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0080B - 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0080B
CN112970080B CN201980074009.8A CN201980074009A CN112970080B CN 112970080 B CN112970080 B CN 112970080B CN 201980074009 A CN201980074009 A CN 201980074009A CN 112970080 B CN112970080 B CN 1129700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portions
holding member
recess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40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70080A (zh
Inventor
舌间诚二
大石明典
吉川浩平
古川尚稔
稻叶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70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0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70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00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并列配置的一对卷绕部;磁芯,具有配置在各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配置在两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一对保持构件,以与两卷绕部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及模制树脂部,覆盖各外侧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填充于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各内侧芯部之间,线圈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连结部通过将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配置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具有收纳连结部的凹部和配置于连结部的内侧的内侧突起。

Description

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抗器。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11月29日提出的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224282号的优先权,并援引所述日本申请记载的全部的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将绕线卷绕而成的卷绕部;磁芯,配置在卷绕部的内外而形成闭磁路;及端面夹设构件,夹设于卷绕部的端面与外侧芯部之间。上述磁芯具有配置在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和配置在卷绕部的外部的外侧芯部。而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抗器具备:内侧树脂部,填充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的外周面之间;及外侧树脂部,将外侧芯部一体化于端面夹设构件。上述端面夹设构件具有将构成内侧树脂部的树脂向卷绕部的内部填充的树脂填充孔。上述外侧树脂部与上述内侧树脂部通过树脂填充孔相连接。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线圈,具有将一连串的绕线卷绕而构成并配置成并列状态的一对卷绕部。两卷绕部经由将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成的连结部连接。上述连结部在两卷绕部的一端侧将绕线折回成发夹状而形成,将两卷绕部的端部彼此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81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451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并列配置的一对卷绕部;
磁芯,具有配置在所述各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配置在所述两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
一对保持构件,以与所述两卷绕部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及
模制树脂部,覆盖所述各外侧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填充于所述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各内侧芯部之间,
所述线圈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
所述连结部通过将所述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
配置所述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收纳所述连结部的凹部和配置于所述连结部的内侧的内侧突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利用图1所示的(II)-(II)线剖切而得到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组合体的概略分解图。
图4是第一保持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利用图4所示的(V)-(V)线剖切而得到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第一保持构件的从与卷绕部的端面相对的一侧观察到的概略图。
图7是第二保持构件的从与卷绕部的端面相对的一侧观察到的概略图。
图8是说明在卷绕部的端面配置第一保持构件的方法的图。
图9是说明在卷绕部的端面配置有第一保持构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抗器中,利用树脂覆盖外侧芯部的外周面,并从卷绕部的端面侧穿过在端面夹设构件这样的保持构件上形成的树脂填充孔而向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这样,使外侧树脂部及内侧树脂部这样的模制树脂部一体成形。
研讨了专利文献2记载那样的将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并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并列配置的一对卷绕部的线圈适用于上述的具备模制树脂部的电抗器的情况。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的上述线圈具有将绕线折回而形成的连结部。该连结部在两卷绕部的一端侧从卷绕部的端面沿卷绕部的轴向突出。在连结部与卷绕部的端面之间,换言之在连结部的内侧形成空间。以下,有时将该空间称为“连结部的内侧空间”。在使用上述线圈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连结部与保持构件干涉,可考虑将配置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局部性地减薄的情况。
