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7878A - 空调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07878A
CN114007878A CN202080044069.8A CN202080044069A CN114007878A CN 114007878 A CN114007878 A CN 114007878A CN 202080044069 A CN202080044069 A CN 202080044069A CN 114007878 A CN114007878 A CN 114007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upstream
flow path
partition memb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40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幸野哲也
小林亮
加藤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07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787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60H1/00471The ventilator being of the radial type, i.e. with radial expulsion of the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空调单元具备:包括覆盖风扇(24)的风扇壳体(32)的送风机(22)、收容送风机的单元壳体(12)、上游侧分隔部件(36)以及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在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供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流路(421)。上游侧分隔部件相对于单元壳体固定,并且将上游侧流路分隔为上游侧第一流路(422)和上游侧第二流路(423)。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对于风扇壳体固定,并且将多个叶片的风扇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空间(241)分隔为风扇第一流路(242)和风扇第二流路(243)。在单元壳体中的与送风机在风扇的径向上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机能够通过的大小的开口部。单元壳体具有封闭其开口部的罩(60)。

Description

空调单元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6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113939号,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空调风的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调单元中,从风扇的空气流上游侧到风扇的内侧配置有分隔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1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调单元中,考虑在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热交换器等温度调节零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了容易地进行包括风扇、电机的送风机的一部分或者整体的更换,需要使送风机沿着风扇的径向移动来从单元壳体取出送风机。
但是,专利文献1并未记载能够使送风机沿着风扇的径向移动来从单元壳体取出送风机的具体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风扇的空气流上游侧横跨至风扇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分隔部件的空调单元,并且该空调单元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机的一部分或者整体的更换。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吹出空调风的空调单具备:
送风机,该送风机包括具有配置于轴心的周向的多个叶片的离心式风扇、与风扇一同旋转的旋转轴、使旋转轴旋转的电机、保持电机的电机保持部以及相对于电机保持部固定且覆盖风扇的风扇壳体;
单元壳体,在该单元壳体的内部收容送风机,并且在该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供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流路和供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流路;
上游侧分隔部件,该上游侧分隔部件相对于单元壳体固定,并且将上游侧流路分隔为供第一流体流动的上游侧第一流路和供与第一气体性质不同的第二气体流动的上游侧第二流路;以及
风扇内侧分隔部件,该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对于风扇壳体固定,并且将多个叶片的风扇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空间分隔为供从上游侧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体流动的风扇第一流路和供从上游侧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体流动的风扇第二流路,
风扇壳体形成吹出第一流路和与吹出第一流路不同的吹出第二流路,该第一吹出流路供从风扇吹出的第一流体从风扇第一流路朝向风扇的径向的外侧流动,该吹出第二流路供从风扇吹出的第二流体从风扇第二流路朝向风扇的径向的外侧流动,
在单元壳体中的与送风机在风扇的径向上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机能够通过的大小的开口部,
单元壳体具有罩,该罩封闭开口部,并且能够相对于单元壳体进行装卸。
与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不同,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上游侧分隔部件为一体的情况下,当使送风机沿着风扇的径向移动时,风扇内侧分隔部件挂在送风机。因此,不能够使送风机沿着风扇的径向移动而从开口部向单元壳体的外部取出送风机。因此,不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机的一部分或者整体的更换。
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上游侧分隔部件是分体的。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经由风扇壳体被固定于电机保持部。即,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对于送风机固定。因此,即使使送风机沿着风扇的径向移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也不会挂在送风机。能够使送风机沿着风扇的径向移动而从拆卸了罩的开口部向壳体的外部取出送风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机的一部分或者整体的更换。
此外,在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送风机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空调单元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拆卸了更换用罩的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间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构成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空调单元10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出温度和湿度被调节后的空气即空调风。空调单元10配置于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
