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7204B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7204B
CN113357204B CN202110239555.1A CN202110239555A CN113357204B CN 113357204 B CN113357204 B CN 113357204B CN 202110239555 A CN202110239555 A CN 202110239555A CN 113357204 B CN113357204 B CN 113357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body
opening
discharge
slit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95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57204A (zh
Inventor
郑载赫
金起东
崔硕浩
朴亨镐
金厚辰
郑惠仁
李昌勋
金容民
崔致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269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111994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577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7517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4481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357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7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57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7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送风机,包括:风扇,引起空气的流动;下主体,提供安装所述风扇的内部空间,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吸入孔;第一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内部空间;第二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二内部空间,并从所述第一上主体隔开;以及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上主体和所述第二上主体之间,并在前后方向上呈开口,所述第一上主体包括:第一狭缝,贯穿所述第一上主体而形成,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所述第二上主体包括:第二狭缝,贯穿所述第二上主体而形成,将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Blower)。尤其是,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康达效应吐出空气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送风机可以引起空气的流动,来使空气在室内空间中循环,或者形成朝向用户的气流。最近,关于能够对用户带来舒适感的送风机的空气吐出结构开展有较多的研究。
与此相关地,韩国公开特许KR2011-0099318、KR2011-0100274、KR2019-0015325以及KR2019-0025443中披露有送风装置或利用康达效应来吹送空气的风扇。
但是,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有仅能够向一定区域吐出空气的问题。此外,为了变更风向而需要移动或旋转所述风扇,并由此引起消耗电力或产生噪音或振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前述的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康达效应来吹送空气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送风机的后方部形成的狭缝中吐出的空气向前方顺畅地引导,能够使风量损失乃至与空气流动对应的噪音发生最小化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形成以宽的范围吹送的气流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形成扩散风或上升风等多样的气流的送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送风机,包括:风扇,引起空气的流动;下主体,提供安装所述风扇的内部空间,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吸入孔;第一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内部空间;第二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二内部空间,并与所述第一上主体隔开;以及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上主体和所述第二上主体之间,并在前后方向上呈开口,所述第一上主体包括:第一狭缝,贯穿所述第一上主体而形成,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所述第二上主体包括:第二狭缝,贯穿所述第二上主体而形成,将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
对于本发明的送风机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康达效应来吹送空气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通过将送风机的后方部形成的狭缝中吐出的空气向前方顺畅地引导,能够使风量损失乃至与空气流动对应的噪音发生最小化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形成以宽的范围吹送的气流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形成扩散风或上升风等多样的气流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应用可能性的追加范围可以从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得以更加清楚。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理解在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内能够实现多样的变更及修改,因此,具体实施方式以及诸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应当被理解为仅作为例示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线剖切面。
图3及图4是图1的II-II'线剖切面。
图5是放大图4的A部分的图。
图6是测量与图5的开口的设计因子对应的噪音的实验曲线图。
图7是按图6的不同地点标示实验数据的曲线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X-X'线剖切面。
图10是后述的图15的左侧视图。
图11是图8的Z-Z'线剖切面。
图12是示出图8的送风机的风门封闭间隙的前方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送风机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的送风机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2的送风机的第一上主体的第一外表面被去除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6至图19是用于说明图12的送风机的风门组件的图。
图20是图13的Y1-Y1'线剖切面。
图21是图13的Y2-Y2'线剖切面。
图22及图23是用于说明送风机的第一状态下形成的扩散风的图,图22是送风机的俯视图,图23是用虚线箭头表现出扩散气流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4及图25是用于说明送风机的第二状态下形成的上升风的图,图24是送风机的俯视图,图25是用虚线箭头表现出上升气流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6及图27是测量与图14的吐出角对应的送风机的吐出气流的宽度变化的实验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与附图标记无关地,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元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
在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混淆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的要旨,则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并且,所附的附图仅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而并非由所附的附图来限定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思想,而是应当被理解为涵盖本发明的思想及保护范围中落入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代替物。
包括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可以使用于说明多样的结构元件,但是所述结构元件并不限定于所述术语。所述术语仅是作为将一个结构元件与其他结构元件进行区别的目的来使用。
附图上标示的上、下、左、右、前以及后的方向标识仅是为了说明上的便利,而并非意在由此来限定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思想。
参照图1,送风机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送风机1可以设置有底座2、下主体10、第一上主体20以及第二上主体30。
底座2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底面,并放置在室内空间的地面。底座2可以整体上形成为圆盘(circular plate)形状。
下主体10可以配置在底座2的上侧。下主体10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侧面下部。下主体10可以整体上形成为筒状。例如,下主体10的直径可以从下主体10的下部越向上部越小。作为另一例,下主体10的直径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保持恒定。吸入孔12可以贯穿下主体10的侧面而形成。例如,复数个吸入孔12可以沿着下主体10的圆周方向均匀地配置。由此,空气可以通过复数个吸入孔12从送风机1的外部向内部流入。
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可以配置在下主体10的上侧。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侧面上部。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隙9(space)可以形成在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之间并提供空气的流路。另外,间隙9可以被称为吹风间隙(blowing space)、谷槽(valley)或通道(channel)。另外,第一上主体20可以被称为第一塔(tower),第二上主体30被称为第二塔。
第一上主体20可以从第二上主体30向左侧隔开。第一上主体2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朝向间隙9,并可以定义间隙9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可以是从第一上主体20向朝向间隙9的方向即右侧凸出的曲面。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可以与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对向。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可以是从第一上主体20向与朝向间隙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左侧凸出的曲面。
例如,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例如,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朝向间隙9的方向即右侧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此时,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的曲率可以大于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的曲率。此外,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可以与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相遇而形成边缘(edge)。所述边缘可以由第一上主体20的前端20F和后端20R构成。例如,前端20F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后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例如,后端20R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前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第二上主体30可以从第一上主体20向右侧隔开。第二上主体3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朝向间隙9,并可以定义间隙9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可以是从第二上主体30向朝向间隙9的方向即左侧凸出的曲面。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可以与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对向。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可以是从第二上主体30向与朝向间隙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右侧凸出的曲面。
