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1651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1651A
CN117651651A CN202280049843.3A CN202280049843A CN117651651A CN 117651651 A CN117651651 A CN 117651651A CN 202280049843 A CN202280049843 A CN 202280049843A CN 117651651 A CN117651651 A CN 1176516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ecessed
concave
wall portion
concav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98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娥凜
李明重
孙修珍
张熙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kook Tir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kook Tir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kook Tir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kook Tir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51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16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3/00Devices for measuring, signalling, controlling, or distributing tyre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tyre inflating devices on vehicles, e.g. of pumps or of tanks; Tyre cooling arrangements
    • B60C23/18Tyre cooling arrangements, e.g. heat shields
    • B60C23/19Tyre cooling arrangements, e.g. heat shields for dissipating h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轮胎,包括:轮胎壁部,其从胎面部的端部延伸而形成;及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并且,深度从周围向中心越来越增加,或从周围至中心具有既定的深度,并且,形成有多个而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在轮胎壁形成有凹窝(凹陷部)的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安装有轮胎的车辆在行驶时,因与轮胎碰撞的空气而发生的行驶噪音及向轮胎施加的抗力,并且,有助于因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等发生的热量排出,在轮胎的侧壁(轮胎壁)的外面可形成有凹坑形状的凹窝(dimple)。在此,可根据凹窝的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向轮胎施加的抗力及发生的噪音的降低效果和放热效果也不同。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在车辆行驶时向轮胎作用的抗力及空力的轮胎。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非限定于以上说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通过下面的说明明确理解未言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包括:轮胎壁部,其从胎面部的端部延伸而形成;及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并且,深度从周围向中心越来越增加,或从周围至中心具有既定的深度,并且,形成有多个而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凹槽部,其配置在多个所述凹陷部中相邻的凹陷部之间,向所述轮胎壁部的内侧凹陷,并以所述凹陷部的最大深度以上的深度形成。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由所述凹陷部的周围方向延伸而包裹所述凹陷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的宽幅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越来越变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部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以既定的宽幅延伸。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凹陷部以由轮胎半径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的多个列(column)进行排列,所述多个列中的某一个列包括的凹陷部与所述多个列中的另一个列中包括的凹陷部相互交错地配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的由轮胎圆周方向的宽幅大于由轮胎半径方向的宽幅。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锯齿(serration)部,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排列有多个所述凹陷部的第一形成区域与所述胎面部之间区域,及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由轮胎圆周方向分隔的区域中至少一个区域上。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显示区域,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并且,与多个所述凹陷部分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轮胎,包括:轮胎壁部,其从胎面部的端部延伸而形成;第一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地形成,并且,深度从周围向中心越来越增加,或从周围至中心具有既定的深度,并且,形成有多个而沿轮胎半径方向排列;及第二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地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排列成由轮胎圆周方向相互分隔的多个行(row),所述多个行中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二凹陷部。