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9260B - 鞍乘型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9260B
CN111989260B CN201980026024.5A CN201980026024A CN111989260B CN 111989260 B CN111989260 B CN 111989260B CN 201980026024 A CN201980026024 A CN 201980026024A CN 111989260 B CN111989260 B CN 1119892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disposed
vehicle body
sea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60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89260A (zh
Inventor
冈部贞隆
中林俊一
长谷川润子
佐藤央
西田翔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89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9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89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92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鞍乘型电动车辆,其在提高空间效率以及冷却效率的位置配设有PCU等电装部件。在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具有低底板(25),并且通过马达(M)驱动后轮(WR)的电动二轮车(1)中,将向马达(M)供给电力的主电池(B1)配设在座椅(23)的下方。在高压电池(B1)的车体后方侧且比后轮(WR)的车轴(S)靠车体前方的位置配设PCU(60)。在座椅(23)的下方配设收纳主电池(B1)的电池箱(50),在电池箱(50)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座椅下壳罩(24),该座椅下壳罩(24)设有导入行驶风的狭缝(22)。在电池箱(50)的后方配设罩部件(40),该罩部件(40)具有面向PCU(60)车体后方的开口(41)。

Description

鞍乘型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电动车辆,特别涉及通过收纳在单元摆动型的动力单元中的马达的驱动力行驶的鞍乘型电动车辆,该单元摆动型的动力单元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体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由电池的电力驱动的马达使驱动轮旋转而行驶的鞍乘型电动车辆。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所谓的小轮鞍乘型电动车辆,该鞍乘型电动车辆在转向把手与座椅之间具有供乘员脚踏的低底板,在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体架的单元摆动型的动力单元中收纳马达,并且在座椅下配设有向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93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利用电池的电力驱动马达的电动车辆中,除了高压电池(主电池)以及马达之外,还使用控制向马达的电力供给的PCU(动力控制单元)、汇集连接有高压配线的接线盒、生成向照明器等辅助设备类供给电力的低压电池(副电池)的充电电流的DC/DC转换器等。在将这些电装部件配设在车体上时,不仅需要高效地使用有限的空间,还需要对线束的处理和发热对策进行研究,但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对这样的电装部件的配置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其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在提高空间效率以及冷却效率的位置配设有PCU等电装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1),其在在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具有供乘员脚踏的低底板(25),并且通过马达(M)驱动后轮(WR),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向所述马达(M)供给电力的高压电池(B1)配设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在所述高压电池(B1)的车体后方侧且比所述后轮(WR)的车轴(S)靠车体前方的位置,配设有高压电装部件(60)。
另外,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配设有收纳所述电池(B1)的电池箱(50),在所述电池箱(50)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作为外装部件的座椅下壳罩(24),在所述座椅下壳罩(24)上设有导入行驶风的狭缝(22)。
另外,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箱(50)的后方配设有罩部件(40),该罩部件(4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的车体后方侧的后壁(45)和从该后壁(45)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侧壁(44),在所述后壁(45)上设有使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面向车体后方的开口(41)。
另外,第四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是在车体后面形成有多个冷却片(60a)且从车体侧面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的PCU,所述PCU(60)以车体上方侧位于比车体下方侧靠车体后方的方式倾斜地配设在所述后轮(WR)的前上方的位置。