例如,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例如,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朝向间隙9的方向即左侧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此时,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的曲率可以大于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的曲率。此外,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可以与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相遇而形成边缘(edge)。所述边缘可以由第二上主体30的前端30F和后端30R构成。例如,前端30F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后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例如,后端30R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前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另外,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可以在其之间设有间隙9并左右对称。此外,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和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可以位于沿着下主体10的外周面11延伸的虚拟的曲面上。换言之,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外表面22和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外表面32可以光滑地连接到下主体10的外周面11。此外,第一上主体20的顶面和第二上主体30的顶面可以构成为水平面。在此情况下,送风机1可以整体上形成为圆锥台(truncated cone)形状。由此,能够降低送风机1因受到外部冲击而翻倒的危险性。
沟槽(groove)41位于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之间,并可以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沟槽41可以是向下凹入的曲面。沟槽41可以连接在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的下边和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的下边。沟槽41可以形成间隙9的边界的一部分。在后述的风扇50的作用下,下主体10的内部流动的空气可以分配到在其之间设有沟槽41的第一上主体20的内部空间和第二上主体30的内部空间。另外,沟槽41可以被称为连接槽或连接面。
另外,孔15可以贯穿下主体10的侧面而形成。孔15可以设置在下主体10的前方部。显示器(未图示)可以***在孔15并向前方露出。在此情况下,所述显示器可以提供界面部,其能够显示送风机1的运转信息或接收用户的指令。例如,所述显示器可以设置有触摸板。所述显示器的外表面可以与下主体10的外表面具有一体感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2,下主体10可以提供安装后述的过滤器3、控制部4、风扇50以及空气引导件60的内部空间。
过滤器3可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下主体10的内部空间。例如,过滤器3可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下主体10上固定的过滤器框架3a。过滤器框架3a可以支撑过滤器3的侧面及上部。过滤器3可以整体上形成为筒状。即,过滤器3可以包括沿着上下方向贯穿过滤器3而形成的孔3P。在此情况下,室内空气(indoor air)可以利用后述的风扇50的动作而经过吸入孔12并向下主体10的内部流入。此外,流入到下主体10的内部的室内空气可以从过滤器3的外周面向内周面流动并被净化,并且经过孔3P向上侧流动。
另外,格栅3b配置在过滤器3和后述的风扇50之间,并可以提供与孔3P连通的孔或流路。在过滤器3从下主体10分离的情况下,格栅3b能够防止用户向风扇50的内部放入手指等。
控制部4可以设置在下主体10的内部空间。控制部4可以配置在底座2和过滤器3之间并固定在底座2。控制部4可以控制送风机1的动作。控制部4可以支撑过滤器3,并可以对于过滤器3被称为支架。另外,通过过滤器3的空气的流动还可以利用于具有发热元件的控制部4的冷却。
风扇50设置在下主体10的内部空间,并可以配置在过滤器3的上侧。风扇50可以引起向送风机1的内部流入或从送风机1向外部吐出的空气的流动。风扇50可以包括风扇壳体51、风扇马达52、毂(hub)53、护罩(shroud)54以及叶片(blade)55。另外,风扇50可以被称为风扇组件或风扇模块。
风扇壳体51可以形成风扇50的外观。风扇壳体51可以包括沿着上下方向贯穿风扇壳体51而形成的吸入口(未标示)。所述吸入口形成在风扇壳体51的下端,并可以被称为喇叭口(bell mouth)。
风扇马达52(未图示)可以提供旋转力。风扇马达52可以是离心风扇马达或斜流风扇马达。风扇马达52可以被后述的马达盖62支撑。此时,风扇马达52的转轴可以向风扇马达52的下侧延伸,并贯穿马达盖62的底面。毂53上可以结合有所述转轴,从而与所述转轴一同旋转。护罩54可以从毂53隔开。复数个叶片55可以配置在护罩54和毂53之间。
因此,当风扇马达52驱动时,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吸入口向风扇马达52的轴方向(即,所述转轴的长度方向)流入,并向风扇马达52的半径方向及其上侧吐出。
空气引导件60可以提供用于供从风扇50吐出的空气流动的流路60P。例如,流路60P可以是环形的流路。空气引导件60可以包括引导件主体61、马达盖62以及叶片63(vane)。另外,空气引导件60可以被称为扩散器。
引导件主体61可以形成空气引导件60的外观。马达盖62可以配置在空气引导件60的中央部。例如,引导件主体61可以形成为筒状。此外,马达盖62可以形成为碗(bowl)形状。在此情况下,前述的环形的流路60P可以形成在引导件主体61和马达盖62之间。叶片63可以将从风扇50提供到流路60P的空气向上侧引导。复数个叶片63配置在环形的流路60P,并可以在引导件主体61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此时,复数个叶片63各个可以从马达盖62的外表面向引导件主体61的内周面延伸。
分配单元40位于空气引导件6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下主体10和上主体20、30之间。分配单元40可以提供用于供通过了空气引导件60的空气流动的流路40P。通过了空气引导件60的空气可以通过分配单元40向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分配。换言之,空气引导件60可以将利用风扇50流动的空气向分配单元40引导,分配单元40将从空气引导件60流入的空气向第一上主体20和第二上主体30引导。前述的沟槽41(参照图1)可以形成分配单元4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另外,分配单元可以被称为中间主体、内主体或塔底座。
参照图2及图3,中心轴O从间隙9的中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送风机1的形状可以中心轴O为基准对称。参考线L经过中心轴O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送风机1的横截面可以参考线L为基准左右对称。
第一上主体20可以提供用于供通过了空气引导件60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动的第一流路20P。第一流路20P可以形成在第一上主体20的内部空间。第二上主体30可以提供用于供通过了空气引导件60的空气的其余部分流动的第二流路30P。第二流路30P可以形成在第二上主体30的内部空间。第一流路20P和第二流路30P可以与分配单元40的流路40P及空气引导件60的流路60P连通。
第一狭缝20S可以将第一流路20P中流动的空气向间隙9吐出。第一狭缝20S可以与第一上主体20的后端20R(参照图1)邻近,并贯穿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而形成。第一狭缝20S可以沿着第一上主体20的后端20R延伸。例如,第一狭缝20S可以从在送风机1的前方观察后方的用户的视线中被隐去。
第二狭缝30S可以将第二流路30P中流动的空气向间隙9吐出。第二狭缝30S可以与第二上主体30的后端30R(参照图1)邻近,并贯穿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而形成。第二狭缝30S可以沿着第二上主体30的后端30R延伸。例如,第二狭缝30S可以从送风机1的前方观察后方的用户的视线中被隐去。
例如,第一狭缝20S和第二狭缝30S可以彼此面对并彼此对称。例如,第一狭缝20S可以构成为第一开口L-O的出口端,第二狭缝30S构成为第二开口R-O的出口端。
第一内套筒25、26(a first inner sleeve)结合在第一上主体20的内表面,并可以定义第一流路20P的边界。第一内套筒25、26的一端和另一端彼此隔开,第一开口L-O可以形成在第一内套筒25、26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
具体而言,第一内套筒25、26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5和第二部分26。第一部分25可以包括第一延长部25a和第一吐出部25b、25c。第二部分26可以包括第二引导部26a、第二延长部26b以及第二吐出部26c。
第一延长部25a可以结合在形成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的部分的内表面(未标示)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延长部25a可以沿着所述内表面延伸。在此情况下,第一延长部25a可以朝向第一边界面21凸出形成。
第一吐出部25b、25c可以对于参考线L构成锐角,并从第一延长部25a向后方倾斜地延伸。第一吐出部25b、25c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延长部25a的厚度。第一吐出部25b、25c可以大致形成为机翼(airfoil)的形状。第一吐出部25b、25c可以形成第一内套筒25、26的一端。
此时,第一吐出部25b、25c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面25b,所述第一引导面25b连接在第一延长部25a的内表面并与第一延长部25a的所述内表面一同定义第一流路20P的边界。第一吐出部25b、25c可以包括第一吐出面25c,所述第一吐出面25c从第一引导面25b弯曲并定义第一开口L-O的边界。对于参考线L的第一引导面25b的角度可以小于对于参考线L的第一吐出面25c的角度。例如,第一引导面25b可以是曲面或平面,第一吐出面25c是曲面。
第二引导部26a可以配置在前述的第一延长部25a的前方。第二引导部26a可以结合在第一上主体20的形成第一外表面22的部分的内表面(未标示)的一部分。第二引导部26a可以沿着所述内表面延伸。第二引导部26a可以朝向第一外表面22凸出形成。第二引导部26a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延长部25a的厚度,并且越远离第一边界面21越小。第二引导部26a可以大致形成为鱼鳍(fin)形状。例如,第二引导部26a的一部分可以结合在第一上主体20的形成第一边界面21的部分的一部分,并与第一延长部25a接触或结合。
第二延长部26b可以从第二引导部26a延伸,并结合在第一上主体20的形成第一外表面22的部分的内表面(未标示)的一部分。第二延长部26b可以沿着所述内表面延伸。第二延长部26b可以朝向第一外表面22凸出形成。第二延长部26b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二引导部26a的厚度,并与第一延长部25a的厚度相同或相似。此时,第二延长部26b的内表面可以与第二引导部26a的内表面一同定义第一流路20P的边界。
第二吐出部26c可以从第二延长部26b延伸并结合在第一上主体20的形成第一边界面21的部分的一部分。第二吐出部26c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延长部26b的厚度。第二吐出部26c可以形成第一内套筒25、26的另一端。
此时,第二吐出部26c的内表面可以连接在第二延长部26b的内表面,并定义第一开口L-O的边界。换言之,第二吐出部26c的内表面面向第一吐出面25c,第一开口L-O可以形成在第二吐出部26c的内表面和第一吐出面25c之间。此外,第一开口L-O的出口端可以提供为贯穿第一边界面21的第一狭缝20S。另外,第二吐出部26c的内表面可以被称为第二吐出面。
因此,第一流路20P中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开口L-O和第一狭缝20S向间隙9提供。此时,第一内套筒25、26形成第一流路20P的边界,并能够将第一流路20P中流动的空气向第一开口L-O顺畅或柔和地引导。
第二内套筒35、36(a second inner sleeve)结合在第二上主体30的内表面,并可以定义第二流路30P的边界。第二内套筒35、36的一端和另一端彼此隔开,第二开口R-O可以形成在第二内套筒35、36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
具体而言,第二内套筒35、36可以包括第一部分35和第二部分36。第一部分35可以包括第一延长部35a和第一吐出部35b、35c。第二部分36可以包括第二引导部36a、第二延长部36b以及第二吐出部36c。