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多个行中的某一个行包括的多个第一凹陷部的大小相互不同。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凹陷部的大小从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半径方向内侧越来越变小。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由轮胎圆周方向的宽幅大于轮胎半径方向的宽幅。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由轮胎圆周方向的宽幅从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半径方向内侧越来越减少。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锯齿部,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二形成区域与所述胎面部之间区域,及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由轮胎圆周方向分隔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显示区域,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并且,被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围绕。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轮胎,在轮胎壁部的外面形成有多个截面为菱形形状的凹槽形态的凹陷部而形成既定图案的凹窝,从而,能够容易地排出车辆行驶时发生的热量,并且,能够减少车辆行驶时向轮胎与空气之间发生作用的空力。并且,在轮胎壁部的外面形成有相互不同形状及大小的多个凹陷部,而向凹窝图案赋予倾向性,从而,能够更加提高行驶时轮胎的放热效果及空力减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的截面图。
图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侧面图。
图3为扩大表示图2的A1区域的侧面图。
图4为沿着图3的Ⅱ-Ⅱ’线的截面图。
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侧面图。
图6为扩大表示图5的A2区域的侧面图。
图7为沿着图6的Ⅲ-Ⅲ’线的截面图。
最佳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实施,并非限定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并且,为了明确说明本发明,附图中省略了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对于整篇说明书中类似的部分赋予了类似的附图符号。
在整篇说明书中,言及某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连接(接通、接触、结合)”时,其不仅包括“直接地连接”的情况,还包括在其中间隔着其他部件“间接地连接”的情况。并且,言及某一个部分“包括”某一个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反对的记载,并非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还可包括其他构成要素。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说明特定的实施例而使用,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只要未在文脉上明确地另外表示,单数的表示包括复数的表示。在本说明书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是为了指明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并非预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的截面图。
参照图1,轮胎100包括:胎面部110;从胎面部110的端部延伸的轮胎壁部140;及在轮胎壁部140的端部形成的胎圈部150。
轮胎100可包括位于胎面部110的下面的带束层120和胎体130,并且,在带束层120的上部还可包括冠带。并且,轮胎100还可包括:位于胎面部110与一对轮胎壁部140的内侧而维持轮胎100的内部空气压的气密层160。
胎面部110可形成有通过多个沟槽而分隔的胎面花纹块(TB)。胎面花纹块(TB)是车辆的行驶时与地面接触的部分,通过由轮胎100的圆周方向形成的纵沟槽115和由轮胎100的横方向形成的横沟槽而分隔。胎面部110由较厚的橡胶层形成,而向地面传送车辆的驱动力及制动力。
在胎面花纹块(TB)的表面形成有用于操纵安全性、牵引力、制动性的胎面图案和通过胎面图案而被分隔的花纹块。胎面图案可包括在湿的地面上行驶时进行排水的多个沟槽和用于提高牵引力及制动力的轮胎细缝。轮胎细缝在花纹块上形成,其可为相比沟槽更小的凹槽。轮胎细缝起到在湿的地面上行驶时吸收水分而阻断水膜的作用,从而能够增加轮胎100的驱动力和制动力。
在胎面部110的侧部可形成有用于发散在行驶中从轮胎的内部发生的热量的胎肩部(shoulder)。
胎面部110的内部可包括:胎体130、带束层120、冠带及气密层160。
胎体130沿着胎面部110,轮胎壁部140及胎圈部150延伸而形成轮胎100的骨骼。胎体130可具有在既定的橡胶成分内部包括轮胎帘线的结构。
胎体130是从胎圈部150卷起,因此,可生成通过胎体130围绕的内部空间,并且,在所述内部空间配置有胎圈芯BW、胎边芯BF。
胎体130可将由钢丝或涤纶、人造丝等高强度纤维有机材料形成的多个帘子布层叠后,涂覆橡胶,压延加工而形成。
详细地,胎体130包括选自合成橡胶及天然橡胶形成的群的一种以上的橡胶成分,并且,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轮胎帘线。所述轮胎帘线可使用各种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尼龙、涤纶及芳纶等,还可使用缠绕多个纤细的铁丝形成的钢丝帘线(steel cord)。
带束层120从胎面部的内侧由轮胎100的宽幅方向延伸。带束层120能够提高轮胎100的耐久性,而形成骨骼。并且,带束层120不仅缓冲外部的冲击,而且,使得胎面的接地面变宽,从而,起到行驶稳定性。带束层120在胎面部110的下侧配置,并且,将由钢丝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未图示)用橡胶涂覆后进行压延加工而形成。
带束层120可形成有多个。作为一例,包括:第一带束层151,其配置在形成轮胎100的内面的气密层160的上面;第二带束层152,其配置在第一带束层151的上面。