空调单元10具备单元壳体12。在单元壳体12的内部形成有供朝向车室的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单元壳体12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
在单元壳体12中的空气流上游侧形成有外气导入口14和内气导入口16。外气导入口14是用于将车室的外部的空气,即外气导入单元壳体12的内部的开口部。内气导入口16是用于将车室的内部的空气,即内气导入单元壳体12的内部的开口部。外气相当于第一气体。内气相当于与第一气体性质不同的第二气体。内气的温度和湿度与外气不同。外气导入口14位于单元壳体12中的上侧。内气导入口16在单元壳体12中相比外气导入口14位于下侧。
在单元壳体12中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脚部开口部20。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以及脚部开口部20是供空气朝向车室从单元壳体12的内部流出的开口部。从面部开口部18流出的空气从设置于车室的面部吹出口朝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从除霜开口部19流出的空气从设置于车室的除霜吹出口朝向前窗吹出。从脚部开口部20流出的空气朝向乘员的脚边吹出。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位于单元壳体12中的上侧。脚部开口部20在单元壳体12内相比面部开口部18位于下侧。
空调单元10具备送风机22。送风机22收容于单元壳体12的内部。送风机22在单元壳体12的内部形成空气流。
如图2所示,送风机22具有风扇24、旋转轴26、电机28、电机保持部30以及风扇壳体32。
风扇24是具有配置于风扇24的轴心的周向的多个叶片24a的离心式风扇。风扇24从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吸入空气,向风扇24的径向D1的外侧吹出空气。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包括与旋转轴26平行的方向和接近该方向的方向。
更详细而言,风扇24具有顶板部24b和底板部24c。顶板部24b和底板部24c在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多个叶片24a配置于顶板部24b与底板部24c之间。多个叶片24a的每一个与顶板部24b和底板部24c的每一个连接。此外,在图1等中,表示了叶片24a与顶板部24b和底板部24c的每一个连接的部分。空气在多个叶片24a中的相邻叶片24a之间流动。在顶板部24b形成有吸入空气的风扇吸入口。底板部24c与旋转轴26连接。
旋转轴26与风扇24一同旋转。旋转轴26的轴心与风扇24的轴心一致。旋转轴26沿水平方向延伸。即,旋转轴26在与水平方向平行或者相对于水平方向接***行的方向上延伸。
电机28是使旋转轴26旋转的电动驱动部。电机保持部30保持电机28。电机保持部30包括覆盖电机28的主体部301、从主体部301突出的凸缘部302。电机保持部30经由未图示的固定部件而被固定于单元壳体12。
风扇壳体32在相对于风扇24的径向D1的外侧的位置覆盖风扇24。风扇壳体32形成吸入口321、吹出第一流路322以及吹出第二流路323。吸入口321是吸入空气的开口部。吹出第一流路322是供从风扇24吹出的外气从后述的风扇第一流路242朝向风扇24的径向D1的外侧流动的流路。吹出第二流路323是与吹出第一流路322不同的流路,是供从风扇24吹出的内气从后述的风扇第二流路243朝向风扇24的径向D1的外侧流动的流路。
如图1所示,空调单元10具备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上游侧分隔部件36以及下游侧分隔部件38。这些分隔部件34、36、38配置于单元壳体12的内部。这些分隔部件34、36、38将单元壳体12的内部的空气流路在上下方向上分隔为两个流路。
在单元壳体12的内部形成供送风机22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流路421和供送风机2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流路441。具体而言,空气壳体12包括送风机部分40、上游侧部分42以及下游侧部分44。送风机部分40是单元壳体12中的在径向上与送风机22相对的部分。上游侧部分42是单元壳体12中的相比送风机部分40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上游侧部分42的内部的空间是上游侧流路421。下游侧部分44是单元壳体12中的相比送风机部分40位于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下游侧部分44的内部的空间是下游侧流路441。
上游侧分隔部件36配置于上游侧部分42的内部。上游侧分隔部件36将上游侧流路421分隔为供从外气导入口14导入的外气流动的上游侧第一流路422和供从内气导入口16导入的内气流动的上游侧第二流路423。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位于上游侧流路421中的上侧。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与外气导入口14连通。上游侧第二流路423相比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位于下侧。上游侧第二流路423与内气导入口16连通。
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配置于风扇24的径向D1的内侧。即,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多个叶片24a配置于径向D1的内侧的空间241。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将空间241分隔为供从上游侧第一流路422流出的外气流动的风扇第一流路242和供从上游侧第二流路423流出的内气流动的风扇第二流路243。风扇第二流路243相比风扇第一流路242位于下侧。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为平板状。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在作为与旋转轴26平行的方向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
下游侧分隔部件38配置于下游侧部分44的内部。下游侧分隔部件38将下游侧流路441分隔为供从吹出第一流路322流出的外气流动的下游侧第一流路442和供从吹出第二流路323流出的内气流动的下游侧第二流路443。下游侧第一流路442位于下游侧流路441中的上侧。下游侧第一流路442与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连通。下游侧第二流路443相比下游侧第一流路442位于下侧。下游侧第二流路443与脚部开口部20连通。
单元壳体12、上游侧分隔部件36以及下游侧分隔部件38被构成为通过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的一体成形品。因此,上游侧分隔部件36和下游侧分隔部件38相对于单元壳体12无缝地连续。由此,上游侧分隔部件36和下游侧分隔部件38相对于单元壳体12固定。此外,上游侧分隔部件36和下游侧分隔部件38也可以通过与单元壳体12接合而相对于单元壳体12固定。
如图3所示,风扇壳体32、电机保持部30以及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被构成为通过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的一体成形品。因此,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风扇壳体32无缝地连续。风扇壳体32相对于电机保持部30无缝地连续。由此,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电机保持部30固定。即,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送风机22固定。此外,风扇壳体32也可以是通过接合、嵌合等而相对于电机保持部30固定。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也可以是通过与风扇壳体32接合而相对于电机保持部30固定。
如图4所示,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34a位于吸入口321。端34a是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中的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的与电机28侧为相反侧的端。
