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9571B - 前围上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前围上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9571B
CN112009571B CN202010486575.4A CN202010486575A CN112009571B CN 112009571 B CN112009571 B CN 112009571B CN 202010486575 A CN202010486575 A CN 202010486575A CN 112009571 B CN112009571 B CN 1120095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opening
front wall
gasket
cowl 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65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9571A (zh
Inventor
下里孝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09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9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6Sealing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Pressure Vessels And Li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良好且抑制水和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向内部空间侵入的前围上板构造。前围箱部(6)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壁部(11);从前壁部(11)的上端部(11a)向后方延伸出的上壁部(12);和使上端部(11a)和上壁部(12)的前端部(12a)连续而形成的突出角部(9)。在突出角部(9)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与前壁部(11)和上壁部(12)连续并具有开口部(14)的侧壁部(8)。在开口部(14)配置有具有挠性的垫圈(50)。垫圈(50)通过与开口部(14)的周缘抵接而将开口部(14)在整周范围内密封。

Description

前围上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围上板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前围上板构造中,已知在从前围上板罩的前壁以及后壁形成的突出部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开口,并将该开口由独立的端板封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01548号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的前围上板构造中,将前壁以及后壁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卡定突起与端板上所设的突起支承部的卡定孔卡定。由此,端板固定于开口。
但是,对于这种构造,下边没有被完全封闭,因此在端板与前围上板罩之间无法密封。因此,担心水和发动机室内的臭气会从端板与前围上板罩之间的间隙进入前围上板罩的内部空间。
在前围上板罩的内部空间具有空调的空气取入口。由此,担心若不受控制的水和臭气进入,则会对空调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若提高密封性,则刚性也会上升,具有阻碍碰撞等时的变形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良好且抑制水和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向内部空间侵入的前围上板构造。
本发明的前围上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壁部;从前壁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上壁部;由前壁部的上端部和上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的突出角部;在突出角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前壁部和上壁部连续并具有开口部的侧壁部;和以将开口部封闭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挠性的垫圈。垫圈具有通过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抵接而将开口部在整周范围内密封的密封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良好且抑制水和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向内部空间侵入的前围上板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表示前围上板的整体构成的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沿着图1中II-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说明主要部分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表示安装有将开口部在整周范围内密封的垫圈(grommet)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沿着图4中V-V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沿着图4中VI-V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表示在前围上板的端部形成的开口部周缘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且是从前围上板的内侧观察端部的垫圈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8 侧壁部
