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3158B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3158B
CN113353158B CN202110000990.9A CN202110000990A CN113353158B CN 113353158 B CN113353158 B CN 113353158B CN 202110000990 A CN202110000990 A CN 202110000990A CN 113353158 B CN113353158 B CN 1133531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exhaust system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009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53158A (zh
Inventor
岛中常规
吉田光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53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3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53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3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1Gas flow channels or gas chambers being at least partly formed in the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engine or mach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9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purifying device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4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n exhaust pipe, manifold or apparatu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frame 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即使在将排气装置设于相较于侧梁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时,也要抑制车辆的加宽。本发明具备:搭载于划定座舱空间(1s)前缘的隔板(9)的前方的内燃机(23)、供从内燃机(23)排出的废气通过的排气装置(30)、在构成座舱空间(1s)的地面的地板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8),其中,侧梁(8)具有凹部(91),该凹部(91)具有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截面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凹部(91)配设有排气装置(30)所具备的排气***构件(32)。

Description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例如具备:搭载于划定座舱空间的前缘的隔板的前方的内燃机,供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通过的排气装置,在构成座舱空间的地面的地板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
背景技术
已知车辆中有以下结构:将构成排气装置的排气***构件(例如废气处理用过滤器,排气管或者***等)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相较于地板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即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而非地板下的车宽方向中央。
采用如上结构的目的大致分为确保车身布局性的情况和重视车身的运动性能的情况。
作为前者的情况,例如,在如混动车和增程式汽车那样采用并用内燃机和电机的***的车辆中,已知有例如为了避开配设于地板下的电池而将排气***构件设于相较于地板下的电池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后者的情况,例如,已知有如跑车那样,为了将重物靠车身中心配置,而将相对较轻的排气***构件配置于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的车辆。
在此,作为靠车身中心配置重物的一例,能列举出针对驾驶员座椅和副驾驶座椅降低乘坐在此处的乘车人的重心,或缩小彼此相邻的车宽方向的间隔的例子。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配置排气***构件的具体例子有将排气***构件布局于相对于作为车身结构体的侧梁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
但是,将相对较轻的排气***构件布局于侧梁外侧时,会产生车辆的宽度与该排气***构件的宽度相当地扩大这一弊端。因此,在更重视车辆的运动性能,将相对较轻的排气***构件布局于侧梁外侧时,有进一步下工夫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3945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有鉴于以上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通过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即使在将排气装置(废气构件和排气管中的至少一者)设于相较于侧梁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时,也能够抑制车辆的加宽。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备:搭载于划定座舱空间前缘的隔板的前方的内燃机,供从上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通过的排气装置,在构成上述座舱空间的地面的地板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其中,上述侧梁具有凹部,该凹部具有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截面,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凹部配设有上述排气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在设置排气装置使其车宽方向内端位于相较于上述侧梁的车宽方向内端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时,也能够使得排气装置的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部内,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的加宽。
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的加宽,且能将较轻的排气装置布局于车宽方向外侧,将重物布局于车辆中央,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
上述凹部是在与上述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部位(凹陷部)的话,不限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部位,也可以是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向下方,或者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向上方呈切口状凹陷的部位。