上游侧分隔部件36中的至少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在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上延伸。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36a位于吸入口321附近。该端36a是上游侧分隔部件36中的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的电机28侧的端。
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34a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36a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由此,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形成间隙35。
而且,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向相对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侧偏离地配置。因此,间隙35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形成于相对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侧。
风扇壳体32的吸入口321的周缘部与送风机部分40和上游侧部分42的边界部接触。风扇壳体32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和送风机部分40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部与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接触。
如图1所示,空调单元10具备蒸发器46。蒸发器46是通过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器使制冷剂蒸发来冷却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46配置于单元壳体12的上游侧部分42的内部。蒸发器46横跨上游侧第一流路422和上游侧第二流路423这双方配置。
空调单元10具备加热器芯48、上侧调温门50以及下侧调温门52。加热器芯48、上侧调温门50以及下侧调温门52是调节空气的温度的温度调节零件。
加热器芯48是通过与发动机冷却水的热交换来加热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48配置于下游侧部分44的内部。加热器芯48横跨下游侧第一流路442和下游侧第二流路443这双方配置。在下游侧第一流路442形成有供空气绕过加热器芯48流动的第一迂回流路444。在下游侧第二流路443形成有供空气绕过加热器芯48流动的第二迂回流路445。
上侧调温门50配置于下游侧第一流路442中的加热器芯48与第一迂回流路444的空气流上游侧。上侧调温门50调节在加热器芯48流动的空气与在第一迂回流路444流动的空气的混合比例。由此,空气的温度被调节。
下侧调温门52配置于下游侧第二流路443中的加热器芯48与第二迂回流路445的空气流上游侧。下侧调温门52调节在加热器芯48流动的空气与在第二迂回流路445流动的空气的混合比例。由此,空气的温度被调节。
空调单元10具备面部门54、除霜门55以及脚部门56。这些门54、55、56配置于下游侧部分44的内部。面部门54对面部开口部18进行开闭。除霜门55对除霜开口部19进行开闭。脚部门56对脚部开口部20进行开闭。
如图1所示,单元壳体12具有更换用罩60。更换用罩60是封闭图5所示的更换用开口部62的部件。更换用罩60是能够相对于单元壳体12装卸的罩。
更换用开口部62形成于单元壳体12。更换用开口部62是在空调单元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在送风机22的更换时供送风机22通过的开口部。即,更换用开口部62是送风机22能够通过的大小的开口部。更换用开口部62形成于单元壳体12中的在径向D1上与送风机22相对的部分。具体而言,更换用开口部62形成于送风机部分40中的上侧的部分。上侧的部分是风扇第一流路242和风扇第二流路243的排列方向上的风扇第一流路242侧的部分。
在这样构成的空调单元10中,通过风扇24的旋转,如图1中的箭头F11、F12那样,从外气导入口14被导入的外气在上游侧第一流路422、风扇第一流路242、吹出第一流路322以及下游侧第一流路442流动。此时,从外气导入口14导入的外气在通过蒸发器46、加热器芯48而温度和湿度被调节后,从面部开口部18或者除霜开口部19流出。由此,空调风朝向车室内空间的上层部或者前窗吹出。
另外,如图1中的箭头F21、F22那样,从内气导入口16导入的内气在上游侧第二流路423、风扇第二流路243、吹出第二流路323以及下游侧第二流路443流动。此时,从内气导入口16导入的内气在通过蒸发器46、加热器芯48而温度和湿度被调节后,从脚部开口部20流出。由此,空调风向车室内空间的下层部吹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在冬季的制热时,相比内气湿度较低的外气在上游侧第一流路422、风扇第一流路242等流动。因此,能够将湿度较低的空气向前窗吹出。能够清除前窗的雾气。另外,相比外气温度较高的内气在上游侧第二流路423、风扇第二流路243等流动。由此,能够将加热了内气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因此,与将加热了外气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制热效率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10中,仅外气被导入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仅内气被导入上游侧第二流路423。然而,空调单元10也可以构成为,选择内气和外气的一方导入上游侧第一流路422,并且选择内气和外气的一方导入上游侧第二流路423。例如,也可以是将内气导入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与上游侧第二流路423这双方。另外,也可以是将外气导入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与上游侧第二流路423这双方。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10具备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上游侧分隔部件36作为从风扇24的空气流上游侧横跨至风扇24的内侧配置的分隔部件。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送风机22固定。上游侧分隔部件36相对于上游侧部分42固定。而且,在单元壳体12形成有更换用开口部62。单元壳体12具有更换用罩60。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为一体的情况下,当使送风机22在径向D1上移动时,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挂在送风机22。因此,不能够使送风机22在径向D1上移动而从更换用开口部62向单元壳体12的外部取出送风机22。因此,不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机22的零件更换。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是分体的。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经由风扇壳体32相对于电机保持部30固定。这样,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送风机22固定。因此,即使使送风机22在径向D1上移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也不会挂在送风机22。能够使送风机22在径向D1上移动而从拆卸了更换用罩60的更换用开口部62向单元壳体12的外部取出送风机2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机22的一部分或者整体的更换。
(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形成间隙35。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向相对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侧偏离地配置。