另外,第五特征在于,在所述PCU(60)的下方且所述后轮(WR)的前方的位置配设有供高压配线集中连接的接线盒(70)。
另外,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箱(50)的下方配设有使所述高压电池(B1)的供给电流降压的降压调节器(80)。
另外,第七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箱(50)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并排收纳两个所述高压电池(B1)的收纳部(54),与所述高压电池(B1)连接的两个端子(55)分别配设在所述收纳部(54)的底部(54a)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所述电池箱(50)的下部形成有收纳所述端子(55)的左右一对突出部(53),所述降压调节器(80)配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53)之间。
另外,第八特征在于,在所述罩部件(40)的后壁(45)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与所述后轮(WR)的形状一致的凹部(45a)。
另外,第九特征在于,在所述低底板(25)的下部配设有收纳低压电池(B2)的收纳箱(30)。
进一步地,第十特征在于,所述马达(M)配设在靠车宽方向右侧或左侧的位置,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伸出并向所述马达(M)供给电力的线束(61)具有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的下端部朝向与所述马达(M)的配设位置相反的一侧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1),其其在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具有供乘员脚踏的低底板(25),并且通过马达(M)驱动后轮(WR),其中,向所述马达(M)供给电力的高压电池(B1)配设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在所述高压电池(B1)的车体后方侧且比所述后轮(WR)的车轴(S)靠车体前方的位置,配设有高压电装部件(60),因此,能够使用行驶风积极地冷却在行驶时发热的高压电装部件。具体而言,在座椅下具备高压电池的小型的鞍乘型电动车辆中,由于其车体形状,在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容易通过高压电池的侧方绕到高压电池的后方,并且从低底板的下方向后上方流动而绕到高压电池的后方,通过在该行驶风的通道上配设高压电装部件,能够积极地冷却高压电装部件。另外,与在高压电池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高压电装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在座椅的下方的位置处车宽方向尺寸增大。
根据第二特征,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配设有收纳所述电池(B1)的电池箱(50),在所述电池箱(50)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作为外装部件的座椅下壳罩(24),在所述座椅下壳罩(24)上设有导入行驶风的狭缝(22),因此通过狭缝将行驶风导入座椅下壳罩的内侧,能够将行驶风积极地引导至电池箱的后方侧,能够提高高压电装部件的冷却效果。
根据第三特征,在所述电池箱(50)的后方配设有罩部件(40),该罩部件(4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的车体后方侧的后壁(45)和从该后壁(45)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侧壁(44),在所述后壁(45)上设有使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面向车体后方的开口(41),因此通过一边利用罩部件将行驶风引导至高压电装部件,一边将由高压电装部件加热的行驶风从开口向车体后方排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行驶风的冷却效果。另外,通过罩部件,能够保护高压电装部件及其周围不受溅水或乱石等的影响。
根据第四特征,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是在车体后面形成有多个冷却片(60a)且从车体侧面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的PCU,所述PCU(60)以车体上方侧位于比车体下方侧靠车体后方的方式倾斜地配设在所述后轮(WR)的前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池箱与后轮之间的死区,并且能够将PCU配设在冷却效果高的位置。另外,通过从罩部件的开口面对冷却片,能够提高PCU的冷却效果。
根据第五特征,在所述PCU(60)的下方且所述后轮(WR)的前方的位置配设有供高压配线集中连接的接线盒(70),因此通过将接线盒配设在接近高压电池以及PCU的位置,能够缩短高压配线的长度。由此,能够简化高压配线的布局以及布线作业,减少生产工时。
根据第六特征,在所述电池箱(50)的下方配设有使所述高压电池(B1)的供给电流降压的降压调节器(80),因此PCU、接线盒、降压调节器集中配置在电池箱的附近,能够缩短分别连接它们的高压配线的长度。
根据第七特征,在所述电池箱(50)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并排收纳两个所述高压电池(B1)的收纳部(54),与所述高压电池(B1)连接的两个端子(55)分别配设在所述收纳部(54)的底部(54a)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所述电池箱(50)的下部形成有收纳所述端子(55)的左右一对突出部(53),所述降压调节器(80)配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53)之间,因此通过将降压调节器收纳在左右突出部之间,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能够提高降压调节器的配设位置。另外,通过将降压调节器配设在较高的位置,能够保护降压调节器免受来自车体下方的石块的伤害,并且能够利用突出部保护降压调节器的侧方。进一步地,由于在低底板的下部流动的行驶风通过左右突出部集中在靠近车体中央的位置,因此也提高了降压调节器的冷却效果。
