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03390A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03390A
CN117603390A CN202311573504.8A CN202311573504A CN117603390A CN 117603390 A CN117603390 A CN 117603390A CN 202311573504 A CN202311573504 A CN 202311573504A CN 117603390 A CN117603390 A CN 117603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copolymer
positive electrode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735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靖
闫兴
徐春梓
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huoyingfeng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huoyingfeng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huoyingfeng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huoyingfeng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735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033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03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033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42Nitriles
    • C08F220/44Acrylonitrile
    • C08F220/48Acrylonitrile with nitrogen-containing mon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所述共聚物的共聚单体包括两亲性单体、亲油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以所述两亲性单体、所述亲油性单体和所述氯乙烯衍生物的总质量为基数:两亲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亲油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60~80%,氯乙烯衍生物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富镍层状金属氧化物(也称三元材料,LiNi1-x-yCoxMnyO2)被认为是锂电池理想的正极材料,但是Ni3+与电解质之间的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电池的容量和耐久性下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已商业化的聚偏氟乙烯(PVDF)和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所组成的混合溶液被广泛用于三元材料极片的粘结。其中,粘结剂中的PVDF具有高介电常数,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温度特性,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较高的杨氏模量导致其制备得到的电极极片柔韧性不好、电极极片在高温工作时粘结性能变差、在电解液的浸泡下会发生较高的溶胀不利于电池安全;并且由于生产技术难度大,国内产能中能够实际应用于锂电池粘结剂的PVDF总产量较低,价格昂贵。
此外,由于三元材料中镍的含量较高,碱性也较强,PVDF在这种强碱性环境下会脱去HF分子,在主链上形成双键,双键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分解产生氧自由基,最终因自身偶合导致浆料发生凝胶现象。而现有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在PVDF聚合时引入一些特殊多氟单体,比如:三氟氯乙烯、六氟丙烯、丙烯酸六氟丁酯、2-(全氟丁基)乙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含羧基的乙烯基单体,减少氢和氟相连的头尾结构。但用于高镍的三元材料时,材料的碱性强,还是容易发生凝胶现象。而如果采用传统的水性粘结剂,如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丙烯酸(PAA)、聚乙烯醇(PVA)等,这些粘结剂中的残留水分会破坏三元材料的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共聚物具有不易发生凝胶、高粘结力的特点,可替代传统的正极粘结剂PVDF,并且使用简单、低成本的方法便能实现制备,以解决现有技术粘结剂容易发生凝胶现象、高温时粘结性能变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所述共聚物的共聚单体包括亲油性单体、两亲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以所述亲油性单体、所述两亲性单体和所述氯乙烯衍生物的总质量为基数:两亲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亲油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60~80%,氯乙烯衍生物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两亲性单体同时存在亲水性官能团和亲油性官能团,能够帮助聚合物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减少凝胶现象。氯乙烯衍生物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共聚物用做锂离子电池粘结剂时有更好的加工性能,所制得的极片具备更好的柔韧性;此外,含氯的共聚物具有更好的阻燃性,使电池在高温下具备更好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氯乙烯衍生物为:由氯乙烯进行一元取代或多元取代后的氯乙烯衍生物;其中,所述氯乙烯衍生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或固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氯乙烯衍生物为1,2-二氯乙烯。
优选地,所述亲油性单体包括:丙烯腈和/或甲基丙烯腈。
优选地,所述两亲性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两亲性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制备上述共聚物,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两亲性单体、亲油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按照配比混合,再将其配制成反应单体与水的混合液;然后将乳化剂和水加入反应器中进行除氧,搅拌均匀后缓慢加入单体与水的混合液,持续搅拌形成预乳化液;其中,乳化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3~6%;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预乳化液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预乳化液加入反应器中进行除氧后,升温至67~72℃,加入引发剂进行反应,得到种子乳液,然后缓慢加入另一部分预乳化液,反应结束后降温,对其破乳后进行过滤干燥得到所述共聚物;其中,引发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0.05~0.8%。
优选地,所述乳化剂包括阴离子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其中,阴离子型乳化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1~2%,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2~4%。
优选地,所述阴离子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油酸钠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非离子型乳化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脂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引发剂包括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偶氮二氰基戊酸、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戊腈、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双十二酰、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在步骤2中,进行破乳时采用的破乳剂包括钠、镁、钙的氯盐、碳酸盐、硫酸盐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过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粘结剂由上述共聚物配制而成。
