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4681B - 转子以及马达 - Google Patents

转子以及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4681B
CN112534681B CN201980051778.6A CN201980051778A CN112534681B CN 112534681 B CN112534681 B CN 112534681B CN 201980051778 A CN201980051778 A CN 201980051778A CN 112534681 B CN112534681 B CN 112534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ore
cover
axial direction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17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4681A (zh
Inventor
青野真乡
内势英明
伊藤辰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34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4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子的一个方式具备轴体、转子铁芯、位于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磁体、具有在磁体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铁芯及磁体的筒状部的转子罩、以及使转子铁芯与磁体相互连结地保持的树脂部。树脂部具有位于转子铁芯和磁体的轴向一方侧的第一盖部。转子罩在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具有从筒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第一盖部具有从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的面向轴向另一方侧凹陷的凹部。在沿轴向观察时,凹部位于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彼此之间重叠的位置。凸缘部具有铆接于轴向另一方侧的第一铆接部。第一铆接部位于凹部的内部。

Description

转子以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子以及马达。本申请基于2018年8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46794号。本申请对该申请主张优先权的权益。通过参照在本申请中引用其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对转子铁芯及永久磁铁进行覆盖的转子罩的转子。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1-30406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具备这样的转子的电动助力转向用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1-30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转子中,需要抑制转子罩相对于转子铁芯相对旋转。作为抑制转子罩相对于转子铁芯相对旋转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用粘接剂将转子罩与固定于转子铁芯的永久磁铁粘接在一起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在粘接剂被剥离后的情况下,有时无法抑制转子罩相对于转子铁芯的相对旋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抑制转子罩相对于转子铁芯相对旋转的转子、以及具备这样的转子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转子的一个方案具备:轴体,其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配置;转子铁芯,其固定于上述轴体;多个磁体,其位于上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配置;转子罩,其具有在上述磁体的径向外侧包围上述转子铁芯及上述磁体的筒状部;以及树脂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转子罩的径向内侧,且使上述转子铁芯与上述磁体相互连结地保持。上述树脂部具有位于上述转子铁芯和上述磁体的轴向一方侧的第一盖部。上述转子罩在上述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具有从上述筒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上述第一盖部具有从上述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的面向轴向另一方侧凹陷的凹部。在沿轴向观察时,上述凹部位于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重叠的位置。上述凸缘部具有铆接于轴向另一方侧的第一铆接部。上述第一铆接部位于上述凹部的内部。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案具备:上述的转子;以及经由间隙而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在转子中,能够适当地抑制转子罩相对于转子铁芯相对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是图2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备壳体11、定子12、具备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配置的轴体20的转子13、轴承保持架14、以及轴承15、16。壳体11为具有底部的筒状,收纳定子12、转子13、轴承保持架14以及轴承15、16。在转子13的径向外侧,定子12经由间隙而与转子13在径向上对置。轴体20由轴承15、16能够旋转地支撑。轴承15、16例如是球轴承。轴承15保持于轴承保持架14。轴承16保持于壳体11的底部。轴体20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
各图中,用Z轴表示与中心轴J所延伸的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J所延伸的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简单地称作“轴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单地称作“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简单地称作“周向”。并且,将Z轴方向的正侧设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设为“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相当于轴向一方侧。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方侧。此外,上侧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3具备轴体20、转子铁芯30、多个磁体40、转子罩60以及树脂部50。此外,图2、图3、图6及图7中,省略轴体20的图示。并且,图6及图7中,省略转子罩60的图示。如图4所示,转子铁芯30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转子铁芯30例如在轴向上层叠多个板部件来构成,但对此省略了图示。如图5所示,转子铁芯30具有转子铁芯主体31和多个突起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40的个数为八个。构成转子铁芯30的板部件例如是电磁钢板。