在上述凹部,作为上述排气装置,不限于配设例如后述的排气***构件,能够配设上述排气***构件和后述上述排气管中的至少一者。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上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和排气***构件,上述排气***构件与废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大于上述排气管,且上述排气***构件配设于上述凹部并使得上述通过方向与上述侧梁的纵长方向大致平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废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大于上述排气管的上述排气***构件配设于上述凹部且上述通过方向与上述侧梁的纵长方向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抑制在将此排气***构件配设于车身侧部时的车辆的加宽。
在此,上述排气***构件是供从上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通过的构件的话,不限于处理来自上述内燃机的废气(气体)的例如具备过滤器的GPF等构件,例如也可以是***、催化剂等具有消音功能的构件。另外,上述排气***构件也可以包括其他用于与排气***构件和排气管连接的具备连接功能的部分(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在上述侧梁的上方形成供乘车人上下上述座舱空间的开口部,上述侧梁在相较于上述排气***构件而言的上方具有与该排气***构件在车宽方向重合的侧梁上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侧梁上件从上方覆盖排气***构件,由此能够使上述侧梁作为针对来自排气***构件的散热的隔热构件发挥功能。
因此,在乘车人通过开口部上下座舱空间时,能够防止来自排气***构件的散热对乘车人造成热损伤。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上述侧梁上件是在内部具有闭口截面空间的闭口截面结构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侧梁上件的内部所具有的闭口截面空间,乘车人上下座舱空间时,能够使乘车人更难感受到热。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在上述侧梁上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凸檐部,该凸檐部向车宽方朝向外部且下方延伸,从上方覆盖上述排气***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述侧梁上件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只向车宽方向外部且下方延伸的凸檐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从排气***构件向上方放出的热的阻挡量,且能够进一步扩大阻挡范围。
因此,在乘车人上下座舱空间时,能够使乘车人更难感受到热。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上述排气***构件沿着上述开口部的下缘在车辆前后方向长,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上述侧梁上件与上述排气***构件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上述侧梁上件的后方高于前方,能够使得开口部的下缘的前侧部分比后侧部分低。因此,乘车人能通过开口部顺畅地上下座舱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使得上述侧梁上件与上述排气***构件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地形成,能够通过该侧梁上件从上方切实地覆盖配设在凹部的上述排气***构件,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上述侧梁作为针对来自排气***构件的散热的隔热构件发挥功能。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将上述排气装置配设于相较于上述侧梁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时,也能够抑制车辆的加宽。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a)、在图4(a)中去除了排气***构件的左侧视图(b);
图5为沿图4(a)中A- A箭头看到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一种跑车,其采用对挤压成型的铝合金制的复数个架进行连结构成车身骨架的所谓的空间框架结构,且采用了侧方车门为2车门型的无中央立柱结构。使用图1到图5对这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为了使图示更加明确,在图中省略前悬架和后悬架的图示,且省略了支撑这些悬架的后述悬架支撑构件的详细图示。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向,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向。
如图1、图2所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车辆具备:供乘车人乘坐的座舱部1,相较于座舱部1设于车辆前方的前部车身2,相较于座舱部1设于车辆后方的后部车身3。
如图1所示,座舱部1和前部车身2由立壁状的前围板9分隔。即,前围板9作为划定座舱部1的内部所具有的座舱空间1s的前缘的隔板,配设于座舱部1和前部车身2之间。
如图1所示,座舱部1具备:形成座舱部1的地板(地面)的底板4,在该底板4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上方在车辆前后延伸的通道架5,在通道架5的两侧的侧壁和底板4的拐角部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侧架6,在车宽方向连结通道架5和侧梁8的复数个地板横梁7。
再如图1、图2所示,在座舱部1的底板4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侧梁8,从侧梁8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铰链柱11(前侧立柱),从侧梁8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后立柱12(后侧立柱)。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座舱部1的两侧设有供乘车人上下该座舱部1的车门开口部13。沿车门开口部13的前缘13a设有铰链柱11,沿后缘13b设有后立柱12,沿下缘13c设有侧梁8。
如图1、图2所示,前部车身2具备:支撑前悬架(图示省略)的左右成对的前悬架支撑构件14,在车宽方向连结左右成对的前悬架支撑构件14的复数个前侧横梁15(参照图1),连结座舱部1和前悬架支撑构件14的复数个前侧连结架16,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荷载的前方冲击吸收结构体(图示省略)。
如图1所示,前悬架支撑构件14相对于左右分别相对应的侧梁8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介由无图示的前悬架对前轮Hf进行枢转支承。前轮Hf相较于侧梁8前端位于车辆前方且相较于前悬架支撑构件14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前悬架支撑构件14例如通过对铝合金进行压铸成型来制造。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前部车身2在相对于前轮Hf向后方分离开的位置具备从铰链柱11的前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轮胎制动器架17。
上述前方冲击吸收结构体的图示省略,其具备从前悬架支撑构件14的前端侧向车辆前后延伸的筒状体等所构成的吸能盒,在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成对的吸能盒的前端的保险杠加强件。
后部车身3具备:支撑后悬架的左右成对的后悬架支撑构件18,在车宽方向连结左右成对的后悬架支撑构件18的复数个后侧横梁19(参照图1),连结座舱部1和后悬架支撑构件18的复数个后侧连结架21,吸收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荷载的后方冲击吸收结构体22。
此外,图2中不仅省略了上述前方冲击吸收结构体,还省略了后方冲击吸收结构体22的图示。
如图1所示,后方冲击吸收结构体22具备:从后悬架支撑构件18的后端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筒状体等所构成的吸能盒22a,在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成对的吸能盒22a的后端的保险杠加强件22b。