然而,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对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配置于在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主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上述的(1)的效果。
但是,在该情况下,如图6中的箭头F23那样,可以认为在上游侧第二流路423流动的内气的一部分从间隙35流入风扇第一流路242。在冬季的制热时,为了使前窗除雾,不优选的是,相比外气湿度较高的空气混入在上游侧第一流路422、风扇第一流路242流动的外气。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间隙35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形成于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侧。因此,如图4中的箭头F12那样,在上游侧第一流路422流动的外气的一部分从间隙35流入风扇第二流路243。通过外气在间隙35流动的动压力,能够防止内气在间隙35流动。能够防止在上游侧第二流路423流动的内气的一部分从间隙35流入风扇第一流路242。能够防止内气混入外气。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形成间隙35。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向上游侧第一流路422侧偏离地配置。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34a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36a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34a相比风扇壳体32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更换用罩60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相比风扇壳体32位于空气流上游侧,以能够使送风机22在径向D1上移动而向单元壳体12的外部取出送风机22。
空调单元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内气流入上游侧第一流路422、风扇第一流路242,内气必须在与在上游侧第一流路422流动的外气的流动方向的反方向上通过间隙35。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防止内气通过间隙35流入风扇第一流路242。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10具备用于封闭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72。
密封部件72由合成橡胶等构成。密封部件72通过接合等被固定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上游侧端部中的上游侧第二流路423侧的表面。密封部件72被按压向上游侧分隔部件36中的上游侧第一流路422的表面。由此,密封部件72在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在上游侧分隔部件36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之间。
空调单元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第一实施方式的(1)的效果。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密封部件72,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被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内气或者外气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泄漏。能够防止内气与外气的混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72被固定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然而,密封部件72也可以被固定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10具备用于封闭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74。
密封部件74由合成橡胶等构成。密封部件74通过接合等被固定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下游侧端部。在密封部件74的下游侧端部形成有凹部75。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上游侧端部被压入密封部件74的凹部75。由此,密封部件74在沿着旋转轴26的方向上夹在上游侧分隔部件36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之间。
空调单元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第一实施方式的(1)的效果。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密封部件74,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被封闭。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74被固定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然而,密封部件74也可以被固定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具有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嵌合的一侧嵌合部76。一侧嵌合部76形成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的上游侧端部。一侧嵌合部76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通过树脂材料而一体地成形。一侧嵌合部76由作为细长的凹陷的槽部构成。
上游侧分隔部件36具有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嵌合的另一侧嵌合部78。另一侧嵌合部78形成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下游侧端部。另一侧嵌合部78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通过树脂材料而一体地成形。另一侧嵌合部78由能够与槽部嵌合的形状的突起部构成。
在送风机22进行更换时,在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向从上游侧分隔部件36分离的一侧移动。由此,一侧嵌合部76与另一侧嵌合部78的嵌合被解除。另一方面,在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向接近上游侧分隔部件36的一侧移动。由此,一侧嵌合部76与另一侧嵌合部78嵌合。
空调单元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第一实施方式的(1)的效果。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一侧嵌合部76与另一侧嵌合部78的嵌合,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被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内气或者外气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与上游侧分隔部件36之间的间隙泄漏。能够防止内气与外气的混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46配置于送风机22的空气流上游侧。然而,蒸发器46也可以配置于送风机22的空气流下游侧。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22的整体被单元壳体12覆盖。然而,也可以是送风机22的一部分,例如风扇壳体32从单元壳体12露出。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气体是外气,第二气体是内气。然而,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的每一个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只要是温度、湿度等性质彼此不同的气体即可。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10是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然而,空调单元10也可以搭载于除了车辆以外的结构。可以列举除了车辆以外的移动体、建筑等作为除了车辆以外的结构。