转子铁芯主体31沿轴向延伸。更详细而言,转子铁芯主体31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大致正八棱柱状。转子铁芯主体31具有多个磁体支撑面32。磁体支撑面32沿轴向延伸。磁体支撑面32是与径向正交的平坦的面。多个磁体支撑面32沿周向遍及一周地等间隔配置。多个磁体支撑面32分别是呈正八棱柱状的转子铁芯主体31所具有的多个径向外侧面。
转子铁芯主体3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转子铁芯主体31的固定孔部31a。固定孔部31a的沿轴向观察时的形状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形。如图4所示,轴体20在固定孔部31a内通过。固定孔部31a的内周面固定于轴体20的外周面。由此,转子铁芯30固定于轴体20。
如图5所示,突起部33从转子铁芯主体31向径向外侧突出。突起部33从转子铁芯主体31的上端部延伸至转子铁芯主体31的下端部,但对此省略了图示。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的面是与径向正交的平坦的面。突起部33的周向尺寸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多个突起部33沿周向遍及一周地排列配置。多个突起部33彼此的周向间隔例如相互相同。多个突起部33的个数例如为八个。八个突起部33从大致正八棱柱状的转子铁芯主体31的各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转子铁芯3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转子铁芯30的多个铁芯贯通孔34。铁芯贯通孔34在轴向上贯通转子铁芯主体31。多个铁芯贯通孔34沿周向遍及一周地排列配置。多个铁芯贯通孔34彼此的周向间隔例如相互相同。在沿轴向观察时,铁芯贯通孔34为圆形。铁芯贯通孔34的个数例如为八个。铁芯贯通孔34分别位于各磁体40的径向内侧。
多个铁芯贯通孔34中的一部分铁芯贯通孔34是供下述的第一连结部53通过的第一铁芯贯通孔34a。如图4所示,第一铁芯贯通孔34a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34c、34d由树脂部50封闭。
如图5所示,多个铁芯贯通孔34中的另一部分铁芯贯通孔34是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与第一连结部53不同的位置的第二铁芯贯通孔34b。在本说明书中,“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铁芯贯通孔位于与第一连结部不同的位置”包括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铁芯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第一连结部重叠的情况。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34e、34f中至少一方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因此,即使在使树脂部50成形来制造转子13后,也能够通过从露出的开口部34e、34f向第二铁芯贯通孔34b***夹具等,来在周向上定位转子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34e、34f中双方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下侧的开口部34e在转子13的下侧露出。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上侧的开口部34f在转子13的上侧露出。如图4所示,在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内部未配置树脂部50。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内部是经由开口部34e、34f而与转子13的外部空间连接的空间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铁芯贯通孔34是第一铁芯贯通孔34a,其它多个铁芯贯通孔34是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第一铁芯贯通孔34a的个数例如为六个。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个数例如为两个。两个第二铁芯贯通孔34b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J而相互位于相反侧。
如图4至图7所示,磁体40呈在径向上扁平并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四棱柱状。如图5所示,磁体40位于转子铁芯30的径向外侧。多个磁体40沿周向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磁体40沿周向遍及一周地等间隔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之间的周向距离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
多个磁体40分别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突起部33彼此之间。磁体40的周向两侧的端部与分别在磁体40的周向两侧相邻的突起部33接触。更详细而言,磁体40的周向两侧的端部的从径向上的中央部到径向内侧的端部为止与突起部33接触。这样,能够利用突起部33在周向上定位磁体40。此外,磁体40的周向两侧的端部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不与突起部33接触。
多个磁体40的各个由多个磁体支撑面32分别从径向内侧支撑。磁体40的径向内侧面是与径向正交的平坦的面,与磁体支撑面32接触。磁体40的径向外侧面是沿转子罩60的下述的筒状部61的径向内侧面向周向弯曲的曲面。磁体40的径向外侧面的曲率中心与中心轴J一致。通过将磁体40的径向外侧面设为这样的曲面,能够提高马达10的磁特性。磁体40的径向外侧面与转子罩60的径向内侧面接触。由此,磁体40以与转子铁芯30及转子罩60接触的状态在径向上被夹持。
如图4所示,磁体40的轴向尺寸例如与转子铁芯30的轴向尺寸相同。磁体40的上表面和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例如配置在与轴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磁体40的下表面和转子铁芯30的下表面例如配置在与轴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
如图4及图5所示,树脂部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转子罩60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部50整***于转子罩60的径向内侧。树脂部50使转子铁芯30与磁体40相互连结地保持转子铁芯30和磁体40。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部50通过使树脂向***有转子铁芯30和磁体40的金属模具流入的镶嵌成形来作为单一部件成形。树脂部50具有第一盖部51、第二盖部52、第一连结部53以及第二连结部54。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盖部51及第二盖部52为沿周向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部51及第二盖部52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如图4所示,第一盖部51位于转子铁芯30和磁体40的下侧。第一盖部51与转子铁芯30的下表面及磁体40的下表面接触。