而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左右成对的前悬架支撑构件14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发动机舱E,在该发动机舱E搭载有发动机23。
排气装置30(排气单元)介由排气歧管24与设于该发动机23侧壁侧的排气口连接。
排气装置30具备:作为排气***构件的GPF31(汽油机颗粒捕集器),第1前***32,第2前***33,主***34,排气尾管(图示省略)。另外,分别由连接部35A、35B、35C、35D连接在排气歧管24和GPF31之间,以及上述排气***构件31、32、33、34之间进行连接。
GPF31在主体部31a具备作为处理发动机23的排气气体的废气处理装置捕集排气气体所含的颗粒物(PM)的过滤器。
通过各种***(第1前***32、第2前***33及主***34)降低将排气气体放出至大气时的声音。
连接部35A、35B、35C、35D主要通过排气管35a形成,但也形成有如下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在作为排气***构件的GPF31和各种***32、33、34等中具备且具有与排气管35a和其他排气***构件31、32、33、34连接的功能。连接部35A、35B、35C、35D不限于具备排气管35a和排气***构件所具有的连接部分这两者来形成,也能够通过其中的至少一者形成。
另外,在排气装置30中,GPF31、第1前***32、第2前***33、主***34介由连接部分别沿从车身的前方侧向后方延伸的排气路径敷设。
而在本例中,排气装置30沿如同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中途向车宽方向外侧(本例中为车辆右侧)迂回的排气路径敷设。详细来说,排气装置30在前部车身2从搭载有发动机23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敷设,沿座舱部1的侧方部向车辆后方敷设,在后部车身3再次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敷设且向车辆后方敷设。
如此一来,通过将相对较轻的排气***构件布局在车宽方向外侧,能够将相对于排气***构件而言的重物布局在车辆中央,由此能够有助于车辆运动性能的提高。
接下来,使用图3~图5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
如图4(b)、图5所示,侧梁8为在上下各侧具备侧梁上件81和侧梁下件82的2分割结构。侧梁上件81和侧梁下件82均为如上所述对铝合金材料进行挤压成型而形成的架构件,且都在内部分别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上延伸的闭口截面空间83s,84s(参照图5)。
侧梁上件81由以下构件一体形成:在内部具有上述闭口截面空间83s的闭口截面部83(以下也称作“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从该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车宽方向内端且下端向下方伸出的下方边缘部85。
另外,如同图所示,侧梁下件82由以下构件一体形成:在内部具有闭口截面空间84s的闭口截面部84(以下也称作“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从该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且上端向上方伸出的上方边缘部86。
如图4(b)所示,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和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均与前后各侧的立柱11、12在车辆侧面视图中重合。本实施方式的侧梁下件82在侧梁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上延伸。
另外,如图3、图5所示,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和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均在车宽方向上长于前后各侧的立柱11、12地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和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车宽方向的外端均相较于前后各侧的立柱11、1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而言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形成。
如图5所示,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上壁83u和下壁83d均以越向车宽方向外侧越位于上方的形式倾斜形成且相互在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延伸。
而如图3、图5所示,上壁83u中,相较于前后各侧的立柱11、12而言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以与下壁83d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间隔阶段性地变小的形式形成。即,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为其车宽方向的外侧在车辆上下方向慢慢变细的顶端细的形状。
如图5所示,在侧梁上件81的相较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凸檐部87,该凸檐部87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车宽方向外端朝向车宽方向外部且下方以边缘状延伸,并从上方覆盖作为后述的排气***构件的第1前***32。
此外,如图5所示,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下壁84d沿车宽方向大致水平形成,与此相对而言,上壁84u以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的形式缓慢倾斜。由此,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正交截面形成为车宽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长,且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越短的大致三角形状。
如图4(b)、图5所示,上述侧梁上件81和侧梁下件82的下方边缘部85和上方边缘部86在车辆侧面视图(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在侧梁上件81的下方边缘部85和侧梁下件82的上方边缘部86的彼此的重合部分93,下方边缘部85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上方边缘部86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然后,在该重合部分93,沿车辆前后方向从车宽方向内外各侧交替进行电弧焊(本例中为金属惰性气体电弧焊),由此相互接合侧梁上件81和侧梁下件82(参照图5中的符号w)。
在侧梁8中,如上所述在彼此的重合部分93对下方边缘部85和上方边缘部86进行焊接,由此能将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和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各车宽方向内端作为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连结的连结壁90一体化。
由此,在侧梁8中,侧梁上件81和侧梁下件82的各自的闭口截面部83、84介由连结壁90在上下方向彼此分离开配设,在所述上下各侧的闭口截面部83、84和连结壁90之间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凹部91(参照图4(b)、图5)。
如图2所示,侧梁8如上所述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形成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部13的下缘13c。另外,侧梁8的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即该侧梁8的上端以越向前方越位于下方的形式在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延伸(参照图2、图4(a)(b))。
