并向右方呈悬臂状延伸的板状部位。在卡止臂18的下表面形成有卡止突出部19。卡止臂18能够向上方弹性移位。导向槽20是将上壁部14的左端部切口的形状。导向槽20在左右方向细长地延伸,在上壁部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
第1壳体11的内部作为用于收纳第2壳体30和多个端子零件40的收纳空间21发挥功能。在第1壳体11的前端部,伴随对后述的矛状部25进行模具成型而形成有脱模空间22。脱模空间22是构成收纳空间21的空间,使收纳空间21在第1壳体11的前端面开放。在第1壳体11的后端面形成有使收纳空间21向第1壳体11的外部后方开放的端子***口23。在第1壳体11的左侧面形成有使收纳空间21向第1壳体11的外部侧方开放的开口部24。开口部24的前端部和脱模空间22的左端部相互连通。开口部24的后端部和端子***口23的左端部被支柱15隔开。
如图7所示,在第1壳体11一体形成有多个矛状部25和多个正式卡止部27。多个矛状部25配置于收纳空间21内。各矛状部25支承于下壁部12的上表面,是向前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在各矛状部25的上表面形成有防脱突起26。各矛状部25能够以矛状部25的后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多个矛状部25位于比第1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前方。多个矛状部25在左右方向以固定间距并列配置。
多个正式卡止部27配置于收纳空间21内。各正式卡止部27是从下壁部1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形状。正式卡止部27的俯视形状是在前后方向细长的长方形。各正式卡止部27与矛状部25不同,不弹性变形。多个正式卡止部27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1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后方。也就是说,多个正式卡止部27位于比矛状部25靠后方。多个正式卡止部27在左右方向以固定间距并列配置。正式卡止部27的并列间距是与矛状部25的并列间距相同的尺寸。
矛状部25和正式卡止部27的数量是相同数量。多个矛状部25和多个正式卡止部27在俯视时交错配置。即,正式卡止部27相对于矛状部25位于斜右后方。在左右方向上,在相邻的矛状部25之间配置有正式卡止部27。
如图8所示,第2壳体30的俯视形状是方形,呈扁平的长方形。在第2壳体30的上表面形成有左右排列的三个保持突起31。保持突起31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2壳体30的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保持突起31配置于第2壳体30的右端部。通过三个保持突起31中的右侧的保持突起31和中央的保持突起31构成初级卡止用保持部32。通过中央的保持突起31和左侧的保持突起31构成二级卡止用保持部33。
在第2壳体30的上表面形成有导向肋34。导向肋3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2壳体30的中央部。在左右方向上,导向肋34配置于左端部。导向肋34的俯视形状是在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形。在第2壳体30的上表面形成有扩开限制部35。扩开限制部35是从第2壳体30的前端缘立起并向后方呈板状延伸的形状。
如图3~6所示,在第2壳体30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以固定间距形成有多个端子保持槽36,多个端子保持槽36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端子保持槽36的并列间距是与矛状部25及正式卡止部27的并列间距相同的尺寸。端子保持槽36的后端向后方开放。在第2壳体30的前端部形成有前壁部37。端子保持槽36的前端通过构成第2壳体30的前端面的前壁部37与第2壳体30的外部前方分隔。在前壁部37,以沿左右方向以固定间距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端子贯穿孔38,多个端子贯穿孔38在前后方向贯穿前壁部37。多个端子贯穿孔38与多个端子保持槽36分别单独地连通。
如图3、4所示,端子零件40整体上是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的部件。在端子零件4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筒状的端子主体部41。在端子零件40的前端部形成有从端子主体部41的前端向前方细长地延伸的圆柱形的连接部42。在端子零件40的后端部形成有从端子主体部4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筒状的电线固装部43。电线(省略图示)的前端部能导通地固装于电线固装部43。通过将端子主体部41的下表面部切口,从而在端子零件40形成有初级卡止部44。电线固装部43的后端的下表面部作为二级卡止部45发挥功能。
接着,说明连接器F的组装工序。首先,将第2壳体30组装于第1壳体11的收纳空间21内。此时,将第2壳体30的右端部从第1壳体11的左方***到开口部24,通过使第2壳体30的后表面与支柱15的前表面抵接而将两壳体11、30在前后方向定位。在该状态下,当使第2壳体30相对于第1壳体11向右方、即连接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相对移位时,则第2壳体30向收纳空间21内***。在第2壳体30的***过程中,第1壳体11的上壁部14进入第2壳体30的上表面与扩开限制部35之间。当进行第2壳体30相对于收纳空间21的***时,则通过导向肋34与导向槽20嵌合,从而第2壳体30被向第1壳体11引导。