第一盖部51的径向内缘位于比固定孔部31a更靠径向外侧、并且位于比第一铁芯贯通孔34a更靠径向内侧。第一盖部51的径向外缘与筒状部61的内周面接触。第一盖部51从下侧封闭第一铁芯贯通孔34a。
如图7所示,第一盖部51具有第一贯通部51a和多个第二贯通部51b。第一贯通部51a及第二贯通部51b在轴向上贯通第一盖部51。第一贯通部51a从第一盖部51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凹陷。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贯通部51a为在径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部51a设置两个。两个第一贯通部51a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J而相互位于相反侧。
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贯通部51a与第二铁芯贯通孔34b分别重叠。由此,第二铁芯贯通孔34b中的下侧的开口部34e经由第一贯通部51a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因此,能够使第一铁芯贯通孔34a和第二铁芯贯通孔34b位于相同的径向位置,并且使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开口部34e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
多个第二贯通部51b沿周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贯通部51b沿周向遍及一周地等间隔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贯通部51b为圆形。第二贯通部51b例如设置八个。两个第一贯通部51a分别与多个第二贯通部51b中的两个第二贯通部51b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一贯通部51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部51b连接。第二贯通部51b的内径与第一贯通部51a的周向尺寸相同。
如图5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多个第二贯通部51b与磁体40的一部分分别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部51b分别与各磁体40的周向的中央部分中靠径向内侧的部分重叠。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贯通部51b也与转子铁芯30的一部分重叠。更详细而言,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贯通部51b与转子铁芯主体31中包括磁体支撑面32在内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7所示,磁体40的一部分在第二贯通部51b的内部露出。因此,在通过镶嵌成形使树脂部50成形时,能够用金属模具的一部分从下侧支撑磁体40,从而能够在轴向上定位磁体40。并且,能够从第一盖部51的下侧视觉确认磁体40。因此,能够观察被树脂部50保持的磁体40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0的一部分也在第二贯通部51b的内部露出。因此,在通过镶嵌成形使树脂部50成形时,能够用金属模具的一部分从下侧支撑转子铁芯30。由此,能够使金属模具的一部分与磁体40的下表面及转子铁芯30的下表面接触,从而能够使磁体40的轴向位置与转子铁芯30的轴向位置对齐。
第一盖部51具有从第一盖部51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的凹部51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1c例如设置两个。两个凹部51c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J而相互位于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1c在轴向上贯通第一盖部51。凹部51c从第一盖部51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沿轴向观察时,凹部51c为在径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凹部51c的周向尺寸例如与第一贯通部51a的周向尺寸相同。
如图5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凹部51c位于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之间重叠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沿轴向观察时,凹部51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突起部33以及配置于突起部33的周向两侧的磁体40的周向端部重叠。由此,如图7所示,突起部33和配置于突起部33的周向两侧的磁体40的周向端部在凹部51c的内部露出。
如图4所示,第二盖部52位于转子铁芯30和磁体40的上侧。由此,利用第一盖部51和第二盖部52,能够在轴向上夹持转子铁芯30和磁体40,从而能够抑制磁体40相对于转子铁芯30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磁体40在轴向上脱出。第二盖部52配置于筒状部61的上端部的径向内侧。第二盖部52与磁体40的上表面及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接触。第二盖部52的径向内缘位于比固定孔部31a更靠径向外侧、并且比第一铁芯贯通孔34a更靠径向内侧。第二盖部52的外径与筒状部61的内径大致相同。第二盖部52的径向外缘与筒状部61的内周面接触。第二盖部52从上侧封闭第一铁芯贯通孔34a。第二盖部52的径向外缘部中的上侧的端部是带圆弧的肩部52c。肩部52c的外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
如图6所示,第二盖部52具有第三贯通部52a和第四贯通部52b。第三贯通部52a及第四贯通部52b在轴向上贯通第二盖部52。第三贯通部52a从第二盖部52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贯通部52a设置两个。两个第三贯通部52a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J而相互位于相反侧。两个第三贯通部52a的周向位置与两个第一贯通部51a的周向位置分别相同。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三贯通部52a的每个与第二铁芯贯通孔34b的每个重叠。由此,第二铁芯贯通孔34b中的上侧的开口部34f经由第三贯通部52a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
多个第四贯通部52b沿周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四贯通部52b沿周向遍及一周地等间隔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第四贯通部52b为圆形。第四贯通部52b例如设置八个。第四贯通部52b的内径比第三贯通部52a的周向尺寸小。第四贯通部52b的内径比第二贯通部51b的内径小。第四贯通部52b的一部分设于肩部52c。
