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7800A -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7800A
CN115777800A CN202211501479.8A CN202211501479A CN115777800A CN 115777800 A CN115777800 A CN 115777800A CN 202211501479 A CN202211501479 A CN 202211501479A CN 115777800 A CN115777800 A CN 115777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tea leaves
leaves
temperature
ste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014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贤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bian Gaoshan T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bian Gaoshan T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bian Gaoshan T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bian Gaoshan Te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014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78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7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78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茶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茶叶晾晒后在8‑14℃下摊晾3‑5h,再将所述茶叶于365‑395℃下进行第一次杀青1‑2min,将所述茶叶骤冷后揉捻12‑18min,再于230‑25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随后于97‑103℃下进行第三次杀青,最后焙火,出茶;还公开了一种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幽兰香型绿茶。本申请的整个杀青步骤包括了三次杀青,第一次杀青后迅速降温冷却有利于鲜叶关闭毛孔,锁住芳香物质,保留香味。在三次递减的温度梯度下分别杀青三次,使得杀青反应温和,既能使得杀青充分,还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多的兰花香型的芳香物质,使得成品茶香气浓郁、味道香醇。

Description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茶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过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和干燥这五个过程制作而成的饮品,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绿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等营养成分,著名品种有碧螺春、西湖龙井等。
茶叶的选取、采摘和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杀青工序对绿茶外形和品质起到关键性作用,经过处理后的杀青叶应保持色泽翠绿,干茶色泽绿润。传统的杀青方式是用锅炒杀青,但对操作技术要求高,易使茶叶产生红梗红叶、黄闷现象,造成鲜叶的损坏,茶的质量不稳定,泡出的茶水有烟焦味和苦涩感,从而降低了茶的品质。
发明内容
为了提供一种茶叶外形结实、色泽翠绿、味道香醇的绿茶,本申请提供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新鲜茶叶晾晒后在8-14℃下摊晾3-5h,再将所述茶叶于365-395℃下进行第一次杀青1-2min,将所述茶叶骤冷后揉捻12-18min,再于230-25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随后于97-103℃下进行第三次杀青,最后焙火,出茶。
优选的,所述新鲜茶叶在阳光下晾晒时间1-2min。
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锅炒杀青进行一次性杀青,杀青温度低,茶叶易发红、青气重、香味不足。因此,为了保证杀青的效果需要选择高温杀青,而当采用高温杀青时,一旦时间过长,茶叶的叶色易发黄,茶叶太干,易碎,且杀青过度还会导致茶叶有焦火味,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经验把控杀青的温度和时间,使得整个杀青过程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本发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采摘后的新鲜茶叶在阳光下晾晒1-2min有助于新鲜茶叶毛孔打开,激活新鲜茶叶细胞,使得新鲜茶叶更易失水;在8-14℃下摊晾3-5h有利于新鲜茶叶除湿,使得叶片水除掉15%-20%。整个杀青步骤包括了三次杀青,在365-395℃下进行第一次杀青有利于减小低沸点芳香物质逸散,同时防止新鲜茶叶产生红梗。第一次杀青后迅速降温冷却有利于新鲜茶叶关闭毛孔,锁住芳香物质,保留香味。冷却后揉捻有利于保留茶叶良好的色泽和香气,同时使得新鲜茶叶细胞破碎,提高成品茶的滋味浓度。揉捻后再进行较低温的第二次杀青,一方面能够初步定型茶叶,另一方面减少了高温杀青的时间,避免杀青过度,同时较低温的第二次杀青则可以补足一次杀青时的杀青不足,以此保证杀青的充分。第三次杀青能够再次对茶叶定型,同时进一步保证杀青充分。在三次递减的温度梯度下分别杀青三次,使得杀青反应温和,既能使得杀青充分,还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多的兰花香型的芳香物质,使得成品茶香气浓郁、味道香醇。
优选的,所述茶叶为四月初采摘的高山茶,所述茶叶包括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山茶由于日夜温差大及常年午后云雾遮蔽的缘故,使得茶树的生长趋于缓慢,高山茶因为受海拔和气温的影响,茶叶中氨基酸物质较丰富,使得高山茶整体的口感和香气较好,使高山茶茶汤更佳柔和、醇厚,由高山新鲜茶叶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叶,具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而且香气高远,滋味浓厚,十分耐泡。此外,高山茶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均具有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色泽翠绿,茸毛多,鲜嫩度好,节间长等的优点。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物质成分的含量较高,所以其营养价值比较高,选择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成成茶后的茶质较好。