如图2所示,当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达到初级卡止方式时,如图6所示,通过卡止臂18的卡止突出部19与初级卡止用保持部32卡止,从而两壳体11、30保持为初级卡止方式。在初级卡止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端子保持槽36(端子零件40的***路径)配置于与矛状部25相同的位置。正式卡止部27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从端子保持槽36脱离的位置。第2壳体30的前壁部37收纳于第1壳体11的脱模空间22内,并在第1壳体11的前表面露出。第2壳体30的后表面在第1壳体11的端子***口23中在第1壳体11的后表面露出。第2壳体30的左侧缘部从开口部24向第1壳体11的左方突出。在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通过第2壳体30的端子保持槽36和第1壳体11的下壁部12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46。
在两壳体11、30保持为初级卡止方式的状态下,将端子零件40从连接器壳体10的后方***到端子保持槽36(端子收纳室46)。在端子零件40的***过程中,通过端子主体部41与矛状部25的防脱突起26干涉,从而矛状部25向下方弹性变形。当端子零件40到达正规***位置时,通过端子主体部41的前端与前壁部37抵接,从而端子零件40保持为前止动状态。连接部42贯穿端子贯穿孔38向第2壳体30的前方突出。
当端子零件40到达正规***位置时,如图4所示,矛状部25向上方弹性恢复,防脱突起26变为能与端子零件40的初级卡止部44从后方卡止的状态。由此,端子零件40保持为被限制后方脱离的状态。由该矛状部25进行的防脱是作为直到所有的端子零件40***端子保持槽36的临时保持的功能。矛状部25的保持力只要是对端子零件40作用向后方的较小拉拽力时,仅使端子零件40防脱所需的最小力即可。因此,防脱突起26和初级卡止部44的上下方向的卡止量比较小,端子零件40的***过程中的矛状部25的弹性变形量也被抑制得较小。
在所有的端子零件40***到端子保持槽36,并通过矛状部25的初级卡止作用以临时保持状态防脱后,使第2壳体30相对于第1壳体11向右方移动。此时,通过卡止臂18向上方弹性变形,从而卡止突出部19从初级卡止用保持部32解脱。
如图1所示,当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达到二级卡止方式时,如图5所示,卡止臂18弹性恢复,卡止突出部19与二级卡止用保持部33卡止。通过该卡止作用,两壳体11、30保持为二级卡止方式。第2壳体30的前壁部37收纳于第1壳体11的脱模空间22,保持为露出于第1壳体11的前表面的状态。第2壳体30的后表面保持为在第1壳体11的端子***口23处露出于第1壳体11的后表面的状态。第2壳体30整体收纳于收纳空间21内,第2壳体30的左侧缘部不向第1壳体11的左方突出。第2壳体30的左外侧面在开口部24处露出于第1壳体11的外表面。
即使两壳体11、30从初级卡止方式向二级卡止方式移位,在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也可维持通过端子保持槽36和第1壳体11的下壁部12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46的状态、和在端子收纳室46中插通有端子零件40的状态。矛状部25在左右方向上向脱离端子保持槽36的位置移位。
正式卡止部27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端子保持槽36(端子收纳室46)及端子零件40相同的位置。正式卡止部27成为能与端子零件40的二级卡止部45从后方卡止的状态。由此,端子零件40保持为被限制向后方脱离的状态。正式卡止部27以不弹性变形的方式与第1壳体11一体形成。正式卡止部27的防脱功能发挥即使端子零件40被向后方强力拉拽,也能使端子零件40确实防脱的较大的保持力。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F具有连接器壳体10和***到连接器壳体10内的多个端子零件40。连接器壳体10通过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而构成。在连接器壳体10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矛状部25。在连接器壳体10形成有不能弹性变形的正式卡止部27。组装状态的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能选择性地移位到初级卡止方式和二级卡止方式。在初级卡止方式中,正式卡止部27向端子零件40的***路径外(脱离端子保持槽36的位置)退避,通过矛状部25能将端子零件40保持为防脱状态。在二级卡止方式中,矛状部25向端子零件40的***路径外(脱离端子保持槽36的位置)退避,通过正式卡止部27能将端子零件40保持为防脱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将端子零件40***到连接器壳体10时,预先将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组装成初级卡止方式。在端子零件40的***过程中,通过矛状部25与端子零件40干涉而弹性变形,从而产生***阻力。通过矛状部25与端子零件40卡止,从而端子零件40可防脱。在***端子零件40后,当使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向二级卡止方式移位时,通过不弹性变形的正式卡止部27的高保持力,端子零件40可确实防脱。通过不弹性变形的正式卡止部27,能使端子零件40确实防脱,所以矛状部25的保持力可以较小。因此,能减小由矛状部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阻力,并且能利用高保持力使端子零件40防脱。
矛状部25形成于第1壳体11,在第1壳体11的前端面开口有通过矛状部25的模具成型而形成的脱模空间22。在第2壳体30形成有使***到连接器壳体10的端子零件40前止动的前壁部37。在将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组装的状态下,前壁部37收纳于脱模空间22内。在将前壁部37形成于第1壳体11的情况下,需要使用于将矛状部25成型的模具销贯穿前壁部37,因此在前壁部37形成脱模空间22,第1壳体11的形状变得复杂。但是,根据本实施例1的结构,因为在前壁部37不形成脱模空间22,所以能简化第1壳体11的形状。因为矛状部25和正式卡止部27仅形成于第1壳体11,所以能简化第2壳体30的形状。
