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9235A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9235A
CN112639235A CN201980057824.3A CN201980057824A CN112639235A CN 112639235 A CN112639235 A CN 112639235A CN 201980057824 A CN201980057824 A CN 201980057824A CN 112639235 A CN112639235 A CN 112639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ontact member
reinforcing bar
contac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8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尻刚史
田岛伸崇
杉原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9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7/00Bundling particula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using string, wire, or narrow tape or band; Baling fibrous material, e.g. p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B27/10Bundling rods, sticks, or like elongated objec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引导部(5)具备向限制部(4)的限制构件(43)引导丝线(W)的第一引导件(51)和将由限制部(4)及第一引导件(51)打卷后的丝线(W)向扭转部(7)引导的第二引导件(52)。第一引导件(51)及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设置。第二引导件(52)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旋转,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是第一距离(L1)的第一位置与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是比第一距离(L1)短的第二距离(L2)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将钢筋等捆扎对象物利用丝线捆扎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将从丝线输送装置送出的丝线绕着钢筋呈环状地卷绕,将该丝线利用扭转用钩把持并扭转,利用丝线将钢筋缠紧并捆扎”的称作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钢筋捆扎机中,对从丝线卷盘输送来的丝线打卷并向下方送出的卷曲引导件和将由卷曲引导件输送来的丝线以再次返回上方的卷曲引导件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引导的下部卷曲引导件向捆扎机主体的前方突出配置。公开了以下结构:下部卷曲引导件经由支轴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捆扎机主体,下部卷曲引导件的顶端侧被向上方向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51822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钢筋捆扎机中,下部卷曲引导件以使顶端侧向上方向转动的方式被施力,卷曲引导件与下部卷曲引导件的间隔被决定。根据钢筋捆扎机的朝向,有时难以看见卷曲引导件和下部引导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卷曲引导件与下部引导件的间隔被决定,则不容易将钢筋向卷曲引导件与下部卷曲引导件之间放入。
本公开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向一对引导件之间容易地放入钢筋的捆扎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公开的捆扎机具备:主体部;输送部,输送丝线;第一引导件及第二引导件,从主体部的一方的端部向第一方向延伸,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隔开供捆扎对象物放入的间隔而配置,引导由输送部输送的丝线;扭转部,扭转由第一引导件及第二引导件引导的丝线;及引导件移动部,使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的第二方向上的间隔从第一距离变化为比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
在该捆扎机中,在使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的第二方向上的间隔成为了比第二距离长的第一距离的状态下,向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放入捆扎对象物。然后,使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的第二方向上的间隔从第一距离变化为比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
发明效果
在本公开的捆扎机中,能够在使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的第二方向上的间隔成为了比第二距离长的第一距离的状态下,向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放入捆扎对象物。由此,能够向一对引导件之间容易地放入捆扎对象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4B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引导部及接触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6B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
图9A是示出引导件移动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B是示出引导件移动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0A是示出引导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0B是示出引导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A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B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A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B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3A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3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4A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4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5A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5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把手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2A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2B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引导部及接触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4A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4B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
图26A是示出引导件移动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6B是示出引导件移动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7A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7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8A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8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
图30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0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1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1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2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2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具备将卷绕有丝线W的丝线卷盘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的收容部2和输送卷绕于收容于收容部2的丝线卷盘20的丝线W的输送部3。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对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打卷的限制部4和引导由限制部4打卷的丝线W的引导部5。而且,钢筋捆扎机1A具备切断丝线W的切断部6、扭转丝线W的扭转部7及驱动切断部6及扭转部7等的驱动部8。
钢筋捆扎机1A在主体部10的一侧设置引导部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引导部5的一侧定义为前。钢筋捆扎机1A在主体部10以突出的形态设置把手部10h,在把手部10h的前侧设置接受使钢筋捆扎机1A工作的操作的扳机10t。
收容部2构成为能够实现丝线卷盘20的装卸及支承。输送部3具备作为输送构件的一对输送齿轮30。输送部3在丝线W被夹持于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使输送齿轮30旋转而输送丝线W。输送部3根据输送齿轮30的旋转方向,能够将丝线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和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双方输送。
切断部6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设置于输送部3的下游侧。切断部6具备固定刀刃部60和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的协同配合而切断丝线W的可动刀刃部61。另外,切断部6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的传递机构62。
固定刀刃部60具备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可动刀刃部61通过以固定刀刃部60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将通过固定刀刃部60的开口60a的丝线W切断。
限制部4通过在沿着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的输送方向的多处(在本例中是至少3处)具备与丝线W相接的第一~第三限制构件,从而对丝线W进行沿着如图3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打卷。
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由上述的固定刀刃部60构成。另外,限制部4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在固定刀刃部60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2作为第二限制构件,在限制构件42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3作为第三限制构件。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由圆柱状的构件构成,丝线W与外周面相接。
限制部4配合成为螺旋状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配置于曲线上。固定刀刃部60的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设置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上。另外,限制构件42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置于径向的内侧。而且,限制构件43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置于径向的外侧。
由此,通过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一边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相接一边通过,从而以沿着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方式对丝线W打卷。
限制部4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限制构件42传递的传递机构44。限制构件42构成为能够在利用输送部3将丝线W向正方向输送并对丝线W打卷的动作中,向与丝线W相接的位置移动,在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并向钢筋S缠绕丝线W的动作中,向不与丝线W相接的位置移动。
图4A、图4B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引导部及接触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A、图6B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接着,对使一对引导件工作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引导部5具备:第一引导件51,设置有限制部4的限制构件43,引导丝线W;及第二引导件52,将由限制部4及第一引导件51打卷后的丝线W向扭转部7引导。
第一引导件51安装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第一引导件51具备具有供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滑动接触的引导面51g的槽部51h。在第一引导件51中,在将向主体部10安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主体部10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限制构件42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限制构件43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的顶端侧。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通过螺钉等而固定于主体部10的金属部分。在此,固定不是严格的含义下的固定,而是也包括第一引导件51相对于主体部10松动等稍微移动的含义。在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与限制构件4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隙。限制构件4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突出。
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且沿着把手部10h的延伸方向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设置。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沿着第二方向而隔开规定的间隔,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如图4A、图4B所示那样形成插拔钢筋S的插拔口53。
如图5所示,第二引导件52具备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而对向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在第二引导件52中,在将向主体部10安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主体部10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一对侧引导件52a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间隔变窄。一对侧引导件52a的基端侧以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对向。