(5)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也包括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彼此并不是没有联系的,除了明显不可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整体所示的第一个观点,吹出空调风的空调单元具备送风机、单元壳体、上游侧第一流路、上游侧分隔部件以及风扇内侧分隔部件。送风机包括具有配置于轴心的周向上的多个叶片的离心式风扇、与风扇一同旋转的旋转轴、使旋转轴旋转的电机、保持电机的电机保持部以及相对于电机保持部固定且覆盖风扇的风扇壳体。在单元壳体的内部收容送风机,并且在该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供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流路和供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流路。上游侧分隔部件相对于单元壳体固定,并且将上游侧流路分隔为供第一流体流动的上游侧第一流路和供与第一气体性质不同的第二气体流动的上游侧第二流路。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对于风扇壳体固定,并且将多个叶片的风扇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空间分隔为供从上游侧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体流动的风扇第一流路和供从上游侧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体流动的风扇第二流路。风扇壳体形成吹出第一流路和与吹出第一流路不同的吹出第二流路,该吹出第一流路供从风扇吹出的第一流体从风扇第一流路朝向风扇的径向的外侧流动,该吹出第二流路供从风扇吹出的第二流体从风扇第二流路朝向风扇的径向的外侧流动。在单元壳体中的与送风机在风扇的径向上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送风机能够通过的大小的开口部。单元壳体具有罩,该罩封闭开口部,并且能够相对于单元壳体进行装卸。
另外,根据第二个观点,在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上游侧分隔部件之间形成间隙,并且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向相对于上游侧分隔部件的上游侧第一流路侧偏离地配置。由此,在上游侧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气体的一部分通过间隙流入风扇第二流路。由此,能够防止第二气体通过间隙流入风扇第一流路。能够防止第二气体混入在风扇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气体。
另外,根据第三个观点,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相比上游侧分隔部件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由此,为了使第二气体通过间隙流入风扇第一流路,第二气体必须在与在上游侧第一流路流动的第一气体的流动方向的反方向上通过间隙。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二气体通过间隙流入风扇第一流路。
另外,根据第四个观点,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第一气体是车室外的空气。第二气体是车室内的空气。在第四个观点的情况下,根据第二、第三个观点,能够防止内气混入在风扇第一流路流动的外气。
另外,根据第五个观点,空调单元具备用于封闭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上游侧分隔部件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气体或者第二气体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上游侧分隔部件之间泄漏。能够防止第一气体与第二气体的混合。
另外,根据第六个观点,风扇内侧分隔部件具有与上游侧分隔部件嵌合的一侧嵌合部。上游侧分隔部件具有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嵌合的另一侧嵌合部。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气体或者第二气体从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上游侧分隔部件之间泄漏。能够防止第一气体与第二气体的混合。

Claims (6)

1.一种空调单元,吹出空调风,该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机(22),该送风机包括具有配置于轴心的周向的多个叶片(24a)的离心式风扇(24)、与所述风扇一同旋转的旋转轴(26)、使所述旋转轴旋转的电机(28)、保持所述电机的电机保持部(30)以及相对于所述电机保持部固定且覆盖所述风扇的风扇壳体(32);
单元壳体(12),在该单元壳体的内部***述送风机,并且在该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供所述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流路(421)和供所述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流动的下游侧流路(441);
上游侧分隔部件(36),该上游侧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单元壳体固定,并且将所述上游侧流路分隔为供第一流体流动的上游侧第一流路(422)和供与所述第一气体性质不同的第二气体流动的上游侧第二流路(423);以及
风扇内侧分隔部件(34),该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风扇壳体固定,并且将所述多个叶片的所述风扇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空间(241)分隔为供从所述上游侧第一流路流出的所述第一气体流动的风扇第一流路(242)和供从所述上游侧第二流路流出的所述第二气体流动的风扇第二流路(243),
所述风扇壳体形成吹出第一流路(322)和与所述吹出第一流路不同的吹出第二流路(323),该吹出第一流路供从所述风扇吹出的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风扇第一流路朝向所述风扇的径向的外侧流动,该吹出第二流路供从所述风扇吹出的所述第二流体从所述风扇第二流路朝向所述风扇的径向的外侧流动,
在所述单元壳体中的与所述送风机在所述风扇的径向上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所述送风机能够通过的大小的开口部(62),
所述单元壳体具有罩(60),该罩封闭所述开口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单元壳体进行装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之间形成间隙(35),并且所述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相比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向相对于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的所述上游侧第一流路侧偏离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内侧分隔部件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34a)相比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36a)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
所述第一气体是车室外的空气,
所述第二气体是车室内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单元具备用于封闭所述风扇内侧分隔部件与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72、7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内侧分隔部件具有与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嵌合的一侧嵌合部(76),