在连接器壳体10中,多个端子零件40在宽度方向并列配置。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通过在宽度方向滑动,能交替地移位到初级卡止方式和二级卡止方式。多个矛状部25和多个正式卡止部27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根据该结构,能通过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开模的模具将矛状部25和正式卡止部27成型。因为不需要滑动模具,所以能简化模具结构。
连接器壳体10具有用于将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保持为组装状态的能弹性变形的卡止臂18。在第1壳体11一体形成有矛状部25和卡止臂18。根据该结构,能根据是否需要弹性变形、需要的刚性等适当设定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的材质。在第1壳体11一体形成有用于将连接器壳体10和对方侧连接器M保持为嵌合状态的能弹性变形的锁臂16。根据该结构,能根据是否需要弹性变形、需要的刚性等分别适当设定第1壳体11的材质和第2壳体30的材质。
在第1壳体11形成有收纳第2壳体30的收纳空间21。当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处于初级卡止方式时,作为第2壳体30的一部分的左侧缘部向收纳空间21外突出。在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处于二级卡止方式时,第2壳体30整体收纳于收纳空间21内。根据该结构,在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向二级卡止方式移位,端子零件40可确实防脱的状态下,在收纳空间21内不存在死空间,所以能避免连接器壳体10徒劳地大型化。
在第1壳体11形成有开口部24,开口部24在初级卡止方式中使作为第2壳体30的一部分的左侧缘部向第1壳体11的外部突出。在第2壳体30形成有扩开限制部35,扩开限制部35限制第1壳体11的上壁部14以使开口部24扩开的方式变形。根据该结构,能防止如下:由于收纳空间21的开口部24扩开的原因,矛状部25的防脱功能或正式卡止部27的防脱功能降低。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也包括下述那样的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矛状部和正式卡止部中的一方形成于第1壳体,将另一方形成于第2壳体。
也可以将用于使端子零件前止动的前壁部形成于第1壳体(形成有矛状部的壳体)。
多个端子零件的并列方向和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移位方向也可以是不同方向。具体而言,也可以使端子零件在宽度方向并列,并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上下方向移位。
可以将矛状部形成于第1壳体,将卡止臂和锁臂形成于第2壳体,也可以将矛状部和卡止臂形成于第1壳体,将锁臂形成于第2壳体,还可以将矛状部和锁臂形成于第1壳体,将卡止臂形成于第2壳体。
收纳空间也可以具有在初级卡止方式中收纳第2壳体整体的大小。
收纳空间也可以是不具有使第2壳体的一部分向第1壳体的外部突出的开口部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F:连接器
M:对方侧连接器
10:连接器壳体
11:第1壳体
12:下壁部
13:右壁部
14:上壁部
15:支柱
16:锁臂
18:卡止臂
19:卡止突出部
20:导向槽
21:收纳空间
22:脱模空间
23:端子***口
24:开口部
25:矛状部
26:防脱突起
27:正式卡止部
30:第2壳体
31:保持突起
32:初级卡止用保持部
33:二级卡止用保持部
34:导向肋
35:扩开限制部
36:端子保持槽
37:前壁部
38:端子贯穿孔
40:端子零件
41:端子主体部
42:连接部
43:电线固装部
44:初级卡止部
45:二级卡止部
46:端子收纳室
50:罩部
51:锁定部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具备:
连接器壳体,通过组装第1壳体和第2壳体而构成;
端子零件,***到所述连接器壳体内;
矛状部,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能弹性变形;以及
正式卡止部,形成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不能弹性变形,
组装状态的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能移位到初级卡止方式和二级卡止方式,
在所述初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正式卡止部向所述端子零件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所述矛状部能将所述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
在所述二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矛状部向所述端子零件的***路径外退避,通过所述正式卡止部能将所述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矛状部和所述正式卡止部仅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矛状部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
在所述第1壳体的前端面开口有通过所述矛状部的模具成型而形成的脱模空间,
在所述第2壳体形成有使***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端子零件前止动的前壁部,
