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1095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1095A
CN116191095A CN202211476263.0A CN202211476263A CN116191095A CN 116191095 A CN116191095 A CN 116191095A CN 202211476263 A CN202211476263 A CN 202211476263A CN 116191095 A CN116191095 A CN 116191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movable plate
housing
stopper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762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村健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91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1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也能通过前止动体实现阳端子零件的双重卡止状态的连接器。动板(15)能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罩部(18)内,在初始位置上配置于比嵌合位置远离壳体部(17)的前方。前止动体(16)能在待机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罩部(18)内,在待机位置上配置于比卡止位置远离壳体部(17)的前方。动板(15)具有卡止接纳部(51)。前止动体(16)具有卡止部(67),卡止部(67)以与动板(15)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连动地从卡止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式卡止于卡止接纳部(51)。卡止部(67)相对于卡止接纳部(51)能装卸。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具备罩部和动板,该动板能在初始位置与最终位置(嵌合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罩部内。在罩部内配置阳端子零件的突片。动板具有使突片通过的保持孔(定位孔),保护突片。阳端子零件在主体部(壳体部)内卡止于能挠曲变形的矛状部。动板一体地具有在最终位置上配置于矛状部的挠曲空间的止动体。通过止动体配置于矛状部的挠曲空间,从而可限制矛状部的挠曲动作,阳端子零件被双重卡止。专利文献2也同样公开了与动板一体的止动体。专利文献3公开了在阴侧壳体脱离时使位于嵌合位置的动板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技术。专利文献4公开了动板和前止动体分别各自分开地移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60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864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34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9-212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3不具备前止动体。专利文献4因为在前止动体的前方配置动板,所以难以使前止动体移动。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2中能与动板的移动连动地使与前止动体对应的止动体移动。但是,在专利文献1、2的情况下,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止动***于比矛状部的挠曲空间靠前方,因此有时不能实现阳端子零件的双重卡止状态。
因此,本公开以提供如下连接器为目的: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也能通过前止动体实现阳端子零件的双重卡止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阳端子零件,具有突片;壳体部,具有能挠曲变形的矛状部;罩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前方突出;动板,能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罩部内;以及前止动体,能在待机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罩部内,所述阳端子零件在所述壳体部内卡止于所述矛状部,所述突片配置成突出到所述罩部内,所述动板具有使所述突片通过的定位孔,在所述初始位置上配置于比所述嵌合位置远离所述壳体部的前方,所述前止动体具有在所述卡止位置上配置于所述矛状部的挠曲空间的限制部,在所述待机位置上配置于比所述卡止位置远离所述壳体部的前方,所述动板具有卡止接纳部,所述前止动体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以与所述动板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的移动连动地从所述卡止位置向所述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式卡止于所述卡止接纳部,所述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卡止接纳部能装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也能通过前止动体实现阳端子零件的双重卡止状态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动板相对于阳壳***于初始位置、且前止动体相对于阳壳***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