9 突出角部
11 前壁部
11a 上端部
12 上壁部
12a 前端部
14 开口部
50 垫圈
51 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当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或上下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图1表示适用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的车辆1中的、前围箱部6附近的构成。在设于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E的上部开口设有将上方覆盖的机罩面板2(参照图2)。
另外,在车室R的前方设有玻璃面板3。并且,前围箱部6在与机罩面板2的后端2a相比靠后方、且在玻璃面板3的前端3a的下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前围箱部6具有仪表板上部件4、对玻璃面板3的前端3a侧支承的玻璃支承件7、和前围上板罩10。前围箱部6形成为在内部具有中空空间的大致箱状,由仪表板下部件5从下方支承。
即,仪表板上部件4的后缘4a由仪表板下部件5的上缘5a以及玻璃支承件7的下端部7b在上下方向上夹着而以三张层叠的状态接合。
前围箱部6包括前侧箱部6c和后侧箱部6d。
其中,前侧箱部6c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在内部形成中空截面的前围上板罩10。
前围上板罩10主要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壁部11;从前壁部11的上端部11a向后方延伸出的上壁部12;和具有从前壁部11的下端侧向着车辆后方下降的倾斜面的下壁部13,形成了将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设为大致コ字状的中空截面。
而且,上壁部12具有从前端部12a向着车辆后方下降的倾斜。上壁部12经由第二折曲部12b一体地设有连接部12c。
连接部12c的后端通过凹状的卡合槽部而与玻璃面板3的前端3a连接。
另外,前壁部11将面外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下壁部13与上壁部12在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下壁部13的下端与仪表板上部件4的前端4b连接。
另外,后侧箱部6d由仪表板上部件4、玻璃支承件7、玻璃面板3的前端3a侧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中空截面。
并且,前侧箱部6c的内部空间以及后侧箱部6d的内部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通,形成有前围箱部6的内部空间。
其中,构成前侧箱部6c的前壁部11的上端部11a以及上壁部12的前端部12a连接而形成了突出角部9。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突出角部9位于前围箱部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上部,并且在前后方向的前侧、且机罩面板2的后端2a的上方被覆盖的位置上设置。
如图3所示,在前侧箱部6c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在突出角部9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前壁部11、上壁部12以及下壁部13连续的侧壁部8。
侧壁部8通过将平坦的单一平面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而构成为当俯视时外形为大致梯形的环状。
即,在侧壁部8的面内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连通的大致梯形形状的开口部14。侧壁部8具有沿着开口部14的周缘的各边延伸的四条直线部18、和位于直线部18彼此交叉的四个角落部并将直线部18彼此连接的四处曲线部20。
并且,侧壁部8的外周缘15沿着前围上板罩10的前壁部11、突出角部9、上壁部12的各外侧端部连接。而且,侧壁部8的外周缘15使面延伸设置方向相对于下壁部13以及连接部12c的内侧面正交而连接。
而且,在侧壁部8的开口部14的周围形成有密封面17。
密封面17在侧壁部8的外周缘15与开口部14周缘之间具有大致固定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以沿着各直线部18以及曲线部20的方式以环状连续地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从侧壁部8的密封面17在径向外侧,分别朝着车宽方向外侧以规定的高度突出设置有肋8a~8d。各肋8a~8d对应于各曲线部20,从侧壁部8的车外侧侧面突出设置。
并且,以将开口部14封闭的方式设置有具有挠性的垫圈50。
此外,在此说明配置于前侧箱部6c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垫圈50中的车辆左侧的垫圈50。关于设置于车辆右侧的垫圈,与车辆左侧的垫圈50大致相同或均等,因此省略说明。
垫圈50具有当俯视时为大致梯形并在面内外方向上具有凹凸的厚板状的基部56、和设于基部56的周缘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密封部51。在密封部51形成有薄壁状的唇部52。
密封部51在垫圈50设置于开口部14的状态下,在开口部14的外周缘的整周范围内大致均等地按压而使唇部52与密封面17抵接。
由此,唇部52能够以使外部的水和发动机室E内的空气(臭气)不会侵入前围箱部6内的方式将开口部14密封。
另外,唇部52由平坦的单一平面构成,不存在局部刚性变高的部位、例如加强筋等。由此,难以在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面17上产生间隙或浮起,进行可靠的密封。
而且,唇部52的前端以线状与密封面17抵接而密封。由此,即使密封面1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缩小也能够维持密封性。由此,即使将侧壁部8的宽度设定得小,也不会有损密封性。由此,能够降低面刚性。因此,当使后述的突出角部9变形时,能够减少侧壁部8阻碍变形的隐患。
垫圈50具有分别与开口部14的周缘的各直线部18从面外方向卡定的爪部53(参照图5)。
