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2679A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2679A
CN111902679A CN201980022089.2A CN201980022089A CN111902679A CN 111902679 A CN111902679 A CN 111902679A CN 201980022089 A CN201980022089 A CN 201980022089A CN 111902679 A CN111902679 A CN 111902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indoor unit
flow path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20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冈弘宣
田中英志
中井聪
东田匡史
宇多全史
丸山要
陈作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02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6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室内机主体,其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热交换器,其对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横流风扇,其构成为从吹出口吹出由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横流风扇形成有吹出流路,吹出流路由下壁、左右的两侧壁和上壁构成为,截面面积以逐渐扩展的方式增大,吹出流路将吹出空气引导至吹出口。两侧壁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突出。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挡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从挡板的引导面立起的壁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4/19959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室内机中,在使吹出空气从吹出口朝向室内机的下方的挡板的位置处,挡板的侧壁与吹出口之间的间隙增大。由此,由于吹出空气从侧壁与吹出口之间的间隙逆流而产生喘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容易产生喘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该课题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室内机主体,其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热交换器,其对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横流风扇,其构成为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所述横流风扇形成有吹出流路,所述吹出流路由下壁、左右的两侧壁和上壁构成为,截面面积以逐渐扩展的方式增大,所述吹出流路将吹出空气引导至所述吹出口,所述两侧壁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所述吹出口突出。
根据该结构,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侧壁限制向吹出口的左右方向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延长吹出流路。由此,能够使吹出流路的静压上升,因此,能够增加吹出流路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逆流,因此,不容易产生喘振。
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优选所述下壁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所述吹出口突出。
根据该结构,下壁与两侧壁一起从吹出口突出,由此,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两侧壁和下壁限制从吹出口向左右方向和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延长吹出流路。由此,与两侧壁和下壁不从吹出口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抑制空气从吹出口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和下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优选所述上壁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所述吹出口突出。
根据该结构,上壁与两侧壁一起从吹出口突出,由此,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两侧壁和上壁限制从吹出口向左右方向和上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延长吹出流路。由此,与两侧壁和上壁不从吹出口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抑制空气从吹出口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和上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优选所述吹出流路形成为,从所述吹出口突出,并且所述吹出流路的比所述吹出口靠下游侧的两侧壁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吹出口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
根据该结构,吹出流路中比吹出口靠下游侧的截面面积减小,因此,能够提高吹出流路中比吹出口靠下游侧的空气的风速。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优选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能够变更为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所述收纳状态是构成所述吹出流路的包含所述侧壁在内的构成要素不从所述吹出口突出的状态,所述突出状态是至少所述侧壁从所述吹出口突出的状态,所述移动机构在空调运转中成为所述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所述收纳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空调运转中,吹出流路从室内机主体突出,由此,不容易产生喘振,在空调运转停止中,吹出流路收纳于室内机主体内,由此,室内机的美观提高。
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优选所述移动机构在产生了喘振的情况下,以减小所述吹出流路的从所述吹出口突出的部分的截面面积的方式使所述构成要素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产生喘振的情况下,减小吹出流路中比吹出口靠下游侧的截面面积,由此,能够提高吹出流路中比吹出口靠下游侧的空气的风速。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
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优选所述室内机构成为,所述室内机主体的高度H与所述横流风扇的叶轮的外径D之比(H/D)小于2.2。
根据该结构,针对室内机主体使用叶轮的外径较大的横流风扇,因此,能够实现空调运转中的噪音的降低和消耗电力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涉及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涉及图1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空调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室内机的控制部执行的移动控制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涉及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涉及图5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7涉及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8涉及图7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9涉及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室内机的剖视图,(b)是放大了(a)的吹出流路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10涉及变形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1涉及变形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2涉及变形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3涉及变形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14涉及变形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收纳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b)是突出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15涉及变形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a)是室内机的立体图,(b)是(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为壁挂式,其后部安装于室内的侧壁WL。该室内机1例如能够实现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的制冷运转和进行室内空间的制热的制热运转。