冠带配置在胎面部110与带束层120之间。冠带为附着在带束层120上面的特殊帘子布,可提高行驶时候的性能。冠带作为一例可包括涤纶合成纤维而形成。冠带被带束层120和胎体130支撑,而最小化在行驶时候带束层120的晃动,确保行驶稳定性。
气密层160配置在轮胎100的内部,而防止空气的泄露,维持轮胎100内的空气压。气密层160由密闭性优秀的橡胶层形成。作为一例,气密层160由密度较高的丁基橡胶等形成。
气密层160配置在胎体130的内部而向胎圈部150延伸。气密层160可与胎体130的一面接触,两端可与胎圈部150接触。
图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侧面图;图3为扩大表示图2的A1区域的侧面图;图4为沿着图3的Ⅱ-Ⅱ’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100在轮胎壁部140形成有凹陷部141。并且,在轮胎壁部140还可形成有凹槽部142。
凹陷部141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轮胎100的内侧凹陷形成。在此,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可为以轮胎轴方向(例如,Y轴方向)为基准,从轮胎100的外侧可通过肉眼确认的轮胎壁部140的外侧表面区域。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将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整体区域中形成有凹陷部141的区域指称'第一形成区域'。
第一形成区域从轮胎壁部140沿着轮胎圆周方向C延伸。在此,第一形成区域为相比轮胎100的圆周更短长度形成的圆弧(arc)形状。作为一例,第一形成区域形成轮胎100圆周的1/4长度。
第一形成区域可形成至少一个以上。作为一实施例,第一形成区域形成有一对。此时,一对第一形成区域以相同的长度的圆弧形状形成。一对第一形成区域在轮胎壁部140上相互对称地分隔而配置。
并且,作为一实施例,第一形成区域在与胎面部110的两侧连接的一对轮胎壁部140全部形成,或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一形成区域也可只在上述的一对轮胎壁部140中将轮胎100安装在车辆(未图示)时向车辆外侧地配置的轮胎壁部140。
凹陷部141的深度从凹陷部141的周围向中心越来越增加。作为一实施例,凹陷部141可为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的四个四面体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四角锥形状的沟槽(groove)。在此,从轮胎宽幅方向(Y轴或-Y轴方向)观察的凹陷部141的截面可为菱形(rhombus)形状。四角锥形状的凹陷部141的顶点中与四角锥的底面部相对的中心顶点与凹陷部141的菱形截面的中心O1位于相同线上。
在此,凹陷部141的深度从菱形截面的棱角向截面的中心O1逐渐增加。从而,凹陷部141在截面的中心O1形成最大深度d1。在此,最大深度d1为例如0.5至0.6mm。
作为另一实施例,凹陷部141也可从凹陷部141的周围至中心形成相同的深度。此时,凹陷部141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内侧以圆柱或多角柱的形态凹陷的形成。作为一例,凹陷部141为具有菱形形状的截面,深度为既定的凹槽形状。在此,凹陷部141的深度为例如0.5至0.6mm。
参照图3的扩大图,凹陷部141的向轮胎圆周方向C的宽幅(以下,第一宽幅)L1与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宽幅(以下,第二宽幅)L2相互不同。
作为一实施例,凹陷部141的第一宽幅L1大于第二宽幅L2。从而,从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凹陷部141的截面为与轮胎圆周方向C平行的宽幅相比与轮胎半径方向R平行的宽幅更长的形态的菱形形状。例如,第二宽幅L2为第一宽幅L1的0.55至0.7倍的长度。并且,第二宽幅L2为3至20mm,优选地,形成8mm。
并且,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凹陷部141也可形成为第二宽幅L2大于第一宽幅L1,或第一宽幅L1和第二宽幅L2长度相同。
凹陷部141可形成有多个,而由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更详细地,在第一形成区域可包括多个凹陷部141由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而形成的凹陷部141的列(column)。并且,在第一形成区域形成有多个凹陷部141的列,并且,上述的多个凹陷部141的列可再次由轮胎半径方向R排列。
作为一实施例,在第一形成区域内包括至少三个凹陷部141的列。此时,在第一形成区域中轮胎半径方向最内侧,沿着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第一列的凹陷部。
并且,第一形成区域中,对于第一列的凹陷部由轮胎半径方向外侧R1分隔的状态,沿着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有第二列的凹陷部,对于第二列的凹陷部由轮胎半径方向外侧R1分隔的状态,沿着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有第三列的凹陷部。
在此,第一列的凹陷部可与第二列的凹陷部相互交错地配置。详细地,在第一列中包括的某一个凹陷部141可配置在第二列中包含的相邻的两个凹陷部141之间。
第三列的凹陷部可与第一列的凹陷部并排地配置。详细地,第三列中包含的某一个凹陷部141的中心O1与在第一列中包含的某一个凹陷部141的中心O1由轮胎半径方向R配置在相同线上。从而,第三列的凹陷部与第一列的凹陷部相同地与第二列的凹陷部相互交错地配置。
在第三列的凹陷部的半径方向外侧R1还形成有第四列的凹陷部时,第四列的凹陷部可与第二列的凹陷部并排地配置。从而,第四列的凹陷部与第一列或第三列的凹陷部相互交错而配置。
并且,除了四列的凹陷部之外,还可排列更多列的凹陷部141。此时,多个列的凹陷部141的排列方式与上述说明相同或类似,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上述地,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沿着轮胎周围方向C排列相同或类似的形状及大小的凹陷部141,从而,在安装有轮胎100的车辆的行驶时,与轮胎100的外面碰撞的空气能够沿着凹陷部141的内面移动。从而,在车辆行驶期间,能够减少通过空气向轮胎100施加的抗力。
凹槽部142配置在相邻的凹陷部141之间而分隔凹陷部141。详细地,如图3的扩大图表示,凹槽部142可配置在多个凹陷部141中某一个凹陷部141与配置在上述凹陷部141的周围的其他凹陷部141之间。凹槽部142沿着上述的某一个凹陷部141的周围方向延伸而将上述的凹陷部141的周围完全包裹地形成。从而,凹陷部141与邻接配置的其他凹陷部141完全分隔。
凹槽部142可为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槽形态。如图4中示例性地所示,凹槽部142相比凹陷部141的最大深度d1更深地形成。即,凹槽部142的深度d2相比凹陷部141的最大深度d1更大。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凹槽部142的深度d2也可形成与凹陷部141的最大深度d1相同的深度。