多个第四贯通部52b的周向位置与多个第二贯通部51b的周向位置分别相同。如图4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多个第四贯通部52b与磁体40的一部分分别重叠。因此,在通过镶嵌成形使树脂部50成形时,能够将金属模具的一部分配置于磁体40的上侧,从而能够抑制磁体40的轴向位置向上侧偏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贯通部52b分别与各磁体40的周向的中央部分重叠。与第二贯通部51b不同,在沿轴向观察,第四贯通部52b不与转子铁芯30的一部分重叠。
此外,也可以代替第四贯通部52b,在第二盖部52设置从第二盖部52的上侧的面向下侧凹陷并具有底部的孔部。在该情况下,在通过镶嵌成形使树脂部50成形时,树脂进入到在轴向上的金属模具的一部分与磁体40的上侧的面之间。
第一连结部53通过铁芯贯通孔34并沿轴向延伸,将第一盖部51与第二盖部52连接。由此,能够抑制树脂部50从转子铁芯30脱离,从而能够将树脂部50与转子铁芯30连结。第一连结部53通过铁芯贯通孔34中的第一铁芯贯通孔34a。第一连结部53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第一连结部53的外周面与第一铁芯贯通孔34a的内周面接触。第一连结部53填充在第一铁芯贯通孔34a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部50具有多个第一连结部53。多个第一连结部53分别通过多个第一铁芯贯通孔34a。由此,能够将树脂部50与转子铁芯30更牢固地连结。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二连结部54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之间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接触的部分。因此,利用第二连结部54,能够抑制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沿周向移动。第二连结部54沿轴向延伸并将第一盖部51与第二盖部52连接。由此,能够将树脂部50与转子铁芯30更牢固地连结。如图5所示,第二连结部54位于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第二连结部54的径向内侧面与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部50具有多个第二连结部54。多个第二连结部54分别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各磁体40彼此之间,将第一盖部51与第二盖部52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转子罩60具有筒状部61和凸缘部62。筒状部61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更详细而言,筒状部61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状部61在轴向的两侧开口。如图4所示,筒状部61在磁体4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铁芯30及磁体40。
筒状部61的上侧的端部是铆接于径向内侧的第二铆接部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铆接部63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铆接部63从上侧与第二盖部52的径向外缘部接触。因此,能够利用第二铆接部63从上侧按压第二盖部52,从而能够抑制树脂部50从转子罩60向上侧脱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铆接部63沿肩部52c的圆弧铆接于径向内侧。
第二铆接部63的径向内缘位于比第四贯通部5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内侧,并且位于比第四贯通部52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外侧。第二铆接部63从上侧覆盖第四贯通部52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第二铆接部63不覆盖第四贯通部52b中除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因此,第四贯通部52b的一部分以及在第四贯通部52b的内部露出的磁体40的一部分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
凸缘部62在第一盖部51的下侧从筒状部61向径向内侧突出。更详细而言,凸缘部62从筒状部61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62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如图4所示,凸缘部62位于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体40的下侧。第一盖部51的下侧的面与凸缘部62的上表面接触。
凸缘部62的径向内缘位于比铁芯贯通孔34更靠径向外侧。凸缘部62的径向内缘位于比第二贯通部5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外侧,并且位于比第二贯通部5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内侧。凸缘部62从下侧覆盖第二贯通部51b中除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凸缘部62的径向外缘部是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62a。突出部62a的与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向下侧凸出的圆弧状。
如图3及图8所示,凸缘部62具有铆接于上侧的第一铆接部62b。第一铆接部62b位于凹部51c的内部。因此,第一铆接部62b卡扣在凹部51c的内侧面,能够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第一盖部51相对旋转。由此,能够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树脂部50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在不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由树脂部50保持的转子铁芯30相对旋转。其结果,与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不同,即使在各部分热膨胀了的情况等,也能够抑制转子铁芯30与转子罩60的固定脱离,从而能够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转子铁芯30相对旋转。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转子铁芯30相对旋转。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51c位于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磁体40彼此之间重叠的位置。因此,在朝向凹部51c的内部铆接凸缘部62的一部分来制作第一铆接部62b时,能够抑制从第一铆接部62b对磁体40施加应力。由此,在制作第一铆接部62b时,能够抑制磁体40损伤。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51c从第一盖部51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在径向上延长凹部51c,并且能够使凹部51c在第一盖部51的径向内侧开口。