作为上述的具备模制树脂部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列举将组合线圈、磁芯、保持构件而成的组合体配置在模具内,向模具内注入树脂而进行树脂模制的情况。由此,利用树脂覆盖外侧芯部,使树脂穿过保持构件的树脂填充孔而向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填充,从而成形出模制树脂部。
通常,树脂向模具内的注入通过注塑成形向树脂施加压力来进行,但是为了使树脂充分遍布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的狭窄的间隙,需要施加高的压力。因此,在成形模制树脂部时,由于树脂的压力而保持构件要以向外方鼓出的方式变形。特别是如果将配置线圈的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的壁厚局部性地减薄成不与连结部干涉,则该部分的强度下降。因此,在模制树脂部的成形时,保持构件的壁厚较薄的部分容易变形,有时可能会破损。如果保持构件较大地变形或破损,则从保持构件与卷绕部的端面之间会发生树脂泄漏。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成形模制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因保持构件的变形引起的树脂泄漏的电抗器。
[本公开的效果]
本公开的电抗器在成形模制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因保持构件的变形引起的树脂泄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本发明者们研讨了为了避免线圈的连结部与保持构件发生干涉而在配置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设置形成收纳连结部的空间的凹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保持构件中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薄且强度低,因此在模制树脂部的成形时,形成有凹部的部分容易变形。在模制树脂部的成形时为了抑制保持构件的变形,可考虑在模具的内表面预先一体设置突起,将该突起嵌入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的情况。在模制树脂部的成形时使设置于模具的突起的端面与形成于保持构件的凹部的底面接触而利用突起的端面支承凹部的底面,由此抑制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变形。然而,通常,卷绕绕线而形成的线圈的卷绕部在其轴向的长度容易产生变动。因此,根据各个线圈而卷绕部的长度不同,因此连结部的轴向的位置有时不同,保持构件相对于模具的位置有时也会变动。由此,即使在模具设置上述突起,在模具内配置有组合体时为了使突起可靠地进入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相对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也不得不使突起的大小比较小。即,相对于保持构件的凹部的面积而突起的面积减小。如果突起小,则突起的端面与保持构件的凹部的底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因此利用突起的端面难以充分支承凹部的底面。这样的话,可能无法充分地抑制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变形。
本发明者们提出了在配置线圈的连结部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中,在收纳连结部的凹部内一体地设有向连结部的内侧空间配置的内侧突起的方案。通过设置内侧突起,能够减少保持构件中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薄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强度。由此,在成形模制树脂部时,能够抑制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变形,能够抑制因保持构件的变形引起的树脂泄漏。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并列配置的一对卷绕部;
磁芯,具有配置在所述各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配置在所述两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
一对保持构件,以与所述两卷绕部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及
模制树脂部,覆盖所述各外侧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填充于所述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各内侧芯部之间,
所述线圈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
所述连结部通过将所述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
配置所述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收纳所述连结部的凹部和配置于所述连结部的内侧的内侧突起。
根据本公开的电抗器,配置线圈的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在收纳连结部的凹部内具有内侧突起。通过内侧突起能够减少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薄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强度。由此,在成形模制树脂部时能够抑制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变形。本公开的电抗器在成形模制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因保持构件的变形引起的树脂泄漏。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电抗器,即使根据线圈而连结部的轴向的位置不同,保持构件的内侧突起的大小也不需要变更。因此,内侧突起可以设为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对应的大小、形状。由此,容易确保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强度。如上所述,在将设置于模具的突起嵌入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的情况下,将组合线圈、磁芯、保持构件而成的组合体配置于模具内。此时,在由多个构件构成的组合体中,难以使连结部的位置不变动。因此,相对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不得不减小突起。另一方面,如果是设置于保持构件的内侧突起,则仅嵌入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即可,即使增大内侧突起也容易嵌入于连结部的内侧。因此,不需要变更内侧突起的大小,也容易确保内侧突起相对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的大小。
(2)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的结构:
在俯视观察一个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凹部侧的面时,所述内侧突起的面积相对于所述凹部的面积的比例为50%以上。