凹槽部142的宽幅沿着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向内侧越来越减少。作为一实施例,凹槽部142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内侧对于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以预设定的角度倾斜的状态延伸。在此,作为一例,预设定的角度/>为10至20°,优选地,为15°。从而,以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为基准,凹槽部142的最外侧宽幅(以下,最大宽幅)W1大于凹槽部142的最内侧宽幅(以下,最小宽幅)W2。
凹槽部142的最大宽幅W1可形成相比凹陷部141的第一宽幅L1及第二宽幅L2更小的长度。详细地,凹槽部142的最大宽幅W1小于凹陷部141的第二宽幅L2。凹槽部142的最大宽幅W1可形成凹陷部141的第二宽幅L2的1/10以下的长度。作为一例,凹陷部141的第二宽幅L2为8mm,预设定的角度为15°时,凹槽部142的最大宽幅W1为约0.46mm,并且,最小宽幅W2为约0.14mm。
并且,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凹槽部142也可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内侧以既定的宽幅延伸。
轮胎100的轮胎壁部140还可形成有锯齿部S。锯齿部S是聚集多个从胎面部110向半径方向内侧R2以既定的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细长槽(elongated groove)形状的锯齿而形成。在此,多个细长槽以微细的宽幅形成,并相互以相同的间隔分隔而配置。
作为一实施例,锯齿部S10配置在胎面部110与第一形成区域之间。并且,锯齿部S10与第一形成区域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R1分隔而配置。在此,锯齿部S10形成与第一形成区域相同或类似的形状及长度的圆弧形状。
作为另一实施例,锯齿部S的一部分区域(以下,第一区域)S10配置在胎面部110与第一形成区域之间。并且,锯齿部S的其他区域(以下,第二区域)S20配置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中与第一形成区域由轮胎圆周方向C分隔的区域。从而,圆弧形状的第一形成区域形成有一对时,锯齿部S的第二区域S20可配置在一对第一形成区域之间。
更详细地,锯齿部S的第二区域S20与第一区域S10连接,同时从第一形成区域的一侧由轮胎圆周方向C延伸地配置。在此,锯齿S的第二区域S20可形成以半径方向R为基准的第一区域S10和第一形成区域合数相同或类似的宽幅。
虽未图示,在轮胎100的轮胎壁部140可形成有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可显示制造轮胎的制造公司名称。并且,显示区域可显示例如,轮胎的种类、产品名称及序列号、轮胎尺寸、轮胎的制造年度信息、轮胎材料信息、轮胎的最大允许内压、最大负荷能力信息、各种认证标志等。
显示区域可配置在轮胎壁部140上。作为一实施例,如上述的,在轮胎壁部140上形成有一对第一形成区域时,显示区域可在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与一对第一形成区域之间由轮胎圆周方向C配置。
作为另一实施例,可形成有显示相互不同的信息的多个显示区域。此时,多个显示区域可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多个显示区域的某一个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上配置在一对第一形成区域之间。
并且,多个显示区域中的另一个可配置在锯齿部S的第二区域S20内。上述的显示区域可被多个锯齿围绕,并且,在显示区域可以不形成有锯齿。并且,多个显示区域中的又另一个可配置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中除了配置第一形成区域和锯齿部S的区域的其他区域。
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侧面图;图6为扩大表示图5的A2区域的侧面图,图7为沿图6的Ⅲ-Ⅲ’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5至图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轮胎100'在轮胎壁部140上可形成有第一凹陷部143及具有与第一凹陷部143不同形状的第二凹陷部144。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整体区域中,将形成第一凹陷部143和第二凹陷部144的区域称为“第二形成区域”。
第二形成区域在轮胎壁部140沿着轮胎圆周方向C延伸。作为一实施例,第二形成区域形成与轮胎100圆周长度相同的长度。从而,第二形成区域从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为环(ring)形状。
在上述的情况下,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中,在胎面部110与第二形成区域之间可形成有锯齿部。并且,锯齿部与第二形成区域由轮胎半径方向外侧R1分隔而配置。此时,锯齿部可与第二形成区域相同或类似地形成环形状。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在轮胎壁部140也可以不形成有锯齿部。
作为另一实施例,附图中虽未图示,第二形成区域为以相比轮胎100的圆周更短的长度形成的圆弧形状。作为一例,第二形成区域形成轮胎100圆周的1/4长度。第二形成区域可形成一对。在此,一对第二形成区域可为相同的长度的圆弧形状。一对第二形成区域可在轮胎壁部140上相互对称地分隔而配置。
在上述的情况下,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可形成有锯齿部。此时,锯齿部的一部分区域(以下,第一区域)可配置在胎面部110与第二形成区域之间。并且,锯齿部的其他区域(以下,第二区域)配置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中与第二形成区域由轮胎圆周方向C分隔的区域。
更详细地,锯齿部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连接,同时从第二形成区域的一侧向轮胎圆周方向C延伸地配置。从而,如果圆弧形状的第二形成区域形成有一对,锯齿部的第二区域可配置在一对第二形成区域之间。锯齿的第二区域形成以半径方向R为基准与第一区域和第二形成区域合数相同或类似的宽幅。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轮胎壁部140也可以不形成有锯齿部。
附图中虽未图示,在轮胎100'的轮胎壁部140可形成有显示区域。如上述地,在显示区域可显示例如,制造轮胎的制造公司名称等信息。
显示区域可配置在轮胎壁部140。作为一实施例,显示区域配置在第二形成区域内。此时,显示区域可被多个第一凹陷部143和第二凹陷部144围绕,在显示区域可以不形成有第一凹陷部143和第二凹陷部144。