由此,在铆接来制作第一铆接部62b时,能够适当地确保配置夹具等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凸缘部62和第二铆接部63在轴向上夹持树脂部50,能够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树脂部50沿轴向移动,而且能够利用第一铆接部62b来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树脂部50相对旋转。由此,转子罩60固定于树脂部50,并且经由树脂部50固定于转子铁芯30及磁体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铆接部62b位于凹部51c的内部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铆接部62b大致为正方形。第一铆接部62b与凹部51c的内侧面中的周向两侧的侧面及径向外侧的侧面接触。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铆接部62b与转子铁芯30接触。因此,能够将第一铆接部62b按压到转子铁芯30,从而能够将转子罩60直接且更牢固地固定于转子铁芯30。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转子铁芯30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铆接部62b与突起部33的下侧的面以及转子铁芯主体31的径向外缘部中的下侧的面接触。第一铆接部62b设于凸缘部62中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第一铆接部62b的径向内缘是凸缘部62的径向内缘的一部分。第一铆接部62b的径向外缘位于比突出部62a更靠径向内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铆接部62b设置两个。两个第一铆接部62b分别位于两个凹部51c各自的内部。因此,能够将转子罩60更牢固地固定于树脂部50,从而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转子罩60与转子铁芯30的相对旋转。
组装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3的操作人员等利用将转子铁芯30及多个磁体40作为镶嵌部件的镶嵌成形来制作树脂部50。更具体而言,操作人员等使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放入有转子铁芯30及多个磁体40的金属模具,来制作树脂部50。此时,例如,磁体40处于尚未被磁化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磁体40贴附于金属模具,从而能够容易地从金属模具拆下树脂部50。并且,在将磁体40设为钕磁铁等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磁体40因熔融的树脂的热量而磁力减弱。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利用树脂部50连结转子铁芯30与磁体40而成的连结体简单地称作“连结体”。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操作人员等”包括组装转子13的操作人员以及组装转子13的组装装置等。转子13的组装可以仅由操作人员进行,也可以仅由组装装置进行,并且也可以由操作人员和组装装置进行。
接下来,操作人员等使转子罩60覆盖在连结体上。此时,转子罩60是还未形成第一铆接部62b和第二铆接部63的状态。操作人员等将连结体从筒状部61的上侧的开口***到转子罩60的内部,使连结体的下表面与凸缘部62的上表面接触。操作人员等将筒状部61的上端部铆接于径向内侧来制作第二铆接部63。由此,能够利用凸缘部62和第二铆接部63在轴向上夹持连结体。然后,操作人员等将凸缘部62的一部分铆接于上侧来制作第一铆接部62b。由此,能够抑制转子罩60相对于连结体相对旋转,从而能够将转子罩60固定于连结体。
接下来,操作人员等使轴体20通过固定孔部31a并固定。然后,操作人员等使磁体40磁化。此时,操作人员等将夹具的销等***到在转子13的外部露出的第二铁芯贯通孔34b,在周向上定位各磁体40。由此,组装转子13。此外,磁体40的磁化也可以在成形连结体之前进行。另外,如上上述,能够从第一盖部51的下侧视觉确认磁体40。因此,操作人员等在上述组装工序中,也能够观察被树脂部50保持的磁体40的状态。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它结构。凹部的个数及第一铆接部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分别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并且,多个第一铆接部也可以位于一个凹部的内部。在第一铆接部位于凹部的内部的情况下,既可以不与凹部的内侧面接触,也可以不与转子铁芯及磁体接触。凹部也可以在轴向上不贯通第一盖部。在该情况下,凹部的底面是第一盖部的一部分。并且,在该情况下,例如第一铆接部不与转子铁芯及磁体接触。凹部也可以不从第一盖部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凹部也可以设置在从第一盖部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
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铆接部。多个铁芯贯通孔可以全部为第一铁芯贯通孔,也可以全部为第二铁芯贯通孔。也可以不设置铁芯贯通孔。树脂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转子罩的外部。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连结部。也可以不设置第二连结部。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盖部。此外,磁体的个数并不限定于八个,也可以是其它个数。转子铁芯的形状、各铁芯贯通孔的个数、各贯通部的个数、凹部的个数等也可以根据磁体的个数来适当地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符号说明
10—马达,12—定子,13—转子,20—轴体,30—转子铁芯,34—铁芯贯通孔,34a—第一铁芯贯通孔,34b—第二铁芯贯通孔,34e、34f—开口部,40—磁体,50—树脂部,51—第一盖部,51a—第一贯通部,51b—第二贯通部,51c—凹部,52—第二盖部,53—第一连结部,54—第二连结部,60—转子罩,61—筒状部,62—凸缘部,62b—第一铆接部,63—第二铆接部,J—中心轴。

Claims (20)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体,其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配置;
转子铁芯,其固定于上述轴体;
多个磁体,其位于上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配置;
转子罩,其具有在上述磁体的径向外侧包围上述转子铁芯及上述磁体的筒状部;以及
树脂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转子罩的径向内侧,且使上述转子铁芯与上述磁体相互连结地保持,
上述树脂部具有位于上述转子铁芯和上述磁体的轴向一方侧的第一盖部,
上述转子罩在上述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具有从上述筒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
上述第一盖部具有从上述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的面向轴向另一方侧凹陷的凹部,
在沿轴向观察时,上述凹部位于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重叠的位置,
上述凸缘部具有铆接于轴向另一方侧的第一铆接部,
上述第一铆接部位于上述凹部的内部,