根据上述方式,内侧突起的面积相对于凹部的面积的比例为50%以上,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强度。由此,在模制树脂部的成形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保持构件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变形。
(3)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的结构:
一个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凹部侧的面中,所述内侧突起的端面与除了所述凹部之外的其余的部分的面齐平。
根据上述方式,内侧突起的端面与保持构件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其余的部分的面齐平,由此,能够在模制树脂部的成形时使保持构件的除了凹部之外的上表面与模具的内表面进行面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保持构件的变形。
(4)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的结构:
所述保持构件形成有供所述两内侧芯部的各端部***的一对贯通孔,
具有从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朝向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突出的内侧夹设部,
所述内侧夹设部***于所述卷绕部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向保持构件的各贯通孔***两内侧芯部的各端部,能够将两内侧芯部定位。而且,通过将保持构件的内侧夹设部***于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能够将卷绕部和内侧芯部隔开间隔地进行保持,并能够将卷绕部定位。
(5)作为上述(4)记载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的结构:
在一个所述保持构件中,所述内侧夹设部仅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中的设置有所述凹部的一侧。
一个保持构件由于设有内侧突起,因此即使相对于卷绕部的端面要从卷绕部的轴向配置,内侧突起也会与连结部干涉而无法在凹部内配置连结部。在将一个保持构件配置于卷绕部的端面时,例如,在相对于两卷绕部的轴线而连结部设置于上侧的情况下,内侧突起位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的下侧,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的下侧***内侧突起。并且,使保持构件沿着卷绕部的端面相对地向上方向滑动配置。此时,在保持构件具有内侧夹设部的情况下,在将内侧夹设部***到卷绕部内的状态下,使保持构件沿着卷绕部的端面滑动。如果内侧夹设部设置于贯通孔的周缘部的整周,则在使内侧突起位于连结部的内侧空间的下侧时,内侧夹设部与卷绕部干涉,无法将内侧夹设部***到卷绕部内。根据上述方式,内侧夹设部仅设置于设有凹部的一侧,仅设置于在上述的例子中所说的上侧,由此,在将内侧夹设部***到卷绕部内的状态下,能够使保持构件沿着卷绕部的端面滑动。由此,能够将一个保持构件配置于卷绕部的端面。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具体例。图中的相同标号表示相同名称物。而且,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张或简化表示,而且,与实际的比例尺未必一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例示,由权利要求书公开,并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9,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以下,在说明电抗器1A及其构成构件时,侧视观察电抗器1A,相对于线圈2的两卷绕部21、22的中心轴线而将设有连结部23的一侧设为上侧,将其相反侧设为下侧。将其上下方向设为高度方向,即纵向。在图1中,纸面跟前侧为上侧,纸面里侧为下侧。在图2中,纸面上侧为上侧,纸面下侧为下侧。在图2、图5中,通过单点划线表示上述中心轴线。而且,将沿线圈2的两卷绕部21、22的轴向的方向,即图1、图2的纸面左右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将线圈2的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即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图2是沿卷绕部21的轴向而纵向地剖切后的电抗器1A的纵向剖视图。
<概要>
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具有图3所示的组合体10,该组合体10具备线圈2、磁芯3、保持构件41、42。如图1所示,线圈2具有一对卷绕部21、22、连结部23。磁芯3具有:在卷绕部21、22的内侧配置的内侧芯部31、32;在卷绕部21、22的外侧配置的外侧芯部33。保持构件41、42以与两卷绕部21、22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图1、图2所示,电抗器1A具备模制树脂部8。模制树脂部8覆盖各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填充于各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与各内侧芯部31、32之间。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一对保持构件41、42中的配置线圈2的连结部23的一侧,即图1、图2中的右侧的一个保持构件41称为“第一保持构件”,将另一个保持构件42称为“第二保持构件”。也如图3、图4所示,电抗器1A的特征之一在于第一保持构件41具有收纳连结部23的凹部46和配置于连结部23的内侧的内侧突起47的点。以下,详细说明电抗器1A的结构。
(线圈)
如图1、图3所示,线圈2具有一对卷绕部21、22和与两卷绕部21、22的一端侧连结的连结部23。通过图1来说的话,在两卷绕部21、22的右侧设置连结部23。线圈2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连结部23将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具体而言,两卷绕部21、22将一根连续的绕线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以相互的轴平行的方式并列配置。两卷绕部21、22经由将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的连结部23相连。本例的连结部23在两卷绕部21、22的一端侧将绕线折回成J状而形成。连结部23从卷绕部21、22的端面沿轴向突出。在本例中,如图3所示,在从上侧观察线圈2时,在连结部23与卷绕部21、22的端面之间,即在连结部23的内侧形成泪滴形状的空间。两卷绕部21、22的另一端侧,即图1中的左侧将绕线的端部向适当的方向引出,在其前端安装未图示的端子配件。在端子配件连接电源等未图示的外部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3中,省略绕线的端部地表示。
绕线可列举具有导体线和绝缘包覆的包覆线。导体线的构成材料可列举铜等。绝缘包覆的构成材料可列举聚酰胺酰亚胺等树脂。作为包覆线,可列举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形状的包覆扁线、截面形状为圆形形状的包覆圆线等。
两卷绕部21、22由相同规格的绕线构成,形状、大小、卷绕方向、匝数相同。在该例中,卷绕部21、22是将包覆扁线进行扁立卷绕而成的方筒状的扁立卷绕线圈。具体而言,卷绕部21、22的形状为矩形筒状。卷绕部21、2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圆筒状或椭圆筒状、长圆筒状等。而且,形成各卷绕部21、22的绕线的规格、各卷绕部21、22的形状、大小等也可以不同。