由此,能够使车门开口部13的下缘13c沿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倾斜形成,且越向车辆后方越位于上方(参照图2)。
因此,能够防止车门开口部13在车辆前后方向整体上无准备地变大,且能够使车辆前侧与车辆后侧相比位于下方,因此乘车人能够在介由车门开口部13上下座舱空间时顺畅地上下。
上述侧梁8和前后各侧的立柱11、12通过电弧焊(本例中为金属惰性气体电弧焊)接合为一体。
详细来说,如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和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都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铰链柱11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合。在本例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前端延伸至与铰链柱1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伸出至相较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及铰链柱11的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的前方伸出部84f,且一体形成。而前方伸出部84f的前端向车辆前方伸出,直至位于相较于轮胎制动器架17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后方。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在侧梁8的前部,铰链柱11以越向车辆上方越位于车辆前方地倾斜的姿势立设于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并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车辆上方突出。铰链柱11是铝合金制的挤压构件,其在内部被挤压成型为与纵长方向相对的正交截面为闭口截面的矩形状。
所述铰链柱11在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连结壁90及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各相向部位通过电弧焊等接合为一体。
另一方面,在侧梁8的后部,后立柱12以越向车辆上方越位于车辆后方地倾斜的姿势柱状立设于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并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车辆上方突出。另外,后立柱12为铝合金制的挤压构件,其在内部被挤压成型为与纵长方向相对的正交截面为闭口截面的矩形状。
所述后立柱12在与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连结壁90及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各相向部位通过电弧焊等接合为一体。
如图3所示,上述轮胎制动器架17也称作耐小重叠碰撞用加强件(SORB用加强件),是用于接住在小重叠碰撞时后退的前轮Hf(参照图1、图2),防止该前轮Hf入侵座舱部1内的架。
轮胎制动器架17的后端与铰链柱11的前侧面接合,且其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延伸至到前轮Hf的最后端的跟前位置。由此,轮胎制动器架17的前端配设于相对于前轮Hf的最后端向车辆后方分离开的位置(参照图1、图2)。而如图4所示,轮胎制动器架17通过挤压成型形成且其车辆前后方向的正交截面为闭口截面形状。
此外,如图1、图2所示,排气装置30之中,GPF31、第1前***32和第2前***33分别沿车身侧部(本例中为车辆右侧部)的下部按该顺序向车辆后方配置。
详细来说,GPF31具备内置有过滤器的主体部31a,宽幅小于该主体部31a地形成的连接部分31b。在GPF31中,主要是主体部31a配置于车身下部中相较于铰链柱11而言的车辆前方且相较于轮胎制动器架17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在侧梁8的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前部具备的上述前方伸出部84f延伸至配置在相较于轮胎制动器架17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的GPF31的直下。且GPF31以载置于前方伸出部84f的上侧面部的方式被支撑。
GPF31的主体部31a和在相较于该主体部31a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所具有的发动机23(排气歧管24)由在彼此之间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35A(以下称作“第1连接部35A”)连接。
第1连接部35A由作为排气装置30的一部分具备的排气管35a形成。在车辆俯视图中,轮胎制动器架17存在于GPF31和发动机23之间,但第1连接部35A横穿轮胎制动器架17的下方所具有的空间Sd(参照图4(b))来在车宽方向延伸。
如图2、图4(a)所示,第1前***32沿在车门开口部13的下缘13c具备的侧梁8在车辆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第1前***3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上具有大致固定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且车辆侧面视图形状是向车辆后方慢慢变高地倾斜的。
另一方面,凹部9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略长于第1前***3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凹部9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略长于第1前***3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并为与上述第1前***32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地向车辆后方慢慢变高的倾斜形状。
另外,如图3、图5所示,第1前***32配置于相较于该侧梁8的车宽方向内端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与侧梁8重合。即,第1前***3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上,除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之外的整体收纳于侧梁8的凹部91(参照图3)。
在此,在本例中,会对在侧梁8的凹部91收纳第1前***32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收纳第1前***32以外的排气***构件。
另外,将排气***构件收纳于凹部91不限于排气***构件的车宽方向的整体,也包括排气***构件的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配设于相较于侧梁8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的位置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情况。
即,将排气***构件在凹部91不限于排气***构件的车宽方向的整体,也包括至少一部分与相当于侧梁8的车宽方向的凹部91的部分在车宽方向重合的情况。
并且,排气***构件的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合是乘车人跨侧梁8上下车辆时难以感受到热的重合量即可,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以如同本例那样将第1前***32作为排气***构件收纳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话,第1前***32的侧梁的车宽方向的相当于凹部91的部分的长度(Wr)相对于第1前***3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Wo)来说优选为50%以上。
在这样的收纳状态下,第1前***32的车宽方向内端配置于相较于侧梁8的连结壁90(车宽内壁)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载置于下件侧闭口截面部84的上侧面部而被支撑。
