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3783A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3783A
CN112533783A CN201980052346.7A CN201980052346A CN112533783A CN 112533783 A CN112533783 A CN 112533783A CN 201980052346 A CN201980052346 A CN 201980052346A CN 112533783 A CN112533783 A CN 112533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otor
gear
shaft body
m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23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3783B (zh
Inventor
藤原久嗣
中村圭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33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3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3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3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案中,油路具有配置于外壳的下部且贮存油的储油部。储油部具有:齿轮储油部,其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于与传递机构重叠的位置;以及马达储油部,其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于与马达重叠的位置。外壳具有将齿轮储油部和马达储油部沿轴向分隔的分隔壁部。分隔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分隔壁部将齿轮储油部和马达储油部连接的油流通孔。行星齿轮的以马达轴为中心的旋转轨迹穿过齿轮储油部。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单元。本申请基于2018年8月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150696号公报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马达单元。专利文献1的轮内马达驱动装置在减速部的内部使齿轮及轴等旋转要素浸渍于润滑油,实现基于搅拌及上扬的油浴润滑。减速部例如是行星减速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6-1697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传递机构是行星齿轮机构的情况下,对于向传递机构的部件稳定地供给油这一点,具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传递机构的部件稳定地供给油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案具备: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体;传递机构,其与上述马达轴体的轴向的端部连接,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体;外壳,其容纳上述马达及上述传递机构;以及油路,其设于上述外壳的内部,上述传递机构具有:连结轴体,其沿轴向延伸,且与上述马达轴体连结;太阳轮,其设于上述连结轴体;行星齿轮,其配置于上述太阳轮的径向外侧,与上述太阳轮啮合;内啮合齿轮,其配置于上述行星齿轮的径向外侧,与上述行星齿轮啮合,且固定于上述外壳;行星轮架销,其在上述行星齿轮内沿轴向延伸,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其支撑上述行星轮架销;以及上述输出轴体,其与上述行星轮架连接,且与上述马达轴同轴配置,上述油路具有配置于上述外壳的下部且贮存油的储油部,上述储油部具有:齿轮储油部,其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于与上述传递机构重叠的位置;以及马达储油部,其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于与上述马达重叠的位置,上述外壳具有将上述齿轮储油部和上述马达储油部沿轴向分隔的分隔壁部,上述分隔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上述分隔壁部且将上述齿轮储油部和上述马达储油部连接的油流通孔,上述行星齿轮的以上述马达轴为中心的旋转轨迹穿过上述齿轮储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马达单元,能够向传递机构的部件稳定地供给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于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及车辆驱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马达单元及车辆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马达单元及车辆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流通于马达单元的油路的油的朝向的图。
图7是放大表示马达单元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马达单元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马达单元的油路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流通于油路的油的朝向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流通于油路的油的朝向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油路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及车辆驱动装置1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以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100时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将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表示。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100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100的前侧,-X侧是车辆100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是车辆100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100的左侧,-Y侧是车辆100的右侧。此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是车辆100的后侧,-X侧是车辆100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100的右侧,-Y侧是车辆100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马达轴J2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将与马达轴J2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从马达单元1的后述的马达20向传递机构30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将从传递机构30向马达20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侧。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一对马达单元1中的位于车辆100的左侧(+Y侧)的一方的马达单元1中,轴向一侧是+Y侧,轴向另一侧是-Y侧。在位于车辆100的右侧(-Y侧)的另一方的马达单元1中,轴向一侧是-Y侧,轴向另一侧是+Y侧。将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径向中的接近马达轴J2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马达轴J2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车辆100具备两个车辆驱动装置10、101作为使车轴旋转的动力产生单元。即,车辆100具有动力传动机构,动力传动机构具备两个车辆驱动装置10、101和蓄电池(省略图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是将马达作为动力产生单元的电动汽车(EV)。车辆100具备前部用的车辆驱动装置101和后部用的车辆驱动装置10。前部用的车辆驱动装置101驱动左前侧的车轮及右前侧的车轮。后部用的车辆驱动装置10具备一对后部用的马达单元1。一对后部用的马达单元1中一方的马达单元1驱动左后侧的车轮,另一方的马达单元1驱动右后侧的车轮。
后部用的车辆驱动装置10配置于车辆100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车辆驱动装置10的两个马达单元1在车宽方向上互相对置,且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以包括车辆10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轴J1且与马达轴J2垂直的假想的铅垂面为中心,两个马达单元1具有互相面对称(左右对称)的构造。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10具备马达单元1、副框架2、变换器3以及变换器壳体4。副框架2安装于车辆100。副框架2支撑马达单元1。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框架2也支撑变换器壳体4。副框架2具有前框架部2a、后框架部2b以及一对横框架部2c。
前框架部2a沿轴向(车宽方向)延伸,从前侧与马达单元1对置。前框架部2a从前侧与马达单元1的后述的外壳11接触。后框架部2b沿轴向延伸,且从后侧与马达单元1对置。后框架部2b从后侧与马达单元1的外壳11接触。马达单元1由前框架部2a及后框架部2b从前后方向夹着。
一对横框架部2c在轴向上互相隔开间隔配置。一对横框架部2c沿前后方向延伸,分别从轴向与马达单元1对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横框架部2c沿轴向隔开间隙与马达单元1的外壳11对置。但是,不限于此,横框架部2c也可以从轴向与马达单元1的外壳11接触。一对马达单元1在轴向上配置于一对横框架部2c间。这样,副框架2具有从轴向及前后方向与马达单元1对置的部分。
变换器3与马达单元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换器3与一对马达单元1分别电连接。变换器3与马达单元1的后述的马达20的定子26电连接。变换器3能够调整向定子26供给的电力。变换器3由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控制。
在变换器壳体4中容纳有变换器3。也就是,变换器3配置于变换器壳体4的内部。变换器壳体4为能够容纳变换器3的容器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变换器壳体4是长方体状。但是不限于此,变换器壳体4也可以是长方体状以外的形状。变换器壳体4配置于副框架2的上部。变换器壳体4配置于副框架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并支撑于副框架2。变换器壳体4具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水路(省略图示)。变换器壳体4的水路与设于车辆100的未图示的冷却器连接。向变换器壳体4的水路供给由冷却器进行了冷却的冷却液。冷却液流通于变换器壳体4的水路,从而变换器3被冷却。
马达单元1使车辆100的车轴旋转。如图4~图9所示,马达单元1具备外壳11、马达20、传递机构30、油封18、轴承保持架35、第一轴承15、第二轴承16、第三轴承14、油路40、油泵61、62、油冷却器65、第一温度传感器70、第二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以及旋转传感器80。第一轴承15、第二轴承16以及第三轴承14例如是滚珠轴承等。
如图5所示,外壳11容纳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外壳11具有马达容纳部12、齿轮容纳部13以及分隔壁部17。马达容纳部12和齿轮容纳部13沿轴向互相对置,且沿轴向并排配置。
马达容纳部12是外壳11中的容纳马达20的部分。马达容纳部12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容纳部12是有底筒状。马达容纳部12向轴向一侧开口。马达容纳部12具有周壁部12a和底壁部12b。底壁部12b保持第三轴承14。底壁部12b经由第三轴承14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地支撑马达轴体22。也就是,外壳11经由第三轴承14旋转自如地支撑马达轴体22。