并且,在爪部53与直线部18卡定、且如图4所示地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的状态下,侧壁部8通过与各直线部18卡定的爪部53和唇部52而被夹持。
此时,唇部52被密封面17按压,一边向面外方向变形一边弹性接触。由此,唇部52的前端与密封面17无间隙地在面外方向上抵接,可靠地进行密封面17与唇部52之间的密封。
但是,在图6所示的各曲线部20中,难以使例如具有规定强度的爪部53沿着曲线部20的圆弧形状形成。另外,若爪部53与曲线部20没有在良好的状态下卡定,则会从密封面17浮起,具有产生微小间隙的担忧。并且,四个角落的爪部53难以向径向内侧变形,与爪部53的位置对应的唇部52也难以追随曲线的形状,密封性降低。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垫圈50没有设置与各曲线部20对应的四个角落各自的爪部53,代替这些爪部53从根基部55一体设置薄壁状的弹性接触部54。
弹性接触部54与唇部52大致同样地形成为薄壁状。并且,弹性接触部54在前端以使唇部52成为一体的方式连接。由此,易于制作垫圈50。
另外,安装时,垫圈50的爪部53倒向径向内侧,弹性接触部54以根基部55为支点向开口部14的径向弹性变形,容易安装。
并且以将唇部52称为面外方向密封,以及将弹性接触部54称为径向密封的方式,开口部14通过抵接方向不同的两种密封而大体可靠地密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垫圈50向开口部14的安装时,如图5所示,形成于直线状的四边的爪部53倒向径向内侧,与直线部18卡定。此时,四个角落的弹性接触部54形成为薄壁状。由此,即使爪部53与弹性接触部54连续地形成,也不会成为爪部53移动的妨碍。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
在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的状态下,唇部52与密封面17抵接在整周范围内密封。
在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弹性接触部54在径向上按压而变形,与开口部14的内周缘在径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抵接而密封。由此,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另外,在开口部14的内周缘上,卡定有爪部53,并且抵接有弹性接触部54。由此,安装精度被良好地保持。
尤其,即使在图6所示的如角落部那样的难以形成爪部53的部位,弹性接触部54向开口部14的内周缘抵接,与唇部52一同能够进行双层密封。并且,唇部52以及弹性接触部54通过来自不同方向的充分的按压力向密封面17以及开口部14的内周缘分别抵接。
由此,通过将形成密封面17的侧壁部8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设定得小,能够相对地将开口部14设定得大。而且,即便角落部的形状难以形成爪部53,也能够使用弹性接触部54维持可靠的密封性。
因此,直线部18、18以及曲线部20的形状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减少阻碍所希望的变形的担忧。
如图4所示,在将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的状态下,肋8a~8d形成于唇部52向侧壁部8的抵接部位、与侧壁部8的外周缘15的角落部之间。各肋8a~8d从侧壁部8的车外侧侧面以规定的高度突出设置,以沿着垫圈50的各角落部的弯曲形状的方式弯曲形成。
由此,肋8a~8d能够以较小的间隙与垫圈50的各角落部的外侧缘相邻。
并且,通过肋8a~8d,使垫圈50收容在侧壁部8的外周缘15的外形范围内。由此,唇部52的前端在密封面17内在整周范围内抵接,不会从外周缘15向外侧方溢出。
因此,用户的手指难以进入唇部52的下侧,能够防止垫圈50脱离。另外,肋8a~8d如水坝那样地阻挡在密封面17传递的水,能够抑制水向开口部14侵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前壁部11的一部分形成有折曲部40。另外,在上壁部12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二折曲部12b。
并且,如图7所示,折曲部40以及第二折曲部12b在车辆前后方向L上与开口部14重复。
如图2所示,折曲部40为截面大致く字状,容易进行弯折方向上的变形。另外,在下壁部13形成有第三折曲部13a。并且,能够与在折曲部40处开始的前壁部11的弯折方向上的变形接续着,易于使上壁部12的第二折曲部12b或下壁部13的第三折曲部13a变形。
由此,当在折曲部40处折曲时,易于使沿车辆前后方向L排列的开口部14变形。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变形性。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机罩面板2的后端2a侧的下方且与前围箱部6相比靠前方,使长边方向沿着车宽方向而设有引导部22。
引导部22具有密封壁部24、和将该密封壁部24以及前壁部11之间连接的连接壁部23。并且,引导部22以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将上方开放的大致コ字状的方式形成。
密封壁部24与前壁部11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在机罩面板2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密封壁部24的上端缘设有橡胶密封件21。
橡胶密封件21以与机罩面板2的后端2a侧的下表面抵接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引导部22的前壁部11侧的根部设有折曲部40。折曲部40将前壁部11与连接壁部23之间一体连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并且,利用当形成引导部22时所需要的折曲部40,能够在将施加于连接壁部23的冲击荷载向前围箱部6传递时,成为折曲的起点使前壁部11的变形变得容易。由此,易于进一步确保所希望的变形特性。
而且,如图8所示,前围上板罩10的折曲部40相较于周围的其他部位,形成为薄壁。
由此,能够进一步以折曲部40为起点而使前壁部11和连接壁部23易于折曲。
另外,如图2所示,在折曲部40的背面侧,在与前侧箱部6c内部面对的部分设有以截面大致V字状形成凹槽部的缺口部(减薄)30(参照图8)。