在该状态下,第1前***32与侧梁上件81具备的凸檐部87及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在车宽方向重合。
即,侧梁8中的凸檐部87及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从第1前***32的直上对其进行覆盖。
另外,如图3、图4(a)所示,相对于铰链柱11配置于车辆前方的GPF31和配置于其车辆后方的第1前***32由连接部35B(以下称作“第2连接部35B”)连接。
第2连接部35B由排气管35a、GPF31所具备的连接部分31b形成。GPF31所具备的连接部分31b为从GPF31的主体部31a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管状,从前部嵌入排气管35a并与之连接。
如图3所示,第2连接部35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小于GPF31和第1前***32两者。另外,第2连接部35B在极力接近铰链柱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大致水平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跨铰链柱11。并且,第2连接部35B能够连接相对于铰链柱11配置于车辆前方的GPF31和相对于铰链柱11配置于车辆后方的第1前***32,且长于铰链柱1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如上所述,将排气管35a极力靠近铰链柱11侧(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且将GPF31、排气管35a和第1前***32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配置,在该状态下,第1前***32的至少相较于铰链柱1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收纳于侧梁8的凹部91,而GPF31(尤其是GPF31主体部31a)如上所述相较于轮胎制动器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如上所述,侧梁8的侧梁上件81、即凸檐部87及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前端形成至与铰链柱1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2、图4(a)(b))。
因此,所述凸檐部87及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设于相对于该第2连接部35B向上方分离开的位置,且不仅是第1前***32,还从车辆上方覆盖配置于铰链柱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连接部35B。
如图3、图4(a)所示,第2前***33配置于相对于后立柱12从前方向后方且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绕进的部分。
上述第2前***33在主体部33a的前端部与连接部35C(也称作“第3连接部35C”)连接,该连接部35C与在车辆前方具备的第1前***32相连,并且在主体部33a的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部与连接部35D(也称作“第4连接部35D”)连接,该连接部35D与在车宽方向中央且车辆后方具备的主***34(参照图1)相连。
如图1、图2所示,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备:搭载于划定座舱空间1s前缘的前围板9(隔板)的前方的发动机23(内燃机)(参照图1),供从发动机23排出的废气通过的排气装置30,在构成座舱空间1s的地面的底板(地板)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8,如图4(b),图5所示,侧梁8具有凹部91,该凹部91具有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截面,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图3,图4(a),图5所示,在凹部91配设排气装置30所具备的第1前***32(排气装置所具备的排气***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在设置第1前***32使其车宽方向内端位于相较于侧梁8的车宽方向内端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时,也能够使得第1前***32的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部91内,由此能抑制车辆的加宽。
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的加宽,且能将较轻的第1前***32布局在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将重物布局在车辆中央,由此能够有助于车辆的运动性能的提高。
如图3、图4(a)所示,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排气装置30具有排气管35a和排气***构件31、32、33、34,排气***构件31、32、33、34的与废气通过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大于排气管35a,且排气***构件31、32、33、34配设于凹部91并使得上述通过方向与侧梁8的纵长方向大致平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废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大于排气管35a的排气***构件31、32、33、34配设于凹部91且上述通过方向与侧梁8的纵长方向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抑制在将上述排气***构件31、32、33、34配设于车身侧部时的车辆的加宽。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如图2所示,在侧梁8的上方形成供乘车人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的车门开口部13(开口部),如图5所示,侧梁8在相较于第1前***32而言的上方具有与该第1前***32在车宽方向重合的侧梁上件8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乘车人通过车门开口部13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时,能够防止由于来自第1前***32的散热而使乘车人受到热损伤。
详细来说,在为了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而使得第1前***32在车宽方向外侧与侧梁8相邻而设时,乘车人通过车门开口部13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之际,令人担忧的是,乘车人会由于从第1前***32放出的热感受到热度等对其造成热损伤。
针对这一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作为凹部91的上边部分的侧梁上件81从上方覆盖第1前***32,能够使侧梁上件81作为针对来自第1前***32的散热的隔热构件发挥功能。
因此,乘车人通过车门开口部13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时,能够防止来自第1前***32的散热对乘车人造成热损伤。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如图5所示,侧梁上件81具备在内部具有闭口截面空间83s的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侧梁上件81中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内部所具有的闭口截面空间83s,在乘车人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时,能够进一步使乘车人更难感受到热。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如图5所示,在侧梁上件81的上件侧闭口截面部83的车宽方向外端设有凸檐部87,该凸檐部87从该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外部且下方延伸,从上方覆盖第1前***3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檐部87从侧梁上件81的车宽方向外侧不仅向车宽方向外部还向下方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从第1前***32向上方放出的热的阻挡量,且能进一步扩大阻挡范围。