在该例中,从轴向观察卷绕部21、22的端面形状为矩形环状。即,卷绕部21、22的外周面具有四个平面和四个角部。卷绕部21、22的角部被修圆。
(磁芯)
如图1、图3所示,磁芯3具有内侧芯部31、32及一对外侧芯部33。内侧芯部31、32分别配置在各卷绕部21、22的内侧。外侧芯部33配置在两卷绕部21、22的外侧。内侧芯部31、32也可以是其轴向的端部从卷绕部21、22突出。外侧芯部33将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部彼此连接。在该例中,以从两端夹持两内侧芯部31、32的方式分别配置外侧芯部33。如图3所示,图1所示的磁芯3通过将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面与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33e连接而构成为环状。在对线圈2进行励磁时,在磁芯3流过磁通,形成闭磁路。
(内侧芯部)
内侧芯部31、32的形状是与卷绕部21、22的内周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在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如图2所示,在该间隙填充后述的模制树脂部8。在该例中,内侧芯部31、32的形状为四角柱状,具体而言为矩形柱状。从轴向观察内侧芯部31、32而得到的端面形状为矩形形状。内侧芯部31、32的角部以沿着卷绕部21、22的角部的方式被修圆。两内侧芯部31、32的形状、大小相同。而且,在该例中,内侧芯部31、32的两端部从卷绕部21、22的两端面突出。从该卷绕部21、22突出的端部也包含在内侧芯部31、32中。也如图3所示,从卷绕部21、22突出的内侧芯部31、32的两端部***于后述的保持构件41、42的贯通孔43。
在该例中,各内侧芯部31、32由一个柱状的磁芯块构成。构成内侧芯部31、32的各磁芯块具有与卷绕部21、22的轴向的全长大致相等的长度。即,在内侧芯部31、32未设置间隔件。需要说明的是,各内侧芯部31、32也可以由多个磁芯块和夹设在相邻的磁芯块之间的间隔件构成。
(外侧芯部)
外侧芯部33的形状只要是将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如图3所示,外侧芯部33具有与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面相对的内端面33e。在该例中,外侧芯部33的形状为长方体状。两外侧芯部33的形状、大小相同。各外侧芯部33由一个柱状的磁芯块构成。
<构成材料>
内侧芯部31、32及外侧芯部33由包含软磁性材料的成形体构成。作为软磁性材料,可列举铁或铁合金这样的金属、铁素体等非金属。铁合金例如是Fe-Si合金、Fe-Ni合金等。作为包含软磁性材料的成形体,可列举将由软磁性材料构成的粉末即软磁性粉末进行了压缩成形而成的压粉成形体、使软磁性粉末分散在树脂中而成形的复合材料等。复合材料通过将在未固化的树脂中混合并分散有软磁性粉末而成的原料向模具填充并使树脂固化而得到。压粉成形体与复合材料相比,软磁性粉末在磁芯块中占据的比例高。复合材料通过调整树脂中的软磁性粉末的含量而容易控制相对磁导率、饱和磁通密度这样的磁气特性。
软磁性粉末是软磁性粒子的集合体。软磁性粒子也可以是在其表面具有绝缘包覆的包覆粒子。绝缘包覆的构成材料可列举磷酸盐等。复合材料的树脂可列举例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聚酰胺(PA)树脂、液晶聚合物(LCP)、聚酰亚胺(PI)树脂、氟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作为PA树脂,可列举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9T等。也可以使复合材料的树脂含有填料。通过含有填料,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散热性。作为填料,可以利用例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等氧化物、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等氮化物、碳化硅等碳化物这样的陶瓷或碳纳米管等的非磁性粉末。
内侧芯部31、32的构成材料与外侧芯部33的构成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通过复合材料构成内侧芯部31、32及外侧芯部33,使各自的软磁性粉末的材质、含量不同。在该例中,内侧芯部31、32由复合材料构成。外侧芯部33由压粉成形体构成。而且,本例的磁芯3不具有间隔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夹设在多个磁芯块之间的间隔件的结构。
(保持构件)
如图1、图3所示,保持构件41、42是以与两卷绕部21、22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构件。本例的保持构件41、42确保具有卷绕部21、22的线圈2与具有内侧芯部31、32及外侧芯部33的磁芯3的电绝缘。而且,保持构件41、42保持线圈2及磁芯3的定位状态。
两保持构件41、42的基本的结构相同,但是第一保持构件41在具有凹部46及内侧突起47的点上与第二保持构件42不同。关于本例的保持构件41、42,也参照图4~图7进行说明。首先,说明保持构件41、42的共通的基本结构。接下来,说明在一个保持构件41设置的凹部46及内侧突起47。
在本例中,如图6、图7所示,保持构件41、42为矩形框状。各保持构件41、42的外周面实质上由平面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纸面右侧为保持构件41的上侧。在图7中,纸面左侧为保持构件42的上侧。
<贯通孔>
各保持构件41、42确保卷绕部21、22与外侧芯部33之间的电绝缘。如图1、图3所示,各保持构件41、42夹设在两卷绕部21、22的各端面与各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33e之间。也如图6、图7所示,在各保持构件41、42形成有一对贯通孔43。向各贯通孔43***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部。贯通孔43的形状是与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的外周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通过向各贯通孔43***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部而保持内侧芯部31、32。而且,贯通孔43设置为,在被***有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的状态下,如图6、图7所示,在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与贯通孔43的内周面之间局部性地形成有间隙43c。该间隙43c与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和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嵌入部>
各保持构件41、42以包围各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其内侧具有嵌入部44。如图3所示,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33e侧嵌入于嵌入部44。在该例中,嵌入部44设置为,在嵌入有外侧芯部33的状态下,在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与嵌入部44的内周面之间局部性地形成有间隙。如图1所示,向该间隙填充后述的模制树脂部8,通过模制树脂部8将各保持构件41、42与各外侧芯部33一体化。本例的保持构件41、42以外侧芯部33和嵌入部44之间的间隙与上述的图6、图7所示的内侧芯部31、32和贯通孔43之间的间隙43c连通的方式构成。通过上述的间隙的连通,在成形后述的模制树脂部8时,能够将构成模制树脂部8的树脂导入于卷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即,上述的间隙作为将构成模制树脂部8的树脂向卷绕部21、22的内部填充的树脂填充孔发挥作用。