从图1所示的状态开始前止动体移动到卡止位置、且阴壳体较浅地嵌合到罩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从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阴壳体及阳壳体正规嵌合、且动板移动到嵌合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动板相对于阳壳体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前止动体的卡止部卡止于动板的卡止接纳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状态从前方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解除卡止部和卡止接纳部的卡止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动板的挂卡部卡止于阴壳体的挂卡接纳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阴壳体的主视图。
图10是阳壳体的主视图。
图11是动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前止动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前止动体的后视图。
图14是示出用治具解除卡止部和卡止接纳部的卡止状态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前止动体被治具按压而开始向卡止位置移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阳端子零件,具有突片;壳体部,具有能挠曲变形的矛状部;罩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前方突出;动板,能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罩部内;以及前止动体,能在待机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罩部内,所述阳端子零件在所述壳体部内卡止于所述矛状部,所述突片配置成突出到所述罩部内,所述动板具有使所述突片通过的定位孔,在所述初始位置上配置于比所述嵌合位置远离所述壳体部的前方,所述前止动体具有在所述卡止位置上配置于所述矛状部的挠曲空间的限制部,在所述待机位置上配置于比所述卡止位置远离所述壳体部的前方,所述动板具有卡止接纳部,所述前止动体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以与所述动板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的移动连动地从所述卡止位置向所述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式卡止于所述卡止接纳部,所述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卡止接纳部能装卸。
通过卡止部卡止于卡止接纳部,从而与动板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连动,前止动体从卡止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因此不必独立地进行前止动体向待机位置的移动操作,作业性优异。
卡止部相对于卡止接纳部能装卸,因此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解除卡止部和卡止接纳部的卡止状态,能使前止动体移动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卡止位置。因此,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也是,前止动体达到卡止位置,限制部配置于矛状部的挠曲空间,能实现阳端子零件的双重卡止状态。
(2)优选的是,所述卡止部从所述前止动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在顶端部具有卡止主体,所述卡止接纳部具有在所述动板中在前后方向贯穿地形成的卡止孔、和在所述动板的前表面露出的卡止面,所述卡止部配置于所述卡止孔内,能使所述卡止主体卡止于所述卡止面。
在动板位于初始位置时,通过从罩部的前方使治具等作用于在动板的前表面侧露出的卡止主体,使卡止主体从卡止面脱离,从而能解除卡止部和卡止接纳部的卡止状态。在解除卡止部和卡止接纳部的卡止状态后,通过将前止动体向壳体部侧压入,从而能使前止动体达到卡止位置。
卡止部和卡止接纳部的卡止状态及卡止解除状态能从连接器10的罩部的前方目视或者用传感器确认。
(3)也可以为,所述连接器具备嵌合到所述罩部内的阴壳体,所述阴壳体具有挂卡接纳部,所述动板具有挂卡部,所述挂卡部以与所述阴壳体从所述罩部的脱离连动地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移动的方式卡止于所述挂卡接纳部,所述挂卡部在所述动板的高度方向一侧在宽度方向成对地配置,所述卡止接纳部在所述动板的高度方向另一侧在所述宽度方向成对地配置。
通过挂卡部卡止于挂卡接纳部,从而与阴壳体从罩部的脱离连动,动板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因此不必独立地进行动板向初始位置的移动操作,作业性优异。
挂卡部配置于动板的高度方向一侧,卡止接纳部配置于动板的高度方向另一侧,因此能将挂卡部及卡止接纳部分别以高自由度形成。另外,挂卡部及卡止接纳部在动板中在宽度方向成对地配置,因此能使动板及前止动体分别保持平衡地顺利地向初始位置及待机位置移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具体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具备阳壳体11、阳端子零件12、同轴端子13(参照图4)、侧止动体14、动板15以及前止动体16。阳壳体11基于杆(未图示)的转动与对方的阴壳体81嵌合。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阳壳体11及阴壳体81在嵌合时相互与对方侧对置的一侧设为前侧。图1的“F”为前侧,“R”为后侧。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的上侧设为上侧。图1的“U”为上侧,“D”为下侧。