如图1和图2所示,室内机1具有室内机主体10。室内机主体10形成为横向(室内机1的左右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箱形状,具有由顶面部11、前面部12、后面部13、两侧面部14和底面部15包围而成的内部空间。后面部13利用螺钉等安装于侧壁WL的安装板(图示省略),由此,室内机1被设置于侧壁WL。在室内机主体10的顶面部11设置有吸入口16,在底面部15设置有吹出口17。吸入口16和吹出口17分别被设置成横向(左右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吸入口16沿着顶面部11形成。吹出口17沿着底面部15形成。
如图2所示,室内机1具有空气过滤器21、室内热交换器22、横流风扇23和挡板24。空气过滤器21、室内热交换器22和横流风扇23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
空气过滤器2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室内机主体10。空气过滤器21捕集从吸入口16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空气过滤器21在装配于室内机主体10的状态下位于室内机主体10的顶面部11与室内热交换器22之间。由此,空气过滤器21抑制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附着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表面。
室内热交换器22具有多个翅片和贯通多个翅片的多个传热管。室内热交换器22根据室内机1的运转状态而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发挥功能,在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内热交换器22被设置成,在从侧面观察时,前后的两端朝向下方屈曲。室内热交换器22被配置成从上方包围横流风扇23。
横流风扇23位于室内机主体10的内部的大致中央。横流风扇23具有横向(左右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叶轮25、以及形成与吹出口17连通的吹出流路26的风扇外壳27。吹出流路26由下壁26L、左右的两侧壁26S和上壁26U构成为,截面面积以逐渐扩展的方式增大。即,吹出流路26随着朝向吹出口17,截面面积增大。因此,吹出流路26具有扩散器的功能。
在横流风扇23进行旋转驱动的情况下,从吸入口16取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被送到横流风扇23。然后,被送到横流风扇23的室内空气通过吹出流路26从吹出口17向室内吹出。
将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规定为外径D,将室内机主体10的后面部13的纵向(上下方向)的大小规定为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该情况下,优选外径D为126mm以上且小于150mm。此外,更加优选外径D为135mm以上且小于150mm。优选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为295mm以下。此外,更加优选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为250mm以上且295mm以下。优选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与外径D之比(H/D)小于2.2。此外,更加优选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与外径D之比(H/D)为1.6以上且小于2.2。
挡板24以能够相对于室内机主体10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17的下缘。挡板24形成为横向(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平板状。挡板2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吹出口17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挡板24构成为,能够通过挡板驱动用马达28(参照图3)绕旋转轴C1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具有移动机构29,该移动机构29使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两侧壁26S移动。更详细地讲,两侧壁26S分别具有固定侧壁26SF和可动侧壁26SM。固定侧壁26SF和可动侧壁26SM被设置成在横向(左右方向)彼此重合。可动侧壁26SM能够以相对于固定侧壁26SF滑动而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移动。移动机构29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移动机构29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第1马达(图示省略)、以及将第1马达的旋转转换为规定方向的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图示省略)。移动机构29的一例是进给丝杠机构。此外,移动机构29构成为,在可动侧壁26SM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下,能够以减小左右的可动侧壁26SM之间的截面面积的方式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在一例中,移动机构29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绕旋转轴C2(参照图2(b))转动的第2马达(图示省略)。由此,能够对左右两侧的可动侧壁26SM的突出末端侧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进行变更。这样,移动机构29能够对减小左右的可动侧壁26SM之间的截面面积的限制状态、以及不减小左右的可动侧壁26SM之间的截面面积的通常状态进行切换。在一例中,在限制状态下,左右的可动侧壁26SM的突出末端侧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比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
如图3所示,空调机具有对室外机2的压缩机3、四路切换阀4、室外风扇5和膨胀阀6分别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7。在一例中,室外控制部7对压缩机3的运转频率(Hz)、室外风扇5的马达的转速(rpm)和膨胀阀6的开度分别进行控制。此外,室外控制部7将四路切换阀4切换为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图示省略)成为制冷循环的第1状态、以及制冷剂回路成为制热循环的第2状态。
室内机1具有室内控制部30。室内控制部30包含执行预定的控制程序的运算处理装置、以及存储各种控制程序和各种控制处理使用的信息的存储部。运算处理装置例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存储部例如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包含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硬盘、闪存。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包含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室内控制部30可以包含1个或多个微计算机。另外,室外控制部7也可以同样构成。
室内控制部30构成为能够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与室外控制部7进行通信。此外,室内控制部30构成为能够以无线方式与遥控器31进行通信。室内控制部30根据遥控器31的运转指示,对横流风扇23、挡板驱动用马达28和移动机构29分别进行控制。此外,室内控制部30与室外控制部7进行遥控器31的运转指示的内容的通信。室外控制部7根据遥控器31的运转指示,对压缩机3的运转频率(Hz)、室外风扇5的马达的转速(rpm)、膨胀阀6的开度、以及四路切换阀4的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切换分别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控制部30以切换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所述收纳状态是如图1(a)和图2(a)所示可动侧壁26SM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所述突出状态是如图1(b)和图2(b)所示可动侧壁26SM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在一例中,室内控制部30以在空调运转中成为突出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并且以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收纳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在一例中,如图1(b)和图2(b)所示,在突出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构成为覆盖吹出口17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整体。
此外,室内控制部30在空调运转停止中,如图1(a)和图2(a)所示,以使得挡板24覆盖吹出口17的方式对挡板驱动用马达28进行控制,并且在空调运转中,如图1(b)和图2(b)所示,以使得挡板24打开吹出口17的方式对挡板驱动用马达28进行控制。这样,图1(a)和图2(a)所示的空调运转停止中的室内机1成为可动侧壁26SM和挡板24不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的状态,图1(b)和图2(b)所示的空调运转中的室内机1成为可动侧壁26SM和挡板24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的状态。