第一延长部35a可以结合在第二上主体30的形成第二边界面31的部分的内表面(未标示)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延长部35a可以沿着所述内表面延伸。在此情况下,第一延长部35a可以朝向第二边界面31凸出形成。
第一吐出部35b、35c可以对于参考线L构成锐角,并从第一延长部35a向后方倾斜地延伸。第一吐出部35b、35c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延长部35a的厚度。第一吐出部35b、35c可以大致形成为机翼(airfoil)的形状。第一吐出部35b、35c可以形成第二内套筒35、36的一端。
此时,第一吐出部35b、35c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面35b,所述第一引导面35b连接在第一延长部35a的内表面并与第一延长部35a的所述内表面一同定义第二流路30P的边界。第一吐出部35b、35c可以包括第一吐出面35c,所述第一吐出面35c从第一引导面35b弯曲并定义第二开口R-O的边界。第一引导面35b相对于参考线L的角度可以小于第一吐出面35c相对于参考线L的角度。例如,第一引导面35b可以是曲面或平面,第一吐出面35c是曲面。
第二引导部36a可以配置在前述的第一延长部35a的前方。第二引导部36a可以结合在第二上主体30的形成第二外表面32的部分的内表面(未标示)的一部分。第二引导部36a可以沿着所述内表面延伸。第二引导部36a可以朝向第二外表面32凸出形成。第二引导部36a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延长部35a的厚度,并且越远离第二边界面31越小。第二引导部36a可以大致形成为鱼鳍(fin)形状。例如,第二引导部36a的一部分可以结合在第二上主体30的形成第二边界面31的部分的一部分,并与第一延长部35a接触或结合。
第二延长部36b可以从第二引导部36a延伸,并结合在第二上主体30的形成第二外表面32的部分的内表面(未标示)的一部分。第二延长部36b可以沿着所述内表面延伸。第二延长部36b可以朝向第二外表面32凸出形成。第二延长部36b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二引导部36a的厚度,并与第一延长部35a的厚度相同或相似。此时,第二延长部36b的内表面可以与第二引导部36a的内表面一同定义第二流路30P的边界。
第二吐出部36c可以从第二延长部36b延伸,并结合在第二上主体30的形成第二边界面31的部分的一部分。第二吐出部36c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延长部36b的厚度。第二吐出部36c可以形成第二内套筒35、36的另一端。
此时,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可以连接在第二延长部36b的内表面,并定义第二开口R-O的边界。换言之,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面向第一吐出面35c,第二开口R-O可以形成在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和第一吐出面35c之间。此外,第二开口R-O的出口端可以提供为贯穿第二边界面31的第二狭缝30S。另外,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可以被称为第二吐出面。
因此,第二流路30P中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开口R-O和第二狭缝30S向间隙9提供。此时,第二内套筒35、36形成第二流路30P的边界,并能够将第二流路30P中流动的空气向第二开口R-O顺畅或柔和地引导。
参照图4,第一开口L-O和第二开口R-O可以与间隙9连通并彼此面对。
通过了第一流路20P的空气可以提供到第一开口L-O的入口端,并向作为第一开口L-O的出口端的第一狭缝20S吐出。此时,第一开口L-O的入口端可以位于形成第一流路20P的第一上主体20的内部空间。第一开口L-O可以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例如,第一开口L-O可以朝向第二开口R-O的前方倾斜地形成。
通过了第二流路30P的空气可以提供到第二开口R-O的入口端,并向作为第二开口R-O的出口端的第二狭缝30S吐出。此时,第二开口R-O的入口端可以位于形成第二流路30P的第二上主体30的内部空间。第二开口R-0可以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例如,第二开口R-O可以朝向第一开口L-O的前方倾斜地形成。
由此,利用风扇50(参照图2)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狭缝20S向间隙9吐出,其余部分通过第二狭缝30S向间隙9吐出,从而可以使空气在间隙9混合。此外,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的作用下,吐出到间隙9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上主体20的第一边界面21和第二上主体30的第二边界面31向前方流动。并且,如上所述的空气的流动可以形成使上主体20、30周围的空气向间隙9流入(entrainment)或沿着外表面22、32向前方移动的气流。其结果,送风机1能够向用户等提供丰富的风量的气流。
参照图5,第一吐出面35c可以包括第一曲面35c-1和第二曲面35c-2。第一曲面35c-1可以连接在引导面35b,第二曲面35c-2连接在第一曲面35c-1。第一曲面35c-1和第二曲面35c-2可以面向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此时,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可以对于位于第二吐出部36c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此外,第一曲面35c-1可以对于位于第一曲面35c-1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并且,第二曲面35c-2可以对于位于第二曲面35c-2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
第一曲面35c-1的曲率可以大于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的曲率。在此情况下,第一曲面35c-1和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可以越向第二开口R-O的下游越小。另外,作为第二开口R-O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曲面35c-1和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之间的截面可以被称为锥形截面(tapered section)或收敛截面(converging section)。
第二曲面35c-2的曲率可以与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的曲率相同。在此情况下,第二曲面35c-2和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可以恒定。另外,作为第二开口R-O的除了所述锥形截面以外的截面,位于第二曲面35c-2和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之间的截面可以被称为曲形截面(curved section)。
第一间隔30Ga可以被定义为是第一曲面35c-1的一边和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的一边之间的间隔。第二间隔30Gb可以被定义为是第一曲面35c-1的另一边和与所述另一边最靠近的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此时,第一曲面35c-1的另一边可以与第二曲面35c-2的一边连接或彼此一体地形成。第三间隔30Gc可以被定义为是第二曲面35c-2的另一边和第二吐出部36c的内表面的另一边之间的间隔。并且,第三间隔30Gc可以表示第二狭缝30S的宽度或间隔。
在此情况下,第二间隔30Gb可以小于第一间隔30Ga,第三间隔30Gc与第二间隔30Gb相同。
由此,通过所述锥形截面的过程中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曲形截面柔和地引导到第二边界面31。即,从第二流路30P向间隙9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通过第二开口R-O从后方向前方顺畅或柔和地转换。
另外,前述的第一吐出面35c等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第一吐出面25c。
另外,根据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的宽度,或者形成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的部分的曲率,空气噪音可以改变。
参照图6及图7,可以确认出在风扇50(参照图2)的送风量为10CMM的条件下,与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的宽度W和直径D对应的第一开口L-0或第二开口R-0中产生的噪音dB。其中,第二开口R-0的宽度W为第三间隔30Gc(参照图5)而与第一开口L-0的宽度相同,第二开口R-0的直径D为第二曲面35c-2的曲率的倒数的2倍而与第一开口L-O的直径相同。
当宽度W为10mm以下时,在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可以测量出45dB以下的噪音。当宽度W超过10mm时,在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可以测量出45dB以上的噪音。
当直径D为21~27mm时,在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可以测量出45dB以下的噪音。当直径D超出上述21~27mm的范围时,在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可以测量出45dB以上的噪音。
即,当直径D为21~27mm且宽度W为10mm以下时,能够使在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产生的噪音最小化。优选地,可以在区域S使噪音最小化。当直径D为22~24mm且宽度W为9mm时,在第一开口L-O或第二开口R-O产生的噪音可以为44.4dB而最小。
参照图8,送风机100(blower)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送风机100可以设置有底座102、下主体110、第一上主体120以及第二上主体130。
底座102可以形成送风机100的底面,并放置在室内空间的地面。底座102可以整体上形成为圆盘(circular plate)形状。
下主体110可以配置在底座102的上侧。下主体110可以形成送风机100的侧面下部。下主体110可以整体上形成为筒状。例如,下主体110的直径可以从下主体110的下部越向上部越小。作为另一例,下主体110的直径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保持恒定。吸入孔112可以贯穿下主体110的侧面而形成。例如,复数个吸入孔112可以沿着下主体110的圆周方向均匀地配置。由此,空气可以通过复数个吸入孔112从送风机100的外部向内部流入。
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可以配置在下主体110的上侧。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可以形成送风机100的侧面上部。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隙109可以形成在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之间并提供空气的流路。另外,间隙109可以被称为吹风间隙(blowingspace)、谷槽(valley)或通道(channel)。另外,第一上主体120可以被称为第一塔,第二上主体130被称为第二塔。
第一上主体120可以从第二上主体130向左侧隔开。第一上主体12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朝向间隙109,并可以定义间隙109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可以是从第一上主体120向朝向间隙109的方向即右侧凸出的曲面。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可以与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对向。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可以是从第一上主体120向与朝向间隙10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左侧凸出的曲面。
例如,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例如,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朝向间隙109的方向即右侧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此时,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的曲率可以大于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的曲率。此外,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可以与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相遇而形成边缘(edge)。所述边缘可以由第一上主体120的前端120F和后端120R构成。例如,前端120F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后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例如,后端120R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前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第二上主体130可以从第一上主体120向右侧隔开。第二上主体13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朝向间隙109,并可以定义间隙109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可以是从第二上主体130向朝向间隙109的方向即左侧凸出的曲面。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可以与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对向。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可以是从第二上主体130向与朝向间隙10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右侧凸出的曲面。