齿轮容纳部13是外壳11中的容纳传递机构30的部分。齿轮容纳部13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齿轮容纳部13具有周壁部13a。周壁部13a在内部保持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周壁部13a经由第一轴承15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地支撑输出轴体38。也就是,外壳11经由第一轴承15旋转自如地支撑输出轴体38。
如图7及图8所示,周壁部13a具有第一筒部13b、第二筒部13c、环板部13d、第三筒部13e以及锥形筒部13f。第一筒部13b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第一筒部13b具有在周壁部13a中直径最大的部分。从径向观察,第一筒部13b与后述的行星齿轮33的第二齿轮部33b、内啮合齿轮34以及分隔壁部17重叠配置。第一筒部13b与马达容纳部12沿轴向对置。第一筒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马达容纳部12的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
第二筒部13c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第二筒部13c位于比第一筒部13b靠轴向一侧。第二筒部13c的直径小于第一筒部13b的直径。因此,第二筒部13c的下部位于比第一筒部13b的下部靠上侧。即,第二筒部13c的内周面中的下端部位于比第一筒部13b的内周面中的下端部靠上侧。从径向观察,第二筒部13c与后述的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部33a及太阳轮32重叠配置。
环板部13d为沿与马达轴J2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环板部13d的板面朝向轴向。环板部13d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环板部13d的外周部与第一筒部13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环板部13d的内周部与第二筒部1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
第三筒部13e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第三筒部13e位于比第二筒部13c靠轴向一侧。第三筒部13e的直径小于第二筒部13c的直径。第三筒部13e具有在周壁部13a中直径最小的部分。因此,第三筒部13e的上部位于比第二筒部13c的上部靠下侧。在第三筒部13e的径向内侧设有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在第三筒部13e的内周部嵌合有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从径向观察,第三筒部13e与第一轴承15、油封18以及后述的输出轴体38重叠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从径向观察,第三筒部13e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一轴承15重叠配置。从径向观察,第三筒部13e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油封18重叠配置。
锥形筒部13f为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直径变小的锥形筒状。锥形筒部13f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二筒部13c与第三筒部13e之间。锥形筒部13f在径向上配置于第二筒部13c与第三筒部13e之间。锥形筒部13f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筒部13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锥形筒部13f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三筒部13e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锥形筒部13f与后述的行星齿轮33沿轴向对置。锥形筒部13f配置于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部33a的轴向一侧,与第一齿轮部33a沿轴向隔开间隙对置。
锥形筒部13f具有油引导壁部13g。也就是,外壳11具有油引导壁部13g。油引导壁部13g配置于比马达轴J2靠上侧。油引导壁部13g配置于锥形筒部13f中的位于比马达轴J2靠上侧的部分。油引导壁部13g在轴向上位于行星齿轮33与第一轴承15之间。
油引导壁部13g具有倾斜面13h。倾斜面13h在油引导壁部13g中朝向轴向另一侧。倾斜面13h在油引导壁部13g中与行星齿轮33对置。倾斜面13h随着沿轴向从行星齿轮33朝向第一轴承15而位于下侧。也就是,倾斜面13h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朝向下侧延伸。
分隔壁部17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分隔壁部17为沿与马达轴J2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分隔壁部17的板面朝向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部17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分隔壁部17配置于齿轮容纳部13内。分隔壁部17位于比第二轴承16靠轴向一侧。分隔壁部17位于比第一轴承15靠轴向另一侧。分隔壁部17的外周部固定于周壁部13a的内周面。分隔壁部17的径向外侧面(外周面)与第一筒部13b的内周面接触。分隔壁部17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中的外周部分与环板部13d中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分隔壁部17在轴向上分隔后述的储油部50的马达储油部50a和齿轮储油部50b。储油部50被分隔壁部17划分成马达储油部50a和齿轮储油部50b。
分隔壁部17的内周部与传递机构30的后述的内啮合齿轮34的外周部连接。分隔壁部17的内周部与内啮合齿轮34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分隔壁部17具有沿轴向贯通分隔壁部17的油流通孔17a。油流通孔17a配置于分隔壁部17中的至少下侧的部分。油流通孔17a在分隔壁部17可以仅设有一个,也可以设有多个。油流通孔17a的垂直于马达轴J2的截面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及多边形状等。油流通孔17a将后述的马达储油部50a和齿轮储油部50b相连。穿过油流通孔17a,马达储油部50a和齿轮储油部50b互相连通。
马达20输出使车辆100的车轴旋转的扭矩。马达20的扭矩经由传递机构30传递到车轴。如图5所示,马达20具有转子21和定子26。转子21具有马达轴体22、转子保持架23、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5。也就是,马达20具有马达轴体22。
马达轴体22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马达轴体22为筒状。马达轴体22是在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轴体。马达轴体22以马达轴J2为中心旋转。马达轴体22被第二轴承16及第三轴承14支撑为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第二轴承16支撑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第三轴承14支撑马达轴体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
马达轴体22具有凹部22a。凹部22a在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开口,从该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凹部22a为沿轴向延伸的孔状。在凹部22a内嵌合有传递机构30的后述的连结轴体31。马达轴体22中的位于比凹部22a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内径比凹部22a的内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体22的内周面中的内径最大的部分是凹部22a。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轴体22的凹部22a以外的部分能够确保马达轴体22的壁厚较大。因此,可提高马达轴体22的刚性。
转子保持架23固定于马达轴体22。转子保持架23具有位于马达轴体2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转子保持架23保持转子铁芯24及转子磁铁25。转子保持架23为有底筒状。转子保持架23在轴向一侧开口。转子保持架23具有底部23a、筒部23b以及传感器支撑部23c。
底部23a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23a为相对于马达轴J2垂直地扩展的板状,板面朝向轴向。底部23a为圆环板状。底部23a的内周部与马达轴体22的外周部固定。底部23a的轴向位置比第三轴承14的轴向位置靠轴向一侧,且比第二轴承16的轴向位置靠轴向另一侧。
筒部23b沿轴向延伸。筒部23b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筒状。在筒部23b的内周面与马达轴体22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空间。筒部23b的内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底部23a的外周部连接。筒部23b的内径随着从与底部23a连接的部分朝向轴向一侧而变大。筒部23b的内周面具有随着朝向轴向一侧而内径变大的锥形面状的部分。从径向观察,筒部23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二轴承16重叠配置。从径向观察,筒部2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第三轴承14重叠配置。
传感器支撑部23c从底部23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板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传感器支撑部23c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传感器支撑部23c具有比筒部2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部分。在传感器支撑部2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固定有旋转传感器80的后述的旋转变压器转子80a。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传感器支撑部23c的外周面固定有旋转变压器转子80a。
转子铁芯24固定于筒部23b的外周面。转子铁芯24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24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转子铁芯24例如是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层叠钢板。转子铁芯24在转子铁芯24的径向外端部具有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4的保持孔24a。保持孔24a在转子铁芯24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多个保持孔24a的内部分别保持有转子磁铁25。多个转子磁铁25在转子铁芯24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排列。转子磁铁25固定于转子铁芯24的径向外端部。此外,转子磁铁25也可以由圆环状的环形磁铁构成。
定子26与转子21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定子26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定子26具有定子铁芯27、绝缘子(省略图示)以及多个线圈28。定子铁芯27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7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定子铁芯27固定于马达容纳部12的内周面。定子铁芯27的内周部与转子铁芯24的外周部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定子铁芯27例如是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层叠钢板。绝缘子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等绝缘材料。多个线圈28隔着绝缘子安装于定子铁芯27。定子26的下侧的端部配置于油路40的后述的储油部50。