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支承于轴52b而安装于主体部10。轴52b的轴线是沿着第三方向的方向。第二引导件52能够以轴52b为支点而相对于主体部10转动。第二引导件52的顶端侧的端部52c能够在相对于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引导件52对向的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槽部51h的端部P2在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露出。
第二引导件52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转动而在如图4A的实线所示那样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是第一距离L1的第一位置与如图4A的双点划线所示且如图4B的实线所示那样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是比第一距离L1短的第二距离L2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是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之间打开的状态。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更容易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侧引导件52a位于图4A、图4B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只要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比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宽即可,可以是,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也可以是,如图4A的实线所示,侧引导件52a位于比丝线W的输送路径Wf靠外侧处。
第二引导件52向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由利用扭转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施力构件54施力,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钢筋捆扎机1A具备通过***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钢筋S抵接而检测钢筋S并使第二引导件52工作的接触构件9A。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覆盖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的罩部11。
罩部11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到沿着第三方向的主体部10的左右两侧而安装。罩部11由金属的板材等构成,是在第一引导件51的基端侧与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之间覆盖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和主体部10的前侧的左右两侧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对于主体部10由树脂构成,罩部11由金属构成,由此,即使接触构件9A及钢筋S与由金属构成的罩部11抵接,也能够减少磨损。
接触构件9A是引导件移动部的一例,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90A而经由罩部11安装于主体部10。接触构件9A是弯折的形状,相对于轴90A在一侧设置使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91A,相对于轴90A在另一侧设置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A。具体而言,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轴90A在一侧设置抵接部91A,在另一侧设置连结部92A。
接触构件9A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中间附近设置轴90A。另外,接触构件9A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从由轴90A支承的部位附近向第一引导件51侧设置一对抵接部91A。抵接部91A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相对于包括通过图3所示的第一引导件51的槽部51h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图5所示的假想面Dm设置于沿着第三方向的两侧。抵接部91A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
而且,接触构件9A从由轴90A支承的部位向第二引导件52侧设置连结部92A,与第二引导件52中的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位相接的位移部93A设置于连结部92A的顶端侧。
接触构件9A以轴90A为支点而相对于主体部10转动,在如图6A所示那样抵接部91A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6B所示那样抵接部91A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构件9A在移动到图6B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抵接部91A是从轴90A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设置有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抵接部91A沿着以轴90A为中心的圆弧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在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钢筋S的动作中,钢筋捆扎机1A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通过该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由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由此,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抵接部91A移动的方向成为如下方向:沿着通过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而钢筋S按压抵接部91A的力的方向。另外,在移动到图6B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A的连结部92A是从轴90A相对于抵接部91A向前方倾斜且向设置有第二引导件52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位移部93A沿着以轴90A为中心的圆弧而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移动。由此,接触构件9A在由施力构件54施力而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位移部93A由第二引导件52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因而,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向待机位置移动,抵接部91A从罩部11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接触构件9A设为了通过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施力构件54的力而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具备对接触构件9A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的结构。
若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被向钢筋S压靠,则抵接部91A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由此,接触构件9A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向工作位置移动。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而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通过将接触构件9A和第二引导件52利用独立部件构成,能够根据从抵接部91A到轴90A为止的距离、从位移部93A到轴90A为止的距离、第二引导件52的轴53b到与接触构件9A的位移部93A相接的部位的距离等而实现所谓的助力机构。由此,能够将接触构件9A的动作量和第二引导件52的动作量最佳化。
图7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一例的侧视图,接着,参照各图来说明第一输出部12A的详情。钢筋捆扎机1A具备检测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而进行规定的输出的第一输出部12A。第一输出部12A例如是通过可动件120的位移而输出变化的结构。在本例中,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待机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第二引导件52向离开可动件12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第二引导件52向按压可动件12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设为接通。
接着,参照各图对扭转部7及驱动部8进行说明。扭转部7具备供丝线W卡合的卡合部70和使卡合部70工作的工作部71。卡合部70通过工作部71的动作而旋转,从而扭转缠绕于钢筋S的丝线W。
驱动部8具备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进行减速及转矩的放大的减速器81、经由减速器81而由扭转电动机80驱动从而旋转的旋转轴82及向切断部6及限制构件42传递驱动力的移动构件83。在扭转部7和驱动部8中,旋转轴82和工作部71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配置于同轴上。将旋转轴82和工作部71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称作轴线Ax。
卡合部70形成有供由输送部3输送到切断部6的丝线W通过的第一通路和供由限制部4打卷且由引导部5引导到扭转部7的丝线W通过的第二通路。
驱动部8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使工作部71移动。通过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卡合部70保持由引导部5引导到扭转部7的丝线W的顶端侧。
驱动部8通过与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的动作联动而移动构件83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相接的位置移动。而且,通过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62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可动刀刃部61工作而丝线W被切断。
驱动部8使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后的工作部71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旋转。工作部71通过绕着旋转轴82的轴旋转而利用卡合部70扭转丝线W。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钢筋捆扎机1A将通过接触构件9A被向钢筋S压靠的动作而工作的第一输出部12A和通过扳机10t的操作而工作的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利用控制部100A来检测。控制部100A按照第一输出部12A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来控制驱动输送齿轮30的输送电动机31和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接着,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A而将钢筋S利用丝线W捆扎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业者将钢筋捆扎机1A的把手部10h用手拿住,将引导部5的位置向2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钢筋捆扎机1A在未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的状态下,如图6A所示,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由此,更容易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作业者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
接触构件9A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接受沿着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方向的力而抵接部91A被按压。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抵接部91A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如图6B所示,向工作位置移动。
若交叉的2根钢筋S被向插拔口53放入,则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一方的侧部,另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另一方的侧部。相对于此,接触构件9A的一对抵接部91A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向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延伸。由此,放入于插拔口53的钢筋S可靠地与抵接部91A抵接,能够使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动作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能够按压抵接部91A,无需为了使接触构件9A工作而使钢筋捆扎机1A向别的方向移动。
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控制部100A检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
作业者在将钢筋S压靠于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的状态下,操作扳机10t。通过扳机10t***作,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接通,控制部100A检测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
控制部100A若在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若对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则通过输送电动机31向正方向旋转且输送齿轮30向正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构成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即固定刀刃部60和第二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2。通过了限制构件42的丝线W通过与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相接而被向第三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3引导。
由此,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限制构件43及第一引导件51的引导面51g相接而弯曲成圆弧状。并且,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固定刀刃部60和限制构件43从圆弧状的外周方向相接,在固定刀刃部60与限制构件43之间,限制构件42从圆弧状的内周方向相接”而被进行描绘大致圆的打卷。