例如,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例如,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朝向间隙109的方向即左侧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此时,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的曲率可以大于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的曲率。此外,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可以与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相遇而形成边缘(edge)。所述边缘可以由第二上主体130的前端130F和后端130R构成。例如,前端130F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后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例如,后端130R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前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延伸。
另外,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可以在其之间设有间隙109并左右对称。此外,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可以位于沿着下主体110的外周面111延伸的虚拟的曲面。换言之,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外表面22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外表面132可以光滑地连接到下主体110的外周面111。此外,第一上主体120的上表面和第二上主体130的上表面可以构成为水平面。在此情况下,送风机100可以整体上形成为圆锥台(truncated cone)形状。由此,能够降低送风机100因受到外部冲击而翻倒的危险性。
沟槽(groove)141位于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之间,并可以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沟槽141可以是向下凹入的曲面。沟槽141可以具有与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的下边连接的第一边141a(参照图12)和与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的下边连接的第二边141b(参照图12)。沟槽141可以形成间隙109的边界的一部分。在后述的风扇150的作用下,下主体110的内部流动的空气可以分配到在其之间设有沟槽141的第一上主体120的内部空间和第二上主体130的内部空间。另外,沟槽141可以被称为连接槽或连接面。
另外,盖113可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在下主体110。盖113可以构成为下主体110的一部分。当盖113从下主体110分离时,用户可以靠近下主体110的内部空间。例如,吸入孔112还可以形成在盖113上。
另外,显示器(未图示)可以提供界面部,其设置在下主体110的前方部,并能够显示送风机1的运转信息或接收用户的指令。例如,所述显示器可以设置有触摸板。
参照图9,下主体110可以提供安装后述的过滤器103、风扇150以及空气引导件160的内部空间。
过滤器103可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下主体110的内部空间。过滤器103可以整体上形成为筒状。即,过滤器103可以包括沿着上下方向贯穿过滤器103而形成的孔103P。在此情况下,室内空气可以利用后述的风扇150的动作而经过吸入孔112(参照图8)并向下主体110的内部流入。此外,流入到下主体110的内部的室内空气可以从过滤器103的外周面向内周面流动并被净化,并且经过孔103P向上侧流动。
风扇150设置在下主体110的内部空间,并可以配置在过滤器103的上侧。风扇150可以引起向送风机100的内部流入或从送风机100向外部吐出的空气的流动。风扇150可以包括风扇壳体(未标示)、风扇马达152、毂153、护罩154以及叶片155。另外,风扇150可以被称为风扇组件或风扇模块。
所述风扇壳体可以形成风扇150的外观。所述风扇壳体可以包括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风扇壳体而形成的吸入口(未标示)。所述吸入口形成在所述风扇壳体的下端,并可以被称为喇叭口。
风扇马达152可以提供旋转力。风扇马达152可以是离心风扇马达或斜流风扇马达。风扇马达152可以被后述的马达盖162支撑。此时,风扇马达152的转轴可以向风扇马达152的下侧延伸,并贯穿马达盖162的底面。毂153上可以结合有所述转轴,从而与所述转轴一同旋转。护罩154可以从毂153隔开。复数个叶片155可以配置在护罩154和毂153之间。
因此,当风扇马达152驱动时,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吸入口向风扇马达152的轴方向(即,所述转轴的长度方向)流入,并向风扇马达152的半径方向及其上侧吐出。
空气引导件160可以提供用于供从风扇150吐出的空气流动的流路160P。例如,流路160P可以是环形的流路。空气引导件160可以包括引导件主体161、马达盖162以及叶片163。另外,空气引导件160可以被称为扩散器。
引导件主体161可以形成空气引导件160的外观。马达盖162可以配置在空气引导件160的中央部。例如,引导件主体161可以形成为筒状。此外,马达盖162可以形成为碗形状。在此情况下,前述的环形的流路160P可以形成在引导件主体161和马达盖162之间。叶片163可以将从风扇150提供到流路160P的空气向上侧引导。复数个叶片163配置在环形的流路160P,并可以在引导件主体161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此时,复数个叶片163各个可以从马达盖162的外表面向引导件主体161的内周面延伸。
分配单元140位于空气引导件16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下主体110和上主体120、130之间。分配单元140可以提供用于供通过了空气引导件160的空气流动的流路140P。通过了空气引导件160的空气可以通过分配单元140向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分配。换言之,空气引导件160可以将利用风扇150流动的空气向分配单元140引导,分配单元140将从空气引导件160流入的空气向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引导。前述的沟槽141(参照图8)可以形成分配单元14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另外,分配单元可以被称为中间主体、内主体或塔底座。
例如,第一上主体120和第二上主体130可以左右对称。
第一上主体120可以提供用于供通过了空气引导件160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动的第一流路120P。第一流路120P可以形成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内部空间。第二上主体130可以提供用于供通过了空气引导件160的空气的其余部分流动的第二流路130P。第二流路130P可以形成在第二上主体130的内部空间。第一流路120P和第二流路130P可以与分配单元140的流路140P及空气引导件160的流路160P连通。
参照图8及图10,第一狭缝120S可以将第一流路120P中流动的空气向间隙109吐出。第一狭缝120S可以与第一上主体120的后端120R邻近,并贯穿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而形成。第一狭缝120S可以沿着第一上主体120的后端120R延伸。例如,第一狭缝120S可以从在送风机100的前方观察后方的用户的视线中被隐去。
此时,第一狭缝120S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前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形成。
例如,第一狭缝120S可以与第一上主体120的后端120R平行。作为另一例,第一狭缝120S不与第一上主体120的后端120R平行,并且第一狭缝120S相对于垂直线的斜率可以大于后端120R相对于垂直线的斜率。
参照图8及图11,第二狭缝130S可以将第二流路130P(参照图9)中流动的空气向间隙109吐出。第二狭缝130S可以与第二上主体130的后端130R邻近,并贯穿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而形成。第二狭缝130S可以沿着第二上主体130的后端130R较长地延伸。例如,第二狭缝130S可以从在送风机100的前方观察后方的用户的视线被隐去。
此时,第二狭缝130S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前方倾斜预定角度(锐角)而形成。
例如,第二狭缝130S可以与第二上主体130的后端130R平行。作为另一例,第二狭缝130S可以不与第二上主体130的后端130R平行。在此情况下,第二狭缝130S可以相对于垂直线V倾斜第一角度a1(例:4度),后端130R相对于垂直线V倾斜小于第一角度a1的第二角度a2(例:3度)。
另外,第一狭缝120S(参照图10)和第二狭缝130S可以彼此面对并彼此对称。
再次参照图9及图10,叶片124、134可以设置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内部空间和第二上主体130的内部空间并引导空气的流动。
第一叶片124可以将从第一流路120P上升的空气向第一狭缝120S引导。第一叶片124可以与第一狭缝120S邻近,并固定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内表面。第一叶片124可以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第一叶片124可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的复数个第一叶片124。复数个第一叶片124各个具有与第一狭缝120S相邻的一端,复数个第一叶片124可以沿着第一狭缝120S彼此隔开。复数个第一叶片124各个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
例如,在复数个第一叶片124中,相对地位于下侧的叶片的曲率可以大于相对地位于上侧的叶片的曲率。此时,在复数个第一叶片124中,相对地位于下侧的叶片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位置可以与所述一端的位置相同或更低,相对地位于上侧的叶片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位置可以与所述一端的位置相同或更高。
因此,第一叶片124可以将从第一流路120P上升的空气顺畅地向第一狭缝120S引导。
第二叶片134可以将从第二流路130P上升的空气向第二狭缝130S引导。第二叶片134可以与第二狭缝130S邻近,并固定在第二上主体130的内表面。第二叶片134可以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第二叶片134可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的复数个第二叶片134。复数个第二叶片134各个具有与第二狭缝130S相邻的一端,复数个第二叶片134可以沿着第二狭缝130S彼此隔开。复数个第二叶片134各个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
例如,在复数个第二叶片134中,相对地位于下侧的叶片的曲率可以大于相对地位于上侧的叶片的曲率。此时,在复数个第二叶片134中,相对地位于下侧的叶片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位置可以与所述一端的位置相同或更低,相对地位于上侧的叶片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位置可以与所述一端的位置相同或更高。
因此,第二叶片134可以将从第二流路130P上升的空气顺畅地向第二狭缝130S引导。
参照图12及图13,风门210可以可移动的方式结合在第一上主体120和/或第二上主体130。风门210可以从第一上主体120和/或第二上主体130朝向间隙109凸出。例如,风门210可以包括第一风门210a和第二风门210b。
第一风门210a可以通过第一插槽120H向间隙109凸出,或者通过第一插槽120H***到第一上主体120的内部。第一风门210a封闭第一插槽120H,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流路120P中流动的空气通过第一插槽120H向外部泄漏。其中,第一插槽120H与第一上主体120的前端120F邻近,并可以贯穿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而形成。第一插槽120H可以沿着第一上主体120的前端120F延伸。
例如,第一插槽120H可以与前端120F平行。作为另一例,第一插槽120H可以不与前端120F平行,并且第一插槽120H相对于垂直线的斜率可以大于前端120F相对于垂直线的斜率。另外,第一插槽120H可以被称为第一板体狭缝。
第二风门210b可以通过第二插槽130H向间隙109凸出,或者通过第二插槽130H***到第二上主体130的内部。第二风门210b封闭第二插槽130H,从而能够防止第二流路130P中流动的空气通过第二插槽130H向外部泄漏。其中,第二插槽130H与第二上主体130的前端130F邻近,并可以贯穿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而形成。第二插槽130H可以沿着第二上主体130的前端130F延伸。