<阴壳体>
阴壳体81为合成树脂制,如图9所示,具有阴侧小腔82、阴侧中腔83以及阴侧大腔84。阴侧小腔82在阴壳体81的下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多个。阴侧中腔83在阴壳体81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比阴侧小腔82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阴侧大腔84在阴壳体8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比阴侧中腔83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在阴侧小腔82、阴侧中腔83以及阴侧大腔84从后方被***收纳与各自对应的大小的阴端子零件85。例如,收纳于阴侧大腔84的阴端子零件85在图2及图3中示出。
在阴壳体8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空间部86。在空间部86收纳有同轴端子13的连接对方侧的构件(未图示)。在阴壳体8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地形成有支承杆(未图示)的轴部87。
在阴壳体81的前表面,在各阴侧小腔82之间开口形成有在整体上主视为T字形的肋接纳部88。在阴壳体81的下部,在各阴侧小腔82与各阴侧中腔83之间在宽度方向贯穿地形成有一对卡合孔89。在各卡合孔89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突出地形成有解除部91。在阴壳体81的下部,在宽度方向一侧(图9的右侧)的卡合孔89的下表面和宽度方向另一侧(图9的左侧)的卡合孔89的上表面突出地形成有一对挂卡接纳部92。在阴壳体81从后方被装配电线盖(未图示),该电线盖覆盖与阴端子零件85连接的电线200。如图2及图3所示,在阴壳体81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将电线盖卡止的装配部93。
<阳壳体、阳端子零件、同轴端子>
阳壳体11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具有壳体部17和从壳体部17向前方突出的罩部18。
如图10所示,壳体部17具有阳侧小腔19、阳侧中腔21、阳侧大腔22以及同轴用腔23。阳侧小腔19在壳体部17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多个。阳侧中腔21在壳体部17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比阳侧小腔19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阳侧大腔22在壳体部17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比阳侧中腔21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在阳侧小腔19、阳侧中腔21以及阳侧大腔22分别突出地形成有能挠曲变形的矛状部24。另外,在壳体部17的下表面形成有与阳侧小腔19及阳侧中腔21连通的止动体安装孔25(参照图1)。在止动体安装孔25被***侧止动体14。如图2所示,在阴壳体81也形成有***侧止动体14的止动体安装孔25。
在阳侧小腔19、阳侧中腔21以及阳侧大腔22从后方被***收纳与各自对应的大小的阳端子零件12。例如,收纳于阳侧大腔22的阳端子零件12在图1~图3中示出。
阳端子零件12为导电金属制,如图1~图3所示,具有筒状的阳端子主体26、从阳端子主体26向前方突出的突片27、以及与阳端子主体26的后方相连的筒部28。在阳端子主体26开口形成有矛状孔29。通过矛状部24的突起部分嵌入到矛状孔29,从而阳端子零件12被初级卡止,阳端子零件12向后方的脱落被限制。
分别***到阳侧小腔19及阳侧中腔21的阳端子零件12被侧止动体14二级卡止,与矛状部24一起被双重卡止。与此相对,***到阳侧大腔22的阳端子零件12被后述的前止动体16二级卡止。
突片27突出到罩部18内,在阴壳体81及阳壳体11的嵌合状态下与阴端子零件85电连接。筒部28与电线100的末端部电连接及机械地压接连接。
如图10所示,在壳体部17的前表面,在各阳侧小腔19与各同轴用腔23之间突出地形成有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肋31。在壳体部17的下部,在各阳侧小腔19与各阳侧中腔21之间在宽度方向上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一对卡合片32。
如图4及图8所示,卡合片32具有前侧保持部33和后侧保持部34。前侧保持部33从卡合片32的内表面(各卡合片32相互对置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高度方向中央侧向内侧突出。后侧保持部34在比前侧保持部33靠后方从卡合片32的内表面的高度方向两侧向内侧成对地突出。
如图10所示,同轴用腔23在壳体部17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多个。同轴用腔23在壳体部17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多个。同轴用腔23形成圆形截面,具有比阳侧大腔22大的开口径。在同轴用腔23的上部在宽度方向上突出地形成有一对能挠曲变形的同轴用矛状部35。另外,壳体部17具有从各同轴用腔23的内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止挡部36。
如图4所示,在同轴用腔23中从后方被***收纳同轴端子13。同轴端子13为导电金属制,呈圆筒状,与同轴线缆300的末端部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同轴端子13具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前侧凸缘部37及后侧凸缘部38。当同轴端子13在同轴用腔23中***到正规位置时,则前侧凸缘部37被止挡部36阻挡,同轴用矛状部35与后侧凸缘部38的后表面对置并能卡止地配置。由此,同轴端子13从同轴用腔23的脱落被限制。另外,同轴端子13在被同轴用矛状部35初级卡止后,通过被后述的同轴用限制部63(参照图13)限制同轴用矛状部35的挠曲动作而被二级卡止。同轴端子13的顶端部配置成突出到罩部18内。