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与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之间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隔开规定的间隔。不过,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一对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由于如上述那样由限制部4打卷,所以被向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引导。
被向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引导的丝线W通过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而由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向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引导。并且,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丝线W的顶端部被输送至规定的位置,则停止输送电动机31的驱动。由此,丝线W在钢筋S的周围呈螺旋状地缠绕。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引导件52未向第二位置移动而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为关断的状态下,控制部100A不进行丝线W的输送。由此,丝线W不与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卡合,能够抑制产生输送不良。也就是说,若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则丝线W能够被向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引导。
控制部100A停止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后,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使过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利用工作部71使卡合部70工作,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的顶端侧。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旋转至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则停止扭转电动机80的旋转,使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若使扭转电动机80旋转至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则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相接的位置移动。
若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则输送齿轮30向反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通过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的动作,丝线W以向钢筋S紧贴的方式缠绕。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至将丝线W向钢筋S缠绕,则使输送电动机31的旋转停止后,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移动构件83而经由传递机构62而可动刀刃部61工作,丝线W被切断。
在丝线W被切断后,通过继续扭转电动机80的正方向的旋转而使卡合部70旋转,扭转丝线W。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至扭转丝线W,则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使卡合部70向初始位置复位,解除丝线W的保持。由此,能够将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从卡合部70拔出。
控制部100A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至使卡合部70等向初始位置复位,则使扭转电动机80的旋转停止。
作业者向将由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若通过向将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而不再施加按压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的力,则通过施力构件54的力而第二引导件5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A的位移部93A被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向待机位置移动,抵接部91A从罩部11突出。
通过作业者向将由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由此,更容易从插拔口53拔出钢筋S。
图9A及图9B是示出引导件移动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变形例的引导件移动部中,供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B和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B不是一体而由独立的部件构成。另外,接触构件9B沿着直线移动。
接触构件9B支承于多根轴94B而安装于主体部10的侧部。接触构件9B是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顶端部面向插拔口53而设置抵接部91B,在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的一方的部位设置使连结部92B工作的工作部95B。工作部95B由沿着第一方向形成有凹凸的凸轮面构成。抵接部91B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而设置于沿着第三方向的两侧。抵接部91B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抵接部91B也可以是延伸至第二引导件52的左右两侧的结构。
接触构件9B设置有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长孔96B,向长孔96B放入轴94B。由此,接触构件9B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在如图9A所示那样抵接部91B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9B所示那样抵接部91B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构件9B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
连结部92B支承于轴90B而安装于罩部11。连结部92B夹着轴90B而在一侧设置能够与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滑动接触的被工作部97B,夹着轴90B而在另一侧设置与第二引导件52中的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位相接的位移部93B。
在钢筋S未与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抵接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B由与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施力构件54相独立的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抵接部91B从罩部11突出的方向施力,向图9A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另外,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在连结部92B中,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被工作部97B移动,位移部93B能够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以轴90B为支点进行转动。由此,第二引导件52由施力构件54施力而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位置由在图7中说明的第一输出部12A检测,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关断。
若钢筋S被向抵接部91B压靠,则接触构件9B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工作位置移动。若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则连结部92B的被工作部97B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移动,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连结部92B的转动,位移部93B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B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接触构件9B设置有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长孔96B,通过向长孔96B放入轴94B而沿着第一方向在直线上移动。在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钢筋S的动作中,钢筋捆扎机1A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通过该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由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由此,接触构件9B移动的方向成为如下方向:沿着通过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而钢筋S按压抵接部91B的力的方向。相对于此,通过将接触构件9B和连结部92B设为独立的部件,连结部92B能够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转动而使第二引导件52移动。由此,能够将由钢筋S按压而工作的接触构件9B的移动方向和用于使第二引导件52移动的连结部92B的移动方向分别最佳化。
图10A、图10B是示出引导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10A中,第二引导件52设置有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延伸的长孔55,向设置于主体部10的轴56放入长孔55。由此,第二引导件52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在直线上移动,在图10A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0A的实线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更容易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若钢筋S被向插拔口53放入而成为规定的状态,则通过未图示的引导件移动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比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窄。
在图10B中,是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某一方或者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双方能够在互相离开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
在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某一方或者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双方处于图10B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更容易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若钢筋S被向插拔口53放入而成为规定的状态,则通过未图示的引导件移动部,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某一方或者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双方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某一方或者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双方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的距离比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某一方或者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的双方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窄。
图11A、图11B是示出引导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11A、图11B中,第二引导件52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由利用扭转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
接触构件9C从由轴90C支承的部位向第二引导件52侧设置有连结部92C,从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的一侧与设置于第二引导件52的被位移部57相接的位移部93C设置于连结部92C。
接触构件9C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在此,对接触构件9C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利用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的力构成为比对第二引导件52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利用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的力大。由此,接触构件9C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且第二引导件52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在钢筋S未与接触构件9C的抵接部91C抵接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C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抵接部91C从罩部11突出的方向施力,向图11A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另外,若接触构件9C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C的位移部93C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引导件52的被位移部57由接触构件9C的位移部93C按压,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位置由在图7中说明的第一输出部12A检测,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关断。
若抵接部91C被向钢筋S压靠,则接触构件9C通过抵接部91C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C为支点进行旋转,向工作位置移动。若接触构件9C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C为支点的连结部92C的旋转,位移部93C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引导件52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而向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C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C抵接而位移部93C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C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图12A、图12B是示出检测第二引导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12A、图12B中,是由非接触的传感器构成第一输出部12B的例子,在本例中,由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构成第一输出部12B。