另外,在空调运转中,挡板24的转动位置能够任意变更。在一例中,能够根据遥控器31的指示对挡板24的转动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在产生了喘振的情况下,室内控制部30将移动机构29控制成限制状态,该限制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借助使可动侧壁26SM绕旋转轴C2(参照图2(b))转动的第2马达,使左右的可动侧壁26SM之间的截面面积减小。在限制状态下,与吹出流路26中的吹出口17的截面面积相比,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截面面积较小,由此,吹出流路26中的室内空气的风速变高,因此,能够抑制喘振。此外,在抑制了喘振的情况下,室内控制部30以利用第2马达从限制状态切换为通常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这里,喘振是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的风量和压力不稳定、在吹出口17产生逆流而产生的噪音(例如“呼啦呼啦”这样的噪音)。在空气过滤器21被尘埃堵塞而使通风阻力变高的情况下或室内热交换器22结露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该喘振。
关于喘振的检测的一例,根据横流风扇23的风扇马达(图示省略)的转速(rpm)进行检测。更详细地讲,室内控制部30根据遥控器31的运转指示来设定风扇马达的转速。将此时设定的风扇马达的转速规定为设定转速。室内控制部30判定风扇马达的转速是否在以设定转速为中心的规定幅度的容许转速范围内。在风扇马达的转速在容许转速范围内的情况下,由于风扇马达的转速稳定,因此,室内空气的风量和压力很难不稳定,因此,室内控制部30判定为未产生喘振。另一方面,在马达的转速在容许转速范围外的情况下,由于风扇马达的转速不稳定,室内空气的风量和压力容易不稳定,因此,室内控制部30判定为产生喘振。另外,在上述喘振的检测中,规定幅度是用于判定为由于风扇马达的转速的偏差而产生喘振的幅度,通过试验等预先设定。
此外,也可以根据向横流风扇23的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进行喘振的检测。更详细地讲,室内控制部30判定向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是否在以与设定转速对应的电流值为中心的规定幅度的容许电流范围内。在向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在容许电流范围内的情况下,由于室内空气的风量和压力稳定,向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稳定,因此,室内控制部30判定为未产生喘振。另一方面,在向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在容许电流范围外的情况下,由于室内空气的风量和压力不稳定,向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不稳定,因此,室内控制部30判定为产生喘振。另外,规定幅度是用于判定为由于向风扇马达供给的电流的偏差而产生喘振的幅度,通过试验等预先设定。
使用图4对上述这种室内控制部30进行的移动机构29的移动控制的处理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在从空调运转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内执行该移动控制。
在步骤S11中,室内控制部30判定是否开始空调运转。在一例中,室内控制部30在接收到遥控器31的运转开始指示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始空调运转,在未接收到运转开始指示的情况下,判定为不开始空调运转。
室内控制部30在不开始空调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11:否),结束处理。该情况下,可动侧壁26SM维持收纳状态。另一方面,室内控制部30在开始空调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11:是),在步骤S12中,将可动侧壁26SM设定为突出状态。由此,可动侧壁26SM成为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然后,在步骤S13中,室内控制部30判定是否产生喘振。
在产生喘振的情况下(步骤S13:是),在步骤S14中,室内控制部30以成为左右的可动侧壁26SM之间的截面面积减小的限制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的第2马达进行控制。然后,在步骤S15中,室内控制部30判定是否结束空调运转。在一例中,室内控制部30在接收到遥控器31的运转结束指示的情况下,判定为结束空调运转,在未接收到运转结束指示的情况下,判定为不结束空调运转。
室内控制部30在不结束空调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15:否),转移到步骤S13。另一方面,室内控制部30在结束空调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15:是),在步骤S16中,将可动侧壁26SM设定为收纳状态。由此,可动侧壁26SM成为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的状态。
此外,在未产生喘振的情况下(步骤S13:否),在步骤S17中,室内控制部30判定可动侧壁26SM是否为限制状态。室内控制部30在可动侧壁26SM为限制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7:是),在步骤S18中,将可动侧壁26SM变更为通常状态,转移到步骤S15。另一方面,室内控制部30在可动侧壁26SM为通常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7:否),使可动侧壁26SM维持通常状态,转移到步骤S15。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低电力和低噪音而增大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室内机主体10的设置容易性的降低而不增大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该情况下,室内机主体10中形成横流风扇23的吹出流路26的区域减小,吹出流路26变短。当吹出流路26变短时,在吹出流路26中,从室内空气的动压到静压的转换不充分,横流风扇23的风量和压力降低。
进而,当由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结露或空气过滤器21的堵塞而使室内机主体10的内部的通风阻力变高时,吹出流路26的室内空气的风速降低,容易从吹出口17产生逆流。其结果是,可能产生由于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逆流而使从横流风扇23吹出的室内空气的气流不稳定的喘振。特别地,公知的是在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相比,室内空气的风速较慢。因此,在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更加容易从吹出口17逆流。
鉴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运转中,使可动侧壁26S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延长可动侧壁26SM的长度量。进而,可动侧壁26SM在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以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延伸,因此,抑制室内空气从比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靠外侧向吹出口17逆流。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喘振,并且抑制横流风扇23的风量和压力的变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的效果。
(1-1)两侧壁26S的可动侧壁26SM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17突出。根据该结构,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侧壁26SM限制向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上升,因此,能够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例如在由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结露或空气过滤器21的堵塞等而使室内机主体10内部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的两端部逆流,因此,不容易产生喘振。
(1-2)在产生了喘振的情况下,移动机构29使一对可动侧壁26SM之间的距离比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根据该结构,吹出流路26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截面面积减小,因此,能够提高吹出流路26中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室内空气的风速。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
(1-3)室内机1具有移动机构29,该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使可动侧壁26SM从吹出口17突出的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不使可动侧壁26SM从吹出口17突出的收纳状态。根据该结构,在空调运转中,可动侧壁26SM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由此,不容易产生喘振,在空调运转停止中,可动侧壁26SM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由此,室内机1的美观提高。
(1-4)室内机1构成为,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与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之比(H/D)小于2.2。根据该结构,针对室内机主体10使用叶轮25的外径D较大的横流风扇23,因此,能够实现室内机1的运转时的噪音的降低和消耗电力的减少。
(1-5)室内机1构成为,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与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之比(H/D)为1.6以上且小于2.2。根据该结构,在上述(1-4)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抑制室内机主体10的设定容易性的降低。