优选地,所述粘结剂的使用量占正极浆料总固体含量的1~3w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共聚物,与PVDF相比,具有高粘结力,采用两亲性单体而非亲水性单体制备得到的共聚物在提高共聚物在溶剂中的分散性的同时,吸水率更低,不易发生凝胶现象,能够提升锂电池的高相容性、耐高低温、以及稳定的充放电效率;尤其是所述共聚物中引入氯乙烯及其衍生单元,使共聚物在用于粘结剂时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和耐酸碱性,能够很好的替代PVDF。
2、本发明所述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反应条件不苛刻,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大量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在高分子聚合过程中,“单体”、“单元”均表示参与聚合反应的化合物;在本发明中,“单体”和“单元”的含义相同。
在本发明中,术语“A和/或B”表示A和B同时存在,或者只存在A,或者只存在B三种情况。
一、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
所述共聚物的共聚单体包括两亲性单体、亲油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以所述亲油性单体、所述两亲性单体和所述氯乙烯衍生物的总质量为基数:两亲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亲油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60~80%,氯乙烯衍生物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亲油性单体为含有腈基、酯基、苯环、酰氯、甘油酯、烷基酯、硅烷中一种或多种亲油性单元的烯烃衍生物。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亲油性单体采用丙烯腈和/或甲基丙烯腈。丙烯腈或者甲基丙烯腈具有强极性的氰基,能够与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之间形成强氢键,提供高粘结力。
所述氯乙烯衍生物为由氯乙烯进行一元取代或多元取代后的氯乙烯化合物;其中,氯乙烯衍生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或固态。氯乙烯衍生物包括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1,1,2-三氯乙烯、1,1,2,2-四氯乙烯、1-氯丙烯、2-氯丙烯、3-氯丙烯、1-氯-2-甲基-1-丙烯、3-氯-2-甲基丙烯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氯乙烯衍生物优选为1,2-二氯乙烯。
丙烯腈和/或甲基丙烯腈虽然能够提供强粘结力,但是仅有丙烯腈和/或甲基丙烯腈制备得到的聚合物硬、脆,用作锂离子电池粘结剂所制得的极片缺乏柔韧性,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容易开裂。引入氯乙烯衍生物,C-Cl键结构也存在一定极性,能够提供一定粘结力,并且由于C-Cl键更容易旋转,所制备的共聚物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弥补了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单一聚合物的不足。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两亲性单体是指:同时包括亲水性官能团和亲油性官能团的烯烃衍生物,例如同时包括羟基和酯基,或者同时包括氨基和酯基,或者同时包括羧基团和酯基等。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亲性单体可以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丁酯中的一种和多种。
两亲性单体可以使共聚物在溶剂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减少凝胶现象。优选的两亲性单体中含有酯基,能进一步为共聚物提供柔韧性。
二、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制备上述共聚物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两亲性单体、亲油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按照配比混合成反应单体,再将其配制成反应单体与水的混合液;然后将乳化剂和水加入反应器中进行除氧,搅拌均匀后缓慢加入所述反应单体与水的混合液,持续搅拌形成预乳化液;其中,乳化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3~6%;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预乳化液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预乳化液加入反应器中进行除氧后,升温至70℃,加入引发剂进行反应,得到种子乳液,然后缓慢加入另一部分预乳化液,反应结束后降温,对其破乳后进行过滤干燥得到所述共聚物;其中,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重量的0.05~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乳化剂包括阴离子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其中,阴离子型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重量的1~2%,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重量的2~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阴离子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油酸钠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进一步优选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所述非离子型乳化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脂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进一步优选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发剂包括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偶氮二氰基戊酸、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戊腈、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双十二酰、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2中,进行破乳时采用的破乳剂包括钠、镁、钙的氯盐、碳酸盐、硫酸盐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中,加入引发剂后反应5h~7h;在加完预乳化液之后,反应3h~5h。
三、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极片
本发明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粘结剂由上述共聚物配制而成。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粘结剂的使用量占正极浆料总固体含量的1~3wt%。其中,所述粘结剂为所述共聚物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并对其固含量进行调节后获得。具体为:将上述共聚物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并调节其固含为7±1%,得到所述粘结剂,该粘结剂的使用量占正极浆料总固量的1~3wt%。
四、实施例和对比例
实施例1
步骤1:根据重量份数,将80份的丙烯腈、10份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10份的1,2-二氯乙烯均匀混合于250份的去离子水中,配置成单体混合液。2份的十二烷基磺酸钠、3份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150份的去离子水被加入到反应釜中,向反应釜中通氮气30min去除氧,之后以200rpm/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1h,在搅拌的过程中缓慢加入单体混合液,继续搅拌形成稳定的预乳化液。