在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组装的状态下,所述前壁部收纳于所述脱模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多个所述端子零件在宽度方向并列配置,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通过在所述宽度方向滑动而移位到所述初级卡止方式和所述二级卡止方式,
所述矛状部和所述正式卡止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卡止臂,所述卡止臂用于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组装状态,
在所述第1壳体一体形成有所述矛状部和所述卡止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1壳体一体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锁臂,所述锁臂用于将所述连接器壳体和对方侧连接器保持为嵌合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1壳体形成有收纳所述第2壳体的收纳空间,
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处于所述初级卡止方式时,所述第2壳体的一部分向所述收纳空间外突出,
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处于所述二级卡止方式时,所述第2壳体整体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1壳体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初级卡止方式中使所述第2壳体的一部分向所述第1壳体的外部突出,
在所述第2壳体形成有扩开限制部,所述扩开限制部限制所述第1壳体以使所述开口部扩开的方式变形。
CN202280053912.8A 2021-08-20 2022-06-29 连接器 Pending CN1177957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4733A JP7498437B2 (ja) 2021-08-20 2021-08-20 コネクタ
JP2021-134733 2021-08-20
PCT/JP2022/026061 WO2023021858A1 (ja) 2021-08-20 2022-06-2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5783A true CN117795783A (zh) 2024-03-29

Family

ID=85240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3912.8A Pending CN117795783A (zh) 2021-08-20 2022-06-2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98437B2 (zh)
CN (1) CN117795783A (zh)
WO (1) WO20230218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8903B2 (ja) 2000-12-19 2008-03-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755433B2 (ja) * 2001-06-25 2006-03-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28811A (ja) 2023-03-03
WO2023021858A1 (ja) 2023-02-23
JP7498437B2 (ja) 202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78866B2 (en) Lance of a connector having two contact portions
JP4963702B2 (ja) 端子位置保証装置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US6241542B1 (en) Connector with shorting terminal
US6361378B1 (en) Connector with a side retainer
CN109616829B (zh) 连接器
JP3301329B2 (ja) コネクタ
KR20100027008A (ko) 전기 커넥터를 위한 단자 위치 확정 부재
US6817901B2 (en) Connector
US6851987B2 (en) Connector
US7753613B2 (en) Connector
JP673097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該電気コネクタ内の接続端子の係止方法
JP2007134237A (ja) コネクタ
US7063577B2 (en) Split-typ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CN117795783A (zh) 连接器
CN114586243B (zh) 连接器
JP7318311B2 (ja) 雌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JP3598990B2 (ja) コネクタ
WO2022176580A1 (ja) コネクタ
CN113557641B (zh) 连接器位置保证构件
US20230198191A1 (en) Connector
JP7372067B2 (ja) コネクタ
CN116191095A (zh) 连接器
CN114223099A (zh) 连接器
JP2023092966A (ja) コネクタ
JPH0850948A (ja) リテーナ付き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