(1-6)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为295m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室内机主体10的设置容易性的降低。特别地,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为250mm以上且295mm以下。由此,能够使用叶轮25的外径D较大的横流风扇23,能够实现低电力和低噪音,并且,能够抑制室内机主体10的设定容易性的降低。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5和图6对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使下壁26L与吹出流路26的两侧壁26S一起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17突出。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b)和图6(b)所示,下壁26L包含固定下壁26LF和可动下壁26LM。挡板24以能够相对于可动下壁26LM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可动下壁26LM的末端部。固定下壁26LF和可动下壁26LM被设置成在纵向(上下方向)彼此重合。可动下壁26LM能够以相对于固定下壁26LF滑动而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9构成为使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移动。在一例中,移动机构29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相对于固定侧壁26SF滑动移动的功能、以及使可动下壁26LM相对于固定下壁26LF滑动移动的功能。移动机构29具有第1马达、将第1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可动侧壁26SM的直进运动的第1旋转直进转换机构、以及将第1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可动下壁26LM的直进运动的第2旋转直进转换机构。即,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9利用一个驱动源使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控制部30(参照图3)以切换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所述收纳状态是如图5(a)和图6(a)所示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所述突出状态是如图5(b)和图6(b)所示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在一例中,室内控制部30以在空调运转中成为突出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并且以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收纳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
可动侧壁26SM在突出状态下位于可动下壁26LM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上方。可动侧壁26SM被设置成在可动侧壁26SM与可动下壁26LM的上下方向之间未形成间隙。此外,可动侧壁26SM能够在上壁26U与可动下壁26LM之间绕旋转轴C2转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和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的关系与第1实施方式的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和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的关系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效果。
(2-1)两侧壁26S的可动侧壁26SM和下壁26L的可动下壁26LM分别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17突出。根据该结构,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限制从吹出口17向左右方向和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两侧壁26S和下壁26L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抑制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和下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2-2)室内机1具有移动机构29,该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使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从吹出口17突出的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不使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从吹出口17突出的收纳状态。根据该结构,在空调运转中,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由此,不容易产生喘振,在空调运转停止中,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分别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由此,室内机1的美观提高。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7和图8对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与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使上壁26U与吹出流路26的两侧壁26S和下壁26L一起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17突出。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上壁26U包含固定上壁26UF和可动上壁26UM。固定上壁26UF和可动上壁26UM被设置成在纵向(上下方向)彼此重合。可动上壁26UM能够以相对于固定上壁26UF滑动而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移动。
移动机构29构成为使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移动。在一例中,移动机构29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相对于固定侧壁26SF滑动移动的功能、使可动下壁26LM相对于固定下壁26LF滑动移动的功能、以及使可动上壁26UM相对于固定上壁26UF滑动移动的功能。移动机构29具有第1马达、将第1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可动侧壁26SM的直进运动的第1旋转直进转换机构、将第1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可动下壁26LM的直进运动的第2旋转直进转换机构、以及将第1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可动上壁26UM的直进运动的第3旋转直进转换机构。即,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9利用一个驱动源使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控制部30(参照图3)以切换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所述收纳状态是如图7(a)和图8(a)所示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所述突出状态是如图7(b)和图8(b)所示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在一例中,室内控制部30以在空调运转中成为突出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以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收纳状态的方式对移动机构29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和图8(b)所示,在突出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构成为覆盖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的纵向(上下方向)的整体。具体而言,可动侧壁26SM在突出状态下,在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处位于可动下壁26LM与可动上壁26UM的上下方向之间。可动侧壁26SM被设置成,在可动侧壁26SM与可动下壁26LM的上下方向之间未形成间隙。此外,可动侧壁26SM能够在可动上壁26UM与可动下壁26LM之间绕旋转轴C2转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和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的关系与第1实施方式的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和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的关系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效果。