例如,第二插槽130H可以与前端130F平行。作为另一例,第二插槽130H不与前端130F平行,并且第二插槽130H相对于垂直线的斜率可以大于前端130F相对于垂直线的斜率。另外,第二插槽130H可以被称为第二板体狭缝。
第一插槽120H和第二插槽130H彼此面对,第一风门210a和第二风门210b可以彼此接触或隔开。
因此,当第一风门210a和第二风门210b位于间隙109时,第一风门210a和第二风门210b可以覆盖或封闭间隙109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
参照图14,第一上主体120的前端120F和第一插槽120H间的距离D可以与第二上主体130的前端130F和第二插槽130H间的距离D相同。
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可以彼此面对并形成间隙109的左右边界。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可以向右侧凸出,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向左侧凸出。换言之,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之间的间隔可以从后方越向前方先是越小后再越大。另外,所述间隔可以是间隙109的宽度。
第一间隔B1可以被定义为第一上主体120的前端120F和第二上主体130的前端130F之间的间隔。第二间隔B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上主体120的后端120R和第二上主体130的后端120R之间的间隔。例如,第二间隔B2可以与第一间隔B1相同或不同。参考间隔B0可以是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之间的间隔中最小的间隔。例如,参考间隔B0可以是20~30mm。
例如,在前后方向上,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的中心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的中心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参考间隔B0。作为另一例,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的中心更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和位于比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的中心更前方的位置的部分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参考间隔B0。作为又一例,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的中心更后方的位置的部分和位于比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的中心更后方的位置的部分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参考间隔B0。
在此情况下,间隙109的后方部的宽度是第二间隔B2,间隙109的中央部的宽度是参考间隔B0,间隙109的宽度可以从后方部越向中央部越小。此外,间隙109的前方部的宽度是第一间隔B1,间隙109的宽度可以从中央部越向前方部越大。
参照图15及图16,具有风门210(damper)的风门组件200可以设置在上主体120、130。风门组件200可以包括:第一风门组件200a,设置在第一上主体120,并具有第一风门210a;第二风门组件200b(未图示),设置在第二上主体130,并具有第二风门210b。第一风门组件200a和第二风门组件200b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称。另外,风门组件200可以被称为气流转换器(air flow converter)。
风门组件200可以包括前述的风门210和引导件240。风门210可以平坦地或具有曲率的方式形成。例如,风门210可以是向外侧凸出的板。在此情况下,风门210可以对于位于内表面211的内侧的中心画上预定曲率的弧(arc)而延伸。风门210的前端210F可以通过前述的插槽120H、130H。引导件240可以结合在风门210的外表面212并引导风门210的移动。例如,引导件240可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并且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元件的第一引导件240a和第二引导件240b。
另外,风门210可以被称为板体(board),引导件240可以被称为板体引导件(boardguide)。
参照图17至图19,风门组件200除了前述的风门210和引导件240以外,可以还包括马达220、传动构件230、发光构件250以及马达固定座260。此时,马达220、传动构件230、发光构件250以及马达固定座260可以分别连接或结合在前述的第一引导件240a和第二引导件240b。
马达220可以提供旋转力。马达220可以是能够调节旋转方向、旋转速度以及旋转角度的电动马达。马达220可以固定或结合在马达固定座260。例如,马达固定座260可以固定在上主体120、130的内表面,并结合在马达220的下侧而支撑马达220。
传动构件230可以包括小齿轮231和齿条232。小齿轮231固定在马达220的转轴,并可以与所述转轴一同旋转。齿条232可以与小齿轮231啮合。齿条232可以固定或结合在风门210的内表面211。例如,齿条232可以具有与风门21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换言之,齿条232可以按与风门210的曲率相同或更大的曲率画上弧(arc)并延伸,并且与小齿轮231啮合的齿牙可以朝向上主体120、130的内部空间。
因此,马达220的驱动力通过传动构件230传递到风门210,从而使风门210可以沿着风门210的圆周方向移动。另外,风门210包含透明材质,发光构件250可以结合在风门210并提供光。例如,发光构件250可以是LED。在此情况下,可以与风门210的移动对应地调节发光构件250的动作与否或发光颜色。
另外,引导件240可以包括移动引导件242、固定引导件244以及减摩擦构件246。
移动引导件242结合在风门210和/或齿条232,可以与风门210及齿条232一同移动。例如,移动引导件242固定在风门210的外表面212,可以按与风门210的曲率相同或更小的曲率画弧来延伸。此时,移动引导件242的长度可以小于风门210的长度。
固定引导件244可以在移动引导件242的外侧结合在移动引导件242并支撑移动引导件242。在此情况下,移动引导件242可以配置在风门210和固定引导件244之间。
引导槽245形成在固定引导件244的内表面,移动引导件242可以可移动的方式***在引导槽245。例如,引导槽245按与移动引导件242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画弧来形成,引导槽245的长度可以大于移动引导件242的长度。在此情况下,引导槽245的一端245a可以限制移动引导件242向第一方向的旋转或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可以是风门210朝向间隙109凸出的方向。此外,引导槽245的另一端245b可以限制移动引导件242向第二方向的旋转或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其可以是风门210朝向间隙109凸出的方向的相反方向。
减摩擦构件246可以减小与移动引导件242相对于固定引导件244的移动对应的摩擦。例如,减摩擦构件246可以是以可相对于与上下方向平行的中心轴旋转的方式设置的滚轮。减摩擦构件246结合在移动引导件242,减摩擦构件24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移动引导件242的半径方向凸出,以可移动的方式结合在固定引导件244。例如,减摩擦构件246可以具有弹力,并且被固定引导件244支撑。例如,减摩擦构件246可以包括结合在移动引导件242的一侧的第一减摩擦构件246a和结合在另一侧的第二减摩擦构件246b。
因此,引导件240引导风门210和移动引导件242的旋转或移动,并能够使与风门210和移动引导件242的移动对应的摩擦或工作噪音最小化。
参照图20及图21,第一吐出主体SL可以设置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后方部并提供第一开口SL-O。第二吐出主体SR可以设置在第二上主体130的后方部并提供第二开口SR-O。第一开口SL-O和第二开口SR-O可以彼此面对。例如,第一开口SL-O可以朝向第二开口SR-O的前方倾斜地形成。例如,第二开口SR-O可以朝向第一开口SL-O的前方倾斜地形成。
第一吐出主体SL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25和第二部分126。第一部分125和第二部分126彼此隔开,第一开口SL-O可以形成在第一部分125和第二部分126之间。间隙109可以通过第一开口SL-O与第一流路120P连通。此外,第一开口SL-O的出口端可以提供为第一狭缝120S。此时,第一开口SL-O的入口端可以位于第一流路120P。
在此情况下,第一边框(border)120Sa可以形成第一狭缝120S的前方边界,第二边框120Sb形成第一狭缝120S的后方边界,第三边框120Sc形成第一狭缝120S的上侧边界,第四边框120Sd形成第一狭缝120S的下侧边界。另外,第一开口SL-O可以被称为第一通道。
第一部分125可以设置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形成第一边界面121的部分。第一部分125可以从第一边界面121朝向第一流路120P弯曲并延伸。在此情况下,第一部分125的横截面125a可以具有从第一边界面121大致弯折90度的形状。
第二部分126可以设置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形成第一边界面121的部分。第二部分126可以位于第一部分125的后方。第二部分126可以形成第一上主体120的后端120R。第二部分126可以形成第一边界面121的一部分。第二部分126可以从第一边界面121朝向第一流路120P凸出。换言之,第二部分126的厚度可以越向后方越大。在此情况下,第二部分126的横截面126a具有大致楔子(wedge)形状,第二部分126的一部分可以结合在第一上主体120的形成第一外表面22的部分。
第一开口SL-O可以形成在第一部分125的外表面125b和第二部分126的内表面126b之间。第一部分125的外表面125b可以具有比第一边界面121的曲率更大的第一曲率。第二部分126的内表面126b可以具有比第一边界面121的曲率更大的第二曲率。此时,所述第一曲率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曲率。此外,外表面125b的曲率中心和内表面126b的曲率中心可以位于第一流路120P。此外,外表面125b的曲率中心可以位于内表面126b的曲率中心的右侧前方。另外,第一部分125的外表面125b可以被称为第一吐出面,第二部分126的内表面126b被称为第二吐出面。
第一间隔120Ga可以被定义为是内表面126b的一边和外表面125b的一边之间的间隔。第二间隔120Gb可以被定义为是内表面126b的另一边和与所述另一边最靠近的外表面125b之间的间隔。第三间隔120Gc可以被定义为是内表面126b的另一边和外表面125b的另一边之间的间隔。此时,内表面126b的所述另一边可以由形成第一狭缝120S的后方边界的第二边框120Sb构成,外表面125b的所述另一边由形成第一狭缝120S的前方边界的第一边框120Sa构成。
在此情况下,第一间隔120Ga可以表示第一开口SL-O的入口端的间隔,第二间隔120Gb表示第一开口SL-O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之间的最小间隔,第三间隔120Gc表示第一开口SL-O的出口端的间隔。此外,第三间隔120Gc可以表示第一狭缝120S的宽度或间隔。并且,第二间隔120Gb可以小于第一间隔120Ga,第三间隔120Gc大于第二间隔120Gb。
因此,第一开口SL-O的宽度或间隔可以从第一开口SL-O的入口越向出口先是越小后再越大。此时,第一开口SL-O的宽度或间隔变小的截面可以被称为锥形截面(taperedsection)或收敛截面(converging section)。
此外,通过所述锥形截面的过程中被加速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部分125的外表面125b柔和地引导到第一边界面121。即,从第一流路120P向间隙109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通过第一开口SL-O从后方向前方顺畅或柔和地转换。
第二吐出主体SR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35和第二部分136。第一部分135和第二部分136彼此隔开,第二开口SR-O可以形成在第一部分135和第二部分136之间。间隙109可以通过第二开口SR-O与第二流路130P连通。此外,第二开口SR-O的出口端可以提供为第二狭缝130S。此时,第二开口SR-O的入口端可以位于第二流路130P。
在此情况下,第一边框130Sa可以形成第二狭缝130S的前方边界,第二边框130Sb形成第二狭缝130S的后方边界,第三边框130Sc形成第二狭缝130S的上侧边界,第四边框130Sd形成第二狭缝130S的下侧边界。另外,第二开口SR-O可以被称为第二通道。
第一部分135可以设置在第二上主体130的形成第二边界面131的部分。第一部分135可以从第二边界面131朝向第二流路130P弯曲并延伸。在此情况下,第一部分135的横截面135a可以具有从第二边界面131大致弯折90度的形状。
第二部分136可以设置在第二上主体130的形成第二边界面131的部分。第二部分136可以位于第一部分135的后方。第二部分136可以形成第二上主体130的后端130R。第二部分136可以形成第二边界面131的一部分。第二部分136可以从第二边界面131朝向第一流路130P凸出。换言之,第二部分136的厚度可以越向后方越大。在此情况下,第二部分136的横截面136a具有大致楔子(wedge)形状,第二部分136的一部分可以结合在第二上主体130的形成第二外表面132的部分。
第二开口SR-O可以形成在第一部分135的外表面135b和第二部分136的内表面136b之间。第一部分135的外表面135b可以具有比第二边界面131的曲率更大的第一曲率。第二部分136的内表面136b可以具有比第二边界面131的曲率更大的第二曲率。此时,所述第一曲率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曲率。此外,外表面135b的曲率中心和内表面136b的曲率中心可以位于第二流路130P。此外,外表面135b的曲率中心可以位于内表面136b的曲率中心的左侧前方。另外,第一部分135的外表面135b可以被称为第一吐出面,第二部分136的内表面136b被称为第二吐出面。