第二引导件52具备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旋转而移动的检测件58,如图12A所示,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检测件58向第一输出部12B的检测位置外移动。另外,如图12B所示,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检测件58向第一输出部12B的检测位置移动。
如图6A所示,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待机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检测件58向第一输出部12B的检测位置外移动。这样,将第二引导件52的检测件58移动到第一输出部12B的检测位置外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2B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如图6B所示,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检测件58向第一输出部12B的检测位置移动。这样,将第二引导件52的检测件58移动到第一输出部12B的检测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2B的输出设为接通。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B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B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通过由非接触的传感器构成第一输出部12B,能够减少由垃圾等的影响引起的误检测。
图13A、图13B、图14A、图14B、图15A、图15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13A、图13B、图14A、图14B、图15A、图15B中,通过检测接触构件移动到工作位置而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
图13A、图13B如在图6A、图6B中说明那样,是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的结构,且是第二引导件52向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施力构件54施力而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接触构件9A设为了通过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施力构件54的力而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具备对接触构件9A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的结构。
第一输出部14A可以是与在图7中说明的第一输出部12A同样的结构,例如是通过可动件140的位移而输出变化的结构。在本例中,如图13A所示,若接触构件9A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向离开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A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如图13B所示,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如图13A所示,在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位移部93A被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而向待机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A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关断。
若抵接部91A被向钢筋S压靠,则如图13B所示,接触构件9A通过抵接部91A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A为支点进行旋转,向工作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A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接通。另外,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旋转,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通过检测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能够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图14A、图14B如在图9A、图9B中说明那样,是供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B和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B不是一体而由独立的部件构成且接触构件9B沿着直线移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
如图14A所示,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B向离开第一输出部14A的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B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如图14B所示,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B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在钢筋S未与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抵接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B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抵接部91B从罩部11突出的方向施力,向图14A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B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关断。另外,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在连结部92B中,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被工作部97B移动,位移部93B能够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以轴90B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
若钢筋S被向抵接部91B压靠,则如图14B所示,接触构件9B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工作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接通。另外,若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则连结部92B的被工作部97B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移动,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连结部92B的旋转,位移部93B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B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通过检测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能够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在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图15A、图15B如在图11A、图11B中说明那样,是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的结构,且是第二引导件52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而保持向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C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在此,对接触构件9C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利用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的力构成为比对第二引导件52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利用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的力大。由此,接触构件9C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且第二引导件52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如图15A所示,若接触构件9C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C的抵接部91C向离开第一输出部14A的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C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如图15B所示,通过接触构件9C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C的抵接部91C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C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在钢筋S未与接触构件9C的抵接部91C抵接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C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抵接部91C从罩部11突出的方向施力,如图15A所示,向待机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C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关断。另外,若接触构件9C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C的位移部93C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引导件52的被位移部57由接触构件9C的位移部93C按压,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
若钢筋S被向抵接部91C压靠,则接触构件9C通过抵接部91C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C为支点进行旋转,如图15B所示,向工作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C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接通。另外,若接触构件9C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C为支点的连结部92C的旋转,位移部93C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通过检测接触构件9C移动到工作位置,能够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C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C抵接而位移部93C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C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C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A、图13B、图14A、图14B、图15A、图15B中,也可以将检测接触构件移动到工作位置的输出部利用在图12A、图12B中说明的非接触的传感器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B具备第一主体部301、第二主体部302及连结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的长条状的连结部303。第一主体部301具备具有操作者能够把持的一对握持部304L、304R的把手部304h。
图19是示出把手部的一例的立体图。把手部304h在主要由右手把持的握持部304R具备操作部304t。操作部304t例如以能够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握持部304R,从握持部304R的表面突出。操作部304t通过与握持部304R一起由作业者把持,通过相对于握持部304R转动而工作。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将缠绕有丝线W的丝线卷盘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的收容部2和输送缠绕于收容于收容部2的丝线卷盘20的丝线W的输送部3。另外,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对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打卷的限制部4和引导由限制部4打卷的丝线W的引导部5。而且,第二主体部302具备切断丝线W的切断部6、扭转丝线W的扭转部7及驱动切断部6及扭转部7等的驱动部8。
钢筋捆扎机1B在第二主体部302的一侧设置引导部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引导部5的一侧定义为前。钢筋捆扎机1B通过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由连结部303连结,与不具备连结部303的钢筋捆扎机相比,成为引导部5与把手部304h之间延伸的形态。
收容部2构成为能够实现丝线卷盘20的装卸及支承。输送部3具备作为输送构件的一对输送齿轮30。输送部3在丝线W被夹持于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使输送齿轮30旋转而输送丝线W。输送部3能够根据输送齿轮30的旋转方向而将丝线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和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双方输送。
切断部6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设置于输送部3的下游侧。切断部6具备固定刀刃部60和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的协同配合而切断丝线W的可动刀刃部61。另外,切断部6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的传递机构62。
固定刀刃部60具备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可动刀刃部61通过以固定刀刃部60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将通过固定刀刃部60的开口60a的丝线W切断。
限制部4通过在沿着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的输送方向的多处(在本例中是至少3处)具备与丝线W相接的第一~第三限制构件,从而对丝线W进行沿着图21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打卷。
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由上述的固定刀刃部60构成。另外,限制部4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在固定刀刃部60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2作为第二限制构件,在限制构件42的下游侧具备限制构件43作为第三限制构件。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由圆柱状的构件构成,丝线W与外周面相接。
限制部4配合成为螺旋状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配置于曲线上。固定刀刃部60的供丝线W通过的开口60a设置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上。另外,限制构件42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置于径向的内侧。而且,限制构件43相对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设置于径向的外侧。
由此,通过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一边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及限制构件43相接一边通过,从而以沿着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的方式对丝线W打卷。