传递机构30与马达轴体22连接,将马达20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体38。传递机构30与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也就是,传递机构30与马达轴体22的轴向的端部连接。传递机构30将马达20的旋转减速而提高扭矩,并作为输出轴体38的绕输出轴J4的旋转而输出。传递机构30是减速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行星齿轮机构。输出轴体38的输出轴J4与马达轴J2同轴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马达单元1小型化。
传递机构30具有连结轴体31、太阳轮32、行星齿轮33、内啮合齿轮34、行星轮架销36、行星轮架37、输出轴体38以及多个轴承39a、39b。轴承39a、39b例如是滚针轴承等。轴承39a也可以改称为第四轴承39a。轴承39b也可以改称为第五轴承39b。
连结轴体31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连结轴体31为筒状。连结轴体31是在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轴体。连结轴体31与马达轴体22连结。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马达轴体22的内部和连结轴体31的内部互相连通。连结轴体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经由轴承39a被输出轴体38支撑为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即,连结轴体31和输出轴体38隔着轴承39a在周向上互相旋转自如。
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凹部22a内。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嵌合于凹部22a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轴体31的外周面上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部分和凹部22a的内周面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部分以在周向上不能互相旋转的方式嵌合。即,连结轴体31和马达轴体22不能沿周向互相旋转。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凹部22a的内径较大。能够将嵌合于凹部22a内的连结轴体31的外径增大凹部22a的内径大出的量。因此,如上所述,既可提高马达轴体22的刚性,又可提高连结轴体31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对于凹部22a沿轴向移动自如地嵌合。具体来说,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花键嵌合于凹部22a内。因此,连结轴体31相对于马达轴体22能够沿轴向移动。连结轴体31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与凹部22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底面接触,或者隔开间隙对置。在图示的例子中,马达轴体22的内周面的内径和连结轴体31的内周面的内径大致相同。在图5~图8中省略图示,但在马达轴体22的内部与连结轴体3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后述的第二节流孔58。
太阳轮32设于连结轴体31。太阳轮32是以马达轴J2为中心轴的外齿齿轮。太阳轮32位于比凹部22a靠轴向一侧。太阳轮32配置于连结轴体31的外周部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端部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轴体31和太阳轮32是单一的部件的部分。太阳轮32是斜齿齿轮。即,太阳轮32的齿轮的齿线随着朝向轴向而朝向绕马达轴J2的方向延伸。从径向观察,太阳轮32的齿轮的齿线相对于马达轴J2倾斜地延伸。
行星齿轮33配置于太阳轮32的径向外侧,与太阳轮32啮合。行星齿轮33在太阳轮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即,传递机构30具有多个行星齿轮33。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30具有沿周向互相隔开等间隔配置的三个行星齿轮33。但是,传递机构30具有的行星齿轮33的数量不限于三个。
行星齿轮33为以旋转轴J3为中心的环状。行星齿轮33是以旋转轴J3为中心轴的外齿齿轮。旋转轴J3位于马达轴J2的径向外侧,与马达轴J2平行地延伸。旋转轴J3也是行星轮架销36的中心轴。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33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行星齿轮33以旋转轴J3为中心旋转。也就是,行星齿轮33绕旋转轴J3自转。行星齿轮33以马达轴J2为中心旋转。也就是,行星齿轮33绕马达轴J2公转。行星齿轮33在太阳轮32的周围一边自转一边公转。
行星齿轮33具有第一齿轮部33a和第二齿轮部33b。第一齿轮部33a的直径(外径)大于第二齿轮部33b的直径。第一齿轮部33a也可以改称为大径齿轮部33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33是带台阶的小齿轮类型。因此,通过传递机构30,可进一步提高马达20的旋转的减速比。第一齿轮部33a具有位于比内啮合齿轮34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第一齿轮部33a具有与齿轮容纳部13的周壁部13a的内周面从径向内侧隔开间隙对置的部分。从径向观察,第一齿轮部33a与第二筒部13c及环板部13d重叠配置。第一齿轮部33a在轴向上位于分隔壁部17与锥形筒部13f之间。从轴向观察,第一齿轮部33a与分隔壁部17及锥形筒部13f重叠。第一齿轮部33a配置于比分隔壁部17靠轴向一侧。第一齿轮部33a与分隔壁部17从轴向一侧对置。第一齿轮部33a配置于比锥形筒部13f靠轴向另一侧。第一齿轮部33a与锥形筒部13f从轴向另一侧对置。
第一齿轮部33a为以旋转轴J3为中心的筒状。从径向观察,第一齿轮部33a和太阳轮32互相重叠配置。第一齿轮部33a与太阳轮32啮合。第一齿轮部33a的直径大于太阳轮32的直径。第一齿轮部33a是斜齿齿轮。即,第一齿轮部33a的齿轮的齿线随着朝向轴向而朝向绕旋转轴J3的方向延伸。从与旋转轴J3正交的方向观察,第一齿轮部33a的齿轮的齿线相对于旋转轴J3倾斜地延伸。
第二齿轮部33b的直径(外径)小于第一齿轮部33a的直径。第二齿轮部33b也可以改称为小径齿轮部33b。第二齿轮部33b为以旋转轴J3为中心的筒状。第二齿轮部33b与内啮合齿轮34啮合。第二齿轮部33b是斜齿齿轮。即,第二齿轮部33b的齿轮的齿线随着朝向轴向而朝向绕旋转轴J3的方向延伸。从与旋转轴J3正交的方向观察,第二齿轮部33b的齿轮的齿线相对于旋转轴J3倾斜地延伸。
详细来说,第二齿轮部33b具有啮合部33c和嵌合部33d。啮合部33c和嵌合部33d沿轴向互相并排配置。从径向观察,啮合部33c和内啮合齿轮34互相重叠配置。啮合部33c是在第二齿轮部33b中与内啮合齿轮34啮合的部分。也就是,第二齿轮部33b的齿轮设于啮合部33c的外周。啮合部33c位于比嵌合部33d靠轴向另一侧。啮合部33c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部33a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啮合部33c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一齿轮部33a的轴向的长度。从径向观察,啮合部33c与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凹部22a以及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重叠配置。
嵌合部33d是在第二齿轮部33b中与第一齿轮部33a嵌合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部33a的内周部相对于嵌合部33d的外周部沿轴向移动自如地嵌合。即,第一齿轮部33a具有相对于第二齿轮部33b沿轴向移动自如地嵌合的部分。具体来说,第一齿轮部33a的内周部相对于嵌合部33d的外周部花键嵌合。因此,第一齿轮部33a相对于第二齿轮部33b能够沿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花键嵌合于凹部22a内。另外,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部33a与第二齿轮部33b花键嵌合。因此,在马达单元1的制造时,能够设为使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部33a和连结轴体31的太阳轮32啮合的状态来组装组件,并将该组件安装于马达轴体22及第二齿轮部33b。因此,马达20与传递机构30的装配容易。特别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太阳轮32及第一齿轮部33a是斜齿齿轮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结构,装配变得更容易。
内啮合齿轮34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内啮合齿轮34是以马达轴J2为中心轴的内齿齿轮。内啮合齿轮34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内啮合齿轮34配置于行星齿轮33的径向外侧,与行星齿轮33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啮合齿轮34配置于第二齿轮部33b的啮合部33c的径向外侧,与啮合部33c啮合。内啮合齿轮34是斜齿齿轮。即,内啮合齿轮34的齿轮的齿线随着朝向轴向而朝向绕马达轴J2的方向延伸。从径向观察,内啮合齿轮34的齿轮的齿线相对于马达轴J2倾斜地延伸。
内啮合齿轮34固定于外壳11。内啮合齿轮34与分隔壁部17连接。内啮合齿轮34设置于分隔壁部17的内周部。详细来说,内啮合齿轮34的外周部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分隔壁部17的内周部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分隔壁部17设置内啮合齿轮34,由此能够简化马达单元1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部17和内啮合齿轮34是单一的部件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分隔壁部17和内啮合齿轮34设为一体,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构造,马达单元1的制造容易。另外,可进一步提高内啮合齿轮34的刚性。
行星轮架销36配置于太阳轮32及连结轴体31的径向外侧。行星轮架销36在太阳轮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即,传递机构30具有多个行星轮架销36。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30具有沿周向互相隔开等间隔配置的三个行星轮架销36。
行星轮架销36为以旋转轴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行星轮架销36是在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销。行星轮架销36***行星齿轮33的内部。行星轮架销36在行星齿轮33内沿轴向延伸。行星轮架销36经由轴承39b将行星齿轮33支撑为旋转自如。也就是,行星轮架销36旋转自如地支撑行星齿轮33。行星齿轮33相对于行星轮架销36绕旋转轴J3旋转自如。行星轮架销36经由轴承39b将第二齿轮部33b支撑为旋转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星轮架销36与第二齿轮部33b之间沿轴向并排配置有多个轴承39b。
行星轮架37支撑行星轮架销36。行星轮架37与行星轮架销36固定。行星轮架37随着行星齿轮33及行星轮架销36的绕马达轴J2的旋转(公转)而绕马达轴J2旋转。
行星轮架37具有第一壁部37a、第二壁部37b以及连结部37c。第一壁部37a为沿与马达轴J2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第一壁部37a的板面朝向轴向。第一壁部37a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第一壁部37a支撑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第一壁部37a固定有多个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一壁部37a从轴向一侧与轴承保持架35的后述的凸缘部35a对置。在第一壁部37a与凸缘部35a之间设有空间。第一壁部37a具有位于马达轴J2上且沿轴向贯通第一壁部37a的孔37d。在孔37d内***有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及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径向观察,第一壁部37a与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及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重叠配置。
