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7098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7098A
CN117397098A CN202280038211.7A CN202280038211A CN117397098A CN 117397098 A CN117397098 A CN 117397098A CN 202280038211 A CN202280038211 A CN 202280038211A CN 117397098 A CN117397098 A CN 117397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plate
storage element
axis direction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82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晃希
岩岛泰行
小西敦之
河合卓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97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70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具有容器;外装体,容纳蓄电元件;和板状的第一板状构件,与蓄电元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并且沿着外装体配置,容器具有相互接合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第一板状构件具有:板状构件凸部,沿第一方向突出,并且在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板状构件的端缘延伸。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和外装体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蓄电元件和容纳蓄电元件的外装体的蓄电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蓄电池(蓄电元件)和容纳蓄电池的壳体(外装体)的电池组(蓄电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 0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与容器盖体的排列方向上的耐压坏性比较弱,有不能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有效地保护蓄电元件的担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具有容器;外装体,容纳所述蓄电元件;和板状构件,与所述蓄电元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并且沿着所述外装体配置,所述容器具有相互接合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容器盖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板状构件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板状构件的端缘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蓄电装置,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单元具有的各构成要素分解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单元具有的各构成要素分解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分解而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板状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板状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外装体(第一外装体、第二外装体、固定构件以及第二板状构件)与第一板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外装体、蓄电元件、间隔件以及约束体与第一板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间隔件以及约束体与第一板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间隔件以及约束体与第一板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上述以往那样的结构的蓄电装置中,有时不能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有效地保护蓄电元件。具体地,在蓄电装置中,一般蓄电元件的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和容器盖体,在容器盖体配置电极端子或气体排出阀等,因此从容器盖体侧的耐压坏性(容器主体与容器盖体的排列方向上的耐压坏性)弱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中,容纳蓄电元件的外装体承担相对于容器主体与容器盖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冲击等保护蓄电元件的作用,但有时仅用外装体不能相对于该排列方向上的冲击等有效地进行保护。在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中,在蓄电元件(蓄电池)的上方配置有约束板,但该约束板成为相比于来自蓄电元件的容器盖体侧的冲击,更多地相对于来自该容器的短侧面侧的冲击等增强外装体(壳体)那样的结构。如此,在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与容器盖体的排列方向上的耐压坏性比较弱,有不能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有效地保护蓄电元件的担扰。
本发明是本申请发明者新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的蓄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具有容器;外装体,容纳所述蓄电元件;板状构件,与所述蓄电元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并且沿着所述外装体配置,所述容器具有相互接合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容器盖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板状构件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板状构件的端缘延伸。
据此,蓄电装置具备与蓄电元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且沿着外装体的板状构件,蓄电元件的容器具有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板状构件具有沿第一方向突出并且朝向第二方向的板状构件的端缘延伸的板状构件凸部。如此,在沿着外装体的位置配置板状构件,在板状构件形成向第二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凸部,由此能够通过板状构件来增强第二方向上的外装体的强度。由此,能够提高蓄电装置的第二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的排列方向)上的耐压坏性能,因而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
所述板状构件也可以具有:板状构件凸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所述板状构件的一端缘延伸到另一端缘。
据此,蓄电装置具有沿第一方向突出且延伸至第二方向的两端缘的板状构件凸部。由此,能够在板状构件的两端缘提高蓄电装置的第二方向上的耐压坏性能,因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
也可以是,所述蓄电装置具备沿所述容器盖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蓄电元件,所述长度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板状构件凸部。
据此,蓄电装置具备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板状构件具有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板状构件凸部。如此,在多个蓄电元件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结构中,板状构件具有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板状构件凸部,由此能够提高针对多个蓄电元件的第二方向上的耐压坏性能。由此,能够针对多个蓄电元件,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保护。