根据第八特征,在所述罩部件(40)的后壁(45)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与所述后轮(WR)的形状一致的凹部(45a),因此即使在后缓冲器收缩而后轮向上方移动时,也能够防止后轮与罩部件接触,能够有效利用电池箱与后轮之间的较少的空间来配设罩部件。另外,在凹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确保较大的收纳空间,并且通过该空间能够使从车体前方受到的行驶风的压力稳定地流向车体后方。
根据第九特征,在所述低底板(25)的下部配设有收纳低压电池(B2)的收纳箱(30),因此通过在接近降压调节器的位置配设低压电池,能够缩短连接降压调节器和低压电池的线束。另外,在低底板的下部配设低压电池,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并且能够通过收纳箱保护低压电池的底面不受飞石等的影响。另外,通过在接近降压调节器的位置配设低压电池,能够缩短连接降压调节器和低压电池的线束。
根据第十特征,所述马达(M)配设在靠车宽方向右侧或左侧的位置,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伸出并向所述马达(M)供给电力的线束(61)具有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的下端部朝向与所述马达(M)的配设位置相反的一侧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因此能够确保流过高压电流的线束的挠曲量,减小单元摆动式的动力单元摆动时的线束的弯曲,减少线束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将主要的外装部件卸下后的状态的电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车体左方侧观察电动二轮车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将座椅下壳罩以及后壳罩卸下后的状态的电动二轮车的立体图。
图5是将座椅下壳罩以及后壳罩卸下而从车体右侧后方观察的电动二轮车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体后方侧观察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体前方侧观察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与主电池连接的主线束的布线结构的框图。
图9是将罩部件卸下而从车体左方侧观察电动二轮车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以主电池为中心的电装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从底面侧观察电动二轮车的立体图。
图12是电池箱的俯视图。
图13是图2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电动车辆的电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电动二轮车1是在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设置有供乘员脚踏的低底板25的所谓踏板型电动车辆。
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前轮WF的左右一对前叉9能够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转向把手2摆动。在覆盖转向把手2的前后的把手罩33上安装有后视镜3以及防风挡风板4。在把手罩33的下方配设有覆盖车体前方侧的前罩5以及覆盖车体后方侧并与乘员的脚部对置的底板面板27。在前罩5的前方配设有被灯支承件31支承的前照灯7以及左右一对前侧方向指示灯装置6。覆盖前轮WF的上方的前挡泥板8支承在左右前叉9之间。
在低底板25的上表面配设有使后轮WR的制动器动作的制动踏板26,在低底板25的下部配设有与前罩5的下端部相连的下罩10。在驾驶员乘坐的座椅23的下方配设有呈向车体前方侧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座椅下壳罩24。在座椅下壳罩24上,左右一对地设有用于积极地取入来自车体前方的行驶风的狭缝22。在座椅下壳罩24的下方配设有侧支架11以及串列踏板13。另外,在座椅下壳罩24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设有一对后壳罩21,在后壳罩21的上部配设有由握柄管36包围的货台37以及安装在货台37的上表面的后支架20。在后壳罩21的后方配设有尾灯19以及后侧方向指示灯装置28。
在下罩10的后方位置,通过车轴S可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后轮WR,并且内置有驱动后轮WR的马达M的摆动单元式的动力单元P通过连杆机构12可摆动地安装在车体架上。动力单元P的后部通过后缓冲器18悬挂在车体架上,在动力单元P的上部安装有覆盖后轮WR的上方的后挡泥板17。
而且,在座椅下壳罩24与后挡泥板17之间的位置配设有罩部件40(图示点描绘部),该罩部件40承接从座椅下壳罩24的狭缝22导入的行驶风以及在下罩10的内侧流动的行驶风。
图2是将主要的外装部件卸下后的状态的电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电动二轮车1的车体架F具有:从头管F1向车体下方伸出的车宽方向中央的主架F2、与主架F2的下端部连结并向车体后方弯曲的左右一对下架F3、从下架F3的后端部向车体上方立起的立起部F4、与立起部F4相连并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6。在立起部F4的前部连结有将左右立起部F4连结的弯曲管F5。
在头管F1上可转动自如地轴支承有转向杆34。在转向杆34的上端部固定有转向把手2,在一个下端部固定有支承前叉9的上端部的底桥32。座椅23以车体前方侧端部为轴可开闭地安装在座椅底座29上。在座椅底座29的下部配设有电池箱50,该电池箱50沿车宽方向并排收纳两个向马达M供给电力的主电池(高压电池)B1。主电池B1的额定电压例如为48V。