第二壁部37b配置于比第一壁部37a靠轴向一侧。第一壁部37a及第二壁部37b互相在轴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行星齿轮33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一壁部37a与第二壁部37b之间。第二壁部37b为在与马达轴J2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第二壁部37b的板面朝向轴向。第二壁部37b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第二壁部37b支撑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第二壁部37b固定有多个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也就是第一壁部37a及第二壁部37b支撑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的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37b位于比太阳轮32靠轴向一侧。
连结部37c沿轴向延伸,连结第一壁部37a和第二壁部37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7c为沿轴向延伸的板状。但是不限于此,连结部37c也可以是沿轴向延伸的轴状等。连结部37c的板面朝向径向。连结部37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一壁部37a的外周部连接。连结部37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壁部37b的外周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7c和第一壁部37a是单一的部件的部分。
连结部37c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轮架37具有三个连结部37c。连结部37c与行星齿轮33在周向上相邻配置。多个连结部37c和多个行星齿轮33沿周向交替排列。连结部37c配置于比在行星齿轮33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即,行星齿轮33具有比连结部37c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部33a及第二齿轮部33b中的至少第一齿轮部33a比连结部37c向径向外侧突出。
输出轴体38与马达轴J2同轴配置。作为输出轴体38的中心轴的输出轴J4与马达轴J2一致地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体38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输出轴体38配置于行星轮架37的轴向一侧。输出轴体38与行星轮架37连接。输出轴体38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行星轮架37的第二壁部37b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体38和第二壁部37b是单一的部件的部分,设为一体。也就是,输出轴体38和行星轮架37的一部分是单一的部件的部分。输出轴体38随着行星轮架37的绕马达轴J2的旋转而绕马达轴J2旋转。
在输出轴体38的外周面与齿轮容纳部13的周壁部13a的内周面之间设有空间。输出轴体38经由第一轴承15支撑于周壁部13a。输出轴体38经由第一轴承15旋转自如地支撑于第三筒部13e。在输出轴体38与第三筒部13e之间沿轴向并排配置有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在图示的例子中,输出轴体38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从周壁部13a朝向轴向一侧突出。但是不限于此,输出轴体38也可以不从周壁部13a向轴向一侧突出。输出轴体38与车辆100的车轴直接或间接地连结。
油封18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油封18为以输出轴J4为中心的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油封18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油封18设于输出轴体38与外壳11之间,将输出轴体38与外壳11之间密封。油封18设于输出轴体38的外周面与齿轮容纳部13的周壁部13a的内周面之间,密封油O。油封18遍及周向的大致全周与输出轴体38的外周面及第三筒部13e的内周面接触,将输出轴体38的外周面与第三筒部13e的内周面之间密封。油封18的外周部固定于第三筒部13e的内周面。油封18的内周部与输出轴体38的外周面在周向上滑动自如。油封18与第一轴承15沿轴向相邻配置。油封18配置于第一轴承15的轴向一侧,从轴向一侧与第一轴承15对置。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油封18与第一轴承15之间设有轴向的间隙。
轴承保持架35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轴承保持架35具有凸缘部35a和保持架筒部35b。凸缘部35a为沿与马达轴J2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凸缘部35a的板面朝向轴向。凸缘部35a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凸缘部35a的外周部固定于内啮合齿轮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轴承保持架35固定于内啮合齿轮34。轴承保持架35支撑于内啮合齿轮34。轴承保持架35经由内啮合齿轮34支撑于外壳11。
保持架筒部35b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保持架筒部35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凸缘部35a的内周部连接。在保持架筒部35b的内周面与马达轴体22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空间。保持架筒部35b在内部保持第二轴承16。也就是,轴承保持架35保持第二轴承16。保持架筒部35b经由第二轴承16保持马达轴体22。轴承保持架35经由第二轴承16将马达轴体22支撑为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架35、第二轴承16以及马达轴体22由固定于外壳11的内啮合齿轮34支撑。因此,能够简化马达单元1的构造。
第一轴承15设于输出轴体38与外壳11之间,将输出轴体38支撑为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第一轴承15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15嵌合于齿轮容纳部13的第三筒部13e内。从径向观察,第一轴承15与第三筒部13e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重叠配置。在第一轴承15内嵌合有输出轴体38。
第一轴承15位于比行星齿轮33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即,第一轴承15位于比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部33a中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15位于比旋转轴J3靠径向内侧。第一轴承15配置于与行星齿轮33的轴向位置不同的轴向位置。第一轴承15配置于比行星齿轮33靠轴向一侧。
第二轴承16将马达轴体22支撑为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第二轴承16旋转自如地支撑马达轴体22中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第二轴承16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第二轴承16嵌合于轴承保持架35的保持架筒部35b内。在第二轴承16内嵌合有马达轴体22。
第三轴承14将马达轴体22支撑为绕马达轴J2旋转自如。第三轴承14旋转自如地支撑马达轴体22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三轴承14为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第三轴承14嵌合于马达容纳部12的底壁部12b的筒状部分的内部。在第三轴承14内嵌合有马达轴体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的循环构造具有油路40和油泵61、62。油路40设于外壳11的内部。油泵61、62使油O在油路40中循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单元1具备使油O在油路40中循环的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也就是,马达单元1具备多个油泵61、62。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能够将油O供给至传递机构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能够使油O穿过马达轴体22的内部供给至传递机构30。对于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以下另行说明。
油路40具有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环状油路部43、第一径向油路部44、第二径向油路部45、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连接油路部47、第三径向油路部48、第四径向油路部49、储油部50以及内啮合齿轮内周油路部63。
如图5所示,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在马达轴体2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位于马达轴J2上。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由沿轴向贯通马达轴体22的贯通孔构成。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在凹部22a的底面开口。即,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凹部22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底面开口。
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在连结轴体3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位于马达轴J2上。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由沿轴向贯通连结轴体31的贯通孔构成。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与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相连。即,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的内径和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的内径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在马达轴体22设置有凹部22a,从而能够增大连结轴体31的外径,因此能够使连结轴体31的内径和马达轴体22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将从马达轴体22的内部流入连结轴体31的内部的油O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
环状油路部43配置于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与凹部22a的内周面之间。环状油路部43为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环状油路部43是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圆筒状的空间,且设于凹部22a内。环状油路部43位于比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凹部22a嵌合的部分靠轴向另一侧。