所述板状构件也可以安装于所述外装体的外表面。
据此,通过将板状构件安装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表面,从而板状构件能够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效地保护外装体。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
也可以是,所述板状构件与所述外装体抵接地配置,在所述板状构件凸部与所述外装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据此,通过与外装体抵接地配置板状构件,从而板状构件能够进一步增强外装体,因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此外,通过在板状构件凸部与外装体之间形成空间,能够实现轻量化、在该空间容纳螺栓等构件、通过该空间来隔热。
也可以是,所述外装体具有朝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的外装体凸部,所述板状构件凸部之中的朝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的凸部与所述外装体之中的所述外装体凸部的周围抵接地配置。
据此,通过外装体具有外装体凸部,从而能够增强外装体,因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的保护。外装体凸部朝向蓄电元件突出,因而外装体凸部能够按压蓄电元件来抑制蓄电元件膨胀。特别地,由于板状构件凸部之中的朝向蓄电元件突出的凸部与外装体凸部的周围抵接,从而即便蓄电元件膨胀,板状构件凸部也会限制外装体凸部的移动,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膨胀。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蓄电装置来实现,还能够作为外装体与板状构件的组合、或作为板状构件来实现。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其变形例)涉及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总括性的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其主旨并不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在各图中,尺寸等并未严谨地进行图示。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了相同的符号。
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长度方向、第一蓄电元件以及第二蓄电元件等多个蓄电元件的布置方向、蓄电单元与控制单元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或1个蓄电元件中的一对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蓄电元件与汇流条的排列方向或蓄电元件的容器的主体与盖的排列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外装体的主体与盖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与约束体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与间隔件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蓄电元件的电极体的极板的层叠方向或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根据使用方式,也考虑Z轴方向不成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但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所谓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也是同样的。此外,以下,有时也将Z轴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也将Y轴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也将X轴方向称为第三方向。进一步地,平行以及正交等表示相对的方向或姿势的表述严格而言还包括不是该方向或姿势的情况。所谓2个方向正交,不仅意味着该2个方向完全正交,还意味着实质上正交,即包括例如几%程度的差异。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述为“绝缘”的情况下,意味着“电绝缘”。
(实施方式)
[1蓄电装置1的整体性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以及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单元10具有的各构成要素分解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3将固定于图2所示的蓄电单元10具有的第一外装体110的各构成要素分解而进行了示出。
蓄电装置1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且向外部放出电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蓄电装置1是使用于电力贮藏用途或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电池组)。具体地,蓄电装置1用作汽车、机动二轮车、水运工具、船舶、雪地车、农业机械、建设机械或电气铁道用的铁道车辆等移动体的驱动用或发动机启动用等的蓄电池等。作为上述的汽车,能例示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以及化石燃料(汽油、轻油、液化天然气体)汽车。作为上述的电气铁道用的铁道车辆,能例示出电车、单轨电车、线性电机车、和具备柴油机以及电动马达这两方的混合动力电车。蓄电装置1还能够作为用于家庭用或业务用等的固定设置用的蓄电池等来使用。
如图1~图3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蓄电单元10和控制单元20。以下,将蓄电装置1之中的具有蓄电元件400的部分称为蓄电单元10,将具有对蓄电元件400进行控制的控制设备的部分称为控制单元20。蓄电单元10具有外装体100和第一板状构件200,在外装体100的内侧容纳有蓄电元件400、间隔件500、约束体600、汇流条框架700、汇流条800、导电构件900以及控制单元20等。在外装体100配置有一对(正极以及负极)外部端子21以及22和连接器23。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详细地说明。
[1.1外装体100的说明]
外装体100是构成蓄电装置1的外装体的箱形(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容器(模块壳体)。外装体100被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等的外侧,在给定的位置固定这些蓄电元件400等,保护其免受冲击等。外装体100具有第一外装体110、第二外装体120、固定构件130、垫片140和第二板状构件300。
第一外装体110是构成外装体100的主体的扁平的矩形状的构件,载置蓄电元件400等而对其进行固定。第二外装体120是构成外装体100的盖体的有底矩形筒状的构件,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的Z轴正方向上,并且与第一外装体110连接而覆盖蓄电元件400等。在第二外装体120,在Z轴负方向侧形成有开口,第一外装体110配置为封堵第二外装体120的该开口。
从确保安全性(耐压坏性)的观点等出发,第一外装体110由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钢板等金属构件、或实施了绝缘涂敷等绝缘处理的该金属构件等高刚性的构件形成。从轻量化的观点等出发,第二外装体120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苯硫醚树脂(PPS)、聚苯醚(PPE(包括改性P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醚醚酮(PEEK)、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砜(PES)、聚酰胺(PA)、ABS树脂、或者它们的复合材料等树脂构件(绝缘构件)形成。另外,虽然第一外装体110也可以由与第二外装体120同样的树脂构件形成,但优选为由刚性高的构件形成。此外,第二外装体120也可以由与第一外装体110同样的金属构件形成。
第一外装体110具有第一连接部111、安装台113、114以及115和外装体凸部116。第二外装体120具有第二连接部121。