电池箱50在弯曲管F5的后方被收纳在左右一对立起部F4之间的空间中。座椅下壳罩24(参照图1)以覆盖电池箱50的前方以及侧方的方式从弯曲管F5的前方延伸到左右立起部F4的侧方
在低底板25的下方,配设有收纳箱30,该收纳箱30收纳向头灯7等辅助设备类供给电力的副电池(低压电池)B2以及保险丝等电装部件。副电池B2的额定电压例如为12V。
在后挡泥板17的前方承接来自车体前方的行驶风的罩部件40配设在电池箱50的后表面侧。而且,在电池箱50的后表面侧的靠上方的位置,配设有对向马达M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的PCU(动力控制单元)60。具有多个冷却片的PCU60形成为从车体侧面观察呈长方形的箱型,以车体上方侧位于比车体下方侧更靠车体后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配设。配置在比后轮WR的车轴S更靠车体前方的位置的PCU60的上方侧从车体侧面观察时收纳在后架F6之间,一方的下方侧被罩部件40的侧壁覆盖。如图1所示,后壳罩21覆盖从罩部件40的上端到后架F6的上端,具有保护PCU6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功能。
图3是从车体左方侧观察电动二轮车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另外,图4是将座椅下壳罩24以及后壳罩21卸下后的状态的电动二轮车1的立体图,图5是从车体右侧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如前所述,座椅下壳罩24以覆盖电池箱50的前方以及侧方的方式从弯曲管F5的前方延伸到左右立起部F4的侧方。根据该形状,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沿着座椅下壳罩24的外壁面流向车体后方并绕到电池箱50的后方时,通过在座椅下壳罩24上设置狭缝22,能够在更靠车体前方侧将行驶风导入座椅下壳罩24的内侧。另一方面,在低底板25的下部构成为,行驶风穿过底罩10的内侧向后方流动。
罩部件40形成为如下形状:保护PCU60等电装品不受溅水或乱石等的影响,并且承接从狭缝22导入而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和在底罩10的内侧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这两者,并使其向车体上方后方流动。而且,在罩部件40上,在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设有使PCU60面向车体后方的开口41。由此,通过将由PCU60加热的行驶风从开口41向车体后方排出,能够进一步提高行驶风的冷却效果。
另一方面,罩部件40的上端部与连接在座椅下壳罩24的后方的后壳罩21连结,罩部件40承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穿过后壳罩21的内侧流向车体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这样的行驶风的通道上配设PCU60,能够积极地冷却PCU60。另外,与在主电池B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PCU60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在座椅23的下方的位置处车宽方向尺寸增大。
在车宽方向左侧的后架F6的车宽方向外侧,布置有与PCU60的上端部连接的第五线束65(参照图4)。另外,在车宽方向右侧的罩部件40的内侧,配置有与PCU60的下端部连接的第一线束61(参照图5)。
图6是从车体后方侧观察罩部件40的立体图。另外,图7是从车体前方侧观察罩部件40的立体图。由薄板状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的罩部件40通过在车宽方向中央将右侧半体40R和左侧半体40L连结而构成。罩部件40具有车体后方侧的后壁45、和从后壁45的前方侧端部朝向车体前方延伸设置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侧壁44。后壁45形成为包括指向车体后上方的平面部、和与平面部的后端部连结并大致沿着后轮WR的外形弯曲的同时向后上方延伸的弯曲部的形状。
在后壁45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向车体前方侧凸出的凹部45a。由此,即使在动力单元P摆动而后轮WR向上方移动时,也能够防止覆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17与罩部件40接触。
在右侧半体40R和左侧半体40L之间,形成有使结合两者的索环等卡合的四个座面43a。另外,在后壁45的靠车体前方的位置,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形成有用于将罩部件40的前方侧固定在电池箱50上的左右一对座面43b,在比开口41靠车体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罩部件40的后方侧固定在后架F6上的鼓出部42。
图8是表示与主电池B1连接的主线束的布线结构的框图。作为供主线束连接的电装部件,除了收纳于座椅23下部的电池箱50的主电池B1、配设在电池箱50的后表面的PCU60之外,还存在供多个高压配线集中连接的接线盒70、收纳于动力单元P的马达M、将主电池B1的电力降压至规定电压的降压调节器80、从降压调节器80供给充电电力的副电池B2。
在主电池B1与接线盒70之间,布置有第六线束66。在接线盒70与PCU60之间,布置有第四线束64以及第五线束65。在PCU60与马达M之间,配置有传递三相直流电流的第一线束61、第二线束62以及第三线束63。另外,在接线盒70与降压调节器80之间,布置有第七线束67,在降压调节器80与副电池B2之间,布置有第八线束68。
主电池B1的电力经由接线盒70提供给PCU60以及降压调节器80。PCU60向马达M供给与驾驶员的操作对应的大小的电力,另一方面,在制动时马达M进行再生发电时,经由接线盒70向主电池B1供给由再生发电产生的电力。另外,降压调节器80对经由接线盒70从主电池B1供给的电力进行降压控制,以用于副电池B2的充电。