上述树脂部具有位于上述转子铁芯和上述磁体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第二盖部,
上述转子铁芯具有在轴向上贯通上述转子铁芯的铁芯贯通孔,
上述树脂部具有通过上述铁芯贯通孔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连接上述第一盖部和上述第二盖部,
上述转子铁芯具有沿周向遍及一周地排列配置的多个上述铁芯贯通孔,
多个上述铁芯贯通孔中的一部分上述铁芯贯通孔是供上述第一连结部通过的第一铁芯贯通孔,
多个上述铁芯贯通孔中的另一部分上述铁芯贯通孔是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与上述第一连结部不同的位置的第二铁芯贯通孔,
上述第二铁芯贯通孔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转子的外部露出,
上述第一盖部为沿周向的环状,而且,
具有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一盖部的第一贯通部,
上述第一贯通部从上述第一盖部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凹陷,
上述第二铁芯贯通孔中的轴向一方侧的开口部经由上述第一贯通部而在上述转子的外部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一盖部,
上述第一铆接部与上述转子铁芯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盖部为沿周向的环状,
上述凹部从上述第一盖部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部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是铆接于径向内侧的第二铆接部,
上述第二铆接部从轴向另一方侧与上述第二盖部的径向外缘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上述树脂部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具有与上述磁体彼此接触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树脂部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与上述磁体彼此接触的部分为第二连结部,该第二连结部沿轴向延伸并连接上述第一盖部和上述第二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盖部具有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一盖部的多个第二贯通部,
上述多个第二贯通部沿周向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上述磁体的一部分分别重叠,
上述磁体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二贯通部的内部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铁芯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二贯通部的内部露出。
9.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任一项中所述的转子;以及
经由间隙而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10.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体,其沿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配置;
转子铁芯,其固定于上述轴体;
多个磁体,其位于上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配置;
转子罩,其具有在上述磁体的径向外侧包围上述转子铁芯及上述磁体的筒状部;以及
树脂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转子罩的径向内侧,且使上述转子铁芯与上述磁体相互连结地保持,
上述树脂部具有位于上述转子铁芯和上述磁体的轴向一方侧的第一盖部,
上述转子罩在上述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具有从上述筒状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
上述第一盖部具有从上述第一盖部的轴向一方侧的面向轴向另一方侧凹陷的凹部,
在沿轴向观察时,上述凹部位于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重叠的位置,
上述凸缘部具有铆接于轴向另一方侧的第一铆接部,
上述第一铆接部位于上述凹部的内部,
上述第一盖部具有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一盖部的多个第二贯通部,
上述多个第二贯通部沿周向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上述磁体的一部分分别重叠,
上述磁体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二贯通部的内部露出,
上述转子铁芯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二贯通部的内部露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一盖部,
上述第一铆接部与上述转子铁芯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盖部为沿周向的环状,
上述凹部从上述第一盖部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部具有位于上述转子铁芯和上述磁体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第二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部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是铆接于径向内侧的第二铆接部,
上述第二铆接部从轴向另一方侧与上述第二盖部的径向外缘部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铁芯具有在轴向上贯通上述转子铁芯的铁芯贯通孔,
上述树脂部具有通过上述铁芯贯通孔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连接上述第一盖部和上述第二盖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铁芯具有沿周向遍及一周地排列配置的多个上述铁芯贯通孔,
多个上述铁芯贯通孔中的一部分上述铁芯贯通孔是供上述第一连结部通过的第一铁芯贯通孔,
多个上述铁芯贯通孔中的另一部分上述铁芯贯通孔是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与上述第一连结部不同的位置的第二铁芯贯通孔,
上述第二铁芯贯通孔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转子的外部露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盖部为沿周向的环状,而且,
具有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一盖部的第一贯通部,
上述第一贯通部从上述第一盖部的径向内缘向径向外侧凹陷,
上述第二铁芯贯通孔中的轴向一方侧的开口部经由上述第一贯通部而在上述转子的外部露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上述树脂部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具有与上述磁体彼此接触的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树脂部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磁体彼此之间与上述磁体彼此接触的部分为第二连结部,该第二连结部沿轴向延伸并连接上述第一盖部和上述第二盖部。