<内侧夹设部>
此外,如图3所示,各保持构件41、42具有从贯通孔43的周缘部朝向卷绕部21、22的内侧突出的内侧夹设部48。内侧夹设部48***到卷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如图6、图7所示,通过该内侧夹设部48,将卷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隔开间隔地进行保持,确保卷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的电绝缘。
在该例中,如图6、图7所示,在第一保持构件41与第二保持构件42中,内侧夹设部48的形成范围不同。在第一保持构件41中,如图6所示,内侧夹设部48仅设置在设有凹部46的一侧。具体而言,如图5、图6所示,在第一保持构件41中,内侧夹设部48仅设置在贯通孔43的周缘部中的上侧。在从图3所示的与卷绕部21、22的端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第一保持构件41时,如图6所示,内侧夹设部48的形状为]状。第一保持构件41的内侧夹设部48覆盖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中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第二保持构件42中,如图7所示,内侧夹设部48遍及贯通孔43的周缘部的整周地设置。在从图3所示的与卷绕部21、22的端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第二保持构件42时,如图7所示,内侧夹设部48的形状为矩形框状。第二保持构件42的内侧夹设部48覆盖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的外周面的整周。
如上所述,通过将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部***于保持构件41、42的各贯通孔43而将内侧芯部31、32定位。而且,如图3所示,通过将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33e侧嵌入于保持构件41、42的嵌入部44而将外侧芯部33定位。此外,通过内侧夹设部48将卷绕部21、22定位。其结果是,通过保持构件41、42将具有卷绕部21、22的线圈2和具有内侧芯部31、32及外侧芯部33的磁芯3保持为定位状态。
<构成材料>
保持构件41、42由电绝缘材料构成。作为电绝缘材料,代表性地可列举树脂。具体而言,可列举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PPS树脂、PA树脂、LCP、PI树脂、氟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使构成保持构件41、42的树脂含有填料。通过含有填料,能够提高保持构件41、42的散热性。作为填料,可以利用与上述的复合材料所使用的填料同样的填料。本例的保持构件41、42是通过注塑成形而成形的成形品,由PPS树脂构成。
(凹部)
如图4、图5所示,在配置连结部23的第一保持构件41的上部形成有收纳连结部23的凹部46。如图5、图6所示,凹部46的底面为平面。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与连结部23相对的凹部46的内周面沿着连结部23的外侧的轮廓形成。即,在从上侧观察保持构件41时,凹部46的形状是与连结部23的外观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如图5、图6所示,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厚度,换言之贯通孔43的内周面与凹部46的底面的间隔比除了凹部46之外的部分的厚度,换言之贯通孔43的内周面与保持构件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薄。
(内侧突起)
如图4、图5所示,在第一保持构件41的凹部46设有配置于连结部23与卷绕部21、22的端面之间,即连结部23的内侧的内侧突起47。即,向连结部23的内侧空间嵌入内侧突起47。如图5所示,内侧突起47从凹部46的底面突出。内侧突起47一体地形成于保持构件41。如图5、图6所示,内侧突起47的端面为平面。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在从上侧观察保持构件41时,内侧突起47的形状是与连结部23的内侧空间的形状大致对应的泪滴形状。如图5、图6所示,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内侧突起47的部分的厚度,换言之贯通孔43的内周面与内侧突起47的端面之间的间隔比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厚度厚。
<内侧突起的面积比>
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保持构件41的凹部46侧的面即上表面时,可列举内侧突起47的面积相对于凹部46的面积的比例为50%以上的情况。以下,将上述面积的比例称为“内侧突起的面积比”。在此,凹部46的面积是指在卷绕部21、22的端面配置有保持构件41的状态下由凹部46的上述内周面和卷绕部21、22的端面包围的区域的面积。该区域由图4的斜线部分表示。凹部46的面积包含内侧突起47的面积。内侧突起47的面积是指俯视观察保持构件41的上表面时的内侧突起47的端面的面积。内侧突起47的面积比优选为凹部46的面积的55%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内侧突起47的面积比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80%以下。
<内侧突起的高度>
如图5所示,内侧突起47的高度可列举例如连结部23的高度,即构成线圈2的卷绕部21、22的绕线的宽度以上。内侧突起47的高度是指从凹部46的底面至内侧突起47的端面的距离。连结部23的高度是指与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和轴向这双方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连结部23的高度与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内侧突起47的高度与连结部23的高度大致相等,内侧突起47比连结部23稍高。而且,内侧突起47沿其突出方向即高度方向具有一样的截面。
此外,在本例中,如图5、图6所示,构成保持构件41的上表面的内侧突起47的端面与除了凹部46之外的其余的部分的面实质上齐平。因此,设有凹部46的保持构件41的上表面除了凹部46之外实质上由平面构成。
(模制树脂部)
如图1、图2所示,模制树脂部8覆盖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填充于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之间。利用该模制树脂部8一体地保持内侧芯部31、32和外侧芯部33,将具有卷绕部21、22的线圈2与具有内侧芯部31、32及外侧芯部33的磁芯3一体化。因此,能够将线圈2与磁芯3作为一体物处理。而且,利用模制树脂部8将各外侧芯部33与各保持构件41、42一体化。即,在该例中,利用模制树脂部8将线圈2、磁芯3及保持构件41、42一体化,能够将图3所示的组合体10作为一体物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卷绕部21、22的外周面未由模制树脂部8覆盖,从模制树脂部8露出。