图9是将左侧半体40L卸下而从车体左方侧观察电动二轮车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呈薄型的箱状的接线盒70在PCU60的下方接近电池箱50的后表面地配置,在电池箱50的底部配设有降压调节器80。具有多个冷却片60a的PCU60以向车体后方侧倾斜的方式配设在电池箱50的靠上方的后表面侧。在PCU60的上端部连接有从接线盒70的下部延伸并沿着左侧面向上方布线的第五线束65,在PCU60的下端部连接有向马达M供给电力的第一线束61。另外,在接线盒70的下部连接有与主电池B1连接的第六线束66。
图10是表示以主电池B1为中心的电装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侧视图。收纳呈纵长的长方体的主电池B1的电池箱50稍微向车体后方侧倾斜地配设。在接近电池箱50的靠车体下方的后面配置有接线盒70,PCU60在接线盒70的上方的位置向车体后方侧倾斜地配设。另外,在接线盒70的下部布置有与主电池B1连接的第六线束66。与PCU60的下部连接的第一线束61构成为,经过接线盒70的车宽方向右侧并向下方前方延伸,然后向车体后方侧弯曲,与连接在动力单元P的前部的大径的第二线束62以及第三线束63相连。
罩部件40能够承接在电池箱50的车宽方向外侧流动的行驶风以及在低底板25的下部流动的行驶风,积极地冷却接线盒70、PCU60以及各线束。在配设在电池箱50的下部的降压调节器80上,从车体前方侧连接有第八线束68,并且从车体后方侧连接有第七线束6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装部件的配置结构,通过将主电池B1、PCU60、接线盒70、降压调节器80以及马达M相互接近配置,能够缩短流过大电流的高压线束的长度,简化布局以及布线作业,减少生产工时。另外,副电池B2也配设在电池箱50的车体前方侧附近的位置,主要的电装部件集中配置在靠近车体中央的位置,由此也实现了质量的集中。
图11是从底面侧观察电动二轮车1的立体图。在该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拆卸了动力单元P的壳体以及后轮WR的状态。如上所述,与PCU60的下端部连接的第一线束61从接线盒70的右侧向车体前方延伸,然后与由防护管覆盖的大径的第二线束62连结,并与在降压调节器80的侧方向后方弯曲而与车宽方向靠左的马达M连接的三相的第三线束63连结。根据该第一/第二/第三线束61、62、63的布局,能够减小摆动单元式的动力单元P摆动时的线束的弯曲,降低线束的负担。另外,通过将第二线束62布置在降压调节器80的车体下方,能够利用第二线束62保护降压调节器80不受乱石等的影响。
接线盒70对应于有两个主电池B1,在车宽方向左右具有一对线束连接口70a。在各个线束连接口70a上,连接有从主电池B1供给电力的第六线束66,并且连接有第四线束64,该第四线束64与从接线盒70的车宽方向左侧向车体上方延伸的第五线束65(参照图10)相连。另外,在线束连接口70a上,连接有向降压调节器80供给电力的第七线束67。进一步地,与副电池B2连接的第八线束68从收纳箱30的底部延伸并布置在车体后方侧。
图12是电池箱50的俯视图。在固定于电池箱50的上部的座椅底座29的车体前方侧,安装有能够开闭座椅23的铰链机构51。另一方面,在电池箱50的车体后方侧的上表面设置有由钢丝绳35驱动的座椅固定部38。在电池箱50上,在车宽方向上设有一对收纳凹部54,该收纳凹部54从上方***并收纳呈纵长的长方体形状的主电池B1。在各个收纳凹部54的底部54a,在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埋设有与设置在主电池B1的底部的连接端子连接的端子55。在左右收纳凹部54之间,配设有在主电池B1的装卸时操作的把手52。
图13是图2的XIII-XIII线剖视图。在电池箱50的底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一对地设有收纳埋设于收纳凹部54的底部54a的端子55的突出部53。降压调节器80配置在该左右突出部53之间的空间中。由此,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能够提高降压调节器80的配设位置,保护降压调节器80不受来自车体下方的乱石等的影响,并且能够利用突出部53保护降压调节器80的侧方。进一步地,由于在低底板25的下部流动的行驶风通过左右突出部53集中在靠近车体中央的位置,因此也提高了降压调节器80的冷却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鞍乘式车辆的形态、电池或马达的形状或结构、座椅或电池箱的形状或结构、罩部件的形状或结构、PCU的形状或结构、PCU的配设位置或配设角度、接线盒或降压调节器的形状或结构、各线束的布局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PCU可以是没有设置冷却片的类型。本发明的高压电装部件或罩部件的配置等不限于电动二轮车,也可以适用于在座椅下收纳主电池的鞍乘型三轮车或四轮车。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动二轮车(鞍乘型电动车辆)
2 转向把手
22 狭缝
23 座椅
25 低底板
40 罩部件
41 开口
44 侧壁
45 后壁
45a 凹部
50 电池箱
53 突出部
54 收纳部
54a 收纳部的底部
55 端子
60 PCU(高压电装部件)
60a 冷却片
70 接线盒
80 降压调节器
M 马达
B1 主电池(高压电池)
B2 副电池(低压电池)
S 后轮的车轴
WR 后轮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其在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具有供乘员脚踏的低底板(25),并且通过马达(M)驱动后轮(WR),所述鞍乘型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向所述马达(M)供给电力的高压电池(B1)配设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
在所述高压电池(B1)的车体后方侧且比所述后轮(WR)的车轴(S)靠车体前方的位置,配设有高压电装部件(60),
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配设有收纳所述高压电池(B1)的电池箱(50),
在所述电池箱(50)的下方配设有使所述高压电池(B1)的供给电流降压的降压调节器(80),
在所述电池箱(50)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并排收纳两个所述高压电池(B1)的收纳部(54),