如图10所示,在壳体部17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能与杆(未图示)卡合的凸轮从动件39。罩部18呈方筒状,形成为比壳体部17大一圈。如图2~图4所示,阴壳体81嵌合到罩部18内。
<动板>
动板15为合成树脂制,从前方***到罩部18内,相对于阳壳体11能在初始位置(参照图1、图2以及图4)与嵌合位置(参照图3及图5)之间移动地配置。动板15具有能将罩部18内覆盖的板状的板主体41。
如图11所示,板主体41具有小定位孔42、中定位孔43、大定位孔44以及同轴用插通孔45。小定位孔42在板主体41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多个。中定位孔43在壳体部17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比小定位孔42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大定位孔44在板主体4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比中定位孔43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同轴用插通孔45在板主体4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以比大定位孔44更大地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如图1~图5所示,在动板15***到罩部18内的状态下,小定位孔42、中定位孔43、大定位孔44以及同轴用插通孔45配置于阳侧小腔19、阳侧中腔21、阳侧大腔22及同轴用腔23各自的前方。在小定位孔42、中定位孔43以及大定位孔44中***通与各自对应的大小的阳端子零件12的突片27。在同轴用插通孔45中***通同轴端子13的顶端部。同轴用插通孔45形成圆形截面,在动板15移动时使同轴端子13的顶端部退避到同轴用插通孔45。
在动板15位于初始位置时,板主体41配置成从壳体部17的前表面向前方离开(参照图1),在小定位孔42、中定位孔43以及大定位孔44中分别配置突片27的顶端部(前端部)。在动板15位于嵌合位置时,板主体41配置成与壳体部17的前表面接近或者接触(参照图3),在小定位孔42、中定位孔43以及大定位孔44中分别配置突片27的基端部(后端部)。突片27被板主体41保护,能维持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
在板主体41中的各小定位孔42的上方形成有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肋插通孔46。如图4所示,在肋插通孔46中***通肋31。
如图11所示,在板主体41中,在各小定位孔42与各中定位孔43之间在宽度方向形成有一对通孔47。如图8所示,在通孔47中***通卡合片32。
如图4所示,在动板15位于初始位置时,卡合片32的前侧保持部33配置成能与板主体41的前表面接触,卡合片32的后侧保持部34配置成能与板主体41的后表面接触。由此,动板15保持为相对于阳壳体11在初始位置被限制移动的状态。
如图11所示,在板主体41的前表面的下部,在宽度方向一侧(图11的左侧)的通孔47的下方和宽度方向另一侧(图11的右侧)的通孔47的上方突出地形成有一对挂卡部48。在挂卡部48的顶端部(前端部)形成有钩挂突起49。宽度方向一侧的挂卡部48的钩挂突起49朝下突出,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挂卡部48的钩挂突起49朝上突出。
挂卡部48插通于阴壳体81的卡合孔89。如图8所示,挂卡部48的钩挂突起49能挂卡于阴壳体81的挂卡接纳部92。
如图11所示,在板主体4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在各同轴用插通孔45与各大定位孔44之间成对地形成有卡止接纳部51。卡止接纳部51具有将板主体41在作为板厚方向的前后方向贯穿的卡止孔52。卡止孔52形成在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开口形状。在卡止孔52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突出地形成有卡止肋53。卡止肋53在上下方向延伸,在前表面具有卡止面54。卡止面54与板主体41的前表面的邻接部分没有台阶地连续。在各卡止肋53的径向外侧的前后角部倒角形成有与卡止面54交叉地相连的斜面部55。
如图1~图5所示,动板15具有从板主体41的外缘向后方突出的周壁56。周壁56配置成能与罩部18的内周接触。
<前止动体>
前止动体16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图5所示,在罩部18内配置于壳体部17与板主体41之间。前止动体16配置成相对于阳壳体11能在待机位置(参照图1)与卡止位置(参照图2~图5)之间移动。如图1所示,前止动体16与板主体41的后表面的上部对置地配置。
如图12及图13所示,前止动体16形成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具有止动体基部57和与止动体基部57的宽度方向两侧相连的一对止动体端部58。在止动体基部57贯穿地形成有多个同轴用贯穿孔59。各同轴用贯穿孔59形成圆形截面,在止动体基部57在宽度方向排列地配置。如图4所示,在同轴用贯穿孔59中***通同轴端子13。
在止动体基部57的后表面中的各同轴用贯穿孔59的开口缘部突出地形成有框部61。在框部61的上部及下部,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缺口部62。各缺口部62在框部61的上部及下部在上下方向贯穿,且在后方开放。如图13所示,在框部61的上部形成有隔着各缺口部62在宽度方向呈波形相连的同轴用限制部63。同轴用限制部63在卡止位置上从上方与同轴用矛状部35接触,限制同轴用矛状部35的挠曲动作。
在各止动体端部58分别贯穿地形成有贯穿孔64。各贯穿孔64在止动体端部58形成在宽度方向长的矩形的开口形状。