第一间隔130Ga可以被定义为是内表面136b的一边和外表面135b的一边之间的间隔。第二间隔130Gb可以被定义为是内表面136b的另一边和与所述另一边最靠近的外表面135b之间的间隔。第三间隔130Gc可以被定义为是内表面136b的另一边和外表面135b的另一边之间的间隔。此时,内表面136b的所述另一边可以由形成第二狭缝130S的后方边界的第二边框130Sb构成,外表面135b的所述另一边由形成第二狭缝130S的前方边界的第一边框130Sa构成。
在此情况下,第一间隔130Ga可以表示第二开口SR-O的入口端的间隔,第二间隔130Gb表示第二开口SR-O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之间的最小间隔,第三间隔130Gc表示第二开口SR-O的出口端的间隔。此外,第三间隔130Gc可以表示第二狭缝130S的宽度或间隔。并且,第二间隔130Gb可以小于第一间隔130Ga,第三间隔130Gc大于第二间隔130Gb。
因此,第二开口SR-O的宽度或间隔可以从第二开口SR-O的入口越向出口先是越小后再越大。此时,第二开口SR-O的宽度或间隔变小的截面可以被称为锥形截面(taperedsection)或收敛截面(converging section)。
此外,通过所述锥形截面的过程中被加速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部分135的外表面135b柔和地引导到第二边界面131。即,从第二流路130P向间隙109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通过第二开口SR-O从后方向前方顺畅或柔和地转换。
由此,利用风扇150(参照图11)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狭缝120S向间隙109吐出,其余部分通过第二狭缝130S向间隙109吐出,从而可以使空气在间隙109混合。此外,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的作用下,吐出到间隙109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上主体120的第一边界面121和第二上主体130的第二边界面131向前方流动。
参照图22及图23,在送风机100的第一状态下,风门210的前端210F可以***或隐藏在插槽120H、130H。在此情况下,风门210的前端210F可以在边界面121、131形成连续的面。
由此,与风扇150(参照图11)的动作对应地吐出到间隙109的空气可以沿着上主体120、130的边界面121、131向前方流动。此时,向前方流动的空气可以沿着边界面121、131的曲率左右分散。此外,如上所述的空气的流动可以形成使上主体120、130周围的空气向间隙109流入(entrainment)或沿着外表面22、132向前方移动的气流。其结果,送风机100能够向用户等提供丰富的风量的气流。
参照图24及图25,在送风机100的第二状态下,第一风门210a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插槽120H位于间隙109,第二风门210b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插槽130H位于间隙109。在此情况下,第一风门210a的前端210F和第二风门210b的前端210F可以彼此接触。
由此,与风扇150(参照图11)的动作对应地吐出到间隙109的空气可以先是沿着上主体120、130的边界面121、131向前方流动后,被第一风门210a和第二风门210b阻挡而向上上升。
另外,可以通过调节风门210从插槽120H凸出的长度,或者通过调节风门210的前端210F相对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参考线L'的位置,来调节从送风机100吐出的空气的风向。
参照图26及图27,可以确认出在送风机100的所述第一状态下,与吐出角(thetaA,参照图14)对应的送风机100的吐出气流的宽度变化。其中,吐出角(theta A)可以被定义为是对于第一上主体120的前端120F或第二上主体130的前端130F的切线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参考线L-L'之间的角度。此外,所述吐出气流的宽度是从送风机100向前方吐出的气流的左右宽度,其可以是在从送风机100向前方隔开预定距离大小的位置测量或确保的气流的左右宽度。
可以确认出吐出角(theta A)越小则所述吐出气流的宽度越小,吐出角(theta A)越大则所述吐出气流的宽度越大。只是,可以确认出在吐出角(theta A)超过30度的范围时,吐出角(theta)越大则所述吐出气流的宽度再次变得越小。因此,吐出角(theta A)优选地被设定为20度至25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送风机,其包括:风扇,引起空气的流动;下主体,提供安装所述风扇的内部空间,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吸入孔;第一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内部空间;第二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二内部空间,并从所述第一上主体隔开;以及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上主体和所述第二上主体之间,并在前后方向上呈开口,所述第一上主体包括:第一狭缝,贯穿所述第一上主体而形成,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所述第二上主体包括:第二狭缝,贯穿所述第二上主体而形成,将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上主体可以包括:第一边界面,朝向所述间隙并形成有所述第一狭缝,所述第二上主体包括:第二边界面,朝向所述间隙并形成有所述第二狭缝,所述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边界面和所述第二边界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边界面和所述第二边界面各个可以是曲面,所述第一上主体包括:第一外表面,对于所述第一内部空间与所述第一边界面对向,并具有比所述第一边界面的曲率更大的曲率,所述第二上主体包括:第二外表面,对于所述第二内部空间与所述第二边界面对向,并具有比所述第二边界面的曲率更大的曲率,所述第一边界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接触而形成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第二边界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接触而形成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前端和后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上主体可以从所述第二上主体向左侧隔开,所述第一边界面向右侧凸出,所述第一外表面向左侧凸出,所述第二边界面向左侧凸出,所述第二外表面向右侧凸出,所述第一边界面和所述第二边界面之间的间隔从所述间隙的后方越向所述间隙的中央部越小,从所述中央部越向所述间隙的前方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狭缝可以与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后端邻近,并沿着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后端延伸,所述第二狭缝与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后端邻近,并沿着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后端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可以相对于垂直线按第一角度倾斜,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后端和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后端相对于垂直线按小于所述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可以还包括: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边界面的后边邻近,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入口端和形成所述第一狭缝的出口端;以及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边界面的后边邻近,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入口端和形成所述第二狭缝的出口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可以朝向所述第二开口的前方倾斜地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前方倾斜地形成,所述第二狭缝面向所述第一狭缝。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内部空间可以形成供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二内部空间形成供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一上主体还包括:第一内套筒,结合在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内表面,并定义所述第一流路的边界,所述第二上主体还包括:第二内套筒,结合在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内表面,并定义所述第二流路的边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套筒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内套筒和所述第一内套筒左右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另一端的前方,所述第一内套筒还包括:第一吐出部,对于从所述间隙的中间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参考线构成锐角而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以及第二吐出部,面向所述第一吐出部,形成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可以具有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吐出部和所述第二吐出部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小的锥形截面(taperedsection)。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吐出部可以还包括:第一曲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对于位于所述第一吐出部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而延伸,所述第二吐出部还包括:第二吐出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对于位于所述第二吐出部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而延伸,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吐出面的曲率,所述锥形截面形成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吐出部可以还包括:第二曲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连接在所述第一曲面,对于位于所述第一吐出部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而延伸,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二吐出面的曲率相同,所述第一开口的入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所述第一开口的出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二曲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可以还具有连接到所述锥形截面且所述第一吐出部和所述第二吐出部之间的间隔恒定的曲形截面(curved section)。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上主体可以还包括:第一吐出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后方部,并提供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上主体还包括:第二吐出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后方部,并具有彼此隔开而定义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吐出主体和所述第一吐出主体左右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吐出主体可以还包括: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一边界面朝向所述第一内部空间弯曲并延伸;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前方隔开,并形成所述第一边界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部分可以还包括:第一吐出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按预定曲率画弧而延伸,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第二吐出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按预定曲率画弧而延伸,所述第一吐出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吐出面的曲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可以具有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吐出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小的锥形截面(taperedsection)。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述第一开口的入口端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面的一边和所述第二吐出面的一边之间,所述第一开口的出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面的另一边和所述第二吐出面的另一边之间,所述第一吐出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的最小间隔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面的一边与另一边之间的地点和所述第二吐出面的另一边之间。