第一径向油路部44配置于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沿径向延伸,且在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及环状油路部43开口。第一径向油路部44由在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处在连结轴体31的内部沿径向延伸且在连结轴体3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开口的贯通孔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径向油路部44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第二径向油路部45配置于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沿径向延伸,且在环状油路部43及马达轴体22的外周面开口。第二径向油路部45由在马达轴体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处在马达轴体22的内部沿径向延伸且在凹部22a的内周面和马达轴体22的外周面开口的贯通孔构成。第二径向油路部4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沿着轴向的第一壁部37a与凸缘部35a及第二轴承16之间的空间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径向油路部45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设于行星轮架销36的内部,在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的端面及行星轮架销36的外周面开口。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具有销轴向油路部46a和销径向油路部46b。
销轴向油路部46a在行星轮架销36的内部沿轴向延伸。销轴向油路部46a位于旋转轴J3上。销轴向油路部46a由沿轴向贯通行星轮架销36的贯通孔构成。销轴向油路部46a在行星轮架销36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及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分别开口。
销径向油路部46b在行星轮架销36的内部沿与旋转轴J3正交的方向延伸。销径向油路部46b在销轴向油路部46a及行星轮架销36的外周面开口。销径向油路部46b由在行星轮架销36的内部沿与旋转轴J3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行星轮架销36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开口的贯通孔构成。详细来说,销径向油路部46b配置于行星轮架销36的内部中的比旋转轴J3靠径向外侧,也就是比旋转轴J3靠沿径向且远离马达轴J2的方向。即,销径向油路部46b从与销轴向油路部46a连接的部分朝向沿着径向且远离马达轴J2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具有沿轴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销径向油路部46b。多个销径向油路部46b分别朝向设于行星轮架销36的外周部的多个轴承39b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行星轮架销36绕马达轴J2旋转(公转)时的离心力的作用,在行星轮架销36的内部流动的油O稳定地供给至轴承39b。
连接油路部47连接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在行星轮架销36的轴向的端面开口的部分和第二径向油路部45。连接油路部47连接销轴向油路部46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第二径向油路部4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油路部47配置于沿着轴向的第一壁部37a与凸缘部35a及第二轴承16之间。连接油路部47是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环状的空间(室)。即,连接油路部47由设于沿着轴向的第一壁部37a与凸缘部35a及第二轴承16之间的环状的室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流动的油O穿过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第一径向油路部44、环状油路部43、第二径向油路部45以及连接油路部47流入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流入到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的油O流出到行星轮架销36的外周面,对位于行星轮架销36与行星齿轮33之间的轴承39b进行润滑及冷却。根据本实施方式,油路40具有配置于凹部22a内的环状油路部43。由此,在马达单元1的制造时,能够削减在将连结轴体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嵌合于马达轴体22的凹部22a内时使第一径向油路部44和第二径向油路部45对位的作业。即,第一径向油路部44和第二径向油路部45通过环状油路部43而相连,因此,即使不使第一径向油路部44的周向位置和第二径向油路部45的周向位置一致,也能够将油O从连结轴体31的内部的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向行星轮架销内油路部46稳定地供给。另外,即使不使第一径向油路部44的轴向位置和第二径向油路部45的轴向位置一致,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连结轴体31内向传递机构30的部件稳定地供给油O。
第三径向油路部48配置于马达轴体22的位于比凹部22a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且沿径向延伸。即,第三径向油路部48配置于马达轴体22中的位于比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第三径向油路部48在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及马达轴体22的外周面开口。第三径向油路部48由在马达轴体22的内部沿径向延伸且在马达轴体2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开口的贯通孔构成。第三径向油路部48位于沿轴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轴承16与第三轴承14之间。第三径向油路部48配置于马达轴体22中的位于轴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第三径向油路部48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转子保持架23的筒部23b的内周面开口。从径向观察,转子保持架23、转子铁芯24、转子磁铁25以及定子铁芯27和第三径向油路部48互相重叠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径向油路部48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流动的油O穿过第三径向油路部48供给至转子21及定子26等马达20的各部件。由此,可稳定地进行马达20的各部件的冷却及润滑。
第四径向油路部49配置于连结轴体31中的比凹部22a靠轴向一侧的部分,且沿径向延伸。即,第四径向油路部49配置于连结轴体31中的位于比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的部分。第四径向油路部49在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及连结轴体31的外周面开口。第四径向油路部49由在连结轴体31的内部沿径向延伸且在连结轴体3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开口的贯通孔构成。第四径向油路部49位于沿轴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轴承15与第二轴承16之间。第四径向油路部49配置于连结轴体31中的位于轴向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第四径向油路部4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行星齿轮33开口。第四径向油路部49朝向第二齿轮部33b的啮合部33c的外周部开口。从径向观察,内啮合齿轮34及行星齿轮33和第四径向油路部49互相重叠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径向油路部49沿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流动的油O穿过第四径向油路部49供给至行星齿轮33、内啮合齿轮34以及太阳轮32等传递机构30的各部件。由此,可稳定地进行传递机构30的各部件的润滑及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在马达轴体22的内部流动的油O供给至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穿过马达轴体22内向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稳定地供给油O。即,油O通过在马达轴体22内流通而分散到大的范围,能够使油O容易地遍及外壳11内的各部件。
储油部50配置于外壳11的下部(底部)。储油部50位于外壳11内的下侧的部分。在储油部50贮存有油O。储油部50具有马达储油部50a、齿轮储油部50b以及流通油路部。马达储油部50a是储油部50中的位于比分隔壁部17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从径向观察,马达储油部50a配置于与马达20重叠的位置。在马达储油部50a配置有定子26的下部。即,定子26的下部浸渍于马达储油部50a的油O。
齿轮储油部50b是储油部50中的位于比分隔壁部17靠轴向一侧的部分。从径向观察,齿轮储油部50b配置于与传递机构30重叠的位置。在齿轮储油部50b配置有行星齿轮33的绕马达轴J2的旋转轨迹(参照图7所示的两点划线)。即,行星齿轮33的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旋转轨迹穿过齿轮储油部50b。详细来说,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部33a及第二齿轮部33b中的至少第一齿轮部33a的以马达轴J2为中心的旋转轨迹穿过齿轮储油部50b。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30是行星齿轮机构。一般来说,行星齿轮机构在周向上扩展地配置齿轮。因此,仅利用马达20的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等从轴体22、31内朝向径向外侧供给油O是难以将油O稳定地供给至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的外周部分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外壳11的下部设有储油部50,通过行星齿轮33穿过储油部50,能够利用行星齿轮33将储油部50的油O上扬。由此,能够向传递机构30的各部件稳定地供给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带台阶的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33中的至少大径的第一齿轮部33a,能够高效地上扬油O。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到马达轴体22内的油O在连结轴体31内通过,稳定地供给至齿轮储油部50b。即,由于储油部50被分隔壁部17分隔成齿轮储油部50b和马达储油部50a,因此油O容易贮存于齿轮储油部50b。具体来说,在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流动的油O穿过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从连结轴体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开口部31a流出,对轴承39a等进行润滑,并且供给至齿轮储油部50b。另外,在连结轴体内油路部42流动的油O穿过第一径向油路部44、环状油路部43、第二径向油路部45、连接油路部47以及内啮合齿轮34与连结部37c的径向的间隙(内啮合齿轮内周油路部63)等而供给至齿轮储油部50b。另外,从第四径向油路部49向径向外侧喷出的油O也润滑行星齿轮33等,并且供给至齿轮储油部50b。供给到齿轮储油部50b的油O由于分隔壁部17而保持于齿轮储油部50b,易于贮存。由此,通过行星齿轮33,齿轮储油部50b的油O被稳定地上扬,能够向传递机构30的行星齿轮33等部件稳定地供给油O。在传递机构30中进行齿轮等部件的适度的润滑,从而部件的寿命延长。能够抑制传递机构30的噪音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行星齿轮33从齿轮储油部50b上扬的油O附着于油引导壁部13g。附着于油引导壁部13g的油O被油引导壁部13g的倾斜面13h朝向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引导。因此,通过简单的构造,能够向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稳定地供给油O。能够通过油O进行第一轴承15的润滑,能够确保油封18的密封性。
流通油路部是在储油部50中使齿轮储油部50b和马达储油部50a连通的部分。流通油路部由沿轴向贯通分隔壁部17的油流通孔17a构成。贮存于齿轮储油部50b的油O通过流通油路部(油流通孔17a)也供给至马达储油部50a。通过在分隔壁部17适当地调整油流通孔17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大小(垂直于轴向的截面积)以及数量等,能够控制在油流通孔17a流通的油O的量。因此,能够将储存于齿轮储油部50b的油O调整为所希望的油量。另外,也能够向马达储油部50a稳定地供给油O,能够稳定地冷却及润滑马达20的定子26等部件。如后述地,能够通过油泵61、62从马达储油部50a抽取油O,并使其在油路40中稳定地循环。也就是,既可通过分隔壁部17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功能),又可通过油流通孔17a在储油部50内确保油O的油量,而且使油O顺畅地流通。