20.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19任一项中所述的转子;以及
经由间隙而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CN201980051778.6A 2018-08-03 2019-08-02 转子以及马达 Active CN112534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6794 2018-08-03
JP2018-146794 2018-08-03
PCT/JP2019/030427 WO2020027315A1 (ja) 2018-08-03 2019-08-02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681A CN112534681A (zh) 2021-03-19
CN112534681B true CN112534681B (zh) 2024-01-09

Family

ID=6923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1778.6A Active CN112534681B (zh) 2018-08-03 2019-08-02 转子以及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4626B2 (zh)
JP (1) JP7396280B2 (zh)
CN (1) CN112534681B (zh)
WO (1) WO2020027315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95140A (ja) * 2007-05-22 2008-12-04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CN103580325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JP2015144565A (ja) * 2015-03-27 2015-08-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ロータユニット
CN109804534A (zh) * 2016-09-29 2019-05-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单元和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4330B2 (ja) 2009-06-24 2014-1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JP5842365B2 (ja) * 2011-04-02 2016-01-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ロータユニット、回転電機、およびロ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9190878B2 (en) 2012-03-16 2015-11-17 Globe Motors, Inc. Rotor including anti-rotation feature for multi-pole structure
CN105359382B (zh) * 2013-05-20 2018-01-16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9792178A (zh) 2016-09-29 2019-05-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单元、马达以及转子单元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95140A (ja) * 2007-05-22 2008-12-04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CN103580325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JP2015144565A (ja) * 2015-03-27 2015-08-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ロータユニット
CN109804534A (zh) * 2016-09-29 2019-05-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单元和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20542A1 (en) 2021-10-14
WO2020027315A1 (ja) 2020-02-06
US11764626B2 (en) 2023-09-19
JPWO2020027315A1 (ja) 2021-08-02
CN112534681A (zh) 2021-03-19
JP7396280B2 (ja) 202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21529B (zh) 马达
US9071107B2 (en) Rotor unit,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or unit
JP6429115B2 (ja) モータ
KR20160036507A (ko) 개선된 로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 유체 펌프 및 전기 유체 펌프의 제조방법
KR0130753B1 (ko) 전동기의 고정자 및 고정자의 제조방법
WO2018180924A1 (ja)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EP2892128A2 (en) Rotor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80163721A1 (en) Pump device
US11228217B2 (en) Bus bar assembly and motor
CN112534681B (zh) 转子以及马达
JP7120251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WO2019003801A1 (ja)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23515761A (ja) モータ
CN110741536A (zh) 转子和马达
CN214799081U (zh) 转子和马达
CN110858741A (zh) 马达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CN112583162A (zh) 保持架、转子、马达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US20220247286A1 (en) Core body, motor, connection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re body
JP2020108183A (ja) モータ
US20190393746A1 (en) Rotor and motor
CN118264009A (zh) 转子、旋转电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CN217282581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780273U (zh) 转子和马达
JP7363296B2 (ja) ホルダ、ロ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