前面说明的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并非彼此排他或区别。前面说明的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的各自的结构元件或功能可以并用或组合。
例如,这表示在特定实施例和/或附图中说明的A结构元件和在其他实施例和/或附图中说明的B结构元件可以结合。即,其表示即便是对于结构元件间的结合未直接地说明的情况,除了被说明为无法结合的情况以外均可以结合。
以上的详细说明在所有层面上不应被理解为是限制性的,而是应当被理解为是例示性的。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解释来决定,本发明的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应当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送风机,其中,
包括:
风扇,其转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引起空气流动;
下主体,提供安装所述风扇的内部空间,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吸入孔;
第一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一内部空间;
第二上主体,位于所述下主体的上侧,提供与所述下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二内部空间,并从所述第一上主体隔开;以及
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上主体和所述第二上主体之间,并在前后方向上呈开口,
所述第一上主体包括:
第一边界面,朝向所述间隙,在与所述风扇的转轴平行的上下方向上竖直地延伸;以及
第一狭缝,配置在所述第一边界面中与前端和后端隔开的部位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且被配置为朝所述风扇的转轴倾斜,
所述第二上主体包括:
第二边界面,朝向所述间隙,在与所述风扇的转轴平行的上下方向上竖直地延伸;以及
第二狭缝,配置在所述第二边界面中与前端和后端隔开的部位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将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空气向所述间隙吐出,且被配置为朝所述风扇的转轴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边界面向所述第二边界面侧凸出,
所述第二边界面向所述第一边界面侧凸出,
所述第一边界面和所述第二边界面之间的间隔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最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还包括:
第一开口,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入口端和形成所述第一狭缝的出口端;以及
第二开口,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内部空间的入口端和形成所述第二狭缝的出口端,
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开口的前方倾斜地形成,
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前方倾斜地形成,
所述第二狭缝面向所述第一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内部空间形成供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
所述第二内部空间形成供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第二流路,
所述第一上主体还包括:
第一内套筒,结合在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内表面,定义所述第一流路的边界,
所述第二上主体还包括:
第二内套筒,结合在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内表面,定义所述第二流路的边界,
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套筒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内套筒和所述第一内套筒左右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另一端的前方,
所述第一内套筒还包括:
第一吐出部,对于从所述间隙的中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参考线构成锐角来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以及
第二吐出部,面向所述第一吐出部,形成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开口具有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吐出部和所述第二吐出部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小的锥形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吐出部还包括:
第一曲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对于位于所述第一吐出部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
所述第二吐出部还包括:
第二吐出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对于位于所述第二吐出部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
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吐出面的曲率,
所述锥形截面形成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吐出部还包括:
第二曲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连接到所述第一曲面,对于位于所述第一吐出部的前方的曲率中心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
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二吐出面的曲率相同,
所述第一开口的入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
所述第一开口的出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二曲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
所述第一开口还具有连接到所述锥形截面且在所述第一吐出部和所述第二吐出部之间的间隔恒定的曲形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上主体还包括:
第一吐出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后方部,提供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上主体还包括:
第二吐出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后方部,提供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吐出主体和所述第一吐出主体左右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吐出主体还包括:
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一边界面朝向所述第一内部空间弯曲而延伸;以及
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前方隔开,形成所述第一边界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
第一吐出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
第二吐出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按预定曲率画弧来延伸,
所述第一吐出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吐出面的曲率,
所述第一开口的入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面的一边和所述第二吐出面的一边之间,
所述第一开口的出口端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面的另一边和所述第二吐出面的另一边之间,
所述第一吐出面和所述第二吐出面之间的最小间隔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面的一边与另一边之间的地点和所述第二吐出面的另一边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狭缝靠近所述第一上主体的后端配置,且朝所述风扇的转轴向前方侧倾斜,
所述第二狭缝靠近所述第二上主体的后端配置,且朝所述风扇的转轴向前方侧倾斜。
CN202110239555.1A 2020-03-04 2021-03-04 送风机 Active CN113357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26973 2020-03-04
KR1020200026973A KR20210111994A (ko) 2020-03-04 2020-03-04 송풍기
KR1020200057727A KR102375176B1 (ko) 2020-05-14 2020-05-14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57727 2020-05-14
KR10-2020-0066278 2020-06-02
KR1020200066279A KR102644819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79 2020-06-02
KR1020200066280A KR102658127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80 2020-06-02
KR1020200066278A KR102658126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7204A CN113357204A (zh) 2021-09-07
CN113357204B true CN113357204B (zh) 2023-11-17

Family

ID=74858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9555.1A Active CN113357204B (zh) 2020-03-04 2021-03-04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754090B2 (zh)
EP (2) EP3875771B1 (zh)
CN (1) CN113357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42956B2 (en) 2020-06-02 2023-01-03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US11739760B2 (en) * 2020-06-02 2023-08-29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CN115727455A (zh) * 2021-08-31 2023-03-03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5100A (zh) * 2009-03-04 2010-09-08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组件
CN202391826U (zh) * 2011-12-09 2012-08-22 李慧 一种无叶电风扇
JP2013053596A (ja) * 2011-09-06 2013-03-21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CN103375442A (zh) * 2012-04-11 2013-10-30 江西维特科技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
CN203614369U (zh) * 2012-11-28 2014-05-28 拉斯科控股公司 可携式气动装置
CN104024646A (zh) * 2012-01-11 2014-09-03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和送风方法
CN105317663A (zh) * 2015-11-25 2016-02-10 许传平 一种风扇组件