作为另一实施例,形成有显示相互不同的信息的多个显示区域。此时,多个显示区域可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作为一例,多个显示区域中一部分在第二形成区域内相互分隔而配置,多个显示区域中另一部分配置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中不存在第二形成区域的区域。
并且,如上述地,如果在轮胎壁部140形成有一对第二形成区域,如同上述的实施例一样,显示区域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配置在一对第二形成区域之间。
并且,作为一实施例,第二形成区域在与胎面部110的两侧连接的一对轮胎壁部140上全部形成,或者,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二形成区域在上述的一对轮胎壁部140中也可只形成于将轮胎100安装在车辆时向车辆外侧地配置的轮胎壁部140。
第一凹陷部143为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轮胎100的内侧凹陷的凹槽形状。在此,第一凹陷部143的深度从第一凹陷部143的周围向中心O2越来越增加。
作为一实施例,第一凹陷部143为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的六个四面体连接而形成的六角锥形状的凹槽(groove)。在此,从轮胎宽幅方向C观察的第一凹陷部143的截面的形状为六角形。六角锥形状的第一凹陷部143的顶点中,与六角锥的底面部相对的中心顶点位于与第一凹陷部143的六角形截面的中心O2相同的线上。
此时,第一凹陷部143的深度从六角形截面的棱角向截面的中心O2逐渐增加。从而,第一凹陷部143在截面的中心O2具有最大深度d3。
并且,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一凹陷部143也可从第一凹陷部143的周围至中心以相同的深度形成。此时,第一凹陷部143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内侧以圆柱或多角柱形态凹陷地形成。作为一例,第一凹陷部143为具有六角形形状的截面,并且,以既定的深度形成的凹槽形状。
如图6中示例性地图示,第一凹陷部143的向轮胎圆周方向C的最大长度(以下,第一长度)K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最大长度(以下,第二长度)L相互不同。
作为一实施例,第一凹陷部143的第一长度K大于第二长度L。从而,从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凹陷部143的截面为与轮胎圆周方向C平行的长度相比与轮胎半径方向R平行的长度更长的形态的六角形。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第一凹陷部143的第二长度L可大于第一长度K,或第一长度K也可与第二长度L相同。
第一凹陷部143可形成有多个,而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排列。在此,对于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排列方式的详细内容将与第二凹陷部144的排列方式一起在后述内容中进行说明。
第二凹陷部144可为从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向轮胎100的内侧凹陷的凹槽形状。在此,第二凹陷部144在第二形成区域内配置在第一凹陷部143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第二凹陷部144的深度从第二凹陷部144的周围向中心O3越来越增加。作为一实施例,第二凹陷部144为相互不同的四个四面体相互连接而形成的锥形状的凹槽。在此,从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第二凹陷部144的截面为梯子形状。底面为梯子状的锥形状的第一凹陷部143的顶点中,与底面部分相对的中心顶点位于与第二凹陷部144的梯子状截面的中心O3相同线上。
在此,第二凹陷部144的深度从梯状截面的棱角向截面的中心O3逐渐增加。从而,第二凹陷部144在截面的中心O3具有最大深度d4。在此,第二凹陷部144的最大深度d4可与第一凹陷部143的最大深度d3相同或类似的深度。
从轮胎宽幅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陷部144的截面为轮胎圆周方向C的宽幅相比轮胎半径方向R的宽幅更长的形态的梯状形状。
在此,如图6所示,第二凹陷部144在梯状截面上相互平行的两个棱角中较长棱角(以下,外侧棱角)Kj配置在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相互平行的两个棱角中较短棱角(以下,内侧棱角)Kj'配置在轮胎半径方向内侧。
第二凹陷部144形成有多个,在此,多个第一凹陷部143和多个第二凹陷部144在轮胎壁部140上或在第二形成区域内排列的方式如下。
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由轮胎半径方向R排列。更详细地,在第二形成区域可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143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排列形成的第一凹陷部143的行(row)。
并且,在第二形成区域形成有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行,该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行再由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行中至少一部分的行可包括第二凹陷部144。
作为一实施例,第二凹陷部144在由轮胎圆周方向C排列的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行中交错地形成。
详细地,上述的多个行中某一个行包括第二凹陷部144,由圆周方向C连接排列的下一行不包括第二凹陷部144。并且,由圆周方向C接连排列的行再次包括第二凹陷部144的方式,以上述的方式排列第一凹陷部143和第二凹陷部144。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行中包括第二凹陷部144的行称为“第一行”,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行中不包括第二凹陷部144的行[即,只包括第一凹陷部143的行]称为“第二行”。
作为一例,第一行包括四个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和一个第二凹陷部144,第二行包括五个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但,第一凹陷部143或第二凹陷部144的数量并非限定于本发明。
第一行和第二行可由轮胎圆周方向C在轮胎壁部140上排列。此时,第一行和第二行可相互交错而配置。在此,作为一实施例,第一行和第二行可由轮胎圆周方向C相互分隔,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