第一连接部111是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的外周部分的、俯视下(从Z轴方向观察)为角环状的部位(法兰部),配置在与第二外装体120的第二连接部121对置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121重叠地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1。同样,第二连接部121是配置在第二外装体120的外周部分的俯视下为角环状的部位(法兰部),配置在与第一连接部111对置的位置,与第一连接部111重叠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是沿Z轴方向(第一方向)重叠地相互连接的连接部,沿着Y轴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以及X轴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配置。
安装台113以及114是安装约束体600的构件。具体地,安装台113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的Y轴负方向的端部,安装约束体600的后述的第一约束体610的Y轴负方向侧的部位。安装台114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的Y轴正方向的端部,安装第一约束体610的Y轴正方向侧的部位。进一步具体地,安装台113以及114具有螺栓部,该螺栓部与螺母结合,由此在安装台113以及114安装约束体600(第一约束体610)。
安装台115是安装导电构件900的构件。具体地,安装台115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的X轴方向中央部且Y轴正方向的端部,安装导电构件900的后述的安装部913以及923。更具体地,安装台115具有螺栓部,该螺栓部与螺母结合,由此在安装台115安装导电构件900(安装部913以及923)。
外装体凸部116是朝向蓄电元件400突出的凸部。具体地,外装体凸部116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的Y轴方向中央部,是在俯视下为矩形状且朝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凸部。对应于沿X轴方向排列的4个蓄电元件400,4个外装体凸部116沿X轴方向排列配置。各个外装体凸部116配置在与蓄电元件400的后述的长侧面411a的中央部对置的位置,按压蓄电元件400的该中央部(参照图9)。
在第二外装体120内,传递蓄电元件400的电压或温度等信息的控制用电线(也称为通信线、控制线、通信线缆、控制线缆)与控制单元20连接,由此在与控制单元20之间传递蓄电元件400的电压或温度等信息。此外,控制单元20与连接器23电连接,由此在与外部之间传递该信息。
垫片140是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以及第二外装体120之间的垫片。具体地,垫片140是配置在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之间的俯视下为矩形环状的O型圈。更具体地,垫片140以被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压缩了的状态配置在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之间。垫片140由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PC、PP、PE等能够用于第二外装体120的任何树脂材料等形成。
第二板状构件300配置在和第一外装体110夹着第二外装体120的位置,是沿着第一外装体110以及第二外装体120的外周部分配置的构件。第二板状构件300配置在与第一连接部111夹着第二连接部121的位置,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第三方向或第二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Y轴方向两侧的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配置沿X轴方向(第三方向)延伸的2个第二板状构件301。相对于X轴方向两侧的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配置沿Y轴方向(第二方向)延伸的2个第二板状构件302。由此,4个第二板状构件300(2个第二板状构件301以及2个第二板状构件302)配置在第一外装体110以及第二外装体120的外周部分的大致整体范围内。换言之,第二板状构件300跨越多个固定构件130地延伸配置。
第二板状构件300由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钢板等金属构件、实施了绝缘涂敷等绝缘处理的该金属构件等高刚性的构件形成。第一连接部111是金属制(高刚性)的法兰部,第二连接部121是树脂制(低刚性)的法兰部。因此,第二连接部121的刚性低于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121的刚性比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这双方都低。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这双方)的刚性高于第二连接部121。
刚性高(或低)是指相对于外力强(或弱),能够定义为相对于折弯、扭转的力而尺寸变化小(或大)的状态。第二连接部121的刚性低于第一连接部111是指,针对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以相同的力按压相同大小的区域的中央部分时,第二连接部121的尺寸变化(挠曲量)更大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关于为了产生相同的尺寸变化所需要的力,第二连接部121比第一连接部111更小的情况。刚性的定义不限定于上述,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能够解释的范围内的定义即可。
只要第二连接部121作为整体刚性低于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相比于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中的至少一者,第二连接部121既可以在材质上刚性低(由刚性低的坯料形成),也可以在构造上刚性低(由刚性低的形状构成)。
固定构件130具有第一固定构件131和第二固定构件132。第一固定构件131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32相互连接(接合),是将第一外装体110和第二外装体120连接(接合)的构件。具体地,在第一连接部111,以大致等间隔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固定构件132,在第二连接部121的与第二固定构件132对应的位置排列配置多个第一固定构件131。由此,第一固定构件131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32将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与第二板状构件300一起连接(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构件131是螺栓,第二固定构件132是该螺栓所结合的螺母。在第一连接部111形成有贯通孔111a,在第二连接部121形成有贯通孔121a,在第二板状构件300形成有贯通孔311。在这些贯通孔311、121a以及111a***第一固定构件131的外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与第二固定构件132的内螺纹部结合。由此,第一固定构件131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32在由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夹着第二连接部121的状态下,朝向第二连接部121按压第二板状构件300,将第一连接部1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1连接(固定)。
也可以是,第二固定构件132为螺栓,第一固定构件131为该螺栓所结合的螺母。将第一外装体110和第二外装体120连接(接合)的方法也可以是其他方法,也可以是利用铆钉的接合、铆接接合、利用夹持器的夹入、粘接、焊接、热密封、超声波熔接等。
[1.2第一板状构件200的说明]
第一板状构件200是与蓄电元件400在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排列并且沿着外装体100配置的板状的构件。第一板状构件200安装在外装体100的外表面。具体地,第一板状构件200是在蓄电元件400以及第一外装体110的Z轴负方向上,沿着第一外装体110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且波板状的构件。而且,第一板状构件200与第一外装体110的Z轴负方向侧的外表面抵接,并且被安装于该外表面。第一板状构件200既可以将板状构件折弯成波板状而形成,也可以通过铸造(压铸)等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两端部通过固定构件130(第一固定构件131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32),与第二连接部12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一起被安装于第一连接部111(参照图6)。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两端部具有形成有贯通孔211的板状构件连接部210。在第二板状构件300的贯通孔311、第二连接部121的贯通孔121a、第一连接部111的贯通孔111a以及板状构件连接部210的贯通孔211***第一固定构件131的外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与第二固定构件132的内螺纹部结合。由此,第一板状构件200与第二外装体120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一起被安装于第一外装体110。