因此,在乘车人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时,能够进一步使乘车人更难感受到热。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形态,如图2、图4(a)所示,第1前***32沿着车门开口部13的下缘13c在车辆前后方向长,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侧梁上件81与第1前***32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侧梁上件81的后方高于前方,由此能够使得车门开口部13的下缘13c(参照图2)的前侧部分比后侧部分低。因此,乘车人能够通过车门开口部13顺畅地上下座舱部1的座舱空间。
另一方面,例如在第1前***32和从上方覆盖该第1前***32的侧梁上件81之间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间隙(空间)的话,从第1前***32放出的热会通过间隙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上方扩散,可能会给乘车人造成热损伤。
针对这一情况,如上所述,使得侧梁上件81与第1前***32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形成,由此能够通过该侧梁上件81从上方切实地覆盖配设于凹部91的第1前***32,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侧梁8作为针对来自第1前***32的散热的隔热构件发挥功能。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侧梁8的凹部91配设第1前***32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侧梁8的凹部91配设其他排气***构件31、33、34,或者仅配设排气管35a。
此外,在凹部91仅收纳(配设)排气管35a时也可与第1前***32等排气***构件同样地,不限于排气管35a的宽度方向的整体,将其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凹部91。
编号说明
1s…座舱空间
4…底板(地板)
8…侧梁
9…前围板(隔板)
13…车门开口部(开口部)
13c…车门开口部的下缘(开口部的下缘)
23…发动机(内燃机)
30…排气装置
32…第1前***(排气***构件)
81…侧梁上件
83s…闭口截面空间(侧梁上件的内部所具有的闭口截面空间)
87…凸檐部
91…凹部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搭载于划定座舱空间前缘的隔板的前方的内燃机、供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通过的排气装置、在构成所述座舱空间的地面的地板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其中,
所述侧梁具有凹部,该凹部具有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截面,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所述凹部配设有所述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和排气***构件;
在所述侧梁的上方形成供乘车人上下所述座舱空间的开口部,
所述侧梁包括侧梁上件和侧梁下件;
所述侧梁在相较于所述排气***构件而言的上方具有与该排气***构件在车宽方向重合的侧梁上件;
所述侧梁下件是在内部具有闭口截面空间的闭口截面结构体;
所述侧梁上件是在内部具有闭口截面空间的闭口截面结构体;
所述侧梁上件和所述侧梁下件介由连结壁上下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构件的与废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大于上述排气管,且所述排气***构件配设于所述凹部并使得所述废气通过方向与所述侧梁的纵长方向大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梁下件的闭口截面部以越向车宽方向外侧越位于下方的形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梁上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凸檐部,该凸檐部向车宽方向外部且下方延伸,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构件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下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以较长的长度地形成,且其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
所述侧梁上件与所述排气***构件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地以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的形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构件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下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以较长的长度地形成,且其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
所述侧梁上件与所述排气***构件的车辆侧面视图形状相对应地以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高于前方的形式形成。
CN202110000990.9A 2020-03-06 2021-01-04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3353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8728 2020-03-06
JP2020038728A JP7375618B2 (ja) 2020-03-06 2020-03-06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3158A CN113353158A (zh) 2021-09-07
CN113353158B true CN113353158B (zh) 2023-04-21

Family

ID=74672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0990.9A Active CN113353158B (zh) 2020-03-06 2021-01-04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1965B2 (zh)
EP (1) EP3875298B1 (zh)
JP (1) JP7375618B2 (zh)
CN (1) CN1133531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9043B2 (ja) * 2020-03-06 2023-10-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8145A (ja) * 2005-04-20 2006-11-0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フロア構造
CN104442638A (zh) * 2013-09-18 2015-03-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配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43439C (de) 1940-01-20 1943-12-27 Friedrich Maier Dipl Ing Kraftfahrzeug mit oberhalb der Wagenbodenebene angeordnetem Auspufftopf
US2875841A (en) 1955-01-19 1959-03-03 Gen Motors Corp Motor vehicle construction
US3149856A (en) * 1959-08-17 1964-09-22 Smith Corp A O Motor vehicle having increased ground clearance level floor space