齿轮储油部50b的下表面位于比马达储油部50a的下表面靠上侧。根据本实施方式,齿轮储油部50b比马达储油部50a高,因此容易使油O快速地贮存于齿轮储油部50b。于是,行星齿轮33稳定地浸渍于齿轮储油部50b的油O。因此,利用行星齿轮33,油O被稳定的上扬。另外,油O容易穿过油流通孔17a稳定地从齿轮储油部50b向马达储油部50a流动。
内啮合齿轮内周油路部63是位于内啮合齿轮34的内周的油路的部分。内啮合齿轮内周油路部63位于内啮合齿轮34与行星轮架37的连结部37c的径向的间隙。内啮合齿轮内周油路部63在轴向上配置于连接油路部47与齿轮储油部50b之间。内啮合齿轮内周油路部63在径向上配置于连接油路部47与齿轮储油部50b之间。
图6~图8所示的箭头OF1、OF2、OF3简略地示出了外壳11内的油O的流动。OF1表示从油冷却器65供给的油O的流动。液流OF1例如冷却定子26等。OF2表示从第一油泵61供给的油O的流动。液流OF2例如冷却转子21及定子26等,且润滑太阳轮32、行星齿轮33、内啮合齿轮34以及轴承14、15、16、39a、39b等。OF3表示通过因行星齿轮33的绕马达轴J2的公转而带来的油上扬作用而供给的油O的流动。液流OF3例如润滑太阳轮32、行星齿轮33、内啮合齿轮34以及轴承15、16、39a、39b等。
如图9所示,油路40还具有第一油路部51、第二油路部52、油室53、第三油路部54、第一节流孔55、收集罐56、第四油路部57、第二节流孔58、泵容纳部59以及过滤器60。也就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备第一节流孔55、收集罐56、第二节流孔58以及过滤器60。第一节流孔55、收集罐56、第二节流孔58以及过滤器60设于外壳11的内部。
第一油路部51将第一油泵61和马达轴体22的内部相连。即,油路40具有连接第一油泵61和马达轴体22的内部的部分。第一油路部51在第一油泵61与马达轴体22的内部之间具有止回阀51a。也就是,马达单元1在外壳11的内部具备止回阀51a。止回阀51a是通过阀芯因流体的背压而抑制逆流来使油O向一方向通过的构造。具体来说,通过止回阀51a,在第一油路部51中,容许从第一油泵61朝向马达轴体22的油O的动,但不容许从马达轴体22朝向第一油泵61的油O的流动。
第二油路部52连接第二油泵62和马达轴体22的内部。即,油路40具有连接第二油泵62和马达轴体22的内部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油泵61、62向马达轴体22及连结轴体31内稳定地供给油O。即,能够从第一油泵61穿过第一油路部51向轴体22、31内加压输送油O。能够从第二油泵62穿过第二油路部52向轴体22、31内加压所述油O。于是,能够穿过轴体22、31内向齿轮储油部50b稳定地供给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不需要在外壳内设置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的专用的油空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马达单元1小型化。
第一油泵61经由过滤器60从储油部50吸入油O。第一油泵61从马达储油部50a吸入油O。第一油泵61是电动油泵。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作为电动油泵的第一油泵61,能够穿过第一油路部51向马达轴体22内稳定地供给油O。例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在第一油泵61是与马达轴体22连结的机械式油泵的情况下,在马达20的旋转停止时,不向马达轴体22内供给油O。另外,在马达20的转速低时,难以向马达轴体22内供给油。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马达20的旋转停止时,也能够例如在接通车辆100的点火开关的时机使第一油泵61工作,向马达轴体22内供给油O。另外,即使在马达20的转速低时,也能够向马达轴体22内供给预定量的油O。于是,能够通过第一油泵61向传递机构30供给油O。因此,能够在马达启动时等减小施加到传递机构30的部件的负荷。另外,即使在马达20的旋转停止时、马达20的转速低时,也能够向齿轮储油部50b稳定地供给油O。
如图2~图6所示,第一油泵61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油泵61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因此容易将第一油泵61与变换器3电连接。即,容易处理连接变换器3和第一油泵61的配线(省略图示),另外,能够缩短配线长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61设于外壳11的内部。即,第一油泵61为内置式,因此能够将第一油泵61及油路40整体配置于外壳11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例如在外壳的外部从油路、电动油泵产生漏油这样的问题。
如图9所示,第二油泵62经由过滤器60从储油部50吸入油O。第二油泵62从马达储油部50a吸入油O。第二油泵62是与马达轴体22连结的机械式油泵。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二油泵62向马达轴体22内更稳定地供给油O。如图5所示,第二油泵62配置于马达容纳部12的底壁部12b。第二油泵62与马达轴体22同轴地配置于马达轴体22的轴向另一侧。第二油泵62例如是次摆线泵等。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马达20的旋转状态或温度等选择性地使用作为电动油泵的第一油泵61。例如,在车辆100行驶时等,在马达20的转速稳定在低速的情况下或马达20及油O的温度低的情况等下,也可以停止第一油泵(电动油泵)61的动作,仅由第二油泵(机械式油泵)62向马达轴体22内供给油O。
从第一油泵61吐出的油O的吐出量比从第二油泵62吐出的油O的吐出量小。换句话说,从第二油泵62吐出的油O的吐出量大于从第一油泵61吐出的油O的吐出量。具体来说,第二油泵62的吐出口处的油路的截面积大于第一油泵61的吐出口处的油路的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二油泵62用作主泵,将第一油泵61用作副泵。
第一油泵61能够将油O供给至第二油泵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61能够使油O穿过油室53供给至第二油泵62。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控制方法是,在马达20启动时,通过第一油泵61向第二油泵62供给油O。一般来说,在马达的旋转停止时不向机械式油泵供给油。因此,以往,在马达启动时等,施加到机械式油泵的负荷大。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马达20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配合马达20的启动时通过第一油泵(电动油泵)61向第二油泵(机械式油泵)62供给油O。例如,能够在接通车辆100的点火器的时机通过第一油泵61向第二油泵62供给油O。因此,能够在马达启动时等减小施加到第二油泵62的负荷。
油室53配置于马达容纳部12的底壁部12b,沿轴向延伸。油室53位于马达轴J2上。油室53是在轴向上位于马达轴体内油路部41与第二油泵62之间的空间。油室53与第二油泵62的吐出口对置。如图9所示,油室53配置于第一油路部51和第二油路部52连接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油路部51和第二油路部52在油室53合流,因此与例如将各油路部51、52在马达轴体22内分别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油路40的构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第一油路部51具有止回阀51a,因此在通过第二油泵62向马达轴体22内供给油O时,能够抑制油O穿过第一油路部51向第一油泵61逆流。另外,第一油路部51连接于不是与第二油泵62的吸入口而是与吐出口对置的油室53,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油路部51流动的油O向第二油泵62的上游侧逆流。
第三油路部54连接第一油泵61和油冷却器6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从第一油泵61朝向下游侧分支。具体来说,从第一油泵61吐出的油O流入连接到马达轴体22内的第一油路部51和连接到油冷却器65的第三油路部54。第三油路部54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也就是,油路40具有连接第一油泵61和油冷却器65且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地,第一油泵61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油路40中的连接第一油泵61和油冷却器65的部分(也就是第三油路部54)也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因此,能够将第三油路部54的长度抑制得较短,且高效地将油O冷却并使其在油路40中循环。
第一节流孔55设于第三油路部54。第一节流孔55使第三油路部54的油路缩窄。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位于第一节流孔55的上游侧的油路40的部分的内径相比,位于第一节流孔55的下游侧的油路40的部分的内径较小。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节流孔55可提高第三油路部54内的压力损失,因此从第一油泵61吐出的油O优先流到第一油路部51。因此,例如在冷却油O的必要性低的马达启动时等,能够确保从第一油泵61向马达轴体22内流动的油O的流量比从第一油泵61向油冷却器65流动的油O的流量多。
收集罐56配置于马达20的上部。收集罐56能够临时储存油O。在收集罐56的底壁设有多个孔。收集罐56能够存储油O并使其滴下至马达20。第四油路部57连接油冷却器65和收集罐56。根据本实施方式,被油冷却器65冷却了的油O穿过第四油路部57供给至收集罐56。通过从收集罐56滴下冷却了的油O,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20。
第二节流孔58使连接马达轴体22的内部和传递机构30的部分的油路缩窄。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二节流孔58可提高油路40中的连接马达轴体22的内部和传递机构30的部分的压力损失,因此马达轴体22内的油O相比传递机构30,优先流到马达20。即,与润滑传递机构30所需的油O的量相比,冷却马达20所需的油O的量更多,因此使油O优先向马达20流动。由此,能够稳定地冷却及润滑马达20的各部件。
在泵容纳部59容纳有第一油泵61。泵容纳部59是设于外壳11的壁部内的空间(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61为大致圆柱状,容纳第一油泵61的泵容纳部59是大致圆柱状的空间。泵容纳部59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孔状。但是不限于此,泵容纳部59也可以是圆柱孔状以外的形状。泵容纳部59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在泵容纳部59容纳有第一油泵61的至少一部分。泵容纳部59的内径大于容纳于泵容纳部59的第一油泵61的部分的外径。在泵容纳部59贮存有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油泵61附近的油路40的配置空间抑制得较小,并且通过第一油泵61高效地使油O在油路40中循环。
过滤器60从油O回收杂质。过滤器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储油部50。过滤器60的至少一部分浸渍于储油部50的油O。过滤器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马达储油部50a内。但是不限于此,过滤器60例如也可以设于位于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与储油部50之间的油路40的部分。第一油泵61从储油部50穿过过滤器60吸入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泵62也从储油部50穿过过滤器60吸入油O。第一油泵61将从储油部50穿过过滤器60吸入的油O向油冷却器65输送。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过滤器60回收并去除油O内的固体成分等杂质。因此,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等稳定地动作。第一油泵61向油冷却器65加压输送油O,因此油O的冷却效率提高,可高效地进行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的冷却及润滑。
油冷却器65具有在内部供冷却液流动的水路。油冷却器65与变换器壳体4通过配管、软管等连接。油冷却器65能够将流通于变换器壳体4内的冷却液收到内部。在油冷却器65配置有油路40的一部分。通过在流通于油冷却器65的水路的冷却液和流通于油路40的一部分的油O之间进行热交换,油O被冷却。也就是,油冷却器65冷却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油冷却器65降低在油路40中循环的油O的温度。因此,能够通过冷却了的油O高效地冷却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等。另外,油冷却器65具有露出于油冷却器65的外部的多个翅片部。经由多个翅片部在外部空气和油O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油O被冷却。