在与配置在X轴方向两端部以及Y轴方向两端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角部)的固定构件130对应的位置,未配置第二板状构件300。因此,在该角部,第一板状构件200与第二连接部121一起被安装于第一连接部111。在该角部,第一板状构件200与第二外装体120一起被安装于第一外装体110。对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将后述。
[1.3外装体100内的各构成要素的说明]
蓄电元件400是能够充入电并且放出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地,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400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8个蓄电元件400在被设为横置(横倒)的状态下(在蓄电元件400的后述的长侧面411a朝向Z轴方向的状态下)沿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布置。具体地,2个第一蓄电元件401沿Z轴方向层叠(平放层叠),2个第二蓄电元件402沿Z轴方向层叠(平放层叠),2个第三蓄电元件403沿Z轴方向层叠(平放层叠),2个第四蓄电元件404沿Z轴方向层叠(平放层叠)。而且,2个第一蓄电元件401、2个第二蓄电元件402、2个第三蓄电元件403以及2个第四蓄电元件404从X轴负方向朝向X轴正方向而沿X轴方向排列地进行布置。
蓄电元件400的个数不特别限定,多少个蓄电元件400沿Z轴方向配置(层叠)均可以,多少个蓄电元件400沿X轴方向配置(布置)均可以。蓄电元件400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方形,也可以是其以外的多棱柱形状、圆柱形状、椭圆柱形状、长圆柱形状等。蓄电元件400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400也可以不是二次电池,而是即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蓄积的电的一次电池。蓄电元件400也可以是使用了固体电解质的电池。蓄电元件400也可以是袋式的蓄电元件。对于蓄电元件400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将后述。
间隔件500是与蓄电元件400相邻地配置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间隔件。间隔件500与蓄电元件400的长侧面411a对置地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的Z轴正方向或Z轴负方向上。间隔件500由能够用于第二外装体120的任何树脂材料等的绝缘构件、或达玛材料等隔热性高的构件等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间隔件500,配置有中间间隔件510和一对端部间隔件520。中间间隔件510是配置在2个蓄电元件400之间的间隔件500,端部间隔件520是配置在蓄电元件400与第一外装体110或约束体600之间的间隔件500。中间间隔件510以及一对端部间隔件520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夹着蓄电元件400,对蓄电元件400彼此之间以及蓄电元件400与第一外装体110以及约束体600之间进行电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沿X轴方向排列配置有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因而针对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各自,配置有中间间隔件510以及一对端部间隔件520。也可以取代间隔件500或除间隔件500之外还在蓄电元件400的侧面配置绝缘片。
在配置于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间隔件520各自,在Y轴负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沿X轴方向排列的2个突起521。突起521是被***于形成在后述的约束体600的第一约束体610的圆形状的贯通孔611以及形成在第二约束体620的圆形状的贯通孔621、且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由此,能够相对于间隔件500(以及蓄电元件400)对约束体600进行定位。
约束体600是和第一外装体110在Z轴方向上夹着第一蓄电元件401以及第二蓄电元件402等多个蓄电元件400的构件。具体地,第一外装体110以及约束体600相互接合而将多个蓄电元件400夹入。由此,第一外装体110以及约束体600在Z轴方向上对多个蓄电元件400进行约束(向多个蓄电元件400赋予Z轴方向上的约束力)。第一外装体110跨越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地沿X轴方向延伸,由约束体600与第一外装体110单独地约束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各自。约束体600由能够用于第一外装体110的金属构件等形成。
约束体600具有第一约束体610和第二约束体620。第一约束体610配置在第二约束体620的Z轴正方向上,是与第一外装体110接合的从X轴方向观察为倒U字状的板状构件。第二约束体620是在蓄电元件400以及间隔件500(端部间隔件520)的Z轴正方向上,配置为覆盖它们的Z轴正方向侧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的板状构件。在第一约束体610以及第二约束体620为了强度提高等而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凸部,但凸部的位置、形状以及个数不特别限定,此外也可以是未形成凸部的结构。第一约束体610以及第二约束体620可以一体地形成,约束体600也可以不具有第二约束体620。
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被相互分离地配置,关于沿X轴方向排列的约束体600也被相分离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热在第一蓄电元件401与第二蓄电元件402之间传导,因而能够抑制第一蓄电元件401以及第二蓄电元件402相互产生热影响。也可以在第一蓄电元件401与第二蓄电元件402之间的间隙配置隔热材料,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蓄电元件401以及第二蓄电元件402相互产生热影响。
汇流条框架700是能够对汇流条800与其他构件进行电绝缘并对汇流条800进行位置限制的扁平的矩形状的绝缘构件。汇流条框架700由能够用于第二外装体120的任何树脂材料等形成。汇流条框架700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400的Y轴负方向上,相对于多个蓄电元件400被定位,由此汇流条800相对于多个蓄电元件400被定位,与该多个蓄电元件400具有的电极端子接合。
汇流条800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400的Y轴负方向上,是与该多个蓄电元件400以及导电构件900连接(接合)的平板状的构件。汇流条800具有汇流条810、820以及830。汇流条810将相邻的蓄电元件400具有的后述的电极端子420彼此连接。汇流条820以及830将蓄电元件400的电极端子420和导电构件900的后述的连接部912以及922连接,将蓄电元件400和正极以及负极的外部端子2I以及2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800和蓄电元件400的电极端子420通过焊接来连接(接合),但也可以通过螺栓紧固等来连接(接合)。汇流条800和导电构件900的连接部912以及922通过螺栓紧固来连接(接合),但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来连接(接合)。汇流条800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镍等金属制的导电构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或金属以外的导电性的构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800将蓄电元件400每2个并联地连接而构成4组蓄电元件群,并将该4组蓄电元件群串联地连接,但汇流条800也可以将8个蓄电元件400全部串联地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导电构件900与汇流条800以及控制单元20连接,是将蓄电元件400和外部端子21以及22电连接的导电性的构件。即,导电构件900是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的主电流(充放电电流)路径上的导电构件(也称为电源线、电力线、主电路线缆、电源线缆、电力线缆)。导电构件900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镍等金属制的导电构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或金属以外的导电性的构件形成。导电构件900具有导电构件910和导电构件920。导电构件910具有连接部911以及912和安装部913。导电构件920具有连接部921以及922和安装部923。