限制部4具备将驱动部8的动作向限制构件42传递的传递机构44。限制构件42构成为能够在利用输送部3将丝线W向正方向输送并对丝线W打卷的动作中,向丝线W相接的位置移动,在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并向钢筋S缠绕丝线W的动作中,向不与丝线W相接的位置移动。
图22A、图22B是示出引导部的一例的侧视图,图23是示出引导部及接触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4A、图24B是示出接触构件的一例的侧视图,接着,对使一对引导件工作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引导部5B具备:第一引导件51B,设置有限制部4的限制构件43,引导丝线W;及第二引导件52,将由限制部4及第一引导件51B打卷后的丝线W向扭转部7引导。
第一引导件51B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如图21所示,第一引导件51B具备具有供由输送部3输送的丝线W滑动接触的引导面51g的槽部51h。在第一引导件51B中,在将向第二主体部302安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限制构件42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B的基端侧,限制构件43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B的顶端侧。第一引导件51B的基端侧通过螺钉等而固定于第二主体部302的金属部分。在此,固定不是严格的含义下的固定,而是也包括稍微移动的含义。在第一引导件51B的引导面51g与限制构件4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隙。限制构件4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第一引导件51B的引导面51g突出。
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B对向设置。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沿着第二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在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如图22A、图22B所示那样形成插拔钢筋S的插拔口53。
引导部5B具备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B的顶端侧,通过设置从诱导部59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面而构成,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诱导部59由从第一引导件51B的顶端P1朝向第一引导件51B的顶端侧的槽部51h的端部P2的附近相对于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的间隔接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构成。
如图23所示,第二引导件52具备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而对向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在第二引导件52中,在将向第二主体部302安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从第二主体部302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设为顶端侧时,一对侧引导件52a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间隔变窄。一对侧引导件52a的基端侧以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对向。
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支承于轴52b而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轴52b的轴线是沿着第三方向的方向。第二引导件52能够以轴52b为支点而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转动。第二引导件52能够在顶端侧的端部52c相对于在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引导件52对向的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槽部51h的端部P2在第一引导件51的端部51c露出。
第二引导件52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转动而在如图22A的实线所示那样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距离是第一距离L1的第一位置与如图22A的双点划线所示且如图22B的实线所示那样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距离是比第一距离L1短的第二距离L2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是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之间打开的状态。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更容易向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侧引导件52a位于图22A、图22B的虚线所示的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第二引导件52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只要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间隔比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宽即可,可以是,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也可以是,如图22A的实线所示,侧引导件52a位于比丝线W的输送路径Wf靠外侧处。
第二引导件52向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由利用扭转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施力构件54施力,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钢筋捆扎机1B具备通过***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钢筋S抵接而使第二引导件52工作的接触构件9A。另外,钢筋捆扎机1B具备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的罩部11。
罩部11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到沿着第三方向的第二主体部302的左右两侧而安装。罩部11由金属的板材等构成,是在第一引导件51B的基端侧与第二引导件52的基端侧之间覆盖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和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左右两侧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由树脂构成,罩部11由金属构成,由此,即使接触构件9A及钢筋S与罩部11抵接,也能够减少罩部11的磨损。
接触构件9A是引导件移动部的一例,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90A而经由罩部11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接触构件9A是弯折的形状,相对于轴90A在一侧设置使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91A,相对于轴90A在另一侧设置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A。具体而言,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轴90A在一侧设置抵接部91A,在另一侧设置连结部92A。
接触构件9A在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中间附近设置轴90A。另外,接触构件9A从由轴90A支承的部位附近向第一引导件51B侧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而在箭头A3所示的第三方向上设置一对抵接部91A。抵接部91A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B的左右两侧。
而且,接触构件9A从由轴90A支承的部位向第二引导件52侧设置连结部92A,与第二引导件52中的与第一引导件51B对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位相接的位移部93A设置于连结部92A的顶端侧。
接触构件9A以轴90A为支点而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转动,在如图24A所示那样抵接部91A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24B所示那样抵接部91A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构件9A在移动到图24B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抵接部91A是从轴90A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设置有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抵接部91A沿着以轴90A为中心的圆弧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在向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钢筋S的动作中,钢筋捆扎机1B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通过该钢筋捆扎机1B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由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由此,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抵接部91A移动的方向成为如下方向:沿着通过钢筋捆扎机1B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而钢筋S按压抵接部91A的力的方向。另外,在移动到图24B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A的连结部92A是从轴90A相对于抵接部91A向前方倾斜且向设置有第二引导件52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位移部93A沿着以轴90A为中心的圆弧而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移动。由此,接触构件9A在由施力构件54施力而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位移部93A由第二引导件52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按压。因而,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向待机位置移动,抵接部91A从罩部11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接触构件9A设为了通过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施力构件54的力而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具备对接触构件9A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的结构。
若抵接部91A被向钢筋S压靠,则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由此,接触构件9A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向工作位置移动。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钢筋捆扎机1B具备是与在图7中说明的结构同等的结构且检测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2A。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具备是与在图12A、图12B中说明的结构同等的结构且利用非接触的传感器来检测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
接着,参照各图对扭转部7及驱动部8进行说明。扭转部7具备供丝线W卡合的卡合部70和使卡合部70工作的工作部71。卡合部70通过工作部71的动作而旋转,从而扭转缠绕于钢筋S的丝线W。
驱动部8具备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进行减速及转矩的放大的减速器81、经由减速器81而由扭转电动机80驱动从而旋转的旋转轴82及向切断部6及限制构件42传递驱动力的移动构件83。在扭转部7和驱动部8中,旋转轴82和工作部71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配置于同轴上。将旋转轴82和工作部71及卡合部70的旋转中心称作轴线Ax。
卡合部70形成有供由输送部3输送到切断部6的丝线W通过的第一通路和供由限制部4打卷且由引导部5引导到扭转部7的丝线W通过的第二通路。
驱动部8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使工作部71移动。通过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卡合部70保持由引导部5引导到扭转部7的丝线W的顶端侧。
驱动部8通过与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的动作联动而移动构件83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相接的位置移动。而且,通过工作部71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62向可动刀刃部61传递,可动刀刃部61工作而丝线W被切断。
驱动部8使沿着旋转轴82的轴向移动后的工作部71通过旋转轴82的旋转动作而旋转。工作部71通过绕着旋转轴82的轴旋转而利用卡合部70扭转丝线W。
图2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钢筋捆扎机1B将通过接触构件9A被向钢筋S压靠的动作而工作的第一输出部12A和通过操作部304t的操作而工作的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利用控制部100B来检测。控制部100B按照第一输出部12A和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来控制驱动输送齿轮30的输送电动机31和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接着,对通过钢筋捆扎机1B而将钢筋S利用丝线W捆扎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业者将钢筋捆扎机1B的把手部304h利用两手把持。即,作业者利用右手把持把手部304h的握持部304R,利用左手把持把手部304h的握持部304L。
若操作部304t由作业者与握持部304R一起把持,则操作部304t通过相对于握持部304R转动而工作。若操作部304t工作,则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接通,控制部100A检测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
作业者将钢筋捆扎机1B的把手部304h利用两手把持,将引导部5B的位置向2根钢筋S的交叉部位对准,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钢筋捆扎机1B为了捆扎作业者的脚边的钢筋S,在将引导部5B朝下且作业者站立的状态下使用。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相比,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的插拔口53的间隔窄。因而,在钢筋S的***时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以往的捆扎机中,不容易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于是,钢筋捆扎机1B在未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的状态下,如图24A所示,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另外,钢筋捆扎机1B在第一引导件51B的顶端侧设置将钢筋S向插拔口53诱导的形状的诱导部59。由此,作业者能够将钢筋S抵靠于诱导部59,以诱导部59在钢筋S上滑动的方式使其移动,因此更容易向插拔口53放入钢筋S。
作业者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B移动的动作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