优选的,所述骤冷过程中,环境温度为3-8℃,时间为18-22min。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降温冷却的温度和时间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次杀青后的新鲜茶叶冷却充分,另一方面防止冷却过度茶叶结冰***,使得揉捻过程中碎叶率增大,降低成品茶的品质。
优选的,所述焙火过程的温度在80-115℃之间梯度上升,依次包括初次焙火、第二次焙火、第三次焙火和烘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次焙火使得茶叶逐渐脱水变干,有利于保留茶色,同时减少茶叶中的芳香物质的损耗,便于香味保留。
优选的,所述初次焙火过程中,温度为80-90℃,时间为16-24min;
所述第二次焙火过程中,温度为90-100℃,时间为16-24min;
所述第三次焙火过程中,温度为100-110℃,时间为16-24min;
所述烘干过程中,温度为110-115℃,时间为28-32min。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焙火的温度过高,时间过长,茶叶里的微量元素和芳香物质易被破坏,使得茶叶的香味流失较多,从而降低了茶叶的品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次焙火的温度最低,有利于防止开始焙火的温度过高损坏茶叶,初次焙火到烘干的温度逐级增加,使得茶叶的温度在循序渐进的焙火过程中缓慢升高,有助于茶叶提香。通过控制焙火的温度和时间,在实现茶叶变干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茶叶中的芳香物质。
优选的,经过所述烘干过程后,所述茶叶的含水量为4%-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茶叶的含水量较少,茶叶的干度较强,使得茶叶的外形结实,茶形美观,且茶叶在存储过程中不易发霉变质。
优选的,经过所述第三次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为15%-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次杀青对茶叶定型后,通过控制茶叶的含水量为15%-20%既能控制杀青的程度,防止杀青不充分或杀青过度,有助于茶叶回软,便于对茶叶塑形;又可以减少对茶叶中微量元素的破坏。
优选的,所述揉捻过程中碎茶率≤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茶太多,会影响成品茶的整体品质,控制碎茶率≤3%有利于保证出茶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幽兰香型绿茶,由上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制得。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通过在三次递减的温度梯度下分别杀青三次,使得杀青反应温和,既能使得杀青充分,还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多的兰花香型的芳香物质,使得成品茶外观结实、味道香醇。
2.由于本申请在第一次杀青后迅速降温冷却有利于茶叶关闭毛孔,锁住芳香物质,保留香味。冷却后揉捻有利于保留茶叶良好的色泽和香气,同时使得茶叶细胞破碎,提高成品茶的滋味浓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予以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以下实施例中所用原料除特殊说明外均可来源于普通市售。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其制备方法包括:
S1、将采摘好的新鲜茶叶均匀摊洒在摊晾槽内,于阳光下晾晒1min;
S2、将晾晒后的茶叶放进保温库,在8℃下摊晾3h;
S3、将摊晾后的茶叶放入蒸汽杀青机,于365℃下进行第一次杀青1min;
S4、在32℃下对第一次杀青后的茶叶进行骤冷降温23min;
S5、将骤冷后的茶叶进行揉捻12min,揉捻过程中碎茶率为2%。
S6、再于23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1min,对茶叶进行初次定型;
S7、将初次定型后的茶叶放入连续理条机中,于97℃下进行第三次杀青2min,对茶叶进行再次定型;经过第三次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为20%;
S8、将经过第三次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红外线提香机中在90℃下进行焙火90min后出机;
S9、风选:将焙火后的茶叶放进风选机中筛掉碎末等杂质,制得成品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其制备方法包括:
S1、将采摘好的新鲜茶叶均匀摊洒在摊晾槽内,于阳光下晾晒2min;
S2、将晾晒后的茶叶放进保温库,在14℃下摊晾5h;
S3、将摊晾后的茶叶放入蒸汽杀青机,于395℃下进行第一次杀青2min;
S4、在25℃下对第一次杀青后的茶叶进行骤冷降温15min;
S5、将骤冷后的茶叶进行揉捻18min,揉捻过程中碎茶率为3%;
S6、再于25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1min,对茶叶进行初次定型;
S7、将初次定型后的茶叶放入连续理条机中,于103℃下进行第三次杀青2min,对茶叶进行再次定型;经过第三次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为15%;
S8、将经过第三次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红外线提香机中在80℃下进行焙火100min后出机;
S9、风选:将焙火后的茶叶放进风选机中筛掉碎末等杂质,制得成品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其制备方法包括:
S1、将采摘好的新鲜茶叶均匀摊洒在摊晾槽内,于阳光下晾晒2min;
S2、将晾晒后的茶叶放进保温库,在11℃下摊晾4h;
S3、将摊晾后的茶叶放入蒸汽杀青机,于380℃下进行第一次杀青2min;
S4、在17℃下对第一次杀青后的茶叶进行骤冷降温15min;
S5、将骤冷后的茶叶进行揉捻15min,揉捻过程中碎茶率为2%;
S6、再于24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1min,对茶叶进行初次定型;
S7、将初次定型后的茶叶放入连续理条机中,于100℃下进行第三次杀青1min,对茶叶进行再次定型;经过第三次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为18%;
S8、将经过第三次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红外线提香机中在90℃下进行焙火90min后出机;
S9、风选:将焙火后的茶叶放进风选机中筛掉碎末等杂质,制得成品茶。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步骤S4中,骤冷的环境温度为3℃,骤冷降温时间为18min,其余均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
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步骤S4中,骤冷的环境温度为8℃,骤冷降温时间为22min,其余均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其制备方法包括:
S1、将采摘好的新鲜茶叶均匀摊洒在摊晾槽内,于阳光下晾晒2min;
S2、将晾晒后的茶叶放进保温库,在11℃下摊晾4h;
S3、将摊晾后的茶叶放入蒸汽杀青机,于380℃下进行第一次杀青2min;
S4、在5℃下对第一次杀青后的茶叶进行骤冷降温20min;
S5、将骤冷后的茶叶进行揉捻15min,揉捻过程中碎茶率为2%;
S6、再于24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1min,对茶叶进行初次定型;
S7、将初次定型后的茶叶放入连续理条机中,于100℃下进行第三次杀青2min,对茶叶进行再次定型;经过第三次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为18%;
S8、将经过第三次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红外线提香机中在80℃下进行初次焙火24min,再于90℃下进行第二次焙火24min,随后于100℃下进行第三次焙火24min,最后在110℃下进行烘干32min后出机;
S9、风选:将烘干后的茶叶放进风选机中筛掉碎末等杂质,制得成品茶。
实施例7
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步骤S8中,初次焙火过程中的温度为90℃,时间为16min;第二次焙火过程中的温度为100℃,时间为16min;第三次焙火过程中的温度为110℃,时间为16min;烘干过程中的温度为115℃,时间为28min;其余均与实施例6相同。
对比例
对比例1
与实施例3的区别之处在于,省去步骤S1,即新鲜茶叶不做在阳光下晾晒的处理。
对比例2
与实施例3的区别之处在于,省去步骤S4,即经过第一次杀青后的茶叶不做骤冷降温处理。
对比例3
S1、将采摘好的新鲜茶叶均匀摊洒在摊晾槽内,于阳光下晾晒2min;
S2、将晾晒后的茶叶放进保温库,在11℃下摊晾4h;
S3、将摊晾后的茶叶放入蒸汽杀青机,于500℃下进行杀青30s;
S4、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15min,揉捻过程中碎茶率为2%;
S5、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红外线提香机中在90℃下进行焙火90min后出机;
S6、风选:将焙火后的茶叶放进风选机中筛掉碎末等杂质,制得成品茶。
性能检测
(1)参照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公开的方法,组织50名专业评茶员进行,每个样品的每个指标按照评分要求逐一进行评价。填写品评表,最后总分按为各指标评分的权重取平均数,汇总结果。
①外形审评:取200g茶样,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中层、下层,按照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查看比较外形,审评结果见表2。
②取5g样品,按茶水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冲泡4min,然后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审评结果见表2。
(2)参照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检测方法》对样品中的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
表1绿茶品质评语与各品质因子评分表
Figure BDA0003967866460000061
Figure BDA0003967866460000071
表2不同样品的各品质因子评分对比表
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表3不同样品中的茶多酚含量表
Figure BDA0003967866460000072
Figure BDA0003967866460000081
通过实施例1-3并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通过本申请制得的绿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均较佳,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说明本申请通过逐步优化绿茶制备步骤中的工艺条件和参数,减小了茶叶在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的损耗,同时使得成品茶还具有外观结实、味道香醇的特点。
通过实施例4-5并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骤冷环境温度均在优选范围3-8℃内,骤冷时间均在优选范围18-22min内,使得实施例4和5的外形相较于实施例1-3较好,这是由于控制降温冷却的温度和时间既能够使得第一次杀青后的鲜叶冷却充分,使得第一次杀青后的鲜叶毛孔关闭,香味留存较多,同时有利于防止冷却过度茶叶结冰***,使得揉捻过程中碎叶率增大,降低成品茶的品质。
通过实施例6-7并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6和7制得的成品茶的外形,香气,汤色,叶底和滋味均佳,茶多酚含量有明显的提高。这是由于实施例6和7的焙火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分段进行:初次焙火、第二次焙火、第三次焙火和烘干,使得茶叶的温度在循序渐进的焙火过程中缓慢升高,有助于茶叶提香,同时反应温和,在实现茶叶变干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同时还能减小茶叶中茶多酚的损耗。
通过对比例1-3并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对比例1中的新鲜茶叶没有在阳光下晾晒,使得对比例1制得的成品茶的香气和滋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新鲜茶叶未经阳光照射,毛孔未能充分打开,同时新鲜茶叶的细胞活性较低,使得在后续制备工艺中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未能完全激发出来导致。对比例2制得的成品茶的外形、香味和滋味的品质级别均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对比例2未进行骤冷降温处理,使得茶叶未能充分回润、定型,影响茶叶后续揉捻,使得成品茶外观较差,同时茶叶毛孔打开,使得茶叶中的芳香物质逸散较多。对比例3制得的成品茶的外形、香味、滋味、汤色和叶底的品质级别均较低,这是由于对比例3采用一次性杀青的方式对茶叶进行杀青,使得茶叶中低沸点的芳香物逸散较多,同时杀青条件剧烈迅速,不利于茶叶成型。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新鲜茶叶晾晒后在8-14℃下摊晾3-5h,再将所述茶叶于365-395℃下进行第一次杀青1-2min,将所述茶叶骤冷后揉捻12-18min,再于230-250℃下进行第二次杀青,随后于97-103℃下进行第三次杀青,最后焙火,出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四月初采摘的高山茶,所述茶叶包括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骤冷过程中,环境温度为3-8℃,时间为18-22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火过程的温度在80-115℃之间梯度上升,依次包括初次焙火、第二次焙火、第三次焙火和烘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次焙火过程中,温度为80-90℃,时间为16-24min;