由此,进一步在折曲部40中,以缺口部30为起点使前壁部11和连接壁部23易于折曲而提高变形性。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的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的车辆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壁部11;从前壁部11的上端部11a向后方延伸出的上壁部12;和通过前壁部11的上端部11a和上壁部12的前端部12a形成的突出角部9。
另外,车辆1具有:在突出角部9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前壁部11和上壁部12连续并具有开口部14的侧壁部8;和以将开口部14封闭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挠性的垫圈50。
并且,垫圈50具有通过与设于开口部14的周缘的密封面17抵接而将开口部14在整周范围内密封的密封部51(参照图5以及图6)。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能够提供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良好且不会使臭气向内部空间侵入的前围上板构造。
另外,将开口部14封闭的垫圈50具有挠性。由此,当突出角部9变形时,垫圈50不会阻碍变形。
垫圈50在设于周缘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密封部51设有薄壁状的唇部52(参照图5、图6)。
并且,密封部51构成为,使唇部52与密封面17抵接,将开口部14在整周范围内密封。
由此,能够防止外部的水和发动机室E内的空气向前围箱部6内侵入。
另外,如图3所示,即使将以环状连续的密封面1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设定得小,也能够获得良好且必要的密封性。由此,当突出角部9的变形时,侧壁部8不会阻碍变形。
如图3所示,侧壁部8具有平坦的单一平面,形成在侧壁部8的外周缘15与开口部14的开口部14周缘之间以环状连续的密封面17,密封部51具有与密封面17抵接的唇部52。
由此,开口部14在整周范围内被密封,来自外部的水和来自发动机室E内的空气(臭气)不会侵入前围箱部6的内部空间。
如图3所示,侧壁部8具有沿着开口部14周缘的各边延伸的直线部18、和位于直线部18、18彼此交叉的角落部并将直线部18、18彼此连接的曲线部20。
如图5所示,垫圈50具有与直线部18在面外方向上卡定的爪部53。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将直线部18与曲线部20连接,在能够确保密封性的范围内,能够将开口部14的开口面积设定得大。
由此,能够确保前围上板罩10的变形性。
另外,当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时,爪部53与直线部18卡定。由此,垫圈50以容易地将开口部14封闭的方式安装,能够确保使唇部52与密封面17抵接的按压力。
如图4所示,在将垫圈50安装于开口部14的状态下,在唇部52向侧壁部8的抵接部位、与侧壁部8的外周缘的角落部之间,以从侧壁部8的车外侧侧面突出设置的方式形成有肋8a~8d。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通过肋8a~8d使用户的手指等难以接触唇部52。因此,唇部52向卷起方向变形,能够防止垫圈50脱离。
如图2所示,在前壁部11的一部分形成有折曲部40。另外,在上壁部12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二折曲部12b。
如图7所示,折曲部40以及第二折曲部12b在车辆前后方向L上与开口部14重复。
由此,折曲变形容易从设有折曲部40的前壁部11以及设有第二折曲部12b的上壁部12开始。由此,相对于折曲部40以及第二折曲部12b,易于使沿车辆前后方向L排列的开口部14变形,能够确保更良好的变形性。
如图7所示,在机罩面板2的后端部下方且与前壁部11相比靠前方设有引导部22。引导部22具有:与前壁部11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在机罩面板2的下方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对与机罩面板2抵接的作为密封件的橡胶密封件21进行保持的密封壁部24;和将密封壁部24以及前壁部11连接的连接壁部23。
另外,引导部22通过前壁部11、密封壁部24和连接壁部23而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折曲部40设在前壁部11与连接壁部23之间。
这样地,由于形成引导部22,所以能够将设在前壁部11以及连接壁部23之间的连接部分作为折曲部40来利用,使前壁部11的变形变得容易。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折曲部40在前壁部11与连接壁部23之间,以与前壁部11以及连接壁部23相比为薄壁且截面成为く字状的方式形成。
由此,能够进一步通过折曲部40使前壁部11易于变形。因此,当变形在折曲部40开始时,容易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L的开口部14变形。这样地,由于折曲部40折曲时易于使开口部14变形,所以能够获得所希望的变形特性。
本实施方式的折曲部40相较于周围的连接壁部23等其他部位,形成为薄壁。由此,能够进一步以折曲部40为起点使前壁部11和连接壁部23易于折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折曲部40的背面侧,在与前侧箱部6c内部面对的部分,设有以V字状形成凹槽部的缺口部30(参照图8)。
由此,能够进一步以折曲部40的缺口部30为起点使前壁部11以及连接壁部23折曲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例举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某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置换,另外,也能够向某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针对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能够删除,或进行其他构成的追加·置换。能够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的变形例如为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50在设于周缘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密封部51形成有唇部52(参照图5、图6),通过直线部18以及曲线部20分别进行双层密封。