(3-1)两侧壁26S的可动侧壁26SM、下壁26L的可动下壁26LM和上壁26U的可动上壁26UM分别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17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由壁部包围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而成的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两侧壁26S、下壁26L和上壁26U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抑制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上端部和下端部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3-2)室内机1具有移动机构29,该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使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从吹出口17突出的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不使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从吹出口17突出的收纳状态。根据该结构,在空调运转中,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由此,不容易产生喘振。此外,在空调运转停止中,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分别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由此,室内机1的美观提高。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9对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横流风扇23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a)(b)所示,室内机1具有支承部32作为横流风扇23的构成,该支承部32将挡板24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C1转动。支承部32安装于吹出口17附近的、室内机主体10的下端部。即,可以说支承部32构成室内机主体10的下端部。支承部32中靠吹出口17侧的部分构成吹出流路26(下壁26L)的一部分。支承部32在横穿吹出流路26的方向上与上壁26U的舌部26A对置。
如图9(b)所示,将交点A与构成室内机主体10的下端的点B之间的距离规定为距离L,将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规定为外径D,其中,该交点A是与上壁26U的舌部26A内切的切线VL跟与舌部26A对置的支承部32的流路形成面32X正交时的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与外径D之比(L/D)小于0.05。这里,点B是吹出流路26的下壁26L中的最下游侧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点B成为支承部32的流路形成面32X中的最下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两侧壁26S中省略可动侧壁26S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包含挡板驱动用马达28(参照图3)。移动机构29构成为,能够变更为构成吹出流路26的挡板24覆盖吹出口17的收纳状态、以及挡板24从吹出口17突出的突出状态。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收纳状态。即,如图9(a)的虚线所示,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挡板24以覆盖吹出口17的方式相对于支承部32转动。另一方面,如图9(a)的实线所示,在空调运转中,挡板24以打开吹出口17的方式相对于支承部32转动。突出状态的挡板24与上壁26U的流路形成面26X对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的效果。
(4-1)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下壁的挡板24构成为,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吹出口17突出。此外,从与横流风扇23的舌部26A内切的切线VL到构成室内机主体10的下端的点B的距离L与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之比(L/D)小于0.05。根据该结构,抑制室内机主体10的设置容易性的降低,并且,通过增大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能够实现低电力和低噪音。而且,挡板24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能够确保吹出流路26的扩散器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扩散器的功能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室内机1的性能的降低。
(4-2)室内机1具有移动机构29,该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使挡板24从吹出口17突出的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不使挡板24从吹出口17突出的收纳状态。根据该结构,在空调运转中,挡板24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由此,不容易产生喘振。此外,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挡板24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由此,室内机1的美观提高。
(变形例)
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有关的说明是基于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可取的方式的例示,并不意图限制其方式。基于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例如可取以下所示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和组合相互不矛盾的至少2个变形例而成的方式。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方式共通的部分标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两侧壁26S、下壁26L和上壁26U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可动壁和固定壁即可。更详细地讲,室内机1也可以具有以下的(A1)~(A4)中的任意一个结构。
(A1)室内机1具有如下结构: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两侧壁26S具有可动侧壁26SM,上壁26U具有可动上壁26UM,下壁26L不具有可动下壁26LM。根据该结构,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上壁26U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上壁26UM限制从吹出口17向左右方向和上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两侧壁26S和上壁26U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和上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A2)室内机1具有如下结构: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下壁26L具有可动下壁26LM,上壁26U具有可动上壁26UM,两侧壁26S不具有可动侧壁26SM。根据该结构,可动下壁26L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下壁26LM限制从吹出口17向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下壁26L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下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A3)室内机1具有如下结构: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下壁26L具有可动下壁26LM,两侧壁26S不具有可动侧壁26SM,上壁26U不具有可动上壁26UM。根据该结构,可动下壁26L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下壁26LM限制从吹出口17向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下壁26L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下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A4)室内机1具有如下结构:构成吹出流路26的上壁26U具有可动上壁26UM,两侧壁26S不具有可动侧壁26SM,下壁26L不具有可动下壁26LM。根据该结构,可动上壁26U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上壁26UM限制从吹出口17向上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上壁26U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上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两侧壁26S也可以如以下的(B1)~(B3)的结构那样变更。
(B1)如图10(a)(b)所示,两侧壁26S具有可动侧壁26SM,该可动侧壁26SM具有以旋转轴C3为中心呈扇状扩展的形状。移动机构29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绕旋转轴C3旋转的驱动用马达。驱动用马达的输出轴可以与可动侧壁26SM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由减速机而与可动侧壁26SM连接。移动机构29以对图10(a)所示的收纳状态和图10(b)所示的突出状态进行切换的方式使可动侧壁26S移动。如图10(a)所示,在收纳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处于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的状态、即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如图10(b)所示,在突出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处于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的状态、即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图10(a)(b)的可动侧壁26SM被设置成在横向(左右方向)上与挡板24的端面相邻。这里,优选在可动侧壁26SM与挡板24的左右方向的端面之间未形成间隙。