模制树脂部8只要能够将内侧芯部31、32与外侧芯部33一体保持即可。因此,模制树脂部8只要以覆盖内侧芯部31、32的至少端部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即可。即,模制树脂部8也可以未扩及到内侧芯部31、32的轴向的中央部。鉴于将内侧芯部31、32与外侧芯部33一体地保持这样的模制树脂部8的功能,模制树脂部8的形成范围只要至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附近就是充分的。当然,模制树脂部8也可以扩及至内侧芯部31、32的轴向的中央部。在该情况下,模制树脂部8遍及全长地覆盖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从一方的外侧芯部33形成至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3。在本例中,模制树脂部8如图2所示沿着卷绕部21、22的轴向遍及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全长地填充。
<构成材料>
本例的模制树脂部8通过注塑成形而成形。构成模制树脂部8的树脂可以利用与构成上述的保持构件41、42的树脂同样的树脂。模制树脂部8也可以含有上述的填料。在本例中,模制树脂部8由PPS树脂构成。
<制造方法>
说明上述的电抗器1A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大致具备制造组合体的工序和成形模制树脂部的工序。
在制造组合体的工序中,如图3所示,制造将线圈2、磁芯3、保持构件41、42组合而成的组合体10。
组合体10的组装如下进行。以与线圈2的卷绕部21、22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分别配置保持构件41、42。关于配置线圈2的连结部23的一侧的第一保持构件41,如图8所示,相对于卷绕部21、22的一方的端面,以内侧突起47位于连结部23的内侧空间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保持构件41,并形成为将内侧夹设部48***到卷绕部21、22内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示出将两卷绕部21、22中的卷绕部21沿轴向纵向地剖切后的状态,未图示卷绕部22。接下来,以从连结部23的内侧空间的下侧***内侧突起47的方式使保持构件41沿着卷绕部21、22的端面相对地向上方向滑动。图8中,空心箭头方向表示保持构件41的滑动方向。由此,如图9所示,在保持构件41的凹部46内收纳连结部23,并向连结部23的内侧空间嵌入内侧突起47,从而在卷绕部21、22的一方的端面配置第一保持构件41。
在卷绕部21、22的一端侧配置了保持构件41之后,向保持构件41的嵌入部44嵌入外侧芯部33。在该状态下,从卷绕部21、22的另一端侧向卷绕部21、22内分别***内侧芯部31、32。然后,相对于卷绕部21、22的另一方的端面从卷绕部21、22的轴向配置第二保持构件42,向保持构件42的嵌入部44嵌入外侧芯部33。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部***于保持构件41、42的各贯通孔43,在内侧芯部31、32的两端分别配置外侧芯部33。由此,将两内侧芯部31、32的各端面与各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33e连接,如图1所示,由内侧芯部31、32和外侧芯部33构成环状的磁芯3。如以上所述,组装出具备线圈2、磁芯3、保持构件41、42的组合体10。线圈2和磁芯3由保持构件41、42保持为定位状态。
在成形模制树脂部的工序中,利用树脂将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包覆,并向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填充树脂。由此,如图2所示,成形出模制树脂部8。
将组合体10配置在模具内,从组合体10的外侧芯部33侧向模具内注入树脂。例如,从外侧芯部33的配置内侧芯部31、32的一侧的相反侧注塑树脂,利用树脂将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覆盖。此时,树脂的一部分穿过参照图6、图7说明的形成在保持构件41、42上的上述的树脂填充孔,即,外侧芯部33与嵌入部44之间的间隙和内侧芯部31、32与贯通孔43之间的间隙43c,从而向卷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填充。然后,通过使树脂固化而一体成形出模制树脂部8。由此,能够利用模制树脂部8将线圈2、磁芯3及保持构件41、42进行一体化。通过以上所述,能够制造出图1、图2所示的电抗器1A。
关于树脂的填充,可以从一方的外侧芯部33侧朝向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3侧将树脂填充于卷绕部21、22内,也可以从两方的外侧芯部33侧将树脂填充于卷绕部21、22内。在本例中,通过从两方的外侧芯部33侧注塑树脂的两方向填充,利用树脂覆盖各外侧芯部33,并且在卷绕部21、22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3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所示,在第一保持构件41的上部,在收纳连结部23的凹部46内一体地设置内侧突起47。由于在凹部46内存在内侧突起47,因此在保持构件41中,能够减少因凹部46而厚度变薄的部分的区域。由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强度。因此,在成形模制树脂部8时,能够抑制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变形,能够抑制因保持构件41的变形引起的树脂泄漏。
而且,通过内侧突起47的面积比为50%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强度。由此,在模制树脂部8的成形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变形。
此外,在本例中,如图5、图6所示,内侧突起47的端面与保持构件41的除了凹部46之外的其余的部分的面齐平,保持构件41的除了凹部46之外的上表面为平面。因此,在模制树脂部8的成形时能够使保持构件41的上表面与模具的内表面进行面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保持构件41的变形。
在本例中,保持构件41的内侧夹设部48仅设置于贯通孔43的周缘部中的上侧。因此,如参照图8说明那样,在使内侧突起47位于连结部23的下侧并将内侧夹设部48***到卷绕部21、22内的状态下,能够使保持构件41沿着卷绕部21、22的端面滑动。由此,能够将保持构件41配置于卷绕部21、22的端面。
{效果}
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发挥如下的作用效果。
配置线圈2的连结部23的一侧的一个保持构件41在收纳连结部23的凹部46内具有内侧突起47。通过内侧突起47,能够减少保持构件41中的形成有凹部46的厚度薄的部分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强度。由此,在成形模制树脂部8时,能够抑制保持构件41的形成有凹部46的部分的变形,能够抑制因保持构件41的变形引起的树脂泄漏。
{用途}
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能够利用于进行电压的升压动作或降压动作的电路的部件。电抗器1A例如能够利用于各种转换器或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部件等。作为转换器的一例,可列举在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搭载的车载用转换器,代表性地为DC-DC转换器、空调机的转换器等。电抗器1A例如设置于转换器壳体等未图示的设置对象。
[变形例]
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的变形例,例如可列举如下的结构。