CN206877265U (zh) * 2017-06-26 2018-01-12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用于高性能cpu的新型无叶风扇散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87062A (en) 1929-03-29 1930-12-30 American Blower Corp Blower
JPS5951360B2 (ja) 1978-11-13 1984-12-13 不動建設株式会社 早期脱水安定化を目的としたヘドロ処理工法
KR200164655Y1 (ko) 1999-09-01 2000-02-15 대우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토출구 개폐장치
US6321034B2 (en) 1999-12-06 2001-11-20 The Holmes Group, Inc. Pivotable heater
US6760543B1 (en) 2002-12-18 2004-07-06 Lasko Holdings, Inc. Heated air circulator with uniform exhaust airflow
US20060199515A1 (en) 2002-12-18 2006-09-07 Lasko Holdings, Inc. Concealed portable fan
US7699580B2 (en) 2002-12-18 2010-04-20 Lasko Holdings, Inc. Portable air moving device
US7059826B2 (en) 2003-07-25 2006-06-13 Lasko Holdings, Inc. Multi-directional air circulating fan
US20050053465A1 (en) 2003-09-04 2005-03-10 Atico International Usa, Inc. Tower fan assembly with telescopic support column
US7088913B1 (en) 2004-06-28 2006-08-08 Jcs/Thg, Llc Baseboard/upright heater assembly
CN2888138Y (zh) 2005-01-06 2007-04-11 拉斯科控股公司 省空间的直立型风扇
EP1943466A4 (en) 2005-11-01 2011-03-09 Lg Electronics Inc DRY
US7934387B2 (en) 2005-11-23 2011-05-0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US8212187B2 (en) 2007-11-09 2012-07-03 Lasko Holdings, Inc. Heater with 360° rotation of heated air stream
KR20090006342U (ko) 2007-12-21 2009-06-25 한일전기그룹 주식회사 환풍기의 자동개폐장치
PT2276933E (pt) 2009-03-04 2011-08-17 Dyson Technology Ltd Uma ventoinha
GB2482547A (en) 2010-08-06 2012-02-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with a heater
GB2482549A (en) 2010-08-06 2012-02-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with a heater
US20120051884A1 (en) * 2010-08-28 2012-03-01 Zhongshan Longde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Air blowing device
EP2630373B1 (en) 2010-10-18 2016-12-28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fan assembly
GB2484670B (en) 2010-10-18 2018-04-2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JP5828134B2 (ja) 2011-07-06 2015-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WO2013035271A1 (ja) 2011-09-06 2013-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US20140302769A1 (en) 2011-10-28 2014-10-09 Howa Plastics Co., Ltd. Register
EP2777966B1 (en) 2011-11-11 2018-10-31 Howa Plastics Co., Ltd. Register
GB2496877B (en) 2011-11-24 2014-05-07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TWI548813B (zh) 2012-03-13 2016-09-11 Yi-Sheng Luo A fanless fan with air cleaning function
EP2850324A2 (en) * 2012-05-16 2015-03-25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fan
KR101472758B1 (ko) 2014-02-07 2014-12-15 이광식 환형 노즐용 스페이서
JP5964873B2 (ja) 2014-02-19 2016-08-03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ファンレス扇風機
JP5964885B2 (ja) 2014-06-11 2016-08-03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ファンレス扇風機
KR101500501B1 (ko) 2015-01-02 2015-03-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GB2535225B (en) 2015-02-13 2017-12-20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GB2535462B (en) 2015-02-13 2018-08-22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CN105221462A (zh) 2015-10-09 2016-01-06 常州齐科化工有限公司 变换风向的风扇
KR102032192B1 (ko) 2015-10-23 2019-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650562B2 (ja) 2016-03-22 2020-02-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AU2017266312B2 (en) 2016-05-18 2022-06-30 De' Longhi Appliances S.R.L. Con Unico Socio Fan
WO2018056749A1 (ko) 2016-09-22 2018-03-29 민상규 접이식 가상현실 장비
KR20180033634A (ko) 2016-09-26 2018-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2011035B1 (ko) 2016-12-14 2019-08-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및 송풍장치가 구비된 공기청정기
KR20180128282A (ko) 2017-05-23 2018-12-03 주식회사 윈드앰프 무선 기류 증폭 장치
KR102249961B1 (ko) 2017-08-08 2021-05-11 알프스 알파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입력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입력 장치
JP6747402B2 (ja) 2017-08-11 2020-08-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KR20190025443A (ko) 2017-09-01 2019-03-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동 발생장치
US11841481B2 (en) 2017-09-21 2023-12-12 Magic Leap, Inc.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 with waveguide configured to capture images of eye and/or environment
GB2568939B (en) * 2017-12-01 2020-12-02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FR3075111B1 (fr) 2017-12-20 2020-07-3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ventilation a tubes pour systeme de ventilation, de chauffage et/ou de climatisation
KR20190075721A (ko) 2017-12-21 2019-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GB2575066B (en) 2018-06-27 2020-11-2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nozzle for a fan assembly
CN109058181A (zh) 2018-09-21 2018-12-21 大连时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海水淡化用喷射泵及其调节控制方法
JP7200824B2 (ja) 2019-05-15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KR102209741B1 (ko) 2020-06-01 2021-01-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음식과 관련된 정보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KR102242903B1 (ko) 2020-06-01 2021-05-14 홍덕산업(주) 내산화성이 우수한 전기 도금 비드와이어
US11007464B1 (en) 2020-07-31 2021-05-18 Germfree Laboratories INC Portable air filtration and air dispersion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5100A (zh) * 2009-03-04 2010-09-08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组件
JP2013053596A (ja) * 2011-09-06 2013-03-21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CN202391826U (zh) * 2011-12-09 2012-08-22 李慧 一种无叶电风扇
CN104024646A (zh) * 2012-01-11 2014-09-03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和送风方法
CN103375442A (zh) * 2012-04-11 2013-10-30 江西维特科技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
CN203614369U (zh) * 2012-11-28 2014-05-28 拉斯科控股公司 可携式气动装置
CN105317663A (zh) * 2015-11-25 2016-02-10 许传平 一种风扇组件
CN206877265U (zh) * 2017-06-26 2018-01-12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用于高性能cpu的新型无叶风扇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94147B2 (en) 2024-05-28
CN113357204A (zh) 2021-09-07
US20230358251A1 (en) 2023-11-09
EP4184014A1 (en) 2023-05-24
EP3875771B1 (en) 2022-12-28
US20210277911A1 (en) 2021-09-09
EP3875771A1 (en) 2021-09-08
US11754090B2 (en)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57204B (zh) 送风机
US20230122270A1 (en) Blower
CN113357203B (zh) 送风机
KR20240014544A (ko) 에어클린팬
SE518645C2 (sv) Hushållasapparat med strömningsstyrorgan
KR20210112122A (ko) 송풍기
KR20210112123A (ko) 송풍기
JP7343674B2 (ja) 空気調和機用ファン装置
KR102658126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30055B1 (ko) 에어클린팬
JP4866643B2 (ja) デフロスタ用送風ダクト
KR102622929B1 (ko) 블로워
US20240151244A1 (en) Blower
KR102630058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
KR102356609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20240032475A (ko) 블로워
KR20230163329A (ko) 에어클린팬
KR20210114651A (ko) 송풍기
CN114688104A (zh) 送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