***到各阳侧大腔22的阳端子零件12中、配置于下层的阳端子零件12使突片27插通于贯穿孔64,配置于上层的阳端子零件12使突片27位于止动体端部58的上方。
在各止动体端部58的后表面中的贯穿孔64的开口缘部的上部及下部分别突出地形成有限制部65。限制部65呈板状,使板面朝向上方及下方。限制部65在卡止位置上配置于矛状部24的下方的挠曲空间。通过限制部65的上表面与矛状部24接触,从而限制矛状部24的挠曲动作。
在前止动体16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端壁部66。端壁部66呈板状,在止动体端部58的外端使板面朝向宽度方向。如图5所示,端壁部66配置成能与动板15的周壁56的内表面接触。
如图12所示,前止动体16具有一对卡止部67,一对卡止部67从止动体基部57的前表面中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各卡止部67配置于各止动体端部58的宽度方向内侧。各卡止部67呈板状,使板面朝向宽度方向,能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在各卡止部67中相互对置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内表面形成有卡止凹部68。卡止凹部68是被卡止部67的内表面的上端部、下端部以及前端部划定周围的侧视为矩形的有底的凹处。卡止凹部68与同轴用贯穿孔59连通。卡止部67的内表面的前端部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卡止主体69。卡止主体69的后表面、换句话讲为卡止凹部68的前表面沿着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配置。卡止部67的卡止主体69能卡止于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面54。
<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嵌合方法以及脱离方法>
首先,前止动体16从后方组装到动板15。在前止动体16的组装过程中,卡止部67从后方***到板主体41的卡止孔52。通过卡止部67的卡止主体69与卡止肋53干涉,从而卡止部67挠曲变形。当前止动体16正规组装时,则卡止部67的挠曲状态解除,卡止肋53嵌入到卡止凹部68,卡止部67的卡止主体69与卡止肋53的卡止面54对置地挂卡(参照图5及图6)。止动体基部57及止动体端部58各自的前表面与板主体41的后表面对置地配置。由此,前止动体16相对于动板15组装成被限制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
接着,组装有前止动体16的动板15从前方组装到阳壳体11的罩部18内。在动板15的组装过程中,阳壳体11的卡合片32插通于通孔47。当动板15正规组装时,前侧保持部33与板主体41的前表面对置地配置,后侧保持部34与板主体41的后表面对置地配置(参照图4)。由此,动板15保持为相对于阳壳体11在初始位置被限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状态。同时,前止动体16相对于阳壳体11借由动板15配置于待机位置。
在动板15位于初始位置时,板主体41配置成从壳体部17向前方离开(参照图1)。同样,在前止动体16位于待机位置时,止动体基部57及止动体端部58也配置成从壳体部17向前方离开。止动体端部58的限制部65从阳侧大腔22的矛状部24的挠曲空间向前方配置。因此,阳侧大腔22的矛状部24处于能挠曲变形的状态。
接着,阳端子零件12从后方***到壳体部17的阳侧大腔22。阳端子零件12在矛状部24挠曲变形后使矛状部24的突起部分嵌入到矛状孔29,与壳体部17初级卡止。阳端子零件12的突片27突出到罩部18内,使顶端部插通于板主体41的大定位孔44等。由此,可维持阳端子零件12的突片27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状态。
接着,棒状的治具400(参照图14)从前方***到罩部18内。如图14所示,通过治具400的顶端部倾斜地按压在板主体41的前表面露出的卡止部67的卡止主体69的角部斜面,从而卡止主体69从卡止面54向斜面部55侧移位,卡止部67和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态解除。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通过治具400向后方压入,从而仍将动板15留在初始位置,仅前止动体16被治具400按压而向壳体部17侧移动。这样,前止动体16能达到卡止位置。在卡止位置上,止动体基部57及止动体端部58配置成能与壳体部17的前表面接触(参照图2)。另外,在卡止位置上,止动体端部58的限制部65进入阳侧大腔22的矛状部24的挠曲空间,矛状部24的挠曲动作被限制,从而阳端子零件12被二级卡止。
进一步地,当前止动体16达到卡止位置时,则同轴用限制部63进入同轴用矛状部35的上方的挠曲空间,同轴用矛状部35的挠曲动作也被限制,同轴端子13被二级卡止。具体地讲,在图4所示的同轴用矛状部35的上方配置有图13所示的同轴用限制部63的状态是同轴端子13的二级卡止状态。配置于阳侧小腔19及阳侧中腔21的各阳端子零件12被从壳体部17的下方***到止动体安装孔25的侧止动体14二级卡止。
接着,阴壳体81从前方较浅地嵌合到阳壳体11的罩部18内。图9所示的阴壳体81的解除部91与图10所示的阳壳体11的前侧保持部33干涉而按压前侧保持部33,通过卡合片32向图10的左右外侧挠曲变形,从而动板15相对于阳壳体11的初始位置上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动板15的挂卡部48插通于卡合孔89,使顶端部的钩挂突起49卡止于挂卡接纳部92的后表面(从阴壳体81观看的后表面)(参照图8)。
当通过杆(未图示)的转动进行阴壳体81及阳壳体11的嵌合时,则动板15从初始位置朝向嵌合位置移动。在动板15的移动过程中,卡合片32通过通孔47***到阴壳体81的卡合孔89,肋31通过动板15的肋插通孔46***到阴壳体81的肋接纳部88内(参照图4)。由此,移动过程中的动板15的倾斜被限制。当动板15达到嵌合位置时,则阴壳体81及阳壳体11变为正规嵌合的状态(参照图3)。阳端子零件12的突片27以正规深度***到阴端子零件85与其电连接。另外,当动板15达到嵌合位置时,则卡止部67插通于卡止孔52,使顶端部的卡止主体69卡止于卡止面54。