(1)也可以具备收纳电抗器1A的壳体。通过将电抗器1A收纳于壳体,能够实现包含线圈2、磁芯3及保持构件41、42的组合体10的机械保护及免于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保护。免于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保护能提高组合体10的防蚀性。壳体可列举由金属材料构成。金属制的壳体的导热率比较高,容易将组合体10的热量经由壳体向外部散热。由此,有助于电抗器1A的散热性的提高。
壳体可列举例如具有载置电抗器1A的底板部、将电抗器1A的周围包围的侧壁部、在与底板部相对的一侧形成的开口部的结构。该壳体由底板部和侧壁部形成电抗器1A的收纳空间。该壳体是在与底板部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的有底筒状的容器。底板部与侧壁部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分体形成。在使底板部与侧壁部分体的情况下,可列举例如通过螺钉或粘接剂等接合的情况。侧壁部的高度即壳体的高度可列举比收纳于壳体内的电抗器1A的上端高的情况。在此,将壳体的底板部侧设为下,将其相反侧的开口部侧设为上。将沿该上下方向的方向设为壳体的高度方向,换言之深度方向。作为壳体的形状,可列举例如侧壁部的形状为矩形框状且从上方观察到的开口部的形状为矩形形状的情况。
壳体的构成材料优选为非磁性金属。作为非磁性金属,可列举铝或其合金、镁或其合金、铜或其合金、银或其合金、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金属制的壳体可以通过压铸制造。
(2)在具备上述壳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备填充于壳体内而将电抗器1A的至少一部分封固的封固树脂部。通过封固树脂部能够实现组合体10的保护。而且,封固树脂部夹设于线圈2与壳体之间。例如,在卷绕部21、22与壳体的侧壁部之间夹设封固树脂部。由此,能够将线圈2的热量经由封固树脂部向壳体传递,能够提高组合体10的散热性。
封固树脂部可列举例如由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PP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封固树脂部的导热率越高越优选。这是因为容易将线圈2的热量向壳体传递的缘故。封固树脂部的导热率优选为例如1W/m·K以上,更优选为1.5W/m·K以上,特别优选为2W/m·K以上。封固树脂部也可以含有上述的填料。
(3)作为电抗器1A的配置方式,可列举平置型、纵叠型、直立型。平置型是以线圈2的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与设置对象的面平行的方式配置的方式。纵叠型是以线圈2的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与设置对象的面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方式。直立型是以线圈2的两卷绕部21、22的轴向与设置对象的面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方式。在上述壳体收纳电抗器1A的情况下,壳体的底板部成为设置对象。
在电抗器1A的配置方式为纵叠型的情况下,与平置型相比,能够减小电抗器1A相对于设置对象的设置面积。这是因为,通常,沿着与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及轴向这双方正交的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比沿着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短。同样,在电抗器1A的配置方式为直立型的情况下,也是与平置型相比,能够减小电抗器1A相对于设置对象的设置面积。这是因为,通常,沿着与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及轴向这双方正交的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比沿着两卷绕部21、22的轴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短。由此,在配置方式为纵叠型或直立型的情况下,与平置型相比,能够实现电抗器1A的设置面积的省空间化。而且,在收纳于壳体的情况下,纵叠型或直立型与平置型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两卷绕部21、22与壳体的相对面积,能够将壳体高效地利用作为散热路径。因此,容易将线圈2的热量向壳体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在沿着两卷绕部21、22的轴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比沿着两卷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长的情况下,直立型与纵叠型相比能够减小电抗器1A的设置面积。
(4)也可以在电抗器1A与设置对象之间具备粘接层。由此,能够将电抗器1A牢固地固定于设置对象。粘接层可列举在将电抗器1A安装于设置对象时形成于电抗器1A中的与设置对象相对的面的情况。在上述壳体收纳电抗器1A的情况下,壳体的底板部成为设置对象。
粘接层可列举由电绝缘树脂构成的情况。作为构成粘接层的电绝缘树脂,例如,可列举环氧树脂、硅酮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PPS树脂、LCP等热塑性树脂。粘接层也可以含有上述的填料。粘接层也可以利用市售的粘接片或涂布市售的粘接剂而形成。
标号说明
1A 电抗器
10 组合体
2 线圈
21、22 卷绕部
23 连结部
3 磁芯
31、32 内侧芯部
33 外侧芯部
33e 内端面
41、42 保持构件
43 贯通孔
43c 间隙
44 嵌入部
46 凹部
47 内侧突起
48 内侧夹设部
8 模制树脂部。

Claims (6)

1.一种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经由连结部而并列配置的一对卷绕部;
磁芯,具有配置在各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配置在两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
一对保持构件,以与两卷绕部的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及
模制树脂部,覆盖各外侧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填充于所述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各内侧芯部之间,
所述线圈由一根连续的绕线构成,
所述连结部通过将所述绕线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
配置所述连结部的一侧的一个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收纳所述连结部的凹部和配置于所述连结部的内侧的内侧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在俯视观察一个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凹部侧的面时,所述内侧突起的面积相对于所述凹部的面积的比例为5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一个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凹部侧的面中,所述内侧突起的端面与除了所述凹部之外的其余的部分的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一个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凹部侧的面中,所述内侧突起的端面与除了所述凹部之外的其余的部分的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保持构件形成有供两内侧芯部的各端部***的一对贯通孔,