连接部912是与汇流条820连接的部位,连接部922是与汇流条830连接的部位。安装部913以及923是安装在第一外装体110的安装台115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910具有板状构件从连接部911至安装部913延伸且电线从安装部913至连接部912延伸地配置的结构。导电构件920具有板状构件从连接部921至安装部923延伸且电线从安装部923至连接部922延伸地配置的结构。
[1.4其他构成要素的说明]
控制单元20是具有对蓄电单元10内的蓄电元件400进行控制的控制设备(未图示)的装置,具体地,是控制蓄电元件400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配置在控制单元20内的该控制设备是与蓄电元件400的主电流路径连接并控制蓄电元件400的设备,是控制蓄电元件400的充放电的电路基板、熔丝、继电器、FET(Field Effect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等半导体开关、分路电阻等。控制单元20被容纳于外装体100。
在外装体100,在X轴正方向的端部配置有作为正极以及负极的一对模块端子(总端子)的外部端子21以及22。外部端子21以及22经由连接部911以及921,与蓄电单元10的蓄电元件400电连接。蓄电装置1经由该外部端子21以及22,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且向外部放出电。外部端子21是作为正极的外部端子的正极外部端子,端外部子22是作为负极的外部端子的负极外部端子。外部端子21以及22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制的导电构件形成。
[2蓄电元件400的结构的说明]
对蓄电元件40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蓄电单元10具备的8个蓄电元件400(2个第一蓄电元件401、2个第二蓄电元件402、2个第三蓄电元件403以及2个第四蓄电元件404)均具有同样的结构,因而以下进行针对1个蓄电元件400的结构的说明。
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400分解而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地,图4示出了将图3所示的蓄电元件400设为纵置(立设)的状态下将各部分解后的图。
如图4所示,蓄电元件400具备容器410、一对(正极以及负极)电极端子420和一对(正极以及负极)垫片430。在容器410的内侧容纳有一对(正极以及负极)垫片440、一对(正极以及负极)集电体450和电极体460。在容器410的内侧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但省略了图示。作为该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400的性能,则对其种类不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电解液。除上述的构成要素以外,也可以还配置有配置在电极体460的侧面或下表面等的间隔件、将电极体460等包入的绝缘膜、覆盖容器410的外表面的绝缘片等。
容器410是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容器主体411和封堵容器主体411的该开口的容器盖体412的长方体形状(方形或箱形)的壳体。根据这样的结构,容器410成为在将电极体460等容纳在容器主体411的内部之后,能够通过将容器主体411和容器盖体412焊接等来将内部密封的构造。容器主体411以及容器盖体412的材质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为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镀敷钢板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容器主体411是构成容器410的主体的矩形筒状且具备底的构件,在Y轴负方向侧形成有开口。容器主体411在Z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一对矩形状且平面状的(平坦的)长侧面411a,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一对矩形状且平面状的(平坦的)短侧面411b,在Y轴正方向侧具有矩形状且平面状的(平坦的)底面411c。容器盖体412是构成容器410的盖体的矩形状的板状构件,在容器主体411的Y轴负方向侧沿X轴方向延伸配置。在容器盖体412,设置有在容器410内侧的压力上升了的情况下释放该压力的气体排出阀412a以及用于向容器410的内侧注入电解液的注液部(未图示)等。如此,容器410具有沿Y轴方向(第二方向)排列配置且相互接合的容器主体411以及容器盖体412。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沿作为容器盖体412的长度方向的X轴方向(第三方向)排列配置。
电极体460是将正极板、负极板和隔离件层叠而形成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正极板在作为由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集电箔的正极基材层上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在作为由铜或铜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集电箔的负极基材层上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所使用的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吸藏放出锂离子,则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体460是将极板(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绕沿X轴方向延伸的卷绕轴(与X轴方向平行的假想轴)卷绕而形成的卷绕型(所谓的纵卷型)的电极体。
电极体460的极板(正极板以及负极板)沿Z轴方向层叠,因而也将Z轴方向称为层叠方向。将极板沿层叠方向层叠而形成了电极体460。电极体460通过将极板卷绕而具有沿Z轴方向排列的一对平坦部461和沿Y轴方向排列的一对弯曲部462,上述的层叠方向是平坦部461中的极板的层叠方向。平坦部461是将一对弯曲部462的端部彼此连结的平坦的部位,弯曲部462是向Y轴方向突出地弯曲成半圆形状等的部位。也能够将平坦部461的平坦面所朝向的方向或一对平坦部461的对置方向定义为上述层叠方向。因此,也可以说多个第一蓄电元件401沿该层叠方向排列。对于其他蓄电元件400也是同样的。也将布置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的X轴方向称为布置方向。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沿与该层叠方向交叉的布置方向布置。
电极体460将正极板和负极板沿X轴方向相互错开而卷绕,因而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在各自的错开的方向的端部不形成(涂敷)活性物质,而具有基材层露出的部分(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电极体460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端部463,端部463从平坦部461以及弯曲部462向X轴方向两侧突出,并且将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层叠而与集电体450连接。
电极体460可以是将极板绕沿Y轴方向延伸的卷绕轴卷绕而形成的所谓的横卷型的电极体、将多个平板状的极板层叠而形成的层叠型(堆叠型)的电极体、将极板折叠成蜿蜒状的蜿蜒型的电极体等任何形态的电极体。在横卷型的电极体的情况下,弯曲部以及与集电体的连接部(极耳)以外的平坦的部位是平坦部,在层叠型(堆叠型)以及蜿蜒型的电极体的情况下,与集电体的连接部(极耳)以外的平坦的部位是平坦部。
电极端子420是蓄电元件400的端子(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向Y轴负方向突出地配置在容器盖体412。电极端子420经由集电体450与电极体460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电连接。电极端子420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等的导电构件形成。
集电体450是与电极端子420和电极体460的端部463电连接的导电性的构件(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集电体450由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形成。垫片430以及440是配置在容器盖体412与电极端子420以及集电体450之间的平板状的具有电绝缘性的密封构件。垫片430以及440由能够用于第二外装体120的任何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