第一行中包括的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144可与第二行中包括的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交错地配置。详细地,第二行中包括的某一个第一凹陷部可配置在第一行中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凹陷部之间或相邻的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144之间。
第一行中,以轮胎半径方向R为基准,第二凹陷部144配置在第一行的最外侧,然后,由半径方向内侧方向R2顺次地配置四个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
第一行中包括的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形成相互不同的大小。作为一实施例,第一行中包括的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的大小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R2越来越变小。
详细地,第一行的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中,配置在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凹陷部143b的第一长度Kb及第二长度Lb最大。并且,由半径方向内侧方向R2顺次地配置的第一凹陷部143d、143f、143h各自的第一长度Kd、Kf、Kh及第二长度Ld、Lf、Lh逐渐减少。从而,第一行中,配置在半径方向最内侧的第一凹陷部143h的第一长度Kh及第二长度Lh最小。
第一行中,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的第一长度K及第二长度L可既定地减少。详细地,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向半径方向内侧R2逐渐以相互既定的长度差减少。此时,第一长度K和第二长度L减少的值(或减少比率)可相互不同。
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中配置在最外侧的第一凹陷部143b的半径方向外侧R1配置有第二凹陷部144。在此,第二凹陷部144的外侧棱角Kj可形成相比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的第二长度Lb、Ld、Lf、Lh更长的长度。并且,第二凹陷部144的第一长度Lj具有相比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的第一长度Kb、Kd、Kf、Kh更小的值。
例如,第一行中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中配置在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凹陷部143b的第二长度Kb形成6.8mm。并且,顺次地排列的第一凹陷部143d、143f、143h的第二长度Kd、Kf、Kh以0.6mm既定地减少,而分别减少为6.1mm、5.5mm及4.9mm。在此,第二凹陷部144的外侧棱角Kj形成大于6.8mm的长度,第二凹陷部144的第一长度Lj形成小于4.9mm的长度。
第二凹陷部144及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之间的间隔可相互不同。作为一实施例,第二凹陷部144及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之间的间隔可既定地减少。
详细地,第二凹陷部144与第一凹陷部143b之间的间隔(以下,第一间隔)Wb具有最大值,顺次地,向第一凹陷部143b与第一凹陷部143d之间的间隔(以下,第三间隔Wd),第一凹陷部143d与第一凹陷部143f之间的间隔(以下,第5间隔Wf),第一凹陷部143f与第一凹陷部143h之间的间隔(以下,第7间隔Wh)越来越既定地减少。
例如,第一间隔Wb为3mm,顺次地,第三间隔Wd为2.8mm,第5间隔Wf为2.6mm,第7间隔Wh为2.4mm,而按0.2mm既定地减少。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第二凹陷部144及第一凹陷部143b、143d、143f、143h之间的间隔Wb、Wd、Wf、Wh可相互相同。
第二行中,以轮胎半径方向R为基准,在最外侧配置有第一凹陷部143a,然后,由半径方向内侧方向R2顺次地配置四个第一凹陷部143c、143e、143g、143i。
第二行中包括的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的大小可相互不同。作为一实施例,第二行中包括的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的大小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R2越来越减少。
详细地,第二行的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中,在半径方向最外侧配置的第一凹陷部143a的第一长度Ka及第二长度La具有最大值。并且,由半径方向内侧方向R2顺次地配置的第一凹陷部143c、143e、143g、143i各自的第一长度Kd、Kf、Kh、Ki及第二长度Ld、Lf、Lh、Li逐渐减少。从而,在第二行中,在半径方向最内侧配置的第一凹陷部143i的第一长度Ki及第二长度Li最小。
第二行中,越向半径方向内侧R2,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的第一长度K及第二长度L既定地减少,第一凹陷部143a、143c、143e、143g、143i之间的间隔也既定地减少,其与上述的第一行的情况相同或类似,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观察第一行与第二行的关系,凹陷部143、144的向轮胎圆周方向C的长度K在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向半径方向内侧以之字形(zigzag)顺序逐渐减少。
详细地,第一行的第二凹陷部144的外侧棱角Kj具有最长的长度,其次是第二行的第一凹陷部143a的第一长度Ka,再其次是第一行的第一凹陷部143b的第一长度Kb,再其次是第二行的第一凹陷部143c的第一长度Kc的顺序到配置在第二行的最内侧的第一凹陷部143i的第一长度Ki为止逐渐减少。
并且,在第一行和第二行包括的凹陷部143、144的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长度L也在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向半径方向内侧以之字形(zigzag)顺序逐渐减少。
详细地,在第二行的最外侧配置的第一凹陷部143a的第二长度La具有最长的长度,其次是第一行的第一凹陷部143b的第二长度Lb,再其次是第二行的第一凹陷部143c的第二长度Lc,再其次是第一行的第一凹陷部143d的第二长度Ld的顺序,到配置在第二行的最内侧的第一凹陷部143i的第二长度Li为止逐渐减少。