具有从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朝向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突出的内侧夹设部,
所述内侧夹设部***于所述卷绕部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在一个所述保持构件中,所述内侧夹设部仅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中的设置有所述凹部的一侧。
CN201980074009.8A 2018-11-29 2019-11-27 电抗器 Active CN1129700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282 2018-11-29
JP2018224282 2018-11-29
PCT/JP2019/046466 WO2020111160A1 (ja) 2018-11-29 2019-11-27 リアクト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0080A CN112970080A (zh) 2021-06-15
CN112970080B true CN112970080B (zh) 2023-01-17

Family

ID=70853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4009.8A Active CN112970080B (zh) 2018-11-29 2019-11-27 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09130B2 (zh)
JP (1) JP7042400B2 (zh)
CN (1) CN112970080B (zh)
WO (1) WO20201111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92A (ja) * 1997-06-11 1999-01-06 Toshiba Corp 制御棒・燃料支持金具つかみ具
JP4176083B2 (ja) * 2005-01-31 2008-11-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01622761A (zh) * 2007-03-01 2010-01-06 美商·帕斯脉冲工程有限公司 连接器阻止装置和方法
CN101271760B (zh) * 2007-03-21 2012-06-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045112A (ja) * 2008-08-11 2010-02-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
WO2010110007A1 (ja) * 2009-03-25 2010-09-3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5465151B2 (ja) * 2010-04-23 2014-04-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5949137B2 (ja) * 2012-05-18 2016-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K2873650T3 (da) * 2012-07-10 2020-07-27 Toray Industries Element-enhed, skillemembranmodul og fremgangsmåde til forbindelse/afbrydelse af skillemembranen
JP6288513B2 (ja) * 2013-12-26 2018-03-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274511B2 (ja) * 2014-01-06 2018-02-07 株式会社西本合成販売 リアクトル用コイルボビン兼巻鉄心ホルダー及びリアクトル
JP6292398B2 (ja) * 2014-05-07 2018-03-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195229B2 (ja) * 2014-05-07 2017-09-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460393B2 (ja) * 2015-02-18 2019-01-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095724B2 (ja) * 2015-06-03 2017-03-15 株式会社エス・エッチ・ティ コイル装置
JP6358565B2 (ja) 2015-07-24 2018-07-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6508572B2 (ja) * 2015-09-11 2019-05-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547646B2 (ja) * 2016-01-29 2019-07-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6651879B2 (ja) * 2016-02-03 2020-0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WO2017183095A1 (ja) * 2016-04-19 2017-10-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変圧器
JP6683957B2 (ja) * 2017-03-07 2020-04-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TW201837934A (zh) * 2017-04-11 2018-10-16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耦合電感器
JP6628155B2 (ja) * 2017-04-18 2020-01-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42400B2 (ja) 2022-03-28
US20220005641A1 (en) 2022-01-06
WO2020111160A1 (ja) 2020-06-04
JPWO2020111160A1 (ja) 2021-09-27
CN112970080A (zh) 2021-06-15
US12009130B2 (en) 202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28073B1 (en) Reactor
CN103189942B (zh) 电抗器
CN107533900B (zh) 电抗器
CN108463862B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CN109036773B (zh) 电抗器
CN110520950B (zh) 电抗器
CN113287179B (zh) 电抗器
CN109564815B (zh) 电抗器
WO2015178208A1 (ja) リアクトル
CN112970080B (zh) 电抗器
CN112017853B (zh) 电抗器
CN112805797B (zh) 电抗器
CN111316389B (zh) 电抗器
CN112106154B (zh) 电抗器
CN111344822B (zh) 电抗器
CN109416977B (zh) 电抗器
JP2019153772A (ja) リアクトル
CN112997266B (zh) 电抗器
CN112582135B (zh) 电抗器
CN112840419B (zh) 电抗器
WO2020105469A1 (ja) リアクトル
US20210398728A1 (en) Reactor
WO2019171940A1 (ja) リアク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