[3第一板状构件200的结构的说明]
对第一板状构件20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A以及图5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板状构件200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地,图5A是将图2所示的第一板状构件200放大而示出的放大立体图,图5B是示出使图5A的第一板状构件200绕X轴旋转了180°的情况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外装体100(第一外装体110、第二外装体120、固定构件130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具体地,图6的(a)示出了从Y轴负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的情况下的结构,图6的(b)将图6的(a)中的由虚线包围的部分放大而示出。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外装体110、蓄电元件400、间隔件500以及约束体600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具体地,图7示出了在第一外装体110的安装台113、114与蓄电元件400以及间隔件500一起安装有约束体600,并且相对于第一外装体110配置有第一板状构件200的情况下的结构。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400、间隔件500以及约束体600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具体地,图8示出了从X轴正方向观察图7的结构的情况下的结构。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400、间隔件500以及约束体600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具体地,图9的(a)示出了用穿过IXa-IXa线且与XZ平面平行的面将图7的结构切断了的情况下的剖面,图9的(b)将图9的(a)中的由虚线包围的部分放大而示。
如图5A以及图5B等所示,第一板状构件200除板状构件连接部210以外还具有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板状构件连接部210是配置在第一板状构件200的X轴方向两端部的沿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部位,形成有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贯通孔211。经由这些贯通孔211,板状构件连接部210通过固定构件130与第二连接部121(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00)一起被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由此将第一板状构件200安装在外装体100(第一外装体110)(参照图6)。
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配置在2个板状构件连接部210之间,是沿Z轴方向(第一方向)突出并且在Y轴方向(第二方向)上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一端缘延伸到另一端缘的长条的凸部(凸条部)。具体地,板状构件凸部220是沿Z轴正方向突出且沿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至第一板状构件200的Y轴方向的两端缘的凸部。板状构件凸部230是沿Z轴负方向突出且沿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至第一板状构件200的Y轴方向的两端缘的凸部。
具体地,板状构件凸部220是第一板状构件200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向Z轴正方向凹陷,并且第一板状构件200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凸部。板状构件凸部230是第一板状构件200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向Z轴负方向凹陷,并且第一板状构件200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向Z轴负方向突出的凸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沿X轴方向(第三方向)排列配置。即,多个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跨越多个蓄电元件400(第一蓄电元件401~第四蓄电元件404)而沿X轴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参照图7以及图9等)。如此,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如波板那样的形状。
如图6~图9等所示,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具有与外装体100(第一外装体110)相同的长度。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在Y轴方向上具有与外装体100(第一外装体110)相同的长度。由此,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形成得比蓄电元件400长,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在Y轴方向上形成得比蓄电元件400长。换言之,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两侧以及Y轴方向两侧比所有蓄电元件400突出地配置,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在Y轴方向上比所有蓄电元件400突出地配置。
第一板状构件200也可以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具有与蓄电元件400相同的长度。第一板状构件200只要形成为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至少延伸到蓄电元件400的端缘即可,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只要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至少延伸到蓄电元件400的端缘即可。换言之,第一板状构件200只要至少一部分从Z轴方向观察时与蓄电元件400的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端缘重叠即可,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只要至少一部分从Z轴方向观察时与蓄电元件400的Y轴方向的端缘重叠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Y轴方向观察,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具有梯形状,但也可以是,从Y轴方向观察,具有矩形状或三角形状等多边形状、半圆形状、半椭圆形状、半长圆形状等任何形状。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的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一侧的面凹陷地形成,因而也可以说是凹部。
第一板状构件200与外装体100抵接地配置,在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与外装体100之间形成有空间。如图6以及图9等所示,第一板状构件200与第一外装体110抵接地配置,并且在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与第一外装体110之间形成有空间S。在空间S内配置固定构件130的从第一外装体110突出的部分(第一固定构件131的外螺纹部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32)以及形成在第一外装体110的外装体凸部117等。
外装体凸部117是形成在第一外装体110的向Z轴负方向突出的凸部。外装体凸部117是为了在第一外装体110配置安装台113以及114而通过使第一外装体110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凹陷来向第一外装体110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突出的凸部。
如图9所示,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之中的朝向蓄电元件400突出的凸部(板状构件凸部220)与外装体100之中的外装体凸部116的周围抵接地配置。板状构件凸部220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与外装体凸部116错开的位置,由此,板状构件凸部220与第一外装体110之中的外装体凸部116在沿X轴方向相邻的部位抵接。