接触构件9A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接受沿着钢筋捆扎机1B移动的方向的力而抵接部91A被按压。由此,接触构件9A通过抵接部91A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A为支点进行转动,如图24B所示,向工作位置移动。
若交叉的2根钢筋S被向插拔口53放入,则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一方的侧部,另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B的另一方的侧部。相对于此,接触构件9A的一对抵接部91A从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向第一引导件51B的左右两侧延伸。由此,被放入于插拔口53的钢筋S可靠地与抵接部91A抵接,能够使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动作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A移动的动作,能够按压抵接部91A,无需为了使接触构件8A工作而使钢筋捆扎机1A向别的方向移动。
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转动,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控制部100B检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
控制部100A若在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由作业者把持握持部304R而操作部304t工作从而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不具备操作部304t、第二输出部15,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的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若对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则通过输送电动机31向正方向旋转且输送齿轮30向正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构成限制部4的第一限制构件即固定刀刃部60和第二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2。通过了限制构件42的丝线W通过与第一引导件51B的引导面51g相接而被向第三限制构件即限制构件43引导。
由此,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与固定刀刃部60、限制构件42、限制构件43及第一引导件51B的引导面51g相接而弯曲成圆弧状。并且,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通过“固定刀刃部60和限制构件43从圆弧状的外周方向相接,在固定刀刃部60与限制构件43之间,限制构件42从圆弧状的内周方向相接”而被进行描绘大致圆的打卷。
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与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之间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隔开规定的间隔。不过,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一对侧引导件52a位于丝线W的输送路径Wf,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丝线W如上述那样由限制部4打卷,因此被向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引导。
被向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之间引导的丝线W通过由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而由第二引导件52的一对侧引导件52a向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引导。并且,控制部100B若判断为丝线W的顶端部被输送至规定的位置,则停止输送电动机31的驱动。由此,丝线W在钢筋S的周围呈螺旋状地缠绕。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引导件52未向第二位置移动而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为关断的状态下,控制部100A不进行丝线W的输送。由此,丝线W不与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卡合,能够抑制产生输送不良。也就是说,若第二引导件52位于第二位置,则丝线W能够被向扭转部7的卡合部70引导。
控制部100B停止了丝线W向正方向的输送后,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工作部71而使卡合部70工作,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的顶端侧。
控制部100B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旋转至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则停止扭转电动机80的旋转,使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若使扭转电动机80旋转至利用卡合部70保持丝线W,则移动构件83的动作由传递机构44向限制构件42传递,限制构件42向不与丝线相接的位置移动。
若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则输送齿轮30向反方向旋转,丝线W被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通过将丝线W向反方向输送的动作,丝线W以向钢筋S紧贴的方式缠绕。
控制部100B若判断为使输送电动机31向反方向旋转至将丝线W向钢筋S缠绕,则使输送电动机31的旋转停止后,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则通过移动构件83而可动刀刃部61经由传递机构62工作,丝线W被切断。
在丝线W被切断后,通过继续扭转电动机80的正方向的旋转而使卡合部70旋转,扭转丝线W。
控制部100B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向正方向旋转至扭转丝线W,则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通过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使卡合部70向初始位置复位,解除丝线W的保持。由此,能够将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从卡合部70拔出。
控制部100B若判断为使扭转电动机80向反方向旋转至使卡合部70等向初始位置复位,则使扭转电动机80的旋转停止。
作业者向将由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B移动。若通过向将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B移动的动作而不再施加按压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的力,则通过施力构件54的力而第二引导件5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若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则位移部93A被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按压,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转动而向待机位置移动,抵接部91A从罩部11突出。
通过作业者向将由丝线W捆扎的钢筋S从插拔口53拔出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B移动的动作,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端部52c与第一引导件51B的端部51c的间隔扩宽。由此,从插拔口53拔出钢筋S和向下一捆扎部位的移动更容易。
图26A及图26B是示出引导件移动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变形例的引导件移动部中,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B和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B不是一体而由独立的部件构成。另外,接触构件9B沿着直线移动。
接触构件9B支承于多根轴94B而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侧部。接触构件9B是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顶端部面向插拔口53而设置抵接部91B,在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的一方的部位设置使连结部92B工作的工作部95B。工作部95B由沿着第一方向形成有凹凸的凸轮面构成。
接触构件9B设置有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长孔96B,向长孔96B放入轴94B。由此,接触构件9B能够相对于第二主体部302在箭头A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在如图26A所示那样抵接部91B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26B所示那样抵接部91B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构件9B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
连结部92B支承于轴90B而安装于罩部11。连结部92B夹着轴90B而在一侧设置能够与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滑动接触的被工作部97B,夹着轴90B而在另一侧设置与第二引导件52中的与第一引导件51B对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位相接的位移部93B。
在钢筋S未与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抵接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B由与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施力构件54相独立的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抵接部91B从罩部11突出的方向施力,向图26A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另外,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在连结部92B中,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被工作部97B移动,位移部93B能够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以轴90B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第二引导件52由施力构件54施力而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引导件52的位置由在图7中说明的第一输出部12A检测,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关断。
若钢筋S被向抵接部91B压靠,则接触构件9B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工作位置移动。若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则连结部92B的被工作部97B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移动,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连结部92B的旋转,位移部93B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B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接通。第二引导件52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在图12A、图12B中说明的第一输出部12B来检测。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25所示的控制部100B在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压靠的动作而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不具备操作部304t、第二输出部15,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2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接触构件9B设置有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长孔96B,通过向长孔96B放入轴94B而沿着第一方向在直线上移动。在向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钢筋S的动作中,钢筋捆扎机1A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通过该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由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力按压。由此,接触构件9B移动的方向成为如下:沿着通过钢筋捆扎机1A与钢筋S的相对的移动而钢筋S按压抵接部91B的力的方向。相对于此,通过将接触构件9B和连结部92B设为独立的部件,连结部92B能够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转动而使第二引导件52移动。由此,能够将由钢筋S按压而工作的接触构件9B的移动方向和用于使第二引导件52移动的连结部92B的移动方向分别最佳化。
图27A、图27B、图28A、图28B是示出检测接触构件的输出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27A、图27B、图28A、图28B中,通过检测接触构件移动到工作位置而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
图27A、图27B如在图24A、图24B中说明那样,是通过以轴52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第二引导件52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的结构,且是第二引导件52向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而保持向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接触构件9A设为了通过对第二引导件52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构件的力而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具备对接触构件9A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的结构。
第一输出部14A可以是与在图7中说明的第一输出部12A同样的结构,例如是通过可动件140的位移而输出变化的结构。在本例中,如图27A所示,若接触构件9A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向离开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A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如图27B所示,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如图27A所示,在第二引导件5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位移部93A被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按压,接触构件9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而向待机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A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关断。