步骤2: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冷凝管的反应釜中加入100份上述部分预乳化液,通入高纯度氮气30min去除氧,升温至70℃后,向预乳化液中加入0.15份的过硫酸铵,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种子乳液,然后继续以2.5份每分钟的滴加速率滴加剩余的300份预乳化液,预乳化液滴加完全后保持一段时间(1h),降温出料,向乳液中加入氯化钠进行破乳,收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粉碎过筛备用。
实施例2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腈的用量是60份,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用量是20份,1,2-二氯乙烯的用量是20份。
实施例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腈的用量是60份,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用量是10份,1,2-二氯乙烯的用量是30份。
实施例4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腈的用量是70份,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用量是20份,1,2-二氯乙烯的用量是10份。
实施例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腈的用量是70份,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用量是10份,1,2-二氯乙烯的用量是20份。
实施例6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单体为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和1,2-二氯乙烯。
实施例7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单体为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1,2-二氯乙烯。
对比例1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丙烯腈,即添加50份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50份的1,2-二氯乙烯。
对比例2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即添加80份丙烯腈的和20份的1,2-二氯乙烯。
对比例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1,2-二氯乙烯,即添加20份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80份的丙烯腈。
对比例4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1,2-二氯乙烯,即只添加100份的丙烯腈。
对比例5
选择市售聚偏氟乙烯(PVDF)直接作为粘结剂使用。该市售聚偏氟乙烯(PVDF)的型号为PVdF 5130。
五、性能测试与分析
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实施例和对比制作例所制备的粘结剂粉末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充分溶解后与导电剂(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三元正极材料(8:1:1LiNi0.8Co0.1Mn0.1O2)一起加入至混料罐中,搅拌3h直至浆料搅拌均匀,用刮刀将浆料均匀的涂在铝箔上,120℃烘箱干燥45min后,用压片机压实,即得正极极片。
(1)乳液粒径测试
将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步骤2破乳前的乳液稀释到0.3wt%,测试温度25℃,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Malvern公司)测试乳液的粒径,最终结果取三次测试的平均值。
(2)剥离强度测试
根据GB/T 2792-2014《胶粘带剥离强度的实验方法》,使用铝箔电极片为基底,采用180°剥离方法,剥离速度10mm/min,每组5个,结果取平均值。
粘合剂的剥离强度由下式计算:σ180°=F÷B。
其中,σ180°是180°剥离强度(N/m),F是剥离力(N),B是试样宽度(m)。
(3)极片的柔韧性测试
将极片裁剪成5cm的长方形样条,然后卷绕到直径2mm的金属圆柱上,180°匀速拉动,观察极片是否有破断和裂痕。极片柔韧性的优劣可依次表现为完整无裂痕、有裂痕、轻微掉料、掉料、严重掉料、折断。
(4)电解液耐受性
将粘合剂溶于NMP溶剂,制成4%固含胶液,将胶液倒入5cm×5cm×1cm模具中,70℃烘干。配置EP(丙酸乙酯):EC(碳酸乙烯酯):DEC(碳酸二甲酯)=1:1:1体积比的电解液,将上述烘干胶膜泡入电解液中48h,后取前后质量差值占初始质量的比值,记为电解液溶胀率。
(5)循环性能
充放电倍率均为0.5C,使用小电流激活电池后,取前三次放电容量平均值为初始容量,取50,15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为循环后容量。
容量保持率=循环后容量÷初始容量×100%。
(6)高温存储
将上述电极极片制成同等尺寸大小的电池,满充和满放状态下,95℃环境下放置24h,取前后电池厚度的差值的比例。
极片膨胀率=(存储后极片厚度-初始极片厚度)÷初始极片厚度×100%。
表1
编号 剥离强度N/m 平均粒径nm 抗凝型 柔韧性 电解液溶胀率%
实施例1 12.4 230.5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48.4
实施例2 12.1 234.7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75.3
实施例3 11.9 233.8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53.5
实施例4 11.6 228.7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67.4
实施例5 9.8 229.0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41.1
实施例6 11.8 230.2 无凝胶 轻微掉料 47.2
实施例7 12.0 234.3 无凝胶 轻微掉料 22.4
对比例1 6.8 233.7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溶解
对比例2 11.2 232.5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26.8
对比例3 12.1 235.7 无凝胶 完整无裂痕 1403.3
对比例4 4.7 238.7 无凝胶 大块掉料 20.3
对比例5 10.8 - 凝胶 轻微掉料 51.4
由表1可知,电解液溶胀率为电解液耐受性测试,在实际工艺中,电解液溶胀率控制在40~70%左右较为合适,因为如果电解液溶胀率过低,说明胶膜的电解液浸润性不好,离子传输阻力大,无法实现离子的快速输送;而如果电解液溶胀率过高,则会导致胶膜的拉伸性能发生变化,使其力学强度降低。本发明所述共聚物主要是由丙烯腈提供了粘结剂的粘结强度,随着丙烯腈含量的减少,剥离力减少。但对比例4聚丙烯腈由于较高的模量,使极片脆性增加,柔韧性减弱,所以卷绕时掉粉严重,且为使极片主材密度提高,一般会对极片施加一定压力压缩体积,高模量一般表现较硬,辊压后粘接网络结构被破坏,导致粘接力会急剧下降。实施例1-7和对比例1-2所制备的粘结剂平均粒径都在232.0nm左右,说明本发明所述方法稳定性好,得到的产品质量稳定。使用PVDF作为粘结剂时,因处于强碱环境下,发生了凝胶,其余粘结剂都未发生凝胶现象。当包含酯类官能团的单元含量过高时,电解液溶胀将急剧增大甚至溶解,最终也会影响电池电性能急剧下降。
表2
如表2所示,实施例1-7的循环150次后容量保持率都高于对比例2、5,并且循环150次后,容量保持率还能达到88%左右,此优良的性能归功于粘结剂能加强活性材料、导电剂和集流体间接触性以及稳定极片结构的作用,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提高循环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电池膨胀主要是由于活性材料表面含碳杂质的分解以及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产生CO2、CO、H2等。实施例1-7中C-Cl弱极性官能团携带SP等导电材料,通过(甲基)丙烯腈中的氰基强极性官能团与主材间作用力使粘接剂导电剂充分包裹住活性材料,抑制其分解,从而减少气体产生,进而避免电池膨胀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其中对比例1、3、4所制备的粘接剂对电解液耐受性差或制备极片发生了严重脱粉情况,已不满足制备电池的基本要求,故未做此处测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共聚单体包括亲油性单体、两亲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