如上述地,在轮胎100'的轮胎壁部140的外面,排列多个第一凹陷部143的大小由轮胎半径方向R逐渐变小的图案,而使得在车辆行驶时与轮胎100'的外面碰撞的空气,能够沿着以上述图案排列的第一凹陷部143的内面而移动,从而,能够减少向轮胎100'作用的空力及抗力。并且,以具有既定的倾向性的图案排列多个第一及第二凹陷部143、144,而能够提高轮胎外观的审美性。
并且,轮胎壁部140的外面中,在行驶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宽的轮胎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在第一凹陷部143之间的空间还配置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第二凹陷部144,而能够提高轮胎空力及抗力降低效果。
根据如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轮胎100、100',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形成有截面为菱形形状的凹槽形态的凹陷部141,而形成既定的图案的凹窝,从而,能够容易排出在车辆行驶时发生的热量,并且,能够减少车辆行驶时在轮胎100与空气之间发生作用的空力。并且,在轮胎壁部140的外面,形成具有相互不同形状及大小的多个第一凹陷部143及第二凹陷部144,而在凹窝图案赋予倾向性,从而,更加提高行驶时轮胎放热效果及空力减少效果。
上述的本发明的说明是为了示例性的,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其他详细的形态容易变形。因此,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是示例性的,并非限定性的。例如,以单一型说明的各个构成要素可分散实施,相同地,以分散形说明的构成要素也可以结合的形态实施。
本发明的范围通过后述的权利要求书表示,权利要求书的意义及范围和其均等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工业中可利用的包括凹窝(凹陷部)的轮胎。

Claims (17)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胎壁部,其从胎面部的端部延伸而形成;及
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并且,深度从周围向中心越来越增加,或从周围至中心具有既定的深度,并且,形成有多个而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凹槽部,配置在多个所述凹陷部中相邻的凹陷部之间,向所述轮胎壁部的内侧凹陷,并以所述凹陷部的最大深度以上的深度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部由所述凹陷部的周围方向延伸而包裹所述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部的宽幅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越来越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部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以既定的宽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凹陷部以由轮胎半径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的多个列进行排列,
所述多个列中的某一个列包括的凹陷部与所述多个列中的另一个列中包括的凹陷部相互交错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的由轮胎圆周方向的宽幅大于由轮胎半径方向的宽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锯齿部,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排列有多个所述凹陷部的第一形成区域与所述胎面部之间区域,及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由轮胎圆周方向分隔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显示区域,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并且,与多个所述凹陷部分隔。
10.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胎壁部,其从胎面部的端部延伸而形成;
第一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地形成,并且,深度从周围向中心越来越增加,或从周围至中心具有既定的深度,并且,形成有多个而沿轮胎半径方向排列;及
第二凹陷部,其从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向内侧凹陷地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排列成由轮胎圆周方向相互分隔的多个行,所述多个行中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二凹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行中的某一个行包括的多个第一凹陷部的大小相互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凹陷部的大小从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半径方向内侧越来越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由轮胎圆周方向的宽幅大于轮胎半径方向的宽幅。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由轮胎圆周方向的宽幅从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半径方向内侧越来越减少。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锯齿部,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二形成区域与所述胎面部之间区域,及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中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由轮胎圆周方向分隔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显示区域,其配置在所述轮胎壁部的外面,并且,被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围绕。
CN202280049843.3A 2021-07-14 2022-07-13 轮胎 Pending CN1176516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92236 2021-07-14