若抵接部91A被向钢筋S压靠,则如图27B所示,接触构件9A通过抵接部91A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而以轴90A为支点进行旋转,向工作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A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接通。另外,若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连结部92A的旋转,位移部93A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A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通过检测接触构件9A移动到工作位置,能够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25所示的控制部100B在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A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不具备操作部304t、第二输出部15,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A的抵接部91A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图28A、图28B如在图26A、图26B中说明那样,是供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B和与第二引导件52相连的连结部92B不是一体而由独立的部件构成且接触构件9B沿着直线移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
如图28A所示,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B向离开第一输出部14A的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B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如图28B所示,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B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在钢筋S未与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抵接的状态下,接触构件9B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抵接部91B从罩部11突出的方向施力,向图28A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B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关断。另外,若接触构件9B向待机位置移动,则在连结部92B中,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被工作部97B移动,位移部93B能够向离开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以轴90B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第二引导件52由未图示的其他的施力构件施力而向第一位置移动。
若钢筋S被向抵接部91B压靠,则如图28B所示,接触构件9B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而向工作位置移动。在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接通。另外,若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则连结部92B的被工作部97B按照接触构件9B的工作部95B的凹凸形状而移动,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连结部92B的旋转,位移部93B向接近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移动。由此,位移部93B按压第二引导件52,第二引导件52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通过检测接触构件9B移动到工作位置,能够判断为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这样,通过“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钢筋S与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移动”,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25所示的控制部100B在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B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不具备操作部304t、第二输出部15,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B的抵接部91B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2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功能框图。钢筋捆扎机1C具备检测钢筋S的检测部101。检测部101由压电元件等接触式的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非接触式的传感器等构成,检测向图1等所示的第一引导件51或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放入了钢筋S。
控制部100C若根据检测部101的输出而检测到向插拔口53放入了钢筋S,则控制引导件开闭电动机102而使第二引导件5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100C若检测到第二引导件52移动到第二位置,则控制驱动输送齿轮30的输送电动机31和驱动扭转部7等的扭转电动机80,能够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例子>
图30A、图30B、图31A、图31B、图32A、图32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要部的侧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是接触构件和第二引导件不联动的结构。图30A、图30B所示的钢筋捆扎机1D具备引导丝线的引导部5。引导部5具备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第一引导件51及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设置。第二引导件5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的旋转,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
钢筋捆扎机1D具备供***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D。接触构件9D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90D而经由罩部11安装于主体部10。接触构件9D相对于轴90D在一侧设置将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91D。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从轴90D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设置有第一引导件51的方向延伸。
接触构件9D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中间附近设置轴90D。另外,接触构件9D在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从由轴90D支承的部位附近向第一引导件51侧设置一对抵接部91D。抵接部91D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而设置于沿着第三方向的两侧。抵接部91D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
接触构件9D以轴90D为支点而相对于主体部10旋转,在如图30A所示那样抵接部91D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30B所示那样抵接部91D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接触构件9D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
若交叉的2根钢筋S被向插拔口53放入,则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一方的侧部,另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的另一方的侧部。在接触构件的一对抵接部设置于第一引导件与第二引导件之间但未延伸至第一引导件的左右两侧的结构中,能够使钢筋抵接的抵接部的面积变小,有时不容易使钢筋与抵接部可靠地抵接。
相对于此,接触构件9D的一对抵接部91D从第一引导件51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向第一引导件51的左右两侧延伸。由此,被放入于插拔口53的钢筋S可靠地与抵接部91D抵接,能够使接触构件9D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通过以轴90D为支点的转动动作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D移动的动作,能够按压抵接部91D,无需为了使接触构件9D工作而使钢筋捆扎机1D向别的方向移动。
钢筋捆扎机1D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D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第一输出部14A例如是通过可动件140的位移而输出变化的结构。在本例中,如图30A所示,若接触构件9D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向离开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D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通过抵接部91D被向钢筋压靠而如图30B所示那样接触构件9D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D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D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图31A、图31B所示的钢筋捆扎机1E具备引导丝线的引导部5。引导部5具备第一引导件51和第二引导件52。第一引导件51及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对向设置。第二引导件5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的旋转,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
钢筋捆扎机1E具备供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E。接触构件9E支承于多根轴94E而安装于主体部10的侧部。接触构件9E是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沿着第一方向的顶端部面向插拔口53而设置抵接部91E。
接触构件9E设置有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的长孔96E,向长孔96E放入轴94E。由此,接触构件9E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在如图31A所示那样抵接部91E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31B所示那样抵接部91E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构件9E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
钢筋捆扎机1E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E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如图31A所示,若接触构件9E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E向离开第一输出部14A的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E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通过抵接部91E被向钢筋压靠而如图31B所示那样接触构件9E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E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E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图8所示的控制部100A在通过接触构件9E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扳机10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作业者操作扳机10t而第二输出部13的输出为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E的抵接部91E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图32A、图32B所示的钢筋捆扎机1F应用于如在图16等中说明那样第一主体部301和第二主体部302由长条状的连结部303连结的形态的钢筋捆扎机。钢筋捆扎机1F具备引导丝线的引导部5B。引导部5B具备第一引导件51B和第二引导件52。第一引导件51B及第二引导件52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的前侧的端部,在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引导件52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引导件51B对向设置。第二引导件5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未图示的轴为支点的旋转,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引导件51B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引导部5B具备将钢筋向插拔口53诱导的诱导部59。诱导部59设置于第一引导件51B的顶端侧。
钢筋捆扎机1F具备供***于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插拔口53的钢筋S抵接的接触构件9D。接触构件9D通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90D而经由罩部11安装于第二主体部302。接触构件9D相对于轴90D在一侧设置将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91D。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从轴90D沿着箭头A2所示的第二方向而向设置有第一引导件51B的方向延伸。
接触构件9D在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的中间附近设置轴90D。另外,接触构件9D在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从由轴90D支承的部位附近向第一引导件51B侧设置一对抵接部91D。抵接部91D隔开捆扎了钢筋S的丝线W能够通过的间隔而设置于沿着第三方向的两侧。抵接部91D延伸至第一引导件51B的左右两侧。
接触构件9D以轴90D为支点而相对于主体部10旋转,在如图32A所示那样抵接部91D从罩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待机位置与如图32B所示那样抵接部91D接近罩部11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接触构件9D向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施力,保持向待机位置移动的状态。
若交叉的2根钢筋S被向插拔口53放入,则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B的一方的侧部,另一方的钢筋S位于第一引导件51B的另一方的侧部。相对于此,接触构件9D的一对抵接部91D从第一引导件51B与第二引导件52之间向第一引导件51B的左右两侧延伸。由此,被放入于插拔口53的钢筋S可靠地与抵接部91D抵接,能够使接触构件9D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通过以轴90D为支点的转动动作而沿着箭头A1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向将钢筋S向插拔口53放入的方向使钢筋捆扎机1F移动的动作,能够按压抵接部91D,无需为了使接触构件9D工作而使钢筋捆扎机1D向别的方向移动。
钢筋捆扎机1F具备检测接触构件9D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一输出部14A。如图32A所示,若接触构件9D向待机位置移动,则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向离开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D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关断。相对于此,通过抵接部91D被向钢筋压靠而如图32B所示那样接触构件9D向工作位置移动,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向按压可动件140的方向移动。这样,将接触构件9D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设为接通。