以所述亲油性单体、所述两亲性单体和所述氯乙烯衍生物的总质量为基数:两亲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10~20%,亲油性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60~80%,氯乙烯衍生物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氯乙烯衍生物为:由氯乙烯进行一元取代或多元取代后的氯乙烯衍生物;其中,所述氯乙烯衍生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或固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油性单体包括:丙烯腈和/或甲基丙烯腈;
所述两亲性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氯乙烯衍生物包括: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1,1,2-三氯乙烯、1,1,2,2-四氯乙烯、1-氯丙烯、2-氯丙烯、3-氯丙烯、1-氯-2-甲基-1-丙烯、3-氯-2-甲基丙烯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亲性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所述氯乙烯衍生物为1,2-二氯乙烯。
5.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共聚物,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两亲性单体、亲油性单体以及氯乙烯衍生物按照配比混合成反应单体,再将其配制成反应单体与水的混合液;然后将乳化剂和水加入反应器中进行除氧,搅拌均匀后缓慢加入所述反应单体与水的混合液,持续搅拌形成预乳化液;其中,乳化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3~6%;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预乳化液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预乳化液加入反应器中进行除氧后,升温至67~72℃,加入引发剂进行反应,得到种子乳液,然后缓慢加入另一部分预乳化液,反应结束后降温,对其破乳后进行过滤干燥得到所述共聚物;其中,引发剂的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的0.05~0.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包括阴离子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其中,阴离子型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重量的1~2%,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重量的2~4%。
7.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粘结剂由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共聚物配制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使用量占正极浆料总固体含量的1~3wt%。
CN202311573504.8A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6033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73504.8A CN117603390A (zh)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73504.8A CN117603390A (zh)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03390A true CN117603390A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52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73504.8A Pending CN117603390A (zh)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033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9002B (zh) 锂离子电池水溶型粘接剂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极片及电池
KR102235389B1 (ko) 아크릴로니트릴 공중합체 접착제 및 리튬 이온 전지에서의 이의 응용
US9543585B2 (en) Electrode binder composition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N108878960B (zh) 固态电解质正极及固态电池
WO2017056974A1 (ja) 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52072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スラリー組成物、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952092B (zh) 正极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浆料、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7710470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用粘合剂、负极用浆料组合物及负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656588B (zh) 非水系二次电池电极用粘结剂组合物、浆料组合物、电极及二次电池
WO2004095613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極用バインダー
JP441244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用増粘剤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29859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スラリー組成物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
JP455223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22541198A (ja) シリコングラファイトアノード用の水性pvdfスラリー調合物
CN114316119B (zh) 一种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电池
JP2015099653A (ja) 二次電池電極組成物、二次電池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17603390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粘结剂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TWI736318B (zh) 聚乙烯醇接枝共聚物及其用途
EP4024534A1 (en) Binder composition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s, slurry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electrodes,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electrod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CN114656904B (zh) 一种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电池
JP7493912B2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蓄電デバイス電極用スラリー、蓄電デバイス電極、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JP6923689B1 (ja) 二次電池用結着剤
CN116445109A (zh) 一种正极粘结剂及应用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锂离子电池
CN117402279A (zh) 一种pvdf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
WO2024019115A1 (ja) 正極活物質層、電極、及び固体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