(B2)如图11(a)(b)所示,两侧壁26S具有绕旋转轴C4旋转的可动侧壁26SM。移动机构29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绕旋转轴C4旋转的驱动用马达。驱动用马达的输出轴可以与可动侧壁26SM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由减速机而与可动侧壁26SM连接。移动机构29以对图11(a)所示的收纳状态和图11(b)所示的突出状态进行切换的方式使可动侧壁26S移动。如图11(a)所示,在收纳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处于覆盖吹出口17的横向(左右方向)的端部的状态、即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在收纳状态下,通过挡板驱动用马达28(参照图3),使得挡板24以覆盖吹出口17的方式移动。在收纳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以覆盖挡板24的横向(左右方向)的端部的方式旋转。如图11(b)所示,在突出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处于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的状态、即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在一例中,在从收纳状态变更为突出状态的情况下,可动侧壁26SM转动而移动到比挡板24靠横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后,挡板24以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进行转动。
(B3)如图12(a)(b)所示,两侧壁26S具有伸缩自如的可动侧壁26SM。该可动侧壁26SM由波纹管构造构成。移动机构29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可动侧壁26SM的伸缩方向的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移动机构29以对图12(a)所示的收纳状态和图12(b)所示的突出状态进行切换的方式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如图12(a)所示,在收纳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进行收缩而处于收纳于室内机主体10内的状态、即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如图12(b)所示,在突出状态下,可动侧壁26SM进行伸长而处于从室内机主体10突出的状态、即从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图12(a)(b)的可动侧壁26SM被设置成在横向(左右方向)上与挡板24相邻。这里,优选在可动侧壁26SM与挡板24的左右方向的端面之间未形成间隙。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可动侧壁26SM也可以构成为不绕旋转轴C2旋转。该情况下,可动侧壁26SM也可以构成为,随着朝向吹出流路26的下游侧,两个可动侧壁26SM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减小。
·在上述第2和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3(a)(b)所示,下壁26L的可动下壁26LM也可以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作为室内机主体10的下端部的固定下壁26LF的末端部绕旋转轴C5转动。挡板24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可动下壁26LM的末端部转动。如图13(a)所示,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收纳状态,使可动下壁26LM以覆盖吹出口17的方式转动。该情况下,吹出口17被可动下壁26LM和挡板24覆盖。如图13(b)所示,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突出状态,使可动下壁26LM以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转动。该情况下,吹出口17不被可动下壁26LM和挡板24覆盖。挡板24在突出状态下,能够借助挡板驱动用马达28(参照图3)任意地变更相对于可动下壁26LM的转动位置。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4(a)(b)所示,上壁26U的可动上壁26UM也可以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固定上壁26UF的末端部绕旋转轴C6旋转。如图14(a)所示,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收纳状态,使可动上壁26UM以覆盖吹出口17的方式转动。在空调运转停止中,利用挡板驱动用马达28(参照图3),挡板24也覆盖吹出口17。这样,利用可动上壁26UM和挡板24覆盖吹出口17的整体。如图14(b)所示,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突出状态,使可动上壁26UM以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转动。该情况下,吹出口17不被可动上壁26UM和挡板24覆盖。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也可以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的第1移动机构、以及使可动下壁26LM移动的第2移动机构。第1移动机构和第2移动机构分别具有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由此,能够单独控制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
·在上述第2和第3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也可以在产生了喘振的情况下使挡板24旋转,由此,减小吹出流路26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截面面积。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也可以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的第1移动机构、使可动下壁26LM移动的第2移动机构、以及使可动上壁26UM移动的第3移动机构。第1~第3移动机构分别具有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由此,能够单独控制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也可以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移动的第1移动机构、以及使可动上壁26UM移动的第2移动机构。第1移动机构和第2移动机构分别具有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由此,能够单独控制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下壁26LM、以及可动上壁26UM。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也可以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的第1移动机构、以及使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移动的第2移动机构。第1移动机构和第2移动机构分别具有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由此,能够单独控制可动侧壁26SM、以及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9也可以具有使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上壁26UM移动的第1移动机构、以及使可动下壁26LM移动的第2移动机构。第1移动机构和第2移动机构分别具有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直进运动的旋转直进转换机构。由此,能够单独控制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上壁26UM、以及可动下壁26LM。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吹出流路26也可以形成为,从吹出口17突出,并且吹出流路26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截面面积比吹出口17的截面面积小。在一例中,利用移动机构29以如下方式使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使得由构成吹出流路26的构成要素即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包围而成的截面面积比吹出口17的截面面积小。由此,能够提高吹出流路26的下游侧的风速。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室内机1也可以如以下的(C1)~(C4)那样变更。