具体地,板状构件凸部220具有与外装体凸部116的周围抵接地配置的抵接部221。抵接部221配置在外装体凸部116的X轴方向两侧方,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位。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板状构件200通过板状构件凸部220的抵接部221来向Z轴正方向按压第一外装体110的外装体凸部116。外装体凸部116经由端部间隔件520向Z轴正方向按压蓄电元件400的容器410的长侧面411a的中央部。
[4效果的说明]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1具备与蓄电元件400在第一方向(Z轴方向)上排列且沿着外装体100的板状的第一板状构件200,蓄电元件400的容器410具有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排列的容器主体411以及容器盖体412。而且,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沿第一方向突出且延伸至第二方向的两端缘的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如此,在沿着外装体100的位置配置板状的第一板状构件200,在第一板状构件200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板状构件200来增强第二方向上的外装体100的强度。由此,能够提高蓄电装置1的第二方向(容器主体411以及容器盖体412的排列方向)上的耐压坏性能,因而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400的保护。
蓄电装置1具备沿第三方向(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400,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如此,在多个蓄电元件400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结构中,通过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沿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从而能够提高针对多个蓄电元件400的第二方向上的耐压坏性能。由此,针对多个蓄电元件400,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保护。
通过将第一板状构件200安装于蓄电装置1的外装体100的外表面,从而第一板状构件200能够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效地保护外装体100。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400的保护。通过将第一板状构件200安装于外装体100的外表面,从而第一板状构件200能够经由外装体100对蓄电元件400的热进行散热。
通过将第一板状构件200与外装体100抵接地配置,从而第一板状构件200能够进一步增强外装体100,因而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400的保护。通过在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与外装体100之间形成空间S,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在空间S容纳螺栓等构件(固定构件130以及外装体凸部117等)、利用空间S来隔热。通过第一板状构件200与外装体100抵接,从而第一板状构件200能够经由外装体100对蓄电元件400的热进行散热。
通过外装体100具有外装体凸部116,从而能够增强外装体100,因而能够提高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蓄电元件400的保护。外装体凸部116朝向蓄电元件400突出,因而外装体凸部116能够按压蓄电元件400来抑制蓄电元件400膨胀。特别地,由于朝向蓄电元件400突出的板状构件凸部220与外装体凸部116的周围抵接,从而即便蓄电元件400要膨胀,板状构件凸部220也能够限制外装体凸部116的移动来抑制蓄电元件400膨胀。
[5变形例的说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包括与专利请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外装体100的第二外装体120是在Z轴负方向侧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构件,第一外装体110是封堵第二外装体120的该开口的扁平的矩形状的构件。然而,也可以是,第一外装体110是在Z轴正方向侧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构件,第二外装体120是封堵第一外装体110的该开口的扁平的矩形状的盖,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外装体110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的Z轴负方向上,约束体600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的Z轴正方向上,并被相互接合。然而,也可以设为,第一外装体110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的Z轴正方向上,约束体600配置在蓄电元件400的Z轴负方向上,并被相互接合。在蓄电装置1中,也可以具有上下颠倒那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板状构件200安装于第一外装体110的上表面(Z轴正方向侧的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外装体110安装有约束体600来约束蓄电元件400。然而,也可以不在第一外装体110安装约束体600,而将约束体600安装于其他构件来约束蓄电元件4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板状构件200作为外装体100的外表面而被安装在第一外装体110的外表面(下表面,Z轴负方向侧的面)。然而,第一板状构件200也可以被安装在第二外装体120的外表面(上表面,Z轴正方向侧的面)。第一板状构件200也可以被安装在外装体100的侧面(X轴方向侧或Y轴方向侧的面)。设为第一板状构件200与蓄电元件400在Z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但也可以与蓄电元件400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也可以将X轴方向或Y轴方向设为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第一板状构件200也可以不安装于外装体100的外表面而被安装于外装体100的内表面。第一板状构件200也可以不被安装(固定)于外装体100而与外装体100抵接地配置,也可以不与外装体100抵接而沿着外装体100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两侧以及Y轴方向两侧比所有蓄电元件400突出地配置。然而,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任意的蓄电元件400从第一板状构件200稍微突出。只要第一板状构件200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至少1个蓄电元件400形成为不从第一板状构件200突出即可。在该情况下,与未配置第一板状构件200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不从第一板状构件200突出的蓄电元件400的保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的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是沿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凸部。然而,板状构件凸部220或230也可以是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一个面不凹陷,另一面突出的凸部。此外,板状构件凸部220或230也可以是不沿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而沿Y轴方向弯曲地延伸的凸部。进一步地,板状构件凸部220或230也可以是在从Y轴方向向X轴方向侧倾斜了的方向上延伸的凸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的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是在Y轴方向上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一端缘延伸到另一端缘的长条的凸部。