如图2~图6所示,油冷却器65配置于外壳11中的铅垂方向上的与路面相反的侧的上部。也就是,油冷却器65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此外,路面是车辆100行驶或停止的道路等的上表面,也就是车辆100所在的道路等的上表面。在如本实施方式地在车辆100设有副框架2、马达单元1以及变换器壳体4的情况下,考虑例如来自路面的水的浸入等,将变换器壳体4配置于副框架2的上部。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单元1的油冷却器65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顶部),因此容易将油冷却器65与变换器壳体4连接。即,容易通过配管、软管等连接油冷却器65和变换器壳体4,容易将对变换器3进行了冷却的冷却液引入油冷却器65。另外,容易将被油冷却器65冷却了的油O通过滴下等从外壳11的上部供给至马达2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61沿车辆100的前后方向与油冷却器65并排。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两个马达单元1设置于副框架2内的双马达式中,在马达单元1的车辆100的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轴向)上难以确保部件的配置空间。具体来说,马达单元1从车辆100的前后方向被副框架2夹着,因此在沿前后方向与马达单元1相邻的区域无法确保设置部件的空间。另外,在马达单元1的车宽方向上配置有另一马达单元1、车轴以及副框架2的一部分等,因此在沿车宽方向与马达单元1相邻的区域无法确保设置部件的空间。因此,若构成为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地将第一油泵61及油冷却器65配置于马达单元1的上部且将这些部件沿车辆100的前后方向并排,则容易确保配置第一油泵61及油冷却器65的空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油冷却器65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第一油泵6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以及变换器壳体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彼此大致相同。在车辆100的前后方向上,在油冷却器65与变换器壳体4之间配置有第一油泵61。
如图3所示,油冷却器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副框架2靠上侧。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65比副框架2向上侧突出地配置,因此更容易对油冷却器65和变换器壳体4进行配管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65整体配置于比副框架2靠上侧。
如图9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70设于马达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传感器70探测定子26的温度。也就是,第一温度传感器70探测马达20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70例如是热敏电阻等。第一温度传感器70例如与变换器3电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马达20的温度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一油泵61动作,利用油O冷却马达20等。
虽未特别图示,但第二温度传感器配置于油路40的一部分。第二温度传感器例如配置于储油部50。第二温度传感器例如配置于马达储油部50a。第二温度传感器探测油O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例如与变换器3电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油路40的油O的温度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一油泵61动作,使油O在油路40中循环,由此能够冷却油O,并利用油O冷却马达单元1的各部件。
如图5~图9所示,旋转传感器80设于马达20的轴向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0配置于马达2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径向观察,旋转传感器80和第三轴承14互相重叠配置。旋转传感器80探测马达20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0是旋转变压器。旋转传感器80具有旋转变压器转子80a和旋转变压器定子80b。旋转变压器转子80a固定于转子2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变压器转子80a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3的传感器支撑部23c。旋转变压器定子80b固定于外壳1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变压器定子80b固定于马达容纳部12的底壁部12b。旋转传感器80与变换器3电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20的转速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一油泵61动作,使油O在油路40中循环,由此能够利用油O冷却各部件。
图10所示的中空的箭头简略地表示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动作中的情况下的在油路40中循环的油O的流动。例如,在马达启动时、车辆100的行驶时等,在马达20的负荷大到预定值以上的情况、马达20的温度高到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以及油O的温度高到预定值以上的情况等下,变换器3使第一油泵61动作。图11所示的中空的箭头简略地表示使第一油泵61的动作停止且第二油泵62动作中的情况下的在油路40中循环的油O的流动。例如,在车辆100的行驶时等,在马达20的负荷低至预定值以下的情况、马达20的温度低至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以及油O的温度低至预定值以下的情况等下,变换器3使第一油泵61的动作停止。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下所述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马达单元1是车辆100的后部用的马达单元,但不限于此。马达单元1也可以是车辆100的前部用的马达单元。另外,副框架2的形状不限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第二油泵62是机械式油泵的例子,但不限于此。第二油泵62也可以是电动油泵。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马达20的旋转状态或负荷、马达20的温度及油O的温度等选择性地适当使用作为电动油泵的第一油泵61及第二油泵62。例如,也可以是,在马达20的负荷大到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用第二油泵62,在马达20的负荷小到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油泵61。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二油泵62优选配置于外壳11的上部。
图12表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变形例。也可以如该变形例这样,马达单元1不具备第二油泵62。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油路部51不设置止回阀51a。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得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简化马达单元1的构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马达单元1具备第一温度传感器70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马达单元1也可以不具备第一温度传感器70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任一个。另外,第一温度传感器70也可以设有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有多个。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油引导壁部13g的倾斜面13h是构成锥形筒部13f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曲面,但不限于次。例如,倾斜面13h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槽部。倾斜面13h的槽部随着沿着轴向从行星齿轮33朝向第一轴承15而朝向下侧延伸。该情况下,通过倾斜面13h的槽部,油O被更顺畅地引导至第一轴承15及油封1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马达单元1具备一个马达20和一个传递机构30的例子,但不限于次。马达单元1也可以具有一个马达20和两个传递机构30。在该情况下,在马达轴体22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有传递机构3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马达单元1及车辆驱动装置10搭载于电动汽车(EV)的例子,但不限于此。马达单元1及车辆驱动装置10例如也可以搭载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或混合动力车(HEV)等。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附注等中所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组合,另外,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其它的变更。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符号说明
1—马达单元,11—外壳,13g—油引导壁部,13h—倾斜面,15—第一轴承,16—第二轴承,17—分隔壁部,17a—油流通孔,18—油封,20—马达,22—马达轴体,30—传递机构,31—连结轴体,32—太阳轮,33—行星齿轮,34—内啮合齿轮,35—轴承保持架,36—行星轮架销,37—行星轮架,38—输出轴体,40—油路,50—储油部,50a—马达储油部,50b—齿轮储油部,51—第一油路部,52—第二油路部,61—第一油泵(油泵),J2—马达轴,O—油。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体;
传递机构,其与上述马达轴体的轴向的端部连接,将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体;
外壳,其容纳上述马达及上述传递机构;以及
油路,其设于上述外壳的内部,
上述传递机构具有:
连结轴体,其沿轴向延伸,且与上述马达轴体连结;
太阳轮,其设于上述连结轴体;
行星齿轮,其配置于上述太阳轮的径向外侧,与上述太阳轮啮合;
内啮合齿轮,其配置于上述行星齿轮的径向外侧,与上述行星齿轮啮合,且固定于上述外壳;
行星轮架销,其在上述行星齿轮内沿轴向延伸,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行星齿轮;
行星轮架,其支撑上述行星轮架销;以及
上述输出轴体,其与上述行星轮架连接,且与上述马达轴同轴配置,
上述油路具有配置于上述外壳的下部且贮存油的储油部,
上述储油部具有:
齿轮储油部,其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于与上述传递机构重叠的位置;以及
马达储油部,其在从径向观察时配置于与上述马达重叠的位置,
上述外壳具有将上述齿轮储油部和上述马达储油部沿轴向分隔的分隔壁部,
上述分隔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上述分隔壁部且将上述齿轮储油部和上述马达储油部连接的油流通孔,
上述行星齿轮的以上述马达轴为中心的旋转轨迹穿过上述齿轮储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壁部为以上述马达轴为中心的环状,
上述内啮合齿轮设于上述分隔壁部的内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壁部和上述内啮合齿轮是单一的部件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油在上述油路循环的油泵,
上述马达轴体为筒状,
上述连结轴体为筒状,