US3495673A (en) * 1967-08-09 1970-02-17 Diran Yazejian Vehicle body accessory
US4493506A (en) * 1982-03-29 1985-01-15 American Sunroof Corporation Vehicle rocker panel structure
US5042870A (en) * 1986-11-02 1991-08-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 vehicle
JPS63166830U (zh) * 1987-04-20 1988-10-31
JPH02120267U (zh) * 1989-03-15 1990-09-27
JPH0459513U (zh) * 1990-09-29 1992-05-21
USD360171S (en) * 1993-03-31 1995-07-11 Chrysle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US5388408A (en) 1993-10-01 1995-02-14 Lawrence-Keech Inc. Exhaust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6141958A (en) * 1998-12-31 2000-11-07 Voss; Randy E. Exhaust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s
JP2001115835A (ja) * 1999-10-18 2001-04-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管配設構造
USD430508S (en) * 1999-10-29 2000-09-05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body
USD456313S1 (en) * 2000-12-27 2002-04-30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body
JP3788780B2 (ja) * 2002-11-19 2006-06-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2005178649A (ja) * 2003-12-22 2005-07-07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4935363B2 (ja) * 2007-01-09 2012-05-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DE102009008799A1 (de) 2009-02-05 2010-09-16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Kraftfahrzeug
JP5358284B2 (ja) * 2009-05-14 2013-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下部構造
USD687349S1 (en) * 2012-03-06 2013-08-06 Chrysler Group Llc Automobile body
CN104349970B (zh) * 2012-06-04 2017-09-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JP5929609B2 (ja) * 2012-08-07 2016-06-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JP6596752B2 (ja) * 2016-06-24 2019-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642346B2 (ja) 2016-09-09 2020-0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2020026159A (ja) * 2018-08-09 2020-0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DE102018213673B4 (de) 2018-08-14 2023-03-16 Audi Ag Seitenschwell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JP7359043B2 (ja) * 2020-03-06 2023-10-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7264091B2 (ja) * 2020-03-06 2023-04-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8145A (ja) * 2005-04-20 2006-11-0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フロア構造
CN104442638A (zh) * 2013-09-18 2015-03-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配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71965B2 (en) 2023-02-07
JP7375618B2 (ja) 2023-11-08
JP2021138300A (ja) 2021-09-16
CN113353158A (zh) 2021-09-07
US20210276413A1 (en) 2021-09-09
EP3875298A1 (en) 2021-09-08
EP3875298B1 (en) 2022-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18445B2 (en)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524727B2 (en)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548565B2 (en)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689911B2 (ja) 車体下部構造体
CN108502021B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2018030513A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2005067491A (ja) 車体構造
KR10244060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EP3753815B1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CN11335315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JP434218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7354606B2 (ja) 側部車体構造
JP2006056510A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置構造
JP2006051942A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置構造
JP707202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2083565A (ja) 車体構造
JP4251569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06056509A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置構造
JP5934168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3460943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JPH0585418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4081478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02012164A (ja) シャシ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JP6009884B2 (ja) 車両の側部構造
JPH05278643A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