然而,板状构件凸部220或230也可以不在Y轴方向上从第一板状构件200的一端缘延伸到另一端缘,也可以是在Y轴方向上朝向端缘延伸的凸部,并且沿Y轴方向部分地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板状构件凸部220被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外装体凸部116错开的位置,与外装体凸部116的周围抵接地配置。然而,板状构件凸部220也可以被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外装体凸部116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既可以是板状构件凸部220与外装体凸部116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抵接地配置,也可以是板状构件凸部230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与外装体凸部116的周围抵接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板状构件凸部220或230向Z轴正方向按压外装体凸部116的效果。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外装体凸部116与板状构件凸部220具有相同形状,在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与外装体100(第一外装体110)之间未形成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板状构件200具有多个板状构件凸部220以及230,但第一板状构件200也可以仅具有1个板状构件凸部220,也可以仅具有1个板状构件凸部230。
蓄电装置1不需要具备上述的所有构成要素。蓄电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控制单元20、垫片140、第二板状构件300、间隔件500、约束体600等。
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包括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蓄电装置1来实现,还能够作为外装体100和第一板状构件200的组合或第一板状构件200来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符号说明
1 蓄电装置
10 蓄电单元
20 控制单元
21、22 外部端子
800、810、820、830 汇流条
100 外装体
110 第一外装体
111 第一连接部
111a、121a、211、311、611、621 贯通孔
116、117 外装体凸部
120 第二外装体
121 第二连接部
130 固定构件
131 第一固定构件
132 第二固定构件
200 第一板状构件
210 板状构件连接部
220、230 板状构件凸部
221 抵接部
300、301、302 第二板状构件
400 蓄电元件
410 容器
411 容器主体
412 容器盖体
420 电极端子
500 间隔件
600 约束体
900、910、920 导电构件。

Claims (6)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具有容器;
外装体,容纳所述蓄电元件;和
板状构件,与所述蓄电元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并且沿着所述外装体配置,
所述容器具有相互接合的容器主体以及容器盖体,
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容器盖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板状构件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板状构件的端缘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板状构件凸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所述板状构件的一端缘延伸到另一端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沿所述容器盖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蓄电元件,所述长度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
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板状构件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板状构件被安装在所述外装体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板状构件与所述外装体抵接地配置,
在所述板状构件凸部与所述外装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外装体具有朝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的外装体凸部,
所述板状构件凸部之中的朝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的凸部与所述外装体之中的所述外装体凸部的周围抵接地配置。
CN202280038211.7A 2021-06-04 2022-05-24 蓄电装置 Pending CN1173970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4522 2021-06-04
JP2021094522 2021-06-04
PCT/JP2022/021215 WO2022255161A1 (ja) 2021-06-04 2022-05-24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7098A true CN117397098A (zh) 2024-01-12

Family

ID=84323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8211.7A Pending CN117397098A (zh) 2021-06-04 2022-05-24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50726A1 (zh)
JP (1) JPWO2022255161A1 (zh)
CN (1) CN117397098A (zh)
WO (1) WO20222551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6734A (ja) * 1993-12-27 1995-07-25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ボックス構造
JP5513445B2 (ja) * 2011-06-08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装置
JP2017010778A (ja) * 2015-06-22 2017-01-1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JP2017010781A (ja) 2015-06-22 2017-01-1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484178B2 (ja) * 2020-01-17 2024-05-1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5161A1 (ja) 2022-12-08
EP4350726A1 (en) 2024-04-10
JPWO2022255161A1 (zh)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84178B2 (ja) 蓄電装置
EP4350865A1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US20240047833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WO2021187114A1 (ja) 蓄電装置
JP7427903B2 (ja) 蓄電装置
WO2022255161A1 (ja) 蓄電装置
JP2021111562A (ja) 蓄電装置
WO2021145271A1 (ja) 蓄電装置
WO2021145272A1 (ja) 蓄電装置
WO2023013466A1 (ja) 蓄電装置
WO2022254937A1 (ja) 蓄電装置
WO2023053831A1 (ja) 蓄電装置
WO2022255017A1 (ja) 蓄電装置
JP7419902B2 (ja) 蓄電装置
WO2022196479A1 (ja) 蓄電装置
WO2022254931A1 (ja) 蓄電装置
US20230040116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WO2023176443A1 (ja) 蓄電装置
WO2022255162A1 (ja) 蓄電装置
WO2024043254A1 (ja) 蓄電装置
WO2023176752A1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3032562A1 (ja) 蓄電装置
WO2020184068A1 (ja) 蓄電装置
JP2022186356A (ja) 蓄電装置
JP2023053834A (ja) 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