上述马达轴体的内部和上述连结轴体的内部互相连通,
上述油路具有连接上述油泵和上述马达轴体的内部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泵是电动油泵。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泵从上述马达储油部吸入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储油部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述马达储油部的下表面靠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设于上述输出轴体与上述外壳之间,且绕上述马达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输出轴体,
上述第一轴承位于比上述行星齿轮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且配置于与上述行星齿轮的轴向位置不同的轴向位置,
上述外壳具有油引导壁部,该油引导壁部在轴向上位于上述行星齿轮与上述第一轴承之间,且配置于比上述马达轴靠上侧,
上述油引导壁部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沿着轴向从上述行星齿轮朝向上述第一轴承而位于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油封,该油封设置于上述输出轴体与上述外壳之间,将上述输出轴体与上述外壳之间密封,
上述油封与上述第一轴承在轴向上相邻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油引导壁部的上述倾斜面具有槽部,该槽部随着沿着轴向从上述行星齿轮朝向上述第一轴承而朝向下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二轴承,其绕上述马达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马达轴体;以及
轴承保持架,其保持上述第二轴承,
上述轴承保持架支撑于上述内啮合齿轮。
CN201980052346.7A 2018-08-09 2019-08-06 马达单元 Active CN112533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0696 2018-08-09
JP2018-150696 2018-08-09
PCT/JP2019/030900 WO2020032026A1 (ja) 2018-08-09 2019-08-06 モ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3783A true CN112533783A (zh) 2021-03-19
CN112533783B CN112533783B (zh) 2024-05-14

Family

ID=69414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2346.7A Active CN112533783B (zh) 2018-08-09 2019-08-06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56382B2 (zh)
CN (1) CN112533783B (zh)
WO (1) WO20200320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6301A1 (ja) * 2020-02-19 2021-08-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86912B2 (ja) 2021-06-24 2024-05-20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
CN117545946A (zh) * 2021-06-24 2024-02-09 加特可株式会社 组件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6629A (en) * 1971-03-16 1973-06-05 J Blake Clamping device
JPH0681929A (ja) * 1992-09-07 1994-03-22 Aisin Aw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JPH0898464A (ja) * 1994-09-27 1996-04-12 Aisin Aw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の油圧回路
JP2005003072A (ja) * 2003-06-11 2005-01-06 Nissan Motor Co Ltd 歯車装置の潤滑構造
US20060219449A1 (en) * 2005-03-02 2006-10-05 Ryoji Mizutani Driving unit for driving vehicle by motor
JP2008132941A (ja) * 2006-11-29 2008-06-12 Mazda Motor Corp 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US20090215569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Travel Assembly
CN102029891A (zh) * 2009-09-25 2011-04-27 铃木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KR20110075553A (ko) * 2009-12-28 2011-07-06 볼보 컨스트럭션 이큅먼트 에이비 감속기
JP2013072458A (ja) * 2011-09-27 2013-04-22 Ntn Corp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3109112A (zh) * 2011-04-13 2013-05-1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内马达单元的润滑控制装置
JP2015198456A (ja) * 2014-03-31 2015-11-09 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ギヤードモータ
JP2016169757A (ja) * 2015-03-11 2016-09-23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20180180164A1 (en) * 2016-12-27 2018-06-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ybrid Vehicle and Lubrication Structure of Hybri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9404A (en) * 1981-09-08 1984-10-30 Stockton Thomas R Concentric powertrain for electric vehicle
JP3968333B2 (ja) * 2003-08-22 2007-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JP5374312B2 (ja) * 2009-10-09 2013-12-25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887918B2 (ja) * 2011-12-26 2016-03-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動装置
JP2015072054A (ja) * 2013-10-04 2015-04-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JP6269396B2 (ja) * 2014-09-04 2018-01-3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6056938A (ja) * 2014-09-12 2016-04-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6060286A (ja) * 2014-09-16 2016-04-25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6629A (en) * 1971-03-16 1973-06-05 J Blake Clamping device
JPH0681929A (ja) * 1992-09-07 1994-03-22 Aisin Aw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JPH0898464A (ja) * 1994-09-27 1996-04-12 Aisin Aw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の油圧回路
JP2005003072A (ja) * 2003-06-11 2005-01-06 Nissan Motor Co Ltd 歯車装置の潤滑構造
US20060219449A1 (en) * 2005-03-02 2006-10-05 Ryoji Mizutani Driving unit for driving vehicle by motor
JP2008132941A (ja) * 2006-11-29 2008-06-12 Mazda Motor Corp 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US20090215569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Travel Assembly
CN102029891A (zh) * 2009-09-25 2011-04-27 铃木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KR20110075553A (ko) * 2009-12-28 2011-07-06 볼보 컨스트럭션 이큅먼트 에이비 감속기
CN103109112A (zh) * 2011-04-13 2013-05-1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内马达单元的润滑控制装置
JP2013072458A (ja) * 2011-09-27 2013-04-22 Ntn Corp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5198456A (ja) * 2014-03-31 2015-11-09 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ギヤードモータ
JP2016169757A (ja) * 2015-03-11 2016-09-23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20180180164A1 (en) * 2016-12-27 2018-06-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ybrid Vehicle and Lubrication Structure of Hybri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56382B2 (ja) 2024-03-27
JPWO2020032026A1 (ja) 2021-08-26
WO2020032026A1 (ja) 2020-02-13
CN112533783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914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1835138B (zh) 马达单元
JP5956203B2 (ja) 電動機
CN112533783B (zh) 马达单元
CN112106281A (zh) 马达单元
CN112088262A (zh) 马达单元和车辆驱动装置
WO2020066955A1 (ja) 駆動装置
CN112020817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控制方法
CN115051500A (zh) 驱动装置
CN114930695A (zh) 马达单元
CN113098191B (zh) 驱动装置
WO2021166299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2041592B (zh) 马达单元
JP2017212860A (ja) 電動機及び減速機付電動機
US20230313877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5706465A (zh) 驱动装置
WO202116630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230065709A1 (en) Drive apparatus
JP7480755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EP4361467A1 (en) Unit
EP4362298A1 (en) Unit
US20230139180A1 (en) Drive apparatus
WO2021166301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8043533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20031999A1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