(C1)室内机1还具有可动侧壁26SM、以及使可动侧壁26SM移动的移动机构29。在一例中,可动侧壁26SM和移动机构29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侧壁26SM和移动机构29相同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可动侧壁26S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侧壁26SM和可动上壁26UM限制从吹出口17向左右方向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两侧壁26S和上壁26U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C2)室内机1还具有可动下壁26LM、以及使可动下壁26LM移动的移动机构29。在一例中,可动下壁26LM和移动机构29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可动下壁26LM和移动机构29相同的结构。该情况下,挡板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可动下壁26LM的末端部。根据该结构,可动下壁26L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下壁26LM限制从吹出口17向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下壁26L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下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C3)室内机1还具有可动上壁26UM、以及使可动上壁26UM移动的移动机构29。在一例中,可动上壁26UM和移动机构29是与第3实施方式的可动上壁26UM和移动机构29相同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可动上壁26UM从吹出口17突出,由此,从吹出口17吹出的室内空气被可动上壁26UM限制从吹出口17向上方流动,因此,能够从吹出口17延长吹出流路26。由此,与上壁26U不从吹出口17突出的结构相比,具有扩散器的功能的吹出流路26变长,因此,能够使吹出流路26的静压进一步上升,能够进一步增加吹出流路26中的风量。此外,在室内机主体10的通风阻力(机内压损)变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空气从吹出口17的上方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C4)室内机1还具有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中的至少一方、以及使可动侧壁26SM、可动下壁26LM和可动上壁26UM中的至少一方移动的移动机构29。根据该结构,得到上述(C1)~(C3)中的至少一个效果。
·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移动机构29。该情况下,构成吹出流路26的构成要素始终处于突出状态。即,两侧壁26S、上壁26U和下壁26L中的至少一方被设置成从吹出口17突出。在一例中,在图15(a)(b)所示的室内机1中,构成吹出流路26的构成要素即两侧壁26S、上壁26U和下壁26L被设置成从吹出口17突出。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两侧壁26S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部分设置突出部26P,该突出部26P使得吹出流路26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两侧壁26S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比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在一例中,如图15(a)(b)所示,突出部26P形成为大致三棱锥,从上壁26U朝向下壁26L,两侧壁26S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突出部26P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减小。此外,左右方向上突出部26P彼此对置的面26PA形成为,随着朝向吹出流路26的下游侧,突出部26P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减小。另外,突出部26P的形状形成为吹出流路26的比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两侧壁26S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比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即可,能够任意变更。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以两侧壁26S从吹出口17突出的方式延长得到的吹出流路26的下游侧的两侧壁26S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被设置成,始终比吹出流路26的吹出口17侧(上游侧)的两侧壁26S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小。由此,能够提高吹出流路26的下游侧的风速。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7逆流,因此,更加不容易产生喘振。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但是,能够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具有:
室内机主体(10),其具有吸入口(16)和吹出口(17);
热交换器(22),其对从所述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横流风扇(23),其构成为从所述吹出口(17)吹出由所述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
在所述横流风扇(23)形成有吹出流路(26),所述吹出流路(26)由下壁(26L)、左右的两侧壁(26S)和上壁(26U)构成为,截面面积以逐渐扩展的方式增大,所述吹出流路(26)将吹出空气引导至所述吹出口(17),
所述两侧壁(26S)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
所述下壁(26L)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
所述上壁(26U)被设置成,至少在空调运转中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
所述吹出流路(26)形成为,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并且所述吹出流路(26)的比所述吹出口(17)靠下游侧的两侧壁(26S)的左右方向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吹出口(1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
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1)还具有移动机构(29),所述移动机构(29)构成为能够变更为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所述收纳状态是构成所述吹出流路(26)的包含所述侧壁(26S)在内的构成要素(26S、26L、26U)不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所述突出状态是至少所述侧壁(26S)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的状态,
所述移动机构(29)在空调运转中成为所述突出状态,在空调运转停止中成为所述收纳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29)在产生了喘振的情况下,以减小所述吹出流路(26)的从所述吹出口(17)突出的部分的截面面积的方式使所述构成要素(26S、26L、26U)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
所述室内机(1)构成为,所述室内机主体(10)的高度H与所述横流风扇(23)的叶轮(25)的外径D之比(H/D)小于2.2。
CN201980022089.2A 2018-03-30 2019-02-26 空调机的室内机 Pending CN111902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0195A JP6926024B2 (ja) 2018-03-30 2018-03-30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8-070195 2018-03-30
PCT/JP2019/007257 WO2019187895A1 (ja) 2018-03-30 2019-02-26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2679A true CN111902679A (zh) 2020-11-06

Family

ID=68061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2089.2A Pending CN111902679A (zh) 2018-03-30 2019-02-26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33288A1 (zh)
EP (1) EP3779296B1 (zh)
JP (1) JP6926024B2 (zh)
CN (1) CN111902679A (zh)
AU (1) AU2019246289B2 (zh)
WO (1) WO20191878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0842B (zh) * 2016-09-30 2021-03-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11006316B (zh) * 2019-12-11 2023-09-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风口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2799A (ja) * 1992-03-30 1993-10-19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H0886506A (ja) * 1994-09-20 1996-04-0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292405A (ja) * 2006-04-26 2007-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7292356A (ja) * 2006-04-24 2007-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2003778A (zh) * 2009-08-27 2011-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机
JP2015087063A (ja) * 2013-10-31 2015-05-0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105276684A (zh) * 2015-10-26 2016-0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出风口结构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122777B (da) * 1967-06-01 1972-04-10 Nordisk Ventilator Tud til en luftkanals udmunding.