在根据保养等事情使阴壳体81及阳壳体11脱离时,使杆(未图示)向脱离方向转动。当阴壳体81向离开壳体部17的方向移动时,则挂卡部48的钩挂突起49维持与挂卡接纳部92的卡止状态,因此与阴壳体81连动,动板15也朝向初始位置移动。然后,当动板15朝向初始位置移动时,卡止部67的卡止主体69维持与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所以与动板15连动,前止动体16也朝向待机位置移动。
当动板15返回初始位置时,则前侧保持部33再次与板主体41的前表面对置,动板15的进一步的移动被限制。然后,挂卡部48和挂卡接纳部9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阴壳体81使动板15留在初始位置而离开罩部18。在此,可维持卡止部67和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态,因此当动板15返回初始位置时,则前止动体16也能返回待机位置。在前止动体16位于待机位置时,则矛状部24变为能挠曲变形的状态。因此,通过用矛状部卡止解除治具(未图示)等使矛状部24挠曲并拉拽电线100,从而能将阳端子零件12从阳侧大腔22拔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通过卡止部67卡止于卡止接纳部51,从而与动板15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连动,前止动体16从卡止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因此不必独立地进行前止动体16向待机位置的移动操作,作业性优异。
而且,卡止部67相对于卡止接纳部51能装卸,因此在动板15位于初始位置时,解除卡止部67和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态,能使前止动体16从待机位置向卡止位置移动。因此,在动板15位于初始位置时也是,前止动体16达到卡止位置,限制部65配置于矛状部24的挠曲空间,能实现阳端子零件12的双重卡止状态。
另外,在动板15位于初始位置时,通过从罩部18的前方使治具400等作用于在动板15的前表面侧露出的卡止主体69,使卡止主体69从卡止面54脱离,从而能解除卡止部67和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态。在解除卡止部67和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态后,通过用治具400将前止动体16向壳体部17侧压入,从而能使前止动体16达到卡止位置。当连接器10不是小型时,则能通过卡止孔52从罩部18的前方目视或者用传感器确认卡止部67和卡止接纳部51的卡止状态及卡止解除状态,不必对动板15及前止动体16进行特别加工。
另外,通过挂卡部48卡止于挂卡接纳部92,从而与阴壳体81从罩部18的脱离连动,动板15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因此也不必独立地进行动板15向初始位置的移动操作。
进一步地,挂卡部48配置于动板15的下侧,卡止接纳部51配置于动板15的上侧,因此能将挂卡部48及卡止接纳部51分别以高自由度形成。另外,挂卡部48及卡止接纳部51在动板15中在宽度方向成对地配置,因此能使动板15及前止动体16分别保持平衡地顺利地向初始位置及待机位置移动。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1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前止动体具有同轴用限制部。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也能从前止动体省略同轴用限制部,前止动体不将同轴端子二级卡止。说起来,也可以是阳壳体不收纳同轴端子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是动板与阴壳体的脱离连动地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结构。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动板不与阴壳体连动地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在动板从嵌合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前止动体也从卡止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前止动体以将动板的板主体的后表面侧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局部地形成。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前止动体也可以以将动板的板主体的后表面侧在整体上覆盖的方式形成为板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阳壳体
12:阳端子零件
13:同轴端子
14:侧止动体
15:动板
16:前止动体
17:壳体部
18:罩部
19:阳侧小腔
21:阳侧中腔
22:阳侧大腔
23:同轴用腔
24:矛状部
25:止动体安装孔
26:阳端子主体
27:突片
28:筒部
29:矛状孔
31:肋
32:卡合片
33:前侧保持部
34:后侧保持部
35:同轴用矛状部
36:止挡部
37:前侧凸缘部
38:后侧凸缘部
39:凸轮从动件
41:板主体
42:小定位孔
43:中定位孔
44:大定位孔
45:同轴用插通孔
46:肋插通孔
47:通孔
48:挂卡部
49:钩挂突起
51:卡止接纳部
52:卡止孔
53:卡止肋
54:卡止面
55:斜面部
56:周壁
57:止动体基部
58:止动体端部
59:同轴用贯穿孔
61:框部
62:缺口部
63:同轴用限制部
64:贯穿孔
65:限制部
66:端壁部
67:卡止部
68:卡止凹部
69:卡止主体
81:阴壳体
82:阴侧小腔
83:阴侧中腔
84:阴侧大腔
85:阴端子零件
86:空间部
87:轴部
88:肋接纳部
89:卡合孔
91:解除部
92:挂卡接纳部
93:装配部
100、200:电线
300:同轴线缆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具备:
阳端子零件,具有突片;
壳体部,具有能挠曲变形的矛状部;