所述上游侧分隔部件具有与所述风扇内侧分隔部件嵌合的另一侧嵌合部(78)。
CN202080044069.8A 2019-06-19 2020-06-16 空调单元 Withdrawn CN1140078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3939A JP2021000852A (ja) 2019-06-19 2019-06-19 空調ユニット
JP2019-113939 2019-06-19
PCT/JP2020/023571 WO2020255951A1 (ja) 2019-06-19 2020-06-16 空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07878A true CN114007878A (zh) 2022-02-01

Family

ID=73994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4069.8A Withdrawn CN114007878A (zh) 2019-06-19 2020-06-16 空调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97481A1 (zh)
JP (1) JP2021000852A (zh)
CN (1) CN114007878A (zh)
WO (1) WO2020255951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723A (ja) * 1995-05-10 1997-01-28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1208239A (ja) * 1998-01-27 1999-08-03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450878B1 (en) * 1999-06-30 2002-09-17 Valeo Climatisation Ventilation module
CN105764721A (zh) * 2013-11-20 2016-07-13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US20170072765A1 (en) * 2014-05-27 2017-03-16 Sanden Holdings Corporatio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8001911A (ja) * 2016-06-30 2018-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JP2018105284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2019034612A (ja) * 2017-08-11 2019-03-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WO2019069702A1 (ja) * 2017-10-05 2019-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30379A (ko) * 2005-09-13 2007-03-16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2층류 공조장치용 인테이크 도어 실링구조
JP4950502B2 (ja) * 2006-02-10 2012-06-1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送風ユニット
US8267674B2 (en) * 2010-02-04 2012-09-18 Robert Bosch Gmbh Centrifugal blowe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723A (ja) * 1995-05-10 1997-01-28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1208239A (ja) * 1998-01-27 1999-08-03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450878B1 (en) * 1999-06-30 2002-09-17 Valeo Climatisation Ventilation module
CN105764721A (zh) * 2013-11-20 2016-07-13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US20170072765A1 (en) * 2014-05-27 2017-03-16 Sanden Holdings Corporatio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8001911A (ja) * 2016-06-30 2018-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JP2018105284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2019034612A (ja) * 2017-08-11 2019-03-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WO2019069702A1 (ja) * 2017-10-05 2019-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0852A (ja) 2021-01-07
US20220097481A1 (en) 2022-03-31
WO2020255951A1 (ja)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75495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11274670B2 (en) Blower
CN111247012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9153308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489444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583378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4218446A (ja) 遠心式送風装置
CN109803843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1124701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7221460A1 (ja) 空調装置
US20090133422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3365856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698479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901864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8001911A (ja) 空調装置
CN113453922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626943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33086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4007878A (zh) 空调单元
JP200022582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118977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US2007013140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3324406B2 (ja) 送風ユニット
JP6973363B2 (ja) 送風機
JP2007168735A (ja) 空気通路切換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切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