JPS5469771U (zh) * 1977-10-26 1979-05-17
JPS62141149U (zh) * 1986-02-28 1987-09-05
JPH06147627A (ja) * 1992-11-10 1994-05-27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H07174403A (ja) * 1993-12-20 1995-07-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0141701A (ja) * 1996-11-12 199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ES2312458T3 (es) * 2000-09-29 2009-03-0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3780950B2 (ja) * 2001-01-26 2006-05-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3896968B2 (ja) * 2003-01-30 2007-03-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0909870B1 (ko) * 2004-07-14 2009-07-30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7040575A (ja) * 2005-08-02 2007-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2008025880A (ja) * 2006-07-19 2008-0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4501930B2 (ja) * 2006-12-08 2010-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175431A (ja) * 2007-01-17 2008-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819081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静電霧化装置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5103119B2 (ja) * 2007-09-27 2012-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9192134A (ja) * 2008-02-14 2009-08-27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015322B2 (ja) * 2008-08-22 2012-08-2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268497B2 (ja) * 2008-08-22 2013-08-2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案内装置
JP5155137B2 (ja) * 2008-12-19 2013-0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風向変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369141B2 (ja) * 2011-06-10 2013-1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947227B1 (ja) * 2011-06-30 2012-06-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365675B2 (ja) * 2011-09-30 2013-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536158B2 (ja) * 2011-12-28 2014-07-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5264300B (zh) * 2013-06-12 2018-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JP2015055419A (ja) * 2013-09-12 2015-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5087062A (ja) * 2013-10-31 2015-05-0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15087061A (ja) * 2013-10-31 2015-05-0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16020797A (ja) * 2014-07-16 2016-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391416B2 (ja) * 2014-10-17 2018-09-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EP3412979B1 (en) * 2014-10-30 2023-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206469457U (zh) * 2015-06-24 201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6639654B2 (ja) * 2016-04-27 2020-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8025344A (ja) * 2016-08-09 2018-0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506415B1 (ko) * 2017-10-16 2023-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700621B2 (ja) * 2018-03-30 2020-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AU2020348064B2 (en) * 2019-09-17 2023-05-25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2799A (ja) * 1992-03-30 1993-10-19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H0886506A (ja) * 1994-09-20 1996-04-0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292356A (ja) * 2006-04-24 2007-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7292405A (ja) * 2006-04-26 2007-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2003778A (zh) * 2009-08-27 2011-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机
JP2015087063A (ja) * 2013-10-31 2015-05-0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105276684A (zh) * 2015-10-26 2016-0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出风口结构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7895A1 (ja) 2019-10-03
US20210033288A1 (en) 2021-02-04
EP3779296A4 (en) 2021-05-26
AU2019246289A1 (en) 2020-10-15
EP3779296A1 (en) 2021-02-17
JP6926024B2 (ja) 2021-08-25
JP2019178851A (ja) 2019-10-17
EP3779296B1 (en) 2023-08-02
AU2019246289B2 (en)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9064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6732037B2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0465697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EP3460254B1 (en) Air conditioner
EP3070410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11902679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518616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0111131A (ja) 送風装置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JP678794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430032B2 (ja)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925571B1 (ja) 送風機、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198150A1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220740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덕트
CN117043517A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JP2018138854A (ja) 送風装置
KR20010028998A (ko) 창문형 에어컨의 실외기
JP2010084690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