罩部,从所述壳体部向前方突出;
动板,能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罩部内;以及
前止动体,能在待机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罩部内,
所述阳端子零件在所述壳体部内卡止于所述矛状部,
所述突片配置成突出到所述罩部内,
所述动板具有使所述突片通过的定位孔,在所述初始位置上配置于比所述嵌合位置远离所述壳体部的前方,
所述前止动体具有在所述卡止位置上配置于所述矛状部的挠曲空间的限制部,在所述待机位置上配置于比所述卡止位置远离所述壳体部的前方,
所述动板具有卡止接纳部,
所述前止动体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以与所述动板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的移动连动地从所述卡止位置向所述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式卡止于所述卡止接纳部,
所述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卡止接纳部能装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卡止部从所述前止动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在顶端部具有卡止主体,
所述卡止接纳部具有在所述动板中在前后方向贯穿地形成的卡止孔、和在所述动板的前表面露出的卡止面,
所述卡止部配置于所述卡止孔内,能使所述卡止主体卡止于所述卡止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具备嵌合到所述罩部内的阴壳体,
所述阴壳体具有挂卡接纳部,
所述动板具有挂卡部,所述挂卡部以与所述阴壳体从所述罩部的脱离连动地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移动的方式卡止于所述挂卡接纳部,
所述挂卡部在所述动板的高度方向一侧在宽度方向成对地配置,
所述卡止接纳部在所述动板的高度方向另一侧在所述宽度方向成对地配置。
CN202211476263.0A 2021-11-29 2022-11-23 连接器 Pending CN1161910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2801 2021-11-29
JP2021192801A JP2023079361A (ja) 2021-11-29 2021-11-2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1095A true CN116191095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6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6263.0A Pending CN116191095A (zh) 2021-11-29 2022-11-23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9361A (zh)
CN (1) CN11619109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9361A (ja)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63702B2 (ja) 端子位置保証装置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EP2530787B1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US7223113B2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616829B (zh) 连接器
CN109390784B (zh) 连接器
US5618207A (en) Retaining method and double-retaining connector therefor
US6027364A (en) Connector fitting construction with side ribs and corresponding side rib-receiving portions
US10038279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9755363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EP1801925B1 (en) A connector
US6817901B2 (en) Connector
KR20110061553A (ko) 전기 커넥터
US11791584B2 (en)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holding force for retainer
US9793647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O2020116112A1 (ja) コネクタ
EP109455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retainer
US6402573B1 (en)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6551146B2 (en)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onnector
WO2019102837A1 (ja) コネクタ
CN116191095A (zh) 连接器
EP3553896B1 (en) Connector
US20050090156A1 (en) Connector enabling secure retention of contacts relative to insulator
WO2023021858A1 (ja) コネクタ
JP7243551B2 (ja) コネクタ
WO2023120165A1 (ja) 雄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