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例如在设于垫圈50的周缘的密封部51(唇部52)的一部分,生成用做排水通路的槽、或基于垫圈50浮起的微小间隙,垫圈50以及开口部14的形状、数量、配置以及密封状态的变形方向没有特别限定。

Claims (5)

1.一种前围上板构造,其具有在内部形成中空截面的前围上板罩,所述前围上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上板罩具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壁部;
从所述前壁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上壁部;
由所述前壁部的上端部和所述上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的突出角部;
在所述突出角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前壁部和所述上壁部连续并具有开口部的侧壁部;和
垫圈,
所述开口部具有沿着周缘的各边延伸的直线部、和位于所述直线部彼此交叉的角落部并将所述直线部彼此连接的曲线部,
所述垫圈具有通过与设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的密封面抵接而将所述开口部在整周范围内密封的密封部、和与所述直线部在面外方向上卡定的爪部,
在所述垫圈的外周缘的外侧形成有对应于所述曲线部并从所述侧壁部的车外侧侧面突出设置的肋,
所述肋能够以较小的间隙与所述垫圈的各角落部的外缘侧相邻,以使得用户的手指难以进入唇部的下侧,能够防止所述垫圈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为梯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壁部或所述上壁部中,在至少一部分形成折曲部,
使所述折曲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与所述前壁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在机罩面板的下方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保持与所述机罩面板抵接的密封件的密封壁部;和
将所述密封壁部以及所述前壁部连接的连接壁部,
通过所述前壁部、所述密封壁部和所述连接壁部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引导部,
所述折曲部设在所述前壁部与所述连接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曲部相较于周围的其他部位形成为薄壁。
CN202010486575.4A 2019-05-31 2020-06-01 前围上板构造 Active CN1120095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3325 2019-05-31
JP2019103325A JP6846461B2 (ja) 2019-05-31 2019-05-31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9571A CN112009571A (zh) 2020-12-01
CN112009571B true CN112009571B (zh) 2023-01-10

Family

ID=73506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6575.4A Active CN112009571B (zh) 2019-05-31 2020-06-01 前围上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6461B2 (zh)
CN (1) CN1120095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5879B2 (ja) * 2022-02-07 2023-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10604A (zh) * 1967-06-29 1968-06-17
JP2000177639A (ja) * 1998-12-17 2000-06-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カウルサイド部構造
CN202680006U (zh) * 2012-08-03 2013-01-23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翻转护罩防护装置
CN104847652A (zh) * 2015-05-20 2015-08-19 潘磊 调控阀实现挡水板往复摆动的方法
JP2016083966A (ja) * 2014-10-23 2016-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07821A (ja) * 1996-01-31 1997-08-12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2137762A (ja) * 2000-10-31 2002-05-1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KR100521676B1 (ko) * 2003-04-19 2005-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카울 패널의 배수구조
JP4181098B2 (ja) * 2004-08-25 2008-1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5001548B2 (ja) * 2005-11-30 2012-08-1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4779880B2 (ja) * 2006-08-25 2011-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パネル構造
JP5105236B2 (ja) * 2007-09-27 2012-12-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FR2940389B1 (fr) * 2008-12-24 2015-05-22 Seb Sa Joint pour appareil de cuisson d'aliments et appareil pourvu d'un tel joint