图25所示的控制部100B在通过操作部304t***作而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接触构件9D向工作位置移动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如上所述,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或者,也可以是,在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的状态下,若通过由作业者把持握持部304R而操作部304t工作,从而第二输出部15的输出成为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不具备操作部304t、第二输出部15,若通过进行将钢筋S向接触构件9D的抵接部91D压靠的动作而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4A的输出成为了接通,则控制输送电动机31和扭转电动机80而执行利用丝线W捆扎钢筋S的一系列动作。
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8247,其内容作为参照而向此取入。
标号说明
1A、1B、1C…钢筋捆扎机,10…主体部,10h…把手部,10t…扳机,11…罩部,12A、12B、14A…第一输出部,120、140…可动件,13、15…第二输出部,2…收容部,20…丝线卷盘,3…输送部,30…输送齿轮,31…输送电动机,4…限制部,42…限制构件,43…限制构件,44…传递机构,5、5B…引导部,51、51B…第一引导件,51g…引导面,51h…槽部,51c…端部,52…第二引导件,52a…侧引导件,52b…轴,52c…端部,53…插拔口,54…施力构件,55…长孔,56…轴,57…被位移部,58…检测件,59…诱导部,6…切断部,60…固定刀刃部,60a…开口,61…可动刀刃部,62…传递机构,7…扭转部,70…卡合部,71…工作部,8…驱动部,80…扭转电动机,81…减速器,82…旋转轴,83…移动构件,9A、9B、9C…接触构件(引导件移动部),90A、90B、90C…轴,91A、91B、91C…抵接部,92A、92B、92C…连结部,93A、93B、93C…位移部,94B…轴,95B…工作部,96B…长孔,97B…被工作部,100A、100B、100C…控制部,101…检测部,102…引导件开闭电动机,301…第一主体部,302…第二主体部,303…连结部,304h…把手部,304L、304R…握持部,304t…操作部,W…丝线

Claims (13)

1.一种捆扎机,具备:
主体部;
输送部,输送丝线;
第一引导件及第二引导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方的端部向第一方向延伸,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隔开供捆扎对象物放入的间隔而配置,引导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丝线;
扭转部,扭转由所述第一引导件及所述第二引导件引导的丝线;及
引导件移动部,使所述间隔从第一距离变化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扭转部具备供丝线卡合的卡合部,
若所述间隔成为所述第二距离,则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丝线由所述第一引导件及所述第二引导件向所述卡合部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对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丝线进行沿着向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放入的捆扎对象物的周围的打卷而规定丝线的输送路径,
若所述间隔成为所述第二距离,则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位于由所述限制部规定的丝线的输送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件以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件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件以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导件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件,
所述第二引导件以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件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捆扎机,其中,
所述引导件移动部具备供放入于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的捆扎对象物抵接的抵接部,
若捆扎对象物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则使所述间隔从所述第一距离变化为所述第二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捆扎机,其中,
所述引导件移动部具备供放入于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的捆扎对象物抵接的抵接部和通过捆扎对象物与所述抵接部抵接而移动的位移部,
通过所述位移部的移动,使所述间隔从所述第一距离变化为所述第二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引导件移动部通过所述抵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引导件移动部通过所述抵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直线状地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捆扎机,其中,
所述抵接部设置于包括丝线的输送路径的假想面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抵接部沿着第三方向而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件或所述第二引导件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捆扎机,其中,具备:
检测部,检测放入于所述第一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的捆扎对象物;及
控制部,若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捆扎对象物,则使所述间隔从所述第一距离变化为所述第二距离。
CN201980057824.3A 2018-09-07 2019-09-05 捆扎机 Pending CN1126392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8247A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18-09-07 結束機
JP2018-168247 2018-09-07
PCT/JP2019/035086 WO2020050382A1 (ja) 2018-09-07 2019-09-05 結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9235A true CN112639235A (zh) 2021-04-09

Family

ID=69721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824.3A Pending CN112639235A (zh) 2018-09-07 2019-09-05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0732B2 (zh)
EP (1) EP3848535A4 (zh)
JP (1) JP7275506B2 (zh)
KR (1) KR20210057029A (zh)
CN (1) CN112639235A (zh)
AU (1) AU2019336839A1 (zh)
BR (1) BR112021004224A2 (zh)
CA (1) CA3111758A1 (zh)
CL (1) CL2021000560A1 (zh)
MX (1) MX2021002664A (zh)
PH (1) PH12021550459A1 (zh)
WO (1) WO20200503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4687B2 (ja) 2018-09-07 2023-10-0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23-05-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N112449934A (zh) * 2020-10-10 2021-03-09 宁波欣仪伟业进出口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捆扎机捆扎方法
USD1002313S1 (en) * 2022-03-25 2023-10-24 Innovation Fabrication Commercialisation Infaco Machine for tying plant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983A (ja) * 1994-04-08 1995-10-24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H08246675A (ja) * 1995-03-10 1996-09-2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結束用ワイヤの巻き回し案内装置
CN101300395A (zh) * 2005-10-10 2008-11-05 泰玛蒂克有限公司 用于将物件绑扎到一起的设备
CN107031891A (zh) * 2016-01-28 2017-08-11 株式会社牧田 钢筋捆扎机
CN107366431A (zh) * 2017-05-23 2017-11-21 成都智诚利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中预埋钢筋捆扎设备的捆扎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41822A (en) 1924-08-15 1927-09-06 Gustave W Mattson Wire twisting and cutting tool
SU311515A1 (ru) 1969-04-09 1977-12-05 Burov A S В зальна машина
EP0144404B1 (de) 1983-05-30 1987-05-06 RUNKEL, Adolf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zweier sich kreuzender stäb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JPH06156420A (ja) 1992-11-17 1994-06-03 Takuwa:Kk 自動束線機
CN1064319C (zh) 1995-02-17 2001-04-11 日本自动机械株式会社 物品的捆扎方法与捆扎设备
DE69613258T2 (de) 1995-03-10 2001-09-20 Max Co Ltd Werkzeug zum Binden von Bewehrungsstäben
US6401766B1 (en) 1999-07-23 2002-06-11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for reinforcing bars
JP4144133B2 (ja) * 1999-11-17 2008-09-0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BRPI0617434A2 (pt) 2005-10-10 2011-07-26 Tymatic Ltd amarraÇço
TWI516415B (zh) 2008-12-12 2016-01-11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鐵筋捆紮機
JP5182212B2 (ja) 2009-05-12 2013-04-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RU2675829C1 (ru) 2015-07-22 2018-12-25 Макс Ко., Лтд.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NZ738556A (en) 2015-07-22 2019-03-29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TWI742739B (zh) 2015-07-22 2021-10-11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捆束機
JP6887760B2 (ja) 2016-05-20 2021-06-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US11332934B2 (en) * 2017-01-10 2022-05-17 Makita Corporation Tying machine
JP6926592B2 (ja) 2017-03-29 2021-08-25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石炭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PL3848292T3 (pl) 2018-09-07 2024-05-13 Max Co., Ltd. Wiązarka
JP7163679B2 (ja) 2018-09-07 2022-11-01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354687B2 (ja) 2018-09-07 2023-10-0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379941B2 (ja) 2018-09-07 2023-11-1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WO2020050385A1 (ja) 2018-09-07 2020-03-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23-05-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7354688B2 (ja) 2018-09-07 2023-10-0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983A (ja) * 1994-04-08 1995-10-24 Toyota Kihan:Kk 鉄筋結束機
JPH08246675A (ja) * 1995-03-10 1996-09-24 Max Co Ltd 鉄筋結束機における結束用ワイヤの巻き回し案内装置
CN101300395A (zh) * 2005-10-10 2008-11-05 泰玛蒂克有限公司 用于将物件绑扎到一起的设备
CN107031891A (zh) * 2016-01-28 2017-08-11 株式会社牧田 钢筋捆扎机
CN107366431A (zh) * 2017-05-23 2017-11-21 成都智诚利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中预埋钢筋捆扎设备的捆扎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48535A4 (en) 2022-06-08
AU2019336839A1 (en) 2021-03-25
JP2020040695A (ja) 2020-03-19
MX2021002664A (es) 2021-05-12
CA3111758A1 (en) 2020-03-12
US20210316428A1 (en) 2021-10-14
EP3848535A1 (en) 2021-07-14
KR20210057029A (ko) 2021-05-20
BR112021004224A2 (pt) 2021-05-25
PH12021550459A1 (en) 2021-12-06
TW202017812A (zh) 2020-05-16
JP7275506B2 (ja) 2023-05-18
CL2021000560A1 (es) 2021-09-03
WO2020050382A1 (ja) 2020-03-12
US11890732B2 (en) 2024-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9235A (zh) 捆扎机
CN108327970B (zh) 捆扎机
US8752593B2 (en)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CN107399447B (zh) 钢筋捆扎机
CN112639233A (zh) 捆扎机
CN110199069B (zh) 捆扎机
CN110656779B (zh) 捆扎机
CN112638778A (zh) 捆扎机
CN112639234B (zh) 捆扎机
CN115675986A (zh) 捆扎机
TWI842737B (zh) 捆束機
RU2797819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RU2801194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JP2023175805A (ja) 結束機
EP4332325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7927030A (zh) 捆扎机
CN116176916A (zh) 捆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