与所述高压电池(B1)连接的两个端子(55)分别配设在所述收纳部(54)的底部(54a)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电池箱(50)的下部形成有收纳所述端子(55)的左右一对突出部(53),
所述降压调节器(80)配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53)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23)的下方配设有收纳所述高压 电池(B1)的电池箱(50),
在所述电池箱(50)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作为外装部件的座椅下壳罩(24),
在所述座椅下壳罩(24)上设有导入行驶风的狭缝(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池箱(50)的后方配设有罩部件(40),该罩部件(4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的车体后方侧的后壁(45)和从该后壁(45)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侧壁(44),
在所述后壁(45)上设有使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面向车体后方的开口(4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40)的后壁(45)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与所述后轮(WR)的形状一致的凹部(45a)。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底板(25)的下部配设有收纳低压电池(B2)的收纳箱(30)。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M)配设在靠车宽方向右侧或左侧的位置,
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伸出并向所述马达(M)供给电力的线束(61)具有从所述高压电装部件(60)的下端部朝向与所述马达(M)的配设位置相反的一侧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CN201980026024.5A 2018-04-17 2019-01-08 鞍乘型电动车辆 Active CN1119892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9193 2018-04-17
JP2018079193 2018-04-17
PCT/JP2019/000224 WO2019202784A1 (ja) 2018-04-17 2019-01-08 鞍乗型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9260A CN111989260A (zh) 2020-11-24
CN111989260B true CN111989260B (zh) 2021-07-13

Family

ID=68240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024.5A Active CN111989260B (zh) 2018-04-17 2019-01-08 鞍乘型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90302B2 (zh)
CN (1) CN111989260B (zh)
PH (1) PH12020551706A1 (zh)
WO (1) WO20192027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7166B2 (ja) * 2019-11-29 2023-09-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082997B2 (ja) * 2020-03-16 2022-06-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三輪車
WO2023127117A1 (ja) * 2021-12-28 2023-07-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6729B2 (ja) * 1992-05-26 2003-03-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自転車用バッテリーケースの取付構造
WO2004069638A1 (ja) * 2003-02-07 2004-08-1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電動二輪車
CN1603149A (zh) * 2003-09-29 2005-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的蓄电池布置和蓄电池安装结构
JP2010269636A (ja) * 2009-05-19 2010-12-02 Suzuki Motor Corp 燃料電池車両の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コントローラの冷却装置
CN102295044A (zh) * 2011-09-08 2011-12-28 天津新和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自行车
CN103241319A (zh) * 2012-02-03 2013-08-14 江苏华源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一体化结构
JP2017081324A (ja) * 2015-10-27 2017-05-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4234B2 (ja) * 1990-02-02 2000-10-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050422B2 (ja) * 1991-06-05 2000-06-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車両構成部品配設構造
JP3227786B2 (ja) 1992-05-14 2001-1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素子分離領域形成方法