JP5394759B2 (ja) * 2009-01-23 2014-01-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5428434B2 (ja) * 2009-03-24 2014-02-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のシール構造
FR2956068B1 (fr) * 2010-02-08 2012-04-20 Hutchinson Enjoliveur exterieur pour cadre de por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module d'etancheite l'incorporant
JP2011251662A (ja) * 2010-06-04 2011-12-15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ウォッシャタンク取付構造
WO2012014531A1 (ja) * 2010-07-28 2012-02-02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ルプラグ
WO2013038951A1 (ja) * 2011-09-12 2013-03-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5907691B2 (ja) * 2011-10-26 2016-04-2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5775B2 (ja) * 2013-07-01 2017-08-23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WO2015056778A1 (ja) * 2013-10-17 2015-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636720B2 (ja) * 2015-05-18 2020-0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ウル構造
JP6610119B2 (ja) * 2015-09-24 2019-11-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JP2017178225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10604A (zh) * 1967-06-29 1968-06-17
JP2000177639A (ja) * 1998-12-17 2000-06-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カウルサイド部構造
CN202680006U (zh) * 2012-08-03 2013-01-23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翻转护罩防护装置
JP2016083966A (ja) * 2014-10-23 2016-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部材
CN104847652A (zh) * 2015-05-20 2015-08-19 潘磊 调控阀实现挡水板往复摆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6461B2 (ja) 2021-03-24
CN112009571A (zh) 2020-12-01
JP2020196326A (ja) 2020-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85952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モールの取付構造
JP6168828B2 (ja) 自動車の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CN112009571B (zh) 前围上板构造
EP2570333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9123465A (ja) 給油口ボックスのシール構造
JP4402481B2 (ja) 自動車フードのシール構造
JP2007083916A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シール構造
JP661582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0095071A (ja) デフロスタダクトの取付構造
JP2006224916A (ja) グラスラン型成形部構造
JP5105236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JP4055080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ウインドウのディビジョンバー構造
CN109228835B (zh) 汽车密封件
JP6052602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トリム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合わせ構造
JP6829811B2 (ja) 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JP3888087B2 (ja) ドアランチャンネルの取付構造
JP2006160149A (ja) 窓組立体及びガスケット
JP7489263B2 (ja) シール部材取付構造
JP2003191755A (ja)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JP7236263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ガラスキャッチの取付構造
JP4591209B2 (ja) シール部材の取付構造
JP2008162320A (ja) 自動車用ドアグラスラン
JP2000085373A (ja) 自動車用ドアガラスラン
JP2020124987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24005326A (ja) 衝撃吸収部材および乗物用内装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