所述第二次焙火过程中,温度为90-100℃,时间为16-24min;
所述第三次焙火过程中,温度为100-110℃,时间为16-24min;
所述烘干过程中,温度为110-115℃,时间为28-32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烘干过程后,所述茶叶的含水量为4%-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第三次杀青后茶叶的含水量为15%-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捻过程中碎茶率≤3%。
9.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其特征在于:所述幽兰香型绿茶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幽兰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制得。
CN202211501479.8A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57778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1479.8A CN115777800A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1479.8A CN115777800A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7800A true CN115777800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2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01479.8A Pending CN115777800A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780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7454A (zh) * 2009-03-19 2009-08-19 无锡洞天秀竹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兰花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5410206A (zh) * 2015-10-10 2016-03-23 贵州露芽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制作工艺
CN106172922A (zh) * 2016-07-25 2016-12-07 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古茶树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7114499A (zh) * 2017-05-24 2017-09-01 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 一种幽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10915951A (zh) * 2019-12-04 2020-03-27 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质量茶叶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7454A (zh) * 2009-03-19 2009-08-19 无锡洞天秀竹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兰花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5410206A (zh) * 2015-10-10 2016-03-23 贵州露芽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制作工艺
CN106172922A (zh) * 2016-07-25 2016-12-07 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古茶树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7114499A (zh) * 2017-05-24 2017-09-01 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 一种幽香型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10915951A (zh) * 2019-12-04 2020-03-27 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质量茶叶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69250B (zh) 一种复合型黑茶加工方法
KR20130118060A (ko) 안식향을 함유하는 황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715702A (zh) 一种肉桂树鲜叶加工桂味红茶的方法
CN114468072A (zh) 一种新品红茶
CN110679674A (zh) 一种七佛贡茶饼的制备方法
CN112825940A (zh) 一种养生连翘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5362A (zh) 一种白檀嫩梢叶制作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15777800A (zh) 一种幽兰香型绿茶及制备方法
CN107467229A (zh) 一种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11657376A (zh) 一种柑普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1713571A (zh) 一种高品质翠秀绿茶的加工工艺
CN109170034B (zh) 一种工夫白茶及其加工工艺
CN115669744B (zh) 一种白茶及其精制方法
CN112352845A (zh) 一种有机绿茶叶的加工工艺
CN112825941A (zh) 一种养生蒲公英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79675A (zh) 一种七佛扁形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13893282B (zh) 一种制备蔓性千斤拔柑茶的方法
CN107927213B (zh) 天尖茶一次成型的加工方法及其产品
CN107173483B (zh) 冰析茶及冰析现萃茶饮料的制作方法
CN114271347B (zh) 一种龙井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TWI680720B (zh) 地瓜葉茶及其茶飲的製造方法
CN113080271A (zh) 红茶初加工工艺
CN106689452B (zh) 一种金茶的制作工艺
CN117958326A (zh) 一种黄大茶制作工艺
CN113796433A (zh) 一种红茶制作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