KR1020210092236A KR102561573B1 (ko) 2021-07-14 2021-07-14 타이어
PCT/KR2022/010185 WO2023287187A1 (ko) 2021-07-14 2022-07-13 타이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1651A true CN117651651A (zh) 2024-03-05

Family

ID=84920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9843.3A Pending CN117651651A (zh) 2021-07-14 2022-07-13 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71790A1 (zh)
KR (1) KR102561573B1 (zh)
CN (1) CN117651651A (zh)
WO (1) WO20232871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6030A (ja) * 1998-07-07 2000-01-1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658736B2 (ja) 2005-08-19 2011-03-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2008189165A (ja) 2007-02-05 2008-08-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80283169A1 (en) 2007-02-22 2008-11-2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5230229B2 (ja) 2007-04-05 2013-07-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54126B2 (ja) * 2008-05-16 2013-08-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0995062B1 (ko) * 2008-10-30 2010-11-18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저공기압 인식 타이어
JP5418767B2 (ja) 2009-04-30 2014-02-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130085448A (ko) * 2009-06-01 2013-07-29 스미토모 고무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타이어
JP4803316B1 (ja) * 2010-11-17 2011-10-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46947B2 (ja) 2012-08-20 2016-12-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6298349B2 (ja) * 2014-04-25 2018-03-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97142B2 (ja) * 2015-10-01 2019-10-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63466B2 (ja) * 2017-10-31 2021-11-1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24807B2 (ja) * 2019-08-05 2022-08-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87187A1 (ko) 2023-01-19
KR102561573B1 (ko) 2023-07-31
KR20230011676A (ko) 2023-01-25
EP4371790A1 (en) 202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3539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489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205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042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925601B2 (en) Pneumatic tire
JP700792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11769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5167007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8225501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0724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813446B1 (en) Pneumatic tire
US6796349B2 (en)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protrusion dividing groove space of main groove having groove width narrowed during inflation
CN117651651A (zh) 轮胎
JPH053100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0965464B1 (en) Heavy duty tyre
JP610724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07898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324662A2 (en) Pneumatic tire
EP4324661A2 (en) Pneumatic tire
JP202010899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406760A2 (en) Pneumatic tire
JP701325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0260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20318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9384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