JPH06312682A (ja) * 1993-04-30 1994-11-08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スクータ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086220B2 (ja) * 2001-06-26 2008-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3708067B2 (ja) 2002-08-09 2005-10-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弾塑性体の亀裂進展予測方法および変形予測方法
JP4396369B2 (ja) * 2004-04-09 2010-01-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5283549B2 (ja) * 2009-03-27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制御装置
JP5479855B2 (ja) 2009-11-10 2014-04-23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切削装置及び切削方法
CN102753424B (zh) * 2010-02-18 2014-07-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摩托车型电动车辆
US9335206B2 (en) 2012-08-30 2016-05-10 Kla-Tencor Corporation Wave front aberration metrology of optics of EUV mask inspection system
CN203427963U (zh) * 2013-07-03 2014-02-12 台州安马达电动车有限公司 电动车
JP2016203953A (ja) * 2015-04-28 2016-12-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6729B2 (ja) * 1992-05-26 2003-03-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自転車用バッテリーケースの取付構造
WO2004069638A1 (ja) * 2003-02-07 2004-08-1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電動二輪車
CN1603149A (zh) * 2003-09-29 2005-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的蓄电池布置和蓄电池安装结构
JP2010269636A (ja) * 2009-05-19 2010-12-02 Suzuki Motor Corp 燃料電池車両の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コントローラの冷却装置
CN102295044A (zh) * 2011-09-08 2011-12-28 天津新和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自行车
CN103241319A (zh) * 2012-02-03 2013-08-14 江苏华源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一体化结构
JP2017081324A (ja) * 2015-10-27 2017-05-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20551706A1 (en) 2021-07-19
CN111989260A (zh) 2020-11-24
JPWO2019202784A1 (ja) 2021-06-17
JP6990302B2 (ja) 2022-01-14
WO2019202784A1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2573B2 (ja) 電動車両
JP5052922B2 (ja) 自動二輪車
EP2530000B1 (en) Electric motorcycle and controller unit
CN111989260B (zh) 鞍乘型电动车辆
US20140353061A1 (en) Fuel-cell vehicle
CN112678105B (zh) 鞍乘式电动三轮车
CN112678106B (zh) 鞍乘式电动三轮车
JP70979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3386890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2017190071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WO2022107550A1 (ja) 鞍乗型車両
JP734716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082997B2 (ja) 鞍乗型電動三輪車
CN114072327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7123086B2 (ja) 鞍乗型電動三輪車
WO202405826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4857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302458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7292432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WO202220966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2101567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23015904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22083185A (ja) バッテ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